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1: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研究背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揚州“親近母語”課題的廣泛開展,人們越來越覺得只注重一本教科書是封閉的教學,犧牲的是個性、是創造、是自學的能力,是對學習語文興趣的扼殺,于是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在課余時間的閱讀。所謂的課外閱讀,是指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閱讀活動。它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堂閱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綜觀當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現狀,形勢不容樂觀,突出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閱讀興趣比較單一:休閑性閱讀占據學生課外閱讀的大部分時間,這些書與文學經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維火花,少了許多描述人性的閃光。(2)閱讀習慣和閱讀量大相徑庭:家長受過比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們的孩子通常會比所受教育比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閱讀習慣、更長久的閱讀時間、更大的閱讀量;家長的興趣指向及言傳身教影響著孩子們的習慣養成。(3)課外閱讀的時間的比重減少:電視、電影、上網等多種活動方式的包圍之下,孩子們的課余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孩子們有了更多活動選擇;同時,在這些活動方式的沖擊下,課外閱讀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時間被無聊的電視節目占據著,學生變得不愿獨立思考,特別依賴其他人。(4)閱讀消費較少:經調查,小學生的諸多消費中,用于娛樂的消費遠遠高于購買書刊的費用。(5)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閱讀能力正在退化:學生缺乏閱讀課外讀物的習慣,缺乏獨立思考、獨立閱讀的能力。閱讀的退化不僅會使人的思維遲鈍,智力功能萎縮,導致學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會危及民族基礎素質,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課程標準》進一步明確強調了小學階段應完成145萬字的閱讀量,并且積極倡導“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標志著我國語文教育進入一個新紀元。閱讀是語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閱讀教學體系,成為目前中小學語文教育界日益關注的焦點。如何有效地開展語文課外閱讀實踐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是當前一個亟待研究的重大課題。
本課題雖有人在研究,但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是很理想,尤其并未解決小學生愛讀、想讀這兩個基本而關鍵的問題。
二、研究目標
因此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以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的主動性為總的出發點和歸宿,創設“小學生主動閱讀”的系列活動,建構課外閱讀教學的網絡化溝通的理想模式,激活學生潛在的語言表達因素,使學生愛讀、想讀,探索有利于小學生課外閱讀積累主動發展的有效途徑。結合開展“讓好書引領學生成長”活動,給處在記憶黃金時期和人格形成時期的寫學生,播下最好的種子,撒下最好的養料,讓小學學生閱讀經典,閱讀思想,閱讀精神,讓學生一步步浸潤在書籍的海洋里,豐厚文化底蘊,培養健全人格。引導學生觀察體驗生活,真情閱讀,在基礎上,努力培養“書香少年”。
三、研究意義
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借助豐富的人類文化精品滋養學生的心靈,充實學生的頭腦,無疑是使孩子終生受益的重要措施。怎樣在新的課改背景下,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閱讀課程資源,實現課內外閱讀教育的銜接和整合,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激發和閱讀方法的指導,是我們選擇本課題研究的初衷。我們認為,開展對本課題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幾方面的重要意義:
1.“終身學習”型社會發展的需要。
社會的發展、科技的創新,使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在倡導“終身學習”的今天,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外自主發現和學習新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積極地閱讀課外健康讀物的學生,往往文化修養較為深厚,生活視野開闊,個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將自己束縛在題海里,連報紙也不翻一翻的學生,其性格上孤僻憂郁,急躁畏難的情緒日益嚴重。孩子是未來社會的希望,孩子們健康的成長才能使我們的社會健康的發展。
3.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博覽群書的人,比孤陋寡聞的人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工作能力。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獨立思考能力,為將來自學更多知識和技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4.學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
我們認為學校不應只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更是一個育人的搖籃。許多經典名著,雖然時間已久遠,但是著作中閃爍著的人性的溫暖,卻依然能夠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人文化的校園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環境,人文化的教育環境需要培育思想修養較高、文化底蘊濃厚的學生。這正是我們為實現辦學目標而開展的一項重要的教改實踐。
四、課題名稱:
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研究
五、研究內容:
1、營造書香文化,徹底改變農村小學課外閱讀觀。
很多有識之士在提到如何改變學生課外閱讀現狀時都提高了“書香校園”這個詞,但我們認為,“校園”在這里只是環境的一個別稱,是一種形式上的東西,很多學校都高舉“營造書香校園”的旗幟,但只是在標語、名人名言上下功夫,在圖書室里課外書籍的數量上下功夫,在學生讀書的量上下功夫,這些當然都是需要的。但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意義沒有真正的理解,他們還是將課外閱讀的目的“鎖定”在考試和作文上,這樣的“書香校園”對學生是很不利的。我們認為,要營造書香校園,首先要營造一種書香文化,讓農村小學生知道為什么要讀書,如何去讀書,讓他們知道書在他們人生歷程中的重要性,從而形成課外閱讀的內驅力,真正自覺自愿地去讀書,讓讀書就像吃飯一樣變成一種習慣,一種需要,以徹底改變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觀。
2、打造書香學生,積極探索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途徑
綜觀諸多有關課外閱讀的論文,其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有:推薦閱讀書目、擴大閱讀范圍、開展閱讀活動、寫好閱讀筆記等等,這些都是好方法。但仔細研究這些論文,我們便可發現,這些都是初步的表層的做法,那么,推薦閱讀書目以后怎么做的?擴大閱讀范圍之后怎么跟蹤學生的?開展閱讀活動效果的持續性做法是什么?如何對待學生的閱讀筆記的?對于農村小學生,我們還可以提出如下問題: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如何保證?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如何消除留守狀態帶來的影響?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如何實現家校結合?如何利用農村的大環境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等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的。在農村,打造書香學生的難度雖然大,但我們想,只要我們,只要我們攻克了以上難關,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藍天必定是必定會更加明澈!
3、構建書香人生,著力研究課外閱讀效果的可持續性
“是的,讀書是為了人生,而不是為了在這物欲橫流的塵世贏得一席耀武揚威之地;更不是為了在這世態炎涼的社會爭得多少功名利祿。讀書,這種質樸的過程只不過是想把自己簡陋卻不失尊嚴的人生變得五彩斑斕,變的充實,變的天真淳樸,讓屬于一個靈魂的本質放射出光芒,折射出生命的美麗……”這段話真正道出了讀書的真諦之所在!我們認為,讀書不僅僅是為了作文,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為了將來能考上重點大學,為了使自己將來能夠飛黃騰達。我們能不能通過對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實效性的研究達到一種考試、“書中自有黃金屋”以外的東西?我們能不能通過對小學生課外閱讀實效性的研究,對農村孩子的人生觀產生影響?我們能不能讓農村學生懂得:“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應該伴隨著讀書而發展”(朱永新)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我們認為,這就是通過我們的指導而達成的課外閱讀效果的可持續性的問題了!
六、研究途徑
(1)構建學生課外閱讀的網絡,創造條件,主動閱讀
(2)改革評價方法,將課外閱讀的評定納入學期語文學習評價中去,為學生提供交流、展示、欣賞習作的時空。建立讀者意識,為學生提供交流、展示、欣賞的時空,提供發表見解的機會。將學生課外閱讀的主體愿望變為一種習慣。
(3)教師定期推薦閱讀書目,推薦訂閱少兒期刊、報紙;教師堅持為學生誦讀經典;教師利用閱讀教學時間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并指導中高年級學生寫讀書筆記。
(4)每個教學班級設立圖書角,在每個年級建立學生個人圖書交流中心;定期舉行學生好書推薦活動。每個班每學期出兩期有關“課外閱讀”的墻報或者黑板報,同時由語文教研組牽頭,每學期出一到兩期櫥窗墻報,并設計一些小的欄目:如“好書大家讀”“讀書感悟”“讀書心語”等。
(5)背誦《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小學生必背古詩;同時與我校承擔的《親近母語的研究》這一課題相結合,閱讀《親近母語》教材中所要求的學生必讀文章,及時寫好讀書筆記,提高讀書的效果;通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評比競賽等活動;定期評選“讀書大王”、“誦讀大王”、“讀書小明星”、“小小藏書家”等。
(6)課內外及時銜接,教師輔導學生鏈接課內延伸至課外的相關書籍文章,拓寬視野;教師撰寫教育日志,建立學生的閱讀檔案,積累好一系列過程性資料。
(7)與名著對話是我校的課外閱讀的傳統,在研究過程中,將把這一活動進一步落實、深化、以使得我校的學生在畢業只前實現與中國的四大名著對話。同時,結合上級有關部門的要求,實現有關其他國內外有關名著的對話。
七、研究方法
(1)文獻法:通過查閱文獻,學習教育理論,了解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通過廣泛吸收和借鑒成功做法和先進經驗,為課題研究尋找一條捷徑。
(2)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法與觀察法相結合,對實驗班學生采取實驗前問卷調查,閱讀情感測試;實驗中閱讀表現觀察;實驗后再次調查、測試,前后對比。
(3)群體研究與個案研究結合法:在群體主動性研究的同時,進行個案跟蹤研究。
(4)經驗總結法:及時從課題實驗中總結得失,撰寫研究報告,實驗論文,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
八、成果顯示
1、負責人撰寫《研究方案》、《開題報告》,《結題報告》。
2、其他的研究人員完成《論文集》。
3、案例集
4、教育日志
5、學生作品
讓學生有每日讀書的好習慣,有充滿智慧的大腦,有優雅的舉止和談吐;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著力營造濃郁的書香校園、書香門第。為學生辟出個體自主活動的時空,發揮閱讀課堂教學的輻射作用,引導學生觀察體驗生活,真情閱讀,在基礎上,努力培養“書香少年”。
八、組織機構
顧問:潘湘云何治平
組長:尤興勝
成員:王艷朱彩萍潘文琴謝小花
沈紅梅王軍戴萍嚴肅
思想品德教學,要從現實生活中選材,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究,體驗生活的快樂。因此,在教學設計上,要突破以往的教學思路,以新的教學方式呈現學習資源。例如,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課時,我帶領學生走進了生活的“困惑碰碰車的游戲”:(1)下課了,同學們迅速走出教室做游戲,而成績優秀的你也是如此,卻發現你的好朋友正為一道難題愁眉不展,此刻你怎么辦?(2)放學了,雨下得正大,你打著一把雨傘跑出校門,卻想起未帶雨具的同學,此刻你又怎么辦呢?(3)學校里,你突然生病,想一想同學們又是怎么做的?(把你的想法、做法通過表演做出答案)學生躍躍欲試,興趣盎然,爭先恐后地上臺表演,教室里回蕩著熱烈的掌聲,陣陣的喝彩,課上活了,學生的積極性高了,興趣也濃了,答案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落實了,體現了思想品德教育以人為主,引導兒童健康、愉快地生活、負責友愛地生活,動腦創新地生活,感受快樂和童趣。并通過榜樣和群體來影響行為,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教育,自主探究實現了教育的目的性,體現了德育價值的追求。
二、創設生活情境,感受現實生活
傳統的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是以道德知識及其學科為載體,通過說教形式讓小學生理解并牢記道德知識,在這個過程中,道德條目具有權威性,不允許學生去懷疑、去思考。上課就是通過教師說服、規勸或獎懲,使學生無條件地接受這些內容,思想品德課枯燥無味,達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脫離了兒童的現實生活,在教學《主動做家務》時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學模式,首先我深挖教材,把握重點,設計了這一教學環節:班級就是我們的家,我就是媽媽,用你們充滿智慧的雙眼去觀察一下我們的家,用行動告訴“媽媽”怎樣令她滿意。馬上看到同學們眼睛亮了,頭腦靈活了,不多時全行動起來,整理自己的書桌,排放自己的桌凳,撿起地下的垃圾,擦門窗玻璃,就連圖書角的、工具處的掃帚、水桶、臉盆都各就各位。于是我相機點撥:“作為媽媽,我好幸福,有這么一幫懂事的孩子,再看看我們現在的家,大家有話要說嗎?”就連平時最不愛講話的程陣(化名)也講話了“:我覺得我們的家真清潔,真讓人舒服?!蓖瑢W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對笑了。每個同學的臉上都綻放著幸福的花朵。
1.圖片導入。對于小學生來說圖片比文字更加富有吸引力與趣味性,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與動力?,F行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所配插圖并收集相關的圖片,以圖片來導入,這樣更能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我們可以用多媒體來向學生展現桂林山水風光圖,學生如臨其境,為圖片中優美的風景所吸引。這時,我們可以提出問題: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如何來描寫這優美而壯麗的山水風景呢?這樣自然就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文本的閱讀上來。
2.音樂導入。音樂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這在渲染氛圍上具有重要作用。將音樂與文字結合起來,能夠將那些語言所難以描繪的情感、意境等傳達出來,這使得教學更加富有情感性與藝術性,這不失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誘發學生探究動機的重要手段。為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收集相關的音樂,通過歡快的節奏來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刺激學生的聽覺,引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快樂閱讀。
3.懸念導入。小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這正是推動學生產生源源不斷學習動力的源泉。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根據小學生的特點來設計富有探索性與挑戰性的問題,以問題來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制造認知懸念,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帶著強烈的閱讀動機來展開主動而積極的閱讀活動。
二、確立地位,引導學生主體閱讀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教師與文本互動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體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閱讀實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睂W生是學習的主人,是閱讀的主體,以往的閱讀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的思想與思維代替學生的行為,學生只是機械而被動的參與者,學生根本沒有閱讀的機會,將閱讀課上成了教師條理分析的講解課,這樣的閱讀教學注定是失敗的。新課改下的閱讀教學所要構建的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雙主型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教師發揮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展開主體閱讀,在閱讀中生成獨特見解,實現個性化閱讀、創造性閱讀。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閱讀,更為重要的是要保證學生閱讀的空間,也就是說要保證學生思考的獨立性與探究的自主性。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就要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實現與文本的對話、作者的互動。因此,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的思考,不要只是浮于表面,而是要將文本與特定的場景、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在閱讀時才不會只是就字面來理解,而是能夠將文字與特定的社會環境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達到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才能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與心靈互動。
三、質疑問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問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思維不斷發展進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設計一系列富有深度的探索性問題,讓學生帶著特定的問題來展開主動閱讀,讓學生的閱讀更有針對性。同時通過提問,教師也可以了解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減少無效教學,讓教師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提問的方法為學生的思維指明方向,幫助學生不斷探尋,進而解決問題,形成有效的思維能力。教師的提問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提問要注意時機。要選在學生思維關鍵處提問,以便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撥云見日,忌不分主次、滿堂亂問。
2.提問要精心設計、富有創意。簡單的“是不是”的提問并不能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思考,必須要精心設計提出的問題,最好提富有創意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進入緊張的思維狀態。
3.更為重要的是要鼓勵學生自主提問。閱讀不僅要回答他人所提出的問題,更為重要的還是一個學生自主提問、自我分析與解決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質疑,要讓學生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教材,要敢于挑戰,善于質疑,勇敢地提出問題,這樣才能將學生的閱讀推向,讓學生的閱讀更有成效,更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與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四、培養習慣,幫助學生學會閱讀
良好的習慣會讓學生終生受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那么學生的閱讀是在和諧而融洽的氛圍下展開的,而且更能力排困難,堅持到底,以達到預定的閱讀目標。這樣的閱讀是主動、快樂而有效的,這正是小學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
1.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閱讀中也是如此,只有展開充分的預習,學生才能發現問題,并運用自己的知識來解決部分個體可以解決的問題,進而明確自己的薄弱環節,以便在教師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聽課,這樣更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2.養成邊讀邊思的習慣。閱讀與思考是一個有機結合體,只閱讀不思考就是白讀,并不能促進知識的內化與能力的提高。要讓學生養成邊讀邊思的好習慣,這樣才能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達到深層次的理解。
3.養成動筆的良好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動筆的好習慣,在閱讀中不管是遇到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語或句子,或是優美的語句、精彩的段落,抑或是有不同見解與獨特感受,都要善于動筆,用筆來進行標記,用筆來記錄自己的心得與感受。
月日,看望民盟、民進聯組會政協委員,提出“八個為榮、八個為恥”重要論述
反映人民心聲、代表人民意愿,就必定贏得人民支持、受到人民擁護。
同志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集中表達了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心愿,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八榮八恥”不脛而走、廣為傳播,迅速成為社會各界共識。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版權所有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逸為恥?!蓖镜闹匾撌?,概括精辟,寓意深刻,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的本質要求,體現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是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進一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
榮辱觀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經濟社會順利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要深刻認識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彰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必要性。社會的深刻變革,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的相互激蕩,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產生了多方面影響。熱愛祖國、積極向上、科學文明、團結友愛,是我們社會精神風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榮辱、不辨善惡、不分美丑的現象還大量存在,不僅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也阻礙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事實證明,沒有健康的社會風氣,沒有良好的道德水準,一個國家的經濟再發展,綜合國力也強大不起來,更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彰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性。我國是一個有億人口、個民族的發展中大國,加快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礎,也需要共同的道德規范。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提高人的素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知榮棄恥,褒榮貶恥,揚榮抑恥,才能明榮辱之分、做當榮之事、拒為辱之行,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發活力,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共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彰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緊迫性。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需要全體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個社會有穩定的內在秩序。一個精神缺失、進退無據、無所依憑的社會不可能構成和諧;一個榮辱顛倒、是非混淆、美丑錯位的社會無法實現和諧。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才能形成維系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和道德風尚。
因此,對今天的兒童少年進行適當的抗挫折教育,增加一些磨練,使他們懂得如何正確對待挫折、失敗、困難,從而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堅強的革命意志,對于他們將來的成長,對于我們民族未來的發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一、實施抗挫折教育必須遵循科學規律。
要制訂科學的實施計劃,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分步實施。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低,表現千奇百怪,情況千差萬別,對學生實施抗挫折教育,一定要摸準病情把準脈,區別不同情況對癥下藥。必須充分注意到學生之間的差異,了解其行為的特征,破譯其內心的密碼,根據不同對象,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比如,有些學生各方面都比較出色,或者在某些方面有著別人無法比擬的長處,經常受到表揚,成長比較順利的青少年,往往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較低。他們自身顯露出的“光芒”使他們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別人也容易只看到“光芒”而忽視他們的不足。一旦有人指出其缺點或不足,他們往往難以接受,更經不起挫折和磨難的打擊。因而,對于顯示出這樣那樣“光芒”的學生,可以故意設置一些挫折,故意不表揚,不肯定某些優點,使其在受挫中得到磨練,以彌補他們心理鍛煉上的缺陷。又如,那些學習較差的同學往往比較多地表現出怯懦和自信心不強,在挫折和失敗面前往往表現為無所適從。要提高這部分青少年的自信心,必須多一些鼓勵和肯定,從而使他們建立起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勇氣。
二、實施抗挫折教育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各教材中有關不怕困難,戰勝挫折的內容,采用講明道理、直觀引導、設置障礙、模擬訓練等方法,啟發學生懂得每個人在成才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必須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挫折面前不氣餒,敢于奪取勝利,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抗挫折意識。在實施抗挫折教育中,心理測試和心理咨詢是必要的,它對矯正學生的不健康心理,正確施教,培養學生的優秀心理品質是不可缺少的。
三、活動課程和豐富多采的課外活動是實施抗挫折教育的重要途徑。
小學生都喜歡參加課外活動,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確定切實可行的抗挫折教育內容和抗挫折目標。定時間、定地點、定輔導教師、定輔導內容,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磨練意志。要充分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利用板報、墻報、廣播的形式滲透抗挫折教育。重視環境氛圍的教育作用,努力營造抗挫折教育的內部和外部環境氛圍。如在櫥窗里設立抗挫折教育專欄,展示學生戰勝困難的事跡圖片;在班級墻壁上掛上名人戰勝挫折的警句等,使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氛圍中接受教育。
四、要把抗挫折教育納入德育范疇,構建社會、家庭、學校三結合的抗挫折教育立體網絡。
首先要發揮教育委員會、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請老、老八路講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請著名勞模、企業家介紹他們的創業之路,使學生從小培養艱苦奮斗,不怕挫折,敢于競爭的精神。其次,要把抗挫折教育的內容納入家長學校教學和研究范疇,使家長在家庭中有意識地創造抗挫折教育的氛圍及和諧的家庭環境,配合學校實施抗挫折教育。第三,要設立家庭勞動崗,通過家務勞動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五、實施抗挫折教育還需要目標適度。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向前推進,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中小學生的音樂素質究竟怎樣,至今還很少看到有這方面的調查評估結果,以至于我們很難對音樂教育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存在的問題做一個真正客觀全面的、有說服力的結論。往往是從教師教學改革角度評價的多,而從學生音樂素質提高角度評價的少,評價時或者過分悲觀,抹殺了業績,或者又盲目樂觀,夸大了成果。這對我國音樂……
在各地數十位基層音樂教師的參與和幫助下,我們最近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中小學生音樂素質問卷調查。這次調查涉及到北京、上海、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安徽、陜西、江蘇、浙江、吉林、新疆、內蒙古、甘肅、江西、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20個省市自治區。調查學校包括省級、地市級城市學校18所,縣級以下鄉鎮、農村學校11所。調查學生總數為1541人,其中,小學低年級學生221人,小學高年級學生561人,初中學生512人,高中學生247人。在選擇調查樣本時,我們盡可能地考慮了調查省市、地區、學校、班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兼顧了發達與不發達地區,城市、鄉鎮與農村學校,小學與中學,先進班級與后進班級等各個方面。盡管這次調查具有一定的規模和代表性,但客觀上講其結果并不可能完全反映我國中小學生音樂素質的整體狀況。不過,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這次問卷調查所獲得的結果應該說多少還是從一個側面描繪出了我國中小學生音樂素質的基本狀況,也反映出了一些令音樂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衡量一個人音樂素質高低的因素有許多,考慮到問卷調查的局限性和中小學生的特點,也基于本人有限的能力,本次調查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對調查對象的音樂素質進行全面測評。為此,我們主要從歌曲演唱能力、音樂鑒賞能力、音樂知識技能、音樂興趣愛好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下面就本次調查在這幾個方面所獲得的結果做一個簡要總結和分析。
一、歌曲演唱能力
歌唱能力并不能全面反映一個人音樂素質的高低,但很難想象一個不能歌唱的人其音樂素質會是多么地高,尤其是對中小學生而言。
那么,中小學生會唱歌嗎?中小學生究竟能夠演唱并記住多少首歌曲?他們唱的又是一些什么樣的歌曲?這似乎是幾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但沒有調查我們卻很難對此貿然推測和給予準確回答。而這幾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也正是最有說服力卻又最易被人忽視的問題。我們的調查便是從這幾個問題開始的。
統計結果顯示,在所有調查對象中,有20%的學生不看歌譜只能背唱1-5首歌曲,31%的學生能背唱5-10首,17%的學生能背唱10-15首,9%的學生能背唱15-20首,8%的學生能背唱20-25首,有15%的學生能背唱25首歌以上。如果考慮到中小學音樂課本中的歌曲數目以及通過廣播電視媒體在社會廣為傳播的歌曲數目,這一結果顯然并不令人樂觀。
就這個問題我們還對地市級以上學校和縣級以下學校,小學低年級、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分別進行了統計,得出的結論是,地市級以上學校的學生能演唱的歌曲數目要明顯多于縣級以下學校的學生;年級越高,能演唱的歌曲數目也越多。如:只能背唱1-5首歌的,地市級以上學校是16%,縣級以下學校則有23%;小學低年級有37%,小學高年級有18%,初中有17%,高中有13%。能夠背唱25首以上歌曲的,地市級以上學校有17%,縣級以下學校是14%;小學低年級只有2%,小學高年級有9%,初中有17%,高中有37%。應該說,這一結果與我們的想象是一致的,反映出城市學校與農村鄉鎮學校在音樂教育方面存在著一定差距,也反映出學生接受音樂教育時間長短與歌唱能力之間的正比關系。
那么,學生能演唱的這些為數不多的歌曲又是怎樣學會和掌握的呢?主要是在學校音樂教學課堂上由老師教會的嗎?調查顯示,事實并非完全如此:只有37%的學生說這些歌主要是由老師教會的,而多達51%的學生承認大多數會唱的歌是自己聽錄音或看電視學會的,另有5%的學生說是自己看歌譜學會的,7%的學生則是同學之間互相學會這些歌的。
對這個問題,城市學生與農村鄉鎮學生之間、低年級學生與高年級學生之間表現出了較大的差異。承認“大多數會唱的歌是自己聽錄音或看電視學會的”學生比例為:地市級以上學校有55%,縣級以下鄉鎮農村學校只有41%;高中有57%,初中有63%,小學高年級有50%,小學低年級只有14%。而承認“大多數會唱的歌是由老師教會的”學生比例為:地市級以上城市學校只有31%,縣級以下鄉鎮農村學校有48%;高中只有12%,初中有26%,小學高年級有42%,小學低年級有80%。另外,有23%的高中學生說大多數會唱的歌是同學之間互相學會的。
與上述問題相聯系的另外兩個問題是,學生會唱的歌主要來自音樂課本內還是來自音樂課本外?這些歌主要是青少年歌曲還是通俗歌曲或其他?調查結果是:59%的學生會唱的歌主要來自音樂課本外,余下41%的學生會唱的歌則主要來自于音樂課本;42%的學生會唱的主要是通俗歌曲,45%的學生會唱的主要是青少年歌曲,另有13%的學生會唱的歌多數是民歌和外國歌曲。同樣在這兩個問題上,城市學生與農村鄉鎮學生之間、低年級學生與高年級學生之間差別很明顯。66%的城市學生、84%的高中學生演唱的歌主要來自音樂課本外(大多為通俗歌曲),52%的農村學生、80%的小學低年級學生演唱的歌則主要是音樂課本上的(大多為青少年歌曲)。
綜觀上面的調查統計結果,除了得出我國中小學生歌曲演唱的整體水平并不太高這一基本結論外,我們還可發現:社會音樂環境尤其是大眾傳播媒體對學校音樂教育的作用是很明顯的,它對中小學生的影響力甚至有可能超過學校音樂教育,由此我們也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小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并不能全都歸功于學校音樂教育。盡管社會音樂環境可能在音樂教育內容等方面給學校音樂教育帶來一定沖擊和負面影響,但它客觀上有力地促進了中小學生音樂素質特別是歌唱水平的提高。社會音樂環境對學校音樂教育的這種影響在城市學校學生以及高年級學生中表現得更為明顯,這些學生所擁有的客觀條件和主觀心態使之更易于接受社會音樂環境的影響和熏陶。這一現象啟示我們,學校音樂教育一方面必須主動與社會音樂環境聯手,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其有利于提高學生音樂素質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必須對自身加以認真反思與檢討,努力提高自身質量,特別是在教學內容和歌曲選擇上要充分考慮中小學生身心特點和審美規律,以增強學校音樂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對學生歌曲演唱能力的調查中,我們還特別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你能準確、熟練地演唱國歌嗎?”結果是:有86%的學生回答說“能”,14%的學生回答說“不能”。對不能熟練演唱國歌的學生所分別統計得出的結果是:地市級以上學校為11%,縣級以下學校為20%,小學低年級學生為24%,小學高年級學生為12%,初中學生為14%,高中學生為11%。顯然,這樣的結果是難以讓人接受的,國歌不是一首普通的歌,要求甚至強制中小學生人人會唱國歌,這不
應該算是音樂教育對學生的苛求。
二、音樂鑒賞能力
對于普通人,音樂素質的高低恐怕更多地是體現在音樂鑒賞能力方面,愛聽音樂的人其音樂素質通常會比不聽音樂的人的音樂素質要高出許多??晌覀兂3?吹揭恍├蠋熀图议L卻無法容忍自己的學生和孩子塞著耳機忘情地聆聽音樂的樣子,其實他們是在阻擋著提高學生音樂素質的一條最佳途徑。
盡管如此,在我們的調查對象中,依然有66%的學生說自己養成了欣賞音樂的習慣,只有34%的學生還尚未養成這一習慣,如果我們考慮當前中小學生繁重的學習負擔,考慮一些老師和家長對學生聽音樂所持的消極態度,可以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好的結果。當然,高年級學生與低年級學生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有欣賞音樂的習慣的高中生達77%,而小學生只有48%。愛聽音樂是人的天性,學校音樂教育有責任創造條件、排除干擾,好好地保護學生的這種天性,這應該是學校音樂教育所承擔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任務。
聽音樂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大部分學生也具有聽音樂的好習慣,但這并不意味著目前我們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就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下面這組統計數據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在聆聽音樂時,能基本想象出音樂所描寫的景象的學生有58%(高中要高,為77%),不能產生任何聯想與想象的有42%(小學要高,為52%)。
在談到欣賞音樂的感受時,認為感受最深為“令人愉快”的學生有46%,感受最深為“音樂真美”的學生有41%,在欣賞音樂時“談不上有什么感受”的學生有13%。此項不同年級、不同地區之間差別不大。
在聽一首不熟悉的歌曲時,能準確地打出音樂節拍的學生只有37%,不能打出音樂節拍的學生高達63%。此項不同年級、不同地區之間差別不大。
在欣賞歌曲時,注意力較多地集中在歌詞內容上的學生有29%(小學低年級為60%、小學高年級為27%、初中為22%、高中為17%),注意力較多地集中在歌曲旋律上的學生有50%(小學低年級為22%、小學高年級為47%、初中為60%、高中為65%),注意力較多地集中在演唱者身上的學生有21%(小學低年級為28%、小學高年級為26%、初中為18%、高中為18%)。此項地市級以上學校要明顯好于縣級以下學校。
通常情況下,決定學生選擇演唱(或欣賞)歌曲的主要因素是“歌詞寫得好”的占18%(地市級以上學校為13%、縣級以下學校為28%),主要因素是“旋律優美動聽”的占57%(地市級以上學校為65%、縣級以下學校為40%),主要因素是“演唱者是自己崇拜的偶像”的有25%(地市級以上學校為22%、縣級以下學校為32%)。此項不同年級之間差別不大。
在欣賞樂曲時,完全不能分辨是什么樂器演奏的占27%(小學低年級為51%、小學高年級為26%、初中為17%、高中為28%),能分辨得出個別樂器的占51%(小學低年級為37%、小學高年級為53%、初中為60%、高中為44%),能分辨得出某些樂器的占22%(小學低年級為12%、小學高年級為21%、初中為23%、高中為28%)。此項地市級以上學校要明顯好于縣級以下學校。
在欣賞歌曲時,完全不能分辨美聲、民族、通俗唱法的占25%(小學低年級為63%、小學高年級為22%、初中為17%、高中為12%),基本上能分辨的占60%(小學低年級為32%、小學高年級為64%、初中為71%、高中為58%),完全能分辨的有15%(小學低年級為5%、小學高年級為14%、初中為12%、高中為30%)。此項地市級以上學校要好于縣級以下學校。
在欣賞音樂時,完全不能分辨出民族音樂與外國音樂的占21%,基本上能分辨的占50%,完全能夠分辨的有29%。此項較其他各項,不同年級之間、不同地區學校之間存在的差距相對要小一些。
應該說,僅憑以上幾道選擇題所涉及的這幾個方面以及學生所做出的選擇,就給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高低做出準確鑒定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從上面這些統計數據中我們還是可以發現一些比較明顯的問題。
首先,部分中小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于感官的、娛樂的層面,演唱者、歌詞內容以及欣賞者自身情緒等一些非音樂的因素對學生的欣賞喜好影響較明顯,學生從音樂中獲得的感受、體驗和通過音樂引發的聯想與想象還比較膚淺、有限。這些問題一方面與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審美特點有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我們的學校音樂教育在欣賞教學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而且也沒有對社會音樂環境發揮出應有的導向作用,致使學生的音樂欣賞品位受社會音樂環境的影響較深。
其次,音樂鑒賞能力是音樂素質的一種綜合反映,不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技能,不具有基本的音樂常識,音樂鑒賞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而且,即便具備了一定的音樂基礎,如果我們不能有意識地、靈活地把它們運用于欣賞教學之中,運用于音樂欣賞活動之中,那么,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也難有真正的提高。一般來講,在音樂教學中,節奏練習沒少做,各種唱法及各類樂器的音色特點、民族音樂的特點等知識也沒少講,但孤立地訓練與傳授,很難獲得滿意的效果,因為音樂并不就是知識技能。中小學音樂教學主要應該是在音樂中學習知識技能,又把知識技能靈活地運用到音樂之中。
此外,調查顯示,小學生與中學生在音樂鑒賞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差距,這是很正常的,但初中學生與高中學生之間的差距不明顯,在某些方面,初中學生所表現出的能力甚至超過了高中學生。這里的主要原因恐怕還是高中學生面臨的升學壓力較之初中學生更大,他們接觸音樂的機會相對要少些。雖然目前大部分高中學校已開設藝術欣賞課程(本次調查學校均已開設),但流于形式的估計為數不少。因此,如何真正提高高中藝術欣賞課的教學質量,乃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三、音樂知識技能
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知識技能教學是近年來引起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爭議之一是知識技能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究竟應該處于什么樣的地位,爭議之二是中小學音樂知識技能教學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形式與方法,爭議之三是目前我國中小學音樂知識技能教學的效果究竟怎樣,顯然,這三個問題實際上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由于本文主題及篇幅的限制,這里只談談第三個問題。
有人說,知識技能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投入最大,產出最小”,也有人對此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批評。那么,我們這次調查所獲得的結果又怎樣呢?
就這個問題,我們設計了如下五道簡單的題目:
1.能記得幾個音樂家的名字?
具體統計結果是:連一個音樂家的名字都不記得的有18%。其中地市級以上學校為8%,縣級以下學校為21%;小學低年級為46%,小學高年級為14%,初中為2%,高中為4%。能記得1-5個音樂家名字的有58%。其中地市級以上學校為61%,縣級以下學校為52%:小學低年級為50%,小學高年級為65%,初中為58%,高中為49%。能記得5-10個音樂家名字的有19%。其中地市級以上學校為20%,縣級以下學校為18%;小學低年級為3%,小學高年級為15%,初中為28%,高中為23%。能記住10個以上音樂家名字的有10%。其中地市級以上學校為11%,縣級以下學校為9%;小學低年級為1%,小學高年級為6%,初中為12%,高中為24%。記得住或記不住音樂家的名字也許本身并不是什么大問題,也并不能說明太大的問題,但接受了好幾年的音樂教育,竟然連一個音樂家的名字也記不?。ū壤_到18%),這恐怕并不是一個好的交待。
2.能識簡譜嗎?
具體統計結果是:能識簡譜的占68%。其中小學低年級為76%,小學高年級為64%,初中為75%,高中為56%。其余為不能識簡譜。另外,地市級以上學校能識簡譜的有67%,縣級以下學校能識簡譜的占71%。
3.能識五線譜嗎?
這個問題的統計結果是:能識五線譜的有42%。其中小學低年級為50%,小學高年級為45%,初中為39%,高中為34%。其余為不能識五線譜。另外,地市級以上學校為47%,縣級以下學校為32%。
上面兩項的統計結果似乎有些違反常規,與人們所想象的存在距離,居然低年級學生比高年級學生具有更強的識譜能力(特別是五線譜),縣級以下學校比地市級以上學校在識簡譜上反而要強。分析其原因,可能有兩點:第一,不同年級之間、不同地區學校之間,教師所持有的音樂教育觀念,以及對音樂教學任務、目標的不同理解,導致對識譜教學所投入精力的多少也不同。第二,與前些年相比,近幾年音樂教育普遍受到重視,因而年級越低,學生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基礎反而相對要好。
4.會簡單作曲嗎?
創作教學是目前中小學音樂教學的最薄弱環節,許多教師甚至還不曾嘗試過創作教學,因此,這個問題的調查結果并不理想是在意料之中的。在被調查對象中表示會簡單作曲的只有18%(小學低年級是5%、小學高年級是28%、初中是19%、高中是11%),不會的占了82%。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創新精神,應該成為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而音樂創作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為此,創作教學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5.能演奏樂器嗎?
近年來,樂器進課堂成了許多學校和教師進行音樂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口,實踐證明,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當然,器樂學習不像唱歌,它需要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因而特別在許多農村學校實施器樂教學面臨諸多困難。調查顯示:有53%的學生不能演奏任何樂器(小學生低年級學生與高中生比例更高,分別為65%和66%。高中學生在這里又一次讓人吃驚。初中學生比例最低,只有39%)。能簡單演奏一種樂器的占32%,能簡單演奏兩種樂器的有10%,能簡單演奏三種樂器的有5%。值得補充的是,在樂器演奏方面,地市級以上學校與縣級以下學校之間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別,這說明許多鄉鎮農村學校通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樂器,較好地克服了經濟相對落后給器樂教學帶來的困難。
我們對學生識譜、演奏、作曲等音樂基本知識技能的調查所獲得的上述數據是準確無誤的。但對他們在這方面的基本素質究竟做何評價,是高還是低?這大概又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四、音樂興趣愛好
現代音樂教育觀已經把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與愛好提到了一個十分顯要的位置,認為音樂興趣與愛好的培養直接關系到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的程度,甚至還可能影響學生一輩子生存生活質量的高低??砷L期以來,我們的中小學音樂教育并沒有對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愛好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至于有的音樂教育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相反還嚴重挫傷甚至扼殺了學生已有的音樂興趣愛好。在這次問卷調查中,我們也有意識地設計了幾個與學生音樂興趣愛好相關的問題,試圖對此也能有所了解。
統計結果顯示:在所有被調查對象中,有87%的學生是明確表示喜歡音樂的,只有13%的學生表示自己不喜歡音樂。盡管喜愛音樂是青少年兒童的天性,但在當今中小學生學習、升學負擔依然繁重的背景下能讓87%的學生依然保持著這一愛好,我們的學校音樂教育還是有功的。讓余下13%的學生也喜歡上音樂,這是學校音樂教育下一步必須領受的使命,任務艱巨但很神圣,需要靠切實提高我們音樂教育的質量來把學生吸引到音樂中來。
在調查中,表示在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永遠需要音樂的占69%(其中小學低年級為57%,小學高年級為60%,初中為75%,高中為87%)。表示今后不需要音樂的有8%(小學低年級為14%,小學高年級為10%,初中為5%,高中為3%)。表示對這個問題不清楚的為23%。這一結果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增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越來越認識到音樂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同時,隨著年齡的增大,學生的音樂興趣愛好也更加穩定。這也啟示我們,應該在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初始階段、在孩子們的音樂興趣愛好尚不穩定的時候,盡一切可能地培養和激發他們的音樂興趣與愛好,并使之保持長久。
學生對音樂有興趣與愛好,也懂得音樂對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并不表明他們今后愿意從事專門的音樂事業,這是很正常的。調查表明,真正希望將來從事音樂事業的學生只有39%。在這個問題上,不同地區學校、不同年級的學生之間表現出了一定的差距:縣級以下學校為31%,地市級以上學校為43%;小學低年級為46%,小學高年級為49%,初中為30%,高中為28%。這說明兩個問題,一個是城市學校的學生受社會音樂環境特別是音樂專業領域的影響相對要大一些,再一個是學生年齡越大,其擇業取向也越趨于冷靜務實而非感情用事。另外,在調查中,明確表示不希望將來從事音樂事業的有23%,表示尚不清楚的占38%。
最后,我們還了解到,在那些希望將來從事音樂事業的學生中,有70%的學生是因為“熱愛音樂”而欲選擇音樂作為自己未來職業的,有10%的學生是因為注意到了“當音樂家能賺大錢”的現實,有20%學生只是覺得“當音樂家很瀟灑”。我們想,學生在這方面不管有什么動機和想法都是無可指責的,關鍵是面對學生的種種心態,我們的學校音樂教育應該做些什么,才能更好地有利于學生在音樂天地里健康成長。
注:
共有26位老師參與了本次調查。他們是:
陳宏曹亞新王美玲張cì@①人關偉利華蕊趙俊華仲燕萍賴文舜諶書靜陸靜蕾何敏梅樂謹。涂遠裕李春玲金俠劉建會管正敏陳秋琴杜媛梅沈繼東李朝霞陳春艷涂江濤李秀軍黃媛
關鍵詞:小學生習慣良習教育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教育是習慣的培養。”所謂的習慣是由于多次重復而固定下來的行為方式。其一旦形成,則很難改變。如果是在有目的有計劃的重復基礎上形成的有積極性質的習慣,自然對孩子的成長及發展起良好的促進作用,使他們終身受益;相反,孩子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形成的習慣,有許多是消極的,如果不及早得到糾正,孩子長大后就有可能變成惡習或陋習。我校把養成良習教育寫進了德育目標,并分年級段進行細化。課題組的實踐證明:從矯正不良行為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失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捷徑。
矯正時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加壓法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假如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確認,他的任性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他的不聽話未遭到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就漸漸地習慣于頑皮、任性、搗亂、不聽話,之后就慢慢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對孩子施加必要的“壓力”,是教育孩子的必須,也是矯正孩子不良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之一。二年級的學生黃曉琪經常不完成作業,教育了幾次都不見效。后來老師從其家長口中了解孩子愛好跳舞,每天下午放學要去參加一個小時的舞蹈訓練,便決定教育的同時結合使用加“壓”的方法,使他自覺認真完成作業。于是對她說:“你既然知道完成作業的重要性,也有決心做到,讓我們一塊想辦法做到這一點。如果能按時完成作業,放學后可以參加舞蹈訓練;如果不能就取消訓練?!痹谄涓改负推渌握n教師的配合下,施“壓”下,其不完成作業的現象很快消失了。不過運用這種方法,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選擇“突破口”,使對學生的“壓”力,變成矯正孩子不良行為習慣的動力。
二、疏“遠”法
一些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由于受到外界這方面或那方面強化刺激的緣故,小學階段不少孩子有吃零食的習慣,再加上校門口一些小販的誘惑,助長了這一習慣的形成。如一年級的小紅爸媽在外務工,爺爺十分嬌慣,每次放學纏著爺爺要錢買東西吃,班主任老師得知后,對其進行說理教育,并讓其“立個人賬單”合理利用零花錢的同時,開始讓家長對其硬纏軟磨不予理睬,這樣堅持一段時間,這位同學放學后,買零食的行為不再發生了。又如:調皮的孩子小強常在課堂上或課間時出“洋相”,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一天老師故意支開他,對全班同學講:小強同學擾亂班級紀律,這是他的個人錯誤,也是大家的責任,因為他每一次出洋相,搞惡作劇,許多同學情不自禁地看著、說著、笑著,這是對他最大的鼓勵;假若他在出洋相時,大家都不理睬,他會自討無趣,偃旗息鼓。后來當他故伎重演時,周圍的人不再關注,而是故意疏遠他,他的這種不良行為習慣便漸漸地改變了。教師應善于運用集體力量,形成正確輿論,通過集體的影響來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
三、榜樣激勵法
有這樣一句名言:要教好你的孩子應注意三點,一是榜樣,二是榜樣,第三還是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例如我校每天第二節課后學生飲用學生奶,不少學生隨意丟棄奶盒,甚至用不想喝的牛奶擠著玩鬧,針對這些現象,我校利用主題班會,如“為什么飲用學生奶”“怎樣保護我們的環境”“他這樣做真好”等、辯論等形式,讓學生發現同學中的榜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很多學生便養成了把奶飲用干凈并及時放進回收箱的好習慣。超級秘書網
四、將功補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