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8 17:51: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心理咨詢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主辦單位:
北師大心理咨詢與測量研究室
北京市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
北京講心堂心理咨詢中心
課程設置:
培訓特色:名師薈萃、實操課程、針對性強、典型示范觀摩與交流
培訓地點:北京師范大學
會議時間:2008年6月9日報到,6月10~ 12日參加培訓
培訓費:980元/人(含培訓費、資料費、證書費,食宿費用自理,會務組協助安排)
證書:由北京市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頒發培訓結業證書
聯系方式:010-58806777
E-mail:
網站:
報名方式:參訓者可通過電子郵箱、電話等多種方式報名,報名回執請在上下載。為了保證課堂與交流質量,限額50名,接受提前預約報名,額滿為止。
論文評獎:
參加會議的老師可以提交800字以上的論文、心理輔導個案或心理健康課摘要,大會將編制論文集。論文截止時間為2008年5月31日。
本次會議期間,優秀論文頒發證書,名單將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上公布,并推薦在該刊上發表。參評人需要在5月31日前將電子稿發至,同時郵寄評審費50元。
專家介紹:
吳武典 教授
美國肯塔基大學哲學博士(學校心理學),臺灣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系名譽教授及校務顧問。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等五種國際學術期刊編輯顧問或副主編。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團體輔導的研究,相繼出版了《團體輔導手冊》、《團體輔導》、《青少年問題與對策》等多部著作,并從事多年心理輔導的教育普及工作,已在大陸和港臺地區進行過數百場講座和互動式培訓,是團體輔導培訓方面的一流專家。
鄭日昌 教授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人事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測評師資格認證專家委員會主任。積極倡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促進了我國學校心理輔導制度的建立。代表作有《心理測量》、《學校心理咨詢》、《心理咨詢與治療》等。
來自全國28個單位的51位代表參加了會議。與會代表積極參與、踴躍發言,分別對所在學校的半工半讀具體模式、辦學經驗等作做了匯報和交流。此次會議共提交課題研究論文46篇,其中已公開發表研究論文三篇。各子課題組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云南玉溪工業財貿學校已進入結題準備階段。相信隨著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國職業教育半工半讀制度的研究將會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清華在線主辦“08GCT招生說明會”在京召開
6月28日,由清華在線聯手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十余所重點GCT招生院校舉辦的,“以院校有限的人力達到最廣泛的傳達!以考生有限的時間獲得最全面的信息!”為主題的“08GCT招生說明會”在北京召開。
會上08版《GCT考前輔導教程》主編羅保華老師,就2008年考試趨勢歷年考試難易點分析,結合考生們關心的其它學習問題給予詳細解答,打消了很多學生對長時間沒有經歷學習考試的焦慮與困惑。理工大學研究生院負責老師就本次活動評價說:“GCT考試是在職人士取得碩士學位的有效途徑,對新報考的人員給予正確指引避免出現錯誤與遺憾!”
參會的準備報考GCT考試的張女士說“離開學校這么多年了,很多知識都忘記了,很擔心自己考不上,通過這次對這么多學校的對比以及教材編者的說明,感覺到自己清楚地知道應該如何選擇學校報考!
和諧德育論壇暨全國高等職業院校校本教材編寫工作會議召開
6月21日至22日,由中央教科所和諧德育總課題組、全國高職院校校本教材總編委會、中國倫理學會德育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和諧德育論壇暨全國高等職業院校校本教材編寫工作會議”在河南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召開。新疆農業職業學院、冀中職業學院等近30家職業院校的書記、院長及就業指導處、科研處等校中層領導參加了本次會議。
本次會議主要議題是推進和諧德育體系構建進程,探討有關高等職業院校編寫校本德育活動課程教材。據介紹,目前正在編寫中的高等職業院校校本德育活動課程教材共3冊,分別為《文明禮儀》、《心理健康》和《就業指導》。作為高等職業院校就業指導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輔助教材,該套教材將堅持科學性、針對性、活動性和可操作性原則進行編寫,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其中,針對高職辦學定位和辦學實際,遵循高職大學生成長規律,體現素質教育,促進高職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文明禮儀、心理健康和職業素質等方面的和諧成長,推進高等職業院校德育課程體系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二要根據高職大學生在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習階段的思想、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不同年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三要在編寫過程中,設計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德育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理解、遵守;四要從高職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出發,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力求適應高職大學生的閱讀興趣。
華夏心理咨詢師培養體系
近日,“華夏心理咨詢師培養體系” 新聞會在京召開,標志著中國第一套科學嚴謹、真正本土化的現代心理咨詢師培養體系研發成功。
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培訓指導鑒定部門和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領導、華夏心理教育中心負責人及師資代表,華夏心理分支機構和優秀學員代表出席了本次新聞會。會上介紹了“華夏心理咨詢師培養體系”及研發歷程、體系中的執業能力培訓課程,并正式宣布啟動“百名心理咨詢師助學成長計劃”。
作為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指定的“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遠程培訓惟一技術支持單位”,華夏心理從2000年起便致力研發中國心理咨詢界的“微軟式標準體系”,8年來吸收國際標準體系的精髓,結合我國心理咨詢業發展現狀,從多年的培訓經驗中,在業內專家的指導幫助下,通過不斷摸索、論證、總結,終于構建成一套科學完整的“華夏心理咨詢師培養體系”,填補了國內空白。
5.12汶川大地震后,華夏心理利用自身優勢和資源,積極開展各項心靈救助活動。震后重建心靈是一個長期工作,華夏心理啟動“中國心理咨詢師人才儲備計劃”,并于6月開展以災區為主普及全國范圍的大型助學活動,致力培養更多的心理人才。
“2008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開幕式在京舉行
6月21日,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在北京交通大學舉辦“2008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新聞會和開幕式。
一
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專攻心理學的岳曉東博士提出心理健康與咨詢中的“灰色區”概念,認為心理正常的“白色”和心理不正常的“黑色”之間存在一個“灰色區”,且世間很多人都散落在這一“灰色”區域內,表現為心理不平衡、情緒障礙、焦慮心理和變態人格等。成教大學生是一個構成復雜的群體,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和心理不適。
1.破繭成蝶的學習心理和得過且過的混文憑心理相互影響。成教大學生生源復雜,有的是為圓大學夢的成年人,有一些是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繼續深造的“專升本”學生,還有一部分是追求“一專多能”的第二學歷的學生。他們大多內心深處有一種不服輸的勁頭,渴望自己的價值能夠得到社會的承認。當然,成教大學生中也有部分人存在得過且過的混文憑心理。這部分人學習無動力,有的是奉父母之命不得不學習;有的是為了尋找出路和謀求職業,才不得不選擇成人教育這條出路。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行為自由散漫,缺課逃課現象相當普遍,考試舞弊現象泛濫,對學校的認同感不強??傊皩W”與“混”的心理矛盾在成人大學生中體現得十分明顯。
2.歸屬感差,自卑心理重。社會心理學家菲斯汀格指出,一個人對自己的價值,是通過與他人的能力和條件的比較而實現的。心理學家柯里也指出,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就是自我評價的一面鏡子。與普通大學生相比,成人大學生總覺得低人一等,自我價值否定性傾向明顯。首先,成人大學生或者是“老大不小”上大學缺乏年齡優勢,或者是高考失利,失敗的陰影總是籠罩心頭,接受成人教育只不過是無緣普通教育之后的無奈選擇。其次,“成教大學生不如正規大學生、成人教育文憑不如正規文憑含金量高”的社會輿論消極影響也容易使成教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學校對普通大學生和成人大學生實行兩條線管理,用人單位對成人教育畢業生則另眼相看。一些學生在這種觀念影響下長期壓抑自己,“危機感”強烈,很難在家庭、學校、社會找到歸屬感,容易產生的偏激情緒,甚至產生心理障礙或心理問題。
3.學習、生活、工作壓力大,焦慮、恐懼時有發生。成教大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不扎實,入學門檻相對較低,在校學習時間短。2007年,教育部發文,要求各成人高校在分省計劃編制過程中,要體現成人高等教育為在職從業人員服務、以業余學習為主的特點,盡可能減小全日制脫產學習的在校生規模。但是,成教大學生啃的卻是普通本、??粕滩?,學習任務重,學習難度大,心理壓力可想而知。一些成人大學生肩負著更多的家庭、社會、工作的責任,工作、生活、學習的多個角色甚至是多種壓力使他們更容易產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此外,成教大學生同樣面臨著交友、戀愛、婚姻的選擇,面臨經濟拮據的窘境,遭遇價值觀念的沖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
成教大學生比普通大學生要面對更多的學習、就業困難,遭遇更多的挫折與失敗的考驗,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驗,如果調整不當,極易產生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然而,一些普通高校對成人教育認識不夠,投入精力明顯不足,對成人大學生心理健康關注程度普遍偏低。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成教大學生學習任務重,學習時間短,學習機會來之不易,一些人認為專業教學是硬道理,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則可有可無,于是,心理健康教育無法納入課程體系,而是以一些板報、標語的宣傳替代了事。個別高校在成教大學生中也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課時少得可憐,教師只能作一些基本的理論傳授和簡單的心理測試,根本無法進行系統的心理素質訓練,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性與可操作性特點也無從體現,“通過師生共同參與,引起學生相應的心理體驗,達到促進心理健康的目的”當然很難達到。
2.心理咨詢邊緣化。一般高校都設有心理咨詢室,但成教大學生很難享受這些資源,因為成教大學生的面授時間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或節假日,而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在這些時間不開放,各高校函授站(點)則沒有條件設立心理咨詢機構。理論界對成教大學生心理咨詢的研究邊緣化。目前,研究高校心理咨詢的理論成果不少,但這些研究主要是針對高校普通大學生而言的,專門關注成教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幾乎沒有。筆者通過中國知網檢索文獻標題為《成人教育心理咨詢》學術論文,檢索時間是1987~2008年,沒有任何相關記錄;再檢索標題為《成人心理咨詢》的內容,結果只查到2條相關記錄。盡管很多成人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年齡相仿,但經歷不同,學習環境不一樣,甚至前途也會有很多差別,因此心理反映和心理咨詢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如果套用普通大學生的心理咨詢的方法恐怕收效不會明顯。3.日常管理程序化。當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實行二級管理模式,即成人教育學院或繼續教育學院主要負責招生、學籍、教學計劃制訂、教學站(點)審核等工作,各院(系)主要負責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安排、學員的日常管理,其他相關部門負責后勤、黨團等工作,分工協作是這一管理模式的最大特點。然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經常碰到的是分工容易協作難的尷尬局面。一些高校的教務、黨、團、學工部門很少參與成人教育管理,教師往往臨時聘請,沒有專職的學生工作隊伍,學生中黨團組織不健全,計財部門只管收費,后勤部門會因宿舍緊張而安排成教大學生臨時租住在校外,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當然難覓成教大學生的蹤影,成教大學生似乎總是高校的一個匆匆過客。這主要是因為一些人認為普通高等教育是主打產業,成人教育只是學校創收以改善教學條件的手段;或者認為成教大學生有工作單位的關心,學校不應過多操心。于是,報到繳費上課—考試畢業成了成人大學生活的全部流程,程序化的管理非但無法撫平成教大學生昔日的失落感,而且由于與普通大學生相比較而催生了新的落差感,甚至由于這種落差而逆反、怨恨、自暴自棄。
三
成人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健康的心理是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因此,高校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關注成教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要,幫助他們調整心理不適,化解心理矛盾,排解心理壓力,預防心理疾病。
1.開展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構建心理健康的平臺?!八^‘教書育人’,‘育人’是目的,‘教書’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須‘育心’。這樣看來,教育教學過程應該是個‘育心’的過程,即一個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1]。對于成教大學生而言,“育心”的工作顯得艱巨而迫切。第一,迫切需要專門的成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針對性強的教材,成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舉步維艱。因此,根據成教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體系,編寫出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學參考書是當務之急。第二,迫切期待心理健康教育能走入成教大學生的課堂,保證課時,注重實效。該課程一方面為成教學生提供關于心理衛生與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識,另一方面結合成教大學生的具體情況,通過心理測量、角色扮演、行為矯正等方法,進行必要的心理素質訓練,達到促進心理健康的目的。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各科教師應善于發現并利用學科知識中有關心理教育的具體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2.利用網絡心理咨詢,關注成教大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問題。網絡心理咨詢是在吸取傳統心理咨詢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借助現代網絡技術,通過在線即時服務、BBS論壇、E-mail郵件等形式進行的心理咨詢。網絡心理咨詢具有開放性,成教大學生不會因為時空的限制而吃“閉門羹”;網絡具有隱蔽性,來詢者可以逃脫熟人的眼光,傾訴平時難以啟齒的問題,釋放心中的壓抑、苦悶,在咨詢人員的幫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礙。隨著現代遠程教育的興起,網絡成了成教大學生接受教育的新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當然也應做到網上。值得一提的是,筆者曾在所教成教大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聽說過網絡心理咨詢”的不到被調查者的15%,一些學生錯誤地將網絡心理咨詢等同于網絡聊天。在了解了網絡心理咨詢的相關情況后,近40%的學生表示,“如果有心理幫助的需要會考慮網絡心理咨詢”,但他們對于咨詢的效果表示“沒有明確把握,試試看再說”。這說明相對于傳統心理咨詢而言,網絡心理咨詢的諸多優點使它更容易為成教大學生所接受,因此,對于這一全新的事物,我們一方面要適當宣傳,避免誤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強心理咨詢網站的維護和管理,咨詢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利用網絡這一平臺達到“助人自助,化痛為通”的目的。
3.實施人本化的管理。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學校的各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協作精神,像對待普通大學生一樣關心和愛護成教學生。如財務部門體諒部分學生的經濟困難,在當前成教大學生無法享受國家助學貸款的情況下緩收或減免特困學生的學費;任課教師注重與學生的課后交流,學生輔導員經常深入學生當中;就業部門嘗試為成教大學生構筑就業的平臺,用真摯的愛心和無私奉獻精神為學生排憂解難,撫平他們的自卑感,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學工部和團委既要健全成教大學生的班級管理制度,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又要吸引和組織成教大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同時可將校園文化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使他們在積極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中陶冶情操,發揮特長,展現自我,樹立自信,克服自卑,優化心境,讓成教大學生學會“用勇氣去改變一切可以改變的,用平靜去接受一切不可以改變的,用理智去區分可以改變與不可以改變的”[2],成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20-0005-03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教育界出現了以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特征的發展趨勢,有學者稱為“教育信息化現象”。與此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一詞正式被國家政策文件所使用,并被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進入蓬勃發展時期。我國高等院校(下文簡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1世紀,在21世紀的前十年,雖然相關實踐和研究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但還處于理論探索和實踐摸索的起步階段,尚不能很好地應對網絡時代對它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來,信息化與“互聯網+”行動計劃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督逃畔⒒臧l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創新與變革,是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略抉擇。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開發并應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最佳選擇,也為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化水平,解決諸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全面覆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系統化等難題提供了方法和途徑。在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進程得到有力推動。
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建設現狀
官方網站是信息化的標志性終端,為廣泛調查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現狀,本研究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為調查對象,參照教育部的《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網絡檢索全國各地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網站。數據顯示,我國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建設比例為52.45%,其中19.96%的網站雖然存在官方鏈接,卻不能通過互聯網訪問。進一步調查發現,相關院校網站為保障網絡安全,加強學生心理檔案的隱私保護,故選擇安全風險較低、易于維護的校園局域網來網站??稍L問網站的欄目建設數據顯示,新聞/公告欄目和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欄目的建設比例均超過90%,是建設最多的欄目;在線心理測評系統和心理咨詢預約欄目的建設比例均超過70%,是建設較多的欄目;心理健康課程輔導欄目、在線問答交流欄目、協會/社團等學生組織專欄的建設比例在40%左右,欄目建設覆蓋一般。但相較其它欄目6.23%的建設比例,以上三類欄目的建設亦具有一定的主流傾向。
二、大學生心理測評的信息化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評估是心理咨詢、心理危機干預等重點工作的基礎,心理測評作為科學化的心理評估手段被廣泛使用。本研究統計數據顯示,心理測評系統在我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訪問網站的建設比例已超過八成,進一步的調查顯示,大部分高校將心理測評作為網站的重要實現功能。
傳統的心理測評,主要采取紙筆測驗的方式,須由專業人員現場施測、回收、統計分析,結果反饋耗時也較長。計算機技術的運用有效地節省了數據處理和結果反饋的時間,如較早由某高校研發的心理測驗與統計系統(WJZ2000),可以閱讀測驗答題卡采集數據并快速計算結果。隨著網絡技術的融入,以心理測評為主要功能的心理軟件在市場上層出不窮。這些軟件將測驗的實施、評分、數據分析和初步建議實時化、智能化,不僅可以實現心理測評的全程計算機操作,還可以實現數據庫管理和多樣化的數據分析。
心理測評的網絡化與系統化引領了心理健康教育整體的信息化。隨著系統軟件的拓展研發,公共信息、心理咨詢預約和系統化管理、心理健康知識網頁嵌入等新的功能模塊不斷被整合進來,如今的心理測評軟件系統已不僅僅具有心理測評一項功能,而是逐漸發展成多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統,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平臺和線上陣地。
三、大學生心理咨詢的信息化
心理咨詢是咨詢師與來訪者通過溝通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互聯網通信工具的開發為心理咨詢提供了網絡溝通的條件,從而推動了網絡心理咨詢的產生和發展。美國國家注冊心理咨詢師協會把網絡心理咨詢定義為“心理咨詢師與當事人使用電子郵件、聊天室或網絡視頻設備進行遠距離的同步/實時或異步/非實時的互動?!贝髮W生心理咨詢的信息化亦始于網絡咨詢形式的探索,最早出現的是網站或BBS上的留言板咨詢、電子郵件咨詢、通訊軟件(如QQ)的實時文字咨詢等形式,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升級,實時的音頻咨詢、視頻咨詢、對講式咨詢等新形式也不斷涌現出來。心理咨詢的“互聯網+”已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眾多實證研究顯示網絡咨詢的有效性,并且應用前景廣泛。網絡的超鏈接性和匿名性等特點使網絡咨詢突破了地域性和現實性限制,具有面詢不可比擬的優勢。但這種咨詢形式也存在自身的局限,如咨詢互動重要的非語言信息源缺失,增加了低質量咨詢的風險,不同咨詢流派的療效也存在多種不確定性,對此咨詢師須謹慎對待。另外,高校心理咨詢機構一般都設立在校園內,面詢相較更為便利,因而網絡咨詢在我國高校的應用并未廣泛興起。
大學生心理咨詢信息化的另一個重要領域是心理咨詢服務管理的信息化。如前所述,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統不斷更新與完善的驅動下,心理咨詢服務的信息化管理模塊也隨之研發出來?;谟嬎銠C數據庫技術的信息管理系統,學生與咨詢師都有自己獨立的用戶帳號,求助學生可以實現心理咨詢的網絡預約、咨詢前的信息溝通和專項測評、咨詢后的信息反饋和咨詢評估等功能;咨詢師則可以實現咨詢預約的時間管理、咨詢記錄的電子檔案、咨詢報表自動生成、與學生的在線互動與網絡咨詢等功能??梢钥闯?,心理咨詢服務的信息化管理為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高效有序開展提供了強大輔助。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信息化
課程信息化是指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信息技術與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方面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從而對課程的各個層面和緯度都產生變革作用,進而促進課程整體的變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信息化亦源于與信息技術相整合的教學改革的理論思考與實踐,經過了“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環境下的應用、網絡環境下的應用”三個階段,其中對課程信息化產生革命性影響的是網絡教學(又稱線上教學)的出現和網絡教學平臺的發展。
網絡教學不僅僅是在網上展示與與心理健康相關的教學資源,更多地是強調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通過網絡進行的互動與交流。李蓉,董秀芳(2009)較早介紹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運用網絡教學的案例,教師利用BBS論壇話題、Flash視頻,學生在論壇上留言參與討論、投票并與教師在網上互動。藺桂瑞(2010)在國家級大學生心理健康精品課程建設中應用網絡和多媒體教學,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網絡互動,實現廣泛的立體化教學。近年來,隨著云技術、大數據等網絡信息新技術的應用推廣,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深,基于“混合式教學理論”、“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慕課)模式”、“電子微課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等網絡教學理念開發的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不斷涌現,網絡教學呈現出從輔助教學向組織教學升級的趨勢。楊盈,包陶迅(2015)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慕課―翻轉課堂―同伴教育”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學新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領域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網絡教學的新理念。
五、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信息化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工作內容,也是性質級別高、涉及部門多、資源調動廣泛、事件處理復雜的系統工作,一般分為心理危機預防、心理危機預警和心理危機處理三個工作子體系。心理危機的預防工作需要借助校園宣傳、課程、講座、心理健康學生活動等措施開展,其信息化在于信息技術對以上措施的輔助與支持,如通過互聯網心理危機預防知識,組織心理危機預防的學生活動等。心理危機的預警工作則主要依托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定期排查和危機監控機制的運作。近兩年相關軟件模塊已被研發出來,該模塊通過心理測評系統對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多個因素進行量化評估,綜合評定學生心理危機的風險等級(如警戒、追蹤、關注、正常),并且建立動態的心理危機監控檔案,對不同風險等級學生的心理干預進行永久的信息化管理。心理危機的處理工作屬于參與人員較多、程序操作復雜的現場工作,目前尚未檢索到該項工作信息化的相關研究。
六、小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在心理健康教育與信息技術的相互碰撞中前行,經過多年的理論思考與實踐,走出了獨具特色的信息化之路。這條路有別于單一的知識教育信息化和學科教育信息化,呈現出立體化、系統化、網絡化的整合發展特點。
所謂立體化,是指信息技術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內容的全方位整合。從大規模人群的心理測評到單個學生的心理咨詢,從心理健康知識的網絡宣傳展示到心理危機干預的系統化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信息技術的影子,并切實提升了各項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所謂系統化,是指信息技術對信息高效處理和系統管理的優勢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發揮與應用。從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脈絡來看,最初其主要需求是心理測評數據的高效處理,心理測評系統應運而生,隨后心理咨詢管理模塊、心理危機干預管理模塊等等相繼被整合,造就了契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的、功能強大的信息管理心理系統。所謂網絡化,是指心理健康教育領域“互聯網+”的逐步推進。網絡已進入社會創新發展的各個領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聯網+”符合教育發展的趨勢,無論是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管理系統,還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網絡教學平臺,都建立在互聯網人際互動的基礎上,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化的特點將日益突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成績斐然,但尚處于起步期,此后的發展面臨諸多新的課題和挑戰。首先,從全國本科院校的網站建設統計狀況可以看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參差不齊,信息化的全面開展還有待努力。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各項工作內容的信息化模塊相對零散,系統化整合有待進一步深入和完善,網絡平臺建設需要頂層設計和創新方案。另外,新的信息技術的運用亦有待進一步的實踐探索,如心理健康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的研發,學生心理健康大數據監測和分析,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和智能自助系統的研發等??梢灶A見,在國家教育信息化戰略的引領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發展具有越來越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劉萬年,馮曉晴. 教育信息化與信息化教育[J]. 電化教育研究,2003,(10).
[2]李堅,唐燕兒. 信息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之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6).
[3]姜巧玲. 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D]. 中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4]王建中,吳瑞林. 高校心理健康測評的現狀與發展趨勢[A].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
[5]申臘梅,石向實. 網絡心理咨詢研究述評[J].社會心理科學,2009,(6).
[6]崔麗霞,雷靂,藺雯雯,鄭日昌. 網絡心理咨詢的療效與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07,(2).
[7]徐萬胥.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念與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3,(2).
[8]李蓉,董秀芳. 信息技術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整合實踐[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9,(9).
[9]藺桂瑞. 國家級大學生心理健康精品課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 北京教育(德育),2010,(Z1).
一、主要特點
(一)技術整合趨向明顯
技術整合是指心理咨詢或治療工作者針對來訪者的個性特點、問題層次,在咨詢與治療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技術手段進行咨詢或治療。
作者對《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創刊十一年來案例報告中采用的治療方法進行統計歸類,結果表明單純使用一種方法的案例比重明顯下降,技術整合趨勢明顯。并且,整合療法一般遵循同一模式:在以來訪者為中心的氛圍中,側重于行為—認知療法的綜合使用。
(二)組織機構發展壯大,咨詢與治療范圍廣泛、方式多樣。
自1985年9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成立到1996年6月,協會已建立專業委員會13個(其中包括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系統分會3個,省級心理衛生協會24個,地區協會35個,會員2萬余人。
中國心理咨詢與治療從一開始就超出了醫學的范圍,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心理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各種社會服務人員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進行各種形式的心理咨詢或治療?,F在在全國范圍內,各大綜合醫院、精神病醫院已普遍建立心理咨詢門診,全國許多高校已建立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在社會上也開辦了婚姻、職業、兒童等各種心理咨詢中心,以及熱線電話、危機干預機構。
目前,我國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直接咨詢和間接咨詢,個別咨詢和團體咨詢。按咨詢途徑可分為電話咨詢、通信咨詢、門診咨詢、現場咨詢、報刊專欄咨詢等。
(三)相關出版物增多,概念日益普及
近十年來,有關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概念在大眾傳媒中被討論和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秾W校心理咨詢》、《變態心理學》、《心理測量》、《實用心理自我療法》、《心理衛生》、《現代人生心理學叢書》、《學生心理健康文庫》等有關書籍大量出版;繼《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創刊后,1990—1994年短短五年,《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健康心理學雜志》、《心理與健康》、《青年心理咨詢》、《心理世界》等學術性或普及性刊物相繼創刊;此外,在《大眾心理學》等多種刊物中設有心理咨詢專欄;國外的許多有關資料也被介紹到中國;借閱和購買有關心理咨詢與治療圖書的人數迅速增長,如:《心理與健康》從1994年創刊,13個月共發行37萬冊,深受廣大讀者歡迎。
以上成績可喜可賀。但另一方面,做為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專業人員,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該領域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相當突出的問題。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否則勢必影響心理咨詢與治療在我國的健康發展。
二、主要問題及建議
(一)資格認定與審查制度亟待建立
目前,我國各種形式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的門診、熱線電話等日益增多,但缺乏管理,咨詢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魚目混珠現象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眾對心理咨詢與治療產生了誤解。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還沒有制訂有關心理咨詢與治療人員的資格認定制度及審查制度,從而無法保證服務質量。
要求我國馬上出臺切實可行的心理咨詢與治療人員資格認定與審查制度是不現實的,建議針對我國咨詢與治療工作者專業素質偏低的現實,首先推出督導培訓制度,以確保心理咨詢與治療人員在工作中得到連續有效的指導和系統化的培訓。
(二)對理論研究與交流重視不足
目前我國心理咨詢與治療多半僅注重技術應用,發表的論文主要是療效報告,而對各種療法的理論基礎及本土化等問題涉及較少,深度不夠。
要想使心理咨詢與治療在我國得到長期健康的發展,一方面必須進行一定的理論研究,及早改變在西方國家后面亦步亦趨的被動局面;另一方面,也應注重在不同學說之間發展起足夠多而且較規范的共同概念,以便于進行討論交流,促進學科發展。
(三)宣傳不夠,咨詢意識有待加強
在中國,由于種種原因許多人仍對心理咨詢與治療持有偏見。有的人對其作用持懷疑態度,認為心理咨詢就是說教;一些想要咨詢的人怕被人當做精神病看待,不敢去咨詢。據調查,某大學相當一部分來訪者希望咨詢中心設在隱蔽的地方。與此同時,仍有相當多的人不知道心理咨詢這個詞。
關鍵詞:輩心理咨詢員;培朋訓;積極心理學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因專業人員匱乏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美國在精神衛生領域掀起了一場非專業心理咨詢的運動與革命。一些學者開始探討在學校培訓學生,以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學生。Vriend1969年發表了她利用受訓的高成就的中學學生在咨詢團體中幫助低成就的學生的研究報告,成為朋輩心理咨詢領域的首篇論文。此后,朋輩心理咨詢得到長足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1981年美國心理學者馬歇爾夫提出朋輩心理咨詢的概念,受到我國學者的認同,成為現在我國朋輩心理咨詢的最常用概念。
一、相關概念與研究
(一)朋輩心理咨詢 (peer counseling)
朋輩心理咨詢是指非專業心理工作者經過選拔、培訓和監督向尋求幫助的年齡相當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詢功能的人際幫助的過程。(馬歇爾夫,1981)。相對于專業心理咨詢而言,它是一種“準心理咨詢”(para counseling)。
(二)朋輩心理咨詢員(peer counselor)
朋輩心理咨詢員是指從某個社會群體中選,接受特定的培訓和信息,為朋輩提供心理援助和行為示范的人,以下簡稱朋輩咨詢員。
(三)關于朋輩心理咨詢員及其培訓的研究概述
從對朋輩心理咨詢(輔導)的國內文獻檢索看,近五年對此問題的研究比較多,集中發表于2006、2007年,研究對象以高校為主,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將朋輩心理咨詢(輔導)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新途徑或模式,探索其作為高校專業心理咨詢服務工作的一種有效補充形式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理論依據、優缺點等;二是對朋輩心理咨詢(輔導)如何開展進行探討,具體有朋輩心理咨詢(輔導)模式的構建,形式和方法的探索與實踐,及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應用。
二、設計理念與思路
(一)設計理念
1.人的積極改變
所謂積極改變是指:人們在發展過程中尋找機遇以促進自身的成長和發展,面對那些對能力提出要求的挑戰并加以應對,并在整個過程中發展出新的技能、能力以及力量。成功的自我改變者在他們嘗試改變問題行為的過程中,會運用來自家庭、朋友以及自助群體的信任、接納和社會支持[1]。
朋輩心理咨詢員的培訓中要幫助咨詢員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身的能量和向積極的方面改變的能力,鼓勵其體驗積極改變后自身的自我成長,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2.共同成長
朋輩咨詢中的雙方是同輩,遇到同類問題的可能性較大,應對問題的方法可借鑒的成分也就相對較多;加上雙方相同的年齡、文化層次和相似的當下生活環境,使得朋輩咨詢員更能從同輩人的角度與對方產生共情和同理,其自身對問題應付方式或提出的建議也更符合被幫助者的年齡、生活背景和處世方式。因為,在咨詢過程中,朋輩咨詢員可能因成功幫助對方而提高自我效能;也可能因遇到阻礙,而在和對方的共同探索過程中,促進自身應付方式和對問題態度的積極改變和成長。
(二)設計思路
本方案的設計從嚴格篩選學員、培養學員朋輩咨詢員的角色意識入手,要求學員掌握心理健康、心理咨詢、朋輩心理咨詢的理論,體驗咨詢過程,實操咨詢技術,并在整個培訓過程中貫穿個案討論和個人成長訓練。朋輩心理咨詢員培訓的過程不僅是學員理論與技術的專業成長過程,也是其個人成長的過程。
三、設計方案
培訓目標:培訓者掌握心理咨詢的部分理論和技術,能進行個案的初次接待,初步識別來訪者的問題程度,并視情況直接提供積極的幫助或勸導其至專業的咨詢師處咨詢(治療)。
培訓過程:培訓過程分兩個階段72學時完成,方式為團體輔導、理論學習、案例討論、模擬訓練等。第一個階段是篩選、心理健康、心理咨詢的理論與技術培訓,這一階段的后期安排朋輩咨詢員做一些預約咨詢接待的工作。第二階段是進一步的個案心理咨詢理論與技術培訓和團體輔導理論與技術培訓,這一階段開始安排朋輩咨詢員從事熱線咨詢電話、網上心理咨詢等咨詢工作。兩個階段各安排八次每次三學時(共計48學時)的理論學習、四次個案討論(共計12學時)和四次個人成長(共計12學時)。
具體培訓設計:
(一)第一階段:朋輩心理咨詢員篩選、心理健康、心理咨詢的理論與技術
1.人員篩選
目的要求:篩選適合從事朋輩心理咨詢的學生
具體實施:通過心理健康、人格特質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心理測量對報名學生進行選拔,測試后按照心理咨詢師職業道德對測量合格學生進行面談選拔。
2.形成團隊
目的要求:建立朋輩心理咨詢員團隊,讓學員認識到咨詢員團隊對于咨詢員自身專業和心理成長的重要性。
具體實施:按團體心理輔導方法,結合相關心理學理念,幫助學員培養團隊歸屬感,形成積極的朋輩咨詢員團隊。
3.基本理念的確立和基礎知識培訓
目的要求:學習心理咨詢等基本理論。幫助學員樹立積極心理的理念,了解心理咨詢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朋輩心理咨詢的理論、原則。
具體實施:課堂講授介紹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心理咨詢和朋輩心理咨詢的基本概念和內涵。
4.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培訓
目的要求:繼續學習心理咨詢、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論。
具體實施:課堂講授心理咨詢和朋輩心理咨詢的基本概念和內涵,重點講授心理咨詢和朋輩心理咨詢的原則、咨詢關系的建立、各層次心理問題區別等。
5.案例練習
目的要求:讓學員通過案例進一步了解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知識。
具體實施:通過列舉心理咨詢的案例(含成功和失敗的案例)讓學員進一步了解心理咨詢,特別是咨詢關系建立的重要性;通過列舉各種心理問題讓學員進行初步的識別,將一般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區分開,知曉應將障礙和疾病者及時轉介到專業咨詢和治療機構即可。
6.心理咨詢初診接待培訓
目的要求:學習心理咨詢中關于首次接待來訪者的技術要領,幫助學員掌握接待的禮儀、專業態度,介紹基本的談話技巧并進行體驗。
具體實施:分別模擬正確和錯誤的來訪者接待過程,并分三人一組(咨詢師、來訪者、觀察者)進行練習與體驗。(此次培訓后學員可參與咨詢預約接待或助理咨詢等體驗。)
7.基礎知識和技術培訓——傾聽、非言語技巧
目的要求:進一步學習心理咨詢和朋輩心理咨詢中關于咨詢技術的理論,掌握傾聽、溝通、回應等技術和咨詢中的非言語技巧。
具體實施:三人一組模擬咨詢,讓學員進行傾聽、回應等練習,留心非言語行為對助益性關系形成的影響等。
8.咨詢理論和技術培訓——提問
目的要求:學習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技術,掌握基本的談話技術和技巧。
具體實施:列舉來訪者常在咨詢中的提問,如搜集網上咨詢的問題,讓學員練習提問技巧,如:一般化技巧、例外詢問等。
(二)第二階段:進一步的心理咨詢理論與技術培訓和團體輔導理論技術
9.咨詢理論和技術培訓——共情
目的要求:學習心理咨詢的理念和技術,掌握共情技術。
具體實施:三人一組模擬咨詢,讓學員進行共情練習。
10.咨詢理論和技術培訓——咨訪關系再次體驗
目的要求:進一步學習咨詢關系的理論,了解咨詢關系在咨詢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咨詢關系建立的技巧。
具體實施:從咨詢員和來訪者兩個角度討論咨詢過程中如何與來訪者建立助益性的咨詢關系,幫助來訪者獲得積極改變。
11.咨詢理論和技術培訓——積極改變
目的要求:進一步學習積極心理咨詢理論中關于積極改變的理念,了解在咨詢過程中咨訪雙方都可以獲得積極的改變。
具體實施:列舉咨詢個案(含成功和失敗的案例),讓學員討論。
12.咨詢理論和技術培訓——助人自助與個人成長
目的要求:進一步學習心理咨詢中關于咨詢過程、咨詢效果和咨詢師成長等部分的理論。
具體實施:進一步講授咨詢中助人者的角色和助人自助的理念,并進行一些自我成長活動,提升咨詢員自我覺察能力。同時,幫助學員認識到朋輩心理咨詢不是萬能的。
13.咨詢理論和技術培訓——熱線咨詢電話接線及網上咨詢接待
目的要求:學習熱線咨詢和網上咨詢的理論和技術,掌握工作技巧。
具體實施:列舉熱線咨詢和網上咨詢遇到的問題,講授熱線咨詢和網上咨詢的理論、技巧和注意點等。(本次培訓后學生可參與熱線電話咨詢、網上咨詢等)
14.咨詢理論和技術培訓——團體輔導體驗
目的要求:體驗團體輔導的過程,了解團體輔導的理論
具體實施:讓學生體驗團體輔導的過程,主題設計為個人成長。
15.咨詢理論和技術培訓——團體輔導理論和技術
目的要求:掌握簡單的成長性團體輔導的理論和技術,學會設計成長性團體輔導主題和方案。
具體實施:分享團體輔導的體驗,進行提問,講授團體輔導的理論和技術,列舉團體輔導設計方案,要求學員分組設計成長性團體輔導主題及方案。
16.團體輔導實訓
目的要求:體驗成長性團體輔導的組織實施過程,掌握基本的成長性團體輔導技術。
具體實施:分小組體驗成長性團體輔導的實施過程,分享和點評。
(三)個案討論、個人成長和督導
在第5、6、7、8、9、11、13、15次培訓后各安排一次個案討論,在第1、2、3、4、10、12、14、16次培訓后各安排一次個人成長團體輔導。
將朋輩心理咨詢員分配給學校有經驗的專兼職咨詢師,由咨詢師從其開始從事朋輩心理咨詢服務后每兩周到三周或視需要為其作一次個案督導。
參考文獻
關鍵詞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自媒體;改進
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生所面臨的各種壓力都在不斷增大,這使得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然而,由于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限制頗多,致使其發展緩慢且效果不佳。近些年來,由于移動互聯網發展迅猛,讓移動終端得到了普及,以微信、微博、網站論壇為代表的自媒體應用簡化了公眾的信息傳播渠道,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中數億用戶實行信息傳播活動的新興寵兒。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充分發揮自媒體的優勢,與心理健康教育適當結合,希望以此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1自媒體的涵義
關于自媒體的定義,至今還仍有許多爭議,“自媒體”最早由美國著名硅谷IT專欄作家丹•吉爾默提出,可分為三個階段:web1.0即傳統媒體或舊媒體,例如電視、廣播等;web2.0指新媒體包含傳統媒體的網絡版和新聞門戶網站等;web3.0指現在的自媒體,即以微博、微信、網絡論壇為代表的可以實現用戶貢獻內容的媒介。
2初中生自媒體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2.1國家素質教育的需要
2012年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曾明確提出:“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2.2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
中學階段正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心理學家把這一階段叫做“心理危機時期”。處在這個特殊階段的初中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所以在這一階段的初中學生很容易產生某些心理問題,影響到其今后的健康發展。通過對錦州市多所學校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可以了解到,雖然有的學校對于新入學的學生進行心理測驗并存紙質檔案,卻不能很好地進行跟蹤再調查;部分學校每個月都會舉辦相應的心理講座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卻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由于多種因素的限制,使得學校并沒有充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了更好地響應國家素質教育的需要,應該找到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2.3時展的需要
目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發展還不平衡,大部分學校尤其是北方的一些學校中心理健康咨詢室設施配置不足,心理健康教師能力不足,不能給予學生及時的心理疏導和咨詢。甚至有一些學校根本沒有設置心理咨詢室,沒有配備心理健康教師。尋求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和方法,加強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亟需解決的課題。隨著社會的發展,自媒體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溝通工具。針對自媒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通過一個預調查進行了初步了解。調查方式是對錦州市幾所中學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發放問卷共130份,收回115份,回收問卷有效率為98%。問卷共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二是學生使用自媒體的現況;三是對開展自媒體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度與建議。通過調查,在被試的初中生中73%的學生存在著各自的困擾,有的同學會選擇通過跑步或者聽音樂等方式進行排解,也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選擇不排解壓力,順其自然。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用智能設備上網的同學更是達到了測試人數的98%。對于開展自媒體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度,僅有0.8%的同學表示不是很支持開展自媒體心理健康教育。而78%的同學表示不同程度的支持,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達到匿名咨詢的效果。因此,應當充分發揮自媒體的優勢,與心理健康教育適當結合,希望以此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
3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
3.1授課范圍與內容的局限性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生主要是通過學校所開設的專門課程、活動課程或者融合課程來接受有關心理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而且是在固定的時空內以書本為載體,教師通過口頭講述的方式來使學生接受心理健康知識,所以授課范圍有限且傳授知識的速度緩慢,教學內容單一。學生是以集體的形式參與到課堂當中去,故無法根據自身心理情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致使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授課范圍與授課內容受到局限。
3.2師資方面的匱乏
以我國目前的狀況來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依然處于匱乏階段,許多中小學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學校設有心理咨詢室和心理咨詢教師。而設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某些學校教師專業水平也令人堪憂,甚至不乏是兼職教師。不僅如此,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一個教師往往要負責一個年級甚至是一個學校的學生。在傳統的心理咨詢中,一個咨詢師每次只能接待一個來訪者,以此來看,要想滿足全體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就變得極其困難。
3.3社會偏見
很多學校都設有一間布置得非常溫馨的學校心理咨詢室,暖色的墻壁,舒服的座椅或者沙發,專業書籍、鮮花一應俱全。一些學校還專門購置了沙盤等測試的工具,與教室相比較,更顯安靜舒適。然而,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利用率卻不盡如人意。很多學生認為,心里有秘密,但是沒法說。老師不能懂,也怕老師對自己產生偏見。社會對心理問題的探索是有一定偏見的,這就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無論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上,還是在社會心理咨詢室中,都不敢或者不愿意暴露自己,害怕受到他人的排擠與質疑。學生們如果不能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那么一旦出現問題將無法得到排解,如此往復便會使問題擴大化。
4結合自媒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特點
4.1方便靈活,形式新穎
現如今,網絡是青少年接觸、認識、了解并參與社會生活的一個必要途徑,而自媒體更使得青少年能夠方便快捷地融入信息社會。通過自媒體平臺,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與能動性,使學生突破原有的時空限制,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學習內容,掌控學習進度。這樣的變通,不僅可以讓那些由于某些原因而沒能參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生方便快捷地接受教育,也可以使教育更具靈活性。
4.2形象溫暖,立場中立
青少年時期正是邁向成人的過渡時期,如今的青少年擁有更多,同時也背負更多,繁雜的世界,快節奏的步伐,高速流動的信息,充滿壓力的競爭,使得青少年時期既充滿生機又充滿困惑與彷徨,然而這許多心理困擾,不少學生既不愿意讓身邊的同學知曉,也沒有勇氣向家長傾訴,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可以傾訴煩惱的角色。利用現在的移動自媒體平臺,學??梢栽O立一個QQ群,群內有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心理咨詢師,讓同學們可以在QQ群中通過匿名的方式向老師求得幫助;也可建立QQ群小組,組內成員互幫互助;或者學??梢允孪壬暾垘讉€公用QQ賬號,如果學生產生情緒問題可以自行登錄此QQ賬號向老師尋求幫助。由于學生拿著自己的手機或者獨自坐在電腦前,與他人產生了距離,會產生安全感,從而愿意敞開心扉,可以真實地傾訴自己的真實想法,這也減少了傳統心理咨詢中的阻抗問題的發生幾率,使心理咨詢得以順利進行。
4.3順應時展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也就是說通過現在的網絡自媒體可以適當緩解當下師資貧乏的問題,現有許多專業化水平高的微信公眾號和心理輔導網站可以供大家學習。微信公眾號有:北京大學心理中心,簡里里,你好媽,NLP青少年兒童心理教育第一人,時代心理TIMESMIND,心里有術,心理測試,壹心理等等。這些公眾號會定期推送關于心理教育方面的文章或心理測試,其中還有許多關于家長、學校應該如何教育孩子的小文章。有的還提供在線咨詢、電話傾訴等服務。然而經過調查得知,除了一些心理相關工作者會關注這一類的公眾號之外,少有家長會關注這類消息。這說明自媒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是有了,卻未形成良好的體系,難以使每個學生都受益。所以,要想使自媒體心理健康教育發揮作用,還需要建立一套具體可行的學校系統,才可以切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實效。
參考文獻
[1]聶智.論虛擬社會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D].中南大學,2013.
[2]楊賢芳.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安徽大學,2014.
[3]姜巧玲.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D].長沙:中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4]叢立新.中學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31-34.
[5]郭靜靜.自媒體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7).
[6]張茜.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中學為例[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7]姚本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整合[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