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52: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物理教學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學生對積極調動已有認知來嘗試解決問題,對問題的原因和結果給予猜想,從而進一步的提出自己的假設,促使學生相互之間的表達交流,積極的調動自己的認知、思維和經驗來進行解釋、討論,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探究.例如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時,我們就可以通過具體的物體讓學生對自由落體進行猜想,利用羽毛和石子這兩個具有強烈對比的物體來建立問題:如果它們從同一個高度落下,哪一個會先落地?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生活經驗,大多數學生認為石子會先落地.我們就可以進行進一步引導:如果將這兩個物體拴在一起,會使得落地慢了還是快了?有的學生認為在羽毛的影響下會下落得慢;有的學生則認為在石子的帶動下會下落得快.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猜想產生分歧,都覺得自己的想法有道理,誰也不服誰,學生的不同猜想產生了明顯的沖突,每個學生都積極思維來努力的說服對方,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漸進入了理性的分析,結合自己的猜想來設計實驗,企圖利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和假設,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學生對“自由落體運動”理解的非常到位真切.通過學生對問題的猜想,使學生建立了認知上的矛盾,從而積極的調動思維來進行討論,最終實現思維上的突破和創新,有力的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二、設計嚴謹實驗操作,培養求實態度
學生從實際操作的角度出發,將自己的猜想和假設程序化、具體化.學生結合實驗原理、實際的器材來設計相應的實驗,對自己的猜想進行一些列可行性的實驗,使學生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進行問題的處理,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電磁感應現象”時,我們就可以給我學生提供足夠的實驗器材,讓學生針對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操作,讓學生自由的選擇線圈、電源、磁鐵、大小不同的線框、滑動變阻器、電流計和磁鐵等實驗用品.在反復的試驗中驗證學生對“電磁感應電流產生條件”的猜想,逐步的將實驗進行完善和改進,建立了更為嚴密的實驗,學生不斷的變換著線框的大小、面積和相應的匝數,在學生對試驗的一次次操作中也促進了學生大腦的積極活動,提出了更多的假設,進行了更多的實驗驗證,學生將每一次的實驗進行記錄,逐步的學會了歸納和演繹的思想,從而深刻的理解了“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的求法,不同的方向對感應電流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方式順利的解決了課堂上重難點問題,使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這樣的方法,使得學生的猜想有了支撐,讓學生學會了探索科學最基本的方法———實驗,任何的理論都是從無數次實驗事實的基礎上得來的.
三、整合結果分析論證,發現科學規律
分析論證是學生對理論的再次證明,也是對自己創造性思維的鍛煉.在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中,學生通過真實的數據記錄,來探究數據和結論之間的關聯,深入的理解其中的實驗原理,并從中發現物理知識中存在的科學規律.例如在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時,我們引導學生利用“過山車”的形式,做了大量的實驗,學生對機械能守恒定律有了一定的認識,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過山”的整個過程進行分析,小車下落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快,高度越來越低,重力所做的功轉化為動能;小車在上升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慢,高度越來越高,動能有轉化為重力勢能,使學生對整個過程有個清晰的認識.學生對實驗整個過程進行分析的過程中,逐漸地理解了重力勢能和動能之間的關系,重力勢能的改變量與前后的高度差的關系,經過學生的反復思考討論,進入了理性的思考,將感性的認識建立為了相互聯系的、程序式的公式,成功的對重力勢能和機械能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和推導,從而得出了“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公式.通過這樣的實驗整合,學生在分析論證的過程中,發現了其中存在的物理規律,使得原來僅對現象的熟悉,變為了對內在理論的體驗和理解,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會更為靈活自如.
四、多元評價激勵反思,增進探索意識
【關鍵詞】高中物理 教學 創新
高中物理教學是一種以追求物理教學合理性為目的,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發現、思考、解決問題,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有意識的、批判性的分析與再認識的過程。筆者認為,新課改下的物理教學不僅僅是對物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重復,更應該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物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實踐、情感價值觀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新課標下的高中物理教學,筆者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要更新觀念
傳統的教育觀念往往是在非主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的主動思考和教育實踐,往往只是簡單的重復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學習,培養新的教育觀念,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調整,在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這才是收到較好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
物理新課標不僅對物理知識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學生必備的物理素養”是高中物理課標的基本要求之一,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物理觀。
二、改變教育教學方法
(一)教師授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讓絕大多數學生能理解,能消化。課后不僅要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輔導,更重要的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記得有人說過 “教師對好學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養的”,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有意無意地將太多的精力、時間花在成績好的學生身上,教學、輔導的重心自然向成績好的學生身上傾斜,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視為差生,缺乏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助,從而造成好的學生越學越好,差的學生越來越差。所以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注意不要忽視所謂的差生。
(二)要讓學生動起來。讓他們有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注重學法指導。中學階段形成的物理概念,一種是在大量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另一種是在已有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推理得到的。學生只有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給他們以充分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經歷觀察、分析、推理、綜合等過程,才能完整理解物理概念的內涵及外延,全面掌握規律實質。與此同時,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鍛煉,體現出學生的主體角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那種以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角色,努力成為善于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性。
(三)教學方法多元化。恰當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學平臺,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新鮮血液。教師除了采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等傳統教學方式外,還可以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如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特別是制作復雜物理過程的演示動畫等視聽設備和手段。 它除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視覺上的沖擊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現各種物理現象,能在短時間內展示物體的運動和變化過程,為學生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能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生動地表現出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而廣泛地被廣大教師采用。在新課改下,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教學技能,提高教師的計算機水平,特別是一些常用的教學軟件的學習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三、課堂教學要精心設計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有時會發覺實際教學效果與教師預期的效果有很大差異,課后認真思考,原因在于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實踐的反思,也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適合,不斷思考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并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楞次定律”的學習,既抽象又難學,如何將這些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學生通俗易懂的知識,這對物理教師提出了很高要求。筆者在教學設計時做了精心準備,精心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突破難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邊做實驗邊學習,將抽象的楞次定律內容轉化為具體的、有形的東西。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掌握了知識,同時提高了實驗操作能力。事實證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很感興趣,而且能將抽象內容轉化為直觀、形象的東西,比一味灌輸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要注重教學效果
新課標提倡“探究式學習”。這種學習模式能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在了解知識的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
[論文摘要]隨著國家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尤其是隨著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面世和進人實驗區,高中物理教學無論是在理念層面還是在操作層面,都將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因此,高中物理教學如何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項要求,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主要應在以下三個方面尋求新的創新:
一、教學設計的創新
眾所周知,在應試的重負之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通常都是從知識的理解記憶、技能的規范操演和解題的強化訓練來立意的,課堂教學的目的幾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學生傳授應試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因此,“傳道、授業、解惑”就被片面地當作傳遞知識、教授技能和幫助學生解決在掌握知識與技能中存在的問題。這樣一來,灌輸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新課程改革中,依據現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學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標準又把它具體化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由于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重要渠道,因此,為了使課堂教學能夠真正成為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實踐場所和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必須突破單純以“雙基”來立意的舊框框,本著教學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樣的高度責任感,從三個維度來全面構思教學內容、精心安排教學活動。
首先,對于教學內容的構思,要以課程標準中的相關條目為依據,以所用教材的相關內容為參照。在“知識與技能”維度,不僅要關注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關注物理學的歷史進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來的發展趨勢、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在“過程與方法”維度,要注意把物理規律的探究過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義、物理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學發現并提出問題的獨特角度和物理學思考并解決間題的典型思路等納人教學的內容。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與和諧、展現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關注身邊的物理現象和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間題、判斷大眾傳媒有關信息是否科學等納人教學內容。
其次,對于教學活動的安排,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據,以教師本人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所在學校的現實條件為基礎。在“知識與技能”維度,要根據知識的內在邏輯和技能的復雜程度以及學生在學習中的接受邏輯和心理特點,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學活動。在“過程與方法”維度,要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嘗試運用實驗方法、模型方法和數學工具來研究物理間題、驗證物理規律,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決一些實際間題;讓學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與他人討論、交流、合作;還要讓學生通過物理課程,來學習如何計劃并調控自己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的學習過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要注意發展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發他們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清;鼓勵他們主動與他人合作,并通過合作學習來培養敢于堅持真理、勇于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以及團隊精神;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服務于他人、服務于社區,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機統一的,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把它們割裂開來分別操作。這是因為就課堂教學而言,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既涵蓋了當今素質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點內容,又針對當前中學物理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和薄弱環節,體現了物理教學的完整性;就學生的發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堵育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必要條件,健全的人格是一個整體,如果課堂教學只偏重培養人格中與認知有關的部分而忽視其他部分的培養,就可能會導致學生完整人格的解體和內心世界和諧的破壞,其結果必然嚴重影響學生的終身發展。
二、因材施教的改革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被看成單純的認知體。在教學活動剛開始甚至尚未開始就被
人為地劃分為好、中、差三個等級。一種流行的觀點是,學生在學業成績上呈現出的個別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生俱來的素質差異造成的結果,課堂教學對于這種差異的改善作用極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教師只能按正態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學生的平均水平為基準,根據中等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設計和實施教學,不難預料這必然會導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飽”的狀況。這種置學生間客觀存在的個別差異于不顧,只管把既定的知識甚至僅限于與應試有關的知識“灌輸”給學生的“一刀切”式教學,完全背離了教學的因材施教原則,嚴重地損害了許多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礙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新課程改革所遵循的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單純的認知體,而是富有朝氣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為包括教學在內的“任何一種活動,人都是以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的方式參與和投人,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參與和投人”。其次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一模一樣的標準件,也不是一個僅以年級或班級為標志的抽象群體,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獨特個性的具體的人。第三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動接受體,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積極的學習主體。理論和實踐都早已證明,“如果提供了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方面會變得十分相似”,人為地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斷和缺乏根據的。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要求教師應當立足于每一位學生當前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全面把握學生成長的各個要素,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指導策略,科學而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揚長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良好氛圍,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景,著眼于使全體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體現出對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因為任何一位學生都潛藏著無限的發展可能。教師的職責應當是“面向全體學生”,啟動他們每一個人的內在動力,為他們提供學習成功的適當條件,引導并幫助他們把潛在的能力變成現實的水平,促進他們素質的協調發展和個性的充分發展。
三、教學評價
考試作為教學評價的手段,其導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就必須認真研究用考試這一標準來評價物理教學時,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才是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許多考試。主要是針對學生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所進行的單項測量,由于這種考試的瓶別和選拔功能被過分地強化,有時,它甚至成了決定師生命運的唯一指標,這就不可避免地把師生都逼上應試教育的絕路。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評價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的作用,不強調評價的崢別與選拔的功能”。而且不僅要從知識與技能方面進行評價,還要從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進行評價;不僅要做終結性評價,還要做過程性評價;不僅有書面考試式的評價,還有動手操作式的評價;不僅是教師評價學生,還可以由學生自我評價和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等等。這就要求教師、學校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共同努力,在包括評價目的、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形式、評價結果及其管理等在內的整個評價制度上尋求新的突破。同時,由于教育教學評價具有特殊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所以,它還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只有這樣,評價制度的變革乃至于整個新課程改革才有可能獲得最后的成功。
[參考文獻]
[1]劉力:《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學論》,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版。
關鍵詞:新課改;教學反思;高中物理
中圖分類號:C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5.030
文章編號:1672-0407(2012)05-054-02
收稿日期:2012-04-11
對新課改下的物理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首先,知識、能力、情意三類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并為以后的繼續學習埋下禍根。譬如,教師在講解“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滑動的方向相反”時,如果對“相對”講解得不透徹,例題訓練不到位,學生在后來的學習中就經常出現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判斷錯誤的現象;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意識要加強,為了增加課堂容量,教師往往注重自己一個人滔滔不絕地講,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訓練,導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下降;還有一個就是要善于創設物理情景,做好各種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如果僅僅局限于對物理概念的生硬講解,一方面讓學生感覺到物理離生活很遠,另一方面導致學生對物理學習能力的下降。課堂上也要給學生創設暴露思維過程的情境,使他們大膽地想、充分地問、多方位地交流。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從一個知識的傳播者自覺轉變為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教師要科學地、系統地、合理地組織物理教學,正確認識學生的情況,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地觀察,實驗,思維等實踐活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二、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有時會發覺實際教學效果與教師預期的效果有很大差異,課后認真想想,原因在于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實踐的反思,也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適合,不斷思考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并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楞次定律”的學習,既抽象又難學,如何將這些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學生通俗易懂的知識,這對物理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學設計時做了精心準備,精心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突破難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邊做實驗邊學,將抽象的楞次定律內容轉化為具體的、有形的東西。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掌握了知識,同時提高了實驗操作能力。事實證明,這種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能將抽象內容轉化為直觀、形象的東西,比一味灌輸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學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級授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照顧絕大多數同學,課后不僅要對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輔導,更重要的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記得有人說過 “教師對好學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養的”,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有意無意地將太多的精力、時間花在成績好的學生身上,教學、輔導的重心自然向成績好的學生傾斜,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視為差生,缺乏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助,好像他們不存在似的,從而造成好的學生越學越好,差的學生越來越差,直接導致整體成績兩級分化。所以,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群體”。
第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有充足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注重學法指導。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種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另一種是在已有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推理得到的。學生只有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給他們以充分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經歷觀察、分析、推理、綜合等過程,才能完整理解物理概念的內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規律的實質。與此同時,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煉,體現出學習的主體角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那種以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努力成為一個善于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就必須強化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有的身份。
第三,教學方式多樣化。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學平臺,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老師除了采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等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可以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投影儀、錄音錄像、多媒體課件,特別是制作復雜物理過程的演示動畫等視聽設備和手段。這些除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視覺上的沖擊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現各種物理現象,能在短時間內展示物體的運動和變化的全過程,為學生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能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生動地表現出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而廣泛地被廣大的教師采用。新課改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教學技能,提高教師的計算機水平,特別是一些常用教學軟件的學習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四、教學過程的反思
在一定的教學理論和學科專業基礎上,新課程下物理教師要以課堂為中心進行教學反思。
(一)物理課案例研究
“所謂案例,其實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件,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對此進行分析、探討。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來看三個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課堂,并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觀察別人的課堂,從中捕捉案例; 三是在平時注意搜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 通過思考和討論,不但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激發學生進行思考。
(二)物理課的聽課活動
聽課作為一種教育研究范式,是一個涉及課堂全方位的、內涵較豐富的活動。特別是同事互相聽課,不含有考核或權威指導成分,自由度較大,通過相互觀察、切磋和批判性對話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
聽課者對課堂中的教師和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留下詳細、具體的聽課記錄,并做了評課,課后,再與授課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分析,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這在無形中會促進物理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
(三)課后小結與反思筆記
關鍵詞: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實驗教學;目標誤區
中圖分類號:G633.7?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7-0236-02
物理實驗是物理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目前的物理實驗教學中,大多仍然只是形式上完成了課程標準規定的各項實驗,實驗教學中學生在知識水平、操作技能及科學素質等方面缺乏明確的、具體的和客觀的目標要求,隨意性和盲目性都很大。這對于改進物理實驗教學,大面積提高物理教學質量,促使廣大學生更好地達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十分不利。實驗教學目標既是實驗教學活動的指南,又是實驗教學測評的基本依據。它有利于實驗教學目的的明確化、實驗能力的具體化,而實驗教學目的的實現,是以制定實驗目標為前提的。
《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從三個方面明確了物理教學的目標,分別是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對于中學物理教學也起到了一個指引的作用。物理實驗教學是中學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針對物理實驗教學,同樣需要制定明確、詳細、完備的教學目標,而且在標準中“知識和技能”這一方面也明確了目標:認識實驗在物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必要的物理實驗技能,學會使用物理實驗儀器并且能夠獨立完成某些物理實驗操作。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第一,調查論證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實踐課程三個方面目標教育的重要價值,改變學生輕視物理操作、重視物理理論知識的現狀,激發學生對物理教學的態度和價值觀的關注。
第二,在根源上尋求答案,深入研究當前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問題,從輕視物理教學操作和情感教育兩方面入手,力求找到最根本的解決方法,讓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情感教育和價值觀教育貫穿整個物理教學的過程,得到實質性的實施。
第三,教學過程中結合物理學本身的特點,一步步探索教學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何更好地滲透到物理教學的實踐方案中,為以后的物理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學參考。
第四,根據目前的物理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分析其存在的缺點和弊端,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為目標教育的實施提供保障。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途徑,主要目的是為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力求能更快更好地落實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目標的實現。
二、制定實驗教學目標過程中存在的誤區
筆者通過借閱諸多老師關于實驗教學目標的教學設計或者論文,發現教師在制定實驗教學目標時,在敘寫教學目標的方式上主要存在兩大誤區。教學目標主要是教師在預先的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教學效果,這種效果可以利用現有的技術手段進行測度,所以說這個教學目標的指定和敘寫對于老師的備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容易出現的錯誤表現在以下幾點。
1.從教師敘寫的教學目標來看,表現出來的誤區主要是對教育目標、教育目的、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培養目標等這幾個概念和它們之間關系的認識比較模糊,并且沒有分清各級目標的要求和級次。舉例說明,在教學目標這段敘寫的時候會寫成:“通過實驗設計課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或者“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的寫成“通過對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等一些比較沒有邊際的語言,實際上這些目標的實現并不是一節課就能完成的,這對實際課堂教學也沒有具體的指導意義和價值,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應該根據教學的內容、學生的特點以及教師本身教學的特點來綜合性地制定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敘寫的另一個誤區主要表現對教學目標陳述的四個基本要素上,分別是: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在這四點上有缺失或者錯誤。
(1)行為主體錯位。明確一點,就是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不是教師本身,而是學生,課程標準的檢驗不是看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而是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是否完成,所以要明確行為主體的本身是學生們而不是教師,再敘寫實驗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遵循這一點。
(2)行為動詞模糊。教師經常會用一些譬如“培養學生……的精神”、“提高……的能力”、“掌握……的方法”等一些比較模糊的行為動詞,這些目標制定在實際教學成果評價時是很難測度的,缺乏一些質和量上的具體規定性,教師應該在實驗教學目標的敘寫中多用更具有操作性的詞語來“描繪”出教學的目標。
(3)行為條件缺失。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對條件的表述有四種類型,一是關于使用手冊與輔助手段,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三是時間的限制,四是完成行為的情景,教師在制定實驗教學目標時必須要明確行為條件。
(4)表現程度模糊。表現程度是描述和評價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學習之后表現出來的學習水平和產生的行為變化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或者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教師可以用不同水平的行為動詞來表示,例如:初步、大致、簡單等詞,不同的動詞對學生就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在不引起誤會的前提下,教師不必把四個要素全部完整地敘寫出來,可以省略其中主體描述和行為條件的描述。
三、相關案例:制定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教學目標
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必修模塊“物理1”內容中寫出:“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和物體質量、物體受力之間的關系”。這一條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質量和力之間的關系,強調讓學生經過實驗探究過程。本節課是新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內容,本次實驗跟之前不同,只給出了實驗的基本思路,卻沒有列出確定的實驗方案,需要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器材和步驟。書中提醒學生注意兩方面的問題,給出了一個參考案例,這個案例采用常用器材設計的實驗,具有普遍意義和具體指導作用。以前注重的是知識的再現,現在變成探究性的實驗,注重如何提出問題和研究,體現了新課標注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動手能力、觀察和總結能力的特點。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黃世超.高中物理教學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7:3.
關鍵詞:物理課堂;實驗教學;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348-01
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初中物理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初中物理教師不僅僅需要教會學生熟練運用相關公式解決問題,還需要培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開展,實驗在初中物理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直接影響到學生中考物理成績的高低。但是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并未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他們認為能夠不做的實驗盡量不做,同時也極少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這種做法完全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相背離,長此以往下去,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必須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重視初中物理實驗,重視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
一、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法的重要性
1、初中物理教學法的采用符合物理學科的特殊性
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初中物理具有其特殊性,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實驗的運用,離開了實驗,初中物理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是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提高的。只有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注重實驗教學法,才能讓學生從各方面得到提高,如實際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只有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各種實驗,才能讓學生在實驗的操作、觀察之中分析和解決實驗中的問題,從而進一步培養出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才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動手習慣、學習習慣,才能真正符合初中物理學科的特點,真正發揮開設初中物理這門學科的意義。
2、初中物理教學法的采用符合初中生的特點
初中生邏輯思維能力處于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這使得他們看問題的深度、廣度和客觀性都具有較強的提高,對別人和書本上的言論不能輕易接受。同時初中生處于一個對事情具有強烈好奇心的階段,他們求知欲十分強烈,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同時初中生處于一種感性能力較為強烈、邏輯思維能力正在養成的階段。初中物理實驗能夠通過調動學生的眼睛、大腦、手以及口等綜合學習,從而增加學生的感官能力,延長其注意力實踐,有助于學生將感官材料進行整合,進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其初中物理的學習效果。
3、國家對人才的要求彰顯物理教學法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水平顯著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發展越來越快,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管仲曾說過,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當前國家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復合型人才應該是在各個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個具體的方面要能出類拔萃的人。它不僅僅要求學生會記憶,會做題,更要求學生知道怎么學,更注重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實驗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這些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營造良好的班級創新環境
班集體作為創新能力的社會環境影響個體的創新能力。教師要在班內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教學環境,培育有利于創新學習的心理氛圍和物理氛圍。物理教師可充分發掘初中學生好奇心和好勝心強,好動愛玩的心理特征,利用靈活的形式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活動,如在班內展示學生的各種創新成果,如小發明、小創造、小制作、小論文等;舉辦物理知識競賽,實驗創新能手的評比等,并辦好科技板報、手抄報,使班內形成以創新為核心的班級輿論。教師要經常與學生交流,并組織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創新體會,鼓勵學生之間的適度競爭、相互合作與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寬容,使全體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每個學生的創新能力相互激勵,同步增強。同時,對學生的創新成果要進行獎勵和宣傳,要在班集體中形成濃郁的崇尚創新、尊重創新人才的氣氛。
三、改進實驗,大膽創新
在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中,一般是教師為主體,教師在臺上做,學生難于操作,只能在臺下看,然后記錄實驗數據和有關現象,被動地接受實驗結果,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迷信權威”,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創新的實驗教學,要求師生共同探索,教學中師生要積極開展雙向交流,對問題的猜想,實驗的過程,甚至改進、創新各抒己見,開放彼此對問題的觀點和看法,讓學生在探究的氛圍中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教師不要局限于教材和教參的安排,也不要局限于現成的實驗和結論,要根據實際,進行一些改進、創新實驗。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設計型的探索性實驗,這樣既可以增加實驗的創新成分,又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如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教學時,我建議給身高1.6米的小明設計一塊穿衣鏡,要求在鏡中能看到全身,鏡需多長?很多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人離鏡子越遠,看到自己在鏡子中的像就越小,故多長都行。我不作正面回答,叫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自己動手完成。通過實驗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等大、正立、虛像。并算出了小明的穿衣鏡的長度為0.8米。這樣能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實驗的積極性,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新課程改革對物理這門自然科學課程的重視是大家的共識,物理教學必須體現實驗科學的教學規律,注重對學生實驗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為了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愛好,激發他們樹立敢于攀登科學高峰的雄心壯志,我們就要進一步改善實驗條件,改進實驗教學,直觀形象地為學生提供感性知識。教師應充分認識實驗教學的必要性,從現有資源出發,完善實驗教學環節,提高實驗效果。
參考文獻:
[1] 馮海燕.論初中物理課外實驗的開展閉.中學生語數外(教研版),2009
[2] 李止山.張家浪.探索初中02物理實驗教學的有效方法.學校管理,2009
論文摘要:不同的知識有其不同的類型特點。知識學習過程中,如果能把握住不同知識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教學和學習策略,這將對高中物理教學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本文就知識分類學說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談談自己的看法。
認知心理學家對知識類型進行了廣義的劃分,把它們分為兩大類和三亞類,兩大類即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三亞類指除把陳述性知識作為第一類知識之外,把程序性知識再劃分為對外處理事物理的智慧技能和對內用于支配和調節的認知策略。
在學習第一階段,必須保證符號所表示的新信息(事實、概念、規則等)進入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適當位置,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理解。在學習的第二階段,如果是陳述知識,我們必須保證它們通過復習得到合理組織,使之有利于提取和利用。如果要轉化為辦事的技能,則必須保證它們在充分的變式條件下得到適當練習,以便于它們日后在新的變化環境中應用。一般認為廣義知識的學習經歷了陳述性知識的習得階段、陳述性知識的鞏固和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階段、程序性知識在新情景中的遷移和應用等三個階段。
1 高中物理陳述性知識的習得階段
在進行高中物理學習時,學生所學習的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物理觀念及物理方法等首先都是作為陳述性知識習得的。認知心理學們認為陳述性知識學習的核心是在于建立兩種聯系:新知識與原有知識之間的聯系,即外部聯系;新知識內部之間的聯系,即內部聯系。
直觀和概括是物理新知識的習得兩種的方式。直觀是從學生的直觀經驗從發,提供知識學習的例證。例如,在力的學習過程中給學生提供以下對推、拉、擠、壓等幾個事例,讓學生進行分析。以這些經驗為引導概括出力的的概念: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同化是另一重要的學習方式。同化就是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知識構,使原有知識得到豐富和發展。同化方式有下位學習和上位學習。在學習力的概念之后再學習常見的三個力及其它形式的力概念就屬于下位學習。學習過力、速度、加速度后再學習矢量的概念這是上位學習。
2 陳述性知識的鞏固階段
陳述性知識學習的難點大多不在于理解而在于保持,遺忘是學習的天敵。這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他們學習策略。常用的學習策略有以下幾種:
(1)復述策略。復述策略,就是學生為了記住知識內容而不斷積極重復的過程,這種重復是積極地重復,在復述過程中頭腦應處于活躍的狀態。
(2)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主要是教學生學會整理、記憶具體的知識點。如對比策略可以使學習者在概念、規則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對比找出細微差別,鑒別異同。
(3)組織策略。組織策略是對所學知識的重新編碼學習。組織策略的基礎是學生要知道知識間的邏輯關系。這樣才能對知識進行重組、重構。學生如何能有效對知識重新構建。可以說學生就已經真正掌握了所學習的知識。
3 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
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的重點在于應用。為促進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教師還要提供相應的變式練習,促使知識轉化為技能。變式練習的關鍵在于應用情境、方式等要發生變化,而不是單純地讓學生套用和模仿。
4 知識分類學說對高中物理教學的指導意義
(1)在新課教學方面。新課的導入要能引起全體學生的注意與預期。另要了解學情,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進行先行組織,先行組織的材料要有針對性和引領性。
(2)在學法指導方面。學會學習是高中物理新課改的目標之一。認知策略本身就一種程序性知識,只有學生在學習過程不斷應用它,學習策略才能對學習有促進作用。物理學科本身就具有很強邏輯性,因而通過學習策略的應用促進學生知識記憶長久、理解深刻、知識結構合理。
(3)在知識的遷移方面。在物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變式練習對知識掌握有鞏固作用,同時我們更要注意到練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會做題。這里變式練習的重要作用在于促進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
(4)學業測評方面。按布盧姆的認知領域學習目標分類學說,把知識學習結果分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應用”、“評價”這六個層次,這個學說指導著我們課程教學目標的制定。
筆者認為,只有給知識的性質先定位,而后選擇教法和學法才具有針對性,測評內容的也才具有科學性,測評的結果才具有可信度。因而,知識分類學說對高中物理教學的指導意思是明顯的。
本文為2007年江蘇省中小教研課題《任務分析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剛等.自然學科學習與教學設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100.
[2]皮連生.智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