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3 17:16: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政改革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選用教材的問題
其一,目前財政學還沒有形成權威、科學、規范的教材。其具體表現為:教材體系設置缺乏統一性,內容相差較大。當前各高校、各出版社都有不同的財政學教材面世,種類繁多。光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指定的二十一世紀教材系列中,《財政學》就有三種版本。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是陳共主編的《財政學》,還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是本校自己編寫的《財政學》。導致財政學這門課程缺乏統一的大綱,教材難以通用,教學無章可循,教學質量缺乏統一標準。有的教材中有很多思想都是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來分析和解釋的,還有的教材中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財政理論,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差距;教材內容理論性太強,操作性較差。財政學教材的章節體系安排混亂,有的按我國原有的財政學體系來安排;有的則按照西方財政學體系等來安排章節;還有的結合我國原有的財政學體系和西方財政學體系來安排章節。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教材中表述相差很大,像財政收入的原則,有的教材寫三條,有的寫四條,有的甚至沒寫;財政支出原則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一些基本概念的表述不嚴密不科學,像財政、財政學這樣的概念都沒有形成邏輯嚴密表述科學的定義,更不要說其他一般的概念。這些問題的存在一方面造成教師教學中選用教材和講授內容的隨意性很大,另一方面也使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成倍增加,且不利于形成穩定系統的教學資料。
其二,財政學的內容不符合財經類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實際需要。目前的財政學教材普遍對稅收的內容介紹得比較少,尤其對稅收的計算及繳納等稅收實務的內容介紹得更少,而實際上除財政、稅收專業以外,其它財經類專業并沒有稅收類的后續課程,因此,學生學完財政學后(乃至畢業后)仍對稅收知識(尤其是稅收實務)知之不多,這就導致一方面學生畢業后面向基層對稅收知識需求較多,而另一方面教材提供這方面的知識較少,造成“供求”矛盾。
2.教學方法問題
其一,教學組織問題。目前財政學的教學組織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記,考試考筆記“滿堂灌”的教學組織方式,而案例教學、討論課等教學組織方式則很少采用,盡管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但是陳舊的教學模式仍然是老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未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在聽課時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對一些財政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深度也不夠,經常是一知半解,到考試時只能死記硬背,考完試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同時學生也缺乏對財政實際工作的感性認識,不利于培養學生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二,教學內容問題。目前財政學的教學內容重書本,輕實踐。教師仍然是“從本本到本本”,很少利用書本知識去分析實際問題,做到從理論到實踐再上升到理論,因此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其三,成績考核問題。目前財政學考試方式上仍然是以筆試為主;考試內容上主要是以死記硬背為主;成績評定上主要是以期末一次定終身。這樣的考核一方面造成學生平時不刻苦,臨到考試“抱佛腳”;另一方面極易造就“高分低能”的學生。
二、改進《財政學》教學的有關對策
1.規范《財政學》的教材體系。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最主要依據,是學生課后最主要的參考書,因此教材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財政學的教學效果。一本滿足目前高校需要的好教材,應本著繼承和發展的原則,把西方財政稅收理論中適合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內容積極地吸收進來。把過去財政稅收理論中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歸納和創新,積極地吸收到教材中來,以期更好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財政稅收理論。對目前的《財政學》教材進行修改和增補,刪除教材中一些過時的內容,增加一些最新科研成果。
2.對于編著《財政學》新教材的幾點建議
(1)針對大多數財經類專業沒有稅收類后續課程的實際,應專設稅收篇。稅收篇應通過若干稅收案例的分析,對現行主要稅種的計算、繳納作出全面詳細的闡述,以充分滿足財經類專業學生對稅收知識的需求。
(2)針對目前財政學偏重我國財政實務闡述的具體情況,財政部分應增加財政理論、財政運行規律的闡述,并以財政運行規律統領教材的財政部分。另外財政部分應適當突出財政政策的地位,因為財政政策是財政理論與實踐的連接點,只有充分研究財政政策,才能使財政理論落到實處,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3)針對財政學的一些基本概念表述不嚴密不科學的現象,應對財政、財政學、公債和國家預算等基本概念按照邏輯學原理給出相對科學合理的定義。
(4)針對財政學相對理論性較強的特點,為了培養學生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應對本學科有爭議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適當加以歸納,并給出合理的評價。
(5)針對財政學教學和自學的需要,教材應配有學習指導書。學習指導書應包括各章提要、難點、要點、思考題、習題、案例題及各章節有代表性參考書目和參考篇目,為學生自學和教師的教學提供便利。
3.推進財政學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有好的教材還需要好的教法,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對改進財政學教學有幾點想法。
(1)在教學組織方式上,應將傳統的課堂講授與討論課、案例教學及社會調查等多種教學組織方式相結合。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媒體。一般在財政學理論教學中應更多地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然而,不同的教學媒體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的教學功能各不相同,各有其適應性和局限性,往往一種媒體的局限性可用其他媒體的適應性來彌補。因此,充分發揮各媒體之所長,將多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揚長避短,互為補充,對優化教學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財政部分側重理論,因此應以課堂講授為主,討論為輔。具體可以在講授財政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就財政總論、財政支出、財政收入、國家預算和財政政策等一些重要理論問題進行專題討論,也可以結合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進行一些專題討論。通過討論以使學生開闊思路,學得活,用得活,舉一反三,更好地理解黨和國家的經濟政策。稅收部分側重實踐,因此應以案例教學為主,課堂講授理論為輔。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求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在接近實際的條件下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2)在教學內容上,應改“從本本到本本”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開展實踐教學。財政稅收與很多宏觀、微觀的經濟問題相關聯。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財政稅收與實際聯系比較緊密的特點,理論聯系實際。通過運用財政稅收理論剖析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實踐教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門學科的理解。這一環節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到財政、稅務部門進行實踐,讓他們在充實繁忙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將課堂上的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的真知卓見。
(3)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在財政學的教學中,應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重精講與略講,理論性較強的要精講,實踐性較強的要略講,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供學生思考和討論。由于課下大家很少看教材,所以課上要留出一小部分讀書的時間,起到預習和鞏固的效果。課堂提問是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之一,要注重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其緊迫感,采取靈活多樣的提問方式。針對某些可塑性較強的內容要積極組織大家進行討論,幫助大家對所學知識的消化與理解。
(4)在成績考核上,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以及考核的評價標準,不能以分數定終身。為此,我們必須揚棄傳統的考核方式和評價標準,以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是否達到培養目標為最終判斷標準,構建與新型財政學體系相適應的考核評價方法??己朔绞缴蠎扇§`活多樣的形式,如筆試、口試、論文以及社會實踐等。考核內容上針對課程類型,確定考核重點??偟闹笇枷胧菧p少客觀試題,增加主觀測試題。整個考核應圍繞財政學所涉及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等能力培養展開,檢測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素質,并促進教師日常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在對不同考核科目、命題范圍、題型類別、題量覆蓋面以及難易程度進行整體設計的基礎上,重新確定成績考核的評價標準,真正對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和素質予以客觀、公正、公平的評價。
4.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培養財政學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關鍵,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為了使理論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培養財政學應用型技術人才就必須增加具有實踐能力的教學人員。方法有很多種,可以建立專業教師定期輪訓制度,鼓勵教師到企業,到財稅部門進行見習和工作實踐,以掌握企業以及財稅部門的實際運作;教務部門對進修實習的教師,在下達教學任務時,給予一定的照顧,在安排授課時間上,盡量相對集中一些,騰出時間讓他們學習實際操作??梢詮钠髽I和財稅部門聘請高技術人才做客座教授,或定期來學校做講座與學生老師互動、交流;也可以聘請具有實際財政稅收從業經歷的人員來校任教,并參與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制定。
總之,財政學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材、教學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考核方式等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也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和學生的主動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經濟類人才。
參考文獻:
[1]黃若君.關于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廣西財政高等??茖W校學報,2000,(4):541.
[2]許毅.財政學基礎理論的理論基礎[J].財政與稅務,2000,(3):11-131.
[3]李新.淺論案例教學法在財政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校學報,2005,(1):77-79.
[4]鄧子基,邱華炳.財政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陳共.財政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關鍵詞:高等教育;績效預算;績效評價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以規模和增長速度為價值取向,忽視了投入資金的效率和效益,即辦學質量和效益。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經費供求矛盾更加突出,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為主題的高等教育投入機制改革開始出現。在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指導下,以結果為導向的績效預算開始應用到高等教育財政支出領域。
一、我國高等教育財政預算管理的現狀
(一)我國現行高等教育財政撥款制度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撥款制度是“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即財政部門根據教育投入的成本為基礎,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分別制定不同的定額標準,計算出“綜合定額”;根據高校發展的各種特殊需求和政府專項資助的重大工程,如實施“211工程”、“985工程”項目和《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的一系列建設項目等,給予“專項補助”?,F行撥款制度下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以數量和規模為導向,忽視辦學質量和資金使用效益
現行的高校財政撥款采用“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模式,這種模式下的撥款依據是在校學生數量,生均成本,實際是往年的決算數而非合理的成本。由于撥款的標準無法體現高校之間的資源利用效率與社會效益方面的差別,在校生數量多的學校獲得更多的撥款,導致高校在數量和層次結構上盲目擴張和升級,并由于缺乏績效評價導致了教育質量的下滑和教育經費的浪費。
2.以“隸屬關系”和“辦學層次”為導向,忽視規范性和公正性
由于隸屬關系和地區的差別,導致部屬院校與地方院校、重點院校與一般院校和??圃盒T谡畵芸罘矫娲嬖诰薮蟮牟町?。某些高校辦學質量和水平一般,但由于隸屬于中央各部委,所獲得的辦學經費,遠遠高于同等質量和水平的地方高校。這導致部分質量水平較高的地方院校拼命“升格”。專科與本科的學費標準和財政撥款也存在較大差別,導致了近幾年“專升本”熱。“211工程”、“985工程”項目的實施,對一批部省屬重點大學實施撥款傾斜重點支持政策,客觀上加劇了未達標學校爭設專業、爭合并以及盲目擴大招生規模等現象。
3.以爭取更多撥款為導向,忽視學科和專業設置
部分高校不是以自身優勢為主,而是設法增加所謂低成本專業。無法引導高校實現教育數量與教育質量的統一,也無法引導高校提高辦學效益。
(二)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存在的問題
1.專門的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尚未建立
近幾年,部分省份(如廣東、湖南、江蘇等)出臺了地方性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法案,并選擇相關項目和學科專項等進行試點。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在實務工作中不斷完善。而專門的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還只處于理論探討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科學、規范和合理的評價體系。具體表現:一是如何對高等教育財政支出進行科學分類,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和學生層次的開支具有不同的特點;二是評價指標的通用性。由于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的公共性與復雜性,找到合適的指標來反映所有的項目難度較大;三是評價標準如何制定。即使同屬一省,由于各類學校的具體情況不同,使得評價標準的合理性和可比性值得深究。
2.未建立對應的績效考核和追蹤問效制度
績效考核和追蹤問效制度的缺失,使得高等教育財政預算的編制、執行和績效評價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目前部分高校在預算管理上只重視爭取更多的經費和把錢花出去,而忽視了預算資金的有效性和效率性,沒有從源頭上控制沒有績效和低績效的教育投入項目,在教育投資責任上也沒有形成績效考核和追蹤問效制度,導致已經實施的高等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流于形式。
3.未形成有效的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的績效監控機制
目前對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監督制度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如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購制度以及經濟責任審計等,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對高等教育財政支出審計或檢查的內容仍只注重于合法性和合規性審核,未轉向經濟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評價;監督工具以事后審計為主,沒有引入以事情定目標、事中監督和事后評價的效益審計。二、我國高等教育財政預算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路
(一)樹立“績效預算”的理念
績效預算的核心思想就是“績效與結果相掛鉤,預算以績效為依據”,具體包括三方面:第一,以結果為導向。這種結果是一種社會效益,是產出的進一步延伸。例如,政府修建了一條高速公路,這條路就是產出,而這條路帶來的效益——社會綜合效益(如公眾的交通便利、企業的運輸成本減少、地方經濟的帶動等)才是結果。第二,以績效為依據。資源的配置必須以產生的績效即社會綜合效益為依據,績效越大,獲得的資源越多,反之則越少。而傳統預算模式下僅以產出即這條路本身為依據作為獲取財政支出甚至申報政績的籌碼。第三,以評價為核心??冃У拇_定最終依靠評價指標來衡量,如高速公路績效的衡量可以通過車流量、人流量來計量。因此,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成為績效預算實施成功與否的關鍵。
績效預算在高等教育財政預算管理的應用過程應當包括以下三個基本步驟:第一,績效目標設定。給每個支出項目設定若干績效目標指標,并評價指標的合理性,為確定項目撥款額以及事后評價提供依據。第二,績效撥款。根據確定的績效目標和成本,計算預定撥款額度,將實施環節委托有關行政部門。第三,績效評價。評價績效目標達成情況,為結算提供依據。根據目標的完成程度,以增減財政支出的方式進行獎勵或懲罰,同時分析單位未達到目標指標的原因,提出意見和建議。
(二)引入績效撥款機制
從高等教育目前的情況看,對高校實行完全的預算經費與績效指標掛鉤的績效預算制度是不現實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大部分開支相對比較穩定,而績效預算相對波動性較大,立即實行完全的績效撥款機制在實際運作中阻力較大;另一方面,對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的度量存在難度,例如經濟效益、人口素質、綜合國力等,作為績效指標的客觀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很難兼顧,有待于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求證。
因此,從可行性的角度來說,可以先實行部分績效撥款制度。即將總預算資金分為普通撥款和績效撥款,比例大致可以按7:3或8:2確定;普通撥款按照生均定額與學生規模的乘積獲得,績效撥款通過關鍵指標的績效評價來確定,績效好的予以獎勵,績效差的適當核減下一年度的預算經費。
(三)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
1.評價原理
上海財經大學馬國賢教授認為:“績效管理”是根據財政效率原則及其方法論,形成以績效目的為主的公共支出管理制度。他將政府績效管理的基本理論體系歸結為“一觀三論”,即“‘花錢買服務、花錢買效果’的預算觀”、“公共委托理論”、“目標結果導向理論”和“為顧客服務理論”。該理論對于高等教育績效評價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成為高等教育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理論基石。
2.評價原則
評價原則應當借鑒西方國家政府支出績效評價的“3E”原則,即經濟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并將三者作為相輔相成的整體來看待。
3.指標設計原則
績效撥款機制的核心部分是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績效指標的選擇,關系到績效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因此如何設計和選擇指標成為指標體系的關鍵??偨Y以美國為代表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思路應該包括以下幾點:一是績效指標的系統性。指標不僅考慮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辦學成果的各個方面,博士、碩士、本??频炔煌瑢哟?,而且要關注高等教育資金的投入、使用(過程)和產出這三個不同階段。二是績效指標的合適性。指標的選擇必須結合高等學校的共同情況和特殊情況,通過收集大量的基礎數據,經過多次測算獲取。既要包括通用指標,也要包括個性指標。三是績效指標的發展性。隨著外部環境和時間的變化,各個指標本身及其對應的權重也會改變。因此,為了保證指標體系的客觀性,必須及時根據客觀環境進行調整和修正。
三、總結
以績效預算思想為主導的高等教育財政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在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不斷推進,成為解決財政資金緊張與教育規模擴大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國已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的規模還有可能繼續擴大,使得高等教育財政支出面臨巨大的壓力,政府開始關注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開始逐步改革預算管理模式,最終目的是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績效預算模式及其相應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羅曉華,陳工.我國高等教育財政績效撥款模式改革的思考[J].當代財經,2008,(4):27-30.
[2]劉國永.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設計原理、方法及運用[J].教育與經濟,2007,(3):30-35.
現行制度弊端
中國長期以來實行“分散支付”的國庫管理制度,財政性資金繳庫和撥付,主要通過征收機關和預算單位設立多重賬戶分散進行。由于各級財政、稅務、海關及其他政府收費部門都自行設有眾多的收入過渡賬戶,因此,除了一些單位按規定將資金就地繳入國庫,大多數都要通過上述過渡賬戶;有的還按行政隸屬關系層層匯總到主管部門賬戶,再由主管部門繳入國庫。
這樣做的弊端之一是上級單位通過收入過渡賬戶“雁過拔毛”,截流財政資金的現象在中國極為普遍。另外,主管部門不及時將資金繳入國庫,大量預算外資金沉淀在各部門賬戶上。財政部的資料顯示,按現行的國庫支付程序,中央預算內水利建設資金從財政撥到項目建設要經過7個環節,糧庫建設資金和天然林保護工程資金等也存在類似問題。
財政部的一份報告承認,長期以來,資金層層撥付造成大量資金沉淀在預算單位,效率不高,財政可控制的現金流量也大為減少。
另外,當財政部門按月季度或按進度向預算單位撥款后,資金支出大權實際控制在預算單位手中,資金被截留、擠占、挪用的問題時有發生,甚至誘發腐敗。
改革方案確定
中國著手改革現行國庫管理制度,最早是九屆人大四次會議,當時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綱要》中指出,要建立以國庫單一賬戶為基礎的現代國庫集中收付制度。
2001年3月國務院公布《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方案》;2002年,財政部常務副部長樓繼偉在一個內部會議上詳細闡述了國庫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他指出,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建立和完善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為基礎、資金繳撥以國庫集中收付為主要形式的現代國庫管理制度,或者稱為國庫單一賬戶制度。
據樓繼偉在這次會上的歸納,中國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由五類賬戶集合組成:一是由財政部門在中國人民銀行開設國庫單一賬戶,用于記錄、核算和反映納入預算管理的財政收入和支出,它是財政部門在中國人民銀行設立的存款賬戶,是賬戶體系的基礎;
二是財政部門在商業銀行開設零余額賬戶,并同時約預算單位開設零余額賬戶,用于預算資金的日常支付和與國庫單一賬戶清算;
三是財政部門在商業銀行開設預算外資金專戶,用于記錄、核算和反映預算外收入和支出,并對預算外資金的日常收支進行清算;
四是小額現金賬戶,用于記錄、核算和反映預算單位的小額零星支出,并與國庫單一賬戶進行清算,在銀行管理信息系統比較完善的情況下,此類賬戶也可以與預算單位零余額賬戶合并使用;
五是經國務院批準或授權財政部批準開設的專戶。
從國家機關起步
實際上,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建立之日,就是各部門、各單位的各種收入過渡性賬戶和支出賬戶消亡之時。財政部官員向《財經時報》描述了這樣一個“流程”:財政資金支付要在國庫單一賬戶體系下統一進行,也就是財政部在商業銀行開設零余額賬戶,并為預算單位開設零余額賬戶;通過零余額賬戶,通過“財政直接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兩種方式,將財政資金采取支付到商品和勞務供應者。商業銀行每天與財政部開設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國庫單一賬戶進行清算。
中國的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實際上起步于2001年7月,當時由監察部牽頭,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審計署等共同對行政事業單位銀行賬戶進行清理整頓,嚴查預算單位多頭開戶的情況;同時,為水利部、科技部、國務院法制辦、財政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等6個中央部門開設了零余額賬戶,作為改革試點。
另外,根據國務院的要求,部分國家儲備糧庫的建設資金和部分省的車輛購置稅交通專項資金,也實行了財政直接撥付。
一個月后,財政部正式組建了財政國庫支付執行機構,對內稱“國庫支付中心”,對外稱“國庫支付局”,
據財政部統計,截止2001年年底,6個中央試點部門納入改革范圍的預算指標達172.23億元,其中實行直接支付資金64.83億元,財政授權支付資金105.4億元;6個試點部門共有136個預算單位納入改革范圍;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部分項目實行直接支付改革試點。
到2002年年初,經國務院批準,改革試點進一步擴大到了23個中央部門,到年底試點單位已增加到40個左右。
地方試點
與中央政府部門同步,自2001年開始,安徽、四川,福建、重慶、遼寧、黑龍江、江蘇,山東、浙江等地也開始了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試點。
第一個步驟同樣是“清理”,目標直指各地財政系統內部銀行賬戶:一方面,將“社會保障”、“糧食風險基金”、“住房基金”、“世界銀行貸款”、“農業綜合開發”等必須保留的賬戶歸并在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的“特設賬戶”內,取消其他業務處的所有銀行賬戶;另一方面,清理預算單位的銀行賬戶。截至目前,僅遼寧已經清理各類銀行賬戶27461個,撤銷7480個。
另外,各省對行政單位和教育系統基本實現由財政統一發放工資。據福建省統計,推行財政統發工資制度,每年節省工資性支出數千萬元。遼寧省絕大部分市縣實行了財政統一發放工資,去年全省直接支付人員經費達27.1億元。
多數試點地區建立了省、市、縣等不同級別的會計核算中心,取消市及各區、縣下屬行政單位的銀行賬戶和出納崗位,把政府直屬各部門的預算內、外資金全部納入會計核算中心,實行單一賬戶、集中支付;強化對工資發放、經費報銷以及福利分配等所有預算內、外資金的統一核算和統一管理,實現了政府對財政資金,特別是預算外資全方位、全過程的監管。
目前,浙江省和下轄的9個市及65個縣(市、區)建立了會計核算中心。
“集權”“分權”:變革的主線
雖然只是試點,革除原有弊端的效果已初步顯現。
財政部官員告訴《財經時報》,改革后,試點單位應支未支的資金不再沉淀在預算單位賬上,而是保留在國庫。業內專家指出,這一變化將對國債,特別是短期國債的發行管理產生很大影響。在分散支付的制度下,財政資金都撥到預算單位賬戶上;而國庫只要沒有資金,財政就會不斷地發債。因此,國庫管理制度的改革,也將帶來國債管理的變革。
另一個重大成效是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的透明度,遏制諸如資金擠占、轉移,挪用等問題,原因是預算單位的賬戶是零余額賬戶,資金要按預算的用途支用,并在支付時受到銀行網絡信息系統的監控。
為解決財政資金支付過程中的信息記錄、監控、反饋的問題,財政部成立“政府財政管理信息系統”工作小組,開發預算單位用款計劃和支付申請管理系統、用款計劃和支付申請審核及資金撥付管理系統。財政部官員透露,通過這個系統,任何地方的任何一筆財政資金的使用情況都會一目了然,資金支付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財政部官員向《財經時報》透露,中國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將在2003年“全面推行”。他指出,就財政體制改革而言,財政資金管理的“集權”和“分權”是變革的主線。從表面看,財政資金管理改革更多的是突破技術性問題,不過在整個財政體制改革中,正是“政府財政管理信息系統”這一技術的實現來完成制度上的變革的。而伴隨著這一系統,財政體制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將獲得突破。
名詞解釋
財政直接支付
按照部門預算和用款計劃確定的資金用途和用款進度,根據用款單位申請,由財政部門將資金直接支付到商品、勞務供應者或用款單位。
摘要:農業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持續增加農業投入是農業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由于農戶、農業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等經濟主體的自身積累能力較差、底子薄弱,我國農業資金投入長期以來主要依賴財政和信貸等外源型資金“供血”。在資源稀缺條件下,明確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的支農重點,并在此基礎上構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戰略的農村金融體系,更好的發揮財政、金融支農合力,對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期,我們以東營市廣饒縣為樣本,對基層財政金融支農合作情況進行了調查。
一、當前財政部門和金融部門支農合作的主要形式
(一)金融機構直接承擔部分財政支農職能。計劃經濟時期,我國財政、金融職能相互交織,財政支配金融,金融充當“第二財政”,扮演著財政的出納角色。近年來,隨著財政、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基本構建起了以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農村合作金融為主體的農村金融體系,部分商業銀行承擔的財政性職能相應移交給了政策性銀行,政策性銀行演變成溝通財政與金融支農合作的主要橋梁。以廣饒縣為例,該縣1994年設立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除保留小額農戶貸款、扶貧開發貸款等政策性業務,原承擔的糧棉油貸款購銷等政策性貸款業務均劃轉至農發行。支農再貸款?
(二)財政部門透過對相關“三農”經濟主體的貸款貼息。為促進“三農”經濟發展,增強農業龍頭企業的幅射帶動能力,財政部門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小額扶貧貸款等提供了部分利息補貼,以減輕農業企業財務負擔,促進了金融部門對農業貸款投放的刺激性。據調查,2000年以來,東營市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貼息。2003年,廣饒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縣財政每年拿出300萬元專項資金,通過貸款貼息、補助、獎勵等方式,用于支持重點龍頭企業。
(三)財政部門出臺鼓勵金融支農有關優惠政策。為吸引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業的投入,財政部門對農村信用社直接給予財政資助,出臺了減免三年營業稅、所得稅減半征收、承諾分紅補貼等優惠政策。據調查,東營市政府為促進縣區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工作的順利開展,對利津、墾利兩縣農村信用社的股東承諾,如信用社2年內達不到分紅比例,市財政將予股東補貼;并在政府權限范圍內,盡量減免農村信用社在抵債資產接收和處置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稅費。全市涉農資金和業務全部交由農村信用社辦理,所有農口部門在農村信用社開設基本賬戶,各級預算外資金按一定比例存放農村信用社,鄉鎮的國庫、勞動保險、醫療保險和各種行政收費由農村信用社,縣、鄉公務員和教師的工資由農村信用社,縣級財政集中支付中心設在農村信用社。研究制定了做好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清收盤活工作的具體意見。對過去行政干預的貸款和協調農村信用社購買的企業債券、各級各部門在農村信用社的行政性貸款,由縣、鄉政府負責限期收回;對公職人員的貸款,采取紀律和行政的手段收回;采取以優質資產置換、整體“打包”等多種方式,幫助清收不良貸款。
(四)人民銀行助推,政府部門主導,積極優化縣域金融生態環境。2005年初,周小川行長多次在重要場合論述金融生態環境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和關注。面對金融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各級人民銀行積極向地方政府匯報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意義,取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據調查,2005年,廣饒縣委、縣政府把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由分管縣任組長的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領導小組,把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納入縣委、縣政府的考核,加大了督查力度。開展了“金融生態示范縣”創建活動,出臺了《創建“金融生態示范縣”建設的實施意見》,研究設計了“建設金融生態示范縣”的具體指標體系,制定了《“金融生態示范縣”評價標準》,形成推動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規范化機制。截至2005年底,全縣已命名“文明信用鄉鎮”21個,“文明信用村”684個,“文明信用企業”61個,“文明信用戶”9.9戶,“文明信用工商戶”2333個,2006年力爭全市60%以上的村鎮、農戶達到文明信用標準。
二、當前合作方式中的不足
2003年以來,廣饒縣向“三農”累計投入財政資金69億元,投入信貸資金85億元。財政投入和信貸投入的不斷擴大,有力的促進了該縣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增強了農民收入。目前廣饒縣已形成以凱銀集團、馳中集團、華譽集團為首的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收入結構發生明顯變化。據統計,2005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4820元,同比增長14.7%。2001年-2005年,廣饒縣農民收入年均增長10.1%。收入結構中,純粹來自農林牧漁的增幅僅為5.93%,非農產業純收入增幅高達92.45%。
(一)財政金融支持重點“不到位”與“越位”并存。近年來,為發展農村經濟,地方財政不斷擴大了支農資金投入,市本級財政支農支出以20%的速度遞增。據調查,近四年來,我市投向“三農”的資金達50.7億元,2003年市級財政用于扶持“三農”的資金3.8億元,2004年達到了4.6億元,分別占這兩個年度市級財政支出的28.4%和29.6%。但是,地方財政支出在制度安排上一直向城市傾斜的格局沒有改變,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應由財政供給經費的公共產品,財政投入的力度不足。主要表現在對農村的基礎設施、供水設施及環境治理等社會公益性的投入相對較少。調查中,我們設計的“當前財政和金融對當地經濟的支持哪個更大一些”中,有7/8回答金融支持力度更大。
(二)支農項目管理部門龐雜,投資越位和缺位現象并存。由于各部門職責定位不清,沒能有效地建立起責、權、利相匹配的財政支農激勵和約束機制。既有爭項目、爭資金形成的投資越位現象,也存在互相推諉導致的投資額缺位現象。因此,項目和資金多頭管理,留下不少弊端:一方面,由于支農項目涉及的部門眾多,部分項目交叉,有些地方出現同一類型支農項目存在多個部門重復立項、實施的情況。
(三)財權與事權分離的財政體制改革,使得鄉鎮、村委成為財務空殼,不能成為有效承貸載體。城鄉財稅體制改革形成財權和事權不對稱,造成越是基層政府財權越小、事權越大。但另一方面,資金鏈條長,管理困難。目前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采取的是分級配套、層層下達、項目單位具體實施的做法,有些專項資金從上級財政下撥到實際使用,經過多個環節。資金在途時間長,影響了資金的及時到位,又增加了資金管理成本。一個項目,分級配套,每個級次都要考察論證,都要進行檢查驗收,需要大量的管理費用。縣級財政配套能力弱。停收鄉村公益事業金,使農民人均每年減少稅賦100多元。2004年降低農業稅率2個百分點,農民人均減負58元,今年全部取消農業稅及附加,由此所減少的鄉鎮及村級收入全部由市財政轉移支付。
四)財政補貼在流通領域消耗太多,輕生產領域。農發行貸款目前還僅局限在糧棉流通領域,雖然對解決農民“賣糧難”、“賣棉難”問題,穩定糧棉價格,保護農民利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國家的補貼基本在流通領域消耗,因此農民直接受益有限。
(五)政策性與商業性關系模糊。政策性與商業性并存是當前信用社經營中的基本格局,也是改革的基本矛盾。信用社肩負金融支持“三農”的職責,這具有強烈的政策性。另一方面,信用社又是“自主經營、自擔風險”的商業企業。并且,隨著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的進展,商業性業務的比重日益上升。由于當前信用社存在強烈的政策性,以至于它還不可能擺脫行政桎梏而真正成為產權清晰、政企分開、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金融企業。
(六)財政支農支出結構不合理,供給范圍“越位”與“缺位”并存。財政支農管理的領域和事務不能隨農村城市化的加快而及時調整,造成很多部門和單位仍在占用財政支農資金,而應由財政資金供給的領域和事務卻得不到應有的資金保障。主要表現在:第一,隨著廣饒縣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三產”的比重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縣級農業服務機構仍然過多,職能沒有進行較大調整,是財政資金供給范圍過寬的主要原因。如:農口設有畜牧、農業、水產、農機等幾個服務中心,各中心仍然是全套配置,各中心資源分散,不能整合,存在浪費現象。如:2002年財政安排幾個中心事業發展經費各100萬元,從財政檢查的情況看,各中心事業發展的效果不明顯。
三、政策建議
一方面,貧困地區公共財政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健全的農村金融體系無法建立;另一方面,將農村金融機構作為支農的工具,進一步扭曲了農村的金融體制。分析表明,只有讓公共財政發揮應有的作用,才能進一步改革農村金融體系,形成商業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制。(謝平,公共財政、金融支農與農村金融改革)
第一,健全農村公共財政體系。一是通過農村公共財政直接投資以改善農村的投資環境、提高農村的技術水平和對一些經濟行為給予補助。二是逐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改變目前我國長期存在的只有城市干部職工才能享受社會保障的狀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僅包括居民生活補助和救助、基礎的生產生活設施和文化教育支出,還包括對農戶個體生產及合作組織的補助。
第二,把財政和金融資源結合起來,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提高融資效率。財政和金融兩者相互補充、支持、促進,形成合力,就可以產生明顯的放大作用,極大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目前通過財政直撥或其他渠道下撥的支農資金千頭萬緒,開行要通過市場建設和融資推動的方法加以整合,改變長期以來支農資金使用分散、效率低下的局面,確保資金安全運行。資金一旦整合,就能發揮集合效應,提高支農效果,產生“一個平臺、一個信用、一個賬戶”多種功能的貸款模式。即通過融資平臺賬戶管理、整合各級政府的支農資金、發放貸款、回收本息,形成統一高效的信用支持和管理模式。目前大部分縣域,特別是貧困縣機動財力很少,自身活力相當脆弱,開行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配合,盡快打開工作局面。
論文關鍵詞 財政支農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關于農業和農村的各項財政政策和其他經濟政策,尤其是財政支農政策的落實,使得全國各地區農業生產全面發展,農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農村基礎設施等公共品供給得到了很大改善,農民增收的外部環境有了很大提升。但是,隨著農業產品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特別是近幾年來,農業產品購銷不夠、價格下降,農民群眾增收緩慢,說明了我國財政支農政策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
一 改革以來我國財政支農政策的一般性考察
1、 財政對農業投入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支農絕對量一直處于上升態勢。從1978年的151 億元增加到2004 年的1500億元(中央財政)。但是財政支農在政府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卻相對下降。從1978年至今,財政支農總體規模不斷擴張,但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例不斷下降。(見表1)
表1 財政支農支出占總財政支出比重與農業GDP占全國GDP比重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農業GDP
占全國GDP
27.1 24.5 21.8 19.9 20.2 20.5 20.4 19.1 18.6 17.6 16.4 15.8 15.3 14.6 財政支農支出
【關鍵詞】地方高校 研究生 激勵機制
研究生教育位于國民教育最高端,研究生也最具創新精神與活力,在國家創新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中央部署高校正在全面開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地方高校如何適應新形勢,切實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已經成為無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緊迫而現實的問題。本文從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培養激勵機制入手,研究地方高校為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在培養激勵方面的實踐與探索。
一、影響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激勵因素分析
地方所屬高校相對于中央部署高校而言,一般是指隸屬各省、自治區或直轄市,由地方行政部門劃撥經費的普通高等學校。
在研究生培養教育中多方面采取激勵措施,調動研究生學習和科研的積極性,激發研究生學習和科研的潛力,對于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越來越發揮出重要作用。財政部、教育部聯合下發的《關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財教[2013]19號)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完善研究生獎助政策體系??梢?,研究生培養教育中激勵機制的重要作用。所謂激勵機制,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給出的定義為:管理者依據法律法規、價值取向和文化環境等,對管理對象之行為從物質、精神等方面進行激發和鼓勵以使其行為繼續發展的機制。在對地方高校開展培養激勵機制建設的實踐研究中,我們發現研究生獎助學金、科研情況、學術成果獎勵、畢業條件等物質或精神激勵都是影響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經梳理基本形成了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激勵因素體系,包括獎助體系、課程教學體系、導師指導體系、學術優化體系、畢業遴選體系等子項目,如圖1所示。
圖1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激勵因素體系
可見,影響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激勵因素存在于培養全過程。全面構建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不能顧此失彼,避重就輕,需要統籌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提出科學有效的激勵措施,才有利于地方高校培養出高素質創新人才,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
目前,地方高校為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已經實施了一些激勵措施,而全面建設科學有效的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地方高校還面臨著諸多的現實困難。
1. 事務工作多,理論研究不夠,缺乏科學指導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基本上是學校統一管理或者校、院二級管理兩種模式,研究生處(院)是學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職能部門。地方高校研究生的招生錄取、學籍管理、培養教育、學位授予、畢業派遣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從入口到出口的工作都由研究生處負責,部分地方高校學科與學位點建設職能也在研究生處,可以說研究生處的工作任務是相當繁重。但由于研究生培養規模不是很大,所以在崗位設置及人員配備上,工作人員一般都比較少。日常工作中,研究生處工作人員疲于應對各項工作,沒有時間和精力靜下心來好好思考研究生培養和教育規律,理論研究不夠。學院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員,如教學秘書、科研秘書、研究生輔導員、分黨委秘書等,常常是一人身兼數職,大多數還都肩負著本科生的教育管理任務,所以對研究生教育規律研究更是有心無力。
我國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工作從2006年試點啟動,到如今已有7年多的時間,部分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對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進行了理論探索和研究,但是針對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的研究還不多,沒有形成反映內在本質規律的具有普遍性指導意義的理論,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建設與實踐仍然面臨著缺乏科學理論指導的尷尬局面。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條件、導師隊伍、科研實力和資源獲取等方面與部屬高校不可同日而語,部署高校的培養激勵措施在地方高校實施會面臨著不可想象的困難。因此,部署高校培養激勵機制研究成果在地方高校沒有多大的推廣價值,至多可以作為形式上的參考。
2. 投入不足是地方高校培養激勵機制建設的最大瓶頸問題
1999年教育部公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力求到2010年實現大學毛入學率15%,從當年起全國各類大學都開始了大規模的擴招。地方高校為適應新形勢,緩解因學生人數驟增帶來教學資源緊張的矛盾,不得以貸款巨額資金建設新校區。地方高校舉債建設新校區的資金基本上都超過了10億元,每年償還銀行利息的金額巨大,達到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面對如此巨大的資金壓力,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投入的資金能維持原有水平都十分困難,增加用于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建設的資金就更加困難重重。
2013年財政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關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財教[2013]19號 )文件,明確提出要完善研究生教育財政撥款制度,但只是明確了“完善中央部門所屬普通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財政撥款制度。建立健全包括生均綜合定額撥款、績效撥款、獎助經費在內的財政撥款體系”。從2012年起,中央財政給部署高校的財政撥款已經到位,部署高校完善研究生資助體系等培養激勵機制的資金得到了充分保障。雖然文件中規定了“各地要參照中央高校研究生教育財政撥款模式,建立健全地方所屬普通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撥款制度,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但地方財政在落實政策上有一定的延后性,地方支持高校發展的資金和中央財政也完全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舉例來說,目前作者所在地區的地方高校博士研究生助學金普遍在500元/月以下,而同地區的部署高校博士研究生助學金普遍已經達到了2000元/月。在資金投入上,地方高校實在難以效仿部署高校建立研究生獎助體系等培養激勵機制,投入不足成為培養激勵機制建設的最大障礙。
三、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建設的實踐探索
在新形勢下建立和完善符合研究生培養特點的激勵機制,應用行之有效的激勵手段,調動研究生學習和科研的積極性,把研究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地方高校并沒有因為困難重重而裹步不前,在實踐中也進行了有益探索。
1. 積極構建研究生獎助體系
建立研究生助學金制度,按月發放研究生助學金,用于補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助學金發放標準一般執行的是教育部研究生普通獎學金規定,部分高校根據實際情況也適度調高了標準,如作者所在學校研究生助學金為300元/月。落實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制度,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地方高校制定了研究生國家獎學金評審實施細則,重點獎勵學業成績特別優秀、科學研究成果顯著、社會公益活動表現突出的研究生。設立研究生社會獎學金,吸納如知名校友、合作單位等社會資源出資設置專項研究生獎學金,獎勵品學兼優的研究生或是在科技競賽、學術研究、管理創新等方面表現突出的研究生。設立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三助”崗位,統籌利用科研經費、學費收入、社會捐助等資金,加大津貼資助力度和崗位覆蓋面。
2. 開展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
為激發研究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地方高校重視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及研究。建設研究生精品課程,深化課程體系改革,推進教學模式和手段創新,促進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培育和建設反映學校教學特色和水平的研究生課程。加強研究生教材建設,選用國家研究生教學用書和高水平院校研究生教材內容,在引進、選用的基礎上,鼓勵編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索性、案例型等實踐性較強的教材,鼓勵專家學者整理課程講義,編著反映學校學科特色和水平的教材。開展教育改革研究,設立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資助項目,圍繞提高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探索新形勢下研究生教育教學的特點和規律,總結和探索新形勢下研究生教育的經驗和方法,提升研究生教育工作水平。
3. 強化導師責任制
把好導師入門關,綜合考察教師的師德、學術和實踐創新水平,強化任職資格條件,健全導師遴選、考核等制度。加強導師招生資格審查,根據每年科研項目和所能提供的資助水平,審核批準導師年度招生名額,一般情況下導師每年指導博士生不超過1人,碩士生不超過3人;若導師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或者是科研經費不足則停止當年研究生招生資格。實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導師責任制,要求導師對所指導的研究生要做到思想上正確引導,政治上明確要求,學術上嚴格把關,生活上熱情關心,幫助研究生全面發展。
4. 建立學術成果獎勵制度
對科研能力突出,學術研究成果豐碩的研究生給予資助或獎勵,是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的普遍做法。實施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資助計劃,支持博士研究生做出高水平博士學位論文,對論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或現實意義,研究課題有較大的創新性,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培養潛力的博士生給予資助,按月發放生活津貼,同時給予博士學位論文專項研究資助經費。開展研究生出國訪學資助工作,鼓勵研究生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參與國外高??蒲泻献黜椖浚卣箛H視野,對具有扎實專業基礎和科研潛力的研究生受邀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以及短期出國訪學給予大力資助,資助經費主要用于往返交通費、會議費以及在國外短期訪學的生活補助。開展研究生學術科研成果獎評選,鼓勵研究生刻苦學習,勇于創新,對在知識創新、科技發明與技術進步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進行評選,獲獎名單由學校公布表彰,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制定研究國家獎學金評審實施細則,設立參評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學術成果基本要求,對研究生的不同學術成果在國家獎學金評選計分標準中給予不同加分,激勵研究生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5. 建立畢業遴選激勵措施
制定博士、碩士研究生申請學位前發表學術論文規定,激勵研究生提高學位論文質量,要求研究生在申請學位論文答辯前必須發表與研究課題直接相關的學術論文。開展校級優秀學位論文評選,對申請者在校期間獲得的與學位論文有關的成果、論文的創新點、論文評閱意見及答辯結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學校對評選出的優秀學位論文作者和導師進行表彰,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進行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倡導優良學風,保證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研究生學位論文均需進行學術不端行為檢測,檢測結果作為建議是否授予學位的重要依據。開展碩博連讀研究生選拔,鼓勵碩士研究生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促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地方高校通過選拔程序,推薦優秀碩士研究生可不參加博士生入學考試而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參考文獻】
[1]成建平,韓萍芳. 運用激勵理論完善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2).
[2]葉善文. 構建研究生激勵機制的探討與實踐[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7(2).
論文關鍵詞:城鄉收入差距,影響因素,主成分分析
一、引 言
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令人關注的焦點,成為中國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諸多矛盾的集中體現。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為2.57:1,1983年一度縮小到1.7:1,而后的十幾年間,城鄉收入差距隨著國民經濟高速增長不但沒有縮小,反而不斷擴大。2000年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到2.8∶1經濟學論文,2007年則達到3.33∶1。城鄉收入差距過大不僅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增長,也使城市和農村形成強烈反差,構成了社會和政治不穩定的潛在因素,最終會阻礙中國經濟健康持續增長。因此,研究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因素,對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和解決城鄉協調發展的問題具有重大的意義。
在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因素分析中,理論界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詮釋,但可以總結為以下四種代表性觀點。一是資源性原因(吳敬璉、溫鐵軍、李朝林等),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源于農民增收困難,而制約農民增收的根本矛盾是人地關系矛盾,即大量的農民勞動力與稀缺的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論文開題報告范例。二是制度性原因(陳錫文、易秋霖、吳光炳、李伯霞等),認為城鄉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偏向的政策造成的,他們從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土地制度、戶籍制度、農村財政和稅收制度分析了制度的不合理對城鄉居民收入的影響。三是市場性原因(于鳳芹、彭騰等),認為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完善、農業信息渠道不通暢、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乏以及農業投資過少是擴大城鄉收入差距的原因。四是觀念性原因(吳碧君、于鳳芹等),認為整體上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質低,直接影響了科學種田經濟學論文,也不利于尋找其他就業機會,導致農民整體收入增加困難,因而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
這些結論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中國(甚至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城鄉收入差距現象,但是,城鄉收入分配研究無論是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上,還是在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上,還存在一些不足:對城鄉收入差距的描述和預測缺乏系統、科學的指標體系;沒有對中國城鄉收入差距變化的原因和過程有充分地理解;對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傳導機制并不十分清楚等。本文利用1980~2007年數據,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對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影響因素作實證分析。
二、城鄉收入差距模型分析
(一)測度指標
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因素很多,但可以大致歸納為兩個大的方面:一是發展類因素;二是二元化類因素。發展類因素主要包括物價水平、經濟發展總體水平、經濟實力、投資發展水平、外貿依存度和外商投資情況等方面的指標。二元化類因素則主要包括城鎮化水平、農村工業化水平、財政支出結構、城鄉投資對比、農業貿易條件以及惠農政策等方面的指標。經過比較、甄選,結合指標數據獲取的可行性原則,最終選取15個統計指標作為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因素體系(表1)。
表1 城鄉收入差距測度指標體系
影響因素
主要指標及代表符號
主要指標解釋
發展因素
CPI
反映物價水平
人均GDP
反映經濟發展總體水平
一產占GDP比重
二產占GFP比重
三產占GDP比重
財政總收入
反映經濟實力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反映投資發展水平
進出口占GDP比重
反映外貿依存度
實際使用外資額
反映外商投資情況
二元化影響因素
非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反映城鎮化水平
鄉鎮企業就業人數占農村人口比重
反映農村工業化水平
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
反映財政支出結構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城鄉比
反映城鄉投資
工農商品綜合比價指數
反映農業貿易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