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2: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業化建筑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本項目在生產工藝選型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先進性—提高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
1.2實用性—與項目產品方案相適應,達到發揮其資源優勢、降低原材料和能耗、提高產品質量的目的;
1.3可靠性—采用先進和成熟的技術,在保證產品質量和成本合理的前提下,對生產設備進行全球采購;
1.4經濟性—各工藝技術方案要體現投資小、成本低、利潤高的效果;
1.5適應性—根據市場要求,靈活生產多種產品,不斷擴大產品規格,型號和種類;
1.6安全性—技術方案的選擇,要為生產工人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及安全的防護措施;
1.7環保性—使用無污染或盡量減少污染的工藝。
二、工藝設計方案比較
目前PC預制構件生產工藝形式為固定模位及循環流水傳送形式。兩種工藝形式對設備、人員等方面的要求各有不同:
2.1固定模位工藝
(1)工藝特點、優點:1)工藝通用性強,適合多種不同的混凝土構件生產;2)不受作業時間限制,適合工序復雜、工序作業時間長的混凝土構件生產;3)工藝設備簡單,投資??;(2)工藝特點、缺點:1)構件分散養護,保溫設施簡單,能耗高;2)臺座分散布置占地面積大;3)機械化程度低,用人比較多,勞動效率低;4)由于作業分散,作業環境整潔不好保證。5)生產成本高。
2.2循環流水生產線工藝
(1)工藝特點、優點:1)可以實現集中養護,節約能源,降低能耗;2)機械化程度高,可實現程序控制;3)工序銜接緊湊,用人較少,可提高生產效率;4)可以實現專業化作業,提高勞動效率;5)產品生產成本低。(2)工藝特點缺點:1)受工序作業時間限制,需要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工序作業內容;2)一次性投資大。
2.3兩種工藝方案的對比分析
通過兩種生產工藝的對比可知,循環流水線生產工藝可以集中蒸氧,節能降耗,工序設計緊湊,工藝布局科學合理安全性強,生產效率高、勞動生產率高,機械化程度高,可以根據市場對不同構件的需求比例,靈活安排生產;符合工藝選型原則。
2.4生產線選型的通用性
說明循環流水線可生產的產品種類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鋼底模的尺寸規格(9000mm×4000mm),二是蒸養窯的層高限制(層間空隙450mm),由以上兩個因素可以確定產品的種類為長、寬、高不大于9000mm×4000mm×450mm的板類及梁、柱構件。根據主要產品的說明,此循環流水線適用于所有現有及待開發的板類構件。比如,未來市場潛力比較大的公用建筑裝飾外掛板,一般寬度不超過6米,本生產線完全適用。
三、設備簡介
生產線按照平臺清理、畫線、裝邊模、噴油、擺渡、布料、振搗、表面整平、養護、磨平、養護、脫模的生產工序,采用自動為主。手動為輔的控制方式進行操作。采用自動化、智能化、機械化、標準化等技術綜合集成,來實現建筑工業化PC部品的自動化生產。以單線為例生產線的產能、占地面積及必要條件(見表2)。以雙線為例生產線的產能、占地面積及必要條件(見表3)。配套設備:1、加熱設備:蒸氣鍋爐。2、混凝士攪拌站。
四、設備工藝流程
論文摘要:介紹了現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分析了現代建筑的理論觀點及設計手法,研究了現代主義建筑的設計形式、技術與特性,通過兩位建筑大師的設計精神來探討現代主義建筑,以幫助人們了解現代主義建筑的多樣化發展。
1現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總體來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歐洲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思想狀況對于建筑學的領域有著極大的影響。而其中第一個影響是因為戰后歐洲各國的經濟拮據,促進了講求實效的傾向,這點在建筑的發展上則抑制了建筑師追求復古主義做法。第二個影響是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進而帶來了更多新的建筑類型,也使建筑材料、結構和設備等方面有了顯著的進展。第三個影響則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會大眾心理上強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業材料及強調功能性、理性原則,最后發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則,整體而言19世紀中晚期時現代主義建筑開始啟發傳播。
2現代建筑的理論觀點及設計手法
西歐有一批青年建筑師提出了比較系統及激進用于建筑創作改革的主張,因而大大的推動了建筑改革。對于這些年青建筑師所提出的觀點,當時有過許多不同的名稱,諸如功能主義、客觀主義、實用主義、理性主義以及國際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則有更多人稱之為現代主義或現代派,現在則稱之為現代主義。這種強調實用性結構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論點,用以表現新時代的新建筑精神。現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為:1)對于傳統的否定態度。2)認為建筑應該具有強烈的時代感。3)建筑設計對象的思維改為普羅大眾。建筑必須通過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語匯來表達。
現代建筑設計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較現代化的材質,突顯與舊建筑不同隱喻或意象。比如說大量采用鋼筋混凝土、預制鋼構件、平板玻璃材質等。建筑師或先進的知識分子企圖利用建筑設計改造,來達到影響社會現狀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眾討論及在理論上可辯證的,則需要實際理論作基礎,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滿足現代生產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與工業、科學技術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師在設計上有了極大的主張和改革。
3對現代建筑的影響
現代建筑在新的技術、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條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業材料及強調功能性、理性原則,最后發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則。建筑師設計簡單的造型豐富了普羅大眾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變得可親近及人性化。因工業革命的技術突破,刺激了國民經濟迅速發展起飛。
4建筑的設計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思想觀感,對于建筑學的領域有著極大的影響。其中的便是各國的經濟拮據,因此有著務實的想法;也因建筑設計是針對大多數人不再有階級之分,所以建筑師的設計便走向簡單、實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來先有實用的功能再來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導形式。當然工業和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帶來了許多建筑類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結構和設備都有著顯著的進展。雖然說鋼材料仍然是當時主要的結構材料,但是鋼的強度卻比以往要來的好,結構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鋼筋混凝土結構也朝向輕質高強度來發展,預鑄的技術開發越來越成熟使得鋁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師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變的多樣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貼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術與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質感、結構所創造出具有形體感和空間意識表現的技術上,這也是現代主義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藝術表現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體的表現,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結構的美是跳出簡化建筑外觀造型。因此可以說現代主義建筑是根據技術、材料與藝術相結合的精神產生?,F代主義建筑的形式與技術包含應同工業化時代條件相互的配合應用,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促進建筑技術的革新,擺脫歷史建筑樣式的緊箍咒放手創造新形式。 轉貼于
6現代主義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現代主義自歐洲開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導潮流,因社會文化及經濟條件的因素產生了建筑創作向美洲遷移而在美國發揚光大。這些都是因為歐洲現代主義的建筑師先后到達美國,如其中著名的有葛羅畢斯、柯布、密斯、萊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20世紀50年代一60年代,現代主義在美國極度的蓬勃發展。就針對以下兩位建筑大師設計精神來簡單探討現代主義建筑。
現代主義建筑師(一)。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
柯布的形式法則從設計作品來看顯然受了幾何形體的影響,在各向立面的診釋,運用了許多立方體及圓柱體形;他說現代建筑構造應由幾何精神去解決。例如他在1929年設計的薩伏依別墅,從這里可以看到現代主義建筑精髓的表現,就是簡單的外部裝飾和對使用功能的重視,更由于他喜愛面之幾何處理。他說:“現代建筑師都害怕各種立面的幾何成分?,F代建筑構造上的笪侍猓匭刖杉負渦穩ソ餼?。?/P
現代主義建筑師(二)。
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一1969年)。
密斯·凡德羅的貢獻在于通過對鋼框架結構和玻璃在建筑中應用的探索,其作品特點是整潔和骨架幾乎露明的外觀,靈活多變的流動空間以及簡練而制作精致的細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觀點和藝術特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這座建筑也是代表建筑最初的作品突破了傳統磚石結構封閉形式,采用開放式的空間使用大量鋼柱承重,使得室內空間得以大量變化較為活潑,給人有簡潔明快的感覺。充分顯示密斯·凡德羅說的“少即是多”,以及藉由新材料、新工法創造出豐富的藝術效果。
關鍵詞:鋼結構,住宅,發展
國務院文件明確提出:發展鋼結構住宅,擴大鋼結構住宅的市場占有率,將會加速住宅產業化過程,對我國建筑、冶金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推動我國鋼結構住宅的快速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鋼結構住房的需求,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中國鋼結構協會住宅鋼結構分會成立,并陸續召開了多次住宅鋼結構研討會,各地投入大量人力探索我國鋼結構住宅的發展途徑,并試驗性的建造了鋼結構住宅。新型的鋼結構住宅逐漸展現在人們面前。就我們國家的情況,鋼結構住宅必將有一個快速發展。
1.鋼結構的特點
鋼結構的特點與鋼材的特點相聯系,那就是強度高,因此,鋼結構自重輕,承載力高,鋼材的塑性和韌性好,因而鋼結構對動荷載的適應性強,使鋼結構住宅具有大空間和布置靈活的特點。鋼結構和傳統的混凝土結構相比較鋼材的強度為235N/mm2(A3),是混凝土強度的11倍;鋼材材質均勻,而混凝土的材質不均勻;尤其是混凝土的抗拉強度非常低,所以普通混凝土適筋梁的承載力設計階段均為帶裂縫工作階段;鋼材的容重為7850kg/m3,是混凝土容重的3.28倍;鋼材的彈性模量為206×103N/mm2,而混凝土,比如C30的混凝土變形模量為29.5×103N/mm2。因此,鋼結構住宅自重比傳統住宅結構要輕30%,構件小,便于工業化制作、運輸、安裝和現場裝配,大大降低了基礎施工的強度,施工場地也大為縮小,工期相對比傳統住宅縮短約40%左右,開發商更容易降低市場風險。從建造市場、客戶終端市場和外圍市場來看,都利于鋼結構住宅的未來發展。
2.鋼結構的設計原理
住宅建筑中的鋼結構一般指的是輕鋼結構,大致可分為兩類,即:以冷彎薄壁型鋼為承重構件的輕鋼龍骨建筑體系和以輕型鋼梁、鋼柱為承重體系的輕鋼框架建筑體系。如:取代格構式截面的H型鋼和用于樓蓋層中可代替模板和抗拉鋼筋作用的亞型鋼板的應用;結合跨度、高度和結構形式,選用網架、懸索、預應力鋼結構的應用;組合梁的應用,混凝土板和鋼梁在構造上形成整體,共同抗彎,充分發揮混凝土板的受壓和鋼梁的受拉作用;鋼管混凝土柱,受縱向壓力作用時,鋼管的應力狀態為異號應力場(縱向、徑向受壓,環向受拉),縱向應力比單向受力時屈服強度低,塑性好;混凝土處于三向受壓狀態,承載力比單向受壓棱柱體強度高,且極限變形大大增加,塑性提高,同時由于鋼管的約束又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承載力。相對于其它材料結構,鋼結構的實際受力狀態符合力學計算的假設狀態,計算結果可靠,使用更安全,而且抗震性能好。
3.鋼結構在我國的應用
鋼結構在我國的應用最早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1994年11月建于上海北蔡的8層鋼結構住宅,采用的就是冷彎成型矩形鋼管砼和U形冷彎薄壁組合梁組成框架,外墻采用稻草板。建造該試驗住宅的上?,F代房地產公司,1999年還在新疆和上海分別建造了8層和5層鋼結構住宅,并試用錯列桁架體系的結構形式,使小開間取得了大開間的效果,引起了各界的重視。免費論文。期間較為引人注目的有長沙遠大公司,他們在1999年建成了8層H型鋼框架、壓型鋼板組合結構、配合整體浴室、中央空調等先進設備的集成住宅,全部工期為3個月結構,2個月裝修,充分體現了預制、集成、裝配的特色,展現了鋼結構住宅的良好前景。
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工業化的輕鋼別墅也進入我國,先后從日本引進幾百棟輕鋼結構低層別墅。之后幾年又從澳洲、加拿大引進了輕鋼龍骨住宅體系構件在國內組裝。免費論文。隨著國家《建設領域推廣應用新技術管理規定》和《鋼結構住宅建筑產業化技術導則》的出臺,鼓勵新技術、新體系的應用, 在理論上疏通了對鋼結構住宅的發展限制。相關規范和標準的出臺,為鋼結構住宅在我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F在中國的鋼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鋼結構在住宅中的應用必將有一個大的發展。
4.鋼結構住宅在我國快速發展應解決的問題
鋼結構住宅的快速發展,拋棄了原來難以逆轉的混凝土,采用可重復利用的建材,減少了對自然的破壞,而且施工場地小,對環境的破壞也少,如果大規模采用鋼結構,將很大程度上減少灰塵污染,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到當前存在著幾個制約我國鋼結構住宅發展的問題。一是價格高的問題。我國的鋼產量雖有較大提高,但人均產量仍然較少,鋼材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仍屬較貴重材料,相比較而言,混凝土價格要比鋼材價格低。二是設計力量薄弱。設計中采用鋼結構時,應注意結構的功能要求是否屬于鋼結構的合理應用范圍。較高的承載力使鋼結構設計時,要考慮以不適合繼續承載的巨大變形為結構設計的極限狀態準則。鋼結構存在著許多節點,每個墊板、螺絲、焊縫都需要精確計算,各專業必須一次到位。因此,鋼結構的設計比混凝土結構設計要復雜,鋼結構的圖紙量也遠多于鋼筋混凝土結構。三是鋼結構生產體系還未形成,市場比較混亂,只有進行大規模生產,才能體現出鋼結構的優越性。免費論文。同時,鋼結構住宅采用的復合材料在國內還沒有大規模生產,復合材料的選擇余地很小。此外,目前進入國內的鋼結構生產商很多,產品的標準、價格和質量都不統一,而國家尚沒有統一的標準來制約,使得開發商、設計師還很茫然。四是鋼結構的使用年限。磚石混凝土號稱永不損壞,鋼結構不行,一般使用壽命只有50年。一想到自己要買的房子不能住一輩子,這會阻止一部分客戶的購買欲望。其實,磚石結構房屋的使用也很少超過50年,而且,隨著保險業的發展,房屋壽命問題應該很容易解決。
5.結束語 鋼結構住宅與鋼筋混泥土等住宅相比具有抗震、環保等諸多優點,是世界各國倡導,我們國家提倡和人們所迫切需要的,這些年經過實際應用也得到了人們的認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們對住宅的功能齊全、使用方便、居住舒適、安全節能、有益健康等方面的要求,鋼結構住宅在我國必將有一個飛躍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建筑科學.
[2]建筑材料研究.
[3]探索.
論文摘?要 隨著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新型建筑材料在產品種類、產品質量和技術更新上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在研究分析新型建筑墻體材料類型、性能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墻改政策、節能建筑實施政策和節能建筑技術要點,詳細論述了建筑外保溫技術的應用和特性,總結了新型墻體材料和節能建筑的技術應用。
隨著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國家墻體材料改革與建筑節能政策和措施的落實,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為新型墻體材料的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國的新型墻體材料在工藝技術上呈現了多元化、工業化發展的新趨勢。
建筑節能是執行國家環境保護和節約能源政策的主要內容,隨著國家一系列的節能政策、法規、標準和強制性條文的出臺,我國住宅建設的節能工作不斷深入,節能標準不斷提高,引進開發了許多新型的節能技術和材料,在住宅建筑中大力推廣使用。但我國目前的建筑節能水平,還遠低于發達國家,我國建筑單位面積能耗仍是氣候相近的發達國家的3-5倍。分析研究新型建筑墻體材料及節能建筑保溫技術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1 新型建筑墻體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墻體材料是指不以消耗耕地、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為代價,適應建筑產品工業化、施工機械化、減少施工現場濕作業、改善建筑功能等現代建筑業發展要求而生產的墻體材料,就我國現階段而言是指除黏土實心磚以外的所有建筑墻體材料。
《新型建筑墻體材料專項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辦法》中將新型建筑墻體材料共分六類:1)非粘土磚,包括:孔洞率大于25%非粘土燒結多孔磚和空心磚,混凝土空心磚和空心砌塊,燒結頁巖磚。2)建筑砌塊,包括: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輕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和石膏砌塊。3)建筑板材,包括:玻璃纖維增強水泥輕質多孔隔墻條板,纖維增強低堿度水泥建筑平板,蒸壓加氣混凝土板,輕集料混凝土條板,鋼絲網架水泥夾芯板。石膏墻板,金屬面央芯板,復合輕質夾芯隔墻板、條板。4)原料中摻有不少于30%的工業廢渣、農作物秸稈、垃圾、江河淤泥的墻體材料產品。5)預制及現澆混凝土墻體。6)鋼結構和玻璃幕墻。
2 新型建筑墻體材料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產品檔次低、企業規模小、工藝裝備落后、配套能力差。新型墻體材料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對實心粘土磚限制的力度不夠,缺乏具體措施保護土地資源,以毀壞土地為代價制造粘土磚成本極低,使得任何一種新型墻體材料在價格上無法與之競爭。其次新型墻體材料應新型建筑材料科技含量高,往往價格高于目前使用的一般材料,對市場推廣起制約作用; 材料的施工工藝、技術、檢測手段等目前尚無規范限制,部分產品質量不穩定;個體利益驅動影響了新型墻體材料的開發應用和推廣等。
3 新型建筑墻體材料簡介及節能建筑保溫技術應用
我國是人均資源短缺的國家,能源緊缺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建筑節能就成為緩解我國能源緊缺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環境質量、減輕環境污染、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一環。推廣建筑節能將是我國發展住宅建設的一項長期國策。目前,在建筑中常使用的墻體保溫主要有內保溫、外保溫等方法,下面就兩種保溫方法進行
論述。
3.1 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墻內保溫材料及技術
外墻內保溫施工,是在外墻結構的內部加做保溫層。內保溫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靈活,可以保證施工進度。內保溫應用時間較長,技術成熟,施工技術及檢驗標準是比較完善的。在2001年外墻保溫施工中約有90%以上的工程應用內保溫技術。被大面積推廣的內保溫技術有:增強石膏復合聚苯保溫板、聚合物砂漿復合聚苯保溫板、增強水泥復合聚苯保溫板、內墻貼聚苯板抹粉刷石膏及抹聚苯顆粒保溫料漿加抗裂砂漿壓入網格布的做法。
但內保溫會多占用使用面積,“熱橋”問題不易解決,容易引起開裂,還會影響施工速度,影響居民的二次裝修,且內墻懸掛和固定物件也容易破壞內保溫結構。內保溫在技術上的不合理性,決定了其必然要被外保溫所替代。
3.2 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墻外保溫材料及技術
外保溫是目前大力推廣的一種建筑保溫節能技術。外保溫與內保溫相比,技術合理,有其明顯的優越性,使用同樣規格、同樣尺寸和性能的保溫材料,外保溫比內保溫的效果好。外保溫技術不僅適用于新建的結構工程,也適用于舊樓改造,適用于范圍廣,技術含量高;外保溫包在主體結構的外側,能夠保護主體結構,延長建筑物的壽命;有效減少了建筑結構的熱橋,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間;同時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適度。
節能材料屬于保溫絕熱材料。絕熱材料是指用于建筑圍護或者熱工設備、阻抗熱流傳遞的材料或者材料復合體,既包括保溫材料,也包括保冷材料。能滿足上述性能要求而用于建筑外保溫的節能材料主要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EPS及XPS)、巖(礦)棉板、玻璃棉氈以及超輕的聚苯顆粒保溫料漿等。以上各種材料所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材料內部都有大量的封閉孔,它們的表觀密度都較小,這也是作為保溫隔熱材料所必備的。巖(礦)棉和玻璃棉有時統稱為礦物棉,它們都屬于無機材料。巖棉不燃燒,價格較低,在滿足保溫隔熱性能的同時還能夠具有一定的隔聲效果。但巖棉的質量優劣相差很大,保溫性能好的密度低,其抗拉強度也低,耐久性比較差。
總之,用各種新型建筑墻體材料建造房屋,要看最終產品商品房的造價能否被市場所接受。正是由于節能材料的不斷革新,外墻保溫技術的優越性才日益受到人們重視。只有全面的進行綜合經濟分析,認真地選擇建筑體系,實事求是的宣傳,新型建材房屋才能在更多的地方推廣。新型建筑墻體材料的開發應用需要社會長期而持久的關注,應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近期和今后發展的品種和產量,分別滿足不同地區各類建筑墻體工程的要求,真正實現建筑行業節能工作的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徐惠忠,周明.絕熱材料生產及應用[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1.
[2]郭瑩.外墻內、外保溫技術在建筑節能住宅中的作用[J].建筑技術開發,2002,2:46-48.
[3]胡小媛,許琳.我國建筑絕熱材料的應用現狀及其前景[J].保溫材料與節能技術,2002,6:2-4
[4]劉洪濤,等.幾種常見的外墻保溫形式及材料.[J]建筑技術與應用,2001.1:39-40.
論文摘要: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卻以生態危機的加深為代價。世界各地興起了“綠色運動”,逐漸形成了“綠色思想”。 設計界也開始掀起“綠色設計”潮流和對“生態設計”的研究。文章對生態意識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伴隨著機器大生產,人類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工業文明的價值觀是以人為中心的一種價值觀,是一種經濟價值觀,對任何事物都是以對人的欲望,特別是物質欲望的滿足來判斷其價值,并由此出發確定人的行動方式與方向。人們對于科技的推崇和迷信,導致人們普遍相信,科技的進步可以解決人類生存發展中的任何問題。在室內設計中亦曾一度普遍追求機械感覺的潮流,一時,處處洋溢著機器理性的光輝。帝國大廈、艾菲爾鐵塔等一系列的標榜新建筑和工業化成就的建筑物就是在這樣一種思潮下,率先在建筑領域中肇始發端的。
濫伐森林,土地、水資源過度利用和不合理的開發,土地荒漠化、酸雨、沙塵暴任意肆掠,地球的保護層臭氧層出現空洞,環境、氣候變得越來越惡劣。人類財富大量積聚的代價卻是向地球無情地掠奪,導致資源和能源的無節制消耗。人類現在一年所消耗的礦物燃料,相當于在自然歷史中要花費100萬年所積累的數量。在機器大工業這種經濟模式、經濟規模和巨額消耗物質形式資源和能量形式資源的現實中,如不能夠有效地遏止這種洶涌增長的勢頭,人類無異于是在為自己挖掘墳墓。
“生態設計”的興起
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加深,人類在工業化進程中對生態的破壞進行了反思,世界各地興起了“綠色運動”,逐漸形成了“綠色思想”。到了80年代初,西方設計界興起了“綠色設計”潮流和對“生態設計”的研究,突出生態意識和以環境為本的理念,保護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創造健康的居住環境。綠色設計意味著設計可以節約原材料、使用的材料可以回收、在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污染環境的廢氣、不會造成對水資源和自然生物的破壞,以及具有人類健康的安全性能等等。綠色設計具有安全性、節能性、生態性、社會性等基本特征,而生態設計是生態學思想在設計領域的具體應用,其理論基礎是產業生態學中的工業代謝理論和生命周期評價,二者在內涵上有重大的關聯。生態文明要求形成“人——自然”的整體價值觀和生態經濟價值觀。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要服從“人——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即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協調發展,要同時能滿足人的物質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態需求。生態文明理論認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但有物質和精神需求,還有滿足自身生存發展、休養生息、享受自然美、安全、健康舒適愉快的生態需求?,F在,對環境與室內設計的“優良設計”的標準也進行了新的定位,設計不再僅僅是美觀、漂亮、豪華或雅致,更多的是考慮它的環保性、安全性。對于環境和室內設計的評價標準已經加入了健康、環保和道德等因素。許多國家現在已經把健康和環保納入到室內設計的法規之中,都制定了嚴格的政策來限制那些不符合環保的產品和材料用于室內和環境設計,同時也制定了嚴格的法規限制那些不符合人體健康的材料使用。
室內生態設計考慮的幾個方面
建筑的主要作用是空間的圍合,圍合的空間與外界的交互也是室內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臻g、空氣、陽光是交互的主要內容。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已經不再單純地依賴門和窗的手段,比如空調,比如大面積的天窗等等。對于室內設計而言,處理好建筑內小環境和建筑外大環境的關系是設計中的題中之義,并不令人驚訝。設計師在處理室內空間和建筑環境時,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協調,尤其是風格的協調。事實上,室內設計潮流無論怎樣變化,也脫不出裝飾和空間的圈子,設計師需要滿足空間的功能性分割要求,需要注意空間的舒適性分割要求,需要滿足裝飾的主題性要求,需要注意設計的成本要求,需要協調設計師與雇主之間的審美差異等等。而生態設計在室內設計領域的運用則是生態意識對裝飾和空間的統領。在設計時從綠色、生態方面應考慮如下幾個方面:
1.考慮材料的環保性。第一是材料自身的環保性(石材、人工合成的化學材料等),即材料不存在危害自然環境的成分;第二是材料的再生性(木材等),即材料能否循環使用。
2.考慮節能性。利用環保產品,如節能燈具、水具、光電板、集熱器、吸熱百葉和有效的遮陽織物,以及利用太陽能的太陽能集熱器、雙層隔熱玻璃、太陽能發電設備等。太陽光二極管玻璃窗就是一種人工智能玻璃窗,使用這種玻璃窗可以保持室內冬暖夏涼,非常有效地節約能源。這種窗戶有兩種設置,設置在冬天檔,百葉窗就會盡可能地吸收室外光線,并保持室內溫度,通過產品本身的特性,只吸收光能,卻不使之散發;設置在夏天檔,則大量反射陽光,阻止熱量進入室內,保持室內涼爽。生態設計既包括了與環境的共生,應用減輕環境負荷的節能新技術,又創造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
3.考慮可循環再生性。采用多層次的室內綠化,利用目前發展起來的腐植土生成技術、防水處理技術、無土栽培等現代綠化技術,用以吸收二氧化碳,清除甲醛、苯和空氣中的細菌,形成健康的室內環境,具有生態美學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補充了地面綠化的不足;另一方面,往往與建筑自然通風、采光的處理相結合,大大改善了室內空間與自然的隔離狀況,把自然生態延伸到了室內環境。保持設計的可循環再生性。
4.考慮“以人為本”的舒適性。首先把生活其中的人放在首位,設計出更符合人性化、更便利、更舒適、更體貼的生活環境和室內空間是設計師在新時代的重要目標。在技術不斷發展的信息時代里,人的異化和物化已經成為哲學家們所擔心的重要問題,尤其是在工作給人們帶來越來越多的壓力的今天,人們更希望能夠在公共空間里得到更多的人性化關懷,人們渴望在一天繁忙的工作后在一個設計溫馨的家里享受到放松感和安全感,在一把舒服體貼的椅子上得到身體的休息和心靈的慰藉。“以人為本”還要考慮到環境使用的特殊人群,如病人、殘疾人、老年人和兒童,考慮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生活習慣,還要體現出對使用者的精神關懷。
5.考慮文化科技。與現代高技術的結合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電子技術和材料技術等為代表的現代高科技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將對采光、通風、溫度和濕度等室內環境因素產生巨大的影響,有可能使室內環境設計出現一次新飛躍,為室內生態化設計提供可靠的保證。
總之,在現代的室內設計中,雖然生態設計還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還處于試驗階段,真正的要實現生態設計還是要依賴進步的科技手段。但是生態設計思想和生態設計意識卻是設計師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
論文關鍵詞:新型工業化,路徑,畢節試驗區
新型工業化,是指以科技為支撐,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為前提,以經濟總量增長和經濟結構優化為目標的工業化方式。換言之,新型工業化是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化。
畢節試驗區是典型的“欠發達、欠開發、欠開放”地區,生態脆弱,地理區位沒有明顯優勢,人口多而且密度大,民族成份較多,人民收入較低。因此,在1988年即被國務院批準為“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但同時,畢節試驗區也是資源富集地區,是國家資源安全檢查保障的重點地區,是國家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上的重點地區,在新型工業化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如何選擇新型工業化的路徑,對于畢節試驗區今后的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
一、畢節試驗區工業發展歷程的簡要回顧
畢節試驗區三大產業產值結構排序長期表現為“一、二、三”的格局本科畢業論文格式,直至西部大開發以及西電東送項目在畢節地區啟動后,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轉折,2004年第二產業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比重,產業產值結構開始由“一、二、三”轉為“二、一、三”。2005年,三次產業占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32.17%、37.51%、30.32%。2007年,三次產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30%、39%、31%,形成了“二、三、一”結構。
從三次產業內部分析,第一產業中種植業占絕對比重,從1991的59.97%上升至1996年的72.17%后,開始回落至2005年的57.62%;牧業比重有所提高,由1991的29.77%上升到2005年的39.55%。隨著煤電產業的發展,產業結構將處于快速調整升級中,至2005年第二產業比重達到38%。第二產業內部重工業的比重也快速上升,由1998年的17.54 %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59.66%、2005年的80.55%, 2006年為96.21%。同時,能源工業發展較快,據預測,到2008年畢節地區能源工業將占整個工業的比重將達65%以上,會比2002年的22%提高40多個百分點,取代煙草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縱向分析,1949年以來畢節試驗區產業結構調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以工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為依據):
第一階段(1949-1977年)。這一階段,畢節地區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屬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資源投入產出效益值(按多元化系數法)均小于2的經濟體。煤炭開采主要為民用煤,是典型的“以煤代薪”、“以煤取暖”論文開題報告范例。隨著“三線建設”的推進,發展了一批“五小”工業(即地、縣辦的小鋼鐵、小機械、小化肥、小煤窯、小水泥工業),第二產業比重仍然變化不大,產業結構排序呈“一、三、二”格局。
第二階段(1978-1988年)。改革開放后,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以“土法煉鋅”、“土法煉硫”等為主的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由于鄉鎮企業和烤煙用煤量加大,煤炭資源開發加快。第二產業比重有所上升,產業結構排序呈“一、二、三”格局。
第三階段(1989-1999年)。這一時期經濟得到較快發展,二、三產業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6.04%、9.74%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兩煙”和煤炭工業發展迅速,畢節卷煙廠1995-1997年銷售收入達到13億元,利稅7.1億元。1997年開始,由于市場變化和國家宏觀調控,“兩煙”的銷售收入和上繳利稅連續下滑;取締“五小”,小煤窯、焦化廠、鉛鋅爐等的關、壓、停產,經濟增長速度、上繳利稅有一定幅度的下滑??傮w而言這期間第二產業比重呈快速上升態勢,由1988年的39.32%上升到1999年的56.55%,上升達17個百分點,產業結構排序呈“二、一、三”。
第四階段(2000年至今)。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啟動,國家“西電東送”的實施,一批火電廠陸續興建,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大批中型規模煤礦相繼建成投產,工業經濟得到較快發展。2001-2005年,第二產業年均增速達19.53%。在工業內部,重工業比重快速上升,2000年為37.55%,2004年為59.66%,2005年為80.55%,2006年為96.21%。這一時期,產業結構快速改變,產業結構排序呈“二、三、一”格局,且第二產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
二、畢節試驗區工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畢節試驗區自建以來,工業產值不斷增加,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兩煙”、“兩電”和煤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到2007年,全區工業產值達到259.10億元。一、二、三次產業產值比例為30:39:31,初步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的格局,進入了現代工業社會初級階段。
(一)有利條件:
1、自然資源豐富:一是能源資源豐富。二是組合良好的礦產資源。三是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四是自然風光優美,民族風情濃郁。
2、地緣區位優勢:畢節試驗區地處川、滇、黔三省結合部,規劃建設的畢節飛雄機場、成貴快速鐵路、?。úS(桶)鐵路、清(鎮)織(金)快速鐵路、廈蓉、杭瑞高速公路的建設等構筑了區域中心樞紐。
3、低廉的生產要素成本優勢:畢節試驗區人口730萬,有較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4、國家和省的政策支持: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本科畢業論文格式,試驗區政治優勢,給畢節的工業化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5、已經具備一定的工業基礎:經過20年的發展,畢節試驗區已初步形成了“兩煙”,油菜加工,煤炭、鐵、鋅采掘業,水電站、火電廠等具有相應規模和一定競爭力的工業產業基礎。
(二)存在的問題:
1、內部結構:(1)產業層次低,產業競爭力低下,結構性矛盾突出:從工業總產值結構分析,2007年,煤炭采掘業46.24億元 ,占17.8 %;電力工業69.36億元,占26.68%;煙葉復烤與卷煙56億元,占21.54 %;其它工業企業的產值與資源開發產值的比例很小,僅占33.98%。(2)技術裝備水平低,資源開發粗放:區內企業(除大方火電廠、黔北火電廠、黔西火電廠、納雍火電廠、力帆駿馬車輛制造廠、畢節熱電廠、卷煙廠、康星煉油廠等幾家屈指可數的企業外)大多數長期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裝備,經濟效益差、資源利用率低、物耗高、環境污染嚴重。近幾年來,全區工業企業每消耗1元原材料,創造的產值(當年價、下同),約為2.5元;每消耗價值1元能源量,創造的產值約為18.2元;每消耗1噸煤實現的產值為3212元;每消耗每千瓦/小時電實現的產值僅為6.73元。在對環境的影響方面,全區年均廢水排放量為5483.32萬噸,經過處理的只占12.97%;年均燃燒廢氣排放量為873612.37萬標立方米,經過消煙除塵的只占15.72%。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僅為6.09%。(3)產業關聯度不高,產業鏈不長(4)工業經濟外向度低,市場化、國際化步伐緩慢,利用外資水平低,項目儲備不足
根據當前實際情況,畢節試驗區的工業發展必須靠投資拉動。受交通等自然條件限制,區外企業進入我區投資總量仍然較小,主要集中在礦產資源開發領域。區內農產品加工企業融資、貸款困難。地縣市財力緊張,國有企業改革改制成本高,政府負擔重,對企業難以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論文開題報告范例。項目儲備嚴重不足。地、縣(市)有關部門和領導重招商引資、輕項目庫建設本科畢業論文格式,項目基礎工作薄弱,影響向外推介和爭取上級支持。
畢節試驗區2003-2007年招商引資項目及到位資金情況
單位:個、億元
指標 時間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招商引資項目
110
151
161
228
278
招商引資到位資金
14.8
28.8
35.0
33.52
56.26
(二)目標
立足于當前的基礎,科學制定新型工業化的目標體系是十分必要的。畢節試驗區的近期目標應體現在工業的主導地位、集中度、運行質量、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五個方面。通過8年努力,到2015年:
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全區工業增加值年均保持10%以上增長,使全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500億元論文開題報告范例。利稅總額約470億元,利潤總額約340億元,年創稅總額約150億元。
工業集中度明顯提高。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0% 以上;建成一批年銷售收入上80億元、120億元、 130 億元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培育10個年銷售收入達50億元的工業集聚區。
工業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上繳稅收力爭每年突破 130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力爭達到26萬元/人·年(按60萬從業人員人計);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比2007年大幅度上升。
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工業領域研發經費投入保持較快增長,新建一批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0%以上,工業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增大,新創一批省級、國家級名牌產品;重點骨干企業基本實現生產及管理信息化。
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高。全區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20%以上;重要礦產資源開采水平、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實現總量控制目標,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和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分別達到85%和80%以上。
(三)路徑選擇
圍繞上述目標,必須選擇符合畢節實際、突出畢節特色的發展路徑。
1、發揮比較優勢,優化產業結構,突出發展重點
要立足于現有工業基礎條件,挖掘潛在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進步為支撐,突出重點,有進有退,加快優勢行業和主導行業向規?;⒓s化發展,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優勢的新興產業,促進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提升全區產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改造提高傳統產業。圍繞開發新能源、改善質量、節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產業重組,重點改造一批骨干企業,提高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輕紡工業要加強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提高設計和制造水平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實現產品升級換代。加快發展綠色食品和生物制藥等市場潛力大的產品。建材工業要重點發展優質新型干法水泥、中高檔建筑新型建材及制品。林產工業要實行木材加工、干果、鮮果初、深加工系列產品。冶金工業要增加優質鋅、鐵,磷和硫深加工產品。醫藥工業要以現代技術改造傳統醫藥產品,大力發展生物技術藥物、現代中藥和少數民族藥物。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圍繞自主開發一批、消化省內一批、引進國內一批,在發展壯大電子信息產業的同時,大力培育和扶持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生物開發和環保等發展潛力大但目前較弱小的高新技術產業,支持各行業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加大實施高技術產業化重點專項信貸、財政支持力度,特別是要在農業生物技術和醫藥生物技術及產業化上實現新突破。重點抓好動植物良種培育和推廣以及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以重大項目為龍頭,培育一批具有省內優勢、國內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集團,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優化工業區域布局、提高集中度,強力推進工業集聚區建設。
現代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取決于要素的集聚程度、地理位置、交通通訊條件、工業基礎等相關因素,產業集聚是必然趨勢。
在生產力布局上把著力點放在各類工業、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區,圍繞織納煤磷電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威赫焦煤化工及金屬冶煉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畢大新型能源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金黔新材料及綠色食品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等四個重點區域的建設,發展新型能源化工、生物制藥、綠色有機食品等高新技術產業,通過五至八年建設,進一步提升其產業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形成以新型化工、制造業為基礎的工業經濟增長帶。在國道和省道公路沿線,選擇一些區位條件好、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鄉鎮作為產業縱深發展的腹地。積極主動承接沿海的產業轉移,進一步加強與沿海地區的產業分工與協作,把沿海地區企業的技術、管理、營銷、品牌、資金等優勢與我區的資源優勢、成本優勢結合起來,帶動試驗區工業發展。
允許各地根據自身的區位條件和優勢,選擇不同的工業化路徑。尤其是對山區鄉鎮,要根據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一批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科技應用型的企業,加強林業、水泥、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特色基地建設,加快區域工業經濟發展步伐。
3、強化能源工業的主導地位,提高資源利用率,不斷降低自身能耗。以煤炭和電力(火電及水電)為主力的能源工業,將長期支撐畢節試驗區發展,決定著新型工業化的成敗,必須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逐步提高能源等資源利用效率和轉化效率,延長煤電資源產業鏈,發展各類礦產品的深加工和精細利用本科畢業論文格式,依靠新技術、新工藝和發揮政策、稅收的杠桿調節作用,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4、做大做強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畢節試驗區特殊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自然資源,特色農產品及其加工業的發展,是富民興區的根本途徑。樹立品牌意識,大力實施名牌戰略,改造傳統加工業,提升產品結構。鞏固提高“兩煙”、“兩油”(油菜、油脂),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茶葉產業、畜牧產品加工系列、中藥材加工等產業,擴大特色林產品、特色水產品的加工力度和產量。
5、發揮好后發優勢,強力推進跨越式發展。不能再走傳統工業化道路。在發展階段上強化綠色理論,立足于資源、勞動力和生態環境等優勢,在科技投入上采用新技術,高起點、高效益的發展模式;在組織形式上加快制度創新,提高產業關聯度,推進區內外產學研結合,推進區內外企業間的橫向協作與聯合,促進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發展;在產業準入上大力實施信息化帶動、改造和提升工業化的戰略,著力發展環保型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化水平提高和生態環境良好的雙贏格局。
四、畢節試驗區新型工業化的主要項目布局
(一)織金煤磷電化一體化循環經濟工業基地
1、項目布局
基地產業包括煤化工、磷化工、電力生產項目。一是煤化工項目規劃建設總規模為360萬噸/年甲醇、120萬噸/年烯烴、60萬噸/年聚乙烯、60萬噸/年聚丙烯,300萬噸/年煤制油等產品,配套規劃建設煤炭產能3000萬噸/年。配套規劃建設400萬千瓦裝機火電廠,規劃投資800億元。分三期進行,一期建設規模為180萬噸/年甲醇,60萬噸/年烯烴及30萬噸/年聚乙烯、30萬噸/年聚丙烯等產品,配套建設120(2×60)萬千瓦裝機火電廠及煤礦建設,項目計劃投資360億元,將配套建設規模為2000萬噸/年煤炭產能。一期項目建設期為兩年半。二期擬建設規模180萬噸/年甲醇,60萬噸/年烯烴及30萬噸/年聚乙烯、30萬噸/年聚丙烯、300萬噸/年煤制油等產品,配套建設200(2×100)萬千瓦裝機火電廠,配套建設熱電廠和煤矸石電廠80萬千瓦,項目計劃投資620 億元,貴州省將配套建設規模為1000萬噸/年煤炭產能。二期項目建設期為三年。三期將根據項目推進情況另行規劃。二是磷化工項目本科畢業論文格式,一是規劃建設60萬噸/年合成氨,70萬噸/年磷酸一銨、120萬噸/年磷酸二銨、145萬噸/年硫酸、280萬噸/年磷酸(100% P2O5)、20萬噸/年濕法凈化磷酸280萬噸/年硫酸項目;二是精細磷化工項目規劃建設磷酸一鈉、磷酸二鈉、磷酸三鈉、磷酸二氫鈣、SAPP、STPP、氟化物系列產品生產鏈及高爐磷酸項目。三是電力建設項目,規劃織金電廠項目一期 2×600MW機組,二期 2×1000MW機組(已納入貴州省“十一五”期間第三批建設項目);加上基地化工熱電聯產,最終實現400萬千瓦電力裝機容量。
2、基地發展規劃
開發建設織金煤磷電化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基地要在堅持高標準、優化產業布局、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合理有序開發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協調均衡發展等八個原則。規劃和建設分為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一期)為2009—2020年,到2020年,織金基地框架和高效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基本形成。煤炭生產能力3000萬噸,電力裝機400萬千瓦以上,煤炭間接液化生產能力100萬噸以上,煤基甲醇生產能力180萬噸,30萬噸/年煤基烯烴,磷礦石生產能力300萬噸,磷酸145萬噸/年,磷酸二銨180萬噸/年,硝基復合肥100萬噸/年,精細磷化工產品占到60%以上。初步測算,到2020年基地總投資將達到1000億元,將新增工業增加值約300億元。帶動全區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250億元,新增地方財政收入100億元,新增就業40萬人。
第二階段(二期)為2020—2030年。2030年,基地總投資將超過2000億元,將新增工業增加值約700億元。帶動全區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600億元,新增地方財政收入200億元,新增就業超過80萬人。形成煤炭、煤化工、磷化工和新材料四大產業基地,促進畢節試驗區城鎮化率達到50%。
(二)畢節試驗區在建重點工業項目
序號
項目名稱
建設
規模
投資
方式
投資主體方
投資額
(億元)
在建期限或劃開工建設時間
1
畢節地區金河化工項目
獨資
湖北宜化
5.7
2012年前
2
畢節力帆駿馬農用車輛制造項目
年產5萬輛
股份
云南大理車輛廠
2.3
2012年前
3
金沙窯酒廠擴能技改
年產1萬噸
股份
湖北宜化
8.9
2012年前
4
東海紡織有限公司
年產12萬綻
獨資
東海紡織有限公司
1.5
2012年前
5
畢節大曲酒三源喜有限公司
年產1萬噸
獨資
三源喜有限公司
4.5
2012年前
6
貴州世銑有限公司
獨資
貴陽中大公司
1.3
2012年前
7
畢節金海集團
股份
畢節金
海集團
1.3
2012年前
8
賽德水泥廠
日產250噸
獨資
香港瑞安公司
3
2012年前
9
東華新能源有限公司煤化工
年產20萬噸
獨資
新希望集團
論文關鍵詞:知識經濟,現代化,生態建筑
1、知識經濟推動建筑技術的變革
知識經濟被定義成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 亦即是指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1]]。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意味著知識的獲取、信息的交流和創造性思維的迸發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知識經濟中的知識,第一方面包括了平常所說的關于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第二方面包括科學和技術兩個方面;第三方面指對社會關系的認識,也就是關于管理的知識和能力;總之包括科學、技術、能力、管理等各方面現代化,其中更強調知識中的能力。我們今天就以建筑行業中的生態建筑為例來分析知識經濟對社會發展的沖擊和震撼。
2、現代生態建筑的發展需要知識經濟的支撐
當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隨著生產力迅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 導致大規模、大批量的建筑活動,也帶來了建筑材料、結構、技術的突飛猛進。例如目前我國正處在城鎮化水平和城市建設高速發展時期,每年新建建筑面積約10億平方米,城鎮建設投資每年高達數萬億元,規模巨大。但是,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耗用了大量土地, 直接消耗的能源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0% ,用水約占城市用水的47% ,使用鋼材約占全國用鋼量的30% ,水泥約占25%。傳統的建筑技術在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的基礎上,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由此卻帶來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物種消亡等一系列的生態問題。
生態建筑發展觀要求做到“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 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 這實際上是在一定技術經濟條件下的一種均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家開始提倡的“綠色建筑”、“生態建筑”延續到最近深層次的“低碳建筑”,其特點均在于, 面對建設事業飛速發展的形勢,怎樣在城市建設中切實做到節約土地、節約能源、節約用水、節約材料和環境保護,對于建設節約型社會影響深遠。同時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建筑節能概念并非不要消耗能源,而是需要大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時大幅度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這種把建筑耗能與自然生態、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是當前最具積極意義的節能概念,實際上也就是生態建筑觀的重要內涵論文怎么寫。
2.1、知識經濟助推生態建筑效應之一———建筑節能技術開發
生態建筑系統工程需要依靠知識經濟的支撐,生態建筑要想卓有成效地得以推進與普及,除了需要資金的傾注、政策導向的引導和必要的管理手段外,還呼喚將高科技技術不斷滲透以全面提升建筑節能技術,這些新技術主要包括新型保溫材料、遮陽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自然及機械通風技術、新型采暖空調設備、燃料電池、微型燃氣輪機、計算機控制技術等等。許多生態建筑充分利用了這些新技術,并把他們合理地糅合在一起,做到了舒適和節能的高度統一。
以我國北方采暖地區城鎮居民住宅建筑為例,在建筑外圍護結構中,通過外墻和屋頂的傳熱的熱損失達70 %~80 %,而通過門窗能耗約占20%~30% ,顯然提高整個建筑外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減少采暖與空調能耗勢在必行[[2]]。從我們20 世紀80 年代至今的外墻保溫隔熱技術的研究結果來看,提高外墻熱工性能的技術類型包括傳統技術、現代技術和高技術三類。而傳統的技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城鎮建筑高效節能標準的客觀要求。以北方陜西地區而論,要達到我國《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居住建筑部分) 的要求,其城鎮居住建筑外墻的熱阻限值須達1.00m2·K/ W。要實現這一節能技術目標,若采用傳統的粘土實心磚墻,其厚度必需達到490mm 以上。其結果,不僅外墻的力學性能不能得以充分發揮,而且墻體耗材劇增,占用室內空間面積過多,造成資源浪費。
國內外建筑節能和墻材改革的大量技術理論研究和應用實踐一再證明,外墻的高技術復合化途徑是建筑外墻節能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復合外墻是指外墻在材料與構造上,由承重結構部分和保溫隔熱部分經組合而成,能充分發揮兩種材料的各自特性,在達到節能建筑外墻熱工指標的前提下,有效地減薄外墻的厚度,藉以節能節資。同在我國華北部地區,若采用復合外墻,僅需采用240mm 厚粘土實心磚墻,180~200mm 厚的鋼筋混凝土墻,另加厚約20~40mm 厚的優質保溫材料層,其總熱阻值即可完全滿足節能技術指標要求[[3]]。試想如果沒有高效能、低成本、成熟配套的建筑節能技術,要全面推進生態建筑是極不現實的。毫無疑問,隨著知識經濟不斷發展狀大,將不斷帶動我國建筑節能技術的全面進步。
2.2、知識經濟助推生態建筑效應之二———生命周期成本實施
生命周期成本(LCC,Lifecycle Costing)原本來自于經濟學,主要是指在產品經濟有效使用期間所發生的與該產品有關的所有成本,包括開發、生產以及后勤支持。運用在建筑領域的定義是:“當存在若干個可以達到客戶目標,且具有不同的初始成本和運營成本的可供選擇的方案時,幫助客戶對建筑工程的成本性能進行評估的一種工具”現代化,作為在建筑方案經濟性能評價領域里的一種新的成本—價值評價體系,要求在評價建筑物的經濟性能時,要考慮建筑物的全過程,也即從項目的構思、策劃、設計、建造、使用、維護、修建直至拆除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所發生的全部費用。關注建筑的生命周期,意味著不僅在規劃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并利用環境因素,而且確保施工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最低,運營管理階段能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低耗的無害空間,拆除后又對環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盡可能的再循環利用。
生態建筑一般都具有初始投資較大而運行與維護費用較低的特點,以往房地產開發商總是把短期經濟效益放在首位, 對他們而言, 生態建筑、節能和環保往往只是一種促銷手段。業主兼住戶則不僅關心項目的初投資, 而且十分注重建筑物的環保、節能效果和運行、維護費用。顯然, 后者應用生命周期成本法的積極性要比前者高得多。因此在項目初期即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進行經濟性能評價,從長遠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建筑物的經濟性能, 有助于改變投資者的成本觀,對生態建筑的評價和實施都十分有利[[4]]。比如,在現代生態建筑中,建筑設備在建筑物造價中占有相當高的比重,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在各種機電設備的設計、選型、采購和安裝上進行分析,是比較客觀的。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革命與技術革新,為建筑技術的全面創新適時地提供有力的扶助論文怎么寫。
2.3、知識經濟助推生態建筑效應之三———一體化設計方式
知識經濟學體系中注重理論和應用兩個層次的結合,主要是研究知識活動的經濟問題及其經濟規律。它把知識的生產、分配和應用看成一種經濟現象,用經濟學的方法來探討科學、技術、信息、知識的活動過程及規律現代化,既研究知識活動的經濟問題,又研究經濟活動的知識作用問題,既分析知識活動的經濟因素與經濟后果,又考察經濟活動的知識動因與知識效應。在一定意義上,其實是一種新的交叉邊緣學科。
在建筑設計領域長期以來,建設項目的設計工作按照專業化分工的要求被分解為若干階段:由建筑師提出建筑方案, 然后結構工程師和其他專業工程師分別完成結構設計和水、暖、電的系統設計。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 特別是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的廣泛應用, 建筑設計領域專業化分工的程度越來越高, 以至于造成各專業之間的隔閡,對生態建筑的設計實施尤為不利。一體化設計是在現有的成本約束條件下進行綠色設計的整合化途徑,它要求與項目有關的各類人員, 包括建筑師、土木工程師、暖通工程師、電氣工程師, 甚至包括承包商和物業管理人員從一開始就介入設計過程,將專業間的隔閡降至最低,充分交換意見、共享信息, 從而增加采用“ 綠色” 方案的可能性, 同時可以減少因采用“ 綠色” 方案而造成的初投資的增加值。日本在這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在川崎市一座大型寫字樓的建設中, 新的成本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建筑師、業主和承包商共同組成生態委員會, 下設環境管理、資源循環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個分委員會, 完善的組織和激勵措施保證了綠色建筑方案的實施, 使該建筑的能量消耗減少32%, 生命周期CO2排放量降低約38%。
3、結語
工業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節能新產品的開發研究、生命周期成本的實施以及一體化設計等措施有利于轉變人們傳統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 克服傳統的成本、價值體系的弊端, 促進生態建筑的發展。這些都離不開知識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知識經濟以生產過程更多的創新知識投入和產出、生產,在生態建筑節能技術領域,開發出更多、更新、性能更優的技術產品,從而突破傳統理念傳統技術的禁錮,使我國建筑節能系統工程早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目標??梢灶A測,21世紀在知識經濟的強大沖擊力對建筑節能及其技術體系的激發下,人們賴以生息的人居環境將更加舒適宜人,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必將步入協調、共生、可持續發展的良性運行軌道。
1. 馬 寧 女 年齡:35歲(廣州,510520)
工作單位: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GuangDong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520,China)
最高學歷: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研究生
職稱:講師、經濟師
2. 壽勁秋 男 年齡:35歲(廣州,510640)
工作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uth China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China )
最高學歷: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研究生
職稱:一級注冊建筑師、工程師
參考文獻:
[[1]]陳志生,知識經濟概念的哲學辨析,學術論壇[J],2007(02):21-25.
[[2]]壽勁秋、馬寧,淺論知識經濟時代下的現代生態建筑,建筑科學[J],2009(12):34
[[3]]許志中,曹雙梅,我國建筑節能技術的研究開發與發展前景探討,工業建筑[J],2004 (4) :73-75.
[[4]]沙凱遜,成本與價值:綠色建筑的經濟學思考,中國環境管理[J],2003(0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