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9 16:49: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行業競爭力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銀行業國際競爭策略
一、當前存在的問題
競爭是銀行業發展的動力。銀行業競爭力的體現集中表現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市場是否發育良好,運作是否國際化和一體化。中國銀行業經歷了由中國人民銀行一家銀行完全壟斷,到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和眾多股份制商業銀行興起的過程,金融市場結構不斷演變,競爭程度日漸提高。特別是我國的資本市場近年來的長足發展,以及從業人員的金融風險意識的加強,為提升國內銀行業的競爭力奠定了基礎。但與世界上的主要銀行相比,我國銀行業在資本金充足率、盈利能力、不良資產率等方面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銀行的綜合競爭力總體上還不強.其主要表現為:
1.目前我國銀行業紛紛上市,但由于受以往國家所有制的影響,一些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尚未形成完善的獨立董事會制度,從而不能形成一個有效的董事會制度為企業提供長遠目標和戰略方向;監督公司績效(包括戰略和其實施);和監督公司行政領導的任免,評估管理績效。這造成了銀行的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2.我國的主要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在省級層面上享有相當大的自,其決策往往帶有濃重的省級政府政策而非以市場為主導,而總行亦無法直接掌握它們的日常業務,嚴重削弱了總行的領導地位,從而不能有效地保證整個銀行為一個共同的戰略目標及方案而努力。
3.一些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和一些地方性的銀行業務易受政府影響。出于維護地方性或國有企業的利益的目的,地方政府往往會對銀行的貸款、信貸政策進行干預,使其貸款具有明顯的政策性,這也加大了銀行的風險。使其不能對貸款風險進行很好的控制。
4.不能有效地管理人力資源,缺乏良好的人才激勵和制約機制。許多銀行都存在著以下問題:(1)以員工資歷(和其他不透明的因素)而不是以能力來確定報酬和事業發展機會的體制;(2)不完善的績效管理(績效的評核、獎勵措施、和對員工明確的期望和指標)(3)五大人力資源管理程序(業務規劃、要求定義、人員招聘、績效管理和員工發展)相脫節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使我國銀行業在的在人力資源方面的競爭力大大下降。
5.不能為客戶尤其是一些“黃金客戶”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其發展細分服務的能力不強。有效地革新、開發和推廣產品的細分服務能力,是提高銀行競爭力的又一個關鍵的因素。有數據顯示,在中國10%的大客戶提供大約60%的銀行利潤。而約有10%-20%或更多的銀行賬戶,許多只有不到100元人民幣的余額,這就導致了銀行資源的浪費和占用。目前我國銀行業在這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不能根據客戶的特點提供相應的產品服務,如為有利可圖的客戶群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為不盈利的客戶群提供更合乎經濟效益的服務(如把低價值客戶轉移到電子服務渠道);不能進行有效的客戶關系管理;不能通過產品組合優化改善客戶群回報率以及不能通過有效的交叉銷售,拓展產品使用程度以保留高價值客戶。
6.大多數銀行未能建立起鞏固的風險管理機制和文化。不良資產問題是制約銀行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我國銀行業與國外銀行業相比較,普遍存在不良資產率過高的問題,這也是造成我國銀行競爭力低下的一個主要原因。在大多數銀行中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風險防范的機制和風險管理的制度,以及未能在銀行內部培養起員工對風險回報理解的文化。
7.許多銀行存在著運營成本過高的問題。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人均利潤或總利潤與國外大銀行相比差距甚大。要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必須削減成本。我國銀行業的分支機構較多,許多營業網點的經營狀況不善,從而形成了高額的成本支出。另外,管理人員對成本控制隨意偶然的行為也導致了高成本的產生。還有,對一些IT項目如金卡工程的管理不善使得資源大量浪費也造成了大量的成本支出。
8.我國銀行普遍存在員工尤其是一些一線服務人員素質較低,服務態度較差的問題。與國外的銀行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這與我國銀行缺乏對員工職業道德的培訓和沒有建立起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有關。
二、提升我國上市銀行綜合競爭力的對策分析:
根據目前的現狀,預計在金融領域開放后的2-5年中,隨著各項減讓措施的逐步落實,銀行的市場競爭將日益激烈,不斷升級,全球的外資銀行發展趨勢也證明了外資銀行對于像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以及薄弱的金融基礎極具滲透力。今后的5-10年將是決定中國商業銀行市場格局的關鍵階段,作為我國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領頭羊的上市銀行,雖然在某些指標和業務與外資銀行還可以抗衡,但在其它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因此上市銀行必須加快改革步伐,實現組織創新,提高綜合競爭力。
1、提高資本充足率,增強我國上市銀行的抗風險能力。資本充足率是銀行抵御風險的第一道防線,低于巴塞爾資本率的要求勢必會加劇銀行的風險,從資本充足率指標連續性來說,我國五家上市銀行這幾年均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到2005年資本充足比率只有招商銀行超過10%,民生銀行、華夏銀行和浦發銀行均在8%的最低限上下,而深發展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小于8%,達不到巴塞爾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主要是因為我國上市銀行的業務發展很快,隨著銀行規模的不斷擴張,資產不斷增加,幾家上市銀行都在補充資本金,來提高資本充足率,但由于上市銀行的再融資速度明顯跟隨不上規模擴張的速度,由此導致了幾家上市銀行再融資之后資本充足率仍顯示不足。
2、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從制度上增強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能力。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既是投資者選擇銀行的重要依據,也是存款者愿意把資金存于銀行的重要因素。繼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董事會機制和總經理經營負責。通過強化法人監管職能、及時準確披露信息、提高銀行經營管理透明度等途徑,充分保護銀行投資者、存款者和服務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股東利益與存款人利益發生矛盾時,要優先保護存款人的利益;當大股東的利益與中小股東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先保護中小股東的權益,當股東利益與企業利益發生碰撞時,要維護股東利益的最大化,進而,確立“以利潤為中心”的經營思想,為提高銀行整體經濟效益提供保障。
3、率先與國際接軌,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我國上市銀行應率先與國際接軌,應加強與外資銀行的合作。目前外資銀行在外匯存款和國際結算業務領域己經分別占領了21%和35%的市場份額,但是外資銀行人民幣頭寸資金的需求和在地域、機構網點設置的局限,會使得它們發展業務和機構設置的矛盾較為突出。這樣,它們對我國商業銀行的需求必將增加。上市銀行可以抓住機會,積極與其開展業務交流與合作,開展金融租賃、票據交易、大額要轉讓存單、資產證券化等業務創新,可以與外資銀行通過在境內、外合資、合作等方式進行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在內的全能銀行試點,學習和掌握國際銀行業發展情況和金融創新情況,可以同外資合作組織銀團貸款等。吸收外國銀行資本參與自身經營,對我國上市銀行自身素質的提高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大力發展銀行中間、表外業務,創新贏利模式。我國上市銀行雖然發展很快,但其市場定位仍然模糊,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與其它銀行是雷同的,盈利模式仍處于單一狀況,基本上都靠傳統的存貸利差獲利。目前存貨款利率都降到歷史最低,利差空間越來越小,銀行的盈利空間受到擠壓,客觀上需要銀行進行綜合經營,創新盈利模式即要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其他一些新興業務并提高其貢獻度。
5、完善風險控制機制,降低不良貸款比例。商業銀行是高風險行業,風險管理工作的失職,將使銀行背上沉重的包袱,上市銀行與外資銀行相比差距最大的就是不良貸款指標,相對于我國上市銀行利息收入占總收入比重的情況來說,不良貸款比率的高居不下對于上市銀行來說是致命的。
特別是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的深發展銀行,更應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注重經營業務本身的風險控制機制,建立防火墻,提高自身的風險控制能力??梢赃\用各種風險控制機制,實現內部控制的目的。將內部管理由經驗管理轉向科學管理,由目標管理轉向過程管理。
[關鍵詞]會展;競爭力;產業鏈;會展旅游
[中圖分類號]F0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024(2009)04-0120-03
[作者簡介]方忠,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產業集群、與會展經濟。(福建福州350007)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會展業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但是,與世界會展業相對發達的國家,如德國、美國、英國等相比,我國會展業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要進一步做大做強我國會展業,就必須借鑒國外會展產業發達國家的產業模式、發展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走有中國特色的會展發展道路。那么,這就要求我國會展學術研究領域必須構建一套科學的理論研究體系。而要做到這一點,當前首要的就是對現階段的會展理論進行系統研究。
一、國內會展經濟理論的研究現狀
近幾年,我國會展理論取得了較大進步。筆者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中有關會展的論文進行檢索整理,截至2008年10月的統計結果顯示:有關會展的期刊論文有2208篇,其中涉及會展經濟的論文有138篇;有關會展的碩博論文達428篇,而涉及會展經濟的有86篇。目前,還鮮有博士論文專門圍繞會展經濟問題進行研究。
(一)當前碩博論文的研究現狀
對會展經濟的理論研究,主要是從2000年開始逐步深入,而到了2007年特別是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召開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臨近,會展理論研究論文篇數逐步增加,研究視角也日益深化及新穎化、細化(詳見下表)。通過歸納,可以發現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關于中國會展產業綜合性研究,一共涉及8篇論文。方敏(2006)結合國際貿易理論中比較優勢理論來探討中國會展業發展中存在的后發潛在比較優勢;林俊蜂(2006)對中國網絡會展的發展模式進行研究;三篇關于中國會展產業競爭力的發展趨勢研究,如薛華(2007)通過考察中國會展產業集群情況來分析中國會展業的競爭力情況等。
第二個方面是關于會展業區域性問題研究,其中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此問題:一是以我國經濟區域作為研究背景,一共涉及論文4篇,如付樺(2006)結合海外會展業發展實踐,研究長江三角洲未來的空間格局走勢;李新月(2005)基于產業組織理論的SCP范式,研究北京地區周圍會展產業效率低下問題等。二是關于我國各省份會展業發展問題研究,一共涉及論文3篇,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林蔓(2006)從城市會展發展能力因素入手,探討浙江省會展能力及提高能力方面的對策。
第三個方面是把會展與相關行業聯系起來進行實證研究。如黃玉探討了如何建立一體化會展物流模式與報價體系。此外,還有6篇論文則是探討了會展旅游問題,主要是結合城市特征來進行具體研究。其中比較有代表性是鄭秀娟(2007)關于會展旅游戰略聯盟的研究,該研究首次將價值鏈理論引用到會展產業中,提出構建會展旅游戰略聯盟模型,并指出聯盟核心是會展組織企業。此項研究為構建會展旅游價值鏈提供了參考依據
第四個方面是關于會展業競爭力的評價及相應指標體系問題研究,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展開研究的:一是關于會展旅游競爭力研究,一共涉及到3篇論文,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李國娟(2007)采用基于粗糙集的評價方法,建立重慶會展旅游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二是關于城市會展競爭力研究,一共涉及到9篇論文。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是王程凱(2006)通過運用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建立城市會展業競爭力指標體系,進而對上海會展業競爭力進行了分析。
第五個方面是關于會展產業鏈問題研究,一共涉及到論文3篇。分別是殷瑞普(2006)以產業鏈為分析工具,分析了會展業影響區域產業結構表現、機制以及約束因素;徐佳(2005)從會展產業鏈規律人手,分析基于世博會的上海會展產業鏈整合模式;應彩虹(2004)應用SCP分析框架建立會展產業“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分析模式,對我國會展產業組織進行了深入研究。
(二)期刊論文研究概況
筆者通過對有關會展經濟的138篇期刊論文進行歸納整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關于我國會展業發展現狀的研究。如庫瑞關于我國會展產業發展模式的選擇與實施(2008);趙成效關于中國會展產業現狀、問題與發展對策(2003)。二是關于會展產業與城市經濟之間的互動研究。如羅薇的會展經濟與城市經濟的互動效應(2008);郭先登關于城市發展現代會展產業研究(2005)。三是關于會展地區或城市的具體規劃研究。如葉莉的湖南會展業與產業基礎的互動關系研究(2007);徐文的上海世博會與會展產業集群化研究(2007)。四是關于中外會展產業對比分析,如王春雷關于中美會展產業發展系統比較研究(2006);徐丹的國際會展業的發展趨勢及借鑒(2008)。五是關于會展教育發展研究。如何穎的建立面向中國――東盟會展產業的研究生培養模式(2006);沈麗關于會展教育市場化研究(2006)。
(三)國內著作研究概況
自2000年以來,我國會展業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形成一個不同層次、不同類別、形式多樣的教育培訓市場,有關會展產業的研究著作也日益增多,涉及各個領域,其中有關會展經濟管理類著作達上百部,代表性著作作者是過聚榮、劉大可、施昌奎、應麗君、程紅、龔平、陳來生,等等。過聚榮的《會展導論》在綜合教學與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演變特征,較詳細地對會展概念、會展產業鏈、會展管理原理及方法進行了闡述,并介紹了當今世界幾個會展業相對發達國家的經驗,具有較強的系統性與實用性。程紅的《會展經濟:現代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對會展經濟的基本經濟功能、運行原理以及對國民經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了現代數量分析方法,對會展經濟的優勢、關聯性與制約因素、市場需求與競爭格局進行了定量分析,這也加強了作者分析過程的科學性和分析結論的可靠性與可操作性。此外,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會展經濟藍皮書,即年度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報告,通過第一手資料的收集和采用問卷調查等實證研究方法,分
析當年中國會展經濟的發展特征、相關問題以及變化趨勢,探索中國會展經濟內在發展的基本規律,并通過與國際會展企業的比較,提出相應的專家建議。
二、國外會展經濟理論
筆者通過World Scientific全文數據庫檢索有關“Exhibition/MICE”等信息的檢索,截至2008年8月,共收集相關論文156篇,其中涉及會展產業理論研究的論文有128篇,較多集中于實務分析。如MCCab(2007)的論文《Strategiesfbr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nvention andExhibition industry in Australia》通過對126個供職于會展業的職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會展業的職員大多受過良好教育,而且女性居多,往往都有一個相對成熟的職業規劃。Luis Rubaleaba-Bermejo and Juan R.Cuadrado-Roura(1995)的論文《urban Hierarchies and Territorial Competitionin Europe:Exploring the Role of Fairs andExhibitions》則針對展覽業在城市區域競爭力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了論述。Kay.Li Kuen.Anderw(2007)的論文《INTERNATIONALEXHIBITION ORGANIZERS IN CHINA AND THEIR PER- FORMANCE》,通過運用描述研究設計與探索性因素,從展覽組織者的角度分析如何構建會展業戰略規劃,并以中國會展市場作為案例展開論述,研究如何進入中國展覽市場的問題。此外值得指出來的是,Hugh Pizey and Chris Huxham(1991)在《1990 and Beyond Developing a process for groupdecision support in large scale event planning》中提到用決策技術方法來研究大型展會如何抓住各個時間段的機會,進而提高展覽會對產業鏈上的各個部門的影響力。
國外關于會展方面的研究專著大多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代表性作者有富蘭克、克里斯汀?克林斯曼、卡林?韋伯、米爾頓T?阿斯道夫,等等。他們的著作大多集中于研究會展商務運作、后續工作、前期策劃、會展營銷等方面。如米爾頓T?阿斯道夫和詹姆斯R?阿比合著的《會展管理與服務》把飯店行業與會展業結合起來,特別是向那些目前從事飯店行業的人士提供鮮活的例證,并探討會議布展的各個層面的因素構成。卡林?韋伯所著的《會展旅游管理與案例分析》通過討論和對比北美洲、歐洲和亞太地區3個舉辦展會和會議的主要地區,來展望全球會展業的發展情況。此外,為了宣傳世博會,研究世博會,舉辦好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海世博會信息中心組織出版了《世博信息叢書》,分批推出了相關譯著,比較有代表性的譯著包括由克勞德?塞爾旺和竹田一平合著的《國際級博覽會影響研究》,馬塞爾?加洛潘所著《20世紀世界博覽會與國際展覽局》。前者以實際數據為基礎,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向博覽會舉辦者和參加者提供了極其有用的基本信息,這對于人們更好地評估國際博覽會性質和價值提供了一項重要工具。后者則詳細地描繪了博覽會輝煌的歷史,并介紹了博覽會組織問題,主辦國與參展國的關系,揭示了他們各自的動機與目標,重要經濟和財政籌碼,也勾勒出了未來博覽會的理想發展方向。
三、會展經濟理論研究的未來
關鍵詞:職業教育,就業崗位,職業競爭
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對高職院校園林技術專業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畢業設計作為園林技術專業培養人才的關鍵環節,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但是,就針對傳統的論文撰寫與答辯環節而言,形式還較為單一,且與就業崗位出現嚴重的脫節,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因此,高職院校就應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做好園林技術專業學生的畢業設計指導工作,確保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競爭優勢。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重要目的是向社會輸送更多創新性、技術型以及應用型人才。而畢業設計指導作為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其也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因此,為了實現對學生畢業設計的高效化指導,高職院校就應做好與企業的溝通與合作,確保了解當前園林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以此才能保障設計指導工作的展開能夠更具針對性和方向性,確保促進學生良好就業。本文就針對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園林技術專業畢業設計指導與過程監控模式展開具體的分析與討論。
1畢業設計指導構建模式研究
前期準備。論文題目的確定給畢業論文的撰寫提供了方向。而為了確保畢業論文題目的設置能夠更好地符合當前企業單位的發展現狀,高職院校就應深入企業展開調研,并建立相應的畢業設計題庫,確保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高職院校還應做好與企業的溝通與協調工作,及時的征求企業和行業的意見,確保畢業選題的合理性。此外,對于畢業設計工作的開展,應以就業崗位為導向,結合崗位需求,來培養更多園林技術方面的全面型人才。例如,可供學生選擇項題目的題庫主要有:(1)園林規劃設計方面。(2)園林植物栽培養護方面。(3)園林工程施工方面[1]。制定編寫畢業設計相關文檔。畢業設計文檔的編寫,可給畢業設計工作的展開提供理論性指導和技術性支持。因此,指導教師、系部領導以及行業專家就應根據當前園林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編寫學生實踐手冊,確保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指導教師則應將格式要求、評價標準以及實踐報告范文等編制成文檔,確保畢業學生畢業設計能夠更具規范性和合理性。制定學生畢業設計的實施方案。學生在做畢業設計時往往較為盲目,且抓不住設計的核心。而為了給學生畢業設計的展開提供更專業化的指導,就應制定詳細的畢業設計實施方案,確保將工作落實到每個細節處。此外,還應規定學生在每一階段和時間內必須完成的項目內容,促進畢業設計的順利完成。建立指導老師全程負責制。為了確保園林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能夠更好地貼合崗位的發展需求,在第三學期開始,就可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職業規劃,制定指導老師全程負責制。其中,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一個小組的畢業題目相似,而每位指導老師一般需指導3~5個小組。在指導的過程中,老師應充分發揮指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好對學生畢業設計的全過程監督,以此就能保障畢業設計工作開展的真實性和有效性[2]。
2畢業設計過程監控模式
畢業設計工作的開展目的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水平。因此,畢業設計往往依托實際的研究課題,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進行畢業設計時,就應要求學生應嚴格按照相關工作流程展開,確保規范學生的操作行為。選題。在畢業設計進行選題時,老師應指導學生應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愛好,結合自己的職業規劃發展進行選題,確保畢業設計教學的展開,能夠有效地符合未來的就業形勢。此外,對于選題的時間不應過久,否則就會影響后續畢業設計環節的進行。資料收集。當選題完成以后,就應開展資料的收集工作。而對于資料的收集,學生可利用暑假進行社會實踐,完成對畢業設計的初步構思。此外,為了保證資料搜集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老師還應引導學生深入現場展開對資料的調查,并對畢業設計所涉及城市的人文風貌、歷史文化進行了解,以此才能給畢業論文的撰寫提供更多理論性依據。詳細設計。在進行具體的畢業設計時,就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必要時小組之間還應加強合作,以此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成果匯報。當學生完成一小節或者完成整個畢業設計后,需要向老師進行匯報。而指導老師就應針對畢業設計中所存在的問題,予以專業化指導,確保給予學生更專業化的意見,幫助學生順利畢業和就業[3-14]。
3結語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不斷地做好高職園林技術專業畢業設計指導與過程監控工作,對于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以及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優勢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首先認識與了解畢業設計指導構建模式,進而做好對學生畢業設計的過程監督,保障畢業設計工作開展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以此就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滿足園林行業對人才的培養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安琦.關于構建“校企聯動”學生畢業設計創新指導模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2):58-59.
[2]權國政,艾百勝,周杰,溫彤,何乃軍.構建交叉學科畢業設計新型指導模式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1):135.
[3]王湘平,王學斌.論大學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管理[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05):227-228.
[4]李乾軍.關于本科畢業設計的幾點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0(03):154-155.
[5]胡松梅,龔澤修,禹華芳.高職園林技術專業畢業設計指導與過程監控模式研究[J].現代園藝,2018(07):150-151.
[6]溫慶杰,東兆星,柳志軍.多專業聯合指導畢業設計模式構建與實踐[J].煤炭高等教育,2018,36(06):110-113.
[7]廖志凌,劉賢興,楊澤斌,孫宇新.影響本科畢業設計質量的因素分析與對策思考[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5(01):110-113.
[8]吳益鋒,張淑敏,田夏.上海交通大學提升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改革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07):193-195+205.
[9]呼漢衛,劉正遠,張茂仁,陳阿梅.保證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探索與思考[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394-396.
[10]汪靈,林金輝,龍劍平.理工科大學畢業設計(論文)團隊指導法研究與實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6(04):88-91+114.
[11]李俊龍,胡鋒,吉東風,李海燕.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6(08):41-42.
[12]毛小慶,韓力.大學本科畢業設計質量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6):133-136.
[13]李立新,田廣增.“開放式”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06):54-55.
[摘要]當今,服務貿易以高于商品貿易的速度增長,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和競爭的重點也從商品貿易轉向服務貿易。本文從國際服務貿易的內涵出發,結合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分析了我國服務貿易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服務貿易現狀問題發展思路
一、國際服務貿易的內涵
隨著服務業在全球的崛起,1986年9月開始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首次將服務貿易列入談判議題,從而引發了全球服務貿易研究大熱潮。此次談判的重要結果是產生了《服務貿易總協定》,根據關貿總協定(GATT)1994年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將服務貿易歸納為商業、銷售服務、金融服務、娛樂服務、通訊服務、教育服務、衛生服務、運輸服務、建筑服務、環境服務、旅游服務和其他服務12大類。同時,根據GATS的定義,服務貿易有以下四種方式:
1.過境交付(Cross-borderSupply)——指從一成員國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國境內提供的服務。
2.境外消費(ConsumptionAbroad)——指在一成員國增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
3.商業存在(CommercialPresence)——指通過一成員國的服務實體而向任何其他成員國境內提供的服務,包括通過設立分支機構或機構提供服務。
4.自然人流動(MovementofNaturalPersonnel)——指一成員國的自然人在任何其他成員國境內提供的服務。說得確切些,就是允許其他國家的人員進入本國提供服務。
二、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服務業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服務業的發展促進了服務貿易的增長。過去10年中,我國服務出口年增長速度均保持在9%以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據統計,2007年,我國服務貿易(按國際收支口徑統計,不含政府服務)進出口增長迅速,逆差規模顯著下降,進出口總額達2509.1美元,比2006年增長31%,增幅提升8.8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216.5美元,增長33%;進口1292.6美元,增長29%;出口和進口分別居世界第七位和第五位,比2006年分別提升1位和2位。服務貿易逆差為76.1美元,比2006年下降15%。從地區看,中國香港地區、美國、日本和韓國為我國前四大服務貿易伙伴。
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專家分析,雖然增幅較大,但服務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依然較低。以2007年為例,我國進出口總額為21738美元,服務貿易占比不足12%。而據WTO統計,2007年,全球范圍內服務貿易占國際貿易的比重已超過23%。按照“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要達到4000億美元。
三、我國服務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服務貿易長期逆差,國際競爭力差。自1992年中國服務貿易首次出現貿易逆差,除個別年份(1994年)外,中國服務貿易一直處于逆差狀態,尤其是近年來,貿易逆差呈現逐步擴大趨勢。服務業落后使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從總體上看,我國服務業的競爭力不如工業,除旅游等少數行業外,多數服務貿易領域處于逆差狀態。2000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為660億美元,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額28700億美元的2.3%。而同期美國服務貿易總額達4735億美元,占全球的16.5%,是我國的7倍多。加入WTO后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服務貿易逆差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這說明,我國服務貿易整體上國際競爭力弱;目前比較優勢仍主要集中于勞動和資源密集型服務,而在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貿易方面劣勢明顯。
2.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我國服務貿易不僅發展滯后,而且結構也欠合理。世界服務貿易結構已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朝著技術、知識密集型方向發展,與科技有關的服務業和以高科技為手段的服務貿易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趨勢。而目前,我國服務貿易主要集中于遠洋運輸、旅游、建筑等傳統產業和部門,而在全球服務貿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險、通信、咨詢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的行業,盡管其出口增速高于全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速,但目前這些行業規模偏小,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由下表可以看出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的行業構成。
3.服務業整體開放程度較低。我國服務貿易的開放程度遠遠落后于制造業,許多服務業的對外開放都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才開始試點的。銀行、保險、電信、民航、鐵路、教育衛生、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至今仍保持著十分嚴格的市場準入限制,其他一些行業對外資也沒有完全開放。從整體上看,中國的服務業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和自然人流動方面開放程度較高,然而于商業性存在方面在外資準入資格、進入形式、股權比例和業務范圍等方面還存在較多的限制。
4.服務貿易專業人才缺乏、分布不均衡?,F代服務業的產業屬性是一種人力資本密集型。在全世界范圍內,服務產業的發展正處于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人力密集型轉變過程。而我國服務貿易方面的人才奇缺,尤其是新興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所需的外向型高級人才更是缺乏。一部分地區的教育普及程度仍然不高,很大一部分的勞動力不能很好地轉化為人力資本,這是一種潛在的人力資本的浪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該地區服務貿易的發展。而我國的人力資本往往聚集在經濟水平較高,教育水平較發達的地區。在一些經濟相對落后,教育水平還較低的地區,服務貿易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阻礙,因此出現了服務貿易發展不均衡的狀況。
四、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1.立足比較優勢,提升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服務貿易在旅游、運輸、國外工程承包及勞務輸出等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行業存在著比較優勢。發展我國服務貿易,首先應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國內政策可以適當向旅游、運輸等優勢行業傾斜,使之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從而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也可以通過改善旅游環境,提高勞務輸出素質,使我們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一國要確定自身的對外貿易優勢,僅僅靠比較優勢是遠遠不夠的,起決定作用的是其競爭優勢。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企業要有創新精神,通過對服務的需求的分析,以及對服務市場的細分,努力開拓新市場,在新市場中形成競爭優勢。第二,企業要主動與競爭者競爭,通過競爭換取效率與進步。第三,引進國外的先進的服務技術和經營理念,提高現有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加強國際間服務部門的合作和交流。第四,加強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加大對教育培訓的投入,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個方面的素質,從而提高服務產業的整體素質。
2.保持和促進原有優勢產業,同時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服務產業升級。我國的優勢服務產業主要集中在勞務和旅游這兩大方面。這兩方面總的來說都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科技含量比較低。但是對我國來說,他們卻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的服務貿易應實現由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約型,內涵型的轉變,使服務貿易的發展,服務貿易的出口收入的增長真正建立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而不是靠一般勞動力的大量投入。同時在服務貿易出口方面,在發揮優勢,進一步擴大勞動密集型服務的出口時,也要對那些尚處于“幼稚”狀態的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加以適當的保護,使其盡快發展并漸進對外開放。
3.有步驟、分層次的放開國內服務貿易市場,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我國服務貿易與發達國家比,起步晚,總體發展水平低,許多行業仍處于幼稚時期。同時服務市場發育不完全,服務企業競爭力弱,再加上服務業本身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和廣泛性等特征,不可激進的推進服務貿易的自由化,而是有步驟的逐漸推進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在既考慮國際慣例、又考慮國情的基礎上來確定服務業的開放度和保留度。一是分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與思路研究是小柯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與思路研究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與思路研究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論文,以下是正文。行業有選擇地進行開放。積極推進旅游、水上運輸等領域利用外資試點;擴大國內商業、外貿、會計、法律咨詢的開放試點范圍;有步驟、有控制地進行開放金融和通訊領域的試點。二是分地區有選擇地開放。我國各地服務業發展并不均衡,東南沿海地區尤其上海、深圳,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比其他地區較大,應在開放服務貿易市場方面先行一步;在后進地區,可通過試點試驗,減少開放服務貿易市場的風險。同時,要適當加快對國外第三產業的投資,通過設立服務行業的海外機構,拓寬服務貿易發展的渠道。論文來源于小柯
4.努力構筑科學高效運行的管理體制。服務貿易涉及金融、保險、電信等諸多服務業部門,這就需要建立中央、地方、部門、企業之間統籌協調,相互聯動的管理體制。目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貿易管理體制主要有三種類型,即核心管理型、分工協調型和服務推進型。核心管理型是指服務貿易的管理權限相對集中于某一政府部門。美國為這種類型的典型代表。分工協調型以日本為代表。日本具體分為立法機構、政策制定和執行機構、統計機構及咨詢和促進機構四大部分。這種類型設多個管理部門,加強機構之間的協調配合很重要。服務促進型是以服務貿易促進為主、服務管理為輔的管理模式。根據我國目前服務貿易管理的實際,借鑒世界各國管理服務貿易的成功經驗,建立以服務貿易管理主管部門為核心、各部門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動、政府和企業緊密聯系的服務貿易協調管理體制。通過加強宏觀規劃、調查統計、市場促進、政策協調、對外談判等工作,使服務貿易管理工作更加務實、高效。
五、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展望
我國發展服務貿易潛力是巨大的。潛力1:服務業發展前景廣闊。服務業是服務貿易發展的基礎。長期以來,中國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影響了服務貿易的發展。2007年,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為39%,遠低于發達國家72%的水平,甚至低于發展中國家52%的平均水平。隨著近年來中國政府重視發展服務業,中國服務業快速發展,年平均增速為15.4%,遠遠高于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速,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呈上升趨勢。論文來源于小柯
潛力2:服務貿易領域開放還有很大的空間。中國服務貿易領域還不是外商投資的主要領域。2007年,中國服務貿易領域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僅占全國的19.4%。而外資服務企業占有的中國市場份額一般僅為百分之幾。比如在金融領域,截至2007年12月末,在華外資銀行占中國銀行業不到3%的市場份額。隨著服務業進一步對外開放,中國服務業領域的外商投資比重將逐步增加。
關鍵詞:供應鏈,第三方物流企業,戰略轉型
一、 引言
第三方物流是指企業為集中精力搞好主業,把原來屬于自己經營的物流環節,以契約方式委托給提供專業物流服務的企業,同時通過信息系統與物流服務企業保持密切聯系,以達到對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種物流運作與管理方式。我國由于歷史原因,第三方物流企業仍然落后于發達國家水平,規模不大,效果不明顯,但是由于第三方物流企業數目眾多,市場競爭激烈,行業整體利潤降低,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尋求利潤源和發展機會時出現了向供應鏈服務商轉型的新動向。這就意味著第三方物流將能夠為企業提供一攬子的供應鏈一體化整體解決方案。
由于供應鏈服務是生產流通過程中,涉及將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活動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鏈結構。免費論文參考網。而一個完整的物流服務供給過程,是由物流行業內一系列的企業相互供應而完成。按現行市場來說,一條完整的物流服務供應鏈結構應該是包含功能性物流服務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和工商企業。以工商企業的需求為導向,通過功能型物流企業的供應,第三方物流企業才有可能最終提供客戶所需的完整物流服務。
二、第三方企業向供應鏈服務商轉型的動力和可能性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以及全球化程度的提高,2005年第三方物流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元,比上年增長30%左右。與此同時,由于石油價格的上漲和在設施、設備和技術上投入的增加,物流企業的運營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面,行業競爭加劇又導致物流服務收費普遍降低,因此2005年第三方物流市場的利潤率普遍下降。為提高盈利水平和競爭能力,物流企業的服務日趨專業化,第三方物流市場按照行業、地域、產品不斷細分。專業化趨勢、核心競爭力提升的要求、行業整體利潤下降是第三方物流企業向供應鏈服務商轉向的主要動力。
國內第三方物流企業一般都擁有先進的物流信息系統,較強的物流管理能力和運作經驗,可以依靠自身這些優勢,整合功能型物流企業的可用資源,為客戶提供一體化物流服務。第三方物流在轉型方面擁有獨特的優勢:能達到物流全程過程控制的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相對完善健全的物流運輸網絡;高度系統化、集成化的現代管理體系(包括質量控制系統、操作管理系統、組織協調系統、業務承攬談判管理系統等一整套的現代化管理體系);高素質的物流專門人才;先進的物流設施設備;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特殊能力等等。這些都是支撐轉型的有利條件。
三、供應鏈服務商的類型和業務內容
按照物流服務的不同層次,物流服務供應鏈上也有著不同的內容。
1、一體化物流服務。
物流企業對單一物流服務資源的整合,為客戶提供一體化的物流服務。免費論文參考網。該過程一般均由第三方物流企業完成。在整合基本物流資源的基礎上,必須做好利用強大的信息系統提供由基本物流服務延伸出來的延伸物流服務或增值服務如貨物跟蹤、信息查詢。同時要利用豐富的物流管理知識,提供含有一定管理優化技術的增值服務,如庫存控制、線路設計及優化。
2、一體化物流方案的設計
第三方物流企業對物流客戶的物流戰略、物流設施系統、物流信息系統以及物流組織結構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規劃設計。這樣才能更好的服務客戶、贏得客戶。
3、供應鏈的設計與管理
供應鏈的設計與管理與一體化物流方案的設計有交集,但有所不同。提供供應鏈設計與管理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從接到訂單后,首先要對訂單產品制造過程進行分解,分別選擇合適的制造商加工制造,其次還有原材料的采購。這兩個過程都是需要在相當寬泛的地域內甚至全球范圍內進行,所以供應鏈管理企業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選擇和評估功能型物流服務商,并且依靠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對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進行協調和整合。
四、第三方物流企業向供應鏈服務商轉型的方法和可能路徑
物流服務供應鏈是以集成物流服務供應商為核心企業的新型供應鏈。其作用是為物流服務需求放提供全方位一攬子物流服務。其產生背景則是專業化和趨勢和核心競爭力的發展,圍繞供應、計劃、物流、需求等開展。免費論文參考網。服務供應鏈的管理目標要滿足既定的服務水平,系統總成本最小,并且包括業務集成、信息集成、關系集成以及激勵機制的集成。
結合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現狀和特點,第三方物流企業向供應鏈服務商進行戰略轉型存在以下可能路徑:
1、技術跳躍式方式
技術跳躍式方式是指企業通過采用企業自身已經擁有的物流核心技術,以此技術為先導,在戰略轉型的組織實施過程中,能夠依靠高端物流技術直接在一個較高的整合水平上進行轉型。如企業可以把資源集中于某一關鍵技術上,以此帶動其他增值服務的發展,或者以此為主要聯結紐帶,建立戰略聯盟,提供系統的物流服務,促進轉型。簡言之,企業可以利用較高的技術平臺,漸漸跳躍轉型,最終能夠轉向供應鏈服務商。
2、分布迂回推進方式
在轉型戰略目標下,根據企業的實際和環境的要求,由易到難地進行,并且以戰略目標為主,不糾纏眼前的得失,為了戰略目標的實現,甚至可以犧牲部分眼前利益,在具體方法上是迂回的而不是直接的。采取分步迂回推進方式,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暫時繞開自己無法直接進行的業務或暫時無法克服的內部障礙,而將業務逐步推展開。通過供應鏈逐個業務的開展不斷地克服內部障礙,而達到目標,實現轉型。
3、全面綜合推進方式
企業按既定戰略內容和目標全面展開,同時迅速實現轉化。對于業務來源有保證又具有良好基礎和實力的大企業,可采取全面綜合式推進方式,以迅速占領市場,取得優勢和競爭力。提前贏得整體供應鏈服務的市場,實現專業化和競爭力提升。例如寶供等第三方物流,采取的就是全面綜合推進的方式,直接從第三方物流瞄準供應鏈服務市場。
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和市場環境選擇適合自己的轉型方式,使得企業能夠在愈演愈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求得生存。
五、結論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的迅速變化,催生了物流產業的諸多業態。第三方物流企業在行業利潤走低、專業化趨勢和核心競爭力要求的動力下,開始尋求供應鏈服務商角色,開辟新藍海。雖然轉型是一個漫長甚至關系企業是否存活的關鍵過程,但不謀求變化,企業同樣遭遇紅海的血腥競爭。物流行業從來就是先謀生存,再謀發展,第三方物流瞄準供應鏈,應該是向前邁進一大步,能否轉型成功,能夠接近國際先進供應鏈水平,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 杜培楓、韋福祥,類物流企業的戰略化轉型研究,天津商學院學報[J],2005
[2] 劉飛燕,傳統物流企業轉型的實施問題探討,成組技術與生產現代化[J],2006
[3] 趙軼娜,物流業:轉型期考驗企業戰略,新遠見[J],2006
關鍵詞:服務貿易競爭力;全球價值鏈;增加值貿易
一、 全球價值鏈及增加值貿易
1995年Krugman最早提出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簡稱GVC)概念,指的是在全球范圍內的生產中,各個不同的國家通過某一特定階段的生產活動而得到的增加值的收入。全球價值鏈的提出讓我們認識到,在研究不同國家之間的生產過程時,除了要研究生產活動在各行業不同商品間的分配,也要研究各種生產活動在不同的地區之間的分配。隨著全球價值鏈的不斷延伸和發展,越來越多的GVC分工產品被生產出來,因此很多國家都實現了增加就業,和創造收入,但同時也使得以傳統的用“貿易流量”做為統計標準的的貿易統計數據,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貿易值“重復統計”的問題,這一結果顯然使得各個貿易參與國家和地區夸大了貿易利得,而且加劇了貿易各國的貿易失衡現象,而使得貿易實際和貿易統計之間嚴重失真。因此,傳統的貿易統計方法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不能真實的反映一個國家的貿易情況。因此,為解決上述的問題,一些學者以現有的“國際投入―產出表”為基礎,并提出了“增加值”的概念,最終形成了“增加值貿易”新型貿易統計方法。利用增加值貿易的統計方法可以計算一個國家出口的貨物商品和服務商品中,不同國家對增加值的具體貢獻流量,剔除了傳統統計方法對貿易的重復計算的項目,真實有效的反映了國際貿易的收入和利益來源,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采用這種統計方法,并且被廣泛的運用到國際貿易理論和實踐中。
二、 基于增加值統計方法的總出口分解
1. 傳統貿易統計和增加值貿易統計的區別。以馬來西亞、泰國和美國之間的汽車貿易為例,說明傳統貿易統計和增加值統計方法之間的區別,表中的箭頭表示出口,見表1。具體的貿易情況如下:馬來西亞向泰國出口價值10單位的零部件,美國向泰國出口價值15單位的零部件,泰國利用進口的價值25單位的零部件,加上本國價值40單位的資本、勞動和本國價值35單位的中間品,生產出的汽車價值為100單位,然后向美國出口,以滿足美國的最終消費的需求。按照傳統貿易統計,總貿易額為100單位;按照增加值統計方法,總貿易額為75單位。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發現,傳統貿易統計以商品總值為統計口徑,而增加值統計方法以商品增加值為統計口徑。與增加值統計方法相比,傳統貿易統計會夸大貿易總額和貿易順差。因此,增加值統計方法有助于區分一國的總出口中所包含的國內增加值和國外增加值,只有國內增加值才是一國的實際出口額,真正衡量一國在國際中的競爭力。
2. 出口分解。按照增加值統計方法,一國的總出口可以分解為國內增加值和國外增加值。國內增加值部分按照進一步的分解又可以分解為中間產品出口部分和最終產品出口部分,其中最終產品被進口國完全消費,以滿足進口國的消費需要,中間產品的出口又被分解成為三部分,即進口國加工后又再次出口到本國的中間產品、進口國加工后留在本國使用而不再出口的中間產品、進口國加工后再次出口到第三國家的中間產品(見圖1)。
三、 中國服務業各部門競爭力分析
本文將服務業細分為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教育、健康及公共服務。
本文通過對WIOD數據庫的數據,畫出1995年~2011年間中國服務業出口形成的DV占比折線圖,通過折線圖來直觀地反映中國服務業出口和分類型服務業出口的發展趨勢和對國內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見圖2。
根據圖2,中國服務業出口形成的DV占比在1995年~2002年上升、在2002年~2006年下降、在2006年~2011年上升,從總體發展態勢來看,服務業出口形成的DV占比呈現上升趨勢,說明服務業出口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在不同類型的服務業中,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出口的DV占比逐年下降;資本密集型服務業出口的國內增加值DV占比逐年上升,在2003年首次超過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出口的國內增加值DV占比;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出口形成的DV占比相對較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而教育和公共服務業出口的國內增加值DV占比明顯低于其他服務行業。表明,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主要集中在資本密集型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服務業,而及健康、教育和公共服務部門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競爭力仍有待提高。
四、 我國服務業開放存在的問題
1. 服務業開放呈開放不足與過度開放的不均衡現象。在服務業開放上,我國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我國的一些服務行業開放程度然仍很低,開放明顯不足,在國際上與同類服務業競爭的能力較低,服務貿易與服務產業的發展速度不匹配;第二,一些服務行業開放過度,政府部門監管不足,導致發展秩序混亂。具體來說,我國在在金融、醫療、信息等行業,對外資仍然存在較大限制,市場壟斷現象比較嚴重。明顯存在開放不足。而在商業服務業上體現的更多是過度的開放,其結果就是使得我國在商業服務業全球產業鏈中處于最低端環節。
2. 制度壁壘成為阻礙服務業開放進程的最大障礙。制度壁壘是我國服務業開放的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在項目建立之前各個部門都對其有著審批的程序,如在市場準入方面由商務部門對其進行管理商務部門管理和前期的審批,另外土地部門、消防部門、環境評價等職能部門也會在項目的具體實施階段對其進行不同的審批。一旦這些審批中出現問題,便會影響服務業開放進程,此外,政府在審批管理中往往存在審批時間長的問題,審批的時間一般都遠遠超過預計的時間。而一旦審批通過后,往往又忽視了后期的監管,所以這種重審批輕監管的現象普遍存在。
3. 我服務行業對外開放的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服務業開放存在著地區結構和行業結構的雙重失衡的問題。我國服務業開放的范圍主要集中在運輸、零售等傳統服務行業,這些行業基本都處在服務產業價值鏈的中下端,附加值較低,無法提高我國服務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力。而金融、醫療、通訊等高端服務行業發展較為緩慢,國際競爭力明顯不足??傊?,傳統的服務行業占比較大而知識技術類型的高層次服務業占比較低,物流、金融等服務業的發展總體水平仍然有待進一步提高。服務行業中以中小型企業居多,大型企業相對缺乏,國際競爭力還比較弱,而產業鏈的互相延伸延、專業化的分工也有待進一步的加強。
五、 加快服務業開放、提升我國服務業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1. 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的服務行業。根據上述分析,說明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主要集中在資本密集型部門和勞動密集型部門,而知識密集型服務部門及健康、教育和公共服務部門的競爭力較弱。因此我國應該努力構建知識密集型行業技術外溢平臺。首先,通過降低生產中的固定成本來提高引對外直接投資的水平,具體來說就是為高知識含量、高技術含量的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創造更高水平的產業集聚平臺。隨著進一步的外商直接投資,服務產業的發展與貿易發展速度更加匹配,相應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效果的不確定性也會隨之降低。其次,外資政策選擇應該把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相結合起來,外商直接投資往往具有較強的外溢性,因此我們在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時要提前分析引進后有可能對產業和貿易發展造成的影響。引進外商投資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外商直接投資的外溢性在短期內會造成產業發展速度快于貿易發展速度的情況。
2. 進一步放寬服務業的市場準入、用產業化的思想來推進部分服務業發展。我國在一些行業如通訊、金融等行業存在嚴重的壟斷經營現象,表現在市場不透明,準入限制多。為了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政府應該減少人為的障礙,形成規范管理,建立透明公開和統一高效的市場準入制度,并充分發揮市場運行機制,使得資源充分的流動。另外我國在準入審批制度上也存在缺陷,應該盡量減少行政性審批制度,最大程度上減少市場準入的阻礙。另外,在服務業中,有些行業具有公益性質,如文化體育,教育。我國往往把這些行業當作公益福利性質的事業來經營,而忽視了對這些行業的商業運作。這一結果將導致過多的依賴政府投入,因此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小。因此我們要將事業單位劃分為營利性或非營利性機構,用企業化管理的方式去經營營利性機構,即用產業化經營服務業。
3. 加強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的開放,減少自然人流動限制。服務貿易有四提供模式,我國在這四種模式的承諾上存在差異,比如,在市場準入的方面,境外消費的承諾要明顯高于跨境交付的承諾;而對于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這兩種服務貿易模式都有著嚴格的管理和控制。在國民待遇中,境外消費和跨境支付這兩種模式的承諾情況明顯要高于市場準入;盡管商業存在比市場準入的限制低;但是在自然人流動的模式上仍然存在不少限制。近幾年我國成立了上海自貿區,它的成立打破了傳統的商業存在模式,在其相應的配套政策中就有一條是加大力度放寬自然人流動的限制。這一舉措推動了服務業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另外一些主要的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的服務業的發展經驗也說明,一個國家整體經濟的活力離不開自然人流動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廖澤芳,寧凌.中國的全球價值鏈地位考察――基于附加值貿易視角[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3,(6):21-30.
[2] 陳雯,李強.全球價值鏈分工下我國出口規模的透視分析――基于增加值貿易核算方法[J].財貿經濟,2014,(7):107-115.
[3] 閆云鳳.中日韓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貿易增加值的測度與比較[J].世界經濟研究,2015,(1):74-80,128.
[4] 康振宇,徐鵬.全球價值鏈時代的中日貿易分析――基于增加值的視角[J].國際貿易問題,2015,(4):75-84.
[5] 王直,魏尚進,祝坤福.總貿易核算法:官方貿易統計與全球價值鏈的度量[J].中國社會科學,2015,(9).
[6] 何偉,何忠偉.我國運輸服務貿易逆差及其國際競爭力[J].國際貿易問題,2008,(11):74-79,110.
[7] 殷鳳,陳憲.國際服務貿易影響因素與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J].s國際貿易問題,2009,(2):61-69.
[8] 丁平.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7,(9).
[9] 史自力,謝婧怡.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及提升對策[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4).
[10] 程南洋,楊紅強,聶影.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結構變動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6,(8).
[11] 馮學鋼,賴坤.中國旅游業發展環境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3,(7).
[12] 黃華云.貿易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上海案例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4,(11).
[13] 范純增,于光.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發展研究――兼論上海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發展戰略[J].國際貿易問題,2005,(2).
[14] 羅楠,杜兆恩.基于多種貿易理論的我國金融服務貿易模式探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6,(6).
[15] 任靚.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及效應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學位論文,2009.
[16] 洪宇.中國商品貿易模式演進與背離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09.
[17] 李丹.服務貿易結構優化[D].沈陽:遼寧大學學位論文,2010.
[18] 蔣庚華.中服務貿易結構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11.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項目號:13CJY093)。
隨著房地產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房地產企業提升自身營銷能力變得至關重要,這就要求企業對自身營銷能力進行準確評價以及時發現薄弱環節,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善。為了準確的分析房地產企業的營銷能力,論文以一房地產企業為案例,在對房地產市場營銷的特點和影響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嘗試建立完整的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的權重,綜合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進行評價。論文的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緒論。主要闡述本文選題的背景、目的和意義、國內外研究狀況、研究思路、分析方法以及可能的創新之處。第二章,房地產營銷能力評價的基本理論。主要對房地產市場營銷、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的概念和特征加以分析和界定,介紹了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和德爾菲法的主要內容和實施步驟。第三章,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主要闡述了評價指標體系設立的目的、原則、邏輯框架、構建方法等內容。第四章,西華房地產公司營銷狀況分析。通過實地調研、收集資料,對西華房地產公司的營銷狀況進行分析評價。第五章,房地產營銷能力模糊綜合評價法的實施過程。以西華房地產公司為案例,詳細介紹了模糊綜合評價法在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評價中的應用過程。第六章,提升西華公司營銷能力的對策及建議。針對西華房地產公司市場營銷中的薄弱環節,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本論文提出了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為房地產企業定量評價營銷能力提供了一種方法,也為企業決策提供一種輔助工具,有助于改進企業經營效益,提高房地產企業決策和管理的水平。
關鍵詞: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模糊綜合評價法
3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ONTHEMARKETINGABILITYOFREALESTATEENTERPRISESABSTRACTWiththecompetitionoftherealestatemarketincreasing,itiscriticalfortherealestateenterprisestoenhancetheirownmarketingability.Itrequiresenterprisestoevaluatetheirownmarketingcapacityaccuratelyandfindtheweaklinktoimprove.Inordertoanalysisthemarketingcapacityoftherealestateenterprises,thepaperappliesthe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totheevaluationofthemarketingability.ThepapertrytoestablishacompleteevaluationindexsystemofthemarketingcapacityoftherealestateanduseAHPtodeterminethetargetweight,finallyUsethe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toevaluatethemarketingabilityoftherealestateonthebasisoftheanalysisofthecharacteristicsoftherealestatemarketinginthecaseoftherealestateenterprisesinxian.Themainelementsasfollows:ChapterI,Introduction.Themaintopicsofthispaperarethebackground,purposeandsignificance,thestudyathomeandabroad,thethoughtofthepaperandthepossibilityofinnovation.ChapterII,Thebasictheoryoftheevaluationoftherealestatemarketingability.ThechaptermainlydefinestheconceptandthecharacteristicsoftherealestatemarketingandtheimplementationstepsoftheAHP,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thelawandtheDelphimethod.ChapterIII,Theevaluationindexsystemoftherealestatemarketingcapacity.Thischaptermainlyintroducesthepurpose,principles,thelogicalframeworkandthebuildingmethodsoftheevaluationindexsystem.ChapterIV,TheanalysisoftheXihuacomapy.Throughfieldresearch,collectinginformationontheXihuarealestateenterprises,thechapteranalysistherealestatecompany''''smarketingsituation.Chapterⅴ,Theimplementationprocessofthe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ontherealestatemarketingability.Thechapterdescribestheapplicationofthe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themarketingcapacityofrealestatetakingXihuaasanexample.ChapterVI,TherecommendationstoenhancethecapacityofmarketingofXihuacomapy.ThechaptermainlytellesthesuggestionstoenhancemarketingabilityoftheXihua.4Thepaperpresentstherealestatemarketingcapacityevaluationindexsystemandaquantitativeevaluationofthemarketingabilityoftherealestateenterprises.Italsoprovidesacomplementarytooltoimprovethebusinessefficiencyanddecision-makingrealoftheestateenterprises.
KEYWORDS:Therealestate,Themarketingcapacity,Evaluationsyste,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5
目錄第一章導言
1.1選題背景
1.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2.1研究的目的
1.2.2研究的意義
1.3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動態綜合
1.3.1國外研究動態
1.3.2國內研究動態
1.3.3關于國內外研究的評述
1.4文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研究思路
1.4.2研究方法
1.5研究的主要內容
1.6論文可能的創新之處
第二章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評價的基本理論
2.1房地產企業營銷相關概念界定
2.1.1房地產營銷
2.1.2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
2.2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綜合評價法介紹
2.2.1層次分析法
2.2.2模糊綜合評價法.
2.2.3德爾菲法.
第三章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3.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目的
3.2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設立的原則
3.3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邏輯框架
3.4指標構建的方法
3.5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評價指標的設定
第四章西華房地產公司營銷狀況分析
4.1公司的基本概況
4.2項目概況
4.3公司營銷戰略分析
4.4項目的營銷環境分析
4.5項目的定位
4.5.1該項目的市場細分
4.5.2項目的定位
4.6項目的營銷策劃
4.6.1產品策略
4.6.2價格策略
4.6.3營銷推廣策略
4.7項目的營銷實施保障
4.8該公司營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第五章房地產營銷能力模糊綜合評價法的實施過程
5.1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層次的權重
5.2建立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評價集V
5.3構造模糊綜合判斷矩陣
5.4進行二級模糊綜合評判
5.5進行一級模糊綜合評判
5.6結論分析
5.7影響該企業營銷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六章提升西華公司營銷能力的對策及建議
6.1選擇合適的營銷發展戰略
6.2提高營銷策劃的實施能力
6.3培養企業文化
6.4建立科學的營銷管理體系
6.5塑造優秀的營銷組織團隊
后記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第一章導言
1.1選題背景
房地產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在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幾年來,我國政府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規范和整頓,以控制房價的快速增長和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發展。在政策的沖擊下,房地產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尤其中小房地產企業更是進入舉步維艱的地步。面對激烈的競爭,房地產企業提升自身營銷能力變得至關重要,這就要求企業對自身營銷能力進行準確評價,以及時發現薄弱環節,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善。營銷能力研究作為企業能力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有理論和實證兩個研究方向。前者從企業品牌的培育、營銷信息系統的建立與完善、市場定位、營銷網絡建設、促銷宣傳、營銷隊伍建設、改進和加強市場服務等方面對企業營銷能力進行討論,是一種橫向的研究方式;而后者則在考察企業營銷流程各個階段的基礎上,建立分析模型和指標體系,并運用數學、統計學等方法來探討提高營銷能力的途徑,是一種縱向的研究方式。兩個方向相互借鑒,并且有融合的趨勢。我國對營銷能力評價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一些學者已經嘗試著將一些定量分析的方法應用到營銷能力評價中,但關于房地產營銷能力評價的理論指導仍存在空白,導致實踐中房地產企業在評價營銷能力時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在實踐中,房地產營銷市場已進入全程營銷階段,大多數房地產企業尚不能從定量分析的角度來科學的衡量企業的營銷能力,僅僅依靠財務指標片面地判斷企業的營銷能力,不能及時發現營銷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從而進行改進。當前,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從總體趨勢和國家的政策導向來看,已經進入科學正規的發展階段,企業的發展需要科學的決策引領和指導。鑒于此,本文結合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以西安一房地產公司為案例詳細說明了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法在評價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中的具體應用。
1.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2.1研究的目的
本文在分析房地產營銷能力各評價指標要素的基礎上,結合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采用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法,并以一定的案例為依托,設計評價房地產營銷能力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為房地產企業科學的評價企業營銷能力提供相應的指標體系和模型參考。
1.2.2研究的意義
(1)嘗試建立完整的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將模糊綜合評價法引入到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評價中,填補目前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評價的理論空白。
(2)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評價是在房地產全程營銷實施完成的基礎上進行的,對企業開展營銷的戰略、實施策略和營銷保障等情況進行全面而又系統的分析與評價,為企業決策提供一種輔助工具,有助于改進企業經營效益,提高房地產企業決策和管理的水平。
(3)在評價過程中,發現企業的不足之處,或潛在的問題,通過科學分析,提出解決方案,對以后開展營銷工作將起到調整、改進的作用,增強房地產企業綜合競爭實力。
1.3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動態綜合
1.3.1國外研究動態
國外對企業營銷能力的研究是以企業能力的研究為先導。正式提出這一命題的是菲利普·薩爾尼科,他于1957年最早使用企業能力的概念,他認為:能夠使一個組織比其他組織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質就是企業能力或特殊能力。在此之后,學者將企業能力稱為企業競爭力、組織競爭力、組織能力或企業動態能力等。20世紀80年代,黑特和愛爾蘭德亦曾研究了公司獨特競爭能力與戰略產業和績效的關系。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波特為代表的競爭戰略理論風靡一時。波特認為,產業環境中存在著五種基本的競爭力量(即新競爭對手的進入,替代品的威脅,買方的討價還價能力,賣方的討價還價能力,以及相同行業競爭對手之間的競爭)。波特的理論從基本戰略到價值鏈,提示了企業為增強競爭力,獲取長期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在此基礎上,C.K.Prahalad和G.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掀起了企業能力研究的熱潮。隨著企業競爭力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營銷競爭力作為企業競爭力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慢慢地就引起了一些學者的興趣。Moller和Antilla在1987年和Broderick、Hooler.Saunders、Piecy在1998年分別對營銷競爭力的基本概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在他們的研究之后,以Graham.Hooley和John.Fahy為首的一批學者將他們兩者的研究成果作了一個綜合,得出了初步的營銷競爭力多層次模型。Grant對營銷競爭力構成要素的劃分與Webster和Day有所不同,他從企業競爭力的基本構成入手,對營銷競爭力的構成進行垂直細分,得出另外一個營銷競爭力多層次模型。在這個模型中,Grant認為企業自身競爭力的培育是在多種層次上發生的,個人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去解決[2]。
1.3.2國內研究動態
由于在過去一段時期內,我國企業處于粗放型增長過程中,企業營銷工作急功近利,營銷能力理論研究滯后。隨著企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關于市場營銷的研究才有所發展。國內對營銷能力評價的研究是在借鑒國外營銷理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早期“職能式”營銷理論強調的是企業銷售能力,以“4P理論”為核心的“策略式”營銷理論為代表,它強調的是企業的短期營銷能力,無法適應復雜多變的營銷環境。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企業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新審視新3形式下企業的營銷能力,劉玉來[3]在2005年,在綜合理論界對營銷能力的概念厘定的基礎上詳細的提出了營銷能力的概念和內涵。之后,很多學者投入到企業營銷能力的評價中,企業營銷能力評價逐漸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發展。林映光,孫嵐在《企業營銷能力綜合評價》中將企業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產品市場競爭力,銷售活動能力,新產品研究開發能力,市場決策能力[4];羅孝玲,劉歡在《醫藥商業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中將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設為銷售業績指標,營銷基礎要素指標,營銷決策能力指標,營銷執行能力指標;楊瑞、楊燁在《企業市場營銷能力評價指標研究》中將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設定為營銷觀念、營銷信息、營銷戰略、營銷決策、營銷執行、營銷業績6個方面;瞿國忠,李海延、周君生在《企業營銷能力模糊綜合評判中》將企業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設定為營銷理念、營銷組織、營銷業績三方面[5];寧振宇在《淺析我國企業營銷能力現狀及衡量指標》一文中將企業營銷能力評價指標設定為市場預測、銷售渠道、售后服務、營銷水平四個方面;楊瑞等人在《制造型企業市場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一文中將企業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設定為營銷效益、營銷觀念、營銷戰略、營銷策略、創新能力、營銷組織6個方面。此后,翟國忠,林曉光等將模糊綜合評價法運用到企業營銷能力評價中,為定量研究企業的營銷能力提供了科學的方法。林媛媛將指數平滑模型運用到企業營銷能力評價中[6]。陳成程最早將營銷能力評價的方法運用到房地產企業中,并結合房地產營銷所固有的特性建立了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為進行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評價提供了理論支持[7]。當前國內很多關于營銷能力的研究文獻仍然把營銷能力簡單地等同于產品創新能力、分銷能力、促銷能力等營銷工作表面層次的能力,或者把營銷能力理解為理念、戰略、品牌、質量、成本、技術、推銷和網絡等能力,而沒有將營銷置于核心戰略的高度看待其能力的發展,沒有探求到營銷能力真正的持續內涵和其內在要素結構以及各要素的作用機理,很難真正引導企業的營銷實踐工作長遠的發展[8]。
1.3.3關于國內外研究的評述
綜上所述,國外對企業營銷能力評價的研究比較系統、全面,走在營銷理論研究的前沿。我國的學者對營銷能力的研究更多是在借鑒國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與我國的實踐結合。目前對企業營銷能力的評價研究正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過渡,國內對企業營銷能力的定量研究尚處于初步的探討階段。雖然部分學者在理論上提出了企業營銷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設立了評價模型,但對于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在具體操作上仍有局限性。
1.4文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研究思路
本文從介紹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的基本概念和相關理論入手,結合房地產全程營銷的特性和房地產企業自身的特點,建立房地產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然后采用層次分4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設立評價模型,定量分析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
1.4.2研究方法
本論文在形成過程中,在大量查閱國內外文獻和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理論與實踐經驗,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1)理論和實證相結合的方法本文在闡述房地產營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基礎上,以西安一房地產公司為案例,從實證的角度闡述房地產營銷能力模糊綜合評價法的具體應用。
(2)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這兩種方法相互交織,貫穿全文。在定量研究方面,主要采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建立模型,以進行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的定量評價分析。在定性分析方面,除了使用標號段落以外,對于層次和邏輯聯系特別緊密的內容,使用了表格的形式以顯示其內在關系。
(3)比較分析法本文通過對評價結果與設立的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的評級集的對比分析,從而確定房地產企業的營銷能力等級。
1.5研究的主要內容
(1)闡述房地產企業營銷能力的概念和內涵以及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德爾菲法的具體內容和實施步驟。
(2)闡述房地產全程營銷中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邏輯框架、指標體系確定的方法和確定評價指標體系的具體內容以及衡量因素。
(3)根據多層次分析法確定房地產營銷能力評價指標的權重,并建立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選定公司的營銷能力進行評價。
(4)根據營銷能力評價的結果,分析該企業營銷能力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提高企業營銷能力的具體措施。
1.6論文可能的創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