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1 18:43: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管理理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文章論述了新世紀圖書館在知識管理、全面質量管理、人本管理、集成管理、項目管理、柔性化管理、虛擬化管理、戰略管理等管理理論,對這些管理理論如何運用于現代圖書館的管理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述,并作了簡要的評價。
進入21世紀后,圖書館管理研究一直是我國圖書情報研究的熱點問題,發表了大量的論著,文章在繼目標管理理論、激勵管理理論、科學管理理論研究之后,對我國圖書館管理理論如何運用和借鑒其他管理理論,創建了現代圖書館在知識管理,全面質量管理,人本管理,集成管理,項目管理,柔性化管理,虛擬化管理,戰略管理等管理理論。
一、人本管理理論
人本管理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80年代后得到迅速發展,它是相對于物本管理的,是一種現代管理理念。所謂人本管理就是"以人為中心"和"以人為根本",其核心思想是尊重人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潛能,實現人的價值,并創造出最佳的工作績效。
進入21世紀,人本管理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管理的方方面面,發展到各行各業。圖書情報工作作為與人關系最為密切的行業。人本管理的理念更加重要。圖書館人本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兩面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圖書館讀者的人本管理。圖書館唯一的職能是為讀者服務,讀者是上帝,圖書館管理以人為本就是以讀者為本,樹立"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觀念,把為讀者服務,滿足讀者需要作為圖書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縮。二是對圖書館員工的人本管理。對圖書館員工的人本管理就是要充分尊重員工的勞動,圖書館員工的工作既枯燥無味,又要求細致入微,平凡而重復的勞動多。因此,要尊重館員、關心館員、理解館員、激勵館員,充分調動和發揮館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圖書館員工普遍存在待遇偏低、激勵不足的問題,對圖書館員工的人本管理也要注重提高他們的待遇,努力改善其工作條件,以便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過去我們只強調圖書館工作為讀者服務。讀者第一的觀念,嚴重忽略了對圖書館員工作的尊重和理解,沒有充分發揮館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圖書館管理以人為本,不僅要以讀者為本,也要以館員為本。
二、知識管理理論
知識管理要求某個組織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提供各種機制、方式和途徑,運用集體智慧提高組織的應變和創新能力,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識資源預測外部市場的發展方向及變化,使本組織能夠對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并要求創造性的挖掘和利用存在于組織內部員工頭腦中的知識及外部知識網絡的智慧來服務于用戶和市場,知識管理不僅注重對信息的收集、存儲、管理與傳遞,更注重各種知識間的關聯、交互與轉換。
知識的產生、傳播和利用既是知識管理的主要內容,又是圖書情報工作的基本任務;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工作的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的知識管理理論體現在圖書情報管理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體現在管理理念上,以知識為中心的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已成圖書館管理的主要對象;二是體現在管理內容上,圖書館知識管理將更加突出知識創新管理、知識應用管理、知識傳播管理、知識服務管理、人力資本管理和知識產權管理;三是體現在管理職能上,圖書館知識管理的主要職能體現為外化、內化、中介、共享、學習、認知;四是體現在管理原則上,圖書館知識管理將突破圖書館傳統管理的一些條條框框,重視開放性原則、共享性原則、激勵性原則、協作性原則、創新性原則。因此,把知識管理理論應用于圖書館管理實踐能夠促進圖書館管理走向更深層次的應用領域和促進我國圖書情報事業的全面發展。
三、戰略管理理論
近年來,對圖書館戰略管理的研究是圖書情報界研究的熱點之一,多數學者認為圖書館的戰略管理是從圖書館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宗旨出發,為了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在充分研究現代圖書館外部環境的內部條件的基礎上,選擇和確定圖書館的戰略目標的規劃、實施與控制的一個動態過程。其具體內容包括圖書館可持續發展戰略、資源建設戰略、人才戰略、服務戰略、品牌戰略等方面。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指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館怎樣才能穩定持續發展?,F代圖書館包括兩大系統,即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圖書館屬于非贏利性事業單位,如果沒有政府的投入,圖書館自身發展難以為繼,可持續發展要根據兩大系統的不同特點,協調好二者的關系,作到兩大系統的互補,同時增加政府的投入,才能使圖書館可持續發展。資源建設戰略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充分利用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兩大系統的資源,進行資源整合和互補。高校圖書館之間也要實行資源整和和提高利用率(如大學城建設),二是充分利用電子圖書,數字圖書館和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人才戰略就是要是適應現代化科技發展的需要,培養高層次圖書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服務戰略就是要樹立同現代圖書館相適應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手段,不管提高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品牌戰略就是要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打造現代圖書館品牌,樹立精品意識。通過近年的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了圖書館戰略管理理論。
四、全面質量管理
全面質量管理起源于制造業,它反映了企業對產品質量生產每個環節的管理和控制,是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的根本保證。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在20世紀末推廣和應用到非生產部門,圖書館管理也引進了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因為圖書館管理同全面質量管理的要求是相一致的,改善圖書館的管理的目的是努力改進服務和更好地滿足讀者的要求,而這兩個目標同全面質量管理的目標完全相通的。全面質量管理最早反映在對企業生產產品流程的管理,圖書館的工作的業務流程同生產產品的業務流程也是一致的。圖書館工作業務流程包括采編、檢索、流通、閱覽、歸還圖書雜志等環節,這些流程同企業產品生產的流程要通過前后相繼的不同車間,經過若干工序,才能最終生產出產品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對產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或流程的管理,用于圖書館的質量管理是完全適用的。要提高對圖書館管理的質量,必須加強對圖書館工作每一個環節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將企業產品生產的質量管理應用于圖書館的管理,對于提高圖書館服務質量,完善圖書館管理系統有借鑒意義。
五、項目管理理論
項目管理理論是為了實現項目目標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動,項目管理的內容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理解。從項目管理的階段和過程來看:項目管理的全過程可分為若干階段,如項目的選定、項目設計、項目實施和項目評價等四個階段,而且每個階段又可分為若干個管理過程,如計劃編制過程、計劃執行過程、控制過程,這些階段和過程存在著有機聯系,從而構成了項目管理的全過程。從項目管理涉及到的具體內容來看:它包括項目綜合管理、項目范圍管理、項目時間管理、項目成本管理、項目質量管理、項目人力資源管理、項目溝通管理、項目風險管理、項目采購管理等方面。雖然不是每個項目都包含上述管理內容,不同項目所采取的管理方法、技術手段有所不同,但就項目管理的一般而言,項目管理基本上包括上述管理基本要素。項目管理理論上之所以能運用于圖書館管理,是因為圖書館的管理也包含了上述管理的內容。如圖書資料的借閱和歸還系統、數據庫的建設、信息咨詢服務等都可以應用項目管理的技術和方法。
六、柔性化管理理論
"柔性化"管理同人本管理有一定的聯系,但也有明顯的區別,"柔性化"管理是相對于高度集權的強制性管理即"剛性"管理而言的,"剛性"管理是指組織內部等級森嚴,層次分明、缺乏溝通的管理理念,它不適應于環境多變,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理念。現代管理理念應采用柔性化管理,所謂柔性化管理就是把組織結構看成是柔性的、有適應性、有學習能力的有機體。
圖書館管理采取剛性管理理念,難以克服圖書館低效率的問題,即實際產生的服務和工作效率小于理論上所希望達到的效率。圖書館員工的工作性質決定了館員工作績效難以觀察和準確評價,館員努力程度、懶惰、館員之間的矛盾和磨擦,容易導致低效率。解決低效率的方法在于圖書館內部的文化建設、提高館員的文化層次和知識結構,提高館員的道德休養,加強精業精神的教育,處理好館員之間的相互關系,發揚團結進取、奮發向上、自我奉獻的精神,從而增強館員對圖書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歸屬感。很顯然,柔性化組織強化部門間、人際間的交流和合作,注重適應性,這種管理同倡導人本管理也是一致的。柔性化管理已經成為圖書館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
七、"虛擬化"管理模式
虛擬化是通過借用外部共同的信息網絡及通道,提高信息數據庫存儲的一種方法。虛擬化管理是"沒有管理的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并非管理者不管,而是被管理者按照管理者制定的目標和規定的任務,在執行任務和實行目標的過程中,自覺地、主動地糾正自己的行為,以便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務和實現目標,將上級監督和指揮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這種管理模式同人本管理和柔性化管理相一致的,在知識經濟、網絡經濟的信息化時代,管理依托人對人的直接指揮和監督將愈來愈少,而是依靠規則和程序,利用現代信息管理系統來進行,在管理中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組織、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才能最大限度調動人們積極性和創造性,管理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在圖書館的管理中,其管理的特性,所運用的管理手段,如數據庫、文獻信息及網絡等最適合采用"柔性化管理",因此,虛擬化管理模式在最近幾年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成為圖書館管理的重要管理模式和方法。
八、集成管理理論
集成管理是借助計算機將企業中各種與制造有關的資源集成起來,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技術。集成管理理論應用于圖書館,就是要求將圖書館擁有的各種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組織資源和人力資源等進行整合與集成,以實現圖書館各要素的聯鎖互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推進和圖書館整體功能的優化與放大以及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圖書館集成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1)什么樣的資源組合和技術系統才能使服務最優?(2)什么樣的機構設置才能保證服務最優?而數字圖書館的集成管理,實質上就是將集成管理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于數字圖書館管理實踐的過程,其核心就是強調運用集成的思想和觀念指導數字圖書館的管理實踐,實現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規范、人力資源等各種資源要素的全方位優化,促進各要素、功能和優勢之間的互補與匹配,從而最終促進整個管理活動的效果和效率的提高具體對于信息資源集成管理這個問題來說,它可以分成資源集成、技術集成、信息處理過程集成、信息與用戶集成四個層次,而這四個層次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都包含著共同集成管理理論??傊晒芾淼乃枷爰捌涔芾砟J揭殉蔀楫敶鷪D書館管理新趨勢。
參考文獻
[1]邱約平,段宇峰.論知識管理與圖書館學的變革[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2)5-9.
[2]盛小平.新世紀國內圖書館管理研究進展[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5,(5),1.
但是,資本預算管理與資本預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西方財務理論所強調的資本預算更多的是從財務技術上考慮的,它們并沒有提出相應的資本預算管理體系,這對西方資本預算體系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最大的不足。遺憾的是,我國在引進西方資本預算理論的同時,并沒有從批判角度對此加以審視。
一、資本預算管理是什么
目前,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都認為應強化預算管理的作用。預算管理首先是置于公司治理背景下的一種全方位的行為管理,它涉及到預算權限的劃分與預算責任的落實;其次它是一種全員參與式的管理,也就是說預算不等于財務計劃,預算管理不等于財務部門管理;最后,預算管理是一種機制,它能做到責任、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將預算約束與預算激勵對等地運用到各預算主體之中。同樣的道理,如果將資本預算管理納入預算管理的范圍中,不難發現,資本預算管理不再也不可能單純地表現為財務預算方法,它是將預算方法融入到預算管理之中,從價值管理與行為管理兩方面對資本支出在不同項目間進行分配、規劃與控制的一種管理行為。它至少包括以下內容:
1、從價值管理角度看,它主要解決項目可行性及其選擇問題,這也是西方資本預算理論的核心內容。但是我們認為,這還不是價值管理的全部,它應當而且更重要的是解決以下問題:(1)不同項目間在資本分配過程中的規劃。企業在運用凈現值(NPV)法進行項目選擇之后,會提出不同項目在不同時間序列下的實施方案,由于時間的相互交錯,A、B兩個不同項目在不同的時間段有不同的支出規模,因此資本預算需要了解不同時間段下的資本支出總規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事先籌劃資本支出總規模對公司現金流出量的影響。(2)籌資預算?;I資預算是資本支出預算的核心內容,這是因為:第一,項目投資總額并不等于對外籌資總額,對外籌資總額是投資總額減去部分內源性資金(如其他營業性現金流入量、項目折舊或利潤再投資等)后的凈額,因此預算的作用就在于事先明確項目的對外籌資總量,從而使籌資行為在事先規劃的過程中為投資服務;第二,項目的交錯及資本對外需要量的影響,有時B項目所需之資本投入來自于A項目試運行所產生的現金流,因此單純從某一項目來確定對外籌資總額并不完全正確,它還需要考慮其他項目對該項目的影響,從總量上進行預算調整。(3)資本預算中責任會計。資本預算作用的發揮,關鍵在于將預算支出落實到預算主體上,為此需要將責任會計體系納入預算控制之中,針對預算主體設置責任控制中心,該中心并不是通常所說的利潤中心、成本費用中心或投資中心,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資本支出中心,該中心的責任就在于按照責任預算的數量與范圍正確地安排資本投入,保證所支出的資本是在預算控制范圍之內的,所支出的資本是按照既定用途投入的,其最終目標是保證實際支出總額不超過預算或項目工程概算。為此,責任會計體系必須落實在責任預算主體中,建立統馭性賬戶,建立該賬戶的核算內容與程序,以及相應的報告制度。(4)資本預算與實際資本支出的過程對比與事后審計。資本預算管理效果的好壞需要通過事中監控與事后項目審計來評價,事中控制是為了保證項目進度及資本支出的合理性,事后審計則是對責任預算主體進行評價的重要環節,離開事中監控與事后審計,資本預算無法從管理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事實上,西方企業的資本預算盡管強化資本的項目選擇作用,但是并不否認項目的事中財務監控與項目事后審計的功能,它們只不過沒有將這些功能納入資本預算范圍中罷了。
2、從行為管理角度看,它主要解決資本預算主體的定位及其相應的責權利對等關系。這一點是與公司治理、公司管理相結合的。(1)從公司治理角度看,資本預算管理要明確的是:誰擁有資本分配的權力(就單一企業而言,是董事會還是總經理或者是部門經理;就企業集團而言,是集團母公司還是子公司本身等)?誰將對項目可行性進行最后的評議和決策?誰有權力對已經通過的資本支出預算進行調整和修正?誰將對資本預算的實際效果進行考核?等等。(2)從公司管理角度看,資本預算管理需要確定的是:如何在組織內部確定相應的投資和責任主體?如何確定資本預算的管理責任控制體系?如何形成內部資本支出的責任會計體系與責任報告體系(即誰對報告的真實性負責、誰來接受責任報告、誰來評價報告等)?如何將資本支出預算與責任主體的業績掛鉤?如何評價責任中心的資本支出業績?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將資本預算作為一項系統來考慮的,它主要從行為上來規范各責任主體的管理程序、管理體制,它構成了資本預算的重要內容。
二、如何強化我國企業的資本預算管理
我國目前各種不同的企業,在新項目上馬之時都要進行不同程度的可行性研究,應該說這是一種進步。但目前還普遍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可行性研究等同于“可批性”研究;第二,項目可行性研究方法與技術應用不成熟;第三,項目上馬后的資本實際支出總額往往高出資本預算總額很多;第四,項目資本普遍存在被挪用的現象;等等。這些問題既有體制問題,也有內部管理問題。但是,我們認為內部管理問題是核心、關鍵。要解決這些問題,根本在于真正建立起預算管理與控制體系,將資本預算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專門預算,應用于企業之中,并使其制度化、規范化。
1.企業風險管理(ERM)理論的一般框架。企業風險管理作為一種全新管理理念或管理框架的最終形成,是由美國發起人組織委員會(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COSO)在2004年9月提出的,標志文書是《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下稱《整合框架》),這個框架是迄今為至企業風險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論概括。COSO認為,企業風險管理是經由企業當局廣泛參與,對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進行多要點掌控,以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業風險管理的8個核心要素,即,目標設定、內部環境、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回應、信息溝通、控制活動和持續監督,這8個要素組成了一個有機體系。企業風險管理有4個目標,即,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規目標。理想的ERM框架是通過對不確定性的管理增加股東價值,以共同的語言和要素安排,落實企業的上述4項目標。企業風險管理的要素與目標之間是一種緊密的支持與保證關系。
2.企業風險管理在我國中央企業的初步實踐。在《整合框架》的背景下,2006年6月國資委根據《中a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頒布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對中央企業實施風險管理的總體原則、基本流程、組織體系、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監督與改進、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等進行了系統規范,成為中央企業風險管理的權威指導文書。之后,一些省市區也出臺了很多相關文件,對《指引》的實際操作進行具體化?!吨敢匪Q企業風險,包括純粹風險(只有帶來損失一種可能性)和機會風險(帶來損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具體分為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法律風險等。
《指引》對企業風險管理的目標、流程描述,與《整合框架》中的描述大體相同。它將企業風險管理的目標設定為五個方面:一是將風險控制在與總體目標相適應并可承受的范圍內;二是確保企業內外部實現真實、可靠的信息溝通;三是遵守法律法規;四是通過企業制度安排降低實現經營目標的不確定性;五是建立針對重大風險發生后的危機處理計劃。這五個方面的目標,分別對應著《整合框架》提出的4個目標。它將企業風險管理流程區劃為收集初始信息、進行風險評估、制定管理策略、提出實施解決方案和監督改進等5個階段,分別對應著《整合框架》中的企業風險管理8大基本要素。
二、企業風險管理理論本土化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找到切合實際的本土化切入點
一方面,通過對《指引》的解讀可知,與國資委以往出臺的文件有很大不同是,過去國資委頒行的大多數文件都是在對企業大量實踐經驗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之上形成的,是一個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回到實踐的過程。而《指引》則正好相反,它來自于成熟的理論,而且主要是國外的成熟理論,先于國內企業的管理實踐。另一方面,每一個中央企業都有其特殊的行業特點、既有體制、歷史傳承、文化特色和企業員工隊伍、管理當局的素質水平等,這決定了不同的企業在實施風險管理時應有不同的切入點或突破口,不能好高騖遠,要從各自的實際出發,找準影響各自企業主要經營管理領域的不確定性來源,有針對性地進行企業風險管理實踐。
2.建立起具有可操作組織規范
企業風險管理理論和《指引》都是針對企業所面臨的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各類風險提出的,都只是一個理論框架和方向指引,沒有統一具體的模式。它要求企業圍繞總體經營目標,通過在企業各個管理環節和經營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營造風險管理的氛圍,建設風險管理體系,等等。可見,無論企業風險管理理論還是《指引》,都沒有為中央企業的現實經營管理給出一個具體的、可以搬來即用的藥方,所以,將企業風險管理理論和《指引》具體化為每一個中央企業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組織結構和規章制度,是當前我國中央企業需要下大力氣去做的事情。
3.培育良好的氣氛和合格主體
一般講,一個良好的適合于特定企業的ERM氛圍,應該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一是將企業的風險偏好與企業戰略有機聯系;二是能夠保證企業的風險管理戰略、企業的發展戰略與企業的股東價值保持一致;三是可以提供鑒別和評估風險的工具,并有強大的企業輿論支持這些工具使用;四是企業各層面有統一的風險語言,和暢通的溝通管道。任何一個ERM框架都是在一定的氛圍中由具體的企業成員最終實施的,沒有良好的企業風險管理氛圍,得不到企業各層面人員的支持,再好的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和《指引》都會流于口號和形式。
參考文獻:
[1]滕青:我國企業風險管理框架構建[J].經濟管理,2007,(3):45~48
[2]陳穎杰趙陽:談企業整體風險管理[J].商業經濟研究,2007,(28):44~45
[3]張東毅:淺談國有企業風險管理[J],山東煤炭管理干部學院黨報,2007,(3):11~12
[關鍵詞]危機管理;4R理論;高職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利用
1高職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利用存在嚴重危機
目前,圖書館管理存在諸多危機,如服務危機、人才危機和資源利用危機等,其中數字資源利用危機最為嚴重,在國內高校中普遍存在,尤其在高職院校顯得更為突出。筆者在2009年12月對秦皇島市4所高職院校圖書館(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秦皇島建材學院、秦皇島環境保護學院)和河北省57所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利用情況分別進行調查:對前者調查采用紙質問卷的形式,調查的人員包括教授(副教授)、講師、助理講師以及大一、大二、大三的學生,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780份;對后者的調查采用網絡搜索的方式(兩個調查結果分別見表1、表2)。
從兩個調查表可以看出,高職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利用存在嚴重的危機,具體表現如下:①讀者不習慣利用圖書館數字資源。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讀者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逐漸趨于數字資源的利用。在秦皇島四所高職院校中,有459人傾向于利用搜索引擎,遠遠超出利用紙質資源的347人,占總調查人數的58.8%;但是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利用人數不多,僅有102人,占總調查人數的13.1%,說明讀者不習慣利用圖書館的數字資源。②對數字資源的宣傳做得不到位。秦皇島四所高職院校中有500人(占64.1%)不知道有數字資源;只有152人(占19.5%)通過圖書館網站了解到有哪些數據庫,加上通過某種培訓而了解到數字資源的87人,總共只有239人,占總調查人數的30.6%,所占比例確實很低;讀者希望了解數字資源的渠道也足以說明這個問題;讀者希望向館員咨詢、希望圖書館提供紙質版數字資源使用說明和電子版使用說明的人數分別是456、410和738,其中讀者對電子版使用說明更加青睞;河北省高職院校圖書館中雖然有28所在網站上有數據庫使用說明,但只有1所有更直觀、讀者更容易理解的PPT版。③讀者培訓工作做得不到位。在秦皇島4所高職院校中有500人不知道有數字資源,有119人知道有數字資源,但是不會利用;通過圖書館培訓而了解數字資源的人數為87,只占總調查人數的11.2%;讀者希望圖書館提供網絡信息檢索方法和技巧、館藏數目查詢以及數據庫使用方法的人數分別是682、364和634,分別占總調查人數的87.4%、46.7%和81.3%。河北省高職院校圖書館中只有3所做了館前培訓,有5所在學期中做了信息檢索培訓。④不能保證網絡暢通。河北省高職院校圖書館呂只有28所鏈接到了外網上,嚴重阻礙了資源共享的實現;在對秦皇島4所高職院校的調查中,讀者不愿使用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原因中。選擇網絡問題的人數為419,占總調查人數的53.7%,可見網絡不暢通也是影響數字資源利用的重要因素。
2高職院校數字資源利用危機產生的原因
高職院校是一個新興的院校群體,具有其獨特性,主要表現在:①經濟力量不夠雄厚,數字資源不夠豐富。筆者對河北省28所高職院校的數據庫資源做了統計,擁有數據庫資源最多的是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有9個數據庫;最少的是秦皇島建材學院,有3個數據庫。②學院領導的重視程度不夠。絕大多數院長都十分重視招生、教學和就業;至于圖書館,只要求館藏資源達到評估標準即可,根本無暇顧及資源的利用達到何種程度。③圖書館對數字資源的宣傳不到位。大多數讀者不知道圖書館有數字資源可以利用,秦皇島市4所院校中有64.1%的受調查者不知道數字資源就足可以說明這個問題。④忽視讀者培訓工作。兩個調查表中的調查結果都反映出讀者培訓工作沒有引起圖書館的足夠重視,河北省高職院校只有3所院校做了新生館前培訓,5所院校在學期中有信息檢索培訓。由此看出,不重視讀者培訓是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現象。以上幾種原因綜合在一起,就導致了高職院校數字資源利用危機的產生。
3什么是4R理論
4R理論是一種危機管理理論,是由美國危機管理專家危機管理大師羅伯特·希斯(RobaHeath)在《危機管理》一書中率先提出的。4R管理框架是危機管理的基本框架之一,在企業危機管理的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危機管理4R模式由縮減力、預備力、反應力和恢復力四個階段組成。該理論圍繞著減少危機情境的攻擊力和影響力,使企業做好處理危機情況的準備,盡力應對已發生的危機以及從危機中恢復危機管理的四個過程,闡述企業應該如何主動應對危機,為企業應對危機做出很好的指導。如圖1所示。筆者認為把4R理論應用到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利用危機的管理中,同樣也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4如何利用4R理論應對高職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利用的危機
4.1縮減力
危機縮減管理是危機管理的核心內容。對于任何有效的危機管理而言,危機縮減管理始終是處于首位。其目的是通過緩沖來減少危機情境的攻擊力和影響力,轉移或縮減危機的來源、范疇和影響。對于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數字資源管理而言,縮減力不是主張縮減對數字資源的資金投入(實際情況也不允許,高職院校的數字資源遠遠少于本科院校),而是通過對所購買的數字資源進行風險評估,對歷史數據統計分析或現實事件的客觀判斷,得出可能有的負面結果,從而防害于未然;還可以加入圖書館聯盟,實現資源共享。
美國圖書館聯盟多達200多個,一個校級圖書館如加州數字圖書館就擁有3200萬項數字學術資源。我國先后已經有CALIS圖書館聯盟、北京高校網絡圖書館,河北省高等學校數字圖書館聯盟、上海網絡圖書館、天津市高校圖書館聯盟等,很多高校都加入了圖書館聯盟,并從中受益匪淺。例如通過聯合采購,浙江大學圖書館在2009年就新增12個數字資源。所以高職院校圖書館加入圖書館聯盟是必然趨勢,能極大縮減數字資源利用的危機。
4.2預備力
預備力指預警和監測。預警和監測系統在危機管理中是一個整體。它們監測一個特定的環境,對每個細節的不良變化都會有所反應,并發出信號給其他系統或負責人。數字資源利用的危機與火災、水災等突發事件帶來的危機有很大不同,不具備很強的破壞力,而有很強的隱蔽性和不確定性,但是完全可以進行預警和監測,信息收集就是很好的手段。只有對各種存在問題的相關信息進行系統掃描,才能收集其中可能導致危機產生的信息,進而實施對危機進行預警。
信息收集手段可以分為問卷調查、點擊率調查以及館員在日常服務中的監測。
4.2.1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是使用最廣泛的監測方式,其特點是簡便易行,不受時間限制,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進行,具體可分為紙質問卷調查和網絡問卷調查。相比較而言,紙質問卷調查適用于較小范圍,并且回收率較高。網絡問卷調查適用的范圍比較廣,不受空間限制,主要是發電子郵件,但回收率不能保證。
4.2.2點擊率調查此種方式調查準確率高,但必須求得數據庫開發商的幫助。因為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采取定期包庫購買的方式,數據庫開發商給一個固定的IP地址,用戶需要輸入用戶名和密碼才能享受其服務,而沒有查點擊率的權利。所以要查點擊率,唯一的方法就是請數據開發商來統計,操作起來不切實際性,有很大難度,所以一般不予采用。
4.2.3館員日常服務中監測
館員在日常服務中關注數據庫的使用情況,尤其是負責電子閱覽室的館員,在工作中隨時為讀者提供輔導,并留有記錄,定期分析,為館領導提出合理化建議,在數字資源使用推廣和資源建設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4.3反應力
數字資源利用危機一旦爆發,就有較強的破壞性,甚至可以引發圖書館的管理危機和服務危機等,所以必須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快速控制,查出原因,在最短時間內把危機解決,并處理好善后工作。
根據調查結果,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3.1加強圖書館的網站建設
把“圖書館”放到校園網的主頁上,能大大提高數字資源的點擊率。
每個高校圖書館的網站都鏈接到校園網上,但是通過調查得知,包括本科院校在內,國內許多院校在校園網的設計上不把“圖書館”放在主頁上。而是設置在學校機構的鏈接里,讀者還要花點時間去查找。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還是院校領導重視不夠,多數都以為圖書館是學校的教輔部門,不足以高度重視。河北省高職院校圖書館中只有4所能直接從校園網主頁進入。圖書館雖然不在教學一線,但是充當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學生撰寫論文、就業信息查詢等都需要圖書館來提供信息,所以非常有必要把“圖書館”放到校園網的主頁上,從而讓更多的讀者有機會接觸數字資源,大大提高數字資源的點擊率。
把資源共享和信息安全防護結合起來。
秦皇島4所院校中有53.7%的讀者因為網絡的問題不愿意利用圖書館的數字資源。河北省57所高職院校圖書館的網站能鏈接上的只有28所。由此看出,圖書館要把資源共享和信息安全防護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一個具有高度權威的信息安全領導機構,制定管理崗位責任制及有關措施,嚴格內部安全管理機制,加強網絡安全專業人員的培養,加強與兄弟院校的經驗技術交流,及時掌握國際上最先進的安全防范手段和技術措施,防止計算機病毒、木馬、惡意代碼、物理故障、人為破壞等各方面威脅,確保在較高層次上處于主動地位,以確保資源共享和信息安全穩定。
在網站上設計好數字資源的使用說明。
調查顯示,能鏈接到的28所圖書館網站上都有數據庫使用說明,但只有河北石油職業學院有PPT版的使用說明,而接受調查的讀者有738人(占94.6%)喜歡閱讀PPT,所以圖書館非常有必要做好這項工作。
做好互聯網資源的整合工作。
網上數字資源的整合包括網站和具體信息的整合,圖書館技術人員可依照本校的科研課題、各系部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和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等,有針對性地搜索相關網站或找出相應信息,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整合,把它們鏈接到圖書館網站上。河北石油職業學院圖書館網站上就有求職招聘網站、各種搜索引擎、國內大學圖書館、免費信息資源等鏈接。這樣通過對網上數字資源的整合,使讀者慢慢形成一種“思維定勢”,一旦需要信息首先登錄圖書館網站進行查找。
4.3.2做好數字資源的宣傳、讀者培訓工作筆者認為,數字資源的宣傳與讀者培訓工作密不可分,只宣傳而不培訓,讀者依舊不會利用;只是培訓而不宣傳,培訓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最恰當的做法是宣傳和培訓相結合,利用各種渠道進行宣傳,比如通過網站、海報、櫥窗、宣傳單、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爭取讓更多的讀者得知信息和接受培訓。
至于讀者培訓,筆者認為圖書館要抓好新生館前培訓和學期中的各種培訓。新生館前培訓一定要有系統、有秩序,培訓面要廣,確保受訓讀者能夠掌握數字資源的使用技巧。學期中的各項培訓可以靈活多樣,不受時間的限制。比如召開數據庫資源使用講座、在校園中張貼海報、舉辦信息檢索知識問答等;還可以利用讀者互相培訓的方式,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曾充分發揮讀者協會的作用,圖書館先培訓協會成員,然后在一周之內讓每一位成員培訓5名讀者,45人的讀者協會在一周之內就培訓225名讀者,這樣經過一個月的培訓,將近有1000人掌握了數字資源的使用方法,這1000人在實際運用中再把檢索技巧傳授給其他讀者,利用數字資源的人數還會大幅度增加。對于教師讀者,圖書館可以派專人深入到系部進行培訓、指導。負責培訓的館員必須完成定量的任務,而且必須有受訓教師的認可簽名,這樣才能真正保證培訓達到預期的效果。
4.4恢復力
恢復力指對危機產生的影響和后果進行分析,然后有針對性地制定出恢復計劃。對于圖書館來說,筆者認為最關鍵的就是培養讀者自主構建利用數字資源的意識和習慣。
[摘要]起源于航空領域的收益管理,是解決在資源約束前提下提高企業收益的理論與方法,現已成為現代管理科學的重要分支。從不同的視角詮釋收益管理內涵,提出協同收益管理的理念;在傳統收益管理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服務經濟時代企業的特點,提出協同收益管理的概念,是對收益管理基本內涵、行業應用特性、發展演化和必要條件等基礎問題的梳理分析。由此可見,協同收益管理是今后該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關鍵詞]收益管理;協同;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
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進步,使航空、酒店、銀行等服務性企業的經營由壟斷轉向競爭,市場由以企業為中心轉向以顧客為中心,產品或服務由同質化轉向差異化,顧客需求由單一化轉向多元化。這些變化使得傳統的供求理論在解決有限資源約束下提高企業收益問題時,面臨資源閑置或因潛在收益流失造成企業收益下降等困境。自1970年代末以來,深受市場激烈競爭和價格血戰帶來收益嚴重下滑困擾的航空業,通過對自身經營戰略的反思,率先進行有效提高企業收益的新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起源于航空業的收益管理理論正是在傳統的供求關系理論的基礎上,吸收運籌學、管理學、市場營銷和協同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并在計算機等先進技術的支持下,逐步形成以市場和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細分和預測為基礎,以資源存量控制和價格控制為優化機制,以協同環境為運營保障的收益管理理論體系,逐步形成為現代管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收益管理理論在航空業的成功應用,不僅推動了該理論發展,而且其應用領域逐步向酒店、銀行、汽車租賃、交通運輸、電信、電力等服務性行業拓展。正如國際運籌聯合會主席Bell先生預測管理科學未來50年發展時所指出: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的收益管理已經改變,并將繼續改變整個應用領域和管理科學的面貌。筆者通過國內外收益管理研究文獻的分析梳理,系統地對收益管理理論的內涵、行業應用特征、發展演化及必要條件等基礎問題進行歸納研究,力圖為收益管理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一、收益管理理論的基本內涵
關于什么是收益管理理論的基本內涵,專家和學者眾說紛紜,并作出了不同的詮釋,主要觀點體現如下:
Talluri和VanRyzin(2004)從經濟學視角將收益管理定義為需求決策管理(DDM),認為收益管理是通過對市場需求的細分和預測,決定何時、何地以何種價格向誰提品或服務,通過擴大顧客有效需求來提高企業收益。該定義是對供應鏈管理(SCM)的必要補充,同時充分認識到市場細分和預測對提高收益的重要性。
Weatherford和Bodily(1992)從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的性質視角提出收益管理就是易失性資產管理(Perishable-AssetRevenueManagement)。該觀點充分認識到服務性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有別于制造業產品的重要特性就是易失性,其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或收益同時間有密切關系,且價值隨著時間而呈遞減趨勢。因此,持有該觀點的學者認為收益管理就是對不同時段的資源(如航空的飛機座位等)和價格進行有效管理,通過有效利用企業有限資源,并根據不同時段資源價值制定價格的途徑來提高企業收益。該定義意識到資源所具有的價值將隨時間變化的重要特征。
Jauncey等(1995)學者從企業經營目的視角提出收益管理就是在考慮需求預測的基礎上,在需求淡季通過折扣等促銷手段提高客房入住率,在需求旺季提高客房價格的方式來實現客房收益最大化。美國酒店和汽車旅館協會(AHMA)在Jauncey等的定義的基礎上,考慮了顧客取消預訂、顧客爽約和是否接受顧客預訂情況等因素,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收益管理的內涵。Jauncey和AHMA對收益管理的定義強調實現企業收益最大化的目標,同時認識到市場預測在收益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Donaghy(1995)、Liemberman(1993)等學者從技術視角對收益管理進行解釋,他們認為收益管理是一種企業生產能力的管理工具,通過對信息系統、管理技術、概率統計和組織理論、經營實踐和知識等理論和技術的優化組合,以增強企業的收益能力和對顧客的服務能力。該定義強調了收益管理是提高企業收益的技術手段和管理工具。
Jones(1999)等學者從系統的視角出發,認為收益管理是為酒店業主實現酒店盈利能力最大化的服務管理系統,該系統通過細分市場對盈利能力的識別,確定銷售價值、價格設定、折扣生成、訂房過濾準則以及對價格、客房資源進行有效控制,以實現酒店盈利能力最大化的目標。該定義強調了收益管理在酒店盈利能力管理中的戰略地位,從系統的角度分析市場、價格、存量等要素對收益的影響,強調了整體收益最大化的觀點。
Kimes(1989)在綜合上述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并結合營銷學理論,提出4R理論,即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Righttimeandplace),以正確的價格(Rightprice)向正確的顧客(Rightcustomer)提供正確的產品或服務(Rightproductorser-vice),實現資源約束下企業收益最大化目標。4R理論反映了收益管理的市場、運作機制和企業目標等內涵,是目前對收益管理較為全面和準確的詮釋。
筆者以為,企業收益應由顯性收益和隱性收益兩個部分組成。傳統收益管理對收益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受價格和有效存量要素影響的利潤的這一顯性收益上。但隨著經營市場的開放和競爭程度的加劇,顧客、員工、企業內外環境等要素對企業收益的影響力加大,企業品牌和社會價值等帶來的隱性收益在企業收益的比重逐漸增大,因此,單一采用利潤一個維度來詮釋企業的收益已顯不足,企業的收益應該詮釋為由企業利潤、顧客滿意度和社會貢獻度三個維度共同構建的價值。故筆者將收益管理理論的基本內涵界定為:企業在有效協同影響收益的內外要素基礎上,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等技術的支持,通過有效地對市場細分和預測,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以正確的價格向正確的客戶提供正確的產品和服務,實現由利潤、顧客滿意度和社會貢獻度構成的價值的最大化目標。收益管理系統是一個受多個要素影響,由市場分析、優化機制(即資源存量控制和價格控制)、協同環境構成的復雜服務管理系統。
二、收益管理理論的行業應用特征
收益管理理論是一門由運籌學、管理科學、經濟學等學科融合而成的邊緣交叉學科。隨著收益管理理論在航空領域的成功應用,收益管理理論現已在其他服務領域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雖然各個行業的特點不盡相同,但適用于收益管理理論的行業一般具有共同的應用特征。VanWes-tering(1994)和Kimes(1998)等學者對航空、酒店餐飲等行業應用收益管理理論進行長期研究,將其共同的應用特征總結如下:
1.企業具備相對固定產能。以航空、酒店等行業為例。由于行業特征,都存在前期投資規模大(如購買新的飛機、修建新的酒店、開設新的營業網點等),最大生產或服務能力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固定不變,短期內不可能通過改變其生產或服務能力來滿足需求變化。企業只有在有限的產能條件下,通過提高管理水平來提高企業收益。
2.需求可預測性。航空、酒店、銀行等服務性企業的資源可分為有形資源(如飛機座位、酒店客房、銀行服務窗口)和無形資源(如酒店入住時間、銀行窗口排隊時間等),其顧客可分為預約顧客和隨機顧客,其銷售可分為旺季和淡季。企業只有通過對計算機或人工預訂系統收集的顧客、市場信息進行分析預測,管理者才能夠了解不同顧客需求變化的規律和實現需求轉移,并以此制定出合理的資源存量配置和定價機制,實現企業收益最大化。
3.產品或服務具有易失性。與傳統制造業的產品不同,航空、酒店、銀行等服務性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具有易失性,即時效性。其產品或服務的價值隨著時間遞減,不能通過存儲來滿足顧客未來的需要,如果在一定時間內銷售不出去,企業將永久性地損失這些資源潛在的收益。企業只有通過折扣等管理手段降低資源的閑置率,以實現企業收益增長的目標。
4.市場可細分性。航空、酒店、銀行等行業面臨以顧客為中心、競爭激烈和需求多元化的市場。不同顧客對企業產品或服務的感知和敏感度各不相同,采用單一價格策略將會造成顧客流失或潛在收入流失。比如,航空市場上存在兩類顧客,一類是對價格不敏感,但對時間和服務敏感的商務顧客,另一類是對價格敏感,而對時間和服務不敏感的休閑顧客。如果采用高價策略,休閑顧客可能選擇低成本的航空公司或其他交通工具,造成航空公司座位資源閑置。反之,如果采用低價策略,商務顧客選擇低價或因對服務質量不滿而流失,造成航空公司潛在收益下降。對市場進行有效細分,為不同需求層次的顧客制定不同價格和分配不同資源,是解決企業資源閑置或潛在收益流失的重要途徑。
5.具有隨機波動性需求。如果顧客的需求確定且無波動,企業可通過調整生產和服務能力來滿足顧客需求。然而,航空、酒店、銀行等行業面臨顧客需求不確定,呈季節性或時段性波動。企業采用收益管理,在需求旺季時提高價格,增加企業的獲利能力;在需求淡季時通過折扣等策略來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閑置。
6.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邊際成本的特點。航空、酒店、銀行等行業的經營屬于前期投資較大的行業,短期內改變生產或服務能力比較困難,但增售一個單位資源的成本非常低。以波音737-300機型的航班為例。根據某航空公司1999年的機型成本數據,平均每個航班的成本如下:總成本大約6萬元左右,其中固定成本大約5.5萬元,而邊際成本僅為0.033萬元。固定成本是邊際成本的1833倍,因而多載旅客能在不明顯增加成本的基礎上獲取更大的利潤,提高企業的總收益。
7.產品或服務具有可預售性。企業面對需求多元化的顧客采取收益管理,一方面通過提前預訂,以一定折扣價格將資源預售給對價格敏感的顧客,降低資源閑置概率;另一方面設置限制條件防止對時間或服務敏感的顧客以低價購買資源,造成高價顧客的潛在收益流失。同時,對預訂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根據不同需求層次的顧客購買資源的概率分布情況,在確保資源不閑置的基礎上,盡量將資源留給愿出高價的商務顧客。
盡管以上特征體現了企業有限產能、產品和需求特性、市場和經營等特點,卻忽略了企業的技術特征。筆者認為,由于收益管理的實施需要進行復雜的模型計算和大量數據處理,沒有先進的技術支持,收益管理理論的應用將會受到嚴重的制約。因此,有效應用收益管理理論的應用領域應該還具備高水平的信息化基礎。
三、收益管理理論發展的三個必要條件
從收益管理的發展歷程分析,市場環境、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是促進收益管理理論發展的三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首先,競爭性市場環境是收益管理應用發展的前提條件。面對封閉壟斷的市場,壟斷企業可以憑借對資源和價格的控制來獲得高額的壟斷利潤,企業缺乏對資源或價格管理的源在動力。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要求放松行業管制,打破壟斷,促進競爭,提高效率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競爭促使市場由以企業為中心向顧客為中心轉變、由產品功能向顧客需求轉變,產品或服務由同質化向差異化轉變。面對這些變化,企業再難以通過壟斷控制資源或價格的手段來提高企業的收益,而是要根據市場和顧客需求,制定合理的價格機制,將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給不同需求層次的顧客;通過有效管理企業資源和價格,獲取潛在收益的方式來提高企業的總收益。也就是說,追求收益管理成了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開放性的市場競爭環境是收益管理應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
其次,多學科理論交叉是保證收益管理應用發展的基礎條件。一個新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成熟的多學科理論的支持,收益管理理論的應用和發展也具有同樣道理。收益管理理論是解決航空等服務性企業資源和價格均衡,實現企業收益最大化的一系列理論和方法。它在傳統的供求管理理論基礎上,吸收和應用運籌學、管理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學、行為心理學、協同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逐漸形成自身的理論體系。運籌學、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形成了解決資源存量機制、差異化價格機制等收益管理的優化理論基礎;市場營銷學、行為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形成了解決市場細分、預測以及顧客行為等市場分析理論基礎;博弈論推動了收益管理聯盟資源共享理論的發展;人力資源、組織學、和諧理論以及協同學是形成收益管理協同運營環境的理論保障。因此,收益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是多種學科理論支持的結果。新型學科的吸收和引進,將不斷地豐富和完善其體系。
再次,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是收益管理應用和發展的保障條件。收益管理的應用和發展離不開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數據庫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支持。航空技術的發展,降低了飛機制造成本和企業入市門檻;計算機、數據庫等技術的發展,如座位編目計算機控制系統(SABRE)、計算機預訂系統(CRSs)、全球分銷系統(GDSs)、動態存量資源分配和優化系統(DINAMO)等,能自動、快速、準確地解決收益管理中大量的數據收集、整理、存儲和分析及復雜的資源、價格優化計算、市場預測和顧客分類等問題。網路通信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拓寬了收益管理的市場分銷渠道。因此,每一次科學技術的進步都促進了收益管理及其應用領域的發展。
四、收益管理理論的發展演化
收益管理起源于航空業,有效地解決了航空業面臨的有限資源閑置或價格戰所造成總體收益下滑的現實問題。隨著收益管理在航空領域應用的巨大成功,收益管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并迅速地在酒店、交通運輸、電信等行業得到廣泛的應用。通過對國內外關于收益管理的文獻的研究分析,筆者將收益管理理論的發展歸結為萌芽、優化和協同三個發展階段。
19世紀20~30年代,航空業處于發展初期,飛機成本較高,市場供給遠遠小于市場需求,航空業主要經營運輸郵件等貨物運輸和富有階層的高端市場,市場主要由大型航空企業壟斷。大型航空企業通過高額壟斷價格策略獲取超額壟斷利潤。二戰后到60年代,飛機制造技術的發展使得航空運輸業可以采用大型噴氣式飛機,增強了航空公司的運輸能力,同時其高速性和舒適性刺激了公眾的旅行需求,另外大型飛機也降低了航空公司的運營成本,極大地推動了航空運輸業的發展。隨著航空業供給的增加和需求的多元化,單一的高額票價政策造成了飛機座位閑置,由機座位資源的不可存儲特點,使得航空公司的收益下滑。為了解決收益下滑問題,航空公司利于計算機技術加強顧客訂票的管理,將一些收益管理的概念逐漸應用于航空領域,如計算機訂票系統的使用;利用超訂管理手段預防顧客違約(如取消訂座、爽約等顧客行為)給企業帶來收益損失;利用折扣價管理手段來提高飛機運載率。這些技術和管理手段逐漸形成了收益管理理論的雛形。英國學者Littlewood提出機票預訂折扣費用準則理論和二階分類模型以及Belobaba提出的預期邊際座位值(EMSR)等理論,逐步揭開了收益管理理論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序幕,使得收益管理理論的科學性得到了有效保障。20世紀70年代末,以美國為首的許多國家政府放松了對航空業管制,許多低成本運營的中、小型航空企業紛紛涌入航空市場(如People-Express公司)。美國激烈的航空市場競爭,引發美國航空史上著名的“92航空價格血戰”,造成了美國航空業近20億美元的損失。而此期間,美國航空公司市場部總經理羅伯特·克蘭德爾引入了收益管理思想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收益管理系統,并將其應用到經營實踐中。通過利用收益管理系統以有效地管理座位資源和價格,在全行業虧損的情況下,創造了6%的收益增長。收益管理理論在美國航空公司應用的成功,引起業界和學術界對收益管理的重視和研究。國際航空協會(IATA)、運籌協會國際聯合會(IFORS)等國際機構、科學機構和高校、航空公司和管理咨詢公司構成了收益管理理論研究和應用的組織與機構;運籌學、市場學、經濟學、管理學、信息學等多學科理論的發展奠定了收益管理的理論基礎;收益管理研究從靜態發展到動態、由單航程發展到OD網絡研究、由單資源發展到多資源、由二階分類發展到多階分類;計算機、數據庫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加速了收益管理理論向實踐轉化,收益管理應用領域由航空領域逐步拓展到酒店、交通運輸、電力、電信、銀行等服務領域。此階段,隨著收益管理理論逐步完善和實踐拓展,收益管理逐步形成自身體系,成為現代管理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以利潤為中心的收益優化成為這一階段的研究主流。
進入服務經濟時代,企業經營的內外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影響企業收益的要素更加復雜多變。企業信譽、社會價值等隱性收益在企業收益中的比重日趨增強。研究者發現企業是一個開放性的復雜系統,過分強調顯性收益——利潤最大化,忽視信譽、社會價值等企業隱性收益,將制約企業收益的進一步提高。為此,對企業收益的認識應由利潤最大化轉變為價值(利潤、顧客滿意、社會貢獻)最大化,收益管理也由對資源、價格要素優化管理轉變為對資源、價格、內部環境(員工、組織結構、企業文化等)以及外部要素(國家政策、顧客、競爭對手或伙伴)協同管理。隨著和諧理論、協同理論、人力資源理論以及顧客行為心理理論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應用于收益管理,為協同收益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持,促使收益管理由優化階段步入了協同發展階段。
全面質量管理理論是由美國管理專家米蘭•菲根鮑姆首先提出的,是基于傳統的質量管理辦法和程序逐漸發展完善而成的一種有效的現代質量管理新觀念和新模式。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質量是顧客對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感知的優良程度”;質量評價的主體是“顧客”;“企業依存于‘顧客’”,企業管理的重要外在功能是向“顧客”提供優質的產品和周到的服務;通過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等資源,以最經濟的手段生產出顧客滿意的產品,能夠使企業和社會均受益,從而保證企業獲得成功與持續發展。質量管理的過程是目標實施建立的過程,不僅是對于產品和服務質量的一種管理方式,而且是意味著一種從上到下的系統結構:質量管理過程是與質量目標相掛鉤的,并且關注生產領域質量的結果;質量管理是對產品質量價值長時間的追加過程;質量管理賦予高層領導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確定權,同時提供培訓;質量管理過程包括對于實際中產品的反饋及其信息收集,以改進目前的管理水平;質量管理過程強調顧客滿意度;質量管理的過程建立在活動組織、產品、服務和文化全方位視野之上。作為一種組織戰略,全面質量管理模式被世界各行各業推崇,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廣泛引入這一理論。它的核心觀點有兩個:顧客導向和持續改進。學校教育教學的標準是讓顧客滿意。顧客分為外部和內部兩種。前者包括學生家長、用人單位、政府等外部接受產品或服務的組織和個人,而按照“下一道工序就是顧客”的原則,學生、教師以及其他在學校內部依次接受產品或服務的部門和人員都是內部顧客,其中學生是最重要的。
二、普通本科院校引入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必要性
面臨市場競爭和挑戰,普通本科院校必然要遵循“優勝劣汰”的法則,“質量”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要求。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圍繞“做”的目標,具體體現在三個層面: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做”,滿足生產和服務的“做”和各部分有效協調、提高質量的“做”。這一理論貫穿于教學系統中的所有活動,涉及到學校中的全體參與人員,并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始終,最終目標是實現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普通本科院校借鑒全面質量管理理論,通過整體調控影響教學質量的各種因素和環節以保證教學質量的管理過程。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環節中,質量管理目的是培養具有科研意識、實際動手能力強的“產品”,使之更好地適應企業內大環境中的具體要求,實現高校與企業零距離接軌。因此,借鑒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實施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改革全面質量管理,依托一個有效的領導團隊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對畢業論文(設計)過程進行有效的全程監控和管理,對于不同階段的質量或教學效果進行反饋,確保最終“產品”的質量,實現高校質量和效益最優化非常有必要的。
三、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改革與實踐
廣州商學院(以下簡稱“我?!保﹦撧k于1998年,2014年6月轉設為普通民辦本科院校,建立了以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類專業為主體的專業結構體系,實施以能力培養為重心的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本科應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多層次、多類型、多水平人才培養的教育要求,這類人才強調寬口徑厚基礎,具有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特點。從2009年開始,我院結合實際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教學實踐過程進行了6年的研究和探索,使畢業論文(設計)過程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進一步明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谌尜|量管理倡導系統過程管理的理論以及戴明提出的PDCA循環,按照計劃、實施、檢驗、處理四個環節,我院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過程的質量管理進行了有效、動態的全程監督和管理,達到了預期管理目標。計劃階段:結合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依據畢業論文(設計)的內容和特點,制定畢業論文(設計)各個環節的質量要求、標準及實施方案。實施階段:各學科專業根據總體要求和標準開展畢業論文(設計)工作。檢查階段:按照計劃分為三階段,檢查各學科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環節執行的情況和效果。前期主要檢查各學科專業指導教師的選派、選題、開題等情況;中期對教師指導論文情況、存在的及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行匯總檢查;后期檢查答辯安排情況,如答辯組成員的資格、答辯記錄、教師評語、成績評定及優秀論文評定等。處理階段:檢驗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對各學科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完成情況進行總結,根據檢查結果總結成功經驗,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做出相應的處理措施,為今后畢業論文(設計)工作開展奠定良好基礎。應該說,企業的全面質量管理理論賦予高校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衡量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我院針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升的新路徑。
1.全面質量管理的宗旨就是要對消費者的興趣、需要、要求和期望承擔責任和義務。
畢業論文(設計)過程如同企業管理,是一個系統的科學管理過程。學生通過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環節,受到專業實踐訓練,成為教育最直接的消費者和受益者,在社會中得到體現。根據各專業學科的特點和條件,我院研究建立了有效的畢業論文實踐教學質量管理模式和監控體系,完善了畢業論文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學生畢業論文(設計)與畢業實習相結合,鼓勵學生針對實際問題展開研究,就學生專業知識系統科學的運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等綜合素質以及團隊精神、創業精神、創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培養和鍛煉。此外,我院積極探索校企聯合實施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環節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實習基地的技術人才、研究設備等資源,結合實習內容完成相關的畢業論文(設計)研究內容,提高實習基地的使用效率。
2.在企業內部的質量管理中,質量是以消費者的需求和滿意度為標準的。
由一開始對顧客基本需求的一致認可,發展到顧客開始根據是否適合他們的需求和品位選擇產品,到目前依據顧客的潛在需求來設計新的產品的服務。為規范畢業論文(設計)格式和評審標準,我院制定了《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管理規范》,統一了開題報告格式、寫作格式和裝訂格式,并根據各專業特點建立了畢業論文(設計)評審指標體系。各系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由專人負責本系的畢業論文(設計)的組織、檢查、監控及質量評估工作,對指導教師資格審查,論文選題、撰寫、答辯、評分等提出統一規范和要求;定期檢查畢業論文(設計)工作進展情況,協調處理遇到的問題;向學院推薦院級優秀畢業論文(設計)及工作總結,及時檢查畢業論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促進今后畢業論文(設計)工作。
3.全面質量管理的內涵和原理決定了它的特點是“三全”模式,即全員、全過程、全范圍的質量管理。
鑒于此,我院實行多層次質量評估和監控,一方面由指導教師評定學生考勤、學習工作態度、查閱資料水平、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完成任務情況、工藝論證及設計能力、實驗操作技能、工程繪圖技能、數據處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由答辯小組對論文(設計)工作量、論文或計算正確性、設計方案先進性、推理嚴密性、圖紙質量、數據處理、論文(設計)特色、獨立見解與創新、文字表達、附件水平等進行評分。力圖全員、全過程、全范圍檢查監督畢業論文(設計)教學全過程,確保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4.英國學者辛姆斯說:“全面質量管理關注每一個過程是如何改進的,并及時提出完善的目標、標準和評價方法”。
全面質量管理要求組織中的每一位員工都要認識到不斷改進對自己和整個組織發展的重要性,并落實到行動上,“不斷改進”是全面質量管理模式不竭的功力之源。我院改變由單一教師指導畢業論文的方法,實行指導教師責任制,由高職稱教師、中年骨干教師與青年教師輪換相結合的辦法,嚴格明確指導教師資格,各系選派講師以上職稱,具有比較豐富的教學、科研或工程技術設計經驗、思想作風好、工作責任心強、善于啟發指導學生的人員擔任。此外,鼓勵各系聘請外單位具有相應職稱、水平、能力的人員擔任畢業論文(設計)導師,培養青年教師學習積累實踐指導經驗,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從而,形成多層次、多元化模式,建立相對穩定的指導教師隊伍。
5.為選拔優秀畢業論文(設計)成果,表彰在論文指導過程中辛勤勞動的指導教師
我院每年將舉行優秀畢業論文(設計)及優秀指導教師的評選表彰工作,并編印《華南師范大學增城學院本科優秀畢業設計(論文)選編》,對優秀畢業論文(設計)及優秀指導教師獲得者,由學院給予表彰和獎勵,并記入學生檔案和教師業務檔案。以此激勵教師更好地參與畢業論文(設計)指導工作,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學研究,提升科研能力。通過借鑒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和模式,我院對畢業論文(設計)教學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有效促進了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持續提高和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在畢業論文(設計)教學中,學生受到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專業技術應用的訓練,能運用所學知識和專業技術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學會調查、收集、加工、處理各種信息,培養創新意識、嚴肅認真的治學態度和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實踐證明,全面質量管理理論應用于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教學中是切實可行的。
四、結語
一、選題依據、意義和實際應用方面的價值
企業成本管理理論在企業管理理論中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分支,成本管理是為解決企業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而存在的,成本管理理論得以存在和不斷發展這一事實本身也印證了成本管理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加強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對企業起著重要的意義。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可以為富鐵軌枕有限公司節約勞動耗費,增加生產,降低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加盈利。為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和提高競爭能力提供保障。同時也為相關企業在成本管理問題上提供借鑒。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國外:企業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別是作業成本的應用和結合ERP的實施對成本管理的創新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功。
英國教授羅賓-庫珀(RobinGooperand)提出了以作業成本制度為核心的戰略成本管理模式,這種模式的實質是在傳統的成本管理體系中全面引入作業成本法,關注企業競爭地位和競爭對手動向的變化,從而構成了一種嶄新的會計崗位--戰略管理會計。20世紀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論界和企業界也開始加強對戰略成本管理及其競爭情報的應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義的戰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劃。這種戰略成本管理模式是從事物的最初點開始,實施充分透徹的成本信息分析,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比較,來設計產品的成本,從而使成本達到最低,其本質是一種對企業未來的利潤進行戰略性管理的情報研究過程。
國內:國有企業的成本預算內容不全面,不能發揮預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導作用。成本管理比較單一。成本管理的內容由產品成本逐漸向企業成本和戰略成本管理發展,理論研究者和企業也在進行相關研究和實踐。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及擬采取的辦法
研究內容:從富鐵軌枕社會成本分析入手,針對富鐵軌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問題,找出影響富鐵軌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進行整理,結合理論所學和相關文獻的理論支承,提出解決富鐵軌枕成本管理問題的對策擬采取的辦法:實地調查、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歸納分析、規范研究等。
四、課題研究中的主要難點及解決辦法
難點:成本數據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術問題可能會導致相關數據偏離真實值。
解決:技術分析與邏輯分析,實地調查。
五、論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開題報告準備及開題答辯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寫論文提綱整理資料外文譯文
第十一周論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論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論文定稿、答辯準備
第十六周論文答辯
六、參考文獻:
[1]冉秋紅。戰略成本管理的觀念、方法與應用[J].中國軟科學,2001,(05)。
[2]于婕。基于客戶價值創造的營銷成本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5.
[3]張智洪。戰略成本會計在黑龍江省制造業的應用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5.
[4]韋德洪,王珊珊。成本管理系統的柔性研究[J].會計之友(下),2015,(01)。
[5]葛兆強。戰略管理、銀行成長與商業銀行戰略轉型[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