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2: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管理碩士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目前,行政管理專業碩士論文選題還比較粗疏,影響論文質量提升。一些學者對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展開了研究。徐金平(2006)對當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一些碩士論文選題盲目求“大”、求“新”、求“異”,或者論文選題過于平淡,體現不出應有的開拓性。[1]周毅(2009)分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原則,即根據研究目的、實力、條件、興趣和獨到見地,結合地方特色、社會實際、學術價值和科學發展趨勢選題,“小題大做”、揚長避短原則。[2]雷偉偉、袁占良(2008)探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3]吳贊敏、梁旭?。?997)分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論文質量的關系[4]。孫國強(2007)[5],李志義、刁玉瑋(1995)[6]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源、方法和技巧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學位論文選題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在選題時,研究生既要從不同來源確定選題,又要掌握正確的選題方法,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選題技巧。以往研究主要是把學位論文選題作為一個抽象的一般概念進行研究,即不根據專業特征對一般學位論文共性進行分析,對某一專業學位論文選題深入分析較少。隨著公共領域面臨問題的復雜性、多樣性程度的加深,行政管理碩士有更多“文章”可做,這些“文章”選題質量值得研究。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對“CNKI-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中截至2014年10月30日顯示被引用過的2011至2013年行政管理碩士(學術型,下同)學位論文樣本的選題質量進行實證研究。
1研究框架及假設
20世紀90年代,行政管理專業歸屬發生變化,即從政治學下的二級學科中脫離,成為獨立的學科,行政管理專業由原先的理論型向實務型轉變[7]。斯托克斯不贊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二分法,他提出了四象限體系分別是,高基礎、低應用的波爾象限、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雙高的巴斯德象限,以及雙低的以訓練為目的的象限。[8]
行政管理專業學生選題可能表現出顯著的解決問題導向,與此同時,社會對碩士研究生的理論水平有較高期望。解決問題導向的研究需要進行大量的經驗主義方法收集資料。按照行政學常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將收集資料的方法分為非經驗主義方法和經驗主義方法,經驗主義方法包括問卷調查、實地訪談、參與觀察、受控田野調查或實驗法。[9]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運用經驗主義方法會受到客觀條件限制,他們可能會轉而借助于非經驗主義方法,最常見的就是文獻法。雖然采取文獻法能夠低成本、便捷地收集資料,但不利于碩士研究生創新,知網、萬方等數據庫可能成為一些人“加工論文”的工具。論文相互借鑒、模仿,大量選題重復。本文提出假設: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位于“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和“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象限。
2類目及樣本選取
根據研究目的,同時,在參考相關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設計分析類目,包括研究主題、研究層次。研究主題劃分為行政理論、城市治理、行政體制、公共財政、績效管理、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政社關系、公共危機、網絡輿情、政府規制、公共政策、電子政府、服務型政府、行政倫理、政府職能等子類。研究層次借用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Scott)提出的研究組織的三個分析層面,即社會心理層面、組織體層面和生態群層面[9]。其中,社會心理層面關注個體行為;組織體層面關注組織結構和過程;生態群層面關注環境中的組織群。本文的分析單元是文獻題名、年份、出版者等。在進行樣本分類時,不可避免的參雜了主觀判斷因素,為提高分析的信度,在導師、同學中背對背進行相同數據分類。減少主觀判斷成分。
本文在“CNKI-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當中,分年度篩選出一級學科代碼為“120401”(即行政管理專業)的碩士論文,按照被引用次數進行排序。對其中被引用過的論文進行分析。其中,2012年、2013年被引用過的論文共495篇,全部抽樣。由于時間越長,被引用次數也隨之增加,如2011年當年知網平臺收錄的論文,當年被引用1次,在隨后的兩年可能再次被引用,因此,2009年至2011年被引用論文總體規模大,為方便研究,采取系統抽樣方法,選取458個樣本。樣本容量為953個。
3結果與分析
3.1碩士研究生選題偏好分析
如圖1所示,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偏好比較明顯,主要集中在公共危機與網絡輿情、政社關系、公共服務領域,其他領域的選題則比較分散,每一主題的樣本占比都不足10%,7.56%的選題難以歸類。
①研究政府與社會關系問題。具體表現為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門、社區等公民自組織之間的角色關系,以及公共服務外包、公民參與等問題。其中,研究社會組織的占35.03%,涉及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管理和培育,如《云南省社會組織培育機制研究》、《我國基金會的資金管理研究》、《我國非營利組織稅收政策現狀及問題研究》等;社會組織作為多元主體參與治理過程,如《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互動關系研究》、《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非營利組織參與研究》、《民間組織參與農村公共服務研究》等;以及準政府社會組織,如工會、婦聯等職能,如《社會管理創新視角下的工會職能定位研究》等。研究社區治理的占24.08%,研究社區治理的樣本中51.52%對某個案例或多案例進行實證研究,如《我國城郊撤村建居社區治理研究——以青島市黃島區為例》、《北京建設世界城市背景下社區文化建設研究——以麥子店社區為例》。此外,這一類的研究還包括研究事業單位改革,如高校去行政化、醫院“管辦分離”;村民自治、公民參與等問題。
②研究公共危機以及網絡輿情。涉及的范圍包括公共危機的誘發機制,政府同其他主體對公共危機、網絡輿情的治理,其中,公共危機的研究以群體性事件為主。如《我國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制研究》、《征地拆遷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及其對策研究》、《政府在公共突發事件中的微博輿情應對》、《網絡輿論危機中的政府應對策略研究》。
③研究政府提供文化、公共交通等公共產品、公共服務職能,以及區域、城鄉之間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以下簡稱為“公共服務”)。專門研究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樣本21個,占這公共服務樣本總數92個的22.83%。研究公共服務的樣本呈現出地域化、本土化色彩,針對西部地區,或是針對某一特定地區進行研究,如《西部地區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研究》、《鄂爾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泰安市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投入問題研究》。有2個樣本介紹國外經驗,分別是英國公共服務改革、新加坡住房制度。此外,養老問題的研究較多,其次是就業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
從研究層次上看,近五年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生態群層面的研究。研究生態群層面的樣本數405個,占總數的42.50%;研究組織體層面的樣本數366個,占總數的38.41%;研究社會心理層面的樣本數126個,占總數的38.41%;其他樣本數56個,占總數的5.88%。由此可見,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將政府置于外部環境當中,與外部環境、其他主題互動的外部視角。研究政府自身的內部視角占了較小份額。
不難看出,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的研究主題與研究層次與近五年熱點問題存在相關性。社會矛盾凸顯、社會群體利益訴求上升,公共部門對公平性、回應性賦予更高的價值,需要理清政府權力邊界,給社會更多的發展空間,但仍然強調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的責任,尤其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行政管理領域的研究者一般將“治理”理解為一種角色關系,將好的治理理解為多元主題的共同治理,這一領域的研究增加。研究這類角色關系的論文占總體的比重由2009年的12.03%上升到2013年的65.42%。
行政理論研究數量很少,只有三篇論文,分別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進行描述。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一般會對相關理論進行表面化的引用,如研究政府與社會關系的論文,堆砌引用治理理論、政府失靈理論等,而文章主體部分脫離理論展開,理論游離于文章之外,“兩張皮”現象較多。行政管理專業更多體現為一種“工具”,而不是一門“科學”。
3.2碩士研究生選題重復現象分析
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較為集中。前已述及,選題偏好集中在三個研究主題,而其他研究主題樣本數量較少。以“公共財政”為例,每年“公共財政”的選題樣本數占當年樣本總數的比重都不超過5%。研究的具體內容也較為單一,缺乏非稅收入管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等內容,對公共預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公共預算的透明性,如《公共預算透明保障機制構建研究》、《預算民主視角下我國公眾參與政府預算的研究》等。選題呈現出兩極化趨勢。此外,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重復現象也比較突出。如表1所示,同一選題下存在多個樣本。
對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偏好、選題的集中重復情況的分析驗證了假設,即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位于“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和“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象限。
4選題質量提升對策
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緊趨政治熱點、社會問題,基礎性研究較弱,理論應用堆砌、表面化;集中、重復的選題較多,選題結構失衡,多數停留在“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階段,研究價值不高。究其原因,首先,碩士研究生原著閱讀量有限。碩士研究生對原著缺乏興趣,僅僅針對熱點問題提出研究問題,利用二手資料對理論進行零散化的理解,由于缺乏理論積淀,難以上升到一定層面。因而對理論的應用呈現堆砌化、表面化。
其次,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實證研究“短板”。習慣于采用非經驗主義研究方法收集二手資料,在知網、萬方等平臺收集期刊、論文資料后,進行整理、修改。通過非經驗主義方式進行資料搜集,相比實證研究更加簡單便捷,但過多的依賴二手數據寫作論文,難免造成研究的重復,而且許多論文都僅僅是對前人研究的成果稍作修改,并非對現有成果的發展和創新。可以預見如果研究生沒有從意識上消除對二手數據的依賴,在研究中不愿意實踐和創新,行政管理專業未來的論文質量將大打折扣。
以上分析可知,提升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質量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強化碩士研究生經典閱讀意識。目前的激勵機制,易導致研究生過分關注、參加課題、學術會議數量,潛心鉆研原著的時間和興趣減少??梢钥紤]適當改進目前的評價機制和方法。二是倡導研究生實證和創新精神。消除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對二手資料的過度依賴,為碩士研究生創造多途徑開展問卷、訪談等經驗研究,增加用于課堂外的時間,讓他們真正了解現實問題,同時,優化研究生課程設計,增加計量經濟、統計分析方法等課程,提升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數據挖掘、深入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徐金平,韓延倫.當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01:42-45.
[2]周毅.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原則及方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10:34-41.
[3]雷偉偉,袁占良.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08,15:56-57.
[4]吳贊敏,梁旭巍.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方法與論文質量的研究[J].天津紡織工學院學報,1997,03:29-32.
[5]孫國強.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源、方法與技巧[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7,03:21-23+27.
[6]李志義,刁玉瑋.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淺議[J].高等教育研究,1995,04:15-16.
[7]何艷玲.我們在做什么樣的研究:中國行政學研究評述[J].公共管理研究,2007,00:21-42.
[8][9](美)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Scott),杰拉爾德·F·戴維斯著.組織理論:理性、自然和開放系統[M].高俊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9-20.
基金項目:
本文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學理論研究課題“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質量分析及提升對策研究”(項目號:2004JY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4)08―042―05
一、形相: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跨學科樣貌
(一)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的跨學科形相
隨著1997年《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的頒發,“教育經濟學、教育管理學正式并作為教育經濟與管理學”,至此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誕生。在《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簡介》中,對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學科概況介紹如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該學科對于研究教育領域中的經濟、教育管理科學化等問題都有著重要的作用?!?/p>
在《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簡介》中也特別說明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學生可授予管理學學位或者教育學學位,這從政策層面展現了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應有的樣貌:跨學科。學界對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也都趨向于跨學科的定義。“教育經濟與管理是教育學、經濟學和管理學多學科交叉的學科。其特點是將經濟學原理和管理學原理運用于教育管理過程之中”…?!敖逃洕c管理專業培養的跨學科人才的主要任務是探索教育與社會發展、政治經濟之間的關系,并用管理理論分析教育系統運行機制,改革教育的管理體制,提高教育的資源配置,以揭示現代經濟發展中教育與經濟管理的運行規律及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規模、速度、效益之間的變化”。
兩個政策性文件不管是從學科設置還是從學位授予方面都給了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跨學科“合法身份”。
再從課程體系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跨學科形相。我們以北京師范大學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為例。作為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開設的先驅代表,它的課程體系也體現出跨學科的形相。如表1所示,北京師范大學根據每個學院的側重點的不同,分別在教育學部、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管理學院等三個學院設置了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力求運用多方面的資源優化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但有實力在教育、經濟、管理學院均開設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學校并不多,但每個學校都在課程設置的時候考慮到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跨學科特質,通過基礎課、選修課和講座等形式豐富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
(二)學科點設置的跨學科形相
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歸屬學科為教育學、經濟學和管理學,而且可以授予管理學學位和教育學學位。因此,學界在專業點設置的時候,會根據大學的學科優勢,將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放在不同的學院或者強強聯合,在不同的學院同時設置,這也體現了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跨學科形相。
根據表2顯示,在全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點設置中,設置在教育學院的比例最大,為40%,設置在公共管理學院的比例為35%,另有25%的碩士點是根據高校自身的資源、特點分設在不同的學院,不過鮮見設立在經濟學門類中的碩士點。
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點設置的跨學科形象不僅體現在上述的分散性,也有多學院設置的情況。例如,學科發展較早且成熟的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湘潭大學等,都在不同的學院或研究院設置了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力求從不同的學院、研究院的特點出發,發展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某一學科優勢。
(三)導師隊伍的跨學科形象
在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對設有教育經濟與管理碩士點的“985”高校進行搜索,2009年到2013年共有612篇學位論文,根據選擇的612篇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碩士論文指導教師排序,可以看到前十位的導師有教育學背景、哲學、管理學背景,如表3。這樣多元化的教師隊伍構成也體現出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具備跨學科形相。
二、形相與價值的分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生跨學科培養的困境
(一)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價值的困境之一――不足以稱為學科
在談教育經濟與管理的學科價值之前,有必要先厘清學科、專業及其之間的關系。
從詞源上來看,“學科”一詞來自于英文中的diseipline,它最初的概念與知識和學習有著緊密的關系。伯頓?R?克拉克認為,“一門門知識則稱作為‘學科’”,“學科活動的‘共同內容是知識操作’,其本身是‘發現、保存、提煉、傳授以及應用知識’”。
而“專業”在《教育大辭典》中的解釋是: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學生的各個專門領域,相當于《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的課程計劃(program)或者美國高等學校的主修(major)專業。專業指向的是職業,它是基于勞動分工而產生的,在大學中它是指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人才培養基本組織單位。
學科和專業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知識領域和組織實體兩個方面。第一,在知識形態中,學科與以科學知識為基礎,與門類清晰的知識體系相對應的;而專業則更多地體現在社會勞動分工,并根據分工的不同劃分相應的門類。第二,在組織實體中,學科的是由學科的使命、學術信息和相關的學科物質支持資料等要素構成。學科力求的是知識的發展和創新,通過學科發展的力量帶動知識的進步;而專業的構成要素則對應的是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
在厘清學科和專業之間的關系后,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之所以不能稱為學科的原因也逐漸明朗。從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產生的背景來看,社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具有綜合性,這也成為跨學科研究興起和發展的第一推動力??鐚W科人才的培養,特別是跨學科的研究生教育問題也逐漸進入學者們的視線。國家學位目錄先后經過了1990年、1997年、2009年、2011年四次修訂,通過四次修訂我們可以看出,學位目錄設置正在滿足面向社會需求改進。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之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在1997年的學位目錄修改中應運而生。
由此可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出現披上了濃厚的人為色彩,人為的力量大于學科內部的張力,它意在將教育作為公共事業,以教育問題為中心,整合管理、經濟、教育的知識,解決教育的問題。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普遍現象,可以從不同的學科進行研究,而且事實上,很多學科的學者都在基于自己的學科研究范式研究教育問題,而教育的研究范式也在廣泛借鑒其他學科的精華。因此,主觀上以教育問題為中心力圖為適應社會需求,“造出”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專業),似乎本身就不必要。學位目錄中即使沒有這個學科,不少經濟學、管理學的學者也自發地研究教育問題。
從上述內容可知,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設立缺乏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作為一個學科的學科知識發展內在張力?!皩W科的制度化指的是那些處于零散狀態且缺乏獨立性研究領域向獨立的、組織化了的學科轉變的過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是否能夠轉變為一門獨立的、組織化的學科,我們可以從學科組織和學科文化兩方面情況進行分析。
學科組織是學科制度化的物質外在條件?!捌錁酥居校孩僭诖髮W里設立一些首席講座職位,以保證學科教學、研究的權威性;②在大學里建立一些相關學系并開設學科課程,以保證學科知識的傳承;③大學頒發學位證書,尤其是博士學位證書,以保證學科教學和研究的質量標準;④按學科建立各種學會(先是全國性的,然后是國際性的),以保證學科的群體知識消費性;⑤編輯學術期刊,以保證學科知識生產的前沿性和成果交流;⑥建立按學科分類的圖書收藏制度”¨J。
對于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學科組織中,目前,鮮有院校開展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首席講座職位,教學多數以班級制度展開,學科的影響力有限;成功地在大學中建立相關學系并開設課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可授予管理學學位和教育學學位,但全國范圍內的博士點較少;在全國學會組織中,已經有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國教育經濟學會、中國宏觀經濟管理教育學會,但教育經濟與管理目前沒有獨立的學會;和沒有獨立的學會一樣,教育經濟與管理也沒有自己的學術期刊以及專門的圖書收藏制度,這都導致教育經濟與管理目前的學科內部張力不足。
學科文化指的是“學科在發展的過程中積淀形成的價值觀念、語言符號及成員之間特有的精神風貌以及相應行為準則的總和。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知識傳統――即思想范疇――以及相應的行為準則。剛剛進入不同學術專業的人,實際上是進入了不同的文化宮,在那里,他們分享相關的理論、方法論、技術和問題的信念”。教育經濟與管理目前依然是一個很“年輕”的專業,在短時間內很難沉淀出學科共同的價值觀念、學科文化、行為準則等。
由此可知,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不論從“形而下”來看,還是從“形而上”的學科來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目前仍不能完全稱為學科。
(二)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價值的困境之二――跨學科知識整合的艱難
曼西利亞(Ver6nica Boix Mansilla)曾提出:“跨學科的三個特性:意圖性、學科性和整合性。首先,跨學科是有意為之的活動,其目的在于拓展對某個問題的認識并不是為了去終結它,即提高我們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其次,跨學科研究需要基于學科得知識,不僅是學科研究的成果還包括該學科思維模式的特點;再次,跨學科研究的側重點在于整合,而不是去并列各種學科視角,需要達到部分之和大于整體的效果?!?/p>
由于發展的時間短,學科本身的不成熟,研究學者群體較為單一,除了部分教育學科內人士對其的研究,無法引起更多相關背景的學者關注,這對于一個具有跨學科性質的專業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根據曼西利亞提出的跨學科的意圖性來說,跨學科需要我們提高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在實際上“跨”的時候,各學科之間的融合的程度,“跨”的寬度和深度也都受制于這些所指向問題的限制。這是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跨學科的第一個難點,前面說到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創建之初,人為的力量大于學科本身的內在張力,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從建立至今對其的研究相對于其上位學科、平行學科來說可謂少之又少,更談不上解決問題的創新性和前瞻性。
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跨學科知識整合的難點在于學科性、整合性。由于發展的時間短,學科本身的不成熟,研究學者群體較為單一,除了部分教育學科內人士對其的研究,無法引起更多相關背景的學者關注,這對于一個具有跨學科性質的專業來說,是極為不利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目前的學科知識多數還是以教育學為基礎,如何更深入地和管理學、經濟學融合,吸引相關背景的專業人士共同發展學科,并借用其思維模式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這對于目前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來說是難點,也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三)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價值的困境之三――跨學科知識創新與研究生培養在實踐上的“兩張皮”
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跨學科的實踐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才培養之上。人才培養是否真的能夠體現跨學科的特性,我們可以從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學位論文來看。學位論文在人才教育培養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作為人才培養的一種物化形式能夠綜合體現研究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系統知識和學術科研能力。教育經濟與管理作為一個具有跨學科性質的專業,無論是在論文的選題還是研究方法的選擇上,無不應該體現出跨學科的特性,學位論文質量的好壞也直接反映出人才培養的優劣。
在通過上述提到的612篇學位論文,進行關鍵詞統計,得到圖1。
通過關鍵詞頻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所選的612篇學位論文中,大多是對高等教育、高校出現問題進行一些定性的分析和提出對策。在這些定性的分析中,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引用文獻等方法進行研究的占多數。只有接近十分之一的論文使用了不同程度的定量研究和實證分析,例如,統計測量、實證實驗、因素分析和模型建構及經濟學分析等研究方法。
從人才培養的成果上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人才,無論在論文的選題還是研究的方法上,還沒有真正體現出跨學研究的特性,研究的問題主要還是集中在教育領域,且單是教育領域自身即可解決的問題,無須使用經濟、管理的理論和研究范式來解決,跨學科研究的整合性較差,更談不上所需解決問題的前沿性和研究成果的創新性。
這樣的人才培養結果是目前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真正跨學科程度的體現。學者們目前的科學研究跨學科本身的難度較大,因此,人才培養知識體系也難以真正跨學科。按照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機制,學生只有三年的時間進行學習,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要掌握三個學科的知識根本不可能,延長學制明顯也不可行。同時,跨學科知識創新與人才培養在實踐上的“兩張皮”現象還受到組織阻隔的強化。沒有哪個學校真正是將教育經濟與管理作為獨立組織單位設置,其中的導師和課程授課教師都分屬于不同單位,這是幾乎所有跨學科作為二級學科的尷尬。
如上所述,正是由于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學科發軔的內在動力不足,幾乎不能稱之為一門學科。而知識邏輯的延伸和跨學科知識整合的艱難,直接導致無法為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生培養提供真正“跨”起來的知識體系,因此,縱然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具備較為完整的跨學科形相,但研究生培養的結果無法達到跨學科人才的要求。
三、價值提升: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生跨學科培養的優化途徑
(一)內部求突破:找準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核心價值及學科定位
“從學科系統形成的角度上看,全部學科可以分為兩個系統:其一以對象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學科系統;其二則是以問題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學科系統”。以對象為中心的學科系統通過經驗歸納和理論演繹力求去解釋世界是什么,而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科系統則是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去力求去改造世界。
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設置是人為的事,旨在面向社會需求,設置這個專業(二級學科)的核心價值應當是整合知識和培養復合型人才,屬于典型的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科,而非以對象為中心的學科。
普朗克曾在《世界物理圖景的統一性》一書中說道:“科學是內在的整體。它被分割為單獨的部門是取決于人類認識的局限性,而不是取決于事物的本質?!蔽覀冎缹W科之間呈現出彼此分割的獨立性,而科學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社會問題和需求也是一個復雜體,單個的科學研究和復雜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和錯位,為跨學科研究創造了條件,而這也正是教育經濟與管理的核心價值的體現。
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應該走以問題中心的科學發展路線,以問題為中心產生特有的學科規訓,以此建立一個有跨學科特色的知識、制度、規范及組織機構共同構成的完整體系。因此,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發展應該以問題為中心產生新的知識增長點,更密切地聯系社會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將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的科研成果更多地轉化為現實的價值,讓科學為實際工作服務。
(二)外部求生存:建立學科點建設評估和動態調整制度
碩士點作為專業學科實現教學的實體組織,既能體現出專業自身的發展成熟度,也能體現出教育界對于學科的重視程度以及社會經濟對專業的需求度。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自1997年開辦以來,隨著研究生招生的不斷擴招的大環境以及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自身的發展,教育經濟與管理學專業的碩士點也在不斷增加。在全國主要省份已有的94個碩士學位點中,師范類院校有27個,占比29%;非師范類綜合院校有67個,占比71%(見表4)。
隨著2002年一級學科下自主設置二級學科專業工作的開展,大量二級學科由學校自主設置。而目前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辦學水平參差不齊,要求發展首先必須規范學科點的設置,引入學科評估和動態調整的制度,對學科點優勝劣汰。
通過對教學水平、教學成果和科研水平、科研成果兩個維度對學科點的建設進行評估,對于無法通過評估的學位點勒令整改,無法在整改期限內再次通過評估的學位點撤銷其辦學權限。
四、動態調整: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生跨學科培養的推動力量
動態調整分為國家和學校兩股力量,推動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發展。
(一)從國家的力量來看,將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設置為一級學科
通過國家學位目錄先后四次修訂過程可見,2011年的學科目錄只設一級學科,二級學科不再出現在學科目錄中。國家正在以二級學科設置為重點向一級學科設置為重點的變化,相應的管理和資源配置會越來越向一級學科傾斜。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位于公共管理的一級學科之下,與之平行的二級學科還有行政管理、社會保障、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土地資源管理以及其他新興的二級學科。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在這些平行的二級學科中,無法在資源再配置的過程中獲得優質資源,在這樣夾縫中生存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轉為一級學科必然能帶來更多的優質資源,通過這些優質資源來發展學科內部知識創新和外部組織建設,以此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
(二)從學校的力量看,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資源條件,建立多元化的師資結構
根據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科發展路線,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如下:力求培養以熟練掌握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基礎原理為基礎,靈活運用相關理論解決實際各級各類教育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的實踐型跨學科拔尖創新人才。
課程設置根據我們的培養目標而設定,而目前大多數學校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并沒有體現出其應有的跨學科人才要求,或是側重于教育學原理,或是側重于管理學原理。培養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跨學科人才首先要打破傳統教育學院(系、研究院)課程體系,拓寬專業基礎面,提高管理學和經濟學專業課程比重,促進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有利于解決日益復雜的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