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2: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0年前我正在韓國游學,并不知道陳先生仙逝的消息,卻捧著陳先生的《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日夜研讀,為的是將朝鮮半島高麗時代的木構建筑和《營造法式》作一比較。然而這并非我去韓國的原初目的――當時出國根本就沒有什么既定目的。只是由于本科階段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學習建筑學,而這里正是研究《營造法式》的大本營,所以對《營造法式》常聞其名,如雷貫耳,可惜當時頑劣愚魯,學習建筑史僅僅是為了完成學分,對《營造法式》尚談不上學習逞論研究對它的重要意義也不甚明了。而梁思成,陳明達這些名字,如星辰一般可望,但絕不可及,對一個本科生而言,他們只是神。出國之時忘了是出于何等動機,專門跑到琉璃廠買了一部《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帶到了韓國。不曾想,這部書居然解決了我在韓國時的經濟來源,還幫助我完成了碩士論文――這就是佛家所稱的機緣吧,盡管我從未有幸見過陳先生,但陳先生對我可謂惠賜良多。與陳先生的另一機緣來得更是離奇,我回國之后某日在馬路邊閑得無聊之時向身邊一位穿著中式袍子,須發茂盛頗有點道風的人物借火點煙,攀談之下才知道他就是長年做陳先生遺稿整理工作的殷力欣先生。熟識之后,才慢慢了解了陳先生的一些往事,還拜讀了陳先生的手稿、圖繪,得以近距離觸摸和感受陳先生的遺物,機緣至此,也算是夠巧的了。
初到韓國,我的指導教授興趣甚廣,對我想學什么、研究什么絲毫不加限制,只是對如何解決我的生活經費感到為難。學院里研究結構工程的樸淳圭教授問我是否知道《營造法式》我立刻拿出《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給他看。大約一個星期后,他很鄭重地告訴我,《營造法式》是中國古人在建設標準化方面所做出的先驅性工作的總結,而陳先生的這部著作是對其重要的解讀和分析,大家都非常感興趣,苦于言語隔閡,對其一知半解如果我愿意翻譯和解說陳先生的這部著作,他的研究所可聘我為蔚山大學建設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助理,解決我衣食住行的問題。大喜之下我當即應允,這是我真正開始研讀《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之始――目的是為了糊口;出發點也非建筑史的研究,而是向韓國的結構工程師們介紹中國古代的標準化設計和建造。說來庸俗可笑,但很真實,我對陳先生的敬仰,最初是因為他的著作幫助改善了我的物質生活!
當然,隨著學習的深入,陳先生治學之嚴謹,邏輯之嚴密,用功之勤苦,成果之重大,讓我大為震動,對陳先生的敬佩,更是出于對其學識的高山仰止。在論文開題之時,《大木作制度研究》已譯了大半,對《營造法式》的材份和大木制度,越來越著迷,碩士論文的主題即定為“朝鮮半島高麗時代木構建筑與營造法式大木制度的比較”,其核心是分析朝鮮半島高麗時代的木構建筑是否也采用了類似于《營造法式》的材份制度;如果是,它們又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又說明了什么。得益于陳先生在《大木作制度研究》中所揭示的研究線索、研究方法,所記載的實測數據、圖紙,我順利地完成了論文,對中國唐宋以來的木構建筑成就以及對朝鮮半島的影響,有了更深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這段經歷刺激了我對建筑史學習和研究的興趣,而這很可能將是我一生的職業。
如今我也在學校里教建筑史課了??粗恍┩瑢W昏昏噩噩,上建筑史課就翹課或者睡大覺,一如當年的我,不由得慨嘆命運之巧;而接觸過的某些功成名就的建筑師對建筑史的無知和蔑視,更是讓我遺憾嘆息。這些年朦朦朧朧地感到,建筑史的學習和研究,何嘗僅僅有學術上的意義?又何嘗僅僅是給建筑師提供一些“設計靈感”和“文化符號”?我們今天的建筑大致可分為五種,一種當然是設計和建造均屬上層的精品,可惜為數不多,更多的或者是外國建筑師隨心所欲的試驗和玩笑,或者是對西方古典和現代建筑的郢書燕說、邯鄲學步或者是對我們自身傳統的胡亂肢解和拼貼,或者是毫無水準的粗制濫造和平庸,怎么會是這樣呢?為了擺脫這種窘困,我們天天在喊建筑設計創新、創新天天都在發明各種“學說”、“主義”,可成效如何呢?我們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最忙的工地,卻出不了多少能夠享譽世界的建筑師,這是為什么呢?好大喜功的城市、畸形變態的建筑導致我們的環境日益惡化、資源日趨短缺、社會矛盾加劇……這一切難道不都因為是我們迷失了建筑的正道而導致的結果嗎?而建筑的正道在哪里?不學習和研究建筑史能搞明白嗎?建筑系學生晟初、最重要的一課難道不該是建筑史嗎?而建筑史的教學內容,難道就只能是風格編年史嗎?……可惜的是,在這錢潮鼎沸的時代里,我們中的很多人,已經無暇思辨這些問題了。我們中的很多人不再有陳先生那一代學人那樣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了,不再有那樣的勇氣和毅力了,不再有那樣的犧牲精神了。而這不單單是一個人的問題,也決非一群人的問題,而且是我們的社會不需要這些了。令人難過的對比就是,我們一個月就能寫完好幾篇論文,一年就能完成好幾個課題,而陳先生一生就出過那么幾本書;看著書桌上那不算太厚的幾本書,翻著那一張張用鴨嘴筆繪制而成的精美絕倫的測繪圖,讀著那一疊疊密密麻麻寫滿鉛筆字批注但從未發表的手稿,我不由得額頭出汗,慚愧之意難以遏制,敬畏之心油然而生――陳先生!夫子之墻,高幾許?
夫子之,墻高幾許?這遠不是我能回答的問題。值陳先生逝世10周年之際,作為末學后進,對于建筑歷史別說未能得窺堂奧,就是學術宮殿的外墻亦未觸摸,只能遙遙拜望,這點自知之明我還是有的,所以不敢妄論陳先生的學術成就和地位,上述文字僅僅雜錄些陳先生著作對我的影響而已。
在生活就像機器一樣運轉的時代里,已經很少有“心情”這種奢侈的東西了。而今夜,凝望陳先生的遺像,照片中他面容清癯,目光深邃,長袍布帽,想起過去殷力欣先生所談的一些往事軼聞,竟然有了一絲傷感。陳先生他們那一代學人給我們留下了《應縣木塔》、《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等等厚重的文獻,還有那么多富有意義的傳說、掌故;而我們這一代人,除了在躁動不安的心態下日復一日的忙碌之外,將不會再留下什么了。我們有的,也許只是一種貧瘠的財富一片華麗的荒涼。
關鍵詞:點線設計;路線;動線空間;端點;核心
一、前言
就目前而言,逛街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生活方式,也是最主要涉及到的公共生活。就我國目前實際情況來講,商業綜合體在實際開發過程中受到了來自觀念、規范等各個方面的影響,就目前實行的去也劃分管理模式,使得商業區域內部各個結構缺乏聯系,建筑與建筑之間相互自成體系,分割斷裂的形式互相無法彌補,因此公共區域多是不同區域空間拼湊而成的完整體,彼此聯系不緊湊,而連接這些區域空間的唯一媒介是城市道路。
筆者認為,就目前商業綜合體而言,在其涉及過程中,其根本內容就是在復雜的商業環境當中設計、創造能夠被清晰識別的商業空間體系。
二、點的結構及個性分析
(一)節點
對于商業綜合體而言,節點亦是變奏點,具體是指在整個動線空間中,人的移動方式的改變,其次節點的另一特性是聚集,聚集的節點是指人們停止行走,休息的方式,節點空間常處于內部收放位置、交叉位置或者是裝著位置,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對于節點而言,其產生以及對應的形式分為很多樣式,按照人們不同的使用形式,我們可以將節點空間分為下列幾種類型:娛樂節點、交通節點以及休憩節點(如下圖2、3中所示)。對于一個完整的節點設計而言,其一方面需要滿足空間形式以及功能的有效結合,同時還需要與周圍的環境相互融洽。在商業環境下,城市街區存在人流與交通的交叉點,交叉點的產生使人流在整個空間環境中形成一定的感知,隨著對周圍環境位置的感知而做出相應的行動。
當同類節點同時存在相同環境中,就必須有其中一個對整個全局實現統領的主題,同時,還需要對元素形態進行具體的分析,實現空間氛圍的掌控、創造。比如對水元素的應用,可以創造可供游玩的淺水區域等等。在整個對環境進行塑造得過程中,不同節點空間自身的特征表現可以讓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影響,與此同時,統一化的主題有加強人們對整個環境體系的認知。
(二)核心
核心與其他節點最主要的差異就在于其主題集性。在整個動線空間中,核心是序列以及空間中心最突出的部分,同時也是人們進行活動、交通完成轉換的場所(如下圖4中所示)。對于商業綜合體來講,其核心必須具有突出的內聚特性。并且在對空間形態進行處理過程中,一般都是選擇內部中庭或者是外部廣場形式(如下圖5中所示)。
(三)端點
在商業綜合體當中,有一種特殊的節點,我們稱之為端點,其本身具有特殊的內涵――進入,使得端點成為了整個動線空間系統最開始的原點。而我們一般為端點制定的形態特征,就是門的意象表現,其可能表現為廣場入口、外廊等等(如下圖6中所示)。
當端點存在于商業綜合體當中,其構成應該具有下述兩個基本特征:
(1)象征性:端點本身的空間形態具體偶一定的象征性,其雖然不能夠對整個區域的特征進行概括,但是其往往能夠代表整個區域,成為外部人員了解整個區域的第一個部分,其作用在與提起人們的注意力,同時導入人群到對象區域中。
(2)模糊性:端點本身的空間形態具體偶一定的模糊性,其存在于建筑與城市之間的空間中。就空間屬性而言,其一方面是城市由外部空間滲透入內部空間的介質,同是也是建筑由內部空間向外部空間蔓延的介質,就功能使用上而言,其延續整個商業綜合體的基本功能,又完整城市公共空間的連續性。
三、線的結構及個性分析
路線結構是整個商業綜合體的基本框架,憑借路線結構人們對生活環境有了最基本的認識,一個聯系廣泛而關系清晰的路線結構能夠使商業綜合體在人們印象中形成一完整的意象,如圖7的意象發展結構和結構模型,“各個部分在各個方向上都有緊密的聯系,所有的變化都發生在內部。擁有這樣的意象地圖,人們可以更自由地移動,還可以隨意聯系新的點。在意象逐漸豐富、濃厚的過程中,產生整個區域的特征”。目前,我國的城市活動區域逐漸縮小,空間資源緊缺,商業綜合體逐步構建空間立體化模式,而且更傾向此發展模式。
在商業綜合體中,人們的移動方式多樣,步行以及駐足停留這些常見的移動方式外,還有憑借其他機械移動設備的移動方式,移動方式多樣化可加快人流動的頻率,與此同時移動方式多樣化還可提供給人們最為簡捷的路線移動方式。
立體化的步行系統,使商業綜合體的整個區域空間聯系更為緊密,同時可借由標高不同的步道錯位疊加來提高人們對環境的認識感知力,空間區域在立體化的步行系統中更具形態活力,空間氛圍也愈顯獨特。
四、點線相互關系分析
商業綜合體中,點線作用至關重要,無點不成線,點之間亦需線進行聯系,否則并不存在商業綜合體的系統化結構。點指明了人們行動的方向性,線則指明了人們行動的方式,點線相互輔助構成城市空間系統的整個框架,多點多線的原則可使商業區域中的不同元素層次更為清晰,相得益彰。
結束語
希望可以在滿足現代化商業環境復雜特性的同時,設計具有一定的清晰性以及可識別特性的動線空間。
參考文獻:
[1].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研究生論文目錄 1978-2001-03(共985篇)[A]. .建筑史論文集(第15輯)[C].:,2002:48.
【關鍵詞】過洞;天井;墓道
中圖分類號:K8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2-297-02
一、有過洞墓葬的研究現狀
過洞作為墓葬的一部分,有學者在論述主要話題時,將其作為附帶內容做過一些研究。這些研究可以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在有過洞墓葬的發掘簡報中,對過洞的形制、數量、壁畫等基本內容的報道。這種研究多見于有過洞墓葬的發掘簡報中。第二種是對某個朝代有過洞墓葬的研究,如傅熹年的《唐代隧道型墓的形制構造和所反映出的地下宮室》,該文在論述唐代隧道型墓墓室形制和各部分名稱時,對古代的隧道、羨道做了詳細論述,這對后人研究“過洞”的起源和名稱演變有重要意義。另外該文對探討過洞和天井的關系以及過洞及其壁畫的寓意也有重大參考價值。第三種是在研究有過洞墓葬壁畫時對過洞部分的闡述。例如:王仁波在《陜西唐墓壁畫之研究》中,對陜西唐墓中過洞兩壁的建筑樓閣圖進行分析;裴建平在《唐墓壁畫中的樓闕圖及反映的相關問題》中,對唐墓過洞上樓閣圖的分類、沿革以及意義等進行探討;陜西省博物館、文管會在《唐李壽墓壁畫試探》中,對唐李壽墓過洞兩壁的建筑圖進行試探。第四種是把有過洞墓葬作為天井墓的一個類型進行研究,例如侯寧彬的《秦漢墓葬天井述略》,作者在秦漢天井墓的分類中,把有過洞墓葬稱為“間隔式天井”墓,并對其起源和演變做了論證。柏宇亮在《淺析中國元代之前的天井墓》中,把有過洞墓葬分作Bb、Ca、Cb三種,其研究內容偏重于天井墓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其相互關系,雖然這對過洞形制、分類涉及甚少,但是對探討有過洞墓葬的產生、發展和演變有重要意義。
二、過洞名稱的演變
隨著田野考古發掘在中國的開展,“過洞”一詞漸被引進墓葬研究中來,它特指上有負土下有穿洞的一類設施,一般見于天井墓或大型墓葬的陪葬坑中?!斑^洞”這一設施,在古代文獻中即有記載?!吨芏Y?春官?冢人》“以度為丘隧”句下漢鄭玄注:“隧,羨道也?!碧瀑Z公彥疏云:“僖二十五年左傳云,晉文公請隧,不許。王曰,未有代德,而有二王。則天子有隧,諸侯以下有羨道。隧與羨異者,隧道則上有負土……羨道上無負土?!币罎h代鄭玄所注,隧道和羨道是同物異名,其上有無負土,還需考古發掘的進一步驗證,但是至少在西漢時期上有負土下有穿洞的斜坡式墓道已經存在;依唐代賈公彥所疏,隧道和羨道是兩種形制不同的墓道形式,其最大區別是上方有無負土,有者為隧道,無者為羨道。對于這兩種不同的說法,傅熹年先生認為“先秦大墓都是露天開挖,有的有斜坡墓道,有的只是直穴,迄今沒有發現有用在土中穿行的隧道之例。用隧道、過洞之例始見于東漢,北魏、北齊繼之,大盛于隋、唐。所以賈公彥的說法,以之解經,或許有以今制釋古之嫌,但我們利用它區別唐代不同形制墓道的名稱,卻是可信的資料?!辈还苁撬淼酪埠?,羨道也罷,只要是上有負土下有穿洞的形制,即與現代的“過洞”一樣,并且至少在唐代,上有負土下有穿洞的墓道已經有專門的名稱“隧道”。時值近現代,隨著田野考古發掘的進展,“過洞”一詞漸被引用之墓葬研究中來,并取代古文獻中所用的“隧道”一詞。
三、過洞的發展
目前所見的有過洞墓葬最早出現在西漢初期,爾后在西漢中期、晚期、新莽、東漢等時期均有發現。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形制的墓葬已經有所發展,并在隋唐時期走向繁盛,唐中后期漸趨衰落。
根據有過洞墓葬的發展和演變,本文擬將有過洞墓葬的發展階段分為四期。第一期為兩漢時期。該階段是有過洞墓葬的萌芽期,一般為一個天井和一個過洞或兩個天井和一個過洞。這一時期過洞還沒有從墓道中獨立出來,寬度、斜坡底面均與墓道相同,唯一與墓道不同的是頂部多一個生土隔梁,從而使露天墓道與天井隔開,并由此形成了早期的“過洞”。這一時期的有過洞墓葬主要分布在陜西關中和河南洛陽地區。關中地區目前發現的有:西安北郊西北醫療器械廠西漢早期M170、西安繞城高速公路東段西漢中期M14、M36、西臨高速公路臨潼段西漢中晚期M15(1)、西安東郊白鹿原西北過綿五廠自建村西漢中期M17、西安秦川機械廠西漢中晚期M35、西安南郊凈水廠新莽時期M51等;洛陽燒溝發現的墓葬主要有M114、M28B、M147、M148等。第二期為魏晉南北朝時期。該階段是有過洞墓葬的成型時期,過洞開始從墓道中獨立出來并成為定制,首先過洞的寬度普遍窄于墓道和天井,其次底面坡度開始出現與露天墓道坡度不一致的現象,再次天井墓也由一個天井和一個過洞占主流演變為多個天井和多個過洞占主流。該時期過洞和天井、壁龕的多少已成為北朝統治者等級和地位的象征,并且其形制更接近生人居住的庭院住所。該時期這種類型的墓葬在分布地域上也逐漸擴大,在寧夏、山西、內蒙古等地區也有發現。第三期為隋至唐中晚期,該階段是有過洞墓葬在形制、規格上的完善和成熟期,在大型墓的“過洞”中開始出現壁龕,“過洞”上的壁畫內容也更為豐富,此時期不僅有過洞墓葬的天井和過洞數量多,而且這種類型的墓葬大量存在,可謂空前絕后,另外“過洞”在壁畫、設施上更具有明顯的象征意義。第四期為唐中晚期至宋元時期,該階段是有過洞墓葬的衰落期。中晚唐以后,有過洞墓葬數量銳減,以至于消失,與之前相比呈退化之勢。
四、過洞的分類研究
因為過洞在平面形狀、頂部形制、長度等方面均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所以本文根據這些差異按不同的分類方法將其分類并進行研究。
按過洞的平面形狀分類,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長方形或方形式的過洞。這種形制的過洞數量多,分布廣。第二類為梯形式的過洞。這種形制的過洞所見不多,目前有兩例。其一北周莫仁誕墓。過洞3個,第一過洞南接墓道入口部,其余過洞由南至北依次與3個天井相間排列。平面略呈南北向梯形,拱頂土洞式結構。其二唐李壽墓,過洞的隔梁收分大,故使過洞的橫斷面呈梯形。
從這兩類過洞的數量和形制等方面的特點看,長方形或方形的過洞始終占據主流地位,而對于梯形式的過洞,只是當時人們修建過洞時由于偶然的因素致使過洞平面呈梯形。北周莫仁誕墓于2009年5月發掘于西安市長安區韋曲街道夏殿村西,與之同期發掘的還有其父莫仁相墓,這兩座墓相距不足20米,且同屬于一個時期的墓葬。莫仁誕卒于576年,其父莫仁相卒于578年,二者的入葬時間間隔應不會長于三年。然而莫仁相墓的4個過洞均為南北向的長方形,莫仁誕墓的3個過洞均呈南北向的梯形。對于這種差別不見于古代的其他有過洞墓葬中,僅是一個特例,不能算是一種習俗或葬制。另外唐李壽墓,在發掘簡報中明確表示,過洞的平面呈梯形,是由于過洞的隔梁收分大所致。因此筆者認為,梯形式的過洞只是古代天井墓中由偶然因素所致的特例,但以其作為存在的固有形式,本文也把它當作過洞的一個類型。
按過洞的頂部形制分類,可以分三類。第一類為拱形的過洞。拱形頂的過洞數量也很多,并且充斥于有過洞墓葬發展的各個時期。第二類為券頂形過洞。券頂形過洞發現較少,主要有西安洪慶北朝、隋家族遷葬墓地的M2、唐章懷太子墓、唐昭新城長公主墓、唐阿史那忠墓一、二、三過洞。第三類為弧頂。主要有唐阿史那忠墓的四五過洞、咸陽機場高速公路周陵段漢唐墓中的漢墓M49、唐墓M52。
對于“過洞”的頂部形制,拱形頂始終是其主流形制,它不僅流行于有過洞墓葬的各個發展時期,而且與另外兩種相比,在數量上也占絕對優勢;而券形頂和弧形頂,數量少,在各個朝代的有過洞墓葬中可算是鳳毛麟角。
按過洞的長度分類,可分為兩類。第一類過洞長度在5米以下。這種墓葬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并流行于有過洞墓葬的各個發展時期。第二類過洞長度在5米以上,比較典型的有咸陽機場高速公路周陵段漢唐墓中的漢墓M49,過洞長8.7米。河南三門峽市北朝和隋代墓的A型墓中M132,長7.80米。彭陽新集北魏墓,M1的第一過洞長5.85米,第二過洞長5.8米。
對于長度在5米以下的過洞,長度在3米以下的過洞又占大多數,相比之下,3――5米之間的過洞不算太多;對于長度在5米以上的過洞,不僅數量較少,而且出現時間多在有過洞墓葬發展的早期,在成熟期少見。
通過對有過洞墓葬的分類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天井墓中的“過洞”始終以長方形或方形平面、拱形頂、3米以下的長度為其主流形制。不同時期會有一些特殊的情況,但是這些特殊情況始終未能占據主流地位,甚至在過洞的整個發展歷程中僅如曇花一現。
參考文獻:
[1]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論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247-249.
[2]王仁波.陜西唐墓壁畫之研究[J].文博.1984(01).
[3]裴建平.唐墓壁畫中的樓闕圖及其反映的相關問題[J].文博. 2011(03).
[4]陜西省博物館,文管會.唐李壽墓壁畫試探[J].1974(09).
[5]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第4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6]柏宇亮.淺析中國元代之前的天井墓[D].暨南大學,2011(04).
[7][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34.
[8]李明,袁明,李舉綱,岳友軍,黨曉婷,韓民興,李宏濤,張明惠,李艾娟,張彥.北.周莫仁相、莫仁誕墓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2(06):10.
[9]陜西省博物館,文管會.唐李壽墓發掘簡報[J].文物,1974(09).
[10]張占民,倪潤安,張蘊.西安洪慶北朝,隋家族遷葬墓地[J].文物, 2005(10).
[11]韓兆民,鄭克祥,樊軍,韓孔樂,羅豐.唐章懷太子墓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1999(03).
[12]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歷史博物館昭陵博物館.唐昭新城長公主墓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1997(05).
[13]王玉清,茍若愚.唐阿史那忠墓發掘簡報[J].考古,1977(03): 133.
[14]謝高文,蘇慶元.咸陽機場高速公路周陵段漢唐墓清理簡報[J].文博,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