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7 17:29: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市規劃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城市規劃設計領域正經歷著一場從傳統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轉型的深刻變革,本文從宏觀量化分析和微觀規劃設計兩方面對此進行了前瞻性分析,以期為城市規劃工作者適應信息時代的變革提供參考。
Keywords:informationtimes;urbanplanningdesign;informationtechnology
Abstract:Alongwiththeinformationtechnologyrapiddevelopmentanditswidespreadapplication,theurbanplanningdesignisexperiencingaprofoundtransformationfromthetraditionalpatterntotheinformationizationpattern,thisarticlediscussestwoaspectsfromthemacroscopicquantificationanalysisandthemicroscopicplanningdesigntocarryontheforward-lookinganalysis,andprovidesthereferencetotheurbanplanningdesignersinthisinformationtimes.
1信息技術與城市規劃設計
信息技術是以信息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信息的運動規律和應用方法為主要研究內容,以計算機等為主要研究工具,以擴展人類的信息功能為主要目標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技術學科。在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新技術革命中,信息技術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軍事、科學研究、文化教育乃至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大作用。
城市規劃是根據城市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目標對城市建設實施全過程控制的過程,這一過程除決定于城市規劃管理體制及規劃設計和管理人員的素質外,還決定于對城市歷史、現狀信息的把握,信息的分析、處理和利用。當今時代已逐步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帶來了一場深刻的信息革命,它對社會和經濟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對城市規劃也不例外。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米切爾(WilliamJ.Mitchell)認為:“信息時代產生的新的城市結構和空間組合將會深刻地影響我們享受經濟機會和公共服務的權利、公共對話的性質和內容、文化活動的形式、權力的實施以及由表及里的日常生活體驗?!?《CityofBits》,1995)目前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規劃設計領域的各個方面,各種新的城市規劃分析、設計和表現技術層出不窮,城市規劃設計領域正經歷著一場從傳統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轉型的深刻變革。
2宏觀層面
2.1城市產業發展預測
經濟地理學中的生產力布局理論認為:產業是城市核心和支柱,城市在本質上是一、二、三次產業的聚合體。由于不同產業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差異,因此各項產業用地在空間上呈現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如在城市中心區往往分布著付租能力最強的商業、辦公等第三產業用地,在城市邊緣區和郊區則分布著以工廠為主的第二產業用地,在城市遠郊區則是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用地。這說明城市各項產業用地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和空間分布特征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根本依據,在城市產業構成和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乃至城市的整體空間結構之間存在著一種基本的耦合關系,即城市空間結構實質上是城市產業構成在空間上投影的產物。一定的城市產業空間構成必然與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對應,通過對城市產業發展的研究,能夠使規劃人員把握城市空間演化的基本趨勢,制定出科學的規劃方案。
在收集城市歷年來各種產業發展數據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經濟學、運籌學、統計學等學科知識,人們可以建立起城市產業發展的數學模型,通過計算機的模擬運算,就能預測未來一段時期內城市各種產業的發展狀態,并可逐年將預測數據與實際發展數據進行對比,將其反饋回預測系統,對原有模型加以修正,以更準確地預測未來城市產業的發展。這一過程中涉及到大量數據的收集和處理,由于受專業知識、時間、精力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以往規劃人員對此幾乎無從下手,只能采用相對簡單可行的趨勢外推方法進行估算,因而難以真正把握住城市產業發展的整體趨勢,也就難以制定出科學的規劃方案。在今天,規劃人員既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與經濟學界的專家相互協作,展開對城市產業發展的研究,也可以直接采用已經開發成功的計算機模擬程序來對城市產業發展進行預測,以分析城市產業空間布局演化的基本趨勢,為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間布局規劃提供科學的依據。
2.2城市人口預測
人口預測是指根據一個國家或地區現有人口狀況以及影響人口發展各種因素的發展趨勢的假設,對未來人口發展狀況的測算。人口預測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是國家制定未來人口發展目標和生育政策等有關人口政策的基礎,對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決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就規劃設計而言,人口的數量、構成和空間分布直接決定了未來城市發展的規模、對各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量以及城市空間結構的基本構成。在宏觀層次的規劃中,上述表現的更為明顯。如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總用地面積、人均建設用地等一系列重要規劃指標的確定都是以城市人口預測為基礎的。雖然人們早已認識到人口預測對于規劃設計工作的重要性,但在信息技術手段相對匱乏的時期,規劃人員無力進行大量人口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幾種經驗預測法分別進行預測,然后進行相互比較和校核,再進一步確定未來城市人口規模的取值。這種方法雖然簡便易行,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受到規劃人員自身業務水平、長官意志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規劃設計人員往往難以客觀準確地確定人口預測模型中各項參數的取值,參數取值的隨意性大。這往往使人口預測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科學性。
信息技術的應用為規劃人員擺脫上述困境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以廈門市城市空間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發出的人口地理信息系統為例,該系統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統平臺基礎上,它將傳統的人口預測技術和近年來蓬勃發展的GIS技術(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統)結合起來,不僅能夠快速準確地預測未來城市人口在數量上的增減變化,而且能夠分析城市人口在空間上的變化規律和演化趨勢,從而便于規劃人員進行城市總體規模、城市空間布局等重大問題的論證研究。
2.3城市交通預測
交通預測是通過對大量觀測數據進行歸納整理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數學模型進行演繹,預測交通量變化的一種技術手段。通過交通預測,可以確定各條道路的交通荷載,即交通量的大小。通過交通預測可以進一步確定道路的斷面形式、寬度等關鍵要素。因此,交通預測是城市道路網規劃的前提和基礎。而道路網的形式又進一步影響和制約著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對城市整體空間布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決定城市總體空間布局的基本因素,因此,科學的城市規劃必須以準確的交通預測為基礎。
在信息技術尚不發達的時期,交通預測僅僅是少數經過專業訓練的專家才能勝任的工作,對于大多數城市規劃人員來說,雖然他們已經認識到交通預測對于規劃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交通預測的專業技能,在實際工作中,他們往往傾向于采用相對簡便的經驗預測法,而不是進行更為準確的量化分析。例如在城市路網規劃中,他們常用道路網密度作為路網規劃的依據和標準,而在具體的道路設計時則參照類似地區通過經驗類推來確定道路斷面的形式和寬度等。這種做法雖然有其合理性,但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并難以擺脫個人經驗的影響,其本身并不能成為一種科學的規劃方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借助計算機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交通預測中數學模型的建立與反饋修改過程都可被編成自動運行的程序。在進行交通預測的時候,人們只需將觀測到的交通數據輸入計算機中,或者利用現代化的監視設備和數據搜集儀器完成數據的自動輸入,就可以進行交通量的預測。持續更新的觀測數據被不斷地反饋到預測系統中,系統通過將觀測數據與預測數據進行對比,自動完成對預測模型的修正,實現動態地實時跟蹤預測。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大大提高了交通預測的精度和效率,而且降低了交通預測的難度,使規劃人員在無需精深掌握交通預測專業技能的前提下,就能準確地進行交通預測,為城市道路網規劃和總體空間布局規劃提供可靠的依據,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性。
3微觀層面
3.1場地分析
場地分析是規劃設計的起點,在以往,規劃師主要借助地形圖來分析場地的坡度、植被、徑流等特征,并通過現場踏勘獲取直觀感受加以進一步核實,然后據此繪制諸如坡度、植被之類的專業分析圖進行場地特征的分析。整個過程基本上都在設計人員的頭腦中完成,需要設計人員具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圖形表達能力,工作量大且溝通不便。隨著計算機三維表現技術的日益成熟,現在規劃設計人員可以利用多種三維建模軟件進行地形建模,將抽象的現狀圖轉化成具體生動的空間模型來進行場地的分析。目前應用較多的建模工具主要有Archview、3DMAX、3DViz等,其中Archview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軟件,它要求用戶具有一定地理信息系統方面的專業知識,且對輸入數據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屬于專業化的建模軟件。3DMAX、3DViz都與AutoCAD保持著良好的協作關系,二者能直接應用AutoCAD文件進行三維建模,而不需要用戶掌握額外的專業技能,因此比較而言,兩者較Archview建模更為簡單易行,應用更為廣泛,屬于大眾化的建模軟件。以利用AutoCAD與3DMAX進行現狀地形建模為例,只要將AutoCAD現狀圖中的等高線進行簡單地分層處理,然后輸出到3DMAX中,直接應用“地形”(Terrain)命令即可生成現狀地形模型。現狀地形三維空間模型的建立為規劃人員展開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個基礎性的共享平臺,規劃人員可利用現狀地形三維模型展開一系列諸如高程、景觀視線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從而大大提高規劃設計工作的效率。
3.2成果表達
在傳統規劃設計中,最終的規劃成果通常是一整套專業化的圖紙,其中大部分圖紙都是平面圖紙,透視圖寥寥無幾。這種基于平面的表達方法,對于大多數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公眾來說,過于專業化的圖紙往往顯得晦澀難懂,難于理解蘊涵其中的真實意圖,因此公眾也無法對規劃方案展開積極有效的評論,結果必然造成公眾與規劃設計人員在溝通上的困難。由此可見,在傳統規劃設計中,規劃成果表現手段的匱乏在客觀上抬高了公眾參與規劃的門檻,由于規劃方案無法有效地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引起公眾的興趣。公眾在事實上自覺或不自覺地置身于規劃設計之外,真正意義上的公眾參與無從談起,從而就使規劃設計僅僅局限在少數專業人員的圈子里面,“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無形中變成了一句空洞的口號。
三維建模、VR(VirtualReality,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城市規劃提供了直觀而生動的成果表現手段。規劃設計人員通過運用3DMAX、3DViz等建模軟件,可以將規劃成果在電腦虛擬空間中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并可進一步將其制作成為靜態的透視圖或者沿一定路徑進行游覽的三維動畫,從而使人們在規劃方案尚未實施之前就能看到其形象。相對于傳統表達方式而言,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規劃成果的表現不僅能完全真實地反映規劃設計的全貌,而且通過聲音、圖像等多媒體處理技術,能非常直觀地將規劃方案呈現在公眾面前,吸引公眾的興趣,鼓勵他們對規劃方案展開全面討論,這對增強公眾參與規劃的積極性和規劃方案的進一步完善都不無裨益。
4面向信息時代的城市規劃設計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了較為詳盡的第一手數據資料和多種分析與表現的工具和方法。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及其在城市規劃設計領域的廣泛應用,從宏觀到微觀,從技術到方法的各個層面都給傳統的城市規劃設計以更多的啟迪,城市規劃工作者應在可能的條件下充分運用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方法,積極開展面向信息時代的城市規劃設計方法研究,切實增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性,為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世界,吳明佳.信息化城市的特征——關于信息化條件下我國城市規劃的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02.1.
[2]王穎.走向信息社會的居住生活與環境[J].城市規劃學刊.1997.1.
【關鍵詞】城市規劃;人文關懷;人際交往;居住環境
引言:城市規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化的工程,而且城市規劃設計的主旨還是服務于城市居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因此城市規劃設計無法脫離人文關懷,除了滿足基本的居住條件之外,還需要營造和諧溫馨、充滿人文關懷的城市生活環境,于是筆者就對當前我國的城市規劃與人文關懷進行了探討,希望能拋磚引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當前城市規劃中缺乏人文關懷的原因分析
1、我國的城市規劃起步相對較晚
事實上,整個世界的現代城市規劃起步都相對較晚,其中西方國家現代城市的規劃最早起源于1940年,然而相對而言中國就更晚了,我國的天津大學在1953年設立了城市規劃學科,天津大學也就成了我國最早建立城市規劃學科的高等院校。正因為我國的城市規劃起步晚,而且發展進程緩慢,同時又忽略了人文關懷,進而導致很多城市的規劃都不太合理。例如荊州的城市規劃,荊州作為我國除西安以外的最古老的城市,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人文氣息濃厚。然而荊州在現代城市規劃過程中,忽略了地方的文化特色,最終導致其陷入了現代與古代境地兩難的尷尬局面。
2、城市規劃局限于少數人的意愿
城市規劃本來是要尊重群眾意愿,體現人文關懷,滿足大多數人的工作、生活、文化發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然而我國的城市規劃很多都局限于少數人的意愿。一方面體現在城市開發商從自身經濟利益出發,不惜拋擲重金投資地產來為少數富有者建設所謂的高檔住宅區,忽略了城市整體規劃中的人文關懷,沒有考慮到大多數平民對簡單和諧而又充滿人文氣息的城市居住環境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國的城市規劃方面的研究學者不是很多,而且很多城市規劃師往往只根據自己的意圖去進行城市規劃設計,試圖將城市規劃最為實現自身審美價值的載體,在城市規劃過程中他們忽略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最終導致城市規劃缺乏人文關懷,無法滿足大多數居民的意愿以及生活發展需求。
3、城市規劃忽略了人際交往
城市規劃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城市作為人們生產生活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載體,不僅要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的工作以及住宅環境,還要重視交通上的便利,當然城市居民之間的交往也不能忽視。然而,縱觀我國城市規劃發展現狀,很多城市整體規劃布局都阻隔了居民之間的交往和交流,這種狀況在高樓大廈中最為常見,很多時候即使是生活中同一棟樓、同一單元甚至是同一樓層的住宅戶之間都互不相識。當然這與住宅戶本身的交往心理意愿有關,但是也不能否認城市規劃不合理導致居民之間見面和交流的機會少,從而使得整個城市缺乏人文氣息,人情淡漠,不利于體現人文關懷。
4、城市規劃設計盲目照搬國外
國外很多建筑風格比較有特色,城市規劃也值得借鑒,但是我國很多城市在規劃設計過程中為了盲目追求現代化而全盤照搬國外城市規劃,片面認為建設與國外相同的建筑設施以及城市空間布局就是實現了現代化的城市規劃,然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恰似邯鄲學步,最后還喪失了民族文化特色。
二、城市規劃中加強人文關懷的有效措施
1、通過多學科融合進行全方位的城市規劃
在城市規劃過程中體現人文關懷需要加強多學科之間的滲透融合,當然各學科之間的滲透融合并不是簡單機械的組合,而是協調配合。在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有美學基礎的人去進行城市規劃審視,另一方面需要有管理基礎的人去操作,當然還需要有藝術基礎的人去美化,而且還需要有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去組合設計。因此,城市規劃涉及到美學、管理學、藝術學、工程設計學等各學科之間的滲透融合,從而實現全方位的城市規劃設計,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2、城市規劃布局要尊重市民意愿
任何工程項目建設都不單單只是某個部門的工作,而城市規劃布局關系到居民整體生活質量的好壞,因此在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不能僅依靠開發商、投資商或者少數富有者個人的喜好來影響城市整體規劃,城市規劃要尊重市民意愿,做到集思廣益,廣泛才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并爭取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具體而言,在城市規劃建設開始之前,可以將規劃設計的方案以及工程完工后的成效以及負面影響向市民公開,考察居民的支持率以及具體的反饋情況,在尊重大多數市民意愿的基礎上來進行規劃方案的修正和完善,實現城市規劃設計的人文關懷,從而為人們營造交通便利、健康舒適而又溫馨和諧的城市居住環境。
3、城市規劃要重視居民之間的交往
城市規劃要體現人文關懷需要特別重視居民之間的交往,通過交往促進居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不僅有利于營造和諧友好的城市生活空間,還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爭議的素質,豐富居民的知識涵養,開拓視野。當然人際交往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所以城市規劃設計中一般都會配備相應的公關設施,供居民休閑娛樂,而且城市公園大部分都免費開放,不再是過去那種高墻林立的封閉狀態,為居民的交往交流提供了活動的空間場所。然而,為了促進居民之間的交往交流,城市規劃設計還需要加強改進力度,設置一些充滿人文關懷的場所,促進人們之間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交流,營造一種和諧的充滿人性化氣息的城市生活環境。
4、城市規劃要保持本土文化特色
保持本土文化特色是城市規劃規程中體現人文關懷的重要表現,一方面能傳承地方歷史文化,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增加城市規劃設計的獨特魅力,另一方面也具有親民性,增強城市居民的榮譽感和向心力,同時能夠吸引更多的游者參觀,從而帶動當地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通常情況下,當今各大城市規劃過程中都會興建市標,這是體現文化特色的重要形式,例如荊州的“鳳凰雕塑”、大慶的“石油之光”等等,本土人文氣息濃厚,是城市規劃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
三、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作為市民共同生活的家園,城市規劃設計自然需要市民的參與,而城市規劃設計中的人文關懷就是鼓勵市民積極參與規劃設計的全過程,及時地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努力建設出交通便利、生態環保、健康舒適、溫馨和諧的綠色家園,突出城市地方文化特色,促進城市居民之間的交往交流,從而真正實現“城市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勝澤. 懷舊與現代城市規劃的人文表征――以銀川為例[J]. 美術大觀,2014,09:85.
[2]張晟,林耕. 我國當代人文主義城市規劃若干問題的思考[J]. 工業建筑,2013,12:62-65.
[3]支林,徐光達. 城市規劃下的人文素養[J]. 藝術教育,2013,09:202-203.
英文名稱:Urban Transport of China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主辦單位:建設部城市交通工程技術中心;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5328
國內刊號:11-5141/U
郵發代號:80-173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3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關鍵詞:城市規劃;實踐教學,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TU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07)05-0078-02
1 前言
教育部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提出“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要大力加強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特別要加強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重要環節”?!耙訌姰a學研密切合作,拓寬大學生校外實踐渠道,與社會、行業以及企事業單位共同建設實習、實踐教學基地。要采取各種有力措施,確保學生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的時間和質量,推進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
在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的關鍵時刻,設置城市規劃專業的本科院校由1998年的不足30所到目前的130余所,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規劃專業要增強自己參與市場的能力,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應該充分結合地域社會、經濟和文化,注重研究專業的科學定位,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改革,加強與行業的聯系,培養體現地方特色的應用型人才。
2 專業的科學定位
定位是一個專業把握自身發展目標與方向的根本;是對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分工和協作關系中所處地位的選擇,是自身對社會人才需求多樣化培養空間的選擇和確定??茖W定位首先應做到以下四個必須必須充分考慮自身所處的社會背景及高等教育發展的總趨勢;必須充分考慮自身發展的歷史積淀及優勢;必須以差異發展的思維分析人才需求的空間,有所為,有所不為,抓住機遇,錯位發展;必須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以特求生、特中生優”的辦學方略,體現優勢、持續發展。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根據社會職業分工及人才使用范疇,人們習慣將人才分成研究型、研究應用型、應用型。地方院校城市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應定位于應用型,強調實踐能力培養,其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具有鮮明的“理論基礎扎實,專業知識面廣、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并有較強的科技運用、推廣、轉換能力”的特點,強調為區域經濟服務的職能,以地方、區域經濟為主,發揚優勢和特色,為中小城鎮的城市規劃管理與設計部門服務。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規劃專業人才的定位是培養面向地方的中小城鎮城市規劃管理與設計部門的應用型人才。
3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改革
3.1 實踐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
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是實踐教學的關鍵,教師是教學工作的核心資源。培養應用型人才,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就必須要求專業任課教師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城市規劃專業應有一定的專任教師獲得國家注冊城市規劃師資格或獲得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職稱資格。
應重視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利用學校設計院(所)便利條件,讓有關教師參與城市規劃與設計工作,更新知識,提高教師城市規劃設計實踐能力;選派教師到城市規劃管理部門進行實踐,提高教師城市規劃管理實踐能力。
進一步提高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不斷改善他們工作生活條件,如在選拔培養專業帶頭人、申報高一級職稱時給予優先考慮,并把教師的實際工作閱歷和效果作為聘任、加薪和職務晉升的重要條件來考慮,建立職業教育教師定期實踐制度。
3.2 實踐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
城市規劃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如下幾種類型第一,課程內的實踐操作訓練,如美術、計算機、建筑制圖、建筑力學、建筑結構等課程都安排有實踐性教學內容。以課堂練習、上機、實驗等形式進行。第二,獨立的實習環節,如城市認識實習、美術實習、測量實習、城市規劃管理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第三,課程設計,如建筑設計、詳細規劃課程設計、總體規劃課程設計、城市設計、城市規劃模型制作等。第四,畢業設計。
以上這些實踐教學環節,由單科到綜合,由假題假作到真題真作,由手繪圖到計算機新技術應用,由城市規劃設計到城市規劃管理,形成一條從一年級到畢業的實踐教學主線。再加上學生的社團活動,有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則整個實踐教學過程完成了對學生全面素質培養。城市規劃設計實踐教學環節累計學分(學時)不應少于總學分(學時)的45%。
3.3 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
教學方法上打破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采用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創造性地探索“做中學”、“模擬式教學”、“大課堂教學”、“專業大講壇”等方法。①模擬評審會是課程設計、城市規劃設計評析課程的一種創新。學生將自己圖紙掛在黑板上,設計者介紹自己的方案構思,回答老師的提問,這樣,學生就必須有自己的見解,能表達出來,提高了學生的膽量、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②“專業大講壇”是“城市問題”課的一種創新,針對最前沿的城市規劃問題,由3-5位校內外知名人士坐在主席臺,與學生共同討論、探討問題。③“大課堂教學”是將學生帶到規劃設計現場,由規劃局、規劃院領導、專家與教師共同研究現場實際問題。④集體講評。對于學生普遍成在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上屆學生、本屆學生經常出現的問題分階段有步驟進行集體講評。⑤展出、獎勵優秀的實踐教學成果。鼓勵優秀學生,同時,為同學相互學習和參考。
3.4 實習基地建設
①建立實習基地。穩定的實習基地是實踐教學的基礎,實習基地包括校內實習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校內實習基地主要進行城市規劃設計實踐學習,校外實習基地除了設計院(所)進行城市規劃設計實踐實習外,還應有50%的基地是城市規劃管理部門,以便確保學生進行城市規劃管理實習。②明確實習兩方導師。學校為一方,城市規劃管理、設計部門為一方,成立城市規劃聯合辦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制定城市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校內導師由勇于探索、熱心改革和豐富實際經驗的教師擔任,校外導師由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責任心的工程師擔任,兩方的導師共同對人才進行培養。
3.5 實踐教學的管理
科學的教學管理是達到實踐教學效果的保證,實踐教學的管理包括①制定實踐課程教學大綱,包括教學目的、要求、內容、重點難點、成績評定等內容。②制定設計任務書。課程設計可以要求符合基本原理原則,學習設計程序和方法。畢業設計則要求既符合基本原理,又要結合工程實際,追求綜合效益。同時,畢業設計要求應用計算機信息技術。⑨強化過程教學。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積累的過程,而不只是強調結果。執行階段打分,給嚴重滯后者亮黃牌,促其跟上進度。鼓勵學生之間探討問題,但不許代作和相互考貝圖紙。④加強實習管理。制定各類實習的實習指導、實習任務書,對學生進行跟蹤檢查,撰寫實習報告。⑤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和專業畢業生的信息反饋工作,對實踐教學做出適時、必要的調整。
4 加強與行業的聯系
4.1 跟蹤和適應學科發展趨勢
面對新的形勢,城市規劃不僅通過技術手段分析與解決城市問題,更應通過對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分析,提出相應的政策、機制來解決城市問題。從發達國家城市規劃教育發展的歷程來看,這是城市規劃教育發展的趨勢。作為地方院校應用性本科(大多為新辦本科)人才培養更應主動跟蹤和適應這一學科發展趨勢。
4.2 加強與注冊城市規劃師執業資格考試的結合
城市規劃工作的綜合性決定了注冊城市規劃師必須具備較廣博的科學知識,這些科學知識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群。
關鍵詞:城市形象;公共符號;環境設施;建筑小品
中圖分類號:TU-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97(2008)11-062-01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現代化水平的標志,是城市整體化的精神與風貌,而城市公共符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城市形象中的公共符號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城市中的公共符號是促進人與自然直接對話的道具,既可以改善人居環境的質量,也有利于對外溝通聯絡,提高城市的競爭能力,改善投資環境。進入新世紀以來,傳統觀念的公共符號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要求每一位設計師從多元的角度來探索新的城市公共符號形象設計。
一、現代城市形象設計中公共符號的內容與作用
現代城市形象中的公共符號包括城市環境設施與建筑小品。環境設施指城市外部空間中供人們使用,為人們服務的一些設施;建筑小品在功能上可以給人們提供休息、交往的方便,避免不良氣候給人們城市生活帶來的不便。著名景園建筑師哈普林曾這樣描述到,“在城市中,建筑群之間布滿了城市生活所需要的各種環境陳設,有了這些設施,城市空間才能使用方便……換句話說,它提供了這個小天地所需要的一切。這都是我們經常使用和看到的小尺度構件?!背鞘协h境設施與建筑小品雖非城市空間的決定要素,但在空間實際使用中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和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一處小小的點綴同樣可以為城市環境增色,并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代城市公共符號的功能作用:休息、安全、方便、遮蔽、界定領域。同時,廣義的現代城市形象符號還包括城市公共藝術的內容,具有在公共空間中展現藝術構思、文化理念和信息,以及美化環境方面的作用,增加空間的場所意義。
二、現代城市形象設計中公共符號的現狀
我國經濟穩步增長,城市建設發展突飛猛進,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以上海、北京等為代表的城市形象公共符號設計形成各自特色。但我們清醒認識到我國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功能設施不健全、缺乏整體性規劃:我國許多城市的道路由于諸多原因往往只能達到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疏導流通作用,忽視街頭各種設施的建設,其他功能建設脫節、滯后,如交通標志、街頭照明、人性化使用設施,還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2、環境質量差:我國環境質量較差具有普遍性。有的只考慮建筑面積的擴大,綠化面積占有率低;有的矯枉過正,不是很寬敞的道路盲目照搬修建了綠地,增加街道的疏通壓力;街道綠化系統不健全,缺損綠化修補不及時;廣告牌設置不規范;忽視行人公共設施建設,有“重車不重人”的傾向。3、城市輔助設施滯后:行人服務輔助設施嚴重短缺,如公共廁所、街頭路牌、交通指引、公共電話亭及行人的休息空間等,人性化的關懷不夠,與城市面貌的改善失調。4、城市形象中的公共符號缺乏個性:城市建設注意突出自身特色,是塑造美好城市形象的重要一環。
三、現代城市形象中公共符號設計的作用
現代城市形象中公共符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公共符號的建設既可以改善人居環境的質量,也有利于對外溝通聯絡,提高城市的競爭能力,改善投資環境。
現代城市形象中的公共符號對人居環境的作用有利于人與環境的協調:現代城市形象公共符號的塑造,既要遵循城市的整體性原則,與環境相統一和諧,也要調整城市的時空連續性,使城市的歷史和未來連結,文脈清晰,更要強調城市形象塑造的公眾性,使市民廣泛關注城市的各項建設。其作用:1、現代城市形象可以培養市民對城市的親切感、認同感,提高市民的文化修養。2、現代城市形象的塑造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感到安全、便利、體貼入微和自尊自愛。3、現代城市形象的塑造,是人們對城市形象有共識性和歸屬感,對城市的性質、方向和意志有共同的認識。4、現代城市形象的塑造,突出了城市個性,使市民對環境感受的差異性,新鮮感及指認感增強。5、現代城市形象的塑造,通過造型、色彩、質地以及空間等處理,傳達出較高層次的文化價值,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有愉悅和美的感受,增強了城市的文化韻味。6、現代城市形象的塑造,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能滿足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增強人居環境的適應性。
現代城市形象中的公共符號設計的最終目的是運用社會、經濟、藝術、政治等綜合手段,滿足人居環境的發展需要,使城市環境充分體現人們的各種需求,使處于該環境中的人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高尚氣質,在美好而愉快的環境中鼓勵人們的博愛和進取。
四、現代城市形象公共符號的設計原則
現代城市形象公共符號設計的種種問題,需要運用城市形象設計理論去校正,以尋求城市形象設計的優化,應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1、整合的原則;把自然環境、生活環境、建筑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融為一體,形成城市獨特的風格與形象。2、有序的原則;城市形象必須有序才美?,F代社會有序原則的新內容是合理性、包容性、多維性。3、以自然為本的原則;講究天人合一,城市規劃設計要盡可能地保護城市中的山、水、綠地、景觀,應把這些作為城市規劃設計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加以考慮利用。4、創新原則;城市規劃設計要講規律、求變化。大凡驚世之作,無不是突破規律的產物。5、繼承和發展的原則;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探求和追求新生活,生活方式的改變,交通工具的更新,時空觀念的變化,新技術材料的應用等,都會導致城市建筑形態、建筑風格的變化,城市形象也會不斷向前發展。一個城市不可能永遠保持一種歷史風格,需要繼承和發揚,使城市歷史文脈不斷地向前延伸。6、傳播原則; 城市在進行形象塑造時,要讓更多的公眾了解城市的特色和風貌,在公眾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城市印象。使城市良好形象的信息得以迅速傳播,形成有利于城市良好形象建設的社會輿論。
參考文獻
[1]齊康.城市環境規劃設計與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1997.
論文關鍵詞:《城市道路與交通》,教學改革,開放式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
《城市道路與交通》課程是城市規劃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技術課,是為規劃設計打下堅實基礎的課程。它著重闡述城市道路設計、城市交通規劃和城市道路系統規劃兩方面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城市道路的分類、城市道路平橫縱斷面和交叉口規劃設計教學方法手段,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的方法,城市各類交通規劃內容。這些內容對城市規劃設計起著引導制約和具體表現的作用。
針對這門學科基礎課的特點,特別是這門課程的教學理論較少進行系統整理完善的特點,如何教好它多年來一直困擾著規劃教育者。筆者以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對《城市道路與交通》教學,從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先進教學手段的應用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思考和嘗試。
(一) 城市道路與交通》課程教學特點
《城市道路與交通》教學主要是理論講授,結合課堂討論及現場觀測,在一定實踐中應用理論以加深理解,最后的課程設計幫助學生通過一定難度的規劃設計實踐進一步理解理論知識。
整個課程包括城市道路的分類、道路平橫縱斷面及交叉口的規劃設計、各項對外交通設施在城市中的用地規模和選址以及城市各類交通方式的作用和特征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本課程有實踐性強、涉及學科門類較多的特點:實踐性強源于工程技術都是在具體的城市道路沿線地形基礎上進行規劃設計的;涉及學科不僅包括測量學、工程制圖、工程地質(專業基礎課)、路基路面工程,而且與城市總規、控規、詳規等專業課緊密相關;同時課程教學中有大量圖紙圖片演示及較繁瑣的推理計算和設計計算內容。
(二)對教學內容組織的思考――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有效利用課堂時間
1.研究重難點,合理分配課時
本課程兩大部分涉及內容較多,全部內容的講授宜用60~70學時,而實際情況是:為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調整表現為增加課程門數以擴大知識面教學方法手段,課程的學時數相應減少,目前《城市道路與交通》課程計劃學時已減至45學時。
為了在極有限的學時中確保學生對較大量知識內容的理解并應用,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精心領會并精簡教材,充分利用有限學時,把教材變“薄”。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做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詳略得當、而對其它一些內容,如行人、車輛基本知識,城市交通特征、路面知識、城市橋梁隧道等,或者在其它課程有涉及,或者課程要求較低,建議引導學生自學,可略講,甚至不講。這樣亦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2.教材、規范標準滯后于技術發展,對教材內容取舍、更新的高要求
隨著城市道路交通規劃技術及道路建設的高速發展,教學用教材、有關的技術標準規范應隨之不斷更新修訂。而實際情況是,教材較長時間只有建工80版,2005、2007年分別有一套系統針對性教材上下冊,且教材編寫摘要新于之教學方法手段,對教材標準內容進行有益的擴展與深化。
如交通規劃方法中增長系數法,實際應用已不常用,但因其方法簡單易懂仍以之作突破口介紹交通規劃出行分布預測方法,同時具體講解其他方法及應用狀況,保證學生掌握基本的關鍵性內容。
3.重視基礎課教學,增強專業課內容聯系。
《測量學》、《地質水文》等課程是城市道路與交通的技術基礎課,同時《城市規劃原理》之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部分、《城市詳規原理》是本課程學習應用相關部分,有知識銜接的關系,學生應結合、交叉掌握。如道路設計的平交口豎向設計中等高線設計方法沿用測量學相關知識。若基礎課內容掌握不到位,直接影響課程內容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學中應加強與基礎、專業課知識的結合,對學生正確引導,避免技術基礎課與專業課相脫節,提高學生對課程的理解能力。
(三)對教學方法的思考
課程的教學一般為多媒體課堂教學+現場觀測+課堂討論+課程設計。
1.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思考
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仍以教師為主導的啟發式教學,二是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討論、專題科學報告、網上自主學習等。
(1)加強啟發式教學,善于運用設問策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改變傳統的“滿堂灌”被動學習模式,轉而以啟發式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即主動學習)。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思考活動的啟發和引導教學方法手段,注重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如在學習城市道路平面、縱斷面設計后設計一些問題:平面、縱斷面設計各自滿足設計要求后,設計的道路是否就滿足汽車行駛的要求?學生主動思考尋求答案后再提出:既然道路平面、縱斷面單獨設計滿足要求后仍不能使設計道路完全滿足汽車行駛的安全舒適要求,那么應如何檢驗并保證設計的合理性?通過質疑、思考解答自然引入“線形綜合設計”內容,明顯改善教學效果。
(2)以學生為主導的自主學習教學法
突破教材的束縛,變教材的絕對主導地位為輔助地位。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指導者,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赏ㄟ^課堂討論辯論、科學專題報告、網上學習等具體形式實施。如在討論城市交通方式結構時為了在對各類各國交通模式了解中學習先進的規劃理念,引入公共交通、自行車交通及私車交通等代表性出行方式在城市交通模式中地位的討論,以宏觀、發展的觀點認識科學交通規劃的基本點;對自行車交通、步行交通等布置專題報告寫作任務,學生從選題、查資料、提出論點論文、匯報展出等5個方面進行,使學生在理解教材知識的前提下進一步鍛煉獨立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建立多媒體教材體系,利用校園網課程輔助學習系統自主學習,輔助學習系統應包括課程內容、教學大綱、教案、習題、教學案例、授課錄像、網上答疑等內容。學生通過校園網對課程內容進行復習、解疑、自測。
(四) 對教學手段的思考
教學中注重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包括采用CAI教學、多媒體教學、投影電化等多種教學手段,增加直觀效果,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1.圖文并茂,加深理解
《城市道路與交通》需要演示、講解大量圖片圖紙,如道路平、橫縱斷面圖、道路交叉口平面及豎向規劃圖、路網構成及交通設施的類型、組織方式、規劃布置等教學方法手段,將抽象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認識。
如講解平縱面線形組合時,配合適當和不適當線形組合的道路實貌透視圖,加強空問想象能力,加深對線形組合的感性認識和理解。又如:講授立體交叉內容時,由于立交特殊復雜的組成結構,不易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講清立交的基本組成、功能和特點的目的。教學中考慮先選用圖片介紹立交基本組成特點等,后用2學時觀看錄像,內容為某市環線上的各立交形式及交通特點,從而使學生以感性方式認識立交的基本內容,提高學習興趣,加深了對課程的理解。
(五) 重視實踐環節,加強理論聯系實際
1.為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需加強實踐性環節。
課程設計是學生將所學理論用于實踐的重要環節。設計實踐中,要求學生獨立使用工具書、查閱資料、正確運用規范和標準進行道路路線設計和交通模式規劃設計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我們選擇城市新區進行紙上定線道路平橫縱設計和交通模式組織規劃作業,設計時間為2周。
2.因課程設計在學期末,為加深平時課程學習中的理論理解,宜在講解中穿插一定的實習時間教學方法手段,亦可以吸收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和工程規劃項目的道路交通規劃設計部分,考慮將課堂設于工地或設計院,讓學生參加技術設計、方案討論會等,在教師和交通工程師的指導下,進行一定的工程方案設計,既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又積累鍛煉了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六) 對一些教學內容的思考
隨著城市建設的大力發展,城市道路設計、交通規劃的實踐也隨之發展,設計實踐相關規范必隨之修訂更新,而我們的課程教學因與教材、規范等同步而出現內容整合不完善、滯后實際明顯的情況,這要求教師能及時把握學科理論發展,掌握學科前沿研究成果,將之直接輸入到教學實踐中,盡量縮小、減少與實踐脫節、滯后的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有些問題因實踐發展其解答已與教材、規范有明顯不同,這一點應該引起教師的特別注意。如城市道路橫斷面類型選用的問題,我國城市道路橫斷面因規劃指標規定中推薦、交管部門的推廣,一度幾乎都采用三塊板形式教學方法手段,我們的課程學習中也把三塊板斷面作為橫斷面的首選形式。但實際上,三塊板斷面在路段上有積極分流的作用,但在交叉口由于機非矛盾尖銳,容易引起嚴重的交通問題,如交通混亂、通行能力降低;比起一塊板,比起放棄三塊板改為多條平行支路,后者更容易合理安排保證路網暢通。再如其它知識點,路網中支路作用的重要性、交通方式結構中自行車交通出行比例、合理停車規劃的重要性等等,實踐與理論之間都存在脫節問題,這要求教師理解并掌握學科前沿知識,使課堂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
(七)結束語
作為一門城市規劃專業的重要技術基礎課,課程教學過程的進行直接影響到本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而教學過程的效果好壞關鍵在教師。教師不斷學習本專業、本課程最新動態和發展,將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課堂,真正做到使教學清晰、透徹,這樣在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自我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建設部.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GB50220-1995.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5.
[2]徐循初.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上、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徐循初.再談我國城市道路網規劃中的問題[J].城市規劃匯刊,1994,(4)
[4]宗琦,葉靜輝.精簡教材內容注重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一淺析《道路勘測設計》課程教學改革[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2004,vol.6(1)
[5]陸建.交通規劃類課程實驗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5,vol.24(1)
[6]鄭祖武.中國城市交通[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關鍵詞】:城鎮建設 生態環境 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
城鎮建設首先要對城市的功能進行定位,生態城鎮是一個“自然——社會——經濟”的復合生態經濟系統,建設規劃要以完善的地質環境資料為基礎,從設計以及建設過程和使用過程中,進行自然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控制,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城鎮建設、經濟發展、文化教育、人口、交通、法律等子系統的協調發展,改善城市能源結構,鼓勵綠色潔凈資源開發,推廣使用輕質環保建筑材料,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能源,構建一個節約型的生態型城鎮。
1、生態城鎮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1.1 可持續發展原則
生態城鎮建設就是建設融入自然,使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良性循環和健康進化,創建一種嶄新的生態文化和生態經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 以人為本的原則
生態城鎮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強調人性化和情景化,合理利用土地、人文、自然資源,科學規劃城市整體環境,注重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優先考慮在人工環境中,保護城市自然環境。
1.3 因地制宜的原則
生態城鎮建設要因地制宜,在城市建設中,應根據各個地區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和不同的人文環境條件,更多地追求多元化和多樣性,完善城市景觀結構,提高城市整體的生態效益。
2、生態城鎮建設的基本要求
2.1 滿足居民生活需要,自然經濟平衡發展
生態城鎮建設是要以滿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為前提,要使人與自然相和諧,拋棄破壞自然的開發政策,通過立法保護城市地質環境,讓自然能在城市邊緣自由演替和發展。城鎮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技術要遵循生態學原理,按照生態系統調節和設計生態城市,使城市的功能與當地生態條件發展相適應,形成自然條件、人文環境、城鎮建設的共生結構,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基礎,城市生態化發展的最終目標和根本目的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2.2 以經濟發展為基礎,注重產業基礎的建設
生態城市是生態良性循環、經濟高效、社會和諧的人類住區形式,只能在產業基礎的建設比較完善,現代化大生產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出現。建設生態城市,需要有一定的產業基礎,滿足人類自身發展的需求,考慮整個城鎮的區域的功能定位,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節約資源和能源,走節約型、循環型的經濟發展道路,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相互統一,這才是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對策。發展生態經濟,以要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建設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現代生態旅游服務業,實現經濟的循環發展,努力尋找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經濟發展模式,保護生態環境,淘汰落后生產力,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功能,推動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3 注重城鎮景觀設計,增加城鎮的宜居性
城鎮住宅區生態規劃設計,可以提高城鎮的景觀價值,進而可以提高其經濟價值。良好的城鎮景觀設計是衡量一個地方是否適宜居住,是否具有節約和生態功能的關鍵指標。城鎮住宅區景觀設計的觀賞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購買意向,城鎮綠化應遵循節約和生態的原則,一次投入,多年受益,實現景觀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結合。
結束語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城鎮建設的規模不斷擴大,城鎮生態化建設實踐也在不斷深入,走生態化發展道路,建設生態城市是人類的必然選擇,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生態城市建設要有前瞻性的理論作為指導,進行創造性的規劃設計,要在新的生態價值觀指導下,改變當前的城市規劃理論,系統地研究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方法。要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規等,實現城市物質環境的生態建設和生態恢復?,F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科技水平、意識觀念等這些因素都將影響到城市生態化發展。所有我們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經濟發展水平有限的情況下,以自身的濃厚的人文環境為基礎,在發展過程中遵循節約和生態的原則,學習國外先進的生態建設經驗,提高城鎮環境規劃及設計水平,合理引導和大力發展生態型城鎮建設,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生態化建設之路。
參考文獻
[1] 林海,生態城鎮:西部城鎮建設的必由之路,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
[2] 黃秋燕.嚴志強.鐘開田.石倩.縣域生態城鎮建設決策支持系統的設計——以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為例-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3(4)
[3] 趙月、葛長銀,我國小城鎮體制現存問題分析及改革方向[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4] 楊建覺,城市規劃的可持續性,城市規劃,2008(1):44-49.
[5] 粱尚敏,關于推進小城鎮財政創新的若干構想[J].現代財經,2002,(8).
[6] 羅長陽,淺析小城鎮生態型建設的構想[期刊論文]-魅力中國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