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2: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工藝美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人們不再受物質生存的牽制時,就會賦予造物以更多的精神內涵,反思歷史經驗,作為地域文化載體的傳統手工藝,尤其是研究手工藝美學特征的工藝美術是必須要得以傳承和發展的。西方設計發展的過程中,曾出現過三次手工藝文化精神的回歸潮流:第一次是十九世紀中期,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工業化帶來的廉價低俗的工業產品的大量生產,使人們開始懷念過去生活方式和手工藝;第二次是二十世紀初期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在剛剛誕生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中手工藝被放在了一個適合的位置上,從一個更全面、更深刻的層面理解手工藝的優勢和發展;第三次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類處于工業生產所帶來的嚴重危機之中,人們渴望著重回自然,重新去觸摸真實的材料。高校本應該是民族文化遺產得以保存和傳承的凈土,但因為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遷,再加之舊時傳統工藝教育停留在表面裝飾層面,給人陳舊、缺乏實用性的印象。為了迎合工業時代,滿足就業市場,縮短與國際當代設計教育的差距,許多高校的藝術類專業將傳統工藝美術教育零散化、邊緣化,甚至讓其退出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的課程體系;與此同時,高等教育中對工藝美術的通識教育也是缺失的,因此工藝美術教育出現了歷史性的斷層。但信息時代的到來,給工藝美術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和平臺,也使被冷落的工藝美術教學得到重生和發展。
二、傳統工藝美術課程融入現代設計教育體系的想法
1、以項目為導向建立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體制
藝術設計教育在中國根基薄弱。在中國建立并向現代形態過渡的過程中,我們試圖找回與傳統的鏈接,然而設計教育———設計———生產———銷售各環節是孤立和嚴重脫節的,在此條件下談工藝美術教育的現代化和市場化只能是紙上談兵,必須尋找出一條賦予中國手工藝以現代生機的途徑,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給我們提供了新的良性發展的平臺。以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博物院的共建項目為例,以競賽的方式邀請海峽兩岸高校學生參加其創新性紀念品設計競賽,學生們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對文物和工藝的理解,消解文物的“高大上”,拉近文物與大眾的距離,設計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實用性的文物創意產品。如:的“朕知道了”紙膠帶“、翠玉白菜”傘;北京故宮的“朝珠”耳機,“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等許多出自在校學生之手。衍生性創意產品成了非常搶手的旅游紀念品,也成為了人們記住故宮及藏品的代表性符號。從故宮創意產品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博物館搭起了一個優秀的創意產品資源、銷售推廣的平臺,與此同時,需要高校參與進來,教師研究、引導,學生集思廣益,將設計與生產的斷點連上,同樣,傳統工藝美術也可以借鑒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的模式。藝術設計教育中傳統工藝課程不能夠再閉門造車,當我們借助創意將傳統工藝轉變為實物產品了,無疑是對教學效果的最好的反饋。
2、綜合性大學發揮其多專業優勢
截至2014年,全國開設了藝術設計類專業的高校有1400多所,而其中絕大部分是綜合性大學,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在于多學科多領域的融合。今天的藝術設計教育應該歸屬于一個多元化的藝術學科,我們需要所有藝術范圍內各學科的融合,同樣需要藝術范圍外各領域的融合。隨著國家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轉型,對藝術設計教育的側重點也從對專業人才培養范疇擴大到對大眾藝術涵養的普及和提高上,因此,傳統工藝美術教育的普及可以借助綜合性大學多學科的優勢,在校園內部打破專業界限,向各專業的學生進行普及性教育,如以開設“傳統工藝美術”全校選修課的形式,將專業技法內容轉變為通識性、鑒賞性內容;借助學生的多專業背景,以組織展覽或競賽的形式,使更多跨專業學生加入到推廣和保護傳統工藝美術的隊伍中來。湖南農業大學藝術設計系在全校范圍內開設“民間美術”公選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且學生選課率也在全校名列前茅,在校園文化藝術節中,組織的“民間美術”課程作業展得到了廣大師生的關注,同時還有不少學生提出借用不同專業知識和渠道推廣課程內容的想法,甚至開設公眾微信號傳播某門類的傳統工藝。這些都為我們傳播傳統工藝美術提供了新的思路。
3“、微時代”借力網絡資源和網絡平臺
信息時代是以高科技與現代化為先導和基礎,也是打破許多時空局限和全球化的時代,“微時代”的基礎是“新媒體”,新媒體是以“數字化”和“互動化”為特征的,人們獲取知識與傳播知識的路徑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注意力變得越來越短,并且習慣于快速、快餐式的信息接收和文化消費形式。電子設備的便攜化與平民化也使得文化產業里的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界限被模糊,大眾可以很容易地變為生產者,或是通過反饋及其它的形式參與生產。受眾的習慣反過來又將促進以“微內容”為特征的產業的發展,傳統工藝美術的推廣和傳播離不開廣闊的群眾基礎,借力新的傳播手段能讓原本“小眾關注,精英推廣”的傳播模式轉變為“大眾關注,大眾推廣”。以“日本小夫妻的幸福染坊”為例,文章講述手工印染的技藝和生活方式。該文通過微信并轉發,在一個月內被轉發一千多次,點擊閱讀人數一萬多人,這樣的傳播速度和傳播效果是傳統教學或傳統媒介遠無法達到的。因此,探索性的運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輔助教學內容的傳播將是藝術設計專業高等教育未來的探索方向。
4、從地域文化中吸取營養
傳統工藝美術從歷史生成及傳統結構方面看,往往存在極強的地域性,傳承人與受眾群體往往是相對集中地生活在某一特定地區,擁有大致相同的自然環境,遵循相同或相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并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生存狀態,在文化認同上容易形成共識。日本傳統文化設計大師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中曾提到,“將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種創造。”傳統工藝美術所包涵的大量原生態藝術圖形和工藝技法具有人類本源的思維意象,及大量生產、生活經驗累積,給當代設計者提供本源的設計思路,有助于形成出奇制勝又合情合理的創意。在教學中有針對性、探究性的考察,收集相關資料、圖片、書籍、實物等,利用圖形創意與符號的延展,進行整合、提升、優化和創新。針對目前傳統工藝美術相關課程與其它藝術設計相對割裂的狀況,筆者認為在專業主干課程中融入傳統工藝美術的內容,如視覺傳達專業的字體設計課強調中文字的造字體系、筆畫、由來,并將湖南當地有代表性的視覺符號如馬王堆西漢古墓中的符號、毛體字;書籍設計課可以融入不同類型中國傳統書籍裝訂方法,由其在當地博物館中可以近距離觀察的漢代竹簡;在其他專業主干課程中強調應用傳統元素的內涵形態,并以內涵形態設計范例為指導,促進教師與學生對于當地傳統元素形態的重新認識與設計。在設計教學研究過程中,我們圍繞“紅色旅游”項目,提煉地域文化中的典型視覺形象,如筆者帶領學生到湖南鳳凰、洪江等地察期間,在民族圖案考察與寫生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苗族、土家族圖案的造型、用色差異,分析引起差異的原因,而不僅是單純的臨摹或拍攝圖案。帶著問題思考和觀察,學生明顯的提高了學習興趣,并能在考察過程中對當地少數民族特點、生活方式進行深入了解,取得了理想的考察效果。
三、結語
參考文獻在某一程度上可以幫助作者提升論文寫作質量,引用著名的文獻資料,那么它的學術論點也是很有價值的,所以我們在寫作論文的時候不能小看了參考文獻,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室內裝飾設計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讀借鑒。
室內裝飾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張學彬3DSMax建模在室內設計教學中的應用與改革[J].中國教育改革與教學研究,2012.05:10-14.
[2]新視角文化行,王玉梅,姜杰,況軍業adsMax2012/VRay效果圖制作實戰從入門到精通[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1.
[3]姜雨欣,宮藝兵,孫文《論室內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里應外合》山西建筑,2014.2.
[4]石臘梅.論計算機繪圖教學方法的創新[J].中國成人教育,2013(03).
[5]張春娥.數碼時代繪畫作品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15(01).
室內裝飾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聶淼.淺談建筑室內裝修設計[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28)
[2]張欣,李翠芹.室內裝飾設計和現代技術探討[J].美與時代(上),2010(08)
[3]時溪蔓.淺談室內裝飾設計的要素和基本原則[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9(4)
[4]陳明杰,張穎,李靜.淺談現代室內裝飾設計新理念.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9.4.
[5]韓思杰,當今室內裝飾設計應考慮的幾個要點,南方建筑.2002.2.
室內裝飾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呂斌.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的運用[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8.
[2]張蕾.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室內裝飾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理論,2009,06:53.
[3]劉洋.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理論,2009(11):81.
(一)郴州民間工藝美術
郴州民間工藝美術,是郴州當地文化與中原文化、客家文化與嶺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獨特產物,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思維、藝術理念、藝術特征、藝術形式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個性。但是在長期的實踐中,郴州民間工藝美術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傳承和運用。在分析整理郴州民間工藝美術的基礎上,充分挖掘郴州民間工藝美術的積極因素,并創造性地應用于平面廣告設計和平面廣告設計教學中,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進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郴州民間工藝美術是湘南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目前,專家學者們研究以郴州市民間工藝美術為主要,然后輻射整個永州市和衡陽市,即湘南地區。其研究主要從湘南古民居、湘南民間工藝美術、湘南民間石雕、湘南民間木雕等幾個方面,對民間工藝美術進行了歸類、分析和整理。依據研究角度的不同,對有關湘南民間工藝美術研究著作的代表作進行簡要概括:
(1)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南古民居著作,如唐鳳鳴著《湘南民居研究》、范迎春著《湘南宗祠——建筑及裝飾藝術研究》、王鐵著《2012中國高等教育設計專業名校實驗教學課題:湘南民居印象》等。
(2)有關湘南民間工藝美術的課題與論文,如陸嵐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課題《湘南民間工藝美術資源的挖掘利用與理論研究》、論文《淺析藍印花布的色彩觀》等。
(3)湘南民間石雕的研究課題和論文,如何次賢的課題《湘南民間石雕的人文內涵、藝術價值及其保護與利用研究》、論文《湘南民間石雕藝術的文化尋繹》《從湘南民間石雕藝術看中國民間文化的崇德立德意蘊》等。
(4)湘南民間木雕的研究論文,李曦《湘南民間家具的裝飾特征研究》《湘南古民居的木材選用與木雕裝飾》《湘南古民居木雕藝術》等。以上這些課題、論文、著作主要從研究郴州民間工藝美術自身的特征入手,廣泛收集郴州民間工藝美術的作品,闡述民間工藝美術的概念并將其分類,系統的分析其造型、色彩及美學特征,部分著作還進一步研究了民間工藝美術產生與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
(二)郴州民間工藝美術對平面廣告設計啟示(藝術造型的直接借鑒)
1.為平面廣告設計注入新的設計靈感
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是現代設計的土壤并影響其的發展,傳統民間工藝美術來源于群眾,并為群眾所熟知,平面廣告首先得被廣大群眾認識、認同并接受,因此將民間工藝美術引入平面廣告設計,既對民間工藝美術加以提煉與創新,又能讓平面廣告為人民群眾所理解,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以達到廣告宣傳的目的。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先進的平面廣告是國內學習和引進的主體,西方文化也在其中自然而然的傳入,從而使中國傳統文化面臨嚴峻挑戰,特別是民間工藝美術正面臨消亡的邊際,將其引入到平面廣告設計中,既為中國平面廣告設計注入新的設計靈感,又為民間工藝美術的繼承和延續尋找到新途徑。
2.為郴州地區的民間工藝美術傳承尋找到新的載體
郴州民間工藝美術具有獨特的審美情趣、藝術形式和表現方法,它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國人民群眾辛勤勞動的結晶。由于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影響,民間工藝美術的創作者和消費群體大量進入城市務工,使得郴州地區民間工藝美術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許多民間工藝美術正在加速消亡。將郴州民間工藝美術引入平面廣告設計中,將為其生存找到新的傳播載體,在傳達給廣告受眾的同時,促進其轉型與可持續發展,也將為現代民間工藝美術再設計與開發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3.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研究的一種有益補充
從文化傳承角度的考慮,郴州民間工藝美術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部分,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獨特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對其文化藝術特點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是對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研究的一種有利的補充與完善。雖然郴州是中國的一個市,但其工藝美術是人民群眾對大自然最純樸、最直觀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這種自然與純真也是現代平面廣告設計所追尋的。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對郴州民間工藝美術的探究,既是對中國工藝美術的一種補充,又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精神魅力的進一步挖掘,也將影響著現代平面廣告設計作品的創作。
二、郴州民間工藝美術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應用
郴州民間工藝美術從源頭上分析,是郴州當地文化與中原文化、客家文化與嶺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獨特產物,在藝術思維、藝術理念、藝術特征、藝術形式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個性,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包括平面廣告設計在內的現代藝術的啟發和借鑒意義是可以預期的。但在可見文獻中,還沒有發現把郴州民間工藝美術應用到平面廣告設計教學的研究,因此,這屬于尚未涉足的領域,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意義。
(一)平面廣告設計教學中如何應用郴州民間工藝美術
1.情感的繼承
平面廣告設計者只有在真誠理解郴州民間工藝美術創作者情感的基礎上,才能深刻的挖掘勞動人民的藝術成果,并把他們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設計作品中。例如,在平面廣告設計實踐教學中,研究郴州大布江拼布藝術的一組同學,一開始只是在網絡上搜尋整理資料,缺乏對拼布藝術實物的真實美感的體驗,在老師的建議下,聯系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布江拼布繡傳承人何娟,走進了她的公司,了解她的創作歷程與民間工藝美術創作的情感體驗,接觸與了解到真實大布江拼布作品的魅力,他們滿懷激情的研究進程PPT匯報,感染了每一位同學,也讓班上所有同學了解了大布江拼布藝術繡,為后期拼布藝術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平面廣告設計與民間工藝美術雖然在思維方式、表現手段、傳達載體上有很大區別,但是對生活的熱情、對勞動的贊美、對祖國的熱愛是相同的,廣告設計者在情感上的繼承,也將為平面廣告設計作品融入生命力,恰如其分的情感融入,不僅可以為平面廣告設計作品增資天色,又可以使其具有親和力,拉近廣告受眾的距離,讓他們自然而然接受,做到潤物細無聲。
2.造型的借用與發展
郴州傳統民間工藝美術造型豐富多彩,既有表達吉祥幸福的人物、動物花卉、文字、云紋、回紋、幾何抽象形態等,又有廣為流傳的典故和成語,還有一些約定成俗的造型寓意組合。如果將這些豐富多彩的造型借用于平面廣告設計中,將為平面廣告設計開拓新的創作空間。如:陳秀同學利用郴州民間剪紙的造型形式制作了“南京青奧會歡迎您”平面廣告作品,在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南京青奧會”專題設計大賽中榮獲三等獎。郴州民間工藝美術造型的借用與發展,既豐富了平面廣告造型語言,又為廣告主融入消費群體奠定基礎。將郴州民間工藝美術融入平面廣告設計課堂教學中,既是對郴州民間工藝美術造型藝術的傳承,也是對郴州民間工藝美術造型藝術的發展。民間工藝美術造型經過提煉再設計,既吸收其造型的精髓,又承載著廣告主賦予的消費理念、價值引導、審美情趣等,是將造型特點、形式美感、大眾識別性等融入到平面廣告設計中,為平面廣告設計注入新鮮血液,促進平面廣告設計的發展。
(二)理念的創新
郴州民間工藝美術融入平面廣告設計教學中,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創新:郴州民間工藝美術傳承的創新、平面廣告設計形式與內容的創新、課堂教學的改革創新。
1.郴州民間工藝美術傳承的創新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現代化工業文明的迅速擴展,物質消費方式和生存觀念的急劇改變,導致許多民族的民間工藝美術在不斷消亡和流變,郴州民間工藝美術也正在消逝。2014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潘魯生就工藝美術的傳承和延續指出,設計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精彩的創意設計可以使傳統工藝美術煥發新的生機,既可以成為時尚產業的一部分、成為制造業人文工藝的增值部分,也可以以當代藝術的形態出現,重新建構審美、文化、生活之間的聯系。高校具有文化資源優勢,地方高校通過其教育幅射功能,可以對地方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傳承發揮直接的、有針對性的作用和影響,地方高校平面廣告設計與地方民間工藝美術只有合作互補、相得益彰,才能促進彼此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
2.平面廣告設計形式與內容的創新
在“地方高校應用轉型”的形勢下,我院將藝術設計專業定位為“服務地方經濟”,作為其主干課程之一的平面廣告設計,將本地的工藝美術資源請進課堂,通過教學手段進行繼承和延續,對平面廣告設計表現形式進行創新的探索,對平面廣告設計內容進一步豐富,將郴州民間工藝美術的吉祥寓意、造型特點、審美情趣引入到平面廣告設計中,是對平面廣告設計形式與內容的創新。
3.郴州民間工藝美術融入平面廣告設計教學中是對課堂教學的改革創新
參考文獻的寫作可以把論文當中作者的觀點和文獻作者的觀點區分開來,也可以幫助讀者在同一學術研究上面提供閱讀方向,同時也是核查文中的引用原始文獻,關注學術參考網查看更多優秀的論文參考文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書法論文參考文獻,給大家閱讀欣賞。
書法論文參考文獻:
[1]劉綱紀著:《書法美學簡論》。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2]葉秀山著:《書法美學引論》。寶文堂書店,1987。
[3]宋民著:《中國古代書法美學》。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89。
[4]天白著:《書法線條美的發現》。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2。
[5]陳振濂著:《書法美學》。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6]邱振中著:《書法的形態與闡釋》。重慶出版社,1993。
[7]金學智著:《中國書法美學》。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
[8]張稼人著:《書法美的表現》。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書法論文參考文獻:
[1]呂文明.晚明書法藝術思潮新論——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對立與融合[D].山東師范大學,2013.
[2]周韶華.民族性與當代性是書畫家的立身之本[J].美術觀察,2013,13(4):62-63.
[3]陳懷宣.林邦德實驗書法作品的創新性與當代性[J].文化交流,2015,14(11):66-67.
[4]曹亞彬,葛復昌.晚明浪漫主義書風的當代性闡釋[J].中國書法,2013,24(12):192-193.
[5]徐敏,徐德.心智的覺解:情感與形式——論胡抗美的書法美學觀[J].藝術百家,2013,32(5):209-212.
[6]高喜鋒.歷史與審美視域中的當代陜西書法文化觀念探析[J].西北美術,2014,22(2):103-106.
[7]李思航.用傳播學視角看清代書法史——對傳統“碑帖兩線模式”的認識[J].大眾文藝,2012,12(19):132-134.
[8]李硯祖.傳統工藝美術的當代性與地域性——再談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3,25(1):5-9.
書法論文參考文獻:
[1]梁:《評書帖》,《歷代書法論文選》第575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版。
[2]在“中國現代派書法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見《江蘇畫刊》1989年第7期。
[3]古干:《現代派書法三步》,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4]《廣州日報》,2012年4月1日。
[5]張強:《現代書法學綜論》,山東友誼書社1993年版。
[6]王南溟:《理解現代書法》,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梅墨生:《一點看法“關于書法主義”》,《書法主義文本》第123頁,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
[8]侯開嘉:《“書法主義”局外談》,《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當代對話篇》,第351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9]王冬齡:《王冬齡創作手記》,第5-6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10]朱青生:《從無錫到北大——我所經歷的現代書法試驗》,《現代書法》2000年第3、4期合刊。
[11]張愛國:《中國“現代書法”藍皮書》,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年版。
[12]范曄:《后漢書》卷一。
[13]陳振濂:《當代中國對日本書法之引進、融匯與揚棄》,《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14]日本《書之美》會報,1999年12月5日。
這個短語是一個完整的學術概念或理論范疇,單說“原生性”就不足以揭示其內涵。本課題所說的“民間藝術的原生性”,是指民間藝術之與生俱來的天然的文化基因。說它是“原生性”,就是說這種性質不是次生的,也不是后起的。一切后起的性質都會因時代進化而改變,唯有原生性不會變。當然,永久的一成不變是不可能的,這里不過是強調其褪變極為緩慢而已。這是一種超越時空而恒常穩定的內在質素。說它超越空間,就是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民間藝術,皆具有這一種性質,不謀而合,不約而同,不求同而自同,雖然形貌有異,而精神趣味仍是相通相近的。說它超越時間,就是說無論是遠古的原始藝術,現在的原始部落藝術,以及偏遠地區的民間藝術,也都具有這種相通相近的藝術特質。這種可以感知而難以指實的藝術特質,就是民間藝術的原生性。
二、國內研究狀況述評
在國內,民間藝術的原生性是著名文藝學家張道一先生反復提到的一個理論范疇。不過他所用的不叫“原生性”,而叫“原發性”,但實際內涵是一回事。先是1988年,張道一先生在他那篇著名論文《中國民藝學發想》中,第一次提及民間藝術的原生性特點。他說:“民間藝術……其作者主要是基層的勞動者(在我國主要是農民和部分手工業者),他們的創作帶有原發性、業余性和自娛性,其地域性也很強。就這個意義上說,它帶有藝術的‘基礎’和‘礦藏’的性質?!笔旰?,他在為其博士生、現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教授的《民藝學論綱》作序時,再次指出:“由于民間藝術出自下層的勞動者,帶有‘原發性’,與大眾生活直接聯系,因而以實際應用者居多?!逼浜蟮搅?005年,他在《民間美術的二分法》一文中再次強調:“研究民間美術,包括研究民間美術的分類,一定要注意它的原發性和生活的特點,不能脫離開大眾的實際活動?!睆埖酪幌壬奈恼掠幸粋€特點,或者可以稱之為論文的散文化,其好處是厚積薄發,舉重若輕,深入淺出,隨處生發,所以讀起來很輕松。但與此同時,因為他不大拘泥于論文的寫作程式,所以像“原生性”這樣的重要概念,雖然他一直在用,可是從來沒有正面界定過它的內涵。我已多次通讀《張道一選集》,和《張道一論民藝》諸書,基本印象是,張道一先生所說的民間藝術的“原發性”,實際主要是指其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渾然一體的性質。另外,我們注意到,張道一先生還不斷提到民間藝術的“本元性”、“本元文化”或“本原文化”、“母體性”等等,而這些概念與“原發性”內涵都是相通的。如他在《中國民藝學發想》一文中寫道:工藝文化是人類最基本的一種文化。歷史發展的序列告訴我們,人類最初的造物活動是從實用開始的,在實用中發展了審美。當社會分工逐漸細致,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各自獨立之后,工藝文化并沒有解體,一起延續至今,因而它帶有綜合性和本元性?!瓘倪@個意義上說,工藝的內涵不是太窄而是非常之寬,理所當然成為美術的母型。很明顯,這里所謂“本元性”,就是指人類最初造物活動的實用與審美一體化的性質,所以與“原發性”基本上是一回事。在其他論文中,張道一先生還有類似的表述。他說:“民間藝術是一種‘母體’性的文化,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各種專業藝術可以升得很高。但民間藝術是孕育一切的基礎,所以說民間藝術既是民族藝術之流,又是民族藝術之源?!庇终f:“本元文化就其性質和意義講,也可稱為‘本原文化’。它是人類最初的文化形態之一,也永葆綠樹常青。民藝是同廣大人民的生活關系最密切的,就其主流來說,多帶有實用性,既保持著本原文化的特點,又是本元的。”“事實上,人類創造的文化,首先是兼有物質和精神而不可分離的‘本元文化’,這就是工藝美術?!睆埖酪幌壬@些看上去似乎大同小異的說法,實際上顯示了他對民間藝術特征探索的執著,他不是在自我重復,而是在不斷思考,變換切入角度,以便尋求更精準的表述?!霸酢敝霸?,與“原始”之“原”,意義非常接近。既然“本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可見張道一先生的“本元性”、“本元文化”與“本原文化”,雖然表述不同,正可謂道通為一,和民間藝術的原發性也是相通的。張道一先生的博士生弟子、現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教授,在他的博士學位論文《民藝學論綱》中,充分領會了張道一先生學術思想中這一重要內核,對民間藝術的原發性作了進一步探討。他對張道一先生各種散見的說法作了整合,使一些基本概念得到了更明確的表述。首先,他充分認識并強調了原發性特征之于民間藝術的重要意義。他說:“原發性特征是民藝與其他藝術相區別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它的母體性特征?!边@不僅突出了原發性特征對于民間藝術的重要意義,同時也突顯了原發性范疇對于民藝學學科建構的重要意義。其次,他對“原發性”概念的產生作了描述性的闡釋。他說:“與生活的接近還使民藝保留了藝術發生時的特征,即原始藝術時期藝術與生產活動或生活情景的一體化,在這種藝術活動中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相交織,創造了既有實用價值又溶合了審美功能的產品。……盡管民藝與原始藝術的這種性質不可等同,二者是不同的社會環境中造成的藝術,但這種接近生活的原發性特征卻是一致的?!边@一段話表明,所謂“原發性”,就是從藝術發生學角度來看的原始藝術發生(產生)時期的基本特性,其基本內涵就是實用價值與審美功能的一體化。其三,他對張道一先生論著中不斷提及的“本元文化”也給出了明確的說法。他說:“民藝的各種創造,都可以從原始工藝品中找出客觀存在的雛形,因為后世的造物文化無不生發于原始文化的淵源,原始文化,即本元文化。”這種表述,一方面是使原來帶有神秘意味的“本元文化”頓時顯得清楚明白,但同時也喪失了張道一先生原來說法的一些微妙意味。應該說,當張道一先生用“本原文化”時,他確實是指“人類最初的文化形態”即原始文化;但當他用“本元文化”或“本元性”時,他是在拋開時代概念,強調當下的民間藝術仍然一直葆有的物質功能與審美功能相統一的文化特質。從這方面來看,“本元文化”不同于“原始文化”,“原始文化”只能存在于原始社會,而“本元文化”則可以超越時空而具有某種永恒性。除了張道一先生和他的弟子潘魯生教授之外,還有一些學者對民間藝術的原生性作過探索。如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方李莉研究員。她在論著中曾多次涉及這一課題,但最為集中的論述見于她的論文《論工藝美術的原生性與再生性》。
這篇論文有兩個重要觀點。其一,她認為民間藝術或傳統工藝美術具有保持民族原生性文化的載體功能。她說:“人類最初的工藝美術是一座橫架在原始混沌世界和現代文明世界之間的橋梁。所以,認識和了解由原始文化一直發展下來的傳統工藝美術,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類世界最早形成的動因以及其最初始的原生性。也可以說,其是一個民族原生性文化的儲存器?!逼涠嚼罾蛘J為,原生性藝術所葆有的“野生”文化基因具有著超強的生命力。她說:現在的生物技術創造出了某些具有優良特性的新的作物品種,整齊、高產甚至具有天然抵抗蟲害的能力。但這種實驗室里創造出來的新品種很快會形成各種天敵,有時只有幾個生長季節就遭到破壞。雖然每隔幾年把新基因嫁接到商用品種上可以加強它們基因的抵抗能力,但是,能夠提高糧食作物活力的各種基因只存在于野生環境。也就是說,現代作物的基因是軟弱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能指望人工品種在大自然里有一個足夠強壯的“野生親戚”。這些野生植物在自然環境的激烈斗爭中獲得了一種遺傳的抵抗力。這是那些嬌生慣養的人工作物所沒有的一種抵抗力。這是借用生物學的遺傳基因學說來講“文化基因”,非常生動而恰切。尤其具有啟發意義的是,近現代藝術史上,從高更、盧梭到畢加索、馬蒂斯、夏加爾以及亨利•摩爾等人,為什么會不約而同地從原始藝術、民間藝術中尋求改革的靈感,方李莉先生給我們提供了理論依據,原來這些現代藝術家是在為失去生機的現代藝術尋求一個強壯的“野生親戚”,并為其注入原生的文化基因。相關的研究論著還有呂品田先生的《中國民間美術觀念》,其中也多次提到民間美術的原生性或原發性特點。在第一章“主題與觀念”中,呂品田先生說,他的研究目標之一,“是希望捕捉住那些具有原生性和主導性的觀念”,而“所謂原生性是指某種觀念與人類基本生存要求相關聯,以至在發生過程中先于別的觀念?!边@個定義也許還不夠準確與周全,卻具有很高的學術含量,尤其是他并不從發生學意義上強調其原始性,而是從民間美術作者的生存環境來強調其“與人類基本生存要求相關聯”的特性,這對張道一先生和潘魯生教授的說法都是一種重要的補充。該書中還寫道:“民間美術作為一種藝術形態的‘過程———動態’性質,非抽象藝術的表現性和‘實用———審美’的精神功利性,表明它比其它造型藝術在內涵和形式結構方面更接近原始藝術?!迸c宮廷美術、文人美術相比,“民間美術這種存在形式更具有原發性,、底層性、民眾性和通俗性,因此更能體現和保持某些根基性的民族特征。”這里所謂“實用———審美的精神功利性”,事實上也就是張道一先生所說的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一體化,呂品田先生試圖把一個較長的短語熔鑄成一個名詞性范疇,只不過顯得有點生澀了。另外還有一些學者,雖然沒有采用“原生性”或“原發性”概念,但所討論的問題卻具有共同的指向性。如原文化部部長、現國家政協副主席孫家正先生《在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從文化記憶、精神傳承的角度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了更為古老的文化觀念,更為深遠的精神根源,沉積著民族獨特的思維形式,心理活動的最深層結構,保留著民族文化的最原初狀態。”這里所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的概念是相通的,甚至主要就是指民間藝術。一直致力于民間藝術研究的靳之林先生,他的《抓髻娃娃與人類群體的原始觀念》(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生命之樹與中國民間民俗藝術》(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綿綿瓜瓞與中國本原哲學的誕生》(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為我們研究中國民間藝術的原生性提供了大量實例與學術借鑒。他在《論中國民間美術》一文中說,中國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的母體藝術”;“傳統民間藝術形態隨時展而發展轉化,在人類文化發展的相互交融與影響中,將以新的材料和藝術形態出現,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中華民族的本原文化與本原哲學的內核,即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绷硪晃婚L期從事民間美術研究的楊先讓先生,在其論文《傳統民間美術的演進與走向》中寫道:“人類自從私有制和階級出現以后,文化藝術的民間與非民間的區別也就產生了,但他們卻都是從原始本源藝術那里分化出來的,一個升華為非民間的文化藝術,在改朝換代中傳遞變異著,形成了自己的規律與體系,另一個是民間的文化藝術,即勞動者的文化藝術,或曰庶民的文化藝術,直接由原始本源藝術那里嫡傳著,十分緩慢的變異發展著,并牢牢地把握著原始本源藝術的生命與生殖崇拜的主題?!庇秩?,胡瀟在其《民間藝術的文化尋繹》一書中指出:“民間藝術蘊含著原始的基力”;
民間藝術“能從藝術上幫助當代人更真切地認識人類生命活動的本體、始元和內秘?!薄霸诿耖g藝術中,它的某些原始思維及其造型學原則、審美意韻,將人類早期那純真稚拙的興趣以及沉于造化、物我一體的美好心靈一再復現出來,在藝術上部分地也是更多形式地重復著社會發展史中那‘永不復返的階段’上的事象,在現實的時域內向人們展示一個遙遠而又美好的過去。”這些論述雖然沒有采用“原生性”概念,但他們講民間美術的本原文化特點,可以說是殊途同歸或異曲同工。還有近年來出版的王增永所著《華夏文化源流考》,從民間物質藝術切入,專列《民間藝術的原生性特征》一章。其中寫道:所謂的文化原生性,是指人類文化的初始性和稚拙性。人類文化由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粗糙到高雅,這是人類文化一個發展的必然過程。原始文化是人類社會的初始文化,。原始藝術大多是簡單低級和粗糙鄙陋的,但它們是原始先人的精心創造,體現著原始先人的心靈感受。原始藝術充滿著勃勃生機,潛含著極大的發展空間,是人類初始時代的崇高藝術,顯示出稚嫩的藝術原生美,有著文明文化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是文明文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發展源泉。這種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即是原始文化的原生性。原始文化的原生性就是人類文化的原生性。這里雖然更多的是在談原始藝術,但是要討論民間藝術的原生性就必須追根溯源,其中所提到的“初始性和稚拙性”以及“稚嫩的藝術原生美”等等,用語都比較準確。
三、國外研究狀況述評
在國外,最值得注意的是一直致力于“原生藝術”研究的法國藝術家讓•迪比費(Jean.Dubuffet,1901—1985)(或作“杜布菲”、“杜勃飛”等),他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從事原生藝術作品的搜集與理論研究,可以說是這一獨特藝術領域的開創者。所謂“原生藝術”,英文作“artbrut”,源出法文。該詞為迪比費所創,中文譯法頗多,有的譯為“生澀藝術”或“天然藝術”,國外亦或譯作“粗美術”,而一直致力于樸素藝術研究的臺灣籍女學者洪米貞則把它譯作“原生藝術”。洪米貞1965年出生于臺灣屏東市,旅居巴黎多年,后客居北京。她1995年主編出版《臺灣樸素藝術圖錄》(臺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出版《異藝分呈———原生藝術的故事》(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出版《靈魅•狂想•洪通》(雄獅美術出版社)。看得出來,她是一直在致力于樸素藝術與原生藝術的研究。2004年,洪米貞所著《原生藝術的故事》引入大陸,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才使得我們對迪比費的原生藝術有了更多的了解。洪米貞把讓•迪比費釋作“原生藝術的催生者”,但到底什么是原生藝術,迪比費自己也認為很難說清楚。所以,他很少嘗試去給原生藝術下定義,而只是從不同角度去描述原生藝術的基本特征。他說:原生藝術總是“呈現出自發與強烈創造性的特征,盡可能最少地依賴傳統藝術與文化的陳腔濫調,而且作者都是些默默無聞的、與職業藝術圈沒有關系的人”;原生藝術是“沒有受到文化藝術污染的人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很少或根本沒有模仿”;原生藝術是“完全純粹、原生的藝術創作。(作品在)被它的作者創造出來的每一個過程,完全只肇始于作者自己內心的驅動力。”從創作者的身份來看,迪比費所認定的原生藝術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即:精神病人的藝術表現、通靈者的繪畫,和具有高度顛覆性與邊緣傾向的民間藝人的創作。在迪比費看來,這三種“異藝分子”或“界外藝術”并不是平等或并列的。他所認定的原生藝術尤其偏指精神病人和通靈者的藝術表現,而所謂“通靈者”實際也是精神病的一種表現。也許迪比費并不是偏嗜這種病態的或非正常人的藝術表現,而只是因為這樣的人才能真正擺脫名利,而且一點不受傳統藝術或職業藝術的影響。相比之下,民間藝術雖然也被列入寬泛意義的原生藝術,但又好像不太具有典型性,所以在洪米貞《原生藝術的故事》表述中,有時也顯得不夠統一。比如她一方面在第二章“異藝分子”下列了這樣三節:原生藝術一:精神病人的藝術表現原生藝術二:通靈者的繪畫原生藝術三:民間自學者的創作按照這種表述方式,民間藝術(或洪米貞經常采用的“樸素藝術”)當然也是原生藝術之一種。而且,根據洪米貞的概括,迪比費對原生藝術的基本認識是:“沒有受過藝術訓練,對藝術文化傳統或潮流無知,匿名的、自給自足的創作狀態?!卑凑者@種白描式的界定,民間藝術也非常符合原生藝術的基本定性??墒窃谕粫?,洪米貞(實際是迪比費)又有“原生藝術與樸素藝術的異同”這樣一節,按照這種表述方式,樸素藝術即民間藝術又不屬于原生藝術的范疇了。這里或可借用洪米貞的說法:“原生藝術的嫡系與分流”,那么,精神病人的藝術表現和通靈者的繪畫顯然屬于原生藝術的嫡系,而民間藝術則屬于寬泛意義的原生藝術。迪比費傾其大半生精力研究的“原生藝術”,與國內藝術界經常提到的“原生性”或“原發性”相比,既有明顯的親緣關系,又有很大的不同。這里暫且拋開原生藝術中“精神病人的藝術表現”和“通靈者的繪畫”不提,僅以其中“民間自學者的創作”與本課題所說的一般意義的“民間藝術”相比,其相同點是:創作主體都是來自基層民間,沒有受過專業的美術訓練,都是些默默無聞、與職業藝術圈沒有關系、沒有受到文化藝術污染的人。從創作動機來看,也都是完全肇始于作者自己內在的驅動力,并不期許經濟收入或公眾認可,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從事的是藝術。這些都是一樣的。不同點在于,張道一、潘魯生等先生所說的民間藝術的“原生性”,主要是從藝術發生學角度,偏重強調其原始藝術發生時期與生俱來的,文人藝術中早已淡化稀釋乃至于丟失,而在民間藝術中一直頑強保存下來的那種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渾融未分的原初性質;而迪比費則更多地是出于對現代藝術或主流藝術厭惡反感的心態,偏重強調原生藝術的作者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和文化藝術“污染“,無師自通、自娛自樂的無為心態,以及師心自遣、超越規矩程式之外的“創作風度”??紤]到民間藝術的原生性范疇還處于掂量斟酌而尚未凝定的階段,本課題研究將主要采用張道一、潘魯生以及方李莉、呂品田諸先生所用的原生性概念,而部分地“兼容”迪比費的說法與內涵。至于迪比費更感興趣的精神病人和通靈者的繪畫,因為那與傳統意義的民間藝術關系不大,本課題將不再涉及。除了讓•迪比費之外,國外還有很多藝術家的相關論述,雖然沒有采用“原生性”概念或者不是為民間藝術的原生性而發,卻對本課題的研究具有十分有益的借鑒作用。如前蘇聯著名美學家卡岡在其《藝術形態學》中指出:“原始藝術就是前階級的和未形成社會分化的社會的民間創作?!庇终f“民間創作保留著原始藝術所固有的那種‘實用的’、復功能的和藝術———功利的性質?!边@里所說的“原始藝術的復功能性質”,實際就是指藝術發生時期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一體化性質,和張道一、潘魯生等先生所說的民間藝術的原生性是一致的。又如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在其《藝術與幻覺》書中寫道:“民間藝術的作者雖然在認識能力與意識水平方面大大超過了原始人與兒童,但是,他們仍然較多地保留著人類幼年時代的許多思維痕跡和認知特點。”這幾句話對于我們研究民間藝術的原生性具有很大的啟示意義。它提示我們,原始藝術、兒童藝術和民間藝術有著許多相似的思維和認知特點,因此,在研究民間藝術的原生性時把這三種藝術打通互證,將成為我們的基本思路與主要方法。
四、反思與展望
通過近年來的網絡檢索和紙質文獻閱讀,我們已基本掌握了民間藝術原生性研究的進展情況,并對所積累的資料作了系統梳理,因此,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的結論和推論:
1.學術界已基本確認民間藝術具有“原生性”(或原發性)特質,并且把它看成是民間藝術與其他藝術相區別的重要特征之一。
2.關于民間藝術原生性的內涵,學者們認為民間藝術比其他藝術更接近原始藝術,或者說民間藝術更多地保留了藝術產生初期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渾融未分的狀態;民間藝術的原生性主要體現為藝術創造與生活本身的一體化,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融合;民間藝術是一個民族原生性文化的儲存器,更能體現一個民族根基性的文化特征。
3.關于民間藝術原生性的功能,學者們認為民間藝術的原生性決定了它的母體性和本元性,所以,民間藝術帶有藝術的“基礎”和“礦藏”的性質,歷代藝術家和各種后起的藝術都應該向它學習并從中汲取營養。民間藝術更多地保留著原始的或“野生”的文化基因,因此,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為現代藝術的發展創新提供了不竭的靈感與動力。
莆仙悠久的尚學傳統,孕育了莆仙璀璨的人文歷史。同時,向來以“精微透雕”著稱的莆田傳統工藝美術也是歷史悠久,作為中國工藝美術的發源地之一,3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了陶輪、瓷磚工藝,進入北宋時期,在仙游籍國師蔡京提倡下,仙游工匠就把京都宮廷器用與書畫工藝有機結合、制作出木雕家具,首開“仙作”木雕家具工藝的先河。仙作工藝發端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即使到現在,全國還找不到第二處像莆仙這樣,既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擁有源遠流長的傳統工藝之地。
在尚學和治工兩相兼修之下,集“仙作”工藝于大成的仙游,成為“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和“中國古典家具品牌城市”,也是歷史的必然,而紅木古典家具作為傳統文化和工藝傳承的載體,毋庸置疑,當以其中的書房用品系列為最高表現形式。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來談談:為什么說“書房用品系列”是紅木古典家具的最高表現形式?藉此追溯紅木古典家具行業“書房文化”的人文歷史淵源――
1. 從歷史沿革來看
明清兩代的家具制作,造就了中國乃至世界家具文化的一個高峰。而明式家具的發端,從傳世家具實物以及文獻記載中都可以看到,主要集中在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富庶之地。自明代起海外各式硬木種材的流入,生活在江南地區的許多文人雅士,基于對古董珍玩與琴棋書畫的特殊愛好和功能要求,使得家具在選材的問題得以解決之后,這些文人對家具的形制、修飾和種類等等,有條件做更深入的研究。一直到清代前期,明式硬木家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生產,但從產品不難看出,仍只有江南地區的風格流派和工藝特征最具底蘊。這些風格鮮明的新巧家具因為文人參與設計,不但從品種和形制方面得以豐富,而且還因為文人的積極倡導,形成了獨有的紅木古典家具文化,產生了影響深遠的、源自紅木藝術的審美觀與哲學觀。
特別有意思的是,明中期以后,當時的人們把花梨、紫檀等有著天然美麗花紋的種材竟然統稱為“文木”。這不是臆測,從字面上不難理解,這是指“文人選用的木材”,用“文木”制成的家具當然就是“文人家具”,而“文人家具”作為各式書房用品發揮各種功能,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紅木古典家具因文人的所好與所用,推動著家具的品種與形制等方面的發展,其最高表現形式非書房用品而無他,是完全經得起歷史的推敲和時間的考驗的。
2. 從書房的功能來看
《莊子?田子方》中有一段“解衣畫史”的典故:描寫的是宋元君召集眾多畫師來作畫,大家接受旨意后便在一旁恭敬地拱手而立,舔著筆,調著墨,站在門外恭候的人還有許多。只有一位叫田子方的畫師跚跚來遲,他的舉止與眾不同,接受了旨意后不是恭候站立,而是回到自己館舍里去了。宋元君派人去觀察,發現他把房子關著,已經解開了衣襟,一個人身子,伸腿而坐,酣暢漓淋地在那里作畫。宋元君說:“好!這才是真正的畫師!”
“解衣畫史”的典故所反映的只是書房承載文人情懷,表達文人情趣的一個縮影。就像紅木古典家具已經超出了單純作為器物使用的范疇,書房也不再僅僅是個藏書讀書、吟詩作賦的雅居,她更是文人藉以追求情態自由的心靈宿地;也超出了其僅僅作為空間的概念。所以,在很多流傳至廣的故事中,我們總是不難看到文人的愛情總是有意無意的,發生在閨秀的閨塾和書生的書房這種地方,這既反映出普通勞動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唯美追求,也深刻地反映了文人純凈、恬淡、不事張揚的道德追求。在文學家優美的敘寫下,書房是重要而私密的社交場合;而在政略家的宏大敘事中,書房更是他們韜光養晦、經邦治國之所在。
由此說,在中國傳統的家居文化中,在空間的使用和理解上,書房是最高表現形式,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3. 從紅木古典家具的種類來看
20世紀40年代,我國研究明式家具的學者楊耀在論文里首先提出明式家具分類的主張,按使用功能為:凳椅類、幾案類、櫥柜類、床榻類、架類、屏類。在各類家具中,我們都不難找到典型的適合于書房內使用、陳設及裝飾的形制,如坐具類中,明仇英《飲中八仙歌圖卷》中的扶手式躺椅,亦座亦躺,既茗既釀,況且從《飲中八仙歌圖卷》這個名字,就能體會到扶手式躺椅給文人帶來的愜意;幾案類中,放置在中堂的條案純屬陳設功能,但是文人出于賞畫及書寫的需要,或蹺頭或平頭,按比例縮小,它就能從純陳設功能過渡到具使用功能,使用不但不損其尊雅的形制,反而因用途而倍加其優雅氣質;再比如床榻類中,單純作為臥具所使用的架子床,當其進深變短,圍子降低到與進深協調的高度,去掉蓋頂,形制上稍加變化,就從臥房走進書房,成為文人書房待客的至佳之器――羅漢床。同是床榻類,但是因為場所不同,又從純粹的使用功能衍變為集使用、陳設和裝飾于一體的文人器具。
關鍵詞:民間美術精神本質視覺創新
現代設計多元化時期,精彩紛呈的民間文化藝術無疑成為設計師們尋求靈感的寶庫。中國現代設計如何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使現代設計在實用性之外給予民族精神的折射,是我們實現中國風格現代設計的重要命題。
1設計界的“中國風”浪潮
被稱為工業設計界奧斯卡的德國紅點獎將2007年度的最佳設計獎授予了德國家具公司Deton設計的作品:yinyang-shaped(陰陽椅)。古老的中國哲學陰陽在設計師的手下幻化成奇妙的極具美感的家居用品。設計師從太極汲取靈感,著力于表達平衡與融合的設計理念,圓潤的弧線設計使這款戶外使用的躺椅流露出一種自由、舒適、恬淡的感覺(見圖1)。時間再追溯到1949年,丹麥家具設計大師漢斯?維格納完成了“中國椅”的設計,這件經典之作將中國明式圈椅簡化到只剩最基本的構件,但每一個構件又被推敲到“多一分嫌重,少一分嫌輕”的完美境地,被稱為歷史上最漂亮的椅子,在國內外均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見圖2)。
從早期的古典椅到現在的陰陽椅,西方的設計師們一直都在試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設計靈感。而近幾年,無論是產品、平面、動畫還是服裝設計,無論是國外的奢侈品牌還是國內一張小小的名片,中國元素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媒體紛紛大呼中國元素已成為本土設計的主流理念,甚至喊出了“中國風引領世界潮流”的口號。
2民間美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動反映
應該說,向傳統學習已經成為中國現代設計思維的一種共識。從設計的“實用和審美統一的預先計劃的造物活動”這一本質來看,從舊石器時代就開始的中國工藝美術可謂是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設計活動。中國工藝美術中無論是以實用為主體的民間美術體系還是以觀賞為主體的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美術體系,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最生動的反映。其中,民間美術更是承載著中國文化的根基,為一切美術的源泉,任何上層的、高雅的文化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與宮廷及文人士大夫美術相比,民間美術的實用和審美統一的特點更為符合現代設計的基本原則。
民間美術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無論是社會背景還是服務的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民間美術和現代設計都是造物的文化,它們在整個民族文化系統中作為生產力的物質文化屬性沒有改變,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可交叉關系。先輩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表現出了他們的藝術構思和審美理想,這種思想正是中國現代設計應該繼承和樹立“中國風格”的精神本質,即中國民間美術的美學觀念和造物思想,以及它們所映射出來的民族精神與情感。
3 解讀民間美術的精神本質
中國民間美術種類繁多,有著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包容的復雜體系,因此不同的民間美術類別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獨特性,又在審美觀和造物思想方面有許多相同相通之處,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美學觀念和造物思想。
3.1中庸和諧
中庸和諧來自于中國古老的哲學觀點“天人合一” “陰陽之道”,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是中華審美文化的‘中堅思想’,它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中華審美文化精神之發展的一種支配力量與文化底蘊”。(朱立元、王振復《天人合一――中華審美文化之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版。)無論是漢代董仲舒發展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哲學體系,還是《易經》所確立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思想,和諧既是宇宙萬物的最佳狀態又是其基本狀態。
在工具發明之初,原始人類帶著征服的喜悅和不可知的神秘帶來的恐懼的復雜心情,小心維持著與自然的平衡與融合,從而成為造物的大背景。這種“以和為美”的追求反映出中國傳統美學不同于西方的以個體為美的審美趣味,更強調整體意識。因此,就民間美術范疇而言:從青銅器的饕餮紋到龍鳳呈祥的“S”形構圖,可以看出造型上對完滿美、對稱美、秩序美的追求;從蘇州園林到徽州古民居,處處留意人與自然的和諧;從日常生活用品到勞作工具均是對自然材質的巧妙利用;而外柔內剛、天圓地方、虛實相生等無不是中庸和諧思維理念在審美特征上的具體表現。
3.2質樸清新
在中國傳統審美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民間美術一直崇尚簡樸的風格。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均是主張質樸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為完善的,具有至高無上的美,李漁也將中國古代工藝設計風格歸結為“宜簡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琢”。民間美術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民間藝人的質樸情懷和意象性的審美觀念,使得民間美術中從生活用品如家具器皿到娛樂用品如玩具、皮影,從造型到材質都是以夸張、純真、生動、自然、稚拙為其品格表現,充滿清新自由之氣?!懊耖g美術的魅力與美正在它的原始性(廣義的原始性不單指原始社會的藝術),它的稚拙、簡括與認真”。(易英《學院的黃昏》,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版。)
民間美術融于民族群體的衣食住行、節日風俗、人生禮儀的社會生活,以“福、祿、壽、喜、平安、富貴”等概念為核心,形成了如“年年有魚”、“福壽雙全”等充滿吉祥寓意、色彩熱烈喜慶、造型生動夸張的視覺造型語言,充分體現著勞動人民對生命的真情頌揚和對生活理想的質樸追求。
3.3生氣盎然
與西方理性邏輯思維方式不同,中國傳統美學用“氣”來體現事物美的本原,強調藝術要表現生生不息、元氣流暢的天地間萬物的節奏和韻律,是古人感性直覺思維的反映?!皻狻辈粌H存在于書法和中國文人畫中,民間傳統工藝造物傳神,同樣講究“生氣”。無論是漢代欲靜卻動的青銅馬踏飛燕、長袖善舞的陶俑,還是明清青花瓷上優美生動的纏枝紋,無不透露出生氣盎然的表現生命的力與美。
事實上,對生命和生殖的信仰是民間美術的基本文化內涵之一,民間藝人創造了大量體現生命繁衍、生命護佑主題的造型藝術。這些視覺符號中“沒有尊卑貴賤,萬物都以生命的擁有者的身份自居狂歡,生命的力量在此蓬勃而起”。(尹笑非《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像的理論闡釋》,上海世紀出版社2009版。)從抓髻娃娃、生命樹、淮陽泥泥狗等這些疏密有致、形態多姿的民間美術造型上,無不體現出生命的充盈流動之美。
4 民間美術的視覺創新
對民間美術的學習和吸收不能只重摘其“果”而忘其“根”,民間美術的美學觀念和造物思想對現代設計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爸杏购椭C” 、“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經過數千年的傳承,直接影響著現代藝術設計的思維觀,如追求造型的完滿感和對稱美,追求物與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等。民間美術的美學觀念和造物思想對現代設計的影響力也絕不僅僅局限于平面設計領域,無論是在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設計、時尚設計領域還是在動漫設計、界面設計、網頁設計等多媒體設計領域,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圖3為卡地亞推出的太極如意項鏈,以簡潔的造型設計將無窮的宇宙納入一塊形似如意的吊飾中。天圓地方的幾何圖案,以白色鉆石和黑色藍寶石詮釋出陰陽交融的和諧境界。而民間美術所呈現的純真、生動、自然、稚拙的質樸清新之氣和生機盎然之貌,也正是冷漠、機械化的現代工業設計所缺乏的。事實上,在當今文化回歸的時代背景下,民間美術精神內涵的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圖3 卡地亞太極如意項鏈
現代設計要想對民間美術資源進行再利用,實現民間美術的視覺創新,首先要從內心真正去理解和感悟民間美術的精神內涵,將其內涵與現代生活方式、現代設計主題相結合,才能真正做到融會貫通。此外,現代設計與民間美術相比,除了生產方式由手工勞動轉化為機器化大生產之外,不斷涌現的新材料、新工藝、新媒介等技術因素賦予現代設計無限的可能性和創新性。因此,通過新材料、新工藝、新媒介將民間藝術轉化為新的藝術形式和新的產品,也是能夠實現民間美術視覺創新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