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2: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文素養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以專業課為依托,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
目前,高職院校的專業課多側重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教育,其實,完全可以在講授專業知識時同時將人文素養知識滲透進去,專業教師應有意識地在專業課的講授中利用教材內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融合課程中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重視教學目標中關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強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實踐。這就要求專業教師不僅要對自身的專業有著深厚的學術修養,還要對人文社會學科有著深切的感知和理解,在授課過程中,將人文知識滲透到專業領域,使人文知識與專業知道相互滲透、融合,讓學生在獲得實用知識的同時,無形中也使得教師的人文素養得以提升。
2.加大人文素養教育學習與培訓,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學科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
教師是人文素養教育的第一要素,是教育活動的關鍵和主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只有提高教師的人文精神,才能將這一精神傳遞給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一方面應將高職院校教師的人文素養相關內容納入他們繼續教育的范疇,從制度上給予規范和保障,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學習和考核,并與教師考評與職稱評定掛鉤,從而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另一方面,應積極開展人文社科類講座、培訓、研討會等,定期對教師進行人文素養教育。
3.教師人文素養的自我提升。
教師教書育人的每一個環節,一言一行,都會體現出他的人文素養,教師對學生有示范榜樣的作用,學生往往對老師懷有敬畏和崇拜之心,生活中有意無意會模仿老師,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但是,人文素養的養成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師本人自發、主動地去培養,需要將人文知識內化為潛在意識,外化為外在行為。第一,重視終身學習,與時俱進。廣大高職院校教師應積極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學會學習,善于讀書,研修人文經典,掌握必要的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美學和倫理學等人文知識,提高文化底蘊,并在不斷開展的素質教育實踐中,潛心鉆研,充實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第二,教學上,以培養學生德智體和知情意的共生共長為目標,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創新能力及健全的人格,教學內容上要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二、提高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
職業院校人文素養教育只有在一個更加科學更加合理的管理下才能得到更深入的發展,才能培養適合時展、合乎社會要求的學生。
1.重建教育理念,明確職業院校培養目標,確立人文素養教育的地位。
培養怎樣的人是教育的核心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一直過分追求升學率、就業率,在職業院校中體現為通過職業教育為受教育者提供一項技能,從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一直忽視教育的隱。從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要求來看,教育的本質更多的應是其隱,通過對受教育者潛移默化的教育來實現其全面發展。因此,職業院校應該糾正長期以來的只培養某一方面專長的培養目標,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把培養既懂專業知識又知人文素養,既具人文素養又有科學精神的高素質創新人才作為根本任務,使受教育者成為名副其實的全面發展的人。明確了職業院校教育的目標,從而要確立人文素養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人文素養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的有效開展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的實質性步驟。同時,加強人文素養教育也是改革教育思想、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重要探索和重要思索。重建教育理念,明確職業院校培養目標,樹立人文素養教育的地位,這是改變教育現狀的第一步,只有先從思想上重視,才能最終落實到行動上。
2.構建和完善人文素養教育課程體系。
職業院校長期以來的“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模式,使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限制,應該從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和人文素養教育的價值出發,構建和完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人文素養教育課程體系。職業院校人文素養教育課程的設置應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結合本院校的實際情況,既要保障人文素養教育課程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又要考慮開課教師和學生的現狀,同時還要兼顧特色院校和不同專業的特殊性及現實可操作性。職業院校的人文素養教育課程,宜從顯性和隱性課程這兩個方面入手,其中顯性課程主要包括文化素養、審美情趣、社會科學與人文知識講座這四大塊課程,而隱性課程是那些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主要涉及校園文化建設和一些課余活動課程。顯性課程不是只設置就可以,還要通過優化課程設置、提高人文學科的比重、實施經典閱讀、開展網絡課程等方式來深化人文素養教育。校園文化建設主要指校園物質文化(生產設備、校園環境、標志性建筑、雕塑等)、行為文化(校風、教風、班風)、制度文化(教學、科研等管理制度)、精神文化(學校的歷史傳統、人文精神、共同價值觀、辦學風格等)。課余活動主要是有特色的校園社團活動、深入的社會實踐活動等。職業院校應該同時構建和完善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體系,以此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3.針對人文課程建立健全考核與評價體制。
“人文”二字,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在中國,“人文”一次最早出現于《易經》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在《易經》中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中國古代的人文,是指禮教文化,一方面強調內心修養,使人成為有德行有善心的人。另一方面強調掌握禮樂儀文、琴棋書畫等文化藝術形式或技能。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認為“人文”指的是教養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中,出現了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思考。
現代學術界把人文精神定義為依靠社會學科的基礎知識,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內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自由、批判及超越精神。和對人生的的意義與價值的批判和思考。它是以對人生的價值的終極關懷和現實關切相結合為原則,以實現完整人性為基礎,以全面而自由發展為目的的一種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它對人的生存發展起著定向或定位的作用。作為人文科學的歷史教育,從根本上講是一種人性化的教育,是通過授予受教育者的歷史知識,使其在認識自我世界,認識和適應社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能力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得到發展,通過歷史熏陶的與涵化,提高其自身修養與素質。學會做人。
二、中學歷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歷史乃人文之本,作為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歷史教學不但要傳授知識,更要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穩定的心理素質、良好的人文素養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1、從人的角度重塑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歷史學是對人類既往生活的記載、認識,歷史學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例如從“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到“精忠報國”的岳飛,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等歷史人物所表現的都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一種價值觀和人生觀,這正是人文精神的體現。歷史教學中,我們提倡人文精神,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跡,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明確了為祖國勤奮學習的目的。[
2、通過悠久的文化遺產的教育提高人文素養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的國家。千百年來,這些豐富的遺產激勵著每一位華夏兒女自強不息、奮勇前進,是我們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如中國古代的瓷器,通過對瓷器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精美的瓷器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它能表現出各個歷史時期的進程,反映每一個時期的時代特征。通過啟發、誘導,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究精神、審美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如:唐代婦女多彩多變的服飾,處處顯示出靚麗、濃艷的色彩,各種造型都很豐滿,雍容之中顯示著富庶,這些,無一不說明這一時期國家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安康。唐代的服飾所呈現出的包容、開放、大氣、進取的文化精神,是我們培養人文素養的寶貴財富。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歷史之美,文化之美,使學生從內心確立其對真、善、美價值的追求,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學生的人格情操,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3、通過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部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人類不斷創新勇于探索的歷史。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無限創造的民族,在科技、文化等眾多領域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歷史上通過改革創新而帶來了社會大治的史實舉不勝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統治者為加強自己的統治,恢復和發展經濟所采取的各種政治經濟改革措施等。這些改革無一不表現出改革所具有的銳意創新、不墨守成規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這些改革為國家政治上的清明、經濟上的繁榮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結束語: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創造和發明的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創新連綿不斷。文學藝術、建筑、醫學、天文歷法、科技創造,尤其是四大發明無一不彰顯著中華民族文化創新的燦爛輝煌。五千年的歷史積淀,培育了中華民族豐厚的人文精神,但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這種豐厚的人文精神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揚。作為史學工作者,我們今后應該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升華教材知識,在歷史教學中更加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鳳飛論歷史教育與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當代教育論壇2006.2.
[2]陳長華歷史教育應弘揚人文精神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4.9.
[3]樓宇烈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夏毅輝試論孔子的人文關懷與人文精神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1.2
[5]袁英慧歷史教學中的人文教育科教文匯2008.7
[6]余偉民歷史教育與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論文摘要:應用型大學作為一種新型大學,側重于培養專業知識技能過硬,人文素養過強的全面型人才。文中提出了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才是應用型大學的發展必然,其根本前提在于轉變人才培養理念,關鍵在于注重“三心”,基本措施在于轉變學風、教風、校風,基本方式在于調整課程體系結構,外部條件在于和諧校園精神文化的構建,進而促使學生更好更全面的發展。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開始走向市場化,“大學市場化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是:大學將更加關注世界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調整、配置和使用高等教育資源?!盵1]在市場化下,應用型大學孕育而生,筆者從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闡述應用型大學的內涵及其教育價值。
一、市場化下應用型大學的內涵與意義
隨著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發展,應用型大學作為一種新型大學孕育而生。到目前,應用型大學還沒有有效的定位,有人認為“應用型大學就是從事以本科層次職業(技術)教育為主并從事相關實用研究的大學”[2]。應用型大學是與市場、產業、行業和崗位群緊密結合的地方性大學,是與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相區別的一類新型大學?!盵3]筆者認為應用型大學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的,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自身素養的大學,其注重專業知識技能教育,也注重學生的生活教育,培養專業知識技能過硬,人文素養過強的專業性人才。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市場化下,應用型大學的產生促使人們原有高等教育觀念發生轉變,其以社會的發展需要作為參照標準,基礎性教育與專業求職教育相結合,培養社會需要的專業技能型人才,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對于應用型大學而言,如何實現其本質意義,在于教育教學中應將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以區別單維度人才培育模式,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教育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的求職和生活,適應社會的發展。
二、應用型大學的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及存在的問題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是應用型大學發展的必然,所謂人文教育就是基礎性教育,“歸根結底是“做人”的教育,是生命價值的教育,而以儒家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4]。所謂科學教育就是專業認知技能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不是相互獨立的,二者存在一定關聯性。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共同促進人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又分別促進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培養。二者共同促進了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同時,理性與非理性因素的發展也是完整應用型大學教育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在現實應用型大學教育教學中卻沒有重視將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有效結合,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科學教育中心化,人文教育邊緣化”[5]。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及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促使科學教育地位越來越重要。應用型大學在注重學生專業認知技能的發展的同時,忽視了學生的人格素養、道德品質、審美情趣的全面發展,導致學校教育“過弱的文化陶冶,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思想底蘊不夠;過窄的專業教育,使學生的學科視野和學術氛圍局限;過重的功利導向,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和扎實的基礎訓練受到影響;過強的共性制約,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抑制”[6]。
2.人文教育走向固式化,科學教育中的科學精神培養逐漸削弱。這樣導致固式教學模式泛濫,以科學教育的思維方式、教學模式來進行人文教育,這樣下去的結果終將導致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淡化和缺失。同時,忽視了蘊涵在科學教育中的科學精神的培養,造成學生科學精神的淡化,抑制理性思維的發展??茖W精神的淡化必將導致學生思維的狹隘,能力的固勢化,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將產生不利的影響。
通過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之間存在的關系及問題的分析,可以發現只有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效地融合,才是促使應用型大學教育本質的發展,才能培養出高技能、強素質的新型人才,才能促使人的全面發展。
三、對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有效結合的思考
1.轉變人才培養理念,注重全面發展型人才培養
轉變人才培養理念,是進行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有效結合的根本前提。應用型大學應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全面發展型人才的培養。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專業認知技能教育,也要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應用型大學要培養專業知識技能過硬,人文素質過強的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這樣才能促進應用型大學的本質目標的發展。通過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才能促使學校轉變教育教學的意識觀念,才能有效地實現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有效的結合,才能使學生全面發展。 轉貼于 2.注重“三心”:以科學教育為中心,以人文教育為重心,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創造性發揮為核心
在應用型大學的教育教學中,必須要明確科學教育、人文教育與學生發展三者之間的關系,要以科學教育為中心,人文教育為重心,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創造性發展為核心。對于應用型大學而言,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所以要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作為教育教學的中心,一切都要圍繞著這個中心進行。人文教育在教育教學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通過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非理性思維、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間接促進學生的科學精神、智力因素的發展,促進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提升。而應用型大學的本質核心還是在于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創造性的發揮。明確了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及學生之間的關系后才能促使二者有效的結合,才能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和創造性發揮。
3.轉變學風、教風、校風,實行學生參與性教學
在教育教學中,要轉變學風、教風及校風,促使教師和學生形成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價值觀、世界觀,實現教育教學過程中“知”、“情”、“意”、“行”相統一。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認知,同學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傳遞,促使學生的情感美德意識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做事的意志和積極性;同時,教師要注意自身的行為,教師的行為對學生行為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注重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使學生的技能性發展和創造性發揮,實行學生參與性教學模式,從而能促進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的發展,促進知識的掌握、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積極性,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的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
4.調整課程體系結構,轉變人文教育教學模式
通過調整課程體系結構,促使應用型大學將人文學科知識與自然科學學科知識交叉融合,是實現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有效結合的基本方式。對于應用型大學來說,學科專業側重于現實的社會需求,以理工技能科學為主,在課程體系安排上要注入一定比重的人文學科知識,加大選修課程體系,定期開展人文學科講座、辯論會等活動,提高學生對待人文知識的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學科之間的有效融合。同時,在人文知識教學中,要轉變科學化思想,改變人文教育固式化模式,促使學生能更好地接受人文教育,促進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的培養。
5.構建和諧校園精神文化,發揮隱性效應
構建和諧校園精神文化,是實現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的外部條件。和諧校園精神文化是指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能夠體現大學的科學氛圍和人文氛圍的內隱性精神,它包含科學精神文化和人文精神文化,應用型大學應構建自己的和諧校園文化,來發揮它的隱形效應,豐富校園生活,開展各種科學研究競賽,加強文體娛樂活動,開展各種學生社團,促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促使學生的思想品質、心理素質得以發展,科學精神得到激發和培養。
通過對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和諧融合的思考,促使應用型大學在教育教學中進行改革,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創造性的發揮,以便更好地求職與就業,來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
參考文獻
[1]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高等教育市場化[D].北京:北京大學,2004.
[2]單鷹.“應用型大學”的定位需要挑明自身職業教育范疇[J].當代教育論壇,2007,(01).
[3]吳慧琴.應用型本科大學的定位及其發展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05).
[4]李訓貴,宋婕.大學人文教育路徑的思考、選擇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9.(05).
關鍵詞: 高校藝術類人才教育理念人文素質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藝術行業越來越為人們所熟悉、重視與青睞。各藝術高校均積極培養各類藝術人才,為社會文化發展提供主力軍。藝術工作者本身就是精神食糧的創造者,藝術工作者人文素質直接關系到其人格的生成和藝術品位的趨向,這就要求藝術工作者比其他行業人員具備更廣博豐富的人文底蘊。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在培養藝術人才的過程中,藝術類人才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將藝術與人文割裂開,無論是社會、學校還是個體本身都存在視野狹隘的問題。這一片面教育理念導致,目前我國藝術類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現象十分明顯。不少藝術類學生人文知識匱乏、道德觀念模糊、審美情趣低俗、哲學思維缺失,人文精神淡薄、適應能力欠缺。比如,現代藝術類大學生成長于流行文化時代,由于種種因素,一些學生沉溺于網絡文化,耽于網絡游戲,止于文化快餐,人文知識荒蕪,甚至有些學生連最基本的人文知識也是通過網絡游戲間接獲取的。而這些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多人認為這“無傷大雅”,只要培養的學生將來“有飯吃”、“能混”就行了。然而,藝術體現的是對生命的理解,是對生命理解的深化。藝術類學生如果缺乏人文底蘊就很難弄懂人生、情感、心理甚至藝術規律本身的一系列問題,也就更談不上藝術的創新。
現代高校藝術類人才教育理念應包含、融合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概念廣泛,它不僅僅是育智的過程,更主要的是育心、育性、育德、育情,進而育人的文化心理過程。然而,習慣上藝術類人才教育理念與人文教育視野的狹隘,導致最終藝術培育成果的缺憾。轉換這一觀念十分重要:從社會的角度而言,培養的藝術人才不應是政治觀念的物化物,而是個性豐富的人;從學校的角度而言,培養的藝術人才不應是盛裝知識和美德的容器和口袋,而是具有鮮活情感的精神主體;從藝術類學生個體而言,成長的結果不應是以自我為中心、私欲膨脹、沉迷物質享受的人,而是具有高尚生命和完美人格的人,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友善、寬容并富有責任感的人?,F代高校藝術類人才素質教育理念的更新勢在必行。
一、彰顯藝術專業的人文學科性質
藝術本身是為了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而產生的。藝術是人文精神、人文主義的一種體現,它本身是歷史傳承的媒介,是人類文明內在靈魂的表達方式。因此,毫無疑問,藝術專業本質上屬于人文學科。然而,現階段人們往往將藝術專業看成是簡單的技術學科,將其看做是某種專業技能的培養,將其工具化。工具化是以技術、操作的層面看待藝術,藝術不過是某種類似實業的“事業”,不過是一種可以人為設計、有意識操縱便能規劃、引導的事情。藝術類學生與家長將其作為將來進入社會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敲門磚,教師將其作為簡單的技能訓練。藝術被工具化、功利化了。它僅僅是一種方式,一種可以分解、改裝、組合、拼接以適應不同背景、不同階層、不同時間、不同目的的表現方式。于是藝術創作可以毫無精神痛苦地由指定的創作小組進行,它可以背離精神現實,可以無視生命的真實被制作出來,某一類型可以成批量組織生產,經由審查、修改、調整后,最后定型推出……
然而,真正的藝術從根本上說是人文學科,不是“技”,而是“意”;不是“形”,而是“神”。
第一,藝術與人文密不可分。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就是藝術與人文密切關系的很好表現。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開創了一個現實主義藝術的新時代。
第二,專業課程也是人文課程。藝術專業學習是一門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學習課程。藝術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以培養學生藝術知能,鼓勵其積極參與藝術活動,提升藝術鑒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并以啟發藝術潛能與人格健全發展為目的。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更是生活的重心之一和完整教育的根本。藝術以其專門的術語,傳達無可言喻的訊息,提供非語文的溝通形式,進而提高人們的直覺、推理、聯想與想象的創意思考能力,使人們分享源自生活的思想與情感,并從中獲得知識,建立價值觀。不僅是藝術專業學生,所有的人都需要機會學習藝術的語言,以領會經驗和了解世界。
第三,專業培養更是人文素養培養。藝術專業的培養是為發展學生的基本藝術素養,傳承與創新藝術,培養文明且有素養的國民,重視并發展值得尊敬的文明。透過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育,藝術專業學生在參與音樂、舞蹈、戲劇演出、視覺藝術等活動中,學習創作和表達其觀念與情感,分析、了解、批評、反省其作品所涵蓋的感受與經驗所象征的意義,進而認識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與意涵。并使藝術學習能夠促進、聯結與整合其他領域的學習?,F今的藝術教育已逐漸脫離技術本位及精致藝術所主導的教學模式與限制,而邁入以更自主、開放、彈性的全方位人文素養為內容的藝術學習。
第四,藝術與生活密不可分。藝術源于生活,也融入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化滋長的泉源。因此藝術教育應該提供學生機會探索生活環境中的人事與景物;觀賞與談論環境中各類藝術品、器物及自然景物;運用感官、知覺和情感,辨識藝術的特質,建構意義;訪問藝術工作者;了解時代、文化、社會、生活與藝術的關系;提供學生親身參與探究各類藝術的表現技巧,鼓勵他們依據個人經驗及想象,發展創作靈感,再加以推敲和練習,學習創作發表,豐富生活與心靈。
二、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辦學思想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辦學思想從根本上說是尊重學生個體,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
1.辦學是為了學生而不是為了學校、教師的利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因為學校的利益犧牲學生的利益,不能因為一味追求提高學校效益而辦學。不能因為現在有什么教師就開設什么課,而要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開課?!耙匀藶楸尽钡乃枷朐诟咝V械捏w現就是“以學生為本”。使每一位受教育者感受到來自學校、來自教師的信任、尊重和愛護。
2.內化藝術類學生的人文素養。藝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與其他專業相比較,往往更需要強調人文素質的培養,更注重對個性、綜合能力的培養,注重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不同思想理念的人往往才能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同時,作為將來需要“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勇于承擔民族使命”的藝術類學生,必須能夠傳承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繼承民本思想,學會人文關懷;培養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終極關懷的眼光看待人類的現實和未來。
3.體現人文關懷,挖掘學生潛能。人文素質教育可以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積極營造的輕松、愉快、和諧的人文學習氛圍中,學生是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和考試的“機器”。人文素質教育能使藝術類學生形成優秀的思想品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磨礪堅強的意志,掌握學習方法,學會為人處世;培養學生具備自我教育、自我學習、自我完善、不斷發展的能力;通過校園環境的陶冶、班集體凝聚力的內化、負面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導、學生社團有益活動的歷練等人文素質教育活動,啟迪學生自覺自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最終培養新時代既具有深厚傳統功底,又具有寬闊國際視野,同時擁有良好社會道德與責任感的藝術人才,幫助他們實現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角色的轉變。
(二)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辦學思想就要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教育目標。
1.促進學生人文素質與專業技術全面發展。必須使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相結合,一方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另一方為代價。人文素質教育為專業技術教育提供基礎,專業技術教育依托人文素質教育更好發展?,F代藝術的知識體系就像一個縱橫交錯的立體網絡,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固然可以將它劃分為各種形式,以不同學科進行教學,但不存在價值等級或孰優孰劣之分,對于藝術類學生的整體和諧發展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往教學中所存在的涇渭分明的界線和迎合社會一時之需的側重,如輕人文知識重專業知識,輕歷史、情感、思想知識重工具實用知識,都會造成學生知識結構的片面性,局限視野,禁錮對客觀世界的全面認識??傊?,人文與專業分別從不同的方面作用于藝術類學生的全面發展,給學生的全面、穩定發展以強有力支持。因而,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是藝術類專業教育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一方的發展不能以擠占另一方發展空間為代價。
2.促進藝術類學生終身發展。在藝術類學生的教育過程中,能夠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必須貫穿于藝術類學生生命的始終,樹立全程教育觀。所謂全程教育,就是使教育貫穿于每一個受教育者的成長過程和每一個受教育者成長過程的始終。人文素質教育不只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知識,而是培養學生自己能動學習與吸收人文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解人文,形思想的方法,不斷提高自身人文素質的能力。要讓藝術類學生在今后漫長的藝術生涯中不斷進步,必須依靠全程教育,促進他們終身發展,使教育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存在。
參考文獻:
[1][德]藝術哲學―德國古典美學的經典[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07-01.
[2]杜時忠.人文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3]張文斌.服裝工藝學[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05,(第三版).
[4]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中華書局,2009-09-05.
[5]管仲連等.中國文化與可持續發展[M].海洋出版社,2006-01-01.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宗旨,堅持以學校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形成"校校有活動、人人都參加"的局面,堅持以普及促提高、以提高帶普及,培養青少年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藝術修養,展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展示學校藝術教育的成果,推動學校藝術教育教學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活動主題
本屆展演活動的主題是"陽光下成長".
三、組織領導
為了保證本屆藝術節有關活動的順利進行,擬成立"仙桃市第十屆學生藝術節組委會",統一領導部署藝術節的各項工作。在組委會統一領導下,組織成立"仙桃市第十屆學生藝術節評審委員會",負責"四優一先進"的評審。
四、參加對象
藝術表演類、美術作品類、"陽光下成長"征文的參加對象為小學(幼兒園)、初中、普通高中的在籍學生。中小學藝術教育科研論文的參加對象為中小學藝術教師、校長、研究人員。
五、活動內容
本屆藝術節以評選"四優一先進"為主要內容,即評選優秀文藝節目、優秀美術作品、優秀"陽光下成長"征文、優秀藝術教育
論文及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個人)。
六、活動時間安排
本屆藝術節自本通知印發之日起即為開幕。在組委會統一領導下,擬舉辦以下活動:
(一)第一階段活動(3-5月)
以鎮、辦中心學校,市直各中小學校(幼兒園),各民辦學校為單位,在本地本校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藝術活動,發動全體學生參與,為了形成"校校有活動、人人都參加"的局面,運用網絡平臺發動全校師生、家長、社會各界觀看點贊,對本校文藝節目、美術作品進行宣傳、評比。
鎮辦、中心學校要組織轄區內所有學校(幼兒園)開展校級藝術活動,在校級活動基礎上以鎮辦為單位組織一次文藝匯演、美術作品展以及征文與論文評選活動;市直、民辦學校以校為單位組織文藝匯演、美術作品展以及征文與論文評選活動。(美術作品展不得少于30幅)
(二)第二階段活動(5月中下旬)
在各地各校開展活動的基礎上,推選優秀作品參加全市集中評選活動。
(三)第三階段活動(5月下旬)
組織全市優秀文藝節目匯演及美術作品展、開展"四優一先進"獲獎單位(個人)表彰活動。
七、參評要求
(一)藝術表演節目要求
各類表演形式要求
1、聲樂節目
合唱:合唱隊人數不超過40人,鋼琴伴奏1人,指揮1人(應為本校教師),每支合唱隊演唱兩首歌曲(其中一首應為中國作品),演出時間不超過8分鐘。
小合唱或表演唱:人數不超過15人(含伴奏),不設指揮,不得伴舞,演出時間不超過5分鐘。
重唱:人數不超過5人(含伴奏),不得伴舞,演出時間不超過5分鐘。
2、器樂節目
合奏:樂隊人數不超過65人,指揮1人(原則上應為本校教師),演出時間不超過9分鐘。
小合奏或重奏:人數不超過10人,不設指揮,演出時間不超過6分鐘。
3、舞蹈節目
群舞:人數不超過36人,演出時間不超過7分鐘。
雙人舞或三人舞:演出時間不超過6分鐘。
4、戲劇節目
含校園短劇、小品、課本劇、歌舞劇、音樂劇等,人數不超過8人,演出時間不超過12分鐘。
5、朗誦節目
作品文體不限,須使用普通話,人數不少于2人,不超過8人(含伴奏),不得伴舞,演出時間不超過5分鐘。
以上五類藝術表演節目總體要求
1、參評文藝節目要體現活動的主題"陽光下成長",反映新時期、新校園、新生活。內容要健康向上,反映中小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具有時代性、校園特色和學生特點,體現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表演形式多樣化、鼓勵創新性節目。
2、每個節目必須是同一學校的學生。
(二)藝術作品要求
三類作品要求
1、繪畫作品
國畫、水彩/水粉畫(丙烯畫)、版畫,或其他畫種。尺寸:國畫不超過四尺宣紙(69cm×138cm)對開,其他畫種均不超過四開(40 cm×60 cm)。
2、書法、篆刻作品
書法、篆刻作品尺寸不超過四尺宣紙(69cm×138cm)。
3、攝影作品
單張照和組照(每組不超過4幅,需標明順序號)尺寸均為14英寸(30.48cm×35.56cm);除影調處理外,不得利用電腦和暗房技術改變影像原貌。
以上三類作品總體要求
1、作品內容體現活動的主題"陽光下成長",健康向上,熱情歌頌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謳歌祖國發展的巨大變化,以描繪校園文化生活及校園發展變化為主線,注重時代性,體現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
2.藝術作品需裝裱,在作品背面注明學校名稱、指導教師姓名、學生(姓名、班級、聯系電話)等信息。
(三)"陽光下成長"征文要求
征文內容為反映廣大中小學生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的經歷、體會和收獲,文體不限,報送電子文檔。文稿用word文檔,單倍行距,標題用宋體2號粗體字,作者姓名、學校、年級和正文用仿宋小3號字。
(四)論文評選要求
1、論文主題"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
2、研究重點:
①現狀調研。包括中小學藝術課程開設、學生課外藝術活動開展、藝術教師隊伍建設、藝術教育保障和設施設備配置等方面。
②改革成果案例。包括中小學藝術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等方面。
③評價制度研究。包括中小學生藝術素質評價、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公示制度、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制度的實踐與研究。
3、論文要求
①圍繞本屆論文的主題和重點,關注基礎性研究,突出應用性研究,注重發揮行政、教研和教師的各自優勢,形成團隊研究的合力,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新思路和新舉措。
②現狀調研要針對學校藝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實性、緊迫性問題,準確把握、真實反映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實際情況,有數據、有分析,為學校藝術教育決策提供有效信息。
③ 改革成果案例要主題鮮明、內容翔實,有確鑿的數據和生動的材料,為推進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④評價制度研究要以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為建立科學合理的學校藝術教育評價制度提出創造性的意見和建議。
⑤每篇論文正文不超過5000字,論文摘要不超過500字。每篇論文署名作者不超過2人,調研報告署名作者不超過5人。引文注釋一律采用篇末注的形式。論文文本的標題、摘要和正文中不要出現作者姓名及所在單位名稱。要自覺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保證數據和資料的可靠性。
⑥論文需報送電子文檔。文本格式:用word編輯,A4紙型,標題用小2號宋體字,正文用小3號仿宋體字。為便于論文的密封評選,論文文本的標題、摘要和正文中均不要出現作者姓名及所在單位名稱,需另附一頁。
⑦參評論文需為2012年12月及以后撰寫并且沒有公開發表過的。
(五)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個人)評選
1、先進單位主要評選自上屆藝術節(2011年)后,在藝術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績的各級各類中小學校。
2、先進個人主要評選自上屆藝術節(2011年)后,在藝術教育方面做出貢獻的教師、校長及教研人員等。
3、先進單位評選條件:
⑴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執行學校藝術教育有關政策、法規,并把藝術教育列入工作日程,組織機構健全,工作成績顯著。
⑵指導思想端正,按規定開齊、開足、開好音樂、美術課程,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深化藝術教育改革,學校藝術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⑶藝術節組織工作扎實,按教育局文件要求落實,有活動實施方案,學校和學生參與面廣,體現"校校有活動、人人都參加",活動形式豐富多樣,效果顯著,學校藝術團(隊)常年開展活動,并有開展活動的相關視頻、文字等材料,在本屆藝術節"四優"評比中獲得的獎項占有一定比例。
⑷重視藝術師資隊伍建設,按國家和省有關要求,規劃和建設藝術教育設施,藝術教育教學條件明顯改善。
4、先進個人評選條件:
⑴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和學校藝術教育有關法規,熱愛藝術教育事業和本職工作。
⑵事業心強,職業道德高尚,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⑶在藝術教育教學、文藝活動和比賽、科學研究等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或貢獻。
⑷從事學校藝術教育教學、管理、教(科)研等工作1年以上。
八、獎項設定
1、優秀文藝節目、優秀美術作品、優秀征文和優秀藝術教育論文分別設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若干名。
2、獲得一等獎的文藝節目、美術作品、征文的指導教師頒發指導教師獎。
3、專門為本屆藝術節創作的文藝節目(含少兒歌曲創作)頒發優秀創作獎。
4、根據各地各校藝術節開展和參與情況評選優秀組織獎若干名。
九、評選辦法
1、為了加大本次活動的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藝術教育活動氛圍,本屆藝術節中文藝節目與美術作品的評選將結合網站平臺開展網絡評選,評選活動中評委現場評分分值占80%,網絡點贊人氣排名分值占20%.各鎮辦中心學校,市直(民辦)學校要將本地本校文藝匯演、美術作品展比賽的視頻(圖片)上傳網絡評選平臺;市級集中展演視頻(圖片)屆時也將上傳網站進行網絡評選(具體操作方式另行通知)。
2、優秀"陽光下成長"征文、優秀藝術教育論文及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個人)的評選,由市藝術節評審委員會集中評審,報組委會審定。
十、報送辦法及時間
1、本屆藝術節"四優一先進"報送工作以各鎮、辦中心學校,市直各中小學(幼兒園),各民辦學校為單位進行。請各地各校在選拔的基礎上,嚴格按照"四優一先進"推薦指標(見附件二)參加市級評選活動。
2、各地各校(幼兒園)美術作品(含報表)4月20日前報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美術學校辦公室312(聯系人:許澤軍15971995587);藝術節參評文藝節目報表、論文、征文、先進單位(個人)事跡材料等電子版于4月20日前發送至郵箱:***,(聯系人:郭瓊姣13593918***)。
3、各鎮、辦中心學校和市直、民辦學校組織的文藝匯演視頻和美術作品展圖片于6月2日之前上傳到指定網絡平臺;
4、本屆藝術節不組織幼兒園開展市級集中現場評選。各地選送的幼兒園參評文藝節目視頻和美術作品圖片于6月2日前上傳到指定網絡平臺進行評選。
十一、有關要求
1、各地各校要根據本方案要求制定本地本?;顒臃桨福?以
"五。四"、"六。一"節日為契機開展各項評選活動。
2、各地各校在舉辦本地、本校藝術節活動時,要加強食品衛生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采取措施,確保參賽及觀摩師生的健康和安全。
論文摘 要: 本文從語文課程的言語性質出發,結合高職《大學語文》課程的特殊性,構建了以人文精神和社會意識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板塊課程內容,以及以聽說內容、閱讀內容、寫作內容為主要內容的能力板塊課程內容。文章力圖通過對兩大板塊內容的構建,進一步提高高職學生的語言運用水平。
高職院校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教育,“它不是低層次的高等教育,它的培養目標是面向地方經濟和區域經濟,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能適應現代化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等第一線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術并能熟練應用的高級應用型人才”。[1]高職學生的基礎課程包括文化課、專業課基礎,也包括培養人格、道德水平等人文素質的課程,這些課程是專業學習的前提,只有基礎扎實,專業學習才有保證,才能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以應對社會崗位需求,因此我們應當注重這些基礎性課程教學內容的構建。對《大學語文》這門課程而言,各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標準)都處于自主狀態,靈活性很大,造成某些院校的語文課程內容隨意性、任意性問題嚴重。不分青紅皂白,不論東西南北,什么都往課程內容里塞的現象十分普遍;只開展閱讀教學或只開展寫作教學,課程內容片面的現象十分普遍;課程內容照缺乏創新性的現象十分普遍。因此,針對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我們必須從言語性出發科學構建《大學語文》的課程內容。
一、言語性是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
“言語”是現代語言學、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的語文課程性質大討論中被引入語文教學領域。李海林在其《言語教學論》中提出,語文教學論要由以“語言”為主體的本體論轉變為以“言語”為主體的本體論,這是語文課程言語本質觀的前奏。在可見文獻中,最早提出言語性是語文課程本質屬性的是福建師范大學的潘新和,他認為語文教學課程的關鍵詞已不是語言、語文知識、語文素養等,而是一批新生的術語概念,如言語生命、言語潛能、言語動機等。“言語”是語文課程的內容構成,也是語文課程的目的指向。[2]重慶師范大學的薛曉螺在論述語文課程目標時,全文也明確地使用了“言語”概念。[3]還有研究者直接提出“語文課就是言語課”和“語文是以言語形式為教學的本體”等觀點。[4]從上述對語文課程本質的諸多觀點來看,語文課程早已迎來了其言語性的時代。
那么《大學語文》應當構建哪些以言語性為核心的課程內容呢?葉圣陶認為:“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并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書之事,而茍忽于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減損?!保?]這段話中的“語”和“文”,都指的是“言語”。王榮生教授則提出語文課程內容:一是構素養確切所指的文學文化經典作品(定篇)及其對它們的闡釋,二是包括達到語文課標所規劃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能力目標而必需教與學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的“語文知識”。[6]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大學語文》課程內容應當包括精神與能力兩大方面。從精神方面來看,高職開設的《大學語文》應該著重于學生人文精神及社會意識的培養;而從能力方面來看,高職開設的《大學語文》則應當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并重,不可偏廢。
二、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內容的構建
(一)《大學語文》課程內容精神板塊的構建
高職《大學語文》的課程內容精神板塊的構建應該著重于學生人文精神和社會意識的培養,發揮語文學科人文素質教育的主體功能。在課程內容的設置方面,除了關注大學生“專業成才”外,更關注其“精神成人”。一方面,課程內容在選擇上首先要注意入選的言語作品應該是文質兼美的文章,作者的個性、修養、情感、信仰等皆含其中,內容本身蘊含著德、智、美“三育”,而學生在“雕琢”言語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作者的影響和熏陶,觸動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和人格等,因此只要通過言意的轉換,就能讓學生增知、獲能、染情、悟理,達到“人文關懷”“言語立人”的目的,使學生的道德品性和人文精神在“悄無聲息”的美文學習之中,在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中潛移默化,最終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另一方面,可以將多種知識領域、多種文化層面、多種媒介類型的內容融入《大學語文》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這些內容的選擇不必細致,不論程度高下,只求真情實感,更不拘泥于虛偽形式的俗套,這樣反能因人而異地給學生的興趣留出余地,讓學生自主地借助言語作品來品味、咀嚼社會。這樣的品味與咀嚼,幫助學生鑄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幫助學生增強抗挫折能力、恢復自信心,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團隊協作意識、增強責任心。高職教育是要培養具有良好社會適應力的人才,他們不僅應該是謙謙君子,具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意志,而且他們的思想情感能依靠他們富有感染力、清晰明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影響周圍的人,使自己的事業和愿望更加順利地取得進展和實現。如果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具備社會適應能力,語文課程不能幫助他們很好地融入社會,我們的教育就真正是失敗的教育。
(二)《大學語文》課程內容能力板塊的構建
高職《大學語文》的課程內容應該是一個全面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性課程內容,四者不可偏廢。李維鼎教授就認為聽讀說寫之間有三個維度的交叉,這四種能力盡管都各有特點,但它們是相互轉化、相互統一的,因此只有通過四種能力的全面提高,才能準確地把握各自的特性,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
1.聽說內容
聽說能力從其構成來看,有兩方面的內容。聽的能力,主要包括從對方的話語中捕捉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感知情感態度的能力,聽出言外之意的能力,評判話語的能力,根據對方的話語了解事物、事理的能力,等等。說的能力,主要包括選用恰當的口語交際樣式的能力,運用語篇來完成言語行為的能力,針對語境得體地表情達意的能力,把事物、事理轉化成口語的能力,等等。
以提高高職學生聽說能力為目的的《大學語文》課程內容,應該不拘一格,只要是學生喜歡的、積極向上的內容都可以選入,包括單人的內心獨白、兩人的談話、接打電話、指路問路、聽說新聞、聽說故事、聽報告、聽演講、參與討論、爭論、辯論、模擬職場等多方面內容。說話水平來自積累,口語表達能力來自實訓,因此在聽說能力的課程內容中必定要包含訓練,可以是一人說一人聽,一人說多人聽,兩人互說,多人交談,等等。高職《大學語文》的聽說內容的選擇還應當與校內的社團活動相結合,選擇與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相貼近的聽說內容更有助于培養學生對于語文課程的興趣。
2.閱讀內容
閱讀能力主要包括針對特定的目的從繁復的材料中準確、快速地篩選所需信息的能力,判斷文句是否準確、嚴密的能力,把書面信息轉化成對實體事物進行具體操作等的能力,進而獲取和提高自身感悟能力和理解、判斷、歸納、演繹能力。
以提高高職學生閱讀能力為目的的《大學語文》課程內容,應該既包括對不同類型文章的閱讀訓練、古今文章的閱讀訓練、文化科學著作的閱讀訓練,又包括對不同類型文章的不同閱讀目標的確定、古今文章思想的理解把握、文學作品鑒賞品評、文化科學著作的認知研究,還包括對不同類型文章的不同閱讀技巧、字詞句辨析、品味,篇章的感悟把握、比較鑒別、評論鑒賞,等等。特別需要重視的是,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領域來選擇有針對性的言語作品。隨著時代的快節奏發展,《大學語文》還應當包括讀屏、計算機閱讀能力及從中搜集、篩選、處理所需信息等課程內容。
3.寫作內容
寫作能力主要包括正確選擇交際性文種的能力,準確、嚴密、簡括地表達意思的能力,將多種表達形式進行組合能力,把實體事物、抽象事理、操作方法、工藝流程等轉化為文字的能力。
以提高高職學生寫作能力為目的的《大學語文》課程內容,應該盡量選擇學生在日后的學習、就業、工作中經常會用到的內容,應主要側重于科技論文、調查報告和公文寫作這些應用文體上。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寫作內容的設置應該注意兩個方面,首先,寫作內容一定要有系統性,課程內容不能支離破碎,更不能隨心所欲地憑興趣進行教學,而應從學生的主要培養目標,以及畢業、工作等給學生帶來的各種機遇與挑戰的角度考慮,設置出適應于《大學語文》課程需要的、自成體系的、能相對全面的培養學生應用寫作能力的內容。其次,寫作內容一定要有實用性。應用文體的寫作是以實用為目的的,不論寫何種應用文體,都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對應用寫作的文種要選擇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經常用的、必須會的文種作為教學內容,切不可讓學生接受全部文種,為完成應用寫作的學習任務而寫作。
參考文獻:
[1]潘懋元,吳玫.高等學校分類與定位問題[j].復旦大學論壇,2003,(5).
[2]潘新和.語文課程性質當是“言語性”[j].中學語文教學,2001,(5).
[3]薛曉螺.語文課程目標概論[j].當代教育科學,2006,(12).
[4]李維鼎.“語文課”就是“言語課”——世紀之交話語文之三[j].湖南教育,1999,(9).
關鍵詞:研究型教師 培養策略
一.引言
課程改革為教育的發展帶來新機遇,提出新挑戰。每位教師必須與時俱進,轉變觀念,做一個新課程的研究者,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才能走在課程改革的前列。
二.研究型教師培養策略
研究型教師的培養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在一所學校范圍內,要實現教師從傳統經驗型向研究型的轉變,必須從上到下,構建有利于研究活動廣泛開展的管理機制,創設濃厚研究氛圍,組織開展多種方式的教師自培活動,提高研究能力。
(一)構建完善的管理機制
1.民主管理——培養研究型教師的保證
在學校內部管理改革中,要努力為教師的工作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物質條件,要把理論學習、立項研究、撰寫論文等要求引入其中,遵循“和諧的精神環境作基礎,實用的操作模式作支撐,多元的評價方式作保證”的原則,促進教師成為主動學習者的原動力,在加強形成激勵機制的同時,以人為本,營造一個人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讓教師在一種輕松愉快的心境下工作,從而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2.科學質量管理——培養研究型教師的保證
學校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受教育者的整體素質,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傳統的質量觀就是分數第一,用考試分數的高低作為標準去衡量教育教學質量,從而誤導教師采取各種手段來追求高分,這樣研究型教師就很難培養出來。只有為教師松了綁,解除了思想束縛,學習理論、開展研究的積極性才能得到調動,也就是說,必須通過科學的質量管理,才能為研究型教師的培養創造出好的外部條件。例如,明確提出衡量教學質量的三個“看”:一看學生成績是否提高和提高幅度的大小,二看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否主動參與和參與程度高低,三看教師是否隨時進行教學反思、撰寫教學心得、教育教學論文。
(二)加強校本培訓
要在實踐中尋求有效提高教師理論素養的途徑、方法,并且建立相關制度。例如通過建立一周一次理論學習制度,堅持集體學習和個人自學相結合,理論學習和心得交流相結合,學習名著與學習實踐經驗相結合。組織開展讀現代教育論著、聽現代教育報告、看現代教育活動、談理論學習心得等活動。除了組織理論學習外,還可以為教師自學提供服務,諸如介紹提供現代教育論著、開設教師閱覽室和資料室、摘錄翻印報刊雜志理論文章片斷、縮印現代教育理論語錄冊等。
(三)加強校本教研
就像不可能在岸上學會游泳,要想學會游泳必須下水一樣,要想成為研究型教師必須在研究中成長,就要加強校本教研。
1.發掘問題,確定研究對象
校本教研研究什么?這是每一個教師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首先我們發掘、收集自己或本校其他教師在教育教學實際中遇到的重點或難點問題,構建“日常教育教學問題資源庫”。
2.提出設想,制訂研究方案
研究對象確定以后,成立研究小組,樹立“問題即課題”的新理念,組織研究成員集體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在思想和物質等方面進行充分準備,使研究工作具有計劃性、科學性和規范性。研究方案的內容一般包括課題的提出、研究內容、研究目標、研究方法與步驟、預期結果、條件保障等六個方面。
3.開展研究,積累相關資料
研究方案確定以后,教師按照研究方案開始操作,其主要任務是收集和整理資料。第一,要把所有活動的過程記錄下來。第二,在每次活動中,要進行現場的觀察和記錄:校外研究人員和教師是如何互動的?最初的觀點是如何發生碰撞的?教研計劃在實施過程中發生了哪些改變?通過研究如何提煉主題?等等。第三,要收集教師和學生的反思札記。第四,要收集學生的學習成長檔案以及對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個別深度訪談記錄。
4.歸納總結,得出研究成果
研究實施后,要注意對原始材料進行編碼分類,對材料進行定量分析或者定性分析,理出一個教研的線索,使研究結論不斷明晰,形成校本教研的報告。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對定量材料進行分析,必須首先采用描述統計或推斷統計的分析方法,將結果與課題的假設進行比較,以檢驗假設是否成立,實驗效果是否顯著等;如果是對定性材料進行分析,就要對材料進行綜合、歸納、比較、概括,從中得到新的信息或假設。最后,要對所有資料進行檢核和加工,完成研究報告。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