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2: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中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針對近年來金融“脫媒”現象的出現以及投資基金能否替代商業銀行的爭論。傳統的金融機構理論已不足以解釋現代商業銀行的核心功能。從風險管理的視角指出,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管理金融風險的過程中所采用的個性化工具和風險內化器的制度設計。加快風險管理技術的創新是新時期商業銀行的生命線。
關鍵詞:商業銀行;核心功能;風險管理;新視角
引言
金融機構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資源配置作用。長期以來,商業銀行一直是金融機構的主體,在各國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在所有金融機構總資產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自1868年世界上第一只投資基金——“海外和殖民地信托”在英國誕生以來,投資基金在西方發達國家取得長足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勢頭更為猛烈,并對商業銀行的生存空間形成持續壓力。新世紀以來,美國投資基金的資產規模更是超過了長期處于金融系統主導地位的商業銀行。由此引發了商業銀行是否會消失,轉而由投資基金所替代的廣泛爭論。
一、對傳統理論的簡要梳理
商業銀行的核心價值或者說功能究竟何在,理論界眾說紛紜。其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有以下三種理論:
(一)“資產轉換”功能說
“資產轉換”功能是由格利和肖在1956年發表的論文《金融中介和儲蓄—投資過程》以及托賓在1963年發表的論文《作為貨幣創造者的商業銀行》中提出并作出論述的。他們認為各種金融中介都是為財富擁有者提供資金組合,并通過競爭獲得自身在市場中的發展空間,各種金融中介在開展金融業務時,都必須盡可能滿足儲蓄者與投資者的偏好,這種競爭的方式或滿足的方式就是進行資產轉換。不同的資產轉換方式造就了各種金融中介之間存在的差別,銀行主要是通過滿足支付要求而提供負債。
(二)“降低交易成本”功能說
1976年喬治·本斯頓和小柯利福德·斯密斯在發表的論文《金融中介理論中的交易成本》中提出交易成本應為金融中介理論分析的核心內容。他們認為,金融產品的制造取決于其未來銷售價格能否彌補該產品生產時的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金融中介之所以能夠制造適應上述特殊要求的金融產品,是因為它有三大優勢:其一,專業化生產的規模經濟;其二,更容易以低成本獲得大量信息;其三,減少搜尋信息的成本。交易成本與金融產品種類、消費者偏好之間有一定的內在關系,技術和消費者偏好的變化將使成本發生變化,從而促使商業銀行調整產品,因此,降低交易成本將是商業銀行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三)“信息處理”功能說
20世紀70年代,信息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對分析金融機構存在和功能的視角產生了很大影響。1977年勒蘭與佩勒的論文《信息不對稱、金融結構與金融中介》分析了事前信息不對稱的影響,認為借款人如何能夠獲得信貸,依賴于作為信號的企業內部投資信息非常困難。解決的辦法就是將搜集信息的人組成專門的金融中介,以使貸款的資產組合和投資充分吸收這些信息。戴蒙德在1984年發表的經典論文《金融中介與監督》中分析了事后信息不對稱問題,認為只有借款人能夠無成本地獲得投資的最終結果,才會使金融合同對具體借款人活動適用的約束降低。
二、對傳統商業銀行功能理論的重新認識
(一)對信用中介功能的再認識
信用中介功能是指促進資金融通的功能,即促使貨幣資金從盈余單位流向赤字單位,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資金融通過程中所涉及的金融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三大類。由于金融風險的投機性、市場主體風險偏好程度、風險承受能力的差異性、金融風險的可單獨交易性,以及學習成本和時間成本的上升超過信息成本的下降,市場主體對金融機構管理金融風險的需求是不斷增加的。
(二)對支付中介功能的再認識
支付中介功能是指銀行客戶進行現金收付或存款劃轉的功能。雖然支付中介功能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它本身為商業銀行帶來的收入只占極小比例。美國所有商業銀行存款賬戶服務費收入占總收入的平均比例,雖然整體上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之中,但其絕對水平仍然只有4%左右(Fed,2000)。支付中介本身仍然是銀行的一個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潤中心。銀行提供支付中介服務是因為它能使銀行增加存款,并從存貸款利差中獲得收入。
(三)對信用創造功能的再認識
信用創造功能是商業銀行通過其存款和貸款業務,創造出數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的功能。實際上,信用創造只是銀行從事存貸款業務的一種客觀結果,而不是其主動追求的一種目標。站在商業銀行的角度,也只是其管理金融風險這一核心功能從而尋求利潤過程中的的一種附屬功能。
(四)對金融服務功能的再認識
金融服務功能是商業銀行提供除存貸款業務、支付結算業務以外的其他業務的功能。大部分金融服務業務,如收付、基金銷售、保險銷售、基金托管等等,與支付中介業務一樣,不是單獨的盈利中心。是銀行利用其在存貸款等風險管理業務中形成的已有優勢,投入少量的變動成本所增設的盈利業務??梢钥吹?,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得社會對銀行提供這類服務的需求處于不斷下降的趨勢之中。三、商業銀行管理風險的特點——與投資基金的對比分析框架
(一)商業銀行管理風險的個性化工具
1.與投資基金相比,商業銀行管理風險的突出特征是它所使用的工具——貸款是個性化的。嚴格說,銀行所發放的每一筆貸款都是根據借款人的具體需要所設計的,無論是貸款的金額、期限、利率、發放貸款時的信息依據、調查、審查、發放、回收過程,還是其提款安排和償還安排,都與借款人獨特的未來現金流相對應。這種非標準化的特征使得貸款這種工具適合于所有規模、所有類型的企業和消費者。然而,有價證券的標準化與銀行貸款的非標準化形成鮮明對照。證券的標準化存在巨額固定成本,且必須要使社會公眾普遍認可,這使得證券融資只適用于大企業的巨額融資項目和成熟產品的融資。
2.銀行資產證券化的實踐使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銀行在資金融通中的核心作用。貸款證券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將非標準化貸款轉化成為標準化證券的過程。在貸款證券化后,銀行實際上已經基本完成了其以非標準化方式管理風險的全部工作。銀行所需要的只是資金以及相應的風險。這實際上是社會分工進一步深化的表現:銀行提供的是管理金融風險的服務,資金本身只是銀行管理風險的一種工具一個載體,提供資金本身并不是銀行服務的目的。
(二)商業銀行“風險的內化器”的制度設計
1.從對風險的吸收方式來看。投資基金的機制設計就是要由基金持有人分享所有風險收益,同時直接分擔所有風險損失,而基金管理人只能收取固定的管理費。商業銀行的機制設計要求銀行本身承擔風險。首先,銀行以到期無條件還本并按約定支付利息的承諾從存款人處吸收資金,然后按約定條件將資金貸放給貸款人,其后若貸款人違約,銀行不能以此為借口對存款人違約,從而承擔了資金融通過程中的信用風險。其次,銀行按約定要保證存款人隨時提取存款的需要,卻不能因此向貸款人收回未到期貸款,這樣銀行就承擔了資金融通過程中的流動性風險。
2.從商業銀行承擔“風險內化器”這一角色的合宜性上看,商業銀行風險內化器的制度安排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銀行和基金經理與資金盈余單位之間的關系,都是一種委托關系,委托關系的核心是激勵機制問題。只有在委托人能夠低成本地觀察到人的努力程度,從而對其進行有效監督的情況下,才能采取向人支付固定報酬的激勵機制。在不能低成本地觀察到人的努力程度的情況下,將人的收益與其努力程度完全掛鉤,是一種最有效的激勵機制。由于銀行的主要資產是非標準化、不透明的貸款。所以,風險內部化是銀行與其資金盈余單位之間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一種委托安排。
3.因為沒有考慮風險處理因素,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和地位其實是被低估了。大部分商業銀行管理風險功能的業務,都沒有反映在其資產負債表上。例如,貸款證券化的發展使得銀行已經通過調查、審查、設計等方式管理過風險的貸款,不再保留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如果仍然運用資產規模來作為衡量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中重要性的標準,必然會低估商業銀行應該有的地位。也是近些年商業銀行功能弱化說法的一個重要原因。
結論與啟示
商業銀行的核心價值在于管理資金融通過程中的金融風險。通過商業銀行制度與投資基金制度的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商業銀行的獨特之處在于其管理金融風險的個性化方式和風險內化器的制度設計。商業銀行的未來,歸根結底取決于其管理金融風險的能力,尤其是以貸款方式管理風險的能力。盡管迄今為止商業銀行制度并不完美,商業銀行體系依然具有明顯的脆弱性,但這只能通過金融改革與創新來加以修正和完善。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學者通過對投資基金制度與商業銀行制度的比較分析,得出二者有交叉與融合發展趨勢的結論(何德旭,2004;曾康林,2002)。對研究新時期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我們可以在發展投資基金的同時積極發展商業銀行,不斷地進行金融創新,不斷地提高其風險管理的能力,做到二者兼顧??梢灶A見,在一個不太短的時期內,仍將把商業銀行的改革和發展放在一個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上。
參考文獻:
[1]代軍勛.商業銀行積極風險管理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2]曾康霖.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基金的興起是否能取代商業銀行[J].財貿經濟,2002,(7).
[3]何德旭.商業銀行制度與投資基金制度:一個比較分析框架[J].經濟研究,2002,(9).
關鍵詞:金融發展;收入分配;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2)06-87 -03
前言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世界經濟發展史反復證明,金融抑制和金融過度都會損害經濟增長。20世紀60年代末期,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羅納德·I·麥金農和列文等西方著名經濟學家率先提出并推動了金融發展理論。金融發展指金融體系的規模或效率得到提高,金融發展理論研究的是金融體系是否具有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的功能。在影響經濟增長的諸多因素中,金融發展一直是國內外研究學者所關注的焦點,然而各種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一種觀點認為,金融中介在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增長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如新古典增長理論(Goldsmith,1969)認為,金融發展與投資有效性之間存在很強的正相關關系,強調金融自由化在增加儲蓄和投資方面起著重要作用(McKinnon,1973;Shaw,1973)。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通過有效的資本配置可以提高投資有效性,金融機構的產生與成長促進了經濟增長。而與之對立的觀點則認為,是經濟增長導致金融發展,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并不重要。例如,以(Lucas 1988)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以往的經濟學家們過分強調了金融因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認為經濟發展會創造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從而導致金融部門的發展,是經濟增長帶動金融發展而不是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
金融發展除了對經濟規模產生作用外,對經濟結構特別是收入分配結構的變動也會產生一定作用。有關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的關系的研究卻是在最近十多年間才發展起來的。(Greenwood和Jovanovich,1990)的理論模型開創了該領域研究的先河。在此以后,與其觀點相近的文獻逐漸涌現,大都是要證明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之間的倒U型關系。中國也有很多學者就此問題展開了研究。然而大部分中國學者的實證研究結論都與國外的理論有一定矛盾之處。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國尚處在金融發展倒U型的前一階段,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并沒有區分金融發展規模與效率的緣故。
本文的目的就是想簡要評述研究金融發展、收入分配和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文獻。本文以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簡要評述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理論文獻;第三部分簡要評述研究金融發展、收入分配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文獻;第四部分是結論部分。
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
(一)理論研究
在金融發展的相關研究中,各國學者都致力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由于各國的學者研究角度不同,他們設計的金融發展指標也不同,且各個指標的統計口徑也存在差異,使其結論不盡相同,但就研究結論而言,主要有以下個方面:
1、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Robert Lucas曾說過經濟發展中金融的作用被過分強調了,內生的技術進步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持這一觀點的這些學者認為經濟和金融沿著各自的方向發展,不存在因果關系。
2、金融發展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就外國來看,Goldsmith在1969年以金融規模占GDP的比重設計了金融發展指標,對1860~1963期間35個國家進行實證研究,驗證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具有很高的相關程度。McKinnon則用M2占GDP的比重構建金融發展指標,在對7個國家實證分析后發現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快速增長。而列文等則對戈德史密斯的研究進行了改進和發展,在1993年用4個金融發展指標對80個國家進行分析,證實了金融發展促進了經濟增長。
3、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抑制作用。Edward S.Show和McKinnon的研究表明由于金融市場上供給及需求不足促使經濟結構上的供求彈性較低,抑制了經濟的發展。金融發展對經濟的抑制作用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和貧困地區表現尤為突出。
4、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互為因果關系。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作用,經濟學家WangEC建立了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就說明它們之間的這種關系。研究表明金融發展有利于長期投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同時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要求金融市場同步發展,以促進金融發展。
(二)影響機制
現在經濟學家們已經大體認同了金融發展對于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但對于這一領域的理論與經驗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是推動其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金融體系又分為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對應于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兩種方式。
論文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創新,金融監管,金融規制,科斯定理
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有著獨特的經濟學基礎。傳統金融以二八定律為基礎,互聯網金融以長尾理論為基礎。“長尾”實際上是統計學中冪律(Power Laws)和帕累托分布(Pareto)特征的一個口語化表達,這個概念最早提出是用來描述亞馬遜等網站的商業和經濟模式。過去幾十年中,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忠實地履行其資金融通的職能,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金融中介機構的重要性都超過了金融市場,而金融中介機構引以為傲的間接融資功能,其產生根源主要在于三個方面:一是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實現風險分擔;三是降低由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帶來的損失。當前中國主要存在三種互聯網金融的模式:一是電商金融,其雄厚的實力對市場業已造成巨大的沖擊;二是P2P網貸,代表有人人貸等;三是眾籌模式,著眼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ヂ摼W金融憑借其強大的平臺優勢,通過信用評分體系等的加成作用,使得越來越多的交易可以繞開傳統金融中介機構、自由開展。
馬云曾說:“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當下傳統銀行及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中介機構受到電商等的沖擊,也在適應性的發生改變,不僅開拓綜合型平臺,還利用進入對方領域等制造行為性障礙,緩解競爭壓力。我們需要認識到,這其中固然有互聯網金融天然的優勢以及后天的積累,但監管的寬松對其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互聯網金融創新
1 1 電商金融
電商金融是電子商務與金融結合的產物,《2014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檢測報告》中公布當年B2C市場份額排名,從高到低分別是天貓(59 3%)、京東(20 2%)、蘇寧易購(3 1%)、唯品會(2 8%)、國美(1 7%)、亞馬遜中國(1 5%)、1號店(1 4%)、易迅(1 1%)、聚美(0 6%)、其他(7%)。當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到12 3萬億元,同比增長21 3%。B2C占比超過七成。其中天貓總成交額為7630億元,京東全年交易總額為2602億元。巨大的成交額背后是龐大且忠實的用戶群,正是基于電子商務取得的巨大成功和激發的無限活力,輔以科技進步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覆蓋面廣,WiFi、4G普及等,電商金融其本身不僅實力雄厚,而且起點高能做的事情也多?;ヂ摼W支付貨幣、供應鏈金融、跨界合作金融、貨幣匯兌、移動支付等,電商金融所涉及的業務品種多樣繁雜、兼具深度和廣度,金融論文對傳統銀行業務造成巨大沖擊的同時,也斬獲大量擁躉,符合普惠金融的精神,得到監管當局的寬松對待。比如,它不僅有對供應商的融資,還有對消費者的授信,極大地拓展了可以發揮的領域。據不完全統計表明,2013年余額寶規模超過2500億元,客戶超過4900萬名。
1 2 P2P網貸
最早的P2P網貸以多種不同表現形式先后出現在世界上某些國家,如英國的Zopa,德國的Auxmoney,美國的Prosper、Lending Club等,是在網站上將小額資金聚集起來借貸給缺乏資金的人群的一種借貸模式。P2P網貸最突出的特點是“人多”、“量少”,得益于龐大的基數,非系統性風險被充分的分散。同時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風控技術,目前數據顯示其貸款效率較高、不良貸款率較低。2014年網貸之家綜合各項指標,給出排名前十的網貸平臺,分別為陸金所、人人貸、招財寶、有利網、小企業e家、民生易貸、開鑫貸、宜人貸、點融網、鵬金所。陸金所更是躋身世界第三大P2P平臺,交易規模超過300億元。
1 3 眾籌模式
眾籌模式,一種較通俗的解釋即是群眾集資和大眾籌資,本來這并不是什么最近才時興的概念,但是和互聯網的碰撞使其格局大為改觀。融資模式大致可分為三類,分別是憑證式、會籍式、天使式。眾籌模式與其他互聯網金融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它采用“團購+預購”的方式對創意進行預消費。相同點在于利用網絡平臺將項目發起人和贊助群眾聯系起來。2013年通過眾籌全球總共募集資金51多億美元。我國的眾籌發展起步較晚,自2011年至今,規模雖然無法與其他幾類相較,但增長態勢還是很可觀的。
2 互聯網金融及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
2 1 系統性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普遍存在
論文關鍵詞:金融排斥,區域保險區域差異
一、金融排斥理論研究現狀
金融排斥性是近十年來才出現的一個新的概念。在稍早的研究中,人們一般從金融地理學的角度對金融排斥性進行探討,即研究居民到金融服務網點(尤其是銀行零售營業點)的實際距離對居民獲得金融服務便利性的影響(Leyshon和Thrift,1993;1994;1995)。這個時期對金融排斥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一是研究過去幾十年受住房政策(將貧困人口集中于城市郊區)的影響,大量金融零售網點在貧困社區的撤并;二是研究銀行和住宅互助協會①的分支機構在貧困社區的關閉;三是研究貧困社區居民因到金融服務網點較遠和交通不便而獲得金融服務的難度。隨后的研究表明,金融排斥性并不僅僅因金融服務網點在某一地理區域的撤并而存在(FSA,2000),一些人群如果有獲得金融服務的需求,但卻因社會經濟因素和金融服務市場因素而很少或從未獲得金融服務也應視為受到了金融排斥。一般認為,容易受到金融排斥的人群往往是從來沒有使用過金融產品的家庭、低收入居民、老弱病殘人士、居住在邊遠和落后地區的居民(FSA,2000),以及諸如此類的社會弱勢群體?;诖?,Sherman Chan(2004)在其會議論文中將金融排斥性界定為:在金融體系中人們缺少分享金融服務的一種狀態區域保險區域差異,這包括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缺少足夠的途徑或方式接近金融機構,以及在利用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方面存在諸多困難和障礙。
至于如何判定是否存在金融排斥性,現在比較流行的方法是根據Kempson和Whyley(1999)提出的五個指標:(1)地理排斥性;(2)條件排斥性;(3)價格排斥性;(4)市場營銷排斥性,;(5)自我排斥性。顯然,這樣的判定方法更能夠從金融機構的經營層面對某一地區的金融服務水平進行分析和評價,也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鑒于此,本文也將參考和借鑒這些指標探討我國保險業區域中存在的金融排斥性問題,并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二、保險業區域金融排斥現狀分析
1.地理排斥。一般來說,一個地區金融機構的分布與金融排斥程度呈負相關關系,金融機構網點分布越多,居民越容易獲取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金融排斥程度越低,反之亦然。截至2009年年末,全國共有保險集團公司8家,保險公司121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10家。其中,北京地區共有保險分公司及直接經營業務的總公司83家。河北省,轄內共有保險公司省級分公司40家,分支機構3625家,保險專業中介法人機構101家,保險兼業機構3733家。上海保險機構總數為105家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江蘇69家;浙江56家;安徽36家;江西2390家;山東56家;湖北3146家;重慶46家;四川45家;貴州854家;青海219家;寧夏290家;新疆519家。可見,保險機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和少數中西部地區,保險機構的區域分布存在較大差異。
2.營銷排斥,即一些人被排除在金融機構產品營銷目標市場之外。保險機構為了獲得盈利和發展需要一定的從業人員對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進行營銷。從業人員是營銷活動的重要載體,從業人員的多少對金融機構營銷具有重要的影響。從表1中可以看出,東部地區11個省份中保險機構從業人員數目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中部地區:黑龍江、山西、河南以及湖北的從業人員人數和東部地區相當,其余地區和東部區域相比相差較大。尤其是西部地區除四川省從業人數較多之外,其他省份遠低于東部地區。
表1 2009年我國各地區保險機構從業人員總數
地區
省份
從業人員總數
地區
省份
從業人員總數
東
部
北京
64062
東
部
海南
12828
天津
41546
遼寧
134890
河北
200000
廣東
253800
山東
402100
中
部
黑龍江
113000
江蘇
235000
山西
110416
浙江
143000
河南
263300
上海
21300
安徽
19991
福建
131873
湖北
134879
地區
省份
從業人員總數
地區
省份
從業人員總數
中
部
湖南
14800
西
部
四川
172600
江西
70000
貴州
9421
吉林
87051
陜西
73774
西
部
內蒙古
67704
西
部
新疆
12703
廣西
65000
青海
15325
重慶
75000
寧夏
7644
云南
65000
參考文獻:
[1]高雷,楊愛軍.歐美網絡保險的最新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保險研究,2010,(11).
[2]李紅坤,劉富強,翟大恒.國內外互聯網保險發展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發展研究,2014,(10).
[3]陳棟,張俊巖.保險營銷模式的轉變與發展——電話營銷與網絡營銷模式的互補[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1,(3).
[4]李瓊,吳興剛.我國互聯網保險發展與監管研究[J].武漢金融,2015,(4).
[5]賈林青.互聯網金融對保險合同制度適用的影響[J].保險研究,2014,(11).
[6]唐金成,李亞茹.中國移動互聯網保險營銷渠道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5,(3).
[7]羅艷君.互聯網保險的發展與監管[J].中國金融,2013,(24).
參考文獻:
[1]羅海平.論我國保險營銷的發展戰略[J].保險研究,2001(11):27-30.
[2]劉輝.保險營銷策略問題初探[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2,26(1):63-67.
[3]李源源.保險營銷藝術[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4]袁輝.保險營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5]王國軍.保險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1]潘瑾,徐晶.《保險服務營銷》[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2]粟芳.《保險營銷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3]張永建,何江.《日本保險中介人制度模式分析及啟示》[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12).
關鍵詞股指期貨;參與模式;中介機構
金融期貨是在20世紀70年代世界金融體制發生重大變革,世界金融市場日益動蕩不安的背景下誕生的。論文金融期貨經過近20年的迅速發展,已占世界期貨交易量的67%。近年來,比重更是上升到80%以上。由于實際條件和經濟社會環境不同,各國金融期貨市場參與模式呈現出不同的市場格局和發展特點。對于我國來說發達與新興市場的借鑒重點將有所不同。在以美、英、日等國為代表的發達市場上,已形成成熟的期貨行業體系,其完備的法律法規、規范的監控體系、豐富的產品系列、有序的參與層次,都有我國發展金融期貨所必須認真借鑒的寶貴經驗。而對于臺灣這個新興期貨市場,在借鑒成熟市場經驗的同時,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創新,摸索出一整套適用于東亞,尤其是大中華地區的金融期貨市場文化,促進了金融期貨市場的迅猛發展,這是我們要重點吸收借鑒的地方。
1境外金融機構參與金融期貨的模式借鑒
1.1美國期貨市場發展及狀況美國是期貨市場和期貨行業發展最為成熟的國家,其期貨行業結構在原發型期貨市場中最具代表性。
1.1.1美國主要證券公司參與情況。在美國,證券公司主要通過部門或者專業子公司2種方式參與金融期貨。一些證券公司通過設立專業子公司從事期貨交易,如美林期貨公司、JP摩根期貨公司等都是期貨專營商。而另一些證券公司,則通過部門參與,如摩根斯坦利、所羅門美邦等公司都兼營期貨交易(期貨兼營商)[1]。
美國的大多數證券公司都在一些期貨交易所取得會員資格,開展經紀、自營兩類業務。既客戶從事場內期貨交易,也為公司特定的交易策略和風險管理從事自營交易。
1.1.2美國期貨市場中介機構。美國《商品交易法》將其期貨市場的中介機構劃分為業務型、客戶開發型以及管理服務型三大類。
第一類:業務型的中介機構。主要是期貨傭金商FCM(FuturesCommissionMerchant)、場內經紀商FB(FloorBro-ker)以及場內交易商FT(FloorTrader)。FCM是各種期貨經紀中介的核心,從其功能來看,與我國的期貨經紀公司類似。據統計,在美國期貨業協會(NFA)注冊的FCM目前共有192家。而根據不同的營運模式,美國的FCM又可以分為3種:一是全能型金融服務公司,如高盛公司、花旗環球金融、美林公司以及摩根大通等金融巨頭,期貨經紀業僅占其業務的一部分;二是專業的期貨經紀公司,以瑞富期貨公司(Refco)為典型代表;三是現貨公司兼營期貨經紀業務,這類公司包括一些大型的現貨加工商、倉儲商、中間商和出口商等。它們最初涉足期貨市場主要是為了套期保值,后來逐漸拓展到期貨經紀業務,有些現貨公司還下設了專門從事期貨經紀業務的子公司,例如嘉吉投資者服務公司(CargillInvestorServices)就承擔了其母公司的套保業務。此外,型中介還包括FB和FT。FB又稱出市經紀人,他們在交易池內替客戶或經紀公司執行期貨交易指令。FT與FB正好相反,他們在交易池內替自己所屬公司做交易。如果是替自己賬戶做交易,通常稱之為自營商(Local)。
第二類:客戶開發型的中介機構。主要有介紹經紀商IB(IntroducingBroker)和經紀業務聯系人AP(AssociatedPerson)。碩士論文IB既可以是機構也可以是個人,但一般都以機構的形式存在。它可以開發客戶或接受期貨期權指令,但不能接受客戶的資金,且必須通過FCM進行結算。IB又分為獨立執業的IB(IIB)和由FCM擔保的IB(GIB)。IIB必須維持最低的資本要求,并保存賬簿和交易記錄。GIB則與FCM簽訂擔保協議,借以免除對IB的資本和記錄的法定要求。在NFA注冊的IIB目前共有466家,GIB則有1043家。我國尚不存在類似于IIB的期貨中介機構,而期貨經紀公司在異地的分支機構、營業網點則與GIB頗為相似。在FCM的業務結構中,許多IB的客戶量和交易量都遠比FCM直接開發的要大,IB的引入極大地促進了美國期貨業的發展。經紀業務聯系人(AP)主要從事所屬的FCM、IB等機構的業務開發、客戶等工作。他們均以個人形式存在,包括期貨經紀公司的賬戶執行人、銷售助理和分店經理等。經紀業務聯系人不允許存在雙重身份,即不能同時為2個期貨經紀機構服務。在NFA注冊的經紀業務聯系人共有53898人。其中,以賬戶執行人AE(AccountExecutive)最為典型,他們是FCM的業務代表,是專門為期貨經紀公司招攬客戶并替客戶執行交易和提供市場咨詢的人,與我國期貨經紀公司內部經紀人的角色類似。
第三類:管理服務型的中介機構。主要包括商品基金經理CPO(CommodityPoolOperator)、商品交易顧問CTA(Commod-ityTradingAdvisor)等。CPO是指向個人籌集資金組成基金,然后利用這個基金在期貨市場上從事投機業,以圖獲利的個人或組織。CTA可以提供期貨交易建議,如管理和指導賬戶、發表即時評論、熱線電話咨詢、提供交易系統等,但不能接受客戶的資金。目前,在NFA注冊的CPO有1470家,CTA有790家。
1.2臺灣期貨市場發展及狀況臺灣期貨市場屬于新興的期貨市場,其發展方式為先行開放國外期貨市場,然后再建立國內市場,這與臺灣證券市場的開放思路是一樣的。臺灣市場是新近快速健康發展的新興市場之一,并且由于金融改革歷程、投資文化及投資者結構與大陸情況極為相似等原因,在諸多方面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1.2.1臺灣證券公司參與情況。臺灣證券公司可以作為期貨兼營商,全面的參與期貨業務,同時,存在一些期貨公司作為期貨專營商,提供更為專一的期貨服務。截止到2005年10月底,臺灣期貨市場有專營自營商13家;有他業兼營自營商23家;有專營經紀商23家;他業兼營經紀商17家;交易輔助人75家;結算會員32家[3]。
臺灣的法規規定證券公司可以通過子公司、部門等形式參與經紀業務,可以通過部門、子公司、交易人身份參與自營業務。需要說明的是,在臺灣,許多期貨公司都具有證券公司背景。如,臺灣的元大京華,成立專門的期貨子公司———元大京華期貨公司,從事經紀和自營(1998年增加)業務,同時,元大京華證券公司下的自營部也從事期貨自營業務,同時,經紀部從事期貨交易輔助人業務。寶來證券在新金融商品處下設期貨自營部,并成立寶來瑞富期貨子公司,成為臺灣最大的期貨商,開展期貨、選擇權、期貨經紀、結算、期貨自營等業務。
根據仔細比較分析,臺灣不同規模的證券公司在參與形式上,分別存在一定的趨同性。經紀業務方面,大型證券公司更傾向于采取全資控股的子公司形式參與(這種子公司多為證券公司為開展期貨業務而專設),中小型證券公司更傾向于采取部門形式參與。自營業務方面,證券公司一般都設有自營部門,但大型證券公司的子公司一般也開展自營業務,而中小型證券公司一般沒有子公司,或者存在子公司也主要經營經紀業務而不開展自營業務。
1.2.2臺灣期貨市中介機構。臺灣的期貨交易商分為期貨經紀商和期貨自營商。期貨經紀商包括期貨經紀公司和兼營期貨業務的證券商。一般企業法人不能成為交易所的會員。在臺灣的證券行業與期貨行業是混業經營,證券商既可以自營期貨與期權業務,也可以兼營期貨經紀業務。另外,僅證券經紀商可以申請經營期貨交易輔助業務,證券商兼營期貨經紀業務的,不得申請經營期貨交易輔助業務。期貨交易輔助人屬期貨服務事業,它接受期貨商的委托,從事的業務范圍包括:招攬期貨交易人從事期貨交易、期貨商接受期貨交易人開戶接受期貨交易人期貨交易之委托單并交付期貨商執行。期貨交易輔助人從事期貨交易招攬業務時,必須以委托期貨商的名義進行。期貨交易輔助人只能接受一家期貨商的委任,但期貨商可同時委任一家以上的期貨交易輔助人[2]。
臺灣地區的期貨經紀商主要有4類:一是專營期貨經紀商,只受托從事證期局公告的國內外期貨期權交易;二是兼營期貨商,包括一些本土及外國券商和金融機構;三是期貨交易輔助人,主要是一些獲許經營期貨交易輔助業務的證券經紀機構,期貨交易輔助業務包括招攬客戶、期貨商接受客戶開戶,接受客戶的委托單并交付期貨商執行等;四是復委托公司,就是本土客戶從事國外期貨交易的機構,它們將委托單轉給境內的國外復委托期貨商,然后再轉給境外的交易所達成交易。
2我國券商參與模式設計
我國期貨業目前交易的期貨品種僅限于商品期貨,金融期貨尚是一片空白,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盡快推出金融期貨勢在必行。通過對美國這個成熟市場及臺灣新興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及經驗教訓來看,我們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同是作為新興期貨市場的內地期貨市場,要穩步健康地向前發展,券商參與模式可以參考如下幾個方面。
2.1加快期貨市場法規建設,完善監管與自律管理體系
盡管幾乎世界各國在建立期貨市場的過程中,都是采取“先建市,后立法”的思路,但香港、臺灣的期貨市場卻是在借鑒美英等期貨市場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采取“先立法,后建市”的思路創立并發展起來的。醫學論文這樣,既可以避免少走彎路,節省“學費”,充分獲得后發性利益,同時也可以使期貨市場迅速與國際接軌,按國際慣例規范來發展期貨市場。
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同時參考美國的監管模式,我國的監管主體應分為三級,包括國家監管、行業自律監管、交易所監管。《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五條規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證監會)對期貨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的監督管理。據此規定,證監會是國家監管主體。在我國,金融期貨推出后,如果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允許參與金融期貨交易,那么有權力進行監管的行業自律組織將包括期貨業協會和證券業協會。而市場及交易監管主體則為交易所。
2.2分層控制風險,層次化市場管理,形成金字塔型結構
無論是美國、臺灣或是其他一些國家,在市場結構方面都反映出一個共性,那就是分層控制風險,層次化市場管理,減少交易所直接管理的機構數目。主要體現在結算會員與交易會員的分離以及IB業務的引進等。這種金字塔式的市場結構,有助于控制市場競爭,形成價值鏈結構管理。這在我國現在強調混業經營的同時,也要注意引導行業健康發展,避免行業惡性競爭。
2.2.1結算會員與交易會員分離。在香港,結算會員和交易會員是明顯區分的。而在臺灣,雖然沒有交易會員這一說法,但從本質上看,參與交易的期貨商就相當于交易會員,而期貨商并不都是結算會員,因此,在臺灣實際上也是交易會員與結算會員分離的模式。
而我國期貨市場上,期貨公司實際上資質差別很大,但目前不區分交易、結算會員資格,全部經紀公司都是交易所會員,都擁有交易及結算資格??梢?讓部分資歷較好的交易會員成為結算會員,可以將結算風險進一步過濾,減小了交易所的風險。
此外,我國現在有上海、大連、鄭州3家期貨交易所,每家交易所對各自的會員分別進行結算。若要到3家交易所同時交易就要結算3次。若能將3家交易所的結算系統統一起來,以交易實體為結算單位,即無論在幾家交易所交易只需結算1次,這樣既能節省結算費用,又有助于對交易實體進行綜合風險的控制。當然,要實現交易所間結算的統一,這在當前還是有一定困難的,但隨著市場的發展成熟,也將是一個必然趨勢。
2.2.2推行IB業務。在臺灣、美國等市場上,都有IB或類似的中介層次,并且,在臺灣,只有證券公司才可以從事IB業務。這不僅有效地控制了參與風險,限制資質不達要求的金融機構的金融期貨參與層次,同時又為他們提供了參與并分享金融期貨業務的機會,還增加了金融期貨市場的組織動員能力,有利于開發更多的期貨投資者。因此,我國應借鑒這一經驗,相應地推出IB業務。
2.3證券公司應成為金融期貨尤其是股指期貨業務的主導參與機構無論是在美國、英國等成熟的資本市場,還是在臺灣、香港等新興市場,證券公司都是金融期貨市場,尤其是股指期貨業務的主導參與機構。特別是我國期貨經紀公司規模較小的現狀,更加需要引入更有資金實力、規模更大、管理更好的證券公司參與市場,這對于穩定市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證券公司還應該授予更多的選擇權。盡管臺灣的證券公司都朝著金融控股的模式發展,原本由部門從事期貨經紀業務的,在有了自己的控股期貨子公司后,也轉為由子公司負責期貨經紀業務的模式。但我們注意到,在市場發展初期,至少在法規方面,對證券公司的限制比較少,公司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自由選擇期貨參與模式,而非強制要求其一定要通過子公司或部門來經營。并且,從臺灣的實際交易數據中分析發現,市場自營賬戶發生的交易量占到整個交易量的45%左右(表1),顯示了臺灣市場上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等主導參與機構對市場的強大影響力,這一點是國內股票及期貨市場所根本不能想象的。而基于證券行業相對期貨行業絕對強勢的國內實際情況分析,可以認為,未來證券公司對股指期貨市場的影響將是很大的。
2.4推行“業務牌照”制度,合理控制市場參與者資質和數目盡管臺灣目前有近200家證券公司,但真正參與期貨交易的證券公司只有30多家,期貨公司也只有20多家。臺灣期貨交易所已發展了近10年,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模式,但其參與數量始終在一個較小的比例范圍之內。更為重要的是,臺灣的金融期貨業務并非只是一個統一的業務資格,可以進一步細分為股指期貨、利率期貨等業務條件,并且,證券公司等參與者可以針對某項業務有針對性地申請該子業務資格,如股指期貨業務資格。
同時,香港在2003年以前一直實行單一牌照制度,雖然這種方式不利于企業多元化發展,但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公司的主營業務發展。這對于市場早期的發展是有利的。但當市場成熟時,這種業務范圍的限制就會抑制公司的發展。職稱論文因此,實際上香港業務牌照制度從單一到多元的轉變,也是一種市場逐步放開的過程。
這對于我國在開放股指期貨的初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即市場準入一定要逐步放開,先緊后松,才能穩定市場;要是先松后緊,出了問題就容易造成市場混亂。我國之前對期貨經營資源控制并不嚴格,以致目前擁有180多家期貨公司,他們可以經營全部期貨業務。事實上,已經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一些期貨公司規模比較小,風險控制能力較弱等,也導致了一些違規事件的發生。因此,我國期貨公司應借鑒臺灣模式,朝著做強做大的方向發展,而非僅僅是做多。增資擴股、引入資金實力更強、管理模式更先進的公司為股東、甚至兼并收購等,都會起到整合市場的作用。
3結語
對于股指期貨而言,國外有的市場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但是在借鑒別國經驗的同時,必須結合我國已有市場的情況,不能強套硬搬。比如,我國期貨公司數量多,質量差,這就與國外市場截然不同,因此我們需要充分考慮我國期貨公司的風險控制能力和市場參與情況。再如,我國期貨交易所的客戶承受能力有限,若將來股指期貨在期貨交易所交易,面臨的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同時接納數倍于商品期貨的客戶交易,如何處理急劇擴大的交易量等。
對我國現實中收購兼并在操作上的繁瑣,也決定了一些理論上可行的方案,在現實中就不太可行。總之,根據股指期貨所具有的功能和國外股指期貨市場的成功經驗,在我國推出股指期貨交易,對發展和完善我國證券市場體系,提高國際競爭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應該加強法律、市場監管和券商參與模式設計幾方面的配合。
參考文獻
我們在實際寫作當中很多作者對參考文獻的引用都不是很重視,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導致了論文寫作的水平質量和科學研究性。以下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科技論文參考文獻,希望在大家寫作當中帶來幫助。
科技創新論文參考文獻:
[1]蘇測洋.SARS冠狀病毒nsp10/nsp16蛋白質復合體行使2'-O-甲基轉移酶功能的結構和生物化學研究[D].武漢大學2014
[2]易昌華.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H誘導HeLa細胞凋亡及其分子作用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4
[3]楊景暉.H3N2亞型流感病毒Vero細胞冷適應株減毒特性及假病毒評價中和抗體的研究[D].北京協和醫學院2014
[4]劉娟.人呼吸道腺病毒55型的基因組學與病原學特征研究[D].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2014
[5]喻正源.全基因組測序與病毒捕獲測序技術探討EB病毒進化及整合規律的初步研究[D].中南大學2013
[6]陳曉慶.天然產物抗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活性評價及機理研究[D].南京大學2014
[7]李康.抗流感病毒和EV71新靶標及新藥物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2014
[8]王君.白細胞介素-6受體介導A型流感病毒感染誘導白細胞介素-32及白細胞介素-6表達的研究[D].武漢大學2013
科技創新論文參考文獻:
[1]鞠湘武.H5N1型禽流感病毒損傷細胞溶酶體的機制研究和南極極端環境下科考隊員的應激反應研究[D].北京協和醫學院2012
[2]李圍.Akt1蛋白質復合體的純化鑒定及其相互作用蛋白質的功能研究[D].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2007
[3]劉丹.乙型肝炎病毒Pol蛋白對NF-κB信號通路抑制作用的研究[D].武漢大學2014
[4]江淼.RNA結構在其誘導細胞先天免疫反應中的作用及其相關信號通路研究[D].武漢大學2011
[5]申彥森.基于內含子剪切的人工miRNA結構和靶向位點與基因沉默效率的關系研究[D].武漢大學2009
[6]金旭.冠狀病毒N7甲基轉移酶甲基化核苷酸GTP的特性研究[D].武漢大學2013
[7]陶佳莉.SARS冠狀病毒非結構蛋白nsp14的結構功能關系研究[D].武漢大學2013
[8]高國振.宿主因子CyclinT1和Sam68在Ⅰ型人免疫缺陷型病毒生活周期中的功能研究[D].武漢大學2012
[9]柳葉.阻斷HIV-1輔助受體CXCR4的新方法研究[D].武漢大學2012
科技創新論文參考文獻:
[1]談儒勇著.金融發展理論與中國金融發展[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2]成思危主編.中國企業管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M].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0
[3]郭樹華著.企業融資結構理論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4]袁招蘭.我國高科技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對策探析[D].江西財經大學2010
[5]賴靜.高科技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3
[6]陳向東.高科技中小企業超常規發展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2
[7]金林.科技中小企業與科技中介協同創新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7
[8]從少平.沈陽市成長型科技中小企業識別研究[D].東北大學2008
[9]吳鎧.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10]閆福.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02
[11]唐菊裳著.國外小企業[M].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
[12]李潔.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
[13]彭十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04
[14]劉會明.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對策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05
[15]黃怡.中小企業融資對策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5
[17]鄭婧淵.我國金融支持高科技中小企業發展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0
[18]鄭社欣.高科技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析[D].江西財經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