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8 17:51: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歷史文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文化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中”并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還是一個歷史概念和文化概念。中國古人對時空的把握和體認,源于對自然及其變化的觀察。我們的先人認為,大地是一個正方形的平面,中國處于大地的中心,中國之外有四夷,四夷之外有四海。而大地的絕對中心就在中原地區。在中國人獨特的宇宙觀念下,鄭州登封成為中國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薈萃的中心,中國幾大主流文明———儒、佛、道都在這里建立了弘揚傳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這里也成為人們測天量地的中心,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正是“中”文化的物質體現?!版偡暮?、夸示外國”的禮制文化,“傳道濟世、兼容并蓄”的書院文化,“慈航普度、仙真儀范”的宗教文化,“經世致用、求真求理”的科技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多輻輳在此,并成為中國文化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源泉,輻射四方。
2010年8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表明了國際視野對中原文化“中”之特性的普遍體認,也昭示了對內包容、對外開放的中原人文精神已經成為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
中原人文精神之“中”,更體現在它對異質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和改造功能,以及它的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上?!爸性幕ㄟ^經濟、戰爭、宗教、人口遷徙等眾多渠道,吸納了周邊多種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實現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觀念的全面融合與不斷升華?!缰性貐^的大汶口文化就是東夷集團的海岱民族和中原民族交往、融合的結果;鄭州大河村遺址中出土的一些富有山東大汶口文化特征的陶器,說明中原文化在那時就開始吸收周邊文化成果,熔鑄自己的文化。胡服、胡樂、胡舞、胡人食品在漢唐間傳入中原,都融入中原文化之中。世界其他地區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傳入中原,卻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納,成為中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文化傳統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手椎姆私倘藗儭骶W’,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采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
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豐富了中原人文精神的內涵。中原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可以歸納為八點,即:和諧共存的自然觀念,和諧共處的社會觀念,反分重合的國家觀念,以人為本的人學觀念,知行并重的求知觀念,有所作為的人生觀念,重德守信的倫理觀念,尚儉節用的經濟觀念。這八點今天已作為普遍價值被中國人接受,并成為中國文化秉持的基本原則,但在其根源處,這些價值觀卻是中原農業文明的孕育和滋生的結果。其中,像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它的前提就是因農業勞動而形成的人對土地的依附關系;人與他人的和諧共處,則是鄉居者圍繞土地形成固定社群后,協調利益關系必須持守的原則。同時,中原地區形成的國家形態,具有典型的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的特征。國家觀念上的反分重合,是農業民族重視家族血緣、社群和諧的自然延伸。而所謂的以人為本、有所作為,其前提也是因為土地首先為人的生存提供了一個不可更移的衡量,然后才有了人不斷擴張其實踐力的變量。
“商”文化傳統
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鄭州商城遺址是中國商代都城的遺址,1955年發現并開始發掘,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朝人擅長貿易,“商人”稱呼即來源于此。由此可見,鄭州正是商業文明的起源地,也因此留下了商業文明的諸多佳話,如“新鄭人弦高,在經商途中遇到了秦師入侵,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智退秦軍?!谝粋€由政府頒布的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質誓》就誕生于春秋時期的新鄭……最早的商家訴訟條例也發生在春秋時的鄭國即今鄭州……清代鞏義的康百萬家族,更是寫下了‘富過十二代、歷經四百年而不敗’的商業神話。由此可見,中原商業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原文化傳播工程的頂層設計
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要對中原文化進行有效的傳播,必須把握好中原文化傳播的指導方針、基本內容和實現路徑,具體來講,主要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提煉關聯文化元素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涵蓋面廣,因此需要對豐富的中原文化加以分析、梳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從中提煉出那些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體現當地文化整體風貌的優秀文化。因此,應按照地緣相連、文化特質相同、歷史階段相近、外在形象相似等原則進行頂層設計,對中原文化資源進行梳理分類,通過提煉關聯的文化元素,聚焦品牌的核心元素,彰顯中原文化的整體魅力。
(二)確定中原文化傳播主題
根據上文對中原文化傳統的提煉,可歸納出四大中原文化傳播主題:第一,依托新鄭黃帝故里、始祖山、拜祖大典、炎黃文化節等核心元素,體現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自強不息的指向,策劃“叩祖尋根”文化主題,弘揚源遠流長、團結統一的愛國精神;第二,依托“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嵩山自然人文景觀等核心元素,體現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指向,策劃“天地探中”文化主題,弘揚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包容和創新精神;第三,依托裴李崗遺址、大河村遺址等核心元素,體現自然和諧,內斂自足、低碳環保的指向,策劃“重農興邦”文化主題,弘揚順應自然、和諧共處的和諧精神;第四,依托商城遺址、康百萬莊園、現代城市商業等核心元素,策劃“商道在豫”文化主題,體現誠、信、義、恕、讓的指向,弘揚艱苦創業、開放進取的創業精神。
(三)選擇有效的傳播路徑
文化傳播要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就要發揮文化的滲透力,使文化具備更廣泛的大眾基礎和更強的影響力,使之具有持續性??v觀文化發展和傳播的歷史,可以發現,文化傳播主要通過商貿活動、人口遷徙、教育等途徑進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逐漸成為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中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正根”“正道”“正宗”“正統”,對其進行弘揚傳播就要切實使其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中原文化傳播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通過多種途徑,不斷擴大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中原文化的弘揚與傳播
按照以上中原文化傳播工程的總體設計,中原文化傳播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進行。
(一)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加大宣傳推介力度
以文化宣傳部門為主體,統一部署,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宣傳中原文化的魅力和神韻。首先,通過舉辦全國乃至國際性的規模較大、層次較高的推介宣傳活動,利用全國各地的文化場所和國內主流媒體充分展示中原文化,提升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如繼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舉辦“中原文化周”“中原文化行”等大型活動。其次,在河南省境內舉行全國或國際性質的展覽和演藝活動,如大型文藝晚會、戲劇戲曲演出、圖書節、書畫攝影展等,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為河南作為中原文化核心區域的形象造勢,形成一個關注中原文化、學習中原文化、研討中原文化的熱潮。
再次,各級文化宣傳部門要為中原文化的宣傳與推廣提供強有力的政策和組織保障,把中原文化宣傳工作“作為一項有組織、有系統、有計劃的長期工程,每年都應當確定一個面向國際、國內市場的推廣主題,有系統地推廣中原文化。要圍繞推介活動主題,以新的思路、新的國際視野、新的科技能力、新的文化傳播載體,以開放的姿態與心胸,充分發揮自己的歷史和資源優勢,設計豐富多彩的推廣活動,搭建交流的平臺和對外文化營銷的渠道,使民眾能夠系統地了解中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精髓內容”。
(二)充分利用媒體媒介,擴大宣傳范圍
動用一切可利用的各種媒體,實現跨媒體聯動宣傳。借助出版傳媒,出版中原文化系列叢書,以中原文化為主題參加各類書博會和圖書展。借助新聞傳媒進行中原文化同一主題的文字版、音頻版、視頻版同步報道。借助影視媒體,推出以中原文化為內容的影視作品和動漫作品。借助新興媒體,在門戶網站上開設“文化中原網上巡禮”大型專題,不斷更新有關欄目之下的音視頻、圖片、文字等。通過專業機構設計研發“中原文化”智能手機終端應用軟件,實現“中原文化盡在掌中”。拍攝中原文化系列電視紀錄片,在電視臺、電臺網站同步播出,同時通過網站提供下載,通過報紙刊登解說詞、編創人員創作體會和觀眾的觀后感,全方位宣傳中原文化。
(三)不斷推出精品力作
品牌經濟時代的品牌效應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但在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一個文藝巨星、一部精品佳作的市場號召力和現實影響力,是一般的數量疊加所難以企及的。所以,中原文化的有效傳播離不開名人名作的精品化。
首先,整合資源,有計劃地宣傳河南名人,可以利用系列叢書、電視系列片等打造河南名片,通過他們的成就擴大中原文化的影響。其次,加大人才培養,特別是培養大量民間文化藝人、非物質遺產文化傳承人、文化專業人士,抓緊培養、推介具有全國影響的名作家、藝術家、學者、教授、編輯、記者、主持人、出版家、創意家、文化經紀人等,通過他們的創造加工,不斷把各種優秀的文化資源加工整合成具有較高附加值、較高藝術含量的文化產品,在文化產品的推銷和推廣中傳播中原文化。
再次,借助優秀人才的聚合和綜合優勢的發揮,推出更多代表中原形象、風貌和精神的各類文化精品,創作出值得人們永久記憶的文化力作。加強對文化品牌精品力作的宣傳推廣,運用各種媒體、公共文化場所等傳播渠道,開辟專門頻道、版面、場地,展演、展映、展播、展覽中原文化的精品力作。組織文化學專家在電視臺推出系列講座,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全面、系統、生動地講解中原文化。重視把傳播中原文化和人民現代文化生活密切結合,用底蘊深厚的中原文化引領百姓的文化消費,如旅游、度假、健身等。
(四)積極組織闡釋研討
第一個文學碩士論文故事:“不懂英語的國王”, 安妮女王并沒有子嗣, 在其去世之后英國國王由女王的德國遠親喬治一世擔任, 但是喬治一世并不會說英語, 更不關心英國的國家事務, 使得英國內閣的行政大全從國王喬治一世轉移到財政大臣沃爾波爾手中, 由此產生了英國的第一任首相。針對這一故事, 教師需要要求學生按小組分析國王喪失了什么權力?
第二個文學碩士論文故事:“最年輕的英國首相”:1782年, 英國在北美失敗, 通過不信任案, 諾思帶領所有內閣成員集體辭職, 年僅24歲的小皮特上臺組閣, 仍舊受到了議會的不信任, 但是這位“最年輕的英國首相”向國王提議, 解散議會下院, 宣布提前進行大選, 最終將反對派議員從議會下院中剔除。針對這一故事, 教師需要要求學生思考, 議會和內閣出現矛盾時, 可以采取哪幾種處理方案?>>>>>中國漢字日本四種簡化方法分析
第三個文學碩士論文故事:通過“48小時首相”這一故事, 向學生介紹1746年喬治二世否認了首相亨利·配蘭的提案, 使得政府所有閣員集體辭職, 而喬治二世也僅僅當了兩天的首相就下臺, 被稱作48小時首相, 也是英國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針對這一故事, 教師需要要求學生按小組分析, 如果國王和內閣出現了矛盾, 內閣將會如何處理?
會議期間,代表們圍繞議題展開了廣泛而熱烈的研討活動。不少文章和發言對當前桐城派研究有所突破和刷新,是桐城派研究成果的新發展。其中值得注意的創獲有以下幾點:
1、對桐城派發展與成功原因的探討進一步深化。關于桐城派在清代得以發展和成功的原因,歷來有多種說法?;蛘J為是清王朝的政治需求,或謂得利于桐城的自然人文環境,還有認為出于桐城文士的職業選擇……,多停留于桐城派與外界關系的表象,此次會議上,楊義先生從清代文化中心的轉移和清代文化結構的大背景上考察桐城派,認為“桐城派是唐宋文章、程朱理學和清代學術的綜合體,它把中國傳統文章的精華、傳統道學的脈絡和傳統學術的精彩東西結合在一起,帶動了天下文章的寫作,占據了清代文壇二百多年。”他認為桐城派成功的原因有四:“一是它的旗幟。”即所謂“學行繼程朱之后,文章在韓歐之間” ,把程朱道統和韓歐文統結合起來,用文統蘊涵道統,用道統支撐文統,起到了對整個社會的導向作用。二是宗師相承,不斷地給予同時又吸收。三是姚鼐的文章論。真正使正宗文章學形成體系的是姚鼐。姚鼐的“義理、考據、辭章”為三綱,“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為八目,又提倡陰陽剛柔、相依為用,這是清代文章理論的重要里程碑。第四是人才培養,創辦書院??傊巴┏桥稍戳骱苷?,弟子很多,綱目清楚,所以能夠不斷發展。”他的這些論述從宏觀高度概論了桐城派傳衍發展的原因。而北京語言大學王兵教授則論析了清廷不同時期學術宗尚對于方苞、姚鼐、三位代表人物文論和選本實踐的不同影響和其差異;南京大學中文系曹虹教授則探討了清帝訓誥倡導的“清真雅正”的文統理念與桐城派文章風格形成的關系,從一個角度揭示出桐城派開宗傳衍的背景。他們的發言和文章從微觀上深化了對桐城派發生、發展的研究。
2、辯證地看待桐城派與“新文化”的關系,注意從桐城派中發掘對新文化建設有益的經驗。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王達敏在其《張裕釗與清季文壇》一文中以大量材料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了張裕釗、吳汝綸共同開創“蓮池派”造就大批才杰的歷史貢獻,文章尖銳地指出:“治中國近現代文學和學術史的一些學者,每在進化史觀籠罩下研究歷史,以新舊論學,并進新而退舊,少有追尋歷史之是的興趣。這就使得所謂舊,如張、吳及其弟子群體,在以新為主線的歷史敘述中被遮蔽,而長期沉沒于無言的歷史之海?!薄澳切┡f人所創業績,不惟是新派得以成立的基礎和背景,而且其本身就是文壇、學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正面相呼應的是安徽大學中文系張器友教授,他在《近代桐城派與五四新文化關系的思考》一文中指出:90年代以來隨著對國學的重視,一些人在研究五四新文學與傳統文化關系時注意到了傳統文化中流淌著“被壓抑的現代性”?!暗侨藗円恢睕]有從晚清之際傳統文化的代表性文派――桐城派與新文學的關系論述古代文學的現代轉換,這是必須正視和解決的問題。”他認為:“近代桐城派是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學的路障,更是通向后者的‘橋梁’?!倍藗儗┏桥膳c五四新文化關系未能作出科學評價的原因則在于“西方中心論”、“新舊斷裂論”、“成王敗寇論”和“反傳統論”等錯誤觀點使然。
從桐城派及桐城文化與當今社會新文化建設的關系來看,還有不少論文注意到從桐城派和桐城文化中發掘那些對于新文化建設有益的思想、觀點和主張。如安徽大學周中明在其論文《論姚鼐鮮為人知的一面――民主性和進步性》中廣泛論述了姚鼐宣揚做“親民之吏”、贊揚“盡去苛政”、鼓吹“男女一也”、主張“與時俱進”等民主進步思想,指出這些仍是我們今天所應繼承發揚的優秀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皖西學院中文系盧佑誠在論文中指出:梅曾亮的“民頡彼枷胗邢嗟庇誚裉燜說的“人民公仆”的意思,它包含有愛民、憂民,惠氏、利民,導民、順民之性的內容,是傳統的民本觀和柳宗元“吏為民役”思想的發展;還有安慶市圖書館鄒子榮剖析的張廷玉“疑罪惟輕”的司法理念等。這些文章觀點,對于我們今天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文化無疑都是俱有啟迪意義的。
論文 關鍵詞:“ 現代 派”小說 歷史 合理性 現實傳統 反省
論文摘要:“現代派”小說在 8o年代經歷 了發軔、、衰落的過程,它的產生改變了80年代的整體文學風貌,促進了文學的 發展 。出于對當時文學現狀的不滿,“現代派”小說充當了文壇爆破手的角色,實現了對傳統現實主義一統天下局面的反撥,提出現代主義文學的創作方向。不過,由于各種歷史場力的作用,“現代派”小說沒有及時地反省自我,過多強調了其歷史合理性,而忽視了
“現代派”這個曾在五四登陸
第二,“ 現代 派”小說的倡導者沒有意識到自身主體的建設。在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如何“拿來”西方的有用之物, 發展 自我,一直是近代
“署名”這件事,說起來不是什么大事,但當我們把它和人格、境界這樣一些操守聯系起來的時候,卻發現在“署名”這樣一件小事上,也能展現出大的人生境界來;雖然只是小事一樁,凸顯的卻是大人格、大境界。
蔣路先生是著名的俄蘇文學翻譯家、人民文學出版社資深編輯,他的身上,具有一種可貴的甘愿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而且助人不圖名,情愿做無名英雄。由北大李賦寧教授主編,劉意青、羅經國等教授編撰的《歐洲文學史》一書在出版前,曾交由蔣路先生校訂,同為編輯的艾珉女士回憶說:“北京大學當時主管《歐洲文學史》工作的羅經國老師告訴我,看了蔣路加工的《歐洲文學史》,他們都感動得說不出話來:整部書稿改得密密麻麻,所有史實或細節,他都已核實訂正;結構欠合理處已重新調整,有的段落甚至改寫或重寫。在他們看來,蔣路遠不止是編輯,而且是重要的作者之一,可是請他參與署名時,蔣路卻堅決謝絕了?!睂W者藍英年先生也曾在回憶文章中談到了蔣路的另一件“拒絕署名”的往事:“蔣路對《歐洲文學史》的校訂已經充分說明他的歐洲文學史知識何等豐富。此外他擔任過《瑞典文學史》和《捷克文學史》的編輯工作,他加工后的《捷克文學史》,判若天淵,質量上有極大的提高,致使編者看后非要他署名不可,他當然又謝絕了?!狈g家凌芝在《蔣路文存》編后記中也寫到了一件相類似的往事:“《生活與美學》的譯者主動提出,請蔣路將他這本由英文轉譯的舊譯本根據俄文校訂。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往往被人視為畏途,如同改造一幢舊房屋,既要用新材料表現現代感,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風貌,這實際意味著比重譯一遍還難!可是蔣路做到了。盡管由于年代的久遠和當事人的離去,許多細節已漸漸暗淡起來,但責編蔣路究竟為這本書獲得了新生。成稿時,連俄文版書名《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也恢復了它的原貌??戳烁奈?,十分滿意,主動把‘蔣路校’三個字寫在他名字后面,卻被蔣路毫不猶豫地勾掉了。后來再一次把他的名字寫進后記,結果照樣被勾掉了?!?/p>
林增平先生長期致力于歷史的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成為研究歷史的權威。前些年,有關部門決定出版一部《史》,林增平先生便受邀擔任其中部分章節的撰寫工作,而且他還與另一位歷史學家一起負責這本書的統稿工作。在這本書第一卷出版前,有的編委提出,要將林增平先生署為第一主編,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同意,大家都覺得這是實至名歸,沒想到林增平先生卻堅決反對,堅決不同意將自己作為第一主編,極力要求將別人作為第一主編。事后,林增平先生曾與孔祥吉先生談及此事,他感慨道:“做學問切不可爭名逐利。眼睛盯著名利二字,文章就不可能行之久遠?!本瓦@樣,在林增平先生的一再堅持下,這本書出版時,將另一位學者署名為第一主編。林增平先生的這種淡泊名利、推賢讓能的人格風范,感動了許多人。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也曾拒絕過署名。那是1986年,錢學森閱讀了一位學者的科學論文,讀后給這位學者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這位學者很感激,便主動提出在時,準備把錢學森的名字同時署上,錢學森立即回信說:“把我的名字放在文章的作者中是不對的,我決不同意。這不是什么客氣,科學論文只能署干實活的人。要說我曾向您提過一兩點有用的參考意見,那也只能在文章末尾講上一句。這是科學論文的原則,好學風,我們務必遵守!至要,至要!”
很多教授,出于虛榮心,在學生研究發現的科學論文上硬要署上自己的名字。這樣的做法,與蔣路、林增平及錢學森相比,境界之高下顯而易見。就如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陽的七彩光輝一樣,署名這樣一件小事,也可以反映出一個人令人仰望的道德品質,這是一種已經稀缺了的人格修為,但這種修為卻不會被歷史的塵埃湮沒,會永遠閃耀著光芒。
關鍵詞 任務驅動;網絡課程;教學設計;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18-0130-02
1 網絡課程與任務驅動教學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構建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過程以任務為線,教學內容巧妙地設計隱含在任務中,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學生獨立或以分組形式來完成任務。通過任務的完成,讓學生學會去發現、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網絡課程里任務驅動教學的應用還在初期探索中,常用于科學類課程,如計算機課程。此類課程的教學是對科學知識的實踐與印證,更多地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學科的特點,缺乏對創新、反思、批判能力的培養。而在人文類網絡課程中,如歷史、文學、哲學、社會學等,強調對現象的批判與反思。但大部分此類網絡課程還延續傳統書本教材的“知識點介紹”特點,以歷史章節為順序,列舉每個時期的重點現象,并由教師進行點評,忽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只能對知識點記憶,而不能真正地思考。同時,此類網絡課程在教學設計上只是將靜態的書面素材變為動態的網頁呈現,教師從錄相課里直接灌輸知識,學生完成網頁瀏覽,其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得不到監控,“自主”學習轉為空談。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文學類網絡課程里的應用如何?筆者參與重慶廣播電視大學網絡課程外國文學、中國古代文學專題、現當代文學的設計與應用,將任務驅動教學法作為教學的重點方法實踐。
2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文學類網絡課程中的設計
網絡課程里自主學習的實現,可以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首先,網絡課程的功能設計上,體現出Web2.0支持的對個性化學習過程的記錄與統計過程。然后,關于課程的知識點背景(包時代背景、相關知識回顧)可以采用“資料搜索任務”,學生自主總結出知識點背景。課程的知識點學習后,采用“專題辯論任務”,直接體現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在知識點的測試階段,采用“作業提交任務”,上傳小論文。整個教學模式的學習過程為:會員登錄文學史背景資料搜集任務課程學習專題辯論任務單元測試小論文作業提交任務。
學習任務1:文學史背景資料搜集——學生自主進行情境創設
學生自主進行情境創設,是指學習初期,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完成者。如對“二十世紀外國文學”這段歷史的描述,教師可以羅列出背景知識點的框架:二次世界大戰的基本情況、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情況、世紀初的普遍情緒、當時名人的傳記。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自己的資料總結與描述,在網絡課程的BBS發表。教師對學生的信息進行匯總,并介紹出通行的歷史文本。學生在與教師提供的“文本”進行閱讀時,已有了前期的理解性情境創設準備,能有一定的批判眼光對待文本,從而產生情感上的交流,達到理解的目的。網絡課程里關于知識點背景的介紹,如歷史、文學史、社會學史、經濟學史、政治史、哲學史等,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學習任務2:專題辯論任務——學生的批判性反思
如對“五四時期新詩的提倡者認為舊詩已是一種無病,必須丟棄古典詩歌”的批判,的觀點是當時文藝發展的必然,但放到今天,此觀點就值得商榷。在網絡課程中,教師可以此經典的觀點作為學生辯論的主題,學生以自己的體會在BBS里辯論是否應該放棄舊詩,教師再引入五四時期學者的觀點,說明其提出的背景,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閱讀文本。網絡課程里對所有人文社會科學原理的介紹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學習任務3:小論文作業提交——學生的綜合性反思
除了具體的對文學作品的反思,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后,學生可以對一段文學史進行總體的評論,基本前期對作品的個性化理解,此時的綜合評論也是個性化的,從而達到文學史的總體理解。
3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可以分為:創設情境、提出任務;結合實際、分解任務;啟發思維、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完成任務;作品展示、評價總結。下面介紹實施過程中的原則。
3.1 任務要有層次
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是由淺入深的過程。學習任務的設計要考慮學生對網絡課程熟悉程度不夠,知識接受能力有差異,充分考慮學生的現有文化知識、認知和興趣等,針對學習的不同程度來設計不同層次的任務。如從“資料搜集”到“資料綜述”,再到“閱讀”與“反思”,再到“綜合論文寫作”,就體現出任務的難度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這讓學生初次接受任務即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3.2 任務要分散重點、難點
一般來說,課程的知識體系是非常多的,如文學類課程通常包括一個較長時期的文學史。對于每一個章節,不適合全部都設置學習任務。對于一般章節,重在對作品的體會,要強調原文閱讀,學生完成讀書筆記即可。筆記可以只言片語,只要是真實的體會就行。只在部分章節設置具有難度的學習任務,讓學習過程體現張馳有度的學習節奏。
3.3 任務的操作性要好
任務的完成與呈現,操作性要好。如“文學經典在線BBS辯論”,學生在辯論主題的網頁對話框輸入自己的觀點,點擊上傳,其觀點即時呈現。部分課程設置了后臺的審核提交功能,使學生無法即時看到自己的觀點上傳,審校通過后才能呈現,影響學生的成就感體會與辯論在現場感。
3.4 任務設計要問題多元化
引導學生從各個方面去解決問題,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防止思維的絕對。任務設計時要關注任務的可思考空間。任務設計要注意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探索和自我開拓的余地。如“我喜愛的一部現當代文學作品”就比“我讀《傷逝》的知識分子”要多元化。
3.5 關注完成任務時間
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完成任務,如果學生長時間完不成任務,他們對任務的興趣就會降低,從而產生畏懼心理,無形中也增加了教學的難度。同時也要規定完成的時間限制,以免產生學習的惰性。網絡課程的使用,可以安排在業余時間進行,但強調在面授課的集中使用,在共同學習的氛圍里,規定任務的完成時間,也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
參考文獻
[1]文濤.“任務驅動”方法在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的實踐[J].計算機與網絡,2008(9):65-67.
[2]王春霞.基于網絡環境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計算機應用基礎》中的實踐[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89-91.
這一發展的過程,理應進行一次認真的回顧和總結,以便把中國神話學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更新的水平。但此項工作難度很大,時間長,材料分散不易尋找。中國社學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馬昌儀研究員,不畏辛苦,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她正在從事《中國神話學史》專著的撰寫;已經擺在我們面前的《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是與該書相輔相成的一本具體研究史料的頗有份量的學術著作。
首先,“從某種意義上卜說,《選萃》是對一個學科的重構?!本幷咴凇哆x萃》“序言”中說:“它把淹沒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歷史煙塵中,散落在各門學科的大海中的中國神話科學文論著作搜集起來,加以取舍、整理,放到中國文化史的背景上,重構出中國神話學史的發展軌跡和歷史風貌?!边@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
其次,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因此《選萃》所收論文較為全面地反映了近百年來中國神話學研究的真實情況。全書上下兩冊,上冊收解放前論文50篇,下冊收解放后論文48篇,共80多位作者,100多萬字?!叭脒x的作者及其論文,一般說來,希望是或能代表某一學派,或能反映某種思潮,或能展示某種傾向,或提出了新的問題,或開辟了新的領域,或引進了新的方法?!濒斞浮⒅茏魅?、茅盾等的人類學派,顧領剛、楊寬、呂思勉、童書業等的“古史辨”派,朱光潛的心理學派,蘇雪林的泛巴比倫學說等等神話學論文,盡收于內。從過去數十年紛繁的書報刊中去查檢搜索,與海內外學者廣泛聯系,以個人之力進行了如此大規模的采擷篩選梳理,表現出了一個中國學者執著奮進的追求精神。成果是極其可觀的,呈獻在我們面前的是兩本厚厚的中國神話學界神話學論文的大薈萃,使人們對中國神話學發展的歷史有一個較為全面而具體的認識,鐘敬文為該書寫的《序言》中評介說:“從馬昌儀同志這本《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中,是可以大體上看出本世紀開始以來我國神話學的發展歷程的。盡管收在這里的文章,有許多發表于數十年前,方法、觀點或已不免陳舊,某些結論也已近于明日黃花。即使是那那些新人近作,也不是沒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他們各自產生于一定的歷史條件之下,具有著一定的理論意義和歷史價值,卻是無可懷疑的。我們的神話學需要前進,需要突破,但前進和突破不應該是從零開始,需要有一個出發的基地。我想,她的這本《文論選萃》,不但是對以往神話學研究歷程的一次回顧與檢閱,在某種程度上,正不妨作為來日前進的基地?!边@話是說得不錯的,是有遠見卓識的。
第三,《選萃》在文章之后附有作者的簡歷、學術成就和評介等,如說魯迅、茅盾為“中國神話學的開創者之一”,梁啟超“以進化論的觀點,探討中國神話在文化史的位置”,顧領剛為“中國神話學‘古史辨派’的創始者”,黃石“從性民俗的角度解釋某些神話現象和信仰”,蘇雪林“主張神話的世界同源理論,是泛巴比倫學說的代表人物”,朱光潛“較早把弗洛依德的心理學說引迸我國的神話、原始詩歌研究之中”,楊寬為“‘古史辨’神話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凌純聲“所開創的環太平洋文化圈系列理論,對中國的神話研究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袁坷“數十年來從事中國神話整理、校勘、編撰和研究工作,著述甚豐”,張振犁“自1983年起,長期從事河南地區中原神話傳說的考察和研究工作”等等,以及書后馬昌儀、蔡大成、鐘宗憲編的《中國神話學文論要目》收錄“1。。2一1949年中國神話學論文”和“臺港及海外中國神話學論文”,是對讀者了解中國神話學研究發展歷史的全過程的一種極好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