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2: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系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根據省電大的統一安排,商學院及會計系的扎實工作,本屆會計學本科論文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搞好今后的畢業論文寫作及答辯工作,現對本屆畢業論文的總體情況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本屆會計專業畢業人數1846人,優秀0人,良好30人,及格率78%,良好率1.7%,復審未通過的有76人。論文指導較好的指導教師有:岳陽電大的曾秋香、婁底電大的馬秋明、懷化電大的馬俊、衡陽電大的龍永葆等;分校答辯組織較好的有:懷化、零陵、長沙。
二、取得的主要成績
1、畢業論文工作進一步規范
為規范畢業論文工作,中央電大、湖南電大、原教學指導中心、原教學中心財經教學部、商學院會計系等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下發了一系列的文件、通知,主要包括:答辯主持人資格的培訓制度、指導教師資格審查制度、畢業論文的實施方案、實踐教學的設計方案等;召開的相關會議有:2003年下學期在衡陽召開會計學實踐環節教學會議,主要研討了會計模擬實踐和本科畢業論文工作;2004年下學期在長沙召開湖南電大實踐環節教學工作會議,主要就專業實踐性環節教學規范問題進行了研討,并下發《湖南廣播電視大學畢業論文(設計)教學工作規范》(《關于印發湖南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實踐環節教學工作規范(試行)的通知》湘電大行字2004[26號]。本學期商學院下發了《關于作好2005年上學期本、??茣媽W畢業論文(作業)工作的通知》。通過這一系列的文件、通知、制度、會議,會計學畢業論文工作尤其是開放本科論文工作得到了較好的規范。
2、畢業論文質量有較大程度的提高
畢業論文既是實踐性環節教學的重要內容,又是對整個專業知識學習過程的梳理、歸納和總結,畢業論文質量的高低實際上反映專業教學質量的高低。隨著專業教學的加強、論文工作的進一步規范,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整段抄襲的文章少見了、整篇抄襲的文章少見了、選題跨專業的文章少見了、選題很大的文章少見了、內容淺嘗輒止教科書式的陳述的文章少見了、結構紛亂思路不清的文章少見了等等。如2003年下學期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共完成1115篇論文、答辯1092人次、及格率78%、不及格率22%,2004年下學期本科畢業論文共完成867篇,良好34篇,及格率93.1%、良好率3.92%。2005年8月份會計專業的畢業人數是1846人,優秀0人,良好30人,及格率78%,良好率占1.9%。
3、答辯組織工作進一步規范有序
答辯是論文工作的重要環節,通過各級部門的努力,答辯組織工作得到進一步規范,絕大多數分校都能按照中央電大、省電大的相關文件、制度、通知精神組織實施。以往的那種以讀論文的形式進行陳述的現象少見了;答辯時很緊張以至難以完成老師提問的情況少見了;答辯時答非所問的情況少見了;答辯時答辯教室吵鬧的情況少見了,這些都表明各分校對答辯工作很重視、進行了認真的組織,有的分校還對學生進行了答辯前的培訓,學生在正式答辯時準備充分,陳述文章的觀點和主要內容時可以不看自己的論文。如株洲分校攸縣工作站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懷化電大等分校要求答辯完成的學生在答辯教室聽其他同學的答辯直至全部答辯完成,并且紀律很好。
4、進行了論文改革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學生抄襲的現象明顯減少了。其次,指導老師的理論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第三,本次論文的格式基本都符合要求,看起來很整齊。與以前裝訂得五花八門的論文相比,本屆學生的態度大多較認真。同時規定要求復審不及格的不參加答辯,進一步保證了論文質量。
三、目前仍存在的一些問題
會計學科的畢業論文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仍存在一定問題,主要表現在:
1、本科論文選題存在個別不符合選題要求(有的選了純稅務、金融、工商管理的題目等、有的選題太大,如:會計制度研究、會計準則研究、21世紀會計的發展問題等);
2有少部分論文未按照本科畢業論文要求的程序完成,如仍存在管理教師未簽字、指導教師未簽字而分校初審已簽字的現象等;
3論文格式仍存在極少部分不規范,如:有的指導教師初評意見未寫在該欄目內,有的寫作過程考核表未填寫等。
4論文質量整體提高,但仍有極少部分論文質量較差(選題、結構、內容、材料等方面,如寫電算會計的寫到網絡會計、寫會計信息披露的問題及治理的寫到會計信息的質量方面的問題及治理等等。)。
5、答辯組織較好的分校有:懷化、零陵、長沙。
四、就加強畢業論文工作的幾點建議
1、加強專業教學和實踐性環節教學來推動畢業論文工作
專業教學和實踐性環節教學是搞好畢業論文工作的出發點,特別是實踐性環節教學,實踐性環節教學,是會計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課程實踐、社會實踐、社會調查、模擬實踐、畢業論文等環節。我們認為搞好專業教學和實踐性環節教學是做好畢業論文工作的基礎,學生通過專業學習和平時的課程實踐、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等活動收集畢業論文的材料,可以了解會計準則、會計制度、會計政策等在企業、公司的實際執行狀況,為畢業論文寫作打下基礎。會計系還將設立會計學科全省實踐性環節大教研室,對課程實踐教學、社會實踐(含校外實踐基地的社會實踐活動和高職高專的實踐實訓)、社會調查、畢業作業和畢業論文等四大模塊的實踐模式進行設計、探討和創新。為學院會計學科的全省實踐教學制度化、程序化、科學化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2、把好指導教師聘任關
把好指導教師聘任關是整個畢業論文工作的起點、也是整個畢業論文工作的最關鍵的環節。指導教師聘用得好,則學生論文選題、具體修改、指導,乃至答辯都會比較順利。我們要求把好指導教師聘任關,特別是不能跨專業指導。具體要求是:作好論文開題報告,執行指導教師資格審查和指導任務、指導課題審核制度,嚴格按開題報告所規定的要求執行。
3、把好論文指導關、注重對寫作全過程進行監控
執行開題報告制度;執行教師指導過程登記制度;執行指導教師資格審查和指導任務、指導課題審核制度。要求指導教師對學生論文的選題,寫作提綱的擬定、論據及參考文獻的查找、答辯的準備等進行細致指導,特別是防控學生抄襲。比如開題報告制度,學生要對自己寫作的課題的國際國內研究情況和研究成果有大致的了解,指導教師應對學生寫作的課題給學生作較為系統的介紹,給學生梳一梳辮子,如近幾年寫會計信息論文的很多,但大多數停留在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原因分析和治理上,而且大多內容趨同,連材料、數據都一樣,文章缺少新意。再比如選題方面:選題的原則,一是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特別強調選擇有現實針對性的題目;二是選擇自己比較熟悉的題目,這樣才能做到材料充實、有感而發;三是選擇對自己來說難易適中的題目,最好是自己有一定理論基礎又有興趣研究,同時又是經過努力可以完成的題目;四是選擇大小合適的題目,題目太大不好把握,往往流于空洞膚淺、人云亦云,一般來說題目小一點好駕馭,容易寫得豐滿,但也不要小到成了本單位的工作總結或是意見建議書。學生選題可參考《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寫作及學位申請指南》P33-40。對內容提要、關鍵詞嚴格把關。要求至少指導四次以上,并有相關指導記錄。要對指導教師強調該工作的嚴肅性。分校責任教師要切實對指導教師的工作進行監控、提出明確要求。
(一)獨立學院生師比普遍較大
教育部對于教師指導人數僅提出指導性意見:“要統籌教師隊伍在畢業論文工作中的指導作用,確保指導教師數量的足額到位”。但在很多獨立學院在熱門專業中,招生數量大,即使臨時聘請大量兼職外聘教師,每個教師指導學生數量也會突破10名學生,很難保證論文質量。
(二)論文指導教師兩級化明顯
獨立學院的專任教師來源一般為高校退休教師和應屆畢業生,在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上兩極化非常明顯。年齡大的教授指導經驗豐富,要求嚴格,但是與學生溝通和交流少;年齡偏輕的青年教師指導經驗少,但是與學生溝通無障礙。
(三)大量的兼職外聘教師
由于獨立學院專任教師少,獨立學院不得不聘請大量的兼職教師。選擇外聘指導教師的,學生在畢業論文選題和寫作過程中有距離感,很難與教師溝通和交流;外聘指導教師又對關于畢業論文的管理規定不熟悉或者在執行上力度不夠,造成畢業論文過程管理粗放,畢業論文質量較差。
(四)畢業論文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很多獨立院校都設立關于畢業論文管理工作的一系列管理規定,但是在執行中僅僅注重形式而達不到設定效果。比如論文題目審核,應該由相關專家進行嚴格審核,在執行中,相關專家對于提出意見極為保守;教師指導記錄表,為了應付檢查,指導教師會授意學生根據學校的最低要求酌情填寫。
二、畢業論文過程管理的關鍵環節控制
(一)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準確定位
為畢業論文工作開展指明方向母校培養目標為研究型人才,而獨立學院培養目標應定位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因此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的會計學專業在學院發展的總體部署下,突出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為“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復合型的卓越會計師人才”。在這培養目標下,畢業論文的工作注重應用研究、社會實踐等方向。
(二)規范畢業論文管理規定
落實畢業論文實施方案和實施細則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根據學院培養目標,制定了符合學院發展的畢業論文管理規定,詳細規定關于畢業論文管理過程中的相關問題。同時,規定在第七學期成立以院長為組長畢業論文領導小組和以系主任為組長畢業論文工作小組,在第十周前各專業學院提交畢業論文實施方案和實施細則,為畢業論文工作的開展提供組織和制度保障。
(三)及時召開畢業論文動員大會和指導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培訓會
嚴肅紀律和要求畢業實施方案和實施細則落實后,各系召開畢業論文動員大會,向學生闡述開展畢業論文的意義、畢業論文流程、畢業論文的管理要求以及注意事項,明確畢業論文工作的主體是學生;同時召開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培訓會,主要向指導教師闡明關于畢業論文管理規定的具體要求、畢業論文的流程、指導教師如何在系統中錄入題目以及如何對學生進行管理等重要問題。通過“學生-指導教師”兩條線在分別明確學生和指導教師的責任和要求,使學生和指導教師在相關規定上達成一致。
(四)查閱資料
充分論證,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認真選題開題畢業論文動員大會后,選題工作正式開始。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會計系選題近些年來一直采用雙向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和指導教師擅長的研究領域,選擇指導教師。指導關系確立后,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確定研究題目,題目可以教師提出,也可以學生提出教師審核。院系要組織相關人員進行題目審核把關,題目確定后學生在指導教師指導下,填寫開題報告。
(五)指導過程做好指導記錄
確保指導工作留有痕跡畢業論文指導工作是畢業論文質量提升的關鍵環節。指導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最少“三稿三審”,按月填寫指導學生畢業論文情況,并保留至少3份有批改痕跡的畢業論文初稿備查。在畢業論文指導過程中,開展院系兩級中期檢查,對于指導不負責的老師和學生進行督促和批評,確保指導工作順利開展。同時為了杜絕學生抄襲情況,要求學生提供畢業論文報告。
(六)發揮評閱環節的監督檢查作用
充分準備進行答辯在評閱環節增設教師評閱反饋意見表,如果評閱老師確實認為學生論文質量較差,有較大的改進空間的或者不能達到參加畢業論文答辯要求的,填寫評閱反饋意見表,對學生的畢業論文提出修改意見。在進行評閱分組和答辯分組的環節,均是在保證完全回避原則的前提下,把一個指導教師指導的同組學生,分配到不同的評閱小組和答辯小組,避免某評閱小組和答辯小組標準過嚴或者過松的情況。
三、結束語
一、人才培養過程存在的問題
在對企業調研和對畢業生的回訪調查中,我們發現以下一些主要問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職業面向太寬泛,針對性不強;學生職業素養、職業意識欠缺,職業技術技能薄弱;課程設置和企業需求脫節,職業技術課開得多,涉及面廣沒有重點,沒有針對性;教學方法、手段落后,不能滿足社會對學生職業能力素養的要求等。這就要求我們不斷開展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適應市場的需求。通過分析、探索,我們認為改革必須基于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
二、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改革措施
(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新定位培養目標與職業面向,解決專業寬口徑與人才需求針對性強的矛盾
1996年我校開始招收建筑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在有限的三年學校時間中,學生要學習多門課程,專業方向單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為了該專業長足發展,也考慮到學生就業,經過多次調研,提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群為依據,實行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去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的需求。本專業培養目標調整為面向建筑業企業、房地產企業等單位,具有建筑財務會計、建筑工程預算等綜合職業能力,具備建筑經濟管理專業必需的文化基礎與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的高等應用型管理人才。
(二)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重構課程體系,提高學生核心競爭力
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人才。會計系列在《會計基礎》和《施工企業會計》中間增加《財務會計》,根據社會的需要加設《審計》,加大《會計軟件》的課時量;預算系列增加《工程量清單實務》;根據實際需要增設《工程內業管理》。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上,本專業調整整合了6門課程,課程設置能和培養目標質量標準分解相結合,并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技能證書考試要求接軌,體現了高職教育特色;理論教學以夠用為度,實踐教學以會做為度,專業課加強了針對性和實用性。
(三)以學生為中心,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高職院校建筑經濟管理專業以往主要沿襲普通高校傳統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主要由教師講解相關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實際的知識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所授知識,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中心,利用工作過程引導學習活動,側重于職業能力的培養,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為依據。選擇和序化學習內容,教學內容針對性強,理論實踐—體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完成各種項目任務,通過學習體會的方式獲得知識,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目前該校專業80%以上的課程均完成項目化課程改革,教學效果良好。
(四)構建校外“工學一體化”的實習環境,實現畢業與就業的“零距離”對接
我校在校外建立了十幾個實習基地,雙方簽訂合作協議書,建立了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本專業的所有學生在基地進行37周的畢業實習。畢業實習采取到校外企事業單位頂崗實習,是依據教學計劃安排在修完本專業全部理論課程和相關實踐環節之后,在畢業論文之前進行的綜合崗位實踐。其目的是:第一,通過參加實際企事業單位相關崗位的實際工作,接觸社會用人單位,走進市場,使所學理論知識與崗位實踐緊密結合,提高適應崗位就業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素質,鞏固專業思想,培養愛崗敬業,不畏困難的敬業、創新精神,為畢業后從事相關的技術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和能力基礎;第二,畢業實習是一次就業的真實演練,它能夠為就業尋找工作提供機會。要求畢業實習的學生從思想上予以足夠重視,投入全部精力,認真做好畢業實習的每一項內容和環節。
(五)改革畢業設計模式和指導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通過畢業設計,使學生受到一次綜合運用所學專業(基礎)知識的鍛煉,獨立完成一定的技術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及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學生走向技術工作崗位的一次“實踐訓練”。我校畢業論文股計)考核學生通過畢業實習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否能適應崗位的能力,針對經濟管理專業的特點,把畢業論文(設計)根據實習內容分為兩大方向:企業管理、財務會計方向;土建預算、工程投標方向。采用畢業論文、畢業設計、調查報告等形式。
三、結語
1.我國政府預算會計系統的構建研究
2.政府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的適度分離與協調:一種適合我國的改革路徑
3.我國預算會計改革可行性的問卷調查研究
4.論政府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的結合
5.試論中國預算會計體系
6.預算會計發展對抑制腐敗的功能初探
7.政府會計兩翼建設與協調——論政府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的結合
8.事業單位預算會計制度改革與創新對策研究
9.中國預算會計體系問題研究
10.我國預算會計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
11.改革預算會計和構建政府會計體系的思考
12.預算會計與企業會計的區別研究
13.淺談權責發生制在預算會計中的應用
14.論預算會計收付實現制及其改革
15.我國預算會計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探析
16.政府預算會計向權責發生制轉變的必要性探討
17.對預算會計發展的展望
18.略談我國預算會計制度改革
19.關于我國預算會計體系改革的探討
20.我國預算會計60年改革探索及啟示
21.我國當代預算會計制度變遷的價值判斷
22.淺談預算會計中權責發生制的應用
23.預算會計改革的思考及對策
24.預算會計制度改革對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的影響
25.政府會計體系三分法與預算會計的優先完善
26.淺談預算會計與企業會計的區別
27.權責發生制下政府預算會計問題研究
28.改革預算會計,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政府會計
29.預算會計發展對抑制腐敗的功能初探
30.我國預算會計體系現狀分析
31.淺議我國預算會計制度的內涵和缺陷
32.中國預算會計體系改革透視
33.我國政府會計改革后的現狀、問題及建議——從現行預算會計制度談起
34.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下預算會計改革初探
35.論預算會計制度改革對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的影響
36.論我國預算會計的定位
37.高等學校會計制度改革研究——基于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二維體系
38.政府預算透明度與預算會計改革研究
39.預算會計改革引入權責發生制的探討
40.對我國預算會計引入權責發生制的思考
41.我國預算會計引入權責發生制的探討
42.試論我國預算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43.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會計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44.我國預算會計核算基礎研究
45.政府預算會計引入權責發生制的探討
46.我國預算會計問題及對策
47.我國預算會計的現狀及改革思路芻議
48.關于會計工作中預算會計與企業會計的比較探析
49.淺談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權責發生制預算會計的應用
50.探討權責發生制政府預算會計改革
51.政府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的結合
52.預算會計中權責發生制的應用探析
53.會計要素視角下預算會計核算內容的改革研究
54.權責發生制在預算會計中的應用探索
55.我國高校預算會計應用權責發生制的研究
56.我國現行預算會計體系的缺陷分析
57.企業會計與預算會計會計要素比較研究
58.高校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結合的模式選擇及路徑分析
59.我國預算會計發展的新趨勢
60.試論我國預算會計改革
61.中西方政府預算會計概念框架幾點比較及啟示
62.政府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如何銜接
63.我國政府預算會計系統的構建研究
64.論我國預算會計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
65.預算會計模塊化教學改革研究
66.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下我國預算會計的改革
67.我國政府預算會計改革模式研究
68.中國預算會計與美國政府會計資產要素的比較
69.預算會計和政府會計及非營利組織會計概念辨析
70.淺談預算會計的不足及對策
71.論《預算會計》課程教學改革——以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為例
72.對行政事業單位現行預算會計有關問題的思考
73.我國現行預算會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
74.淺析我國預算會計的權責發生制改革
75.試論預算會計的歷史沿革及發展趨勢
76.當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會計的現狀與完善對策
77.預算會計與企業會計核算原則的比較研究
78.我國預算會計體系應改為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體系
79.行政單位預算會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80.權責發生制在我國預算會計中的應用探索
81.我國政府預算會計和政府財務會計的協調
82.芻議我國預算會計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83.“預算會計”課程教學改革
84.對現行預算會計的思考
85.預算會計與企業會計存在的差異研究論述
86.淺述預算會計與企業會計
87.我國預算會計制度改革思考
88.預算會計內部控制目標及其實現途徑
89.預算會計發展對抑制腐敗的功能初探
90.新會計環境下預算會計的改革和政府會計體系的構建
91.淺析預算會計核算基礎的改革
92.深化預算會計制度改革問題與對策
93.我國高校預算會計的現狀及變革淺析
94.預算會計與企業會計的差異分析
95.預算會計向政府會計改革的準備工作
96.試析預算會計與企業會計的差異
97.我國預算會計現狀與發展思路
98.論我國預算會計改革
一、會計職業判斷的特點及原因
會計職業判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會計職業判斷是指“會計人員履行法定職責時,基于會計規范、職業經驗和具體會計環境中的會計重要性水平,對會計事項專業處理的恰當性進行獨立辨別的行為過程”,狹義的會計職業判斷僅指會計政策的選擇。
會計職業判斷具有專業性、社會性、目的性與受制約性等特點。專業性體現在會計職業判斷只能依靠會計專業人士才能進行。會計系統是由確認、計量、記錄、報告、預測、決策等一系列環節有機構成的集合,它跟蹤企業生產和經營的全過程,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盈利能力、償債能力、運營能力和發展能力等信息。因而,會計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只能依靠會計專業人士才能進行。社會性表現在,會計職業判斷的結果應能客觀真實地反映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全貌。由于會計信息作為社會資源分配的基礎性依據,直接影響稅收和財富分配,有關市場經濟公平原則的實現;作為報表使用者決策的依據,對政府、企業管理當局、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利害關系人的決策行為具有鮮明的經濟影響,因而會計的職業判斷應能夠盡量滿足各利益團體的共同需要的利益。目的性由判斷的制約條件決定,體現在會計職業判斷服務于企業目標。由于企業的目標是股東價值最大化,決定了會計職業判斷時必然趨向這一目標。受制約性表現在,會計職業判斷要受制于社會的外在約束機制,如法規、政策、會計自身特征及相應的理論發展水平和會計人員自身的業務技能與職業道德水準。
在我國,會計職業判斷是最近幾年才提倡的,具體而言,以下一些因素促使了我國會計人員必須加強自身的職業判斷能力:
一是新的會計規范增大了會計處理的選擇空間。自1992開始陸續頒布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分行業的會計制度、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具體會計準則和企業統一會計制度,使我國會計處理的選擇余地越來越大。對會計人員的判斷能力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具體會計準則的陸續出臺,需要會計人員判斷并最終做出正確決定的情況將會更多。二是新的會計業務的出現,使會計處理變得日益復雜,會計處理變得更加靈活和多樣化,這加大了會計處理和選擇的難度。例如,無形資產占企業資產的比重越來越大,人力資源在企業別是在一些高新技術企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切對傳統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帶來很大的沖擊,留給會計人員選擇和判斷的問題也會很多,因而要求會計人員具備較高的職業判斷、分析與抉擇的能力。此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使得會計的時空范圍得以拓展、不確定性水平大大加強,會計人員應掌握這些變化,面對這種創新,并充分利用職業判斷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將其納人會計信息系統,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目標。
二、會計職業判斷的內容及職業判斷能力的表現形式
會計職業判斷的內容貫穿于會計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的全過程,主要體現在會計原則的運用與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與選擇和會計估計的運用等方面。
會計職業判斷在會計核算原則中的體現:一是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本原則要求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處理過程中,應當而且必須進行專業分析和判斷,當交易和事項的經濟實質與其外在表現形式不相一致時,注重經濟實質以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對經濟業務實質的界定則取決于由會計人員所具備的知識和經驗而來的職業判斷水平;二是重要性原則,本原則要求會計人員對每筆經濟業務確定其重要性水平,對重要事項進行詳細具體的反映,對非重要事項則進行簡單反映或合并反映,在實際工作中,一項經濟業務是否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
會計職業判斷在會計方法中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對同一種業務的多種處理方法作出選擇。如存貨計價方法,發出的計價是采用先進先出法,還是采用后進先出法或其他所允許的方法。期末計價是采用歷史成本法,還是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長期投資的核算方法,長期股權投資是采用成本法,還是采用權益法;長期債權投資溢折價的攤銷方法是采用直線法,還是采用實際利率法。所得稅的核算方法,是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還是采用應付稅款法;壞帳損失的核算方法,是采用直接轉銷法,還是采用備抵法,等等。會計方法的選擇,取決于各企業的實際情況,而對企業具體情況的把握,則由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水平決定。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會計職業判斷是全方位的,無處不在,為了保證由會計人員提供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相關性,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勢在必行。
三、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培養
按照目前我國會計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較差,工作的適應性不強。為了使會計學科能更好應對經濟環境的變化,提高我國會計職業界的執業能力,會計教育界的培養改革可謂首當其沖,勢在必行。
職業判斷能力的形成具有全面性、后發性、漸進性等特點。全面性是指職業判斷能力應有完備的知識體系為依托,必須通過學習、領會、應用各項知識并融會貫通才能形成,通過專業培養方案體現出來。后發性是指知識至能力的轉變由教育過程中職業操守的培養、個人能力和修養的提高和在實際工作中經驗的沉淀等因素綜合作用形成,是一個由教育轉化為執業能力的過程,體現于會計人員從業過程中。漸進性是指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提高的過程。
為此,在會計培養過程中應針對其特點、在不同的培養環節選擇不同的側重點,將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納入培養過程,并將其作為培養目的和培養重點之一,在培養方案、培養大綱、培養計劃、實踐性培養等方面予以具體體現和落實。會計培養過程中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應從培養會計學習能力、敦促會計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基礎、教育會計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和職業道德操守、加強會計實踐能力的培養等方面進行。
1.要培養會計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在其第一號公報《會計教育的目標》中就指出,“學校會計培養的目的不在訓練會計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在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注1]再者,會計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教導會計獨立學習的素質。學校教育應是提供會計終生學習的基礎,使他們在畢業后能夠以獨立自我的精神持續地學習新的知識。因此,終生獨立自學能力就成為會計專業人員生存與成功的必備條件。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企業的不斷創新,新的經濟業務的大量涌現,會計處理、會計規則也在不斷更新,一個會計人員如果不具備再學習的能力,不進行知識的更新的話,不僅談不上一定的職業判斷能力,恐怕連基本的會計處理也掌握不了。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可通過培養過程的啟發式培養、多媒體培養超常的知識容量、課堂的案例培養法、以會計為主體形成培養互動等方式,引導會計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激發會計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2.要敦促會計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基礎。職業判斷能力的形成,要求會計具備較全面的、系統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掌握系統的方法論體系。會計人員需要掌握的知識包括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A知識是培養會計人員求知、思維、分析、語言、寫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知識,包括數學、語文、計算機、外語、寫作以及與會計密切相關的經擠、財政、市場、管理、組織行為、貿易、金融等知識。專業知識包括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稅務、信息系統、審計、非盈利組織會計、國際會計、會計理論以及會計職業有關知識;方法論基礎是在各門課程中蘊含的處理會計業務所借助的方法,通過知識的學習形成科學的方法論體系是會計教育的根本目的,學校教育形成的厚積薄發潛力,是我國會計職業判斷能力不斷提高的前提,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培養方案的制定、培養大綱的制定、培養課程和培養環節的設計均應有利于會計科學方法論體系的形成。
3.應教育會計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和職業道德操守。會計準則賦予會計人員的靈活性越大,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尤其是當法律法規無明確規定時,會計職業道德的作用就在于促使會計人員能自覺抵制各種利益的誘惑,并且不受權勢和偏見的影響,確保判斷所產生的會計資料能客觀、公允地反映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因此,會計職業判斷要求會計人員必須格守職業道德。職業道德的形成很大程度取決于學校教育階段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會計培養過程中應注重會計責任意識、人格意識、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的培養,應注重謙虛謹慎、誠信務實,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的培養。
一、全人教育理念的內涵
全人教育(HolisticEducation)的概念是由其主要倡導者隆•米勒(RonMiller)在70年代末正式提出的。隆•米勒認為,全人教育包含了進步主義、人本教育、開放教育、全腦開發教育、體制外教育、協同學習、地球教育等教育思維,強調全人教育運動還在理論創立的階段。因此,現在還很難有一個統一的全人教育的定義。隆•米勒還提出了全人范式的概念,認為從全人的本質來看,精神性更勝于物質性。教育應更著重于人的內在,如情感、創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等,尤其要注重自我的實現。這一全人范式理論不貶低物質的重要性,不否認社會存在的價值,但它認為教育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與技能的訓練,更應關注人的內在情感體驗與人格的全面培養,達到人的精神與物質的統一(RonMiller,1990)。隆•米勒還與其他學者一起提出了全人教育的十大原則:為人類的發展而教;將學習者視為獨立的“個體”;經驗的關鍵作用;整全的教育;教育者的新角色;選擇的自由;為參與式民主社會而教;為培養地球公民而教;為地球的人文關懷而教;精神和教育(劉寶存,2004)。
二、全人教育理念對本科會計專業教育的要求
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教育培養目標的轉變,它在對以往只重視知識傳授和技能習得的培養目標進行批判的基礎上,倡導培養完整的人,使人在軀體、知識、技能、道德、智力、精神、靈魂、創造性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有價值的人。與培養目標的轉變相對應,辦學體制、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考核評價方式等方面的制度與措施都要圍繞實現培養完整的人這一目標設計。全人教育對本科會計專業教育的要求表現在目標和手段兩個主要方面。
(一)以培養全面發展的“會計人”為目標
一方面,會計工作本身的專業技術性對會計人才培養的影響表現為過分追求專業技能訓練,從而陷入人才培養的工具化泥沼。另一方面,學校教育和社會需求的割裂、國家之間的相對獨立性,使會計人才的培養不僅缺乏全球化的視角,甚至難以滿足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從人的全面發展來看,會計本科教育僅僅只有專業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狹隘的會計專業技能的訓練也不符合時展的潮流。全面發展的“會計人”是人的內在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是具有全球化視野的現代“會計人”,他們不僅掌握會計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學習能力、交際能力、適應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而且具備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世界公民意識、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二)改革會計人才培養模式,貫徹落實全人教育理念
在“全人教育”的基礎上落實本科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必須做好專業設置、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師資培養、資源配置、人員配備等方面的保證工作。超越僵化學科的限制,結合社會需求和會計人才自身發展的需要設置專業,充分考慮到學科間的整合和聯系,注重“會計人”完美人格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應合理安排與會計專業相關的通識教育平臺課程,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給學生以充分的選課自由,以適應其不同的需要;在教學方法和師生關系上,教師必須還學生以主體地位,了解并尊重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必須是學習的促進者,應根據需要設計和運用學習情境,以適應學生的特殊需要;在授課方式上,應注重體驗式教學,充分發揮會計專業實習和會計實驗的作用,通過學生對自然、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接觸建立起學生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在考核評價方面,既要注重培養學生規范會計處理的觀念,也要結合課程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全人教育理念在本科會計教育中的實踐
全人教育思想在北美興起后,也傳播到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和香港、臺灣地區,形成一種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全人教育在香港、臺灣地區高等教育領域的實踐經驗,對我國內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借鑒意義。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高校的會計專業都是在一個“全人教育”的框架下推行專業教育,且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作為一所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實施國際化全人教育是其突出的辦學特色。在本科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學院全人教育的實踐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以全人教育為導向的本科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我院作為中美合作辦學機構,最初的定位就是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學院現已將“全人教育”確立為辦學的基本理念,學院的教學科研管理、學生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等都緊緊圍繞該理念運行。本科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也是以全人教育理念為導向,首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心、世界公民意識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其次要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新能力、交流能力;最后要努力提升學生會計學專業方面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在突出全人教育的基礎上,致力于培養具有“英語精”“、知識新”“、技能強”“、交際廣”的國際化復合型會計人才。
(二)重基礎、多元化、體驗式的國際化全人教育手段
(1)“廣通識、厚基礎、多選擇”的課程設置。為貫徹落實全人教育的培養目標,在課程設置上,將通識教育與專業培養相結合,形成以通為主、先通后專、通專結合的培養模式。會計學專業的課程體系結構由通識教育平臺課、學科(專業)基礎平臺課程、專業平臺課程、實踐教學課程構成。通識教育平臺課旨在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增強公民意識,熟悉中國和世界近現代歷史,了解國際時事和國內最新形勢與政策;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學會欣賞文學與文化精品,養成高品位的閱讀和寫作習慣;掌握必要的國際交流語言和獲取信息的現代化手段;提高大學生身體與心理素質,保持強健的體魄和健全的心理。在學院本科會計學專業教學計劃中,通識課程學分占比達到32.4%。學科(專業)基礎平臺課程按學科大類(一級學科)進行規劃組合,包括相近相關專業互通的專業基礎知識課程,它與通識教育平臺課程一起為學生構筑學習專業知識而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該平臺課程在幫助學生建設完整、規范、科學的知識體系,為學生拓寬專業口徑和專業學習奠定寬厚的基礎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給學生以選擇的自由是全人教育目標的要求,在學院本科會計學專業教學計劃中,選修課程學分占比為19.7%,為學生的課程選擇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2)多元化、體驗式的能力培養模式。學院有100多位外籍教師全英授課,為學生提供優越的英語學習環境的同時,強化了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每周開設4學時的大學英語課程和2學時的英語口語課程,口語課程全部由外籍教師授課。從第五到第七學期,每學期開設一門會計專業英語選修課程,保證英語學習不斷線。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學院注重采取包括實踐教學在內的體驗式教學方式。學院專門建設了富有國際特色的商業街,為學生提供創業和參與社會實踐的平臺;鼓勵學生利用所學專業為學校和社會提供服務,在參與實際工作中學習知識和培養技能;會計系組建了“學生助理團”,學生助理通過協助會計系領導處理日常行政事務、接待來訪,及時反映會計系工作存在的問題,搭建起會計系領導與學生溝通的“綠色通道”,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民主管理意識,也提高了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學分占到總學分的25%。實踐教學由理論課程中的實踐和集中實踐組成,理論課程中的實踐主要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實施,如《稅法》課程中的納稅申報實踐、《成本管理會計》課程中的成本核算流程實踐等。集中實踐課程主要包括:會計實務、計算機模擬手工實驗、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等。
摘要]網絡經濟改變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生產結構和勞動結構,打破了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和會計模式,由此,也動搖了傳統會計理論的框架。本文從網絡會計時空觀的角度,對當前我國會計假設理論的不足進行剖析,認為在網絡經濟環境下,會計系統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等新型的信息處理工具置換了傳統的紙張、筆墨和算盤,而這種置換不僅僅是簡單的工具改變,也不再是手工會計的簡單模擬,更重要的是它所帶來的對傳統會計理念、理論與方法前所未有的沖擊與反思,并由此而引發叉一場會計發展史上的大革命。
[關鍵詞]網絡經濟會計時空觀會計假設缺陷會計系統變化
在我們跨入21世紀之際,由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引發的全球信息化浪潮沖擊著傳統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網絡化、數據化、知識化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網絡時代改變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生產結構和勞動結構,打破了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和會計模式,由此,也動搖了傳統會計理論的框架,其中,首當其沖的是改變了會計的時空觀。
一、網絡經濟與會計
現代社會經歷的信息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文明發展的嶄新階段。隨著20世紀40年代末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的產生,經典理論中關于宇宙\"實體\"和能量要素的觀念被物質、能、信息三要素理論所取代。從信息角度對事物客體加以新的描述,已成為現代人的認識和思維方式。[1]目前,微電子技術、現代通訊技術、生物工程、人工智能、CI設計等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迅速倔起,形成了繼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商業)之后的第四產業,從而將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推進到\"信息文明\"。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催化下,全球的網絡經濟已具雛形,網絡己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媒介,更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新的場所,開創出一些全新的經濟組織(如虛擬企業)和經營方式(如電子商務)。因特網給世界經濟上足了發條:以往建立一個公司直到其上市,通常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可是今天的網絡公司,從幾個人的小作坊搖身一變成為幾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只需十個月;電子計算機從50年代開始發展,40多年間,從286到386……到奔騰,芯片的發展速度呈現出每18個月翻一番,同時保持成本基本不變的趨勢,這就是著名的\"摩爾定律\"。因特網驅趕著IT業一路狂奔,加緊工作,不斷創新,因為18個月后\"不成功便成仁\"??梢哉f,因特網己滲透到整個世界的每一角落,正深刻改變著經濟社會的\"游戲規則\"。[2]
會計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作為社會經濟計量的支柱,從內容到形式總是體現著各個時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風貌,它的不斷發展標志著社會文明和經濟管理的進步。就信息文明對會計學科的影響而言,它便會計發展史經歷了由會計電算化到會計信息化兩次重大變革。
會計電算化是以電子計算機替代人工記賬、算賬、報賬的過程,它的出現是會計技術手段上的一次\"革命\"。會計電算化的到來,把廣大會計工作人員從那種日夜埋頭于抄寫、計算、整理、匯總、核對等繁重的手工作業中解放出來,使他們得以騰出精力,逐漸由\"核算型\"轉向\"管理型\",從而提高了會計工作的效率,促進了會計工作的規范化,為整個管理規則的信息化和現代化奠定了基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手工會計系統的紙張、筆墨、算盤己被電子計算機所替代,但會計規則(如會計假設、會計原則)并沒有因使用計算機而改變。因此,有人將此時的電算化會計系統稱之為\"手工會計系統的仿真\"。[3]
近期來,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在會計領域的應用和發展,預示著會計技術手段由會計電算化進一步跨越到會計信息化階段。會計信息化的目標是通過將會計與現代信息技術(主要是網絡技術)的有機結合,對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會計實務工作、會計教育等多方面均進行全面發展,進而據以建立滿足現代企業管理要求的會計信息系統。因此,會計信息化的本質是會計與現代信息技術相融合的一個發展過程。作為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會計信息化是一次\"質\"的飛躍,其意義在于:它不再是會計技術手段的簡單替代,或電子計算機的延伸,而是由此引發的對現行會計規則的挑戰,以及對傳統會計理論與方法的整合。對此,一些有識之士,適時提出\"網絡財務\"[4]或《網絡會計\"的全新概念。
二、從網絡經濟角度重新審視會計的時空觀
康德哲學認為,宇宙本體之下,最基本的范疇是時間和空間。經濟學意義上的時空觀意味著滿足人類需求的衡量:農業文明,產品生產者就是自身產品的需求者,沒有商品交換,沒有產品的社會性,不需要也不可能跨越時間和空間去滿足他人需要;工業文明,產品變成商品,擴大了人們的經濟交往范圍。商品生產者投人資本進行商品生產,資本是一種時間的等待,就是犧牲當前的消費,投資于長遠的利益。此外,為實現商品價值,需要通過動力型的生產力,也就是蒸汽機來跨越商品生產者與商品消費者之間的空間距離;信息文明,由于因特網,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此刻,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又變小了。只要在線,發個E@M隊IL,瞬間即可溝通信息,與地球另一邊的企業距離變得很近。如不上網,與隔壁企業的距離卻很遠,這完全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時空概念。因特網的本質就在于使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為零,或近似于零,也就是便距離帶來的磨擦系數降低,減少科斯所說的交易成本,加速度地實現商品流通。[5]目前,隨著信息文明的到來,會計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與工業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現行的會計理論與方法仍局限于工業文明的層次,這種過時的思維模式如同機器上的固定齒輪,僵化呆板而又缺乏大局觀。如果從網絡經濟的角度重新審視,展示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一片會計時空的新視野。
(一)網絡會計的空間觀對會計主體假設的影響
空間,是指運動著的物質的伸張性和廣延性,一定的空間范圍對物質運動的發展有制約和影響作用。傳統會計的主體假設從空間上限定了會計工作的具體范圍,在這一假設基礎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基本要素才有空間的歸屬。[6]在網絡經濟時代,企業作為會計主體,其外延不斷變化,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
1.模糊性。例如,已構成母、子公司關系的企業集團出現后,會計為之服務的主體已具有雙重性;再如,基于網絡的一種臨時性結盟組織(VIRTUALFIRMS虛擬公司)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企業組織,它借助于計算機網絡根據工作任務或市場變化的需要,可以迅速地進行分合、重組,即其\"主體\"可能時而膨脹、時而縮小、甚至解散;[7]以及近期出現并快速發展的基金項目。如此,便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處于一種模糊狀況。對于會計主體的這種模糊性,需要重新認識和拓展會計主體假設的空間界限。
2.整合性。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資木流動的加劇,企業間不斷進行分化、重組、兼并,跨地區、跨行業、強弱聯合、強強聯合,成立企業集團,乃至跨國集團公司,會計主體呈不斷整合之勢。以往由于受傳統方式的空間局限,集團型企業(總公司)對異地機構(子公司、分公司)的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在技術難度和管理成本上都是高昂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資本的流動和企業的整合。基于互聯網的會計系統突破了這一空間局限,無需遠行,通過遠程報表、遠程監控,使物理距離變成鼠標距離,使其管理能力能夠輕易地延伸到全球的任何一個結點。從而,也使得\"大企業變小\"、\"復雜機構變得簡單明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又縮小了會計為之服務的空間范圍。
(二)網絡會計的時間觀對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假設的影響
時間,是指事物運動的持續性和順序性,是運動著的物質存在的形式。時間是無限的,但具體事物運動的時間是有限的,它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持續經營假設和會計分期假設確立了會計工作的時間范疇,前者設定會計主體是一個\"健康肌體\",后者的設定是為了便于對會計主體\"健康狀況\"的定期診斷。網絡會計對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假設的突破表現在:
1.即時性。持續經營假設設定了企業在未來的一定期間內不會發生解體清算的前提條件,這是進行資產計價和收入配比、費用分配的基礎。但現代經濟中的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隨時都可能導致企業解體,比如,按照\"摩爾定律\"IT業企業的生命周朔只有18個月;而短期的基金項目、網絡會計的虛擬公司是一種臨時性組織,從事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告解散,生命周期極短,顯示出即合即分的\"即時性\"特征。因此而引發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否定,縮短了會計的時間界限。
2.實時性。會計分期假設為定期報告企業財務狀況,確定經營損益提供了前提,同時,它也是權責發生制、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的依據。在網絡環境下,計算機強大的運算和傳輸功能,使手工處理信息高成本的障礙被掃除。如果說PC時代的會計系統主要解決工作量問題,那么網絡會計將在此基礎上重點突破速度問題。時間上便會計核算從事后達到實時,財務管理從靜態走向動態,只要需要,無需顧及和等待會計期末,擊點鼠標即可生成所需的會計信息,豐富了會計信息的內容,提高了信息的質量和價值。由此,可以滿足期貨業務、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需求,滿足廣大投資者(股民)的投資需求,去年11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就了\"因特網上的會計報告\"的文件。網絡會計的實時性便會計分期假設消除了時間的斷點。
三、穿越網絡時空隧道的會計反思
會計的時空觀是構架會計理論與方法的哲學。網絡環境下,它的重大改變必將引起會計系統的一系列變化:
l.集成化。會計信息是對企業經濟活動的反映,其數據源于業務部門(如,人、財、物、供、產、銷)?;诨ヂ摼W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將企業整個生產經營活動的每個信息采集點都納入企業信息網之中,大量的數據通過網絡從企業各個管理子系統(如生產管理系統、庫存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直接采集,并通過公共接口,與有關外部系統(如銀行、稅務、經銷商等)相聯結,便會計系統不再是信息的\"孤島\",絕大部分的業務信息能夠實時轉化,直接生成會計信息,會計數據處理呈集成化之勢。
2.簡捷化。由于電子計算機具有強大的運算功能,系統由計算機來執行從會計憑證到財務報告全過程的信息處理,人工干預大大減少,客觀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處理過程的諸多技術環節,如平行登記、錯帳更正、過帳、結帳、對帳、試算平衡等。[8]再者,計算機又承擔起存貨計價、成本計算和計提折舊等繁雜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對于手工會計而言,會計電算化的技術性及其復雜程度也大幅度降低,傳統的手工會計處理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3.多元化。即:(1)收集與提供信息多元化。在經濟社會一體化、數字化、網絡化的基礎上,會計系統通過對企業內外各個機構、部門的信息接口轉換、接收貨幣形態的信息,同時亦可接收非貨幣形態的相關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寬敞;隨著多媒體技術的采用,電算系統除了提供數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圖形化信息(如財務分析、預測的直方圖、折線圖)以及語音化信息(如有聲財務分析報告);(2)處理信息方法多元化。電算化條件下,會計系統在主體認定的計算方法(如固定資產折舊的直線法)的同時,如果需要亦可選用其他備選方法(如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進行計算,比較差異。為加強管理與考核,甚至可以啟用手工方式下所不得不放棄的核算方法,例如,零售企業的\"售價數量金額核算法\"、工業企業的\"作業成本法\"等全新的核算方法;此外,由于系統可以接收(或調用)大量非貨幣形態的相關信息,便于系統運用有關數學模型,進行財務分析、預測和決策;(3)提供信息空間多元化。借助于信息處理方法多元化的結果,會計系統提供信息的空間非常廣闊,根據需要,有貨幣形態的信息,亦有非貨幣形態的相關信息(如職工的招聘與下崗、社會公益事項),既有歷史信息(歷史成本),也有現在信息(重置成本、公允價值)和未來信息(預定成本、目標利潤),最終的會計信息將擺脫現有模式,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需要,用戶可以通過\"菜單\"或\"會計頻道\",[9]選擇搭配會計信息的\"套餐\"或\"節目\"。
4.電子化。我國會計電算化的初級階段便會計手段由算盤到鍵盤,從賬本到磁盤。而網絡會計將便會計介質繼續變化,迅速走向電子化,如各種發票、結算單據均以電子化的形式出現,會計數據流動過程中的簽字蓋章等傳統確認手段失去意義。此外,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貨幣的\"質地\"也將變化,不再是原來的紙幣或硬幣。網絡會計環境是一個集供應商、生產商、經銷商、用戶、銀行等機構為一體的網絡體系,巴不存在貨款的直接交易,而代之以電子貨幣進行網上結算。計算機信息處理的集中性、自動性,使傳統職權分割的控制作用近于消失,信息載體的改變及其共享程度的提高,又使手工系統以記賬規則為核心的控制體系失效。[10]對此,現代信息技術給企業的內部控制賦予了新的內涵:如口令控制、數據加密、職能權限管理、訪問時間權限管理、操作日志管理等。
5.開放化?;诨ヂ摼W的會計系統,大量的數據通過網絡是從企業內外有關系統(如證監會、銀行、企業的生產部廣]、人事部門等)直接采集。特別是企業外部的各個機構、部門(如會計師事務所、財政、審計、稅務、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可根據授權,在線訪問,通過Intemet進入企業內部,直接調閱會計信息。瞬間溝通便會計信息系統由封閉走向開放,由數據的微觀處理逐步登上宏觀數據運作的殿堂。對此,企業會計信息系統必須注意系統的安全性,加強回叫設備(C/L「一BM旺DEVIC磅)以及防火墻(FI旺WML)等技術,防止網上泄密和惡意攻擊。[11]會計信息透明度的增強,有效地避免會計處理的\"黑箱\"操作,有利于對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督。
6.智能化。電算化會計系統可以理解為一個由人、電子計算機系統、網絡系統、數據及程序等有機結合的應用系統。它不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離不開與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預測與輔助決策的功能必須在管理人員的參與下才能完成。所以,會計信息化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模擬手工方式的\"仿真型\"或\"傻瓜型\"系統,而是一個人機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統。目前,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面對已經來臨的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浪潮,會計工作加快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重心轉移。由此,要求會計系統必須放大功能,而網絡會計所表現出來的集成性、簡捷性、開放性、多元性、實時性等技術特征,為此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并且,在這種戰略性轉移的過程中又不斷推陳出新,例如,建立以會計為核心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EIP)\"[lz]、\"智能型會計專家系統\"等,從而,又推動會計職能向更深的層次延伸。
綜上所述,在網絡經濟環境下,會計系統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等新型的信息處理工具置換了傳統的紙張、筆墨和算盤。而這種置換不僅僅是簡單的工具改變,也不再是手工會計的簡單模擬,更重要的是它所帶來的對傳統會計理念、理論與方法前所未有的、強烈的沖擊與反思,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潛能,將會引發又一場會計發展史上的大革命。
主要參考文獻:
1(美)A沃爾勃特·信息經濟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
2石子強·改變游戲規則·北京晚報,北京:北京晚報社,2000年2月15日
3薛云奎·電算化會計的局限:仿真手工·財會世界,北京:中國財經報社,2000年2月24日
4王文京、胡迸平·網絡財務時代撲面而來·會計研究,1999;10:37一41
5奇平;無需遠行,無需久等·南方周末,廣東:南方周末報社,1999年11月5日
6王世定·論會計假設·見:中國會計學會,1994年會計學論文選,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1996:157一169
7雷光勇、黃斌·試論網絡公司及其對財務會計的影響·會計研究,1999;1:24一27
8劉志濤·會計電算化對會計理論和實務發展影響的研究·見:中國會計學會,中國會計學會重點科研課題文集,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1998:33一48
9薛云奎·管理集成與會計頻道·會計研究,1999;11:30一36
10王朝磺·計算機的發展將導致會計革命·中國會計電算化,1999B刀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