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0 18:02: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本法律科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司法考試 法學專業 綜合改革
1專業綜合改革建設內容
一般來說,專業綜合改革建設內容包括教學團隊建設,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實踐教學改革,教學管理改革等方面。其中教學團隊建設主要以本校本學科優秀教師為帶頭人,圍繞專業核心課程,建設一支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改革目標明確,年齡學歷職稱層次結構合理,賦有改革、創新意識的優秀教學團隊。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要瞄準學科發展最前沿,借鑒國內外相關課程改革成果,完善教學內容,優化課程設置,充分合理利用優質資源。教學方式方法改革要改進教學方式,依托網絡信息優勢,充分利用網絡優勢資源,不斷完善教學手段,深化教學研究,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按照學?!敖虒W研究型大學”的辦學定位,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廣泛開展案例式、診斷式、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參與式及推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突出創新教育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努力把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注重培養學生批判性、創造性思維,激發創新意識。實踐教學改革要求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增加綜合性、設計性、自選性、協作性實踐,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和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教學管理改革要更新教學管理理念,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建立健全嚴格的教學管理機制。
2法學專業綜合改革教學方法建設
2.1推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實現教學手段多樣化
司法考試改革背景下推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構建全方位的教育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手段的多元化。圍繞教學方式方法,依托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廣泛開展案例式、社會實踐式、診斷式、模擬法庭式、現場觀摩式、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專業實習式、科研創新式及推進翻轉課堂等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的創新教學模式,突出創新教育手段,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式學習、實踐式學習、研究式學習、參與式學習等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了解、感受、理解、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的能力,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主創新意識。使同學們在掌握國家基本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全面了解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民族地區的習慣、習慣法及宗教活動,有利于民族地方社會糾紛的解決,實現各民族的和諧。
2.2把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
司法考試改革背景下教師通過自己的課題研究與實踐,把最新課題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豐富課堂教學知識與素材,增強課堂教學說服力與活力,更能更好提高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同學們自主學習,自主參與課題研究。通過學生自己申報三下鄉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參與老師科研課題等方式,鼓勵學生早做課題申報與研究,早進教師課題研究團隊,早進實踐實訓基地,爭取讓學生有條件在大二期間參與科研活動和法律實務工作。通過主持參與科研活動和實踐,提高學生思辯、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關心關注社會,增強學生責任感使命感,實現科研、實踐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
2.3改革考試考核內容和方式
司法考試改革背景下根據課程不同性質采用不同的考試考核方式。探索以能力考核為主的多元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突出對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科研潛力的評價,建立科學、多樣化的學業指導和考核評價體系。根據不同課程特點與大綱的要求,不同的層次及班級,合理選擇考試考核方式,采取筆試、口試、課程論文、課程討論答辯、課程操作與設計、知識競賽等考核方式,變一次終結性考試為全程性考核,變記憶模仿能力的考核為綜合能力的全面考核。通過定期開展學術報告、學生讀書論壇、演講比賽、教學技能大賽等系列活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法學專業綜合改革實踐教學建設
3.1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建立健全實踐課程教學體系
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建立健全實踐課程教學體系,首先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實踐課程建設,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課程教學體系,組建實踐教學團隊。其次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積極改善實踐教學條件,提升模擬法庭的實踐能力與水平。再次,加強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及各類科研活動,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培養創新精神,通過項目,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參入科研與實踐活動的興趣與積極性。第四,加強模擬法庭實踐教學的建設,整合實踐教學內容,改革實踐教學模式,進一步完善模擬法庭實踐教學場所的建設,按照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標準進行建設,使其成為我校實踐教學的典范。最后注重課堂實踐教學環節,增加案例教學的比重,注重現實法律現象剖析,提供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法律問題的機會和能力。
3.2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加強與實習單位聯系和溝通
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強與實踐單位法院、檢察院的聯系和合作,本專業在建設好、用好現有的實踐實習基地的基礎上,建立更多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建立健全實習環節的教育管理和考核機制。通過與實習單位的聯系和溝通,建立持久互贏互惠的協作關系。
4法學專業綜合改革教學管理建設
專業綜合改革是包含培養模式、教學團隊、課程教材、教學方式等環節的改革,這些環節的改革必然會對原有的教學管理提出一系列挑戰。如不同教學方式穿插使用,可能要求教室和課時分配頻繁變更;實踐課程應建立什么樣的考核和評價制度才能與理課成績匹配;實踐課程尤其是校外實踐環節如何加強過程監管;改革“填鴨式”教學模式客觀上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通過什么樣的機制才可以推動這一改革;現有教師大多缺乏實務經歷,在科研主導型的評價機制下,如何培養出更多“雙師型”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科研和實踐的工作量如何核定,才能既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又與課堂教學工作量平衡;校外合作單位在合作過程中明顯存在權利義務不平衡的問題,如何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些都是在改革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因此,我們將更新教學管理理念,加強教學管理制度建設,尤其是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要適應改革的要求,提高與實務部門合作的能力,形成既嚴謹又靈活、務實、有較強服務意識的教學管理體系。因此,要從改革教學管理辦法、修訂教師評價指標體系;積極推進以勞動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師業績考核機制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
5法學專業綜合改革教學質量監控建設
5.1完善和實施專業質量標準
法學專業在成立之初就重視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學管理體制,遵循“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的精神,本專業配合學校教學管理規定和院級教學質量管理監督體系,積極貫徹實施專業質量標準。首先貫徹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包括《領導跟蹤聽課制度》、《教學實驗管理條例》、《學院考試工作管理規定》、《學院閱卷工作管理規定》和《學院畢業論文管理規定》等管理細則。其次,在學院本科質量檢查小組領導下,對教學各個環節實施監控。如抽查教師教案、深入課堂聽課、聽取學生座談、抽查學生作業、抽查畢業論文質量、抽查試卷命題、閱卷和評分的情況、評選年度教學質量優秀獎教師。再次,要重視教風建設,采取切實措施鼓勵教學優秀的教師,調動教師教學參與的積極性。
5.2建立健全組織機制
法學專業早期就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組織機制,除了學校教務處和校教學督導員對法學教學質量的監控外,學院、系教學質量監控小組不定期對本專業教學情況進行抽查。學生方面,在學生當中聘請專業學生信息員,隨時將學生對教師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向系反映;另外,法學專業每學期都召開學生教學座談會,學院領導和系主任分別組織召開,會后將學生意見匯總并向全系老師反饋。
5.3建立系統、規范、科學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5.3.1課堂監控
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為了有效實施教學監控,及時發現和解決教學質量問題,制定多級(校、院、系)聽課制度,構建專業質量監控體系。認真執行教學多級聽課制度,基本完善所有教學環節監督管理,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建立教學質量考評制度,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考評。通過動員廣大學生對任課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態度、講授方法和教學效果等做出量化考評,考評結果與優課優酬年終總評掛鉤。
5.3.2畢業論文監控
對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按照指導教師提示題目范圍,學生結合社會實踐自主選題。本系要求畢業論文選題有較強的專業性,理論聯系實際,針對熱點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并能訓練綜合能力。在畢業論文程序上嚴格按照學校和學院的要求,在畢業論文選題之前,每位指導老師都發放一份畢業論文選題要求和時間安排。在開題完畢后,由系主任負責檢查任務書和開題報告;答辯階段,由系領導隨機抽查答辯小組答辯情況;答辯完成后,合格論文按要求裝袋,由教學秘書入教學資料庫,以保證各個環節達到《塔里木大學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工作條例》要求。
5.3.3卷監控
關鍵詞:德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9-0014-02
德國高等工程教育起始于1870年前后建立的德國工科大學。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又建立了高等專科大學。從此,德國形成了由工業大學和高等專科大學并存并各有側重的高等工程教育體制,在全世界有著廣泛影響。
一、德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點
1.培養目標的明確性
德國高等工科院校的培養目標是高質素的工程師。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工程師,德國高等工程教育界形成了學習年限長、教學任務重、考試要求嚴、實踐環節多、淘汰率高的特點。
工科專業本科的培養年限一般為五年,但實際上只有很少學生能按時完成,多數學生要5~7年,甚至8~9年才能完成學習任務。本科生教育由基礎學習階段和主科學習階段構成,其中基礎學習階段一般為2年,主要學習內容為各系的共同基礎性課程,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知識和工作基礎,同時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在完成基礎學習階段后就進入主科學習階段。在該階段中,學生要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完成該專業相關的學習任務(主要包含必修課、選修課和任選課程);完成本專業的實驗、課程設計、專題報告和畢業論文。主科學習階段的時間不固定,因人而異,一般為3~4年。因此,學生往往要經過5~7年的艱苦學習才能夠拿到德國工程師文憑。
在德國,大學的每學年是由夏、冬兩個學期組成,其中夏季學期包含3個月,而冬季學期為4個月。德國的大學實行從上午7點到晚上9點的全日程課程,沒有固定的午、晚飯時間,其中每堂課為一個半小時,課間安排15分鐘的休息時間。就是在假期,學生也并不能完全休息,需要完成很多諸如實習、考試、作業等任務。[1]
為保證畢業生的質量,德國各大學和專業都要對學生進行選擇和淘汰,一般淘汰率為30%~50%;有的學校和專業的淘汰率令人難以想象。[2]
2.培養過程的實踐性
德國高等工程教育培養目標的明確性決定了在具體的培養過程別重視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的教育。因此,德國高等工程教育形成了崇尚理論研究、強調技術科學、密切聯系實際的優良傳統,保證了德國工程師在世界上享有較高的聲譽。
(1)大學在學術上有求真務實的傳統。在德國高等工程教育界,學校衡量教授學術水平高低的標準不是論文的多少而是實驗。實驗是科技發展的源泉,能用以證明教授研究成果的主要是實際開發的實驗裝置、模型或樣機、新研制的產品等。因而,德國高等工科院校特別重視試驗研究的結果,對工程領域博士學位答辯的要求是一定要做出實實在在的東西,確實解決了問題,而對并沒有硬性要求。
(2)面向實際設計課程。在校學習期間,德國高等工科院校會逐步安排學生接觸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并把科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與方法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同時,學校還會及時把實際生產實踐中最新的工藝、技術和知識補充到日常教學內容中,不斷更新自己的教材。
(3)教師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德國高等工程教育重視教師的實踐背景。工程專業的大學教授都被要求至少具有5年以上的工程實踐經歷。德國高等工程教育中,教師成為輸送學生到企業實踐訓練和就業的聯系人。德國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師與工業界保持非常密切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們的實驗室幫助企業解決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他們本人往往都在企業兼職甚至開辦企業。
(4)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教育機制。除了在學校內學習理論知識和部分的實習外,德國工科大學的學生一般還有3~6個月時間用于在校外企業進行生產實踐活動。學生常常可以利用假期參與工廠企業的科研開發與研究項目,并且很多學生的畢業設計課題也都源于企業的實踐問題。此外,德國企業界普遍把培養后備力量作為企業的一種社會責任與義務,非常愿意接納學生參與企業的實踐活動。[3]
3.工程教育的法制化
作為法制國家,在德國,人們會自覺和習慣地按照法律規定進行個人和組織的行為。高等學校是整個國家法制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每當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條件相對成熟時,德國政府就會以法律形式為改革清除障礙,減少改革中遇到的阻力,保證改革能順利進行。比如,1998年德國政府出臺了德國大學基本法的修正案,該法案保證了引進學士、碩士學位制,改革課程內容及結構,對高校放權、改革教授聘任制等一系列的方案實施,為德國大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證。[4]
二、當前德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原因
德國高等工程教育從誕生之日起,憑借其優良的傳統和特色與美國高等工程教育一起成為世界上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兩大模式。但20世紀60年代后,特別是當前國際政治領域發生深刻變化、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際交往和文化融合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德國高等工程教育也出現了種種的不適應。比如,高等工程教育的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過長,就業時間相對較晚,學位種類偏少、國際流通度較差等情況。導致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力圖通過創新培養機制、強化實踐教學和優化教師隊伍等方式,推動我國法學教育整體轉向和全面轉型。理工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應以此為契機,結合法學專業特點和理工院校的自身特色,認真思考理工院校法律人才的培養定位,盡力從法律職業培養角度,從法律思維養成和法學方法訓練上,不斷挖掘培養對象的職業發展潛力,以科技法學、知識產權法務、企業法務等復合型、應用型職業法律人才培養模式,打造自己的法學人才培育優勢。
關鍵詞:
理工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定位
在高校綜合性發展模式下,多數理工院校成為“以工為主”綜合性大學(以下稱“理工院?!保▽W、社會學、管理學等專業成為其作為綜合性大學的重要學科支撐。但理工院校法學人才培養,與政法類院校和傳統綜合性大學相比,在培養經驗、師資水平、圖書資料、學術積淀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法學專業知識培訓存在缺憾。但法律工作本身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社會閱歷、社會經驗;法律職業者的知識需求,除了法律專業知識外,還要有跨學科的專業知識。且隨著科技發展、社會分工細化,相關專業的立法和司法活動頻繁,這使得法律工作者不但要掌握法學基礎知識,還要對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特別是新興科學技術知識也能把握?!耙怨橹鳌本C合性大學濃厚的理工學科背景,容易為其特色法學人才的培養提供背景支持,為科技法學、知識產權法務、企業法務人才的培養提供學科支撐,容易形成自己的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和培育優勢?!白吭椒扇瞬排囵B計劃”的提出,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更為理工類院校法學人才培養提供了契機。
一、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要求
(一)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簡介1998年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就強調法律培養的職業性、專業化,將其培養目標定位為“高級專門人才”,要求法律從業人員通過專門系統的培訓,掌握法律基礎知識和法律操作技能,形成獨特的法律思維和法律信念。且法律作為社會的調整器,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糾紛的解決不能單靠法律知識,更需要相關領域的學科知識[1]。即法律職業對法律從業人員的要求,不單是專業化、職業化、精英化,更要求社會化;既有著后天訓練得來的法律理性判斷[2],也有著對更多領域知識的掌握,憑借豐富的社會經驗、社會閱歷,自由駕馭法律運用,實現法律規范的規范目的和規范價值。但我國目前法律職業與法學教育脫節嚴重[3],法科學生的培養過于強調理論性、主張原理研究,忽略司法實務中的法律現象;有關法律從業人員的培訓制度、教育教學制度,也由于實施條件不足等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被“虛置”[4],教育、培訓效果并不明顯。有鑒于此,2011年12月,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聯合頒布了《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從應用型法律人才、復合型法律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和西部基層法律人才層面,對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做出整體戰略性部署,建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以解決法學教育培養模式相對單一、學生實踐能力不強、應用型與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培養不足的狀態,在尊重法律人才培養職業性需求的基礎上,培養具有法學知識認知、實踐能力操作和社會責任感的法律人才[5],提高法學人才培養質量。
(二)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卓越”要求法律職業是一種在經過專門法律訓練后、具備嫻熟法律技能、具有基本法律職業倫理的人所從事的工作[6]。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是在法律職業人才培養方向上強調法律人才培養的卓越性。如何理解該“卓越性”?從字面意義看,“卓越”意指“杰出”、“突出”、“非同一般”。法律學科作為一社會學科,法律本身的知識架構雖然相對獨立,但其對應的社會現象卻是紛繁復雜、非孤立存在。如金融業務、專利發明、證券業務、法醫學、高科技開發和涉外等法律業務,都要求既通法律業務又懂其他專業知識,但能勝任這些跨專業法律業務的法律工作者卻極少。也就是說,法律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社會閱歷、社會經驗。目前我國法律人才培養較注重法律知識的通曉而不注重其他專業知識的灌輸;加之法學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較弱,面對實際問題時往往無所適從。所以,“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是在尊重法律人才培養職業性需求的基礎上,強調法學專業學科知識掌握基礎上的學科交叉,要求卓越法律人才既掌握法學專業課程本身的知識,也了解與法律事務相關聯的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甚至工學、理學等領域的知識;具備法律職業技能,掌握法律解釋、法律推理、法律論證在內的法律操作技術;富于法律人的法律理念、倫理修養[7],擁有法律正義感、職業倫理觀念、法律擔當精神和勇于創新、不斷探索意識,展示出較強的法律職業發展潛力,能夠在未來社會中妥善處置不斷涌現的各種社會紛爭,以較強法律實踐運用能力實現人才培養的應用性、復合性和職業性。
二、理工院?!翱萍碱悺弊吭椒扇瞬排囵B定位
(一)理工院校的科技特色為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提供了背景支持“以工為主”綜合性大學(理工院校)的科技特色、專利技術和專有技術,以其深厚的理工優勢、科技特色和管理學背景,有著工程學、工學、理學和經濟、管理類學科的資源優勢,加之注重實驗教學,強調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培養,順應了卓越法律人才的應用性、職業性的培養需求。若能有效彌補理工科院校法學專業辦學氛圍不足的缺憾,積極借助理工院校實踐性強的培養特色,以規范化操作的模式建立高校與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機制,以高校與法律實務工作者的互聘制度、互訓模式,從鍛煉校內教師實踐運用能力和提升校外教師理論功底的角度,加強法學師資隊伍建設,厚基礎、寬口徑,強化并落實法學實訓教學環節,隨時為學生實踐能力訓練提供操作平臺,定將為單一模式法律人才培養提供更為廣闊的領域。理工院校的科技背景、實驗特色為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提供了背景支持。
(二)理工院校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定位理工院校法律人才的培養,可以考慮其理工優勢、科技特色,將法律人才的培養與科技服務、企業管理、基層事務處理有效結合起來,借助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知識,通過“法律+管理”、“法律+經濟”、“法律+科技”等模式優化課程體系,以法律外部知識供給拓寬專業面,打牢專業適用基礎,培養專業適應能力,在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課程結構優化等方面整體優化、提高素質、提升適應力和競爭力,注重“復合人才的專業素養、通識教育、綜合素質與能力”等[8],形成自己的學科培養優勢。具體而言,理工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專業性、卓越性、復合性,可圍繞“科技類法律卓越人才”這一核心,利用“以工為主”的綜合性院校學科部門齊全的特點,根據理工院校法學專業規模大小、辦學特點,按照“基層法務實驗班”、“企業法務實驗班”、“知識產權法務實驗班”等應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和復合型卓越法律人才的要求,側重于知識產權法、建筑法、交通法、企業法等專業方向,“面向科技、面向行業、面向基層”分類培養卓越法律人才,成為既通法律又懂工程、技術、經濟和管理的復合型法律專門人才,實現“法律”與“科技”、“法律”與“管理”的融通,以培養與使用相結合的模式,滿足社會、市場對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
(三)“科技類”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多樣理工院校“科技類法律卓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使“科技類”法律人才培養成為理工院校法學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而如何培養“科技類法律卓越人才”,各理工院校都有自己的模式選擇。如有的學校采用“法學專業課程+全校性公共選修課”模式,要求法律專業學生選修理工類、經管類專業的公共選修課。這種培養模式雖然擴大了法學學生的知識面,卻無法對法學專業以外的學科知識進行全面系統掌握。有的學校采用“科技+法學”本科雙專業、雙學位培養模式,要求理工類本科學生在主修科技專業課程的同時,以“2+2模式”在三、四年級或從第二學年下學期開始,輔修法學專業課程。由于輔修課程多半利用晚上、雙休日時間授課,輔修專業培養計劃、課程內容和要求都比較簡單,主修專業和輔修專業都在四年的學制時間內完成,學習時間較為倉促,無法保證其學習質量,法律知識體系化掌握和法律技能培養受到影響。由此,有的學校采用“科技+法學”本碩連讀的培養模式,設置“科技+法學”試驗班,將“科技”與“法學”兩個專業結合起來,用“3+3”或“4+2”的時間完成一個科技類本科專業和一個法律碩士專業的學習,獲得科技專業本科學位和法學專業碩士學位。如讓本碩連讀的學生,頭3年完成建筑、計算機、管理、會計等本專業課程學習,第4年在完成本專業畢業論文的同時,進入法律碩士課程的系統學習,第5年完成法律碩士課程,第6年完成法律碩士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這種模式,可以讓學生較為系統地學習法學專業知識,但也因此沖擊法學本科、研究生的招生名額、招生規模;且因為跨專業的本碩連讀,需要理工專業與法學專業的相互配合,有些事宜需要不斷調和、甚至要工科專業做出讓步才行。當然,也有學校依托知識產權研究所、環境資源保護法研究中心、法與經濟研究中心、法與管理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進行“科技類”卓越法律人才培養;但這種培養多從研究型角度進行,法律的操作性、應用性不足[9]。理工院校結合自身學科優勢的法律人才培養,雖類型多樣,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相應瑕疵。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使理工院校“科技類法律卓越人才”培養優勢得以凸顯,也對該卓越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出要求。筆者以為,在法科學生大類培養的基礎上,根據理工院校法學專業的辦學特色,按照“知識產權法務實驗班”等實驗班的模式,制定專門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方案,設置特色課程,強化實踐訓練,讓學生系統掌握交叉學科課程,以通識教育的視角把握科技活動中的各項法律事務,既強調學科領域的交叉、又注意學科彼此的系統與完整,不失為理工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下面筆者將就如何設置法務實驗班,如何培養科技類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法律人才進行具體分析。
三、理工院校科技類卓越法律人才“實驗班”培養模式的具體思路
(一)依循理工院校學科優勢設置卓越法律人才實驗班如前文所述,理工院校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可根據院校法學專業規模大小、辦學特點,“面向科技、面向行業、面向基層”的培養。這實際上也是從理工院校的自身學科發展要求出發考慮的。由于理工院校,特別是地方理工院校招錄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學校所在地區域,學生就業選擇多半為回家鄉或到家鄉附近地域,環境適應較快,往往能很快投入工作。理工院校法學專業畢業生也是如此,畢業后基本上在生源所在地附近的法律實務部門、特別是基層法律實務工作,地區適應期也短,可以較好地滿足司法實務人才需求。與此相反,一些綜合實力強的法學名校畢業生一般不愿意到基層、特別是到中西部地區的基層法律部門工作。將理工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定位為“面向基層”,可切實有效地滿足基層法務部門的用人需求,也解決了法學學生的就業問題。而理工院校的科技特色、行業優勢,又是專門政法院校無法比擬的。所以,理工院校科技類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應從“科技”與“法學”、“行業”與“法學”相結合的角度,在法科學生大類招生的基礎上,擇優篩選、設置“基層法務實驗班”、“企業法務實驗班”、“知識產權法務實驗班”、“交通法務實驗班”、“電力法務實驗班”、“水利法務實驗班”、“建筑法務實驗班”等,充分發揮理工院校的專業特質、行業特色,從知識產權法、建筑法、交通法等方向,培養懂法律、通外語、曉科技、重運用的卓越法律人才。
(二)確定并優化卓越法律人才實驗班的培養方案教育部對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定了16門核心課程。各高校為滿足政策要求而紛紛設置了16門核心課程,又在教學學時總量的要求下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學科特色課程,以致全國法學教育培養方案“一盤棋”,呈現單一性、同質性特點。2013年2月,教育部了新的法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但也未體現出“卓越計劃”分層次、分類培養特點。既然理工院校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定位在“科技類”法務人才的培養,“面向科技、面向行業、面向基層”培養優秀法律職業者,確可從自身學科建設、培養特色需要出發,在保證理論教學、提高學生理論素養的基礎上,調整現行法學本科培養方案,提升培養學生法律實務能力、法律運用能力的課程比例,形成理工特色的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如在理論課程體系設置上,可針對培養對象的行業需求,從實際出發,適當減少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科目,減少在基層法務工作中較少遇到的“國際法”(教育部規定的16門核心課程之一)等課程,考慮將其合并到其他課程中或改為選修課、壓縮課程學時。而為應對基層法務工作者群眾工作的實際需要,在公共基礎課或任選課中,可酌情增加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及歷史學等公共課程,豐富拓展學生的學科知識領域,注意其社會糾紛調解能力、心理輔導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其他社會技能的培養,而不單純局限于法律技能培養。并在教學學時上給予“科技”門類、“法學”門類課程必要的學時保障,不受制于學校統一設定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學時總量的限制。同時,為凸顯“科技類”卓越法律人才特質,“知識產權法務”實驗班的課程設計時,可考慮知識產權法學課程的細化,設置“知識產權法總論、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專利與實務、知識產權法律實務”等系列課程,讓“知識產權法務”實驗班的同學在本科階段對知識產權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和把握?!敖煌ǚ▌铡睂嶒灠嗟恼n程設計,也可考慮將交通法則細化,在“民法總論、侵權法”等課程基礎上設置“道路交通安全法、鐵路運輸法、航空運輸法、交通行政法、交通執法實務”等系列課程,形成“交通法務”實驗班的課程特色,滿足科技類法律人才面向地區、面向行業的培養需要。而在集中安排的法律實踐、法律實訓環節,除了考慮常規的法學專業見習、“模擬法庭”教學實習、“法律診所”課程實訓和法學專業見習,強調法學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外,還要注意增設非專業實踐環節。如可借助理工院校理工科學生的實習工廠,安排相關實驗班的同學到實習工廠見習,了解技術產品的生產流程、科技成果的應用轉化過程,增強對科技成果保護、轉化的感性認識,起到科技技能鍛煉、科技意識熏陶的作用。
(三)建設聯合培養機制下的“雙師型”卓越法學師資隊伍理工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首先要求法學師資隊伍的卓越。以“建筑法務實驗班”為例,建設工程監理課程授課,不僅要求教師熟知建設監理相關的法律知識,還要求其掌握“建筑工程、建筑安裝工程、鐵路工程、公路工程、橋梁工程”等與建設工程監理相關的專業知識,需要師資隊伍專業知識掌握的雙向性,要求既懂法律又懂工程、既懂理論又會操作,否則無法勝任理工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工作。但由于理工院校對文科專業師資的支持遠不及工科專業,本身就難吸引優秀法學人才前來執教;而傳統法學教育的“純法學性”,就算現有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教授職稱,也因為其不做實務、不懂理工學科知識,無法將法律知識與科技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在一起,師資隊伍建設情況令人堪憂。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中“雙千”計劃的實施,打開了理工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大門。即理工院??身槕獜秃闲?、應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需求,在現有教學隊伍的基礎上,與地方法律實務部門建立雙向互通的聯合培養機制,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即法學院系教師走出校門,到法律實務部門掛職鍛煉,檢視法學理論知識的運用;學校也外聘一批有豐富實務經驗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特別是科技法務方面的實務工作者,如專利人、知識產權管理人員等作為實務教師、兼職教師。這些法官、檢察官、律師等長期接觸法律實務,具有豐富的辦案經驗,對實務人才培養需求往往有最直觀的認識和表達,能有效彌補學院教師在實踐能力訓練指導上的不足。加之理工院校法學師資相較于專門政法院校本身存在較大差距,注重實踐教學,注意與校外法律實務部門合作交流、優勢互補,培養一支既有專業理論功底又有法律實務經驗、特別是科技法務實踐經驗的專、兼職教師隊伍,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法學師資上的不足,更能形成理工院校法學人才培養的特色和優勢,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卓越性”也由此得到展現。因此,聯合培養機制下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由學校校內教師與法律實務部門工作者,在教學、科研、就業實習基地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不僅能為法學學生提供良好的法學理論知識,還以法律實務操作理念進一步訓練學生的法學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素養;并能對法律實務中暴露出來的諸多法律問題進行校內外師生的共同交流、溝通,為該實務問題的解決尋找理論根據,更為法學理論的確認提供實例依據。這不僅是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有效結合的重要途徑,更是法律職業化需求的實質所在[10]。
(四)注重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教學理念更新和教學方法改進法律教育本身是一個系統工程,其需要實際解決的問題并非是教什么,而是如何教[11]。卓越法律人才培養作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對法律人才培養的整體性戰略部署,涉及培養定位、教學理念、教學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各個方面。其中,教學理念在培養定位后,對整個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起著主導和支配作用;需將良好的教學理念內化為教學的自覺行動,并以其不斷更新的教學內容、日趨合理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表現出來。理工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應在把握法學教育共性基礎上,圍繞“以學生自身發展為本、以實踐性教學為主”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科特點,奉行“不斷挖掘學生發展潛力”的教學理念,發揮理工院校重實驗、講應用的培養特色,借助理工院校的校內實習工廠等實習基地,選擇適合具體課程的個性教學方案(如小班教學、個別疏導等,但這需要花費老師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注重法學知識的方法論訓練。當然,由于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學時緊張,不可能讓學生在校期間學盡所有知識,傳統灌輸式為主的教學方法難以應對學生獲取知識需求;而專門知識的方法論訓練,可以讓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具體方法。
四、結語
法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有許多需要記憶的知識點,但這些知識點的把握,不是通過記憶、背誦的形式表現出來。我們應擯棄單純記憶性知識為主要內容的考試方式,借助“法律邏輯思維訓練+案例分析經驗積累”的方法論訓練,強化法律實踐操作技能把握,并將其納入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定指標、評價范疇,畢竟職業發展潛力的大小是確立卓越法律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12]。所以,理工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應在把握法學教育共性基礎上,圍繞“以學生自身發展為本、以實踐性教學為主”的教學目標,結合理工學科培養優勢,奉行“不斷挖掘學生發展潛力”的教學理念,注重法學知識的方法論訓練,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并于其中積極引導、提升學生大膽思考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13]。只有培養出來的學生有了較強的職業發展潛能,才能在今后的社會實踐歷練和工作經驗積累中勝任司法實務和法學研究工作,才有可能成為理工學科領域的卓越法律人才[12]。
參考文獻:
[1]房文翠.知識在法學教育中的屬性與效用———兼論我國法學教育知識觀的重構[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3,(6):142-150.
[2]王晨光.法官的職業化精英化及其局限[J].法學,2002,(6):3-9.
[3]霍憲丹.法律職業素養是“法共體”的基本資質[J].法學家,2003,(6):19-24.
[4]蔣志如.法律職業與法學教育之張力問題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2:17.
[5]余濤.從法學的學科屬性談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法律職業能力導向下的法學教育改革[J].朝陽法律評論,2012,(2):113-129.
[6]孫笑俠.法律人之治:法律職業的中國思考[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72.
[7]喻中.為卓越法律人畫像[J].法制資訊,2013,(10):21-22.
[8]王文華.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與法學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1,(7):31-34.
[9]黃輝,陳祺祎.論“以工為主”綜合性大學的復合型法學人才的培養[J].人力資源管理,2014,(3):135-137.
[10]胡衛萍.淺議法律職業需求下的法學碩士研究生培養[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3,(Z):41-43.
[11]王愛民.試論法律人才的培養與法學教學方法的革新[J].社會科學家,2005,(1):125.
[12]龔廷泰.“十一五”本科“質量工程”建設的檢視與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J].南京師大學報.2012,(5):38-43.
(一)現行會計實驗教學現狀 從現行《會計實驗學》體系看,并沒有打破傳統會計實驗體系的分工,仍然將會計實驗學體系建立在會計手工實驗與計算機實驗分類的基礎之上,并形成了獨立的教材體系,而沒有按實驗內容的技術性與層次性,將實驗體系分為會計實驗學與財務實驗學。由于教材體系中知識層次沒有拉開差距,造成了手工實驗既有會計實驗內容又有財務實驗內容,并將會計實驗作為重點;計算機實驗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將會計實驗作為實驗重點。這造成了兩門教材中財務實驗知識點的不足,形成了重視本科會計實驗教學、研究生缺少了實驗教學的現狀。由于會計專業的學生在本科階段已完成會計模擬實習,所以會計專業的研究生應側重于對財務實踐能力的培養。很多高校的會計專業研究生培養計劃對理論課程的學分提出了要求,同時對參加學術活動也進行了規范,但卻沒有將實驗教學納入培養計劃,只是在課程教學上采用了案例教學的方式加以彌補。這對從本科畢業直接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的學生來說,就缺少了財務知識的實驗環節,其弊端更是顯而易見。
(二)傳統會計教學局限性 首先,傳統模擬實習不注重學生財務會計綜合知識的培養。目前對本科實驗教學研究已經比較透徹,主要體現在已有的《財務、會計、審計一體化模擬教程》中,并將該教材應用于本科生會計模擬實習。從教程的名稱看,似乎實驗教學內容已包涵了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但研究發現,教程中只包括了財務分析的基本內容,對財務管理其他基本方法如企業財務戰略管理、作業成本管理、風險控制與預警機制、盈余分配選擇機制、激勵與約束機制等幾乎沒有涉及。其次,傳統模擬實習在于不注重學生財務會計綜合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本科學生畢業前夕所進行的手工與電算化模擬實習中,其實習完成與否的判斷標準也并不是以綜合動手能力為標準,而是采用是否編制出會計報表為主要考核依據。這樣,傳統模擬實習對學生認識會計產生了誤導。認為會計就是記賬、算賬,企業的管理職能在其心目中被削弱。而從社會需求看,會計專業的學生不僅應該會記賬,還應該具備較強的經濟信息綜合分析能力,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能夠參加企業的經營管理。顯然,目前的會計模擬實驗還不能夠滿足這一要求。再次,傳統模擬實習不注重發揮高層次大學研究生資源能力,致使傳統模擬實習成本居高不下。許多大學對于會計專業本科生的實都分解為認識實習、生產實習、模擬實習與畢業實習;對于會計專業研究生的實習同樣存在畢業實習。但是本科生與研究生兩者實習基地資源建設并沒有建立在統一管理的基礎之上;在人力資源的管理上也沒有進行有效的整合與充分運用,最終造成兩者實習成本居高不下。最后,傳統模擬實習將制約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F代會計教育的宗旨是培養會計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在實踐能力的基礎上實現的。因此。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現代會計教育最基礎的教育目標。從研究生教育自身的特點看,與本科生在培養方式上有著本質不同。本科生主要是圍繞課程進行培養的,各種實踐活動主要是為了加強對課程的理解;研究生則主要是通過實際的研究工作進行培養,即便是在低年級開設的課程,也是研究性的,最終都要服務于學位論文的研究工作。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不僅是研究生接受教育的過程,更是研究生直接參與科研、強化科研意識、提高科研能力的過程。會計學作為經濟管理學科中最具實踐性學科之一,缺少了實踐教學環節,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會計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實驗教學信息資源:共生與互動
(一)會計專業實驗教學目標 會計專業本科生實驗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檢驗所學會計理論與方法,學習和掌握會計基本技能。按照會計實際工作的要求來進行實際操作。實驗教學信息主要資源在于對企業過去的歷史的財務會計信息進行標準化加工。加工的標準來源于國家及財政部門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工的成果形式主要以財務報表形式表達,成果的檢驗以財務報表的可靠性、有效性為標準。而會計專業本科生實驗教學信息加工成果正是會計專業研究生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信息處理對象。會計專業研究生實驗教學目的在于教會學生對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進行職業判斷,以形成正確的財務決策。會計專業本科生所完成的會計報表信息只是會計專業研究生實驗教學所需信息的一個方面,更多的決策信息主要與具體的細致的成本信息、作業信息相關聯。會計專業研究生所需的成本信息與本科生所需的成本信息有著共同的起源,只不過是加工處理標準的差異而已。
(二)會計專業實驗教學資源架構 本科生實驗教學主要保證生成為企業投資者服務的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與有效性?,F行財務會計系統是建立在法律、規章和稅收、財務會計權威部門的公告基礎之上,因為會計人員服務的公共性,決定了企業會計工作者以對外財務報告導向來定位在制造業中的角色。由于成本計量信息服務主要目的是企業管理人員在其制定戰略和戰術決策時習慣運用成本會計信息;外部人員關心企業的已銷產品總成本與存貨總價、企業利潤的準確性。如果同時以上兩個目標為基礎設計兩套會計核算系統,必然會造成維持兩套系統花費巨大成本的局面,這種制度演進也會缺少經濟動力。運用作業成本法的原理,在校內、校外實驗教學基地建立一套自行設計、成本低廉的既可提供外部成本信息、又可提供內部成本信息的操作系統,將成為進一步進行本科生財、會、審一體化模擬實習的基礎,也會成為進一步進行研究生財務實驗教學實習的基礎。會計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實驗教學信息資源的共享也將是科學研究的必然。
(三)會計專業實驗教學信息資源構建 從會計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實驗教學信息資源的取得成本分析,兩者資源應該共享。對于資本市場,可以從上市公司取得公司基本的財務會計資料,但由于財務會計資料的保密性,取得非上市公司或企業的財務會計資料難度很大。傳統本科生會計模擬實習資料主要按技術要求加以假設設計,并沒有從不同企業取得客觀資料,會計實驗項目單一,大多數是工業企業會計的實驗項目。實驗項目的內容比較簡單,經濟業務不全面,不具有典型性。這樣也就使本科生模擬實習的成果沒有任何可借用價值。但如果能夠取得某一些企業比較客觀的財務會計資料,不僅本科生模擬實習的成果能為不同層次研究生所利用,而且這些資料是研究生進一步進行實證會計分析的基礎。同時,研究生可以將對會計信息系統與財務信息系統理論融合的研究成果,運用于本科生模擬實習系統設計。還可以利用在職學員的優勢,減少校內企業財務實踐教學基地的資料收集成本,利用脫產學員的實證研究優勢,建立企業財務研究數據庫,這樣既可以提高在職學員的理論應用能力與實證研究能力,也可以提高脫產學員的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同時也為本科生模擬實習收集了最原始的資料,從而達到節約成本、互動發展、相互促進的
結果,實驗了研究生在職學習學員、脫產學員與會計專業本科生的資源共享。
三、會計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實驗教學內容:共生與互動
(一)會計專業實驗教學內容改革趨勢 本科教育屬于通識教育的范圍,決定了本科實驗教學主要是培養會計核算操作能力。研究生教育屬于通識教育與專才教育的結合,主要注重在掌握現行會計核算系統下對企業理財能力的拓展。盡管目前我國許多高校會計專業研究生開題報告選題選擇企業財務方向,且不少高校都招收財務管理專業本科生,但是從現行理論教學與實踐課程看,無法體現專業特色,跳不出現行會計專業理論教學與實踐課程的范圍框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司治理結構完善,有必要將會計實驗學與財務實驗學分離,建立并完善兩套體系。在會計實驗學與財務實驗學兩套體系下,會計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實驗教學內容資源共享成為必然。
(二)會計專業實驗教學內容構成 會計專業本科生實驗教學內容是研究生完全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會計專業研究生以財務實驗教學為側重點,并不抵觸本科生實驗教學內容以財務實驗教學為非側重點。會計教育的內容應該從技術導向型轉為管理導向型,實驗教學的內容要不僅要包括財務管理原理、證券估價、籌資管理、項目投資管理、證券投資管理、營運資本管理、資本收益分配、財務分析與財務預算的內容,還要包括財務管理其他基本方法如企業財務戰略管理、作業成本管理、風險控制與預警機制、盈余分配選擇機制、激勵與約束機制等。從教材建設匕,尤其是財務實驗學教材應體現由淺入深的章節編寫方式,最好做到既能為會計專業本科生實驗教學與自學所用,也能為會計專業研究生實驗教學與自學所用。如對作業成本會計的模擬實習設計就要仔細斟酌。設計要點是:作業成本會計在制造業的運用設計為本科生所要掌握的知識要點;作業管理在非盈利組織中的應用設計為研究生所要掌握的知識要點。就財務實驗內容看,可以將研究生的企業財務實驗教學的研究成果所形成的通用程序應用于本科實踐教學的模擬實習。完成本科通識教育目標,從而達到節約成本、互動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建立集本科生教學內容與研究生科研內容為一體的實驗教學、實驗研究教學基地,可以達到雙重效果。
(三)會計實驗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根據會計實驗教學內容的要求對會計專業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的重心重新定位。從學習財務會計理論知識轉移到對學生的企業財務會計研究技能與應用技能的培養上,建立會計專業本科生、研究生校內、校外財務實驗基地,加大對財務實驗教學的投入以彌補現行會計實踐教育的不足。對一般通才與產業、行業專才實踐教育教學目的進行分解,防止校內研究型實驗教學基地與校外應用型實驗教學基地教學目的與內容的脫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設計實驗內容,將校內實驗教學劃分為企業財務通用型教學與專用型教學兩種,以減少研究成果的價值轉換成本、時間等。
四、會計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實驗技術:共生與互動
(一)會計實驗教學技術要求 會計專業研究生實驗技術性要求要高于本科生實驗技術要求。本科生實驗技術主要采用前人已總結出來的理論加以運用,是一種工具理性的再現;但是研究生實驗技術具有研究性要求,要充分考慮影響實驗結果的各種環境因素,是一種社會理性的再現。在“新經濟人假設”的前提下,將企業嵌入社會網絡結構之中,把研究生思維模式從學習“理論應該怎樣做”的工具理性思維轉移到“現實應該怎樣做”與“實際怎樣做了”的社會理性思維上來,這也體現了研究生實驗學邊緣化特征。
責任感和愛心比什么都重要
你們如果不勤奮,如果不自強,那就是對你們高智商的浪費,是對國家稀缺優質教育資源的浪費,更是對日夜牽掛你們的父母的辜負。
我這幾天一直在想,我了解了你們哪些方面呢?還有哪些方面不很了解而需要去努力了解呢?
首先,我了解到,你們都很優秀。按高考成績,你們是全國同齡人中的百里挑一。這樣的高考分數至少說明兩件事:第一,你們很聰明。你們的智商水平,作為一個先天基礎,足以支撐你們將來成為教授、工程師、企業高管和高級公務員。第二,你們很勤奮。光有高智商,如果不勤奮,也無法取得好成績。在大學里,勤奮依然是重要的,甚至比高中階段更重要。因為,以你們的智商,只要你們足夠勤奮,你們就能夠以及格以上的成績畢業。更重要的是,你們在這里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多的選擇,有更多的比考試更有意義的事情做,包括讀書、試驗、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等。當你們以足夠的勤奮去做這些事的時候,你們就會不斷成長,不斷進步,不斷獲得滿足和快樂。你們如果不勤奮,如果不自強,那就是對你們高智商的浪費,是對國家稀缺優質教育資源的浪費,更是對日夜牽掛你們的父母的辜負。
其次,我了解到,你們很受關愛。上大學之前,你們被無微不至的關愛乃至溺愛包圍著,大小事情都有人幫助你們做,替你們做。上大學后,你們會依然享受到很多關愛,但是,你們需要適應不再受溺愛。你們需要學會為自己操心,自己主動去想事,自己主動去做事。一句話,你們需要自立,需要在大學里完成一個轉變――從青澀的青少年到成熟的成年人的轉變。
上大學前,你們只需要操心一件事:分數。上大學后,分數仍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比分數更重要的是能力和責任感。能力中包括很多,最重要的是:主動學習的能力?;ヂ摼W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只要你具備主動學習的能力,你就會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要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對各種問題進行有依據的分析、有邏輯的推理,來得出結論,證實觀點。我希望你們都能夠成為精英之才。而所有的精英之才,一定都具有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獨立思考,也是一種自立――是思想上的自立;溝通能力,這不僅包括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更包括傾聽能力;最后,是抗壓力的能力。你們可能遇到的壓力,無非是學業壓力、經濟壓力和情感壓力。只要你們能夠有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就一定能夠成功地應對這些壓力。有壓力,就是有成長成才成功的機會。
在責任感方面,更是需要你們特別重視。說得直白一點,責任感就是愛心,就是不光要愛自己,還要愛別人;不光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別人著想。從大處說,我校師生的責任感,應體現為為解決中國人民的營養與健康問題做貢獻。從小處看,同學們在生活小節、與宿舍同學關系、與學校員工關系方面,要有體諒別人的態度。你們以后會慢慢體會到,責任感和愛心比什么都重要,這是你們一生成功和快樂最重要的基礎。
還有一件特別重要的事,就是你們對自己的專業不都是自由戀愛的結果。讓學生學其所愛、學其所長,是大學以人為本的根本表現,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礎。基于此信念,我校近年來實行自由的轉專業政策:新生入學一學期后開始,每半年有一次重選專業的機會。常常有人問我:哪個專業最好?我的回答很簡單:最適合你的專業。選一個喜愛而擅長的專業,是你大學生活快樂的基礎,也是你一生事業成功的基礎。
同學們,在大學以及大學以后的日子里,勤奮比智商重要,能力比分數重要,而責任感和愛心比什么都重要。我希望你們都成為有知識、有能力、有責任感的精英之才。有知識可以讓你通過各種筆試,有能力可以讓你通過面試,而有責任感和愛心,可以讓你受人尊敬、被人信任,可以讓你通過人生中的各種“大考”,甚至免考,可以讓你有充實、滿足和快樂的一生。
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
為學三態:蠶、蛹、蛾
為學若蠶,攝取學術營養“貪得無厭”。但只若蠶,書蟲也;需進而為蛹,裹絲靜修,參道悟學。但只若蛹,書呆也;需再羽化為蛾,成學中之“我”,有獨自學長。
從今天開始,你們又踏上了人生新的臺階。過去大家的愿望也許就是考上一個好大學。但是到了大學該干什么?也許想得不多,因而很多學生到了大學便開始迷茫,不知道在大學要做些什么。下面我談一些個人體會。
什么叫大學?人類大學的歷史迄今有500年左右。最早的大學是西方的宗教大學,主要任務是人才培養。1809年,掌管普魯士教育事務的著名政治家、語言學家洪堡,與其兄弟一起創辦了德國洪堡大學,并把科學研究寫進學校的章程里。從此大學開始有了第二個任務,就是科學研究。再后來美國的大學提出了第三個任務:服務社會。2011年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提出大學還要承擔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功能,于是大學又增添了文化功能。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這既是大學的四大功能,也反映著人類大學的發展史。換一個角度看,還可以把大學表述為“一個與知識相關的學術機構”。大學是知識的守望者、知識的傳播者、知識的應用者、知識的創造者。作為學術機構的大學,以學術為本位,倡導學術自由,尊重知識,尊重有知識的專家。
大學培養的學生,是具有特殊品格的人。這特殊品格就是要有:人民的立場,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創新的能力。
要具有這些特殊品格,要能夠傳承文化和創造文化,就必須經過類似“蠶、蛹、蛾”的三態變化,我把這叫做“學術三態”。
“蠶”字,上面一個“天”,下面一個“蟲”。蠶是一條蟲,但不是一條普通的蟲,而是有天大志向的“天蟲”。這天大的志向,就是家國情懷和人類關懷。大學生要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民族以及人類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有志向還得有意志,堅定地向著人生的目標邁進,像鄭板橋說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蓖瑫r還需要身心健康,砥礪心志,鍛煉身體,把體育當做一種生活方式,給我們高尚的靈魂找一個健康的居所。
話說回來,縱然有天大的志向,但蠶仍然是一條蟲,要不停地吃,不斷地睡,過一個階段要脫一層皮。吃,就是攝取精神食糧,特別是閱讀經典。眠就是要消化吸收,要把知識內化。蛻皮就是成長,由中學時代的“低級清楚”發展成“高級糊涂”,將句號變成問號,問號是研究的出發點,是希望把問號伸展為感嘆號的心理動力。
既然有天大的理想,就不能只吃、只眠、只蛻皮,還必須吐絲結繭,變態成蛹。蛹是“靜修悟道”的階段,是進行嚴格學術訓練的階段。從學業上看,這就是進入了做畢業論文或是攻讀研究生學位的階段。
在“蛹”這一階段,要建立學術框架,要掌握科學方法,要明確學術規范。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學風問題。抄襲即剽竊,對于學風不端,學校的態度是“零容忍”。
如果只是蛹,那叫書呆子,動也不會動,爬也不會爬,還必須破繭而出,羽化成蛾。“蛾”這個字,左邊是“蟲”,右邊是“我”,也就是你要能夠成“蟲中之我”?!跋x中之我”就是“學中之我”,用黑格爾的話講就是“這一個”,你的研究是別人不能代替的,是后人研究必須超越的。
為學三態,“若蠶,若蛹,若蛾”。為學若蠶,攝取學術營養“貪得無厭”。但只若蠶,書蟲也;需進而為蛹,裹絲靜修,參道悟學。但只若蛹,書呆也;需再羽化為蛾,成學中之“我”,有獨自學長。
最后,我把宋朝大儒張載的話送給大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祝你們在北京語言大學生活愉快,能夠在這里成蛹化蝶,實現你們五彩繽紛的人生!
南京大學校長陳駿:
從呵護同學情做起
同學情的精髓是止于至善的大學之道。求真向善為核心的同學情,同止于至善的大學之道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
今年的校慶期間,學校校報開辟了“同窗情”專欄。學長們對于同學情的深情回憶讓我深受感動,更引發了我對當今大學教育的一些思考。
大學作為智慧的殿堂、文明的燈塔,對于凈化社會的靈魂、堅守道德的底線、引領健康向善的社會文化思潮,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使命。這樣的使命,必須落實到對大學生人格培養的教育中。從大學新生入學開始,就注重培養一種健康向善的同學情,則應該成為大學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石。那么,什么是善良美好的同學情呢?
同學情的基石是求真向善的共同追求。大學時代的友誼,真誠而質樸,高雅而純潔。這份彌足珍貴的同學情,孕育在崇高的理想之中,歷經滄桑,經久不衰。正是由于南大同學間的共同追求、攜手奮斗,才形成了百年南大的精神傳統。早在兩江師范學堂時期,學堂監督李瑞清先生提出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訓,較早地要求學生承擔起教育救國的歷史責任。
同學情的紐帶是超越眼前功利的人間真情。大學四年,是人生道路上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大學同學之間沒有社會上避不開的利益之爭,人與人的關系相對簡單而純樸,這里可以結交一生的知己、收獲永恒的友誼。正如我校杰出校友,中國體育產業、奧運產業之父魏紀中先生在南京亞青會期間回訪母校時強調:“在大學四年里,最重要的首先要學會做人,學會正確的思維方式,學會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再努力增加知識。”
同學情的精髓是止于至善的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弊非笳胬淼目茖W精神和追求至善至美的人文情懷,是大學永遠追求的基本價值、也是大學生活的魅力所在。四年的同窗情,體現的是同學之間的友愛互助,彰顯的是對社會的責任與良知,更是將“真善美”的追求,融入每個莘莘學子的心靈與血液之中。泱泱大學之風,需要真誠相待的同學情誼為之鞏固;人類文明之道德底線,更需要靠至善至美的愛心滋養和維系??梢哉f,求真向善為核心的同學情,同止于至善的大學之道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看似普通平常的同學情,卻在弘揚大學之道的歷程中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然而,同學情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不是相處在一起就能有同學情,它需要艱辛的努力和精心的呵護,具體地說就是要育善心、出善言、行善道,擇善而從。
第一,育善心。善由心生,人間至善都源自于純潔而美好的內心。秉承善心善意,應是人際交往的根本法則。首先要有助人之心。助人為樂、成人之美是一種精神修養。其次,要有感恩之心。在積極幫助他人的同時,對別人給予的幫助更要心懷感恩。此外,還要有敬畏之心。自然和生命都是至高無上的,哲學家康德強調,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是最值得高度敬畏的。因此,同學們要善待自然、善待生命、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尊崇自然的神圣和生命的無價。
第二,出善言。善言是獲取真摯的同學情的重要條件,正所謂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在現實世界中,出善言就是與人交流以誠為本,既注重語言的“內容美”,也注重語言的“形式美”,讓人在成功時得到肯定和贊美,在遇挫時得到希望和激勵,在無助時得到安慰和關心。在虛擬世界和網絡語言中,出善言就是要自覺遵守法律底線和道德底線,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言論要符合當代人理性、平和的基本規范,共同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語言文化。
第三,行善道。無論是育善心,還是出善言,歸根結底要落實到行善道上。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首先,行善道就是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對南大學生而言,行善道還要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南大夢而奮斗。其次,行善道,就是要謀個人的學習之道,也就是要刻苦讀書,練就過硬本領。抓住各種機會培養自己放眼全球的眼光和兼濟天下的情懷。同時,行善道,還要大力提倡公益精神和公共意識,積極關注公共事務,主動投身社會公益,從基本文明規范做起,積小善成大善。
同學們,美好的大學畫卷已經展開,嶄新的人生歷程在向你們招手。希望你們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呵護同學情做起,將“育善心、出善言、行善道”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追求,擇善而從,起航,在未來的大學航程中譜寫精彩的人生篇章!
北京工業大學校長郭廣生:
每人應捫心自問六個問題
年輕人要敢于擔當、敢于奉獻;敢于承擔社會責任,也敢于承擔家庭責任;敢于走出教室了解社會,也敢于實現夢想報效祖國。
近年來,在3萬余名工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工業大學整體辦學實力持續增強。今年6月份,英國知名教育機構QS了第五屆亞洲大學排行榜,其中,北工大名列亞洲大學第126名,內地高校第29名。應該說學校正朝著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大學的建設目標穩步邁進。我相信,今天你們的加入,一定會為北工大輝煌的明天注入新的動力。
年輕人進入大學,意味著一段新的人生旅程的開始。在高中時,大家的目標是上一所好大學。如今,你們進入北工大,但前進的步伐顯然并未停止,因為遠方依然有一個更輝煌、更誘人的目標在等著大家。對于你們個人而言,未來的目標可能千差萬別,但就目前來說有一個目標是相同的,這就是大家首先要做一名新時代的合格大學生,你們未來在學校的一切活動都將圍繞這個基點進行規劃設計,并付諸執著努力,直至成功。如何才能成為新時代的合格大學生,在我看來,每位同學都要捫心自問六個問題:
第一問,是否有遠大的理想和明確的目標?總理年少時的一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激勵無數青年人為了中國的命運而奮斗終生。所以,在大學里,我們需要盡早確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理想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
第二問,是否有執著的信念和優秀的品質?在新的大學歷程中,要學會堅守,遇到困難時堅忍不拔,相信風雨過后必定是絢麗彩虹,執著努力后終將是豐厚回報。要潔身自好,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頂得住壓力。
第三問,是否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追求科學真知的興趣?年輕人要敢于擔當、敢于奉獻;敢于承擔社會責任,也敢于承擔家庭責任;敢于走出教室了解社會,也敢于實現夢想報效祖國。創新來自于好奇心,好奇心來自于興趣,所以興趣是創新的源頭。要從上每節課時敢于提問題開始,從遇到問題時能獨立思考開始。
第四問,是否有仁愛心和團隊精神?一所大學除了要有“大師”和“大樓”之外,更要有“大愛”。具有仁愛心和團隊精神,我們才能擁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有了老師對學生的愛,有了學生間的互敬互愛,有了學生對社會的關愛,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我們才能真正融入社會,才能成長、成才、成功。
第五問,是否有優良的學業成績?在大學,學習是第一要務,學習成績優良是合格大學生的基本要求。這里的學習成績包括課堂學習,也包括社會實踐;包括理論學習,也包括實踐學科;包括專業課程,也包括選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