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1 13:23: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生心理健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的有關理論,根據小學教育的特點和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通過課堂教育教學、游戲、活動、輔導等各種教育途徑,幫助小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認知,喚起小學生自我認識、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識,并對已經出現心理偏異或形成障礙的學生提供一些簡易有效的心理服務,以促進小學生身心正常發展,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動。它主要包括認知與學習心理、心理品質、人際關系三個方面內容。
(一)認知與學習心理
一般而言認知與學習心理主要包括觀察、記憶、思維、創造、學習環節和方法、思維方法、社會認知。研究表明,加強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導,可以使小學生按學習規律去學習,講究學習方法和用腦衛生,注意勞逸結合,消除學習中的被動狀態,從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記憶、觀察、思維規律,學會學習。
(二)心理品質
一般而言心理品質主要包括認識自我、自信、興趣、動機、能力、性格、氣質、情緒、意志、戰勝挫折等。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助于讓學生學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與自我監督,從而學會做人。因為任何教育都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內化為自己的認知、情意結構,而內化的程度將取決于他們自身的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因此,心理品質教育是小學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重頭戲。
(三)人際關系
一般而言人際關系主要包括社會交往,善待他人,正確處理與同學、家長、教師與集體的關系。通過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學生提高交往能力,學會調整人際關系無論現在和將來都能在和諧、安逸、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工作和生活。
二、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
當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整體來說是好的,但確有少數同學存在心理障礙。從類別上講,心理障礙有認識障礙、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第一,厭學。小學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對當時所學知識內容不能及時理解進而失去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敷衍了事,學習效率低下,對學習失去信心,對學校班級集體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不愿接受老師的教育,甚至與任課老師頂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離異、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響,而使少數學生心理畸形發展,與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態度,對老師的教育感到厭煩,對家長的勸導進行頂撞,同學之間因常發生矛盾導致關系緊張。在受到一般或輕微的刺激時,情緒易產生較大的波動,如,生氣、急躁、發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學生不愛與人交往,在情緒上通常表現為悲傷孤獨、消極頹廢,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如別的同學,對學習缺乏信心,小小年齡就對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極態度,他們喜歡用不信任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稍有不順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對同學的善意幫助持懷疑態度,對老師的教育懷戒備心理,在人際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尷尬、笨拙等異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成績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別人就心懷怨恨,不但不學習他人的長處,反而進行挖苦諷刺,甚至對其他同學懷有敵意。少數學生私欲強烈,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就想占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為發生。早退甚至曠課,打架斗狠現象在小學校園中時有發生。
(二)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誘因
現代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發生變化,小學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劇地變化,他們在社會中不斷成長,周圍世界發生的變化都對他們產生了重要影響,總體而言造成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會,學校和學生自己心理等四個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長的經濟地位、政治態度、思想傾向、文化教養、人際關系乃至家庭氛圍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生活節奏的加快,面對生活壓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養孩子的責任轉移給祖父母輩,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責任。祖輩疼愛第三代,往往比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顧,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顧太多,這些小學生的能力得不到發展,在自主、自立、受壓能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明顯不足。
第二,社會因素。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獨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在孩子們中也開始流行起來,孩子生日講排場,對孩子物質要求有求必應,孩子們之間相互攀比,將艱苦樸素等優良作風拋之腦后。
第三,學生心理因素。新時期的學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較高,受新思想影響較大,這些學生能力普遍較強,自我表現欲過強,希望得到周圍人群的肯定,往往會采取一些極端的形式表現自己。如有些學生希望老師注意他,讓老師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課堂上講話、吵鬧。
第四,教育因素。小學階段是人一生發展的奠基時期,他們在學校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將影響他們一輩子。小學教育中過分強調對小學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學生作為人的成長教育。有些老師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質不高、教育方法不當,給小學生造成了超負荷的心理壓力,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三、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關注和努力。一個真正的老師不應只是傳授知識的教書匠,而且應該成為學生的保健醫生,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為育人的藝術家。
(一)加強交流,了解學生
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一些學生難得向老師白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就要求每一個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經常深人班級,利用適當的機會和場所,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表達思想情感,從中了解學生的心理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學中布置《寫給老師的話》等題目,使一些較內向的學生或有“難言之隱”的學生通過書面形式與老師交流思想。老師則應該對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區分具體情況,選用適當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個別幫助。另外,與學生談心,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個別談心,可以發現、掌握某些同學的不健康心理,再“對癥下藥”,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調節,幫助他們克服缺點,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要使個別談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學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學生才能將自己的煩悶向老師傾訴。當一些學生在學習上遇有困難,家庭生活受挫折時,他們心情苦悶,情緒失衡時,老師要及時幫助他們,安慰他們,開展談心活動,老師應以誠懇的態度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說,讓他們把心里的積郁情緒渲泄出來,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
(二)尊重學生,關愛學生
作為教師,應時刻牢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盡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在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霸撋欠褡鹬貛熼L”是班主任評定一個學生品行的首要條件,而作為班主任是否問過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嗎?”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他們常常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這些學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師不尊重他,他也感覺不到自尊,對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要堅持正面教育引導,盡量不要當眾批評。實踐表明,只有從尊重出發,學生才能打開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創造環境,多樣教育
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規教育外,還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這主要有賴于學生所處班級心理環境的狀況。老師在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積極向上、平和開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積極開展班級文體活動,使學生們的過激情緒在文體活動中得到釋放,幫助一些學生克服自卑、焦慮情緒。對于他們在各種活動中取得成績,那怕是一點點進步,老師都要大力鼓勵,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小學生以鼓勵為主,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營造一個充滿信心積極向上的氛圍,激發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長處,繼續努力,更加勤奮,力爭全面發展的上進心。經常開展集體主義的教育,讓學生樹立愛學校班級的集體榮譽感,發揚團結友愛的精神,良好的班級集體融洽師生、同學關系,對學生個體能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使離群獨處的學生感到集體的溫暖,幫助其矯正不健康的異常心理。開展立大志創大業主題班會,消除一些人的虛榮驕傲狂妄心理等情緒,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增進人際交往,提高心理素質,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2年8月頒布。
[2]肖漢仕著:《學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華主編:《小學生心理教育原理與教程》,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學嶺:《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調查》,《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新探》,《課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關系之審視》,《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初探》,《廣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覺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個途徑》,《黑龍江教育》2004年第4期
關鍵詞:音樂教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小學生因學習壓力等因素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愈發受到學界的關注。據國家教育部的調查,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小學生約為13%,初中生約為15%,高中生約為19%,其中4。5%的人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為此,政府陸續出臺了諸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等一系列規范和指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政策。從心理治療的角度看,情緒改善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礙的重要條件。因在情緒調節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音樂教育作為一味“處方”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試圖以音樂教育為主線,探討音樂教育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諸多問題。
一、中小學生常見的幾種心理障礙
因中小學生處于脆弱敏感的生長發育期,在生活中極易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成長中,中小學生的心靈如一張白紙,又處于發育的黃金時期,往往心理對外界影響“免疫力”不高,同時他們敏感脆弱但又叛逆,因此容易受傷害。一般而言,中小學生常見的幾種心理障礙包括焦慮癥、恐怖癥與強迫癥三種。其具體特征如下:
1、焦慮癥
焦慮性是神經癥中一種較多見的臨床類型,以發作性或慢性情緒焦慮、緊張為其主要特征。在情緒障礙方面,往往因一點小事而苦惱、自責、夸大困難、煩燥、敏感、對自己的健康憂慮重重等表現。
2、恐怖癥
恐怖癥是指對特定的事物或境遇具有一種強烈驚恐為特征的一組神經官能癥。最早由卡特·F·韋斯特法爾提出,當時為“廣場恐怖癥”,意指有人害怕在公共場所集會。對中小學生而言,主要為一些特殊類型的恐怖癥,如學校恐怖癥,他們往往害怕上學,勉強上學就會出現一些諸如惡心、嘔吐、頭痛等睡眠和飲食上的障礙。[1]
3、強迫癥
又稱強迫性神經癥,是以重復出現患者并不愿意出現的某些觀念、意向和行為作為特征的一種神經官能癥?;颊邽檫@些重復出現的強迫現象所苦惱,雖努力克制,但無法擺脫。
二、中小學生心理障礙形成機理及音樂教育的攝入
心理學上,兒童心理發展過程是一個連續、漸進的過程,既受遺傳素質和生理發展的影響,又受環境和教育的制約。其中,遺傳素質是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前提,生理發展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而環境和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通常,兒童心理發育表現出一定的階段差異性。少年時期,生理急速發育,但心理發展遲于生理發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整個少年期充滿著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的矛盾。青年時期,是個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向成人接近的時期,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能客觀地看待和表現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識。同時,該時期對未來充滿理想,但又往往出現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導致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常發生沖突??梢?,青少年時期,心理矛盾的突出、行為的多元化和復雜化是其重要的特征,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多頻發生。
在心理學的啟示下,德國科學家赫爾姆霍茨等將音樂學與心理學結合的基礎上,開創了音樂心理學。其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同時汲取生理學、遺傳學、美學等眾多理論,研究人由原始到高級的音樂經驗和音樂行為。研究中,較多側重于知覺、音樂記憶和音樂想象等方面。在他們看來,人對聲音的知覺包括音高、強弱、音色和時值四個要素。這些要素基于人對聲音的頻率、波形和時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決定某種知覺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單一的,它往往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此外,人對四個要素的感知能力并不平衡,有些人某種能力發展有所偏長而成為某種類型。
由此,針對心理健康問題的中小學生,可以通過分析他們在音樂知覺上的不同類型,給予側重點不同的施教。如針對音調型,可以側重于旋律優美、富于變化的音樂。通過有針對的選擇給聽者最大的知覺共鳴,將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樂曲之中。同時,通過對聽者音樂記憶的研究,可以在音樂知覺的基礎上輔以情感濃郁、鮮明的音樂,讓聽者的情緒隨著音樂的起伏而融入其中,漸漸調整心理問題帶來的不良情緒。此外,也可以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誘導,把他們帶入音樂想象的世界,給他們以豐富的音樂體驗,從而培養他們高雅的審美情趣,使他們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
三、音樂教育對治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音樂在調節情緒方面的作用與優勢,這一點古人早就認識到,無論是孔子還是貝多芬,都對音樂陶冶人們心性的功能表示出巨大的贊賞。音樂教育通過美的內容、美的形式使受教者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審美修養,并通過作品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思想內容和生活態度陶冶受教者的情操,啟發他們的心智,從而可以促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由此,音樂療法被視為是有效的心理治療手段,越來越受到重視。
就功能而言,因為“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2],同時,“兒童的發展不是單向的,…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成展也是兒童發展的重要方面”[3]。因此,作為教育方式的一種,首先,音樂教育的審美教育功能促進中小學生心智協調發展有重要作用。通過音樂教育,可以陶冶學生精神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有重要價值,在感官和心理的美的教育基礎上,實現心智協調發展。
音樂的治療作用主要是通過心理、生理兩條途徑實現的。心理學的作用機理是通過特別選輯的音樂、語言,最大限度的調動病人的積極性,調整病人的情緒,引導患者將內心的幽怨寄情于樂曲中,以起到移情和疏散的作用。
生理學的作用機理是基于不同的音樂可以對人的生理產生不同的反應,通過利用音樂的節奏達到影響人的行為節奏和生理節奏的目的。例如,音樂可以通過刺激網狀結構,提高或降低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水平,對特殊、非特殊投射系統、警覺和注意力等發生影響,實現消除干擾網狀結構的不良因素影響。
四、對中小學生實踐音樂治療的意義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對中小學生實行音樂教育治療不僅在理論上可行,在實踐中亦是一種必然。當前,對中小學生實施音樂教育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1、有助于緩解學習壓力,減輕心理焦慮
目前,中小學生學習壓力普遍較重。音樂教育的實施,可以放松大腦,調整情緒,達到有效地緩解學生學習壓力,減輕心理焦慮的目的。
2、有助于情操的陶冶與心靈的凈化
因中小學生正處于心理結構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的教育對他們的影響是深遠的。音樂教育通過選用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助于精神情操的陶冶與心靈的凈化。
3、有助于健康心態的形成
因多數音樂取材現實生活,因此音樂教育有助于在聽的過程中達到體驗生活冷暖的目的。同時,音樂教育的一些合唱等集體行為有利于中小學生養成合作與群體意識。此外,優秀音樂的積極、向上的主題對于中小學生正確人生價值觀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貝內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
[2]張凱.《音樂心理》.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3]《中小學教育》2007年各期.
關于心理素質發展特點研究,我們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統計分析、撰寫研究報告等方式。1999年6月,課題組采用北師大發展心理研究所編制的MHQ問卷對城區的四所初始實驗學校(中小學各兩所)的近萬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將調查結果輸入微機,采用SPSS軟件對其進行了分析處理,得到了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特點數據統計表和曲線圖。然后,課題組組織四個實驗校的近五十名主研人員按不同年齡段分成了十個小組,對數據統計表和曲線圖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研究,撰寫出了《重點小學學生自我控制狀態的發展特點研究》等十余個研究報告。
關于心理素質培養研究則主要采用了“團體發展性教育”和“個體補救性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團體發展性教育主要是通過以班為單位開設心理導向活動課,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中來進行的。
個體補救性教育則是針對少數心理異常的學生進行個別咨詢和輔導。通過談話、討論、測驗等手段,分析、綜合求助學生的心理問題及產生根源,并將其具體化和簡明化。通過疏導,提供信息或直接幫助求助學生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制定具體的計劃。
一、具體實施
1.廣泛宣傳,深入發動。我區充分借助電臺、電視臺、報紙、雜志等媒體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社會進行廣泛的宣傳和發動,讓人們充分認識到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的重要性,為順利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營造氛圍。
2.行政介入,大力推行。我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較短的時間內得以全面鋪開,借助行政手段是一個重要因素,而且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題引進本身,就是一種政府行為。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我區又成立了由區四大班子和區教委領導組成的課題領導小組,由教委、教科所和重點實驗學校主研教師組成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導中心,由教委、教科所和直屬學校校長組成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委員會。
3.由點到面,逐步推廣。我們制訂了“由點到面、逐步推廣”的實施計劃。第一年,在城區四所中小學進行試點;第二年,將實驗范圍擴大到城區所有中小學和直屬中學;第三年,在全區所有中小學全面實施。實踐證明,這種分步實施的策略是正確的。
4.定期組織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活動。我們經常組織全區性及片區性教研活動,通過舉辦講座、展示優質課、經驗交流、論文評選、賽課等形式,提供機會讓教師們觀摩學習。
5.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項論文評比和心理活動導向課的賽課活動。每兩年,我們即開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專項論文評比活動,并在每年舉辦的全區性中青年教師賽課活動中納入心理活動導向課,將其作為與其他學科同等重要的一門獨立學科進行賽課,以此督導全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6.建設心理輔導室。我區幾年來共建設心理輔導室二十余個,接待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六千余人次。例如合川中學“心語室”(心理輔導室)自開設以來,堅持“熱情服務、平等互助、設身共情、鼓勵傾訴、承諾保密”等原則,采用“情緒療法、現實療法、精神療法、滿灌療法、中心療法”等,以“門診輔導、電話輔導、書信輔導、網上輔導、現場輔導”等形式,對求助者進行心理輔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要成績
1.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心理活動導向課所倡導的平等性原則、活動性原則、參與性原則等活動理念,被實驗教師廣泛應用到各學科教學中,從而推動了新課程下的教法、學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
2.中小學學生心理品質普遍優化。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我區中小學生在自信心、自我意識、學習主動意識、抗挫折能力、關愛助人意識等方面都得到了顯著增強,學校校風校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3.心理健康教育帶動了全區教育科研工作的快速發展。部分學校領導不僅大力提倡、鼓勵、支持教師搞課題研究,還親自掛帥,主持科研課題工作。廣大干部和教師深切感受到了“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的無窮魅力。我區連續幾年獲得重慶市教育科研先進單位、重慶市基礎教育改革一等獎。
4.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所取得的社會效益。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們充分發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學生有了問題,教師主動與家長溝通,共同尋求最佳教育方案。同時通過家長學校傳授一些基礎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贏得了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以前家長只關心孩子的生活、關注孩子的成績,現在開始重視親子關系、重視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及養成健康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與學校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合力。
5.培養了一支較為穩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隊伍。經過幾年各種方式的培訓學習、實踐操作,關于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們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初步建立了一支有一定專業素養的教師隊伍。
關鍵詞:拉丁舞 女性兒童 心理健康
前言
5-12歲女性兒童他們正處于A身心發展、個性特征塑造、品德意志培養的關鍵時期,心理健康對其學習、人際適應甚至人生發展都十分重要。通過對她們的調查研究,對拉丁舞鍛煉前后的小學生心理健康各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為女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實踐指導和理論依據,為更好的普及和推動拉丁舞的開展提供參考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荊州市博藝少兒舞蹈培訓中心拉丁舞班30名5-12歲女性兒童作為實驗組,已進行拉丁舞訓練1年。從荊州市實驗小學隨機抽取未進行拉丁舞訓練的學生30名,合計60名,年齡在5-12歲,作為對照組。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有關拉丁舞的資料,身體心理健康的書籍,通過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查閱了近年關于拉丁舞促進鍛煉者身體,心理健康的研究論文,作為本研究開展的基礎。
1.2.2 統計法
對有關數據進行常規數理統計及分析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 參加拉丁舞鍛煉以前5-12歲女性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如表1 )
從調查總體來看,有80%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但仍有7.5%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2.5%的小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說明拉丁舞鍛煉之前女性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很理想,應當足夠的重視。在八個內容量表測量中發現,異常焦慮的檢出率比較高,分別為學習焦慮、自責傾向、對人焦慮、身體癥狀。表明小學生在學習上壓力過大,學校和家長過分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究其原因,應試教育制度和成才觀念是主要因素,其次是社會環境、獨生子女和主科副科錯誤觀念等。
2.2 鍛煉前、后5-12歲女性兒童心理健康變化情況( 如表2)
由表2可知,通過一年的拉丁舞練習,普遍女性兒童在心理健康狀況有了明顯改善。由表可見,心理健康的比例上升了12.5個百分點;心理狀態欠佳的比例較練習前下降了7.5個百分點; 一名輕度心理障礙的女童心理健康狀況得到較大幅度的改善。這表明,拉丁舞鍛煉對改善5-12歲女童心理健康狀況有較為明顯的作用,宜于在學校普及和推廣。在八個內容量表測量中還發現,女性兒童們在練習前、后各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學習焦慮、自責傾向、對人焦慮、身體癥狀四個因子排在前四位。究其原因,可能與拉丁舞本身帶有的娛樂、健身、交際功能有關。
2.3拉丁舞訓練對心理發展的影響
少年兒童正處于身心迅速發育時期,在此階段由于身體迅速發育成長,可使少年兒童的身心狀態表現出極大的不穩定性,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這個時期少年兒童若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生活習慣,無疑對其今后的健康成長有相當大的作用。通過拉丁舞的訓練,有助于少年兒童對時間、空間、運動的知覺、注意力、想象能力、模仿能力等心理過程的發展,也有助于培養其集體觀念及對音樂、舞蹈和藝術體操活動的興趣。在調查訪問中發現,經過業余系統拉丁舞訓練后,對少年兒童可產生以下影響:
(1)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加強。受過拉丁舞訓練的學生,大多具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為班級的利益可以犧牲個人利益,對老師安排的事情很負責任,責任感明顯增強。
(2)自信心的增強。隨著學生訓練中表現力的提高,心理狀態也更加穩定。在建立初步信心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斷高質量完成動作并取得好成績的過程中,使她們更增強了自信心。感受到自己的追求美、體會美、展現美,在練習動作時更加專注,覺得自己具有可表現的地方,從而更加自信。
3.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3.1.1 研究結果表明,拉丁舞鍛煉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在本研究的實驗中得到,參加拉丁舞鍛煉的學生在實驗前后比普通學生在心理健康全量表分上有很大改善,心理健康明顯好與對照組,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說明拉丁舞能夠使學生有效地抵御自責、過于敏感的不良心理傾向,有效地增強自信心,改善孤獨、對人焦慮的心理傾向,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3.2 建議
有關部門和學校應當注重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摒棄主科(語數外)和副科(體音美)觀念,促使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拉丁舞鍛煉對于改善學生心理狀況、提升學生健康水平的發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靜. 拉丁舞鍛煉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8):227
[2] 尹霞. 拉丁舞對學前班兒童注意穩定性影響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64-165
[3] 叢艷華. 拉丁舞訓練對少兒身體素質的影響[J].湖北體育科技,2005,1(24):109-110
關鍵詞:業余田徑訓練;小學;心理品質;培養
一、前言
長期堅持田徑業余鍛煉能促進小學生的感知覺能力的發展,調整大腦皮層的神經功能,協調中樞神經的興奮和抑制過程促使大腦皮層神經過程的均衡性和靈活性加強,增進大腦皮層對環境的判斷分析能力,提高大腦反應的靈敏性,使小學生的思想品質獲得特殊的發展。在小學生業余田徑運動中注重走、跑、跳、投等各種練習的協調性、靈活性,有助于發展他們的運動認知和運動思維,促進認知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幾所學校參加業余田徑訓練的小學生100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閱讀了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書籍10余部,查閱、收集了有關體育運動對小學生影響方面的學術論文30余篇,為本研究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2、準實驗法。本研究采取測試參加田徑業余訓練前后比較的準實驗方法。從參加田徑訓練的小學生當中,任意選取100人(男35人,女65人,這些學生原來從來沒有參加過田徑業余訓練)作為實驗對象。2009-2010年下半學期,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對訓練實驗前后(訓練時間為10周)被試的心理狀況進行測試,來了解被試的心理健康狀況。
本實驗量表選用國內外通用的Derogatis等編制的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CheckLis90)SCL-90量表為測試材料。調查在實施田徑業余訓練前后的心理健康狀況。該量表內容涉及軀體癥狀、人際關系、情緒狀況、生活習慣、飲食睡眠等方面。問卷的每個題目均以五個等級評分制計分,以0分、1分、2分、3分、4分進行數量化處理分別算出每個因子的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則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該量表,經國內外有關方面的修訂和使用,量表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前小學生心理與SCL-90量表各心理因子比較
實驗前小學生心理與SCL-90量表各心理因子比較,如表1所示。
表1為實驗前小學生SCL-90量表各因子與全國常模進行比較。對實驗被試通過SCL-90量表因子測試得分實驗組被試九個因子的均分基本接近常模。強迫、人際關系、強迫、抑郁、偏執、焦慮、敵對等幾個因子上低于全國常模。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后全部因子與全國常模因子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以進行實驗。
(二)實驗前后小學生SCL-90量表各心理因子比較
小學生田徑業余訓練實驗前后SCL-90量表因子比較,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參加田徑業余訓練的小學生通過10周的田徑訓練,心理健康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總體上各個因子的均分都有顯著性下降。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后,軀體化、焦慮、偏執三個因子達到了顯著性水平(p
(三)實驗前后健美操選項課參加田徑業余訓練的小學生SCL-90量表各心理因子健康百分比對比
參加田徑業余訓練實驗前后SCL-90量表因子健康人數百分比對比表,如表3所示。
表3為參加田徑業余訓練實驗前后SCL-90量表因子健康人數百分比對比。在實驗前,我們通過SCL-90量表對參加田徑運動訓練的的100名小學生測試每個因子均分與全國常模比較,低于常模的因子我們認為是健康水平,軀體化、恐怖、精神病性三個因子健康水平的人數均達到了50%以上,其他因子人數小于50%;實驗后,九個因子的百分比達到了50%以上,且軀體化、恐怖、精神病性三個因子達到了100%,說明實驗后全部學生在這三個因子上均達到了健康水平;對實驗中差異比較,九個因子百分比變化由高到低依次為:人際關系、強迫、抑郁、偏執、焦慮、敵對、軀體化、精神病性、恐怖。同時說明田徑業余訓練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改善效果是顯著的,特別是在人際關系、強迫、抑郁、偏執、焦慮六個方面效果更加明顯。
四、小學業余田徑訓練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
(一)意志品質訓練
由于小學生年齡、性別、氣質和家庭環境等方面的差異,造成小學生之間個性的差異,因此在訓練中應根據不同的個性特點因人施教,進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性格培養。如有的小學生任性,缺乏自制力,要著重培養其冷靜、自我控制的品質;有的運動員膽小怯懦、優柔寡斷,則應培養勇敢、果斷的品質;有的小學生急躁、輕率,應著重培養沉著、耐心的品質.參加田徑運動的各種練習、動作結構不相同,活動性質、強度存在很大差異,對性格培養的也會有很大差異,如短跑要求快速、有力、強度大,應著重培養堅強、勇敢、敏捷等品質;而長跑,則要求持續、耐久,就應著重培養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等品質。
(二)注意力集中訓練
1、教練員有意識地安排運動員在外界干擾比較嚴重的環境下進行訓練,運動員通過意志努力,集中注意力完成技術動作。通過這樣的反復練習,提高運動員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2、通過運動員的意志努力隨時分配和轉移注意力的訓練。教練員安排計劃后,有意識地在同一訓練課中變換訓練內容,要求運動員迅速從一種方法、手段上轉移到另一種訓練方法、手段上,這樣可以提高運動員調節注意力的能力。
3、在平時的訓練和學習中,教練員要有意識地培養運動員養成無論做什么事都專心致志、聚精會神的習慣,以提高運動員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三)誘導訓練
1、運動誘導訓練:在激烈運動前誘導學生做一些準備活動,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加速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活動,克服各種機能活動的惰性,特別是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惰性,使人體逐漸進入工作狀態,繼而達到適宜的活動水平。
2、情感誘導訓練:實現使訓練內容轉化為運動員內在意識和外在行為的先導和中介,能大大增強訓練效果,以情感信息對運動員的心理施加影響。因此,教練要對每一位運動員要有四心:熱心、誠心、耐心、公心。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點燃他們積極的情感之火,使學生得到愉快的情感體驗,滿足其自尊向上的心理需要,激發其內在的積極性。
(四)肌肉和神經放松訓練
要使學生和運動員很快進入“小睡”狀態。讓學生和運動員靜坐下來調息理氣,依次從頭、肩、臂、手到胸、腹、背、腰,最后到臀、腿、腳放松動作,同時放慢呼吸,逐步進入“小睡”狀態。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機體的能量消耗,而且可以通過肌肉的放松,意念的調節,減少心理能量消耗,并從各種雜念中擺脫出來。
五、結束語
小學業余田徑訓練的內容多種多樣、方法簡易,有益學生的人格形成和發展,為他們的人格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條件。常參加業余田徑訓練的學生,其心情變化少,自卑感少,情緒穩定,精力充沛,能與人很好地交往,有效地促進他們的人格發展,社會適應能力良好。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心理健康 學習 環境 滲透 家校合作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090-02
一、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小學生的學習任務仍然相當繁重,面對這些難以應付的諸多要求和期望,有些學生感到心神不定、煩躁不安,注意力不能夠集中。甚至在學習時養成咬手指、多動癥等不良習慣。由于現在學校、教師、家長往往過于強調學生的智力發展,過分看重分數,加上升學競爭、學校間的生源競爭的加劇,小學生普遍存在著學習任務“超重”的現象。除了學校的學習任務,一些家長和教師還給學生開起了“小灶”,學生奔波于各種“奧賽”班、特長班之間,休息和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樂趣的最基本權利。近些年來,盡管教育部門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的陰影一直都困擾著廣大小學生,加之父母對子女給予的過高期望,使他們的身上承受著巨大的學習壓力。隨著年級的升高,越來越大的心理壓力造成小學生學習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神經衰弱、失眠、注意力分散等多種癥狀出現,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考試焦慮,尤其是對升學考試的焦慮。
二、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著,今后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三、學習過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對策
1.創設民主、和諧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促進學生學習的進步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2.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滲透于平時對學生的學習水平的關心之中
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面向百分之百的學生,把愛的種子撒向每一個學生,使所有的學生都沐浴在愛的陽光雨露中。既愛“金鳳凰”,也愛“丑小鴨”。愛一個好學生并不難,愛一個“問題學生”才是對我的重大考驗,而這正是教師的天職。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沒有個性的學生是不存在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個性。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還要想方設法地為發展學生的個性創造條件。教師可以幫助他們成立各種興趣小組、學科小組,指導他們做實驗、搞調查、寫論文,提高綜合能力等等。這樣,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自信心,維護了自己的人格,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3.把家校合作納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
學校要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就必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眾所周知,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學校、家庭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筆巨大的教育資源。如果我們把家庭教育的力量充分調動起來,納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有計劃、有組織、有針對性地給予科學的引導,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全員全方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高境界。一切教育活動都會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產生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是最廣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是無限豐富多樣的。但是,這些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如果各種積極因素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則會倍增。
參考文獻:
蒙古族舞蹈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的育中應用的必要性
蒙古族傳統舞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是文化性、藝術性和教育性三者的有機結合,是民族文化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交叉而產生的結果,是符合蒙古族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徑和方式。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從個別心理咨詢走向了團體預防教育。把蒙古族舞蹈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將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教師利用學生擅長的民族舞蹈,通過積極引導,打開心扉,表達情感,釋放壓力,最后達到身心和諧。它不僅保證民族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得到繼承和發展,而且能順利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和心靈成長。
蒙古族舞蹈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中應用的可行性
蒙古族舞蹈的特點及其心理價值。蒙古族是一個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在蒙古族的生活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發揮著強身健體、安撫心靈的作用。因此,蒙古族舞蹈作為蒙古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不僅具有健身功能,也具有心理審美價值。這為蒙古族舞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供了現實依據。蒙古族舞蹈的類型眾多,但是在民間廣泛流行的、蒙古族群眾最熟悉的舞蹈是自娛性舞蹈,比如安代舞、薩吾爾登、畢何利格、筷子舞等。民間自娛性舞蹈是民間自發的,包含了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屬于個人情緒的抒發,一種是與他人感情的交流。自娛性舞蹈都是以個人的喜怒哀樂為出發點,如果沒有個人情感的生發,便沒有舞蹈。自娛性舞蹈還有另外一個功能就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舞蹈最初的語言方式也是因交流所產生。[1]無論是個人感情的抒發還是人與人情感的交流,均具有調節生理、發泄情緒和改善社會交往的心理功能。表現性藝術治療理論也認為舞蹈藝術活動本身即具有治療功能。所謂的治療是指減輕或消除已經表現在外的不正常行為。學生中有心理困擾和心理行為偏差的表現,通過舞蹈治療,使得困擾和問題減輕,行為得以矯正,這就達到了治療的目的。在蒙古族舞蹈心理治療課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感知和體驗蒙古族舞蹈作品與動作,不僅在感知覺上得到享受,還產生生理上的,樹立良好的自信心,緩和情緒沖突,改善社會交往,增強自我認知能力,從而達到身心和諧。蒙古族中小學生的性格大多數表現為非常靦腆、自卑,在社會交往中常常處于被動狀態,不善于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因此,當今占主導地位的談話式心理咨詢與訓練方式不適合蒙古族學生群體??墒敲晒抛迥芨枭莆瑁瑢W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據這一特點,運用他們所熟悉和喜愛的民族舞蹈,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解決情緒、心理和社會交往等問題。蒙古舞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舞蹈治療理論中得到理論支持。舞動治療始于20世紀中期的美國,美國舞動治療協會將之定義為“通過運用舞蹈動作促進個體情緒、身體、認知和社會整合的心理療法”。舞動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協助舞動治療者將內心的感受、體驗、情緒等釋放出來,感受到自己對個人存在的控制能力。美國舞蹈家、現代舞的創始人伊莎多拉•鄧肯倡導一種不受局限的、回歸自然的“心靈之舞”。她反對違反人體自然的舞蹈形式,反對程序化和技巧化的風格,摒棄芭蕾舞鞋的束縛,而強調舞蹈語匯的自發性、率真性和個人化的表情,并且著重個人對身體的體驗與心理感情的自然流露。[2]這進一步從科學理論角度闡釋了蒙古舞蹈在蒙古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的可行性。
蒙古族舞蹈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步驟、策略及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