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2: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審計學案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 要 隨著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審計課教學也不符合審計課程應用性強的特點,違背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實際教學效果與預期的相差較大。本文針對高職高專審計教學現狀,提出了改革意見。
審計學是集會計、財政財務、金融證券、稅法、經濟法、經濟管理等多門學科知識于一體并對各門專業基礎課程進行回顧、總結和運用的實用型課程,與其他財經學科相比,它的綜合分析性、判斷推理性和社會實踐性都比較強。在審計課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獨立思考、創新思維,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高職院校審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職院校審計教學目標沒有合理定位,無法滿足現行環境對高素質應用性人才要求。目前大多高職院校審計教學目標和本科院校區別不大,高職高專審計教學的定位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審計基本知識和技能,熟悉審計環境,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因為高職院校審計專業學生大多面向中小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的會計與審計基礎工作崗位,除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誠信、敬業、嚴謹、準確”的良好職業素養,還應具有扎實的經濟管理基礎知識和會計、審計基本知識,熟悉國家財經法律法規,培養學生整體的審計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應變能力,具備較強的會計、審計職業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缺乏適合高職高專審計教學的教材,審計課程綜合實訓案例也不適合高職學生。目前高職高專使用的審計教材基本是以注冊會計師審計為主的內容,傾向于注冊會計師的應試教育,教材中選用的教學案例缺乏一條主線,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難以形成系統的審計基本理論與技術方法。大多審計課程的教材的知識是局部的和零散的知識,過于具體和細微,難以培養學生的審計判斷和處理的能力。大多的教材未能考慮到學生沒有任何實踐經驗,審計的理論和實務沒有循序漸進,逐漸認知的過程,給出的往往是一些經典的、綜合的、大型的案例,學生剛開始根本無法理出這些案例的頭緒,更無法參與分析討論。
(3)高職院校不注重審計課程,專業課少,師資不足,教師少實踐,不能適應審計教學要求。對于高職學生,審計實務課程缺乏合適教材和實際的案例,課堂枯燥無味,加上大多數審計教師也缺乏審計實際經驗,缺乏必要的調研和實習,更缺乏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經驗,教學收效欠佳,學生對審計課程的學習興趣減少。審計課教師與一般的財會課教師相比應具有更高的專業素質要求,要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獨立科研的能力,必須采用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研究性教學方法。
(4)現行的高職高專教學大多采用課堂講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目前高職高專審計學教學基本教師講、學生聽,教學內容局限于書本,教學方法局限于灌輸,對從未走出校門的學生來講,從他們已有的感性知識中很難過渡到教師講授的內容之中,生動的學習過程變成單純的記憶與背誦,學習過程變得枯燥無味,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審計人才。
(5)高職院校審計教課程考核方式簡單。大多學校的審計考核仍然采取閉卷方式,無法衡量學生學習程度的好壞。這種單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 高職院校審計課教學改革的途徑和方法
(1)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審計教學活動。盡量運用多種方法教學,如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角色定位法,啟發式提問,研討式教學和論文寫作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鞏固所學的知識。在教學手段上,要編制審計課程的多媒體課件,有條件應該購置計算機輔助審計教學軟件,可以大大縮短了學生對審計認知過程和審計方法的掌握。
(2)審計授課內容可以采用模塊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法。模塊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將審計實務課程劃分為不同的教學模塊,根據教學模塊將審計任務劃分成便于學生學習的單項操作、綜合訓練等審計任務,每類任務的完成又通過提出任務、分析任務、完成任務、評價結果、教師總結等行動過程進行。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教師在提出任務的同時,對每一項任務再進一步設計成模仿操作、獨立操作、綜合實踐等環節,真正讓學生通過任務的完成等實訓過程對審計實訓的內容達到學會、學懂、熟練掌握,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3)建立和完善審計實訓,建立審計模擬實驗室。由于審計模擬實驗所需資料涉及的知識面廣、時間跨度大、技術性強,要求研發人員不僅要具有相當豐富的會計、審計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還要熟悉電算化會計與計算機審計操作技能。高職院??梢詮膶W校自身條件出發,把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兼作審計訓練基地,也可以單獨設立審計試驗室以作為審計實務演習之地。
(4)鼓勵教師主動參與審計實踐,提高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學校應采取積極措施,盡量讓教師參加全國或地方的會計、審計社團活動,增加同實際工作多年的專家進行交流的機會。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利用假期到相關企業(如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掛職鍛煉,積累實踐工作經驗;還可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注冊會計師來校擔任兼職教師或開設專題講座,以提高審計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
(5)改革單一的考核辦法,實行多樣化考核評價方式。審計教學考核可以采用理論測試、課堂討論和撰寫審計報告等方式,增加考查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能力的試題。對所學的理論知識部分進行多種形式的考試。對于考試成績的評定,課堂討論成績由事前的準備、事中的發言踴躍與否和事后所寫的報告三者綜合確定。
3 結束語
新的政治經濟環境下,高新技術不斷向生產和生活方面滲透,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競爭不斷加劇,不確定性因素不斷增多,審計人員綜合素質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應有利于培養“大會計”(財會審計)人才的綜合素質,形成既注重理論水平,又注重計算機與審計相結合,強化實務操作能力的課程教學特色。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張家杰.基于新準則體系的高校審計教學問題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9(8).
[3]何偉威.《審計實務》課程中的案例實訓教學方法探索之我見[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1).
研究性教學也稱探究式教學,是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積極主動的探索創設案例或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學習,進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種教學方式。近年來,隨著教育部政策意見的提出以及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的體系建設,旨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研究性教學模式日漸得到本科教育的重視。作為高等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團隊,筆者為將研究性教學融入會計本科教學模式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構建了以研究性教學為基礎的會計本科案例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會計教學,本教學模式在以下方面實現了創新。首先,突破了以往會計專業研究性教學的范圍,本教學模式不僅僅局限于一門或幾門會計專業課程,其視角覆蓋于整個課程體系,并貫穿會計本科教育,因此更應當理解為一套可以應用于專業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其次,突破了傳統案例教學的內容,本教學模式不僅僅局限于公司個體案例,而是實現了案例研究向實證研究的教學內容擴展,使學生的視角由公司個體延伸至上市公司整體,在更高層次激發了其研究創新能力。此外,筆者還在此基礎上對研究性會計本科案例教學模式進行了整體設計與流程梳理,并認為,本教學模式為會計專業在本科階段培育具備研究創新能力的科研型會計人才以及為日后深造提供了可能,其不僅是對我國會計本科教學模式,更是對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積極而有益的探索。
研究性會計本科案例教學模式可用圖1表示為一個投入-轉化-產出系統。該教學模式可以適用于會計本科教育的一門專業課、一個專業方向甚至整個學科。如圖1所示,本教學模式的基本設計思想是:學生是整個投入-產出系統中的主線,教師應當通過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內容的設計,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并從中獲取會計專業知識,培養并開發其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最終成為優秀的會計人才。其中,以研究為基礎的課程體系貫穿投入-產出系統始終,形成一套完整的會計本科案例教學模式。
二、研究性會計本科課程體系設定
在以旨在培養大學生研究創新能力的會計本科教學中,如果研究性教學只針對一門或者幾門課程效果將十分有限, 因此, 本教學模式將基于會計本科專業的整體課程體系展開,并在學科門類教育和自主教育層次上進行如下設定,最終形成會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該課程體系將貫穿本教學模式的投入-產出系統。
(一)研究方法論課程的開設 研究方法論課程不僅為研究性教學中研究思想、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的講授奠定了基礎,更為學生進行后續的研究或創新性實踐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和方法。針對會計專業,研究方法論課程可以進行但并不局限于如下設計。首先,為了使學生了解會計研究思維方式、整體流程以及必須遵守的學術道德規范,應開設科技文獻檢索、財經應用文寫作等相關課程。其次,為了使學生掌握會計學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應開設計量經濟學、數理統計方法應用(Excel、SPSS、STATA)等相關課程。最后,為了使學生形成對會計學科的整體認識以及綜合性思維能力,應開設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等)專業導論、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等)專業研究方法論等相關課程。
(二)主干課程的研究性教學 針對會計專業全部主干課程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學模式,涉及課程包括:財務會計學、財務管理、財務報告分析、高級財務會計、審計學等。鼓勵講授主干課程的教師在授課中采用啟發式、案例式、研究式、研討式等多種研究性教學模式,完善研究性教學方案設計,科學安排案例教學內容和進度,將知識傳授與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
(三)導師責任制的創新性實踐 在培養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后,應進一步通過科研創新實踐活動來鍛煉、培養和積蓄能量。在導師制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高校應搭建起研究型畢業設計(論文)、大學生創新(創業)試驗計劃、大學生學科競賽等較高層次的科技創新實踐平臺,建立以導師為核心的研究團隊,引導和指導學生參與較高層次的創新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研究性會計本科案例教學過程
對具體課程而言,作為圖1的重要環節——投入和轉化過程可視為一次完整的教學過程,一般可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教師和學生在各個環節中的角色顯然有別于傳統的會計教學(見表1)。如表1所示,本教學模式試圖通過研究性教學引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而由于學生的行為難以控制和把握,因此筆者從教師的角度對研究性會計本科案例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進行梳理,以期為教師開展研究性教學提供參考。
(一)教學的課前準備 研究性案例教學的課前準備主要包括科學合理選擇案例內容和創設案例的問題情境。在研究性案例教學之前,教師需清晰傳授基本會計理論和知識,并適時根據教學進度,針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精心選擇與之緊密聯系的案例或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和分析,從而實現案例教學與傳統會計教學的有機融合,并使案例教學始終圍繞于專業課程本身。在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案時,教師應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沖突”,引導學生大膽的“設疑提問—探究分析—發現問題”,使學生在明確研究目的之后,產生強烈的研究欲望,進而融入與案例或問題有關的情境中。
(二)教學的課中組織 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案例討論并進行課堂的多媒體報告,或者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案例的課堂辯論。小組合作的意義在于:多人的參與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創新,使彼此感到思維過程外顯化,而多人之間的觀點沖突可以更好的進行反思和評判,而且最重要的是,小組合作形式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積極探索、主動參與、獨立創新、大膽展示的環境和平臺。 教師作為小組報告或討論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清晰的把握教學目的, 通過適時的提問、補充或者總結掌控案例報告或討論的方向和進度, 使研究性教學活動自始至終圍繞著案例或者文獻。
(三)教學的課后評價與考核 為了改進教學,教師在課后應將學生、專家、同行和領導的評價相結合,全方位的評價研究性教學的實施效果。同時教師可以在同行之間互相交流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和教學經驗等,促進教師之間的接納和認同,繼而有效的推動和改進研究性案例教學模式。另外,對學生而言,研究性案例教學的結束只能算是起點而不是終點,該教學模式增加了對學生的會計思維、實務技能和研究能力的考核。由于研究性案例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案例或者實證研究的命題和方法,這也將成為學生進行進一步研究實踐的起點,因此,課程論文、課題研究、創新實踐活動等將成為傳統考核模式下的輔助考核方式。
四、研究性會計本科案例教學內容設計
案例教學的基礎是案例或者問題,因此,除課程體系、教學過程外,該教學模式在案例教學內容上也進行了具有研究性內涵的創新。首先,以問題為導向設計教學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研究性學習;其次,從案例教學拓展至實證研究教學,開拓學生的研究視角。
(一)以問題為導向設計教學案例 小標題的形式將便于教師組織設計教學案例的內容,案例內容可以比作一個垂直站立的圓錐體(如圖2),這一形狀反映了一個逐漸聚焦的過程,而不是在每個階段都有大量的信息收集過程。研究性會計案例教學的目的不僅是使學生更深入地掌握案例所涉及的會計知識點,更希望案例能表達一些思想,激發學生思考,知識點的查閱和理解較為容易,而這些思想則不容易接觸或體會到,因此教師需要針對教學內容的每個環節創設問題情境,使問題存在于整個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并使整個教學活動由問題探究、問題解決、新問題展開而不斷深入,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如圖2a所示,處于圓錐體頂端的公司個體構成了案例研究的觀察視角,按小標題的形式教學內容可以按如下設計問題。在“公司的基本背景”部分中,適用問題可涉及:公司或組織的歷史、行業和/或公司概覽、主要產品/服務、組織架構、事件的基本情況等。在“具體關注的會計領域”中,適用問題可涉及:事件所涉及的會計事項、相關事項的會計政策/準則、行業和/或公司的特定會計政策/準則等。在“具體存在的會計問題”中,問題可涉及:公司的具體賬務處理、與會計政策的一致性、與賬務處理相關的財報信息(非會計性)等。在“結論”中,問題可涉及:與賬務處理相關的政策信息、賬務處理的原因、公司動機等。
(二)從案例到實證教學的拓展 由于實證方法趨于會計研究主流地位,該教學模式為此增加了會計實證研究內容。案例教學加深了學生對公司個體會計問題的理解,而實證教學通過對與案例相關的實證會計文獻的閱讀并報告,將促使學生就某一會計問題從公司個體延伸至對上市公司、資本市場整體的理解和思考上。案例教學作為實證教學內容中的起點,有助于降低實證研究本身的枯燥性和復雜性,也有助于學生更為容易且直接的接觸前沿的會計研究成果,從而激發和培養學生對更高領域會計問題的研究創新能力。在教學內容的具體設計中,教師需要選取與公司案例研究問題相關的學術文獻,同樣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閱讀并學習實證研究的已有成果。
如圖2b所示, 上市公司整體將構成實證研究的觀察視角,教學內容同樣按小標題的形式可以按如下設計問題。 在“研究背景”部分中, 適用問題可涉及: 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會計問題、相關的會計政策/準則、 資本市場的相關政策、研究的現實意義或政策含義等。 在“研究假設”中,適用問題可涉及:研究所涉及的具體會計問題, 與會計問題相關的理論等。在“研究設計”中, 適用問題可涉及: 研究的樣本選取來源、數量及標準,研究模型的建立、研究變量的選取和含義等。 在“研究結論”中, 適用問題可涉及: 實證結果的分析、 與研究假設的一致性、研究結論的現實啟示和意義等。
五、結論
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環境的變化,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但需求標準也在不斷提高。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會計本科畢業生希望具備更好的研究能力以繼續深造適應社會的需求。為此,作為高等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團隊,筆者在改進會計專業教學模式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積極而有益的探索。如圖1所示,基于研究性教學的會計本科案例教學模式將旨在為社會培養(產出)兩類會計人才。一方面,試圖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更為深入的了解上市公司具體的會計實務,旨在培養學生實務能力,使其成為實務型人才。另一方面,試圖從案例過渡至實證教學,使學生較為容易且直接接觸更為前沿的實證會計研究思想和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的研究精神,使其成為科研型人才。筆者認為,基于研究性教學的會計本科案例教學模式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所指出的培養會計專業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提供了有益途徑,該教學模式對于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甚至于對我國目前所提倡的研究型本科教學體系的建立都將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本文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改項目“財務會計學案例與實證教學模式研究”、“研究型本科教育案例式教學模式探討”階段性研究成果,同時得到了專業建設項目“會計學專業建設”和“會計學優秀教學團隊”資助]
參考文獻:
[1]陳希:《改革創新構建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國高教研究》2003年第11期。
[2]屈波、程哲、馬忠:《基于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教學的本科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中國高教研究》2011年第4期。
關鍵詞: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共同構成現代企業會計完整的系統,二者缺一不可。但從我國實踐來看,由于財務會計屬于法定會計,是企業必須依法開展的,并且改革開放以來,財務會計作為一種商業語言,要不斷地規范(包括國內的統一和與國際慣例接軌),以適應市場經濟和國際經濟交往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主導下,企業財務會計工作受到企業高度重視,得到日益完善。相反,管理會計不是法定會計,它的應用與否以及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完全取決于企業內外部的條件。外部條件包括市場競爭程度、競爭的公平性、企業約束與激勵機制的健全程度、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的實用性、管理會計人才供應的數量和質量等;企業自身條件包括企業的規模、企業管理人員對管理會計的需求、會計人員的責任感及其管理會計素養和能力等。由于我國管理會計應用的內外部條件均不完善,致使我國企業管理會計的應用不盡如人意,造成我國企業會計一手(財務會計)硬一手(管理會計)軟。然而,著名的管理會計學家、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Chee Chow教授早在1999年上海中國會計學博士生聯誼會上曾說過,我國目前最需要的其實是管理會計而不是財務會計。實證會計鼻祖、羅徹斯特大學的Ray Ball教授也指出,建立旨在向國際會計慣例靠攏的財務會計準則其實只是我國國內會計問題的一個小部分,我國國內會計問題的大部分應是解決國內企業的管理問題。著名管理會計學家羅伯特?S.卡普蘭(Robert S.Kaplan)、安東尼?A.阿特金森(Anthony A.Atkinson)1999年6月在其合著的《高級管理會計》中文版序言中也寫道:“利用管理會計信息改善企業經營并制定戰略決策,這對我國企業今后的發展至關重要”。那么,如何讓我國企業的管理會計也“硬”起來?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為一名管理會計課程的高校教師,根據多年的教學體會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加快《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改革,以肩負著為我國企業培養合格的管理會計應用性人才的重任。
那么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應如何改革?應重視“四化”,即教學素材的中國化、教學內容的現代化、教學方法的案例化和教學手段的電子化。
一、教學素材的中國化
多年來,我國采用的管理會計教材多是在引進英美國家管理會計教材的基礎上編寫的。
教材中的理論與方法的闡釋、例題、案例、習題等均是以西方企業素材資料為背景的。很多地方并不符合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因而學生學后并不能直接用于我國企業。例如,西方將直接人工成本作為變動成本,但在我國工業企業并非實行完全的計件工資制,因而直接人工成本有相當部分是固定的而不是變動的,但在講變動成本法時我們仍然沿用西方教材的說法。再如,我國企業的期間成本包括產品銷售費用、財務費用和管理費用,但很多教材仍沿用西方的做法把期間成本區分為產品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兩項。當然,這些可能是細節問題。但也有一些重要的問題,例如責任會計,在西方管理會計教材中是針對大型企業來講的,重點圍繞著三級責任中心即成本中心、利潤中心和投資中心介紹它們的評價問題。但實際上特別是在我國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內部不存在利潤中心,更不存在投資中心。針對中小企業,主要是成本中心的責任成本核算與控制,但對此,現行的管理會計教材卻語焉不詳,不具有可操作性。另外,我國企業在長期的實踐中也創造了一些獨有的管理會計方法,例如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班組成本核算和90年代初邯鋼創造的“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經驗就是典型的中國式方法,但這些方法并沒有在我國的管理會計教材中予以采用。
應當說,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進西方管理會計以來,雖然在企業中的應用并不理想,但我們還是取得了不少的經驗,也有很多的實際應用案例,這些經驗和案例應當充實到我們的管理會計教材和教學中去,使我們的管理會計教學素材中國化,這非常有利于我國管理會計應用性人才的培養。
二、教學內容的現代化
西方管理會計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基本內容體系未有改變,這些內容主要包括成本習性分析、傳統成本計算(全部成本法)、變動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預測分析(含銷售、成本、利潤、資金預測)、決策分析(含短期經營決策和長期投資決策)、全面預算、標準成本制度、責任會計等。然而,眾所周知,在20世紀50年代管理會計形成以后,管理會計的環境正在發生變化,表現在戰略管理熱的出現、服務業的興起、全球化的競爭、信息技術的進步、制造環境的發展(包括適時制造和計算機集成制造)、作業基礎管理(ABM)的產生等。由于環境的變化,20世紀50年代形成的管理會計方法體系(傳統管理會計)在相當程度上失去了與企業管理的相關性。對此,美國著名管理會計學家H托馬斯?約翰遜和羅伯特?S卡普蘭在他們1987年合著的《相關性消失了:管理會計的興衰》一書中進行了說明。從本書和其他有關的資料,李天民教授(1988)整理歸納出傳統管理會計的三大局限性:視野狹窄、觀念陳舊和方法落后。筆者(2002)也曾對傳統管理會計的局限性進行過探討并將其主要概括為兩點,即“上不著天”(指傳統管理會計與戰略管理無關)和“下不著地”(指傳統管理會計沒有以作業為基礎)。
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西方管理會計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新的發展,這些發展包括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作業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戰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戰略管理會計(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以及目標成本法(target costing )、改善成本法(kaizen costing)、全生命周期成本法(whole life-cycle costing)等。另外,管理會計在服務業中的應用也受到高度重視。但客觀地講,我國《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內容基本上仍僅涵蓋傳統管理會計的內容,并主要以工業企業為應用對象。因此,我國管理會計教學內容急需現代化。
管理會計教學內容的現代化就是在繼承傳統管理會計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企業管理新的需求和管理會計的新發展,重新設計整合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使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跟上時展的步伐。
三、教學方法的案例化
管理會計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實踐性很強。同時,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目標也主要是培養應用性人才。因此,管理會計教學必須注重實踐,強調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案例教學法就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與20世紀初由哈佛大學創造,它主要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把實際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供學生思考分析和決斷的案例(通常為書面形式),通過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學員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方法。
根據對西方管理會計教學資料的觀察,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案例可以有四種:教學引導性案例、方法應用性案例、效果證明性案例、問題分析性案例。四種案例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同。教學引導性案例是在每一章節前安排的一個意在提出本章節將主要研究的內容或解決的問題的案例。此種案例,能夠以來自實際的生動情景資料,在學生學習之前向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開始本章節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方法應用性案例是說明管理會計方法在某個企業中實際應用情況的案例,它可以揭示在具體企業中如何結合本企業實際情況應用管理會計方法。它與一般教材中的例題不同,例題通常高度簡化,而方法應用性案例則是具體企業管理會計方法應用的真實再現(當然進行了必要加工),雖然相對復雜,但貼近實際,更有利于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效果證明性案例是根據來自企業內外媒體的資料整理的客觀介紹管理會計方法在某個企業應用取得實際效果的案例,此種案例一般作為閱讀材料插入教材章節之中,可以增強教材的生動性和學生對管理會計學習重要性的認識。最后,問題分析性案例是一種主要供學生課下分析討論的案例,這種案例一般在案例中要介紹相關公司的基本情況與有關的生產經營和財務成本數據,然后要求學生進行計算分析并回答案例提出的問題。這種案例對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十分重要,并且它一般要求學生要提交書面分析報告或(和)參與小組或課堂案例討論,故也能培養學生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的案例化就是將上述幾種類型的案例有機地運用到管理會計教學之中,發揮案例教學在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中的獨特作用。
四、教學手段的電子化
管理會計不同于財務會計的一個特點是,管理會計有時要采用復雜的數學模型進行數據的加工處理,計算難度大且要求及時性強。因此,要順利完成管理會計提供管理信息的職能,提高及時性,降低信息成本,管理會計的電算化(即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管理會計信息的處理)更有必要。在會計教學中,對于財務會計電算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有單獨的課程如會計電算化或會計信息系統來進行。但管理會計電算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則基本沒有列入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之中。這不利于學生應用計算機從事管理會計工作能力的培養,而實際管理會計工作的開展離開計算機技術是不可想象的。
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手段的電子化這里不僅指利用計算機或多媒體技術來進行管理會計知識的傳授,而且是指(更主要地)管理會計的電算化教學,即將利用計算機軟件處理管理會計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EXCEL等電子表格進行本量利分析,計算不同因素變化對利潤的影響;可以利用SPSS統計軟件的回歸分析、相關性分析進行混合成本的分解和成本預測等;可以利用投資項目可行性分析研究與分析系統軟件進行投資方案的比較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以及利潤全面預算軟件演示全面預算的編制過程等。
以上提出的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四化”對于培養管理會計應用性人才將發揮重要作用。當然,要實現“四化”存在很多困難,需要各方面特別是管理會計的教學人員付出極大的努力。但是,為了培養管理會計應用性人才,促進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進而促進我國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這些努力是值得的。
參考文獻:
1、劉愛東.對我國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的思考[J].會計之友,2006(8).
2、羅伯特?S.卡普蘭,安東尼?A.阿特金森.高級管理會計[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3、(美)H.托馬斯?約翰遜,羅伯特?S.卡普蘭.管理會計的興衰[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
4、甘永生.21世紀管理會計的發展模式[J].會計之友,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