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8 17:51: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武術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首先,苗族人民由于山地的原因,居住環境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導致居住較為分散,居民之間的交流一般只是局限于家族間的交流,導致武術文化不能得到很好地相互交融。其次,苗族人民當時的發展情況并不算文明進步,因此受到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比較大,再加上山地地貌無法改變,就導致傳承武術的范圍只局限于家族之間,并且在封建宗法的影響下,傳男不傳女的思想根深蒂固,這就大大限制了苗族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最后,山地是天然的屏障,再加上明清兩朝所修建的苗疆邊墻,使得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封閉式的影響。這些對武術文化也不例外。由于無法吸收外來的先進的武術文化,導致苗族傳統武術只能呈現重復性的循環發展,這些都是由于山地的閉塞性而導致的。
2苗族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路徑
2.1苗族傳統武術簡介
苗族武術源遠流長,距今已經有幾百年之久。苗拳中的“蚩尤拳”據傳誕生于公元前25世紀以前的蚩尤時代。苗族武術是中華武術大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苗族武術幾經演變,不斷地吸收民族文化涵養,逐漸形成了內涵豐富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淳樸的鄉土氣息。而其實,苗族傳統武術的出現與發展,與苗族人民的反抗斗爭歷史有密切的關系。
2.2苗族傳統武術的發展
且不說苗族武術萌芽于原始社會,主要始于原始民族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的斗爭。當時的苗族人民為了生存,采用擊打等方式與野獸進行搏斗。而現在歷經千百年的積累和演變之后的苗族武術,就不得不追溯到明清兩代時期。當時的明朝是戰火紛飛的年代,明軍政府與苗族人民的軍事沖突日益加劇,其損失簡直不可估量。在這種與苗疆地區大規模軍事的沖突過程中的損失讓政府無法負擔,因此政府終于下定決心大規模修建苗疆邊墻,對苗疆地區采取了隔離與區分的方式。清政府更為殘酷,使用了以苗制苗的策略,挑撥不同地區苗族人民之間的關系,利用民族矛盾的激化來達到自身侵略和占有的目的。但是在這種強硬的壓迫之下,更加激起了苗族人民與日俱增的反抗情緒。在這種被壟斷的情況下,苗族人民不可抑制地激發出了更加強烈的反抗斗志。隨著這樣一股熱血的斗志,與此相對應的出現在苗族人民之間的,必定是武力的大幅度提升??梢钥闯觯缱鍤v來是封建統治者征討的對象,因為苗族人民生性不畏、崇尚武力,具有十分良好的反抗精神。因此,在苗族邊疆地區,不管男女老少,幾乎每人都懂得技擊的常識和幾手過硬的武功。這種武術的普及程度在中國是十分罕見的。明清時期的苗族人民對于封建統治者的壓迫、侵略和歧視所持有的態度不是忍氣吞聲,而是一波又一波的反抗。這種奮起反抗的現象讓當時的封建統治者無可適從,因此,戰爭就成為當時不可避免的主題。從歷史上看,苗族是中國眾多偏遠地區少數民族與封建統治者發生反侵略戰爭最頻繁的民族。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得知,苗族武術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戰爭。在這個過程中,苗族人民的反抗意識不但沒有磨滅殆盡,反而日益增長,保護自己家園的強烈愿望促使人們開始提升自己的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苗族人民的習武過程深受苗族傳統文化的影響,那種不抗威嚴、面不改色、拼死抗戰的態度占領著苗族習武者的內心。這些內心的思想活動也出現在武術當中。苗族武術的主要形式就是搏殺,以軍事戰爭為目的進行習武訓練。其價值功能就是在軍事戰爭中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擊斃敵人。為了實現這種軍事目的,苗族人民開始尋找一些方法與形式,鍛煉自己的體格,這就是苗族武術出現的主要原因。而隨著社會歷史進程的推進和發展,社會需要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不同時期的人民有著不同的需求,這種需求也逐漸展現在對于武術文化的需求方面。雖說武力沖突和戰爭是民族傳統武術文化出現的外部因素之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強身健體、保家衛國的高漲情緒是苗族傳統武術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內部強大推動力。正如上文所說,明清兩朝的壓迫促使了苗族傳統武術的發展,在封建統治者土崩瓦解之后,隨著苗族人民與漢族人民日益和諧,文化交融進一步加深之后,苗族傳統武術也開始吸收和接納來自中國大地各大武術系別的精華,如少林寺武功、武當派武術等,使得苗族傳統武術的拳種更加豐富多彩,武術系別更加精細。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在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之下,戰爭已經成為不再提起的話題,民族關系也日益和諧,民族矛盾也相對緩和,民族沖突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這種情況下,以前以搏斗技能為主要價值導向和追求目標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也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F今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內涵已經囊括了強身健體、文化娛樂、競技體育等多方面因素和需求,這些都與社會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程度有關。由于人們現在生活富足,安居樂業,在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苗族傳統武術更多的要朝著表演性、娛樂性的方向進行發展。現在的苗族武術中還增添了舞龍舞獅的內容,這些都是為了順應時展的潮流而使得苗族傳統武術文化發生的文化價值導向的變化?,F在的各種苗族武術活動已經成為健身娛樂的必要選擇之一,并且在節日的慶典、祭祀聯歡活動中也經??吹矫缱鍌鹘y武術的身影。在時代的引領之下,現在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已經有了嶄新的內涵,具有了十分特殊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
3結語
摘 要 本文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以錦州市中小學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深入分析在錦州市中小學發展傳統武術的可行性。通過研究發現,錦州市中小學已經具備了開展傳統武術的必要條件,但目前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盡快解決。結果表明,將傳統武術引入中小學課堂是必然的,但目前錦州市中小學的傳統武術課程設置不平衡,教材內容落后,錦州市多數中小學在關于傳統武術方面也沒有建設其相關的學科。
關鍵詞 中小學 傳統武術 可行性
傳統武術是中國悠久歷史長河中的寶貴遺產,也是世界上的寶貴文化遺產。通常它指的是中華民族特色的健身、健心和休閑活動。目前,中國已經推出了更廣泛、影響更大的傳統武術,其中包括氣功、射箭、摔跤、毽球、龍舟、騎馬、扯旗、搶花炮等人們喜聞樂見的項目。其中許多項目還被各類中小學引進和采用到學校體育中來,并得到了中小學生的一致喜愛。為了適應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發展的需要,以及對高質量體育人才的需求,滿足社會發展對傳統武術人才的需求,滿足新形勢的挑戰,傳統武術應被大量的引用,并積極培養武術方面的人才。中小學不僅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也是弘揚傳統武術精神的重要陣地。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傳統武術資源,加快發展學校體育課程與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對錦州市中小學發展傳統武術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和建議,旨在為錦州市中小學發展傳統武術提供合理化建議,為推動錦州市傳統武術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論文以錦州市200名中小學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本文通過互聯網搜索有關資料,查閱圖書館有關文獻50多篇,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資料進行歸納、分析、整理。
2.問卷調查法:針對錦州市中小學開展武術運動的可行性制作問卷,下發200份問卷,回收190份,剔除無效問卷5份,有效問卷185份,有效回收率為92.5%。
3.數理統計法:根據調查問卷,統計出一些數據,通過數據分析法和excel軟件,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為論文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二、結果與分析
(一)錦州市中小學發展傳統武術的社會大環境分析
中國是一個多種民族共存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著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內容多彩的體育項目,這些體育運動的集合,也便形成了中華民族體育文化深度與廣度,使得傳統的武術項目也在這一背景下成為人們積極參與、積極傳承的體育項目。中小學對于繼承和發展傳統武術項目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錦州市每一所中小學都應當發揮整體優勢,結合實際情況,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民族體育。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對傳統武術的發展和完善,也有利于傳統武術項目的傳承與弘揚,更有利于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和民族精神。錦州市有諸多的中小學,由于錦州市地處南方,少數民族學生人數較多,每一個民族基本都有自己的傳統項目,而這些項目多與傳統武術有著直接關系,因此,這種大環境給在錦州市的中小學開展武術帶來了優勢。
(二)中小學領導、教師對傳統武術項目比較重視
一些優勢條件是發展武術項目的先決條件,為傳統武術在錦州市中小學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礎。在調查中發展,錦州市中小學的領導、教師也非常重視傳統武術的發展工作,這也為傳統武術項目在錦州市中小學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調查得知,有13.5%的學生表示本校領導教師非常重視傳統武術的發展,24.3%的學生表示重視,還有27.6%的學生表示一般。因為傳統武術屬于一門新興學科,雖然開展得比較好,但更多的項目尚有待發展,各中小學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依舊存在一些欠缺。
(三)開展傳統武術項目的群眾基礎優越
學生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性,也都使得在錦州市中小學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武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調查顯示,48.1%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參與武術項目的練習,有34.1%的學生表示無所謂,不到20%的學生表示不愿意或無所謂,由此可知,在錦州市中小學開展傳統武術項目的群眾基礎優越。
(四)錦州市對于傳統武術人才的需求
積極發展傳統武術既是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又是培養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方法。目前存在的較大問題是學校缺乏傳統武術教師,無論是在選材和培養運動員方面,還是教授基本武術知識方面,都遇到了一些問題。而積極發展傳統武術項目的優勢還在于能促進錦州市對傳統武術教師的培養,還能以此來選拔優秀的武術人才,以便參加大型的武術比賽。有了教師和運動員,才能使傳統武術在錦州市得到普及和推廣,運動成績也可以得到明顯提高。
三、結論
中小學是文化的土壤,中小學是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傳播、繼承、保護和挖掘傳統武術是中小學的任務,需要中小學師生共同努力,積極在錦州市中小學中發展傳統武術。相關部門應對在錦州市中小學發展傳統武術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為錦州市中小學乃至全國的傳統武術運動的發展貢獻力量。錦州市中小學應采用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的形式,將傳統武術納入學校體育教學。積極開展課余訓練、競賽和建立訓練基地,加大關注力度和資金投入,為在錦州市中小學發展傳統武術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關鍵詞】河南??;普通高校;地方傳統武術;萇家拳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Local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Henan Common Universities
――Promotion of Chang-style Boxing i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as a Case
JIN Chun-xia
【Abstract】This paper regards the promotion of Chang-style boxing i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has carried out Chang-style Boxing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ourse of the promotion of Henan local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Chang-style boxing i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teaching, hoping to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Henan local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Henan ordinary universities
【Key words】Henan Province;ordinary Universities; local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Chang-style boxing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簡介:金春霞(1979―),女,河南鄭州人,黃河科技學院傳統武術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從事傳統武術理論與教學方向研究。
基金項目:河南省民辦教學協會課題成果Hmx20110023
練習中國武術,體驗中國武術文化,是一個培養中華民族精神的過程。河南省作為中國傳統武術的發源地之一,在河南高校推廣、普及優秀的河南地方傳統武術具有深遠的意義。近年來,黃河科技學院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推進,公共體育課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日漸多樣化。在此背景之下,黃河科技學院公共體育課武術教學引入了河南省地方傳統武術――萇家拳,對河南省地方傳統武術在大學校園推廣進行了大膽嘗試。
當前,在校大學生由于對河南地方傳統武術的認知甚少,對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意識日益淡漠。本文對黃河科技學院公共體育課開展的河南省傳統武術――萇家拳進行實踐探索,在實踐教學的基礎上深入剖析黃河科技學院在推廣萇家拳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提出相應解決方案,為河南地方傳統武術在高校的推廣提供有益參考。
1研究方法
1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相關的專業網站、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書籍等搜集整理,查閱了河南省普通高校的武術教學現狀、傳統武術的發展現狀、河南省地方傳統武術發展現狀等相關文獻資料,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專家訪談法
為了了解在河南省高校推廣地方傳統武術教學的可行性,走訪相關武術學者、教學專家等,以使本研究更具有針對性。
13數理統計法
對研究中所搜集到的數據運用Excel進行統計處理,并對數據結果展開分析、討論,得出本教學推廣的結論。
14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需要設計了學生調查問卷。聘請6位專家對問卷的效度進行檢驗,并依據專家提出的建議,對調查問卷進行了修改完善。發放調查問卷共計130份,共回收120份,回收率為9231%。有效問卷120份,有效率100%。
2結果與分析
21黃河科技學院推廣萇家拳的目的和意義
萇家拳,又稱萇門拳、萇家錘,由清朝乾隆年間原汜水縣萇乃周先生所創。萇家拳以正大淳厚的功力、奇幻莫測的技擊打法、獨有的形神風格套路而自成體系,獨樹一幟。萇氏武功內練注重于養氣、行氣、聚氣、發氣的柔練剛發之過程。萇氏眾多拳法與兵器系列形成了它獨有的風格特色,它集養生、健體與技擊實戰的雙重效果于一體,獨立一派。其創始人萇乃周收徒眾多,萇家拳傳播迅速,名手輩出,傳播范圍十分廣泛,成為與少林、太極并重的河南三大拳派〔1〕之一。
河南省作為萇家拳的發源地,在河南省普通高校推廣普及河南地方優秀傳統武術拳種具有深刻的意義。黃河科技學院自開設公共體育課程以來,武術課教學主要以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散打、初級長拳三路、初級劍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學生對河南省傳統拳種的知識和技術了解甚少,學習傳統武術文化的意識日益淡漠,傳統武術正逐漸失去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本著大學生作為文化知識的主要傳播者,應該成為繼承和弘揚傳統武術的推動者和傳承人初衷,同時充分利用學校優勢教育資源,使學生練習中國武術,體驗中國武術文化,豐富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目的,黃河科技學院把地方拳種萇家拳納入黃河科技學院公共體育課教學之中。
22黃河科技學院推廣萇家拳的情況分析
221人才引進
體育教師武術基礎薄弱是高校傳統武術教學的一大障礙,缺少傳統武術傳播者是傳統武術在高校推廣面臨的最大問題〔2〕。為了加強黃河科技學院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建設的特色,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11年邀請萇氏武技第八代傳人劉義明來校擔任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主修課程,主要教授萇家拳。2012年初,公共體育部將萇家拳引入公共體育課程之中,在進一步探索公共體育教學特色的同時,加強高校推廣和傳承萇家拳。
222課程設置
黃河科技學院公共體育課自推出《自衛防身術》課程以來,深受廣大學生的認同,在公共體育課選課人數方面一直處于前列。黃河科技學院2011級普招本科新生共5315人,選擇《自身防衛術》的323人,占602%。
傳統武術技擊功能為大家所公認,2012年初黃河科技學院公共體育教學班開始將陳氏太極拳、少林拳、萇家拳、心意六合拳四個河南省著名的地方傳統武術項目融入《自衛防身術》,作為其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借此將萇家拳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課程設置,從而達到推廣和傳播這一河南省優秀地方拳種的目的。
223授課內容
在公共體育課教學實踐中,萇家拳教師根據男女生體質、性別等的差異,并結合萇家拳特點安排教學內容。男同學注重技擊實戰內容,把《萇氏武技》二十四大戰拳套路演示的猛招式變化奇巧,內容豐富,氣勢宏大,刪除高難度動作,簡化為十八式,套路演練時間為1分鐘,既符合國家武術比賽規則,又使學生容易掌握。女學生大都喜愛自己有一個苗條的身材,則以《萇氏武技》的《中氣》為拳學理論根基,吸取雙蛇掌和八卦銀鳳掌之精華提煉、創編成“鳳之武”。它既是以柔化剛的技擊術,又是武藝,其形姿優美而酷似舞蹈,動姿旋腰擰胯,輕柔飄逸,技法神奇,顯示少女的天生麗姿。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從表1可以看出,對教學內容的難易及實用程度的評價,得到了94%學生的肯定;只有6%的學生由于原來基礎較差,還不能適應萇家拳運動的特點,需要繼續努力提高。
224授課方式
萇家拳授課除采用一般的課內學習與課外練習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基礎訓練與套路演練相結合等教學方式外,還采用個人思維練習與表演相結合、武術快摔與技擊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保證課堂教學、練習質量,提高教學、指導效率,除專業教師授課外,在公共體育課萇家拳課堂授課中還選用了具備一定萇家拳基礎且均取得過優異比賽成績的武術系學生對公體學生進行指導,這些學生有一年以上萇家拳練習經歷,較系統地掌握了萇家拳理論和技術,具備基礎的教學能力。通過這種傳、幫、帶的授課形式,提高了萇家拳的課堂教學質量。表2顯示,學生非常認可教師在萇家拳課堂上的授課方式,認為教師教學方式適合學生,教師和學生交流相處得好,老師上課認真負責,課程輕松易懂等。
225考核模式
大學體育課中很多學生都是被動學習的,為了修學分上課的學生不在少數。教師為鼓勵學生積極學習萇家拳,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在公共體育課萇家拳的考核中,采用現場表演評分加平時成績的考核等進行評定。
現場評分環節評委由黃河科技學院武術系學生擔任,這樣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執行了學校教考分離的政策,另一方面為武術系學生提供裁判實踐機會,更重要的是讓公共體育課學習萇家拳的學生對武術考核有一個直觀認識,親身體驗。在平時成績中除課堂練習出勤率外,凡是每周六參加萇家拳教師義務指導訓練的學生,每到一次加1分,這樣無形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通過學生對自身學習萇家拳情況的評價和學生考試成績統計表看出,2011-2012第二學期公共體育課萇家拳教學效果值得肯定(見表3、表4)。
23黃河科技學院在推廣萇家拳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231傳統拳師聘任與高校規章制度相悖
高校目前的武術教師大都是體育院校畢業的,雖然專修武術,但在學校學習的大都是普及性的武術套路,真正由傳統拳師親身傳授的很少,其所接受的教育和傳授知識、技藝與傳統武術的方式有很大的區別,更缺乏對傳統武術套路的身體練習和理論研究。而傳統技藝的武術拳師卻沒有高校教師資格證書、無職稱、無學歷,這樣的“三無”人員要進入普通高等學校任教困難重重,與高校當前用人的規章制度即高職稱、高學歷的實際完全不符。由此造成在高校推廣、傳承傳統武術方面人才的短缺。
232授課內容難以確定
通過對萇家拳的合理分解及一個學期的教學,練習萇家拳的學生對萇家拳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河南省傳統武術種類繁多,僅河南省挖掘整理的拳械就有40種,單項拳械85種,共125種,套路5181套,其中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省級19項〔3〕。如何選擇授課項目?如何選擇教學內容?如何提高學生習練積極性?如何通過授課內容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傳統武術觀?這些都是我們要考慮和平衡的問題。
233學時限制
高校一般公共體育選修課是以普及、推廣為目標,因此選修學時有限,要考慮到期末考核、運動會、節假日、風雨天等因素,實際教學、練習時間不到30學時。而傳統武術的學習又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要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傳統武術的教學,使學生掌握、理解傳統武術的精髓,其難度可想而知。通過一個學期的萇家拳教學推廣,習練學生對萇家拳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學生也有了繼續練習萇家拳的欲望。但是由于學時限制,如何讓對該項傳統武術產生興趣的學生有繼續學練的機會,這是一個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
234學生認識不足
河南地方傳統武術拳種眾多,雖然政府部門重視此方面的研究,但現實基層狀況不容樂觀〔4〕。傳承落后于發展,流失速度快于傳承速度,武術整體在萎縮,尤其是一些有名的老拳師相繼離世,致使一些拳種的后備人才青黃不接,后繼乏人,個別拳種已經到了失傳的狀況。傳統武術也在現代競技體育的沖擊下走向衰落,導致民眾對其認知較少。從表5對習練萇家拳學生的調查發現,學生對河南地方傳統武術稍有了解的只有10%,而且,了解的內容僅限于太極拳和少林拳。
24萇家拳推廣案例給河南省普通高校推廣地方傳統武術的啟示
241制定靈活的傳統武術師資聘用制度
河南有40多個傳統武術拳種,其中6個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另有13個河南省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這19個項目,都有明確的傳承人,聘任傳承人到高校任教是繼承和傳承傳統武術的最重要的舉措。通過制定靈活的高校師資聘用制度解決河南省高校地方傳統武術教學方面人才的匱乏問題。
242合理選編傳統武術的教學內容
河南省地方傳統武術課程內容由拳種傳承人商定,在保留傳統武術特點的基礎上,刪減高難度動作,簡化套路內容,讓學生更好入門,產生興趣,是地方傳統武術在高校開展的重要保證。
表6顯示,在習練萇家拳的學生中,認為練習萇家拳有強身健體、防身自衛、娛樂觀賞和文化傳承的作用,頻次分別占92%、36%、40%和62%,表明學生對練習萇家拳健身作用最為認可,對其文化傳承功能的認識居第二位,由此可以看出老師在課堂中強調過,學生有一定的認同感。防身自衛的頻率最低,僅占36%,由此看出教師欠缺對萇家拳防身技擊講解。把地方有知名度的武術家請到學校來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在保持武術原有特色不變的情況下,整理出既適合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學需求又利于學生接受,又有鍛煉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武術練習套路。
243適當增加地方傳統武術學時
高校公共體育課一般設置大一、大二兩學年四個學期,每學期34學時,共計136學時,課程教學內容一般分為普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傳統武術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就的,適當地增加課堂的學時數,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解傳統武術的學習方法,形成較正確的動作定型和理論認識,從而產生終身學習的興趣,達到高校公共體育課堂傳統武術教學的最終目標。可以增加專項選修教學課時,并且允許學生重復選擇,為學生提高專項技術水平提供時間保障。
244增加學生對地方傳統武術的認知途徑
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宣傳地方傳統武術,讓學生對其進行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吸引學生習練。通過地方傳統武術老師的言傳身教來影響、團結一批以傳承弘揚傳統武術和中國文化為理想的學生。習練的學生可能來自于不同的專業,畢業之后或者從事傳統武術的教學,或者從事不同行業的工作,所展現的武術習練水平會影響本行業更多的人來關注地方傳統武術。
245增設各類地方傳統武術比賽的機會
河南地域寬廣,傳統武術具有很強的地域特點,依托地方高校,傳承地方傳統武術,無疑是高校體育和傳統武術的雙贏體現。地方高校首選地方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進行繼承和傳承,而后,延伸至市級的非遺項目,分批分次逐步學習。在河南省大學生武術比賽中,增設傳統武術項目,也是傳播河南省地方傳統武術的重要舉措。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河南省作為萇家拳的發源地,在河南省普通高校推廣普及優秀的河南地方優秀傳統武術拳種具有深刻的意義。黃河科技學院公共體育課本著傳承地方傳統武術,增強學生體質,豐富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目的,將地方拳種萇家拳納入黃河科技學院公共體育課教學之中。黃河科技學院在推廣地方傳統武術――萇家拳過程中在人才引進、課程設置、授課內容、授課方式、考核模式等方面探索、積累了一定的有益經驗。黃河科技學院在推廣地方傳統武術――萇家拳過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問題,主要包括傳統拳師聘任與高校規章制度相悖、傳統武術授課內容難以確定、學時限制、學生對傳統武術認識不足等方面的問題
32建議
針對高校地方傳統武術師資缺乏的現狀,制定靈活的傳統武術師資聘用制度,滿足教學需要。根據不同地方傳統武術拳種特點,合理選編既利于學生掌握,又利于推廣地方傳統武術的教學內容。在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中,適當增加地方傳統武術學時,為推廣地方傳統武術提供時間保障。增加學生對地方傳統武術的認知途徑,為推廣地方傳統武術奠定人群基礎。增設各類地方傳統武術比賽的機會,為推廣地方傳統武術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張云飛萇家拳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河南大學,2010,6
〔2〕祁燕新疆高校開展地方傳統武術教學探討〔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7,15(3):93-95
論文摘要:從武術文化的形成與演變入手,分析中國武術的文化特征,論述了當今傳統武術及其文化發展的策略,最后提出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美德的基礎上,研究和開發具有時代價值意義的武術文化資源,對發揮武術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為武術真正走向世界,被大眾所熟知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武術是一項再平常不過的體育運動,在普通學校里,它的魅力和教學重視程度往往不及籃球等項目,而在不少武術探索者的心中,它卻是魅力無窮、源遠流長、內涵深邃的民族文化。本文試圖從武術形成與演變史著手,以技術體系形成與演變過程和結果為研究主體,從文化視角探析其文化特質與特征,進而探討傳統武術的自身發展規律,結合當今社會環境和文化條件闡述武術未來宏觀發展的策略。
中國武術文化的發展歷程
縱觀中國武術文化的發展,我們可以將其分為武術文化原始形態、準武術文化形態以及武術文化形態的最終形成等幾個階段。由于中國武術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于復雜的歷史條件與社會背景之中,積淀了中華民族的生成、發展、心理、文化、藝術、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具有了獨特的魅力,獲得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武術文化的原始形態。幾萬年前,甚至更為遙遠的史前時代,原始社會中人類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原始人必須一方面依靠群體力量抵御猛獸的襲擊,一方面還要發揮自己頑強的斗志和強悍的體魄去進行積極的自衛,這就造就了原始人勇猛的性格和格斗技藝。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人類自身的文化發展,最終導致了原始武術文化的形成。
準武術文化形態。從時間跨度上看,是指先秦到兩漢時期的武術。這一時期武術形式初步形成,武術意識逐漸出現。獨立的武術形式的形成是準武術文化形態的一大特征.意味著武術已開始從原始社會多位一體的狀況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形式。經過秦漢較長時間的相對穩定,武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并與軍事技術分離走向競技,而且得到交流,出現了系統的武術理論著述,《漢書·藝文志》中就收有“劍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等論述。自兩晉到隋唐,武術意識更加成熟。這一時期出現了口訣要領,說明人們已能用較精練的語言把技擊精華要點加以濃縮和概述。到了隋唐五代,隨著社會的繁榮,武術得到蓬勃發展并出現了套路的雛形。武術意識的出現促成了中國武術文化從原始形態到最終的形成。
中國武術文化形態的最終形成。到了宋元明清時期,中國武術文化形態得以最終形成。它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武術文化體系的完善;二是中國武術文化內涵的成熟。到了宋代,民間武術界就流行著“十八般武藝”的說法。
中國武術的文化特性
中華大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歷史環境孕育出了中國所特有的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技擊文化的武術,無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獨特表現形式,中國武術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接收和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跟中國的古典哲學、政治倫理、軍事思想、文化藝術、醫學理論、社會習俗等互相聯系,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絢爛多姿的中國文化整體??梢哉f武術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武術文化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性。
“德、藝”的統一。中華武術武德觀念最為鮮明的表現為“德”與“藝”的統一。儒家的“仁義思想”.深深地浸透在古代武術的武德觀念之中?!皩W拳以德行為先”就反映出了這樣的觀念。綜觀我國傳統武術的各個項目,均能呈現出東方文明的氣質—爭斗而有禮讓,有勁而不粗野,藝純熟而不玄浮,情飽滿而含蓄內向,富于觀賞且迫求高尚的精神氣質。傳統武術所顯示出的美,也具有東方文明的特點,以優美為主;與西方文明所突出的壯烈、驚險,富于強烈刺激性的審美觀構成鮮明的對照??梢?,傳統武術中“德、藝”的統一,使武術在其本質特征之上,又滲人濃厚的理性因素。
“內外合一,形神兼備”。中國武術生長在傳統文化的環境之中,它的指導思想無不體現傳統文化。武術所體現的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強。“天人合一”的觀念是道家哲學本體論的一種表現。認為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人應順乎自然才能獲得生存與發展。武術練功是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訓練,講究“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武術練功要求按不同的季節、時辰、時令等,根據自然界和人體機能的變化,采用不同的方法,來達到練功的目的。
傳統的辮證思維。我國古代哲學樸素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包含了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互轉和陰消陽長等基本理論。這些樸素的辯證法在傳統武術的勁力運用、技擊法則、演練風格及戰術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體現。對剛與柔這一矛盾關系的處理,是區別不同武術拳種的勁力標志之一。傳統武術認為:“無柔無以至剛,無剛無以即柔?!睕]有純粹剛的拳術,也沒有純柔的拳術,剛與柔是相互存在而又相互對立的。太極拳是“極柔軟然后極剛堅”,體現了“陰極生陽,陽極轉陰”的陰陽辯證觀;而剛勁勇猛的少林拳等外家拳,也是“剛中寓柔”的,“柔在他力之后,剛在他力之先?!惫ヅc防的辯證關系,是武術技擊術的一個重要原則。提倡進攻與防守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進攻能轉化為防守,防守能轉化為進攻,“攻不忘防,防不忘攻”,“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攻中寓防,防中寓攻,這蘊涵了陰陽辯證法思想。
養生性。人們從事武術練習,總是把技擊實用、健身娛樂等作為主要目的。武術是一種身體運動形式,屬子人體科學的一部分。中國武術傳統練功的理論是以中醫的陰陽五行說、經絡學說、臟相學說等基本理論為生理學依據的。中醫理論認為,人之一身,“唯精氣神,,為三寶。武術練功不僅重視內在的“精氣神”的鍛煉,而且還強調以內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擊技術動作的演練,因而收到內外兼修、強身健體的健身效果。
哲理性。中國武術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體育項目。它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強。中國武術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運動同周圍環境密切聯系起來。武術練功要求按不同的季節、時辰對令等,根據自然界和人體機能的變化,采用不同的方法,來達到練功的目的。如孫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氣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不同季節練不同的功法等。此外,從“天人合一”思想引發出“圓”與“空”的觀念,是人對天地自然特色的領悟,因而也是動功最佳方式與境界。圓則靈活多變,空則輕靈無阻,圓而又空則做到活潑自如,循環不息。故不少拳種以圓、空為基本架式與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極拳等均以圓、空為技擊特色。特別是太極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和“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等太極哲理而產生的。由于中國武術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養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對很多國家有著廣泛的影響,如我國古老的健身術與氣功早與印度瑜伽相互滲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時代傳人日本等國,都足以說明中國武術與世界體育文化的交流有著傳統的思想基礎。
技擊性。武術的核心是技擊性。武術的健身功能、娛樂功能、競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過以技擊性為動作設計原則形成的各種玫防技術動作來實現的。雖然各家各派在技擊方法和技擊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規律,表現攻防的特點。武術因具有攻防技擊的特征而區別于其他體育項目。
健身性。中國武術是一種身體運動形式,屬于人體科學的一部分,而中國的人體科學建立在傳統醫學—中醫學的基礎之上。中國武術傳統練功的理論是以中醫的陰陽五行說、經絡學說等基本理論為生理學依據的。中醫理論認為,人之一身,“唯精氣神”為三寶。精氣神三者是相互聯系的,“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精生于氣,氣化于精,精化于氣,氣化于神”。武術練功不僅重視內在的“精氣神”的鍛煉,而且還強調以內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擊技術動作的演練,因而收到內外兼修、強身健體的健身效果。
娛樂性。中國武術早在奴隸社會就進人娛樂文化的領域。它以豐富多彩的表演內容、精湛無比的技藝、精深廣博的內涵,贏得了古今中外人們的贊譽,這是與武術本身的娛樂性分不開的。千百年來,武術以其獨特鮮明的娛樂性體現在社會各階層的文化生活中。
當今武術文化的發展策略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是傳統武術發展的基本策略,只有認真總結歷史,切實結合當今形勢才能更好地制定發展藍圖,武術之樹才能在原有的高平臺上長得更健康、長得更茂盛。
武術的發展要遵循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它的發展首先是一種文化的演變和發展。傳統武術可謂是一種“文化體育”,也是一種“體育文化”,它的發展不應背其文化性,它的發展也不能被小個體發展所代替,否則就是片面的,其發展也會失去平衡。幾年來的實踐證明,違背其發展規律和舍棄其特質的改革或改良勢必給武術的發展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就如當前人們把武術分成傳統武術和現代武術一樣,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當今武術改革后出現“文化斷層”所造成的。
論文摘要:中國武術之所以博大精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內部飽含著豐富的中國古代哲學理論和方法。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在其自身的發展中從道家思想中汲取了許多重要內容,對武術自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從道家本體論與中國傳統武術文化關系的視角進行分析與探討,對傳統武術文化蘊涵的道家思想進行了剎析。
1中國傳統武術與道家思想的發展淵源
1.1道家思想為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老子、莊子的思想為代表并包括秦漢黃老、魏晉玄學等思想的總稱,其哲學的最大特點是崇尚自然、無為而治。道家思想從形成至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曾為促進中國古代的政治、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顆明珠,是中國四大國粹之一。武術經歷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繼承與發展,到現在仍然散發著它獨特的魅力,原因就在于它生長于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中華民族,受到深刻的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也就是說中國傳統哲學文化為中國傳統武術理論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才使得中國傳統武術文化體現出濃厚的民族特色。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其它事物有著密切的聯系,當然武術也不例外。它的變化發展過程受到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尤其是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的影響,這些不僅可以從武術的運動方式、技術理論、訓練手段中可以看出,而且在武術精神及其運動理念中也都深刻的體現出來。
1.2道家思想是影響傳統武術文化發展的核心思想
溫力先生認為:“武術的民族特色不僅表現為中華民族對武技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表現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包括思維特點、欣賞習慣、感情意志、理想道德觀等等,這些不僅影響到了中國武術技術的風格特點,并且影響到了武術技術體系的形成”。所以要真正了解和領悟武術的精神,就必須深人的分析研究其內在包含的中國哲學思想文化內涵。中國幾千年的哲學思想體系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儒家、佛家和道家,但是從這三種哲學思想的地位來看,道家思想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因此,可以說,道家思想是整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是影響整個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
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也有過精辟的論述:“道家對大自然的思考與探究,奠定了中國古代科學基礎”。中國武術的各個方面都與道家哲學思想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道家思想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在各個發展時期的觀點也不完全相同的,各個代表人物的觀點也不盡相同,但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不變的,這就是道家的本體論。哲學中所說的本體論,主要是探討何為萬物之本源的問題,道家的本體論主要表現在道論、氣論、天人合一論這三個方面,而這三方面是中國武術文化形成的主要理論基礎。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武術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道家思想的核心作用。
2道家本體論對中國武術文化的滲透和影響
2.1道論與武術的關系
道家的創始人相傳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之本源。中華武術吸收了這一思想,認為“道”也是武術的最根本的本質特征。道家認為,“道是萬物之始,萬物之宗”。而武術理論中的“一招變萬招、萬招歸一”的理論思想正是從“道”的思想中領悟而來?!耙徽凶內f招、萬招歸一”的思想指的是武術的動作是從原始單一的進攻防守動作,按一定的路線演變成千萬個技術動作,而千萬個技術動作又通過長期演練最后達到形成一種形神合一。這種形神合一就是武術訓練階段的至高境界。
“道”的觀點首先是由老子提出的,老子關于“道”的學說是宇宙生成論,即“道”是世界萬物的總根源,演化出了天地萬物;同時又是本體論,即“道”是世界天地萬物的總根據。道生萬物,萬物歸于道,拳術理論也是如此,武術種類雖然千變萬化,而它們包含的道理是相通的。這種思想將中國武學的理念推至了最高頂峰。所謂武學最高境界實質也就是擺脫武術招式的束縛,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無招勝有招”。追求武術的本質和“悟性”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經過日積月累的實踐、摸索才能“得道”?!暗馈鄙闪巳f物,是萬物存在的根據。那么,“道”是怎樣進行活動和遵循什么樣的法則行事呢?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命題,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道法自然,就是不違背自然,一切順應自然。老子主張人們的思想行為應該像道一樣“生而不有,為而不悖,長而不宰”,就是說道生養萬物,哺育了萬物,而不占為己有,有所作為而不居功自恃,成長了萬物卻無意做主宰。萬物自相治理,不加任何干預。從形式上看,道是無為的,自然而然的,這充分體現了“道法自然”。
2.2氣論與武術的關系
在先秦時期,人們對宇宙的認識比較模糊,道家學派雖然提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仍尚未能給道一個合適的命名。道家為了表述本體觀,用“氣”字來代表萬物的根本,來體現“道”。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氣”是莊子對老子“道”的具體化。莊子認為,構成宇宙的本體是陰陽之氣,萬物的生成,是陰陽之氣的聚合,而萬物的滅亡,則是陰陽之氣的離散?!皻狻痹谖湫g中占有重要地位,俗話說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氣被看作是武術的根本,是武術的本體與精華所在。氣與養生更為密切,氣是武術養生的重要理論基礎。莊子本人也非常注重養生,他的養生基本方法是,“合齋”與“坐忘”。道家認為:氣是構成、維持、充養人體和生命活動的根本物質。武術養生是以養氣煉氣為主旨。武術養氣皆不外通過靜心平息,存養氣息,以求全身內氣凝聚充盈于丹田,太極拳的“氣沉丹田”、形意拳的“聚氣于丹田”、少林拳的“氣貫丹田”等,將養氣煉氣法融人站樁的“樁功”練習,以意念引導氣息,配合勁力的聚蓄、運轉、爆發的勁力練習等,都是武術內氣煉法。 道家認為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故以精、氣、神為修煉的基礎,以寶精、固氣、音神為修煉原則,從而達到精足、氣充、神旺的目的。道家的行氣、吐納、服氣等養生術,實際上就是道家的“氣功”,是道家以“氣”為萬物本源的認識論基礎上創造的種養生方法。道家氣功特別是內丹功被廣泛融于武術體能和技能鍛煉中。道家氣功同武術結合,是中國武術的一大變革和躍進。
2.3天人合一論與武術的關系
所謂“天人合一”指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統一。所謂“天”并不是指天上的神靈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所謂“天人合一”是說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世間一切人事,都應該順應自然,不能違背違自然規律,才能夠獲得生存與發展。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更認為天人本是合一的,《莊子·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因此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武術是人體的運動,只有嚴格遵守自然的法則,順應自然變化,遵循自然規律,才能達到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武術練功十分重視按自然界四季和人體機能的變化,采用不同方法,來達到相應的練功目的。只有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才能達到更好的鍛煉效果,道家強調要達到天人合一,就應該要遵從自然。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武術主張從大自然的生物與現象中獲得靈感和啟迪。武術模仿各種飛禽走獸的形象、動作、攻防,創造出新的武術動作。如大鵬展翅、白鶴亮翅、金雞獨立、野馬分鬃、神龍擺尾等拳術術語。又如五形拳是根據虎、蛇、猴等五種動物的攻防動作創出的。形意拳更是依據道家“五行”之說立論,用“五行”與“五拳”相配,用“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劈、崩、鉆、炮、橫”五拳。習武要與社會和諧相處,要先立德后學武。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中所主張的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在武術中則表現為追求“人際關系和諧”。武術非常注意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提倡武德,處理人際關系時強調寬厚、容忍。習武與比武中點到為止,避免致人于死地;遵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理念;以門派規矩約束人的行為,維持武術內部的和諧平衡。武術將人體視為心與身是統一,將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和鍛煉。內外兼修、和諧發展,絕不是為了培養爭勇斗狠、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
對傳統武術價值功能和發展走向的思考 李龍,李偉,許子安,Li Long,Li Wei,Xu Zi-an
加強鄉土武術發展的必要性及對策研究 陳永輝,潘春娥,Chen Yong-hui,Pan Chun-e
競技武術商業運作模式的研究 馬文杰,Ma Wen-jie
武術禮儀與武術精神 曹瓊瑜,劉豐,Cao Qiong-yu,Liu Feng
儒家學派的辯證思維方式對武術文化發展的影響 曾凡鑫,Zeng Fan-xin
太極拳文化與現代思維 李富剛,侯俊,Li Fu-gang,Hou Jun
試論太極拳對人文精神培養的價值 黃樹梅,Huang Shu-mei
傳統武術推廣模式的探討 向瑋,Xiang Wei
少兒武術訓練損傷機制及預防對策研究 王偉,朱永光,Wang Wei,Zhu Yong-guang
競技武術套路動作創新理論探析 董剛強,Dong Gang-qiang
試論對立統一規律在武術套路中的運用 劉期努,Liu Qi-nu
大負荷專項訓練對散打運動員鐵代謝影響的研究 漆振光,QI Zhen-guang
試論孫子軍事戰略思想與散打戰術 王芹芹,高東清,Wang Qin-qin,Gao Dong-qing
散打比賽中男子與女子側踹腿技術的比較與分析 高振興,Gao Zhen-xing
關于小學武術興趣班教學的幾點思考 岳春林,黃敏,Yue Chun-lin,Huang Min
多媒體技術在武術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徐瑛,Xu Ying
技擊方法在太極拳教學中的應用及研究 張廣華,Zhang Guang-hua
學拳、用武、育德——武術三探 姜周存,Jiang Zhou-cun
我國傳統武術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 徐武,黃光麗,Xu Wu,Huang Guang-li
影視傳媒——武術發展道路上的一柄雙刃劍 劉堯峰,Liu Yao-feng
武術散打運動的美學初探 吉洪林,Ji Hong-lin
淺析太極拳休閑的文化內涵 付郁,蔡利敏,Fu Yu,Cai Li-min
"少林武術名天下"的原因探析 趙紅波,秦瑞瑞,Zhao Hong-bo,Qin Rui-rui
武術的奧運歷程探析 劉曉玲,Liu Xiao-ling
形意拳拳學特點之研究 董新亞,郝建峰,Dong Xin-ya,Hao Jian-feng
福建鶴拳技術特點的對比研究 朱月明,唐照蓮,刑登江,Zhu Yue-ming,Tang Zhao-lian,Xing Deng-jiang
劈掛拳及其勁力特征 劉志蘭,張正紅,Liu Zhi-lan,Zhang Zheng-hong
太極拳影響大學生傳統文化態度的實證研究 陳善平,閆振龍,吳健,Chen Shan-ping,Yan Zheng-long,Wu Jian
呼和浩特市武術現狀的研究 張彩琴,Zhang Cai-qin
淺析合氣健身操的存在價值及健身作用 侯明英,楊愛民,Hou Ming-ying,Yang Ai-min
長拳第二套國際競賽套路動作的技擊性分析 陳光玖,Chen Guang-jiu
武術散打力量新探 李龍,Li Long齊魯武術簡論 李成銀,Li Ming-yin
關于21世紀全球武術和諧發展的競賽構想 謝明川,Xie Ming-chuan
以史為鏡才能展望未來 張君賢,Zhang Jun-xian
我國武術運動產業化研究 趙靜,Zhao Jing
太極拳運動變化中的矛盾關系研究 張天熙,段寶林,Zhang Tian-xi,Duan Bao-lin
秦漢社會與中華武術 徐香梅,Xu Xiang-mei
老莊學派的養生思想研究 莊昔聰,Zhuang Xi-cong
武當興衰史古詩考證 向武云,白萍,Xiang Wu-yun,Bai Ping
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現代價值探析 李俊,衛志強,Li Jun,Wei Zhi-qiang
孫祿堂武學研究綜述 萬會珍,Wan Hui-zhen
經營性健身場所搏擊操開展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趙海波,李永明,Zhao Hai-bo,Li Yong-ming
淺論傳統導引健身法在現代應如何發展 史俊梅,劉玉紅,Shi Jun-mei,Liu Yu-hong
對我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在太極拳練習中存在的呼吸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牛曉梅,周惠新,Niu Xiao-mei,Zhou Hui-xin
業余散手運動員訓練中損傷產生原因及預防研究 吳祖會,Wu Zu-hui
加速武術散打發展的戰略措施——包裝與宣傳 吉洪林,Ji Hong-lin
高校武術課雙語教學的實驗研究 沈輝,張宏偉,常生,Shen Hui,Zhang Hong-wei,Chang Sheng
教學目標的設立在太極拳教學中的作用 王軍,Wang Jun
應重視"三視圖"在武術類教科書中的合理運用 張宗豪,馬建橋,Zhang Zong-hao,Ma Jian-qiao
在武術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策略 王紅芳,王艷,Wang Hong-fang,Wang Yan
武術諺語英語翻譯的技巧與原則 李永剛,Li Yong-gang
全球化悖論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建 張力,張大志,Zhang Li,Zhang Da-zhi
論舞龍的興起與發展 陳喜福,黃振鵬,Chen Xi-fu,Huang Zhen-peng
競技體育發展的社會因素分析 常保榮,石海燕,Chang Bao-rong,Shi Hai-yan
淺析影響女大學生公體課積極性的因素 李萍,Li Ping
傳統武術的繼承應從"短"字入手 王崗
論武術科研的創新意識 康戈武,Kang Ge-wu
現代意義武術概念的探討 范鴻雁,Fan Hong-yan
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競技武術論文綜述 郭,Guo Wen-ge
淺析中華武術當代價值觀 張軍,王健全,Zhang Jun,Wang Jian-quan
論中華傳統武術文化中尚武崇德的內涵 王軍平,Wang Jun-ping
明代武術發展與明代社會 關彥莉,Guan Yan-li
太極推手中的傳統文化內涵 任斌,Ren Bin
李小龍武學思想之透視 王遂振,Wang Sui-zhen
武當武術養生探源 劉代榮,吳建軍,劉大偉,Liu Dai-rong,Wu Jian-jun,Liu Da-wei
太極拳真功夫機理探討 田桂菊,Tian Gui-ju
淺析形意拳的"勁力" 韓麗云,Han Li-yun
西安市武術表演市場開發研究 薛龍,Xue Long
對提高散打運動員戰機把握能力的探索 周維方,Zhou Wei-fang
武術教學與學生創新人格的養成 朱施成,Zhu Shi-cheng
加強課堂"有效教學"促進高校武術教學改革 劉旭東,劉朝生,Liu Xu-dong,Liu Chao-sheng
對普通高校學生進行武術裁判員培養的探析 劉巧芳,王永勝,Liu Qiao-fang,Wang Yong-sheng
武術教學中武德教育的研究 王楠,馬琳,Wang Nan,Ma Lin
普通高校武術套路"趣味教學"法淺探 段曉霞,Duan Xiao-xia
大學教育中的武術美學 孟慶袖,Meng Qing-xiu
武術教學對學生情商的培養 朱清華,Zhu Qing-hua
論民族傳統體育教育與創新人才的培養 姜玉澤,高麗,Jiang Yu-ze,Gao Li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功能研究 張玲,Zhang Ling
試論太極拳與健身防病 陸衛良,Lu weiliang
跆拳道在中國成功推廣的因素分析 鄔寶坤,Wu Baokun
對十運會武術套路比賽的觀察與思考 曹瓊瑜,Cao Qiongyu
旋轉性練習對武術套路運動員平衡能力影響之研究 王占濤,Wang Zhantao
少年規定拳動作結構分析 宋樺,Song Hua
競技武術套路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董芳,Dong Fang
武術套路運動員在攻克指定難度訓練中易傷部分的治療與預防 許華,Xu Hua
淺談如何提高散手摔法的有效性 劉期努,文春輝,Liu Qinu,Wen Chunhui
江蘇省散打教練員現狀調查與分析研究 張宗豪,,Zhang Zonghao,Chen Zhong
濟南市散打俱樂部開展現狀的調查研究 侯嫣然,Hou Yanran
論太極拳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白剛,Bai Gang
試論高校高水平武術教練員專業素質構成的理論研究 呂墨竹,Lv Mozhu
高校武術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張吉祥,Zhang Jixiang
淺析24式"簡化太極拳"的教法 張守升,楊潤琴,Zhang Shousheng,Yang Runqin
對高校公體課武術項目設置的反思——兼論傳統武術在高校開展的可行性 張金,Zhang Jin
淺析武術在我國學校體育教育中的價值 王志朋,羅賢忠,Wang Zhipeng,Luo Xianzhong
淺談音樂在武術套路訓練中的作用與配用方法 趙濤,Zhao Tao
武術的教育功能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武術綜合能力的培養 梁世強,Liang Shiqiang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教學特征與方法探析 高楚蘭,Gao Chulan
新疆民族傳統體育在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王紅蕾,田小從,Wang Honglei,Tian Xiaocong
傳統體育養生的現代價值研究 鄧躍飛,李煒,Deng Yuefei,Li Wei
對高校女生健美操課教學的調查與分析 李倩,Li Qian
普通高校三級跳遠運動員運動損傷的調查與分析 宋惠娟,陳麗波,Song Huijuan,Chen Libo
淺談提高警察體能訓練的基本方法 王浩,Wang Hao
論少林武術的價值 劉??疲琇iu Haike
中國傳統武術與書法 李永明,馬會清,Li Yongming,Ma Huiqing
論太極拳欣賞 路鋒輝,王飛,Lu Fenghui,Wang Fei
淺談武術術語翻譯 程艷偉,Cheng Yanwei
中國紅拳的尚武精神與銳意進取的思想 楊寶生,向瑋,Yang Baosheng,Xiang Wei
淺談武術內家拳中的重力線及其應用 趙珍,Zhao Zhen
太極拳進入社區的現狀調查與研究 謝曉菊,Xie Xiaoju
江西省武術館校的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 方斌,左家偉,Fang Bin,Zuo Jiawei
高校開展大學生跆拳道課程的可行性研究 宋樺,Song Hua
28式木蘭拳練習對中老年女性身體形態的影響 朱勇軍,張坤,Zhu Yongjun,Zhang Kun
試析太極拳的健身功用 李梁,Li Liang
新疆武術運動員的競賽狀態焦慮的研究與分析 曹慶華,竇彥麗,Cao Qinghua,Dou Yanli
競技武術套路發展對武術推廣的影響 胡賽風,Hu Saifeng
女子散打運動員訓練期間生化指標監測的研究 陳翔,Chen Xiang
對體育教育專業武術必修課教學模式應用的研究 陳威,Chen Wei
沈陽體育學院木蘭拳選修課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 呂墨竹,Lv Mozhu
江西省高校武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張斌,牛閩生,Zhang Bin,Niu Minsheng
高校武術研究的現狀與分析 陳壽忠,Chen Shouzhong
淺論在武術教學中對學生武術意識的培養 呼美蘭,Hu Meilan
關于高校體育專業武術課程開設雙語教學的思考 王新華,Wang Xinhua
高校公共體育武術選項課開展模式創新之研究 王占濤,Wang Zhantao
龍獅運動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 戴有祥,Dai Youxiang
儒道兩家養生思想的比較研究 王衛榮,Wang Weirong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發展研究 胡杰,胡紅霞,Hu Jie,Hu Hongxia
健身氣功與現代人的心理健康 任穎慧,楊潤琴,Ren Yinghui,Yang Runqin
美國大學課程改革趨向對我國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發展的啟示 馬世坤,Ma Shi-kun
大學生余暇體育活動中運動損傷的調查分析 張吉祥,Zhang Jixiang
2009年,對《武當》而言是天時不佳之年,金融風暴的深度影響、中國武術界的虛浮混亂、電子媒體對傳統期刊的震撼沖擊,這些決定方向和命運的大勢,都成了《武當》必須接受的嚴峻考驗。然而,我們眾志成城,艱苦奮斗,頂風冒雨,開拓前進,順利地走過了這一年。
這一年,我們月月認真策劃,精編細校,使《武當》期期有新顏,發行量穩中有升,就是對我們辛勤勞動的最佳肯定;這一年,我們“暢我懷抱”,邁開雙腿,東奔浙蘇皖,北上京魯豫,積極參與策劃、重點宣傳報道了“第六屆浙江國際傳統武術比賽”,“連云港第二屆全國太極拳(械)暨武術健身學術論文交流大會”,“首屆中國武術職業聯賽”,“中國首屆武俠文化節”,“國際首屆老子道學文化高層論壇”;這一年,我們依托武當山,先后舉辦了浙江常山太極拳協會武當武術文化交流之旅,武當論劍――華夏武術精英演武大會;這一年,我們加大投入,全力打造武當網站,使武當網真正改版升級,內容不斷豐富,特色逐步形成,初步實現了刊網互補,刊網一體,共鑄品牌的構想;這一年,我們獲得了丹江口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雪中送炭般的給予了財政補貼,這不但幫我們克服了發展瓶頸,解除了后顧之憂,更主要的是,她寄托的是一份理解、信任、關懷、肯定和期望,這份寄托會化成我們無窮的前進動力!
站在2010年的門口,面對著依然嚴峻的形勢,《武當》精神抖擻,信心滿懷。
2010年,我們將進一步明確自己的主體價值和目標追求,堅持辦刊宗旨,堅持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為己任,努力推動中國武術事業,特別是武當內家拳法大發展,服務人民身心健康,服務和諧社會建設,在認真履行職責中發展壯大自己,在發展壯大自己的同時更好地完成使命。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將堅持求真求精求新的精神,認真辦好《武當》雜志和武當網站兩個媒體,傾力打造一個品牌。
如果說《武當》是我們武林界一分子的話,《武當》可能做不到一個義薄云天,法力無邊,叱咤風云的大俠,但《武當》可以爭取做一個實事求是、光明磊落、堅持真理、公平正義、疾惡如仇、打假去偽、善待他人、真愛朋友的義士。求真求精求新,是我們新一年的精神風貌。我們的求真,就是在雜志和網站內容上真實飽滿,求真功法,實技藝。在理論研究、源流探討、中華武術發展現象和發展方略研究上,實事求是,堅持真理。要真心待人,宣傳人物時不得隨意拔高,慷慨發放大師帽子。要堅決摒棄假大空,杜絕偽冒劣。我們的求精,不僅要體現在設計的精美、印刷的精細、裝幀的精良上,更主要的是體現在工作的全過程中。即精心采訪,精心策劃,精編細校,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認真細致。這既是理念要求,又是必須的作風,更主要是落腳在一個個具體的工作細節上。我們的求新,就是要有開放的思想,銳意進取的創新意識,要熱情鼓勵創新,愛護新觀點,尋求新思路,結交新朋友,最終開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