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2: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藝術修養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們先請首都師大中文系影視文學教研室主任李泱老師給這個欄目開個頭,歡迎大家供稿。36年前,當我在北京29中跟隨辛聯珠老師實習時,辛老師告訴我:做一個稱職的中學語文教師,要注意兩點:
一是要開個為學生服務的雖不起眼但很實惠的知識“雜貨鋪”;
二是要敏而好學,不斷學習新知識,增長新本領,把學生擺渡到我們年輕時未曾去過的新文化新學術天地里去。
掐指一算,我在大學中文系已從教35年了。這些年來,特別是1983年我國電影界前輩先生倡導電影理論課進入普通大學課堂以來,我是在按著辛老師的教誨去做的,不避艱辛,不揣淺陋,為首都已在崗的或將上崗的中學語文教師開設了《電影藝術概論》、《電影文學引論》等課程。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影視藝術理論知識、影視文化素養,對高師中文系學生和中學語文教師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對此若無清醒認識,既不能適應當前基礎教育學校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新形勢,更不能勝任未來21世紀語文教學現代化的重任。
我們強調語文教師如今必須具有良好的影視藝術修養,主要有以下三個理由:
第一,影視在當今人類社會生活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電影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問世,電視從本世紀30年代誕生,在不長的時間里,隨著電視機、錄相機、VCD機等的普及,隨著“家庭影院”在尋常百姓家的“建立”,隨著中小學有了可以用電影和電視來配合語文等多門學科教學的成套設備,語文教師必須趕上時代潮流,提高自己對影視藝術的重要社會功能的認識。在人類藝術發展史上,影視是現代化的綜合藝術、影像藝術,它們是開放在現代科技之樹上的藝術新花,它們利用了人類文明長期積累的成果,因而顯示了后來居上的明顯優勢。我國現在故事片年產量在150部以上,電視劇年產量在10000部(集)以上,是舉足輕重的影視生產大國。影視不僅是大眾傳播藝術,也是文化信息豐富的大眾傳播媒介,它們的影響不比廣播、報刊差。不識字的人,觀賞影視的要求往往更為迫切。影視集多種媒介的優點于一身,聲圖并茂、視聽兼顧,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能收到雅俗共賞的好效果。再加上大群體或小群體觀賞,觀眾之間相互感染、相互交流,又能進一步強化欣賞效益。影視藝術具有以審美為核心的認識、教育、娛樂、信息等多種社會功能。影視是以生動具體的銀屏幕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面貌、本質,人們在觀賞影視藝術的過程中,可以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識的增長、眼界的開闊和心靈的愉悅,從而受到了以美感為前提的特殊的啟迪、教育。
第二,當今的青少年,是在銀屏幕前成長的。
他們從學前時期,就接觸了影視。他們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在2至6小時之間。據馬來西亞一個消費者協會的統計,這個國家的兒童每年在學校上課的時間為1040小時,而他們每年平均看電視的時間,竟然多達2000小時,幾乎是上課時間的一倍。這說明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電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青少年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觀眾層,他們精力充沛,好奇心強,閱歷尚淺,可塑性大。在影視欣賞方面,需要教師、家長進行正面引導。否則,一些格調不高的、有害的影視作品,可能對他們產生消極的影響:諸如厭學、吸煙、早戀、比闊、賭博、拜把兄弟、打架斗毆等。結合語文課在中小學進行影視欣賞指導,開設影視藝術講座、選修課,開展倡優拒劣的影視評論活動,以期端正中小學生的文藝觀、人生觀,提高他們的影視文化水平,已成為有事業心、責任感的語文教師的燃眉之急。由于當今的中小學生是自幼接觸影視的,他們的畫面讀解能力、蒙太奇思維能力,相對來說較為活躍、發達。近年來有的語文教師進行的看電視、看電影、看錄相做作文的實驗,適應了教學對象的新特點,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蒙太奇本是法語montage的音譯,原義是構成、裝配,是建筑學中的術語,借用到電影學中來,指的是剪輯、組接、組合的意思。簡要地說,所謂蒙太奇,就是把電影創作中的零散鏡頭(畫面),按照編導的嚴密的藝術構思,組接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一件完整的銀幕作品的結構方法、手段、技巧。蒙太奇是影視藝術再現生活的獨特手段、美學基矗語文教師必須鍛煉自己的蒙太奇思維,掌握這方面的原理、知識。
第三,當今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求語文教師要有語言學、文章學、文藝學、文化學方面的堅實基礎,還應具有良好的教育學、心理學、藝術學方面的理論素養。
【關鍵詞】高中美術 鑒賞教學 審美能力 藝術修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90
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相對比較活躍,其有著極強的求知欲,且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也極為出色,在學習中能夠積極主動的去進行知識的探索,再加上高中學生已經經過了小學、初中階段的知識積累,自身有著一定的學習能力水平,這對高中美術教學來講是極為有利的。因此,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當抓住學生的有利條件,及時的調整美術教學的相關觀念,從提高自身藝術修養出發,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兼顧高中學生的基本特點,來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美術欣賞活動,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具備了一定的藝術修養后,才能通過美術鑒賞教學讓學生掌握美術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對部分美術作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對美術的發展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使學生清楚地知道各美術派系之間的差異。同時,教師還要注意把握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特征,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借此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從而讓學生獲得獨一無二的感情體驗,全身心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進而讓學生從心靈深處同美術作品產生共鳴,以此樹立起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升華學生的固有審美情趣,讓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得到質的飛躍。
現在素質教育正被大力推廣,且在日常教學中的到了積極的倡導,要求我們在每個學科中都要融入美育方面的教育,然而美術教學尤其是美術鑒賞教學,對學生美育方面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只有美術鑒賞教學,能夠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但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是,各普通高中受到高考升學壓力的影響,在日常教學中僅注重文化課程的教學,對美術這類不參加高考的學科教學并不重視,再加上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使我們當前的美術教學面臨著重重困難,這就對高中美術教師的藝術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美術教學的重要性進行簡單的闡述,并提出高中美術教師如何去進行藝術修養提高的相關問題。
一、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重要性
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作用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增加學生的美術知識、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術鑒賞教學只是眾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種,教師要通過美術鑒賞教學,讓學生對美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知,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就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而言,其不光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情趣,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學生以美作為切入點來深入地觀察這個現實社會。美術鑒賞教學的作用機制其實是一目了然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對美術這種藝術形式進行感知,從而獲得相應的審美體驗,進而培養起學生的審美情趣,并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較大程度地提高。同時,美術鑒賞教學還具備一定的繼發式教育功能,讓學生的其他各項能力隨著審美能力的提高而同步提高。就如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生會或多或少的獲得一些類似美術鑒賞的審美體驗,這也是其他學科繼發式教育功能的體現。
二、高中美術鑒賞教學需要教師提高自身藝術修養
美術鑒賞的要點就是進行“鑒賞”,人們先對美術作品進行“鑒”,鑒別出美術作品的優劣,再進一步對美術作品進行“賞”,從多角度去欣賞美術作品,并將自身的生活經驗融入其中,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去評價美術作品的細節到底如何,從而將自身的審美情趣、審美標準、審美取向毫無掩飾的展現出來,進而對美術作品產生屬于自己的獨特審美體驗和感受。與此同時,鑒賞者或許還會針對所欣賞的美術作品,結合自身的美術感悟,來展開相應的聯想和想象,并對美術作品產生一種獨特的情感體驗,進而將字的審美個性融入到整個審美過程之中,得到極為獨特的審美體驗和享受,最終形成獨一無二的審美評價結果。
高中階段的美術鑒賞教學可以說是美術欣賞的進階,其對美滲透得更為深入,也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高中A段的美術課程中欣賞與評述環節的升華,有效的將美術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了拓展和延伸,讓美術教學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讓學生從學會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遷移到學會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也就是說,通過美術鑒賞教學,教師要讓學生在學會欣賞古今中外優秀美術作品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將生活中的經驗運用到鑒賞的過程之中,使學生不僅是從美術作品的淺表去進行簡單的欣賞,還要讓學生融入到整個美術作品的深處,去運用所學的美術知識,憑著自身的審美感知,去對作品進行生層次的體驗、感受,并將美術作品和自身的知識相融合,進行合理的想象,從而對美術作品作出相應的分析和較為個性化的評判,進而讓學生受到美的全面熏陶和獲得與眾不同的情感體驗,還有最為重要的就是,教師還要讓學生能對美術作品進行較為深刻的理解,且看透作品中所蘊含的美術現象。
他喜歡一切美好的東西,
並用相機將它們長久地留住。
隨著時間流轉,
技術提升,理解深入,
攝影,漸漸地成為了他心中從不懈怠的責任。
發現美,收藏美,於三呎講臺上將美傳遞,
讓攝影藝術在澳門這塊中西文化匯集之地上大放異彩,
讓藝術與人文及責任得以統一,
如同攝影之於手法與攝影者藝術修養的重合一般。
郭敬文先生主要職務與履歷
澳門攝影學會榮譽高級會士
澳門攝影學會高級會士
澳門攝影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攝影家協會第八屆理事
澳門培正中學副校長
澳門特區政府第三任行政長官
選舉委員會委員
澳門特區政府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委員
澳門特區政府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召集人)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九屆全國委員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副理事長
澳門中華教育會常務理事(財務部長)
澳門中華文化聯誼會副會長
走進藝術
美好的東西總被人喜歡,那一樹的火紅楓葉,那一片開得正艷的鮮花,那破土而出的頑強小草,還有滿田野沉甸甸的麥穗,總讓人忍不住將其留住。奈何,四季更替,自然界萬物輪回,總不能常如人愿,於是,許多人想到了用相機將美好留住,也因此產生了一批批攝影愛好者。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郭敬文先生加入到了攝影愛好者的隊伍之中。他喜歡旅遊,因為其在澳門培正中學工作的緣故,每年可享受寒暑假期,在這些時間里,他遊覽於各大城市之間,行走於山川之上,相機成為了他旅遊的好夥伴,幫他記錄著旅遊過程中美好與驚喜。逐漸地,郭敬文先生喜歡上了攝影,加上在培正中學里常能接觸到很多攝影愛好者以及攝影界前輩,讓他對攝影的熱情變得更濃。
後來,郭敬文先生在大家的邀請下加入到澳門攝影學會,曾擔任學會理事長,現為副理事長。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進行攝影創作,發現美,記錄美,傳遞美。郭敬文先生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既能結識到許多愛好攝影的朋友,更能與大家進行交流,提升攝影水平?!彼淖髌烦霈F於《中國旅遊》、《中國國家地理》、《人民畫報》、《澳門報章》等報刊雜誌上;2006年,在澳門“春草堂”展覽廳舉行了個人攝影作品展;現為《澳門日報》攝影版專欄作者;並獲邀參加海峽兩岸攝影家合拍臺灣、北京、澳門、、浙江、山東、上海等地的24小時大型畫冊拍攝活動。徜徉於攝影藝術天堂,郭敬文先生收獲的除了出色的成績,更多的是藝術的享受,這讓他對攝影藝術愛不釋手,熱情如一。
技術與修養
攝影,在許多人看來,是一門技術活,攝影技術一朝掌握就永遠掌握,其實不然,攝影,會隨著你的文化修養流動,不會一成不變,亦仿佛永遠沒有盡頭。技術與文化修養就好像是一幅攝影作品的兩條生命線索,在許多外行人眼里,看似毫無交集,其實彼此對應,掌握外在的技術,達至一種能表達自己想法的程度,並不時地與內心對話,從中獲得正面的能量,深究文化、藝術的內涵,“這樣拍攝出來的作品,才是真正有意義、有生命力的作品?!惫次南壬f。對於一張照片藝術與技術的把握,他總是凖確無誤,內心常是心明如鏡。
“一張有生命力的照片,取決於攝影者的文化藝術修養?!惫次南壬f。當攝影的技術與一個人的藝術修養達至水融的境界的時候,他拍攝出來的照片,因為其內涵深厚而更具有優秀作品的潛質。
早些年,郭敬文先生拍攝的作品主題大多以“唯美”為主,常常忽略對一座城市本身發展的拍攝,直到之後。隨著澳門的回歸,內地一大批攝影師來到澳門,他們大多喜歡拍攝一些記實的照片,這樣的攝影風格也對澳門的攝影師們產生了影響,其中包括郭敬文先生。自此之後,他開始逐漸地偏向人文方面的拍攝,向往一種平實,記錄一份歷史?!皵z影之所以誕生,就是為了記錄的目的?!?/p>
澳門,是一個中西方文化交匯之地,不同風格的藝術和文化在這里碰撞出精彩而耀眼的火花,讓人炫目。“攝影在早期傳入中國的時候,也在澳門這個中轉站里留下了印跡。澳門是較早與西方文化交流的地方,是中西方文化互相影響的切入點,這是澳門的特色,也是澳門發展藝術的優勢所在?!惫次南壬f,“早在四五十年代,澳門便有了一批攝影愛好者,他們留下了許多作品,這些攝影愛好者有的是外國人、也有一些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他們從不同角度去拍攝,產生的作品效果比較有影響力,研究起來,很有趣味。”深入人文景象,每一幅作品都可作為澳門所處的時代和歷史的見證。文化底蘊,藝術修養在這個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正如郭敬文先生所說,只有有藝術修養的人才能拍出一些有生命力的作品,而當一幅作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這樣的作品才能長久地存留下來。
一幅好的作品,也許並非所有方面都那般完美,甚至在某一方面有不足,然而這一方面的不足,有時候恰恰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這便是一幅有生命力的作品的魅力。其實,一幅作品除了將美好的東西展現,呈現美,將一些負面的東西展現也能促進一個地方的改善和發展?!柏撁娴臇|西,引人深思?!惫次南壬f。他也希望能用藝術的手段為澳門的發展做點什麼。
藝術與責任
藝術與責任,在郭敬文先生身上合而為一。他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師,是一位傳道授業的教師,也是一位心懷責任和大愛的仁者?!白鳛橐粋€社團的負責人,或者一個攝影愛好者,當自己有能力的時候,要承擔自己的責任?!惫次南壬f。
三十多年前,他進入澳門培正中學,多年的辛勤耕耘,如今已成為培正中學——這所有著一百二十多年歷史的學校副校長,負責學校里的電子教學、組織教師聽課,培訓教師,學校的建設與發展,負責學校里藝術團體的管理。郭敬文先生常帶隊前往各地表演,與不同地區的人進行藝術交流?!熬退囆g方面來說,澳門有著較好的氛圍,發展自由,澳門藝術百花齊放,這是讓人自豪和高興的地方?!惫次南壬f。
他將攝影藝術引入了課堂,開展視覺藝術教育課程,以期全方位培訓中提升學生的綜合質素。他說:“這是一個讀圖的時代,無論是創作也好,讀圖也好,學會正確運用圖片,懂得互相尊重,知曉何為肖像權等,其中所牽涉到的法律問題等各個方面,從觀念到技巧,以及能力,都是需要掌握的部分。”
郭敬文先生近年致力研究澳門攝影發展及進行攝影教學,先後為澳門多個政府部門、機構、社團等主講數碼攝影課程、開辦講座、成立工作坊等,擔任地區性及國際性攝影比賽評判。他發表了多篇與藝術有關的論文,如:《澳門攝影團體與澳門攝影的發展》(2008年)、《澳門民間攝影藝術活動發展對全球化下的藝術發展戰略的啟示》(2009年)、《澳門攝影團體與澳門攝影發展》(2010年)等。
在澳門攝影學會,郭敬文先生等人做得較多的是開設攝影教育課程。郭敬文先生介紹說:“早在1979年,澳門攝影學會已經開始跟政府合作,開辦學生暑期攝影班,我也參加了這個班,學習攝影。後來也成為了攝影班的老師,教授學生攝影知識。”此外,澳門攝影協會還與其它社團合作開辦了培訓班,在這個過程中,郭敬文先生一直參與其中,或教授學生,或製作攝影教學課程。
關 鍵 詞:鋼琴教師 硬功 軟功
伴隨“鋼琴熱”的持續“升溫”,鋼琴教師的“市場價位”也不斷攀升。但這種“升溫”背后明顯存在“重技輕藝”“重技輕文”兩種跛足傾向。這兩種傾向在“市場價位”的誘引下,使鋼琴教育由于缺少人文底蘊而發展后勁不足。這除了鋼琴教育的體制性問題外,從主觀上講,就是鋼琴教師“軟功”缺乏錘煉。筆者從事高師鋼琴教育多年,經過實際探索和體驗,深深感受到,要做一個優秀的高師鋼琴教師尚非易事,他(她)不僅應該是一個鋼琴的教書匠,更應該是一個鋼琴藝術家和有較高思想文化素質與精神追求的人。目前,鋼琴教師尤其是高師鋼琴教師的“硬功”從總體上是練得不錯的,但缺乏的恰恰是“軟功”。
所謂“硬功”,就一般而言,應該包括鋼琴演奏的技術水平、能力和鋼琴知識。作為鋼琴教師當然不限如此,還要具備較高的教學水平、能力和修養。在衡量鋼琴人才的標準上,我們往往是以“硬功”來衡量的,唯“硬功”是瞻。比賽也是憑“硬功”打分,誰的硬功好誰就得獎。整個教育理念和比賽理念都圍繞“硬功”這一軸心旋轉,忽視了鋼琴教育中的“軟功”條件。這也正是我國鋼琴教育發展后勁不足的重要原因。
“軟功”是相對“硬功”而言的?!败浌Α彼炔皇峭庠诘奈镔|和技術條件,也不是物化的知識結構和非人性化訓練,它是一種內在的修養功夫,屬于能力、精神氣質、人文素養、思想境界的范疇。具體說來,“軟功”分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思維能力?!耙魳肥撬季S著的聲音”。要傳達這種聲音,鋼琴教師教學的思維能力十分重要?!八季S是意識的核心,是最高水平的心理活動”。[1]鋼琴教學不單是技術層面的,不僅僅是要教學生的技巧和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法,即如何啟發學生思維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而要達此目的,教師自身思維能力和思維方法的培養必須先行。俗話說,“授人以漁”。就是說不要單純向學生灌輸知識,而要向學生授之以方法,啟之以智慧,使學生通過提高思維能力去把握音樂。鋼琴教學思維是教學者教學理念的核心。教學者必須在提高自身鋼琴教學演奏技巧和更新鋼琴音樂知識的同時,還必須提高鋼琴演奏思維和鋼琴教學思維及其方法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鋼琴教學中有所作為。
其次,情感內涵。音樂是表“情”的藝術。鋼琴被稱為“樂器之王”。鋼琴音樂應該是最美和最能表達情感的。筆者同意把它稱為“帝王藝術”,因為從表達情感的角度,它居一切藝術之首。鋼琴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這種情感包括有人情、愛心、良心、同情和種種神圣的感情。只要我們靜心下來欣賞一下西方古典名曲,就會充分感受到這種情感。鋼琴教師應該加強這種情感的培養,不斷通過音樂來激發這種情感,并借鋼琴演奏示范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特別是鋼琴音樂對于表達情感的至上意義。
再次,人文素養。鋼琴教學需要很深厚的人文基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樂植根于文化環境之中,它的內涵的大部分與音樂本身以外的文化,如哲學、美學、文學、繪畫、心理學、道德、宗教等發生關系。鋼琴教師首先要借助這些人文知識來樹立人文精神。要“立人”先必“自立”,要達人必須自達,這乃是教育之古訓。一個真正的鋼琴教育家首先必須是一個真正的人,而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用英國學者帕金的話說,沒有比提高文學、詩歌、歷史乃至哲學修養更為重要的事了。一個中國鋼琴教育家,首先必須要有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基礎,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祖國和民族的文化,并在這個基礎上去學習和融化外來文化,才可能在研究眾多學者和哲人的思想中,提出自己的見解。著名的鋼琴演奏家傅聰和鋼琴教育家周廣仁先生正是這樣做的。正像有的學者所說:“音樂能表現一切觀念和事物,音樂能提供文化最內在的精神手段。”[2]正因為如此,鋼琴教師必須超越“市場價位”的誘引,多花時間在自身人文素養的提高上,使自己真正能成為高雅藝術的啟蒙者和教育者。
最后,藝術修養。藝術修養既是人文修養的一部分,也是人文修養的升華。鋼琴教師不僅要有音樂藝術修養,而且還要有其他藝術的修養;不僅要有藝術實踐的修養,還要有藝術理論的修養。現在有不少的鋼琴教師只是懂得一點音樂技術,至多懂得一點音樂藝術,而對于其他藝術一竅不通;只有一點音樂藝術或技術實踐的感受,而缺乏音樂或藝術理論的修養。他們只是鋼琴教學的教書匠或“技工”,而不是藝術家和教育家。傅雷先生在《家書》中提出的先做藝術家,再做音樂家,最后做鋼琴家的教誨是值得我們鋼琴教師去反思并引以為鑒的。
當我們知道什么是“軟功”后,下面筆者就如何練好“軟功”談一點看法。
首先,要對與音樂相關的哲學思想或思維方式有所了解和有所體悟。思維能力和思維方法的培養途徑就是通過了解哲學實現的??v觀中西音樂史,大凡著名的音樂家總是與哲學結下不解之緣。他們的音樂創作思維均源于哲學的啟示。如貝多芬受到過康德哲學的熏陶。他的《英雄交響曲》以及一些鋼琴作品在本質上是康德哲學及其其他一些哲學的旋律化或音響化。又如瓦格納的歌劇也是叔本華哲學的藝術再現。再如當代中國著名作曲家譚盾的“自然音樂”“具體音樂”的創作,就是受到中國道家哲學的影響。作為一個高師鋼琴教師,對所演奏的鋼琴作品中所包含的哲學思想必須有所了解。如演奏貝多芬的作品,就要了解康德哲學和美學思想。由于康德思想博大精深,不可能像理論家那樣去作深入研究,但對于一些基本思想應該有所體悟。演奏瓦格納的歌劇如《尼伯龍根的指環》和《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就不能不了解叔本華的意志哲學等相關哲學。演奏西方現代鋼琴作品就不能不了解現代哲學。同樣,演奏中國鋼琴作品,也不能不了解中國哲學。中國有一大批鋼琴作品既借助了西方音樂技術元素,又運用中國哲學理念。所以,在演奏和示范教學中西音樂作品時,必須要了解中西哲學思維方式和理念。否則就不能領會作品的真實內涵,就不能在示范演奏和教學中真正再現作曲家本人的思想和創作理念,并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二度創作。思維能力決定著演奏能力,思維能力差必然演奏能力就差。在我國鋼琴教育中普遍存在演奏能力缺失的問題,用周廣仁先生的話說:“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著一個問題:即偏重強調演奏質量,忽視演奏能力的培養?!盵3]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從提高教師的演奏能力和教學能力入手。如何提高呢?首先要加強思維能力的訓練,這種訓練來自于哲學。哲學可以從兩個角度提高思維能力:一是從思辨的角度;二是從詩性的角度。思辨強調的是思維的邏輯性,詩性強調的是思維的想象力和非理性的創造力。而這兩種思維能力的提高,要端賴于思辨哲學和詩性哲學的學習和培養。特別是在演奏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這種能力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受思辨哲學影響較多;而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受詩性哲學的影響較多。
其次,要研究學生的心理活動和對學生施予愛心。英國哲學家洛克說過,當你教學生時,你真正教的,并必須與之接觸的東西,是學生的心理。音樂,是怡情悅性的藝術,學生學習音樂,無論是學習音樂知識、技能、音樂欣賞,還是從事音樂表演和創作,心理活動都很活躍??梢?,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對教師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音樂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正越來越受到專家和社會的重視。2005年12月在廣州召開的第二屆全國音樂心理學研討會,會議上提交的數十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集中探討了音樂心理學中的各種問題,充分說明了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
無論是歌曲,還是器樂曲,都滲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心理體驗。這就要求:一方面,教師在反復熟習作品內容的基礎上,充分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領會作者創作時的心境,理解時代和環境對作者提出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把獨特的思想感情挖掘出來,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作品。另一方面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如果教師只是對教學內容和具體作品的情感投入,而缺少對教學對象的熱愛之情,同樣是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音樂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機會很少,一周內僅有很少的課堂交往時間。特別在廣州,大學城建成后,教師和學生的直接接觸的機會更少,使兩者之間脫節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怎樣充分利用鋼琴音樂教學活動這個客體達到情感交流呢?除了客觀因素外,關鍵是教師如何突出一個“愛”字。在“愛”的基礎上努力創造一個平等、互愛、輕松、愉快的和諧氣氛。應該樹立一個新的教學理念即:要把學生看作是“愛”的、平等的主體,不要把學生看作是被動的、被任意操作的對象。根據筆者以及很多同行長期鋼琴教學實踐證明,教師的情感投入一旦投射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就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喚起相應的情感,并使情感變成和美感。能使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想象力更豐富,記憶力更深刻,愛心更強烈,也只有這樣才會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再次,加強人文知識的學習和人文精神的培養。衡量一個鋼琴教師的水平不應該單純看他的技巧水平,更應該看他在演奏和教學中體現出來的人文的東西。特別是青年一代的鋼琴教師,他們的成長過程基本上是一個技術培養過程。從小對鋼琴的強迫訓練是非人性化的,繼而上了專業院校后又是一個技術加知識的訓練過程。而對于人文知識的學習和人文精神的培養非常缺乏。加之改革開放以來,金錢主義或市場負面效應使不少鋼琴教師失去了人文關懷,也缺乏應有的能力去關懷。這是我國鋼琴教育亟待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F在連理工院校都開始注意開展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聘請大量人文學科的專家學者進行系列講座,并收到很好的效果,這是值得我們藝術院校借鑒的。筆者覺得,鋼琴教師必須要跳出自身專業的限制,結合自身修養和教學內容的需要,多與人文學科的專家和學者交朋友,多聽他們的課,參加他們的學術沙龍活動,多了解和吸收哲學、宗教、文學、歷史等人文方面的知識。筆者認為鋼琴音樂作品是最能夠體現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因為它產生的背景正是西方人文主義鼎盛時期。如果你不了解作品背后所蘊含的人文知識和精神,你就不能正確把握鋼琴作品的真髓。如果你要演奏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你就必須深切體悟貝多芬“扼住命運咽喉”那種不屈的人文精神;你要演奏李斯特的《愛之夢》,你不僅要了解德國詩人弗萊里格拉特所寫名為《盡情地愛》,更要了解李斯特是如何既根據歌詞內容又超越其內容的傷感情緒,以達到對神圣愛情的熾熱追求。
最后,筆者要特別強調的是加強藝術修養。其他藝術修養已經包含在人文修養中,之所以要特別提出來,是因為它與鋼琴藝術最接近,是音樂或鋼琴音樂的姊妹藝術。筆者發現,我們不少鋼琴教師不僅缺乏一般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還普遍缺乏姊妹藝術的修養和知識。一個優秀的鋼琴教育家、演奏家,除了鋼琴的演奏和教學藝術外,不僅不同程度地要有其他方面的音樂知識或表演經驗,還應該有繪畫、雕塑、文學、詩歌等方面的知識。用一位鋼琴音樂學者的話說:“鋼琴家應該像畫家面對顏色一樣,對音色十分敏感和富于選擇能力;像詩人一樣,富于幻想和浪漫氣息,并能把萬千思緒濃縮到一個短句之中;像雜技演員一樣,你接受最艱苦的訓練并能準確無誤地完成任何艱難的技巧動作;像電影演員一樣,毫不做作、樸素自然;像指揮家指揮樂隊一樣,能讓鋼琴發出像交響樂隊般的豐富音響……”[4]因此,筆者以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鋼琴教師,要在現有的鋼琴演奏和教學水平的基礎上,更多地掌握一點其他藝術門類的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演奏和教學達到更高水平,使自己的藝術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數字藝術教育市場
數字藝術教育體現在數字、藝術和教育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數字指的是數碼技術。現代新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技術也日臻成熟,因而帶來廣泛的應用領域;藝術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發掘個人的潛質,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面對國際國內大市場,市場的需求是多樣化、多層次的,順應時代開拓和發展數字藝術教育,設計一套完整系統的專業學科體系,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一、數字藝術教育的主要問題
1.數字藝術設計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國內一些院校師資隊伍中,最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論知識和藝術修養,同時又擁有實際項目操作能力和創作經驗的老師。
目前有些院校的課程設置問題很多,過多考慮使用器材、軟件的能力,缺少相應的人文課程,如戲劇學、影視心理學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視賞析、影視剪輯、音樂剪輯課程,去掉一些計算機課程的設置,這樣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藝術修養。
2.數碼藝術教育體系不完備
中國美術學院媒體動畫學院圖形圖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鑒北美的教學體制,把教學體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個等級:最底層的是技術手段型,以軟件、硬件為側重點來教學的模式;其次是原創內容型,以培養創意為主的教學模式;最頂層的是人文關懷型,與國際化接軌,培養可用性研究人才為主的教學模式。
我國現在還停留在底層的教學模式,以技術培養為主,開設很多計算機課程的階段。
3.理論研究領域空白
數字設計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直到現在,已經過了10多年的風風雨雨,嘗試性的高校數字設計專業教學也不下8年,但數字設計的專業理論研究在國內幾乎還是一項空白。全國為數不多的專業刊物和相關大學的學報很少能見到數字設計的研究論文,也看不到較規范的數字設計教材。
4.輕視設計創意,注重技術操作
當前數字設計教育習慣以軟件的操作熟練程度來評價水平高低,主要看誰的軟件玩得精到。數字設計作品缺乏創造力、相互抄襲的現象普遍存在于學生當中。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曲建方教授認為,各個院??筛鶕约旱奶攸c去培養、發展學生創造力。技術只是種手段,藝術創造力才是核心。
二、數字藝術教育發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視學業修養和基本功訓練
通過開設數字媒體的基礎性課程、方法類課程等,加強學生在數字媒體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為學生以后的專業學習打下寬厚的基礎。
2.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服務于學生的人本思想
開設多種可供選擇的、有針對性的課程,使學生能夠靈活、自主、充分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利用開放實驗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時期給學生提供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訓練,使學生的數字媒體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與培養。
美國的大學在選修課程的設置方面,各個學校都結合本學校以及該專業的發展特點,并根據社會需要以及人才培養的規格與要求,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選擇的課程,以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與需要。
專業的設置面對不同的就業去向,如影視、動畫、游戲、廣告、網絡,使得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實踐課程安排。學校可以建立一套獨立完整的數字化技術系統,甚至是完整的數字化生產線。影視數字化系統可以全部采用數字化手段,從攝錄到制作的全過程都采用DV,貫穿影視的前、中、后期。游戲專業同樣根據游戲行業的取向來設計專門的游戲制作訓練。
學校也可能按照學生未來不同的職業崗位,教師完成了基礎課教學后,根據就業的要求來設計他們的專業課程。在美國的大學中,往往是學生選老師,學生有條件根據自己的設想,選擇將來想要從事的職業,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選的課程中。
3.重視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力,適應市場需求
數字藝術橫跨藝術、技術兩個領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養也要實現藝術、技術的結合,同時兼顧原創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階梯培養。
目前國內數碼設計類公司在招收人才時遇到的主要問題是,藝術人才與技術人才之間難以溝通,懂藝術的不懂技術,懂技術的不理解藝術。有專家分析說,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高校等相關教學機構對市場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太差,專業設置和調整尚未跟上產業發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現在現有的學科分割嚴重,對數字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和起點不夠。
4.建立院校高端師資資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軟件學院和媒體與設計學院聯合辦學招生,融合了計算機和藝術兩方面的科研教學資源。另外,還依靠與國際數字媒體業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設數字藝術產學科平臺,并定期聘請國際業界專家執教。
北京大學為教學配備最有效的師資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學力量,以培養實用高級專才為目的。
5.定期舉辦全國性高校數字設計教學論壇或會議
對當前數字媒體教學及影視動畫教育的現狀和發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討。深入領會教育部門、文化部門等有關領導與專家圍繞數碼藝術教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文化市場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國內外數碼藝術教育最新動態與發展趨勢,與國內外數碼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展開富有成效的交流與互動。
6.許多專家提出數字教育與市場中的企業建立聯系
請有豐富經驗的業界人士擔任客座教授,引入業界的實戰經驗和新鮮創作理念。院校和企業探討的問題是目前數字藝術教育領域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教育與市場的接軌。參與院校教學的企業人員要保證課程質量、時間安排;企業與學生之間要將寶貴的經驗傾囊而授;安排好學生參與企業的項目制作等。
結語
如今信息時代是建立在以電子計算機為平臺的基礎之上的。視覺藝術和視覺藝術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將來,以計算機為平臺的數字藝術將成為視覺藝術的主流,數字內容和文化產業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因此,我國的數字藝術教育應該不失時機地把握住時代主流,及時調整教學體系和學科建設,建立和發展面向21世紀的數字藝術教育,推動中國數字藝術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蔡軍.適應與轉換——高速經濟發展下的中國設計教育.國際設計教育大會ICSID論文,北京:清華大學,2001.
論文摘要:本文闡述了我國藝術設計教育培養模式的現狀,對加強人文精神教育的提出了建議,并指出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塑造應該是設計教育的主題之一。一個具有人文精神的設計師要有目的地強化設計文化價值,主動地將文化根植于藝術設計中。
人文精神以廣闊的文化背景和豐富的藝術素養,幫助人們提高審美感受。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塑造應該是設計教育的主題之一。一個具有人文精神的設計師要有目的地強化設計文化的創造主體意識,主動地將文化根植于藝術設計中。在當代各種設計作品里我們可看出其歷史、人文思想、傳統文化等在作品背后的文化特點。例如當代中國香港設計大師靳埭強,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非常注重延續中華人文精神的文脈,他將中國傳統文化巧妙的運用于現代設計中,將中國傳統水墨與現代幾何紋形互組形成獨特的韻律,創造出了極具中國精神和現代感的優秀作品,并成功的推向國際。
一、藝術設計教育現狀
藝術設計教育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從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開始,發展迅速。各類院校紛紛開辦設計專業,同時不斷擴大招生規模。一方面,設計藝術與社會密切相關,能創造生產、生活之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自然需要大量的設計人才。另一方面,我國設計藝術起步晚,且長期處于一種模仿和拿來主義狀態,人才積淀非常薄弱。
同時,我國設計藝術教育的發展也是跳躍式的、超常規的。對于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來說,必須調整和把握設計藝術人才培養的目標、方式和途徑,努力使培養出來的人才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那么關鍵就是在注重對學生個性張揚和創新思維能力提高的同時,努力提高其藝術修養。藝術修養包括進步的世界觀和審美理想、深厚的文化素養、豐富的生活積累、精湛的藝術技巧和表現才能等。面對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為了培養更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創造性的設計人才,中國當代藝術設計教育,更應充分重視和加強對學生中國人文精神,尤其是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努力建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體系。
二、藝術設計教育與人文精神的融合
藝術設計教育與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的體現,是一項系統工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
1、人文精神的概念
人文精神是人類對自己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體現人的價值蘊涵和追求理想的最高境界。藝術設計教育本身固然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但是知識與能力、為學與做人、情感與理性的割裂,都是現代設計教育模式的薄弱方面。人文精神不是先天生成的,只有通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才能使人進入人文精神的殿堂。
簡要言之,人文精神是眾多文化要素的復合體。例如認知方式、語言文字、審美情趣、價值觀等等,都是構成一個民族人文精神系統的重要因素。
2、人文精神與藝術設計的關系
人文精神能夠引領我們提升設計理念,提高設計作品的文化藝術質量。好的設計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而在藝術設計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則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人文涵養及作品創造力。
3、設計藝術教育中忽視人文精神的現象
當前部分大學生人文基礎素養的缺失和對計算機技術的過分依賴,導致思維缺乏創新,思想上缺乏深度。從近幾年的學生作品看來,對計算機的依賴超出想象,不善于挖掘設計作品的內涵,機械的從素材庫里東拼西揍的完成設計作業,或按照書本生搬硬套,自己的思想創意越來越少。這種現況個人認為根本原因是缺乏學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加強。
4、解決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文精神欠缺的對策
轉變重技能輕人文的教育觀念。要從思想觀念上徹底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輕人文的教育現象,在按照市場需求設置培人才培養的同時,明確加強人文精神教育是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重要部分,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進而實現教育的整體優化,最終達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目的。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提高教師人文素質。教師是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的主要實施者。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師資培訓、宣傳引導、政策激勵等手段,來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使其具備較高的文化品味、高雅的審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質、豐富的精神世界,并在言傳身教中完成對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以課堂教學為陣地,創新教學方法,培養人文精神。例如課堂教學人性化,每一位學生都有潛在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是藝術設計教育過程的重點。要營造好的學習環境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教學方法上多用采用啟發、對話、討論的方式去鼓勵學生,不僅僅是“授之于魚”,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其具備研究探索的學習精神。
要把人文學科納入培養目標,要有計劃地開設人文社科類的必修課、選修課,從學生接受并喜愛的角度出發,合理安排教學。建議學??筛鶕嶋H情況,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及攻讀第二學位,并在專業課等課程里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有關內容,在不同學科知識和思維方式的交叉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弘揚人文精神。學校要積極挖掘本校的文化資源,美化環境、更新文體教學設施、加強人文景觀建設,并發揮校報、廣播、宣傳欄、等作用,在高雅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全體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化品味和人文素質。
我們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者,我們的學生不僅要有技術的素養,還要有人文的涵養。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哲學、書畫篆刻、民間藝術、漢字、園林、陶瓷、以及音樂、詩詞、、武術、圍棋、茶道……這些都是現代設計的寶貴文化資源。因此我們在藝術設計教育中要積極倡導設計的人文精神,注重設計對文化的再創造。用自己的設計語言去表達人文思想,在創造中體現設計的人文精神。
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塑造應該是設計教育的主題之一,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要更積極穩固的發展必需要人文精神作為基礎支撐力。
【參考文獻】
[1]袁熙旸.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歷程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策略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
[3]陳漢民.藝術設計教育展望.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4]葛劍雄,朱永剛.人文精神
[5]李太平.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 .人民出版社
論文摘要:第二度創造是音樂表演者在進行成功的音樂表演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為了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音樂藝術表演者,我們應如何著手培養?本文從心理學,文化修養,藝術想象力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0引言
音樂是一種表演藝術,它必須通過表演這一中間環節才能把音樂作品傳達給欣賞者,從而最終實現審美價值,
而實施這一環節的又必須由人來完成。因此,如何對音樂作品進行很好的詮釋和通過自己的技術傳達給欣賞者,將是音樂表演者永恒思考的問題和永恒奮斗的目標。
1第二度創造是音樂表演的本質
第二度創造是音樂表演的本質,而第二度創造的本質意義就不僅限于對第一度創造的傳達與再現,它還必須體現出表演者的創造。在現代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音樂演奏機器人已經出現,而人們卻依舊喜愛活生生的人來進行音樂表演,這是因為有個性的人在演奏時會溶入了自己對藝術的感受和對藝術的獨特見解,讓欣賞者在思想上、感情上與之產生共鳴,這種過程是一種藝術的享受,是任何機器無法替代的。那么這其中起著主導作用的就是演奏者的第二度創造。
1.1讀譜。理解作品屬“內化”過程中的再造性想象。因為作曲家把生動的樂思以樂譜的形式記錄下來,但呈現在演奏者面前是已經抽掉了靈魂的作品,所剩的只是一些毫無生命力的樂譜符號而已。無論哪一位作曲家的樂譜有多么詳盡,都沒辦法記錄出音樂運動的內在韻律,并且樂譜與他們的生活樂思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而要得到彌補,使樂譜中潛在的生動樂思得以發掘,使得它們重獲“新生”,必須依靠音樂表演者的再造性想象。要讀懂音樂語言,需要專門訓練,特別是需要作品分析能力的訓練。因為演奏者并沒有作者的直接體驗,只能在自己的經驗中尋找類似的體驗。
1.2演奏技術的處理。這是思維與實踐的結合,更需創造性。例如當代指揮大師卡拉揚執棒演繹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就是一個范例,我國聲樂表演藝術家郭淑珍教授演唱的《黃河怨》同樣堪稱范例。她運用聲音控制的技術,對作品內涵的詮釋更是深刻獨到。當代德國指揮家瓦爾特總結說:“演奏家的藝術處理和見解越高,他就能更大程度地傳達該作品”,“只有偉大的個性才能明白揭示偉大的創造”。
1.3演出。更是將自己對作品的深刻感悟,通過技術技巧全面地傳達給欣賞者,并與欣賞者一起共同分享音樂藝術帶來的快樂。
總之,音樂表演的第二度創造,是賦予音樂作品的生命的創造行為,它不僅要忠實于原作,而且還要對原作予以補充、豐富、甚至超越作曲家的思想,使之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
2第二創造性又該如何培養呢?
第二創造性又該如何培養呢?教師應通過各種活動或采取有效途徑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2.1運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啟發學生獨立創造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啟發學生去發現一些新現象,鼓勵學生采用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但不是只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發現而不給予指導,而是在自主動腦動手,自主發現創造的同時,教師必須給予示范,并且要將正誤告訴學生,指出思路在哪些地方出了差錯,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其實這里講的就是一個“悟”字。這與禪宗的教育方式有類似之處,別人告訴你的并非你真知,只有自己去悟才能獲得真知。例如《六祖壇經》中“爐中靈火”這一案例說的是,老師百丈讓學生溈山撥一撥爐子,看看有沒有火,溈山撥過后,沒有發現任何火星,就說“爐內已無火”。百丈撥開蓋在上層的灰,火星立刻呈現出來。溈山頓時開悟,在看似不存在問題的地方,其實是存在著問題的,也就是說,教師不須在教學過程中從頭講到尾,把所有答案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尋找“原型”。
2.2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因為在第二度創造過程中發散思維起主導作用,它具有靈活性、獨特性和流暢性。
2.3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觀察社會與自然,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創新活動,并給予正確的評價。
2.4創新能力的自我開發,破除思維障礙,樹立積極的核心信念和優秀的自我表象。那么,這時的自我應該努力做到什么呢?①努力克服思維定式,敢于大膽地對似乎成定式的生活現象或學術權威提出質疑,提倡立體思維,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學會暫時拋開本本,建立起自己的處事原則。②重視自我表象,并擴展自我表象,這樣也就擴展了成功的范圍。③通過“學、練、演、恒”等途徑磨煉自身的意志。④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在創新過程中不僅要注意與傳統審美價值觀相銜接,而且要注入新時代的特征。
3從心理學角度對第二度創造能力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