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3 15:27: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四有教師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工具性 人文性 語文味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痹谛抡n標的理念指導下,高中語文教師“教什么”、“怎么教”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風潮[5]。
《語文月刊》主編陳建偉在2011年第1期《語文月刊》卷首語上寫了篇《重在語文之道》的文章,談論語文教學到底應該教什么的問題。他寫道:“我以為,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學應當把重心放在學生對語文之道的理解及把握上?!盵1]筆者非常贊同他的這個觀點,凡事皆有其道,得其道方能解其困,一如庖丁解牛。但對“語文之道”的理解卻與他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語文之道”便是新課程標準改革理念之下,《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所規范的語文學習要求之道。
語文之道,乃語文之規律,語文之原點,語文之真諦也。領悟和掌握語文之道,對于中學語文老師的教學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若使語文教學真正成為傳遞語文之道的活動,學生的語文素養便會得以提升。在新課標下,高中語文老師該如何在教學中傳遞語文之道呢?
一、重視語文“工具性”,提升學生知識與能力
葉圣陶曾經說過“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2]。人們認識和反映客觀事物都必須借助于語言符號,這就是語文的工具性。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學科,工具性是語文的根本屬性。語文教學承載著政治、歷史、美術以及其他自然學科等教育內容;語文教學是萬物之源,只有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和語文基本能力才能對其他學科進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沒有語文素養的積累其他學科的學習必然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無法進行。但是,語文課不是政治課、德育課,也不是美術課或者其他自然學科,所以,把語文課上成任何一種其他學科都是荒謬的。
在不斷提倡教學改革的今天,語文教學越來越關注對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部分老師出現舍本逐末的現象。天文地理的介紹,音樂繪畫的欣賞,邏輯思維的訓練等等本不屬于語文教學重點的內容搬到了語文課堂上,再加上多媒體展示,創新設計,語文課堂變得熱熱鬧鬧了,語文課堂變成了大雜燴,忽視了新課標對語文課堂的基本要求;另外,在近幾年的語文教學中,普遍出現的現象還有人文性和文學教育強調過頭,出現了主次倒置,追求形式的傾向,嚴重削弱了語文的工具性要求。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導下,語文課堂仍然要呼喚語文工具性的回歸,設定提升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教學目標。
(一)重視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探索總結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
教育家布魯姆強調,基礎教學的任何學科,基礎知識是最重要的教學目標。語文作為高中生的基礎學科,對基礎知識的把握也是高中語文教學應該設立的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在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學應該重視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探索和總結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從而在教學中傳遞語文之道。
那么,什么是語文的基礎知識?語文基礎知識包括教學大綱規定的字詞的音、行、義、標點符號,詞法和句法即漢語語言的構造形式以及其規律、修辭、語言邏輯等等。如何重視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熟練的運用語言這一門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語文的表達技巧和書寫方法。所以,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也不能單獨地孤立起來機械進行,而是應該在語文整體語言教學環境中進行。在強調語文人文性和文學性,強調德育功能,審美能力要求以及情感態度、價值教育的過程中,不忽視基礎知識的教育,注重學生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所以,在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文本解讀能力和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也應該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組織和表達能力等都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
當然,在重視語文基礎知識教學中,還要不斷地探索、總結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從而為語文教學服務。
(二)結合德育、美育,突出語文“工具性”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新課標的理念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即語文教學要有德育和美育等各方面綜合素養的培養目標。
我國的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所以在掌握工具性過程中體現人文性是其特殊內涵,即掌握母語這一過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要因文悟道,要將鑒賞、審美教育寓于語文教學中。但是語文課必須在突出語言工具性和基礎性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審美教育、滲透道德教育,使各項功能教育得到有機協調。必須清楚地明白,語文課是語言課,是工具性學科,不是單純的政治課和文學課。另外,因為母語教育環境的特殊性,語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無限,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可以學到語文知識,這也是語文工具性最明顯的體現,所以,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不是掌握知識,而是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很好的運用語言這個工具。在新課標理念下,語文教學必須正確處理好語文教學與德育、美育的關系,突出語文的工具性。
(三)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知識和能力訓練
“以學論教”是新課程改革下以學生的“學”來評價老師的“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了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這說明了,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要不斷改進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知識和能力訓練。
掌握語言文字工具,不能單純依靠教師講,更多的應該是依賴學生的實踐訓練,在練習中掌握運用語言的技能和技巧。周國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語文教師》一文中表述,假如他是語文教師,只讓學生做兩件事,一件是大量地課外閱讀,另一件是養成學生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作為哲學家兼作家的周國平先生一語道出了語文的實踐之道:要大量讀寫練習?!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也正體現了多讀多寫訓練的重要意義。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必須了解語文教育的精髓,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感受,在練習中掌握技能和技巧。
綜上所述,對于大多數中學生來說,提高聽說讀寫能力是學習語文的起碼要求,在掌握語言表達的工具的基礎上才是審美、文學方面素養的要求。不能把新課程理解為加大人文性,弱化工具性。在新課程背景下,應正確認識教改目的,進一步加強對語文工具性作用的認識和研究,從而應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
二、倡導語文“人文性”,引導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取向
語文教育是國人默認的人文教育最強陣地,在人文教育的素材上,語文學科較之于自然科學學科具備天然優越的人文條件,這是人文教育的必須的依據和條件。在具備先天優勢的前提條件下,高中語文教育的人文教育意義便顯得任重而道遠?!叭宋慕逃敝荚谂囵B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人文精神是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觀照,高中語文教學在體現“人文性”的同時,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取向,使學生向積極、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
新課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便是對語文“人文性”的肯定。但是,究竟什么才是人文教育的需求與旨歸?語文學科又如何進行人文教育才能不從“工具性”的極端走向“人文性”的極端呢?高中語文教學如何做到更好地體現其“人文性”呢?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中學語文教材集國內外古典和現當代文質兼美的精品佳作于一身,在彰顯人文精神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激活它蘊涵的精神、品質、智慧等因子,可以讓學生不斷得到情感的升華和人格的塑造。能夠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人格塑造的高地,成為學生心靈的家園[3]。
在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挖掘課文的思想內涵,也可以通過一些背景材料、文人故事的介紹,加深學生對作者的了解,從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和下文的方式技巧等。
(二)延伸閱讀,構建學生精神家園
語文是生活的語文。語文教學如果只停留在教材的學習,課堂的學習,學生必然會“營養不良”。因而,在立足課堂、教材以及基礎知識上,還必須向課外延伸、拓展,構建學生的精神家園。
正確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是中學語文老師的基本責任和義務。“讀好書,就是與古今高尚的人物交往”。優秀的作品是經歷了人類長期考驗的經典佳作,其中折射的良知、愛心、道德觀念、審美情趣等都是上等的精神食糧。在課外吸納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提高學生參與和閱讀的積極性。通過活動可以豐富知識,鍛煉能力,體驗生命,感悟生活,讓語文成為生命的語文,生活的語文,讓中學生在語文閱讀中構建健康的精神家園。
(三)進行“人文教育”,引導價值取向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把語文的“育人”功能明確地提了出來,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使學生通過優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當代青年的精神品質的形成與中學階段的“人文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高中語文教學不能忽視“人文教育”,在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同時便可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
在新課標之下,高中語文教學也應該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從而引導學生具備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語文課堂上,教材主人公人物身上的正直、善良、堅強、自信、奉獻等優秀品質都是語文教師應該著重引導學生所堅持的價值取向,以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等。
(四)“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是語文的根本屬性,人文性是語文的重要屬性,兩者缺一不可。所以,新課標倡導,高中語文教學應堅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綜上,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學設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的目標,倡導“人文性”,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
三、教學回歸“語文味”,教導過程和方法
到底什么是“語文味”?“語文味”教學流派創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先生指出:“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系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味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盵4]
“把語文還給語文”,讓教學回歸“語文味”是如今語文教學慘雜著許多“非語文”因素,語文公開課走在“語文味”邊緣所迫切需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科學、合理、創造性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堅持“有情、有趣、有序、有效”的“四有”原則,將語文課堂變成真正、有趣、有價值的語文課。教學回歸“語文味”,教師才能教導學生掌握過程和方法,這樣才能培養具備充分語文素養的人才。
通過以上論證,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語文之道就是語文教學之道、語文學習之道。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學如何傳遞語文之道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高中語文教師通過“重視語文工具性”、“倡導語文人文性”、“教學回歸語文味”三個方面可以有效地實現三維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從而為造就時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建偉.重在語文之道[J] .語文月刊,2011(1)
[2]何偉華.呼喚語文工具性的回歸[J] .語文月刊,2010(7):14~15
[3]許易楊.沐浴著書籍的陽光[J] .語文月刊,2010(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