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0 18:02: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行業會計比較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小微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2、小微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研究
3、小微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4、市場實力、產品差異化與公司盈余管理
5、市場實力、產品差異化與企業社會責任
6、文化差異、財務背景與公司盈余管理
7、會計人員終身學習能力研究
8、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識別和披露問題研究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6題
9、低碳經濟視角下環境會計的研究
10、我國增值稅會計問題研究
11、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12、碳排放權及其交易會計問題研究
13、可持續發展戰略背景下建立我國綠色會計體系的研究
14、資產減值準備對會計謹慎性影響的研究
15、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會計問題研究
16、智力資本會計的研究與分析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6題
17、××行業上市公司獲利能力比較分析
18、XXX(存貨、應收賬款等)審計程序研究
19、公允價值計量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研究
20、關于其他綜合收益列報與披露的探討
21、環境會計的XXXX問題研究
22、基于新修訂的長期股權投資核算變化對企業的財務影響
23、新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解讀與準則經濟后果分析
24、職工薪酬會計準則的變化及對企業的影響分析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6題
25、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及建議
26、內部控制審計——基于XX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
27、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幾點思考
28、新三板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29、淺析新三板的現狀及發展
30、關于我國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思考
31、關于我國上市公司審計風險的研究
32、試論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5題
33、北京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34、北京市高校管理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35、企業首次執行《會計準則》的調整事項以及工作流程研究;
36、新聞出版企業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工作流程研究;
37、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實施狀況調查分析;
38、企業會計制度體系構成以及應用分析研究;
39、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后企業所得稅調整事項以及籌劃對策研究;
40、北京市進出口行業外資企業稅收構成以及籌劃對策研究;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6題
41、民營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探討
42、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探討
43、企業內部審計的增值性的探討
44、不同企業主要財務指標的分析探討
45、財務共享服務的探討
46、創業板上市前后盈利能力差異探討
47、上市公司**行業盈余管理的分析
48、非營利組織會計改革的探討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4題
49、工業企業資金收支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50、某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
51、集團公司全面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52、工業企業作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53、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6題
54、上市公司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55、我國券商類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評價研究
56、企業競爭力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57、我國輸變電設備制造業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評價研究
58、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
59、上市公司資產減值計提問題研究
60、關于或有事項相關問題的研究
61、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應用問題分析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6題
62、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手段分析
63、小微企業財務風險分析及其防范
64、企業現金流與利潤協調增長的方式探析
65、關于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66、我國銀行業上市公司財務能力的分析
67、我國乳業上市公司財務能力的分析
68、淺談企業產品成本計算法中的思想方法
69、企業產品的全部成本法與變動成本法的比較分析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6題
70、企業并購重組的財務分析
71、新版COSO報告的解析與啟示
72、公允價值與其他計量屬性的關系研究
73、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路徑選擇研究
74、我國城市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研究
75、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實施效果研究
76、上市公司年報評比與評級的思考與建議
77、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現狀與啟示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6題
78、中小企業籌資方式的比較與選擇
79、 企業資產管理效率分析
80、中小企業財務杠桿應用狀況分析
81、 財務管理目標與資本結構優化實證研究
82、EVA最大化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
83、民間非營利企業的財務管理對策研究
參考文獻說的簡單點就是指對某一學術研究做的解釋等作用,只能做為參考,它的寫作要求也是很高的,以下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會計監督論文參考文獻,希望給大家在寫作當中帶來幫助。
會計監督論文參考文獻:
[1]中國會計學會會計史料編寫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合編.中國會計史料選編(中華民國時期)ⅠⅡⅢⅣ.[G].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2]郭道揚編.會計百科全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
[3]趙友良編.中國近代會計審計史[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年.
[4]宋麗智編.民國會計思想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5]魏文享編.民國時期之專業會計師論會計師事業(資料匯編).[G].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6]朱伯康、施正康編.中國經濟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7]王海民、楊進、劉韜編.會計發展概論[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8]曾勁.中華民國時期會計教育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11).
[9]鄭漢中.民國時期的會計師制度[J].財會月刊,1994(02).
[10]楚財.民國時期會計機構的設置[J].財會通訊,1990(04).
[11]呂增根.淺析民國初年的政府會計改革[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7(09).
[12]林美、馮俊豪.我國兩次引進西方會計理論的比較[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6(12).
會計監督論文參考文獻:
[1]陳國輝,李長群.論會計市場失靈與政府監管[J].會計研究,2000:24-28.
[2]王海民.對政府會計監管問題的幾點看法[J].會計研究,2001:29-31.
[3]劉永澤,陳艷.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導向的現實選擇[J].會計研究,2002:28-31.
[4]雷光勇,陳若華.管理層激勵與會計行為異化[J].財經論叢,2005:42-47
[5]曾慶生.國家控股,超額雇員與公司價值[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6]吳水澎,畢秀玲.論政府對會計監管的必要性、缺陷和效果[N].廈門大學學報2002:10-17.
[7]郭慶旺,賈俊雪.地方政府行為、投資沖動與宏觀經濟穩定[J].管理世界,2006:19-25.
[7]胡宇辰,戴淑燕.企業家需要激勵與約束[J].江西社會科學,2001.
[8]陳冬華.地方政府、公司治理與企業績效[D].上海: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博士論文,2002:5-8.
[10]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權、報酬與盈余管理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1-119.
[11]劉鳳委,孫錚,李增泉.政府干預、行業競爭與薪酬契約--來自國有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工商管理理論論壇,2007:76-84.
會計監督論文參考文獻:
[1]證監會.上市公司治理準則,2002.
[2]趙春光.中國會計改革與謹慎性的提高[J].世界經濟,2004(4):53-62.
[3]陳旭東,黃登仕.上市公司會計穩健性的時序演進與行業特征研究[N].證券市場導報,2006(4):59-65.
[4]李增泉,盧文彬.會計盈余的穩健性:發現與啟示[J].會計研究,2003,2:19-27.
[5]曹宇,李琳,孫錚.公司控制權對會計盈余穩健性影響的實證研究[J].經濟管理,2005(4):34-42.
[6]丁瓊.董事會特征與會計盈余穩健性--基于滬深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D].蘇州大學,2010.
[7]曲曉輝,邱月華.強制性制度變遷與盈余穩健性--來自深滬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7(7):20-28.
[8]薛晶晶.董事會特征與會計穩健性的關系[D].北京交通大學,2010,6.
[9]王艷艷,陳漢文.審計質量與會計信息透明度一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6(4):9-15.
[10]毛新述,戴德明.會計制度改革、盈余穩健性與盈余管理會計研究,2009(5):24-25.
[11]劉鳳委,汪揚.公司治理機制對會計穩健性影響之實證研究.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6(3):16-22.
[12]陳勝藍,魏明海.董事會獨立性、盈余穩健性與投資者保護.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96-128.
一、高校會計教育能力培養的內容
(一)會計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 能夠“頂班上崗”的會計職業工作者,首先必須具備勝任未來工作崗位的專業技術能力。
一是會計核算能力。會計核算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復式記賬科學方法,通過憑證、賬簿、報表等手段,連續、系統、全面反映核算單位經營活動過程和成果的工作。因此,會計核算能力具體表現為按一定會計核算程序,通過手工或計算機將核算單位經濟業務在會計憑證和賬簿中進行登記,進而進行成本計算、財產清查、會計報表編制,最終向有關方面提供核算單位會計信息的能力。
二是價值管理能力。市場經濟下,企業經營活動在價值方面表現為資金籌集、使用、耗費、收入、分配活動。企業經營活動的價值管理就是對企業資金籌集、使用、耗費、收入、分配進行管理,以實現以收抵支,提高經濟效益的工作。因此,價值管理能力具體表現為營運期前的財務分析能力,財務預算編制能力,長期和短期投資決策能力,籌資決策能力;營運期中的銷售收入管理能力,成本管理能力和資產管理能力;營運期末的利潤分配能力;以及對伴隨整個財務活動產生的企業與外部關聯單位的財務關系和企業內部委托關系下的財務關系進行協調的能力。
三是審計工作能力。市場經濟中由于委托關系的存在,資源所有者并不直接管理資源,而是將資源委托給人進行管理。這樣,受托人必須在一定期間后向委托者證明自己管理責任的完成情況。應運而生的審計就是由具有專業知識、并能獨立于委托和受托責任雙方的第三者,對受托經濟責任履行情況所進行的客觀、公正的檢查和評價。因此,審計能力具體表現為對受托者可計量信息證據的收集能力;信息符合既定標準程度的確認、鑒證能力;以及將審計結果向利害關系人的報告能力。
(二)會計社會應變能力的培養會計社會應變能力的培養是現代會計教育“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有能力”的復合f生特征所決定的。盡管高校會計教育力求理論聯系實際,而社會實踐是復雜豐富的,并且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難免會與未來就業的工作實際發生差異。因此,為了提高就業適應性,除了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會計專業技術能力外,還應要求學生具備必要的社會應變能力。
一是行業差異適應能力。學生畢業可能到制造企業、商品流通企業、施工企業、交通運輸企業、對外貿易企業、對外經濟合作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等各種企事業單位工作,而這些具體的企事業單位都有著鮮明的行業特征。只有不僅精通會計核算和價值管理的共同特征,而且熟悉會計核算和價值管理的各種行業特征的學生,才能盡快“頂班上崗”,勝任未來的工作。因此,行業應變能力就是一種讓學生熟悉不同行業會計核算特征,以提高適應性的能力。
二是關聯職業溝通能力。會計只是企業管理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會計工作中不僅會接觸企業內部各種職能管理部門和基層單位,而且會與企業外部金融、稅務、法律、供銷等各種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發生頻繁業務往來。只有不僅精通會計本職工作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技能,而且熟悉各種與會計本職工作相關聯職業(無論內部和外部)的知識和技能,具有與之溝通的能力,才能做好會計工作。因此,關聯職業溝通能力就是一種讓學生熟悉關聯職業相關知識和技能,練就“知己知彼”的協調溝通能力,以提高學生未來就業適應性的能力。
三是會計現代化能力,會計現代化是會計方法和會計手段的現代化,其中會計方法的現代化是會計方法的規范化、科學化、法制化和國際化;會計手段的現代化是會計工具的自動化、網絡化。21世紀是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將有更多的現代化科技成果運用到會計工作中。21世紀同時又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未來我國經濟將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會計作為最基本的“商業語言”,在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同樣存在實現會計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只有不僅掌握現有會計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夠洞察我國會計現代化脈搏,跟上現代化發展進程的人,才能勝任未來會計工作。因此,會計現代化能力就是讓學生掌握現代化會計方法和手段,緊跟我國會計現代化趨勢,以提高未來就業適應性的能力。
(三)會計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我國會計工作的一些老問題沒有完全解決,新問題又層出不窮。只有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人,才能擔當起在新世紀實現會計現代化的偉大歷史任務。因此,為了未來學生發展需要,除了要求學生掌握會計專業技術能力和會計社會應變能力外,還應該要求學生掌握會計開拓創新能力。
一是會計職業觀察思考能力。這是一種能夠在會計實務中敏銳地發現問題,產生改善現有會計工作既定模式的沖動和“靈感”,進而思考提高會計工作科學性,更好完成會計任務新模式的能力。
二是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能力。這是一種針對發現問題,尋找和借鑒前人相關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獲得啟迪,進而豐富補充自己,開拓研究視野的能力。
三是探索發現能力。這是一種針對發現問題,敢于沖破前人思維定勢,以會計職業判斷,科學地設計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措施,以創造和發展會計理論和方法的能力。
二、高校會計教育能力培養的途徑
(一)會計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途徑主要包括課程教學階段運用練習、模擬實訓、畢業實習、國家職業技能考試等途徑。
課程教學階段運用練習是學生運用教學階段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教學活動。在會計基礎、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管理、審計等主要專業技術課程教學中的各階段,應對重點內容,不僅進行知識測評,更要以運用練習的形式,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模擬實訓是讓學生面對企業典型經濟業務和財務、成本問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未來會計職業崗位工作的模擬訓練的實踐教學活動。首先,應在“會計基礎”課程教學后進行手工模擬實訓,以擴大教學效果,并為后續開設的“財務會計”課程奠定良好基礎。其次,應在“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后,進行手工和電算兩種模擬實訓,以培養學生會計核算能力。并為未來手工、電算兩種情況下的就業提高適應性。最后,應在“財務管理”、“成本管理”和“審計學”等課程教學后,進行以“財務預算編制”、“投資決策”、“籌資決策”、“營運管理”、“利潤分配”、“財務報表分析”等內容的財務管理模擬實訓;以“成本計算”、“成本預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為內容的成本管理模擬實訓,培養學生經營活動價值方面的管理能力;以及
以“審計學”為內容的審計工作模擬實訓。
畢業實習是學生到企業運用所學知識,并在教師指導下盡可能參加實際工作的實踐教學活動,承擔著讓學生了解企業專業技術工作狀況,鍛煉工作能力,培養未來工作適應性的重要任務。市場經濟新形勢下,高校普遍存在“實習單位難找,實習效果難?!钡膯栴},為此,應努力做到:加強學校實習基地建設,對一些難以落實實習單位的學生,給予必要幫助;做好實習動員,幫助學生提高實習的自覺性和掌握融入實習單位,擴大實習效果的方法;以折合工作量安排專業教師承擔畢業實習的檢查指導工作,以提高學生實習效果。
國家職業技能考試不單是檢驗、認定考試者專業技術技能水平的方式,而且參加職業技能考試的過程本身也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術技能的實踐活動。學校應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積極協調,努力創造條件,幫助學生參加諸如“會計電算化”、“會計資格”、“理財師”、“內部審計師”、“資產評估師”、“注冊會計師”等專業技術證書考試,讓學生從中鍛煉提高專業技術技能,并通過獲取證書,為將來就業創造更好條件。
(二)會計社會應變能力的培養途徑,包括多行業會計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關聯職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會計現代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
多行業會計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對制造業外其他行業會計特點的學習。學校應在一般以制造業為例的財務會計學習后,開設“行業比較會計”、“預算會計”、“銀行會計”等課程和進行必要技能實訓,以幫助學生了解制造業以及其他行業會計核算特點,增強畢業后到制造業以外其他行業就業的適應性。
關聯職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對與會計相關的企業內部各項管理和與企業會計相關的外部管理部門或單位管理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學校應在開設各會計專業技術課程的同時,開設“管理學”、“投資學”、“市場營銷學”、“經濟法”、“稅制”等關聯職業課程和進行必要實訓。讓學生學習這些課程的知識和技能不是為了將來他們從事這些職業工作,而是為了增強學生就業后與這些關聯職業業務往來時協調、溝通能力,提高就業的適應性。
會計現代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針對會計現代化對會計方法“規范化、科學化、法制化、國際化”要求和會計手段“自動化、網絡化”的要求,而進行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會計方法的“規范化”是指會計具有“標準性、統一性、一致性”要求,而這種規范化,又必然與體現“客觀性、有效性、先進性”要求的“科學化”和體現有關法律要求的“法制化”,以及體現國際間“相應性、可比性、適應性”的“國際化”相結合。因此,學校應在開設專業技術課程之外,開設“計算機基礎”、“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與會計”、“會計理論專題”、“國際比較會計”等課程和進行必要實訓,以增強學生在我國會計工作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潛力,提高就業適應性。
(三)會計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在課余活動及畢業論文寫作中也應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一是在課堂教學中培養會計創新能力。培養學生會計創新能力,首先應培養學生思考問題、探索奧秘的興趣,樹立科研意識。為此,應要求教師在課堂講清、講懂教學大綱要求內容的前提下,努力聯系實際,介紹有關問題的當前學術觀點和研究方向,并通過學生參與式或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未知的科研意識。
【關鍵詞】 經濟類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進
會計作為一種核算技術適用于各種行業、各種經濟類型和不同經濟主體,財務會計信息作為核心的價值信息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在高等學歷教育中,會計被賦予愈來愈重要的地位,1998年教育部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明確將會計學課程作為經濟類、管理類專業和其他有關專業的主要課程,高校的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一直將會計學設為必修的專業基礎課。但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從事會計教學的教師不僅要承擔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的教學工作,可能還包括不同學歷種類、不同學歷層次的教學,特別是近些年高校擴招,教師的工作量增加較快,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條件下和有限的學時內,使經濟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掌握會計理論與方法,全面了解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資金運動,培育他們有效運用財會信息進行經濟活動分析、理性導向經濟決策的能力,的確是有待深入探討的教學研究課題。
一、經濟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目標與教學原則
從理論上說,非會計專業開展會計教育的動機,一則是考慮到會計理論知識與財務會計工作實務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即會計的普遍適用性;二則是基于不同學科內在邏輯聯系而架構本學科知識結構完整性的需要。經濟類非會計專業開設會計課程實施會計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期望學生通過學習會計課程,理解掌握會計這樣一種價值信息核算技術,培養他們對經濟數據的認知能力、運用能力,拓展思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養知識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的培養目標,這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從事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業人才”有明顯差異。
以大學本科為例,會計專業學生從入校到畢業的四年中,要開設初級、中級、高級的財務會計學、財務管理、成本與管理會計、審計學、會計信息系統等十多門主干會計課程,經歷專業引導、課堂教學、專業認知實習、課程模擬實驗、行業會計實踐、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完整的會計專業教學環節的培養,講求專業課程學習與專業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全面性與會計專業工作能力的高標準要求;與此相比,經濟類非會計專業,根據學科方向,針對不同專業知識結構要求,一般開設2~4門會計課程,作為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學時、學分有限,教學中不可能完全移植會計專業教學模式。
故經濟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應本著使學生“懂會計,合理運用財務會計信息,分析經濟問題、實施理性經濟行為”的宗旨,安排適中的會計教學內容、教學難度,突出教學重點,與各專業要求相銜接,注意與其他課程的互補與滲透,采用與教學對象相協調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要求。
二、合理設置各門會計課程
在整個大學本科階段,經濟類非會計專業開設的會計課程一般包括會計學、財務管理,有的專業(如應用經濟學科類的專業)還開設行業會計、財務報表分析等課程。各門課程之間注意有機銜接,每門課程安排適當的實驗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延伸至實踐或實踐模擬,具體設置見下表:
三、優化教學思維與教學內容
從學科劃分看,會計屬管理學科,經濟學是其基礎,反過來會計又服務于經濟學。在對非會計專業教授會計課程時,不能就會計講授會計,特別是第一門會計課程――會計學,需要運用經濟學等學科知識進行課程導入和會計專業知識點的講述。會計學課程內容分三個層面:一是會計基礎理論與會計方法;二是從企業成立、經營活動主體過程到財務成果核算及年終決算;三是會計信息加工程序。按學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漸進的三個關鍵點:會計對象會計賬務處理會計報表,逐步使學生學習掌握會計主體經濟活動中的資金運動及其相應的會計處理、理解并合理運用會計綜合信息,通過一定的實驗教學,切實培養學生運用會計信息思考經濟問題、理性分析相關問題的能力。
在接下來一個學期開設的行業會計中,減少或刪除會計基礎理論和基礎會計方法論部分,突出各專業相對應的行業要求,按不同行業特征安排教學內容。如金融專業開設的金融企業會計,重點在于金融行業主要業務核算,以及外幣業務、長期投融資中的債券業務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設的外貿會計,重點在于商品流通核算、對外貿易業務核算、外幣結算等。
財務管理課程劃分三個部分:基礎理論、財務主體理財環節、理財專題;對經濟類非會計專業一般教學重點放在前兩個部分,突出財務估價、資本成本資本結構、(長期)投融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等內容。對學生來說,財務管理課程的學習理解可能較難一點,教師注意掌控教學廣度與深度,在基礎理論與投融資部分可以安排章節論文,安排兩個學時進行講評,了解學生學習掌握情況,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財務知識,評析客觀經濟生活中的一般財務現象。在教學實踐環節中,根據專業需要與經濟動態安排專題講座、實地觀摩、模擬實驗等,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他們做一些有關方面的問題研究。
會計報表分析課程注意與前面課程特別是財務管理的銜接,對于將該課程作為主干專業課的經濟類專業,比如金融專業,更要注意做一些鋪墊與補充,除課程主體內容(會計信息分析方法論、單項分析與財務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綜合財務分析)外,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與變動成本比較、會計控制、會計法規、傳統行業標準等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客觀理解會計信息,正確運用相關理論與方法分析會計信息,在實驗教學中,重點安排對上市公司財務分析、財務判斷提出建議等內容,開展投資理財模擬實驗,有條件的參與國家、地方和院校舉辦的模擬實驗競賽。在此需要說明一點:對于不開設會計報表分析課程且會計學課程中未曾展開報表分析的有關專業來說,可將報表基本分析理論與方法、上市公司財務分析指標及其運用等內容安排到財務管理課程中。
四、改進并充實教學方法
會計本來是專業性強、知識結構邏輯嚴密、實務性強的專業,面對非會計專業學生,受學時少、教學條件短期內難以改觀等制約,制定適宜的教學策略、采取靈活相應的教學方法,非常需要教師潛心策劃、精心安排。
筆者認為傳統的“粉筆+黑板”方式,有利于老師掌控課堂教學節奏,演繹思維推理過程,邏輯關系清晰,關鍵知識點易于展開,仍不失為主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同時,現代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夠加大課堂容量,處理圖、文、聲、像,而且成熟的教學軟件能夠很好地演示會計學課程中的會計核算流程、賬戶體系圖、賬表、實物等內容,這樣可加深學生的印象,活躍課堂氣氛。在財務報表分析課程中,教學軟件系統的運用,可追蹤資本市場行情,方便地演示上市公司財務分析。
在會計教學中引入適合的案例教學,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的知識理解與間接實踐經驗的吸收。如在財務管理課程的融資、投資教學中,引入國內外投融資經典案例,分析其中運用理財原理或自我創新部分,揭示其財務成果或財務失敗的根源;在財務報表分析課程中列舉典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運用所學財務理論與分析方法,分析上市公司財務效率,進行基本財務判斷,提出相應改進建議。
此外,安排歸納性的章節、課程實務練習,輔以知識梳理與實際運用講解;布置思考題或短論文,對主要理論進行比較分析或理論運用評析。經濟學類不同專業對會計需求不盡相同,不同學生個人特長與自我規劃亦不盡相同,故不宜采用百分之百的剛性教學評價機制。對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可采用閉卷或開卷考試、案例分析、分析報告、論文等多種形式。
五、結束語
本著探討經濟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的針對性與適用性問題,提供一點個人看法與教學經驗的目的,筆者做了以上論述。在此,筆者還想說明一點:因經濟發展與人才培養趨向對會計的需要會進一步提高、經濟學學科中的各種非會計專業與會計專業的疏密程度不盡相同,在施教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區分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的不同要求、針對不同專業適度降低教學廣度與難度,從而達到應有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敏,徐梅,顏劉瑤.非會計學專業會計教學體系改革――基于湖南對象非會計專業的實踐調查分析[J].財會通訊(綜合下),2009(2):48-50.
[2] 李剛.談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8(6):66-67.
關鍵詞:卓越人才;地方院校;會計實踐教學
一、對會計卓越人才的理解
2010年,國家啟動了“卓越人才培養計劃”作為國家教育改革規劃的重大改革項目。自此以后,許多高校紛紛在各專業修訂人才培養計劃,建立卓越人才實驗班進行了卓越人才培養的研究與探索工作。
對于會計行業來說,“卓越人才”是指以卓越的人才培養理念,卓越的人才培養機制和卓越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有卓越能力的會計專業人才。會計卓越人才應該是能融合多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也是能較快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以及能進行會計核算和分析,提供經營決策服務的管理型人才。
二、會計卓越人才的培養要求
(一)突出實踐能力培養
現階段,地方院校基本都把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定位于應用型人才,突出對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是與地方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辦學定位和辦學宗旨相適應的。
會計卓越人才首先應該是應用型人才,以培養實踐能力為主,也就是要求地方院校培養的會計人才具備獨立的運用知識思考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地方院校培養的會計卓越人才的實踐能力并不等同于動手能力,它要求將知識的掌握和對知識的思考與運用良好結合,需要學生知識面廣泛,掌握會計專業知識,在“厚基礎”的情況下“硬技術”。
(二)符合社會發展需求
從社會需求的角度來說,卓越人才的培養必須得到社會認可和檢驗,即尊重行業的發展規律,緊跟企業的需求,實行人才的“訂單式”培養模式。
會計行業本身是個涵蓋廣泛、注重實踐的行業,隨著經濟的發展,這個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也表現出一些普遍性和個性化的要求。比如,不少企業都提出要求會計專業畢業生應該有比較豐富的實踐能力,能將基礎知識、會計專業知識迅速轉化為應用能力,要求學生能掌握英語、計算機和相關法律知識,能進行會計核算與分析等。而在這些普遍性的要求中,有的企業則會提出更具體的個性化需求,比如白酒企業可能更關注學生對稅法的熟悉程度,希望其能為企業合理避稅;外貿企業則希望學生能熟練運用英語處理會計事項或國際貿易單據。
對于地方院校來說,這個社會需求還要更多的考慮學校所處的經濟社會區域發展的需要,即培養的會計卓越人才應該符合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產業結構。比如當地如果有發展的較好的產業集群,會計卓越人才就要對該產業的發展情況、行業特點有所了解等。
三、基于卓越人才培養的地方院校會計實踐教學改革
(一)以“產教融合”作為會計卓越人才的實踐教學目標
突出培養會計卓越人才的實踐能力,需要采用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開放式新型教育模式-產學研教育模式作為實現途徑,堅持多方位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明確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作為會計卓越人才的實踐教學目標。在具體分解和實施會計卓越人才的實踐教學目標時,可引入“外腦”建設人才培養平臺,比如建立由企事業單位和學校人員代表組成的專業建設委員會,直接指導會計專業建設工作,制定會計實踐教學計劃。
(二)構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四縱四橫”實踐教學模式
為使會計專業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便可感受企業的工作氛圍,畢業后順利適應工作崗位,以“工學交替、工學結合”作為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方向,應該構建“四縱四橫”的實踐教學體系。
“四縱”即實驗與實訓、見習與實習、設計與論文、技能與競賽四大專業實踐教學模塊;“四橫”即大學四年,實現專業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每年各有側重,一、二年級側重基礎認知的訓練,以形成對會計專業基本技能和管理實踐的感性認識,以課程實驗實訓、認識見習、課程與學年論文等環節為主,三、四年級注重企業經營管理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專業實訓、模擬綜合實訓、專業技能競賽、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環節為主。實踐教學課時達總課時的25%。
(三)鞏固“三位一體”的校企共建實踐教學基地
在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搭建了“學校、見習實習基地企業和就業基地”三位一體的實踐技能訓練平臺。校內實訓平臺以雙師型實訓師資隊伍建設為突破口,為專業核心課程配備校內教師和企業培訓人員。在校內要建設好會計手工實驗室、會計電算化實驗室、企業經營與管理綜合實驗室、國際商務綜合實驗室等供學生進行基礎型實驗、綜合設計型實驗、研究創新型實驗使用,并外聘企業人員進行現場講解、擔任指導教師等多種方式滿足會計專業所有實驗課程在校內教學的需要,多方位跨學科融合知識,提高會計卓越人才的實踐能力。
為保證學生實訓、見習、實習有實效,會計專業的校外實訓平臺則應以建立長期的、全方位合作的開放式實踐教學基地為指導方針,優先選擇一些對人才的專業應用水平要求較高、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企業管理與技術研發項目、聯合企業開展認證培訓,不僅能確保會計專業學生有實習或就業的機會,也能使學校建立起校外實習信息采集制度,并幫助實習企業的管理工作良好發展,為地方性院校建立戰略性產學研人才培養合作基地提供參考。
(四)加大專業實踐教學力度
在實踐(實驗)教學的內容設置、訓練科目、實踐(實驗)指導等方面,圍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進行改革和調整。加大會計專業學生實踐教學課程比重,適當延長實踐課程課時,鼓勵學生開展自主性、創新性實驗實習。
同時緊密聯系生產實際,利用地方院校構建的綜合訓練平臺,鍛煉學生實踐能力。比如,在組織課程論文、畢業論文的撰寫工作中,對論文選題、難度、工作量等做出明確規定,課題要求必須盡可能結合生產、科研和實驗室建設等任務,符合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教學基本要求,使論文選題主要來源于生產一線和社會實際。
(五)探索卓越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創新
會計卓越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學方式的創新。應該把積極推進課程建設、實施多樣化教學方法作為突破口,完善會計專業與社會需求相融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素質拓展的“三平臺”課程體系。在會計卓越班積極采用案例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情境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創新課堂教學,申報校級或省級精品
課程。
另外,可以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班”的集中實習管理和指導模式,即將合作企業的實習生產環節前移至學校教學實習環節,根據教學和企業需求,由會計專業學生統一組建實踐教學班,校企共同研制企業培養方案,由青年教師帶隊下到企業實習,并完成畢業論文答辯和就業;也可以積極探索“互聯網+實習”的分散實習管理和指導模式,實現教學創新。
(六)開展課外培訓和活動豐富實踐教學活動
會計專業人才實踐能力的學習效果能通過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和學科競賽成績來體現。地方院校可以組建帶有明顯會計專業性質的學生課外學習團體,如“會計論壇”、“會計興趣協會”等,還可以多聯系當地政府、企業舉辦會計專業知識競賽活動等。這些課外培訓和競賽活動能創造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興趣,引導學生正確參與實踐。
參考文獻:
[1]陸坤等.面向卓越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J].現代教育技術,2013(9):124-126.
[2]李琳等.面向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的產學研深度合作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66-70
[3]安晶.卓越人才實驗班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4(7):64-652.
我國管理會計研究,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引進西方管理會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早期的研究還沒有自己的體系和重點,這與西方以制造性環境為基礎,以改進實務為目標的研究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但是,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經濟的發展,管理會計研究逐漸與實務相結合,并經過20多年的研究和摸索,已有許多豐富的成果。但時至今日,與國外相比我國管理會計研究還存在哪些差距?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如何走向世界?這些都是我們極為迫切想探求的問題。
同時我們也感到,管理會計研究始終面臨著來自外界環境和其他學科的挑戰,為了能夠給我國管理會計研究提供較好的建議,我們以相關文獻為依據,從研究主題、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等方面來分析管理會計研究所必須面對的關鍵性問題,為中國管理會計研究走向世界提供建議。
一、管理會計研究面臨的關鍵性問題
(一)管理會計的研究背景與研究主題
管理會計研究起源于西方傳統的制造性企業,其研究的歷史也是伴隨著產品的制造成本和成本控制發展起來的。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絕大多數管理會計的教科書還是以制造性活動為案例(Anthony,1989)。早期的研究之所以關注于制造性環境中的問題是因為這樣的研究主題能夠帶來改進生產成本和改善制造成本管理的機會。但是,隨著制造性的企業逐漸意識到越來越多的利潤來自于非制造性環節時(例如產品的設計階段、售后服務階段等等),而且這些非制造性生產環節逐漸成為北美經濟的主流(Shields,1997),于是便帶來了更多的管理會計研究機會和研究主題。隨著研究的背景逐漸向制造前與制造后活動(如財務、娛樂、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服務行業(如財務、娛樂、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和政府部門以及金融機構等領域擴展,人們對于非制造環境的關注使得諸如對標準成本研究的興趣降低,而增強了對促進銷售的價值鏈管理環節的研究興趣,因此又帶來了基于價值管理的管理控制系統的科學設計與應用的研究,而價值管理的理念又促使人們開始關注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的科學性,因此又有了ABC與ABM的研究。隨著近年來企業戰略的重要作用,使得人們又意識到許多管理工具具有戰略管理的功能,例如平衡記分卡不僅是業績計量的工具,更是戰略實施和管理的手段。因此人們更加關注管理會計在戰略管理中的作用,這便帶來了戰略管理會計的研究風潮。當管理會計逐漸突破單一組織和一國的邊界,集團與跨國公司變得越來越重要時,對于價值鏈管理(包括供應鏈、專利與特許使用權安排、外部采購、有效的客戶反應系統以及競爭者分析等等)、轉移定價等主題的研究便成為了關注的焦點。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研究背景對于研究的主題或者說研究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如果中國與西方的經濟背景和企業背景不同,或者經濟發展的階段存有差異,研究背景也會存在差異,而這又會直接影響到研究主題選擇的差異。
(二)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
巴甫洛夫曾經說過,“初期研究的障礙,乃在于缺乏研究法。”“因此,我們頭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管理會計研究方法的運用要與研究問題的本身以及當時的外在環境相適應,正確地運用管理會計研究方法是提高會計理論研究水平的保證(吳水澎)。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流方法是經驗研究(潘飛等,2007),這與最初管理會計的功能密切相關,即幫助制造性企業核算成本與管理成本,正是管理會計研究的務實性才使得基于企業的案例/實地研究一直以來成為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要方法。相對于西方管理會計的起源,我國管理會計的系統研究,實際上是從80年代引入西方研究的成果開始的,所以起初的研究主要是翻譯和介紹類的規范性研究,還沒有深入到企業實地進行研究,而那時西方的經驗研究已經開始盛行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的方法,尤其是近幾年,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幾乎成為了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要方法(潘飛等,2007)。再看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目前經驗研究還不占主流,即使是經驗研究,大多也屬于實地/案例研究,問卷調查的比重相當少。即使是案例研究,研究水平也與國外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國外成熟的案例研究都有自己的理論框架或者理論模型,而國內多數案例研究還局限于講述一個“故事”,這與國外的研究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而且盡管案例研究具有許多優點,比如檢驗實踐中的理論應用,為理論假設的提出提供初步的經驗證據以及在管理會計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等等,但是案例研究的桎梏在于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是真理,那么在所有的企業中都應該適用,即使是指在某一類企業中適用,也不能只通過一家企業來證明理論的正確性。因此,如果要在更加廣闊的環境中檢驗理論,就應該采用大樣本的研究,而對于管理會計研究所需的內部數據,問卷調查便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問卷調查有兩個很重要的技術:抽樣技術和問卷設計技術。這兩個方面做到科學嚴謹對調查的效度和信度都十分重要(胡玉明,2005)。國內現有的問卷調查與國外成熟的問卷調查還存在極大的差距,成功的問卷設計一定是基于理論基礎,再結合前人的研究設計進行調整和完善而成的。例如,對于環境不確定性的計量一般從原材料的供應、競爭者的動態、市場需求、制造技術、政府監督和干預以及原材料的價格共六個方面進行評分(GulandChia,1994),再通過信度和效度的檢驗來證明其計量的合理性。但是從我國現有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研究并不是驗證某種理論,而只是說明一種現象,或者某種管理會計實踐的程度和狀況,往往是需要了解什么問題就直接設計什么問題,而對于研究問題的計量還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和科學性(2005《會計研究》:《企業成本戰略管理與持續發展相關性實證研究》采用統計檢驗方法使用得到的數據。但在國內樣本中,這樣的問卷調查并不占主流)。所以,即便都是問卷調查,問題設計的水平和研究的深度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另一個研究的差距就是實驗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實驗方法最早廣泛應用于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研究之中。大約20世紀中期,經濟學家開始把實驗研究方法引入經濟研究,建立了實驗經濟學。實驗研究方法就是由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的本質內容設計實驗,控制某些環境因素的變化,使得實驗環境比現實相對簡單,通過對可重復的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從中發現規律的研究方法。在管理會計研究中,實驗法常常用于預算、激勵機制和轉移定價等問題。總的說來,實驗研究相比經驗研究有更多的困難,它除了需要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金融學等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心理學的理論指導。同時,它要求大量的實驗參與者,以及實驗經費和計算機聯網的實驗室環境。這種研究方法可以得到許多在現實環境中無法得到的數據,從而在理論的檢驗上就有了更加廣闊的范圍和比較獨特的視角,能夠捕捉到更為主觀的影響因素,因此,在理論基礎上與心理學和行為學的結合更加地緊密。
(三)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
在理論基礎方面,西方管理會計的經驗研究一般采用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經濟學(如信息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對于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以及審計學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管理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綜合叉學科,其基礎是數學、經濟學和行為科學。由于管理會計與企業管理密切結合的特性也使得管理學成為其主要理論之一。
近些年,以權變理論為代表的社會學以及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的重要作用也更多地體現出來。權變理論對管理會計的研究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上:不存在廣泛適用于所有環境所有組織的會計系統(Otley,1980)。應該明確會計系統的具體特征與某種確定的環境相聯系,并且是恰當匹配的(Emmanueletal,1990)。而組織行為學與會計學相結合形成了一門新的科學——行為會計學,它通過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來檢驗會計信息、過程和人的(包括組織的)行為的交互作用,它與會計學的其他分支相區別之處就在于它關注行為科學,其發展受到了經濟學、政治學、組織理論、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影響(BirnbergandShields,1989)。例如管理控制系統的設計,產生的重要經濟后果就是對組織中個人和群體行為的影響。這種影響產生的經濟后果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行為研究的透徹程度。而心理學的研究體現在諸如個人對于管理控制系統的公平性感知(包括程序和結果的公平性)以及對于組織的信任和忠誠度等等,而這些因素對于組織的業績都有相應的影響??梢源_定的是,任何管理控制系統如果不尊重個人和群體的行為規律,決不會發揮有效的作用。
總之,這些理論的作用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只能通過結合它們所研究的背景、主題以及研究方法來論證其研究價值。而實際上,越是高水平的研究,總是在研究主題、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方面做到了較好的契合。
二、中外管理會計研究的現狀分析
(一)管理會計論文的標準
為證明上述分析的合理性,我們選擇了兩本各自代表國內外研究水平和發展方向的雜志。據統計,國內的《會計研究》是權威期刊中發表管理會計研究比例最高的雜志(潘飛等,2007),而且也是國內最具權威性的會計專業期刊,其他權威期刊發表管理會計論文的比例相對過低(我國還沒有管理會計研究的專業期刊)。因此我們選擇《會計研究》作為國內管理會計研究水平的代表性樣本。國外的選擇了專門的管理會計期刊:《管理會計研究》(Journal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該雜志在國際上有較高的聲望,而且發表的論文都是管理會計的論文,因此可以較好地代表國外管理會計研究的水平和發展的方向。我們選定這兩本雜志,并從幾個方面來比較分析國內與國外的異同之處。樣本的時間從1996年至2006年共11年。
為了從眾多論文中挑選出管理會計的論文,首先要確定管理會計的研究主題。根據Shields(1997)以及Scapens和Bromwich(2001)的分類,我們將管理會計研究分為管理控制系統、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資本預算和投資決策以及戰略管理會計幾個大的方面。其中,管理控制系統又包括激勵機制、預算、業績評價、轉移定價與綜合控制系統。在選擇管理會計的論文時,我們基于管理會計要為企業創造價值這一基本原則,挑選出符合上述內容的論文,對于財務會計也會涉及的問題(如薪酬機制),要看其應用的理論與視角是否屬于管理會計。如果研究涉及的是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職能(現在也包括披露),我們不視其為管理會計的論文。
統計顯示,1996年-2006年在《會計研究》上,總共發表了174篇管理會計的論文,JMAR總共發表了88篇管理會計論文。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外管理會計研究的差異進行分析。
(二)研究主題和研究背景
1.研究主題的分布。根據論文的具體內容,我們將管理會計研究樣本分為七個領域。這一分類主要是參考了Shields(1997)對管理會計研究的分類,將管理會計研究分為管理控制系統、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資本預算和投資決策以及戰略管理會計和其他。其中“其他”指管理會計的新興領域,在我國主要指環境管理會計;在國外主要指行為管理會計。但是考慮到我國這一時期發表了大量的介紹戰略管理會計的論文,我們將戰略管理會計單獨列出。
2.研究背景的分布。參照Wagenhofer(2006)的研究,我們將研究背景劃分為三類:盡管大多數的管理會計研究適合于制造性的行業環境,但是很多研究成果是可以推廣和通用的,不限于任何一個企業或行業的研究屬于通用型的(genericsettings),這類背景一般比較抽象或程序化。如果論文表明研究結論是針對企業或某個行業的,或針對某個企業或者行業進行分析的,我們則將其劃分為企業背景。這些企業主要包括制造性企業,還有交通運輸業、建筑業、金融機構以及壟斷性企業。最后一類是醫院、政府和公共事業部門等非盈利組織??梢钥闯觯槍Ψ菭I利組織的研究在國內外的比例都很低,而國外大多是通用型的研究。
3.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如前文所述研究背景的確影響著研究主題的分布,以企業界為背景的研究主題非常廣闊,而非盈利組織和通用性的研究背景則更為關注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JMAR中非盈利組織背景的比例幾乎是會計研究的兩倍。實際上,非盈利組織也可以在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上向企業界學習,例如可以在醫院建立病患費用的作業成本核算方法。并且,會計研究通用性的研究比例較低,而JMAR有相當數量的研究是針對所有組織的(45篇),這將是未來我國管理會計學者努力的方向。中外研究相同的一點是,管理控制系統不管在什么樣的背景下都是研究的重點,這表明了管理控制系統在管理會計中的重要性。另外,我們還發現,戰略管理會計研究在國內占有相當的比重,這與JMAR極為不同。
(三)理論基礎
西方對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的應用比例明顯超越我國;而我國只有在戰略管理理論上占有優勢,而在組織行為學與社會學方面尤為欠缺,大多數采用行為學的國內論文只是從規范的角度進行論述,實際上在國外的研究中,行為學研究大多是與問卷調查或實驗研究相結合,提出有關行為學或心理學的變量并建立模型進行統計分析。因此,盡管也是應用了同一的理論,但是研究的深度和結論的價值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另外,根據《管理會計經驗研究方法述評:比較與借鑒》的研究(潘飛等,2007),我國管理會計的經驗研究有38.89%沒有理論基礎,是國外17.98%的兩倍還多,與本文的數據結果基本一致。這使我們感到與世界學術主流的差距并不只是技術方法的應用。因此,對于國內的管理會計學者而言,如果要使自己的研究達到國際水平,首先要在理論基礎上有所突破,不僅依靠經濟學,還要奠定更廣泛的理論基礎,擴展研究的視野。而在國內“其他”類中的研究,大多缺乏理論基礎,規范性和介紹性的研究過多;而JMAR“其他”類中的研究則有相應的理論基礎,并且多采用經驗研究方法。并且,JMAR對于綜合理論的應用比例也高于《會計研究》。這反映了我國管理會計研究理論基礎的薄弱與狹隘,也指明了未來中國管理會計研究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們把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與經驗研究方法相結合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國內檔案研究多數采用經濟學理論,這與JMAR的結果一致。而國內的問卷調查研究多數卻沒有理論基礎,而國外的問卷調查研究均有理論基礎,這一差異印證了我們前述的分析。國內的實地/案例研究應用的基本上是經濟學和戰略管理理論,而國外是以經濟學和管理學為主,并且在各種研究方法上對經濟學的應用比較均勻(除綜合研究外)。另一個顯著的差別就是國外對于綜合理論的應用水平顯著高于我國。因此,國內外理論應用的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而這不僅影響研究的深度,也影響研究的價值。
(四)研究方法
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當前對于研究方法的爭論,根源在于哲學中的認識論,即何謂真理知識和如何獲得的爭論(李連軍,2006)。現代哲學按照他們以理性或經驗為知識的來源或規則而被劃分為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梯利,1995)。理性主義認為:原因與結果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如果我們知道原因,就可以依靠思維和推理的力量立即確定其結果,而不需要依靠任何經驗。經驗主義卻堅守科學唯一的目的就是發現自然規律,只有通過觀察和經驗才能得到。因此,根據方法論的不同,現代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可分為兩大類:
(1)經驗研究方法(廣義經驗研究,包括經驗實證)。經驗研究是尋求對客觀現象解釋和預測的某些具體研究方法的總稱,包括檔案法、問卷調查法、實驗法和實地調查法等等(張朝宓,熊焰韌,2006)。經驗研究區別于規范研究的最大特點是它關注實務如何進行的,而不是關注實務應該如何進行;不采用價值判斷的方法,而是采取價值中立的立場,并且側重于對命題進行證偽。
(2)非經驗研究方法(包括理論研究)。指除了經驗研究以外的其他研究方法,包括分析性研究和規范研究、最優化等等。其中,規范研究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圍繞經濟政策行為的經濟后果進行邏輯推理,提出政策建議和制定行為標準,也是我國一直以來會計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隨著研究方法的不斷發展,國外還出現了大量的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幾乎無例外地基于理論和生產經濟學的理論和模型(Shields,1997),它是建立在嚴格的理論假設和模型推導基礎之上的,是連接理論與實證的橋梁。我們把非經驗研究分為分析性研究與其他(包括規范研究等)。
因此,我們將研究方法劃分為經驗研究與非經驗研究。而經驗研究又可以劃分為:問卷調查、檔案研究、實地/案例研究、實驗研究以及綜合方法。統計結果證明了我們前述的分析,在國內的管理會計研究中,非經驗研究占有絕對的優勢,而國外管理會計卻是以經驗研究為主流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實驗研究方法,還沒有出現在會計研究中,但是在JMAR中的比例卻相當的高。當然,國內一些學者已經在從事實驗法的研究,但是這一方法對絕大多數研究者而言還是相當陌生的。另外可以看到,國外與國內在研究方法上的發展階段的確存在差距,國外已經以不再以案例研究為主,相反國內還處在案例/實地研究的階段,這一階段對于國內管理會計的發展極為必要,也使我們更加期待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得到應有的重視。
三、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走向世界的建議
(一)培植良好的企業文化
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管理會計研究之所以還處于較低的水平,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還缺少優質的企業。優質的企業不僅僅具有良好的業績,更重要的是擁有先進的企業文化與管理理念,包括先進的管理思想、員工公認的價值觀、嚴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激勵機制。這些因素極大地影響了管理會計對企業實踐的指導作用,進而也影響了研究的范圍和水平。例如在國外,作業成本核算與管理已經相當普遍,作業成本法的研究也可以采用大樣本,而在國內,目前大多數企業并沒有采用作業成本法,只能作案例/實地研究。那么因此采用的研究方法、統計技術和研究結論的價值就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研究的水平受到了實務發展水平的影響。應在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通過培育更多的優質企業,為未來管理會計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空間。
(二)成立管理會計師協會
由于我國缺乏一個將學術界與實務界都包括在內的管理會計職業組織,學術界與實務界溝通的機會很少,學術界難有機會深入到企業中開展調查研究,因而對企業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管理會計的情況缺乏了解;而實務界對學術界發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論性太強,與企業現實情況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們應該著手建立中國管理會計師協會,推動中國的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和實務應用的發展。目前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者和實踐者基本還處在相互分離的狀態,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都發生了障礙。成立管理會計師協會不僅能夠促進管理會計在企業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而且也能夠加強管理會計師的社會地位。因此,應該借鑒西方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組建中國的管理會計師協會,使其成為我國管理會計師交流理論和實踐應用的場所。
(三)加強與國外學者的交流與合作
西方對于管理會計的研究目前依然處于領先,尤其是他們具有較高的研究水平以及對綜合理論的應用能力。對國內管理會計學界而言,“走出去”之前應該先“引進來”,通過加大與國外尤其是北美教育背景的海外學者交流和溝通的機會,了解和掌握國外管理會計研究的最新動態,不斷將新的理論和方法與中國的實務相結合,才能使國際學術界更好地接受和了解中國的管理會計研究。交流的形式可以通過邀請海外學者講授博士研究生專業課程、舉辦國際管理會計研討會以及共同進行課題研究等等。通過這些交流與合作,在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上更容易被國際認可,加之有中國經濟特色的研究內容更能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青睞。
(四)擴大管理會計的研究范圍
傳統的管理會計局限于大量生產、工藝技術和產品成本都比較穩定的制造性企業。管理會計最初就是在工業企業當中推廣并發展起來的,也是在工業企業中成熟并完善的。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應用水平的提高,國外管理會計的研究已經開始向更加寬廣的領域發展,著重研究非盈利組織和更加通用型的問題。而相對于此,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還是集中于企業層面,盡管這與研究水平的發展階段相關,而且能夠提升研究的實用性,但是也說明研究的范圍還需要進一步的擴展。因此,今后應該研究更多通用型的問題,以點帶面,拓寬我國管理會計研究的范圍。
1.國內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
2.淺談金融危機與國際會計準則
3.國際會計的研究起點與線索
4.無形資產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研究
5.我國現行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及趨同研究
6.新長期股權投資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幾點異同的分析
7.金融工具國際會計準則的最新進展及對我國的影響
8.國際會計租賃準則變革對我國航運企業的影響
9.國內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與股票價值相關性研究
10.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分析
11.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化研究
12.由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引發的思考
13.試論國際會計趨同對我國產生的影響
14.國際會計準則改革背景下中國商業銀行的對策
15.中國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在盈余管理方面的比較分析
16.我國固定資產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
17.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與等效
18.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總體構思
19.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研究
20.我國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研究
21.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研究
22.新版企業合并國際會計準則的最新變化分析
23.我國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思考
24.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及啟迪
25.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研究
26.國際會計準則與我國會計準則差異分析
27.國際會計準則在我國具體運用的研究
28.環境管理會計國際指南研究的最新進展
29.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重組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制定權的博弈
30.國際會計準則與我國會計準則差異分析
31.國際會計準則在我國具體運用的研究
32.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比較與趨同建議
33.中國對于國際會計協調與趨同的基本態度和所面臨的問題
34.淺議美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
35.淺議企業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及趨同
36.國際會計教育準則在會計課程建設中的運用
37.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分析
38.國際會計準則全球化路徑博弈分析
39.金融危機和國際會計準則改進研究
40.國際會計的基本概念
41.我國在國際會計協調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42.中國會計師事務所與國際會計大公司的差異及發展對策
43.國際會計界推行中小企業差別財務報告模式綜述
44.制度變遷視角下的中國-東盟國際會計趨同
45.從國際會計準則的變遷看我國會計體系的發展方向
46.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評介
47.國際會計準則變遷與后WTO時代中國會計的展望
48.論國際會計趨同的局限性
49.會計國際協調的衡量
50.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關于公允價值運用的比較
51.國際會計新準則:對生物資產與農產品的會計規范
52.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
53.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研究
54.衍生金融工具的國際會計準則研究
55.新舊資產減值準則及國際會計準則比較
56.論我國會計準則須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
57.財務報表的組成及列報要求——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
58.淺議美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
59.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化與趨同所面臨問題的分析
60.國際會計準則與中國會計準則的差異性分析
61.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探究
62.國際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基于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背景的分析
63.碳排放權交易國際會計準則問題研究及借鑒
64.國際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效力分析
65.論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與協同
66.金融工具國際會計準則制定的回顧與展望
67.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的協調化分析
68.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變化對我國會計行業發展產生的影響
69.我國生物資產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與分析
70.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及其對資產評估的要求
71.國際會計準則與中國會計準則差異分析——以商業銀行債券投資為例
72.美國對國際會計準則的態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兼談GAAP與IAS的沖突與趨同
73.新舊資產減值核算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對比
74.國際會計準則及其對銀行業的影響
75.演化博弈視角下的國際會計準則變遷路徑——基于歷史期間動態演化進程分析
76.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分析
77.淺議國際會計準則的變遷史
78.國際會計準則的實施對收入確認的影響(英文)
79.國際會計準則——一種未來全球公認的會計模式
80.我國關聯方披露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研究
81.關于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從接軌到趨同的若干思考
82.中國金融工具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對比研究
83.租賃會計國際準則的新變化及其影響分析
84.我國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比較研究
85.各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及其啟示
86.會計準則趨同背景下的國際會計雙語教學研究
87.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無形資產會計處理的比較與分析
88.關于國際會計協調若干問題的思考
89.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的原因分析
90.國際會計準則的最新發展對壽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的影響
91.關于我國會計國際協調的認識與思考
92.國際會計準則改革新動向
93.會計國際化與國際會計準則
94.國際會計準則趨同:進程與現狀
95.論國際會計準則關于會計報告的新發展
96.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的環境因素
97.合并會計報表:特殊目的實體——國際會計準則的視角
98.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