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3 17:16: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師專業成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教師不斷反思、研究、實踐的過程。在實踐過程中,校本教研與教師專業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最終目的校本教研,對克服教師教育研究脫離實際的弊端具有重要意義。由此可見,選擇教師專業發展為切入點進行研究,是抓住了校本教研的重要問題,能夠使研究更加深入有意義。筆者通過細致搜尋,在各類網站上搜尋到多篇與兩個關鍵詞相關的文章。各學者從宏觀微觀上多層次、多分角度論述相關內容,對校本教研和教師專業發展做了深層次的詮釋,對本研究剖有啟示意義。下面筆者將就部分研究分類別作以文獻論述。
白昊(2005)在《教師專業發展視野中的校本教研》一文中,從教師專業發展這一深刻視角入手,試圖在深化校本教研的理論認識基礎上,對校本教研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專項問題上作一番闡述。該文章以“反思性實踐”研究成果做為理論基點,從這一新維度進行探索,從而推動理論發展,并對實踐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文章偏于理論研究,因此對時間的指導比較宏觀,無法具體實施。并在創新上深度不夠,有牽強之嫌。并由于文章研究內容所限,其他如保障機制、阻力因素等許多相關內容未涉及,不夠全面。[1]
喬軍(2007)在《推進校本教研建設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一文中探討了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的相關問題。文章以校本教研建設為切入點,來探求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途徑和方法。該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經驗總結法、案例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方法。圍繞“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的核心要素,來開展校本教研的研究,并以推進新課程實施為目標,把立足點放在解決課改實驗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著眼點放在新課程理念與教育教學實踐的結合上。[2]
雷自自(2010)在《基于校本教研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一文以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取向為著眼點,用以追尋作為校本基礎的校本教研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文章以甘肅省蘭州市實施校本教研的9所學校為研究對象,設計了中小學校本教研情況調查問卷,尋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策略建議。但本研究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的限制,使得研究的深度不夠,對于如何使校本教研更加有力的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還不能夠形成系統有效的策略。[3]
張慶玲(2007)對高中二、三年級的物理課堂教學為例進行了問卷調查,在進行問卷調查、統計分析,以及對校本教研理論分析和實踐總結的基礎上,引入了新的創新點,以學生反饋機制來保障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從而使教師在活動中的專業成長具有持續性。但文章研究只是初步引入此機制,還有很多尚待解決的問題如:學生反饋機制運行過程中的途徑與方式的探索、學生反饋機制的監控和評估功能如何實現等等。[4]
龔躍華(2006)在《校本教研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文中對此有另一種解讀:該文章從教師專業發展這一理論視角入手,試圖在深化基本理論認識的基礎上,就校本教研是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作一番闡述。作者分別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深入分析了校本教研事如何讓對對教師專業發展促進的,最后就如何讓建立良好的校本教研支持系統,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較為可行的建議。但研究更多的是一種理論上的探究,還缺乏明晰的實證研究的支持,又限于篇幅與研究條件,有些地方的論證深度不夠不足以支撐全文。[5]
馬忠麗(2008)《校本教研與教師專業成長互動關系的研究》一文中以蘭州市某所學校作為研究對象,并以 llyx 作為案例,在 llyx 校本教研和教師專業發展的經驗了解的基礎上,對如何才能有效開展校本教研來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如何通過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校本教研的質量以提升以及二者實現互動的基點和路徑作了深入的研究。通過訪談了解到llyx在校本教研和教師專業成長的互動中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取得成就與存在問題,并對此進行分析,找出借鑒價值并探索一條在校本教研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可行路徑,為我國當前新課改的順利推進提供了的參考依據。但是限于單個學校的研究,其影響意義有待考究。[6]
由此可見,校本教
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研究雖然起步不久,但憑籍高速發展的教育時機以及校本理論的滋養,其強盛的生機與活力慢慢展現出來。但通過文獻梳理我們也可以看出諸多文章中多偏于理論探究,而實踐的操作性構想及建議不多,且可操作性實施困難重重;大部分研究中創新力不足,諸多方面論證深度不夠,有牽強之嫌;大部分實證研究由于調查時間及地域有限而無法進行深入調查,不夠完備系統。
參考文獻:
[1]白昊.教師專業發展視野中的校本教研[d]貴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2]喬軍.推進校本教研建設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d]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07
[3]雷自自.基于校本教研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4]張慶玲.完善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5]龔躍華.校本教研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6]馬忠麗.校本教研與教師專業成長互動關系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作者簡介:
從2001年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開始至今,信息技術教師經過十余年的成長,已成為推動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為了更好地落實《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有效促進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以“信息技術教師”為檢索詞,運用內容分析法對2001-2012年以來公開發表的文章從發表數量、作者類型、研究主題等方面進行了梳理與分析,并結合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實際,提出從專業發展主體、途徑和保障三個方面指導今后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師;內容分析;信息技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45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9―458x(2014)04―0066―04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開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頒發了“關于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等重要文件,決定從2001年開始用5-10年的時間,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我國基礎教育跨越式的發展。作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承擔者――信息技術教師,經過十余年的成長與發展,已成為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那么在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信息技術教師經歷過什么?在專業發展中遇到過哪些問題?有什么成功的經驗?今后走向如何等需要去總結和思考。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落實之際,有必要系統總結和梳理十余年來信息技術教師的成長與發展經驗,從而更好地推動今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信息技術教師研究進展與問題
為了全面獲得國內十余年來對信息技術教師成長歷程研究進展,本文采用一種適合對傳播內容進行現狀分析或意向分析的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法來開展研究。
1. 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
在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鏡像站點,采用“篇名”為檢索項,以“信息技術教師”為檢索詞精確匹配,檢索范圍為全部期刊,檢索了從2001―2012年間學術期刊網上有關信息技術教師方面的論文,共檢索到260篇,其中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章6篇,最終確定有效研究樣本為254篇。
(2)研究方法
運用內容分析法開展研究,關鍵是設計分析維度,進行評判記錄。在設計分析維度上,根據樣本內容分析和目前有關教師專業成長的有關理論來確定分析維度。通過仔細分析,最終確定按照文章發表的時間與數量、文章內容主題兩大類。依據時間與數量,分析十余年學者們對信息技術教師的關注程度與趨勢。依據論文內容主題,分析信息技術教師在成長與發展中受到了那些方面的重視,以進一步展望未來信息技術教師的走向。在量化分析材料的基礎上,根據已確定的維度,統計分析單位在每個維度中出現的頻率并做好評判記錄。在遇到不好確定歸屬維度的時候,進一步分析討論并請另外的研究者一起商定,以確保內容分析結果的可靠性。評判記錄的結果采用Excel2003進行分析。
2. 研究進展
(1)數量
從數量上看,近10余年學者對信息技術教師的關注并不穩定,變化比較明顯(見表1)。
表1關于信息技術教師方面的論文數量統計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總計\&數量\&1\&9\&6\&13\&18\&26\&45\&23\&29\&13\&36\&35\&254\&百分比(%)\&0.39\&3.54\&2.36\&5.12\&7.09\&10.24\&17.72\&9.16\&11.42\&5.12\&14.17\&13.78\&100\&]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與教育技術學專業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在這12年里,核心期刊(含教育技術專業核心期刊)共發表的有關信息技術教師方面的論文為44篇,占總篇數的17%;教育技術專業期刊共發表有關信息技術教師方面的論文93篇,占37%。由此看出,信息技術教師并沒有得到更多權威人士的關注,而在教育技術學研究中,信息技術教師成為關注的對象之一,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
(2)作者類型分布
對論文作者的統計分析可以從側面反映出關注信息技術教師群體的相關情況,具體見表2所示。
表2作者類型分布情況
[\&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中小學校\&中專、中師、職校\&各級電教館、教科所、教研室、培訓中心\&中小學與高校全作\&單位不明\&合計\&數量(篇)\&145\&61\&10\&16\&11\&11\&254\&頻率(%)\&57\&24\&4\&7\&4\&4\&100\&]
從表2可以看出,在254篇文獻中,有145篇的作者來自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占57%;24%的作者來自普通中小學校;7%的作者來自各級電教館、教科所、教研室、培訓中心等;4%的作者來自中小學與高校的合作;4%的作者來自中專、中師或職校。由此可見,來自高校的研究者是關注信息技術教師的主要群體,而來自一線中小學及中小學與高校合作的工作者占得比重較小。
(3)研究主題的特征及分布
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理論和近十余年有關信息技術教師方面的文獻資料,將研究內容分為10個主題:① 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②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③ 職前信息技術教師培養;④ 職后信息技術教師培訓;⑤ 信息技術教師素養或素質方面;⑥ 信息技術教師角色、地位、作用;⑦ 信息技術教師教學或科研;⑧ 信息技術教師現狀調查;⑨ 信息技術教師應對的挑戰;⑩ 其他方面(主要是一些有關信息技術教師方面的論壇等)。
考慮到信息技術教師的成長與發展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同步,而課程改革又是這十余年基礎教育領域中的最大變革,因此我們又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兩個主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又作了進一步細化,具體結果見表3所示。
表3研究主題分布情況
[研究主題\&數量
(篇)\&百分比
(%)\&合計
(%)\&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專業發展本身的研究\&專業認同\&6\&2.4\&22.1\&專業發展現狀\&7\&2.8\&專業發展模式、途徑、策略\&30\&11.8\&專業發展多角度審視\&10\&3.9\&專業發展影響因素\&3\&1.2\&促進專業發展的相關研究\&教師知識\&8\&3.1\&8.2\&教師能力\&9\&3.5\&教師效能、信念\&4\&1.6\&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理調適方面\&3\&1.2\&8.7\&專業素質方面\&9\&3.5\&角色定位方面\&4\&1.6\&課改認同方面\&3\&1.2\&沖突與挑戰方面\&3\&1.2\&職后信息技術教師培訓\&\&32\&12.6\&12.6\&信息技術教師教學或科研\&\&31\&12.2\&12.2\&信息技術教師素養或素質方面\&\&26\&10.2\&10.2\&信息技術教師角色、地位、作用\&\&23\&9.1\&9.1\&信息技術教師現狀調查\&\&23\&9.1\&9.1\&職前信息技術教師培養\&\&4\&1.6\&1.6\&信息技術教師應對的挑戰\&\&4\&1.6\&1.6\&其他方面\&\&12\&4.7\&4.7\&總計\&\&254\&100\&100\&]
由表3可見,在這十余年的成長與發展中,學者們從多個方面對信息技術教師進行了關注和探索。從文獻數量上看,學者們對信息技術教師的關注程度存在不平衡性,關注度從高到低依次為:專業發展30.3%、職后培訓12.6%、教學與科研12.2%、素養與素質10.2%、角色與地位9.1%、現狀調查9.1%、課程改革8.7%、其他方面4.7%、職前培養1.6%、應對挑戰1.6%。
從數據上看,最受關注的就是關于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占到30.3%。由此可以認為,受教師專業化發展大潮的影響,學者們積極從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開展了大量研究,既有從專業發展本身出發,探討有關專業認同、專業發展模式、專業發展影響因素及多角度審視專業發展的問題,也有從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出發,對教師知識、能力與效能等方面開展的研究。其中圍繞教師專業發展本身開展的研究最多,占到22.1%,并且從內容上進一步分析,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模式、途徑、策略等方面,占到11.8%;圍繞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開展的研究較少,占到8.2%,并且從內容上看關注信息技術教師能力方面的相對比較多,占到3.5%。
信息技術教師相對其他的教師群體來說,比較年輕,缺乏相應的教學經驗,因而關于職后信息技術教師培訓、信息技術教師教學與科研、應具備的素質、承擔的角色與地位等文獻相對比較多。另外,從2000年開始實施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中小學教師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與挑戰,學者們充分注意到這一點并圍繞新課改開展了相關研究,旨在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以應對這一挑戰。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1)從文獻數量看,關于信息技術教師方面的研究總體上比較少,對信息技術教師的探討主要集中在教育技術領域,其他領域對信息技術教師的探討比較少。信息技術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是教師專業化運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多領域、多視角去關注信息技術教師的發展。
(2)從作者類型分布上看,高等院校是研究信息技術教師的主力軍。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盡管離不開理論上的探討與分析,但缺少來自中小學一線信息技術教師的參與,會導致研究缺乏實效性,也會影響到一線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主體性。應該多調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開展研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積極倡導高校教育技術(信息技術)學科專家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開展合作,發揮雙方的優勢,共同分析和研究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從研究主題上看,已有的研究雖然圍繞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這個核心問題開展了多方面的探討,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從文獻梳理的結果看,真正關乎到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文獻并不多,沒有提出有效的專業發展途徑與方法。另外,已有研究雖然注意到了信息技術教師的生存現狀逐漸被邊緣化,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但很少從全局出發去分析和解決邊緣化問題,更沒有從專業發展保障上去考慮。
二、未來信息技術教師發展路徑的思考
已有的研究對信息技術教師的成長與發展起了很大的指導性作用。在當前國際教師專業化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及《中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實施的大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師該何去何從?筆者結合十余年來信息技術教師已取得的研究進展、存在的問題以及目前信息技術教師展專業發展的客觀實際,認為未來信息技術教師的發展與走向應該在國際教師專業化運動的引領下,立足實際,著重從發展主體、發展途徑和發展保障三個方面去促進專業發展。
(一)從專業發展主體看――提高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體性與適切性
從專業發展主體看,傳統發展觀習慣于把教師作為一個外在于發展的客體,忽視了教師在專業發展中的主體性[1]。當前主體性教育理論的發展已有由主體性向主體間性擴展[2],因而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關注不能僅停留在“主客體”關系的認識上,還應該進一步深化與拓展,不能把教師專業發展作為一個客體對待,應該充分認識到教師在專業發展中的主體性。
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至今雖然已經十余年了,但相比其他的課程來看,仍然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各方面的經驗不夠豐富,再加上課堂教學具有情境性與多變性的特點。因而,對于信息技術教師來說,就是要從自身出發,多關注和研究信息技術課程,在平時的教學中多觀察、多學習、多反思,針對問題積極開展課堂行動研究,從而增強自身專業發展的主體性和適切性。
(二)從專業發展途徑看――加快信息技術教師專業成長的步伐
提到教師專業發展途徑,很容易想到合作教學、教學反思、校本培訓、校本教研、課例研究、教育敘事研究、組建學習共同體、建立專業發展學校等人們常提到的方式,但這些方式是面向整個教師群體的,對于作為教師專業群體中重要組成部分的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未必完全合適,還要充分考慮到信息技術教師群體的特殊性。筆者根據前期的調查認為,應該從信息技術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加強反思三個方面抓起。
1. 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自我效能感
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是關系到教師的自我信念、判斷與感受,直接影響著教師的自主成長,對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體意識、提升教師教育有效性有著重要意義[3]。從信息技術教師來源看,多數是由學習其他專業的人員轉過來的或半路出家的,科班出身較少,由于本體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的欠缺,自然會影響他們的自我效能感。近年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深入,雖然越來越多的教育技術學專業或信息技術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擔任信息技術教師,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信息技術教師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尤其是新的教與學的方式會在課堂管理、教學策略和學生參與上對信息技術教師造成影響,進而影響到他們的自我效能感[4]。因此,需要從課堂管理、教學策略和學生參與方面多探索和研究,盡可能增強信息技術教師的自我效能。
2. 加強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
從教育技術學或信息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看,就是要把信息技術教師培養成既懂教學又懂技術的專家,并且能注重綜合性知識的應用。與其他專業培養目標相比,信息技術教師更需要加強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學專業知識、科學文化知識、實踐性知識的學習與應用等多方面的學習。從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看,當前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信息技術教師需要不斷了解前沿技術應用,加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從現有的信息技術教師培訓看,已有的教師培訓無論是培訓內容還是培訓方式都還無法滿足當前信息技術教師的實際需求。因此,不管是從培養目標還是信息技術學科本身以及教師培訓,都需要信息技術教師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特別是關于本體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的學習,與此同時,還要加強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學習,促進專業發展。
3. 加強反思
反思歷來被看作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筆者之前對信息技術教師進行過相應的調查,多數信息技術教師年紀輕、職稱低,沒有充足的教學經驗和課堂管理經驗,再加上信息技術課程開設時間不長,教師梯隊還沒有形成,沒有現成可借鑒的教學經驗,并且缺少像其他學科“傳、幫、帶”的教研活動。這就決定了他們只有通過不斷加強反思,才能找出一條行之有效地教學和管理的經驗與方法[5]。
(三)從專業發展保障看――增強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安全感與成就感
1. 關心和支持信息技術教師的成長,解除后顧之憂
正在深入開展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信息技術教師隊伍本身及社會地位導致信息技術教師在專業發展上缺乏應有的安全感。由文獻和調查得知,信息技術教師受到課改的沖擊較大,一方面他們要面對課程改革的挑戰;另一方面還要充當起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任務繁雜。另外,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結構復雜,既有科班出身的,也有其他學科轉過來的,這些都無形中加大了信息技術教師的壓力,缺少專業發展應有的安全感。因此,應該多關心和支持信息技術教師,創設有利于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文化氛圍,實施人文關懷,增強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安全感[6]。
2. 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職業聲望與社會地位
受升學率的影響,目前信息技術課在中小學里多數被認為是副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信息技術教師無法擺脫“副科情結”,被邊緣化,職業聲望低[7]。從社會地位看,信息技術教師承擔的角色多、任務雜,很少能享有像其他“主課”教師那樣的進修或培訓機會,各種獎金、福利等待遇普遍比主課教師低,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熱情沒有得到有效保護,社會地位低。這些都不利于激發信息技術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導致信息技術教師缺乏應有的成就感。因此,應該像關心其他教師那樣關心信息技術教師,建立合理的評價激勵機制,提高其待遇和聲望,增強信息技術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總之,信息技術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是教師專業化運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的十年中,信息技術教師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但還存在不少問題,在當前的實際情境下,應該多領域、多視角去關注和促進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加快專業化進程,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深入開展做出積極努力。
[參考文獻]
[1] 楊春芳. 主體發展:教師專業發展的應然取向――關于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J].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6,(1):19-21.
[2] 馮建軍. 主體教育理論: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15-121.
[3] 洪秀敏. 自我效能――由內而外影響教師專業發展[N]. 中國教育報,2008-6-28(3).
[4][5] 趙嵬. 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內涵、現狀及對策[J]. 中國電化教育,2010,(6):97-99.
[6] 舒慧東.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多元審視[J]. 教學與管理,2010,(5):29-30.
[7] 齊曉華,李玉斌,李雁云. 信息技術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10,(6):91-95.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教師專業化; 科研能力; 培養途徑
一、高中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出與界定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國際教育大會在日內瓦召開,大會提出:“在提高教師地位的整體政策中,專業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長期策略?!?996年美國卡內基財團組織的“美國全國專業教學標準委員會”編制的《教師專業知能標準大綱》是一份迄今為止最明確地界定了教師專業標準的文件。該文件“強調教師作為‘反思性實踐者’、‘行動研究者’,要勤于思考,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學習和總結經驗,緊跟教育科研步伐,激情滿懷地投入到從不間斷的專業發展中。”我國《教師法》第七條要求教師:“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边@些都是在強調教師教科研能力,它是教師專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中教育課程改革以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掀起了教育領域的一場革命。這一輪課程改革立足于當代科學知識綜合化的大趨勢,以先進的教育理念作為教材編寫的立足點,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為突破口,順應社會的要求和時代的潮流,為每個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奠定良好科學基礎。這就要求高中教師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全面更新,使教學過程始終充滿著探索、研究,不斷解決教育實踐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和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教育的種種要求。因此,高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更應該是教育科研的能手,這樣才能適應高中新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才能適應社會變革對教師專業化的需要。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種高級的、來源于教育實踐而又有所超越和升華的創新能力。首先,教育科研能力來源于實踐,它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依據先進的教育理論日積月累起來的經驗和借助先進的教育手段逐步形成的。其次,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學實踐基礎上的一種超越和升華的創新能力,不是簡單的、原地踏步式的傳統教育能力。第三,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有意識的學習、總結、提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動態的認識和改造教育的能力。
二、教師科研能力的結構
新世紀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教師積極投身于教育科學研究,盡快從“教書匠型”教師轉化為“專家型”教師,從“經驗型”教師轉化為“科研型”教師。教師應具備的科研能力應包括:對教育實踐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撰寫教育教學論文的能力;校本課程開發能力。
1.教育反思能力
教育反思能力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以自我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之依據的“異位”解析和修正,進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效能和素養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G.J.Posner,1989)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他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所以,教育的反思能力是成為專家型教師的必備能力。
2.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在教師反思能力基礎上更高的能力要求。它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從事與教育教學有關的各種課題的實驗、研究與發明創造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總體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選題能力
選題能力是指教師根據教育教學實踐及其發展的需要,選定研究課題、實驗項目或確定教育科研論著名稱的能力。教師選題能力的大小,體現在選題的質量上。對教師教育研究選題的質量要求,大致有三點原則,即符合科研選題的實踐性原則、獨創性原則和可行性原則。
(2)教改實驗能力
所謂教改實驗能力,是指教師根據研究課題的設想,在周密計劃和專門設置的特定條件下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實踐的能力。由于教改實驗是在完全自覺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做好思想、物資和人力準備的基礎上,還應該做到:目標明確、可行;要有控制變量;進行總結驗收。
(3)收集整理教育研究資料的能力
收集整理教育研究資料的能力,是指教師根據研究范圍和課題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查索及歸納整理有關資料的能力。例如,如果想收集第一手資料可以做實驗、記觀察日記,寫教后記,錄音、錄像、拍照等;收集第二手資料可以利用圖書目錄和索引,訂閱文摘等情報資料,瀏覽專業報刊,參加有關學術研討會,閱讀時搞摘錄、摘要等。
3.撰寫教育教學論文的能力
撰寫教育教學論文的能力,是指教師用書面文字把自己教育教學研究中的經驗體會、思維成果反映出來。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技巧、方法比較靈活,掌握的熟練,但是把教學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寫成材料,發表自己的看法等方面較差一些。教育教學論文屬于學術論文范疇,是專門探討教育教學規律的學術論文,所以教師在撰寫教育教學論文時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相關能力。例如:聚焦定題的能力,審題定旨的能力,組織結構的能力,分析論證能力等。撰寫教育教學論文的能力,是衡量教師教育教學成果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反思與總結,同時也為今后的教育教學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論文關鍵詞:教師成長檔案袋;專業發展;職業幸福感
教師專業成長檔案是一個教師代表性工作的集合,是教師提供的對自己工作進程的記載,是教師對自己的成就、風格、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個人化的描述?!敖處煂I化是指教師職業具有自己獨特的職業要求和職業條件,有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p>
教師職業有自身的發展理論,有自己的追求理想,有自覺的職業規范,有熟練的操作技巧,具有不可替代性。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深入,教師專業發展是課程改革的根本保障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教師的自身素養、教育教學理念和教育教學行為對課程改革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诮處煂I化成長的迫切要求,人們期待教師成長檔案袋的研究與利用能夠在實踐中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一、教師成長檔案袋的解讀
“檔案袋(portfolio)”是一個舶來品。從構詞法來看是port(攜帶)+folio(頁碼),意思是“帶著走的作品集”。原意主要指畫家、攝影師把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收集起來,帶給自己的委托人看,并爭取出版或展覽。藝術家們常常通過這種意識保存個人的作品,表現個人的藝術追求、設計風格、創作成就、涉獵領域和藝術探索歷程等。人們可以據此了解藝術家的成長道路,對藝術家的藝術成就和發展作出質性的分析與評價。檔案袋的這種匯集優秀作品進行展示的功能后來引起了社會其它許多領域的關注。
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斯坦福大學教師評價項目組的J.巴頓(JamesBarton)和A.柯林斯(AngeloCollins)第一次探索和嘗試了在教師教育中使用檔案袋進行評價的可能性。當時的檔案袋既包括教師的成長記錄,也涵蓋學生的成長歷程,后來在實踐中逐步細分為學生成長檔案袋和教師成長檔案袋。20世紀90年代以來,檔案袋開始作為一種評價的工具在大中小學廣泛地發揮作用,促進學生的成長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而教師檔案袋的真正產生源于行動研究的傳統。
行動研究(actionresearch)提出者勒溫(Lewin)1946年指出,“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只憑個人興趣,就不能滿足社會要求;實際工作者如不去研究自身所處的環境和面臨的問題,就無法做出有條理有成效的行動。他進而提出了‘沒有無行動的研究,也沒有無研究的行動’,強調了行動與研究之間的密切關系。”勒溫(Lewin)的研究發現:通過辯論等公開交流的方式將行動與研究結合起來,可以將多種智慧和能力凝聚一體,解決實際問題,也更容易在個體與群體之間達成理解或認可,為行為的改變奠定基礎,實際上在群體中的個體更容易改變個人的行為。因此,行動研究不是某個人的專利,人人都能做相應的研究,都是研究的主體。
自行動研究的概念及其理念提出并應用于教育教學研究領域以來,我們在教育行動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于教師而言,它要求教師結合教育教學理論,對教育教學問題的回應方式及過程以檔案的形式予以保留,以便于作為對教師教育教學問題進行診斷和指導的依據,有目的地解決學生教育、課程教學等實際問題,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因而,教師檔案袋成了描述教師生涯中專業發展的有效工具。教師成長檔案袋呈現方式有:紙質檔案盒、電子文件夾、網絡化平臺、實際意義的袋子等。
二、教師成長檔案袋的內容
1.教師個人的基本信息
教師個人的基本信息與其專業成長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它不僅能夠一目了然地了解教師的基本情況,也可以預測其將來專業成長的發展態勢。它包括教師的個人簡歷,如:姓名、年齡、所學專業、獲得學位、最高學歷、教師資格類型、專業技術資格級別、聘用崗位、教學年限、教學特色、工作簡歷、個人愛好等等,也有教師對工作和學習背景的清晰描述,如:出生地區、任教社區、所在學校、班級人數、開設課程、教學理念等等。以個人成長三年規劃及階段性目標為例,教師檔案袋內應該存有:發表的教科研文章;與專業發展有關的獎勵證書;參與的課題研究,開設的研究課,講座等活動的記錄、報告、證明、評價表等;反映個人教育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反映個人教學水平(專業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專業成長要事活動和典型事件記錄;教師專業學習、培訓作業及考試考核記錄、繼續教育證書等;教育教學案例及個人反思的相關材料;所教學生的學習活動情況;教師個性化發展記錄。通過自我分析與比較,盡量能夠做到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學科專業教學標準等個人目標與學校發展目標的融合。
2.教師工作的范例尋找
教師作為教學者的角色,其資料可以包括:自我推薦的教案、課件,承擔的公開課的影像等。教師作為研究者的角色,其資料可以包括:發現和研究的教學問題及過程,參與或申請的課題及成果,發表的論文或著作及摘要,課堂觀察的記錄,個人的教育教學哲學等。教師作為反思者的角色,其資料可以包括:教學反思筆記,自我的成長史分析,名師傳記分析等。教師作為評價者的角色,其資料可以包括:階段工作的自我評價,對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評價,對教研組同行的評價等。
以教師作為學習者的角色為例,檔案袋包括五個要素:背景、目的、讀者、證據和反思。背景:檔案袋是一個連貫的故事,包含教師作為反思性的學習者是故得有意義的過程。教師可以希望通過建立教師檔案袋,表明其教師生涯的進步過程。目的:當讀者評論檔案袋時,讀者會逐漸了解到描述的教師的工作和成就,并且對他的學習情況也有清晰的感知。讀者、證據和反思:由前述可知,檔案袋提供了反思的實質性證據,反思除了對教師的“學習過程進行描述外,還包括對其優勢和值得改進領域所作的評價”。教師明確地“評估了其滿足評價目標的程度,并為擴展其學習而制定明確的、具有現實意義的目標,同時還確定了需要作出反應的具體領域”。
以教師作為教學者的角色為例,檔案袋包括教學哲學:課堂教學不是塞給學生靜態的知識,而是讓學生獲得體驗的知識,從中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與人相處。責任履行:任教科目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學生學習的總體情況,對個別學生的課業輔導、職業建議,在教學策略方面的新嘗試。教學評價:學生評價、同行評價、自我評價、家長和社會的評價及學校管理者的評價。教學成果:學生的進步和成功,教師的精彩教案或課件。附件或展示:榮譽證書、表揚信、表現性作品。
3.教師成長的反思記錄
檔案袋不僅記錄和反映教師專業發展過程及所取得的成就,而且包括教師對學科專業發展、對制作檔案歷程進行反思的證據。教師的自我反思是教師與自我對話,是教師以個人的教書育人活動為思考對象,研究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和實踐行為以及教育教學效果,對自己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行為及相應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形成自己對教育教學現象、教育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使自己真正成為教育教學和教育教學研究的主人。自我反思可以通過寫個案研究、教育教學筆記、階段總結、教育教學論文等形式進行。在教師專業成長手冊中,要求教師必須留下自己的反思記錄與經驗積累的跡象。
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新課改倡導“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教師也是學校的主人。因此,建立科學的具有發展性的教師成長檔案袋,一方面需要學校把教師的專業發展引向一個持續的、有目的、有系統的過程中來,引導教師積極地規劃自己的教育人生。如,學校可以通過為教師免費訂閱報刊雜志、購買圖書資料,要求教師觀摩優質課堂、反思教學問題、記錄教學日志、進行課題調研、撰寫教育論文等措施,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幫助或服務。另一方面,教師本人要能夠客觀地保存檔案袋的內容,真實地描述成長歷程和所得成績,如記錄自己在師德修養、業務學習、課程開發、教學活動、師生關系、團隊合作、教學研究尤其是能夠體現出個體差異性等多方面所發生的變化和取得的成績,為教師本人進行準確地自我評價提供翔實的依據。
三、教師成長檔案袋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價值
1.讓教師享受到職業幸福感
教師的幸福有著豐富的內容,其中工作的勝任感、喜人的成就感是其核心。過去,我們對教師的評價往往只看教學成績,讓很多教師丟失了原本由職業帶來的幸福感?,F在,我們應該把目光適度地轉向教師的專業成長上,要讓教師看到自己教育教學思想和能力成熟的過程。教師專業成長檔案袋因為積累著教師點點滴滴、方方面面的進步,從而使教師能夠看到自己的發展乃至成功,體會到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領悟心靈的感動,獲得職業幸福感。
2.有助于教師專業化的反思成長
教師成長檔案袋是教師專業成長的記錄袋,是教師“工作和思想的博物館”,展示著他們的成果、經歷和夢想,記錄著教師在專業成長過程中的收獲與困惑、感悟與感動、知能與情感、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教師成長檔案袋的建設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反思學習、表現學習的過程。換言之,教師成長檔案袋的建設就是要培養教師善于反思勤于發現、樂于分享的學習習慣,它是教師反思的“引擎”。
3.促進學校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幫助
教師成長檔案袋是所有教師諸多成就的記錄,學校領導可以全面了解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了解本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優勢與不足,了解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積累的經驗。但是,由于檔案袋開發的主人是教師本人,教師個人之間的認識、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性,如果對檔案袋的認識不夠成熟,教師在建立成長檔案袋時就會有困惑。因此,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應在建檔案袋之前對教師進行培訓和指導,提供檔案袋開發的指南,引導教師挑選存檔的資料。這樣,教師成長檔案袋的使用才能夠為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和決策提供依據,能夠為教師的個體專業化成長提供幫助。
常州市學科帶頭人的評選歷經三個多月,一輪一輪的淘汰近乎殘酷,在這個過程中有抱怨、有泄氣、有推托、有努力!看著每輪公示的名字,慶幸著自己還能在這條路上行徑!
1.為什么要有這么多輪的PK?
作為五級梯隊的市學帶,在專業發展上一定已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并有相當多的資料積累,所以光材料評審的話,客觀性有一定缺失,需要全方位的考察。在參評過程中:設置理論考試、課堂考核、論文答辯、材料送審這四關,是從理論功底到實際運用到綜合素質評定再到平時資料審核,能比較全面的反應一位教師的實際水平,最主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能審查自己在專業發展道路上哪方面有缺失,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攻克!
2.每輪考核的目的是什么?需要做哪些準備?
(1)理論考試目的:教育精神的領悟、教育理念的掌握、實際案例的運用。
思考與準備:理論考試對于幼兒園教師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技能強理論弱”一直是幼兒園教師的特點。那么如何才能在每次理論考試中利于不敗之地呢?我想除了多看書只有多看書!要看新課程、看綱要、看指南等等,更要結合案例看。要具有非常強的運用理論的條框進行案例分析的能力。其次,在答題的時候,思路清晰、層次清楚也是關鍵所在。理論考試不是臨時抱佛腳就有用的,一定是在于平時的點滴積累!
(2)課堂考核目的:教案設計能力、課堂駕馭能力、關注幼兒程度、隨機應變能力、現代化技術手段運用
思考與準備:現在的課堂考核是采用晚上告知題目,第二天進行借班教學的方式。很多單位能群策群力進行精心準備。但我想說的是,這樣做是利弊共存。首先大家幫助設計教案的方法能有很多的金點子和新思路,但容易混淆執教者的思路,會用很長的時間在選擇在猶豫在糾結;其次別人設計的教案對于執教者來說容易領會錯誤,每個環節的目標性不容易把握;最后對于執教者來說還要把教案內化,如果不能很好的內化,就變成背教案,組織活動時容易出現重視環節而忽視幼兒的現象。因此,我認為教案一定要自己設計,而且要能根據對孩子的特點進行設計,自己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進行思考,先把大致的框架建構后,可以講給同伴聽一聽,讓她們提出建議,在確定框架后,自己要寫詳案,反復斟酌關鍵提問。最后再把教案以模擬的方式上給大家看,既幫助自己記住教案又能請大家發現不足的話語。
(3)論文答辯目的:語言組織能力、心理素質、經驗總結
思考與準備:為什么要有論文答辯的環節,我的認為是考驗教師的綜合素質,其中包括語言的組織能力、思維的條理性、心理承受能力、經驗總結能力及儀容儀態等。要想順利答辯,就要做到2點,既充足準備和十足自信。對于論文要能熟記于心,尤其是每個小標題,而且要牢記案例,對每點進行例子闡述。其次,在選擇答辯論文的時候,盡量選擇經驗總結性論文,和實際工作貼近一些,比較容易闡述。在答辯過程中,我覺得時間分配也很重要,拿到題目后如果不能馬上回答的話,可以有2-3分鐘的思考,用筆進行要點或關鍵詞的記錄,在回答時就不至于緊張而忘記。答辯時一般有3道題目,總共時間為20分鐘,因此6分鐘內要能完成一道題目的回答,參賽者可帶手表進入考場,分配好每道題的時間,做到心中有數。最后,答題時語速語調適中、眼神集中、保持微笑、禮貌用語等儀容儀態也很重要。
(4)材料審核目的:資料積累、專業成長
關鍵詞:教師專業成長;職前教育;在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11-0044-02
一、教師的職前教育
教師的職前教育主要指師范教育。師范教育也就是培養未來教師的教育。因此,這種教育一定要突出“教師教育”的特點。當前,高等師范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這一特點并不突出,主要表現在課程設置上。
某師范大學《物理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表述如下:“培養具有時代精神、完善人格、創新意識、物理專業理論基礎厚實、實踐能力強的基礎教育專業人才,以及物理教育科研人員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蹦称胀ù髮W《物理學類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表述如下:“本專業培養掌握物理學基本理論與方法,具有良好的數學基礎和實驗技能,能在物理學或相關科學技術領域中從事科研、教學、技術和相關的管理工作,學科基礎扎實、富有創新精神、知識面寬、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有志于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的優秀人才?!蓖ㄟ^比較可以看出,這是兩種定位差異很大的目標。前者主要是培養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和教育科研人員,而后者主要是培養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人員,前者的培養目標具有很強的“師范”性質。但是,注意一下前者相應的課程設置,就會發現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這所師范大學物理學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見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體現師范性質的課程即“教師教育課程”,學時數僅占總學時數的10.11%,學分數也僅占到總學分數的13.41%,盡管這種課程設置已符合《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最低要求,但仍是學科學術本位取向的課程設置方式,與培養目標顯然是不匹配的。
再談一談師范生的教育實踐。作為教師職前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教育實習是師范生經過三年多學科理論知識、教育理論知識學習后的應用、實踐過程,這對于師范生成長為一名真正的教師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實習過程,可以檢驗理論知識,積累實踐經驗。但是當前許多師范院校學生的這一環節被忽略掉了,即使有亦很難達到很好的效果。原因在于師范院校與中小學之間缺少聯系與溝通,一方(師范院校)只負責派出,另一方(中小學)只負責接收,這一工作至此為止,其實這僅僅是一個開始。真正重要的是實習期間對實習生的培養與指導,這項工作卻并未真正去做,導致實踐過程低效,應有的價值大打折扣。
從以上兩個方面可以看出,教師的專業成長從源頭上已經產生了很大的缺陷。筆者近期關注到陜西師范大學“4+2+1”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很受啟發。其中“4”指本科4年的學科專業學習;“2”指碩士研究生階段兩年的教育理論與學科專業知識學習,以及教育研究與學位論文的撰寫;“1”指碩士研究生階段一年的基礎教育實踐。在實踐期間,實施大學導師與中學導師相結合的雙導師制,以大學導師指導為主,中學導師參與課程教學、教學實踐與學位論文等環節的指導工作。對于中學學科指導教師的選聘、職責、考核及待遇,均出臺了相應的方案。這種模式便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不僅使學生具有了扎實的教育理論知識和學科專業知識,并且在實踐過程中能夠得到有效的指導,具備了迅速成長為中小學骨干教師的實力,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打好了基礎,對于改進師范生的培養模式具有借鑒意義。
二、教師的在職教育
在職教師經過長期的教育實踐,已經具有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由于缺少相應的理論指導,僅僅靠經驗的積累和自發的摸索,至多成為一名經驗豐富、能熟練掌握各種教學技巧的經驗型教師,卻很難成長為研究型、專家型教師。
在職教師的專業成長主要依靠各種培訓。長期以來,盡管教師的在職培訓都被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種重要方式而被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所重視,但培訓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一方面培訓的方式單一、低效,要么是搞各種作秀式的公開課研討,要么是上級會議精神的傳達;另一方面,缺少具有很高理論素養的培訓者。由于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培訓很難滿足教師個人的需要,使教師的專業成長很艱難、很緩慢。近幾年,國家教育部實施的“國培計劃”項目很好地提升了教師在職培訓的層次與水平,使廣大教師開闊了視野。培訓者既有高校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的專家學者,也有在一線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特級教師、高級教師。他們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高水平的業務能力,他們的培訓使長期在一線工作的參訓教師如沐春風,為培訓者在實踐中總結的一些優秀經驗找到了理論依據,使受訓者在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得到了解答。這樣的培訓,使教師專業成長的步伐加快、加大。
綜合以上兩方面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的因素可以看出,職前教師缺少的是實踐,并且需要得到優秀的一線教師的指導,才能很快駛入教師專業成長的軌道,承擔培訓任務的中小學??梢蕴峁嵺`的環境;在職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由于缺少相關理論的指導,專業成長的步伐亦很慢、很艱難,而高校的教育教學理論專家則可以滿足這一要求??梢?,探索師范大學與中小學校聯合培養教師的新模式,建立師范大學與中小學校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機制,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然趨勢。只有這樣,才能找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才能真正地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而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必然會改善我國教育的現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Z].2011-10-8.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范文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職業角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相關知識的交融滲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教學理念的確立和教學方式的運用,為教師提供了一個促其快速成長的平臺;而學習型社會的構建要求教師擔負起脊梁的中堅作用,對教師職業的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專業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校課程改革的成敗,課題的開題報告。然而,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提問:新教材中一些探究性內容,既沒有給出探究的方法,也沒有給出探究的結論,我們的教學該怎么辦才好?這種提問一方面反映了部分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的反思與困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課程的要求不相適應。
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就是增加了探究性學習,其目的在于通過具體的課程實施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這種轉變又是建立在教師的專業成長基礎上的,因為只有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了,才能自覺地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角色,用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而教師的專業成長不但需要學校的作用和同伴互助,更需要教師個體堅持不懈的教學實踐與研究,實施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就是一種富有挑戰性的教學實踐。
本課題的初中生物學課堂創新教學模式是根據劉志偉老師在2010年(第35卷)第5期《生物學教學》中發表的論文《初中生物學課堂創新教學模式探析》中介紹的初中生物學課堂創新教學模式的教學流程情境引入-探究學習-鞏固拓展-創新發展,開題報告《課題的開題報告》。
二、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通過組織引領我校全體生物教師對該課題的研究,擬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探明在初中生物教學中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案;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探明生物課堂教學中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探明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應用如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研究目標
1、探索并總結出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
2、探索并總結出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與教學有效性的內在聯系;
3、通過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研究有效促進初中生物教師的專業成長;
四、研究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有4個:
1、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來應用創新教學模式;
2、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來優化新教學模式;
3、生物課堂教學中創新教學模式的課例研究;
4、研究如何檢測生物創新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用于研究初中生物教師專業素養的研究;
調查研究法:用于研究初中生物教師實施創新教學模式的研究;
案例研究法:用于教師在實施創新教學模式的課例研究;
行動研究法:用于研究在生物課堂教學實施創新教學模式的應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
六、研究過程與階段(含時間安排)
課題研究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0年6月--2010年10月)課題準備論證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請課題組導師審定、指導、論證;課題組研究小組的成立;課題開題。
第二階段:(2010年10月--2011年4月)課題實施階段。本階段要組織和引領課題組成員在本課題的指導下,緊密圍繞課題開展研究活動,積累第一手資料。
第三階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課題總結驗收階段。
本階段要對實驗過程材料進行梳理、提升,形成研究成果;發表研究成果。
七、預期成果
如果我們的課題得以順利推進并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我們可以期望,通過我們的課題研究,可能會取得如下幾方面的預期成果:
1、創新教學模式的應用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研究報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