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3 15:28: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倫理道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當人我們不斷反思、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時候,環境、能源、人口等方面的生態危機早已成為全社會不得不面對和必須要解決得重大問題了。大學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是青年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高校的生態倫理道德教育建設,影響和決定著大學生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的形成和確立[1]。從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實際狀況來看,德育教育的內容存在滯后于時展的問題,加強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對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引導,是高校德育工作所面臨的新課題。
一、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現狀
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是一種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動,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和互惠共生的生態道德觀出發, 啟發、引導大學生樹立為了人類長遠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意識和相應的文明習慣[2]。目前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現狀并不樂觀。論文參考。大部分高校雖然開設了有關環境保護之類的相關課程,但總體來看,學生的生態倫理道德觀念淡薄、行為缺失,生態倫理道德知識貧乏。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觀念存在局限性
傳統德育教育觀念以學生“達標”為工作的致力點,忽視對學生道德能力的培養,當學生離開特定的德育環境,面對新的問題和情況時,不易做出準確的道德判斷,不能實施正確的自我教育。在這種觀念指導下的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基本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沒有自覺地把其納入到德育教育的內容以及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里,更談不上對塑造“理性生態人”最為重要的情感體驗、習慣養成及價值觀的培養。大學生生態倫理道德意識淡漠,對人類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缺乏深刻的認識,生態道德行為缺失,逐漸成為影響校園、周邊環境乃至社會的一個問題。
2、教學指導思想缺乏全局性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發展,高校普遍增添一些新興的、著重于應用性的知識或專業,但結果往往又局限于適應性的增加和知識面的擴大,缺乏全局性的指導思想。當人們在應用領域出現了某種新技術,并意識到它可能產生的社會倫理或道德等方面的問題對人類構成威脅時,才迫不及待地進行道德教育的補課。正因為如此,當人們看到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危及到自身的生存,而法律、經濟、科技等手段不能完全起作用時,才會想到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教學指導思想缺乏前瞻性、全局性
3、師資隊伍與教材建設存在薄弱性
由于生態環境科學是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因此大部分高校在某些相關專業開設生態環境教育課,缺乏專職的師資隊伍和專門的教材。大部分教師沒有受過專門的生態環境知識教育的培訓,知識缺乏系統性;在教材方面,沒有材和教學大綱,現行教材缺乏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意識和內容,過于注重知識性、理論性、系統性,在趣味性、實用性和指導性方面不足。高校一般以環境專業或理工專業的基礎課程類教材為主,缺乏系統的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教材。學生不可能接受全面的、系統的生態倫理道德觀教育。
4、大學生在生態倫理道德問題上的價值取向上缺乏一致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發展,社會上出現了利益主體、利益觀念的多樣化,各種思想文化思潮的激蕩帶來了思想觀念傳遞的多維性,大學生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實效性面臨著挑戰。主要反映在學校的一元價值倡導與現實社會多元價值取向的沖突上,也反映在學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與社會環境相脫離、與受教育者心理需求相脫節等諸多問題上。論文參考。大部分高校都缺乏系統地與社會大環境的交流互動,許多大學生沒有形成堅定的生態倫理道德信念,當學校教育與社會現實利益發生碰撞時,大學生在生態道德問題的價值取向上便發生轉變 [3]。這種學校教育與社會現實不和諧的“兩張皮”現象,給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面對生態倫理道德教育存在的這些問題,如果不采取積極有效上午措施加以改進,“面向未來”的教育目標就難以實現。
二、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應包含的主要內容
1、生態善惡觀教育
即形成對社會和自然善與惡的觀念。法國思想家阿爾貝特·史懷澤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原則,明確提出了“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倫理原則”[4]。這一原則告訴人們:尊重生命、熱愛自然的行為,就是善;反之,就是惡。生態善惡觀的確立,能幫助人們以大自然的真善美為善美的標準,并為努力追求真善美而行動。
2、生態正義觀教育
即樹立維護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正義原則。生態正義是指個人和社會集團的行為原則符合生態平衡的原理,符合生物多樣性的原則,符合世界人民保護環境的愿望和全球意識,符合“只有一個地球”的全球共同利益。它倡導可持續發展觀,保護野生動物,植樹造林的正義行為,反對破壞生態系統,毀滅物種,污染環境的非正義行為。它要求人們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堅持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統一的原則,實現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和諧統一。
3、生態良心觀教育
即樹立愛惜自然,保護生態的善良觀念。是指人們對生態環境、對大自然中所有生物的責任感、同情感、榮辱感,自覺維護生態環境,為自然界所有生物負責。它能喚醒人們反思自身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危害性,增強人們對大自然的美感、道德感和理智感,選擇適合生態道德的行為,并監督他人行為,以此激勵人們保護環境。
4、生態義務觀教育
即養成主動、自覺地對社會和自然的責任感。人之所以要盡義務,是因為人類與他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界、社會、國家、家庭的命運息息相關。同樣,人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人,地球環境與人類息息相關,這就決定了人類的生態義務是人類對自然環境應盡的責任,也要通過道德自律內化為人的內心信念,從而樹立對生態的責任感。
5、生態意志觀教育
即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堅定決心。生態意志能促使人們排除各種干擾和阻力,把按照生態道德動機所決定的生態道德行為堅持下去,成為克服在愛護自然、保護自然過程中遇到困難的重要力量。
三、強化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
1、加強生態倫理道德實踐環節,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學校應積極組織、支持大學生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諸如生態調查,環保簽名,公益活動;利用“植樹節”、“愛鳥周”、“地球日”、“戒煙日”、“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等特殊紀念日,在校園舉辦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宣傳和普及生態倫理道德,增強大學生對保護自然環境重要性的認識,陶冶其道德情操;還可利用校園網絡、廣播、宣傳欄等多種媒體,圍繞“關愛生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主題,舉辦攝影、征文、演講、繪畫等比賽,宣傳環境保護的科技知識、法律法規,提倡綠色消費,使生態倫理道德深入人心。
2、通過課堂教學環節進行直面教育
日常教學是宣傳和普及生態倫理道德的主要途徑。論文參考。在各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都應積極主動地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和教學特點,適當增加和補充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內容。如在哲學課中,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在法律基礎課中適當進行環境法規的教育;在思想道德修養課中要補充生態倫理道德的教育內容。此外,還可以通過開設“生態倫理學”、“人與自然”、“環境社會學”、“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公共選修課來普及生態知識。
3、加強校園生態環境建設,構建“綠色大學”
美的環境可以陶冶美的心靈,綠色校園對學生人格完善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生態倫理道德觀念的形成起著催化作用。學校作為一個小型生態系統,應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生態倫理的要求。在校區建設上應充分運用生態學原理,根據學校所處自然地理環境,運用原有的資源和條件,使用符合生態標準的清潔環保設施與材料,提高校園綠色覆蓋率,使校園的興建與自然環境的改造形成良性互動,激發學生的環保熱情,培養學生關注環境,保護環境、創造環境的意識、態度和情感,促進綠色行為的形成。
4、編著系統的生態倫理道德教材,培訓專職教師
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教材應體現生態倫理和可持續發展有關理論的完整性,使大學生真正了解到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意識到環境保護對于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樹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珍惜生態、保護環境的高尚道德情操;培訓可以從事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師資隊伍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是進一步加強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必要保證
總之,在高校中普及生態保護知識,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道德意識,努力形成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價值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存共榮,達到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和共同進化是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最終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馬桂新.環境道德教育[M].科學出版社,2006(10);288
[2]王世民.高校生態道德教育芻議[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2003(3): 55.
[3]安德智等.倫理道德理論探索 [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268~276
[4]阿爾貝特·史懷澤 (陳澤環譯).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127.
一、大學生誠信倫理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現
1、舞弊現象嚴重。抄襲別人的論文與作業,盜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權,任意拼湊實驗報告和數據,考試作弊從夾帶、偷看、交頭接耳發展到使用現代通訊工具,甚至雇傭“”,可謂五花八門,形形,無所不用其極。
2、惡意拖欠學費。部分非貧困學生惡意拖欠學費、“貧困”學生不真正貧困,相當一部分同學拒還助學貸款或挪作他用、拒付學雜費、住宿費等誠信道德問題,不僅喪失了個人的信譽,也使學校這項工作因此陷入困境,
3、制造虛假履歷。功利主義思想日趨滋長,入黨、評優、獎學金、競選學生干部等方面的動機不純、表里不一,甚至施以欺騙等手段,虛榮心嚴重。在就業問題上更為突出,許多學生制造泡沫自薦書、虛構教育背景、隨意多家簽約與毀約等誠信缺失的事情時有發生。
二、當代大學生誠信倫理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學生誠信危機的原因,既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有學校教育的失誤及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家庭失信行為的負面影響。
1、社會價值體系不和諧對傳統誠信倫理道德的沖擊。當代中國社會處在快速發展時期,各種價值觀的相互依存和沖突,以及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的嚴重失衡對傳統誠信倫理道德形成巨大的沖擊,整個社會惡化的信用狀況,嚴重地影響著在校青年大學生的誠信意識。
2、高校德育力度薄弱對大學生誠信道德缺失的影響。各種社會思潮對高校傳統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精神造成沖擊,學校重視專業技能學習而忽視思想道德教育對完美人格的塑造功能,教學過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滲透。大學生對自身從事專業領域的過分關注,而影響了他們視野與胸懷的拓展。
3、高校應試教育的功利化導致大學生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應試教育的存在,大學生們很難改變為考試分數而學習的習慣,而“成績”又和獎學金、保送研究生的資格以及找到~個“好工作”的期望緊密掛鉤,教育的惡性競爭,滋生大學生的投機心理。有相當多的大學生不是為了某一門課程本身而學習,而是為了這門課程的成績才費心:一些學生巧言令色,八面玲瓏,為的是積累評優選先、升學就業的資本;另有許多大學生心態浮躁,不愿付出艱辛的勞動和努力而荒廢了學業,臨到考試時又想要個好成績,只好為怎樣作弊費盡心機。
三、加強對當代大學生誠信倫理道德的教育工作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立身處世之本。加強大學生誠信道德教育工作,認清大學生誠信危機的主要因素,開展針對性工作探索,促使每一位大學生郁自覺養成誠實守信的品質,培養大學生的誠信品質。
1、促進大學生誠信認知與誠信行為的協調發展。我們在高校誠信教育中,要貼近廣大學生的日常活動,強調用認識來指導行為,用行為來強化認識,通過知與行的統~使學生把外在的誠信準則內化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通過自我評價、我監控、自我激勵等來塑造自己的誠信形象,在實踐中成為言行一致的誠信道德規范的自覺實踐者。
2、教師言傳身教的和諧統一。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在誠信建設問題上,必須與學生建立起和諧的互動關系,切實起到為人師表的表率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我們的領導和教師先做到身正行直,做到嚴于律己,并且在是非、苦樂、榮辱、義利等問題上經受住考驗,才能為大學生樹立誠信意識做出表率。
家庭倫理作為社會倫理的一部分歷來受到各方面的重視。我國古代關于社會道德“人倫”中的“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中有三倫是屬于家庭倫理的即強調“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兄弟長幼有序”。在家庭倫理建設上也提出了“德教行而民康樂,禮義積而民和親”的論述,把家庭倫理建設看成是治國安邦的基礎。比如說“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有禮則身修,心有禮則心泰”的思想等等。這些思想在今天看來也仍然充滿著醒悟人生啟迪人倫的睿智。
中國傳統的倫理文化以家庭為本位,不同于西方以個人為本位。這可以從通行于中國封建社會兩千五百多年之久的所謂“三綱”、“五倫”的綱常。三綱“者,最早見于《韓非子·忠孝》篇:”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芍^”三綱“說的前驅。”五倫“即五種人的社會關系: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孟子首次提出了”五倫“說?!比酥械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人以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里孟子不僅講了五種人倫關系,也講了如何正確處理這五種人倫關系準則,即”義、親、別、序、信“,亦即” 五教“。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家庭為本位的文化。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極深,自古以來,人們就十分重視家庭,關心家庭,建設符合禮儀要求的家庭。這可謂世世代代中國人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一大特色。當今中國的家庭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多是核心家庭。這種家庭人倫關系主要有夫妻、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這樣三種關系。夫妻關系是構成家庭人倫關系的根本,是家庭道德最基本的規范,古今亦然。在現代社會的核心家庭中,夫妻關系最為重要。夫妻之間的道德要求是雙向的,是權利與義務的平等。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道德,兄弟姐妹之間的道德,亦應如此。
人所共知,夫妻關系乃人倫關系之始。沒有夫妻關系,自然不會有父子兄弟姐妹及其它諸種關系。特別是現代社會核心家庭增多,夫妻關系顯得更為重要。夫妻關系直接涉及家庭的存在、鞏固、建設的根本問題;是家庭倫理、道德建設的重點。夫妻之間的道德要求,即應遵循的道德規范是”互敬“。所謂”互敬“,就是平等相待,相敬如賓。夫妻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又是親密無間的生活伴侶,在家庭的地位與權利是平等的。夫妻雙方必須承擔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義務,家政大事,協商解決,誰的意見正確,就按誰的意見辦。夫妻長期生活在一起,難免發生矛盾,這就需要多一點容忍,多做自我批評,嚴以律己,寬以待他(她),赤誠相見,坦然交心,互諒互讓,消除隔閡,增強團結,和睦為貴
婚姻以愛情為基礎,婚姻的存續,也需要愛情來支持。愛情是雙方的互相”給予“或”奉獻“,愛情需要養護與培植。相愛的男女結為夫妻,在他們一生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在思想感情上發生某些波折、淡化甚至裂痕,在所難免。作為夫妻雙方,應面對現實,相互調適,溝通思想,交流感情,消除隔閡,不斷增進理解、諒解、信任與尊重。須知,愛情對夫妻雙方來說,彼此有愛的權利,亦有維護、發展愛的義務。確切說,依靠理智對感情調控而生活。
撫養和教育子女,是每一個父母都必須承擔的法律義務和道德責任。在對子女的撫養教育過程中,父母以身作則,樹立一個好的家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個課堂,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動,為子女樹立學習的榜樣。父母與子女之間,應遵循的道德規范是”慈孝“。慈孝是傳統家庭父子間的道德要求,我們沿用舊的道德范疇,但內容、意義卻不同。它是建立在父母與子女人格平等的基礎上。這里所謂慈,是父母對子女的仁慈、厚愛的情感與態度。慈,不但是父母以無私的愛心養育兒女,而且要求父母以認真負責的態度教導兒女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會,有益于國家的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其中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小家庭大大增加了。有相當數量的”爺爺“和”奶奶“離開青年人當杜生活。在有條件的家庭中長輩與晚輩分局,可能要比合居好一些。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晚輩都不應放棄履行尊敬贍養老人的義務。在和諧發展的家庭中,青年夫婦和他們的父母都愿意而且善于為了親屬感情和相互幫助而犧牲自己的私欲。這是家庭幸福的根本保證。
中國人歷來重視家庭倫理關系,重視家庭道德建設,這是我們民族的光榮傳統。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強化家庭倫理、道德建設,建立民主、和睦的家庭人倫關系,倡導夫妻”互敬“、父母與子女”慈孝“、兄弟姐妹”友愛“的家庭道德,必定會對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被ゾ础?、”慈孝“、”友愛“,我認為這就是我們當今建設民主、和睦、親善的家庭人倫關系的道德。在家庭倫理道德的建設過程中,還要對傳統道德及現代西方道德進行合理揚棄,剔除傳統家庭倫理道德中的諸如”婦為子綱“、”夫為妻綱“、”男尊女卑“等封建糟粕及西方道德中諸如性自由、性解放等觀念,建立民主、和睦、親善及平等的家庭人倫關系,倡導夫妻互敬互愛、父慈子孝、兄弟姐妹相互關愛的家庭倫理道德,建立全新的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家庭倫理道德規范,創建全新的、符合時代特征和民族特點的科學的家庭倫理道德體系,這必定會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特別是道德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目前,我國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在改變,新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正在形成,新的道德約束力尚未被人們普遍接受和發生效用,出現了價值取向的多元化,道德觀念的利益化。隨著婚姻家庭的不斷解體和傳統道德觀念的淡漠,許多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本導向的道德行為無所適從,使家庭道德領域存在著種種失范現象,嚴重影響社會的基本道德風貌,不能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如果不從根本上消除家庭道德失范現象的存在,重新構筑富有時代精神的家庭道德規范體系,符合新時期的倫理道德思想體系也就無從建立,而這是一項極其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齊抓共管。
總之,”家和萬事興,家齊國安寧“,在家庭美德建設中,千百年的優秀家訓美德需要繼承和發揚,夫妻、長幼、鄰里需要更多的尊重、理解和關心,讓每一個家庭都能使老人們受到充分的敬重,使子女們得到全面的教育,家家家風好,體現出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參考文獻:
[1] 魏英敏,傳統倫理與家庭道德建設,《浙江學刊》,1996 年02月,5-8.
當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基因技術等新的生物醫學技術名詞充斥于社會的各個方面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現代醫學科學已經全面跨進了一個嶄新的高速發展的技術時代,涉及人體的醫學研究和臨床試驗也越來越多,切實有效地調和醫學倫理道德與醫學科技發展間的矛盾分歧已是刻不容緩。對此,筆者認為,在傳統醫學倫理學四大基本準則即尊重、自主、不傷害與公正的基礎上[2],在醫學研究中需要進一步強調這樣一點:醫學倫理學的首要任務就在于保障患者的利益。
維護人的生命尊嚴人是世界上惟一有理性、有感情、具備社會關系能力和信念的實體,醫學研究的發展首先要體現出對人的尊重,惟有如此,才能使醫學才能更好地造福人類。
尊重人的自在研究者與受試者以及醫患之間應當建立起一座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橋梁,承認并尊重受試者、患者的自應當成為展開醫學研究的先決條件。以欺騙、哄騙、誘導等方式進行人體試驗尤其是臨床藥物試驗,或是采用未經倫理審查、科學論證即應用于臨床的治療方法,都是違反醫學倫理和道德原則的。
尊重人的知情同意《倫理堡法典》、《赫爾辛基宣言》中均強調了患者或受試者的知情同意權,指出“人類受試者的知情同意是絕對必要的”[3]。知情,就是要求每個受試者參與臨床試驗前必須被充分告知并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及研究可帶來的預期利益、潛在風險以及可能的不適;同意,則是指受試者在充分理解試驗相關信息之后,具有選擇和終止參與的權利,且不會因此受到任何懲罰。
保護人的不受傷害醫學研究中所應用的先進科學技術或診療手段,對于受試者、患者而言,往往是“利害并存”的綜合體。對此,醫學工作者在臨床試驗設計或藥物試用上,應將保護受試者、患者的健康作為首要任務,認真權衡利弊,評估風險,力求以最小的損失為代價獲得患者的最大利益。
正確處理臨床醫學科研和醫學倫理關系的基本途徑
強化醫學工作者的倫理道德意識醫學科研是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種社會事業。醫學工作者在醫學科研的主體,保證科研成果造福人類是其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對此,醫學工作者應當強化自身的倫理道德意識,使自身擁有“科學的精神氣質”,在醫學研究中嚴格履行默頓在科學社會學中所提出的“無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原則,自覺加強自身道德素質修養,遵循倫理價值規范,在臨床醫學科研實踐中尊重受試者的利益,科研選題時盡可能客觀、公正、負責任地揭示醫學科研的潛在風險[4]。惟有如此,才能使醫學科研技術的發展在為人類健康帶來福音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化解醫學發展與醫學倫理問題間的種種沖突。
給予醫學科研寬松的環境醫學工作者是醫學科研的主體,廣大公眾則是醫學科研組織開展的土壤,也是醫學研究成果的最終消費者。在現代醫學高科技技術的雙面性凸現的現實環境下,給予臨床醫學科研以寬松的發展環境,關鍵是要培養社會公眾正確的科學倫理觀和道德觀,醫學技術的良性發展提供一個適合的社會環境。要在社會公眾中普及推廣倫理道德知識,破舊立新,重新樹立適應于現代科學技術與人類健康發展的新型倫理道德觀,捍衛科研自由,支持正確的醫學科研活動,也能正確地利用科學的倫理觀捍衛人的生命權、健康權,對醫學工作者的科研活動進行廣泛的社會監督,才能真正保障當代醫學技術的發展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5]。
完善醫學倫理對醫學科研的指導與規范醫學倫理學是指導醫學的健康發展,監督醫學發展的正確方向,防止其誤入背離人道的科學主義歧路的專門學科。要完善醫學倫理對醫學科研的指導規范,關鍵是要發揮好倫理委員會、醫學期刊等組織機構在倫理審查中的監督作用。(1)發揮已有倫理審查組織的監督作用。倫理委員會、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ChiC-TR)等作為具備實體組織形式和建制的醫學科研倫理審查的管理機構,要積極借鑒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GCP聯盟等機構關于醫學倫理問題研究的先進經驗,逐步建立與完善倫理審查工作視察與評價的管理規范,建立起倫理委員會等相關管理機構的標準操作規程,提高倫理檢查的質量。(2)要重視中文醫學期刊在醫學倫理審查中的重要作用。對醫學期刊編輯進行醫學倫理知識的培訓,深入學習《赫爾辛基宣言》、《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操作指南》、《涉及人體生物醫學研究審查辦法》、《藥物臨床試驗倫理審查工作指導原則》等國際國內文件,使醫學編輯能夠在審稿和編輯過程中能夠清楚、公正地處理好學術論文所涉及的倫理問題,把好醫學論文進入學術傳播領域的最后一道關口[6]。
結語
逯高清說,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了加快科技發展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近期和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為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指明了方向。中國科技的發展目前正經歷著一次重要的轉折,即將進入一個以人才為本,以自主創新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創新的重要發展新階段。
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高層次國際型科技人才的培養,需要長期的資源投入和知識積累。企業創新文化的建立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科技人才的參與。雖然近年來國家在吸引留學人員回國就業或以不同形式為國貢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中國目前的世界級領軍人才還遠遠不夠。國家應站在文化和人才的角度認識和解決這些問題。
用國際化標準規范創新科研“生態環境”
一是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審批和評價如“863”,“97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應盡可能地國際化。邀請國際有關專家學者,尤其是華人華僑中的杰出專家.以顧問或評審專家的身份參與,學習歐美發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立項和評估體系中的先進經驗。
二是在一些國際前沿的基礎學科和國家急需的核心技術領域,可以考慮組織以中國科學家為領導的國際攻關團隊,邀請國際上一流的科學家(包括華人科學家)參加。以國家重點支持為導向和引擎.組織有實力的國內企業大力投入.以科研合同的形式,用法律保障中方知識產權的主導地位。如能實現,此舉必將更有效地利用國際人才資源和科研基礎設施,對加速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有益貢獻,同時也為中國科學在這些領域走向世界領導地位奠定基礎。
三是為了能夠更有效地加快“985”高校的建設.為自主創新培養大批高級專門人才,建議國家有關部委聯合研究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高級人才培養計劃。比如在現有的長江學者和博士后體系基礎上,設立高級研究員基金計劃.基金獲得者任期至少5年,工資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可定位于“985”高校教授平均工資和長江學者工資之間)。接收單位應配套較高數額的科研經費。這樣一個基金將會吸引一大批優秀的科研人員,尤其是博士后人員留在國內工作,為他們創造一個相對寬松自由,壓力較小的科研環境,為爭創國際一流大學和原創性科技創新提供高質量的人才保障。
四是繼續加大力度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和以各種形式為國服務。為海外華人回國工作創造有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條件,高效地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如子女上學,醫療保險,退休金,科研經費申請和報獎等方面不能享受國民待遇的實際困難。政府應參與投資和協調,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設立留學人員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基金,這將對同時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有應用價值的知識產權大有益處。
教育是構建創新氛圍的起點
楊克儉說,我們國家目前的教育制度是以英才教育為主導。主要體現在,對于拔尖的學生給予大力關注和培養,讓他們迅速成為高尖端人才。雖然,國家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也得益于此,但是這樣的教育理念顯得有些偏頗。因為,建設創新型國家靠的決不只是處于最尖端的少數高科技人才,而是更大層面的人才,只有民眾的素質普遍提高,建設創新型國家才能成功。這不是通過英才教育,而是需要通過平等教育才能實現的。
所以,在重視英才教育的同時,建立以平等教育為基本理念的教育方針將會使我們永遠受益。我國應該借鑒平等教育政策的合理內核,結合目前的英才教育政策,制定科教發展戰略,改變目前領先的高科技與低素質的原始耕作并存的、畸形的、不平衡的經濟發展狀態,改變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支柱的經濟發展狀態,為國家下一步經濟騰飛打好人才基礎。
擺正實際應用與理論研究的關系
如何認識實際應用與理論研究的關系是創新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楊克儉認為,在這方面,科研成果的評價標準對科學研究的理念影響至深。我國對科研論文質量的評價過于片面強調理論水平,以至于工科論文竟然變得越來越難讀懂了,好像是在比賽誰的腦子好.今天你發明個公式,明天他發明個方法,用來參加學術交流會倒是互相啟發思路,但卻難以見到其科研論文的最終價值。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源于對科研成果評價的傳統意識。評定研究質量的標準過于偏重理論水平是這種科研成果畸形發展的癥結所在。在論文評價標準上,發表了論文就算萬事大吉,至于自己的理論或算法被不被人用就沒人管了。
但是,在日本,工科研究水平的最大標準是實用。無論你的論文有理論水平也好,無理論水平也罷,實用最重要。比如,你發明的東西或發表的理論,第一是要有再現性,每一個工程師拿了你的研究理論就能用,這很重要。另外,他們并不講究理論非常完備,而是重視實用,推向市場?!拔以谌毡咀鲞^關于樓房減震的研究,發明了一些公式做一些理論的推導,然后和實際結合起來。這樣研究做出來之后不是為了,而是直接用于解決相關問題?!?/p>
中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階段,最需要的是出產品。摘下多少世界理論研究桂冠固然重要,但創造過硬的有形產品更重要。所以中國的科研成果評價理念需要更新與完善。在工科等應用學科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方面,要在培養出一個理論家的同時,培養出一百個或更多的能夠發明簡便實用方法的工程師才行,而不應該培養出來的工科學生不是理論家就是技術員。這個目標只有在更新了對工科領域科研人員和大學教師的科研成果的評價標準,糾正了目前科研成果評價的意識偏差后,才能夠實現。
成立科技協商會議至關重要
吳冠青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要靠人才,而如何落實選拔和使用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需的海外人才是引進人才工作的重要環節。這一工作的開展既要讓國內的人才得意,又要讓國外回來的人才滿意。他建議成立一個類似于的科學協商會議.來系統地組織海外人才,促進國內外科學界協作。在建立和健全這一科學協商機制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國內各大學的作用,我們目前大部分的人才都是從國內務大學培養出來的,所以每一所大學,哪怕是規模很小的大學,對他們培養出來的海外驕子及其成功的程度都十分了解。因此,可以通過各大學校友會和教育部門這個渠道,無論是重點的還是非重點的,省屬的還是地區的,讓他們推薦自己的學校有哪些成功的學子。進而通過大學教育部門與大學的校友會舉薦其海外人才,然后把舉薦的人才名單列出來,根據其專業以及在學術界的地位,有哪些學術成就,統一報送給教育部。教育部就可以根據這個名單建立相關的數據庫,歸出學術界別。該數據庫一旦建成,既可以作為考核各大學教育發展的參考數據,又可以用于篩選各學術界別的代表人物或學術帶頭人。國家相關科
技部門可利用這一人才數據庫來挑選各學術領域里的代表性人物,并邀請他們定期參與國內科技會議,交流學術成果,評審科技項目,商討我國科技發展規劃和政策。建議每五年開一次有各種學術界別的科技協商大會。最好是每個五年計劃的前一年開一次會,就和政協會議一樣,實際上就是與國內的科技界就國家的長遠規劃跟國外的科學工作者協商,制定出比較合理的發展規劃。這是一種長久、穩定的國外學者對國內自主創新做貢獻的機制。
目前國家已經提出了科技發展的戰略綱要,制定了一些具體的落實措施,宏偉目標的實現需要依靠包括我們這些海外學人在內的廣大科技人員共同努力?,F在的海外華人科學家實力越來越強,國外幾乎每個領域都有杰出的華人代表,科技協商大會可以為他們在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方面提供一個服務平臺,以有效的方式在制定國家科技方針、政策的時候參與進來,圍繞一些重大的選題、選項組織起來,為國家獻計獻策。
創新環境拒絕“近親繁殖”
吳冠青認為,為了建設和諧的創新環境,還需處理好留學回國人員與國內科技工作者和老海歸與新海歸之間的關系。他說,要處理好這種關系,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大量引進高水平人才,不能提倡“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但也不能“近親繁殖”。比如美國,像耶魯、哈佛等一些頂尖大學基本上都采取引進外來人才的基本方針,并以優厚的條件吸引外來人才,對自己培養的教授除非特別優秀不會考慮提拔。另一個就是待遇問題。盡管國內與國外的工資有差別,但是回國人員的實際困難,國家也應盡量給予解決。畢竟,海外學子大多都懷有報國之心,為了使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每一個海外學子都希望用自己在外學習的知識和技能為國家多做貢獻。
自主創新講求多元化、多層次
談到自主創新的方式,徐德清說,從某種角度來講,創新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技術驅動,一種是市場驅動。我們以前都是強調技術驅動,以科研人員為主,產生的成果往往是叫好不叫座,單項來說技術是不錯的,但是不能批量生產。不能批量生產就不能形成生產力.那就只能是擺在實驗室的東西,所以現在改變為第一是企業創新,第二是市場驅動。這個方向是很正確的。
另外,講創新還要分階段,分層次。比如說,原始創新也就只有中國基礎大學和科研院所能夠做,它的主要目的是跟蹤國際上的最新技術,大的突破是很困難的。我們現在應該更多的做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比如在一個系統當中,哪怕是一個配件,一個非常不重要的部分,是由我們完全自主生產的,這就是我們特有的東西。總之,創新一定不要追求高大全,而是要有所側重。
創新文化的根基是思想道德建設
論文摘要:文章論述了圖書館管理道德的特征,即價值導向性、自律性、責任性、協調性和人本性。
圖書館的管理道德有著二重性,其一: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和范疇,有著豐富的內涵,調整和制約著館員與讀者的行為;其二:作為一種社會倫理意識,在圖書館的管理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兩點在另二篇論文中已經論述,在此不再贅述。本文就圖書館管理道德的特征,談幾點不太成熟的看法。
1管理道德的價值導向性
倫理道德作為協調人們之間社會關系的價值體系,給人們提供善與惡的價值尺度,制約著人們的意識行為,從而使人們的行為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管理道德作為倫理道德的一種,在社會各部門的管理過程中,通過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圖書館的管理道德同樣要求以價值觀來引導圖書館員,影響館員的思想和行為,要求館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本職工作,積極實現自身價值,改進和創新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館員要熱情為讀者服務,仔細解答讀者的各種詢問,滿足讀者的各種要求,使館員的管理服務得到讀者的認可,也就實現了館員的服務價值。我們認為,價值觀的導向性可分為兩層含義:
(1)樹立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的觀念,創新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實現服務價值。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圖書館本來是一切讀者的圖書館,為了達到更好的利用效果才出現了圖書館館員這一社會職業。所以,讀者既是圖書館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點。應該說,真正領導我們的是讀者。因此,在圖書館工作中,圖書館館員應該避免其身份上的“施舍”架式,語言上的“質詢”口吻,服務上的“輕蔑”態度,立場上的“恩賜”觀點。從館長到館員,從藏書工作到讀者工作應該真正表現出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的思想,關注讀者需求,尊重讀者文獻利用規律。管理道德價值的導向性要求館員不斷提高工作效率,把日常繁瑣的服務手續進行簡化,代之以簡單可行的方式進行管理,達到管理目標的服務價值。例如:我館五樓閱覽室,原來對每一位進入的讀者要換牌押證,離開時交牌取證。這一管理方式既繁瑣,又浪費時間,特別是晚上閉館時排起了長隊。我館改變了這一做法,規定進門時看一下證即可,出門時不用掏證,省時、省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了讀者一致好評。
(2)運用輿論機制,以價值觀為導向,引導
館員按照管理目標,向良好的業績方向努力、發展,創造新的業績,在工作實踐中實現自我價值。例如:我館規定開架閱覽室架位上的書錯架率不超過6%,但在管理道德價值觀引導下,館員們都認真自覺地順架、上書,使錯架率保持2%以下,做好了工作,創造了優秀業績。管理道德的價值導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強制執行的,而是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來維持,通過內心信念的轉變而調整的。我們要加強宣傳引導,同時借助社會輿論的作用,在讀者和館員中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讓社會良好的道德習慣來制約每一位圖書館員的職業行為,在服務管理中實現了自我價值。
2管理道德的自律性
在現代社會的圖書館(特別是大專院校的圖書館)里,館員的文化層次較高,很多館員具備多種技能。這樣,館員的自我管理在管理機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管理道德中的自律性就起著重要的作用。管理道德的自律性在于要求館員以道德的自覺性來約束自己、管理自己、監督自己。其途徑是通過自己內心的信念、社會輿論的導向、傳統習慣等鞭笞假、惡、丑,崇尚真、善、美,使館員有一個明確的理性判斷,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從而達到自我控制的理性目標。例如:在工作中,館員主動發揮自己的多種技能,去改進和創造新的服務環境,加速圖書館的數字化、自動化建設。而不是利用館里的設備、器材為自己服務,謀取私利。又如,工作繁重忙雜時,不叫苦,不喊累,埋頭苦干,任勞任怨。碰到不講理的讀者無理指責時,不發火,不罵人,耐心勸導,以理服人。這些,都是管理道德的自律性在起著重要作用。
管理道德的自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館員的職業情感。一名圖書館館員對自己的職業是熱愛和喜歡,還是冷淡和厭惡;是榮耀和高興,還是羞愧和苦惱,直接決定著他在圖書館工作中采取何種行為方式。圖書館應盡力培養圖書館員的職業情感,增強其樂業、敬業、勤業、創業意識,使之忠誠、熱愛圖書館事業,刻苦鉆研,熟練掌握圖書館學專業基礎理論和業務技能,具有為圖書館事業獻身的精神,在管理服務中實現職業自律。
3管理道德的責任性
管理道德的責任性就是明確要求把遵守倫理道德規范作為一種責任,只要你遵守了道德規范,就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這種責任性有時還要在經濟利益上做出一定的犧牲。當然,它并不排斥在履行道德規范責任時,所獲得的正當的經濟利益。它也鼓勵從事既有較高社會道德價值,又能獲取較高經濟利益的管理活動。圖書館的管理活動和社會其他管理活動一樣,經常因遵守了道德規范,而必須以付出經濟利益作為代價。雖然付出了這種代價,但盡到了管理道德的責任,從而在良心上得到寬慰。例如:我館的電子閱覽室,讀者上網是要收費的,它是我館職工獎金的重要經濟來源。電子閱覽室是供教師、學生學習而設置的,其主要用戶是學生。但有些學生不自覺,一上網就長時間玩游戲。如果單從經濟收益來看對圖書館有利,但是,我們的館員從管理道德的責任出發,一旦發現,就馬上制止,如果重犯,就取消其上網資格,寧可少收上網費,也不能任其繼續下去。因為我們知道,放任不管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成長,也違背了管理道德的良心、責任,這就是管理道德的責任約束著館員的管理行為。
4管理道德的協調性
圖書館的管理道德能夠協調館內的各種人際關系,能夠協調與社會各種組織的關系。在良好的管理道德的協調下,圖書館就能夠建立起互助合作、積極進取、穩定和諧的學習、工作環境,使館內每一個人的學習、工作、事業有機地結合起來。管理道德協調著館長、館員、讀者三者之間的關系,使同事們和睦相處,團結互助;使館員與讀者平等相處,館員熱情地為讀者服務,讀者也能虛心地接受館員的監督、指導。圖書館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管理道德是與社會倫理道德相一致的,圖書館管理道德認為“真”、“善”、“美”的行為,也一定符合社會倫理道德“真”、“善”、“美”的要求。圖書館的這種“真”、“善”、“美”的行為作為社會倫理道德的內在要求,在社會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外在作用,它能夠協調與社會多種組織的關系。這種“真”、“善”、“美”的行為越多,其發揮的協調作用就越大。因此,圖書館管理道德能夠協調與社會的多種組織關系,促進圖書館與社會共同發展、進步,共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5管理道德的人本性
圖書館管理道德的人本性,作為一種新的管理道德觀念,是指在圖書館的日常管理中把人作為最重要的資源,綜合考慮人的能力、特長、興趣、心理狀態等情況,全面制定人力資源開發計劃和文化建設,科學地安排館員的工作,目的是充分開發其自身的潛能,給其創造發揮其特長的機會。不僅如此,還要經常關心館員的工作情緒和心態,減少他們的精神壓力,排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為他們營造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和諧安定的工作環境,從而激發館員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進而促進圖書館的和諧、發展和進步。
管理道德的內在要求使圖書館在制定工作條例和行為規范時,必須表現出人性化傾向。在執行這些條例和規范時,也要受到人性化的制約。館員和讀者作為自然人,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圖書館是由館員來管理的,其管理目標是靠館員來完成的,館員是圖書館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因此,圖書館在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和工作條例時,首先要了解館員的需求欲望和困難,因而制定出來的條例和制度不僅是技術性的,而且也帶有人文性和倫理性。領導尊重、理解和支持館員的工作,在人性感情上給予必要的投資。如:我館把每一位館員的生日統計上來,給每一位館員過生日;考慮到值夜班人員的安全和乘車難等困難,晚上專門發一班車,把每一位館員送到家門口。這種做法溫暖了職工的心,使館員們在其他方面能夠體諒館里的困難,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圖書館管理道德的這些特性,調整和制約著館員的管理工作,調整和制約著館員與讀者的關系。從而促進著圖書館的改革與創新,促進著圖書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發展。當然,圖書館管理道德的特征不只是這五點,本文只想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所述的這幾點也不一定確切,望圖書館的同仁們各抒己見,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王學義.企業倫理學.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1):118.
論文摘要:文章論述了圖書館管理道德的含義,并對如何提高圖書館的管理道德提出了三點看法。
在社會實踐中人們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需要結成一定的組織!也需要一種行為去協調和控制組織內人與人、人與物以及組織與外部環境的關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管理、管理的精髓是溝通信息,處理人際關系,調動人的積極性。而倫理道德是規范人的行為,協調人際關系,為了更好地發揮組織中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挖掘其潛在能力,我們必須研究在管理過程中與管理有關的人際關系、人的心理活動,人的行為模式等,這就是所謂的管理道德。因此,研究圖書館的管理道德!是圖書館管理的內在要求。它可以促使我們更好地指導圖書館的管理實踐。
1.什么是圖書館的管理道德
圖書館的管理道德是倫理道德在圖書館管理中的特定表現,是圖書館在處理館員之間,館員與讀者之間以及圖書館與外部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它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這種行為規范是通過社會輿論、信念和傳統習慣等非強制性的手段發生作用的。
我們認為,圖書館的管理道德有兩層含義,一是圖書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道德,即館長、館員和讀者的管理道德。二是圖書館作為一個單位或組織的整體管理道德&這二者既有區別。也有聯系,館長、館員和讀者的管理道德是圖書館管理道德的基礎!前者對后者起著決定性的主導作用。因為作為管理者的館長的道德行為的選擇,以及決策中的道德取向必然會決定和影響圖書館的道德規范!影響著作為被管理者,館員及讀者#的道德行為,在圖書館管理實踐中,館長、館員和讀者的道德具體化為圖書館的管理道德。反過來說,圖書館的管理道德是館長、館員和讀者管理道德的具體體現。
圖書館館長、館員和讀者的道德素質決定著圖書館管理道德的環境,圖書館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對人的管理!也就是說對讀者和館員的管理,對人的管理決不是簡單地用各種規章制度、行政條例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還需要為被管理者營造有利于學習和工作的良好環境!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地發揮,這種安適的環境不僅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還包括良好的道德環境。
作為管理主體的館長、館員,其本身的道德素質對作為被管理者的讀者有著重要影響,特別是大專院校的圖書館、館員的道德素質對大學生讀者來說,影響更重大、館長、館員的道德信條、道德風范、道德實踐對學生讀者來說,會產生導向作用、同化作用及潛移默化的作用,館長、館員以良好的道德風貌以身作則!對學生讀者進行言傳身教的教育!可以促進圖書館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和發展。
現代化的管理中,圖書館的管理水平與倫理責任具有內在的統一性,一個單位或組織的倫理道德不僅會自然地融入其管理體系之中!而且合乎倫理的管理行為也是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的基礎、圖書館作為兼具學術性和服務性的事業單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社會組織的分工來看,它不是一個以贏利為目的的社會組織!它不追求利潤,但它具有重要的社會責任,它必須處理好圖書館內部館長、館員、讀者三者之間關系,必須處理好與其他社會組織的外部關系。以此來獲得必要的資金資源和外部環境,就社會責任而言!圖書館的管理道德、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對社會的文明和文化建設具有促進作用。圖書館在協調相應的社會關系時,既要依靠強制的社會力量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使自己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去追求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還要依靠管理倫理道德這種自覺的社會良知來支配自己的行為,使圖書館把自己的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而大大地提高館員倫理道德素質。
倫理道德與管理并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包容的,管理以一定的道德作為基礎,道德推動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管理中蘊含著的道德意識。行為規范是圖書館健康發展的推動力,圖書館的管理必須合乎倫理道德的準則"如果把圖書館的管理比作一臺機器。那么,管理道德就是使機器運行的油"我們知道!管理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它能否發揮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道德覺悟,管理主要是對人的管理,對人的管理只要被管理者樂于接受!管理才能行之有效。這就說明管理要以一定的道德作為基礎。因此,把倫理道德和現代管理很好結合起來,才能凝聚館員的向心力,激勵館員的工作熱情。才能協調好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營造有利于圖書館存在和發展的社會環境,才能真正實現讀者第一,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文獻信息需求。
2.如何提高圖書館的管理道德
為了提高圖書館的管理水平,更好地為讀者服務,就必須加強圖書館的管理道德建設,提高圖書館的管理道德水平。那么,如何提高圖書館的管理道德呢,我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2.1提高館長、館員的道德素質
作為管理者的館長、館員,在道德品質以及自信心,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都對管理道德有著重要影響。反過來說!這些因素也是館長、館員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體現。要改善#提高圖書館的管理道德,就必須提高館長、館員的自身素質,一方面!在管理崗位上的館長、館員有一定的職權!特別是館長,而館里對其職權的運用很難進行嚴密#有效地監督、控制。所以權力能否正確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館長、館員的良心、良知。另一方面,!圖書館管理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館長、館員個人道德修養。如果館長的素質低下!很可能造成決策失誤,或者轉向腐敗。為了避免職權濫用,最好的辦法是提高館長、館員的各種素質,主要是道德方面的素質。同時,要求館長在管理活動中尊重館員的價值,適應和滿足人性要求,其本質在于激勵館員的積極性,發揮館員的創造性!引導館員們去實現預定的目標。因此,我們倡導把民主#理性化思想貫穿于管理全過程,管理面前人人平等,實現以權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為中心的管理轉變!讓館員們體會到自己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彼此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職務行為關系,每個人都在按規則履行著自己的崗位職責,把自己看成是圖書館的主人,參與圖書館的決策、計劃和管理。
2.2館長、館員必須以身作則
道德準則要求管理者必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圖書館里!館長#館員的言行起著建立某種文化基調的作用。這種文化基調同時具有示范和啟蒙作用,并常常向廣大讀者傳遞和暗示某種信息。例如,館長如不能任人為賢,而是任人唯親,把和自己關系好的人進行嘉獎或提拔重用!則就表明拉關系、走后門這種不正之風能暢行無阻#行之有效。于是,關系文化,就可能在館內盛行!從而使館員把精力放在搞人際關系上,而不去腳踏實地工作!去創造業績。如果館長批評或懲罰不認真工作。只會拍馬屁的投機分子,館員就會明白,投機取巧不可取。還是腳踏實地去工作,去創造業績。由此可見,館長管理道德風范對館內紀律和風氣的重要影響。同樣!館員在對讀者的管理中也要多從讀者角度去思考問題!要以身作則,要求讀者做到的,館員自己必須首先做到。如果館員在閱覽室里大聲說話,隨意用手機打電話。這樣,就會給讀者這樣一種印象。圖書館并不像想象的那樣神秘,與其他公共場所一樣,隨便嘮嗑打電話。如果是這樣,圖書館豈不是變成了茶館。所以,館長、館員作為管理者,必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嚴于律已、寬以待人,只有這樣,才能嚴肅綱紀、管理有方,反之,就會風氣不正,制度形同虛設,管理混亂。
2.3增強館長、館員的職業道德修養
我們知道,各行各業不僅有自己專門的業務要求,而且也有與其職業相對應的道德規范和準則,這就是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個人道德行為最常見,最重要。最具體的表現形式,所以,要提高館長,館員的道德修養,就必須加強對他們職業道德的教育和訓練,只有進行經常性地教育和訓練,才能使職業道德的規范,準則轉化為館長。館員的內在品質和行為習慣,職業道德的教育和訓練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不論是館長還是館員,一方面要努力學習!學習好黨紀法規,努力改造主觀世界,樹立起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的道德信念與道德良知,同時堅決抵制不良的道德行為,另一方面亦應該結合自己具體的職責。義務#任務和活動方式等,分別進行各種不同層次的人生觀#道德信念#道德品質等方面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徹底改正自身不良的道德行為,按照職業道德的要求,忠于職守!做好本職工作!使自己的職業道德水平不斷地提高"只要館長。館員的職業道德水平提高了,圖書館的管理道德水平毫無疑問地會同時提高。
加強圖書館的管理道德建設,說到底是圖書館現代化管理的實踐需要!管理道德有很強的實踐性,一種倫理道德如果失去了它的實踐性!也就失去了它的全部精神內涵"圖書館管理道德體系一旦建立起來!將會極好地理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將會充分發揮館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熱情#周到地為讀者服務,使讀者在良好的環境中利用文獻,從而較好地達到圖書館的管理目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