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8 11:45: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學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文名稱: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rch
主管單位:江西省出版總社
主辦單位: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6-284X
國內刊號:36-1052/G4
郵發代號:44-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0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1轉變觀念,統一認識,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教研工作
人們習慣把學校工作概括為“教育教學、總務后勤”工作,其中就沒有包含教研。這個觀念顯然比較落后了。同時,現在很多人(包括許多教師和領導)都片面地認為只要抓好了“升學率”這個牛鼻子,其他的什么都可以不要。因此,從主觀上導致了教研時間被擠占,教研經費得不到保障。教研活動就成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配角了。
要搞好教研工作,首先要得到學校領導的普遍支持和廣泛的重視。正確處理好“以教研為龍頭,以教學為中心,以德育為首位,以后勤為保障”的重要關系,提供必要的教研經費,以供教學研究活動的有效開展,避免“紙上談兵”的教學研究活動形式。
要轉變教師的只要教好書,其余什么都可以不管的錯誤觀點。要認識到教研活動的開展,不僅是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更是給教師提供的一次再學習、再充電的良好機會,也是鍛煉自己,打造品牌形象的有利平臺。教師只有廣泛參加教研活動,也才能更好地學習先進教學方法,更好地教好書、育好人。
2制定切實可行的教研計劃,力爭短時高效
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實現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戰略,就必須搞好教學研究。當前在農村中小學,亟待解決的是增強教師的責任心、增強教師的敬業奉獻意識、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大力開展教法探討、學法指導、集體備課活動,從而才能根本體現教研工作服務于教學的思想。
(1)把校本培訓融入到學校政治學習活動中,融入到學校全體教師會議中,合理安排時間,組織專題學習,并要求教師做好學習筆記,并進行考試。通過校本培訓轉變教師觀念,培養教師的責任感、奉獻意識,拓寬知識領域和認知空間。
(2)把校本培訓納入各教研組的活動中去,作為教研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培訓內容以學科教學方法的研究為主,增強教師的學科教學駕馭能力。
(3)學校教研活動以專題月的形式開展活動:學校教研活動大致可分為理論學習、學科競教、集體備課、教法探討、學法指導交流、論文及個案展評、總結評比等形式??蓪嵭忻吭乱粋€專題,一個專題一個中心,統一安排部署,教會教師如何開展教研活動。同時也方便指導和管理督察,
各階段采用不同的要求:
(1)理論學習采用集中學習和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每期集中學習不少于五次,撰寫學習筆記不少于五千字,并寫出學習心得。
(2)學科競教,要求人人參與,新到教師上好推門課,骨干教師上好示范課,一般教師上好合格課。每位教師一學期上一堂公開展示課,所有教師都積極參加教研組內的聽評課活動,每期教師聽課不少于十五節。管理人員聽課不少于三十節。在競教活動中,要做好說課——上課——評課各個環節。
(3)集體備課是一種教法的聯合探討形式,要求有專人執筆撰寫教案,聯合探討教法,形成規范教案,并在課堂教學中試講,論證其可行性與合理性。集體備課的另一種形式是訓練教師如何備、說、聽、評課。讓教師在活動中得到鍛煉,使人人成為教學的能手。
(4)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基于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與專家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問題隨時伴隨著整個過程,教師如何解決好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是教學活動過程的關鍵,教學研究應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以解決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目的。教法探討、學法指導交流是實行教師知識向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轉化過程。只有培訓出合格的教師才能教出優秀的學生。所以,必須重視這種聯合教研形式,改變過去那中各自為陣的做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把好教師的出口關,而教學工作則是把好學生的出口關。做好教法探討、學法指導交流工作是教研工作的目的和價值體現。反之教研工作就失去了其價值和意義。
(5)論文、個案的撰寫是每個教師必不可少的任務,要求教師及時把教學心得進行整理成文,鼓勵教師向各級刊物投稿,校內組織在??习l表和評比工作。
3建立一支強有力的骨干教師隊伍
骨干教師是學校教學的中堅力量,培養一支強有力的骨干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因此,開展“一幫一”工程,建立國家、省、市、區、校五級骨干教師體系,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帶頭作用,以此帶動全體教師的教學教研水平的提高。
4開展切合實際的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進一步深化,是教研工作的最高境界。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水平。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本著“問題就是課題,方法即成果”的原則,結合學校實際,開展教學研究工作,以解決教學實際工作中的問題為出發點,設立主課題。參與課題研究的人員應是教學中的骨干,不宜人人都必須參與。注意研究的成果的轉化與推廣,使之真正服務于教學,發揮科研成果的引領作用。
5建立有效的教研評價機制
教育科研的重心是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己艘粋€教師的業績要看他出了多少成果(公開課、教學設計、、獲獎、教學業績),特別是要考察其教育教學的情況。
(1)建立骨干教師考核機制,嚴格骨干教師考核晉級體系,對不按規定參加活動、不完成規定任務、教學業績居后者進行談話警告、直至取消骨干教師資格。
教學實踐是一項復雜的動態工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教育思想、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都在不斷地變革,由此產生大量的新問題在原有的教育理論中是找不到現成的答案的。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解決。教育活動是人類為了傳遞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為改造和發展人類自身而進行的一種實踐活動。一名教師要想在面對不斷變更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工作中都取得成功,就得不斷地進行改革與研究,而不能靠簡單模仿,機械照搬自己的、甚至優秀教師的經驗,即使是教育理論也不能簡單地套用。教學研究有反映當前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所以理論研究的學術性和普遍性要通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內化才能成為指導教學工作的活的力量,才能把理論原理變為人們活生生的思想和感情,況且當今許多先進的教學方法的實施要求教師本身具備很好的研究素質。因此,教學研究是高校理論教學的重要環節。
二、教學研究是促進高校教師提高自身素養的源動力
從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教師開展教育科研工作也是提高自身業務素養的一種有效方法。一位教師,如果只憑原本所學的專業功底和最起碼的教育理論知識就心安理得地去從事一生的教學工作,只憑良好的教育愿望和固定不變的程式與措施去實踐,把充滿創造性的教學活動理解為教師單向消耗才華的簡單輸出與低層次的重復勞作,而不重視自身專業知識與教育理論素養的進一步拓寬與提高,他就不可能成為學生喜歡的名優教師,教書也不可能成為他真正喜愛的職業。
這對于當今及日后教育競爭日益激烈,教學要求日益提高,教書職業越來越受人青睞的社會,其處境是日益尷尬與危險的。教師下崗不再是新鮮事物,當然簡單的下崗做法并非治本之良策。因此,目前教育行政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鼓勵和督促教師參加各級各類訪問、進修和學歷提高教育。隨著當今日新月異的科技迅猛更新,繼續教育、終身教育和國內外訪學進修等在世界各國已受到普遍重視,我國也是如此。
開展教學研究,就可以引導教師自覺地研究教學的各類問題,自覺地進行教改探索,從而促使教師廣泛閱讀各種有關的文獻資料,接受新信息、改變舊觀念,培養創造能力,提高從事教學實踐的工作效率,使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三、以人才培養和課堂教學為目標,是高校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重中之重
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要立足于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每位教師要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開展教學研究的重要目的。然而,在當今社會,教師們被置于一種“尷尬”的境地。教學的成功被狹隘地定義為效率與產出,而測量的依據則是學生在考試中的成績、達標情況以及在檢查報告中表現良好。其結果是學校與老師不得不將關注的重點集中于學生的學業需要,而忽視了學生的發展需求以及社會與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
在考試的壓力下,教師難以對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做出靈活反應。他們的教學關注點被迫不斷縮小,教學的方式亦難以促進真正的學習。(1)內容上,為應付考試,教師將更多的重點放在高風險考試所涉及的材料上,而對其他內容的關注則減少;(2)教學深度上,由于標準化的考試只考察課程的部分內容,因而花費在考試準備上的精力往往過分強調基本技能學科,而忽視了需要高度思考能力的學習內容;(3)教學方式上,當基于學生考試合格率評價學校時,學校與教師會對那些不能達到考試標準的學生進行操練,但這些操練并不會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4)教學時間分配上,過多的時間被浪費在訓練學生如何回答特定的考試項目上,真正有意義的教學被剝奪;(5)學校資源配置上,在強調考試準備的學校中,項目預算被集中于與考試相關的材料上,而不是學生實際所需的資源上。真正有意義的教學與學習正在考試的重壓下經受擠壓。這種現狀,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扭轉的。例如,在我國,糧食工程專業屬于新興專業領域。面對新形勢下的社會需要的人才,我們可以針對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所設置的專業課程,設置更適合所學專業的教材體系,在精品課程建設、糧食工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糧食工程課程實習、網絡教學資源開發、在線輔導、創新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等方面積極開展教學研究。
由關注教師轉變為關注學生
教學觀摩是一種常見的教學實踐活動。具體說來,就是從上課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學習和吸取教學經驗及教學技巧。然而,一直以來,教學觀摩更重視教師的教。上課教師教學的技巧、策略、模式,甚至應對課堂偶發事件的機智,都成為教學觀摩中津津樂道的內容。其實,這是不太好的。一堂好課,最終落腳點是學生的學習;一場有效的教學觀摩,也應當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教師通過觀摩,傾聽學生的發言,了解學生的合作、學習效果和學習障礙,并從中獲得教育靈感與智慧,這應該是教學觀摩的主要內容。
由切磋教法轉變為共建學法
研討,應該理解成教師為解決共同面臨的教學問題而舉辦的集體協商活動。就教學而言,研討起碼覆蓋兩個方面:一是切磋教法,著力化解教的障礙;二是共建學法,著力化解學的障礙。從某種程度上講,課例研討教法,離不開對其他教師“評頭論足”,必須就哪里教得好、哪里教得不好進行點評并給出建議。這也是傳統教學中常見的研討方式。事實上,對教法研討的結果,在以學習為中心的教育生活中,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學習。而且,教無定法,每名教師可能都有適合自己的教法,在這個上面過多討論毫無價值。
教學研討為造就精彩課例而存在,其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應該是學法問題,應該是群策群力去探尋一條路子,幫助學生越過學習障礙,更好地做到“會學”。課題研究中,學校嘗試以學科組為單位,推動教師共同為所要面對的學生“謀劃”學習,無所保留。在這樣的研討活動中,每名教師都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圍繞面臨的現實問題,一起努力想辦法、建模式,這有利于形成學術氛圍濃、攻關能力強的教師團隊。
由理論指導轉變為經驗分享
學校舉辦講座是常見的教研行為方式??鬃诱f: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講座是為了“擴大認識”,聽取講座,或許更能獲得對事物煥然一新的見解,對于自身的提升是有益無害的。學校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常常“請進來”,即邀請有關教育專家到學校舉辦講座。其中也不乏這種現象,教育專家講的時候老師熱血沸騰,躍躍欲試,但真在教學實踐中做起來卻舉步維艱。究其原因,在于專家講的多是理論層面的東西,用理論指導實踐,還有一個聯系實際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比較難把握的。
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避免講座的“高大上”,推動講座向經驗交流轉變。在同一個學校,尤其對于任教同年級的老師來說,他們有相似的工作背景和相同的工作對象,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獲得的方法與技巧、觀點與靈感等,對另一名教師來說可能至關重要,幫助他少走彎路,甚至幫助他應對教學中突如其來的挑戰。
由自我改進轉變為借鑒顛覆
教研行為的第四種方式――反思。如果說觀摩是基于事實的行動研究,研討是基于問題的行動研究,講座是基于優勢的行動研究,那么,反思則是基于缺陷的行動研究。一般來說,不論是預測性的課前反思、監控性的課中反思,還是批判性的課后反思,都是對課例中不足的清醒認識和有效改進。^常見的一類反思是教師基于自我的課堂教學進行反思,由此發現自我的教學缺陷與不足,然后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以使自己接下來“導演”的課例更加完美。這樣的反思是繼承基礎上的改進,是一種有效的教研方式,但也往往局限于自我設定的框架。
其實,反思不能局限于“自說自話”。有時候教師苦苦追尋一種理想的結果而不可得,反而在某一次閱讀中卻突然發現,別人早已寫在書中了,或者在一次考察學習中突然看到鮮活的事實了。因此,在反思中教師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結合他人的經驗。將他人的先進理念與做法作為一面鏡子,照出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從而找到新的突破口與生長點,突破舊的認識框框,創造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這種反思可以是“借鑒條件下的整合”,以“集成”方式實現再造;也可以是“顛覆情況下的重構”,在“空白”處找到再造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 例題 心理品質 思維品質 “引導性”問題
數學例題是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能力的提高、數學思想方法的養成、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都需要數學例題的教學去實現,“通過例題教學,要達到掌握雙基、傳授方法、揭示規律、啟發思想、培養能力的目的”。[1]因此,數學例題教學是決定數學教學效果的關鍵之一。
一、數學例題教學存在的問題
1.對數學例題教學功能沒有全面的認識
《談新課標下高一數學差生的原因及培養策略》一文,作者對某地高一年級學生做了調查,分析發現:“70%的學生數學成績差,不理想,學習困難吃力;20%學生成績屬于中等水平;10%的學生數學成績較好。”[2]我們不妨把這70%的數學成績差的學生稱為“學差生”,“學差生”的比例很高,這不禁讓人深思,新課標下的數學教育存在哪些問題?數學“學差生”的產生,有智力的與非智力的因素。通過對有關研究數學“學差生”文獻資料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為解決學生數學學習困難,老師們想了很多方法和措施,這些方法和措施的實施,共同的作用就是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強度。比如有研究者認為:“數學課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科學設置例題,精講多練,逐步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3]而從改進例題教學的角度去解決數學“學差生”問題的研究不多。
實際上,數學例題教學的過程,既是“掌握雙基、傳授方法、揭示規律、啟發思想、培養能力”的過程,又是學生“思維品質、心理品質”的培養過程。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良好的“思維能力”,也需要“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精神,需要“沉著冷靜、細致周密”的處事風格等“心理品質”。也就是說,例題教學除了具有“掌握雙基、傳授方法、揭示規律、啟發思想、培養能力”的功能之外,還應該具有培養學生“心理品質”的功能。這可以說是過去我們對數學教育研究的一個空白,需要教師去探索、去發掘。
2.數學例題教學方法認識偏差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對于數學例題的教學,很多教師教學目的單純,就是以解決例題所涉及的問題為目的。因而也就不會花時間和精力去分析例題、研究例題對于學生的其他教育功能。“不少教師照本宣科,其枯燥乏味讓學生大倒胃口,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4]我們常??吹剑诶}教學中,有很多老師要求學生記住一類問題的解法,數學題目解法類型化。大多數學生則只是模仿老師的解題思路與方法,例題教學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模仿”學習,提高學習效果、實現學習目的的方法就是做大量的練習,學習方法簡單地成為了“題海戰術”,因而造成“一聽就懂,一做就錯”[5]的學習怪圈。學生的學習,都要依賴于多講、多練、多輔導,節假日、雙休日要補課就不足為奇了。
波利亞認為,中學數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思考,數學例題教學也是這樣。實際上,問題是千變萬化的,只有培養學生有良好的心理品質,有較強的思維能力,才能使學生具備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叭说恼_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任何數學例題的解決都有其知識經驗的、思想方法的根源。因此,在數學例題教學方法上,不是老師教學生解題,應該是老師組織、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師生一道探究問題的解決策略,尋找例題的解決方法。
3.數學例題教學要求認識偏差
“懂了嗎?”我們常常聽到老師上課時會向學生發出這樣的提問,尤其低年級更是如此。對于數學例題的教學,很多老師和學生也是把“聽懂了”作為例題教學任務是否完成、教學目的是否實現的標志?!皩}學習的重要性,學生必須明確一點,學習數學沒有‘差不多’已經懂了的概念,而只有懂與不懂兩個層次?!盵5]尤其是“學差生”,他們往往把“聽懂了”作為學習數學的最高境界,“聽懂了”他就滿足了。什么叫“聽懂了?”“懂”即“了解”、“明白”之意。對于數學學習來說,“懂了”不是數學例題教學的終極目的,“懂了”不應該是我們最終要達到的數學例題教學效果。從思維水平上分析,“了解”、“明白”只是學生對教師例題解法的認同與接受。而不是在教學互動中掌握了解題的思想方法,形成了自己的分析問題的思維結構。對于例題教學的目的要求,應該達到的教學效果,目前沒有確定的標準,但數學家波利亞的“怎樣解題”表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根據波利亞的“怎樣解題”表,學生的數學例題學習就不止于“懂與不懂”兩個層次了。
二、數學例題教學中心理品質的養成
許多學生數學學習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心理品質,許多學生數學學習良好也可歸功于其良好的心理品質。學生的心理品質對能否有效解題影響很大?!皵祵W差生的行為受到來自自我(self)的影響。他們對自我的認識是消極的、偏執的、頑固的,對未來的自我是不懷希望的”[6]。
以“意志”為例,很多數學“學差生”不是因為智力低下,而是意志品質薄弱,自制力差,缺乏毅力和恒心,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和鍥而不舍的精神,不能長期堅持勤奮刻苦的學習狀態,一遇到困難就裹足不前、垂頭喪氣,甚至自暴自棄。由于各種因素,我國當代青少年特別是獨生子女,意志品質薄弱者占有很大的比例。愛因斯坦告誡人們:“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皩τ谇嗌倌攴e極心理品質發展而言,……如果我們能在學校心理健康課堂或學科教育課堂以及其他活動中對于適合其年齡階段的積極心理品質進行全方位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就能獲得最有效的促進?!盵7]
對于不同的學生,他的心理品質在他的解題過程中都能體現出來。有的沉著冷靜、有的浮燥冒進、有的粗心大意、有的細致周密、有的自信勇敢、有的消沉懦弱等。因此,在例題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解題嘗試,發現其心理品質方面存在的問題,要向學生指正,說明這些心理品質欠缺對其學習、成長的危害,并給予正確的導向。從而幫助學生改善其不良心理品質,發展、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不僅是獲得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的過程,而且是檢驗人的心理品質,促進心理發展的過程,作為學生,要在數學學習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健全自己的心理品質。
三、數學例題教學中思維品質的養成
關于數學思維的積極性活動,人們共同的看法是它決定于思維品質。“數學思維品質”[9]實質就是人的數學思維的個性特征,它體現了每個個體思維水平、智力與能力的差異,是衡量數學思維優劣、判斷數學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標。它包括思維的目的性、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靈活性、思維的批判性、思維的獨創性、思維的條理性、思維的嚴謹性和思維的廣闊性等。學生思維能力的高低主要就體現在思維品質的差異上。
多年來,國內外許多先進的教學方法與經驗表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是發展其數學能力的突破點和有效的途徑。所以,在數學能力的培養上,往往要抓住數學思維品質這個突破口,而數學例題教學則是學生數學思維品質養成的主要平臺。在例題教學時,重視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思維品質的培養,讓學生在體驗思維品質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既是當前數學教學的短板,更是提高數學教學效果的突破口。
四、數學例題教學分析舉例
一般情況下,這個例題的教學就結束了。但如果是這樣,作業布置下去,就會發現,會有絕大多數學生采用第一種解法。而這個例題是在學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系”時為鞏固新知識、運用新知識的一道例題。學生為什么會選擇解法一,原因很簡單,就是解法一相對容易,解法二相對較難。因此,教師接下來還應該與學生一起比較兩種解法,既肯定他們沒有忘記舊知識,得出解法一,又強調學習上為獲得新知識、培養新能力,要不怕困難,要有迎難而上的進取精神。一開始老師的三個提問,用到的都是第一人稱“我們”,老師把自己與學生擺在同樣的角色位置,學生和老師都是探索的主體,這樣有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揮。三個問題都是引導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目標,引導學生怎樣思考與分析研究,問題(1)是常見的,多數學生也能這樣思考;問題(2)的提出,啟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其思維指向廣闊的知識經驗;問題(3)則使學生思維有明確的目的。三個問題聯結起來,形成解決問題的系統思路,對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系統性,是必不可少的。
例2 求函數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如果沒有相關的經驗,或沒有得到思維品質的培養,學生一開始看到此題,真的一頭霧水,不知所措。因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觀察分析:首先這是求函數最值的問題,不同類型函數的最值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師生共同回顧有關函數的最值問題,這就使得學生的思維得到廣闊的展開。其次,可以從本題函數的內容、結構、變形上設計“引導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從內容上,有正弦、余弦,要討論函數的性質,應該考慮弦化切;從函數式的結構形式上,可以類比兩點連線的斜率公式;從函數變形上,可以考慮對函數式作適當變形,從而轉化成asinx+bcosx的形式,這就是大家熟悉的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的“引導性”問題,要點到為止,啟而不發,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分析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等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 涂榮豹,王光明,寧連華.新編數學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王付光.談新課標下高一數學差生的原因及培養策略[J].才智,2011(1).
[3] 周博.簡析創設數學典型例題的策略和意義[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9).
[4] 盧忠揚.對高中數學例題教學的思考[J].語數外學習:高中數學教學,2014(9).
[5] 屠豐慶.例題教學有效性的現狀,分析和思考[J].復印報刊資料:中學數學教與學,2009(11).
[6] 彭熹.基于社會心理學的數學差生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一、明確培養目標,努力形成特色
嘉善新世紀學校遵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三個面向為指導,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學校從小學一年級起就開設了英語課,使孩子開始獲得基本的英語聽說能力。小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尤其是聽和說的基本訓練,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良好習慣,幫助學生樹立學好英語的自信心;使學生獲得對英語的感性認識,打下扎實的語音語調基礎,并獲得初步的英語聽說能力,為繼續學好英語作好準備。
嘉善新世紀學校力創小學英語教學特色,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當小學英語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大面積展開的時候,學校發揮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利用小班制的教學優勢,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使兒童獲得一些英語的感性知識,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樂學、愛學。引進外籍教師對學生進行口語教學。尤其在小學低年級,充分利用孩子語言學習的“最佳期”,注重對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養成敢于大膽開口講英語的習慣。
作為一所現代化的民辦學校,嘉善新世紀學校選準突破口,創建特色,形成正確的辦學思路,十分重視小學英語教學,明確其培養目標是:學生在小學畢業時能用英語進行日常的會話交流,具有初步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為了給學生提供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學校自辦少兒英語節目《LearnEnglish》在校電視臺播出;每月定期進行英語手抄報展;在學校推廣“校園英語50句”,要求所有的師生在課堂上用英語交流。另外還組織品學兼優的學生參加“劍橋少兒英語等級考試”,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學校還定期舉辦“少兒英語節”、“少兒英語口語大賽”、“英語書法比賽”,所有的這些活動,都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英語氛圍,豐富了學生的英語知識,陶冶了他們的情操,使小學生對英語喜愛有加。這些活動充分展示了學校的小學英語教學特色,使學校形象具有明顯的個性。
二、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素質
教育興衰,系于教師。民辦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教師的素養,民辦學校要想取得長足的發展,必須高度重視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培訓,熱情鼓勵和充分尊重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推行發展性的教師評價機制,鼓勵教師的自我成長,提供多方面的條件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從而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由于小學英語正處于一個不斷發展的階段,對小學英語教師進行培訓就顯得尤其重要。教師的培訓工作包括先進的教育觀念的討論與學習、優秀教師的教學觀摩、說課及其評議?!耙孕楸尽钡慕處熍嘤柺切兄行У耐緩?,所謂“以校為本”的教師培訓是指請有關教育專家到學校,針對該校的實際情況,針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對教師進行培訓。
只有小學英語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了,小學英語教學才能取得顯著成效。作為民辦學校,更要清楚認識到這一點。要想提高小學英語教師的素質,就要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教研和科研活動,并納入到學校發展和教師培訓的整體規劃之中。幫助教師營造濃厚的教學研究氛圍,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校領導之間的信息反饋和溝通,從而增強民辦學校的凝聚力和教師的歸屬感。在學校開展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在于: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武裝教師,使教師自覺地參與到民辦學校的改革和發展中來,幫助教師全面關注學校的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
民辦學校要提供研究策略的咨詢和輔導,使教師更多地理解自我成長中的價值,喚醒教師內在的探究需要,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學會持續和全面成長。同時要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使教師工作的積極性獲得可持續性發展。嘉善新世紀學校注重對小學英語教師的培訓,經常派教師去外面聽課學習,從而提高教師素質。學校還注重引導教師努力探索教育教學改革,逐漸淡化教師對工作穩定性的要求,使教師意識到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意識到只有進行有益的教育教學改革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我”。
三、優化教學手段,贏得學生信任
任何教育,不論是活動、觀念、還是措施,只有贏得學生的理解和信任,它們才是有效的。小學英語教師要明確無誤地告訴學生:我們工作的最高目標就是為了他們能學好英語,告訴他們有什么比受到良好的教育更重要呢?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少年時期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期,也是受教育的最好時期。教師為了使學生能受到好教育,必須要優化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并用到教學實踐中去。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心理活動形式主要是注意、感知、理解、記憶和思維等幾個心理過程的產生和發展。因此,小學英語教師要研究和熟知兒童心理,了解兒童心理,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直觀教學和其它受小學生歡迎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努力把課上得生動有趣,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贏得學生對英語教師的喜愛和信任。在兒童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總會受到漢語的干擾,這就要求小學英語教師既要遵循兒童語言學習的一般規律,堅持聽說領先和口語先行,又要積極創設小學英語教學情境,采用游戲和卡通片等兒童樂于接受的方式,想方設法地調動其有意注意,盡量克服漢語的負面影響,使學生在輕松、自然、親切的氛圍中學習英語,形成一種“玩中學,學中玩”的教學模式。
為了贏得學生的信任,使學生對英語學習充滿興趣,教師要把愛的陽光照耀在每個學生的身上,使學生在真正得到愛的同時,也會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積極參與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活動。這樣,師生關系就會極為融洽,教學效果也會隨之改善。教師在組織小學英語教學時,應該盡量采用實物、模型、圖片、投影、錄像、課件及體態語言等手段,力求情境逼真,交際仿真,游戲當真,這是小學英語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
小學英語教師應以一種現代的教育理論為基礎,對每一個學生都充滿關愛,這樣以“愛”為紐帶的朋友般的師生關系建立起了。由于教師采用了先進的小學英語教學方法,不斷優化教學手段,教師教得自如,學生學得輕松,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們都學得興趣盎然。因而嘉善新世紀學校的小學英語的教學質量得到了家長、社會的認可和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
四、促進家校聯系,取得家長配合
民辦學校的學生都寄宿在學校,為了使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學校就應該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取得家長的配合,共同教育好學生。民辦學校應該向家長作出承諾:您的孩子在我們所屬的學校,會受到充分的尊重和關愛,我們會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以便使他們獲得自由、和諧、充分、全面的發展。讓所有的家長理解,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需要在學校與家庭之間建立溝通與合作的關系。
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應該及時向家長反映孩子的英語學習情況,使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英語學習的情況。有些家長不懂英語,認為小孩子學不學英語無所謂,反正到了初中還要重學,所以對孩子的英語學習不是很重視。教師要幫助這些家長分析兒童學習英語的有利因素,告訴家長小學階段是孩子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使這些家長認識到兒童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建立一些家校聯系卡,及時將孩子每個月的英語學習情況反饋給家長,并讓家長檢查孩子的英語學習情況。以這種方式來改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隔絕狀態,切實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系與溝通。這種方式不僅能促進小學英語教學的發展,而且對于整個民辦學校的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只有當家長對民辦學校的小學英語教學取得了認可,才能說明學校的小學英語教學確實卓有成效。小學英語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積極努力地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并經常與家長取得聯系,請家長來督促孩子的英語學習。每月定期向家長介紹孩子的英語學習內容,并且可以讓學生把在校所學的英語會話回家說給家長聽,讓家長來評價教師教的和學生學的情況。這不僅會促進教師的教學活動,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隨時隨地說英語,使孩子在脫離了課堂這個有英語氛圍的情況下也能講英語,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五、重視口語測試,實施素質教育
小學英語教學中聽說能力的培養日益受到重視,為了改變“啞巴英語”的弊端,小學英語教學中應加大聽和說的比重,并輔以科學的口語測試,以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若在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口語的訓練,則必然導致學生對口語不重視,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當然也無法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素質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人的整體性,即全面素質。許多教育專家提出,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口語測試,突出語言的交際性,尊重個性差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意大利語言學家泰通提出的整體動態語言學習模式,為素質教育在課堂中的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日常對外交流活動中,有不少學生學了多年的英語,他們的英語閱讀能力都很強,可是一見了外國人卻說不出英語。這種交際失敗的現象與目前的測試體系有關,傳統的英語測試以筆試為主,口試幾乎沒有,所以導致學生用英語交際的能力較差。小學生是否需要進行口語測試?這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一種觀點認為,口試費時費力,又有一定的隨意性和偶然性,不能科學有效地測出學生的實際水平,而傳統的書面測試更為大家熟知,也便于組織;另一種觀點認為,若忽視了口語測試,則會導致學生說的能力跟不上。
嘉善新世紀學校在這個問題上形成了明確的目標,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口語測試??谡Z測試的最終目的不是要學生死記單詞、句型和語法規則,而是要減輕學生負擔,引導學生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達到在真實情境中能夠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小學英語口語測試采用等級制的評分方法,以取消差生的概念,改變應試教育只重視考試分數的傾向。學生一次沒考好,可能是由于緊張或膽怯,教師應給機會讓學生再次考,這也符合當前社會要求給學生減負的呼聲。
一、文獻來源
為了解我國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研究現狀,筆者對相關研究文獻作了較為系統的研讀分析。研讀資料主要來源是 1999 至 2009 年出版的藝術類書籍以及公開發表,被中國知網( CNKI)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文獻。檢索方法為: 以“主題”為檢索項,以“高等師范美術教育”“高師美術教育”為檢索詞進行檢索,獲得 1999 至 2009 年相關的研究文獻105 篇,經審閱、篩選發現,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相關研究文章為 86 篇。本研究將之全部作為取樣對象,分析維度主要是研究者的研究視角。
二、文獻綜述
( 一) 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研究
趙詩鏡在《對高等師范美術專業的重新認識》一文中提出,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不是“赫赫有名”的美術家,也不是培養社會需要的一般的美術工作者,而是培養熱愛教育事業、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當教學能力的美術教師。[1]趙青在《對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的思考》中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進行了闡述,并給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2]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在于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的師資,更好地服務于基礎教育。這一點研究者存在共識,基本上沒有異議。
2005 年《中國美術教育》雜志刊登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對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這樣規定的: “高等師范院校美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學校美術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備初步美術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p>
不難發現,伴隨著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與變革以及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不斷提升。從過去美術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學校美術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備初步美術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 從適應基礎教育到了解基礎教育再到引領基礎教育,這是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質的飛躍。
( 二) 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課程結構研究
關于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課程設置是研究者討論最多的一個話題,梳理眾多文獻主要從以下層面展開論述。
1. 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
吳世寧在《試論高校美術教育專業中的師范性特點》中指出,多年來高等師范美術教育體制基本上沿用了專業美術院校的教學模式。無論在課程設置還是在教學方法上,都偏重于對專業知識的傳授,過多強調專業技能。著名藝術教育家郭聲健在《藝術教育論》中指出: “藝術師范教育中的藝術專業課程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即像專業藝術院校那樣,在內容上偏專、偏精、偏深,而中小學藝術教育所需的東西卻因其簡單、基礎淺而往往被忽視。結果,學生畢業上講臺,對中小學藝術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內容反而并不是感覺輕車熟路、游刃有余?!保?]邱長沛在《關于高師美術教育問題的思考》中強調,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應該貫徹一專多能的原則,一專多能是師范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作為中等學校美術教師的重要條件。并提出了專業設置的一些實質性的建議,如專業基礎課除素描、色彩外,應增設設計基礎,素描課除傳統素描外,應補充結構素描與意向素描,在工藝設計中開設電腦設計課等等。葛鴻志在文章《對當前師范美術教育的思考》中提出,在中外美術史和美術概論的基礎上,增加美術欣賞課的教學,重視對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的教學。另外,還應開設美學、美術評論及與現代美術教流相適應的電腦美術和電腦設計,根據未來基礎教學的特點,可以開設一些手工與美術相結合的課目,如泥塑、陶藝、紙工、金屬竹木工藝等課。張秀麗在《簡論中國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中提到,在我國高師美術專業課程特別注重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在課程設計中約占總課程的 2/3,并以各種傳統寫實性的繪畫為主,而忽視陶藝,染織、民間手工藝,版畫、工藝制作、現代設計、電腦美術等內容,嚴重脫離基礎教育的發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級兩個學年的國畫、油畫等專業學習和畢業創作,成為最重要的學業評價標準,完全沿用了美術學院的課程模式而偏離了師范的辦學宗旨。[4]針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問題,研究者主要針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仍然沿用專業美術院校的教學模式的問題展開論述,提出了許多專業課程改革的建議和意見。
2. 課程結構中教育類科目所占比重
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教育類”課程的設置和所占整個課程的比例是廣大研究者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也是高師美術課程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較多文獻提及了關于這方面的改革建議。還有專門討論在高師美術教育專業中如何富有成效地開設教育理論、教育實踐,培養學生實際教學能力的文獻。張秀麗在《簡論中國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中指出,我國高師美術教育中教育課程僅占總課時 7%左右,學生學習不到足夠的教學理論和方法,畢業以后很難當好教師。美國、日本的課程結構則大不相同,它包含了較大比例的教育理論課程和學科教學法課程,約占總課程的 2/5 左右。為此,在高師課程中必須增加教育類課程,在增加教育實習學時的同時,可將一次性的教育實習改為: “教育見習—了解教師”“教育實習—學做教師”“教育研習—做好教師”不同目標和內容的三個階段,以切實提高學生教學實踐能力。[4]
楊鈞同樣在《新課改環境下高師美術改革對策》中指出,高師美術課程設置重專業輕教育是目前高師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問題。并用數據說明課程結構中教育類課程所占比例過低。在教育類課程設置上,研究者主要圍繞完善教育類課程,增加在整個課程結構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師范”特色展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研究者很多都采用了中外比較研究的方法,學習國外的先進教學理念,提出了許多可行性的觀點。
3. 課程與課程的交叉與融合
強調課程內容的綜合是世界課程改革帶有普遍性的趨勢,藝術領域的改革也積極關注和反映了這一趨勢。美術新課程改革反對科目本位主義,關注各課程知識的互相融合和滲透。徐建融在《美術教育展望》一書中指出: “不同學科間的交叉和融合是21 世紀教育、科學發展的主要趨勢,為了與之相適應,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也成為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世界藝術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保?]張志強在《新課改背景下高師美術教學中存在問題與發展策略探析》一文中指出,高師院校美術教育專業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注重學科之間的融合和交叉,將美術素養和人文素養并重,增加人文課程在總課程中的比重,增設如宗教與藝術、文化人類學、文學、歷史、音樂、建筑、戲劇等選修課程。[6]
楊鈞《新課改環境下高師美術改革對策》、劉劍麗《論高師美術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與發展要求》等都在這方面給予關注。關于強調課程建設綜合性,提倡學科綜合類的文章出現較少,提倡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課程之間融合與滲透將成為研究者新的關注點。
( 三) 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與基礎教育銜接研究
岳嶸琪、田衛戈在《建立適應新課程標準的高師美術教學體系》中指出,為適應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高師美術教育應大力進行改革,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從課程教學、課程設置、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7]趙勝利在《關于新課程背景下高師美術教育的思考》中指出,以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為根本任務的高師美術教育,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挑戰,應該從教育觀念、教育教學方法以及招生體制等方面進行反思,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其辦學模式,從而能夠和美術基礎教育相適應。[8]眾多文獻在此方面給予了一定關注,并提出了改進建議??v觀高等師范美術教學實踐,對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不甚關注,教育教學中很少涉及美術新課改方面的內容,這就直接造成許多“未來的教師”不了解新課改的背景、性質、價值和目標,無法在理念、知識和能力上為將來實施新課程做好充分準備,造成培養的美育人才與基礎課程改革對新型師資的需求之間出現不和諧因素。
三、文獻研究分析
( 一) 研究成果重復現象嚴重,缺乏創新性和新穎性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更多的研究者認識到師資成為制約課程改革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因此開始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給予更多關注。筆者將近十年的有關文獻進行搜集發現,論文數目成直線上升趨勢,文獻數目急劇膨脹,時至今天仍是一個熱點話題。綜觀文獻,整體上都能看到高師美術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進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上,缺乏將某一具體問題作為研究的焦點,進行層層深入的分析、論證。有些研究內容與已發表的文章內容重復,創新性和新穎性嚴重不足。
( 二) 研究多為定性研究,尚缺乏實證性的研究與分析
縱觀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研究,研究的視野比較狹窄,往往局限于現狀的分析,且較少關注國外美術教師教育的情況。從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大都以思辨性研究為主。由于研究數據不足,許多論文在論證過程中,以經驗和感覺作為論據,忽略了不同地區不同師范院校的具體境況,致使難以得出一些具有廣泛性的結論,不能令人信服。筆者認為,目前的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如何很好地適應,乃至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特別需要加強實證性的研究與分析,應多采用問卷、訪談等調查、實驗的科學方法進行定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