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3 15:28: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博士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生;創新能力;靈感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4-0209-04
一、博士生創新能力現狀分析
1.基本概況。①博士論文“六多六少”現象。筆者在十幾年的博士生指導工作中,每年都要組織或參與若干個博士論文的答辯,逐漸認識到,目前國內博士生論文具有“六多六少”特點,即:證實國外學者觀點多,自己獨創觀點少;重復前人工作者多,獨辟蹊徑者少;包裝成果多,原創成果少;基礎工作數量多,巧思奇想創意少;名詞和概念創新多,系統的實用創新少;論文成果結論多,科學論證證據少。一句話,創新成果不多。②博士論文普遍鮮有公認的創新成果。在不同單位博士論文評審或答辯時很少見到突出的創新認識或創新成果,要么是難以找到創新點,要么是成果最多達到有新意的程度,同行們實際上很少見到真心認可的創新論文。博士論文創新程度總體偏低。③博士論文的研究工作以量取勝,創新成份較少。大部分博士論文的基礎工作量還是比較充分的,相當數量的博士生在論文期間要完成大量的資料收集、整理、處理分析和實驗測試以及圖件編制等工作,大部分博士生也是比較敬業的,主要精力投入在博士論文工作中。但是可以看到,許多工作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成果,博士論文的創新成果十分稀少。④大部分博士生在碩士階段并未打開思路。大部分博士生在碩士階段只是學會了如何開展研究工作,極少具備創新素養。到了博士生階段才開始學習如何創新,博士論文創新度不可能很高。加上只有三年博士培養時間,相當一部分博士生無法取得創新性成果。
2.本學科概況?!暗刭|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目前各培養單位的博士論文一般需要填寫不止一個創新點,最多大概要填寫四個創新點。大部分博士生通常也能填出四項創新點來。但論文評閱和答辯時評委往往會對已填的創新點提出較大異議或刪減,真正得到認可的創新成果較少。①大量論文創新點比較膚淺,缺乏深度。在博士論文評議中最常見的情況是許多博士論文并非毫無新意,而是只發現了一些問題或有意義的線索,或僅僅做出了概念上的改進,并沒有深入追索形成系統的創新成果,就草草結束了論文工作,留下許多遺憾,造成大量浪費。②本學科許多博士論文成果科學依據不足,可信度較差。突出現象就是博士論文中經常出現“從結論到結論”的長篇論述,翔實的科學數據或資料分析不夠,證據可信度差,讓后人難以定論。③公認的創新性成果不多。較多的博士論文雖然被評議出若干創新點,但通常明顯缺乏與世界最高成果水平的對比。因此得不到同行特別是國際同行的認可,結果必然是論文質量遠遠落后于世界領先水平。
二、博士論文創新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
1.我國博士論文創新水平較低的主要原因綜述。前人關于國內博士生培養質量普遍較低的原因有廣泛的總結和討論。馬陸亭在2007年指出,造成我國博士生創造力不足,并影響其整體聲譽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博士培養制度中存在一些違背博士生培養本質特征的因素,包括僵化的學習期限、寬松的論文評審制度、較多的項目任務、越來越多的博士生數量。張德祥等(2008)總結了教學研究型大學博士生創新能力不高的四個主要原因,即學科點和學位授予點數量和規模限制了高質量的博士生源、學科建設和發展的水平不高與此同時特色不顯著、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團隊缺乏、博士生的創新機制和監管機制存在不足。董澤芳(2009)認為我國當前博士生創新力不強主要受到現行博士生培養模式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六個方面,即:①培養觀念相對滯后;②培養目標存在偏頗;③培養主體規范不夠;④培養對象選淘不嚴;⑤培養方式缺陷甚多;⑥培養評價忽視創新。周萍等(2010)指出五個因素影響了博士生創新能力培養,依次為受博士招生制度制約,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博士生導師指導不力、教學管理過程控制不足、學位論文質量把關不嚴、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學術氛圍欠缺。這五個方面影響我國當前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
2.中西方博士生培養模式對比的啟示。同時,國內不少學者對比和探討了我國與西方主要國家博士生培養模式的差別,提出了重要的啟示:①美國博士生培養啟示。孫希在2007年指出,美國博士生培養模式一直在不斷改革和演變,有七個環節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即重視綜合素質和研究能力,改革“應試型”選拔方式、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促進學位類型多樣化、優化課程設置、改進課程質量、建立導師組,實現指導方式的多樣化、引進“淘汰制”,保障學生質量、加強科研能力鍛煉,培養創新型人才、加大博士生教育投資,發展多種投資的渠道。張凌云等(2009)總結了美國高校博士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深層經驗,認為以下四個方面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包括:博士生教育根植的土壤,即理念、精神和文化、只招收最有能力的本意學習者有助于培養目標的順利達成、“問題為本”的課程學習,繁重的課程任務,確保博士生真正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廣的理論基礎與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開放的培養形式能夠保證博士生的培養質量。李云鵬在2010年對比了我國和美國博士生課程的特點,明確指出我國博士生課程存在兩個嚴重的不足,其一是對博士生課程不夠重視,總學分很低,課程總量很少、其二是博士生課程不系統,課程結構非常單一,缺乏系統性和創新性,專業選修課開設數量不足,沒有跨學科課程,沒有專門的方法課程,沒有跨院選課、跨校選課。②日本博士生培養特點。姜星海等(2008)專門對比了中日博士生學位論文的指導差別,發現:日本博士生論文選題的自由度高于中國博士生,文科生半數以上能夠確定博士論文的題目、超過半數的日本文理科博士生的研究題目只是導師課題的一部分、日本博士生與導師交流很頻繁,與導師探討頻率高于中國博士生與導師的情況、日本博士生對導師指導的認可程度更高。③法國博士生培養啟示。王冕等(2009)探討了始于中世紀的法國博士學位培養特點,指出了法國在培養博士生創新性方面的獨到之處,即:嚴格的招生制度、階段式教育和淘汰制度、團隊式培養模式、形式豐富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新型的博士教學研究團體――“博士學?!薄?/p>
3.我國博士生創新能力較低的最根本原因分析。作者經過較長時間的分析,認為我國博士生創新能力較低的最根本原因是社會發展的階段問題,而不是教育本身的問題,國家博士培養的初級階段決定了博士質量總體偏低。①博士生培養只有30年的時間,不可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我國在1980年建立新的學位制度以來,博士生教育發展迅速。我國自1978年第一批18名博士生入學,而美國在19世紀初至19世紀60年代,就已是博士生教育的萌芽時期,至今美國的博士生教育已積累了近兩百年的歷史。法國的博士學位出現于中世紀,至今已歷經了8個世紀之久,在漫長的歲月中,法國不斷地對其博士生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進行改革與完善,現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體系和方法。②中國博士生培養與發達國家存在全方位的差距。中國博士生培養質量較低可以在各個培養環節找到缺陷:在指導思想方面,美國博士強調“需要做出公認的原創性知識貢獻和創造性思維”,而中國博士還停留在“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和“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這種相對低層次的要求水平;在招生方面,招生制度落后,以應試招生為主,復試把關又不夠嚴格,存在走形式的現象,部分被錄取生實為“高分低能”者,而一些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考生卻可能由于一定原因(如英語成績達不到規定分數線等)無法通過考試選拔的關口;在培養時間方面,中國只有三年時間,美國是四年以上,德國則需要8年時間;在培養方案方面,培養方案本身缺乏創新,與碩士生沒什么差別,同時培養方案單一,無法實現個性化培養;在課程體系方面,課程總量太少,選修課極少,跨專業課程基本沒有,方法課極少,課堂教學本科化,實踐環節欠缺;在培養環節(模式)方面,淘汰率極低,無資格考試等;在論文評價體系方面,原創新成果查新不夠翔實,不同學科共用一套評價標準,論文評價寬松,有時論文答辯講關系講面子,而鮮講原則。③中國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決定了博士生培養的特色。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學術風氣。由于目前社會上誠信的價值觀淡薄,會讓許多人誤以為什么東西都可以“運作”出來,博士生入學成績可以運作,創新點可以運作,甚至博士論文都可以運作。如果這樣的話,怎么能讓所有的研究生去潛心鉆研學問呢?經濟(物質)高速發展首先要求的是人才數量而非質量?,F階段國家經濟和社會均要求高速度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首先需要大量的專業型研究和技術人才,首先要突出數量和規模,而且培養時間要短一些?,F有的博導水平有限,部分博導自身創新能力不高。更重要的是,現有的博導水平不高,無法在短期內改變目前的現狀,與之有關的博士生評價體系中各項指標的要求也難以達到很高的水平。強調團隊多于提倡個人創業,個性化培養基本不存在。博士生在三年時間里無法學到更多的選修課,短時間內提出創新認識也比較困難。顯然,三十年的博士培養經歷無法與幾百年的培養積累來相提并論。那種夢想短時間內趕上發達國家水平的做法是不現實的。所謂超越式發展也只是努力去縮短這個時間罷了。
三、靈感思維培養實踐過程簡述
1.在實際工作中體會到形式化靈感思維的重要性。從2001年指導博士研究生以來,作者逐漸認識到博士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艱巨性。絕大多數博士研究生學習很刻苦,工作很投入,完成的實物工作量也比較繁重。但是從他們提交的論文初稿中往往看不出創新點來。作為博士生導師,有責任幫助研究生運用創造性思維開展研究工作,用創造性思維來總結成果。筆者認為有必要總結形成一套易于傳授的形式化靈感思維方法,便于博士生學習和掌握,從而加快創新成果的獲取。
2.編寫《地質思維科學與實踐》專著。2005年作者向石油工業出版社申請出版《地質思維科學與實踐》專著。很快得到了石油工業出版社的批準,專著初稿于2006年底提交到出版社。2007年專著出版,在油氣勘探領域第一次見到關于創新思維方式的系統性論述和大量創新思維的實踐范例。
3.為博士研究生開設地質思維專題課。自2006年以來,每年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主講專題報告《第三種思維――靈感思維科學的應用》,獲得師生的廣泛好評。同時,也應邀去中海石油、中石油華北油田公司等企業做學術報告,宣傳地質靈感思維的應用方法。2006年春,本校安排作者為博士研究生主講了《靈感思維與石油地質》專題課,共用6個學時,系統講解了靈感思維的方法與特點,并展示了典型的石油地質應用實例。
4.實踐效果分析。通過向博士生講授“靈感思維與石油地質”后,不斷反饋匯總各方面的意見,得到兩個方面的重要啟示。其一,《靈感思維與石油地質》專題課讓博士生感到創新思維一點也不遙遠,增強了自己具有創新思維潛質和能力的信心,認識到只要堅持學習和模仿,就一定能取得創新成果和認識。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的聽課博士生都豁然開朗,信心倍增,普遍表現出高昂的興趣。其二,《靈感思維與石油地質》專題課為博士生提供了可以模仿學習的形式化創新思維方法。長期以來,不少博士生認為創新思維需要長年積累后才能具備。很少有人相信培養創新思維存在具體的方法,特別是存在形式化顯著的不同創新思維方式,可供大家學習和運用。有了形式化的工具,博士生們找到可靠的方法,不再擔心做不出創新成果。
四、推廣的必要性
1.創新思維的科學方法可以傳授。①在博士生課程教學中應該打破三個認識誤區。誤區之一:長期以來,師生普遍認為創新思維需要長年科研的艱苦積累后才能形成,而通過課堂教學不可能培養創新能力。這也是目前國內博士生培養不重視課程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反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博士生課程學習階段不僅學習補充了專業知識,同時也學到了創新思考的方法和經驗。誤區之二:許多人認為創新能力與智商有關,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出創新成就。有的人在科研工作中遇到挫折后,自信心受到打擊,誤以為自己太笨,不適合做創新研究,誤認為只有極少數天才才有可能完成創新研究。誤區之三:大多數人認為靈感是來去無蹤的,產生靈感是隨機的,是毫無規律可尋的。因此認為在課程學習階段是學不到靈感的。②形式化的靈感思維便于在課堂中傳授。在課堂上講解思路一直是研究生教學的基本要求。但極少有課程教學可以做得很好,通常研究生會認為自己在課程中學到的主要是知識性的內容,而關于思路之類的東西很少或沒有。既然在課程中主要是學習知識,那還有什么必要去上課呢,自己在網上就可以學到類似的知識。顯然,關于專業思維的教學光講創新結果即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講如何發現問題,如何靈巧地解決難題,如何重新認識舊的觀點。進一步的問題是,如果在課堂上只是講解創新體會和經驗,而不總結創新思考的方式的話,所講解的內容會很單調,會很不系統,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作為教學內容,如果把創新思維方式進行形象化或形式化,教學時就會很容易講解,而且可以對不同形式化的創新思維進行區分和深入分析,達到系統性的教學。③形式化的靈感思維便于博士生學習。研究生作為初始接觸創新思維科學的客體,零星的、不系統的、經驗性的創新方式不足以引起高度的興趣和注意,而且非形式化的創新思維方式不容易去模仿和學習。相反,高度形式化的靈感思維把創新過程形象化和簡單化,便于研究生快速掌握和體驗。
2.建議在各個學科的博士生課程體系中加強靈感思維的教學。作者在“地質資源和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生培養中探索了“地質靈感思維科學”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效果。實際上,各個學科在創新思維科學方面是相通的,是可以借鑒的。因此,作者建議在各個不同的學科中,把形式化的創新思維科學內容加入博士生專業課程的教學體系中,增加博士生創新思考能力,加快創新成果的獲取速度。
參考文獻:
[1]馬陸亭.以提高博士生創新能力為宗旨的機制建設[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教育學刊),2007,22(1):1-3.
[2]張德祥,劉凱峰.教學研究型大學博士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的建立[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7(5):88-110.
[3]董澤芳.博士生創新能力的提高與培養模式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51-56.
[4]周萍,盛亞.論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0,100(1):93-96.
[5]孫希.美國高校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析及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07,1(2):48-52.
[6]張凌云,賈永堂,張曉明.美國高校博士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深層經驗[J].外國教育研究,2009,36(9):67-86.
[7]李云鵬.由美國博士生課程看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0,(11):38-41.
[8]姜星海,葛軍娜.中日博士生學位論文指導的比較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8,222(7):61-65.
[9]王冕,趙映年.淺談法國博士生創新性培養及啟示[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1-2):58-60.
[10]劉震,李濰蓮,梁全勝.地質思維科學與實踐[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7.
[11]劉震.第三種思維―靈感思維科學體系[J].科學中國人,2009,(4):108―111.
回顧近20年的學科建設和一流大學建設,其步驟和中國教授職業權力的進一步被逐步剝奪,和校園進一步強化行政主導的趨勢是一致的。
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教授的職業權力本來保留的就不多了。但是,在近20年中,教授則逐步淪為了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看客。這一過程,里程碑式的步驟有以下幾個:
一是以SCI收錄論文數量評價教育機構和大學教師的職業成就。這一過程成為主導完成于上世紀90年代中葉,也就是211計劃啟動的前后。這一評價模式,把資深教授的職業意見排除于職稱晉升和學術評價之外。
至此,中國大學剝奪了教授對年輕教師提拔和晉升的發言權。
二是以數量作為博士論文申請的依據,剝奪了教授推薦博士學位的權力。這個里程碑式的變化,在大學里的完成年代基本與985計劃的啟動時間相合。
三是在211工程和985計劃啟動的時間段,相當多的大學完成了另外兩個步驟,一個是博士論文的盲審,導師退出博士生的答辯委員會;一個是取消了導師建議博士學位論文評審人的權利,取消了導師對博士生論文質量評定的參與權。
至此,中國大學剝奪了教授對博士生論文質量的監督權,同時也剝奪了對博士論文的指導權。
四是最近3~5年,這一過程還沒有完成,相當多的大學和學院,開始規定碩士生授予學位,必須以公開作為依據。這一要求正在推廣到所有大學和學院。完成以后,中國的大學就幾乎完全剝奪了教授對碩士論文的質量控制和對碩士生論文的發言權。
五是大概在5年以前,中國的大學開始對新入學的碩士生貼上標簽:“專碩”和“學碩”,或者表達為“專業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有時也被稱為“工程碩士”和“專業碩士”。這兩個概念十分費解,不少教授有疑問。大學里設置的專業本來就是“專業”,攻讀同一專業的“專碩”和“學碩”怎么區分?直接的、唯一的區分就是“專碩”只能以碩士畢業,不能轉博士生?!皩W碩”則可以走到博士畢業。
這一區分的根本含義,是剝奪了教授對低年級研究生的職業發展進行指導、建議的職業權力。
這些年,經常有歐美同行教授來華訪問,或者專程來參加聯合培養博士生的答辯。第一個問題總是問擔任導師的相關教授:“你怎么不是答辯委員會委員?”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
剝奪教授職業權力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看起來比較成功?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大致在十年左右的時間里,季建業馬不停蹄地攀升到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最高點。幾乎他的官位每提高一級,他的學歷也隨之提高一級。
恕我孤陋寡聞,見過官員讀“在職博士”的,但真沒見過能從“在職碩士”,一路綠燈讀到最高段位“在職博士后”的。利用十年“在職時間”徑直摸到中國高等教育天花板的人,就只有這位剛剛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免職的江蘇省南京市市長。
事實上,博士已經是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學位,而“博士后”并不是一種學歷,而只是表明一種工作經歷。依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博士后研究人員一般不超過四十歲,在職博士后研究人員還需要提供脫產證明;對博士后研究人員不能再授予其他任何名義的學位稱號,同時“博士后”也不是專業技術或行政職務。
然而,吊詭的是,在當下中國社會,很多人把“博士后”看成比博士更高一級的學位?;蛟S,這就是季建業“在職博士”畢業了還想去讀“博士后”的主要原因,更何況他年齡早已超過四十歲,也不可能提供所謂“脫產證明”。
每當看到“碩士”、“博士”這些字眼,我的腦海里就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那些沒日沒夜坐在教室里,或者黎明前就在圖書館門前排隊、搶座位的莘莘學子們。季建業的工作記錄表明,近十年正是他一生中最忙碌的十年,身為一個擁有數百萬人口的大城市的市長,每天大會小會、講話匯報、征地拆遷、挖坑砍樹、開工剪彩、出國考察、迎來送往,能有多少時間來讀書、應付課程、考試和寫學位論文呢?
人的精力和能力總是有限的,從季建業的人生經歷看,他顯然是“比別人聰明一點”,但季建業絕不是超人。比如,從季建業的博士論文里人們就發現了破綻:早在六年前就有人提出指控,季建業的博士論文涉嫌抄襲他人論文。從被侵權人羅列的證據看來,這一指控有理有據,季建業事后也未做任何回應。此外,依照公眾的一般判斷,他的“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博士后出站論文”是否真的由他本人撰寫完成,其中依然懸疑重重。
近十幾年來,官員們的學歷年年躍進,文憑逐浪攀高??墒牵@與我們今天所見所聞的事實大相徑庭。很多官員平時并不熱衷讀書,或忙于工作事務無暇讀書,但他們卻往往能在短期內“”式地取得學位。那些身居高位或者準備身居高位的官員們,之所以需要這樣一紙文憑,顯然為的不是更新知識,而是在尋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升遷鋪路石。
官員學歷造假是一種不折不扣的腐敗行為,不但損害了高校的學術風氣,助長了官員造假之風,同時也侵占了全日制大學在校學生擁有的教育資源,其結果必然會對整個社會的公平和信用造成不良影響。
這些年,每當人們談起中國的大學,一些圖案就會浮現于我的腦海。一幅圖案是:那些在教授們面前目光焦慮、神情緊張、恭敬謙卑的年輕學子們,他們勤奮好學、求知若渴。另一幅圖案是:近年來,中國各地大學的碩導和博導們(以法學和經濟管理學專業最為突出)開始成為一些官員的座上賓。
在任何一個國家里,全日制大學的教育資源都是有限的。冷靜下來仔細想想,這些廉價的文憑又是怎么被出售給這些官員的呢?難道我們的大學就沒有責任嗎?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化學,自主學習,實驗探究
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教育的任務不是單一的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將接受性學習轉變為自主性學習,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參與、實踐等方面的培養,從而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博士論文,自主學習。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課堂教學應有別于傳統教學,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是反映新的教學理念的關鍵。以下就本人的一些實際教學經驗,談幾點對新一輪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認識。博士論文,自主學習。
一、課前研究教材,抓住學生興趣,創新教學方式
教師在課前的準備工作充分與否對于一節課能否完成教學目標與任務具有重要意義,課前的反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博士論文,自主學習。教師在備課中,要始終圍繞新課標理念這條主線,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切入點,將更多的實際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引入新課,讓學生們能夠在課堂上始終保持較高的熱情和積極性,從而有所收獲。例如在課堂上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如切好的土豆絲為什么會變色、公共鐵圍欄為什么要上漆、蝦與維生素C為什么不能一起實用、火柴、蠟燭的燃燒、司機飲酒檢測儀如何檢驗司機是否飲酒等等問題,可以讓學生們直觀的感受到氧化還原反應的存在。同時,也能使學生感受到學好化學的重要性,懂得化學知識對于人體健康、營養、環保都有重要的作用,從而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處理好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關系
在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重在將知識講解的準確、完整,而學生也對老師講解的關鍵詞句進行“復制”。這種的教學方式,不僅使教師花費大量的精力在備課、授課上,而且使教師忽視了對學生認知、情感以及價值觀的培養。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并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為此,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我們應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的被動的學習狀態,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加強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但在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同時,也不能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的人片面的認為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會抹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這種觀點是十分狹隘的。學生的主體地位正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形成的,教師的主導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指明了方向,創造了條件。若是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那么學生所謂的自主學習就是空談,就是一盤散沙。只有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得以實現,才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保證。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指導與規范,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具體來講就是,教師為學生創造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提供學習資源,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等等。因此,教師應正確處理好老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關系,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
三、加強探究性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改的目的就是倡導以學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與創新意識。博士論文,自主學習。通過探究性學習這種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進行探究的科學活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使其初步的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逐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教師在實施探究性教學的過程中應樹立起新的教育理念,明確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應以學生為本,在傳授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利用一定的推理探究,并在探究中總結出規律。博士論文,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了解化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究的魅力,讓學生親身經歷這個探究過程,才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化學規律。此外,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激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從而進一步的培養其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之余,可以設置一些新穎且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還可適當的開展一些化學課外活動或專題研討活動。這樣既可鞏固和加深所學的基礎知識與實驗技能,又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四、注重實驗教學,啟發化學思想
化學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化學教育要結合化學實驗教學,讓學生們通過化學實驗開展研究性學習,從中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掌握基本的實驗方法,激發化學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博士論文,自主學習。因此,教師要特別注重實驗教學,通過做實驗不但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還能促進學生鞏固所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例如在講授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時,可以事先準備幾組實驗:1)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2)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3)石灰石與濃鹽酸反應;4)純碳酸鈣粉末與稀鹽酸反應。讓學生們觀摩每個演示實驗的現象,并且思考哪種實驗最合適,說明原因。通過生活的、真實的演示實驗,經過學生們思考討論,就能得到正確結論: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是采用石灰石與稀鹽酸的反應。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學生們掌握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這個知識點,同時也讓同學們參與其中,從視覺感官中體會到實驗的要點,并學會了優化實驗的方法。因此,實驗教學是化學教育的一個重點,他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中學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
總結
總之,教師一定要以學生為本,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去認真反思教學,精心設計教案,不斷提升自己的任教能力與水平,與時俱進,化學課的教學就會取得成效,學生也會學的輕松,學有所成。
摘要:本文介紹了美國領先學術機構所設置的旅游酒店管理專業博士學位教育的概況。著重介紹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兩個關鍵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設置及學生科研指導。本篇綜述旨在為有意赴美攻讀博士學位的中國碩士研究生提供幾點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旅游及酒店管理;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科研指導
一、導言
在美國的高等教育中,旅游酒店管理專業的研究生教育相對來說是一個新興事物。美國有近十二所大學在這個研究領域設置了博士學位點。相比其它發展成熟的學科,旅游酒店管理專業的學術研究仍處在探索階段。但在美國,旅游酒店管理專業作為一個教育實體,無論是其研究生課程體系設置,還是其在科研方面的培養模式,都已日趨穩定和統一,達到了一個成熟的發展階段。本文將系統介紹美國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酒店管理專業的研究生教育,并進一步探討其對中國在旅游酒店管理領域內的研究生教育所帶來的啟示。
研究生教育一般包括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兩個學位層次。本文重點介紹美國的旅游酒店管理專業博士生教育的情況。高校在旅游酒店管理領域設置博士學位點是為了使所培養的學生在以研究為主的大學以及研究型機構中有更好的就業前景。在這個總體目標下,博士階段的教學不僅要拓展博士研究生在專業領域的知識面,同時要培養博士研究生今后在旅游酒店管理的特定領域中開展獨立研究的能力。在美國,幾乎所有的旅游酒店管理博士學位點都以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為主,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統計學基礎和研究設計能力。當學生最終取得博士學位時,他們的個人簡歷上應該體現出他們的教學經驗、在研究性期刊上所發表的文章,以及向企業型和研究型組織作報告的記錄。
研究生教育有兩大核心組成部分:課程計劃和科研培訓(Gumport,2005)。本文著重介紹研究生的課程體系設置和對學生的科研指導。具體來說,本文將從程序和體系兩個角度介紹研究生的課程安排,同時也將介紹對學生進行科研指導的一些具體做法。
二、旅游酒店管理專業的研究生課程體系
一般來說,旅游酒店管理專業博士學位點要求申請入學者具備碩士學位,申請者的本科或者碩士學位必須是在和旅游酒店管理相關的領域內取得的。此外,申請者至少需要具備一到兩年的旅游酒店管理工作經驗,沒有工作經驗的申請者須在其攻讀博士學位的過程中通過參加企業實習來獲得工作經驗。從博士生錄取的這些必要條件可以看出,作為一個應用型研究領域,旅游酒店管理與企業密切相關,并最終更好地服務企業。從這一角度出發,相關領域的工作經驗不僅能保證將來投身旅游酒店管理領域的教育者和研究者與企業保持密切聯系,更能夠幫助他們在日后的科研教學活動中更好地指導企業實踐。
1 程序
通常情況下,旅游酒店管理博士學位點要求學生在博士點所在地完成為期三年或者四年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要完成的項目為:遞交博士課程計劃、通過預備(候選)資格考核及綜合考核,以及最后的博士畢業論文答辯。學生需要在兩學期結束后,也就是第一學年末,完成課程計劃初稿。與此同時,學生需要選擇導師以及其他兩位成員組成預備(候選)資格考核的答辯委員會。答辯委員會成立以后,學生就著手準備預備(候選)資格考核。此項考核的具體時間由學生的導師與其他兩位委員會成員商討決定。按照慣例,學生應該在預期畢業時間的前一年通過資格考核成為博士候選人??己说膬热莺托问接蓪W生考核答辯委員會成員決定。學生通過考核以后,其博士候選人資格便正式得到研究生院的認可。與此同時,研究生院要求學生在其課程計劃初稿中加入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名單并最終定稿。組成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的導師以及成員在原則上應該與資格考核委員會保持一致。當然,如果學生需要,可以在此期間吸納新成員加入自己的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
預備(候選)資格考核只是綜合考核的一個組成部分。綜合考核還包括博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口試)。通過口試,學生與答辯委員會在其博士畢業論文的研究課題和研究進程上達成一致后,學生便通過了綜合考核(預備資格考核以及博士論文開題報告)。通過綜合考核的學生俗稱“ABD”(AllBut Dissertation,意即:“萬事俱備,只欠論文”)。當完成畢業論文的相關研究及撰寫,并且提交給委員會成員審閱后,學生需要參加最終的博士畢業論文答辯。在論文答辯中,學生為其論文辯護并向答辯委員會證明自己具有取得博士學位的資格。學生只有在滿足取得博士學位的其它所有必要條件后才可以進行論文答辯。
2 體系
在美國,研究生教育作為一個教育實體沒有一套標準的模式可供遵循。然而,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基本結構卻保持著一定的統一性(Gumport,2005)。具體來說,博士教育的基本模式遵循一個統一的結構體系:課程的修習、各項學位考核達標,以及在論文委員會的指導下開展并完成畢業論文的相關研究。此外,科研培訓也是博士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Clark,1995)。旅游酒店管理專業的研究生教學課程有五大基本組成部分:綜合(核心)必修課、統計和定量研究方法、具體學科課程、外系指定領域的課程以及博士畢業論文。一般來講,在取得學位之前,學生需要修滿70個學分,其中包括12個學分的核心必修課,(至少)12個學分的數據分析方法課程,(至少)18個學分的具體學科課程,(至少)12個學分的指定領域課程和(至少)16個學分的論文。
從以上論述中不難看出,美國的旅游酒店管理博士生課程非常注重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在所有的課程中,僅僅研究方法學和定量方法學的課程就占了幾乎一半的課時。從內容上來看,這些課程可以劃分為幾大類,比如基礎研究論、研究設計方法論,以及數據分析方法。基礎研究論的課程(探討從事研究時面臨的最基本的問題,比如科學原理、推理方法、一般的因果演繹和測量原理)為學生更好地開展科學調查打好基礎。研究設計方面的課程旨在指導學生如何開展科研。例如,在本文第一作者所修的研究生課程中,這類課程包括實驗設計論以及非量化研究方法。統計和量化研究方法課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多種數據分析的技巧和方法。統計課程一般包括統計學入門、抽樣方法、回歸法、方差分析、多元方法、時間序列分析法、離散數據分析等等。此外,統計課程還涵蓋了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經常需要用到的一些高級統計方法,比如結構方程式模型和等級線性模型。通常情況下,學生可以從旅游酒店管理系、統計系,以及其它外系學術領域中選修這些數據分析課程。
三、科研指導
除了系統的研究生課程體系,研究生教育的 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科研指導。Johnson(2007)將“科研指導”定義為“一種導師和學生之間的互惠關系”(p.20)。在這一關系中,經驗豐富的教職人員(通常是年長者)會為經驗不足的學生或者教職人員擔當起向導、模范、老師,以及資助者的角色??蒲兄笇д咻o助學生積累知識,為學生提供建議,充當咨詢顧問,激勵學生努力成為某一特定領域的全面人才。幾乎在所有學科領域里,教授和學生之間這種傳統的師徒關系都是研究生學習經歷中相當關鍵的一部分,科研指導對研究生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研究生教育中的其它元素(Edem&Ozen,2003;Mullen,2005;Russel&Adams,1997;Shivy et a1,2003)。從近期在普渡大學旅游酒店管理專業研究生中開展的一項“自我評估”調查所得的數據來看,教授的專業知識技能是影響學生擇校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研究表明,研究生教育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授科研指導的有效性(Ellis,1992)。一種積極良好的指導關系可以提高學術成績、促進人際關系、加強學生在專業領域的信心、推進個性發展和心理調節(Johnson,2007)。從在研究生中開展的一項調查中不難看出,那些與教授保持良好的科研指導關系的研究生對其所在的博士點和研究機構表示出更高的滿意度(Clark,Harden,&Johnson,2000;Cronan-Hillix et a1,1 986;Tenenbaum et a1,2001)??蒲兄笇У囊恍┚唧w做法如下。
1 建立科研指導師生關系
旅游酒店管理專業的博士生入學時通常會被指定一名顧問老師,但是顧問老師不一定是研究生今后的指導老師。研究生需要一定的時間逐步了解系里的教授以及他們的研究方向,然后最終選定一個適合自己的導師(Johnson,2007)??蒲兄笇У膸熒P系是在學生和老師之間有共同研究興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學術導師可以促進學生在求學之路上的每一步進展,同時也是學生與其他教授之間的主要聯絡人(Weil,2001)。
博士生主要致力于和導師之間的合作,但是其他教授也是一筆重要的人才資源,必要時可以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科研指導。當博士生組建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時,除了系內教授,有相關專業知識技能的系外教授也在博士生的考慮范圍之內。博士生可以從其它學術領域挑選對自己的畢業論文題目感興趣的教授,或挑選相應研究方法上的專家加入自己的答辯委員會。有些大學的博士點已把這一做法制度化,即要求博士生至少選擇一名“外來成員”(外系教授)作為自己畢業論文的答辯委員會成員來監督論文質量。
2 通過助研助教的方式進行科研指導
近幾十年來,助研助教工作成為美國研究生獲得經濟資助的一個主要來源(Gumport,2005)。不可否認,這個做法的一個負面影響是,作為助研助教的學生在學術上被放到了一個次要的位置上(Sanford,1976)。然而,從科研培訓的角度來看,聘用研究生作為助研助教已經制度化。助研助教的合作方式提高了師生關系的互動性及互惠性。助研助教工作為學生提供了在導師的密切指導下探討研究課題的寶貴機會。此外,學生將會在科研活動的一系列環節中積累經驗,包括發掘研究課題、綜述文獻、設計研究方案、收集數據和撰寫文稿等等。聘用研究生作為助研助教的做法會在指導老師和研究生之間建立起一種制度化的聯系。在這一聯系中,指導老師和學生在固定的時間面談,討論研究進展。助研助教的合作性決定了學生和指導老師之間幾乎是平等的關系。隨著學生和指導老師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學生會逐步擔當起合作研究者和合作作者的角色。因此研究生助教助研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在研究領域積累實踐動手經驗,并加強學生今后獨立開展學術研究工作時的信心。
3 對獨立研究的指導
學生除了通過助教助研參加研究項目之外,還有機會在教授的指導下準備研究議程并開展獨立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需要選修教授的獨立研究課并獲得學分。當學生和老師對課程達成共識后,學生通常會注冊1到4個學分。獨立研究是為了給學生提供在研究生階段的學術經驗。在這門課中,學生可以在導師的引導下探索全新的和有發表潛力的課題。對于博士生來說,這門課可以為其今后的博士畢業論準備。通過自主研究課的學習,學生可以獲得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所學不到的科研經驗。
4 對論文進程的指導
研究表明,研究生對個人論文發展進程的滿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導師的滿意度(Johnson,2007)。在博士論文的相關研究領域中,指導老師在幫助學生完成畢業論文,并最終在學術期刊發表學術成果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與學生的相處中,導師與學生建立起專業上和人際上的緊密聯系,并且擔當多種角色。作為某一學術領域的專家,導師會密切參與學生的論文設計,為其提供及時和有建設性的回饋。同時,導師還是論文研究進程的協調者,幫助學生與其他老師取得聯系和溝通,鼓勵學生在整個過程中與答辯委員會的其他成員保持聯系。此外,導師會給學生精神上的鼓勵,使其在研究進程中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并對研究充滿熱情。
5 對會議報告的指導
科研培訓的另一形式是參加學術會議并展示自己的研究項目。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中,學生應積極參加相關領域的會議并爭取在會議上宣讀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些學術機構要求學生在取得學位之前,必須至少參加一次會議并報告研究成果。在旅游酒店管理領域,兩個參與率最高的會議是旅游酒店管理專業研究生年會(http://www,hrm,uh,edu/cnhc/graduateconference/)和酒店餐飲業國際委員會年會(I-CHRIE:http://WWW,chrie,org)。一般情況下系里會為學生提供參加會議的部分經費。通過參加會議,學生有機會在正式場合展示自己的研究工作并提高個人的溝通能力和技巧。研究報告是傳播知識的一個重要渠道,同時也是研究生學術生涯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在參加會議并報告研究時,學生接受挑戰,將自己的研究交給公眾審視。由此,學生可以培養多方面的技巧和能力,如簡潔明了地報告研究成果、高效專業地回答現場提問等。除此之外,會議還為研究生提供社交的機會,幫助其在今后開展合作研究和尋找工作機會。
6 對發表文章的指導
發表文章對于那些有志于在學術領域有所建樹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然而初學者對如何發表文章通常感到困惑和神秘,因此,給予博士生在發表文章方面的指導對其職業生涯有著深遠的意義。因此,一些學術機構要求博士生在最終的畢業答辯之前,至少向專業期刊投稿一次。導師在指導學生發表文章的過程中,不僅幫助學生明確為什么要發表文章,在哪里發表,以及發表什么,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適應學術 領域的工作氛圍,規范學生的行為準則。如有時審稿人的評論會很苛刻,并且要求學生作出大幅度的改動,即使學生作出改動并重新投稿,其結果仍是個未知數。在這些情況下,指導老師可以幫助學生調整好心態和情緒,修改文章并再次提交。
7 研究領域以外的指導
盡管師生之間指導關系的著重點是研究,但導師也給予研究領域之外的指導。如在指導研究的過程中,指導老師會不可避免地與學生交流授課方面的經驗和體會,從而提高學生的授課技能。學術導師在與學生相處中的另一重要任務是在潛移默化中為學生示范如何兼顧工作和生活。指導老師更可以在多方面作為學生的行為模范,例如職業行為、重要的科研技能以及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尋求平衡(Johnson,2007)。指導老師還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在學生的職業生涯中助其一臂之力。更重要的一點是指導老師可以為學生在精神上帶來不可估量的支持??偠灾瑢煂W生的肯定,鼓勵,輔導和與其建立起來的友誼會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帶來深遠的意義。
四、建議及啟示
在旅游酒店管理領域,申請赴美攻讀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數目穩定增長。與前一代在美國攻讀研究生學位的中國學生相比較,文化差異的沖擊對當代中國留學生的影響并不大,但是他們在學術方面的準備相對缺乏?;诒疚淖髡邔γ绹椭袊糜尉频旯芾韺I研究生培養的了解,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并希望有意赴美攻讀博士學位的中國碩士研究生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1 本文建議研究生課程體系從單一強調內容的厚重逐步轉到重視科研方法上。中國研究生教育遵循傳統的師生模式,把重心放在專業課上。在這一課程體系下,專業研究領域的課程有余,研究方法學的課程設置不足。這樣可能造成研究生方法學基礎薄弱,會潛在地限制其開展獨立研究的能力。因此,我們建議在旅游酒店管理專業的研究生課程體系中加大方法學和數據分析學的課程比重,這對幫助學生成為未來的研究者至關重要。一些基礎方法學科,像科學原理、邏輯學,甚至學術寫作,都應該被納入研究生的課程體系中。此外,有關研究設計和定量研究的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對一些具體的方法學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2 在如何建立師生間的指導關系這一問題上,本文推薦雙向選擇的指導制度。依據傳統的指導制度,學生在人系之際會被分配一名導師,該導師將在學生的課程學習中自始至終地提供支持。然而,研究證明,雙向選擇指導制更強調老師對學生精神上的引導、師生雙方的職責意識,以及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并最終使雙方長期受益(e,g,Fagenson-Eland,Marks&Amendola,1997)。指導關系的穩定程度與師生雙方是否同時具有選擇對方并承擔義務履行職責的意愿密切相關。
3 建議學生參加多種層次的科研培訓。選擇一個以治學為主的職業生涯是具有挑戰性的。學生需要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地加強科研培訓,例如尋找助教助研的機會、開展獨立研究、與教授合作研究項目、參加學術會議、在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準備博士畢業論文等等。一些學術機構已將上述這些活動納入學生取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例如,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要求所有的博士生不僅要在畢業之前做三次會議演講,還必須在畢業論文答辯之前向學術期刊投稿至少兩次。
4 在教學和研究方面,本文提倡交叉學科的合作。上文提到的注重方法學的課程體系要求在學生選課時消除系與系之間的界限。學生應被允許,甚至是被鼓勵在統計系或其它相關領域選課。在外系進行科研實踐使得學生能夠獲得有關方法學最新進展的信息。例如,人類學系最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分析。旅游酒店管理系的學生通過在人類學系選課,可獲得機會與主要使用此研究方法的研究者合作并從中受益。交叉學科的合作同樣可以通過學生選擇外系老師作為自己的答辯委員會成員來實現。這種做法不僅使學生在知識層面上受益,還可以作為一種監督機制,保證授予學生最終學位的標準得到維護。此外,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叉學科的科研合作可以減小組織結構上的障礙,并且通過融合不同學科在方法學上的長處來擴展研究領域。
關鍵詞:器樂,情感培養
情感是態度的反映,是人的喜、怒、哀、樂的心理活動的外化,它反映著人對外部世界客觀對象和現象的主觀態度,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古今中外,關于器樂實踐與人的情感的培養之間的關系的說法有多種,但是大多數學者認為器樂可以培養人們良好的性格,樹立高尚的人格和品德,豐富人們的情感世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1】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更是流傳久遠。因此,器樂的作用發展到現在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娛樂消遣的工具而存在,更多的是作為一種人格和情感修養的培養方式之一而存在。“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情感表現是聲樂所不能比擬的。因此,近年來,我國和世界上其他家國家已把器樂教學的重心由原來傳統的 “智力開發”轉向現在的“人格培養”和“情感培養”。
器樂教學活動中的情感分為審美情感和學習情感,牢牢把握情感這條主線,將器樂教學與情感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情感強度,使情感同器樂演奏和諧地溝通與交流,是器樂教學的目的所在。
一、器樂教學過程中的審美情感培養
審美情感,作為審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普遍存在于一切審美活動之中。博士論文,器樂。器樂審美情感的培養主要以豐富情感體驗為基礎,培養學生對不同流派、風格、體裁、形式、題材的器樂作品情感內涵的感受、理解。
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的“絲竹亂耳”一樣,學生在學習中因為對樂曲的不熟練,技巧的不熟練,演奏過程中必然會發生“嘔啞嘲哳難為聽”的聲音,但是,學生也可以在這種初步的訓練中通過對樂曲的理解去體會其中的意蘊,從而達到情感的愉悅。如果教學過程中不注意把握情感這條主線,僅僅是講究樂器演奏的技法,那么教與學都將是事倍功半的。
1、音樂知識的審美培養
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說:“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的體驗音樂的橋梁”?!?】要通往這種體驗橋梁,首先必須要對樂理知識有記憶、理解,這是器樂教學中情感培養的基石。如掌握音樂的表現手段和音樂的曲式和體裁。盡管世界名曲浩如煙海,著名作曲家多如繁星,歸納它的表現手段也就只有旋律、節奏、節拍、力度、速度、音曲、音色、和聲、四調、調時、調句等類別。博士論文,器樂。
其次是要對所要演奏的音樂作品的審美,要學會體會所要演奏的作品的風格、流派和格調以及作品所蘊含的內在涵義。“一般的樂曲大多都有一定的主題和一定的內容。樂曲的內容與曲作者的時代背景有關,因為他的作品當時社會歷史和社會生活的最真切的反映”。【3】只有對樂曲創作的時代背景有深刻的體驗,才能體會它的宣傳作用、教育意義和歷史意義。這是器樂教學中情感培養的第一步。
2、教師的潛移默化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形象的示范作用在器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學生眼中,音樂教師絕對應該具有音樂家的風范。而學生也正處在喜歡模仿教師的階段。器樂教師應注意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處處注意自己的形象,時時、事事給學生以示范,做學生的楷模。教師的形象包括多方面:穿衣打扮、言談舉止、心靈品質、思想認識等。
作為一名教師,端莊的儀表、優美的體形、淵博的知識、純潔的心靈、嶄新的理念、睿智的思想、溫文而雅的言行舉止、幽默風趣的社交談吐,對學生們來說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在器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要進行正確的情感啟發與培養,要以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動情表現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體驗音樂的美感;培養學生在演奏樂曲時,通過對演奏作品的背景、音樂風格、地域特征等的了解來加強對情感的抒發,并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作品鮮活而生動。”【4】這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轉換和發展過程,只有把握好這一過程,學生的演奏才能做到聲情并茂,產生動人心弦的效果。
二、器樂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情感培養
學習情感主要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為主,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關系、學習音樂的良好態度和學習習慣等。博士論文,器樂。
1、器樂教學中學生的意志情感培養
意志表達了一個人為達到理想中的目的而自覺努力、奮斗的心理狀態。意志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保證和身心發展的重要條件,不是生來就有的,特別是良好的意志品質,更需要在后天教育和實踐活動中有目的地加以培養。意志堅強者能排除一切干擾和困難,勇往直前。意志消沉者其表現往往是怕苦怕難,情緒低落,它是學習、事業和孩子們心智成長的勁敵。正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器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意志力。
2、器樂教學中學生的氣質情感培
氣質是指存在于每個人自身的,表現心理活動強度、速度、靈活性等方面具備的既典型又相當穩定的個性特征。各人的氣質,就像人的外形相貌、風度、性格一樣,只有相似,卻沒有絕對的相同。因材施教對器樂教學來說,是重要的教學原則。博士論文,器樂。每一個學生,都應根據他們的性格特點,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博士論文,器樂。有的學生外傾性強些,氣質表現特征能夠得到比較充分的暴露,反應也比較快,顯得聰明、伶俐,有學習的潛力,還可能同時存在一種急于求勝的心理意識,這樣他們在學習中就容易產生浮躁、不耐煩的情緒;有的學生內傾性強些,情感不善于外露,比較不容易被人們了解和掌握,大都表現比較安靜、靦腆、穩重,在器樂課上他們的表現也很有特點,坐得住,肯動腦,學習上也肯下功夫,不浮躁,需要教師深入細致地觀察和了解,針對學生氣質上的不同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方法,保持和發揚積極、熱情氣質上的優點,注意改變他們不踏實、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一切不利的因素,逐漸培養他們樹立良好學習習慣,使學生能更有效的學習。
3、器樂教學中學生的態度情感培養
“態度”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對接觸的外界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動。國外很多學生在學琴過程中,父母大多數不要求孩子在演奏技巧、能力上有多嚴格或多深的要求,卻十分重視孩子學琴的態度是否端正和不間斷性,強調藝術熏陶、性格修養,強調擴大知識面。學生要理解學習器樂不僅僅是一種自我享受,還應當通過自己的演奏,把真、善、美的藝術奉獻給人們,讓更多的人得到歡樂和享受學習器樂,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才能夠熱愛學習,富有奮斗精神。要注意培養孩子對待器樂的認真、踏實的態度。學習器樂還需要講究科學求實的態度,不作不合實際的攀比,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提高表演技能。當然,這種心理品格的培育需要有一個長期磨煉、逐步提高的過程。教師要注意引導教育學生,培養學生正確對待學習和勞動。
三、器樂教學中的情感內化
所謂器樂的情感內化主要就是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也就是具有創造性,是在對樂曲、演奏等審美的基礎上情感的升華,“‘創造性’是人的主體性發展的最高表現,創造能力不僅表現為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而且表現為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直覺、創造性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博士論文,器樂?!?】
器樂是一門很特殊的藝術,它是一種非語言的信息,它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特征給人們對器樂的理解與表現與聲樂相比更加具備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一方面,它的抽象性表現為高度的相似,另一方面它又是能夠細膩、深刻、準確地提升人的情感。它的主題的發展、布局、調協調性的安排、演奏的方式等都呈現出極其嚴謹的邏輯原理。所以器樂教學中不但要要求學生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本來的情感,而且要在原有情感的基礎上豐富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感深刻和細膩,并進一步學會如何以恰當的方式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
“在美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而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國民的素質,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人的創造性。正如美國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齊佩爾博士所說:‘學習音樂不僅是為了藝術、為了娛樂,而是為了訓練頭腦,發展身心,在這方面,音樂是非常重要的’”。器樂作為音樂的一種形式,他同樣應該具有這種特征,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審美情感內化為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6】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器樂教學作為一種情感教育更應注意讓“藝術教育藝術化”。只有不局限于器樂演奏技術范疇的教學,才會更有利于學生音樂思維以及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的發展。因此,在器樂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訓練好扎實的基本功,更要培養學生用腦去感受和感知、理解和記憶、想象和聯想,從而具備豐富的情感世界,真正享受到器樂的情感陶冶!
參考文獻:
【1】蔡仲德.中國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107頁
【2】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育心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第64頁
【3】何金龍.淺談樂器教學中提高審美意識.中國校外教育.2008年12月中旬刊
【4】石瑾.論器樂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及其培養.藝術教育.2007年第1期
【5】劉兆偉.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培養創作性的方法探析.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論文選2006年8月
【6】劉兆偉.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培養創作性的方法探析.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論文選2006年8月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沖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2]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3]為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并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范,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回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范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并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借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范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占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范”;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系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超級秘書網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于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1]單波.反思新聞教育[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