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4 16:58: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活化教學理念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應用實踐;教學評價
1.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創造來營造和諧教學氛圍
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有別于初中階段的教學,不只是簡單地識記知識,對學生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比如更加關注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把握和應用。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應當能夠準確把握歷史發展規律,需深入理解歷史事件的本質。然而,歷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距甚遠,理解難度非常大,這就要求老師必須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場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教學內容。以《“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學為例,戰國時期的學術流派非常多,思想主張大相徑庭,學生記憶難度比較大,容易混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創設一些形象的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分組,組織話劇表演,帶學生穿越歷史,讓學生飾演諸子文豪(需注意的是按時展的先后順序,依次登場),然后聚在一起,進行一次別開生面的、穿越歷史的現實生活版的百家爭鳴,用個人的思想說服其他各家。教師通過組織學生扮演、辯論,可以使學生加深對“三教九流”的思想主張的認識,有利于學習記憶。
2.采用生活化的教學形式來提高教學效率
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應用實踐,實際上就是要將教學模式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此過程中,老師應當重新審視和定位自己和學生的關系,并且適當延伸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以《》為例,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現場辯論賽,將學生進行分派,即洋務派、頑固派,然后事先安排學生搜集材料,采取小組成員合作的形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活動籌備中來,派代表辯論,以體現團隊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熱忱。再如,在《近代物質文化生活的變遷》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婚俗變化方面的內容教學實踐中,可以利用《一對戀人的悄悄話》這一歷史短劇的形式,使旁白聲情并茂、表演繪聲繪色,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可以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以上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應用,可以讓學生將原本比較枯燥、抽象的歷史名詞用個人的語言表達出來,使課堂活起來,提高課堂的持久生命力。
3.教學評價生活化實踐
教學評價是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能夠有效促M學生的學習,對于提升歷史學科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顯著的效果。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學評價作為必要一環,也要趨向于生活化,使學生感到親切、暖心。第一,評價內容避免單一。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評價內容一定要全面、綜合、生活化。在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基礎上,應當立足三維目標,不斷提高對學生的評價要求。實踐中,應當針對知識、技能進行評價,重點在于知識的理解應用、感受體驗。針對過程和方法的評價,應當側重于決策、解決問題。至于價值觀以及情感觀的評價,應當更加側重于學生的興趣、情操,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二,評價方法應當多元化、生活化。歷史教學評價過程中,建議采用檔案袋評價方式,老師指導學生充分反映個人的學習狀況,按情景實物材料(如歷史制作、小論文以及考察報告等)進行檔案袋評價。在此過程中,還可采用表現評價法,該方法更加側重于質性、過程的評價。比如,《重農抑商政策》一文中的相關政策利弊講解時,辯論賽是比較好的選擇,學生慷慨陳詞、針尖對麥芒,可以提高課堂活躍度,提升他們的材料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樣的評價更加客觀、更加生活化。
生活化是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同時也是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我們應當將教學目標、內容、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優化教學課堂,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楊 波.談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生活化教學應注意的問題[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12):181-182.
[2]童樂敏.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下旬刊),2015(9):49-50.
關鍵詞: 初中作文教學 生活化 實施策略
所謂“作文教學生活化”,就是以學生現實生活世界為寫作對象,從豐富學生習作內容著手,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和習作熱情,培養學生觀察生活、運用語言表現生活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簡言之,“作文教學生活化”就是指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踐行“生活作文”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實施初中作文教學生活化應把溝通習作與生活的橋梁作為研究與實踐的重點,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作文,指導學生用自己的生花妙筆來反映現實生活,并在練習作文的過程中做熱愛生活、熱愛寫作,有高雅品位和高尚情操的人。
一、實施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指導思想
首先,我們看看葉圣陶先生關于作文教學的論斷:“教學生作文,老師先要自己明白為什么寫作,作文不是為了考試,作文不是為了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薄吧钊缛?,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息?!薄白魑倪@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求充實的路走去,更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比~圣陶先生的這些著名論斷一針見血地揭示了生活與作文的密切關系。
其次,課程標準積極倡導作文教學生活化的理念?!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四學段的“階段目標”中明確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在“教學建議”中進一步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苯處熞盀閷W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
二、實施作文教學生活化首先應實現作文題材生活化
作文,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作文是因為生活交往的需要而產生的,以寫實為基礎的、為交際服務的實用化作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不可分離的聯系,即便是虛構的純文學作品,也應取材于現實生活。筆者認為,實施作文教學生活化首先應實現作文題材生活化。赤橙黃綠青藍紫,生活充滿七色陽光,作文題材自然也是豐富多彩的。
針對初中作文教學存在的現實問題,語文教育專家相繼提出了“作文命題的交際化”、“作文類型的實用化”等作文教學策略。那么,從作文題材的角度出發,筆者認為還應提倡“作文題材的生活化”的教學策略。筆者所說的“題材”,是指學生習作時為了表現主題、實現交際目的、增強表達效果而選用的事實素材。這些題材以整體描述或者片斷引用的方式將習作充實起來,使習作內容有血有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論述道理有根有據,從而增強習作的表現力、感染力與說服力。筆者所說的“生活”,包括初中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及所社會生活,主要涵蓋他們社會生活的見聞經歷、平時所議的新聞時事、最愛探討的人生話題、時常憧憬的未來圖景、交往建構的人際關系及校園家庭的生活瑣事等。筆者所說的“生活化”,是指初中生習作題材的選擇盡量來源于他們所熟悉的現實生活。只有這樣,學生在運用題材表達習作主題時,才會胸有成竹、左右逢源;也只有這樣,初中生在生活中選擇習作素材時,才會取舍有度,運用自如,而不至于望而生畏。
當然,要實現作文題材生活化,關鍵在于語文教師的引導。初中作文訓練的內容方面也彰顯了作文題材的生活化理念。利用這樣的教材組織作文教學,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把學生習作往作文題材內容的生活化方向引領。
初中作文教學常常通過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和應用文四種體裁樣式,訓練學生的作文能力。在記敘文訓練方面,教師如果能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記敘文的題材內容就會自然而然地實現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融合;在應用文訓練方面,教師要將應用文的種類選擇控制在學生可能接觸與使用的生活范疇之內,例如書信、報告、請示、申請等應用文種類等;在說明文訓練方面,要引導學生選擇熟悉的題材進行訓練,要注意通過新穎的命題方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在議論文訓練方面,則可以引導學生針對班級、學?;蛘呱鐣系哪撤N現象或陋習,發表議論,各抒己見;也可以引導學生就老師教育學生、家長管教孩子及孝敬老人、建設和諧家庭、環境治理、打造溫馨小區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進行這方面題材內容的議論文訓練,學生有感同身受的生活體驗,能夠調動生活儲備,有助于發表出自內心的觀點與態度,寫起文章來自然會得心應手,走出“捉襟見肘”、“閉門造車”的困境。
三、實施作文教學生活化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實施作文教學生活化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和作文教學改革的需要,能夠有效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實現“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寫我心”;能夠幫助學生深刻地領悟到作文與生活的關系,注重生活體驗,使學生的作文充滿生活味,流露出真情實感;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提高習作的自信心與習作水平;也有利于教師提高自身的作文教學能力。
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有效實施,必須建立在對學生作文主體地位的充分尊重的基礎之上。在作文指導過程中,教師要以友善的態度,給予學生溫馨的人文關懷。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通過習作命題的生活化、作文題材選擇的生活化,最大限度地將作文教學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引導學生關注周圍世界、關注社會變化。唯其如此,才能夠給予學生體驗生活與自由習作的時空,才能夠調動學生捕捉素材的靈感,激發學生富有創意的表達熱情。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數學 高效課堂 建立措施
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離不開師生們的共同努力。教師的教學效果決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能力影響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在新課程理念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必須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切實貫徹素質教育理念,構建高效的數學教學課堂。新課程理念下的高效課堂是相對傳統數學課堂教學而言的,指的是在日常的高中數學教學中,在數學教師的引導下,按照高中數學教學大綱,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高中數學的高效課堂就是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愛上數學,學會數學學習的技巧。
一、建設高效數學課堂的重要性
數學學科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也是教師教學的難點。為什么在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數學高效課堂建設會如此受重視呢?在高考中,數學學科占據很大的比例,理科200分、文科160分。從應試教育角度出發,無論文科還是理科,都可以說得數學者得天下。而且,高中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其教學方式以課堂教學為主導。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是主講,也是課堂的主角。通過高效數學課堂的建立,學生們數學學習積極性得以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得以保證。建設高效數學課堂是符合學生需求,響應新課程理念素質教育號召的關鍵。
二、高效數學課堂構建策略
1.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導入,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高中生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喪失數學學習積極性,產生厭學情緒。筆者從長期的高中數學教學實踐出發,發現學生們的數學學習興趣缺失是學困生的主要成因。所以,要想構建出高效數學課堂,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踐證明,生活化數學教學情境的構建,可以有效地活躍數學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情境,使課堂導入變得更加高效和直接。將學生身邊的事例引入數學課堂教學,為學生們創設課堂討論的生活化情境,提高學生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實現高效數學課堂的建立。
2.改善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想構建高效數學課堂,高中數學教師必須改善傳統的數學教學結構,提高數學課堂時間的利用效率。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中,復習、預習、教學、習題、測試等等都是疊加在課堂時間之中的。教師將課堂時間進行合理規劃,突出課堂層次和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教學組織設計上,教師必須圍繞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學生自身智力水平和學習水平,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結構。在課堂結構設計中,教師必須結合教材,建設完整、高效的課堂教學結構,從課前預習、課堂訓練到課后回顧等等環節,實施高效課堂策略。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對數學高效課堂的建立同樣功不可沒。多媒體技術以其容量大、展示方便、趣味性強,獲得了眾多師生的熱捧。在圖文資料、多媒體信息的協助下,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不管是規劃課堂結構還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都是以改善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為宗旨。
3.轉變教學理念,尋求高效教學方法。在高中數學教職人員的努力下,一系列高效的數學教學方法不斷應用在實際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多媒體技術教學法等??傮w而言,這些高效教學策略都是圍繞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培養,轉變高中數學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實施的。傳統的數學教學是教師主導,學生們只是課堂的配角和聽眾。但是,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則處于主導地位。要想實現高效數學教學課堂的創設,教師必須以服務學生為教學理念,通過教學角色的轉換,讓學生們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但是,在每種數學教學方法的運用過程中,教師必須從實際教學需求出發,結合學校教學的實際條件,選取行之有效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
問題一:重視現代多媒體的使用而忽視傳統教學手段的運用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但是采用多媒體教學并不排斥傳統的教學方式。多媒體技術只是一種形式、一種工具,它是為具體的教學內容服務的。在某些具體內容教學上,并不一定比傳統的“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效果來得好。所以我們在構建生活化課堂上,千萬不能把多媒體運用看作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同時,我們也要防止由過去的“人灌”轉變成“機灌”,要切實從教學情境創設上下功夫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對策分析:全方位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要求教育者必須重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教學設計要從以知識為中心轉變為以資源為中心、以學為中心,整個教學對資源是開放的,學生在學習某一學科內的知識時可以獲得許多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生在占有豐富資源的基礎上完成各種能力的培養,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組織者。教師在多媒體課件素材資源選擇上,要考慮到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學校實際等多種因素,盡量運用學生身邊事、國內外重大時事。在多媒體素材展示形式上,注意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的合理運用,并對課件的背景、文字段落格式、色彩搭配等進行合理配置,以期達到更好應用效果。
問題二:重視素材數量,不求教學質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而形成的。這就要求教師一要大力開展情境教學,在提供的近乎真實的情境中幫助學生實現意義建構。二是要構建基于資源共享的新型師生關系。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受到信息資源掌握程度的影響,教師就是要讓學生充分詳實的資源背景下充分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有些教師認為新課程背景下有效開展教學必須在生活化課堂中展示更多更豐富的資源,片面的貪大求全,結果學生無暇顧及素材全貌,所以資源是共享了,但是教學實效則是非常的低。因而我們在選擇新課程教學素材時要充分“重視高中學生在心理、智力、體能等方面的發展潛力,針對其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可塑性等特點”,合理構建符合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的教學情境。
對策分析:“生活化課堂”中重點關注的是學生的生活。一是真實的生活,即學生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二是現在的生活,即現實國內外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現象、行為及蘊藏在其背后的理論。三是學生可能的生活,即學生在未來走上社會時可能面臨的工作、生活和學習。
問題三:過分重視外在形式而忽視教學實效
新一輪課改的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就需要徹底轉變傳統的由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說學生做的教學方法,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然而在實踐中,一些教師只注重課程生活化的形式,而忽視其內涵?!罢n程生活化”是為了降低思維難度,激發學生興趣,轉變學習方式。因而課程的“生活化”雖有“美麗”的外衣,卻難以產生好的效果。例如教師在講解“公司的經營與發展”這一框時,視頻導入新課后,通過幾大頁的海爾集團發展的文字材料,利用余下的時間進行整個班級的分組討論,討論很熱烈,學生總結的海爾集團發展的原因也很多。但是最后教師并沒有進行適當的教學目標的總結。從表面上看,這位教師充分利用了探究性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形式新穎,但是并沒有通過一定途徑讓學生明確重點難點,因而影響到教學目標的達成。
對策分析:教學方法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按照現代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在一定的與現實相同或相近的教學情境下,利用自己的已有經驗來內化新知識的過程。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多的是扮演指揮者、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所以,要彌補教學方法與教學實效之間的矛盾,必須構建基于共同生活情境的新型師生關系,這種關系是平等和諧的關系。這種關系首先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其次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這種尊重必然是符合學生展示個性需要的,又能促進學生自由平等發展的情境。再次,教師要通過自己角色的扮演,充分展示自己在性格、學識、人格魅力等方面的優勢,通過言行樹立在學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問題四:重視成績考核,忽視全面評價
在新課程改革初期,不少地方仍然是“舊瓶裝新酒”,仍然是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并沒有使終結性評價讓位于形成性評價。新課程在教學目標中提出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在具體的教學目標達成時就要求打破過去“教師中心、知識中心、書本中心、應試中心”的片面評價體系,形成評價觀念、內容、主體、方法、標準相互聯系、協調統一的開放評價體系。真正有效的評價中,評價主體應由教師評價讓位于師生民主式評價,自評、互評、組評、師評結合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這樣才能全面綜合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初中作文 教學現狀 問題分析 生活化教學
過去的初中作文教學采取封閉式的教學方式,僅僅在有限的課本內容中尋找寫作的素材,這樣的作文教學脫離實際,教學內容狹窄,寫作成為“無本思源,空洞無味”,學生絞盡腦汁編寫故事,久而久之,學生寫作能力就會下降。
一、目前初中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學生對于寫作存在抵觸情緒
寫作應該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通過寫作將自己對事物或者所見所聞通過優美細致的文字來表達出來,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古代文人如李白的“白發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都是對現實生活觀察的基礎上使用夸張的手法,使文章顯得更加優美。今天的初中學生,在對寫作是否感興趣的調查中,有60%的同學不喜歡寫作,認為寫作是一種負擔。由此可見,學生對作文教學已經形成了抵觸心理和恐懼心理。
(二)作文內容缺乏真實情感
寫作就是將自己內心的想法通過文筆的渲染表達出來,供大家欣賞,只有這樣,才能寫好作文。但是,在我們平時作文寫作中經常出現作文“造假”和模仿別人寫作內容的情況。例如,在作文《我的父親》的寫作中,許多學生套用朱自清的《背影》模式,寫作的內容明顯脫離現實,脫離實際,而且在一些核心句子和修辭上與《背影》完全一致,致使學生的論文“假、大、空”,許多學生不愿意在寫作中講真話、說實話,不能在文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造成許多學生“造假”的主要因素是寫作的要求過多,而且學生對寫作對象的觀察不夠仔細,生活體驗不足,形成“無米之炊”的局面,學生內心表達脫離現實素材,缺乏寫作的靈感,寫作中無話可說,無法正確清晰地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只好胡編亂造來應付教師。
(三)學生寫作十分困難,積極性不高
許多學生認為寫作的難點在于沒有可寫的素材,缺乏寫作的靈感,即使有了寫作的素材也不會對寫作對象進行敘述和準確地抒發自己的情感,無法用單純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對一名學生的訪談中,學生認為自己所寫的作文內容在實際生活中很少經歷,就算是經歷過,但是觀察不夠仔細,沒有形成深刻的記憶,無法準確表達。這說明了初中生的寫作素材非常缺乏,沒有寫作素材或者缺乏寫作素材的寫作顯得單調乏味,學生“兩點一線”的生活使學生缺乏對于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因此,學生的頭腦缺乏編造故事的內容,便無法寫出精彩的文章,寫作手法的缺陷也限制著學生的寫作效果。
二、初中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應試教育根深蒂固
傳統作文教學的最大問題是將充滿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寫作變成了機械枯燥的應試訓練。應試教育的觀念根深蒂固,分數作為教學的中心使教師逐漸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培養,以考分為目的的寫作教學是一種嚴重扭曲的語文教學思想。在語文試卷分值的設計中,作文分值占據很大的比例,這使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師的教學計劃都是以考試為中心,考試中的作文習作方向決定了初中生在平時的教學訓練中選擇何種類型的寫作方式和培養什么樣的情感表達能力。一些學生為了取得作文高分,會在考試前去背一些優秀的作文,將一些不存在的事實在試卷中表達出來,顯得作文具有功利性。
(二)教師教學理念相對滯后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知識和思想的傳播者,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從畢業之后進入到學校教學,很少有機會再次深造和培訓,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戰斗在教學一線,久而久之,其教學理念不能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教師依然以主體地位居上,師生之間不能夠平等交流,教師缺乏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部分教師對于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控制過嚴,使學生無法通過寫作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阻礙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三)家庭教育相對缺失
作文教學不僅僅需要大量真實的寫作素材,更重要的是需要語言的積累和情感的培養。許多家長經常忙于工作,對孩子的教育不夠重視,只是關心孩子的生活問題和考試的成績,很少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指導,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詞匯的積累等具體事項更是漠不關心,導致學生語言平淡,情感貧乏,無法支撐學生寫作。
三、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學的對策
(一)作文教學回歸生活
文章是一種對生活和心聲的反映。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也是千變萬化的。寫作的靈感來源于生活,學生在寫作文時應該抱著為了反映生活現實而寫作,不是為了分數而編造生活事件來進行寫作的態度。寫作教學如果脫離現實生活,會讓學生對于生活的情感變得淡薄,學生對于現實生活缺少真實情感,讓學生自主思考的思維產生鈍化,這種錯誤的寫作理念正是造成學生作文“假、大、空”的罪魁禍首。在進行寫作時,要讓作文回歸生活,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進行創作。讓作文和生活融為一體,通過豐富自身生活經歷,提高寫作內容的精度,改變無源之水的困惑。
(二)教師主動引導學生感悟生活
教師在進行作文生活化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不斷地觀察生活,學生在觀察生活的基礎上對于生活中大小事情的思想意義進行捕捉、洞察和發掘,在平凡的生活中品味哲理,豐富自身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取材,從自己熟悉的、輕松的生活寫起,寫出自己的所聞所想,鼓勵學生表達真實情感,創造輕松、略帶歡樂的課堂環境,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拓展寫作思路,充分表達自身情感。
(三)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名著中感悟生活
論文摘要:在新課標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發掘、整合生活素材,將其融入課程知識,這將有利于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要用心篩選生活素材,構建學生內在的心理體驗、感悟,要創設多元化、個性化、生活化情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體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要求,重視教學在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效果,將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中,以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結合的課程模塊。而生活素材是構建學生與文本知識的橋梁和紐帶,課堂教學應設計一個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過程。因此,新課改要求我們要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現行的教材,以學生實際生活為依托,合理整合課程資源,把知識與生活融會貫通,活化課標教學。
1,新課程教學中‘.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含義
首先,“貼近學生”是指教學活動貼近學生的學習、情感、思想和心理。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高中學生在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呈現新情況、新特點。另外,由于高考升學壓力大,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存在不同問題,家庭經濟條件有貧富之分。因此,思想政治新課程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的理論知識和德育理論,還要關注學生學習、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現狀,關L經濟貧困學生和學習困難學生,幫助他們解決成長的煩惱和困難,進而引導學生樹立自信。
其次,“貼近生活”是指教學內容要圍繞學生實際生活。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新課程教學實踐應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應當貼近我們的實際生活,尤其是貼近學生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不僅要講的基本觀點,講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還要講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講學生身邊的人與事。這樣,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就不是空談理論,而是具體的,具有指導作用。
最后,“貼近實際”就是貼近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百N近實際”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教學必須理論聯系實際,運用理論分析實際,用實際說明理論,最終提高學生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
在課程內容生活化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細心發現,挖掘生活素材,一定要對生活素材進行認真篩選,力求內容豐富,品位高雅,引領學生在這種生活背景中進行體驗,使學生能自主獲取自身發展的資源和力量。這樣,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還能透析事物本原,領悟生活真諦。
2如何將生活化素材引進高中思想政治課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發學習動機和興趣。新教材體系在編寫上以生活為主線,刪除了繁、難、偏、舊的東西,增加了生活實際和時代內容,充分體現了生活性和時效性。通俗易懂,內容形象生動。課程知識生活化,客觀上,為我們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然而,生活是經常變化、發展的,有些教材內容中的生活事例,離學生現在所處的實際生活環境較遠,滯后性強,證明力弱。如果教學中,不適當加以改變、整合,不僅激發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有時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例如:在講《文化生活》第五課文化創新的途徑(繼承和創新)時,結合廣東實際,以涼茶為例,它是怎樣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和發展的。學生的興趣很快調動起來,甚至有的學生要求自己說一說。在課堂教學時,用這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事例代替教材中的離學生所處的實際生活環境較遠的事例,更易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學生更易理解教材的理論觀點。
二是篩選生活素材,使學生體驗感悟。生活素材是構建學生與文本知識的橋梁和紐帶。課程知識是前人從客觀實際中概括出來的抽象概念、原理、觀點等,它與學生的生活世界距離太遠,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我們在教學中,就要使課程內容體現出生活時代信息,選擇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材料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尋找知識原形,使生活情境成為學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識的橋梁和紐帶,促使其知識的內化和建構,使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和感悟。例如,在講授高一經濟生活《價值決定價格》一課時中,我受到《老漢殺雞》漫畫的啟示進行了《蛋市》情境創設,我讓一名同學扮演養雞場的老板,部分同學扮演成賣雞蛋的,另外一些同學扮演成買雞蛋的,模擬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據“蛋市”供求關系的變化和雞蛋價格的變動及時作出是擴大規模多養雞多生蛋以賺取利潤還是殺雞以減少損失的決策,并要求大家對“老板”的決策進行評價。結果,“老板”的每一次決策都會引起激烈的爭論,爭議雙方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書上的知識。由于這種情境貼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濃厚的興趣支配下,每個同學都不自覺地成了課堂的主體,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是課程內容要緊貼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課程內容要在知識、思想上、心理上與學生的經驗儲備、個性特點和思維水平相適應。因而,只有選擇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狀況的生活素材來創設教學情境,才有利于引導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才有利于學生道德內化,幫助學生化知為行。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重視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狀況來篩選生活事例,不注意貼近學生的發展水平來選擇材料;而用成年人的生活來取代學生的生活,這樣,無法讓學生獲得有效的生活體驗,也難以使課程知識內化。例如在講授“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我讓班上的六個學生排演了一個小品,他們中的小張同學過生日,他們五個準備怎么慶祝他的生日。這五個同學有的說要送給他一個90元錢的大蛋糕,有的準備送給他一支鋼筆,小張本人也表示要花上個四五百塊錢好好請他的這幾個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讓班上的其他同學對他們各自的做法發表一下意見,同學們踴躍發言,指出他們各自消費行為的合理之處和不當之處,然后我及時地將課本上本節的知識點撥出來。這時既讓學生深人地理解了知識,又讓6位同學得到了感悟:怎樣的消費觀才是正確的消費觀,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覺悟,達到了言傳身教和結果。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有親切感,且接近了其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有利于學生從生活體驗中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四是創設多元、個性化的生活情境。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樣化是今天時展特征。人們的生活也隨著時展而日益豐富多彩,異彩紛呈。人們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彩多樣的。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去體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讓課程內容回歸學生多元化的生活中去,不能將學生的學習生活定格學校內這一狹隘的范圍。通過多元化的學習、體驗,能促使學生學習進步、努力發展,還能促使學生情感豐富,個性完善,興趣多樣;能在多元化生活體驗中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辦事。如果教學內容創設的生活情境局限,或割裂和肢解學生豐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這既難于使學生學習生活有滋有味,興趣素然,又無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要科學規劃,認真實施,發動學生走出校門,進人工廠、農村、市場、機關單位等進行調查、訪問、拓展視野,定期邀請專家作報告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豐富了生活,開拓了思維,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學習方式,對于傳統教學而言,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它結合教學內容以學生學習的內容或相近領域選擇研究專題,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發展性和創造性能力為核心,以激發潛能、發展個性和完善人格為中心,以主動參與、協調合作、自主發展為主要特征。在政治課研究性學習中,主要以作調查、寫論文報告等實踐活動為重要途徑,以必修課和活動課為載體,引導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的互動,引導學生以所學知識,關注社會,關心國家和人類的前途。如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一節的教學中可以就當前的新聞熱點“農民工權益保護”、“都市繁華街區流浪乞討人員管理”、“教育均衡化”等來討論追求“社會公平”下的效率。如適度合理消費一節中,我們可以適當的設置一些子課題如:“綠色消費之我見”、“三代人的消費結構變化“、“中學生的高消費面面觀”、“中學生名牌消費分析”、“寄宿制學生消費結構分析”、“中學生高消費剖析”、“現代消費方式與勤儉節約的辨證統一”等等在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的基礎上懂得了可持續發展的道理。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中學生消費之我見”、“農民工與城市發展”、“貴族學校與教育均衡”三個專題,通過6課時的多種形式的研究,學生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和成果。在這一連串的研究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協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發揮。
關鍵詞:小學合唱,主角,互動“復式”教學,回歸生活
合唱是建立在互相協作的基礎上的音樂藝術,是歌曲歌詞意境分析、曲調調整、音色統一的聚合過程。論文大全,回歸生活。合唱培養的是小學生的理性認識上的協作能力以及感性認識藝術的感染力,如何發揮出合唱的重要作用,怎樣才能做好小學生的合唱教學工作,已成為小學音樂教師關注的重要話題。論文大全,回歸生活。
一、合唱主角的教學前試驗教學法
眾所周知,小學生的合唱教學是小學時代的音樂教育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種提升小學生品位修養,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的綜合藝術成分。它不僅僅是一種互相協作的集體藝術,也是每一個學生展示自我、發展自我、檢測自我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每個小學生都是課堂的主角。這種放開與自主掌握型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小學生內在音樂潛能的開發以及獨立思考心智的培養,也是小學生學會自我學習的最便捷的渠道。
新一輪課程改革也指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它反映的實質是讓學生做主角,改變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狀態,展示出學生對音樂知識的駕馭與領導位置。論文大全,回歸生活。論文大全,回歸生活。傳統的小學合唱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一個課堂的“聆聽者”,教師說什么,學生就記什么,至于學生理解與否,教師無從知曉,因此,“填鴨式”教學便成了傳統教育的代名詞。不容否認,這種教學方式注重的是對小學生學習知識的獲得,而忽略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引導。在新課程的背景下,作為音樂教師要認識到,音樂知識只是小學生學習的素材,高效的學習方法才是教師“授業解惑”的關鍵所在。
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合唱的主角其實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而“主角”的教學前試驗教學法,則是小學生已獲得的知識經驗與合唱技巧的認知發展水平的“試金石”。試驗教學法的實質是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合唱試驗的機會,是幫助小學生驗證在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合唱知識與技能、合唱思想和方法的過程。教學前的試驗教學法是把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落到了教學的進程中。學生能唱的,讓學生自己嘗試一下,學生能想到的技巧和方法,讓學生自己實踐一下,真正做到把合唱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如在合唱《好月亮,你走得這樣靜悄悄》一課中,教師事先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感受三度音程的音響效果,通過練練唱唱,將歌曲中要出現的音程關系讓學生事先接觸;而在課堂上,教師也是通過練練唱唱,讓學生自己學會各聲部的旋律,然后再小組合作或同桌合作,試唱雙聲部的旋律,最后再是教師進行指導糾正,這樣的教學方法,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消除了學生對合唱歌曲學習的恐懼感,最后達到預期的效果。
因此,在合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這種教學前試驗的理念,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嘗試中發現對合唱知識與技巧的不足之處,從而實現對小學生合唱知識的學習與能力培養的統一。
二、合唱氛圍的營造——“生活”教學法
合唱是在多個人聲相互配合下,完成的演唱藝術形式。小學生合唱的意義在于自由中的約束,個人演唱是在具備演唱能力的基礎上進行自由發揮,而合唱則更是注重小學生的協作、互助、配合能力的培養。我們知道小學生正處在成長的重要階段,具有很強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運用鮮活的教學實例去引導小學生進行更寬角度的創造。論文大全,回歸生活。鮮活的教學素來來自哪里呢,答案是實際的生活。小學音樂新的課程改革要求:不管是在音樂課程設置還是教師教學上,都要把小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作為出發點,以音樂教學回歸生活為突破口,力求在實際生活的環境中,使小學生的情操得到熏陶,實踐與創造能力得到培養。
在教學中生活場景的構建,有助于提高小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共鳴度,他們可以及時的應用生活的中例子去驗證所學的知識,也可以用知識去豐富自己的實際生活,從而讓小學生從小便成為了生活和學習的主導者。生活化生活場景,還可以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使小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環境中感受到參與與收獲的快樂。
我們知道合唱藝術和生活場景存在著相輔相成的內在聯系,因為有了合唱藝術,生活場景才會更加生動與真實,因為有了生活場景,合唱藝術才能有更寬闊的表現空間。在合唱教學中,生活場景的設立可以把小學生思維不由自主的融入到生活中,從而培養了小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濃厚興趣。例如在教學《綠色的祖國》一課時,我們不妨把教學的視角轉向生活,首先應用生活化的道具為學生創設一種意境,如塑料的小綠樹等,接下來教師開始提出問題,讓小學生思考,如讓學生描述一下自己對綠色的認識等,然后,教師再分別展示不同季節小樹樹葉的顏色變化的圖片,讓學生近距離感官與觀察,并對此展開討論,增加小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讓小學生在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時,氣息平穩,并隨旋律線的起伏自如地進行演唱。
音樂教學生活場景的構建,實質上是應用生活的模式去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的欲望,使小學生所學的知識能得到生活的肯定與認可,從而讓小學生懂得知識的價值所在,對于小學生更好的生活與學習打下了良好了基礎。
三、互動模式下的“小組復式”合唱教學法
在小學生合唱教學過程中,互動教學模式本質上來講是合唱前學生“教”學生的過程,具體的操作步驟是:教師在進行歌曲合唱教學前,首先把小學生分層若干個小組,讓他們進行分組對課堂內容進行討論與學習,例如《我們的田野》的這首歌,讓學生討論一下,在合唱過程中如何做到對力度、呼吸、咬字、速度、情緒控制等;在聽錄音中播放該歌曲時如何打拍子,如何聽出歌曲的拍子,并能跟著歌曲錄音進行邊聽邊打拍子;以及如何進行氣息訓練的等。其次,提出“小組復式”合唱的理念,通過互動討論,不但實現了學生對知識點的傳遞與補充,而且還增進了小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此同時,討論的結果也為教師進行下一步的課堂內容的“小組復式”教學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小組復式”教學法是以互動教學為基礎的,通過互動學習,教師獲得到不同小組內的同學對課堂內容的理解程度的信息,針對此信息設計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并使該目標都能貼近于各個小組小學生學習的“發展區”,然后進行分層次指導與教學,讓小學生在嘗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成功喜悅的同時,獲得更大程度的發展。例如,在《讓我們蕩起雙槳》課中,教師先對全班進行了大致的摸底工作,然后從簡單的旋律開始入手,讓學生陶醉其中,接著教師又加重歌曲的旋律難度。特別是二聲部的地方,從單音開始練習再到音程的練習,從單小節的練習到多小節練習,練習的難度都是從不同的層次出發,從不同的層次設計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更好的解決二聲部中出現的歌曲難點,可謂是一舉兩得。
互動模式的“小組復式”教學法注重的是每個小組的差異化培養,也是消除各個小組差異的最便捷的途徑,簡而言之,它是一個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將自學后的觀點及時的在小組內交流與溝通,在小組內交流完成之后,各個小組并對知識的獲取量與理解程度是存在差異的,因此,在下一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對小學生實行分層次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小組都能在自己掌握的內容的基礎上,獲得知識的深化和拓展。小組分層教學,是以組為單位進行的,解決了傳統模式“滿堂灌”的教學弊端,通過小組差異化的培養,來實現對小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與提升,進而促進全班小學生的共同進步。論文大全,回歸生活??傊?,“小組復式”展示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并運用分層次的理念來進行教學,旨在在班級的氛圍中和教師的指導下,逐漸縮小小學生學習之間的差距。
在小學音樂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合唱教學應在注重知識學習的同時,培養小學生高效學習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小學生在合唱中主角位置,并運用生活化的教學實例和素材,帶動小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小學生在參與與互動中進步。與此同時,互動模式下的“小組復式”教學法在課堂的應用,不僅實現了小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知識的共享,而且分層次教學理念也促進了班級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景艷;合唱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年02期
[2]吳靈芬;對中小學合唱藝術教育的思考[N];中國藝術報;2009年
[3]李薇;關于中小學生合唱藝術素質培養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陳玉丹著.音樂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