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2: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教育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現代教育中的語文教育學課程是中文師范專業學生一門重要課程。在語文教育學開展的過程中,能夠對學生的語文教育活動能力進行培養,進而提高學生進行語文教育的信心,和學生的素質教育能力。近年來,教學改革工作的不斷開展,使得語文教育學的教學方法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變革,語文教育學中,開始采用案例教學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因此,在語文教育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的程式要訣進行探討,十分重要。
1對案例法形成正確的認識
在語文教育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對“案例”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所謂案例,就是一個具體的事件,在這個具體的事件中,含有詳細的問題和教學情境。案例具有的主要條件有:①問題:教學案例中是一定要包含問題的,如果沒有問題,只是對一個事件的單純敘述,那么只能稱其為事件,而不是案例;②選擇事件要具有典型性:在選擇案例的過程中,所選擇的事件需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只有利用典型的事件,才能夠對某一道理進行反應,進而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發;③在語文教育學教學工作中,應用案例教學,所選擇的案例必須是真是發生的事件,而不能是老師主管隨機捏造的故事,只有真是的案例采具有說服力,才能讓他人信服。一個教學案例所包括的三個重要條件如上,那么對這些教學案例進行研讀,就是要對案例中的問題和事件進行分析,教師對案例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就能在課堂上準確的使用案例,也就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強有力的指導,進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因此,語文教育學課堂教學的效果與教育學老師對案例的掌握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努力掌握案例教學中的各種信息,能夠引出案例中的額問題,進而對案例中的背景及教學觀點進行研究,調動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加深學生對案例的理解。對案例進行整體設計,需要針對教學任務和目標進行規劃與設計,將案例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重點,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案例教學的設計與常規的課堂設計之間存在不同。案例教學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還應該將案例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材料,并將學生引入到教學情境中。筆者在對語文教育學的教學過程中,將案例法教學應用其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問題,一方面要對教學案例的類型進行確立。語文教育學的課程教育中,要對案例中的問題進行評審,教師將案例中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為學生講解,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分析與決策,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針對案例的具體內容,對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在對教學案例進行研究討論的過程中,優勢會存在教師無法控制的現象,如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偏離主題,導致教學質量顯著下降。故而,在語文教育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教師提出了有關案例問題主要有如下三種:(1)教學案例中的重要問題種類有哪些?(2)案例中老師對問題的解決措施有哪些?(3)你又怎樣的應對措施?學生對案例中的問題進行思考與討論,就能夠激發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2努力發揮案例教學的引導作用
在語文教育學教學的過程中,將案例法教學應用其中,能夠對學生的教學工作提供強有力的引導作用。對案例進行研討,是案例教學法應用的重要環節。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還應該重視學生之間的研討作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對語文教育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的主要措施進行探討。2.1建立高效的學習小組。在語文教育學中,學生要對所選的案例進行有效的探討,學生建立學習小組,促進小組件的交流,進而有效保證了小組的學習質量。在分組的過程中,教師不能隨意對小組人員進行安排,保證小組成員中的能力、性格和性別平均,組間能力相當。這樣就能夠讓每個學生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加深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學生的觀點能夠充分融合,并讓每個小組的觀點不斷完善和成熟。2.2對課堂教學節奏進行控制。在語文教育學課程開展的過程中,要對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進行強調,但是如案例閱讀時間果過分強調二者之間的互動,就會使教學節奏變得異?;靵y。因此,需要教師準確的把握課堂教學節奏,充分利用教學時間(學生閱讀案例時間和研討案例的時間),這就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將案例教學真正落實到實處。2.3重視教師的輔助作用。案例教學法應用在語文教育學課程教學中,需要教師對教學工作起到引導和輔助的作用。教師需要找出案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開展教學工作。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只起到引導的作用,對學生的分析結果和學生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避免出現個別學生“壟斷”發言的局面產生。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育學教學過程中,將案例教學方法應用其中,能夠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對語文師范專業的學生來說,意義十分重大。案例法教學應用在語文教育學中,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語文素養,為語文師范專業學生的日后語文教學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指導,為社會培養出更加優秀的語文教學人才。
作者:李偉 單位:山東省蒙陰縣岱崮鎮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范蓓蕾.案例法與語文教育學教學方法變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120-122.
一、做一個“多情”的教師,營造一個愛的環境,激勵后進學生自信、自強,健康成長
初中教師的教育對象是一群充滿好奇和滿懷夢想的多情少年,作為人師就要做一個多情教師,營造一個愛的環境,激勵后進學生自信、自強,健康成長。
每接手一撥新學生,在第一次語文課上,我就著手建立班級學習互助小組,把班集體“普遍的友愛”傾注給后進生。通過建立“學習互助”小組,為后進學生搭建了溝通、交流的平臺,營造一種平等、和諧、友愛的氣氛,讓后進生能夠感受到集體溫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比如:在我的語文課堂上,依據我的學科特殊性及學生實際情況;我就打破班主任老師已安排座位情況,臨時調配座位,堅持“好中差”搭配的原則,要求好生幫助差生;課堂提問,我激勵后進生踴躍發言,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師教課中,更少時間思想開小差;班級活動中,我不忘留給他們一展身手,表現自我的機會。
二、走下“三尺”講臺,放下教師的權威,用“真誠”融解后進學生心靈敏感的堅冰,讓后進學生從內心封閉的圍城世界里走出來,敞開心扉與人和諧交往
后進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一般表現出學習不好或紀律差,他們自感受冷落、歧視,一般都很心虛,對外界極敏感,心靈總有一堵厚厚的墻,但在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你的理解、諒解和信任。
為了走進后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課后與學生談心時,我忌諱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對不對”等話語,我在學生面前談自己的過去,不論成功還是失敗,甚至有時還抖抖“丑事”,縮小心靈間的距離,贏得了后進生發自內心的認同――“老師,我和你好相似”。
三、耐心是教育后進生的前提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后進學生更需要我們耐心聽他們的“述說”。后進生學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為極易反復無常,工作中要抱對學生“允許犯錯”的想法,要忌諱“我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怎么還……”這樣的語調,更不要動輒叫家長等等。
教學中要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發掘其身上的潛能,充分肯定,積極的評價學生,讓他們進取之火燃得更旺、重新找回自我,獲取克服缺點的勇氣和信心。
比如:我有一學生叫劉某,父母雙亡,和祖父在一起生活;這個學生IQ稍差一些,但很懂事;交給同學們背誦的10篇古詩,其他同學三天就背誦好了,然而他卻用了一個星期。
這件事告訴我,在教育后進生時,要有一股子韌勁,不可急于求成,同時,這件事給予我教育的啟示,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身為人師,要有耐心”。
四、興趣是成事之根本
興趣是成事之根本,學習優秀的學生對學習興趣濃厚,而學習落后的學生則表現為對學習缺乏興趣,不愿動腦,害怕困難,會產生厭學情緒,以致做出違紀的事。教師應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在日常學習中,不能太苛求,關鍵是制定切實可行的奮斗目標,也就是要對他們提出難度低一點,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問題,使他們也能體會到戰勝困難獲取成功的喜悅。
二是要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要經常組織他們閱讀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培養讀書的興趣,組織他們參加有益的演講、朗誦比賽等活動,激發后進生挖掘自己的潛能、體驗和感受自身的價值。這時,再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調動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
三是要經常抓、抓反復,常抓不懈。
教育是國之根本,解放后,我國政府一直就很重視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形成了系統的師范教育體系。師范院校以地方教育為核心為本地培養了一大批中小學教師。進入時期,我國的教育事業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直到八十年代,師范院校的活力得到了恢復,這時的畢業生大多在高中、初中任教。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的不斷擴招,教學人才源源不斷的輸送到社會。到了2000年前后,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就面臨了一定的就業壓力,畢業生大多從事小學教育或到偏遠一點的地方從事中學教育。2003年后,教師待遇逐漸提高,師范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就更大。師范院校學生就業,一方面選擇城市小學,另一方面選擇偏遠地區的小學、初中教學,進入高中教學的學生比例相對較少。大多數畢業學生無法回到當初的目標定位,就業標準普遍下移。隨著社會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師范院校學生的就業環境就更加惡化,就業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很多師范院校畢業的學生被擠兌出教育行業,選擇了其他就業崗位。因此,畢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必須加大力度培養,促進學生的成功就業和事業發展。
二、師范學院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目前,不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在學歷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小學,九十年代,一般城市從事小學教育的教師學歷普遍為初中專,到2000年左右,大多小學教師都為大?;虮究飘厴I。又如中學,九十年代,師范院校大專、本科畢業的學生就業目標選擇中學教書很容易實現,到后來就很難實現。到目前,一些大城市初中教師都要求有碩士學位,師范院校畢業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壓力。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社會對教學人才的學歷要求將越來越高。其次,師資來源多樣化加大了師范院校學生的就業競爭。一方面非師范畢業生通過教師資格認證考試進入教育系統,使中小學教師的招聘出現多樣選擇,增加了師范院校學生的就業難度。另一方面,2003年后,政策開始鼓勵綜合性大學培養中小學教師,師范院校畢業生將面臨更多的競爭者,想要獲得就業崗位就要全面的提高自身能力,提升學生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再次,大學畢業生受自身思想認識上的一些誤導,認為留在大城市就業才能不辜負社會栽培,才能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因此,寧愿降低就業標準留在大城市,也不遠在小城市或較偏遠地方獲得更好就業機會,導致師范院校學生就業扎堆的現象。一些較偏遠地區的師資缺口無法填平,師范院校培養的師資資源大量浪費。
一方面是師范院校畢業生就業難,降低就業標準;另一方面是偏遠地區學校對優秀師資的急切需求。這些就業現狀也普遍存在于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學生中。而且,大學語文教育的定義與內涵決定了大學語文學習的重要性,非師范專業學生對語文的學習也非常重視。因此,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學生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團隊和競爭壓力,更要只注重自身就業競爭的培養。
三、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學生就業競爭力分析
(一)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學生就業的優勢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學生在就業上存在著一定的優勢,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第一,雖然各大院校在不斷擴招,但是人們對師范院校品牌的認可還是存在的,在社會認可度的影響下,師范學院語文教育學生的就業就存在著很大優勢。第二,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學生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在師范學院的學習中,學生除了語文知識的學生,還要學習與教學相關的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以便能更好的走向教育工作崗位。這種有針對性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第三,師范學院語文教育學生青春、健康,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敢于挑戰自我的精神,是師資資源的新動力,是教育事業創新改革的主力軍。第四,師范學院語文教育學生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適應能力。語言的基本特點就是用于溝通,大學語文的學習,可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文化內涵,使學生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同時,溝通能力的突出提高了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使學生更能適應多變的社會環境,提高了學生的社會融入度,使其能更快、更好的進入工作狀態,融入社會。
(二)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學生就業的劣勢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學生就業競爭力在擁有部分優勢的同時也有一些競爭的劣勢。第一,學生的競爭意識不強,一些學生認為上了師范學院畢業了最不行也是一個小學老師,沒有什么就業壓力。一些學生從高考到志愿填報,再到畢業、就業,都是家長一手包辦,自己對職業規劃等一片模糊,不利于學生的就業。第二,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占大多數,生活優越。在父母、祖父輩人的過度關愛下長大的大學生缺少自理能力,對事件的處理也過于偏執,自我注意意識強烈,抗壓能力弱。遇到一些挫折就容易走彎路、轉牛角,影響了就業能力的提高,降低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第三,師范學院語文教育學生的就業方向性較強。由于受培養目標的影響,師范學院培養的學生大多以從事教育為主。在學生的潛意識和社會認同度上都使學生的就業方向受到了局限。同時,由于價值觀等的影響,造成了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局勢,嚴重影響了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學生的就業。第四,師范學院語文教育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弱。大學生實踐能力弱是社會的普遍現象,師范院校培養師資人才,但學生的教學實踐機會較少,實踐能力欠缺。許多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面對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一時不能適應,使自己的能力無法充分發揮。第五,有一定的就業心理障礙。對于師范院校畢業的大學生不同程度的有一些不良心理。如自卑心理,一些學生認為自己的學校比不上某些重點大學,出來當老師也沒有什么前途。又如,焦慮心理,在學習遇到困難時,面對就業壓力時,表現出的不自信、盲目等行為,導致了學生在應聘過程中的緊張、恐懼等不良就業表現。此外,觀望、彷徨、依賴等心理都不同程度的影響了學生能力的發揮,降低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不利于學生擇業、就業和事業的發展。
(三)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學生就業的機遇新形式下,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學面臨了更多的就業機遇。第一,長期以來師范院校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時,政府又在政策上大力扶植,增加了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學生的就業幾率,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遇。第二,師范院校的就業局限逐漸被打破,學生的就業選擇越來越多元化。比如,語文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除從事教學外,還可以從事文秘、新聞等工作。就業可以選擇競爭激烈的城市,也可以像較落后地區發展(較落后地區優秀師資資源匱乏,政府在政策上的傾斜使在落后地區從事教育的人員有更多的發展和升遷機會)。第三,學生自身有很強的就業優勢。如教學專業性強,綜合素質高等。很多非教育專業的碩士生在教學工作中的表現都不及教育院校畢業的優秀本科生。因此,一些單位在選擇時更偏重于師范院校畢業的專業教育人才。第四,社會對教育事業的不斷重視,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初中升入高中的學生越來越多,一些發達地區,初中升高中的升學率可達到百分之百。由于中學擴展的需求,拓寬了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市場,為師范院校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遇。
(四)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學生就業的挑戰第一,師范院校培養的人才面臨著供大于求的危機。師范院校每四年培養一批教學人才,而教師的從業年齡可達到三十年、甚至更長。而且隨著師范院校的不斷擴招,畢業生的人數俱增,造成了教學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影響了學生的就業。第二,師范學院語文教育畢業生面臨著強大的就業競爭壓力。一方面師范院校的擴招使師范類畢業生面臨優勝劣汰的就業競爭壓力。另一方面非師范類學生在教育系統的成功就業搶占了師范類學校畢業生的就業機會,造成了師范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壓力。第三,優質廉價勞動資源的不斷增加。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大學生就業困難以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特別是在一些發達城市,碩士生的就業都面臨著嚴峻的危機。因此畢業生普遍降低標準就業,造成教育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傊?,師范學院語文教育學生面臨的最大就業挑戰就是自身競爭意識的薄弱和競爭實力的欠缺。在以人才為主要競爭力的當今社會,師范院校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更應把握好時機,培養自身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就業中贏得更多的機遇。
四、結語
一、創新理論:對語文教育進程的理論做出了杰出貢獻
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我們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向那未發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教育的奧秘新理,一個個的發現出來。這是何等的魅力,教育界有這種魅力的人,不愧受我們崇拜!”①這種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就是創造精神。30多年來,曾祥芹在語文學界發表了“一語(語言)雙文(文章和文學)論”,率先闡述“文章學課程開發論”;在語文教學界主編出版了《語文教學能力論》,闡發了“語文教師業務修養”的“十能”體系;首倡了“快讀快寫比翼雙飛”的語文教育高科技;在文章學界最早《呼吁開展文章學的研究》,率先主編出版了《文章學與語文教育》和《文章學教程》,將文章學視為指導語文教育的主干理論;在閱讀學界主編出版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套《閱讀學叢書》5本;進而自我超越,主編出版了有中國特色的《閱讀學新論》;創編了《歷代讀書詩》,彰顯了閱讀詩性文化論;主編出版了“閱讀動力學”專著《閱讀改變人生》;主編出版了《文章本體學》,建構了前所未有的實用文章概念體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會長、博士生導師周慶元教授在《淺談曾祥芹教授對語文教育學研究的杰出貢獻》一文中稱曾祥芹先生在語文教育學中以上五個方面創新突破貢獻為“五論創新”:一語雙文論、兩學指導論、文章課程論、雙快比翼論、教師能力論。以上理論填補了我國語文教育學中理論建設的種種空白,對中國語文教育進程的理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新概念快速作文就是在“雙快比翼論”中創立的,該理論和實踐成果已讓數以萬計的師生受益。
二、開拓精神:深入文章學、閱讀學、語文教育學等學術前沿
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就是開辟精神、拓荒精神。陶行知先生認為“國家有一塊未開化的土地,有一個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們沒盡到責任。責任明白了,就放大膽量,單身匹馬,大刀闊斧,做個邊疆教育的先鋒”“開辟時,目光要遠”“有膽量開辟的人,即是開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雹谠榍巯壬鷱慕?2年,治學33年的經歷何嘗不是一直都在開辟、拓荒呢?曾先生就是懷著教育報國的責任,憑借高遠的學術境界,依照“開辟拓荒”的高標準,開創了兩門新學科?!皩嵱梦恼聦W”超越“廣義文章學”,與語言學、文藝學鼎立,屬于語文基礎學科的創新;“漢文閱讀學”超越“普通閱讀學”,與外文閱讀學并立,這屬于語文技術學科的創新。這兩門新學科的建立對于填補“語文學”的空白有開創之功。因為“學科創新”是高難度的尖端創新,它不限于某一觀點、某一材料、某一思路的局部創新,不是寫幾篇、幾十篇有創新點的論文就算了事,而是“發現新大陸”的別開天地的綜合的體系的創新。從創新范圍看,它包含“學”的原理創新和“術”的技法創新以及“行”的工程創新。從創新內涵看,它既包含科學性的創新(如新觀念、新事料、新思路等),又包含人文性的創新(如新體驗、新情感、新心態等),其成果要經得起科學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檢驗。曾先生認為,勇于創新,開辟新學科,這是做學問的無窮樂趣;不拘泥傳統,敢于向權威挑戰,這是做學問的可貴性格。只有這樣,才能把學術研究推向前進。正是他多年來對學術研究“荒地”的關注和開辟,對學術創新的不懈追求,讓他在國內外學術界筑起了實用文章學和漢文閱讀學兩座“學術山峰”。
三、哲學依據:保障曾祥芹學術思想健康深入持久開展
世界教育的趨向從“知識中心”到“能力中心”再到今天的“人本中心”,是和哲學的發展史分不開的。西方哲學在經歷了古代的本體論、近現代的認識論演化后,發展到了當代的生存論。人類則經歷了從古人對外部世界的驚訝,到近現代人對外部世界的懷疑和認識,再到當代人對自身生存境域和狀態的困惑。哲學研究已經整體性地開始了“生存論轉向”。曾祥芹先生更是順應哲學的歷史軌跡豐富完善了閱讀哲理的“三體框架”:從宏觀視角,立足哲學高度,建構中國閱讀學的理論體系,把“閱讀本體”界定為閱讀主體(讀者)和閱讀客體(讀物)的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他響亮地提出“閱讀是為人的,它要滿足讀者的精神生活需要”;“閱讀又是人為的,它要展現閱讀主體的本質力量,追求真、善、美的發展水平?!?/p>
曾祥芹先生根據科學學中的科學原理――科學技術――科學工程三級體系,提出了閱讀原理――閱讀技術――閱讀工程三級體系和快寫原理――快寫技術――快寫工程三級體系。筆者正是根據以上三級體系探索了快寫原理,完善了快寫技術體系,總結出版了快寫工程實用成果。讓學生愿寫、會寫作文,不再怕作文;讓老師會教、善教,不再愁作文。
由以上可看出,哲學依據是保障曾祥芹學術思想科學健康持久開展的基礎。
四、實踐意義:在語文教育教學、閱讀和作文領域讓無數人受益
曾祥芹先生在語文教育學、閱讀學和文章學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成果讓無數人受益,有很強的實踐意義。1980年以來,曾先生已506篇;1986年以來,已出版著作33本,1000多萬字。這些成果已經遠傳五大洲,遍布全國各地。不論是大學教授,還是中小學教師;不論是研究生、本科生,還是中小學生;不論是國家首領,還是貧民百姓;不論是國內學者,還是國外專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體驗了實用文章學、漢文閱讀學、語文教育學創新理論帶來的益處。僅在其語文教育學“雙快理論”下創立的快速閱讀、快速作文實用成果就多達600多萬字,普及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讓數以萬計的人受益。
五、長期影響:突破時間空間發揚光大曾祥芹學術思想
曾先生強調,要立身學壇,自成一家,一靠學術領先,二靠人格純正,即使學術一時立不牢,至少人格要立得穩。追求人品俱佳的人,其學術的每一步進展都要靠人格的磨練來支撐。曾先生長期兼任中國文章學研究會和中國閱讀學研究會兩個會長職務,團結帶領數百位教授、研究員、編審,以及碩士、博士生導師。這靠的是他的博采眾師,廣結人緣,善待諍友,外圓內方,不為書奴,志當文膽,耐得寂寞,愈挫愈奮??康氖撬闹螌W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當你根據社會的廣遠需要和個人的才學潛能選定了學術拓荒的目標之后,切忌見異思遷,中途轉向,一定要矢志不移,終身以之,才會最后勝利;“百煉成鋼繞指柔”――當你在治學的坎坷道路上遭遇各種磨難和挫折的時候,一定要迎難而上,愈挫愈奮,用“創商”去指揮“情商”,用“情商”去提高“智商”,“三商”兼備,方成大器;“學海迷茫未有涯”――當你在學術中披荊斬棘取得階段性成果之后,一定要戒驕戒躁,反思得失,通過科學揚棄確立拓荒新標,讓問題意識引導自己不斷開拓前進。細數曾教授的治學歷程,30年文章學“拓荒”,27年漢文閱讀學開創,52年杏壇執教,古稀之年仍筆耕不輟,讓我們不能不為之動容,不能不肅然起敬。正是他的這一份堅持,讓他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影響深遠。由他的創新理論衍生的實用成果多達幾千萬字,曾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學術成果突破時間和空間發揚光大也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了。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當下的教育家具備了“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和“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兩要素當中的一種,就可以算為第一流的人物,第一流的教育家。拉斯克在1918年提到,偉大的教育家有五個標志:對教育進程的理論做出過貢獻;觀點背后有明確的哲學依據;提出過新觀點;所作的工作有實踐意義;在很長時期內都被認為是有影響力。③無論從哪種標準來看曾祥芹先生都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
注釋:
①②余子俠:《陶行知教育名篇導讀》,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14頁。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特征;教師教育;
作者:林添勝
隨著教師專業化發展,教師知識及其結構研究成為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舒爾曼指出:“倘若要推進教師專業化,就必須證明存在著保障專業屬性的‘知識基礎’,闡明教師職域里發揮作用的專業知識領域與結構?!蔽覈酝难芯看蠖季窒抻诎呀處熥鳛槌橄笕后w來探討,針對特定教育層次具體學科的教育情景,比較扎實地就某個層次具體學科教師知識結構進行研究的甚少。本文將著重說明我們對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的認識以及這方面研究對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的啟示。
一、小學語文教師知識及其結構
我國目前大部分地區小學實行分科教學,小學教師以一門學科教學為主,兼教其他課程。小學語文教師是指以教語文為主的小學教師。小學語文教師知識是小學語文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的必備條件,包括各種科學文化基礎知識、語文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專業知識、課堂情景知識、個人教育教學經驗等。根據不同功能,我們把小學語文教師知識分為四個層面: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背景性知識、實踐性知識。這四個層面共同構成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
1.本體性知識
小學語文教師本體性知識指語文學科知識,這種知識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教什么”或者“用什么去教”。它是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中最基本的部分,是任何小學語文教師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根本,故稱為“本體性知識”。當前,既有的以“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為主體的語文知識受到普遍質疑,小學語文教師到底應具有哪些語文學科知識,語文教育界尚缺少研究和明確定論。我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主要是學習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活動,小學語文教師本體性知識必須適應這一需求。就數量而言,它應比小學語文課程內容要寬廣得多;就內容而言,它應以言語學知識為核心,包括語言學、言語學、文學等領域的知識。其中,漢字學、教師口語、寫作、閱讀與鑒賞、廣義修辭學、兒童文學等與小學語文教學密切相關的學科知識處在突出位置。
2.條件性知識
小學語文教師條件性知識指一般教育理論和語文教育理論,包括指一般心理學、教育學、教學法,兒童心理學,語文教育學,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教育技術學,語文教育史,語文教育科研方法等學科知識。這種知識涉及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怎樣教”語文的問題和“怎樣”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解釋語文學科知識的問題。語文教育學知識是小學語文教師條件性知識的中心,它下通普通心理學、教育學知識,上達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教育技術學知識,對條件性知識起一種統攝和滲透作用。語文教育史、語文教育科研方法知識對教師知識發展機制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是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重要組成部分。
3.背景性知識
小學語文教師背景性知識是指科學與技術、人文與社會、體育與健康、藝術等領域各種學科文化基礎知識和動態知識。這種知識為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一個知識背景和平臺,能夠促進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如果小學語文教師兼教其他課程,某些背景性知識就轉化為相應學科的本體性知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除了教語文,還要承擔全面育人的任務,教師背景性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對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就內容而言,小學語文教師背景性知識主要是和學生生活、小學教育教學有密切聯系的各學科基礎知識和動態知識,各學科高深的專業知識對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并不一定會起作用。
4.實踐性知識
小學語文教師實踐性知識是指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或表現出來的知識,是教師對語文學科內容的特定理解與高度個人化的語文教學經驗。這種知識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實際上教什么”和“實際上怎么教”的問題。就產生過程而言,它主要是以語文學科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為基礎,經由教育實踐摸索而形成的。就內容而言,它是一種依存于教育情景的經驗性知識,是小學語文教師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背景性知識的特殊整合,既包括對語文學科知識、教育理論知識和一般文化知識的理解、運用與擴展,也包括教師個人經驗的積累、感悟。就功能而言,實踐性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師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小學語文教師真正成為專業人員的核心基礎。
應該注意的是,我們所說的實踐性知識是相對于理論性知識而言的,它與語文學科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一般科學文化知識并不是在同一層面上的分類,只是因為它地位特殊,所以特地列出加以強調。當我們將實踐性知識與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背景性知識相提并論時,其他三種知識特指理論性知識。
二、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特征
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特殊性除了構成要素具體所指與其他教師不同外,在知識的分布、結合等方面也表現出自己的特征。
1.小學語文教師背景性知識要寬廣一些
小學是人生的啟蒙階段,小學生對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嘗試。小學教育要滿足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必然具有綜合性和多質性;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課程,語文素養包括語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在我國大多地區小學語文教師往往兼教社會或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以上幾個因素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有更加廣博的背景性知識。這是小學語文教師與中學教師、尤其是與大學教師知識修養的重要區別之一。這個特征也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培養必須是“寬口徑、厚基礎”。
2.小學語文教師本體性知識要求相對降低,條件性知識要求相對提高
教師專業性相對不同層次的大學、中學、小學教師來說,要求是不同的。小學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初級階段,小學語文教師的語文學科知識尤其是語言學、文學理論知識可適當降格處理,不必達到中學、大學教師知識層次。因為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表明,對于特定學段的學生而言,教師的本體性知識達到一定程度即可,多了對教育教學不一定起作用。相反,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思維尚未充分發展,理解能力與接受能力相對比較差,要求教師根據小學生年齡特征,運用教育理論將語文知識的“學術形態”轉化為小學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態”,對教師教學技能性和藝術性要求相對中學、大學教師來說,不是降低了,反而是上升了;與之對應的條件性知識要求也相應提高。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不一定能教好小學語文,成為出色的語文教育行家,此為原因之一。
3.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具有突出的綜合性
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從整體上看,應該是以寶塔型為主體的網絡狀,寶塔底層主要是由各學科基礎知識、動態知識構成的背景性知識,中層主要是語文學學科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中心和上層則是實踐性知識。各個層面的知識互相滲透,融為一體,構成立體的網絡化的知識結構。相對于中學、大學教師來說,小學語文知識結構綜合性更為突出,這與小學語文教育特征是分不開的。小學生思維尚未細致分化,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是整體化、生活化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是綜合運用各類知識來實施教學、處理教育問題的。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小學課程綜合化,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也愈來愈呈現綜合化趨勢,因此,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必須具有突出的綜合性特征。
三、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的啟示
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研究為我們重新認識小學語文教師職業,改革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1.合理設置小學語文教師職前教育課程方案
目前我國中師教育已經淡出歷史,小學語文教師由高校來培養。高校培養小學語文教師的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依托高校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來培養,注重條件性知識傳授,與之對應的教育專業類課程門類多,課時多,不足之處是課程內容多為原高師教育系課程翻版,遠離小學教育和語文教學實踐;本體性知識、背景性知識、實踐性知識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二是依托高校文學院來培養,注重本體性知識傳授,與之對應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類課程門類多,課時多,不足之處是條件性知識、背景性知識、實踐性知識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畢業生難以很好適應小學語文教學實際需求。三是依托由中師升格的高校初等教育學院培養,注重背景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教育技能訓練,畢業生能較快適應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學;不足之處是他們條件性知識、本體性知識相對其他兩種培養模式的畢業生來說,達不到相應層次,在小學語文教師招聘考試筆試階段可能難以勝出,在職后專業發展方面可能存在后勁不足問題。
依據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特征來看,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綜合培養、分向(科)發展”課程設置方案方向是正確的。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關鍵問題,一是課程結構比例,二是課程具體內容構建。課程結構比例包括與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不同層面相對應的語文學科課程、教育理論課程、通識課程、教育實踐課程之間合理比例,以及同一類別內不同課程之間結構比例。有的學者指出,本專科小學教師教育課程設置要采取“四三二一”模式,即學科專業課程、通識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教育實踐課程的課時比為4∶3∶2∶1。到底什么比例才是合理的?至今還沒有取得共識。關于課程具體內容構建問題,我們認為,要密切聯系小學語文教學實際,注重學科知識整合。近年一些高校小學教育專業開設“科學與生活”通識課程,將與學生生活、小學教育密切相關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整合起來教學,對拓展學生背景性知識產生良好效果,是一種有益嘗試。
2.加強小學語文教師教育學科建設
目前小學語文教師主要依托小教(中文方向)(或綜合文科,下同)專業來培養。從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來看,小教(中文方向)專業與傳統的漢語文言專業或教育學專業不同,是一個需要多學科支撐的專業,如語言學、言語學、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理學、史學、體育學、美術學、音樂學等。學科是“源”,專業是“流”,小教(中文方向)專業特點,決定了需要一支學科相對齊全的教師隊伍,來加強相關學科建設,為小教(中文方向)專業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中師教師隊伍涉及文、史、哲、理、化、生、外語、數學、地理、教育、心理、信息技術等學科。中師并入高校,為培養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了一個有利條件。至于能否做強,還有待于依托高校力量,對原中師教師進行培養、提升,促進他們專業成長,并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科建設。應該注意的是,小教(中文方向)專業學科建設應圍繞“語文教育”關鍵詞來進行,初等教育學與漢語言文學嫁接處的空白領域應成為研究重點,初等教育學、語文教育學、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應作為重點建設學科,依托高校一級學科優勢做強做大。如果學科建設質量上不去,小教(中文方向)專業發展成為無源之水,必將失去活力和后勁。
3.深化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改革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許多方面,這里根據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特征強調兩點:
(1)實踐取向。小學語文教師是在小學教育一線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專業人員,實踐性知識在他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起決定性作用,學了教育學、心理學還是不會教書,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實踐性知識。實踐性知識不是憑空產生,它有賴于教育實踐磨煉與提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教育必須堅持實踐取向,將教育實踐貫穿于職前培養的全過程。具體做法:一是每學期安排師范生下小學教育見習、實習,熟悉兒童和小學語文教育實際;二是改革教育理論教學方法,將案例教學、微格教學、試教法、說課活動引入日常課堂教學中,促進理論性知識向實踐性轉化;三是重視師范生反思能力的培養。師范生是實踐性知識的建構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反思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實踐性知識建構的效率和質量。
(2)綜合學習。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綜合性特征要求職前教育課程內容建構要注重學科知識整合,同時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樹立綜合學習的理念,學會綜合學習的方法,找出關鍵知識點,打通不同學科知識聯系以及教育理論與小學語文教學實際的聯系。同時,還要注意把小學語文教學案例,情景化地引入課堂現場,引導學生根據特定的主題從不同角度分析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一、語文知識素養
教師的勞動是一個復雜的勞動、創造性的勞動,要成功的完成教學任務,首先要精通所教學科的知識,對自己所教學科的全部內容有深入的了解。“資之深,則左右逢源”。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從傳統的知識觀來說,有字、詞、句、篇、語法、修辭、邏輯、文學常識等;從現代知識觀來說,則包括言語知識和言語行為知識。統而言之,語文教師的語文知識素養主要體現在語言學、文字學、文章學、文藝學等方面。
(l)語言學。語言學概論,了解語言的本質、結構及其發展規律,了解語言與社會以及其它學科的關系,了解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及其最新成果,了解語言學的發展趨勢;學習現代漢語,掌握現代漢語的系統知識。懂得普通語音學,熟悉漢語的聲、韻、調,掌握漢語拼音方案和普通話語音系統;了解語義學和詞匯學的基本原理,通悉語義和語境的關系,掌握詞的構成和組合規則,明確詞的基本意義與引申意義、比喻意義之間的關系,熟知辨析詞義的方法,把握詞語的感彩,熟悉詞匯的發展變化。學習古代漢語,具有較為系統的古漢語基礎知識。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熟悉古今詞義的變化了解古漢語的句型結構,熟悉古代重要辭書的查檢方法。
(2)文字學。學習文字學,把握文字的性質和作用,熟知文字的起源和發展規律,了解一般文字的基本原理。尤其要學好漢字學。了解漢字的起源和發展,掌握漢字的音、形、義的構成,熟悉漢字的筆畫、筆順與各種結構,掌握規范漢字,掌握查檢漢字的各種方法,掌握識字法,正字法和寫字法。另外,要明確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3)文章學。學習文章學,首先要了解文章學的基本理論,掌握文章本身的構成規律,熟悉文章的主旨、結構、表達方式等要素,了解它的內部聯系。學習閱讀學,研究文章的閱讀、分析和鑒賞。掌握各種實用文章的閱讀方法,熟悉各種閱讀方式、明確各種閱讀方式的目的要求,研究閱讀的反應過程和訓練方式,懂得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學習寫作學,掌握寫作的基本理論及常用文體知識,對內容與形式、素材與題材、思想與思路、語言與文風等有深刻的理解,能對中學生的寫作起到切實而有效的指導。
(4)文藝學。學習文藝學,了解文藝學的基本理論,掌握文學作品的結構規律,學習中外文學史,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基本內容,熟悉各個時期主要的作家與作品,對馳名中外的作家作品特色有所了解,熟悉常見的作品。學習美學,懂得一些美學知識,懂得結合語文教材的特點進行審美的教育。懂得一點文藝和文藝批評的的基本理論,提高對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的分析與鑒賞能力。還應對電影、電視、戲劇、曲藝、音樂、美術知識有所涉獵。
二、普通文化知識素養。
(l)思維科學。首先,要通曉它的基礎理論――思維學,其次,要懂得它的技術理論――科學方法論,再次要熟悉它的應用理論――思維培育學。思維培育學,包括抽象思維的培育、表象思維的培育、直觀動作的培育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培育等等。
(2)社會科學。語文課程有著廣泛的社會內容,語文教師要具有很強的理解語言的能力外,還必須有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才能準確地把握思想內容。要學習中國歷史,尤其是近代史;經濟學、法學、文化學、學習民族習俗、風土人情:學習人際交往等。此外,還要關注哲學、倫理學、地理學、環境學、軍事學等的發展??傊?要博覽群書,了解社會,體味人生。
(3)自然科學。語文教師雖不直接向學生教授系統的自然科學知識,但無論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語文教材中的有關介紹自然科學的說明文,就必須弄懂文中所介紹的有關科學知識,如宇宙學、氣象學、物候學、生物學、生物學、物理學等等;大而言之,‘要培養21世紀在世界上有競爭力的建設者,使他們從小就具有很強的科學意識。如果語文教師對課文涉及數學、物理、化學、地學等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甚至一竅不通,就勢必會在教學中出現科學性、常識性的錯誤。
三、教育學科知識素養
(1)教育學。語文教師首先應當學習教育的基本理論,比較系統的了解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方針、教育的目的、過程、內容和方式方法;學習比較教育學,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從中獲得借鑒;學習課程與教學論,了解課程的基本理論;學習理論,開闊視野,從中吸取有益的養料。應關注教育和科學的發展,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
【關鍵詞】正語文教育;高效語文;教學激情;發聲者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54-0079-01
【作者簡介】張春華,江蘇省天一中學(江蘇無錫,214101)副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如同洋思中學“樸素的教育奇跡”一樣,劉金玉也是樸素的。但是,你一旦和他交流語文,交流教育,瞬間就會被他胸懷教育的責任感和縝密的思維所吸引,被他澎湃的教育激情所震撼。他從洋思走來,他在洋思成長,帶有洋思“先學后教”的清晰印記。但是他又不囿于洋思,他對語文教學乃至教育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在全面梳理教與學多種因素的前提下,他嘗試厘清語文教學的多種關系,形成自己的“教育學”――“正語文教育”。
劉金玉的“正語文教育”是植根于“高效教學”而不是崇尚空談的。讀著劉金玉的文字,就如同聆聽他指點語文江山,如同與他對話語文本質、正道的鏗鏘。他的課堂不僅對學生今天的考試負責,更為學生終生的學習品質奠基。他的文字和他的課堂一樣,洋溢著呵護生命成長的激情,充滿著引領學生積極學習的活力。他出版的系列著作都是多年來教學實踐與創新的結晶,他參與以及主持的語文教學研究之所以獲得江蘇省乃至全國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都是基于他對教育本源正道的認識與實踐。
劉金玉是敢于董道直行的“勇者”。他是一個堅守教育理想又敢于不斷突破自我的教育人?!罢Z文教育”恰是他突破自我并為當下語文迷途找到的新天地。他對“正語文教育”的認識不是孤立的,而是全面的;不是只有否定和批判的,而是有清晰解決問題方案的;不是崇尚概念以奪人眼球的,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的。這種有“破”有“立”的深刻反省和躬身實踐,成就了他突破自我和完善語文教育的路徑建構。
劉金玉是慷慨激昂又富有理性的“發聲者”。在很多場合,他都敢于表達他對教育、對語文教學的真知灼見。他發出的聲音之所以能夠贏得很多教育同行的共鳴,在于他對教育現狀的剖析是透辟的,對語文建設的思路是清晰的;我更欣賞他的聲音能引起大家對教育和語文的深度關注,讓語文人在激情辨析中求真,在務實實踐中反思,在反思創新中回歸正道。他提出了“正語文教育”的核心素養是“交際好、讀好書、寫好文、做好人”,將學語文與立德樹人有機結合。他沒有因“成一家之言”而窄化語文學科的內涵,也沒有因為強調“正語文教育”而讓自己作繭自縛,更沒有遮蔽“人”的存在和成長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