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31 22:09: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和諧社會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基本上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價值保障。
1.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具有高效率的運行機制
在歷史上,資本主義讓市場經濟初試鋒芒,就顯示了巨大的威力。資本主義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币虼瞬徽撛谫Y本主義條件下像馬克思所說的勞動與資本的交換是多么地不公平,但整個社會的財富畢竟增加了,盡管個人分配相對不公平,但對整個人類來說畢竟是進步了。30年前短缺經濟的狀況至今令人記憶猶新,計劃經濟把我們帶入了普遍貧窮的死胡同。而我們引入市場機制后,社會財富就像噴泉一樣涌現出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1.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人們提供了平等競爭的機會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之間經濟上的收入差距的確拉大了,但無法否認的是機會均等卻大大加強了。一個基本事實是,計劃經濟造成了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即農民與城鎮職工這兩個社會階層的身份不平等及與之相伴的全面的機會不均等。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平等主要是機會均等,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職業、自由參與競爭、自由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機會均等意味著尊重人們的自由選擇,這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倡導的。
1.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實現社會共同富裕的可能性
在自然經濟條件下,財富是大自然的恩賜,人們更多注意的只是財富的分配而不是財富的創造,這意味著一部分人“富”了,另外的人就一定“窮”。因此,自然經濟條件下社會不和諧是不可調和的。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富主要不是來自于大自然的恩賜,而是人的創造,創造財富是人類對來自制度的鼓勵和刺激的一種反應,某種制度越是能提供對人類創造力的刺激,這個社會創造的成果、財富也就越多。在這一制度下,人類創造的財富會不斷增長,社會分配就是對不斷增長的財富的分配。
1.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成了人們之間的契約關系
市場經濟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是商品生產關系,這是一種建立在雙方平等、互利、自愿基礎上的契約關系。誠信是這種契約關系的基石,法律則是維持這種關系的保障。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是為取得某種權利而必須付出的一種義務,它是參與商品生產、經營者的必要品格。市場經濟作為法制經濟,遵守法律是每個人的義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從這個意義上講,市場經濟規范了人們的行為,每個人都必須遵守一定的“游戲規則”,而這正是和諧社會的保障。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缺陷需要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完善
從理論上看,市場經濟并不是萬能的,它有明顯的弱點和消極作用。市場經濟導致社會財富分配不公、造成兩極分化,這是價值規律作用下的必然反映,有其客觀規律性,也是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國家為實現經濟發展和政治統治,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措施解決這樣的問題,緩和經濟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但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如何也不能克服由基本矛盾造成的單個或局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無論如何也不能擺脫追逐超額利潤的破壞性后果和根本局限。所以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為了避免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為探索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開辟新途徑、積累新經驗。
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正處于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雙重體制并存,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被打破,而新的市場經濟體制雖然已經建立起來,但仍是框架式的,存在不少的漏洞;我國的體制改革雖然減少了資源行政性的配置,但仍存在“雙軌”,行政性壟斷權力直接介入市場,資源行政性配置產生了嚴重的腐敗現象,使少數政府部門或官員利用權力謀取私利,侵占社會財富,削弱了社會調節貧富差距的能力;社會保障體系還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嚴重滯后于經濟的發展,保障的覆蓋面窄,農村社會保障普遍缺失,導致大量的社會成員甚至作為社會主體的工人、農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被邊緣化,成為弱勢群體。
可見,僅靠市場本身不僅無法實現社會公平以及社會和諧的一系列重要價值,也難以解決關于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問題。我們只有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既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又有效克服其帶來的缺陷。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統一
3.1民主法治的社會
市場經濟是法治的經濟,任何一種經濟體制都具有一種特定的有關經濟活動的游戲規則,而現代市場經濟作為一種體制的根本游戲規則就是基于法治的規則。因此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完善法治,法治和民主政治也是很有關聯的,法治本身就包含著平等、正義和公平的價值判斷,民主是完善法治的重要保證,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可以說民主法治既是和諧社會的目標要素,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3.2公平正義的社會
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公平標準是最多被用來問責市場經濟的,而市場經濟實際上蘊涵并強調公平,這種公平是一種過程的公平,是機會的公平,民法和經濟法的首要原則就是平等自愿、等價有償原則。公平和正義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是保持社會穩定的深層次基礎,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
3.3誠信友愛的社會
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是市場制度中市場文化內涵的基本觀念、思維方式和道德規范,它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同時又作為社會契約的基本表現形式和市場制度的構建而存在著,它是市場規則的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中,遵守誠信原則可以獲得更大收益,信用可以作為企業的生產力,品牌的力量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完善的市場規則包含誠信友愛原則,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增強了社會的誠信友愛。
3.4充滿活力的社會
充滿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市場機制是最具活力的機制,單個人、單個組織分散決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的人會在約束條件下,充分發揮自身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預期目標。因而增進社會活力的改革應該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
3.5安定有序的社會
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但安定有序的社會并不排斥競爭,競爭是市場經濟最大的特點,市場經濟也是競爭的經濟。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市場交換實質上是一個動態均衡的過程,價格形成是均衡的結果,均衡本身就是一種和諧。理想的市場體制最終能夠達到穩定有序的狀況,這種狀況就是經濟學所稱作的經濟的核。雖然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可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參照、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因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想目標也是社會穩定有序,符合和諧社會的價值標準。
3.6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憋@然,在今后一段時間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構建和諧社會貫穿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整個過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深化和拓展的重要方面,也即完善市場經濟的過程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條件和可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需要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實現,兩者相輔相成,是目標同一的過程。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社會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過程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條件和可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需要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實現,兩者相輔相成,是目標同一的過程。
參考文獻:
1.人與自然應和諧統一
生態社會主義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上,不但吸收了生態中心主義理論中的合理因素,即對環境、自然的尊重和保護。同時,在考慮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時,又沒有像生態中心主義那樣完全拋棄“人的尺度”,而是主張以“人類尺度”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要把“人放在物之上”,把人類利益和自然利益統一起來。生態社會主義認為人和自然都是生物性存在,具有共同的自然本質和社會本質,社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社會化的自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相互作用才構分成了人類社會的歷史,在人與自然的交往過程中需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關系。
2.資本主義制度
是生態危機的根源馬克思曾說,“資本來到這個世間,每個毛孔里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必須廢除資本主義制度,消滅私有制,才能建立一個公平、綠色的社會,才能有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社會主義者認為由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剩余價值,這就決定了它過度擴大生產規模,為此就需要不斷地掠奪自然資源,從而造成了資源的枯竭與環境的。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產物。資本主義惡化生產方式本身就決定了其環境、生態問題不可能真正解決。更嚴重的是,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轉移這種負擔和壓力,或者把這種生產方式帶到其他國家,或者直接就把其他國家變成原料產地和垃圾填埋場,由此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生態社會主義者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這種行徑形象的稱之為“生態殖民主義”,深刻透視了資本主義與自然環境惡化的內在本質聯系。
3.綠色社會是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
生態社會主義者認為,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是—個綠色社會。這個社會將克服人與自然的對立,物質與社會的自由能夠充分實現,社會能得以全面發展。他們強調,生態高于一切,人類的一切都應順應自然和自然法則。建設未來生態社會主義要符合“生態原則”,按照社會“生態重建”標準進行變革,利潤最大化的經濟標準要服從于社會生態標準。只有致力于生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實行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生態發展的統一,才是人類獲得解放的唯一出路。社會主義的生態現代化將克服資本主義社會追求利潤最大化與生態的矛盾,繼續堅持經濟效率,但要盡可能使經濟的理性服從于社會生態的合理性,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杜絕經濟總體的浪費、勞動的異化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保證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同時實現生態合理性的目標。
4.強調民主和平,反對暴力霸權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僅就近代歷史而言,兩次世界大戰已經無論從自然環境上,還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上,都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這種災難不僅是心靈上的,更重要的是對整個自然界的一種漠視。生態社會主義者極力反對戰爭,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掀起各種反戰運動,主張通過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各類國際爭端,同時,生態社會主義懷著一種普世情懷,對第三世界、不發達國際與社會給予極大的關注,主張消除貧困與不平等,用全球生態平衡的觀點來處理國際矛盾。此外,基層民主政治思想也是生態社會主義所倡導的,他們反對精英政治,各種政府的決策必須充分表達民意,不能將政治決策集中在少數政治精英手中。他們認為未來社會應該是個“基層民主充分發展的社會,認為基層民主的充分發展源于生產者以聯合的形式實現對社會生產資料的重新占有,只有基層民主才是符合社會和生態環境要求的合理的行政體制?!?/p>
二、生態社會主義思潮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生態社會主義作為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對社會思潮,突出的表現了西方國家民眾意識的初步覺醒,生態社會主義的一些主張及在社會實踐層面上的成果對于當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一定的指導及實踐意義。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和諧是一個從相對走向絕對的運動過程。生態社會主義將生態哲學作為其政治哲學的基礎,以人的解放、自然的解放為目標,確立了一種新的社會會解放發展觀,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社會主義理論問題,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啟示。
1.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其他方面和諧發展的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大要義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環境是人類發展生產的物質基礎,人與自然和諧了,生態系統保持在良性循環水平,生產的發展才能獲得永續的空間。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由于經濟的迅猛發展是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上,因此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已經相當嚴重,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和諧發展。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人對自然界濫用和破壞到什么程度,自然界對人的懲罰和報復就會達到什么程度。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如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我國社會發展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不能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和諧社會將無從談起。為此,我們必須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使我國社會真正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和諧發展道路。
2.大力發展公平正義及基層民主
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當前,我國貧富差距大,城鄉發展不平衡,人民享有的權利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這些都阻礙了和諧社會的發展。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和諧社會,應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維護和實現社會正義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特質,更是貫穿于和諧社會各個層面的核心價值理念。公平正義的貫徹和實現,有利于社會整體全面和諧的實現,也是在經濟、法律、道德等層面維護不同利益階層的利益,協調不同利益階層之間的關系,從而使人們和諧共存、共同發展的保障。其次,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發展基層民主,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題中應有之意。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心在基層。為此,必須大力發展基層民主,以此培養公民的民主生活習慣,增強公民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使基層人民群眾在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能夠更好地發揮,促進黨和人民群眾以及、中央和地方、各階層之間、各民族之間等方執政黨和參政黨面關系的和諧,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3.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論文摘要]構建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圖書館作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應該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智力支持,筆者從分析圖書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出發,探討圖書館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主要途徑。
2004年9月,同志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同時也向全黨提出當前歷史任務,給全國各族人民指明了現階段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大方向。只有和諧,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健康穩定,國家才能長足發展?!皹嫿ㄉ鐣髁x和諧社會”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主旋律。構建和諧社會,就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和諧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努力追求的理想。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事業中,圖書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圖書館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徹底改變觀念,體現和諧社會精神,對此圖書館要有清醒的認識,本文擬從圖書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圖書館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主要途徑等方面進行論述,以求教于同行。
1圖書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1.1為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圖書館在體現自身價值、尋求政府支持,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視。公共圖書館的建設和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地方政府看到了圖書館在經濟建設及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最大限度降低了圖書館社會效益的非直接性,凸顯圖書館的社會文化價值。圖書館在調整職能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為當地經濟、文化事業做貢獻,更好地為地方領導的“政績”錦上添花,甚至雪中送炭。圖書館盡量貼近國家政治重心,緊密聯系當前實際,為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一是圍繞國家“科教興國”戰略,提高國民素質。發揮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財富保存者和社會教育、知識傳播者的作用,真正體現圖書館作為社會大眾深造、進修、終身教育的“沒有圍墻大學”的功用;二是抵御文化侵略,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當前經濟全球一體化趨勢明顯,包括中華文明在內的人類許多文明瑰寶、精神財富正受到來自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腐朽文化、拜金享樂主義的無情侵蝕,許多優秀的、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傳統,有的遭到損害,有的甚至已被湮滅、同化,有的危在旦夕,對人類文明安全、各國文化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而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條件,一旦一個民族的文化消失了,這個民族也就從世界民族之林中消失了。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財富保存者能夠擔當起抵御資本主義文化侵略的責任和義務,起到保衛我國文化安全的戰斗堡壘作用,因為圖書館有識之士深知,一旦文化消亡了,圖書館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皮之不存,毛將附焉。
1.2開展文化活動、豐富人們業余精神娛樂生活
最根本的目的是確實發揮圖書館的作用,圖書館貼近國家政治重心,發揮社會功能,密切配合國家“科教興國”戰略,開展豐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文化教育工作和活動。比如福建省圖書館邀請廈門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易中天到福州開題為《城市個性與城市文化》的講座,近千人的場地座無虛席,受到了福州市民的熱烈歡迎,既豐富了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也使得公共圖書館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得到提高和加強。又如,最近易中天、于丹、紀連海深受老百姓喜歡,其書《品三國》、《于丹〈論語〉心得》、《紀連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頗得大眾喜愛,正處熱銷之中,尤其是易中天的《品三國》,引起了廣大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公共圖書館抓住機遇,多購入這些書及相關圖書,加強宣傳,讓更多的讀者到館借書,擴大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體現價值。
圖書館在提高我國公民國民素質,抵御西方文化侵略,保護傳統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占領文化陣地,豐富人民大眾文化生活等社會建設中體現了巨大價值,圖書館在扶助社會弱勢群體、縮小信息鴻溝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上述的圖書館功能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是不可或缺的。
1.3為地區實現文化戰略添磚加瓦
圖書館改變觀念,改善自己在社會公眾心中的形象,貼近國家政治重心,體現自身社會文化價值,進而改善自己的生存、發展環境。在當前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文化建設中確實發揮出公共圖書館的作用,作出應有的貢獻,從而讓政府看到公共圖書館存在并發展的重要意義,爭取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為實現地區文化戰略添磚加瓦,尤其是處在中國目前經濟發展較好地區的圖書館,如廣東、上海、北京、深圳、江蘇、浙江、福建、山東等經濟發展狀況良好的省、市,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相繼提出建設文化大省強市的戰略目標,圖書館抓住機遇,調整好職能和目標,努力開展工作,在省市實現文化戰略的過程中體現出自己的作用和價值,并且達到自身快速健康發展的目的。
2圖書館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主要途徑
2.1改變觀念,積極參與
長期以來,圖書館工作人員意識上形成一種錯誤觀念,認為自己是國家工作人員,崗位屬于事業單位編制性質,干好干壞一個樣,一不會下崗,二不會少拿一分錢工資,一旦捧上了這個飯碗就不怕失業下崗,具有濃重的“吃皇糧”、“鐵飯碗”思想。圖書館工作人員應改變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堅持“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理念,積極參與和諧社會建設。
2.2建立相關制度,優化管理
當前,圖書館沒有建立有效的人員“出口”和人員激勵機制、工作考核制度。因此造成圖書館工作人員被動地為社會大眾服務,等著讀者上門借書,觀念保守,甚至有的館員素質低下,常與讀者大眾發生糾紛。且不論國內發生的“國圖事件”和“蘇圖事件”,館方和讀者誰對誰錯,他們已使公共圖書館甚至其館員在社會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加上圖書館與大眾媒體溝通不足、有的館員又與讀者溝通不足,我國公共圖書館的公眾形象已在某些程度上陷入困境,這不利于圖書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故圖書館應建立人員分流機制和業績考核制度,并制定相關處罰措施,對于考核不合格者應先予以教育,對屢教不改或是無法勝任工作的人員進行培訓或輪換崗位,再不合格者直至分流,取消“鐵飯碗”制度。此外,還應建立圖書館從業人員資格準入制度,嚴把公共圖書館“進人關”,逐步吸收高素質的人才到圖書館工作。
2.3加強圖書館職業精神教育
部分公共圖書館員缺乏較強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榮譽感,對圖書館工作這一職業缺乏正確的認識,圖書館員敬業精神淡化。因此,應加強圖書館人才隊伍建設,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提高館員素質,在對館員的教育和考察方面,要業務技術和人文素養并重,使館員對圖書館職業價值的認識上升到哲學高度,意識到自身作為社會公眾信息公平獲得使者的巨大價值,意識到自身作為社會文化、知識傳播和保存使者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尤其是在保障社會底層民眾信息公平獲取權方面,更是不可替代。
2.4加強公共圖書館的財務管理
一是加強館員教育,使其形成節約意識,制止鋪張浪費,節省辦公費用,并且建立監督機制,把節約納入館員考核范圍,與館員的職稱評定和職務提拔相掛鉤,有效制止浪費;二是要做好基礎工作,強化規范化管理,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設置獨立的財會機構,配備稱職的財務人員,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加強財務監督;三是要做好預算管理工作,加強和提高公共圖書館的財務管理水平,爭取實現圖書館財務管理的良好運轉,節約不必要的開支。四是要優化資金的配置,有的館領導寧愿買大部頭書以充當“鎮館之寶”,而對群眾喜歡閱讀的圖書購之甚少,應當改變這種狀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購買讀者喜歡的圖書上面,以吸引更多的讀者,促進社會公眾信息公平獲取,構建和諧社會。
2.5改善圖書館工作人員待遇
館員待遇差,比如高校圖書館專業人員,在學習進修、職稱評聘、職務提拔及科研條件等方面,都比高校系統的其他知識分子群體來得差。待遇差又造成社會地位低下,館員一有機會就“跳槽”從政或另謀高就,把圖書館工作當成“副業”,另外再搞一個“正業”,做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有改善圖書館工作人員待遇,才能夠穩定“軍心”,保證圖書館從業人員隊伍的穩定性,促進和諧。
2.6積極開展公關活動,促進圖書館事業與社會文化事業的和諧發展
當前,圖書館應為保障社會公民信息自由獲取權利以及社會弱勢群體信息平等的實現而努力奮斗,與此同時,積極開展公關活動,并體現圖書館的社會文化價值,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同時也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自身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圖書館事業與整個社會文化事業的良性和諧共同發展。比如廣東省佛山市石灣區圖書館在促進地區文化事業發展的同時爭取到作為社會公眾一員的蘇李秀英女士150萬元捐款,圖書館在獲得社會支持后既促進自身更好地發展,又回饋社會,投入到社會文化事業中,從而實現圖書館事業和社會文化事業的良性循環發展,這也是實現和諧社會相當重要的一個方面。
總之,圖書館工作人員應從思想上意識到“吃皇糧”思想的錯誤性以及圖書館職業精神的欠缺,徹底改變觀念,確實為社會大眾提供良好的服務,強化圖書館工作職業榮譽感,樹立危機意識,加強溝通,力圖改善并提高圖書館及館員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尤其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推進社會主義和諧事業建設。
參考文獻
[1]韓楠.新時期圖書館與和諧社會的文化建設[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5,(3).
[2]張思輝.圖書館人性化服務理念的思考[J].圖書館學研究,2005,(4).
[3]陳偉.對我國公共圖書館“低谷”現象的信息政治經濟學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論壇,2004,(8).
[4]孫德宏.對我國圖書館公眾形象的思考[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2,(9).
[5]吳慰慈.公共圖書館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圖書館,2006,(1).
[6]陳超.國內外研究型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現狀[J].圖書館雜志,2002,(2).
[7]易淑英.加強圖書館館風建設之我見[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1,(6).
1.1協調性財務管理的協調性包括財務關系的協調、財務活動的協調、財務管理系統與企業其他部門之間的協調。協調性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盡最大的可能使得企業的管理實施更加合理化,保證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實施更加的有效率和有保障。協調性是一種對于社會和外部條件的一種合理支配,是企業與社會的有效結合以及更好的理論創新??傮w來說應該保證財務系統內部以及財務系統與外部的和諧管理,達到保障企業正常運營發展的目的。
1.2均衡性財務管理的均衡性,一是應該做到人與人之間的均衡,表現為我們對于財務管理的整體調控,保證企業財務管理和社會和諧的各自平衡,發展既需要平衡又需要結合,只有保證各自發展的平衡才能更好的保證創新企業的繼續進行。二是財務活動譬如投資、現金流轉、收益分配之間的均衡,財務活動是我們進行財務管理過程中重要的表現形式,也是一個有效的體現過程,財務管理活動要注重均衡發展,保證每項活動都能得到完善的發展和進步。三是財務管理與其他企業管理的均衡。財務管理的具體實施過程不光要保證管理本身的均衡,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對于管理有關方面的均衡,保證相關方面的切實可行??傊?,財務管理應該在投資收益、企業文化建設、財務狀況等多方面彼此適應,全面發展。
1.3穩定性穩定性是一種抗干擾的能力,企業財務管理只有在穩定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和諧發展。保證企業穩定性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就要保證企業管理的穩定性只有好的管理才能保證好的發展,國有企業管理的穩定性與我們的社會和諧構建自己企業本身穩定構建都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在一定方面來說,企業財務管理的穩定性越高,其生命力就越強,其面對社會的競爭力就更強,其發展的和諧性就越來越好。比如企業有穩定的收入和凈利潤等,企業就有可能實現財務和諧管理的目標,反之,則不易實現。
1.4優化性企業財務管理的優化性是指企業財務管理的相關指標在一定時期內是處于最小值或最大值。也就是使得社會企業的發展達到最好的一種狀態,使得企業財務管理的最好狀態體現在和諧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特別要注意的是,一般管理的優化強調整體的優化,而財務管理的優化不僅僅是局部的優化,而是企業整體指標的最優化,優化性體現在發展的方方面面,是一個具體的概念,要體現出社會和諧發展的整體特點。
2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創新對策
2.1構建與市場相適應的財務管理環境國有企業要遵循市場化原則,完善績效考核機制,以信息化作為平臺建立起“大預算”的財務管理體系。每個市場的財務管理對于每個市場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很好的創新對策以及發展狀況。對于未上市的業務要做到與上市業務的“一體化”管理,就顯得有點困難,為了保證管理的過程更加順利,就必須建立起有效的預算管理機制,特別是對于能耗較大的設備和項目進行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預算與控制。
2.2要科學有效地控制成本支出
(1)要縮短成本的控制周期,每月對成本運行進行監控管理。對成本進行監控,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對重點生產項目要找準財務管理的切入點,從而將項目的開發、生產、經營等環節進行有效整合,達到優化成本支出的目的。盡最大可能的控制成本,縮短成本的控制周期,保證成本的充足和實行。
(2)強化資金的安全管理,對于??顚S玫馁Y金要完善監督體系。資金的安全保證是我們在進行企業管理方面的重要方面,沒有資金的支持,我們的社會和諧建設和企業管理方面就得不到很大的支持和保證,我們的社會也就沒有一個完善和完全的安全保障,除此之外,嚴禁“表外資金”的出現,也是我們企業控制收入和支出兩條資金線的重要來源,并要不定期開展資金安全專項檢查工作,保證企業創新管理和和諧社會的構建更加的順利和完善。
(3)在資金與資產的管理上要進行強化,怎樣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資產創效水平。資金和資產的管理也是我們進行財務管理的重要管理層次,與我們社會的整體發展都有著很大關聯和聯系,如何管理控制壞賬的發生,都是財務管理工作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們在對于資產的存量發展方面的重要措施。
2.3提高會計核算和會計信息的質量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影響決策者分析企業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準確性。所以必須提高會計核算質量。應建立完善的會計核算制度,制定出詳細的會計核算流程,并對會計核算加強日常的監督。要優化會計核算流程,當會計核算無誤后,對賬務處理體系也要進行完善,盡可能簡化財務報告的報告層次,以提高會計信息的及時性與有效性。
2.4改進財務管理結構財務管理是公司管理的核心部分,應通過有效的財權分配,建立財務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在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要將傳統的股東單邊財務管理轉變為由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達到分權而治的目的。
長期以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不僅關系到我國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而且也與我國社會秩序的穩定及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息息相關。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意味著全民共享、城鄉共進,然而城市奔小康呈現大好局面的同時,與之相對的卻是農民的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慢,步履蹣跚的尷尬局面,農村的這種情況不得不引起人民的嚴重關注。
一、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形勢嚴峻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2005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325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前者僅為后者的31.02%。2004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6.8%,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前者僅相當后者的31%,1997年至2002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3.8%,而同期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4%,前者僅相當于后者的35.8%,2003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472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9.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622元,實際增長4.3%,農村相當于城市的30.94%,中國反映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已超出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0,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說,中國是過去20多年里貧富差距擴大速度最快的國家。
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存在的主要問題
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制度方面的因素,也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1、產權不明的農地制度。
20世紀80年代初期實行的農村,改變了已實行了20多年的地在集體經營模式,使農民獲得了對土地的自主經營權。這種農業生產關系的調整,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解放,從而歷史性解決了中國8億農民的溫飽問題,但實踐證明,這種農地制度卻存在著產權主題不明問題,更為嚴重的是出現了產權主體空缺。這種產權主體不明或空缺問題會促使農民土地財產產權權益經常受到侵犯,主要表現在土地征用時低價強征強占農民承包的耕地,截留、扣繳農民的補償安置費,不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安置,強迫農民流轉承包耕地,非法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這種濫征耕地現象,使大批祖祖輩輩以土地為生的農民從此便失去了的來源、職業的依托和生活的依靠。這種新情況是近年來凸現出來的,并且是農民收入增幅持續下的一個新的重要原因。
2、城鄉有別的的二元公共產品供給體制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實行城鄉有別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城市的公共產品完成由政府保障,并列入城市財政預算,而農村的公共產品,政府投入很少,主要由農民上繳稅費和集資、集勞、自給自足解決。
農村公共產品的主體部分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而相當長一個時期,國家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占國家基本建設總投資的比重不僅相當低,而且呈遞減的趨勢。由于對農村的投入減少,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嚴重不足,使農村交通、道路、電力、通訊建設落后,農業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務也大大滯后,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尤為突出的是,農業投入減少,使較大規模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長期處于停滯狀態,并且許多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帶病運行,因而近年來洪澇災害的比例明顯增加,從而對農業和農民造成的經濟損失呈上升趨勢。
3、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
(1)農產品品種單一,品質低下。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農產品供給嚴重不足,缺口較大,生產什么就消費什么,對農產品的質量和種類的要求不高。改革開放后,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自然就產生了新的要求。然而農產品的供給卻未能適應時常需求的這種變化,農產品品種不夠豐富,大路產品和低檔產品多,優質、專用產品少,造成了一方面大多數產品供過于求,大量積壓,銷售困難,價格過低,農民增產不增收。另一方面,深受消費者關注的名、優、特產品供給不足,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2)農業內部結構不合理?,F階段,我國農業結構的最大特點是種植業比重仍明顯偏高,而中指業中糧食作物又居主導地位地位,著就限制了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的發展,從而進一步限制了畜牧業和多種經營的發展,導致農民的收入難以大幅度提高。
(3)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城市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有限,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制約在很大程度聲要靠就地轉移,這就要求農村的產業結構合理,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而現階段的農村第三產業總量不足,發展相對滯后,主要集中于一些傳統的、低水平的交通運輸業、商業和餐飲業。農村的產業結構不合理,使農民收入來源渠道少,收入增長勢必緩慢。
4、農村教育發展滯后,農民整體素質偏低。
據統計,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已達到85%,所剩15%幾乎都是農村。農業勞動力的文化程度與農民的收入水平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由于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缺乏及時掌握和運用農業科學技術的本領,對市場變化也難以做出敏捷的反應,因而使農業生產經營面臨很大的約束和風險,增收極其困難,即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其它部門,也由于素質較低、勞動技能差、應變能力弱,只能從事簡單勞動,收入也較低。
三、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
1、明確農地的產權制度
首先是明確構建以村為農地產權主體的產權制度。在現行的鄉、村、村民小組三級體制中,村民委員會是由全體村民選舉產生的農村最基層的一級集體經濟組織,相對于村民小組來說,它有比較健全的組織機構和領導體制,村集體經濟組織管轄的范圍和擁有的農地的數量與現階段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市場化程度都比較適應,同時,它還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也符合我們憲法所規定的土地集體所有的法律原則。所以由它來代表農村集體土地的所有者而行使土地所有權的職能,既合理又合法。這樣,由村委會及授權機構(管理土地的常設機構)作為明確的農村集體土地的產權主體,依據法律在其管轄的集體范圍內行使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及財產收益權。
其次,應改革現行的征地制度,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財產權?,F行的征地制度缺乏對農民權利收益的保護。農民失去土地后,無法利用過低的補償去生活、就業。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按照保障農民權益,控制征地規模的原則,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即使給予農民合理補償。必須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嚴格規范土地市場,嚴禁違法下放土地審批權,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與鄉村組織簽訂協議圍占土地或進行商品房開發,政府對土地的征地也要引入時常機制。通過市場方式,實行”陽光作業“;應借鑒市場經濟國家通行的辦法,將土地的市場價格作為對農民征地后的補償依據;應以征地安置費和土地征用后的增值收益作為主要資金來源,來保障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和生產就業。
2、改變城鄉有別的二元公共產品供給制度。
首先,要切實加大對農業生產、生活等基礎設施方面公共產品的投入。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業和農村的比例要保持穩定,并逐步提高。適當調整對農業和農村的投資結構,增加支持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中小基礎建設的投入,重點是水利建設。繼續搞好生態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和濕地保護等生態工程。要統籌安排,因地制宜,鞏固成果,注重實效,這樣既能大量使用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又能為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夯實基礎。
其次,要加強農業農業科技投入。應重視高新技術的開發和運用,重點加強節水技術、優質品種的培育、農產品深加工等的推行。同時,要建立農產品流通的基礎設施和市場網絡,走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之路,從而促進農民收入增長。
再次,要增加對農村基礎教育經費的投入,要切實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規定》,認真落實“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要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對農村教育經費投入的責任及比例,切實改變以往把農村義務教育經費責任層層下推而無法落實的狀況。同時,要建立專項基礎教育經費轉移支付制度,重點解決農村中小學辦學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和突出困難。
最后,要建立適合農村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村社會保障應建立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社會多方面籌資,家庭保障與社會保障相結合的社會保障制度。
3、加快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
首先,在農村結構調整中,要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不斷豐富農產品的品種,尤其要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來滿足市場的需求。同時,引導農民按照自然規律、供求規律和價值規律,在時空上合理安排發展錯季生產。另外,要引進適用技術進行農產品的深加工,延長“貨架期”,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從而在競爭中提高效率,增加收入。其次,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尤其要注意調整種植業內部比重。種植業要改變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逐步調整為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的三元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最后,大力發展農村第一、第二產業,拓寬農民增加渠道。
1.1研究對象以河南省鄭州市、洛陽、新鄉、商丘、周口、信陽等6地區老年人的體育意識和鍛煉行為的現狀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根據課題研究需要,通過“中國知網”檢索查閱有關老年人體育意識,老年人體育鍛煉行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過圖書館查閱有關老年人體育意識、老年人體育鍛煉行為及體育社會學、體育心理學等方面的相關書籍,并對所查資料、書籍等進行了歸納整理,為本文研究的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2.2問卷調查法對鄭州市、洛陽、新鄉、商丘、周口、信陽等6地區老年人進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200份,收回問卷1168份,有效問卷1161份,有效率為99.4%。
1.2.3訪談法為進一步了解老年人的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走訪并訪談體育界的相關專家學者及部分老年人,以便更深入了解他們關于老年人的體育意識及體育行為的建議,為本論文的寫作提供了有利依據。
1.2.4數理統計法對所得調查數據根據體育統計學和社會統計方法的原理及要求,運用SPSS17.0在計算機上進行統計分析。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老年人對體育意識的認識分析從表1的統計分析可知,所調查的老年人對體育鍛煉意識的認知還是比較好的,有34.6%的老年人意識到參與體育鍛煉是很有必要的,有44.7%的老年人意識到參與體育鍛煉是有必要的,還有18.6%的老年人對是否參與體育鍛煉意識持“一般”態度,由此可見,老年人對參與體育鍛煉意識還是比較積極的,在對部分老年人的訪談中發現,老年人對參與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認知也相對明確,這充分說明老年人對體育鍛煉有益身心健康、愉悅身心等體育認知及體育意識相對較好。
2.2老年人對體育價值認知的分析體育的價值在于能夠滿足老年人的多種需要,不僅能滿足老年人身體健身的需要,還有滿足其精神上的需要。由圖1老年人對體育價值的認知分析中可以得知,有86.7%的老年人認知到體育的健身價值,有78.2%的老年人認知到體育的娛樂價值,還有67.5%的老年人認知到體育的教育價值,有46.7%的老年人認知到體育的政治價值等。對體育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認知相對較低,由此可知,老年人對體育的價值取向偏重于健身價值和體育的娛樂價值,各社區或體育主管部門也可從這兩個方面著重促進老年人參與體育鍛煉多做工作。
2.3老年人參與鍛煉行為的分析由表2老年人參與體育行為的分析可知,有38.7%的老年人參與每周體育鍛煉三次或三次以上,有34.6%的老年人每周鍛煉2次,每周參與鍛煉次數為1次的占26.7%;每次參與鍛煉時間60分鐘以上的達到了44.1%的老年人,位居第一;每次參與時間在30-60分鐘的老年人占36.8%;每次參與鍛煉在20-30分鐘的老年人占10.%,參與時間在20分鐘以下的老年人僅占8.9%;在每次參與鍛煉強度來看,中等強度鍛煉的老年人比例最大,占據77.9%;其次是小強度鍛煉的老年人為12.4%,參與大強度或非常大強度的老年人共占9.7%。以上數據說明,高校老年人參與體育行為的現狀還是很可觀的,根據我國現行體育人口的定義“每周參與體育鍛煉30分鐘、中等強度鍛煉且為三次以上即為體育人口”,其河南省老年人的體育行為還是不錯的。
3結論與建議
1.河南省老年人對體育鍛煉意識的認知還是比較好的,有34.6%的老年人意識到參與體育鍛煉是很有必要的,有44.7%的老年人意識到參與體育鍛煉是有必要的。建議政府或有關體育主管部門對老年人體育多做宣傳,或體育健身方法的指導工作,使更多的老年人意識體育健身的重要性。
2.老年人對體育價值的認知多傾向于體育的健身價值和娛樂價值,其次是體育的教育價值。建議社區體育主管領導多向老年人進行體育知識的培訓,多開展和組織老年人體育活動或體育比賽,促使老年人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念,使更多的老年人了解體育,熱愛和從事體育鍛煉。
關鍵詞:霍布斯;自然律;社會契約;利維坦;啟示
建設和諧社會,實現社會和諧,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美好期冀。而對于和諧社會理論的構建卻是智者見智?;舨妓惯@位近代政治哲學的創始人、哲學和神學上的勇敢斗士、頗有爭議、不易理解的思想家,其思想中也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并對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人類社會和諧的條件:自然律
霍布斯認為:“幸福乃是最大的善,但是不存在至高無上的善,享有了它,人的心靈就可以進入和諧寧靜的佳境?!盵3]18在《利維坦》一書中,他從“論人”入手,指出人的生命也不過是四肢的運動,作為一個自然的生物,人的自然本性首先在于求自保,生存,從而是自私自利,恐懼、貪婪,殘暴無情,人對人互相防范、敵對、爭戰不已,像狼和狼一樣處在可怕的自然狀態中?!叭欢@種狀況卻有可能超脫。這一方面要靠人們的激情,另一方面則要靠人們的理性”。[1]96霍布斯告訴我們,使人們傾向于和平、和諧共生的激情是對死亡的恐懼,對舒適、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通過自己勤勞取得一切的希望,而理智則是提示出人們要取得和平、和諧共生的條件,即自然律。
1、基本自然律:力求和平
霍布斯認為:“自然律是理性所發現的誡條或一般法則,這種誡條或一般法則禁止人們去做損毀自己生命或剝奪保全自己生命的手段的事情,并禁止人們不去做自己認為最有利于生命保全的事情?!盵1]97霍布斯通過舉例、分析、概括出第一個同時也是基本的自然律——尋求和平、信守和平。他指出:“于是,以下的話就成了理性的誡條或一般法則:每一個人只要有獲得和平的希望時,就應當力求和平;在不能得到和平時,他就可以尋求并利用戰爭的一切有利條件和助力”。[1]98在霍布斯看來,人類應盡一切可能尋求和平,而在戰爭中尋求救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和平,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內在條件。
2、第二自然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霍布斯在《利維坦》一書中指出:“在別人也愿意這樣做的條件下,當一個人為了和平與自衛的目的認為必要時,會自愿放棄這種對一切事物的權利;而在對他人的自由權方面滿足于相當于自己讓他人對自己所具有的自由權利。因為只要每個人都保有憑自己想好做任何事情的權利,所有的人就永遠處在戰爭狀態之中。但是如果別人都不像他那樣放棄自己的權利,那么任何人就都沒有理由剝奪自己的權利,因為那樣就等于自取滅亡(沒有人必須如此),而不是選取和平。這就是福音書上那條誡律‘你們愿意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也就是那條一切人的準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璠1]98“一個人停使對任何事物的權利便是捐棄自己妨礙他人對同一事物享有權益的自由。一個人放棄或讓出自己的權利時,并不是給與任何其他人以他原先本來沒有的權利,因為每一個人對任何事物沒有一件是不具有自然權利的。他像這樣做不過是退讓開來,讓這人不受他的妨礙享受其原有的權利而已,這并不指不受其他人的妨礙。所以一人消失權利使另一人得到的效果只不過是相應地減少了這人運用自己原有的權利的障礙而已?!盵1]99
由此可見,對于人性的認識貫穿于霍布斯思想的始終,且他以自己獨特的視野,以人性惡作為自己對和諧社會思想的理論假設。而人與人戰爭的自然狀態就成為了霍布斯構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基礎,只有在對死亡恐懼的基礎上人類生活才能和諧。那么,人類怎樣才能擺脫自然狀態中的無序、恐怖狀態?面對這一困境,霍布斯提出了在自然狀態中社會和諧的方法——自然法。自然法作為道德的原則正是一種理性的箴言,為人們處理好與社會的關系提供了一種理性的思維模式,那就是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要遵守道德準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痹谧匀环ㄖ?為實現社會的和諧,霍布斯提出的最初的設計規則,其核心就是對權力的放棄和轉讓。
二、維護社會和諧的方法、手段(或外在條件):社會契約
自然法雖然為實現社會和諧提供了指向,但自然法本身作為一種內在的道德約束力量,要維護社會和諧是不夠的,還必須提供一種外在的規范,基于此,霍布斯假設一個恐怖的自然狀態,作出自己的理性思考,提出了維護和諧社會的外在規范,即社會契約。
1.履行契約,是訂約雙方的責任
霍布斯認為:“權力的互相轉讓就是人們所謂的契約”。[1]100這種權利的放棄與轉讓之間,在具備了自愿轉讓權利者和自愿接受權利者兩個條件之后,他們之間就形成了契約關系?!白尦鰴嗬梢允菃渭兊姆艞?也可以是轉讓給另一個人。當讓出的人不管其中的權益歸于誰時就是單純的放棄,當他要把其中的權益賦予某一個或某一些人時就是轉讓。”[1]99根據霍布斯的契約理論,一個人不管以何種方式放棄或轉讓出其權利,放棄或轉讓以后,他就有義務和責任不妨害對方接受他所放棄或轉讓出的權利的權益。因為“信約的內容或主題始終是深思熟慮中的事物,因為訂立信約就是一種意志的行為;它是一種行為而且是通過深思熟慮所決定的最后一次行為。因之,這種內容便經常被理解為未來的事情,同時也是立約的人判斷為可以履行的事情?!盵1]104-105因此,訂約雙方應當不使自己出于自愿而訂立的契約歸于無效,或訂約雙方應當保障契約的有效性,這是雙方的責任,否則就會破壞社會和諧。
2.履行契約,是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霍布斯指出:“根據人們有義務將那些保留起來就會妨礙人類和平的權利轉讓給其他人的自然法就產生了第三自然法——‘所訂信約必須履行’。沒有這一條自然法,信約就會無用,徒具虛文,而所有的人對一切事物的權利也會仍然存在,我們也就會仍然處在戰爭狀態中”。[1]108在霍布斯看來,履行信約、堅持正義、講求誠信,對維護社會和諧是如此的重要。如果社會成員不履行信約,那么,社會將仍然處在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自然狀態中。因此,霍布斯強調:“要是有一個人宣稱他認為欺騙那些幫助他的人們是合理的行為,那么,他有理由能夠期待的保障安全的手段便只是從他一個人單獨的力量中所能獲得的手段。因此,破壞信約之后又宣稱自己認為這樣做合理的人,便不可能有任何結群謀求和平與自保的社會會接納他,除非是接納他的人看錯了人?!盵1]111這就告訴我們,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履行信約,只有這樣他才會被社會所接納,反之,誰破壞信約,誰就會被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所拋棄。
三、維護社會和諧的理性工具:強大的利維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