時間:2023-04-23 15:28: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物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幾個物理演示實驗的改進(初中版)
1、演示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的實驗改進。
在學習八年級上冊課本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節課上,課本上的演示實驗是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同時注意聲音的變化。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內,注意聲音的變化。
該種做法缺點:此實驗由于密封等原因,效果不好,并且不能達到人手一份,課堂效果不理想。
對該實驗的改進如圖所示:
利用大注射器、手機等制作成一個簡易的實驗裝置,將手機的外放喇叭用導線撤出來,放置在密封針管里,把手機音樂打開,密封著喇叭的針管里就傳出了音樂,然后用力往外抽針管,喇叭的聲音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小。
改進后的做法的優點:當針管內的空氣變化時,聲音的傳播介質就發生了變化,聲音的傳播效果也起了變化,根據“逐步逼近”法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中聲音不能傳播”的結論。不但效果明顯,而且可以達到人手一份,可操作性強,課堂效果好。
2、演示焦耳定律的實驗改進。
在學習“電與熱”這節課上,老師們經常做的演示實驗是:
a:探究在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阻的關系。
課本做法如圖所示:
兩瓶中的金屬絲串聯起來,接到電源上,由于電路沒有分支,通過兩段金屬絲地電流相同,通電一定時間后,比較兩瓶中煤油的溫度變化,得出在電流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阻越大,產生的熱量越多。
該種做法缺點:這種實驗方法是通過相同質量的煤油的升溫情況,來比較產生熱量的多少,因本實驗為演示實驗,這樣演示起來初中物理論文,學生很難觀察,即可視性差,其次煤油升溫變化不如氣體膨脹變化快捷明顯,實驗效果差。
而改進后的做法如圖所示:
第一個是銅絲電阻5歐,第二個是鎳鉻合金絲電阻10歐,兩塑料盒中的金屬絲串聯起來,接到電源上,通過兩段金屬絲的電流相同,通電一段時間以后,比較兩塑料盒所連接的“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變化,從而得出在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阻越大產生的熱量越多。
改進后的優點:這種通過密封在塑料盒中氣體的膨脹,引起U形管液面高度差的變化,來比較產生熱量的多少,不但其體膨脹明顯,而且通過U形管來觀察時,可觀察性強。
b: 在探究通電時間一定,電阻相同的情況下,鎳鉻合金絲產生的熱量與電流大小的關系實驗中
課本上要求的做法是:
在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分別給一個燒瓶中的鎳鉻合金絲通入大小不同的電流,觀察什么情況下產生的熱量多龍源期刊。
該種做法缺點:這種試驗方法是通過滑動變阻器來改變通入同一鎳鉻合金絲中的電流,記錄相同時間,比較什么情況下產生的熱量多,此試驗可操作性差,同一瓶煤油溫度上升了,需要降到室溫才能開始第二次改變電流后的升溫,記錄時間也很麻煩,容易產生誤差,更不用說前面已經說過的,通過溫度計觀察煤油升溫,班內演示時可視性差。
而改進后的做法如圖所示:
三段金屬絲的電阻相同,其中R1在干路上, R2、R3并聯,可知R1中的電流大于R2中的電流,通電相同的時間后,比較兩塑料盒所接“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變化,從而得出,在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阻越大產生的熱量越多。
改進后的優點:這樣由于并聯的分流作用,相同電阻的兩段鎳鉻合金絲R1、R2在同一段電路中通電時,電流不同,時間相同。又可同時對比著觀察塑料盒內氣體膨脹引起U形管內液面高度差的變化,可以同時比較,不但可操作性強,可觀察性也很強。
3、演示物體受滑動摩擦力的實驗改進。
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三章第三節上,有測量物體受滑動摩擦力的演示實驗。
課本要求如圖所示:
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a使它沿長木板勻速滑動,由二力平衡知道,從彈簧上讀出的拉力,就知道了木塊跟木板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從而測出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
該種做法缺點:木塊a被測力計向右勻速拉動,其受到的滑動摩擦力水平向左與運動方向相反,此做法中必須要求木塊a勻速運動,?聳被動Σ亮Σ龐氳簧測力計的拉κ且歡云膠飭Γ而實際操作上,我們常常會看到彈簧秤的指針總是在某一值左右不停地晃動,很難使木塊a保持勻速直線運動,讀出的數值只是一個大致的值。出現這樣的現象會影響實驗的效果,讓學生誤認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在變化,或認為它的大小跟物體的運動速度有關,
而改進后的做法如圖所示:
將彈簧測力計一端固定,另一端構筑木塊b,木塊b下面是一長木板,實驗時,拖動長木板,然后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即可測出木塊b和木板間的摩擦力。
改進后的優點:使木板滑動,木塊b和彈簧秤相對地面靜止,無論木板運動速度如何,木塊相對木板都滑動初中物理論文,且木塊b均受平衡力作用,操作方便易于控制,同時,此做法中彈簧測力計是靜止的,更容易讀準示數。同時也更加使學生明白: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體會相對的含義。
4、對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實驗的改進
在學習“阿基米德原理”這節課上,課本上的演示實驗如圖所示:
用彈簧秤稱出石塊的重G物和空小桶的重G桶,將彈簧秤掛住的石塊浸沒入溢水杯中,將溢出的水用小桶接住,同時讀出彈簧秤的示數F示,再用彈簧秤測出小桶和水的總重G桶+水,最后計算:F浮=G物-F示 , G排=G桶+水-G桶,最后比較得出:F浮= G排
該種做法缺點:此實驗做起來既繁瑣,誤差又大,當老師拎著彈簧秤講解時,示數不穩定。且比較起來不具有同時性。
對該實驗的改進如圖所示:
其中A、B為兩個規格相同的彈簧秤,C為重物,D為小桶,E是溢水杯,杯中加入紅色的水,F是升降平臺(搖動手柄,可使平臺高度緩慢上升、下降),G為鐵架臺。
實驗過程中,逐漸調高平臺F,使重物浸入水中的體積越來越大,觀察到彈簧秤A的示數減小,彈簧秤B的示數增大,比較發現彈簧秤A的示數變化量FA和彈簧秤B的示數變化量FB相等,從而可以得到結論F浮=G排
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彈簧秤使用前要調零,盡量避免玻璃管與小桶之間有作用力,玻璃管不能進入小桶里的水中
改進后的優點:溢水杯中加紅色水,增加可見度;能同時顯示出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大小,便于比較得出結論;彈簧上端有鐵架臺固定,彈簧秤示數更穩定;彈簧秤B的示數直接反應物體所受浮力的大??;上課時不用老師拎著彈簧秤讀數,便于老師的講解。
論文關鍵詞:“凸凹”對比顯特性
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些極其平常的現象,我們大多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殊不知,在這些“習以為常”的現象中,卻飽含著我們不一定知曉的奧秘!如果我們不去研究和探索,這些奧秘將永遠不會被你所發現。請你參與下面的實驗探究。
現象1:炎熱的夏天,為了降溫解暑,我們常常可以自制冰棒。在自制冰棒時,我們總是先把配制好的原料灌滿冰棒模,然后放入冰箱冷凍。過一定時間后再取出時,“見證奇跡的時候到了”:原來明明是與冰棒??谄烬R的飲料,結冰后竟然“長大”了許多,向外“鼓”了出來,如下圖1所示。
現象2:“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干”。在點燃蠟燭后,就有熔化的“淚”―――蠟水流下,但當圓圓的一滴蠟水冷卻后,蠟水中間卻凹下去一個坑。如圖2所示。
【探究過程】
一、發現問題
當溫度降低后初中物理論文,有的液體體積增大了,但有的液體體積卻是縮小了。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二、提出猜想
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學對上述問題的看法及猜想。
甲:水結冰時膨脹了,表明物體溫度降低時體積要增大。
乙:蠟水凝固時向內凹進,表明物體溫度降低時體積要縮小。
丙:有的物質降溫體積縮小,有的物體降溫時體積增大。
由以上實驗探究過程,結合你自己的思考和經歷,你更支持誰的看法?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期刊網。
三、實驗論證
將水、食油、熔化的蠟燭、洗發精分別裝滿四個相同的小玻璃杯,放進冰箱的冷凍室內,待它們全部凝固后取出,觀察體積的變化,結果發現:只有水結冰后表面向外鼓出來,其余液體降溫后,表面都向內凹進。
四、歸納結論
①除了_________以外,一般的液體凝固后體積都要_____________;
②一般情況下,物質由液態變為固態時,分子之間的距離要變______________;
③一般情況下,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或由液態變為氣態時,體積要變_____________。
五、反思與交流
某同學家利用寒假的時候,除外旅游了一個星期,走時為了方便回來后的洗漱,特意把暖水瓶都裝滿了開水,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外出的時正值大雪,幾天過后回來,不僅沒有水洗漱,反而熱水瓶也破了……為什么會這樣呢?
上面的實驗基本上包括了科學探究的各個環節: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與討論。
猜想與假設:對于某種猜想的正確性,應該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來進行判斷。不能光看事物的表面現象;同時,還應該注意不要只看事物或現象的特殊性,而忽略其普遍性。
實驗論證:物體處于固、液、氣三態的原因正是由于分子的排列上有所不同。固態物質中,分子排列十分緊密,不易被壓縮。液態物質中,分子排列較為緊密,氣態物質中初中物理論文,分子間距很大,容易被壓縮。所以大多數物質固態體積比液態的體積小,液態的體積比氣態的體積小。
水是比較特殊的物質,液態的水在凝固成冰的時候,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使分子按一定的規則排列,每個分子都被四個分子所包圍,形成一個結晶四面體;這種排列方式是比較松散的,使得冰晶體中的分子間的平均距離大于液態水中的分子間的平均距離,故水結冰時體積會增大。
反思與交流:熱脹冷縮是人們熟知的自然規律。但也有例外,實驗證明,對0℃的水加熱到4℃時,其體積不但不增大,反而縮小。當水的溫度高于4℃時,它的體積才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膨脹。
答案:二、丙,一般液體變為固體,分子結合變得緊密,體積變小,而水發生反常膨脹。
四、交流①水,變??;②小;③大。五、4℃的水熱縮冷脹
論文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的幾點思考
初中物理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但是“物理難學”的印象可能會使不少學生望而卻步。所以從初二的物理教學開始,首先要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順利跨上初中物理的臺階,其次是要讓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物理知識基礎,然后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提高。
一、對教學方法的思考
第一,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兩頭。班級授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能照顧到絕大多數同學的因“班”施教,課后還要因人施教初中物理論文,對學習能力強的同學要提優,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加強課后輔導。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學法指導。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出來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于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要注重科學探究,多讓學生參與探究,經歷探究過程,體驗獲得探究結論的喜悅
二、對教學目標的思考:
功的原理這節課內容比較抽象,應用到的知識較多,承前接簡單機械、功的有關概念和計算,啟后為后面的機械效率的概念和計算打下基礎埋下伏筆。因而將教學目標定為:(1)知識目標:理解功的原理及其成立條件;(2)能力目標:會用實驗經驗功的原理,會用功的原理解決簡單的物理問題。(3)情感目標: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從整體上認識事物。
三.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的思考
首先,根據物理的特點,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物理的目的和社會意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強化內驅力,增強自制力。其次初中物理論文,在教學中嚴格把好教材深度關,注意突破難點。在習題教學中,重視物理過程的分析,并充分運用實驗的優點,采用靈活新穎的教學方式,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樂于學習。
四、對訓練方法的思考
第一,解題要規范。對新生一開始就要特別強調并逐漸養成解題的規范性,其次再是正確率,規范性養成了,正確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訓練貫穿教育全過程,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我們的教學思路應該由原來的覆蓋題型、重復不斷的模仿練習轉到以問題為載體,訓練學生思維,滲透物理學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學習方法成為一種潮流,就是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能在參與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獲得體驗,產生感悟,學到方法,從而有效的發展能力。我們應該從中受到啟發初中物理論文,并在教學實踐中注意運用和改進。
第三,訓練扎實,具有基礎性、針對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層次性。
第四,作業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講評、講評了必訂正,做到反饋全面,校正及時。要求學生解題過程要做到多反思、歸納和總結。
論文關鍵詞:一道新穎務實的“家電”題
題目 微波爐是一種利用向食物發射微波,進而將以微波形式從在的電磁能轉換為內能來對食物加熱的廚具。因為微波可以深入食物表面內約5cm,因此與蒸烤類廚具比較,具有加熱更加迅速的特點。
小明家最近買了一個微波爐,他聽人們講利用微波爐對食物加熱,不僅加熱時間短還具備加熱效率高的特點。為了驗證后一種說法,他決定借助電能表、手表、溫度計等器材實際測量一下微波爐在高擋燒水時的效率。
為此他查看了家中微波爐后面的銘牌,上面注明額定輸入功率為1200W,他又查看了他家的單向電子電能表,上面注明3200imp/kw﹒h(它表示每消耗電能1kw﹒h,該電能表上面的發光二極管閃爍3200次)。之后他關閉其他所有家用電器,將體積為1L、溫度為20℃的水放入微波爐并用高火開始加熱,同時用鐘表開始計時并記錄電能表面的發光二極管的閃爍次數,歷史4min,電能表面的發光二極管閃爍了256次,此時取出并測得水溫為72℃,請你幫小明計算微波爐燒水時的效率。
微波爐中發射微波的器件叫微波管,若某微波爐內的微波管只有一只,且該微波管只能在額定電壓下以額定功率工作初中物理論文,請回答這個微波爐是如何僅僅利用這只微波管實現在不同擋位工作的呢?
近年來無論是中考還是競賽考試,“家電”題都層出不窮,如電冰箱、洗衣機、電飯鍋等等,但一般題目都是有家電之名,而無家電之實,沒有什么新意,而本題卻獨辟蹊徑,讓人耳目一新。
一、試題注重考察基礎知識,知識點覆蓋面廣,體現了命題的公平、公正原則。
首先,該題的背景是家庭常用廚具微波爐、家庭用電能表、溫度計等一些常見的生活用品。這樣的情景在城市中絕大部分學生都見過,而且考生在閱讀題目之后不但了解了微波爐的工作原理而且會對所提的疑問產生好奇,所以肯定會積極的主動的去探究。
其次,該題不但考察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考察的知識點比較多,主要包括:電磁波基本知識、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家用電能表的一些功能、物理量單位的換算、質量的計算、溫度的測量、水吸收熱量的計算、電能的計算、用電器效率的計算等等。這些知識點都是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點,不偏不難,沒有脫離教學雙基的要求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
所以從以上兩點講,這道試題的命制是公平、公正的。
二、試題突出體現了探究物理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
小明對別人的說法并沒有盲目的信從而是提出了質疑,這說明小明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并且還能根據自己已經具備的物理知識制定出合理的科學的驗證方法:對效率高提出質疑——制定驗證計劃(查看微波爐和電能表的銘牌,準備溫度計、水等實驗器材,制定測定微波爐效率的試驗計劃)——進行試驗收集證據——分析實驗數據,計算并得出結論。驗證過程完整的體現出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
三、試題充分體現了物理新課程基本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該題從生活中使用比較廣泛的高科技廚具入手,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描述了微波爐的基本工作原理,讓學生明白生活處處有物理,高科技產品并不神秘。在經過實驗探究之后,親自驗證了他人的說法是否正確,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四、試題最后的問題打破了學生的定式思維,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題目最后的問題是所有家電題都會問到的一個常規問題,所以絕大部分學生都按照已往的定式思維在電路中串聯了一個電阻來實現微波爐高低擋位的工作,二殊不知串聯電阻后微波爐再不能在額定電壓下正常工作了初中物理論文,而題目里說的非常清楚要在額定功率下如何實現高低檔工作,所以需要學生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換角度來解答問題,這也是本題的新穎之處。
試題缺憾 如今節能環保依然是我們國家十二五規劃及以后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是一項造福子孫后代的工程,如果本題在設計時能從環保的角度適當的拓寬問題面,如微波爐在使用時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危害,我們應該在制造和使用微波爐時注意哪些問題,這樣試卷的層次和區分度會更加明顯和完整,而且能讓學生知道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合理的去使用它才能造福于我們人類。
題目解析
4分鐘微波爐消耗電能: E=×256=0.08kw·h=2.88×105J
(這一步還有些同學是這樣做的:W=P×t=1200×240=2.88×105J,雖然結果與上面是相同的,但做法是錯誤的,因為現在是測實際消耗的電能,還不知道微波爐的工作是否在額定電壓下工作)
水的質量:m=ρV=1.0×103×1×10-3Kg=1Kg
水吸收的熱量:Q=cm(t-t0)=4.2×103×1×(72-20)J=2.18×105J
微波爐的效率: η===75.8%
當然微波爐效率的計算還有其他方法,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論文關鍵詞:幾個妙趣橫生的光學實驗
大家都知道,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及光的折射是光學中三條最基本的規律,也是光學知識中最重要的規律,它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比較廣泛的應用。下面就向大家介紹幾個利用身邊簡單的器材、人人可做的妙趣橫生的光學小實驗,希望能激起大家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探究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并運用光的傳播三條基本規律解釋實驗中出現的非常有趣的奇妙現象。
⒈ 有趣的小孔成像
根據光在同一種均勻的物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這一原理,光源發出的光通過小孔可在屏上形成倒立的實像,此即為小孔成像。
在一塊不透明的硬紙板上打7個小孔,在板前放一支點燃的蠟燭,這時我們就會發現在板的另一側的光屏上形成了7個倒立的燭焰的像。請大家在光屏上畫出燭焰通過小孔所成像的位置,你就會覺得趣味無窮。
根據光在同一種均勻的物質中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原理可知,來自物體的光通過小孔后可在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實像,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小孔成像。這是我們的祖先早在兩千年前就發現了的奇妙現象。再如,在夏季白天濃密的樹蔭下,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圓形的亮斑,就是太陽通過濃密的樹葉間形成的小孔成像在地面上所致,并且這些亮斑的形狀是圓的,此像與樹葉間形成的小孔的形狀無關。
⒉ 趣味無窮的黑體小實驗
找一張你所能找到的你認為最黑的紙及一只內壁是白色的瓷杯,把黑色紙剪成一張比杯口略大的紙片,覆蓋在上述白色瓷杯的杯口上。然后用膠帶把紙片與杯口的邊緣要密封嚴實。再用針尖或筆尖在紙片中心扎一個極小的孔,然后把它放在燈光下觀察,這時奇妙的現象出現了初中物理論文,你就會感到這個小孔比黑色的紙還要黑一些。同學們,你知道這其中的奧秘嗎?下面我們就對這個問題做一簡要的解釋。
這是因為沒有任何黑色的物體是完全黑色的,它們只是一種很暗的灰黑色,而被黑紙覆蓋的杯子卻近似一個黑體,即一個可以吸收所有輻射的物體。也就是說,從小孔中射進的光只有在杯子里面經歷無數次反射后,才有可能從杯出,并且發生這種情況的概率很小,因此可以認為:幾乎沒有任何輻射能夠逃出小孔,于是看上去它會比黑紙更黑。
⒊ 用水來點火
眾所周知,水火相克,水能滅火。殊不知水也能“點火”呢!大家乍一聽用“水”點火,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然而這確是不爭的事實,這是運用了凸透鏡的聚焦原理。不信嗎?你可以親自動手做一做下面的實驗看一看。
大家都知道,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同學們,你的爺爺、奶奶所戴的眼鏡就是一副凸透鏡,俗稱“老花鏡”。請你拿一個“老花鏡”放在書本上方適當的位置,你就會發現它具有放大鏡的作用。把一個凸透鏡放在太陽光下,由于它對光有折射作用,因此可以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陽光會聚于一點,適當地上下移動凸透鏡,可在地面上形成一個既小又亮的光斑,此點即為凸透鏡的焦點。若把紙片或火柴頭放在凸透鏡的焦點上,經過凸透鏡聚焦后的太陽光,不一會兒就可以把紙或火柴頭點燃。
因此如果用水制作一個凸透鏡,同樣可以使放在其焦點上的紙片或火柴頭點燃cssci期刊目錄。“水凸透鏡”的具體做法如下:把一根稍粗一些的鐵絲彎折成一個圓圈,在這個圓形的鐵絲圈上蒙上一層透明的塑料薄膜,薄膜越透明實驗效果越好。薄膜與鐵絲圈之間可以用膠帶粘牢。然后在薄膜上倒入適量的水,在水的壓力的作用下,薄膜會慢慢地下墜,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水凸透鏡。這個水凸透鏡把照射到它上面的太陽光聚焦后就可以點燃火柴頭或紙片。
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大家不難理解,每當雨后天晴、艷陽高照的時侯,種植大棚蔬菜的農民朋友為什么必須立即清除淤積在塑料大棚上的積水。這是為了防止大棚內的蔬菜被會聚的太陽光灼燒致死。同時也不難想到在大森林里旅游觀光時,千萬不可隨意丟棄塑料袋或飲料瓶,這不僅會污染環境,還由于塑料袋或飲料瓶一旦進入雨水后,很容易形成一個水凸透鏡,由于它對太陽光具有會聚作用容易引發森林火災,其后果不堪設想。
由此不難推知,也可以利用冰塊磨制一個冰凸透鏡,用它在沒有火種的情況下,利用太陽光來采集火種。請大家不妨親自動手做一做上面所說的兩種凸透鏡,你就會覺得趣味無窮、妙趣橫生。
⒋ 讓光線彎曲
眾所周知初中物理論文,光在同一種均勻的物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那么光在同一種非均勻的物質中是否也是沿直線傳播的呢?大家一定想急于知道結論,只要你做一下下面的有趣小實驗,就會明白了。
將清水注入玻璃槽里,并加入大量的白糖,不要攪拌,讓白糖自然溶解。將一束很細的光(最好是激光)射入水槽中,從槽的側面觀察,就會看到光線向槽底部彎曲,并且越向底部光線彎曲的越顯著。如圖所示。
這是由于沒有攪拌,糖溶液的濃度隨著深度的逐漸增加而增大,溶液的折射率也隨深度增加的緣故。在溶液的上部,由于折射率小,光線彎曲得不顯著。而且越到溶液的底部,折射率越大,光線彎曲得就越顯著。此小實驗有力地說明了光沿直線傳播的必要條件是:均勻的同種介質中。
⒌ 妙看光的色散
取一個平面鏡,放在盛有水的盆子之中,再用另一面鏡子把太陽光反射入室內,并斜射入盆子里的水中,再經盆子里面的鏡子反射到白色的墻上,這時我們就會看到墻上出現了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彩色光帶。這就是光的色散現象。這種奇妙的現象是由世界著名的科學家牛頓于1666年首先發現的。雨后的彩虹的形成就是太陽光發生色散的結果。
上述實驗現象說明:太陽光是由各種單色光組成的。組成太陽光的各種單色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發生折射時,其偏折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太陽光先從空氣折射進入水中,最后又從水中折射進入空氣中,經過兩次折射后,各種不同的色光便分開了,所以在墻上會形成艷麗的彩色光帶。
1.營造趣味性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味性教學的第一步就是要營造好良好的課堂氛圍。沉悶的課堂會讓學生自然而然對學習知識產生抵觸的感覺,更不利于知識的學習。相反,倘若教師營造出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學生置身其中感到高興,那么,他自然就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產生學習的欲望。這樣就達到趣味化教學的第一層目的。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的關鍵點還是教師,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直接決定著課堂氛圍。教師要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可以采用諸如幽默化語言教學、列舉生活中常見實例以及經常與學生互動等方式。
2.實踐化教學,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程度這里所說的實例化教學的意思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盡可能穿插一些可以有學生們一起完成的實踐或實驗。學生在課堂上不應該僅僅是單純的聽眾,他們也可以成為授課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會讓他們對知識的印象更深刻,對知識的理解更全面。例如:教師在講解音色、振幅等概念時,這些概念都與聲音相關,學生經常會混淆。尤其是“音色”這個概念。音色,簡單理解來說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嗓音,人們可以通過音色區別出不同的人的身份。為了能夠讓學生真正的理解這個概念。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完成一個實踐活動。教師可以選出十個同學到教室外,然后一個一個走進教室,在進入教室之前每個同學都要說相同的一句話,而坐在班內的同學要根據他們的嗓音判斷出即將進來的同學的名字。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實驗,可以在枯燥的概念講解中為學生開啟另外一種知識學習的方法。他們會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個概念的意義。
3.趣味化講解題目,鼓勵學生合作完成任務在初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題目的講解占據了很大的比例。現如今學生存在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學生完全可以理解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也可以明白老師講解的例題的思路。然而,在自己做題時,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情況,導致他們理解知識卻不會做題。這是現代教學很尷尬的一個局面。在物理教學中也同樣存在這種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在例題講解過程中采用多種途徑,盡量全方位地為學生講解。必要時,可以采取讓同學們小組合作的方式,集思廣益,并且,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出的問題答案,學生們的記憶也比較深刻。例如:有如下例題“懸吊在絲線上的泡沫塑料小球,用一個帶電體去靠近,會發生什么現象?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教師可以組織同學們分成不同的小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集思廣益。相信他們討論出的結果會與正確答案相差無幾。正確答案是:“小球先被吸引,與帶電體接觸后又立即就被帶電體推開。因為帶電體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所以小球先被帶電體吸引。小球與帶電體接觸后小球帶上與原帶電體相同的電荷,由于同種電荷相斥,所以小球立即被帶電體排斥而分開。”之后,教師也要對學生們的合作給予高度的評價與鼓勵。
二、初中物理趣味化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切忌籠統教學在初中物理的教學中,由于很多同學對物理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會很快出現有些同學對于物理學習完全沒有興趣的情況。這時,教師要及時發現并且正確引導。以更適合他們的方式為其梳理他們不明白的知識。每個同學都有其獨自的特點,教師要注意觀察每位同學,找到最適合班內同學教學方法。不斷改進。總的來說,教師要能夠把握好半晌每位同學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發散思維,又可以成為放射思維、求異思維或者是擴散思維,是指人在思考問題時,大腦呈現出的擴散狀態的一種思維模式,它主要表現為思維視野的廣闊性,以及思維呈現出多維發散的一種狀態.作為教師,可以通過“一題多解”或者“一物多用”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散思維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點,流暢性.流暢性實際上是指觀念的自由發揮,即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生成并表達出盡可能多的思維觀念并能夠較快的適應并消化新的思想及概念.流暢性能夠反映出發散思維的速度以及數量特征.第二點,變通性.變通性主要是指克服人腦中僵化或者固定的思維模式,按照一種新的模式或框架來思考和探究問題的過程.第三點,獨特性.獨特性指的是人們在思維過程中作出的異于他人的新奇反應的一種能力.
二、發散思維視角下完善初中物理創新教學活動的主要策略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構建和諧有效的師生關系,是發散思維視角下完善初中物理創新教學的重要前提條件.想在教育及教學方面取得成功,就必須按照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來建立“互相溝通、互相信任、互相促進”的師生關系.只有在師生之間建立起和諧的關系,才能營造出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讓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在愉悅的環境中積極的探尋新知識.例如,在學習完蘇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蒸發”這一節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討論:“你們家里買的水果、蔬菜通常都是怎樣進行長時間的保鮮呢?”學生會就此話題展開積極的討論,有的學生說可以將它們放在冰箱里,有的則說放在潮濕的地方也能起到保鮮的作用,還有的學生說放在塑料袋里也可以延長食物的保鮮時間.在學生討論后,教師要及時進行總結,告訴學生其實要是蔬菜水果能夠長時間保鮮就應該有效防止水分的蒸發,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去探尋影響水分蒸發速度的因素.這樣做既能幫助學生克服膽怯心理,同時又能鼓勵他們積極的思考,進行能夠有效的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2.課堂教學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切實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對教師及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自覺的學習并不斷培養學生自身的創新思維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師應該要自覺的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使得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以發散思維為指導,逐漸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盡量多給學生留一些思維的空間和時間,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去.例如,在講解蘇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摩擦力”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改變之前的教學方法,不再過多的對物理概念進行講解,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來進行思考,并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某物體在以一初始速度在粗糙和光滑的平面上分別運動的時候分別會出現什么問題?如果平面光滑摩擦物體將作出什么運動呢?假如沒有摩擦力,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教師可以問題為中心來設計教學方案,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根據教材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并積極探索
學生的認知通常都是從各式各樣的問題開始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積極探索新知識.學生在剛接觸某一新知識時,如果教師能夠巧妙的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主動提出疑問,并積極的探尋解決思路.例如,在學習完蘇教版初中物理“熱現象”這一節內容后,有一些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么農村壓出來的水冬暖夏涼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所學的內容先自己思考并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教師再對這一問題進行總結,也就是引導學生用熱知識去分析和解決這一問題.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