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2: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質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工程碩士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招生領域不斷增加,招生人數大幅增長,年齡結構趨于年輕化工程碩士教育自開辦以來,招生領域及人數的不斷增長,導致出現一定的師資不足現象。隨著近年來地質“行業熱”及高校擴招,地勘行業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為例,近兩年工程碩士招生人數增長了20%,合作單位也增加了50%。學員年齡結構較以往更加年輕化。如某單位工程碩士班,2004級平均年齡40歲左右,2008級平均34歲。年輕學員多實踐經驗不夠豐富,突出了增強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2.學員基礎參差不齊,專業過于細化工程碩士學員生源不一,基礎參差不齊。有些是參加工作剛滿3年的畢業生,具備較好的理論知識,但工作時間不長,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有些是單位的骨干,甚至是主管領導,有著較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可能理論知識比較生疏,因工作需要加入工程碩士行列。隨著中國本科教育的專業細化,細分出許多不同的專業方向,學生基礎專業知識面可能不夠寬泛,教學課程內容的設計上很難統一。以內蒙工程碩士班為例,2008~2010年我院共招收學員50余名,其本科專業包括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水文地質、環境工程和巖土工程等近10個專業,如何使每位工程碩士學員在專業水平上都能得到提高,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難題。
3.學習時間難以保障,學員按期完成論文比例下降工程碩士培養多采取學員生源地統一時間集中授課的方式。由于學員多為生產科研單位在職人員,受工作性質等的影響,上課出勤率不理想,影響了課程教學計劃,教學質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工程碩士的學制為3~5年,按期完成論文的學生比例有所下降,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監管工作的不足。
4.專業課教學缺乏針對性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在教學理念上應始終堅持、重視地質基礎知識的傳授及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目前對工程碩士進行培養有時所聘請的教師為其他學位碩士教師,盡管學員受到豐富的理論知識培養,但是缺乏實踐環節的鍛煉。
二、提高地質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建議和措施
工程碩士培養的一個重要初衷,就是對在職工作人員進校不離崗的情況下進行知識的更新和提升。但是,隨著工程碩士教育的發展和認知度的不斷擴大,許多社會人員把其當做快速拿到碩士學位證書的一個捷徑。這就要求我們在擇優錄取的時候,不能僅看考試成績,更要考察其專業背景,嚴把錄取關,做到擇優、擇需錄取。工程碩士具有其自身的特點,一般都有3~5年的工作經驗,如何在短時間內提高效率、抓住重點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要求我們只有具備特色的培養模式才能提高工程碩士培養的質量,從而吸引廣大學員。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優化課程設置,開設特色專業課程高水平專業的師資隊伍是保障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充分考慮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經驗,尤其是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方面,聘請具有較強地質工程實踐能力和豐富教學經驗、能夠將所從事的科研項目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師,組建理論與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如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聘請的授課教師以高級職稱為主體,教授、副教授占85%以上,指導教師高級職稱達100%。建立激勵制度加強校、企業導師的配合,提高導師指導工程碩士的積極性[1]。主要的學位課都配備2名教師,授課期間,如果學生有意見或不滿意,可以及時調換。在對工程碩士的培養中,應注重鞏固基礎、拓寬知識、提高實際應用能力。針對學員特點優化教學課程,加強針對性、增強實踐性。課程安排之前,對學員的專業知識情況進行問卷摸底調查,如畢業時間、畢業院校及專業等。根據學員專業基礎的不同及生產單位的實際需求進行相應的課程設計,緊密結合學員工作實際需求,開設不同的課程,做到有的放矢,開設的課程要對實際生產和科研工作具有指導意義。課程內容上要突出學科知識的交叉與融合,突出專業課緊跟地質學科前沿,保持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和先進性[2]。根據近年專業細化的特點,增加選修課的比例,鼓勵學員選擇相近專業的課程,拓寬學員的知識面,力求培養復合型人才。工程碩士年齡結構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學員的實踐能力較以往有所下降,應加強實踐教學,推出一系列應用型強的實踐課程。如我校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針對地質工程碩士增開了應用構造地質學、應用地球物理、應用地球化學和綜合地層學等專業課程,收到良好的效果。
2.構建靈活的教學模式以往工程碩士授課主要采取寒暑假集中授課的方式。隨著學員人數的增加和合作單位的增多,集中授課方式已無法滿足工程碩士培養的需要,同時這種“填鴨式”的授課方式也存在很多弊端,應提倡互動式,鼓勵討論式、講座式的教學方式。根據工程碩士所在單位的具體情況,充分考慮學生“在校不離崗”的特點,采取校內和校外共同上課的教學模式。針對學員的時間情況進行授課安排,除寒暑期集中外,增設一定的周末班,分散授課。一方面可以解決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利于學生充分消化、吸收知識。目前,集中、分散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全部使用多媒體教學,增加教學內容的信息量,同時加強網絡多媒體教學,方便學員更好的學習。地質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有鮮明的行業特征,具有實踐性非常強的特點。工程碩士教學更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切實加強實踐環節,不僅開展校內實踐教學,針對專業特點組織野外地質實習,而且對學員進行實地的項目指導。通過增加實踐課程所占的比重,突出實踐教學。以實際項目進行教學與討論,教師將項目及最新科研成果作為實例講解,學員拿出單位的科研生產項目進行課堂討論。學員長期工作在一線,知識老化,對科學領域的宏觀認識和學科前沿的把握相對欠缺,應加強先進的理論、技術和方法的傳授。如聘請院士及企業的高水平專家,設置相關專題講座,開展專家系列講座,提高學員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性,專業性和前沿性的認識。如我校翟裕生院士曾為云南、內蒙古、遼寧等工程碩士班多次授課,受到當地廳、局領導及廣大工程碩士生的高度評價。采取多樣化考試方式,如閉卷考試、開卷考試、讀書報告、工程設計和科技論文等形式,把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與工程碩士自身特點緊密結合。
3.校企聯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保證學員出勤率是提高工程碩士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和關鍵。出勤率不高,除了影響自身的學習效果外,也會極大地影響其他同學和老師的熱情,嚴重破壞了教學質量。學員上課出勤率不高和論文答辯率下降是困擾工程碩士培養的2個核心問題。學員出勤率不高又是影響論文答辯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工程碩士出勤率是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首要重點解決的問題。造成出勤率不高的原因,一是單位未能給學員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這是客觀原因;另外就是學員本身不夠重視,沒有足夠的學習熱情,這是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可以通過學校與單位協商解決,主觀原因則需要校企聯合,加強教學監管。首先,在開學典禮的時候強調課堂紀律。其次,授課老師和單位管理人員嚴格執行考勤制度,對無故曠課和缺課達到一定比例的學員作出處罰。以陜西地礦局為例,每個座位貼有桌簽,所有學員按桌簽就座,每次授課前,局人事處領導都會親自前去點名。嚴格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該班所有學員都按期完成了規定課程的學習,按時完成論文答辯的學員比例也比其他工程碩士班高出很多。
4.三位一體,加強學位論文監管學位論文是衡量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直接體現了工程碩士研究生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對學位論文質量應給予高度重視。加強學位論文的監管需要學校、指導教師和工作單位三方協作,共同努力,真正做到三位一體的監管,缺一不可。首先,工作單位要制訂嚴格的獎懲措施,對未能按期完成工程碩士論文的學員要有相應的處罰條例。其次,要建立論文指導制度。導師定期在校內或學員單位組織學生進行學術交流,未能參加的學生應通過電話或網絡的方式向導師提交匯報內容,每次交流均要記錄備案,以便學校檢查。最后,學校要狠抓論文過程中的幾個關鍵環節,包括開題報告、中期考核、中期報告和論文答辯。要求開題報告、中期考核、中期報告以及論文答辯均需在學校進行,規范程序,開題報告和論文答辯的時間間隔要保證在1~1.5年以上。尤其是在學位論文答辯環節中,堅持條件成熟一個,答辯一個,嚴肅認真,不走過場,把好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最后關口。同時將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的質量與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論文要求看齊,并實行工程碩士論文抽查匿名外審制度,開展優秀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評選工作,促進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進一步提高[3]。
地球化學專業學位碩士培養模式創新
1.理論教學階段
針對不同類型的研究生,我們在制訂培養方案時,就注重細節,突出培養重點。如學術型研究生,考慮到其培養目標是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的研究型人才,在基本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引導學生了解地球化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這一類學生,讓他們在一年級下學期就逐漸開始參與重大的基礎研究課題。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中以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質和應用水平的提高為核心,教學內容強調理論性與實踐性課程的有機結合,突出案例研究和實踐研究;教學過程中重視運用小組學習、案例研究、模擬訓練等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比如,我們在“環境地球化學”這門專業課程的講授中,除了介紹基本理論,更多的是講授全國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評價的方法技術、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方法與技術等環境地球化學的實際應用案例,同時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研究興趣和方向,上臺做一次學術講演。這種理論教學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讓學生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的、高水平訓練。
2.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是學生能力與素質培養的重要環節,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合作和創新精神。實踐教學在鞏固理論教學的成果、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學環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近年來,我國各高校由于專業調整和擴大招生,造成教學資源緊張,特別是實習實踐課程更受到環境資源的限制。必須要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把實踐教學作為理論與實際、知識與能力的融合點。
地球化學專業一直都非常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本科階段參加秦皇島北戴河基地地質認知實踐和北京周口店基地地質實習,研究生階段則主要為參與導師研究項目或在產學研基地實習。兩種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實踐環節各有側重。專業型研究生更多地作為項目科研骨干,參與到導師科研項目中。我們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他們熟悉項目論證、設計書編寫、野外樣品采集、室內數據分析、成果報告編寫等環節。對于專業型的研究生,我們給他們足夠的空間來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譬如讓他們組織野外工作,參與成果報告的編寫。同時注重吸納和使用社會資源,合作建立聯合培養基地,緊密聯系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良性互動機制。學術型研究生較多地從事基礎性理論研究項目,除了熟悉項目運行機制外,重點是要把握研究領域的創新。我們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積極鼓勵他們參加各類國內外的重要學術會議,積極指導他們撰寫高水平的學術論文。
這對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盡快提高專業素質等都大有裨益。同時使學生們通過參加項目的攻關,學到了創造性思維的方法,提高學生實際科研工作的能力。
3.論文設計環節
論文環節是學生培養的重要一環,也是對整個培養過程的一次系統總結。我們在向學生提供畢業設計(論文)選題參考的同時,必須聯系實際、結合科研課題和學生個性特點進行,提供多種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方案供學生選擇。同時建立嚴格的畢業設計程序和規章制度,教師要認真管理,能使學生學到必要的從事科研工作的方法。
如前所述,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存在差異,如專業型研究生主要面向應用領域,其學位論文選題主要來源于國家社會經濟現實需求的應用課題,具有明確的應用價值,體現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方法、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論文不是紙上談兵,我們很早就開始注重對學生論文應用性的指導。2009屆有一名碩士研究生簽約某省地質調查院,導師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及時調整了其論文計劃,指導撰寫與該省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項目相關的畢業論文,該生到用人單位后很快適應并勝任了工作,獲得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我們在論文答辯中,除了邀請高水平研究機構的專家參加,也注意吸收相關行業實踐領域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參加,形成應用與學術領域的良好互動。不僅成功應對了當前就業難題,提高了人才培養水平,還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4.創新精神的培養
同志曾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我們的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除了教學手段的創新外,我們還格外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美國、英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地學教育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三類課程: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綜合研究性課程。國內的高校現在也基本遵循這樣的課程體系。
我們重視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學轉化,特別注重提升團隊教師的科研能力,間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鼓勵教師把科研成果引進課堂,引進教學實踐的全過程,教學與科研并舉,形成既出成果和效益,又培養人才的良性循環局面。
我們努力營造一種奮發創新的氛圍,譬如,定期地開展一些學術沙龍活動,邀請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來講學。讓研究生擔綱主講人,介紹研究進展,教師和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將研究生推到舞臺上,給他們充分發揮的空間,讓他們既具備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又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這一點上講,學術型和專業型研究生是處于同一個平臺上,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坝旁趯W校,成才在社會”的理念比較恰當地闡明了地球化學教育在社會中的科學定位。
課題名稱開題報告(宋體,三號,加粗)
簡要描述課題概況,主要描述課題要完成的目標。(宋體,小四,150字以內)
一、課題研究背景(宋體,四號,加粗)
(一)工程概況(宋體,小四號)
主要描述工程的具體名稱,位置建設單位,規模,技術經濟參數等。(宋體,小四,300字左右)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宋體,小四號)
主要描述課題研究對工程有何用途,及對本人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有何意義。(宋體,小四,200字左右)
二、課題研究內容(宋體,四號,加粗)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宋體,小四號)
主要描述課題研究哪些內容,或進行哪些項目的設計或計算。(宋體,小四,300字左右)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宋體,小四號)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描述具體目標)(宋體,小四,100字左右)
(三)預期成果形式(宋體,小四號)
施工組織設計文本、計算書、設計說明、或圖紙等,結合課題自選。
三、研究步驟及使用的關鍵技術(宋體,四號,加粗)
(一)研究步驟
研究步驟如下:
200×年×月-200×年×月,具體任務1
200×年×月-200×年×月,具體任務2
200×年×月-200×年×月,具體任務3
(二)關鍵技術
描述完成課題使用的關鍵技術。(宋體,小四,100字左右)
四、課題研究價值(宋體,四號,加粗)
(一)創新點
描述課題的創新點。(宋體,小四,60字左右)
(二)應用價值
描述課題的應用價值。(宋體,小四,100字左右)
五、研究條件(宋體,四號,加粗)
描述課題的具體研究條件,如基礎資料情況,已經掌握了課題研究需要的知識或技能,指導老師的情況等。(宋體,小四,200字左右)
六、參考文獻(宋體,四號,加粗)
1、《××××》,作者名稱,××出版社,***年第*版
2、《××××》,作者名稱,××出版社,***年第*版
3、《××××》,作者名稱,××出版社,***年第*版
4、《××××》,作者名稱,××出版社,***年第*版
5、《××××》,作者名稱,雜志名稱,***年第*期
大學論文開題報告格式范例:
題目:煤礦防治水管理及預防措施
一、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和意義
1、選題目的:
煤礦水害是威脅煤礦安全生產的五大災害之一,其危害程度僅次于瓦斯,礦井水害問題歷來是制約煤炭資源開發和影響煤炭企業安全的重要因素,一旦發生水害,不但會給生產單位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也給職工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隨著泉上煤礦礦井開采范圍的延伸、生產能力的提高及開采深度的增加,其開采地質條件及水文地質條件將變得更為復雜,涌水量進一步增大,水害問題也更為突出,故需要對其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防治水措施等重新進行分析研究。同時,通過對理論知識與實際的結合運用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2、選題意義:
本論文著眼于礦井持續快速發展與安全生產的現狀要求,運用水文地質學、、礦井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巖石學等課程的理論和方法,從充水水源、充水通道,礦井涌水量及其變化、水化學特征等方面對煤層底板灰巖承壓水突水危險性進行分析研究。其研究成果,不僅可查明煤層底板水患影響程度,并對礦井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治水措施,確保安全生產、提升礦井經濟與社會效益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提綱)
(1)研究礦井主要地層、地質構造及其構造演化規律,查明影響礦井生產的各種水害地質因素。
(2)只有建立和形成規范的防治水技術管理秩序,才能有效地開展一系列防治水工作。
三、文獻綜述(國內外研究情況及其發展)
礦井突水嚴重威脅著礦井生產及工人安全,為此國內外專家對影響礦井突水因素和突水機理作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總的來說,可歸納為兩類,
一:以水壓為主要因素,主要考慮承壓含水層地下水力對隔水層的作用,如斯烈薩列夫理論、突水系數等;
二:以礦壓為主要因素,試圖通過研究頂底板隔水層和采動作用下的變形、破壞等特征來認識突水規律。
近年來,對于礦井突水通道,專家、學者從損傷力學、斷裂力學、礦山壓力學、巖體力學及構造地質學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研究結果表明危害最大和難以準確把握的是斷裂構造突水通道;對于突水機理,從“下三帶”理論、礦壓、大中型斷層、小斷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出突水以承壓水通過斷裂構造進入礦井為主;對于突水預測,專家建立了遺傳神經網絡模型、GIS模型、尖點突變模型等煤礦突水預測模型但由于不同地區、不同礦區構造、水文地質條件的復雜性和多變性,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研究方法能對礦井突水進行有效的預測和防治。
四、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課題主要在充分整理研究泉上煤礦區域資料的基礎上,采用地質與水文地質調查、水質分析等當今水文地質研究中行之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泉上煤礦的水文地質條件及其影響分析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并根據分析的成果和結論提出相應的防治水措施。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結合歷史水文資料,對水文變化、防治水措施存在的不足進行全面總結、根據歷史水文資料和實際情況進行對比,進一步優化泉上煤礦防治水措施方案通過專業技術刊物及相關網站查閱相關資料和書籍依據國家現行的有關規范,包括:《煤、泥炭地質規范》、《煤礦安全規程》、《煤礦井地質工作手冊》、《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等,確立相應的標準
六、本課題的進度安排
1、第1~4周現場實習調查階段(泉上煤礦實習)
2、第5周確定畢業論文題目及提綱
3、第6周進行相關資料查閱與檢索
4、第7~8周完成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5、第9~12周完成畢業論文初稿撰寫
6、第13~14周交付指導教師審查,修改完善畢業論文
七、參考文獻
1、柴登榜等。礦井地質工作手冊[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86.
2、郭穎、李智陵等。構造地質學簡明教程。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5.8
3、孫超主編。構造地質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4、徐星寬。礦井突水機理、水害成因與防治[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3.22
5、章至潔等。水文地質學基礎[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5.9
6、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煤礦防治水規定[S].2009.
英文名稱:Mineral Deposits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0258-7106
國內刊號:11-1965/P
郵發代號:82-45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2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本刊為專業學術性刊物??d礦床地質基礎理論、礦床地質特征及有關的巖石學、礦物學、區域地質學、成礦學、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地質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新技術新方法、問題討論、消息報道等。讀者對象為從事礦床地質勘察、礦山開發等工作的生產、科研人員和高校相關專業的師生。
關鍵詞 地質公園旅游系統;研究現狀;研究趨勢
中圖分類號 F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5006(2010)11-0084-09
1 背景與目的
地質公園(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優雅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具有觀光游覽、度假休閑、保健療養、科學教育、文化娛樂等多種功能的獨特自然區域。建立地質公園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地質遺跡、開展科普教育和發展地方經濟。截至2008年,我國已經先后建立了138家國家地質公園,其中20家為世界地質公園。隨著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發展,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逐步展開了對地質公園的研究,其相關理論也在不斷拓展和深入。
地質公園是一個系統工程,然而,通過文獻檢索,尚未發現從旅游系統的角度統計分析、評述地質公園研究現狀、問題及趨勢的文章。本文通過構建地質公園旅游系統模型,對地質公園研究文獻進行全面的統計分析,并評述我國地質公園的理論研究問題及趨勢,以期為研究者和決策者、管理者提供參考。
2 研究方法
2,1構建地質公園旅游系統模型
地質公園作為一種綜合的旅游目的地,牽涉面非常廣泛,如果沒有系統論思想,就難以對其實現有效的闡述和理解。本文認為,從系統論的角度考慮,地質公園是一個開放復雜的巨系統,它是由地質公園客源市場系統、地質公園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統、地質公園旅游保障系統、地質公園旅游支持系統組成(圖1)。
地質公園客源市場系統主要是指到地質公園旅游的現實旅游者或者潛在旅游者構成的系統。根據旅游者的來源地不同,可以將其分為本地客源市場、國內客源市場和國際客源市場。旅游客源市場系統主要研究地質公園旅游者的行為,包括旅游動機、決策行為和空間行為,以及由于旅游者行為引起的客源市場結構和市場特點。
地質公園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統是指地質公園有別于其他一般景區,對旅游者產生特殊吸引力的各種資源和要素的總和。地質公園吸引旅游者的核心主要是地質地貌景觀資源及用它打造的旅游產品――地質旅游線路和地質公園解說體系。具有特定地質主題、串聯了獨特地質遺跡景觀、文化遺跡景觀和節事活動等豐富內容的地質旅游線路和特色、個性化服務的地質博物館、地質景觀解說系統以及地質公園導引標識系統是形成地質公園獨特魅力的主要因素。
地質公園旅游保障系統是指為到地質公園旅游的旅游者提供交通、康樂、食宿、購物及信息服務等多種旅游需求的綜合體,主要包括設施保障和信息服務保障兩個子系統。該系統是使游客旅游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基本保障,其主要功能是為旅游者提供連接客源地與地質公園旅游地的信息服務,在地質公園內為旅游者提供生活必需的設施,以及為旅游者提供游覽、娛樂和購物設施及相應服務,這些功能同時也是增加地質公園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述地質公園客源市場系統、地質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統和地質公園旅游保障系統共同組成一個結構緊密、與旅游者直接聯系的旅游系統,在其還形成一個與旅游者不直接聯系,由政策、管理體制、地質遺跡研究與環境保護、人才培訓、地質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等因素組成的支持系統。在這一系統中,政府處于特別重要的位置(政策和管理)。此外,地質遺跡的研究和保護也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地質公園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2,2確定研究文獻的范圍
首先,本文以“地質公園”和“地質遺跡”為主題,在中國知網(CNKI)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通過“全部文獻”項目,對2001~2008年文獻進行檢索、篩選,截至2008年11月8日,共獲得地質公園研究文獻314篇。
為了更全面地概括我國地質公園研究現狀和進展,本文搜集了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自2001~2008年出版的年會論文集,篩選出有關地質公園研究論文260篇。
另外,為了反映我國碩士生和博士生對地質公園的研究情況,本文分別利用中國知網(CNKI)的“中國優秀碩士、博士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共獲得相關論文53篇,其中,碩士論文50篇、博士論文3篇。最后,將上述3類文獻合并,共得到有效文獻627篇,作為本文研究對象。
2,3內容分析法與歸類統計
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對627篇文獻進行歸類、分析。內容分析法是對各種材料、記錄的內容、形式、含義以及重要性進行客觀、系統和數量化描述的一種研究方法,目的是把用語言表示的非數量化資料轉換為用數量表示的資料,客觀、系統和量化是其突出特點。
從旅游系統視角構建的地質公園系統模型不僅為地質公園建設、管理提供了認識論基礎,而且為本文全面系統地分析、研究我國地質公園的研究現狀及趨勢發展提供了歸類框架。利用上述構建的地質公園旅游系統模型,將獲得的627篇文獻按照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分門別類地歸入各個子系統,然后統計分析,可以獲得地質公園理論研究的全貌及各子系統理論研究的細節,統計結果如表1至表4。
3 地質公園旅游系統研究進展與述評
3,1地質公園研究概況
如表1所示,自從2002年第一批國家地質公園建立以來,地質公園的研究得到了不同學科背景研究者的重視,研究文獻持續迅速增長。但是我國地質公園的研究非常不平衡。地質公園客源市場系統、地質旅游保障系統以及地質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統(特別是地質旅游產品的打造和旅游線路的設計)的研究非常薄弱,僅僅分別占總研究篇數的0.6%、1.7%和7.2%,而且2001~2008年,對這3個系統的研究文獻基本沒有多大的變化,說明時至今日,對地質公園旅游市場系統、旅游吸引力系統和旅游保障系統的研究仍然沒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視。絕大部分集中在地質公園旅游支持系統中地質遺跡調查評價和地質旅游資源開發的研究上,這種狀況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國的地質公園旅游研究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且地質公園的旅游發展處于資源導向型發展模 式上。
3.2地質公園客源市場系統研究進展
地質公園作為一種新型綜合性旅游目的地,其旅游開發和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資源一市場一產品3個核心要素缺一不可。目前我國對地質公園客源市場的研究是地質公園研究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僅僅有4篇文獻。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白凱對陜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進行了基于地質科學含義的游客認知行為研究,提出了淺認知度國家地質公園的概念,并進行了解釋。景艷芳在其碩士畢業論文中,采用調查問卷方法,比較系統地研究了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旅游區旅游者的決策行為、時空行為和游客滿意度。但是,這些開創性研究并沒有真正從“地質旅游”的角度,識別出地質旅游者不同類型、旅游動機、旅游行為特征及其地質公園客源市場特征,研究深度亟待加強。
3.3地質公園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統的研究進展
3.3.1地質公園旅游線路設計研究
地質公園要想在諸多類型的旅游目的地中獨樹一幟,必須具有自身特色,不同于一般景區的地質旅游線路。本文所指的地質旅游線路是一種廣義的概念,是指凡是具有特定的地質主題,串聯了獨特地質遺跡景觀、其他自然遺跡景觀、人文遺跡景觀,并為旅游者展示、解說其地質成因或者地學背景的旅游形式,基本與地質旅游產品同義。共有14篇文獻以比較重的份量涉及了地質公園旅游線路的研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具體個案為研究對象,在分析地質遺跡特點或者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的基礎上,探討地質公園旅游線路的類型,或者簡單設計幾條不同主題的旅游線路,這類研究是地質公園旅游線路研究的主體,占86%。如黃金火對大金湖世界地質公園旅游產品設計與開發的研究即屬此類。另一類是理論性比較強的文獻,但僅僅只有兩篇。莊壽強首次對地質旅游和旅游地質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了辨析,提出了地質旅游線路的三大類型,即彌漫型、插入型和連貫型地質旅游線路,首開地質旅游線路理論研究之先河。楊振之從旅游產品的角度,研究了地質公園的旅游產品轉化問題。
3.3.2地質公園解說體系研究
(1)地質公園解說體系概述與綜述研究。建立完備的科學解說體系,向游人主動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是地質公園區別于一般景區的最大特色。然而,科學解說系統仍然是地質公園研究的薄弱環節。陶奎元等從地質公園解說系統規劃的角度研究了解說系統的結構、建設內容和解說的方式。嚴國泰研究了國家地質公園解說系統的科學性問題和實現途徑。
(2)地質公園博物館研究。地質公園博物館是向游客普及地球科學知識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重要陣地,也是地質公園區別于其他一般景區的重要標志。目前地質公園博物館研究文獻中,理論性和系統性強,能夠切實指導地質公園博物館建設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還處于空白狀態。已有的14篇論文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探討地質博物館建設與地質公園建設關系的,另一類是關于地質公園博物館設計的。例如,曹穎在其碩士論文中,以王屋山一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陳列藝術設計為例,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地質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的方法和理念。
(3)地質景觀解說研究。地質景觀(景點)解說體系是科學解釋地質景點形成機理、普及科學知識的良好途徑,也是地質公園存在的標志,但僅有兩篇文獻專文論及,其余大多散落于地質公園解說系統概述的研究文獻中。莊壽強研究了地質公園中標牌的類型及其表述的內容,認為應該根據旅游者身份的不同,建設專為地質人員設立的地質遺跡點標牌和為普通游客設立的地質景點標牌。由于地質公園地質景點形成機理對普通旅游者來說太過深奧,除了上述物質性的標牌解說之外,還需配備專職的地質導游人員解說,這也是地質公園的核心吸引力和標志之一,然而專門研究地質導游人員如何解說的文獻還沒有見到。
(4)地質公園導引標識研究。對地質公園導引、標識系統的研究也非常薄弱,只有3篇文獻專文論及。胡光曉探討了地質公園景區路標與環保衛生桶的結合機理與路標的設計思路。主要是以個案為研究對象,缺乏理論總結性的文獻。
3.4地質公園旅游保障系統的研究進展
3.4.1地質公園交通、食宿、康樂、購物設施與服務體系研究
由于大多數地質公園是在原有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基礎上建設的,這些景區原有的基礎設施和交通、食宿、康樂、購物等設施已經比較完備,因此,專文研究地質公園基礎設施和旅游接待設施以及服務的文獻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只有王聰在其碩士畢業論文中探討了構建滿城地質公園旅游交通網的問題。如何結合地質旅游資源特色和主題形象,將地質公園的元素有機整合入現有的設施和服務中,體現地質公園特色,將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3.4.2地質公園信息保障體系研究
連接旅游者和地質公園橋梁的旅游信息通道的研究也是當前地質公園研究的盲區,尚未看到專門研究地質公園如何為旅游者提供地質旅游服務(如地質旅行社服務研究)和信息服務的文獻。研究地質公園信息保障系統的文獻全部集中在地質公園的市場營銷方面,但也僅有10篇文章,僅占總數的1.6%。例如,白凱以翠華山地質公園為例,比較詳細地研究了地質公園的市場拓展戰略。
3.5地質公園旅游支撐系統的研究進展
3.5.1地質公園管理研究
(1)地質公園管理體制與管理手段研究。我國已建的138家國家地質公園中,很大部分同時還是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他們分別屬于不同部門管理,由于各自為政造成的“扯皮打架”現象突出。因此,地質公園管理體制的研究理應成為研究重點,目前有7篇文獻涉及了對地質公園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的研究。盧志明建議借鑒九寨溝、黃龍風景區的管理經驗,推行“多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方法。彭永祥以陜西省的地質公園為例,提出了由決策型協調、管理型協調、技術型協調3個層次構成的地質公園保護利用協調的理論模式。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地質公園遺跡保護、游客監測、資源管理的基礎和科學管理的手段。目前,GIS技術在地質公園管理中的應用研究已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集中在碩士畢業論文中。如李富兵等8名碩士在其畢業論文中以具體地質公園為例,探討了地質公園旅游信息系統的構建與實現問題。這些大都是GIS在地質公園中的應用與實踐,有關這方面的理論總結還需要進一步深入。
缺少法律依據是地質公園依法管理的最大缺陷,也是地質公園管理研究的最薄弱環節之一。華國紅等從立法的角度探討了地質公園的法制建設問題,王愛民在其碩士論文中,對完善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的法制建設提出了設想。
(2)地質公園管理策略的研究。分析地質公園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探討地質公園的對策與管理策略是地質公園管理研究的主體。如陳安澤等對中國地質公園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的研究是典型的代表。
3.5.2地質公園人力資源研究
地質公園作為一種新興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 需要大量高素質復合型公園管理人才、環境保護人才、產品開發營銷人才、基礎地質研究人才以及地質導游人才。目前只有5篇文獻專文對此進行了研究。如郭婧對地質公園導游人員的培訓與管理進行了探討。當前,由于地質公園各類管理人才缺乏,已經造成了地質公園建設和管理的諸多問題,需要相關理論的深入研究和對實踐的指導。
3.5.3地質遺跡調查評價研究
地質遺跡調查評價是地質公園遺跡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基礎,也是開展地質科普旅游的前提。目前有183篇文獻對此開展了研究,是研究最集中的領域之一,占總體文獻的29%。地質遺跡調查評價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地質遺跡特征與綜合評價研究,有145篇,占該部分的80%,絕大部分研究是以具體個案為例,描述地質公園內不同地質遺跡的結構與特征,或者從科學價值、觀賞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多是定性描述。如王同文等對泰山的地學價值、自然與文化價值等的研究。另一類是對地質遺跡或景觀成因評價,數量較少,有38篇文獻,如孫洪艷等對內蒙古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青山花崗巖臼的特征及成因的研究。
3.5.4地質遺跡的保護研究
地質公園建設的首要目的是對地質遺跡及其依存環境的保護,保護的基礎工作就是對地質遺跡類別、登錄等進行研究。然而,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非常薄弱,只有13篇文章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討(表4)。陶奎元等對地質遺跡進行了不同角度的分類,為地質遺跡的調查、保護和登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分類不統一,各有側重,在實際工作中也造成了諸多不便,今后需要加強這一方面的研究,制定出一個統一的分類方案。
分析地質遺跡保護存在的問題,探討地質遺跡的保護對策與管理策略是地質遺跡保護研究的主體,共有64篇文獻,占該部分研究文獻的83%(表4)。這些研究盡管提出的地質遺跡保護策略或者保護思路比較全面,但研究大多是面面俱到,深度和理論總結歸納不夠,亟須加強。
3.5.5地質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研究
自從2002年第一批國家地質公園誕生以來,對地質旅游資源的開發和規劃研究一直是地質公園研究的熱點,共有233篇文獻,占總體研究文獻的37%。其中,對地質旅游資源開發戰略的研究有195篇文獻,而地質旅游資源開發理論性較強的研究則比較薄弱,只有38篇文獻。
(1)地質旅游資源開發理論的研究。目前,對地質旅游資源或者地質公園開發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地質旅游資源概念與分類的研究。對于地質旅游資源的定義與分類,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陳安澤等對此做出了開創性和代表性的工作。目前對地質旅游資源概念的定義和分類還比較混亂,仍需要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對此開展深入的探討。②地質旅游資源或者地質公園開發模式的研究。如李曉琴等通過對比生態旅游與地質科普旅游的相同點,認為生態旅游是地質公園旅游的戰略選擇,并從功能分區、產品設計、解說系統等6方面提出了地質公園生態旅游的開發模式。③地質旅游資源或者地質公園規劃理論的研究。后立勝、錢小梅等分別從地質公園的旅游功能、地質遺跡類型和保護利用程度等角度,對地質公園進行了分類。李同德、郭建強等分別對地質公園規劃的性質、調查方法、選址、功能區劃等方面開展了較深入的研究。這些理論性較強的文獻是指導目前如火如荼的地質公園開發建設的寶貴財富。
(2)地質旅游資源開發策略的研究。地質旅游資源開發策略是研究主體,占該部分研究的84%,大多數以具體的地質公園為研究個案,在分析地質旅游資源的特點或者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戰略性的開發方案或者建議。這部分研究大多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對具體的地質公園開發也有借鑒意義,理論深度尚待加強。
4 我國國家地質公園旅游系統迫切需要加強研究的幾個問題
由上可知,我國國家地質公園旅游系統的理論研究非常不平衡,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地質遺跡調查評價和地質旅游資源開發戰略上,而地質公園客源市場系統、地質公園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統和地質公園旅游服務保障系統的研究極其薄弱,而且至今仍然沒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視。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地質公園旅游開發進程的加快,其基礎理論研究已經嚴重滯后于地質公園旅游開發建設的實踐。結合當前國家地質公園開展地質旅游遇到的突出問題,以下幾個方面迫切需要得到加強研究:
4.1地質公園旅游主體的研究問題
設立地質公園,必然要面對3個問題,即地質公園為誰服務?服務對象希望得到什么?如何使服務對象得到所求?這3個問題無一不指向服務對象――公眾。因此,公眾的主體性參與及其受益問題應該是地質公園建設的重要目標。然而現實情況并不樂觀,不少地質公園往往是只見山不見人,缺少人本意識和人文關懷,成了“專業研究者的地質公園”。突出表現在對游客的公眾心理與行為研究把握不夠,如游客的心理及行為特點、參與模式、認知模式等。常常把旅游者看成是純理性人、科學人、地質工作者,自覺不自覺地剔除了地質公園參與者作為輕松愉快的旅游者的角色定位。地質公園既然是“公園”,必然要面向公眾。因此,地質公園旅游服務對象有哪些,不同旅游服務對象需求特征、認知模式和行為規律到底如何,它與其他景區游客的需求異同點是什么等基本問題,是一個非常迫切需要加強研究的領域。
4.2地質景點與地質旅游線路研究問題
地質旅游景點是地質公園開展旅游的最小單位。地質景點與地質公園內的地質點是不一樣的,二者最根本的區別就是看地質點是否對大多數普通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如果有吸引力,這樣的地質點才是地質景點,否則就僅僅是地質點,而很難成為吸引普通旅游者參觀的地質景點。然而,當前國家地質公園普遍存在著地質景點與地質點不分的現象,往往在地質點旁邊插上一個解說牌,就算是開展地質旅游了,直接導致了目前我國大部分地質公園開展地質旅游的“三無”現象,即地質公園內大多數甚至全部的已有旅游景點基本上與地質無關、大多數甚至全部所建的地質點基本上與旅游無關以及導游基本上對地質景點成因一無所知。目前在學術界,對地質旅游景點建立條件、組合規律、命名原則等基本問題的研究仍然處于空白狀態。
在地質旅游線路研究方面,盡管目前有14篇文獻,但是86%的文獻都是淺嘗輒止,僅在簡單分析某個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特點或者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的基礎上,簡單探討地質公園旅游線路的類型,或者提出幾條不同主題的旅游線路,缺乏深入、系統的市場調查與分類。由于對地質公園旅游主體的認知模式、參與特點、行為規律等把握不準,設計出來的地質旅游線路可操作性和指導性較差,基本上與原有的景區線路沒有多大的差別,游客過去怎么游,現在還是怎么游,真正的“地質旅游”并沒有開展起來。
因此,以市場為導向,加強對地質景點建立標 準、地質旅游線路組合規律,以及如何針對不同游客需求與傳統旅游線路整合等研究,是當前國家地質公園旅游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研究的一個問題。這部分的研究需要旅游學者、地質學者等多學科研究者通力合作,融入創造性的思維才可順利進行。
4.3地質公園旅游解說研究問題
地質公園的旅游解說系統過于專業化是目前被人們最為詬病的焦點之一。突出表現為地質景點標牌解說、地質公園博物館布展解說等為一大堆令人生澀難懂的地質專業術語,而地質導游人員對地質景點的解說卻與地質內容無關,仍舊是以往的神話傳說故事,這與地質公園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建設目標難以一致。目前地質公園解說方面僅有的幾篇文獻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忽略了對解說受眾的深入研究。因此,借鑒國外國家公園環境解說的先進經驗,加強對地質公園解說受眾、解說內容、解說方式與解說效果等基本理論研究,理應成為目前地質公園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的焦點之一。
4.4地質遺跡調查評價研究問題
盡管地質遺跡調查評價研究是當前地質公園研究最集中的領域之一,占總體文獻的29%,但是從對地質公園旅游的科研支持與服務來看,目前地質遺跡的調查與評價研究還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對地質公園整體價值與主要地質遺跡獨特價值的“深度”研究不夠,與全國或者全球范圍內同類地質公園或者地質遺跡價值的對比研究更顯不足。這就造成地質公園的標識與導游過程中忽視價值性的表達,旅游者在地質公園的感覺常常是云里霧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使得地質公園的設立好像成了純經濟利益驅動的產物或者形象工程,而無法認識珍貴的地質遺跡的真正價值。(2)對構成地質旅游基本單元的、單體地質遺跡景點的成因研究薄弱,僅占該部分研究文獻的13%,這就使得地質公園開展地質科普旅游的價值大大降低。(3)能夠整合各種資料,對地質公園區域的自然、經濟、人文等景觀的地學背景、地質遺跡或景觀的成景過程“深度”研究不夠。
地質公園是科學公園,如果缺乏對地質遺跡的地質背景、成景過程與地質公園區域各種景觀地學背景的整合研究,缺乏地質遺跡獨特價值深入研究,開展地質公園科普旅游就成了無源之水,直接影響著地質公園存在的價值。顯然,上述研究至關重要,是地質公園最為迫切需要加強的基礎研究領域。
4.5地質遺跡的保護研究問題
地質遺跡保護是設立地質公園的首要目的,然而這方面的研究卻并不盡如人意。除了上述提到的地質遺跡分類研究、保護策略研究存在的問題外,地質遺跡的保護規劃研究也存在較多問題,突出表現在:一是大多數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保護規劃照搬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三圈保護模式,而忽視了地質公園內地質遺跡主要是以點、線、面交互存在的實際,保護流于形式;二是地質公園保護規劃與其他規劃如城市規劃、土地規劃、旅游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自然保護區規劃銜接性與整合性差。其結果自然是地質公園邊界與其他規劃邊界模糊不清,加之規劃面積不當,地質公園內地質遺跡保護與潛在的礦產、水等資源的開發矛盾重重,使地質遺跡保護規劃難以得到切實執行。因此,如何設計具有地質公園特色的地質遺跡保護與旅游開發模式,如何整合與其他規劃的關系等重大理論問題,亟須學術界深入研究。
4.6地質公園體制與機制創新研究問題
近些年,旅游景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創新問題已經成為旅游行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旅游景區的體制創新在政府層面、業界和學術界都備受關注,各方面都為此積極探索和實踐。目前我國國家地質公園管理條塊分割、政出多門,地質公園管理體制與機制問題仍然是制約國家地質公園遺跡保護與旅游發展的瓶頸之一。
實際上,目前我國國家地質公園大部分面積巨大,如內蒙古克什克騰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為1750平方公里,占整個克什克騰旗總面積的8%,是一個集第四紀冰川遺跡、花崗巖地貌、火山遺跡、溫泉資源、沙漠、草原、河流及湖泊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公園。其中包含了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等,是一個典型的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大型綜合性地質公園。因此,國家地質公園的利益相關者非常復雜,不僅包括上述不同的資源主管部門及政府機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而且包括旅游者(大眾旅游者、地質旅游者、生態旅游者)、旅游業(旅游經營商、交通經營者、飯店、旅游零售商等)、當地社區(直接旅游就業者、非直接旅游就業者、當地企業人員)、壓力集團(環境、野生動物等非政府組織)、媒體等其他利益相關者。不同的利益相關者訴求不同,經常發生矛盾和沖突。所以國家地質公園體制與機制創新,不僅要考慮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而且要考慮社區、旅游者、非政府組織、旅游業等各種旅游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只有所有的地質公園旅游利益者同時實現自己的利益,地質公園的旅游可持續發展目標才可能真正實現。
然而,目前大多數國家地質公園還沒有建立一個合理的利益協調和分配機制。利益相關者角色的錯位、缺位,其間關系的交叉、矛盾是制約我國國家地質公園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如何界定國家地質公園旅游利益相關者類別、地位及其利益訴求,如何研究在國家地質公園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建立一個多目標、多受益主體的和諧共生的利益協調和分配機制,是國家地質公園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之一。顯然上述內容需要不同學科專家的深入研究,為國家地質公園的規劃建設和經營管理提供實踐的指導。
論文摘要:本文結合吉林大學實習基地建設的實際,闡述了野外實習基地建設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中的意義。提出了基地建設中如何發揮基地特點和綜合。通過基地建設,實現輻射示范作用及資源共享。
地球科學的各個學科均以自然界為天然實驗室,野外現場教學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在教育教學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強地球科學實踐教學環節、加強野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地球科學學科性質所決定的,是培養具有創新型地學人才的重要措施,直接關系到地學基礎人才的培養質量。通過野外實習,可以培養學生獨立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野外生存和開展工作的能力。加強本科生野外實踐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野外實習基地建設,同時,一個建設良好,具有輻射示范作用的野外實習基地,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發揮教學資源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吉林大學興城野外實習基地經過多年建設,結合遼寧濱海地區得天獨厚的地質條件,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并得到國內外多所大學的首肯,在資源共享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
1吉林大學興城野外實習基地概況
吉林大學興城野外實習基地位于遼寧省興城市東部釣魚臺海濱,基地前身為教育部療養院,總占地面積10.9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54萬平方米?;亟ㄖ艠愕溲?,全部青磚砌就,屬蘇州園林式建筑風格,基地基礎設施較為齊全。
遼寧省興城地區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華北地塊北部燕山臺褶帶東段,東南為華北斷坳,41:AI~內蒙地軸。興城地區燕山臺褶帶基底由太古宇建平群和片麻狀綏中花崗巖構成,中、新元古界為厚度巨大的燕山型沉積;古生界為典型華北型沉積;中生育陸相火山一沉積巖系。教學實習區域近2000km,地質條件十分優越,地質教學資源非常豐富,在國內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為培養地學人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實習、研究條件。
自2003年興城教學基地建立以來,經過近7年的基地建設,已初步完成基地各項建設任務。目前,興城教學基地已形成教學資源豐富、生活設施齊全,地質實習配套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完善的綜合性地學人才培養基地。興城基地適合于二年級地學類各專業學生教學實習和地質學專業生產實習。
2興城野外實習基地的特點及功能
興城基地的基本地質條件和區域地質特征在國內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興城周邊的遼西地區,地學教學資源得天獨厚,有中國華北地區25億年前形成的最古老大陸地殼_太古宙綏中花崗巖;18億至8億年前的古大陸裂谷沉積——長城、薊縣、青白口系;華北地臺最穩定的古生代蓋層;產出舉世聞名的中華龍鳥、孔子鳥、享譽“世界第一朵花”的最早期被子植物一中華古果的中生代“熱河生物群”化石產地;以楊家仗子鉬礦為代表的各種礦產資源;奇特的海岸帶地質地貌、典型的河流地質作用現象;還有以“寧遠古城”為代表的歷史人文景觀。
興城野外實習基地具有面向地學類專業進行多層次、多專業、綜合性的教學功能。能夠提供地質類專業二年級的教學實習;三年級的生產實習;土地資源管理業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二年級專業實習;地理科學專業的旅游資源實習;地學類各專業的測量實習;地學類各專業的部分畢業實習等。經過七年多的建設,已經搭建起我國華北地臺典型地質內容的綜合性野外實踐教學平臺。通過在該基地的野外實習,使學生較好地掌握宏觀地學野外工作方法,受到大信息量、高復合度的野外綜合訓練,綜合素質得到較大提高。
3興城野外實習基地建設
興城野外實習基地自2002年9月開始立項并進行可行性論證,2003年暑期正式實施野外實習,至今已歷時九年。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每年都派出一定的具有豐富野外經驗和教學經驗的教師開展基礎地質、地質教學路線的研究工作并對基地學科進行教學實習內容、教學方法建設。至2009年底,設計并完善野外地質教學路線共17條;典型地質剖面14條;野外地質填圖區4個(合計面積約200km),完成了二年級興城教學實習指導書的編寫工作,修編了1:20萬的教學用圖2幅,1:5萬的教學用圖5幅。
經過多年努力,利用世行貸款項目,建立了“虛擬野外實習系統”改變了傳統的地質野外實習教學模式,加快了地質學教育的信息化步伐。實現野外地質信息共享以及野外地質信息的長期積累,建立野外地質知識庫。用戶只需要網絡瀏覽器,即可登錄使用虛擬野外地質實習基地,所有的數據都存放在服務器中,通過B/S模式按需下載到用戶計算機中,節省了大量的計算機資源。虛擬野外地質實習系統提供全天候的服務,滿足用戶任意時間的需求,使地質野外實習教學并不局限于每年的野外教學時間。學生可以對野外實習內容進行實習前預習,實習中復習,不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實習質量。
2009年,教育部和國土資源部簽署教育部、國土資源部共建吉林大學地學部協議書》,其中野外地學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一項重要內容。2010年4月,國土資源部國家地調總局結合興城野外實習基地建設,給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下達了《遼寧1:25萬錦西市(K51C004001)(1/2)幅區調修測》項目,項目撥款合計共150萬元;吉林大學對興城野外實習基地建設也給予高度重視,按照《吉林大學“985工程”拔尖創新人才改革與創新計劃》,在2010至2013年度,為野外地學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提供總計450N元資金支持。上述項目的實施,對基地軟硬件建設都將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應用型;畢業論文;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025-01
和學術型大學的培育目標不同,培育大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創新能力對于應用型專業顯得尤為重要。應用型人才的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本科教學的各個環節,而本科論文作為畢業生總結性的獨立作業,是學生運用在校學習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去分析、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的實踐鍛煉過程,也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習成果的綜合性總結,是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這一系統工程的重要的最后一環。然而,當前我們應用型本科高校畢業生的畢業論文質量參差不齊,很多畢業論文質量很不理想,沒有起到畢業論文對本科生應該有的積極影響,影響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1.應用型本科畢業論文現狀
有些學生缺乏基本的科技論文寫作技能和技巧,口語化現象嚴重,書寫格式不規范,對文獻的引用、標點符號的使用、圖表繪制的說明任意使用,論文專業化和學術化水平不夠。平時的課程論文沒有嚴格按照學術論文的要求來對學生進行鍛煉,沒有掌握論文寫作的技能和技巧,沒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論文寫作習慣,因此在畢業論文寫作中專業化和學術化水平不夠。
歷屆畢業論文選題范圍基本相似,甚至同屆學生的選題也經常出現雷同現象。很多學生不能很好的將自己的專業學習和自己的興趣愛好很好的結合起來,甚至連專業實習都變成了一項單純的培養任務來看待,不能從實踐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只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因此寫出來的論文既毫無新意也毫無價值可言。很多學生在畢業論文選題上都面臨題目過大,沒有針對性的問題。同時在論文架構上,章節排列上,邏輯性不強,各部分之間關系不緊密,所運用的材料不能很好的印證論點,使得論據說服力不夠,對論點的支撐就顯得過于牽強。平時學習過于浮躁,對理論學習不夠扎實,對所學知識運用不能自如,同時,在論文寫作時查閱資料不夠,缺乏對相關資料的學習和吸收,同時對畢業實習也不夠重視,從而使得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理論和實際不能很好的聯系,對問題分析的不透徹、不合理。
2.應用型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原因
近年來,應用型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不斷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狀況下,就業壓力普遍較大,對于應用型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再就業面前,一切都要為找工作讓步,尤其是畢業論文的書寫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對畢業論文的要求普遍較低,大部分學生對畢業論文的要求僅限于通過。不僅學生看重工作,學校、老師也普遍重就業輕學術,在就業率的重壓下,學校和指導老師對畢業論文的要求標準也是一降再降,甚至符合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即可,對于內容基本不予過問。因此在這種重就業、輕學術的學術大環境下,畢業論文的質量可想而知。
畢業實習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為畢業生的畢業論文選題和研究提供資料,但是目前很多學生僅僅把畢業實習當做一個硬性任務,而不是把實習當做自己畢業論文的研究來對待,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分割成兩個互不相關的部分。所以很多畢業生在寫畢業論文時,覺得沒有東西可寫,言之無物,往往是過分往基礎研究靠攏,從而不能很好的理論聯系實際,把畢業實習很好的利用起來,作為畢業論文的選題來研究。對畢業論文成績的評定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完全有指導老師自己決定,再加上指導老師指導論文較多,工作繁忙,因此對畢業論文的指導往往比較缺乏,不能嚴格嚴重畢業論文應有的程序進行。
3.應用型畢業論文質量提升對策
針對畢業論文質量下降,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嚴把質量關,把畢業論文的質量提上來。
3.1 綜合考慮,合理安排寫作時間。由于目前畢業論文寫作時間安排比較靠后,與畢業生找工作的時間和考研的時間基本重合,各院??梢跃C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酌情提前安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寫作時間,例如把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寫作時間安排在大四上學期,錯開畢業論文和其他事項的重合,未畢業論文的準備和寫作流出充足的時間。
3.2 加強對畢業實習的利用,理論緊密聯系實際。學生親自參與到具體的實踐中去,通過在具體實踐中進行體驗,發現問題,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然后通過認真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這種從實踐經驗中選題的做法,首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其次能夠緊密聯系實際,把理論和實際很好的結合,再次,可以使論文內容比較充實,從而避免空洞的理論論述,使論文言之有物。做到這些畢業論文的質量自然很容易提高。
3.3 嚴格規范,加強管理。應該建立畢業論文嚴格的書寫規范和寫作流程,明確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結合實際制定具體詳細的規章制度,從畢業實習到論文的選題,到指導老師的選擇、到畢業論文的任務、撰寫規范和模版、畢業論文過程管理流程、考核辦法、畢業答辯以及畢業論文的整理、歸檔等環節,要嚴格執行。
結論:應用型本科畢業論文是畢業生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系統的檢驗,也是高校辦學教育質量評估的一個重要指標,它的書寫既需要學生知識的積累和專業能力的訓練,同時也需要學校嚴格的規章制度和管理以及指導老師的認真指導。應用型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提升需要多管齊下、多方努力,共同提升。
參考文獻:
[1] 劉港.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途徑 [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0.2.
[2] 宋媛,劉艷改,黃朝暉.本科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和幾點建議[J].中國地質教育,2006.
[3] 黃燦.獨立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高研究[D],2012.4.
[5] 孟遠,郭洪霞.借助企業實訓平臺,提高應用型本科畢業論文質量[J],現代企業教育.
[6] 上官敬之,郝景亞.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探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9.
[7] 龍花,楊本俊.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畢業論文問題探討[J].科教文匯,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