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30 17:32: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民經濟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增值稅增值稅轉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使得我國稅制結構的主體稅種——增值稅的轉型研究已經進入了成熟的階段。在增值稅轉型研究中更多的是從增值稅有利于促進投資和消除重復征稅的角度進行的,對于增值稅轉型與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的增長考慮得似乎不夠。
一、增值稅轉型對投資與經濟增長的影響
增值稅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主要在于消除重復征稅,有利于促進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的發展,有利于實現市場機制下的稅收中性。但是,增值稅抵扣制度的不同,造成投資者的實際稅收負擔有所不同,進而影響到投資者的投資積極性,最終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增長。
以下表的計算為例,來分析不同類型的增值稅的實際稅收負擔水平。(表見《揚州大學稅務完學報》2001年第2期第20頁)
從上表可以看出,盡管國內生產總值一樣,法定稅率一樣,年折舊額、年存貨增加額和年固定資產增加額都一樣,但由于增值稅的類型不一樣,造成企業的實際稅收負擔不一樣。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年存貨增加與年固定資產增加額之和等于年投資增加額。相比較而言,消費型增值稅投資越多,實際稅收負擔率越低,投資越少實際稅收負擔率越高,投資增加對增值稅稅收負擔影響的程度最高。生產型增值稅投資越多,實際稅收負擔率越高,投資越少實際稅收負擔率越低,投資增加對增值稅稅收負擔影響的程度最低。收入型增值稅因投資的改變而造成的稅收負擔水平處于中央。這樣隨著投資的變化,當投資增加或減少時,稅收負擔率不同,從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投資與實際稅收負擔率之間的關系可用投資稅收彈性來說明,主要表示稅收水平的變化對投資的影響;經濟增長與稅收負擔率之間的關系可用稅收收入彈性來說明,主要表示隨著經濟的增長,稅收收入將怎樣變化。
設投資增加額I=VP+FP,VP=mI,則FP=(1-m)I,m為流動資產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邊際消費傾向為C,按照乘數理論,國民收入增加額GDP=I/(1-C),(這里不考慮引致稅收的問題)稅收增加額為T,投資稅收彈性EI=I/T×T/I,稅收收入彈性EGDP=T/GDP×GDP/T。按此定義計算各種類型增值稅的投資稅收彈性和收入稅收彈性如下表。(表見《揚州大學稅務完學報》2001年第2期第21頁)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投資增加相同的時候,投資稅收彈性E生產型<E收入型<E消費型,說明消費型增值稅對投資的刺激程度最高。投資稅收彈性受投資結構的影響(投資結構上,m越小說明固定資產投資越大),相對于三種類型的增值稅來說,m越小,E消費型>E收入型>E生產型,當m增大時,生產型增值稅的刺激作用也逐漸增大,消費型增值稅對投資的刺激作用基本不受投資結構的影響,收入型增值稅受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影響。在這里,也可以看出,隨著投資的增加,經濟在迅速增長,稅收收入也在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T低于國民收入的增加幅度GDP。因為EGDP消費型<EGDP收入型<EGDP生產型,說明消費型增值稅的稅收收入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增加的幅度最低。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從總量上看,各種類型的增值稅都有促進投資增加的作用,消費型增值稅推進投資增長的作用最大,而且特別有利于促進固定資產的投資,生產型增值稅促進投資增長的作用最小,而且僅有利于存貨投資的增加。增值稅轉型形成對投資需求的拉動效應,其現實意義是增值稅盡快轉型能較好地適應當今世界科技發展迅速、資本有機構成加快的投資發展趨勢。
從對行業投資的刺激上看,消費型增值稅特別有利于促進資本密集型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多)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存貨投資多)投資的增長膨脹,生產型增值稅僅僅有利于促進勞動密集型行業投資。這說明實行消費型增值稅既有利于促進投資增長和科技進步,又有利于促進勞動力就業,這對于我國解決溫飽問題以后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業問題的解決也是有益的。增值稅轉型形成對經濟結構的調整效應。
從經濟周期的角度看,在經濟出現逐步下降的時候,消費型增值稅的推進投資的作用,可以起到保護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在經濟增長旺盛的時候,消費型增值稅的實施,對投資的促進作用有可能加劇通貨膨脹的程度。實際上,在資本有機構成越來越高的經濟條件下,經濟增長愈快,固定資產投資愈多,消費型增值稅也就越刺激投資的膨脹。增值稅轉型形成對通貨膨脹的刺激效應。為了保證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我們不能不對消費型增值稅刺激投資膨脹的影響予以足夠的重視和充分的研究。
從國家取得收入的角度上看,消費型增值稅的稅收收入具有較強的累退性,有可能造成國家收入的下降和宏觀調控能力的削弱。增值稅轉型形成對稅收的累退效應。
總之,增值稅轉型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但是在保證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方面,需要我們做出謹慎的研究。
二、增值稅轉型與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稅收政策研究
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物價的基本穩定和經濟的持續增長。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稅收政策首先在于對物價穩定與經濟增長目標優先度的選擇。在調控的目標上,實行“保持物價穩定優先,兼顧經濟增長”目標,把物價穩定放在第一位,以物價穩定促進供求結構的合理化,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理由是:
1.在處理物價穩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時,我們可以從臺灣和韓國的宏觀調控目標的策略選擇上進行借鑒。臺灣、韓國的經濟發展實踐證明:只有堅持物價穩定,才能促進經濟增長。而拉美國家的經濟發展實踐又證明:一味的堅持經濟增長,甚至以犧牲物價幣值穩定來換取經濟增長的目標,其結果只能是陷入通貨膨脹的泥沼不能自拔,經濟也陷入停滯狀況(邱崇明《發展中國家(地區)通貨膨脹比較研究》)。持續多年的高經濟增長已經使我國的經濟走上了新的臺階。經濟增長的目標不應永遠處于我國的宏觀調控首要目標位置。據世界銀行計算,從1979年-1995年,中國潛在的經濟增長率為9.1%。我國近年來的增長率大體上也維持在8%以上,這說明我國的經濟增長已經實現了較高的增長水平。在保持適當的經濟增長的同時,必須把經濟的穩定發展放在首要地位,否則,就有可能欲速則不達。
2.物價的不穩定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大敵。通貨緊縮會引起經濟的衰退,通貨膨脹也會影響經濟的發展。通常人們認為,物價指數保持在3%-5%之間,是能夠為人們所接受的,也是有利于經濟增長的。在我國近年來的物價指數連年下跌的情況下,應考慮我國的物價指數恢復至1%-3%的水平,阻止物價下跌的趨勢。而當物價指數恢復至合理水平時,就應該保證物價的穩定以防通貨膨脹的發生。
目前我國的物價指數基本維持在3%左右,正是經濟發展的良好時期。稅收政策調控經濟的目標也應該確定為促進物價穩定和經濟增長,把物價穩定放在第一位。
第二,我國物價不穩定的根本原因是國民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從供求結構和總量方面看,引起物價不穩定的原因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貨幣供應,二是供求結構和供求總量。從貨幣供應的角度看,我國的貨幣供應量增長速度一直維持較高的水平。據北京國民經濟研究所提供的有關資料表明:由于國家采用增加貨幣供應量的方法拉動經濟,近年來貨幣的供應量不斷增加,M1基本上維持在18%左右。這已經遠遠超過了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事實上中央銀行在擴大貨幣供應量的政策上也是有所顧忌,采取的穩健的貨幣政策以求得拉動經濟增長和物價的上升,但效果并不明顯。這說明我國的通貨緊縮的趨勢并不是貨幣供應量的縮小造成的。按照馬克思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理論的第二含義(姜啟渭《對馬克思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雙重含義問題的再探討》,《經濟評論》1999.6):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社會總勞動按社會需要的比例應該分配到某一生產部門的勞動時間,是這個勞動量決定這個部門的總價值。而用這個部門的生產的商品總量來分攤這個總勞動、總價值,就得出單位商品的勞動量和價值量。這說明某個產業部門商品的價值與社會總勞動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分配有關,分配的標準是社會的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在現實經濟中,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存在著生產效率高的部門,也存在著生產效率低的部門,它們之間的商品交換會因生產效率高低的變化引起社會總勞動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分配的變化,從而引起各個部門商品價值的變化,進而因商品交換引起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化。
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之間的關系基本上呈現出正相關的態勢。然而近幾年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之間的關系耐人尋味。一方面經濟表現出較高的增長,另一方面,物價指數卻連年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有人甚至對國內統計數據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其實原因就在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產業結構已經不能順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90年代后期,我國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兩個重要變化。一是國內消費品市場短缺時代結束,我國長期存在的需求拉動型價格上漲不復存在;在產品短缺時代,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關注的主要是產量,成本和質量是次要的,企業的增長方式是以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經營,在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過渡的歷程中,無效的大量供給造成了存貨和庫存的積壓,形成了物價下跌。二是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產業結構與我國相近的周邊國家貨幣大幅度貶值,對我國的大宗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構成威脅,我國產品價格下跌是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的合理反映。所以國民經濟結構的不合理是影響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原因。
第三,有人認為我國的失業率較高證明我國的資源沒有充分利用,因而提出拉動需求的經濟增長策略是缺乏依據的。我國是一個人口和勞動力大國,沒有實現充分就業并不能說明經濟增長的潛力沒有發揮,在改革的前20年中,基礎設施和農業發展的滯后一直是我國的經濟增長的瓶頸,這一基本形勢不能搞錯,一味運用擴張政策拉動需求實現所謂的"充分就業",就會造成通貨膨脹永無寧日的發生。從1998年以來,我國在宏觀經濟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財政、貨幣政策,包括實行利率放開、擴大貨幣供應量、多次降低存貸款利率、放開對銀行信貸額度的控制、采取政府增加公債的辦法啟動內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經濟出現回升,物價也由負增長轉為正數,2000年達到了0.3%左右。于是許多人據此判斷,我國國民經濟出現了平穩發展的新拐點。我認為,這一切可能都是一種表面現象,因為在我國,靠政府投資拉動經濟的辦法是有局限性的。單純依靠這種政策,可以在短期內促進經濟增長,但很難保證有效率的長期經濟增長,說不定會造成新的通貨膨脹。1.我國政府預算的債務依存度已經很大,靠財政赤字進行的投資力度不可能再有大的增加,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也不可能長期建立在靠政府投資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2.政府投資的效率難于提高也是一個客觀的現實,而且政府投資有可能產生某種"擠出效應",減少民間的有效投資,為了彌補增大的財政開支有可能增加加大稅收的壓力,會抑制民間擴大投資的積極性;3.即使是政府投資有利于改變供求結構的一部分,但能夠促進自動地創造有效需求的有效供給并不能有效地增加,從而不能形成長期的經濟增長。因此為了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除了實行擴張性的需求政策(當然包括稅收政策)外,應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供給方面"去,特別是解決“供給的結構”,以有效的供給促進需求的增長,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第四,為了達到調整供給結構,實現物價穩定和經濟增長的目的,保證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我認為應該實行“有增有減、增減結合,保持稅負不變”的稅收政策組合。所謂“有增有減、增減結合,保持稅負不變”的稅收政策組合,就是在稅收政策調節的目標上應堅持促進供給結構優化,保證物價穩定第一位目標的實現。為此:
(一)在稅收負擔的水平上保持不變,以適應當前財政收入緊張的形勢和產業結構優化的需要。從我國的稅收負擔總水平看,雖然預算內的稅收總額占GDP的比重較低,1996年已經下降到10.07%;考慮到我國的稅外收費的特殊情況,就我國具有稅收和準稅收的政府稅外收費的總規模來看,呈現出居高不下的態勢。從1987年到1996年基本上都維持在24-25%左右;就稅收本質的來源與國民經濟價值之間的關系看,我國目前的剩余價值總量占GDP的比重一般為31-33%左右,也就是說寬口徑的稅收負擔已經占到剩余價值總量的60%左右,雖然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留給企業和個人一定的收入要比40%更高,才有利于企業和個人的發展和生活的提高,但顯然國家拿走的部分不應該超過剩余價值的總量,也就是說稅收的規模不應該超過GDP的31-33%;就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的稅收規模比較來看,有資料表明(曾國祥、劉佐主編《稅收學》,中國稅務出版社出版),在人均GDP約為8625美元以上的22個高收入國家中,其平均稅收負擔率為36.6%,平均非稅負擔率為5%,合計總體稅負為41.6%;在人均GDP695美元以下的5個低收入國家中平均稅收負擔率為18.2%,平均非稅負擔率3.7,合計21.9%。因此從整體稅負上講,我國的總體稅負不宜增加。換一個角度說,我國的財政形勢也決定了我國目前的總體稅負不能減少,否則就有可能造成新的財政困難。
(二)在稅制結構上保持以消費型增值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加強二級商品稅制的調節功能的發揮;在稅種、稅率、稅收有增有減,增減結合。目的是在充分發揮消費型增值稅刺激投資增長的同時,運用二級商品稅制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以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促進經濟的增長。
1.盡快建立以消費型增值稅為主體,充分運用二級商品稅制調節功能的稅制結構。
建立以消費型增值稅為主體,充分運用二級商品稅制調節功能的稅制結構,一方面是促進供求結構的合理化的要求。盡快實現增值稅的轉型,從生產型增值稅轉變為消費型增值稅既有利于有機構成不同的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和產業結構優化,又有利于鼓勵企業進一步增加投資需求;而二級商品稅制特別是消費稅,既為投資的增加提供了資本供應,又在增值稅轉型的同時,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的調節。另一方面也是研究實現增值稅轉型的同時,有可能出現通貨膨脹的要求。據有關研究人士預測:2000年在現有范圍內進行增值稅轉型,將有284.39億元的稅式支出〖ZW(4〗陸煒、楊震《中國增值稅轉型可行行實證分析》,《稅務研究》2000年11期?!糧W)〗,因此實行轉型對于刺激投資有一個門檻效應。這對于當前的經濟形勢是有利的。但是實行消費型增值稅還有一個引致稅收的問題。由于實際稅負的下降,對投資膨脹的利益驅動是十分巨大的。通過二級商品稅制的調節作用,可以實現“供給會自動的創造需求”的目標。為此,在利用增值稅轉型間接減稅的同時,必須十分重視二級商品稅制的研究。具體思路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擴大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對高檔消費品和高檔消費行為提高稅率,增加高消費人群對全國財政的貢獻,對某些已經不屬于高消費的產品和行為減低稅率或停止開征消費稅,既有利于增大消費稅的調節力度,又有利于增加高素質勞動的供給和儲蓄的增加。例如將高爾夫球、保齡球、桑拿按摩、高級美容、娛樂性射擊等高消費服務項目以及高檔音箱、高檔攝像器材、高級滋補品、一次性筷子等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取消對普通化妝品、護膚護發品、汽車輪胎、散裝啤酒等項目的征稅;以適應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方向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第二、擴大資源稅的征收范圍,提高資源稅的稅率。如對水資源和森林資源課征資源稅有利于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方面轉化。
第三、繼續保持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的重新開征權。
第四、土地增值稅作為一個單一的限制房產開發和消費的稅種,應在當前的情況下,與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一樣,及時停征,但保留土地增值稅的重新開征權。保留土地增值稅和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的重新開征權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稅收政策的相機抉擇的機制。
第五、為了保持增值稅的稅收中性的主體地位,在增值稅轉型的同時,縮小營業稅的開征范圍,將大部分由營業稅調節的范圍,轉為征收增值稅。
2.促進供給,調節社會公平,促進供求平衡
在調節供求結構的同時,還要注意實現總供求的平衡,以有效的總供給實現有效的總需求。為此,一是增加對個人所得、收入財產的調節稅種。如盡快開征遺產稅,開征的目的既調節了收入,解決社會分配不公的問題,又有利于鼓勵人們加快消費,促進需求增長。在當前我國物價指數較低的情況下,還可以實現物價指數的上升,起到穩定物價的作用。二是減少企業所得稅的稅收負擔,促進企業投資的增加,有利于促進供給增加,促進經濟增長。三是加強農村費稅改革,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
3.在出口退稅和稅收優惠方面
關鍵詞: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化
工業化發展現狀
對于工業化發展狀況,目前已有部分專家和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如:王秉建(2008)對工業化水平進行了評價;胡亭亭(2007)對工業化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余華銀(2006)對工業化的進程進行了評價等。通過對研究的梳理可知,工業化的發展狀況為:工業化進程慢于全國,工業化已處于工業化的實現和經濟高速增長期的初期,但與全國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工業高度化水平低于全國,高度化進程也相對較弱,工業處于由重工業化階段向高加工度化階段轉變時期,工業高度化水平不斷提高,但工業高度化水平明顯偏低:輕工業中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比重低;重工業中加工工業比重低;重加工工業內部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業的比重低。
現階段工業化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分析
(一)外部環境
1.有利條件。新型工業化道路為農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在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新區域工業化模式下,人們開始重視農業地區和農業的發展。一方面,工業化的目標從單純的經濟增長轉向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業地區經濟;另一方面,技術進步成為經濟增長的最主要驅動力,使得農業的價值得到了重新認識。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工業化的內容不再是狹義的,而是通過包括農業在內的各個產業的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實現全面發展。因此,農業不僅是加速工業化的一種工具,而且本身也是工業化的目的;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和人們消費結構升級促生新機遇。雖然面臨這一系列約束條件,但是,仍然存在有利于工業化的機遇: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一部分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逐步向內陸地區轉移??梢赃x擇適合本地比較優勢的產業,通過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積累工業化的資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消費品的需求日益多樣化,特別是對綠色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就為發揮其優勢,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提供了機遇。
2.不利外部條件。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蔓延。最近一個時期以來,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日益加深,對于來說尤其明顯,主要表現為:一是農產品價格全面下行。二是農村就業和增長局面趨于嚴峻。三是質量安全事件對農民、農業產業的沖擊不可低估。民以食為天,我國有13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面積只占世界的10%,糧食安全現狀面臨嚴峻考驗。作為糧食主產區,在糧食安全體系中承擔了重要責任,2008年平均糧食產量為6047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5.78%。因此,在選擇新型工業化道路時絕不能以損害農業、減少糧食產量為代價。
(二)內部條件
豐富的資源條件。處于我國腹地,蘊藏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煤炭、有色金屬等。同時擁有大量的水資源。以中部五省為例,不僅擁有長江、淮河等水系,還擁有鄱陽湖、洞庭湖和巢湖等三大淡水湖。豐富的農業資源,有利于農、林、牧、漁的全面發展和形成較高的農業生產率,為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建設現代農業,提供了廣闊的資源配置空間和環境。
優越的地理區位。從地域優勢看,位于長三角腹地,東臨江蘇、浙江等發達省份,西連廣大中西部地區,承東啟西,地跨江淮,交通發達,發展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沙浞掷脰|部沿海發達地區的信息、資金,接受輻射,又可面向全國,推廣自己的優勢產品。特別是隨著東部地區產業的升級換代,將逐步淘汰一部分落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重要的勞務輸出人口大省,積累了相當的技術和資金要素,已完全有能力承接長三角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的產業轉移,這些都為農業的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機遇。
較強的科研優勢。從科研優勢看,的高校、科研單位眾多,合肥是全國四所科技城之一。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各類研究與開發機構1057家,其中國有獨立科研機構116家(包括20家中央在皖科研院所、96家省屬及省以下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科研機構154家。這些科研機構特別是一批中央在皖科研院所,是科技資源優勢的集中體現,強大的科研優勢為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研條件。
良好的生態環境。由于長期以農業為主,工業化進程相對緩慢,因此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工業較少,這使得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較好的保護??梢猿浞掷蒙鷳B優勢,跨越重化工業階段,直接進入高起點發展對環境要求高的生態產業。
不利的因素?!叭r”問題依然比較突出。面臨嚴重的“三農”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生產、生活條件較為惡劣。農業比較效益低,市場化發育程度低,小農生產的特點導致農業省在農業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無法發揮出來。農民收入水平不高,且商品意識、創新精神和經營能力不足,無法滿足農業省工業化發展的需要。“三農”問題對工業化發展來說,依然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城市化發展水平相對滯后。
現代農業驅動型工業是工業化的現實選擇
綜上,結合實際,筆者認為應選擇現代農業驅動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即依托區域比較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圍繞現代農業這個核心,把農業資源深度開發產業確立為區域主導產業,并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以勞動力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入市場的工業化道路。這一選擇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現代農業驅動型工業化模式符合新型工業化的特點。由于符合本階段的資源稟賦結構,可以充分發揮其比較優勢,在此戰略下建立的產業體系能夠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不斷發展壯大。通過產業的發展,利益的積累可以逐步改變的資源享賦結構,實現由農業省向工業省的轉變。在資源稟賦結構變化后,現代農業有可能不再占主導地位,而是由更符合區域資源稟賦結構的產業取代,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經濟的發展。
有利于形成現代農業區域聚集優勢,獲取重要資源。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不同,具有要素投入集約化、資源配置市場化、生產手段科技化、產業經營一體化的特征,產品附加值高,有很高的投資回報率,這樣就可以吸引區域外資金、人才等要素的流入。通過產業聚集主動吸收資源的作法,改變了以往被動等待資金、技術支持(即簡單的工業反哺農業)的引資方式;改變了因傳統農業效益低下而出現資源凈流出的局面。通過市場化競爭吸引要素的方式,可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有利于發揮比較優勢,找準定位,確立主導產業。首先,的比較優勢在農業,新型工業化的重點應放在農產品加工業。其次,如果不發揮在農業生產方面的比較優勢,提供更為豐富的農產品和深加工品,發達省份就會將需求轉向國外尋求替代供應者,這樣,就會失去發展的外部市場。區域工業化理論認為,有競爭力主導產業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關鍵。而現代農業正是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因僅使用傳統生產要素的農業是無法對經常經濟增長作出重大貢獻的,但現代化的農業能夠實現。
可以有效克服資金瓶頸的約束。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所需資金少、投入門檻低,是一種適合的勞動力密集型工業。另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形成良性聯動關系,可以通過加工增值農副產品,進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戶積累能力,為加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積累資金。
能夠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由于現代農業驅動型工業化模式強調工業與農業的聯動關系,必然促進農業生產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在農業內部吸收大量勞動力,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帶來的負面影響。傳統工業限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而新型工業化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
1.胡亭亭.欠發達地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路徑選擇與創新—以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07(5)
論文關鍵詞:河南信息化國民經濟相關性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國家、地區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實力及文明程度的標志,信息產業也成為帶動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河南省信息產業建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與此同時,河南省近年來的國民經濟發展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那么,在當前信息經濟的大背景下,河南省的地區信息化建設究竟處于一個怎樣的水平,信息化建設因素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相關性等,是十分值得關注和探究的問題。
一、河南省轄市信息化建設水平測度
地區信息化是以城市信息化發展為基礎的。根據國家信息產業部所公布的《國家信息化指標構成方案》工以及河南省的實際情況,我們利用信息化指數法(Indexofinformation)對當前河南省各主要城市的信息化發展水平進行測度。信息化測度指標的選擇有一定的相對性,不同的地域或時期,指標體系的構建可能有所不同。為合理測度河南各省轄市的信息化水平,本文按照代表性、簡便性、可比性和準確性原則,選擇了以下五類建設因素共14項明細指標,共同構成圖I所示的信息化水平測度體系。
基于以上指標體系,本文對2008年度河南省18個省轄市各項指標的數值進行了統計。由于信息化指標之間不同質,為進行對比我們以鄭州為基準,將各地市的指標值進行指數化處理。由于指標加權目前尚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和標準,而取決于如何判斷各指標在信息化中的地位或作用,考慮到城市間同類指標具有可比性,為方便計算本文采用相同權數簡單算術平均法來測度各省轄市的信息化指數。具體算法是:將鄭州的各項指標值指數定為1,將各地市的同類指標值除以鄭州對應的值求得該市各項指標值指數。然后將各項指標值指數相加除以指標個數,計算出該市各信息化因素標準指數。最后對各信息化因素標準指數進行平均,求得各地市的信息化發展指數。那么本文測度的河南各省轄市的各項信息化主體指數及綜合指數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在河南18個省轄市中,地區信息化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多集中在豫北和豫西地區.如鄭州、焦作、洛陽、新鄉等。而程度較低的城市多集中在豫東和豫南地區,如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等。
二、河南省區域信息化水平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考慮到人口和其他自然因素方面的不同,本文選擇人均GDP作為經濟發展的對比分析指標。表2列示了河南18個省轄市2007年度人均GDP及其指數化處理后的指數,以及與信息化指數的對比情況。
可以看出,河南18個地市在經濟發展上同樣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地區間不平衡較為明顯。其中仍然是豫北和豫西地區城市經濟發展較快(如鄭州、濟源、焦作、洛陽等);而豫東和豫南地區城市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如信陽、商丘、駐馬店、周口等)。這顯示出地區信息化建設水平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我們不妨用人均GDP指數與信息化指數作如圖2所示的折線圖。
從圖2可以看出,各地市GDP與其信息化建設之間存在著較明顯的線性相關性。下面將信息化指數作為解釋變量,而將人均GDP指數作為被解釋變量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
夕=a+bx。利用最小二乘法計算參數a,b,則可得到:b=0.8395,a=0.227。于是得到回歸方程為:夕=0.227+0.8395x。對回歸方程進行顯著性檢驗,則有:=0.7156,r=0.846
a=0.005單尾以16)=2.12t=6.347>2.12為顯著。
由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回歸方程顯著性強。這說明當前河南省各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其信息化建設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線性相關性。河南省各地市的信息化建設,正在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產生著顯著的積極影響作用。按照現代經濟學增長理論,可以對這種實證的現象和結論給出如下的一般解釋:在信息經濟大背景下,信息產業已成為帶動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這種帶動力量可以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對經濟發展的直接影響作用。主要表現為信息產業不僅本身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其發展速度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信息產業已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性產業。如信息產業中的郵電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等,目前都已經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其發展規模和水平直接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質量;其二是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間接影響作用。信息產業對各傳統產業具有催化、倍增和優化作用。首先信息產業具有擴散效應(即乘數效應),當一種信息被利用后會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映,表現為當信息產品作為生產資料使用時,會提高使用者的勞動生產率,從而產生第二層次間接經濟效果,以此類推可產生更深層次的間接經濟效果。這些間接經濟效果的總和就構成了信息產業的擴散效應,使得信息產業間接為國民經濟所創造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要數倍甚至數十倍于信息產業自身的效益;其次信息產業對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優化傳統產業格局、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也都發揮出十分重大的作用。
事實上,經濟發展相對超前的日本和歐美地區信息化經歷,也充分說明了信息化建設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作用。在1990-2006年間,日本的高技術產業總產值由3000億美元上升至32000億美元,增長了10.67倍,西歐由5000億美元上升到200000億美元,增長了40倍。美國所以能在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居于領導地位,與其信息技術產業的迅速崛起也密不可分。目前,美國信息產業創造的附加值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以上,高新技術部門在美國國內銷售和出口中已成為最大的部門,其產值占GDP的80%。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從健全現代服務業體系角度對現代服務業進行分類,然后根據2007年江蘇省投入產出表分析江蘇省現代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及感應度,從而得出江蘇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程度,并據此提出現代服務業理性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 直接消耗系數 影響力系數 感應度系數
引言
現代服務業是隨著工業化高度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具有服務業的一切特性?,F代服務業的發展能極大地促進技術進步,技術進步能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F代服務業的發達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作為我國經濟大省的江蘇省,更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使現代服務業成為江蘇省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近來,江蘇省出臺30條現代服務業優惠政策,旨在為全面落實服務業提速計劃,全力推動現代服務業跨越式發展注入新活力。加快發展服務業,是江蘇立足發展基礎、順應發展趨勢、發揮優勢條件、確保繼續走在前列的必然選擇。江蘇服務業具有堅實的發展基礎,并且面臨著良好的發展環境,今后一個時期,服務業將成為江蘇經濟的重要增長點。本文基于此,研究現代服務業對江蘇經濟的貢獻,從而為以后江蘇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政策提供參考。
投入產出模型簡介
(一)投入產出法定義
投入產出法是在一定經濟理論指導下,編制投入產出表,建立相應的投入產出模型,綜合系統分析國民經濟各部門、再生產各環節之間數量依存關系的一種經濟數量分析方法。它是經濟學、統計學與數學相結合的產物,是對具有復雜聯系現象進行數量分析的一種方法。我們稱反映投入與產出相互關系的表格為投入產出表,稱反映投入和產出相互關系的數學公式為投入產出模型。投入產出法的基本內容是編制投入產出表,建立投入產出模型,進行經濟分析和預測。
(二)投入產出法的相關分析指標
1.直接消耗系數。直接消耗系數又叫投入系數,是兩個部門間直接存在的投入產出關系的數量表現。具體而言,它是一個部門生產單位產品需要直接消耗的各個部門產品的數量,其公式為:
(1)
式中,aij表示直接消耗系數。xij是第j部門生產中直接消耗第i部門產品的價值量;Xj是第j部門的總投入價值量,A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
B=(bij)n×n=(I-A)-1 (2)
I-A稱為里昂惕夫矩陣, 其中I為n階單位矩陣。
直接消耗系數aij反映了任意兩個部門之間的直接依存關系。aij越大, 說明兩部門之間的聯系越緊密。
2.部門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的測定。各部門之間的經濟活動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這種影響或聯系可以通過投入產出分析來進行定量研究,這是經濟結構分析中一個較好的方法。
一個部門影響其他部門的能力可以叫做影響力,而其受外部門影響的程度可以叫做感應度,這兩個指標可以通過對里昂惕夫逆矩陣(I-A)-1的再加工得到。可以把里昂惕夫逆矩陣系數列和與列和平均值之比,稱作影響力系數,把(I-A)-1行和與行和平均值之比,叫做感應度系數。公式如下:
(3)
(4)
式中,bij表示里昂惕夫逆矩陣中的元素。Fj為某部門的影響力系數,Ei為某部門的感應度系數。
影響力系數反映了某一部門對國民經濟發展影響程度大小的相對水平。若一個部門的影響力和影響力系數比較大,表示該部門對其它產業部門的后向效應較大,則該部門對國民經濟發展有較大的推動力,因而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部門。當Fj>1時,說明第j個部門對社會經濟系統的推動作用超過社會平均水平;當Fj=1時,說明第j個部門對社會經濟系統的推動作用與社會平均水平相當;當Fj
感應度系數反映了某一部門受到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力的相對水平,感應度和感應度系數較大的部門,表示該部門對其它產業部門的前向效應較大,則其受到國民經濟發展較大的拉動作用,因而為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產業部門。當Ei>1時,說明社會經濟系統對第i個部門的拉動作用超過社會平均水平;當Ei=1時,說明社會經濟系統對第i個部門的拉動作用與社會平均水平相當;當Ei
現代服務業對江蘇經濟影響實證分析
(一)現代服務業的統計分類
現代服務業生態系統大致分為三個圈層,第一層是核心層,分為兩類,一類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包括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事業、專業技術及其他科技服務業及教育事業;另一類是其他核心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租賃業。第二層是第一層服務的輔助層,主要是交通運輸及倉儲業、郵政業及信息傳輸服務業等功能的集聚。第三層是為以上內容配套的功能集聚,即公共和政府服務業,包括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資源與公共設施管理業、衛生、社會保健和社會福利業及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只有健全現代服務業生態體系,才能有效和高效發揮系統整體效應。
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基本是相對的,基于以上的現代服務業統計分類體系,那么第三產業中剩下的服務業即為傳統服務業的內容。即:批發和零售貿易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業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現行統計制度對服務業的分類中,并沒有“現代服務業”以及其相對應的具體分類條目。本文所設計的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統計分類是根據本文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種分類,見表1。
(二)現代服務業與其他各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
根據江蘇省2007年投入產出表計算得表2。
由表2,根據公式(1)計算得出2007年江蘇省各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見表3。
觀察表3,可以得出2007年江蘇省現代服務業對各產業的直接消耗情況:現代服務業對第二產業的直接消耗最大,其次為傳統服務業。這說明考慮各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之后, 現代服務業對這兩個部門產生了最大的推動作用。
(三)江蘇省現代服務業及其他各產業的影響力系數及感應度系數
根據公式(3)計算得出江蘇省各產業的影響力系數,見表4。
由表4可以看出,第一產業、傳統服務業及現代服務業的影響力系數均大于1。其中,現代服務業的影響力系數最大。這表明,第一產業、傳統服務業及現代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均高于各部門的平均水平,且現代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最大。也就是說,每增加1萬元的現代服務業投入將帶來國民經濟總產出增長1.39萬元。這主要是由江蘇省經濟的發達程度及重視發展現代服務業決定的,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江蘇出臺的一系列現代服務業的優惠政策的落實,現代服務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將逐漸加大。
根據公式(4)計算得出江蘇省各產業的感應度系數,見表5。
從表5可以看出,2007年江蘇省傳統服務業的感應度系數最高,為1.287。這表明了江蘇經濟處于大發展中,各產業部門對傳統服務業的需求都極大,國民經濟的發展對傳統服務業的拉動作用最大。其次為現代服務業(1.229),說明現代服務業受到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大于各部門的平均水平,國民經濟每增加1萬元的最終使用,將帶動現代服務業1.229萬元的支出??梢?,江蘇現代服務業受到的拉動作用較大,并且隨著政府的重視,江蘇現代服務業的投入水平將會更高。
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勢在必行,但必須理性發展。由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議:
(一)強化政策保障且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
從優化引導資金、放寬市場準入、支持科技金融體系建設、鼓勵利用存量土地、鼓勵人才引進、加快服務業領域改革等六個方面分別予以專門規定,為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保駕護航。
(二)利用市場機制和通過資本市場促進服務企業的重組、兼并
促進服務企業的戰略聯盟、連鎖加盟、垂直和水平的緊密型合作等,聯合打造服務品牌和提供符合型服務。以服務大企業集團為核心,通過網絡型組織構架,聯接大量服務小企業,形成全覆蓋的服務體系,提升服務產品價值。同時,根據服務不同行業的特點,大力發展各種不同類型、分散化、具有靈活性的服務企業,包括家庭型服務小公司。
(三)加大現代服務業的科技研究與開發資金投入且加快人才培養
國際經驗表明,服務業研究開發的費用在所有研究開發費用中的比重在過去十年中持續上升,而同時制造業相關比重減少。政策上要對第三產業的科技研發予以扶持,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力度,利用科技進步,努力提高第三產業的知識、技術含量與發展水平。用信息化改造服務業,促進現代新型業態和組織方式的運用。
參考文獻:
1.朱彩鳳.現代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9
2.李志平,白慶華.論現代服務業的內涵及其發展趨勢[J].經濟論壇,2006(22)
3.周振華.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4.向蓉美.投入產出法[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5.邱東.國民經濟統計學[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國民經濟學論文范文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影響
摘要: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當中,國民經濟的增長會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響。其中,勞動力的配置情況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國民經濟
前言:
要素生產的效率、要素投入數量的多少等,都會對經濟產出的規模產生直接的影響。站在經濟學的立場上,將農村勞動力由農業適當的轉向非農業,能夠使勞動力配置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從而推動國民經濟的更快增長。因此,在國民經濟增長當中,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所做出的貢獻,應當進行細致的研究,從而使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更加科學、合理。
一、勞動力自由流動的作用
在不同部門當中,對于勞動力的配置,可以進行如下假設:在一個國家當中,包括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城市地區是現代經濟部門,主要進行非農業經濟活動。農村地區是傳統經濟部門,主要進行農業經濟活動。在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之間,如果政府完全限制了勞動力的流動,那么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中的勞動力市場就會處于相互獨立的狀態,同時都能夠保持均衡的勞動力市場。如果在這兩個地區之間,對于勞動力的流動沒有限制,在自由流動的作用下,二者的勞動力市場就會相互融合,從而形成統一的全國勞動力市場。在新古典經濟理論當中,產業或地區之間的薪資待遇差異,是不同產業和地區之間勞動流動的根本性原因。而這種差距反過來可以通過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得以消除。此時,在不同產業和地區之間,勞動力就能夠得到相對均衡的配置狀態[1]。在二元經濟結構當中,為了研究城市與農村勞動力市場從封閉轉變為開放,假設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不會產生費用。在勞動力自由流動之前,由于城市地區缺乏勞動力,因此薪資待遇相對較高。而農村地區由于勞動力充足,因此薪資待遇相對較低。在勞動力市場開放之后,由于城市和農村之間,存在著薪資待遇的差異,因此,農村勞動力會向城市流動。此時,農村地區由于勞動力減少,因此薪資待遇會逐漸上升。而城市地區由于勞動力增加,因此薪資待遇會逐漸下降。理論上說,當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的薪資待遇達到相同的時候,勞動力的流動就會停止。在福利方面,由于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無論是城市地區還是農村地區,都會發生變化。由于勞動力的流入,城市地區的工資率下降,因而企業的福利將會增加。而在農村地區,由于勞動力流出,使得工資率上升,也會帶動福利的增加。因此,在勞動力自由流動的作用下,社會總福利的水平將會顯著提高。
二、不同部門勞動力配置邊際生產率的測定
在不同部門勞動力配置的邊際生產率估計當中,通過相應函數的建立,能夠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會給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在GDP的研究當中,應當將其分解為農業和非農業的GDP,并且分別進行生產函數的建立[2]。在農業GDP當中,主要是農業物質、土地、農業勞動力的投入函數。而在非農業GDP當中,主要是資本、非農業勞動力的投入函數。在非農業的勞動力投入當中,農村轉移的勞動力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農業與非農業GDP的綜合,等于全國GDP,所以,可以綜合這些因素,進行方程組模型的聯立,從而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測定。在這種函數模型當中,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評估,需要對農業勞動力的投入進行準確的計算。而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處理情況,能夠直接影響到農業勞動力投入的計算。對此,可以假設農村勞動力具有同質性。這樣,農村專業勞動力與未轉移的勞動力的生產率相同,就能夠進行準確的計算。此外,可以對農村勞動力的同質性進行驗證。根據相應的統計檢驗,如果證明該條件為真,則說明農村專業勞動力與未轉移勞動力的生產率相同,因而農村勞動力總量與農村轉移勞動力數量之差,就是農業勞動力的投入。而如果統計檢驗的結果為假,則說明農村轉移勞動力與未轉移勞動力之間的生產率不同。那么就需要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數量利用生產率差異系數進行調整,然后在按照上述方法計算。
三、函數模型的結果評估
從農業GDP的生產函數估計結果當中,能夠看出,所有的結論與之前分析的結構基本一致。從中可以看出,對于農業GDP的發展來說,農業物質投入所產生的影響,要大于土地面積和勞動力投入等因素,這種情況與中國的實際國情十分吻合[3]。正是由于中國農村勞動力剩余量十分巨大,使得農業勞動力生產率始終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在非農業GDP的生產函數估計結果中,也與之前的分析結果一致。對于非農業產出來說,資本的投入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就勞動力投入來說,其對非農業GDP的影響要高于農業GDP。通過函數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對于非農業國民經濟增長來說,具有積極的作用,而對于農業國民經濟增長來說,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對此,要想真正評價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國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需要對二者之間的凈效應進行計算。同時,這也是農村轉移勞動力與未轉移勞動力之間邊際生產率的比較[4]。通過對比計算發現,無論是在中西部地區還是東部地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都會對勞動力生產率帶來十分積極的影響。所以,由此證明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十分良好的貢獻,并且能夠同時促進農業和非農業勞動力生產率的提升。
結論: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當中,國民經濟的增長會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響。其中,勞動力的配置情況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農村勞動力向城市中的轉移,能夠有效平衡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勞動力分配,從而使二者的勞動力生產率和工資率得到合理的優化與改善。在這種情況下,國民經濟增長將會得到顯著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很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與西方經濟學國民收入理論比較的再研究張建君;經濟評論2006-07-15
2、中國經濟失衡根源在于國民經濟初次分配制度的缺陷基于人的發展經濟學視角巫文強;改革與戰略2010-06-20
國民經濟學論文范文二:創新國民經濟管理論文
摘要:總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創新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而創新又是現代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過程,因此我們對國民經濟管理理念創新進行了探討分析,希望能夠為其創新和改革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創新國民;經濟管理
1從管理層面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的創新環節
內容理念的創新。我們比較習慣的國民經濟管理內容無外乎是物資資本以及貨幣資本的投入產出,對自然資源進行管理,物資資源的流動,貨幣資金的存取等來進行經濟管理,管理內容也僅在于資金的運作、物資的調動,勞動力也是這些運作和調動中的一個內容。這樣的國民經濟內容單純以物質和資金流動來當做主線。因為傳統的粗放經濟模式,人們對于物資的需求比較高,占的比重也比較多,而如今有了變化,因此需要對內容理念進行創新。
2從運行層面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的創新環節
(1)政府組織的變革
政企分開以及政經分開,政府組織不直接參與經濟活動領域,由民營企業進入其中,參與競爭,給民眾創業提供條件,給經濟創新提供基礎,清除創新路上的阻礙,提供便利。尤其是政府組織的領導,應該要打破行政壟斷,讓組織結構退出經濟領域。如果政府在經濟領域過度的活躍,乃至于與民眾爭奪利益的時候,那么就不能夠讓經濟的自由全面發展得以實現,從民眾可以自由競爭的經濟領域中退出來,對民眾組織進行扶植,建立社會公共經濟組織,促使民眾組織得到健康的發展。
(2)國民經濟管理組織中的社會自組織生長起來
構成國民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設立第三部門來對法治經濟秩序責任進行承擔,能夠幫助政府緩解負擔,同時提升了經濟的民主性,對法治社會的完善具有非常大的幫助,這也是國民經濟管理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夠實現的目的。社會自組織系統是必須存在的,企業和國家之間形成的社會自組織系統能夠確保國民經濟管理的正常運行。新的國民經濟管理組織除了注重上下級關系之外,微觀主體活力也是其關注的焦點,希望能夠將微觀和宏觀主體聚合能量給無限放大。
(3)權利平衡和分割的組織結構
政府進行國民經濟管理是利用其行政身份,而當其職能發生了轉變之后,其有了更多的責任,因此,新的國家經濟管理組織中,權利應該劃分得更清楚,防止相互之間的推諉現象,避免責任無法追究的情況發生。
3結語
總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創新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而創新又是現代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過程,因此我們對國民經濟管理理念創新進行了探討分析,希望能夠為其創新和改革提供一些幫助。
參考文獻
關鍵詞:寬帶技術影響應用
1分析當前寬帶技術的重要性
自從進入信息化時代以來,網絡寬帶技術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寬帶技術不但落戶千家萬戶,更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承載了重大的使命,在國民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歷史的推動作用。寬帶技術不但打破了傳統的工業技術,更是技術革命的核心力量。與此同時,伴隨著寬帶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時代的網絡寬帶技術自然而然的代替了我國傳統的通信技術,使人們的生活逐漸進入信息化革命的軌跡上來。由此看來,信息化云計算是未來國民發展國際化、世界化的大趨勢。
1.1未來我國寬帶技術的發展趨勢網絡光纖寬帶技術的發展速度,也就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經濟發展日益多樣化、復雜化,越來越離不開網絡寬帶技術進行終端云計算。信息化技術時代,寬帶技術可以在復雜的大數據中進行信息的轉變與輸送,在未來經濟發展過程中完成大數據資源的整合與發展,寬帶技術也在逐步的成為經濟發展核心應用,同時云服務也在快速擴展,所有這些新技術的發展,都為傳輸數據領域的快帶技術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所以,寬帶技術結合大數據的發展,只有時時更新、與時俱進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占有一定的發展優勢。
1.2寬帶技術發展的戰略意義伴隨著計算機網絡以及大數據技術的普及,寬帶技術已經為信息安全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客觀來說,目前我國寬帶技術的發展以安全可控為原則,以快速進行數據整理為準則來加強我國寬帶技術的穩步發展。另外,信息安全產業的發展也要以數據驅動行業發展為主流。在戰略層面上,融合大數據發展催生網絡網絡安全保障需求,同時這也是履行了軟件與信息服務相互融合的使命。
2寬帶技術所涉及的重要領域
寬帶技術各個產業鏈不可或缺的基礎智能化服務平臺,它不僅在大量的信息流中整合出信息,更在許多的傳統行業中實現資源共享。總體來看在工業,制造業,現代農業,服務業等領域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的滲透率逐步提高,各個行業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寬帶技術發展的額基礎上,所以在大數據時代寬帶技術是各個行業發展的領頭羊。
2.1寬帶技術在發展中的應用信息化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存方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及工作等。寬帶技術無時無刻的都在提供著便利的大眾平臺。大的方向,寬帶技術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墊腳石,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傳媒以及交通等媒體平臺的存在方式。從廣義上講,寬帶技術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衛星通信技術,在當下流行的網絡購物以及藍牙通信技術等都離不開計算機網絡技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寬帶技術的認知也越來越深,改變了以往的陳舊觀念,打開思路,不但在生活以及工作中多有應用,更讓寬帶技術深入到孩子的學習當中,讓孩子通過寬帶技術的平臺對知識有更深層次的了解與應用,使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創新思路。
2.2寬帶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寬帶技術應運而生,互聯網寬帶技術對于人類的影響意義深遠,寬帶技術的快速發展不斷的改變著我國的社會經濟體。從發展的角度講,寬帶技術不但對于人們的生活水平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更對于我國的國民政策起著互相推動的作用。寬帶技術從多角度的融合了東西方文化,傳承歷史,發展文明,將東西方文化友好的互聯,更好的促進了我國民族文化發揚光大。寬帶技術已經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它更代表著我國民族經濟的崛起,是我國技術領域不斷創新發展的偉大標志?;ヂ摼W寬帶技術的多元化發展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再就業發展,由此看來,寬帶技術是我國國名經濟發展的重要樞紐。
3結束語
人們生活水平不斷的進步著,隨著而來的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迅猛的進入千家萬戶,網絡日益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生活的必備工具。在寬帶技術應用中,網速是至關重要的。眾所周知,寬帶技術越是先進,數據傳輸速率就越高,寬帶技術就越是精湛。自從進入了計算機的革命時代,寬帶技術就以驚人的速度影響著國民經濟改革以及人們的生活范疇。從前寬帶技術對我們很重要,對于未來我國工業革命乃至人均生活水平、城鄉結合發展等等都在根本上離不開寬帶技術的應用。在以后的經濟發展中,寬帶技術也是影響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國國民發展的重要板塊。
參考文獻:
[1]期刊論文.超寬帶無線通信技術.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4,40(32).
[2]會議論文.超寬帶無線通信技術發展淺析寬帶通信與物聯網前沿技術研討會,2013.
論文摘要:通過投入產出表對科學研究事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科學研究事業的基本特征以及在國民經濟結構中所處的位!,明確了科學研究事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作用。
1引言
科學研究事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部門,不僅能夠為其他部門提供技術支持,更為重要的是科學研究事業的興衰將會直接決定未來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波特指出,國家之間的競爭關鍵在于國家競爭力的高低,而國家競爭力的高低則是由生產率高低決定的,科學研究事業是提升生產率的最重要部門。建國以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對科學研究事業的投人,每年都將國民經濟預算中的一大部分用于科學研究,但是科學研究事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結構中到底處于何種地位,對其他行業的影響力如何,并沒有明確的分析。本文依據美國經濟學家Wassily Ixontief提出的“產業經濟理論”,利用中國政府最新頒布的“1997年中國投人產出表”,試圖對上述問題做一探索。本文中的科學研究事業所涵蓋的范圍是指:
(1)自然科學研究。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農學、醫學、地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活動。
(2)社會科學研究。包括人口、政治、經濟、哲學、法學、歷史、美學、文化藝術、語言、民族、文化、考古等社會科學的研究活動。
(3)其他科學研究。包括管理科學、技術經濟學、未來學、科學技術史、情報科學、圖書館學、檔案學、環境科學等邊緣學科的研究活動。
2科學研究事業投入產出分析
2.1中國科技事業發展速度快。但是與國外先進國家差距仍舊明顯
中國政府歷來重視科技事業的資金投人,特別是自1991)年以來,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政府加大了對科技事業的投人力度。R&D投人額從1991年的159.5億元上升到2000年的895.7億元,增加4倍多??萍际聵I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發展最為迅速的部門。
但是由于我國科技事業起點低、底子薄,因此,盡管這些年來增速保持在世界領先地位,但是無論從R&D投人的資金總量上還是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上來看,我國都同世界發達國家有著明顯的差距。以美日歐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近年來R&D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2%以上,而我國近年來比重雖然上升幅度很快,但是仍舊低于1%的比重。
2.2科學研究事業從部門結構上看屬于最終消費型
高中間投入行業中間需求率是指各產業部門的中間需求和該產業的總需求之比。反映了各產業部門的產品有多少作為原料為其他產業所需求。一般而言,中間需求率越高,則該產業越接近于原材料行業,反之則該產業更多地偏向于提供最終消費產品。最終需求率則等于1減去中間需求率。
中間投人率是各產業部門的中間投人與總投人之比、反映了各產業在生產活動中對其他產業的依賴程度。一般而言,中間投人率越高,其產業附加值率越低,但是對其他產業的帶動能力越強。最終投人率則等于1減去中間投人率(表1)0
如表1所示,我國1997年科學研究事業中間需求率為0.2502312,遠遠低于三次產業的平均中間需求率。這表明我國的科學研究事業主要是提供消費者服務,對生產過程提供不多。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國科學研究事業的科技成果不能很好地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并投人到生產過程中。從將來的發展趨勢來看,隨著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的提高,科學研究產業對中間過程的需求投人勢必會增加,從而使得科學研究事業的中間需求率逐漸提高??茖W研究產業的中間投人率為0.6122283,低于第二產業,但是高于其所屬的第三產業。這表明在第三次產業中科學技術產業事普首榕拎咨力其附加佰較低。隨著科學研究事業產業化程度的提高,其中間投人將有下降趨勢。
2.3科學研究事業更多地表現為對第三產業的依賴關系
直接消耗系數是指將各個產業的原材料投人額除以相應的各個產業的產值。反映了某個產業生產1個單位產品時需要得到其他部門的原材料投人量。從表2中可以看出,科學研究事業更多地表現為對第三產業的依賴關系,其直接消耗系數0.25853377;其次則是第二產業,對第一產業的依賴關系則微乎其微。這充分說明,在科學研究的發展過程中,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如果從行業依賴角度來看,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需要118個部門的投人(總計124個部門),幾乎覆蓋了所有的行業。此外,如表3所示,在影響科學研究事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巧個行業(直接消耗系數大于0.01)中,第二產業為12個,第三產業為3個。其中最重要的是其他電子及通信及設備制業、電子元器件制造業、其他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商業、日用電器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六大行業,其合計達到0.249532,占全部行業的4196。說明上述行業是影響中國科學研究事業發展的關鍵性行業。從另一個側面而言,房地產業對各產業的直接消耗關系,也反映了其對上游產業的拉動關系。
2.4科學研究事業對國民經濟有著很大的拉動作用.
但是受其他行業的影響較小.因此.更多地依賴于國家的直接投入影響力系數(表4)是反映國民經濟某一個部門增加單位最終使用時,對國民經濟各部門所產生的生產需求波及程度。當影響力系數大于1時,表示該部門的生產對其他部門所產生的波及影響程度超過社會平均影響水平;當影響力系數小于1時,則表示該部門的生產對其他部門所產生的波及影響程度低于社會平均影響水平。
如表4所示,根據筆者計算的1997年國民經濟40 X 40部門的影響力系數結果所示,影響力系數由大至小排名前10位的均為第二產業行業,而第三產業行業影響力系數排序均比較靠后。這一方面說明在我國國民經濟中起拉動作用的仍舊是第二產業制造業部門;另一方面第三產業影響力系數差距與第二產業差距較大,也說明我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發育程度仍舊較低,發展的空間仍很大。但是值得注意,我國科學研究事業的影響力系數達到了1.08,超過各行業平均值,在第三產業中排名第二位。說明目前科學研究事業屬于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很強推動能力的產業。隨著國家和地方對科技在提升競爭力的重要作用的認知逐漸加強,對科學研究經費的逐漸增加,科學研究事業對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將會逐漸加大??茖W研究事業將很有可能成為帶動我國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感應度系數(表5)是反映當國民經濟各部門均增加一個單位的最終使用時,某一部門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應程度,也就是該部門為滿足其他生產部門生產的需要而提供的產出量。當感應度系數大于1時,表示該部門收到的感應程度高于社會平均感應度水平;當感應度小于1時,則表示該部門受到的感應程度低于社會平均感應度水平。
一般來說,感應度系數越高的產業,國民經濟發展對該產業的拉動作用越大。如表5所示,第三產業在全行業排名中兩級分化嚴重,既有像商業這種受國民經濟變動影響較大的部門,也有很多感應度不高的部門??茖W研究事業總體上看來屬于受國民經濟變動較低的部門,可見作為第三產業中的重要部門,其所受到的拉動作用仍舊很低。這說明,緊緊依靠其他產業發展帶動的影響,是不足以提高科學研究事業的投人水平的。因此,科學研究事業更多地是依靠政府或企業的直接投資。
總體來說,科學研究事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結構中屬于高影響力、低感應度的行業,對國民經濟有著極大的拉動作用,但是,卻受其他行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影響很小。因此,要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高速發展,有必要加強科學研究事業行業的發展步伐。但是僅僅依賴其他行業發展的間接投資是遠遠不夠的,科學研究事業更多地要依賴于政府或企業的直接投資。所以,目前我國還應該進一步加大對科學研究事業的投資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