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7 17:29: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信息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進行高中地理信息技術的教學時,首要的培養目標就是加深學生對于地理信息技術的基本認識。基本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對于地理信息技術的概念以及相關的核心技術、遙感技術的概念以及實際應用;地理信息系統的構成以及應用領域;全球定位系統的構成及其應用、電子地圖的概念及生活中的運用;基于地理信息技術的數字地球的概念等一些基本的有關地理信息技術概念的學習和掌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教學的重點,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有關地理信息技術相關概念的含義,對于一些超出當前學生認知水平的難點只需進行簡單的介紹,讓學生適當的了解即可。
2實踐目標——運用能力的培養
地理信息技術教學過程離不開教學實踐,因此教學實踐環節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學生應用地理信息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初步掌握遙感圖像的讀圖技巧
遙感技術是地理信息技術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學習遙感圖像的判讀是地理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讀圖的基礎就是對于一些地物的形狀、顏色等遙感圖像的特征要十分熟悉。例如,遙感圖像上人工建筑物的顏色往往會呈現淺藍色或者是灰白色;天然湖泊的邊界往往比較圓滑。同時,還要學會借助已知的地物來推斷未知地物。例如,與村莊或者城市相連的線狀地物往往是小路,而與湖泊相連的往往是河流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為學生展示相關的遙感圖像,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2.2GPS手持機定位導航的實踐
當前GPS在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其強大的導航功能更是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青睞。目前,GPS手持機的人機界面更加人性化,操作也更加簡單方便,使得GPS實際運用的教學難度也進一步降低。在地理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安排相關的實踐活動來讓學生掌握GPS手持機的操作和使用。例如,教師可以開展野外拉練等活動,讓學生利用GPS手持機的導航功能來指導學生向著目標地前進,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GPS的導航定位功能的應用。
2.3掌握一些簡單的GIS軟件的操作運用
目前有很多GIS軟件,其功能也是多種多樣。常用的GIS軟件有SuperMap、MapGIS等。在地理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對至少一種相關的GIS軟件的操作能夠基本的掌握,同時能利用相關的軟件來實現一些數據的處理和加工。在GIS軟件學習的過程中主要培養以下能力:數據表的建立、簡單的數據查詢和數據分析方法的掌握、GIS窗口一些主要的快捷鍵的使用、通過網絡GIS地圖查詢相關的地理信息、利用GIS軟件制作一些專題地圖等,進一步提高學生對GIS軟件的實際應用能力。
3發展目標——思想認識的加深
3.1認識到地理信息技術的重要性
地理信息技術強大的數據獲取以及分析和處理能力在社會上的各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對于地理信息技術在中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讓其感受到地理信息技術在國家進行建設決策過程中起到的支持作用。同時,它在生活中實際應用也進一步拓展了人們的生活空間,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適,進而讓學生在對于地理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有著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加強學生對于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的意識。
3.2注重地理信息安全的保護
在地理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學生的地理信息安全意識的培養。目前信息安全是網絡安全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一些不合法的地理信息的應用可能會給他人帶來重大的損失甚至有可能觸及法律。在地理信息獲取和使用的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地理信息安全保護意識,不將一些重要的地理信息外泄,不一些虛假的地理信息,不因個人利益而隨意篡改地理信息,不竊取個人使用權限之外的地理信息等,加強學生對于地理信息安全的保護意識,進一步規范地理信息技術的使用。
4結語
1.港澳臺地區現狀
20世紀90年代初,在科技全球化發展的新形勢影響下,我國臺灣省教育部啟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并于1995年新修訂了《高級中學地理課程標準》,該標準列舉了地理技能及方法的重要性,強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臺灣高中新地理教材的第三學年選修課程中增加了GIS教育課程,并引發了高中地理教師學習進修GIS相關課程的熱潮。為了加強GIS教育的推廣,臺灣教育部門積極組織大量的教育專家和一些學科教師,進行高中地理GIS教學資源的研發,包括GIS教學網絡資源、GIS教育范例、教學配套教材等,大大促進了GIS教育的普及工作。
2.大陸地區現狀
在2003年以前,我國的GIS基礎教育還只是處于一個剛起步的實驗性階段。2000年ESRI公司將K-12計劃引入我國,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城市都有中學加入這一計劃,如上海東延安中學和北京市潞河中學。不少公司和學校還合作建立了“中小學現代地理教學示范基地”,整個“示范基地”建設于2005年第一季度完成。該“基地”主要開展以Arc View GIS軟件為平臺的GIS教育,幫助學生了解最前沿科技,認識地理信息系統概念,擴展地理基礎知識,培養他們用科學和理性的觀點來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上有關GIS基礎教育種種嘗試,為我國2003年新地理課程標準的頒布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我國最早以官方形式規定GIS進入高中課程是在2003年4月,國家教育部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頒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標準強調地理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標準中有關地理信息技術內容得到大幅度增加,主要分布在必修3模塊和選修模塊中,且每一部分都由標準和活動建議兩部分構成。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出現像ESRI一樣自主研發的專門用于基礎教育階段的GIS軟件平臺。這種現狀引起了國內一些教育機構與研發部門的關注和重視,如北京大學清華同方教育技術研究院地理教育技術研究所開發的“教學地理圖編輯平臺”。此外,社會上一些公司(如北京超圖公司)也日益關注GIS教育事業。
二、我國GIS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
1.信息化水平低且發展不平衡
GIS基礎教育不同于傳統地理學科教育,要求學校要有一定數量的計算機機房、軟件系統、投影、數字化等設備,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充分的上機實踐的機會。雖然近年來我國的信息化水平不斷以較高速度發展,但是總體水平仍比較低下且發展很不平衡。據2001年底統計,北京和上海分別為14.87名學生和16.7名學生擁有一臺計算機, 而云南、貴州和甘肅等, 這個數字分別為18.6、11.8 和9.3。此外,學生能夠熟悉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是GIS基礎教育順利開展的前提,但是目前絕大多數的中學,由于受學校計算機硬件以及計算機教師專業素質低的影響,學生計算機水平很難達到要求。
2.GIS教學軟件、教材及其它配套資源缺乏
目前,我國常用的GIS軟件主要是美國ESRI公司提供的ArcInfo系列產品、MapInfo公司的MapInfo系列產品以及MapCIS等國產軟件,這些軟件的共同特點:價格昂貴,功能強大、過于復雜,短時間內難以上手,對中學地理師生而言都是極大的挑戰,不適用于中學教學。
通俗易懂的GIS教材及配套讀物也很稀少。近些年來,隨著GIS的廣泛應用,有關地理信息系統的教材及參考書籍層出不窮,但是絕大多數語言生澀難懂、程序復雜,只適用于高等院校教學,而通俗易懂,適用于中學教學的教材及配套讀物卻很少。這種現象十分不利于GIS普及教育的發展。
3.教師地理信息技術水平不高
地理信息技術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現代技術,要真正掌握,對中學地理教師是一項很大的挑戰。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學地理教師對GIS軟件不熟悉,信息技術的素養不高,因此,很多學校的GIS教學均是由信息技術課的教師擔任,而這些教師地理知識缺乏,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很好地結合地理知識和規律進行教學,使GIS課缺乏地理特色,不利于學生地理空間思維和能力的培養。
4.GIS基礎教育研究十分薄弱
自2003年4月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以來,已經經歷了9年的時間,表面上看我國當前GIS基礎教育進行得轟轟烈烈,絕大多數中學都開設地理信息技術課程,但多數只是形如虛設,很少向學生開展,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國GIS基礎教育缺少有中國特色教育理論的指導。在網上通過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發表的論文進行檢索,2003—2011年,有關GIS或者地理信息系統的論文有20 060余篇,其中涉及到教育的有86篇,而僅有十幾篇涉及到GIS的普及教育,其它都是以GIS專業為研究對象。此外,相關著作也比較少見。因此,我國GIS基礎教育的重要性雖然得到社會普遍認可,但是教育實踐缺乏我國特色教學理論的指導,最終將難以擺脫混亂的困境。
三、我國GIS基礎教育有效實施建議
1.積極采取多層次教學
多層次教學是指針對不同學習對象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由于我國當前各地區計算機硬件普及率、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水平等還存在很大差異,且在短時間內難以全面提高。因此,要真正落實GIS基礎教育,需要根據各地實際教學環境(硬件、軟件、學生狀況、教師隊伍),采取分層次、分地區、分級別有區別地對待。筆者認為,可以根據全國的經濟分區(西部、中部、東部地區),給各地區GIS基礎教育設定不同的層次要求,實現各地區GIS基礎教育最優化發展。具體情況見表1。
2.逐步開發GIS教學資源
(1)開發適合中學地理GIS教學的軟件。據了解,目前我國的GIS專業軟件公司開發的GIS專業軟件接近國際水平,已經完全有能力開發出GIS基礎教育軟件平臺。因此,非常有必要組織一些GIS軟件開發者、相關教育專家以及一線地理教師進行軟件的開發,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在成熟的商業或專業的GIS軟件的基礎上對原有的界面和功能進行簡化,實現GIS軟件的二次開發,試圖開發出一些符合中學生年齡特點及知識水平的中文版GIS軟件,這是開展GIS基礎教育的當務之急。
(2)組織編寫出版優秀地理信息技術中學教材及配套讀物。優秀地理信息技術教材和配套讀物是中學生快速了解和認識GIS基本知識的有效工具。建議出版機構積極組織國內知名地理信息科學技術專家、學者以及中學地理教師,針對中學生年齡特點、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編寫并出版一些通俗易懂的中學GIS教材和配套讀物,激發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的興趣。
(3)建立GIS基礎教育網站。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專門的GIS基礎教育網站,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都曾先后建立了專門的網頁在互聯網上進行經驗交流、問題解答、資料下載等服務,實現了GIS的教育資源共享,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筆者認為這一做法非常值得借鑒,建議有關機構牽頭建立專門的GIS基礎教育網站,聯絡各個中學和高校,收集有用的教學資源,提供有償或無償的資源下載空間,并鼓勵網上進行教學經驗的充分交流等。
3.不斷加強GIS師資隊伍建設
(1)加強現有中學地理教師的培訓。高水平的地理教師隊伍是順利開展地理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和前提,為提高中學地理教師的地理信息水平,應大力開展各種教師地理信息技術培訓,鼓勵骨干地理教師進行繼續教育,盡快使現有的骨干教師成為我國中學地理信息技術教學中的砥柱。
(2)加大高校地理科學專業(師范類)教學改革。高校地理科學專業(師范類)是中學地理教師的搖籃,其教學質量高低直接決定我國未來中學地理教師的素質,在新一輪地理基礎教育改革之際,高校地理科學專業可通過修訂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加強大學生實踐環節,促使畢業生在知識結構、實踐能力等方面適應地理基礎教育改革需求。
【關鍵詞】電子政務; 地理信息資源; 地理信息應用服務
1 引 言
電子政務的主要內涵是運用信息技術把政府與民眾連在一起建立互動系統, 不僅實現政府內部辦公的自動化、決策科學化、信息網絡化和資源共享化, 還要為民眾提供信息和服務。信息是電子政務提供服務的載體, 技術是電子政務借以構架和實現的基礎和手段。地理信息是研究對象空間地理分布有關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是地理信息系統建立與應用過程中各種相關技術的集合, 地理信息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為電子政務提供了信息和技術基礎與支持, 反過來, 電子政務的發展也促進了地理信息資源建設與地理信息系統的技術進步。目前地理信息及其技術已經在電子政務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但在應用與服務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斷進行探索與完善。
2 地理信息和相關技術與電子政務的關系
地理信息是電子政務信息的空間定位基礎和載體。論文 電子政務信息從數據可的對象來看, 可以分為政府機構內部數據、政府機構共享數據和社會共享數據, 它包含了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的各類信息, 行政體系復雜, 部門交叉重疊, 信息源分散程度高, 如何將這些分散、無序的信息有序化使得人們更容易使用, 是電子政務建設必須面對的問題。用于各國政府首腦機關進行檢索、查詢分析和決策的信息的85 %以上與地理信息有關, 政府部門無不具備所轄地區的地圖, 很多政務信息本身也具有空間概念,按照地理坐標或空間位置將離散的、無序的信息通過有序的地理編碼串聯成為邏輯上一體的、具有統一空間定位框架的、能滿足多數用戶基本需求的信息資源體系, 將大大提高信息的管理與利用效率。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重構了決策信息的獲取模式與展示方式。龐大的組織系統中會發生大量的信息, 決策者需要借助信息系統提高自身對問題的判斷能力、宏觀把握能力以及發現潛在信息的能力, 需要在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等信息技術的支持下, 通過整合不同渠道的信息, 將信息資源由微觀轉變為宏觀, 提供決策者所需要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全局感; 利用可視化技術將枯燥的數字通過圖形方式直觀展現, 有助于發掘隱藏在各種信息之中的潛在聯系, 提供嶄新的決策支持方式。動態監測技術可以實現各種與地理位置相關信息的監測, 幫助政府掌握各種變化情況, 在突發事件中實現實時和準實時跟蹤、顯示、決策和處理, 便于應急處理和指揮調度。
地理信息系統應用有助于政務信息整合和推進公共服務。地理信息的基礎地位在推動跨部門電子政務的同時也為其他部門及其信息系統的協同服務打下了基礎, 以地理信息系統為應用主體, 通過聯合開發或授權, 實現跨部門的應用整合和跨部門的數據轉換, 提高標準化程度和信息共享已經成為當前電子政務建設的重要模式, 這種模式的推廣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電子政務信息標準不統一、共享程度低的狀況; 電子政務需要各個部門報送本部門的權威數據, 各部門信息化成果通過統一的地理信息平臺展示,不僅符合業務管理的需要, 而且可以調動各個部門參與建設和運行的積極性, 有利于形成多部門、多信息系統協同服務的良好應用局面; 共享的地理信息系統審批平臺可以減少各種審批環節, 提高政府辦公效率; 為社會大眾服務的地理信息系統還可以提供地理環境相關信息查詢, 根據輸入的地址, 即可在地圖上清楚地了解到此地周圍政府部門、醫院、學校、旅游景點分布等與市民生活相關的各種公共服務機構的靜態信息, 還可以如電力檢修計劃停電地區分布, 各類刑事案件多發地點地區分布等。
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與應用促進了電子政務的技術進步。地理信息的應用更多地依賴于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海量存儲技術, 每一次信息技術的進步, 都為地理信息系統功能的開發、新功能、新應用提供了技術保障。往往在新型操作系統上建立的第一個應用都是地理信息系統, 其他許多新技術的應用也多是首先應用于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政府辦公部門的技術進步。
電子政務同時促進了地理信息資源建設與技術進步。地理信息包括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 電子政務集成了各權威部門的權威數據, 為屬性信息的獲取提供了更新、更準確的渠道。此外, 電子政務的建設與服務對于地理信息技術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 從應用角度也推進了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
3 面向電子政務的地理信息資源建設與服務現狀
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的建立使地理信息與技術為電子政務服務成為可能。經過多年的努力, 我國基礎地理數據庫體系已經建立, 在地理信息生產、數據庫建設、分發服務等方面形成了整體生產和服務能力, 在大型空間數據的設計、建設、維護、更新、服務等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的技術體系; 為政府決策、經濟建設提供了地理信息服務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支持, 建成了一批面向業務管理和輔助決策的信息服務系統, 許多軟件公司開發出了一批電子政務的應用軟件系統, 為電子政務建設提供了有效的支撐。
為滿足電子政務建設和經濟建設需要, 在測繪高新技術的支持下, 我國從1985 年就開始建設多尺度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先后建成了并全面更新了全國1∶400 萬、1∶100 萬、1∶25 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 1∶5 萬數據庫基本完成, 完成了全國七大江河流域的1∶1 萬dme 數據庫和數字正射影像地圖數據庫, 各地方1∶1 萬、1∶5 千、1∶2 千、1∶1 千和更大比例尺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正在全面展開, 廣東、陜西初步建成了較完備的多尺度、多數據源、多分辨率、無縫的省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 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實現了城區大比例尺地形圖的定期或實時更新,還有一些省級和市縣級數據庫正在積極建設中。這些數據庫的建設為各級政府的決策以及重大工程建設等提供了及時的基礎地理信息服務。
面向電子政務的地理信息技術服務正在廣泛展開, 畢業論文電子政務地理信息平臺建設得到大力推進, 目前, 在國家一級已經為領導機關和20 多個政府部門開展了基于基礎地理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各地方建成了一批面向地方政府應用的綜合地理信息系統、專題業務運行系統和各種信息服務系統等, 多部門協同聯合開發了防洪電子沙盤系統、119 消防撲救指揮系統、退耕還林還草信息系統、資源生態環境信息系統、社會應急聯動系統等一大批地理信息應用系統, 為提高政府業務部門的綜合管理和決策水平、重大戰略的實施做出了貢獻。南寧市社會應急聯動系統和北京市東城區城市管理監督系統是地理信息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電子政務相結合的典型實例。
南寧市社會應急聯動系統由計算機輔助調度、地理信息、信息技術網絡、無線調度通信、車輛定位、衛星現場圖像實時傳送和安全監控等子系統組成, 通過建立一個統一的指揮調度平臺, 使應急部門之間高效配合和協調, 對突發事件快速反應, 其中的地理信息子系統是國內第一個圖層信息量最大, 由公安、交警、消防、急救、防洪、護林防火、防震、防空、水、電、氣等56 類應急救助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信息構建而成的信息化、數字化的平臺, 覆蓋了110029 ×104km2 的轄區。該系統獲得了200322004 年度
5 幾點建議
電子政務中, 政務是核心, 服務是宗旨, 地理信息及其技術是電子政務的重要支撐, 與電子政務是互相依存、互為補充、共同發展的關系。以應用為切入點和最終目標,緊緊圍繞電子政務應用開展各項服務, 拓展電子政務中地理信息及其技術的應用領域, 對于地理信息建設與相關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 建議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5.1 面向電子政務的地理信息資源建設
1) 加強多尺度地理信息資源建設。電子政務包含多個應用層次, 既要反映概況或發展趨勢的宏觀信息, 也要反映詳細情況的微觀信息, 需要多種詳細程度的地理信息的支持, 例如在宏觀決策時需要總體的、宏觀的、趨勢性信息, 對于地理信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中、小比例尺方面,項目實施基層領導管理過程則需要盡可能詳盡的信息; 基于這些需求, 需要建設可靠、適用的多尺度地理信息數據庫; 增加面向電子政務的文本、統計類地理信息, 建立多層次、多類型、多時相、綜合性的面向電子政務的地理信息數據庫體系, 滿足電子政務在格式和分類體系等方面要求; 建立點、線、面相結合的地理信息變化信息采集、傳輸、處理和更新系統, 保證信息的現勢性, 在建設過程中, 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又要符合各級電子政務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 將地理信息建設與電子政務工作緊密結合起來, 同步部署, 同步實施, 互為促進。
2) 面向電子政務的地理信息的整合。一方面, 對已有基礎地理空間信息進行改造, 將不同尺度、不同類型、不同來源的基礎地理空間數據進行整合完善, 建成水平空間連續、垂直尺度有機鏈接的地理信息系列; 增加面向電子政務的文本、統計類地理信息, 建立多層次、多類型、多時相、綜合性的面向電子政務的地理信息數據庫體系; 與有關部門配合建立資源、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軍事、外交、社會協調發展、安全、災害與突發事件等方面的專題數據庫, 在此基礎上提取通用的地理信息, 在“六大要素”的基礎上擴展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內容, 在滿足電子政務的需求的同時充實地理信息內容。另一方面, 開展地理信息與社會經濟等非空間信息的整合, 將非空間信息賦予空間屬性, 實現對非空間信息的空間定位, 為空間分析、空間輔助決策和服務提供基礎。
3) 建設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數據平臺, 實現基于網絡的地理信息與電子政務的非空間信息和輔助決策信息的自動集成、交換與整合。開發多級、多種類的面向電子政務的信息產品, 在產品形式、產品內容、表現方式等多方面進行探索, 逐漸形成滿足電子政務和社會信息化要求的標準化、系列化的地理信息產品。
5.2 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標準體系建設
1) 建立結構化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標準體系。從電子政務實現信息共享的目標出發, 制定由總體標準、應用標準、應用支撐標準、信息安全標準和網絡基礎設施等標準構成的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標準體系, 使該體系貫穿于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應用的各個方面和環節, 形成相互協調, 能在整體上達到最佳效益的系列標準, 強調高層次標準對于低層次標準的指導作用, 標準的數量與質量要達到一定的要求,確保通過標準能夠達到對電子政務地理信息各個方面進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2) 制定統一的服務于電子政務的地理信息通用標準規范。制定數據處理、數據管理、數據轉換等標準, 解決以地理信息為核心的信息資源建設中的標準規范問題; 制定質量標準、安全標準、保密標準、檢測與評價標準和信息分發標準, 確保地理信息及其產品的適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確立數據轉換、元數據、數據用戶分級、數據服務等標準, 為促進數據共享和應用服務。為實現跨行業、跨系統、跨平臺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以及信息服務提供前提條件。
3) 促進地理信息數據共享。為突破部門與地區之間的縱橫限制, 解決電子政務應用系統現存的大量地理信息孤島問題, 對地理信息共享在業務類型、用戶特點、經濟模式、運行機制上進行分析, 探索恰當的信息資源共享模式。開展有關信息共享的法律法規和共享政策的研究, 提供信息共享的政策環境保障; 加強共享管理, 通過機構設置、組織管理、人員保證等方式提供組織保障; 建立網絡化、虛擬化和集成化的共享平臺與服務系統, 實現不同業務系統、不同類型數據進行有效轉換和交流的統一的交換, 提供地理信息資源共享與交換的技術保障。在促進共享的同時還要防止信息共享過度, 避免由此產生的資源浪費、安全隱患與系統長期運行經濟效率的降低等問題。
4) 地理信息標準體系建設過程中, 在構造標準體系以及制定標準時, 要從提高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數據處理、管理、分發、服務水平的要求出發, 積極采納或引用國際、國內現有相關標準、其他行業相關標準, 參考國外同類標準, 并盡可能吸收或兼容先進標準的內容。標準體系及標準的水平要適應于我國地理信息建設的實際水平, 確立的標準既要滿足當前的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和運行的實際需要,又要預留一定的發展空間, 并根據發展狀況不斷進行更新。標準體系各個組成部分既要發揮整體功能, 又要獨立控制一個方面, 形成有機的聯系。標準之間要保證一致性, 不能發生矛盾。標準化建設是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工作和持續性工作, 僅僅有學術化標準或行政化標準是滿足不了信息化建設需求的, 標準是在大量建設過程中形成的, 并需要在建設中不斷成熟和完善。
5.3 開展地理信息應用服務
1) 開發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應用平臺。建立基于網絡的地理信息交換與共享服務系統, 建設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數據交換平臺, 實現地理信息與電子政務的非空間信息和輔助決策信息的自動集成、交換與整合; 開發輔助決策、行政監管和公眾服務三類電子政務地理信息網絡業務運行服務系統, 實現綜合查詢、統計分析、數據挖掘、輔助決策等服務功能, 促進地理信息系統、管理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決策支持系統在業務方面的融合; 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積極推進基于位置的更新和分發等公共服務, 真正形成一站式服務; 推動各級政府開展對企業和公眾的服務,逐步增加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 促進中央和地方的綜合門戶網站建設、促進政務公開、行政審批、社會保障、教育文化、環境保護等服務。
2) 加強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應用技術研究。研究基于網絡的信息快速獲取與處理、分布式信息與服務等方面的技術, 建立多源、多維、多尺度、多時相地理信息的快速采集、處理和服務的技術體系, 及時提供最新、全面的資料與實時監測結果; 探索地理信息與電子政務信息的集成與融合, 研究不同軟件、硬件和網絡間的信息集成, 準確描述具有空間位置含義的非空間信息的空間分布, 實現多源、多時相、多目標信息的集成與應用, 為地理信息綜合分析、數據統計與信息挖掘提供基礎; 研究虛擬現實技術、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空間數據倉庫、空間數據挖掘、空間輔助決策以及空間信息網格等技術, 提高智能化分析與決策水平; 加強信息安全保密技術, 特別是網絡安全技術研究, 提高電子政務整體應用水平。
3) 地理信息應用軟件平臺開發中, 軟件功能必須切合政府業務流程的實際情況。電子政務的關鍵是“政務”而不是其他, 應用軟件運行的關鍵是政府運作的業務流程,軟件開發需要在了解政府部門業務流程特別是跨部門的業務流程的基礎上進行, 同時, 業務流程的復雜性要求應用軟件本身功能復雜多變, 運行過程中需要長期的磨練和積累, 需要大量客戶經驗積累和開發人員的修正和完善, 只有完全滿足業務需求、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復制性的軟件才能具有生命力。
5.4 建立面向電子政務的地理信息服務機制
1) 建立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組織制定地理信息數據共享的有關政策和制度, 規范各部門對地理信息共享的行為, 英語論文 建立信息共享協調機構, 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組織體系, 建立信息溝通與交換渠道, 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條塊分割式、縱向式、分散式信息服務體系, 逐步建立適用于現代高技術裝備和工作條件的、各單位縱向充分共享、橫向聯合的集中式新型服務體系, 真正實現由松散型體制向集中統一型過渡, 最終形成面向電子政務的、為公共利益服務、為各行業共同享用的地理信息共建共享運行機制。
2) 建立穩定的服務機制。電子政務建設具有跨部門、跨地區的特點, 需要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區域電子政務的需求建立分級運行與分工協作機制, 在加快地理信息建設的基礎上, 推進地理信息資源共享, 滿足各級電子政務的需求。建立相應的從組織機構、工程管理以及服務監督機構, 總結并探索電子政務地理信息系統建設中的服務模式以及運行機制, 深化服務效果, 擴展服務領域, 全面推進地理信息和技術在電子政務建設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 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 關于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指導意見[ z] . 2002 , 8.
一、多方展示,善于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狀態下學習,觀察力敏銳、記憶力增強、想象力豐富,會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利用信息化技術來多方展示,有利于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在上"氣候類型"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借助于多媒體信息技術向學生們展示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觀,并讓學生比較出各景觀的差異;在《荒漠化得開發和防治》這一章節時可以引入很多沙漠景觀圖綠洲景觀圖,沙漠動物景觀圖。很多課例也可以以歌曲引入,如:在講《區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為例》可以引入--《春天的故事》,在《流域的綜合開發和利用》時可以引入--《黃河頌》。這樣優美的畫面與悠揚的音樂融合,能夠吸引學生,激發其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一下就把學生注意里提到課堂上,進而促使其深入思考,這樣讓學生在輕松而又愉快的氛圍里求解,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
二、 創設地理教學新情境,化靜為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呆板的課本和板書,難免感到枯燥無味。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恰恰可以克服這一缺陷。例如,在教學《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熱力環流》時,很多同學理解能力較低,無論怎樣講,他們就是想不出氣體到底怎么會存在運動,怎么運動。這時可以借助于多媒體信息技術向學生們展示動態的課本的實驗---玻璃箱里放一碗熱水和一碗冰塊,觀察他們的變化情況,配合上生動的解說,這樣直觀的畫面與板書平面圖相結合,直接簡單明了點出熱力環流的原理,再及時結合生活里一些常見的實例圖:空調裝在房間上方,熱氣球飛上天空的圖,讓學生把所學知識一下就套用起來加深理解。這樣就使抽象、枯燥的內容變得形象生動起來,,增強教學內容的生動性、趣味性和可感性。
三、變難為易,轉化思維,拓展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地理對象的復雜性、廣闊性、抽象性、間接性,使人們不可能全部親身經歷或-直接觀察。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能模擬逼真,化抽象為形象,它不僅能展示集文字、圖像、圖片、聲音于一體,將學生帶進生動形象、色彩斑斕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多感官接受刺激,發展思維,同時還能拓展學生的空間思維,加深對地理事物的理解.也對教學起著一定的影響。如在學習地球運動這一重點和難點時,在沒有多媒體之前老師在課堂上作很多版圖,用手勢比劃,然后寄希望于學生發揮想象力,這樣往往花費很長時間,還會有很多學生到了高三還沒有徹底弄明白。現在我們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就可以以動態形象全方位地表示出來。比如在晝夜變化時,我們可以給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運動圖,通過演示講明確指出什么事晨昏線,以及晨昏線時怎么變化的、晝夜是怎么變化的,什么時候晝短,什么時候晝長,不僅不用費口舌,還讓學生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因為學生已經從多種角度觀察過晨昏線的變化,所以在做題時無論給出哪種光照圖學生都能在腦海中有相應的空間立體圖對應。本節課的重、難點就迎刃而解了。也只有這樣,才能在地理課中擺脫考什么教什么的情況,才能使各種教學資源和課堂教學融為一體,更好地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提高課程的開發技能。
所以,多媒體信息技術是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育工具,具有很多優點,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應該適時、適當的使用多媒體技術,掌握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使用規律,才能優化課堂結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才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當然,多媒體教學給老師們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不僅要搜集資料,還要制作課件,對計算機信息技術運用不熟練的老師來說,是一大難事,由此可能產生較重的精神負擔和緊張情緒,這就需要廣大的地理教師分工協作,充分發揮集體備課的力量,資源共享,共同整合,以減輕壓力,提高地理教學水平。同時學校應該加強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一方面,打破傳統的觀念,更新教學理念,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在地里教學中的重要性,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另一方面,應該加強高中地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提供充足的地理信息教育服務,讓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游刃有余,將信息技術與地理課堂完美的融合,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另外,教師還應該加強對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引導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去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激發其積極性,引導其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八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修訂本)
[2]杜志興.讓教師在學習中成長.甘肅教育.甘肅教育出社
論文摘要:基礎測繪是數字城市框架和核心的基礎系統工程,基礎測繪為數字城市提供基礎數據集,數字城市則是高效、全方位充分利用基礎測繪數據的一種最直接的途徑。本文敘述了基礎測繪和數字城市的重要性以及我市開展基礎測繪的現狀及主要目標和任務,并敘述了加快基礎測繪的步伐,構建數字臨沂空間數據基礎框架,為建立數字城市服務。
基礎測繪是為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基礎地理信息的基礎性、公益性事業,其公益服務性在于它是直接為政府宏觀決策服務,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及時、適用、可靠的測繪保障,為豐富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提供服務;其基礎性在于廣泛應用于能源、交通、農林、水利、土地、礦產、城建等部門的規劃設計。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地理信息技術已經取代了原來的模擬地形圖,基礎測繪的應用又有了更加廣泛的領域。基礎測繪成果所反映的基礎地理信息具有動態變化的特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自然環境的變化,基礎地理信息的內容需要不斷更新,基礎測繪所需經費應當由政府投入。基礎地理信息是構建數字城市的空間數據基礎框架。
數字城市是指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遙測、網絡、多媒體及虛擬仿真等技術,對城市的基礎設施、功能機制進行自動采集、動態監測管理和輔助決策服務的技術系統。即是在城市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以及城市生產與生活中,利用數字化信息處理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將城市的各種數字信息及各種信息資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城市規劃者和管理者可以在有準確坐標、時間和對象屬性的多維虛擬城市環境中,進行規劃、決策和管理。
一、基礎測繪成果就是城市基礎地理信息
計算機時代的到來為基礎測繪的手段提供了更先進、更廣泛的途徑?,F代測繪業就是地理信息產業?;A地理信息主要表征地球上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地理位置和空間分布關系,它主要有三類產品:一是地理信息數據產品如數字地圖,二是地理信息技術產品如GIS軟硬件,三是地理信息工程。其集合構成了空間數據框架集,它是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是數字城市的基礎
數字城市就是把城市搬進計算機,再現城市,為城市管理和決策服務。
數字地球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為依托的一個廣泛概念,發展和形成數字地球必須首先發展城市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沒有城市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也就不可能有數字城市。
空間數據基礎設施(SDI)主要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1、空間數據框架集—包括空間定位控制數據、地形框架數據、土地利用覆蓋數據、地籍測繪數據、航測與遙感影像數據以及交通、水系、行政境界等與空間位置相關的基本自然人文信息,作為權威的數據是SDI建設的核心。
2、空間數據協調、管理與分發體系和機構,即權威的空間數據和地理信息協調領導機構,從事空間數據獲取和加工的骨干生產組織,專門從事空間數據維護更新和數據分發的單位,作為權威的管理是SDI建設的核心。
3、空間數據交換標準,包括有關信息共享機制的法規和政策,以及地理信息技術標準,作為政府和各類專業系統權威的應用是SDI建設的關鍵。
4、空間數據交換網站,是指地理空間數據的生產者、管理者和用戶相連接的一個廣域的網絡工作站,是SDI建設的中樞。
由此可見,基礎測繪成果是數字城市的基礎。
三、加速臨沂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
1、測繪部門要加速對傳統測繪技術和產業向數字化技術和地理信息產業的轉化,建立規?;臄底只a和數據管理機制,切實擔負起空間數據的及時獲取、處理、加工和提供的重任。
2、實施臨沂市基礎地理信息更新機制,必須將臨沂市基礎測繪納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確定基礎測繪定期更新的周期,建立和完善控制網數據庫、地形圖數據庫、數字高程模型數據庫、數字正射影像數據庫、地名數據庫,構成完整的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數據集。
3、建設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網絡體系。該網絡體系包括勘測院與市政府和有關委辦局專業系統的網絡以及勘測院內部局域網。
4、制定基礎地理信息的法規與標準。為強化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應進一步確定基礎測繪的法定地位即基礎測繪的基礎性、前期性、公益性和政府行為屬性。確定法定測繪成果的法律地位,以及法定測繪的定期或動態更新原則,以及實施計劃投入的原則。在信息標準化方面,要制定統一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技術標準。
5、建立權威的地理信息管理協調機構。明確在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中誰是權威的管理、誰擁有權威的數據、誰控制和事實權威的應用。
四、加快基礎測繪步伐,構建數字臨沂空間數據基礎框架
加強城市基礎測繪工作,為數字城市提供可靠的空間數據基礎設施,要作好以下工作:
1、加大對基礎測繪的投入力度,提高測繪保障能力,要形成政府投入為主、基礎地理信息使用單位和承擔基礎測繪生產任務單位共同投入的投入機制,切實落實基礎測繪項目經費,并實行專項管理。
2、建立和完善基礎地理信息的更新機制,要充分利用市政測量、竣工測量、地籍測量以及遙感信息等各種手段,確保城市系列比例尺數字地形圖的適時更新。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測量標志的維護和有償使用制度。
3、加強基礎測繪部門的自身建設,切實做好基礎測繪的組織實施工作,保質保量完成各項任務。加強基礎測繪成果資料的深加工,開拓基礎測繪應用和服務的新領域,提高基礎地理信息對社會經濟發展保障程度,基礎測繪單位要深化改革,進一步完成基礎測繪的保障和管理體系,從技術標準、人員素質、高新技術設備的引進吸收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以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發展的要求,為盡快建立“數字臨沂”并形成新興的地理信息產業積極創造條件。
綜上所述,基礎測繪是數字城市框架和核心的基礎系統工程,基礎測繪為數字城市提供基礎數據集,數字城市則是高效、全方位充分利用基礎測繪數據的一種最直接的途徑。
我們要以城市基礎測繪納入臨沂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為契機,積極發展勘測科技,加強勘測技術研究,全面實現數字測繪,充分利用多種先進科學技術,建設城市基礎空間信息系統,更好地為城市規劃與國土資源管理服務。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我國人多地少,面對人口日益增加的巨大壓力,對于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研究和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精細農業技術,推動我國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機遇性的挑戰,應當引起我國農業科技界的高度重視。本文首先介紹了國內外“精細農業”技術應用情況,而后對精細農業的一些基本理論進行總結,以供參考。
0 引言
“精細農業”的核心指導思想就是要利用現代地球空間信息技術獲取農田內影響作物的生長和產量的各種因素的時空差異,避免因對農田的盲目投入所造成的浪費和過量施肥施藥造成的環境污染。具體而言,就是利用衛星定位系統對采集的農田信息進行空間定位;利用遙感技術獲取農田小區內作物生長環境、生長狀況和空間變異的大量時空變化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建立農田土地管理、自然條件(土壤、地形、地貌、水分條件等)、作物產量的空間分布等的空間數據庫,并對作物苗情、病蟲害、墑情的發生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模擬,為分析農田內自然條件、資源有效利用狀況、作物產量的時空差異性和實施調控提供處方信息;在獲取上述信息的基礎上,利用作物生產管理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對生產過程進行調控,合理地進行施肥、灌溉、施藥、除草等耕作措施,以達到對田區內資源潛力的均衡利用和獲取盡可能高的產量。精細農業技術是運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傳感器及檢測系統、計算機控制器及變量執行設備等信息技術,對大田農作物生產和畜牧生產實施監控,從而提高作物和畜牧產量和質量,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 國內外“精細農業”技術的應用情況
1.1 國外“精細農業”技術的應用情況 在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等地“精細農業”技術主要用于土地資源的詳查及監測,農作物生長狀況的監測和產量預測,災害性天氣、旱情、澇情和水情的監測,農作物病蟲害的監測與精細防治和大地號農田的優化施肥等方面。
到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由于遙感技術(RS)、全球定位系統( GPS ) 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應用, 進行農情監測和產量預測已達到更加精確的程度,所用設備的數量和精度都在提高。目前全球已有20000 臺“產量監測器”投入了使用,有的就裝在收獲機械上。
目前,在一些國家“可變比率灑施機”的試用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該機器的設計者試圖借助于RS、GIS和GPS等技術獲取田間信息(包括土壤參數和病蟲害情況等),同時機器自動控制農藥、化肥和種子的施入量。由于優化施肥,農場主從中可能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
另一種“可變比率灑施機”名為“實時閉循環系統”(Real-time closed-loop System),其設計者是想盡可能地擺脫對3S技術的依賴,田間信息直接由安在灑施機上的探測設備獲取,并立即對數據進行分析并自動控制農藥、化肥和種子的施入量。這種機器保證了所測得信息與所采取措施的地點的一致性。
1.2 國內“精細農業”技術的應用情況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十分復雜,自然災害頻繁,因此“精細農業”技術對我國農業生產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我國利用地球資源技術衛星遙感資料進行土壤和水文調查開始于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山西、內蒙等省(區)的土壤調查和農業區劃工作就利用了衛星遙感資料。
1984-1986年,我國在京、津、冀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冬小麥衛星遙感試驗,取得了一定成果。1985和1986年小麥產量預報準確率分別為92%和95%。
可見,我國“精細農業”基本上還停留在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產量預測方面
2 “精細農業”的技術思想
精細農業其核心思想是通過對農田小區作物產量和影響作物生長的環境因素(如土壤結構、地形、土壤含水量、植物營養、病蟲害、雜草等)實際存在的空間和時間差異性的分析,確定影響小區產量差異的原因,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有效的調控措施,區別對待,按需實施定位調控,以充分利用資源,實現最經濟、最合理的投入,獲得經濟上和環境上的最大效益。精細農業之所以引起全世界廣泛的關注,首先是因為它能顯著提高產量,提高耕地資源利用潛力和保護環境;其次,是因為精細農業研究的意義已遠遠超出其技術系統應用發展本身的范圍,它提供的技術思想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認識思維方式,其影響更是深遠的。
3 精細農業的技術構成
3.1 GPS——全球定位系統 推動精細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建立的全球定位系統。它是一種高精度、全天候、全球性的無線電導航、定位、定時系統,它可提供連續、定位和原子時鐘信息。
3.2 GIS——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以地理空間數據庫為基礎,在計算機軟、硬件的支持下,對有關空間數據按地量坐標或空間位置進行預處理、輸入、存儲、查詢、檢索、運算、分析、顯示、更新和提供應用、研究,并處理各種空間實體和空間關系。它有如下特征: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輸出多種空間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間分析、多要素信息分析和預測預報的能力,可為宏觀決策管理服務;能實現快速、準確的空間分析和動態監測研究。將GIS用于精細農業中,可對農田小區的作物產量和各種影響因素進行存儲、分析和管理。
3.3 RS——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可根據對遙感資料的解譯,獲得所研究區域內有關信息,具有宏觀、快速、動態等特點。
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地表溫度,因而具有不同的熱紅外特性和熱輻射特性。農作物不同生長期和不同生長情況均有不同的光譜反射曲線,所以結合研究區域內抽樣調查的資料和GIS數據庫,并依靠有關的專業基礎知識,利用RS可獲得土壤含水量、作物長勢和產量等重要資料。
3.4 DSS——決策支持系統 決策支持系統是根據農業生產者和專家在長期生產中獲得的知識,建立作物栽培與經濟分析模型、空間分析與時間序列模型、統計趨勢分析與預測模型和技術經濟分析模型,利用GPS、RS獲得的各種信息及GIS建立的數據庫,針對小區內農作物生長環境和生長條件時間和空間上存在的差異作出分布式投入決策,即生成田間投入處方圖。決策支持系統DSS綜合了專家系統ES(expert system)和模擬系統SS(simulation system),因而能為精細農業的實施提供正確的決策支持。
3.5 ST——信息采集與處理技術 信息采集與處理技術是獲取各種信息的重要手段。精細農業的實現首先在于認識農田小區內農作物生長環境和生物情況的差異而這必須依賴于各種先進的傳感器。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非接觸快速測量傳感器和智能化傳感器為精細農業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支持。
關鍵詞:地理信息,數字社區
一、緒論
數字社區是指配備有智能化系統和信息網絡系統的居住小區,通過管理信息化和社區服務信息化,為住戶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便利、高品質的居住環境。它通過信息技術將社區管理者、社區服務者與每個家庭聯結起來。
數字社區服務和管理的對象是在社區生活的居民及相關物業、公共設施等。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簡稱GIS)作為一種空間信息的管理工具,其獨特的空間信息查詢、管理、分析功能,在數字社區管理和服務方面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地理信息系統可將社區安防報警、視頻監控、消防監控、房產資源、公共設施等各種信息與地理空間位置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圖文并茂、簡捷直觀。GIS技術在數字社區中的應用包括數字社區管理和數字社區服務兩個方面(見圖1),本文著重從這兩方面的應用進行介紹。
二、GIS技術在數字社區管理中的應用
1.GIS技術支持下的管線管理系統
社區地下管線和垂直管線是社區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區生存和發展的血脈。社區地下管網主要包括給水、排水(包括雨水、污水)、煤氣、熱力、通訊、電力、有線電視、工業管線等。隨著社區的逐漸建設和完善,一條條新的規劃管道的鋪設和舊有管道的拓寬改造,地下管線大量增加。原有的只靠圖紙和測繪對地下管線進行管理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數字社區建設和管理的需要。因地下管線位置不明、底線不清等原因而導致的管線維護故障頻頻發生,對社區居民的生活造成重大的影響。而GIS技術非常適宜于解決這樣的問題?;诟鞣N測繪數據和GIS技術建立的數字社區管線管理系統,可以靈活地管理社區中各類管線信息,并為后期社區建設規劃提供一種有效的計算機輔助決策手段。
利用GIS和計算機技術,可以方便地實現圖形與屬性的交互查詢。一方面,可以根據所選管線、管點查詢管道的相應屬性,比如管線名稱、所屬單位、埋設類型或材質等;另一方面,可以根據屬性條件查詢相應管道的位置、圖形。同時,可以利用GIS的圖形顯示功能,對查詢結果進行圖形化、符號化顯示。
對于管線的變化,GIS的空間數據管理技術,可以及時地對管道進行更新,從而解決了傳統的圖紙管理方式更新煩瑣的問題,減少了因管道變化造成的施工事故。
利用GIS技術還可以實現任意管線的橫斷面分析和縱斷面分析,從而得出各管線在垂直位置上的相互關系,描繪出管徑類型、管網埋設坡度、深度變化等信息,便于在施工時正確掌握管線的埋深和相互關系。
實踐證明,綜合運用GIS技術、數據庫管理技術來實現社區管網的空間數據、屬性數據和拓撲關系的一體化管理,對于社區管網的管理和維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手段。
2.GIS技術支持下的物業管理系統
社區各住宅小區物業管理主要是指對社區主要的基礎數據的管理。統一社區物業管理模式和數據類別、格式,可以為社區綜合管理提供最豐富的數據資源。采用WEB-GIS技術,使用B/S架構,只需在社區管理中心服務器安裝,各物業管理公司和業主通過社區管理中心開設一個帳號,設定一個登陸密碼,便可以通過PC機上網使用這個系統。系統主要提供住戶管理、收費管理、住戶服務、設備管理、倉庫管理、維修管理、安全衛生、辦公管理、經理查詢、系統維護等功能。
WEB-GIS的采用,使信息可視化、管理直接化,任何需要管理的信息均可以與地理位置聯系,為數字社區物業管理提供了便利性,使物業公司徹底改變了傳統物業管理的理念,逐步以計算機智能信息管理取代了人工信息整理的煩瑣工作。
3.社區突發事件報警應急預案
社區的安全問題也是數據社區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根據不同突發事件類型、性質、發生地點環境、安防配備條件以及處理各類報警事件的經驗,建立出面向對象的、人機交互的智能化與數字化應急系統。報警應急系統是實現社區發生的突發報警事件快速指揮調度的保障。系統應充分利用GIS的多源地理信息一體化管理能力、空間查詢、分析和輔助決策能力,當家庭發生報警事件時系統將會在社區電子地圖以紅色標志顯示報警建筑位置上,并快速提供在什么樓棟、樓層單元號、房型、報警位置與發生什么類型報警,提供報警處理預案和業主信息,將所有相關數據集中顯示在電子地圖上,直觀地顯示突發事件的地理位置,以及所有可以參考的部署參數,供管理人員快速做出正確的判斷與科學的決策。
三、GIS技術在數字社區服務中的應用
1.社區信息查詢
利用GIS作為平臺,把包括CAD平面圖、建筑圖等數據進行社區空間信息數字化處理,以社區總體設計平面圖為背景,通過電子地圖導航,業主可以方便了解社區各種資源環境,包括房產資源、售樓網上展示、交通道路、綠化、景點、公交站點。
在GIS的空間分析技術的支持下,業主可以方便地查找社區周邊的體育鍛煉場所、會所、商業、銀行、醫院、學校等。
利用三維GIS技術,業主更可以瀏覽社區內樓盤形象,三維全景虛擬社區,三維全景虛擬社區內樓盤樣板房展示。三維GIS技術的實現,使業主對小區內樓盤結構,小區周邊環境的了解更加直觀和形象。
2.GPS衛星定位監護服務
基于數字社區空間信息系統平臺,我們可以很容易擴展GPS衛星定位監護服務。
該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把移動目標的定位信息(車輛、個人)通過移動通訊傳遞到社區管理中心。社區管理中心在電子地圖上可以知道車輛或個人的位置信息,并可處理車輛發出的報警請求。移動目標監控信息可以到網絡上,從而使社區授權用戶可以查詢、了解其授權訪問的車輛和個人信息。
基于該系統,社區物業管理者可以為業主提供超出社區之外的遠程監護服務,如:
(1)家庭車輛監控報警服務;
(2)利用手機和移動通訊的位置查詢、追蹤功能,針對老人、小孩提供安全監護服務。
該功能使社區居民隨時隨地受到小區關懷,充分體現以社區居民為終極目標的全面客戶關懷和服務的理念,促進和諧社區的建設。
四、結論和展望
信息化的數字社區管理與服務手段是建設和諧社區、和諧社會的重要技術保障,地理信息技術以其可視化、直觀、簡捷的特點可以在數字社區的管理與服務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基于位置的服務基礎上,可以擴展傳統的社區物業服務范圍,使社區居民能體驗到更全面、周到的服務和關懷。相信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它在數字社區中的應用會更加深入和成熟。
參考文獻
[1]徐江、曾科.數字社區服務統一信息平臺研究.第三屆中國國際數字城市建設技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