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52: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腫瘤臨床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年俞光巖等總結北京口腔醫院2055例腮腺腫瘤病例,其中69例為MPT(3.4%),病人年齡24~80歲,平均年齡58歲,男女比例5.9/1。2009年徐杰等總結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口腔頜面外科收治腮腺腫瘤705例,其中34例為MPT(4.8%),病人年齡25~81歲,平均年齡58歲,男女比例為2.4∶1。病理類型為沃辛瘤(WT)及WT合并其他腫瘤的病例比例明顯高于其他類型腫瘤。WT又稱腺淋巴瘤,作為腮腺第二高發的腫瘤,好發于老年男性,發病率約占所有腮腺腫瘤中的15%~25%,這其中約20%WT是多發性的。對于WT的這種多發性特點,很多學者已經做過大量統計分析。目前,關于WT形成認可最多的假說是WT是由胚胎發育時期存在于腮腺導管內的淋巴結內的腮腺組織發生而來。在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腮腺腺體內上皮和淋巴組分之間尚未出現明確的界限。此時上皮細胞與唾液腺導管腺泡系統前體,可保持嵌入在淋巴組分內。這些淋巴組分將在未來構成腺體內淋巴結。在一系列包括吸煙在內的暫不明確的致瘤因素刺激后,這些上皮細胞包涵體將有可能會引起WT。而這種包涵體可能在雙側腮腺均存在,或存在超過一個。而其他病理類型的腮腺MPT多是以單獨的個案出現,多數學者更傾向于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巧合而不是聯系。
2診斷方法
由于腮腺MPT的多灶性、多病理及多時性類型特點,完善而細致的術前檢查十分關鍵。依靠病史及癥狀可以對腮腺腫瘤進行初步的良惡性的鑒別,但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就腮腺MPT而言,了解腫瘤數量、部位、邊界的情況尤為重要。因此,通過影像學手段如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CT檢查及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獲得更多信息以指導治療方法十分有必要。
2.1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超聲波在軟組織中傳播時,由于組織的密度和特性差異而產生不同的回聲,對軟組織腫瘤和囊性的鑒別有幫助,通過連續多切面掃查腮腺,觀測病變的大小、數量、形態、邊界、包膜、內部回聲、衰減特征,而且其能明確辨出淋巴結的皮質及髓質,區分淋巴結與腫瘤。另一方面費用低廉、安全無創、便于復查、動態追蹤等優點在腮腺疾病診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B超對腫瘤還是缺乏特異性影像學表現,并且對深葉結構顯示不夠清晰。
2.2CT檢查CT對頭頸部各種類型組織結構都有很好的顯示能力,可確定腫塊大小、數量、形態、邊界等,診斷困難病例可通過造影,突出血管、肌肉等與腫物的關系,判斷腫物的范圍、大小及性質,并能及時發現周圍動靜脈的受壓情況和腫塊存在的關系。正常腮腺組織密度較低,低于肌肉,但是卻比脂肪組織高,而腫瘤組織為實質性,密度高于腮腺。一般認為,圓形、界限清楚,多為良性;分葉狀或不規則,但分界清,多見于有局部侵蝕性良性腫瘤和生長較緩慢的低度惡性腫瘤;彌漫不規則,界限不清,多為惡性腫瘤。CT的問題主要在于單純依靠CT片不能區別炎性腫塊和腫瘤,無法直接顯示出病變與面神經的關系等。
2.3MRI檢查MRI其對軟組織的病變顯示性能優越,能清晰顯示病變部位、范圍和與重要神經血管關系,對腫瘤的治療方案的選擇很有價值,特別適用于腮腺深葉腫瘤。MRI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率及多參數的應用可獲得豐富的診斷資料,能夠提供如下信息:是否存在實體腫瘤,腫瘤的數量、位置、范圍,常見腮腺良、惡性腫瘤的各自特點,腫瘤與神經、血管的關系。
2.4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FNAC),因其價廉、快速、安全、診斷準確率高而被廣泛用于頭頸部腫塊的術前診斷。何悅、呂炳建等分別對腮腺區腫塊患者進行細胞學檢查,診斷準確率超過85%.定性診斷準確率超過90%,并且均未出現人們所擔心的腫瘤針道種植和擴散等嚴重并發癥。因此,目前很多學者均建議FNAC列為常規檢查,確定腫瘤性質,盡可能地對腫瘤進行鑒別,指導治療方法的選擇。
3治療方法
良性MPT手術治療為首選方式。Franzen&Koegel主張切除全部或大部腮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復發率,但是其弊端在于手術創傷大,術后面部凹陷畸形明顯,發生面癱和Frey綜合征的概率大。俞光巖等主張腫瘤包膜外切除術或腮腺淺葉部分切除術更適合于大多數WT,因為大多數的WT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同時多數淋巴結亦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即腮腺腺體后緣和胸鎖乳突肌的前緣的交界處。在這些淋巴結的顯微鏡檢查中,時有發現微腺瘤或腫瘤細胞占據,故應切除位于腮腺尾部邊界淋巴結,以防復發。對于非WT的其他腮腺腫瘤,外科手術是目前治療腮腺腫瘤最為有效的手段,首次術式是否正確是影響手術效果的關鍵,因此臨床應根據腫瘤的大小、位置及良惡性質確定手術術式和切除范圍。對良性腮腺腫瘤,多數學者主張采用保全面神經的腮腺淺葉或全葉+腫瘤切除術,即位于淺葉則單純切除淺葉,如位于深葉則須行全腺葉切除。由于良性腮腺腫瘤多為多形性腺瘤,一般包膜不完整,手術不徹底者容易復發。故行腮腺區域性切除、腺葉切除或腮腺全切除,可避免因殘存或種植而引起的復發。目前,隨著功能保留性外科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對位于淺葉、直徑不超過4.0cm的良性腫瘤,且其邊界清楚者采用腫瘤+部分淺葉的區域性切除術,該術式創傷小,減少了面神經損傷和Frey綜合征的發生率,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且其復發率與傳統術式相比并無明顯的差異。但對體積較大以及源于深葉的腫瘤仍以傳統術式為宜,以保證安全地切除邊緣,防止復發。對于惡性腮腺腫瘤,則應盡可能采取腮腺全葉切除+術后放療,如腫瘤已突破腺體被膜而出現局部廣泛。浸潤者則需行擴大切除術,擴大切除范圍應依據術前影像資料和術中所見來決定,常常包括全腮腺、下頜深枝、顴弓和顴骨、耳廓及部分乳突等結構,以減少復發率,提高術后生存率。
4展望
1.1一般資料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本院分娩的孕婦8729例,其中妊娠合并婦產科良性腫瘤剖宮產患者55例,占0.63%;本組55例患者年齡最小20歲,最大42歲,平均年齡28.1歲;妊娠合并子宮肌瘤31例,占0.36%,妊娠合并卵巢囊腫20例,占0.23%;子宮肌瘤并卵巢腫瘤4例,占0.05%。
1.2診斷時間本次55例研究對象中急診手術6例,擇期手術49例。55例患者中11例患者行盆腔檢查,其中3例患者于孕前進行診斷,6例患者診斷時間≤12孕周,2例患者診斷時間為12~28孕周;38例患者進行B超檢查,其中4例患者診斷時間為孕前,16例患者診斷時間≤12孕周,15例患者診斷時間為12~28孕周,3例患者診斷時間≥28孕周;6例患者行剖宮產發現診斷,其診斷時間均為28孕周及其以后。
1.3方法
1.3.1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在給予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手術處理時應以患者子宮肌瘤的實際情況為依據決定術中處理方式,比如子宮肌瘤的大小、數目、部位、性質等。本組31例合并子宮肌瘤患者的肌瘤直徑1.0~11.0cm,且肌瘤部位以子宮前壁、宮底、側壁居多,基底部的肌壁間、闊韌帶及子宮下段后壁等則較為少見。31例患者中24例患者采用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1例采用子宮切除術進行治療;6例未進行處理,其中2例主要是由于肌瘤位置不當,且和周圍組織無明顯界限;另4例則是由于有合并癥、胎盤早剝等癥狀所致。
1.3.2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本組55例患者中20例患者為妊娠合并卵巢囊腫,4例患者同時合并子宮肌瘤及卵巢腫瘤,其中14例患者于剖宮產術中行卵巢腫瘤剔除術治療,3例患者因卵巢囊腫蒂扭轉使得卵巢壞死,因而行患側附件切除術治療,1例患者行雙側附件及子宮切除術治療,3例患者行卵巢壁活檢術治療,并將標本送至病理室進行病理檢查;3例患者行卵巢楔形切除術及成形術治療。
2結果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55例患者術后均行促宮縮、抗炎等藥物治療及對癥支持治療,且所有患者均恢復良好,正常出院。本次研究顯示妊娠合并婦科良性腫瘤的發生率為0.63%,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發生率為0.36%,妊娠合并卵巢腫瘤的發生率為0.23%,子宮肌瘤合并卵巢腫瘤發生率為0.23%。符合文獻報道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發生率為0.30%~2.60%,妊娠合并卵巢腫瘤的發生率為0.08%~0.90%;該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齡為28.1歲,其和文獻報道的發病年齡多在21~31歲相一致。
3討論
3.1剖宮產術中對子宮肌瘤的處理傳統臨床上往往認為患者接受剖宮產術治療的同時行肌瘤切除術治療,其發生感染、出血等現象的幾率較大,嚴重時可使患者因大量出血而必須行子宮切除術治療。因此,不主張在剖宮產術的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然而近些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及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剖宮產術與子宮肌瘤切除術同時進行也逐漸得到醫生的認可,兩種手術方式同時進行可有效的減少子宮肌瘤對子宮縮復的影響,且可減少產后出血量,降低產褥感染現象發生,同時可有效的阻止肌瘤繼續發展,因而臨床上逐漸開始在剖宮產術中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然而并非所有剖宮產術中均可行肌瘤剔除術,在給予患者剖宮產術中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前應認真評估患者腫瘤數量、部分、大小等,并且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并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通常應在雙側子宮動脈結扎的基礎上行肌瘤剔除術治療。手術過程中應加強對瘤核分離的重視,應沿包膜進行分離,并且應邊分離邊行結扎或縫扎血管處理,盡可能減少術中術后出血量。而對于肌瘤較大或數目較多的患者術中應常規防止腹腔引流,確保滲液及時排除,從而有效的減少繼發感染現象發生。
3.2剖宮產術中對卵巢腫瘤的處理卵巢腫瘤患者多無明顯自覺正常,患者往往于孕期發生并發癥,部分患者則可在進行產前檢查時發現。臨床研究表明生理性囊腫以單側囊腫居多,且超過90%的功能性腫瘤可伴隨患者妊娠現象的不斷發展而逐漸消失。但有報道顯示妊娠期卵巢腫瘤發生蒂扭轉及破裂的幾率較大,且部分可在盆腔阻塞產生,加之其性質難以明確。因而,剖宮產術前應加強對卵巢腫瘤是否存在扭轉、破裂及明確其性質的重視。據調查,妊娠合并卵巢囊腫多為良性,僅少數患者為惡性,因此,對于少數疑似惡性患者應給予其單側附件切除術治療,對于良性患者則應給予其腫瘤剔除術治療,同時應將附件或腫物送檢。臨床研究表明,妊娠晚期患者卵巢和大網膜間質中通??梢娫顮钔懩蛹毎巴诵行宰儸F象,且胞漿內空泡變形,往往會將胞核擠在一側,因而極易被診為印戒細胞癌。所以,在給予患者剖宮產術治療時應加強對疑似惡性腫瘤患者腹膜及大網膜活檢的重視,同時需行快速冰凍病理組織學檢查。
我校臨床帶教教師均為中青年,英語水平佳,其中大部分教師都有國外留學的經歷,即使如此,因腫瘤學的臨床教學內容專業性強、涉及內容廣泛,專業名詞太多使大部分教師仍無法用英語與留學生進行自由交流,出現教師專業知識雄厚、富有教學經驗,但受到英語表達能力及腫瘤學專業特點的限制,無法與留學生很好地溝通,無法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充分的傳授給留學生。而留學生也無法充分領會和理解教師的言傳和身教,從而導致雙方的困惑。而留學生學習特點是喜歡互動教學及和問題解答型教學方式,思維活躍,發言踴躍。故結合腫瘤學專業的特殊性及國際醫學留學生特點創造性提出新的臨床培養模式———按病種臨床教學。
方法是由腫瘤內科、腫瘤放療科、普外科、胸外科、婦科等科室各派出1~2名英語水平佳的中青年老師組成一個留學生腫瘤學臨床實習指導老師小組,按病種實習(見流程圖)。然后,由學生和老師一起就該病種模擬全英語就醫環境,學生分組診療。最后,老師帶領留學生和病人面對面交流,學生提出診斷和治療方法。因為是腫瘤學實習指導老師小組,又因為是按病種實習,所以各個老師可以同一課時分別給學生講授該病種不同專業知識。老師可以提前準備該腫瘤相關知識,學生可以提前預習,課堂以多媒體及互動教學為主,這樣使英語表達能力及交流能力的限制得到改善。
1.改革課程體系,理論聯系實際,以多媒體教學、模擬教學及具體床邊病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避免不符合留學生思維活躍特點的中國“填鴨式”教學,采用了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提高臨床教學效果。(1)啟發式教學法?;佑欣趶娀魧W生的記憶,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首先鼓勵留學生提問,并且經常主動向留學生提問,促使留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2)強化教育法。每次臨床帶教前,以結合病例的提問方式,簡要復習上次的內容;課程結束時,及時進行小結和提問,幫助留學生強化記憶。(3)以具體病例為核心的教學法。解決實際問題是最容易激發留學生學習動力的方法。將各種實際病例融入到教學中,根據不同病例,精心設計問題,讓留學生自由組合成組,每組固定人數,圍繞每個病例進行討論。該方法以留學生為主體,以病例為基礎,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可以提高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運用知識的能力。
1.1一般資料151例患者按術后眼眶腫瘤病理性質分為良、惡性組。其中男性69例,女性82例。年齡最大的84歲,平均(67.84±5.94)歲。右眼71例,左眼73例,雙眼7例。病程3d~15年,平均3.96年。其中2例患者分別有明確的肝癌和乳腺癌病史。
1.2臨床表現以眼球突出(兩眼差值大于2mm,單眼眼球突出度超過16mm或觀察過程中眼球突出度不斷增長)、可觸及眼眶包塊、眼眶疼痛、視力下降、眼位偏斜、眼球轉動障礙等為臨床診斷依據。其中眼球突出134例(88.74%)、可觸及眼眶包塊51例(33.77%)、眼眶疼痛49例(32.45%)、視力下降35例(23.18%)、眼球不同程度轉動障礙(合并不同程度復視或斜視)23例(15.23%)。
1.3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是確診眼眶內占位的主要診斷依據。全部患者均行眼眶CT檢查,包括水平位、冠狀位、矢狀位斷層掃描,以確定腫瘤的大小、形態、位置、與眶內重要結構的關系、有無骨質破壞等。部分需進一步明確診斷的患者行眼眶MRI檢查。
2結果
2.1手術方式的選擇所有病例均住院行手術摘除眼眶內腫瘤。根據術前影像學診斷定位,選擇手術方式。151例老年人眼眶內腫瘤中行前路開眶者97例(64.24%),其中經上瞼皮膚皺襞切口13例、下瞼緣切口17例、結膜處切口9例、上瞼眉弓處切口38例、眶內上緣切口20例;行外側開眶者39例,占25.83%;行內外側聯合開眶者10例,占6.62%;行眶內容剜除術者5例,占3.31%。
2.2術后病理結果見表1、表2。7例雙眼眶內腫瘤患者雙側腫瘤術后病理性質均一致。151例老年人眼眶腫瘤按病變性質分類,良性腫瘤103例,占68.21%,其中前3位依次為海綿狀血管瘤、淚腺多形性腺瘤、炎性假瘤及慢性炎癥;惡性腫瘤48例,占31.79%,其中前3位依次為惡性淋巴瘤、淚腺腺樣囊性癌、淚腺多形性腺癌。
2.3術后療效及并發癥151例老年人眼眶內腫瘤術后并發癥共計20例。所有134例眼突患者中(不計行眶內容剜除術者),術后除1例眼球內陷外,其余患者眼球突出度均回歸正常值范圍。35例術前視力下降患者中,術后有4例視力提高,5例視力下降加重,26例無改變,無術后視力喪失者;術前視力正常患者中,術后僅1例視力下降,無視力喪失者。術前有23例患者存在眼球不同程度轉動障礙,術后10例好轉,8例未發生變化,5例加重;術后新出現眼球運動障礙者3例,經藥物治療后均不同程度好轉。術后上瞼下垂12例,多見于前路開眶術后,其中有7例經藥物治療后痊愈,2例經藥物治療后好轉,3例無改善。
2.4術后隨訪所有患者均全部切除腫瘤,定期門診隨訪3個月~36個月,失訪11例,失訪率7.28%。所有隨訪患者中惡性腫瘤進一步行全身檢查排除轉移,并轉到腫瘤科按需行放、化療。隨訪過程中老年人眼眶內腫瘤術后復發14例,其中淚腺腺樣囊性癌4例,淚腺多形性腺瘤3例,炎性假瘤3例,惡性淋巴瘤2例,神經鞘瘤1例,鱗狀細胞癌1例。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眼眶腫瘤患者中88.74%有眼突癥狀,為就醫首要原因,其他臨床特點還包括可觸及眼眶包塊、眼眶疼痛、眼位偏斜、眼球轉動障礙、視力下降等。因此對于老年人發現上述臨床表現者,均應排除眶內占位,確診需行眼眶CT和/或MRI檢查。全面的影像學檢查對于老年人眼眶腫瘤的定位、定性診斷極具價值。眼眶CT檢查包括水平位、冠狀位、矢狀位,可以準確顯示腫瘤的三維空間位置。其中水平位可以較好的顯示腫瘤大小及形態,而冠狀位則能更好的顯示腫瘤與肌肉、視神經和眼球的比鄰關系等,因此眼眶CT可確診眶內腫瘤的大小和形態,甚至明確性質:光滑、邊界清楚者多為良性;邊界不清、有骨質破壞等多提示為惡性腫瘤。MRI對軟組織顯影好,對骨質不顯影,主要用于軟組織病變、眶內血腫及脈絡膜惡性黑色素瘤的鑒別診斷。手術摘除是老年人眼眶腫瘤的首選治療方法。眼眶解剖特點為眶腔小、結構復雜、內有豐富的血管神經組織,手術視野較小,不易止血、并發癥較多,因此眼眶手術對術者的手術技巧要求較高?,F有文獻研究內窺鏡在眼眶手術中的應用,其解決了眼眶手術中存在的手術盲區問題,創傷小,對眶深部止血也有較好的效果,但還未普及臨床。由于老年人的特殊性,還要考慮患者手術的耐受程度,術前應充分評估患者的全身狀況。手術時機的選擇應以早期手術為主,尤其懷疑惡性腫瘤的患者應盡早手術。手術原則為手術入路簡捷、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腫瘤切除完整,此外還應考慮到術后美觀來選擇隱形切口,如結膜切口、下瞼緣切口、上重瞼切口等。手術方式的選擇須考慮腫瘤的部位、性質、大小等多種因素,因此術前影像學檢查是手術方式選擇的重要依據。本研究中眼眶腫瘤摘除方式主要有前路開眶97例(64.24%)、外側開眶39例(25.83%)、內外側聯合開眶10例(6.62%)、眶內容剜除術5例(3.31%)。
前路開眶按切口位置分為:①上瞼皮膚皺襞處切口適合眶內眼球上方的腫瘤,尤其額竇處的囊腫等,選擇此切口應注意保護好提上瞼肌,防止術后上瞼下垂的發生;②上瞼眉弓處切口適合淚腺區腫瘤及眼球后極部之前的腫瘤,該處手術操作空間相對較大,無重要結構,并發癥少;③眶內上方切口多用于眼眶內上方及眼球后極前部的腫瘤,由于該切口相對操作空間更小,應注意避免損傷滑車神經;④下瞼緣處切口適用于眶下方腫瘤,術中應注意保護好下斜肌及眶下神經,該處切口手術操作相對空間較大,切口隱蔽,術后不影響外觀;⑤結膜切口可用于眼球周圍及眼球后極部之前的腫瘤,術中應注意避免損傷相應眼外肌。外側開眶適用于球后肌錐內腫瘤、眶外上方位置較深的腫瘤及眶尖處腫瘤,尤其眶尖部血管瘤大部分與骨膜骨縫粘連較重,不易完整摘除,術中應注意手術技巧,減少術后易出現的如上瞼下垂、視力下降、眼外肌麻痹等嚴重并發癥。內外側聯合開眶適用于眶尖部腫瘤,尤其是視神經內側的腫瘤(即使外側開眶也難以暴露),該手術方式操作復雜,手術途徑遠,損傷較重,易引起視力喪失等嚴重并發癥。對于明確診斷為眶內惡性病變、嚴重影響患者生命的多選擇眶內容剜除術,但因手術創傷大,術后嚴重影響美觀,易給患者心理造成嚴重傷害,大部分患者不能接受,因此對于惡性腫瘤應在完整切除腫瘤的同時,盡量擴大手術;術后隨診,如果復發,則根據患者身體條件再次選擇眶內容剜除術。本組151例老年人眼眶腫瘤術后隨訪過程中最終有20例出現并發癥,主要為眼動障礙、視力下降、上瞼下垂,占13.25%,較文獻報道的37%低,與手術操作輕巧、合理選擇手術方式、減輕組織損傷等有關。有關文獻報道,眼眶腫瘤切除后淚腺上皮性腫瘤最易復發,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其中淚腺腺樣囊性癌復發率最高(57.14%),因此對于淚腺腺樣囊性癌患者一旦病理確診應建議患者及時行眶內容剜除術。
國內近年來關于成人眼眶腫瘤的研究報告中,良性病變在71%~82%之間,惡性病變在18%~29%之間。Shield等、張志強等文獻報道老年人眼眶內腫瘤的構成比例與其他年齡組差異較大,其中眼眶內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有所增高,其中惡性淋巴瘤的比例最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151例老年人眼眶內腫瘤中惡性腫瘤的比例為31.79%,仍低于良性腫瘤的68.21%,但高于相關文獻報道兒童的13.16%及普通成人的18%~29%。在48例老年人惡性眼眶腫瘤中,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最高(17.21%),顯著高于相關文獻報道的普通成人中的10.3%,其次為淚腺腺樣囊性癌(4.64%)、淚腺多形性腺癌(2.65%),而文獻報道成人惡性眼眶腫瘤中淚腺上皮性惡性腫瘤最多,其次為惡性淋巴瘤。此外,本研究中有2例鱗狀細胞癌為肝癌和乳腺癌轉移至眼眶,提醒眼科醫生在臨床診治過程中對于老年人眼眶腫瘤應著重考慮全身情況。
一、專業技能:
(一)本人從事臨床腫瘤內科工作17年,每年從事臨床工作40周以上、參加臨床一線值夜班每年42次以上,每年進行??颇[瘤內科查房12次。(二)開展了腫瘤內科工作模式,熟練掌握輸液港植入術、腫瘤射頻消融術、腫瘤穿刺活檢術、深靜脈穿刺術置管術、心肺復蘇術、心電監護技術等。住院總醫師期間曾多次組織參與急危重癥(如失血性休克、過敏性休克、輸液反應、多發性復合性重型外傷等)的搶救。(三)本人有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任職期間以第一負責人從事主持20%甘露醇注射液在提高晚期癌癥生存質量的臨床研究(2012年度順德區醫學科研立項課題)的研究,已順利結題及專業核心論文2篇。以主要負責人身份從事支持性照顧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焦慮抑郁的療效觀察(2014佛山市科技局攻關項目)課題研究,并順利結題。以第一負責人從事主持索拉非尼聯合三氧化二砷在肝癌表面耐藥蛋白P-糖蛋白(P-GP)表達的影響及療效觀察(2017年佛山市醫學科研立項課題)科題研究,目前階段研究中。任現職以來先后在國家或省級發表專業論文(核心期刊2篇、普刊3篇,均為第一作者)。參與全院疑難病例會診32人次,幫助解決較復雜疑難醫療技術問題。(四)根據病人需求及專業發展,將國內外最新技術應用于臨床實踐如:腫瘤消融術,超聲引導下淺表淋巴結活檢術、輸液港置入術、超聲引導下肝臟腫瘤活檢術及無水酒精瘤內注射、超聲引導下腎造瘺術等技術,于2016年做為科室骨干協助科室順利通過廣東省癌癥“無痛“病房創建,得到患者和院領導的肯定和贊賞。(五)每年帶教實習生20余人次,得到廣大學生的好評。對下級醫師進行核心能力培訓,每年專題授課5次。 二、業績成果:(一)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圓滿完成工作任務,曾被評為順德區團員。多次被評為醫院先進工作者、優秀帶教老師、年度先進個人。(二)主持2017年佛山市衛計局科研立項,本人為項目負責人(排名第一),項目進展順利并按計劃進行。主持2015年佛山市科技局科研立項,本人為項目負責人(排名第三),項目進展順利現已結題。主持2012年佛山市順德區衛計局科研立項,本人為項目負責人(排名第一),項目進展順利已結題。本人任現職以來以第一作者共發表學術論文5篇。
開拓創新,為專科建設創造價值。本人自廣東省人民醫院進修后,從腫瘤治療方面得到一次躍的發展,學習到各腫瘤學CNNC指南正規治療,從疑難疾病少見病的掌握及分析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發表各核心雜志論文多篇,發表有關腫瘤化療,靶向治療及并發癥上有獨特創新理念。
第二、 不斷摸索,在晚期癌癥上為減輕患者痛苦為主,提高生存質量,在我科,本人開展專業技術水平,如肺穿刺活檢術,輸液港置入術、經皮肺腫瘤穿刺注化療藥觀察,經皮肝腫瘤穿刺無水酒精注藥術,晚期癌癥各內科治療,如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等治療。開展病例數的300例,并積極學習癌癥疼痛正規處理,得到病人的肯定。為當地群眾帶來福音,為他們在本地區治療腫瘤提供方便。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腫瘤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9-0119-02
推進本科生的研究性學習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而醫學院校本科生的教學對于培育復合型衛生人才、提高醫療衛生隊伍素質有著重要意義。醫學院校學生由于受知識量大、傳授型課程多等因素的影響,研究性學習的機制更需要改善,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也需要提高。目前,全球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趨勢[1],腫瘤學課程受到教育者的重視。將腫瘤學的教學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型向研究型和應用型轉變,努力建構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自主研學等“多位一體”的教學,提出“以臨床腫瘤問題為主線,以診斷、治療、預防、保健為目標,以多學科腫瘤相關知識為基礎,以見習、自學、講授、討論、研究和總結為方法形式”的教學模式。
1 培養目標
本科生腫瘤學研究性學習應該達到的目標是:課程結業考核時,學生能夠基本掌握腫瘤學基本理念、基本知識,能夠對常見腫瘤疾病作出正確診斷和處理意見,具備基本的動手操作能力,能夠把握外科、化療、放療、生物治療等手段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和地位。具備腫瘤專業的科研思維,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論文寫作能力,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出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因此,本科生研究性學習是讓學生從書本的學習走向臨床的學習,將學生的“填鴨式”學習走向挖掘智能的學習,從按部就班的被動學習走向創新性的主動學習。
2 腫瘤學研究性學習方法
目前,很多教學活動仍以“理論講授+多媒體課件+板書”的課堂教學為主,再以課內實驗或討論為輔助。即使有漂亮生動的多媒體課件,一定程度上可使課內教學內容豐富起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但其教學仍然秉承著“教師講授為主體,學生聆聽授課內容”的形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學習潛力。研究性學習也稱為項目學習或主題研究[2],相對被動學習而言,即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題目,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最重要的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精髓是鼓勵探究與創新[3]。具體措施如下:(1)開展“案例分析和追蹤” 研究性學習將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加強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結合、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科研與教學結合。創造條件向大學生全面開放科研資源,鼓勵本科生盡早參與科研與科技創新活動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作為傳道授業的教師將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由重傳授知識向重發展學生能力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對于學生,鼓勵他們樹立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既在學習中研究,又在研究中學習,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鞍咐治龇ā盵4]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我們將此方法進行拓展和改良,即不僅選擇案例供學生討論,還讓學生從課堂深入病房,全程見證案例病人的診治過程,我們將此方法稱之為“案例分析和追蹤法”。例如講授“肺癌”課程時,傳統授課方式是平鋪直敘式,往往從介紹流行病學開始,依次講授發病原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預后等,這種教學方法較枯燥乏味,為“填鴨式”,學生興趣不大,聽課印象不深,課后容易忘記,更談不上激發研究此病激情和興趣。采用“案例分析法”時,先在示教室給學生介紹一例臨床肺癌案例,然后讓學生去病床邊認識接觸該病人,詢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此后,為該學習小組學生布置任務,要求他們查找課本和文獻資料,了解肺癌的臨床表現、診斷方法、治療措施等,結合規范化診治要求,為該患者“號脈”、制定診治方案。學生完成這些主動性工作后,老師再參與一起集中討論,公布正確答案,講授關鍵知識點,同時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關注病人治療過程、治療效果,并且進一步了解肺癌的流行病學特點、診治進展和前沿觀點,提出防治措施等。在下一次討論課上,師生們一起討論此病人的治療情況、治療效果、預后預測。針對肺癌治療效果差現狀,討論肺癌診治進展和如何設計科研課題對肺癌進行研究等。(2)緊抓教學、科研服務于臨床的思想,提高臨床實習質量:對學生的臨床實習提出具體內容和要求,為學生發放臨床實習記錄、考核本,主要記錄學生在各個專業實習的情況,包括考勤、分管床位數、書寫樣板病歷、經治常見或疑難病種、參加病案討論內容、臨床操作手術記錄、帶教老師考核評分評語等。具體實踐安排:實行腫瘤各相關學科的臨床實踐輪轉制,例如要求在腫瘤外科、放療科、化療科、病理科、影像科實習輪轉,各個輪轉科室制定出學習要點和具體培養訓練計劃,輪轉期間在上級帶教老師的指導下承擔助理住院醫師的日常工作,轉科結束后,進行出科考試。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多學科討論會、講座、專題報告、疑難復雜病例討論會、小組學習等,并且將參會和發言等表現進行評分,作為考核內容。學生實習結束后,將各腫瘤亞??苹蛳嚓P學科實習獲得的考核分累加,加權后確定為腫瘤學實習所修學分。(3)增開多門腫瘤基礎、臨床相關和腫瘤進展的課程:當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腫瘤領域新觀點、新知識更新很快,所以需要緊跟學科進展,老師引導學生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例如,開設腫瘤病理、分子生物學、腫瘤免疫學、腫瘤遺傳學、腫瘤流行病學、專業英語、腫瘤影像、腫瘤文獻查詢、腫瘤手術學、腫瘤放射治療、腫瘤化療、腫瘤生物治療、腫瘤轉移機制、循證醫學等作為選修課程,并且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由腫瘤外科、內科、放療科、病理課、影像科等組織的腫瘤多學科查房、病案討論,鼓勵學生參加腫瘤學術會議,鼓勵學生設計科研課題進行科學研究,鼓勵學生撰寫科研論文、綜述,所有這些項目計算成相應學分,進入考核評價系統進行考核。(4)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研究性學習的本科教學外部環境,例如,充分利用學校強大的校園網、圖書信息平臺、實驗室、臨床實習基地和信息檢索手段等;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有效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研究工作;推動研究生與本科生資源共享機制,使研究生與本科生教學成為相互銜接的系統,資源有效共享。(5)推行和改革學分制:除必修課學分外,增加實踐活動選修課學分。改變只有理論課可以獲得學分傳統,對于學生積極參加腫瘤多學科查房和病案討論并且勇于發表自己觀點者、對于積極參加腫瘤學術會議能寫出會議報告和主題者、對于科研課題設計合理和完成良好者、對于積極撰寫和發表科研論文者,均可以按照選修課標準獲得學分。此外,允許學生參加多次考試或重修、選學習方式和學習進程,改變傳統的學生學業評價中的“一考定全局”的單一成績型評價模式,實行過程評價,實行開卷、半開卷、口試和論文答辯等多種形式的考試方式,突出學習、實踐、科研、創新等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的綜合評價[5]。
3 效果
“案例分析和追蹤法”教學較傳統教學方法主要優點是:①學生對案例涉及的疾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會主動地去了解和探索之;②學生能在臨床接觸病例和查找資料了解疾病全貌的過程中對該病種有深入的了解;③記憶深刻,不易忘卻,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非常容易上手處理該種疾??;④具備了從臨床問題入手的科研思路,臨床科研有了源泉。通過對三屆部分5年制和7年制本科生的腫瘤學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對腫瘤學學習興趣明顯增強,對腫瘤專業知識掌握和臨床技能明顯提高。與其他學生比較,參加該研究性學習體系的學生獲得的學分平均要高5~6分,獲得繼續深造腫瘤學的學生數也要多,近40人考取本單位或外單位腫瘤學博士或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從事腫瘤學臨床工作的學生,在各自的崗位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有些學生成為了科研骨干或者優秀人才。
4 討論
在本科生腫瘤學研究性學習中,通過“案例分析和追蹤法”的教學改革、腫瘤學課程的調整設置、臨床實習質量水平的提高、學分制改革等措施,加強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其實質是研究性學習法實施過程中各主體的定位發生了改變:(1)對教師而言,角色的轉變非常關鍵,教師不再是權威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協助學生進行學習研究,對學生的研究進行指引,啟發學生思路,提供相關信息,引導學生對某些已有結論進行質疑,探究不同的結論,大膽創新。(2)對學生而言,研究性學習法是一種主動的學習方法,學生需要激發出較高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需要付出較多的精力,需要發現和培養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和探索。(3)研究性學習法的目的不是單純的提高學習成績,而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研究和探索的精神,延伸和拓展課程知識,協調其綜合應用能力,培養解決實際臨床問題能力。(4)研究性學習法的主體是學生,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的習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間的團隊精神,以小組為單位的團隊合作研究,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還進行了學生的情商教育,有助于將學生培養成為優秀的社會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周雯慧,劉越,胡衛東,等. 趨化因子及其受體CXCL16/CXCR6在人肺癌轉移機制中的作用[J]. 中華微生物與免疫學雜志,2011,31(12):1076-1080.
[2] 劉君梅. 研究性學習法在日語教學中的應用[J]. 武警學院學報,2012, 28(5):59-61.
[3] 張華.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M]. 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9:34-35.
[4] 朱淑霞. 案例教學法在兒科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 教育教學論壇,2012,33:71-72.
【關鍵詞】周圍型肺癌;X線片;CT;診斷;臨床資料;檢查結果
周圍型肺癌一般都是在呼吸性細支氣管、支氣管末端間發生的,其中常見類型是鱗癌、現癌,此病早期的癥狀是胸痛,有時肩部也會有疼痛感。周圍型肺癌影像學的基本特征是毛刺樣、胸凹陷征、鈣化樣、空泡樣、分葉樣、支氣管充氣樣、空洞等。在進行診斷的時候,多數通過病灶邊緣、形態、大小、內部特點和CT表現就可以診斷,在進行早期診斷的時候,CT、X光片都是具有臨床意義的。本研究將選取我院在2010年1月到2012年6月期間收治的40例周圍型肺癌患者,對其CT、X光片的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具體內容見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中,男性有28例,女性有12例,年齡在34到75歲之間。24例在右肺,其中12例在右上葉,4例在右中葉,8例在右下葉;16例在左肺,其中11例在左上葉,5例在左下葉?;颊叩呐R床表現有發熱、氣促、呼吸困難、刺激性嗆咳、胸痛、吞咽困難、消瘦、聲音嘶啞、喘鳴等。16例腺癌,15例鱗癌,9例支氣管肺泡癌。
1.2方法
X光平片:去患者的正側位,焦距是180cm,正位是15到20mAs、80到85KV,側位是30到40mAs、90到95KV。
CT掃描:在X線片的技術上進行掃描,在病灶、重點位置加5mm薄掃,增強時靜注100ml的非離子型對比劑優維顯,每秒鐘流速是3ml,在注入以后掃描成像30s,延遲3到5分掃描,要盡量的避開鈣化灶、空洞。
1.3統計學處理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當P>0.05時,則沒有統計學意義,如果P
2結果
患者腫瘤直徑在0.8到7cm之間,4例患者腫塊直徑沒有超過1cm,20例在1到3cm之間,10例在4到5cm之間,9例在6到7cm之間。40例患者CT、X線片檢查結果,詳見表1。
3討論
現在肺癌的發病率有明顯上升,因此很多群眾、醫務人員對肺癌意識給予了更多重視[1]。通過本次對40例周圍型肺癌患者的臨床檢查資料進行分析,發現CT、X光片都是各有優缺點的,CT在肺癌分期、定性上有很大優勢,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X光片。
3.1CT檢查周圍型肺癌優點:CT檢查操作檢查,患者更易接受;能夠直接的顯示出腫塊征向,對于腫塊密度、大小的顯示也很清晰;能夠顯示腫塊內部的洞壁薄厚或是有沒有空洞,觀察患者沒有鈣化[2],使用X光片檢查很容易會忽視較小空洞,在本次研究中光片是5%。CT是33.3%,其差異比較明顯;腫塊多數都是由多結節組成的,進行CT檢查可以多方位了解到病灶的輪廓,從而有效、直接的做出評價,就是直徑沒有超過2cm,檢查時依舊可以顯示出征象;毛刺的數目比較多,直而短[3],沒有分支,是圍繞著腫瘤排列的,近結節端比較粗,對此CT可以清楚的顯示出來,本次研究中,光片是12.5%,CT是30%,兩者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缺點:CT的分辨率、密度比較高,但是空間分辨率比較低;在確定掃描范圍的時候,技術員很容易漏掉膈頂下、肺尖病灶;價格比較高,不能作為常規檢查;掃描的時間比較長,而且氣促患者的圖像不會太清晰;進行CT掃描會增加患者所受的輻射量;一些放射醫師對于CT認識不如X線豐富;在患者呼吸的深淺不一時,很可能會漏掉較小的病灶。
3.2周圍型肺癌與診斷周圍型肺癌又叫做肺野型,現在世界上,癌癥致死最多的就是肺癌,發病高峰年齡在60到79歲之間,多數發病患者都超過了40歲,吸煙、家族史、種族史是此病的相對危險因素[4],此病出現臨床癥狀的時間比較遲,其早期的癥狀主要是胸痛,有些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的表現,當患者感到胸痛嚴重的時候就已是晚期的。胸片檢查有40%肺部和橫隔、縱膈、心臟組織是重疊的,但是其缺少密度對比,發現縱膈淋巴結轉移病灶的幾率比較低,而且也缺少明確分期、性質、定位的鑒別。在本次研究中,CT的檢出率明顯的高于X光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進行X光片檢查基本可以顯示出腫瘤的形態、大小,而且價格比較低,因此可以做首選的檢查方法,但是如果與CT檢查相結合,那么就能更早、更準確的診斷周圍型肺癌,從而減低誤診率。
參考文獻
[1]蔡建輝,谷文濤,張京,周文明,李良玉.Cai Jianhui.Gu Wentao.Zhang Jing.Zhou Wenming.Li Liangyu CT成像及MPR在診斷腫瘤中的應用價值[期刊論文]-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1,12(3):174-176.
[2]李邦國,馬大慶.LI Bang-guo.MA Da-qing 周圍型肺癌空洞位置的多層螺旋CT多平面重建診斷價值[期刊論文]-實用放射學雜志,2009,25(7):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