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2 17:46: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區域經濟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區域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致使國家總體改革目標進退維谷。由于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東南沿海地區實行政策傾斜、資金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優勢,目前東南沿海與中西部的發展差距凸顯出來了。向沿海傾斜的區域政策使全國經濟重心總體向東南偏移,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類型和產業結構與東部地區也產生了很大差異。東南沿海區域與中西部地區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巨大差異,使以市場為導向的宏觀經濟改革目標與區域經濟發展目標之間發生沖突,使國家總體改革方案難以設計與貫徹落實。
中部經濟有“凹陷”之憂。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沿海發展戰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部地區已成為全國的“經濟凹地”,本論文由
整理提供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和改造”的方針,中部地區經濟地位相對下降。中部地區農業比重很大,農村人口過多,由于靠農業發展的出路越來越窄,而制造業又沒有出現由東部向中部轉移的梯度效應,在東部大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經濟振興的新形勢下,中部地區經濟結構轉型所面臨的國內與國外的壓力會加大,“經濟凹地”有可能會加深。
區域產業結構趨同,重復建設,區域經濟特色不明顯。一是重復建設,這不僅出現在價高利大的產業領域,而且在基礎設施領域尤甚。二是在開放引資上競相出臺優惠政策,在外貿出口上競相壓價,導致過度或惡性競爭,甚至區際聯系還要小于與國際的聯系。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三是存在嚴重的產業同構現象。加速擴大的地帶間經濟發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興地富民”的客觀壓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項目投資上置全局性資源浪費、生產能力過剩而不顧,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復引進、生產、建設,從而導致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現象不斷加劇。這不僅抑制了地區經濟比較優勢的發揮,喪失了地區分工效益和規模經濟效益,而且影響國民經濟整體效益的提高。
地方割據現象仍比較嚴重。在地區差距日漸擴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驅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開的形式,或以隱蔽的形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如區域間為爭奪緊俏資源而展開的資源大戰;構筑名目繁多的貿易壁壘和行政壁壘;互相實行資源、技術、人才、商品的壟斷和封鎖等來保護本地區的利益。不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本論文
整理提供而且使地區、行業、企業間的優勢無法互補,造成資源浪費,并最終導致競爭、開放、統一的國內大市場難以形成。目前,各地區進一步擴張面臨的共同障礙,是行政體制分割,各自為政,行政性區際關系替代了市場性區際關系,難以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及經濟融合。
不發達地區的造血功能不足。對不發達地區而言,其基礎設施建設明顯落后于沿海發達地區,優惠政策也沒有絕對的優勢,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更為重要的是不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落后,缺乏對外部資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經費不足,使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雪上加霜。
“資源換增長”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優惠政策招商引資作為促使本地經濟發展和GDP增長的最優選擇,這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個最普遍的問題。
2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加強宏觀調控,進行必要的政府干預。從我國目前體制轉軌時期的特殊情況來看,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場發育還不充分,各地經濟的市場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國統一的市場尚未形成。所以政府應通過轉變自身職能,促進市場發育,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比較寬松的市場環境。同時,還應通過制定適當的區域經濟政策,本論文由
整理提供防止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導致地區差距講一步擴大。為解決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政府通過必要的投資傾斜和政策傾斜,加強不發達地區的智力投資,扶持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宏觀調控措施,達到各個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同時尋求“點”的突破,國家在各地區發展的點上集中投入資金、引入技術,培植主導產業,使之成為真正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極。
淡化行政區劃色彩,強化經濟區域功能。打破部門、地域界限,本著“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結構優化、效益優先”的原則聯合起來,推動城市間、地區間的規劃聯動、產業聯動、市場聯動、交通聯動和政策法規聯動,通過整合區域資源,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壯大跨區域的龍頭產業,以較低的成本促進產業優勢的形成。整合的思路應是改革和優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縱橫向權力結構,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權和集權的度,從法律、組織、風險等方面約束和規范地方政府的行為,使政府真正從管理走向服務,從全能走向有限,從根本上克服和解決“行政區經濟”的弊端。走聯動發展,共同繁榮的路子。
統籌區域發展規劃,建立區域利益調整機制。東部地區要繼續發揮引導國家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優先發展高技術產業、
出口導向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揮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主力軍的作用。中部地區多數都是農業大省,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調出基地,本論文由無憂論文
理提供充分利用其承東啟西、縱貫南北,地處全國水陸運輸網絡中樞的有利區位和綜合資源優勢,“東引西進”加快傳統工業技術改造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盡快崛起,成長為推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又一主動力。從西部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西部大開發戰略力圖通過實施西氣東輸、東電西送、南水北調和青藏鐵路等通道網絡建設,與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等工程,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為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搭建更寬廣的平臺。
理順資源價格體系?,F在我國區域間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換的主要阻力有兩個:一是自然資源產品相對低價、工業制成品相對高價的不等價交換,二是地區分割和地區封鎖。因此,協調區域市場需要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其中最為關鍵是理順資源價格體系,提高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程度。
落后經濟區域發揮本地優勢,突出特色。中國中西部地區經濟落后的普遍現象是:生活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低,人口增長快,失業率高,嚴重依賴農產品和初級產品出口,依附性強,生產力脆弱,交通不發達,自然條件差。根據當展理論與區域經濟理論,綜合考慮中西部的實際困難,當前應當重點抓好的問題是,最大限度地調動落后經濟區域的內部積極因素,發揮本地優勢,加快自身發展。
加強東、中、西部企業合作。當前最重要、最現實的就是引入東部和中部的市場主體,在東中西聯動中,推進西部大開發。東中西部經濟技術合作,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商品貿易為主,投資與企業并購僅占15%,本論文由無
1.1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分析反映經濟增長的指標有很多,有的學者以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均GDP等指標來衡量,筆者認為人均GDP剔除了人口規模的影響,同時包含的內容也最為全面,用來衡量經濟增長較為合理.從表2中可以看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河南經濟發展顯著增加.
1.2城鎮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效應分析從數據的可得性和口徑的一致性出發,本文選用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以下簡稱GDP)比重來衡量產業結構的變化情況,城鎮化發展水平指標仍選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所采用的數據均來源于2013年河南省統計年鑒,時間跨度為1978—2012年.從表3可以看出,隨著河南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河南產業結構的第一產業比重呈現快速下降趨勢,第二產業表現出先下降后平穩上升的趨勢,第三產業則現為先上升后下降又逐漸上升的趨勢,這意味著河南整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大體上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
1.3城鎮化對就業的影響效應分析1)城鎮化對就業總量的影響.從表4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河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率的穩步提高,河南省的從業人員數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鄉村從業者的變動趨勢與全社會從業者的變動趨勢具有較大的相似性,主要是因為河南還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占主導地位,鄉村從業者的變動對于全社會從業者的變動具有決定作用.隨著河南城鎮化的發展,為城鎮和農村從業者總量的增加產生了極大的影響.2)城鎮化對就業結構的影響.從表5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河南省三次產業就業人員構成呈現出以下態勢,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呈現出明顯的下降態勢,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由此可以看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河南省的勞動力正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這正是河南省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合理的表現.
1.4城鎮化對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效應分析隨著河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河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都呈現出大幅度上升的趨勢(見表6).其中在任一時期,河南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均顯著地高于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另外,從城鄉居民收入之比可以看出城鎮化的發展一方面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也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但從總體趨勢可以看出,城鄉收入差距呈現出明顯上升的趨勢。
2城鎮化在促進河南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1制約城鎮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分析
2.1.1城鎮化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緩慢城建資金籌措難度加大,城建需求資金有增無減,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遠不能滿足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需要.我省城建資金主要來源于土地招拍掛、銀行貸款、政府新增財力和基礎設施出讓、轉讓,部分大中型城建項目能爭取到國債資金、世行貸款和亞行貸款.但是城建項目建設市場化運作水平不高,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力度不夠大,現行的融資模式對財政的依存度過高,投資方式單一.城建資金需求的旺盛與投融資平臺不發育、籌資渠道不暢的矛盾日趨尖銳,資金問題仍是制約城鎮化發展的瓶頸.加快理順城建投融資體制改革,培育現代金融水平的地方城建投融資平臺更好地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
2.1.2制度障礙嚴重制約城鎮化進程的發展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城鄉戶籍管理制度、城鄉分離的就業制度、不能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不平等的社會保障制度、向城市傾斜的財政金融政策等等阻礙了我省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社會資源短缺,尤其是按照常住人口定義被統計為城鎮人口而戶口不在城市的農民,其在孩子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都無法獲得同城鎮市民同等的待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鎮化的質量和效果,不符合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內涵,迫切需要得到解決.
2.1.3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人口質量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勞動力對城鎮化及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僅僅在于勞動力的數量多少,更關鍵在于勞動力的質量高低.目前河南農村文化教育落后,加上農民思想觀念陳舊,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低,嚴重影響了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低素質勞動力的轉移領域必將越來越窄.同時,由于不能隨時掌握市場信息,主動去尋找信息,不能及時了解勞動力的需求情況,使得勞動就業不能與信息變化同步,失去很多就業機會.
2.2加快城鎮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2.2.1建立城鎮化多元投入并行的資金機制城鎮基礎設施能力與老百姓日益增長的需求矛盾仍是當前主要矛盾,必須千方百計加大城鎮基礎設施能力建設.一是公共財政體制應加大對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傾斜式投入,二是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對城鎮基礎設施、經營性項目、準經營性項目全面開放,吸引社會資本全面參與城市建設,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和多元化投融資機制,進一步激活內需.加大招商力度,創新招商方式.開展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建立環境資源化、資源貨幣化的有效良性循環機制[10].三是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業,中小城市要借激發內需金融創新的契機,迅速組建成立中小城鎮發展銀行,為中小城鎮建設進行面對面的服務;中小城鎮需要把優質資產和項目捆綁起來,形成更大的市場愿景,吸引金融機構更大的支持,實現雙贏.
2.2.2深化政策制度改革,推進制度創新一是建立新型戶籍管理制度,逐步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落戶條件,使在城鎮有穩定就業和固定居住的農民工及其家屬有序轉化為城鎮居民,并且擁有和城鎮居民完全相同的權益,使進城農民真正地融入城市.二是深化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面向所有非農產業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體系,促使進城務工農民享有和城市居民相同的社會保障政策,同時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推進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發展.
論文摘要: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布局繼20世紀80年代沿海發展戰略、90年代末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后,目前新的區域發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實行東西互動,帶動中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本文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作了分析,指出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區域經濟是各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大城市為中心、發展水平相近地區的經濟聯系和合作加強,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區。我國區域經濟按地理位置劃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從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廈門、深圳、湛江等整個海岸線為快速發展的經濟區域;第二層次是從哈爾濱、沈陽、石家莊、太原、鄭州、武漢、合肥、南昌、長沙等內陸屬于發展較慢的經濟區域;第三層次是西部地區為發展落后的經濟區域。
1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區域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致使國家總體改革目標進退維谷。由于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東南沿海地區實行政策傾斜、資金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優勢,目前東南沿海與中西部的發展差距凸顯出來了。向沿海傾斜的區域政策使全國經濟重心總體向東南偏移,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類型和產業結構與東部地區也產生了很大差異。東南沿海區域與中西部地區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巨大差異,使以市場為導向的宏觀經濟改革目標與區域經濟發展目標之間發生沖突,使國家總體改革方案難以設計與貫徹落實。
中部經濟有“凹陷”之憂。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沿海發展戰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部地區已成為全國的“經濟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和改造”的方針,中部地區經濟地位相對下降。中部地區農業比重很大,農村人口過多,由于靠農業發展的出路越來越窄,而制造業又沒有出現由東部向中部轉移的梯度效應,在東部大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經濟振興的新形勢下,中部地區經濟結構轉型所面臨的國內與國外的壓力會加大,“經濟凹地”有可能會加深。
區域產業結構趨同,重復建設,區域經濟特色不明顯。一是重復建設,這不僅出現在價高利大的產業領域,而且在基礎設施領域尤甚。二是在開放引資上競相出臺優惠政策,在外貿出口上競相壓價,導致過度或惡性競爭,甚至區際聯系還要小于與國際的聯系。三是存在嚴重的產業同構現象。加速擴大的地帶間經濟發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興地富民”的客觀壓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項目投資上置全局性資源浪費、生產能力過剩而不顧,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復引進、生產、建設,從而導致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現象不斷加劇。這不僅抑制了地區經濟比較優勢的發揮,喪失了地區分工效益和規模經濟效益,而且影響國民經濟整體效益的提高。
地方割據現象仍比較嚴重。在地區差距日漸擴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驅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開的形式,或以隱蔽的形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如區域間為爭奪緊俏資源而展開的資源大戰;構筑名目繁多的貿易壁壘和行政壁壘;互相實行資源、技術、人才、商品的壟斷和封鎖等來保護本地區的利益。不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而且使地區、行業、企業間的優勢無法互補,造成資源浪費,并最終導致競爭、開放、統一的國內大市場難以形成。目前,各地區進一步擴張面臨的共同障礙,是行政體制分割,各自為政,行政性區際關系替代了市場性區際關系,難以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及經濟融合。
不發達地區的造血功能不足。對不發達地區而言,其基礎設施建設明顯落后于沿海發達地區,優惠政策也沒有絕對的優勢,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更為重要的是不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落后,缺乏對外部資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經費不足,使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雪上加霜。
“資源換增長”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優惠政策招商引資作為促使本地經濟發展和GDP增長的最優選擇,這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個最普遍的問題。
2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加強宏觀調控,進行必要的政府干預。從我國目前體制轉軌時期的特殊情況來看,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場發育還不充分,各地經濟的市場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國統一的市場尚未形成。所以政府應通過轉變自身職能,促進市場發育,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比較寬松的市場環境。同時,還應通過制定適當的區域經濟政策,防止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導致地區差距講一步擴大。為解決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政府通過必要的投資傾斜和政策傾斜,加強不發達地區的智力投資,扶持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宏觀調控措施,達到各個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同時尋求“點”的突破,國家在各地區發展的點上集中投入資金、引入技術,培植主導產業,使之成為真正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極。
淡化行政區劃色彩,強化經濟區域功能。打破部門、地域界限,本著“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結構優化、效益優先”的原則聯合起來,推動城市間、地區間的規劃聯動、產業聯動、市場聯動、交通聯動和政策法規聯動,通過整合區域資源,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壯大跨區域的龍頭產業,以較低的成本促進產業優勢的形成。整合的思路應是改革和優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縱橫向權力結構,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權和集權的度,從法律、組織、風險等方面約束和規范地方政府的行為,使政府真正從管理走向服務,從全能走向有限,從根本上克服和解決“行政區經濟”的弊端。走聯動發展,共同繁榮的路子。
統籌區域發展規劃,建立區域利益調整機制。東部地區要繼續發揮引導國家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優先發展高技術產業、出口導向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揮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主力軍的作用。中部地區多數都是農業大省,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調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東啟西、縱貫南北,地處全國水陸運輸網絡中樞的有利區位和綜合資源優勢,“東引西進”加快傳統工業技術改造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盡快崛起,成長為推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又一主動力。從西部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西部大開發戰略力圖通過實施西氣東輸、東電西送、南水北調和青藏鐵路等通道網絡建設,與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等工程,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為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搭建更寬廣的平臺。
理順資源價格體系?,F在我國區域間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換的主要阻力有兩個:一是自然資源產品相對低價、工業制成品相對高價的不等價交換,二是地區分割和地區封鎖。因此,協調區域市場需要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其中最為關鍵是理順資源價格體系,提高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程度。
一、現階段邯鄲經濟發展機遇與挑戰解析
(一)發展機遇
未來5年,我們處于不可多得的黃金發展期,面臨著重大發展機遇。首先,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快速發展,國內外經濟融合、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將有助于邯鄲市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做大做強優勢產業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其次,我國正處在重化工業主導的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上升期,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全面升級,將為結構偏重的邯鄲市經濟發展提供難得的機遇;第三,邯鄲市處于中原腹地,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獨特區位優勢,隨著東西產業轉移、南北經濟融合的加快,將進一步推動邯鄲市區位優勢的發揮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第四,隨著省委、省政府“一線兩廂”發展布局的全面實施,邯鄲市打造河北南廂經濟增長極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區域投資吸引力和經濟影響力將明顯提升,經濟發展潛力將充分釋放。
同時,邯鄲市經過近一個時期的不斷探索,發展理念進一步更新,發展思路更加清晰,工作重點更加突出,發展環境不斷改善,全市上下堅持樹正氣、講團結、求發展,干事、創業、為民的氛圍日漸濃厚,這些都為“十一五”更快更好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面臨挑戰
進入新時期,邯鄲市仍面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給發展帶來一定的壓力。一是產業結構優化度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強,特色不突出;工業主導產業集中度不高,現有支柱產業對資源依賴程度過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和戰略支撐作用不夠強,缺乏在全國、全省有重大影響的大企業、產業集群和知名品牌;服務業相對滯后,現代和新興服務業發展緩慢。二是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主導型產業結構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資源、環境約束日益明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任務十分艱巨。三是體制機制問題仍然是影響發展的根本性因素。改革總體進程不快,對外開放水平不高,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亟待突破。四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經濟社會之間發展不夠協調。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東部縣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科技總體實力弱,自主創新能力差,人才結構不合理,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缺乏;社會事業欠賬多,社會保障、就業再就業壓力大,農村教育、衛生事業不適應,居民收入滯后于經濟增長。此外,邯鄲市還面臨著區域競爭日益激烈的挑戰,全省及周邊城市未來發展勢頭很猛,這將給邯鄲市在全省晉位和建設區域經貿中心帶來很大壓力。
“十一五”時期對邯鄲市來說,既是“黃金發展期”,又是“矛盾凸顯期”,我們必須審時度勢,趨利避害,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強烈的憂患意識,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力爭在新一輪產業分工和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
二、邯鄲市經濟類外語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我們培養的外語人才更適用于從事教學和研究,而不能把語言作為工具運用于實際交流。但是,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更加明顯:一方面企業招不到真正需要的外語人才,另一方面外語人才找不到人盡其材的合適崗位。調查結果反映了外語人才的現狀是:到各企業應聘的外語專業畢業生多,但符合要求的少,想要招到滿意的人才更是難。這說明,社會經濟所需要的外語人才與高校培養的外語人才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矛盾,企業在對外經濟活動中需要的是實踐應用型外語人才,而學校在專業設置方面則偏重于培養應試型和理論型外語人才。
事實證明,地方院校的發展離不開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地方院校的發展又會促進本地區經濟的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吹竭@一點,地方院校應從當地的經濟發展及就業市場的需求出發,充分發掘利用地方特有的辦學資源,調整發展模式,走有自己特色的路。這是關系到地方院校在今后一段時期內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的空間、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以邯鄲學院為例,英語專業多年來一直承擔著培養服務于本地區中學教師任務,具有一定的教師教育經驗。建議要繼續發揮自己的長處,重點辦好師范類英語教師培養工作,在此基礎上再拓寬發展渠道,比如現已增設的商務英語專業,是否還可考慮增加旅游英語專業,以適應邯鄲及周邊旅游業的發展。
三、外語人才培養如何與邯鄲市經濟發展相適應
應在全市范圍內作人才需求分析和預測,根據分析和預測結果對課程設置作出相應調整,使我們培養出的人才能夠最大限度的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也為我們的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那么,如何開展社會人才需求分析和預測呢?
首先,對邯鄲市外語人才需求走勢分析,根據戴煒棟等在《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育體系》的建議,應包括以下內容:目前外語人力資源的配置情況,如人才總量基本情況,學歷結構、語種結構、分布結構、層次需求、性別結構等;人才升降情況,尤其是人才緊缺和盈余情況。其次,對社會經濟背景制度分析。對人才需求的社會背景與行業背景進行調查,如機械制造外語人才、電子信息外語人才、金融財會外語人才、服裝紡織外語人才、交通運輸外語人才、食品衛生外語人才等的需求情況。第三,對人才發展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分析。如以邯鄲市社會經濟發展的特殊性出發,有效地尋找出區域外語教育人才走勢、發展動力和需求制約。根據需求分析,與當地政府合作建立信息引導機制和人才需求的預測預報基地。
區域經濟發展包括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經濟結構的轉變、公共事業的發展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應該以市場為基礎手段,區域經濟發展也應該遵循著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但市場并不是萬能的,在區域經濟發展的一些領域,市場是無效的或是缺乏效率的。這就需要地方政府發揮自己的作用,引導區域經濟健康發展。
1.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是指資源配置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達不到帕累托最優的各種情況。在市場失靈下,公共產品不能實現完全、公平的供給。因此,克服市場失靈通常要求政府的干預。但是,地方政府對市場活動的介入和干預,只能是輔的、補的,而不能過度的進行強權干預,違背市場經濟規律。
2.政府利益地方化
在地區差距日漸擴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驅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開的形式,或以隱蔽的形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產生了一系列阻礙區域經濟發展的異化行為,各地區進一步擴張面臨的共同障礙,是行政體制分割,各自為政,行政性區際關系替代了市場性區際關系,難以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
3.公共服務缺乏
政府的公共服務是指以政府為主的公共部門生產的、供全社會共同消費、平等享受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長期以來,我國地方政府在公共產品的提供上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經濟建設和公共事業的投人不平衡,偏重生產性和盈利性的經濟類基礎設施(交通、水電、通訊等),而對社會保障、文化教育、環境保護等公共事業的投入不足,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二是在公共事業的投人上,又沒有把經營性和非經營性的分開,導致公共產品領域不斷擴大,給財政造成沉重的負擔,使財政支出捉襟見肘,這既限制了基礎設施的發展,又限制了公共事業的發展。三是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片面追求的增長而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造成了人與自然環境的不協調。
二、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主要有市場因素、自然地理條件、基礎設施條件因素、產業結構布局因素和政策等。要克服這些因素,就需要地方政府發揮作用。
1.制定科學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引導區域經濟發展
地方政府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引導本區域經濟發展。首先要根據中央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明確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并確定發展規劃的分步實施落實。其次要根據本區域經濟發展實際,確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再次要確定發展本地經濟,引進人才,技術,資金方面的重點方向和目標。最后制定良好的地方教育政策,人力資源開發政策,優化人才環境,實現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相一致、相互補充。
2.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擔的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實施公共政策,擴大社會就業,提供社會保障,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的職能。地方政府對區域經濟發展起重要的推動作用。
3.轉變政府職能,進行政府管理創新
首先,將公共管理作為地方政府管理的基本職能,凸顯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
其次,強化地方政府妥善協調利益關系的能力,保障社會公平正義。
第三,將解決民生問題作為地方政府管理的著力點。
第四,尊重市場規律,發揮政府特有作用,淡化行政區劃,強化經濟區劃,破除行政壁壘,優化區域經濟布局。
4.培養人們的市場意識,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
市場意識不是從書本上學來的,而是在實踐中產生的。有了市場人們自然會有市場意識,但是市場又是依靠有市場意識的人建立起來的。解決這個問題,政府首先要轉變自己的價值取向,從自我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變,下放權力,市場的事情依靠市場機制本身去調節。地方政府政府要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法律環境,確保區域政策的嚴肅性、有效性、連續性以及穩定性,保障地方政府之間,政府和企業之間能夠依法處理相互之間的利益關系,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創造一個穩定預期收益的投資環境,給各類投資者以信心和激勵,從長遠的角度促使資源在區域間合理流動。
5.調整區域產業結構,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主導產業
區域產業結構是區域內產業空間組合的狀態,合理地利用區域資源,大力發展主導產業,求得更大的區域效益,是地方政府的最終目標。從產業布局來看,由于長期受條塊分割的影響,目前區域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同化現象較為突出。根據區域產業集聚理論,由于區域的主導產業,在生產上或者在產品分配上有著密切聯系,或者在布局上有相同的指向性,這些產業按一定比例布局在區域的某個優越的地區內,就可以形成一個高效率的生產系統,改善企業生產的外部環境,從而使區域整個生產系統的總體功能大于各個企業功能之和。從企業發展方面來看,為私人部門創造就業機會,提供資金支持和財政承諾;以區域內主導產業為主建立競爭優勢;設立可量化的目標以監測其進展;促進區域市場而非地方市場的發育等。
6.培育和發展民間組織,完善經濟發展的服務體系
鼓勵建立各類民間組織。各級地方政府應積極推進體制改革,打破阻礙民間組織發展的制度障礙,為民間組織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組建跨地區的民間組織,以民間的力量自下而上地推進地方政府合作,進而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智囊機構,主要由各地的經濟專家學者組成,為區域間地方政府決策提高咨詢。二是培育“中間體組織”的成長。這里的“中間體組織”主要是指由市場原則與組織原則的相互滲透、盈利性組織原則與非盈利性組織原則的相互滲透、政府組織原則與民間組織原則的相互滲透所衍生出來的具有新特征的組織體。
民間組織可以對市場經濟制度產生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會彌補市場組織功能作用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抑制企業組織的非市場化行為和不良的市場行為;另一方面可以分解部分政府的經濟職能,抑制政府權力無限擴張的趨勢。保證市場機制作用的正常發揮。地方政府應鼓勵這些民間組織發揮效用。通過這些自發的或官方促成的民間組織逐步提升企業戰略、拓展市場深度和擴張市場容量,并對政府形成軟約束。
參考文獻:
[1]張雷寶.地方政府公共投資效率研究[M].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05.
[2]魏后凱.中國地區發展[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3]胡兆量.中國區域發展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陳棟生.區域經濟學[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5]馬雄光.經濟體制過渡期:政府必須主導區域經濟的發展[E/DL].北大天網,2003,(7).
[6]龍永圖.地方政府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應做四件事[E/DL].中國新聞網.2003,(6).
[7]馬國強.稅收政策與區域經濟發展[J].轉軌時期的稅收理論研究,2004,(9).
高等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是當前社會發展需要的一個產業結構方面的調整。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需要高等院校培育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優秀人才,實現科教興國這一偉大戰略。在國家發展的立場來說,高等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可以加快區域經濟模式的轉變,使得產業結構的調整更加的順利,另一方面也可以為高等院校的畢業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崗位,通過人才創新推動整體經濟的發展。
二、高等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這一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沒有能夠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果,筆者通過多年的工作經驗,總結出一些幾點以供參考。
(一)高等院校設置的專業未能滿足區域經濟發展
目前,一些學校為了吸引生源,追隨國家發展“潮流”,不顧當地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而盲目的設立專業,使得一些“華而不實”的專業越來越多,社會需求的技術型人才越來越少,極大的影響了當地經濟發展的速度。陜西省高等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體現,這不僅僅重視了科教興國這一戰略也強調了人才強國。高等院校能夠有利區域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促進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二)高等院校發展自身的問題
首先,一些高等院校所處經濟區域較為貧困,沒有足夠的師資力量,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教育體制不合理等等方面的煙癮,使得學生所學知識沒有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畢業時很難找到適合自己專業的工作,加大了學生的就業壓力。其次,一些高等院校內部管理存在問題,在進行學生實習、見習安排方面沒有做到學校應有職責,使得學生在在就業方面出現較大問題。高等院校培育更多的創新型人才是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
(三)區域經濟體未能和高等院校建立完善、長久的合作機制
這就導致學校既不能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情況企業也不能清楚什么樣的人才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另外掌校和企業缺少交流、合作,就不能長期有效地為企業培訓專業人才企業也不能幫助學校解決學生就業問題。高等院校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著當地的高等院校的為了發展,只有兩者建立長久的合作機制才能更好地發揮高等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的作用。
三、高等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策略
(一)調整高等院校專業設置,適應區域經濟發展
高等院校的專業決定了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內容,決定了學生未來就業的方向;高等院校專業設置的合理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等院校的發展方向,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的進程。陜西省高等院校在設置專業這一方面應該立足于本地經濟發展的狀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專業的設定和調整,最大限度的適應陜西省經濟的發展。
(二)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
高等院校應優化學校教育資源,提高師資科研能力水平。學校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高等院校應平衡各優勢學科的教育資源,合理安排學生去企業實習,。教師的科研水平決定著學校的科研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因此對于學校重點學科高水平的科研師資團隊不僅更容易取得相應專業的建樹,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科研水平和就業競爭力。
(三)完善校企合作制度
學校與企業之間通過合作培訓的方式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還可以為畢業生增加實習經驗和就業機會。通過兩者的合作,企業向高等院校的學生傳遞社會對莫方向人才需要的信息,高等院校向企業提供最新的科技和灌輸先進的思想。兩者通過更緊密的合作和交流實現雙贏。
四、結語
(一)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
應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拓寬投資渠道,合理分配資金:
(1)加大政府財政資金投入。國家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最大受益者,職業教育的發展直接促進了產業經濟的增長。因此,政府財政投入應當是支撐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
(2)鼓勵社會和企業資金投入。職業教育在促進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解決了社會就業問題,滿足了企業招工需要,社會和企業作為職業教育的受益者,也應當承擔起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責任;
(3)引導家庭和個人資金投入。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投入主要是由國家和個人承擔,就我國國情來說,為了發展職業教育,家庭和個人的資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家庭和個人對于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不僅有利于培養出更多的高級技能人才,助力我國經濟增長,更有利于提高家庭和個人的受教育程度,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對于我國國計民生具有重大意義。
(二)構建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
構建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對于保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技術人才地位,規范勞動力市場,促進經濟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1)建立全國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工作體系,主要是成立由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委員會、行業認證機構、證書機構及鑒定站組成的認證工作機構,明確職責,形成全國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機構體系;
(2)加強職業資格證書的質量管理。我國目前的職業資格證書來源復雜,降低了職業資格證書的可信度,嚴重影響了我國職業資格認證的權威性。因此,一方面,要建立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考核、頒發及管理機構;另一方面,要建立標準化和多元化的考核體系,實現教考分離,考評的組織實施由政府授權的考試中心負責,建立公正公開的第三方認證規則;
(3)推行就業準入制度。就業準入制度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嚴把生產操作流程的重要方式,要充分發揮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對市場經濟勞務用工的規范作用,就必須推行就業準入制度。對于無證上崗的現象,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嚴肅處理,堅決打擊勞務用工亂象。
(三)完善教育銜接機制,促進校企合作
完善教育銜接機制,促進校企合作是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保障。具體包括兩個方面:
(1)完善教育銜接機制,提高辦學層次。一方面,我們應該完善職業教育內部、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機制,使職業教育學生畢業后能夠順利進入更高層次深造;另一方面,應選取有條件的地區試點,率先開辦本科層次與研究生層次的職教專業,逐漸形成職教系列的中專、???、本科、研究生等層次,從而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層次,滿足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對職教人才的高質量需求;
(2)促進校企合作,增加實踐機會。一方面,政府應當制訂相關鼓勵政策,支持行業協會、企業與職業院校密切合作,幫助有辦學能力的大企業辦好本企業的職業學校和培訓中心;另一方面,要引入學徒制思想,建立校企共贏的利益鏈,實行彈性學制,合理分配在校學習和企業頂崗實習時間,教學與實踐交替進行,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教學和管理,組織專業教學和技能訓練。在行業、企業的推動下,使職業院校不斷深入市場,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四)保障就業,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
保障就業,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具體包括兩個方面:
(1)保障就業,提高職教畢業生就業率。職業學校應合理設置專業,與企業實際需求相適應;加強專業技術培訓,使學生具備上手快的就業優勢;同時要密切與企業的聯系,及時掌握招聘需求信息,通過簽訂協議班等方式保證學生就業;在就業政策上給予優惠,在戶籍、檔案、職稱評定以及創業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對職教生與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給予同等的關注和重視;
(2)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首先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政府應進一步規范勞務用工行為,優化勞動環境,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各級勞動和人事保障部門要加強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信息服務和就業咨詢指導,增強學生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政府和教育部門要帶頭重視技術工作,重視技能人才,重視職業教育,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經濟作用,從而提高技能人才在社會上的地位。
二、總結與討論
總之,上述實證分析表明,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有絕對重要的地位,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因此,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將有助于我國區域經濟總量的持續增長,對區域經濟增長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不同地區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各不相同,要提高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必須在各地區采取符合當地經濟、社會、教育發展水平的職業教育支持政策。具體措施包括:
(1)地方政府應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特點及實際需要,制定合理的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對于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應重點發展初、中等職業教育,提高廣大勞動者素質;而對于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應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大量高級技能人才,支撐地方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
(2)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重視職業教育的經濟功能,努力完善職業教育體系,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的專業型、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