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論文
時間:2023-04-03 09:52: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用人單位調研及結果分析
站在社會新時代的今天,從事水利相關方面的人員也應具備與新時代要求相適應的能力。如何更好地培養出適應社會能力較強的高級技術與研究性人才,在教學培養改革中尤其重要。近年來,各高校致力于水文與水資源專業的教學改革,明確人才定位,力求達到能力培養和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目標[2]。為探索出適應社會新時代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的教學模式,提出綜合性、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和知識結構,鄭州大學水文與水資源系(以下稱“我系”)應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全國水利系統(含水文領域)的部分用人單位開展了調研工作,調查問卷如表1所示。調查問卷共發出去85份,回收73份。通過對73份調查問卷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水文人才培養定位需適應新時代要求
調研發現,水文領域需要高校培養出適應社會能力強并具有高素質水利技術人才,尤其是能從基層工作做起,具備較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能熟練掌握運用專業技能。有較強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能在國土、水利、農林、環保等部門從事水文水資源、環境保護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技術經濟分析以及教學和基礎理論研究等工作,這種適應“社會新時代”的應用型人才,才滿足現代化水利事業的需求。
(二)拓展學生知識面,加強學生專業技能實練
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畢業生選擇在工程局工作,從事與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等密切相關的工作。為使畢業生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和工作,在培養過程中,除需要設置系統的本專業必修課程外,還有必要開設一些與工程施工、監理、管理等相關的課程,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實練,使學生一畢業就能完成學校生活與工作生活的無縫對接。
二、水文與水資源專業教學改革措施探討
為培養基礎雄厚、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具有競爭意識的專業人才,在總結長期以來實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滿足現代教育需要的實踐性教學體系。我系以傳統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教學為主線,加強了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相互協調和相互融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了學生之間的溝通學習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逐步培養出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能在實際中應用水文與水資源相關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一)積極開展教學研究,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我系教學緊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緊緊圍繞以培養出適應社會新時代人才的教學目標,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并不斷把理論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加深學生對專業的掌握。我系將相關智能軟件引入教學課程中,發現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利用智能軟件,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近距離地接觸工程實例,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同時,我系也利用信息技術“翻轉”課堂[3],進行了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學習過程的全新教學模式。這種新興教學模式,可針對水文測驗課程的特點以及目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傳統多媒體教學的改進,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課堂時間,提高學生上課的專注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綜合多途徑培養方式,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綜合考慮水文專業培養目標及學生適應社會新時代的能力培養,構建理論與教學體系相互呼應,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實習與實訓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的實驗,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挑戰杯、水利創新設計大賽等科技創新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注重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選題實用性,兼顧社會發展的前沿性,與工程項目、教師科研、畢業生就業相結合,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本專業領域前沿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加強對實例教學、框圖教學和水文水資源相關軟件的介紹與應用,增加課堂報告與討論次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外文文獻能力了解國外相關領域的發展前沿,拓寬學生的國外視野。在課堂上,對主要知識點,采用精講多練、案例教學、啟發與引導、提問與討論等方法[4];而對于新的理論和技術,課內著重啟發、引導,課外指導學生瀏覽國內外相關網站,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包括學術期刊、碩(博)士畢業論文、專著等,加深學生對新技術和方法的理解,一定程度上緩解課內學時緊張的問題;吸收、借鑒國外水文教育經驗和優點,聘請水文專家開課或講座,不定期地聘請相關生產單位技術人員直接參與學生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定期播放生產錄像,將技術人員的工作經驗結合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通過教學方法方式的改革,加強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三、結語
關鍵詞:水文化;研究態勢;分析
1988年10月25日,在淮河流域四省治淮宣傳工作會議上,李宗新先生首次提出應大力開展水文化研究。①歷經近30年的發展,在水文化理論、水文化建設、水文化教育、水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運用計量分析和統計學知識,對檢索到的水文化論文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水文化研究的學科分類與發展軌跡
我國高等學校教育專業設置按“學科門類”“學科大類(一級學科)”“專業”(二級學科)三個層次來設置。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設有13個學科門類,110個學科大類。水文化歸屬哪一個學科?經檢索發現,文學、工學、經濟學等學科門類文獻比較集中,教育學、理學、法學、歷史學居中分布,管理學、藝術學、哲學分布的較少,農學、醫學、軍事學沒有相關文獻,文化及水電工程是關注最多學科。在上述學科門類中,排本學科門類首位的是:文學是中國文學33篇,工學是水利水電工程239篇,經濟學是工業經濟119篇,教育學是高等教育19篇,理學是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25篇,法學是民族學13篇,歷史學是考古10篇,管理學是行政學及國家行政管理10篇,藝術學是美術書法雕塑與攝影8篇,哲學是中國哲學6篇。除上述研究領域文獻較多外,還鮮見于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林學、中藥學、醫學技術、軍事思想及軍事歷史、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等學科。由此可知,水文化研究內容廣泛,不僅有文史哲人文學科內容,而且還有理工類自然學科,同時還有經管法等社會學科的內容,屬于新興的文理交叉學科。我國水文化研究歷經開展宣傳研究(1989—2003年)、服務水利實踐(2004—2006年)、政府倡導推動(2007—2010年)和規劃專項建設(2011—2014年)階段,基本上與年度發表文章數量趨勢相吻合(見表1)。特別是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設規劃綱要(2011—2020年)》以來,《基于人水和諧理念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研究》和《中國水文化發展前沿問題研究》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點)課題相繼立項,國內學者的水文化研究主要聚集在水文化理論、水文化遺產、水文化資源、水工程文化、地域水文化、水文化教育傳播等方面。從表1可知,1989—2001年,水文化研究的論文較少,年均不足6篇,低于年均篇數的年度為1989年、1992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尤其是1993年和2001年分別為0篇,這說明水文化研究處于萌芽階段。2002—2006年,論文數量呈平穩緩慢增長態勢,平均每年約20篇,這說明我國水文化研究正處于穩步發展階段。進入2007年后,論文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到2008年、2010年達高峰期,隨后呈現下降趨勢,這說明我國水文化研究正趨向穩定和成熟。從2011年開始,論文數量呈現直線上升趨勢,年均為86篇。2011—2016年篇數占所有論文的53.4%,說明此階段是我國水文化研究領域的探索和快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1989—2003年,沒有研究生以水文化選題作為學位論文。2004—2016年,學位論文共39篇(博士學位論文2篇,碩士學位論文37篇),學位論文數占所有論文的4.06%,說明我國水文化研究在基礎理論方面相對比較薄弱。在學位論文中,最早的博士學位論文是2004年艾菊紅的《傣族水文化研究》②,最早的碩士學位論文是2005年劉虹弦的《水脈相連氣韻橫生———水文化在現代城市形象中浸潤和延續》。在水文化文獻中,主要來自《治淮》《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水利發展研究》《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中國水利》《江蘇水利》《水利天地》《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等涉水行業主管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主辦的期刊。在水文化研究中,涉水行業高等院校期刊如《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浙江水利水電??茖W校學報》《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南昌工程學院學報》等成為主要學術交流陣地。尤其是《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自1985年創刊就設有“水文化研究”專欄,成為全國期刊界歷史最長、影響最大、聲譽最高的特色欄目。此外,《北京水務》《中國三峽建設》《山西水利》和《城鄉建設》這四種期刊數量也位居前列,說明水文化研究與水利建設也緊密相連。
二、水文化研究的熱點、焦點與團隊分布
文獻分析表明,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還沒有刊發與水文化相關的哲學、社會學、政治、法律、文化、教育、歷史類文章,中文核心期刊刊發水文化研究文章更少。在水文化研究論文中,被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期刊論文較少,《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或收錄論文屈指可數。這說明,水文化研究期刊層次和期刊學術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通過對關鍵詞出現的頻率進行分析,可以很好地體現一門學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熱點、焦點。水文化研究出現頻率極高且排在前列的關鍵詞有“水文化”“水”“文化”“水文化遺產”“人水和諧”和“水文化建設”。這說明,以上述詞語為關鍵詞的文獻相對比較集中,是水文化研究關注的重點和焦點之一。同時,頻率在4次以上的關鍵詞主要有“建設”“水利風景區”“保護”“內涵”“水文化教育”“水景觀/開發/保護利用”“教育/水資源/水利院校/城市發展/發展”“水利/可持續發展/研究”“傳承/生態文明/水文化傳播/和諧/水利工程/水環境”和“水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由此可見,水文化研究的范圍和領域更加廣泛,如水生態文明、水文化傳承創新、水教育傳播、人水和諧等成為水文化研究新態勢。通過分析研究機構,可以了解我國水文化研究團隊和研究基地分布格局。水文化研究發文排在前3位的全部來自高等院校,分別是河海大學、南昌工程學院和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其中,河海大學38篇,發表文獻最多,占總數的3.94%;南昌工程學院和浙江水利水電??茖W校發文章分別占總數的2.07%、1.87%,這與河海大學水文化研究所、南昌工程學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水利水電??茖W校水文化研究中心都是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密不可分。上述研究基地已經成為水文化研究、水文化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高地。
三、水文化研究的成績、不足與未來展望
【關鍵詞】水文水資源 建設項目管理 問題 對策 意識 影響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水文水資源工程建設管理已經從最初的自建自管逐步邁入了相對規范化的軌道。并逐步落實建設法人制、招投標制及質量監督制等。在水文水資源建設項目中只有確保項目建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才能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模式轉型的重要階段,在開發與利用資源可持續發展中,提高水文水資源建設項目管理水平,是有效提升國民經濟的重要方式。
1水文水資源建設項目管理存在的問題
1.1水文水資源管理意識較低
現階段我國水文水資源管理工作者對水文水資源管理意識較低,主要體現在僅僅重視水利工程管理及組織抗旱防洪及河道疏通等管理,并沒有合理利用自身的管理權限,在水文水資源管理中具有嚴重的局限性。作為國家公益事業的主要成分,水文水資源管理必須嚴格遵循國家相關規定實施項目建設,同時遵循國家基本建設程序進行項目立項決策與建設管理的全過程。長期以來,水文機構體制中存在大量問題,如地方保護主義、項目立項地區不均衡、項目審批不規范、粗放管理模式等。同時,嚴格缺乏基層建設項目管理專業人員,管理意識較低,進而對項目建設管理的效果造成了嚴重地影響。
1.2水資源污染對項目建設管理造成的影響
目前我國水污染的主要來源為工業與企業污染,大多數地區有80%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在沒有經過處理的情況下,就向天然水域進行直接排放,尤其是部分中小型礦業等?,F階段我國大部分水域長期處于嚴重污染的狀態,如黑龍江、松花江等,長江、珠江的污染河段占比重也在逐年上升。據《中國公眾對編制國家“十一五”環保規劃意見和建議》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問卷調查中公眾最關心的環境問題就是飲用水源污染問題,其所占比例為21%。在水資源污染治理與管理中,公眾僅有知情權,并沒有實際的監督權。為此,在水資源污染治理中相關部門必須加大宣傳,重視水資源利用,做到節約用水,只有這樣才能降低水資源污染對項目建設管理造成的影響。
1.3水文設備不足
當今社會全球水資源日漸短缺,水文水資源管理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如現階段我國水文監測管理中應用的設備在數量及技術方面較為不足與滯后,先進的實時監測設備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相比世界先進國家,我國水文水資源管理及研究方面,在遙測、遙感等先進設備應用中,還存在一定差距。因這些高效率、智能化的監控設備在水文水資源管理中無法大量應用,導致人工工作效率較低,并加大了失誤的存在率。為此,相關管理部門必須在確保生態和環境用水的基礎上,對社會經濟用水進行合理規劃,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2加強水文水資源建設項目管理的對策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水利工程已經成為我國基礎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建設項目,水文水資源管理作為水利單位管理中的主要內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工程的整體質量。在建設項目管理中應加大信息化建設、提高管理意識、加大宣傳力度等,確保整體工程施工質量達到合格水平,并努力實現創優目標。
(1)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由此可見在國民經濟與社會建設中信息化已成為其首要內容。水文水資源建設項目管理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整個行業的發展。水文建設項目管理作為水利單位工作的主要內容,在其信息化建設中包含多方面內容,如水文信息資源的有序整理、水文信息數據庫的建設、水文水資源信息網絡的建設等。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水文水資源管理單位信息化需求愈加迫切,在項目建設信息資源整合中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對其方式進行有效改善。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僅給水文水資源建設項目管理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還為其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
(2)在確保生態和環境用水的基礎上,對社會經濟用水進行合理規劃。為實現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在規劃水資源中,應限制人類改造河流的設置。將人對水資源的沖擊自覺地制約到水動態平衡能力及代謝功能地范圍內。在強化水文水資源建設項目管理意識中,應轉變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將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貫穿于整個管理過程,并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在提高水文水資源建設項目管理程序意識中,應根據實際管理情況,進行人員專業培訓,幫助基層管理工作者對項目管理程序充分了解,并加大審批階段的執行力度,確保立項項目都符合相關程序,嚴格控制超投資計劃項目,對管理程序執行力進行有效提升。在水利工程建設前,應進行實地勘察設計,并進行具體實施方案的編制。
(3)建立項目法人對項目工程建設責任主體的確定十分有利,在項目建設中項目法人的作用主要是對項目建設管理的有效控制。由此可見,建立項目法人具有重要意義。按照管理工作規定,一定層級應進行項目建設管理機構的設置,其主要職責為對項目建設組織與管理工作的協調,如水文水資源項目建設中存在問題時,應通過該部門進行有效處理。由專業技術管理人員組成項目法人機構,確保這些工作人員符合項目建設各方面的需求。在建設水文水資源項目過程中,應對管理部門的積極性進行充分調動,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因為水文建設項目具有較大的空間跨度,應遵循項目所在河流流域地區歸屬劃分標段,每個標段應進行獨立項目法人的設置,對項目管理責任及義務進行確定,并進行標段管理界面的設置,明確項目管理流程及合理劃分責權。
(4)項目劃分是工程質量評定的重要階段,其直接影響到項目建設質量評定。現階段,還沒有一個權威機構對水文項目的劃分提出指導意見,為此,應與水文實際有效結合,遵循項目劃分原則,建立與健全水文水資源建設項目管理體系。施工單位應嚴格遵循質量管理體系相關要求進行施工,確保管理體系正常運行,充分發揮其作用,如出現問題,應及時調整與改進。為降低項目建設的成本,應強化質量意識,確保項目建設質量符合施工相關要求。在施工中嚴把質量關,將質量管理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始終。為防止出現返工損失,應盡可能地將質量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項目建設施工的質量成本控制主要從兩個方面可以充分體現出來,如對購進或自制的施工材料及物資進行質量檢測、檢驗,或是在施工過程中嚴格遵守技術質量標準。
(5)我國水資源的主要使用者就是廣大的居民,因此如果居民支持水資源的管理工作,那么就可以使得管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國廣大的居民對節約用水還不是十分的了解,節水的意識也比較的薄弱,因此我國的水行政部門應該加大節水的宣傳力度,充分的利用現代的媒介,例如:報紙、廣播、電視等來對節約用水的相關理念進行宣傳,最大限度地支持基層的水資源管理工作,使得我國的廣大居民能夠通過宣傳來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對水資源的管理工作給予支持。
3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水利工程事業發展速度的不斷提升,水文水資源建設項目管理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處理。建設項目管理作為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內容,其管理效果是否良好將直接影響到工程建設的整體質量。施工企業與相關管理部門必須重視水文水資源建設項目管理水平的提升,規范施工工藝,嚴格按照相關管理要求進行有效施工,在充分了解與分析水文水資源項目建設管理問題的同時,應及時選用科學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工程的整體質量,實現其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陳響.水文水資源建設項目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3年07期.
[2]鄧紅霞,李存軍,朱兵,丁晶.集對分析在水文水資源中的應用研究及展望[J].水資源研究,2006年04期.
[3]南卓銅,李新,趙彥博,劉芳.黑河流域水文水資源決策支持系統:設計與實現[A].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4]胡四一.全面實施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項目 全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整體水平――在全國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談會暨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項目建設管理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水利信息化,2012年06期.
已發表SCI論文70余篇、EI論文95篇,獲“國際水資源管理杰出貢獻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獲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等獎等省部級獎10余項。
國際任職上,分別擔任過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副主席、國際科學院委員會(IAC)水計劃主席,世界水理事會(WWC)常務理事、地球系統聯盟全球水系統計劃科學委員會(GWSP-SSC)委員、美國土木工程協會(ASCE)水文工程雜志(JHE)副主編、國際水資源開發雜志編委、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主任。
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是國際水資源領域最知名、成立最早的學術組織。1971年在美國成立,聚集了全球范圍的水科學家、水資源管理學家和工程師等專家學者。
2009年11月,中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夏軍當選為新一屆國際水資源協會主席(2010~2012年),這也是IWRA歷史上首次有中國的學者當選主席一職。其上任以來,主持和承擔了一系列國際重大水戰略計劃。作為大會主席,主持第十四屆世界水大會,展示了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大會以及國際水戰略發展領域的引領地位。他的足跡遍及法國、荷蘭、澳大利亞、新加坡、瑞典、美國、南非等地,借助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和世界水理事會(WWC)平臺,積極參與國際前沿討論,為這一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提出中國科學界的意見,推動國際水資源協會發展戰略和多項研究計劃取得重大進展,提高了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
全球水資源管理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夏軍說,在未來30~50年,人類面臨的最關鍵挑戰是“要滿足2050年達到90億人口所需的能源、土地、水資源及相關物質的要求”。當前國際水資源研究與管理的發展與前沿試圖解決三大挑戰方面的問題:首先,應對全球變化尤其是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經濟發展高強度人類活動的影響,探討應對全球水危機的重大水計劃、水戰略的國際聯盟與合作。其次,研究當前和未來(2020~2050年為關鍵時段)的全球及區域水資源管理面對的水治理重大戰略問題、技術與政策途徑。其中包括“全球變化的影響與水政策”、“極端事件與災害管理”、“水的治理與法律”、“知識決策與管理系統”等。
聚焦全球水戰略的前瞻性與交叉性研究,需強調三個發展方向: 強調每個人要享受基本的社會經濟福利,而水是這個基本社會福利保障的基礎。要合理地分配、調度水資源,做到水循環利用、安全用水,避免因水而引起的戰爭,使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維系人類生存所需的良好生態環境,展現綠色的地球、藍色的海洋。開展生態補償,強調綠色GDP,改善水質、生態系統,合理控制對水質水量的需求;良好的水開發與管理,要有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如在水的管理、水的調控、水的開發等方面。
水系統科學的發展與展望
夏軍認為,隨著全球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變化影響,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水短缺、水污染、水生態、水災害、水管理問題愈來愈突出,五個問題復雜交叉,同時涉及國家和區域多個方面的安全,是一個復雜的水系統問題。
國家在水的安全保障戰略方面,強調了水的可持續利用、人水和諧,重視流域水的生態環境效應和水的綜合管理,最大限度改善和維系健康水循環的水戰略目標。由于流域水循環的復雜性以及高強度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的多重影響,水循環系統時空變化的量級與機理、水循環系統各部分作用與反饋、環境變化下社會經濟發展的水系統承載能力與適應性,成為水問題研究亟待解決的三大關鍵科學問題。解決上述水問題的核心是水系統科學的研究與發展,需要以流域為基本單元,闡明以水循環為紐帶的流域水系統的物理、生物與生物地球化學、人文等三大過程的聯系及其反饋機制,發展多要素、多過程、多尺度流域水循環綜合模擬科學平臺,建立水系統的調控模式和良性水循環維持的途徑。這不僅是當前國際水科學研究的前沿(如全球水系統計劃GWSP等),也是破解我國復雜水問題的科學基礎與核心。因此,針對全球變化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保護和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重大需求,變化環境下水資源管理的水系統研究與應用將有新的突破與發展。
關鍵詞:水資源管理進展
我國水資源存在主要問題是短缺、污染和災害,水資源管理在解決這些問題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建立水資源管理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水資源管理學是管理水資源知識體系,以水資源為管理對象,探討水資源高效利用保護的各種措施規律,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資源管理學研究內容包括水資源數量管理、質量管理、法律管理、權屬管理、行政管理、規劃管理、配置管理、經濟管理、投資管理、風險管理、技術管理、工程管理、數字化管理、國際水資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一、水資源管理學內涵
加強水資源管理成為有關水資源領域出現最為頻繁的詞匯。但究竟什么是水資源管理,目前學術界尚未統一,《中國大百科全書》在不同的卷中,對水資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釋。綜觀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點:首先,從整體上來看,他們都是以水資源開發作為主線,“保護”處于被動的地位;其次,視野相對狹窄,大多數概念只局限于水資源本身,缺乏復合系統下對水資源的綜合認識,以水論水;第三,缺乏生態環境的和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內涵?;诖耍髡哒J為,水資源管理就是為了滿足人類水資源需求及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總和。
水資源管理學是從學科角度對水資源管理進行系統研究的科學,是水資源管理知識體系,是建立在水文學、水資源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基礎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綜合性學科。通過水資源管理學的研究,可以為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資源安全,通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
二、水資源管理學研究內容
水資源管理學研究對象很明確,就是圍繞水資源持續高效利用的而展開的一系列管理活動。目前,水資源危機在世界范圍內蔓延,水資源危機的出現和加劇與人類在經濟活動中缺乏對水資源的有效保護和管理有著重要的關系。水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人類的絕大多數經濟活動都要涉及水資源??沙掷m發展是當前和未來人類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基本戰略目標。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解釋多種多樣,但都基本圍繞著“滿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壞未來發展需求的能力”這一核心思想。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實現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人類追求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求人類必須正視干旱洪澇災害、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等諸多與水資源相關的問題,這給水資源管理學提出了新挑戰和難得的機遇。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活動無法應對挑戰。實現可持續的水資源利用目標必須改變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活動,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的和綜合的觀點構建全新的現代水資源管理體系,這成為水資源管理學研究的主要研究內容。
具體地說,水資源管理學的研究內容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水資源數量管理和質量管理、水資源法律管理、水資源權屬管理、水資源行政管理、水資源規劃管理、水資源配置管理、水資源經濟管理、水資源投資管理、水資源風險管理、水資源利用技術管理、水資源工程管理、水資源數字化管理、國際水資源管理、水資源綜合管理、水資源安全管理和水資源數字化管理等等。
三、國內外水資源管理學研究進展
3.1國際水資源管理學研究進展
到目前為止,明確提出水資源管理學的文獻極為有限。根據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面臨的新的問題和挑戰以及實際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特點,國際上也對新形勢下的水資源管理理論和體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和研究,并就一些問題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共識。他們主要圍繞著“可持續發展條件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目標對水資源管理活動的要求”而展開。這些研究活動為水資源管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誕生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1992年愛爾蘭召開的“國際水和環境大會—21世紀的發展與展望”上提出了水資源系統及可持續研究的問題。1993年“第二屆國際實驗與網絡資料水流情勢學術大會”上探討了水資源管理的水文學基礎和信息資料問題。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主持,國際水資源協會與國際水文科學協辦召開了“變化世界中的水資源管理研究規劃國際學術研討會”,探討了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資源開發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水資源可持續管理的決策支持系統和水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四個專題。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開了“國際水資源及環境研究大會:面向21世紀新的挑戰”,討論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續水資源系統管理的應用實例等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水文計劃工作組1996年將“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其定義為“支承從現在到未來社會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壞他們賴以生存的水文循環及生態系統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
水資源可持續管理要求在水資源規劃、開發和管理中,尋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人類社會福利之間的最佳聯系與協調。與傳統的水資源管理相比,可持續水資源強調了未來變化、社會福利、水文循環、生態系統保護這樣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來遺憾可能性達到最小的水的管理決策”。世界銀行將水資源管理定義為一系列水資源相關領域(如水電、水資源供給與供給設施,灌溉與排水等)一體化管理。綜合水資源管理的觀點應該在水資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確??紤]社會、經濟、環境和技術等多方面因素。
1997年召開的第5屆“不確定性增加下的水資源可持續管理學術大會”,洪水與干旱管理、水資源開發對環境的影響、水文與生態模擬和環境風險評價等成為重要議題。
1998年在武漢召開了“98年國際水資源量與質的可持續研討會”,探討了流域水量與水質的統一管理問題。1998年國際水文學會在荷蘭召開了“區域水資源管理研討會”,探討了水資源管理的經驗和教訓、面對挑戰的區域可持續水資源管理、水資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國際水文科學學會(IAHS)年在美國召開了“水資源綜合管理研討會”。這次研討會主要探討了可持續發展條件下的水資源綜合管理的內容和目標,以及交流水資源綜合管理的經驗。此次研討會達成一個共識:未來水資源管理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流域的統一管理。流域統一管理是流域內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統一協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護淡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區公眾的共同管理。會議認為,為了實現流域統一管理的目標,必須做到以下幾點:①復雜的水資源管理活動必須建立在有效的科學規劃基礎之上;②必須顯著提高預測各項管理活動結果的能力;③為了達到水資源管理的目的,持續的檢測和評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管理過程必須是透明的和公開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國際水文科學學會在荷蘭召開了“區域水資源管理研討會”,會議針對區域范圍內水資源管理的有關問題進行了研討,包括:以往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經驗和教訓;面對新挑戰的區域可持續水資源管理;水資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隨著國際學術界對現代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研究和討論,近年來,國際學術界相繼出版了多部論述“水資源管理活動”的專著,這些專著大多以論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從學科的角度對水資源管理的理論體系進行系統的論述和研究。盡管如此,這些專著還是探討和研究了大量有關現代水資源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使我們能夠大致了解目前國際學術界關于水資源活動的主要理論和具體內容。并且通過編著者對一些論述水資源管理活動的論文的整理和歸類,我們可以從中基本上了解到當前國際學術界對水資源管理理論體系的劃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編著出版的《水資源綜合管理》收錄了國際水文科學學會(IAHS)2000年在美國召開的“水資源綜合管理研討會”的文章。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認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類從事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目標和內容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不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資源管理活動正處在探索過程中。作者認為,在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活動中,僵化的管理體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機構)是實現水資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礙。管理體制的官僚作風、不負責任以及缺乏戰略性指導原則導致水管理體系效率低下,缺乏遠見,并且拒絕與水資源利益相關者就水資源管理問題進行公開的交流和探討。新的水資源管理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尋求實現長期可持續利用水資源的水資源管理方式,為此,他們認為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將是水資源管理活動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新的水資源管理活動必須包含水環境治理和保護問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水資源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以及水資源管理決策中的公眾參與問題。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編著出版的《水資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兩年間國際上一系列關于“水資源管理”國際會議上的文章。
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書的前言中指出,當前水資源管理問題在全球變得越來越復雜。水資源管理活動主要面臨著的主要問題是:人口的增長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與此對應的是,水污染、水資源浪費以及氣候變遷等因素卻正在威脅著水資源的供給。這套書從10個方面論述了當代水資源管理活動的內容,他們是: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質管理和水活動管理,廢水處置和管理,管道輸水和渠道輸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資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書中指出,現代水資源管理所涉及學科和領域已經超出了傳統水文地質學中關于水資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編著的《水資源發展與管理(Ⅳ)》中從7個方面論述了水資源管理的內容,這7個方面包括:水資源管理的目標、政策和原則,水資源稀缺和保護,用水管理,水資源管理、規劃、水權分析和處置的決策支持系統,水電和灌溉的發展潛力,灌溉水管理,水資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較著名的著作還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與水資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資源管理:挑戰與責任》(1998);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出版的《水資源管理:綜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學術界并未明確提出水資源管理學的概念,但在國際上許多大學中,都開設了以“水資源管理”為名稱的課程,這些課程的開始以及對水資源管理活動的講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水資源管理學的形成。例如在美國特拉華流域委員會計劃和行動部部長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學為水利工程學、水文地質學及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開設的“水資源規劃0與管理”課程介紹中,Dr.KennethF.Najjar認為,“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是對水資源規劃、分析、設計、經濟管理的理論和實際方法等綜合型課程,主要包括水資源法律和規章條例,流域管理、水資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給分析、洪水管理、水資源質量管理、濕地保護。水資源供給規劃包括水資源使用、需求項目,水資源配置、水容量擴充。該課程還包括水庫運行等相關問題。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是關于水資源的綜合問題的考慮,這些問題來自于從靜態的水資源法律和章程到動態的自然資源的應用。
3.2國內水資源管學研究進展
我國關于水資源管理理論的研究開始與上個世紀80年代,早期的水資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對實際水資源管理活動中的管理內容的簡單羅列和堆加,并未從理論的高度來對水資源管理的體系和框架進行系統的闡述。隨著我國水資源危機的不斷加劇以及可持續發展對現代水資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戰,學術界開始逐漸關注水資源管理理論的探討和框架體系的構建。
趙保璋主編的《水資源管理》(1994年)是我國出版較早的專門論述水資源管理的專著之一。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廢水、污水等水形態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有機的聯系,統一而相互轉化的整體。而現實中,長期以來我國水管理體制較為混亂,水權分散,形成了“多龍治水”的局面。該書認為,水資源管理應該以水的資源觀點、水的系統觀點、水的經濟觀點以及水的法制觀點出發,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規劃布局與調配,以及水資源保護等方面建立統一的、系統的綜合管理體制,按照相關法律由水行政部門實施管理。該書認為水資源管理活動主要包括規劃管理、開發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環境管理(趙保璋,1994)。
馮尚友在《水資源持續利用與管理導論》一書中將水資源管理定位為支持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在水資源及水環境的開發、治理、保護、利用過程中,所進行的統籌規劃、政策指導、組織實施、協調控制、監督檢查等一系列規范性活動的總稱。統籌規劃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資源的整體布局、全面策劃的關鍵;政策指導是進行水事活動決策的規則和指南;組織實施是通過立法、行政、經濟、技術和教育等形式組織社會力量,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一系列活動實踐;協調控制是處理好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協同關系和水事活動之間的矛盾關系,控制好社會用水與供水的平衡和減輕水旱災害損失的各種措施;監督檢查則是不斷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執行正確方針政策的必須手段。
吳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資源及其管理的研究與應用》和《現代水資源管理學概論》兩本專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來關于水資源管理問題的報告和講話的匯編(吳季松,2002)?!冬F代水資源管理學概論》一書中,作者對水資源管理的指導思想、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標以及主要內容做了較為系統的論述。從整體來看,該書更多的是從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討了水資源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左其亭和陳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活動》。該書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出發,對水資源管理理論作了初步探討。該書專門探討了現代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標和水資源管理基本內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加強教育、提高工作覺悟和參與意識;制定水資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資源管理政策、水資源統一管理以及實時進行水量分配和調度。根據信息技術發展的特點和現代水資源管理的要求,該書還專門探討了水資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紹了電子信息技術和“3S”(GIS、GPS和RS)技術在水資源管理活動中的應用。
林洪孝在《水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中界定水資源管理活動為:依據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遵循水資源系統自然循環功能,按照經濟社會規律和生態環境規律,運用法規、行政、經濟、技術、教育等手段,通過全面系統的規劃,優化水資源配置,對人們的涉水行為進行調整與控制,保障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和諧持續發展。該書對水資源管理的理論和框架體系做了較為全面的探討,論述了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目標、原則和方法等內容,并構架了水資源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該書提出,隨著人類水資源問題認識的發展深化,水資源管理逐漸形成了專門的技術和學科,其管理領域涉及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等許多方面,其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水資源權屬管理、水資源政策管理、水資源綜合評價與規劃管理、水量分配與調度管理、水質控制與保護管理、節水管理、防汛與抗洪管理、水情監測與預報管理、水資源組織與協調管理以及其他水資源日常管理等十個方面。該書對水資源管理活動的概括和構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資源管理活動的所有內容,是目前比較全面的水資源管理的概括和總結。
姜文來、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資源管理學導論》,本書是國內外首部系統論述水資源管理學的專著。本書在界定水資源管理學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對水資源管理學的基本理論進行探討,然后專題闡述水資源管理的各個領域,最后展開案例研究。全書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資源管理學概述,界定了水資源管理學的內涵、研究內容、研究進展和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第二章,水資源管理學的理論基礎,分別闡述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理論、水資源復合系統理論、生命周期理論和水資源管理學的管理學基礎;第三章—第十七章,專題論述,論述了水資源的數量管理、質量管理、經濟管理、權屬管理、規劃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資源管理、國際水資源管理、投資管理、行政管理、風險管理、安全管理、數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資源相關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農業水資源、民勤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展開研究。
四、結束語
由于水資源是與人類生存和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自然資源,特別是近年來由于水資源短缺引發的各種問題,長期以來對有關專家學者對水資源管理極為關注,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水資源管理學產生與發展具有深厚的基礎。水資源管理學是水資源管理的知識體系,是建立在眾多學科之上的交叉性綜合性學科。積極推進和發展水資源管理學,對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管理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姜文來,唐曲,雷波,水資源管理學導論,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姜文來,初論水資源管理學,中國水利,2004(3);
趙寶璋,水資源管理,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4;
吳季松,現代水資源管理概論,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
【關鍵詞】生態需水量; 環境需水量; 水質目標; 河道濕地; 耦合研究; 黃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是我國西北、華北地區最大的供水水源, 論文 以其占全國河川徑流2%的有限水資源, 承擔著本流域和下游占全國15%耕地面積引黃灌溉、12%人口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
近20年來, 隨著流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黃河水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日益增加的污染排放量, 致使流域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和水污染問題愈加突出, 也導致了諸如河道頻繁斷流、河槽萎縮、水質惡化、魚類產卵場退化、河口濕地面積萎縮等一系列問題, 黃河流域生態系統整體呈惡化趨勢。
1 黃河生態環境需水量概念及內涵
國外對生態環境需水的研究始于20 世紀40 年代, 主要側重于河道內流量的研究, 這期間有很多定量研究的方法( tennant, 7q10法, 河道濕周法, if-im法, r-cross法等等) 。在我國, 更多的是對流域生態需水和區域生態需水的研究, 特別是對西北內陸河生態需水和黃淮海流域生態需水的研究。盡管目前國內外有關“生態環境需水量”方面研究很多, 但對其概念界定尚無統一的認識, 研究者多根據其研究目標及其要保護的主要功能提出相應的定義[ 1 - 3 ] 。
基于對黃河生態系統、水文水資源特性、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及水環境狀況的認識, 本文認為黃河生態環境需水量概念為: 生態需水量是指為維持黃河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的正常生存繁殖, 滿足河道濕地、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基本功能和維持一定規模的水量。環境需水量是指為改善黃河水體水質, 基本滿足其環境功能所需要的水量, 環境需水量實質上有著滿足水量和水質的雙重概念。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保護河道內水生生物正常生存繁殖的水量; 二是維持河流水體功能水質的水量; 三是滿足河道濕地基本功能的水量; 四是維持河口一定規模濕地的水量;五是有利于河口水生生物生存及河口生態修復的水量。
黃河適宜生態環境水量是指維系黃河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較佳水量, 此時系統狀態較理想, 能夠發揮較好的生態環境功能。在此狀態下, 黃河系統的恢復目標為: 一是黃河水質滿足水功能目標要求, 水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 二是黃河主要保護物種魚類能夠獲得一定的生存空間, 遭到破壞的魚類產卵場得到逐步恢復; 三是河道濕地和河口濕地生物多樣性、生態完整性能夠得到維持, 發揮濕地應有的生態環境功能。
最小生態環境水量是指維持系統生存所需的最低水量或底限閾值, 若低于該水量, 系統會發生退化。畢業論文 對于黃河下游河道來說, 最小生態環境水量也是為了防止河道水體斷流并發生功能性裂變, 維持河道水流循環的最小流量。
2 理論及方法
2.1 生態需水量
根據黃河生態系統和水環境的特點, 一方面由于黃河缺乏長期的水生生物的調查及其生長習性的觀測數據, 缺乏相應典型河段主要保護物種生理需水的基礎研究支持, 另一方面考慮黃河水生生物并不豐富的實際, 因此, 現階段很難做到完全生態學意義上的定量研究。足夠流動的水體是構成河流生態系統的基礎, 從水量及其相關因子考慮, 目前國內外有很多學者利用歷史流量法和水力學參數法來計算研究河流生態環境需水量。這種保持河流一定流態的流量可認為是維持河流生命的基本水量。因此研究利用歷史流量法(tennant法和90%保證率設定法)計算河道基流,在環境水量研究的基礎上, 考慮河口生態修復需水,結合水力學參數法, 對該流量級下的水文要素(如水深、流速、濕周等) 能否滿足黃河魚類的生存空間進行判別, 以體現保護魚類生存繁衍和維持生境的生態水量需求。
(1)tennant法: 脫離特定用途的生態環境用水量計算方法, 也叫tennant法或montana法, 是非現場確定河流生態環境需水的典型方法。該方法以河流水生態健康情況下的多年平均流量觀測值為基準, 將保護水生態和水環境的河流流量劃分為若干個等級,推薦的標準值是以河流健康狀況下多年平均流量值的百分數為基礎。tennant法生態環境水量計算的核心問題是必須給出一個預先確定的年平均流量。本研究采用黃河尚屬“天然”或尚未大規模開發利用和徑流調節情況的徑流量, 即黃河干流第一個大型水庫尚未建成運用, 河流水生態、水環境尚屬于健康狀態的20世紀50年代(1952~1959年)平均徑流量為流量基準。
研究將黃河生態環境用水的季節分為4 ~6 月、7~10月、11~3月三個時段[ 5 ] , 各時段的生態環境水量低限標準以河流水生態、水環境尚屬于健康狀態的20世紀50年代平均流量為基準, 計算平均流量的不同百分比流量。并認為, 各水期流量平均值的100%~60%為最佳范圍, 60% ~40%為較好狀態,40%~30%為尚好狀態, 30% ~20%為尚可狀態,20%~10%為較差狀態, 10%和5%為可忍受的最小流量和極端最小流量。對于每個河段生態流量的取值, 根據河段生態環境功能的重要性進行判定。根據黃河水生態與水環境的功能類型和特點, 將生態環境功能分為4個不同重要程度級別: ①魚類產卵場、棲息地, 重要程度, ⅰ級; 4~6月生態環境需水量保持在最佳狀態, 其他季節保持在較好狀態。②國家級或省級重點觀光旅游區, 重要程度, ⅱ級; 4~6 月生態環境水量保持在較好狀態, 其他季節保持在尚好狀態。③沒有劃定為觀光旅游區的大中城市河段和國家一級交通干線與黃河相交河段, 重要程度, ⅲ級;4~6月生態環境需水量保持在尚好狀態, 其他季節保持在尚可狀態。④沒有特定要求的河段, 應達到魚類能夠暢通洄游和整條黃河(下游)不斷流的基本流量, 重要程度, ⅳ級; 一般情況下應不低于同期基準流量的10%, 極端情況下不低于5%。
(2) 90%保證率最枯月流量法: 90%保證率最枯月流量法, 是7q10 法的延伸。7q10 法是指采用90%保證率最枯連續7 d的平均水量作為河流最小流量設計值, 該方法傳入我國后主要用于計算污染物允許排放量。本研究采用1970~2000年31年實測水文系列, 計算90%保證率最枯月流量, 該系列基本涵蓋了黃河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豐、平、枯水期, 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2.2 環境需水量
根據黃河水污染特征和水流狀況, 選擇codcr和氨氮作為主要污染控制因子, 采用一維水質模型進行計算。河流納污水平和水質目標是計算環境水量的兩個重要輸入條件, 水質目標采用黃河干流水功能區劃目標, 河段納污水平按現狀納污水平、目標控制水平和污染可控水平三種情景設定。計算模型如下
q = σqici exp ( - kxi /8614u) ? σqics/cs ? c0 exp ( - kx /8614u)(1)
式中, q為計算河段上斷面需下泄流量(即所求環境水量) (m3 / s) ; qi 為旁側入流量(m3 / s) ; c0 為計算河段上斷面污染物濃度(mg/l) ; cs 為計算河段下斷面污染物濃度(mg/l ) ; ci 為旁側入流污染物濃度(mg/l) ; k為污染物綜合降解系數(1 /d) ; u為平均流速(m / s) ; x為計算單元長度( km) ; xi 為旁側入流i距下斷面距離( km) 。
3 環境水量計算結果及分析
現狀納污水平下環境水量即指研究河段在現狀納污狀況下, 稀釋污染物使河段水質滿足功能要求的水量。研究統計分析了2003年入黃排污口和入黃支流污染物實測入黃量, 職稱論文 個別支流根據多年監測資料進行調整。
目標控制水平是國家環保政策能完全落實的一種理想狀態, 即指研究河段所納污染源達標排放, 入黃支流滿足入黃水質要求, 在這種理想狀態下, 稀釋入黃污染物使河段水質滿足功能要求的水量。
所謂污染可控水平, 即考慮在現有的社會經濟發展、污染治理水平下, 全部實現達標排放難度極大,河流水功能區水質規劃目標的實現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因而需對污染可控水平進行研究, 意在找到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水域水環境承載能力的結合點, 即對研究河段污染源的可控制性進行研究, 也就是說要根據流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國家宏觀政策及相關規劃等,設定一些原則, 最后要達到的目的就是給出研究河段一些支流及排污口的控制指標, 從而確定河段納污水平。采用數學模型對上述三種納污水平下所需環境水量進行計算。并考慮河流水體的連續性及枯水徑流保證機率, 給出黃河干流重要水文站點環境水量要求。具體見表1。
通過上述環境水量的研究, 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現狀納污水平下, 黃河干流所需環境流量很大,在目前水資源條件下很難實現, 其水質達標不可能得到保證。(2)要實現黃河干流水體功能目標, 入黃支流必須滿足入黃水質目標要求, 入黃排污口必須滿足國家排放標準。(3)污染可控水平下, 龍門以上河段所需流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證, 但龍門以下河段在枯水時段難以得到保證。
4 生態水量和環境水量的耦合研究
黃河的水生態和水環境功能, 各種生態功能如棲息地功能、景觀功能等, 和環境功能之間存在著交叉和重復, 各種功能所需水量可以兼顧, 需對滿足多種功能需求的不同量級的水量進行耦合??紤]黃河生態系統特點及黃河水資源的調控性, 生態水量和環境水量耦合的原則如下。( 1 )全河段綜合考慮: 重要水文斷面流量整合時, 要考慮上下斷面之間流量的匹配性、水流演進等多種因素, 經綜合優化后給出。( 2)不考慮河段取水及水量損失: 黃河干流取水口眾多且分布復雜, 本研究關注的是生態基流, 對河段內取水以及因蒸發、滲漏等水量損失未予考慮。( 3)水質保證優先: 水質改善是河流生態系統恢復的首要目標, 只有良好水質保證的水資源才能滿足河流其他的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在考慮水質問題時, 適宜水量主要依據污染可控水平下環境水量, 而最小水量主要考慮目標控制下環境水量。( 4)水資源可調控性: 黃河干流已建和規劃修建的大型水利樞紐較多, 徑流可控性強, 在水量耦合時不但考慮水流的上下傳遞, 同時考慮大型水利樞紐的調節控制。( 5 )河口生態保護優先: 黃河下游生態水量的給出, 優先考慮河口近海生態、三角洲濕地生態和魚類洄游等需求。
根據上述耦合原則, 考慮河口近海魚類、河口三角洲濕地需要, 同時滿足各河段的水生態和水環境功能需求, 給出黃河干流10個重要水文站斷面的推薦水量, 生態環境水量耦合結果見表2。
5 小 結
(1)有關稀釋污染的環境水量研究是本次研究的重點, 也是我國北方河流面臨的現實問題。研究根據黃河水污染特征和水流狀況, 選擇codcr和氨氮作為主要污染控制因子, 采用一維水質模型進行計算, 研究方法帶有一定的探索性。本研究推薦的生態環境水量, 是在關注研究河段生態問題的同時, 著重解決水質保證問題, 只有水體質量變好了, 黃河生態系統才可以逐漸得以恢復。
(2)在當前黃河流域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下, 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和污染超負荷排放, 是導致黃河生態危機的主要因素, 黃河面臨的一些生態問題無不由此而引發。研究中生態水量沒有和黃河主要保護物種的生態機理緊密聯系,留學生論文 這是本研究的一個缺陷, 但這也和黃河特殊的河情以及我國發展進程有關。在以后的研究中, 隨著相關資料的豐富和積累, 必將加強這方面的機理研究。
(3)河流的各種生態功能如棲息地功能、景觀功能等, 和環境功能之間存在著交叉和重復, 滿足各種功能的水量耦合是本研究的難點。研究優先考慮河口近海魚類、河口三角洲濕地生態需水, 提出了基于全河段綜合考慮、水質保證優先、黃河水資源的可調控性等水量耦合原則, 特別在水資源可調控性以及水生態與水環境保護目標耦合方面, 既符合黃河實際, 又具有水量調度的可操作性。
(4)黃河生態問題突出, 究其原因主要是水量貧乏、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以及污染排放所致。要使黃河河道內保持一定的生態環境水量, 必須有一定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如實施調水工程補充黃河河道內生態環境水量, 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加強區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污染控制, 注重流域生態建設等措施來支撐和保證。
參考文獻:
[1]王浩, 陳敏建, 秦大庸, 等.西北地區水資源合理配置和承載能力研究[m ].鄭州: 黃河水利出版社, 2003.
[2]湯奇成.綠洲的發展與水資源的合理利用[j].干旱區資源和環境, 1995, 9 (3) : 107-112.
[3]楊志峰, 崔保山, 等.生態環境需水量理論方法與實踐[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3.
[4]楊嚴鷗.黃河水系魚類分布的模糊聚類分析[j] .湖北農學院學報, 1999, 19 (2) : 161-163.
關鍵詞:生態水文學;教學策略;案例研究;問題導向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3-0181-03
生態水文學是水文學中一個相對年輕但發展迅速的研究領域,是研究水循環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一門交叉學科。它于1992年的都柏林國際水與環境大會上被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提出,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文計劃和人與生物圈計劃(UNESCO's International Hydrology Program and 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的實施而迅速得以發展,成為當前水文學的研究熱點。目前,生態水文學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①陸地表面氣候、土壤、植被、地下水間的相互作用,主要服務于土地利用、糧食生產和氣候變化調控;②河流廊道內徑流的動態變化、水生生物的響應以及污染物在河岸帶內遷移轉化等,主要服務于水資源開發、水質保護與改善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③河水和地下水對湖泊、河口和海岸帶的水量和物質輸入,主要服務于水質保護與改善(特別是富營養化)以及漁業生產。可以看出,生態水文學與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土地利用、生態安全、水資源開發與保護等一系列的國際焦點和國家重大需求密切相關。正因如此,雖然只有20多年的歷史,但生態水文學已成為水文學與水資源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英國、德國、荷蘭、阿根廷等國的許多大學不僅很早就開設了生態水文學(Ecohydrology)課程,部分大學還專門設立了生態水文學專業。國內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河海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也都將生態水文學作為水文學與水資源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開設。
一、生態水文學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的需求
自誕生之時起,生態水文學就致力于生態環境與水環境問題的解決和為流域尺度上土地與水資源的綜合管理提供指導,具有極強的實踐和應用色彩。因此,在生態水文學教學過程中,除了專業知識的傳授外,還應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管理和決策、團隊合作、交流溝通、批判性思考等能力,縮短真實世界與書本世界之間的差距,提高學生適應工作的能力。顯然,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無法單獨承擔這一重任。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普遍推行和教育的國際化趨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在盛行。該教育理念對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主體地位給予了很大關注,注重體現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個性等方面的要求,在理解和關注學生興趣與需求的前提下進行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再是“滿堂灌”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主要起創造學習環境、引導學習活動、提供相關資源的作用,以使學生能主動地接收知識,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地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梢钥闯觯@一教育理論與生態水文學的教學目標非常一致。因此,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培養其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教師應在生態水文學課程教學中大膽應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要想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關鍵是教學策略的選擇。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有研究性學習、案例研究、問題導向學習、探究學習、發現式學習、自主學習等。這些策略在適用的教學目標、內容和對象上存在明顯差異。這里重點探討適用于工程教育的案例研究法和問題導向學習兩類策略。
二、案例研究在生態水文學教學中的應用
所謂的案例研究(case studies)教學,是指學生通過對教師提供的案例進行研究活動,從而完成學習目標的一種課堂學習方式。通過對案例的研究,學生可以逐漸熟悉生產實踐中的真實問題,掌握解決這些問題所需的技能。事實上,作為一種非常靈活的教學方法,案例研究既可用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也可用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當案例界定清晰,且給出了明確的解決方案時,案例研究通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當沒有給出或只給出部分解決方案,需要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信息搜尋、數據分析、轉換和創新時,案例研究通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在工程教育中,基于案例的學習相當普遍。不少研究證明,基于案例的學習能夠增進學生的代入感、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技能。
在生態水文學課程中,案例研究教學的開展遵循如下步驟。
1.介紹。教師給學生介紹案例研究教學的基本概念,并對生態水文學課程中擬采用的案例研究教學進行概括性介紹,以使學生理解案例研究教學的優勢,克服從常規課堂到案例研究課堂轉變中的不適應,為接下來的教學作好心理準備。
2.案例選擇。針對各部分教學內容,教師提前準備好與擬討論的主題密切相關的案例。選擇的案例應符合以下標準:取自于真實生活情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專業探討價值;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其進行創新性和批判性思考;不能過于簡單,應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例如,可以選用歷史上的富營養化事件、國際知名的試驗流域的相關成果、當前的水資源管理問題等,也可選用本專業學術雜志上的研究性論文。
3.案例感知。引導學生閱讀案例材料,使其熟悉案例情境,掌握案例涉及到的主要事實和數據,識別案例情境中包含的關鍵問題,對案例進行初步分析。案例感知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完成。該階段主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4.自主探究?;诎咐畔ⅲ瑧靡延械膶I知識,進行個體的自主探究。對于已有解決方案的案例,按“問題提出、現象觀察、假說形成、試驗設計、結果分析、假說驗證、結論形成”的流程對案例進行分析,重新演繹解決方案的形成過程,評價與判斷這些解決方案的優缺點,嘗試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對于沒有提供或只提供部分解決方案的案例,圍繞已識別出的關鍵問題和案例中的重要信息,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擬訂解決問題的方案和策略,探討實施的具體計劃,并按“準備、執行、評估、調整”的行動調節理論進行執行。該階段主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管理和決策、批判性思考等能力。
5.交流與討論。在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獲得了個人關于案例的獨立見解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在生態水文學教學過程中,將交流討論又劃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進行分組合作,小組以4~6人為宜,每個小組成員就自己的自主探究過程和成果進行交流和討論,形成相對一致的意見后,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合作,完成下階段課堂陳述與討論的準備工作,包括材料的準備、幻燈片的制作等;第二階段是課堂陳述,即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對其案例分析過程與成果進行正式陳述;第三階段是小組間討論,在每個小組匯報完畢后,引導其他小組對其進行提問、評價、補充等,開展小組間的交流。該階段主要培養學生團隊合作、交流溝通、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領導力。
6.總結評價。在案例研究教學的最后,教師對整個案例研究過程做出總結性評價,以促進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從而得到知識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偨Y評價的內容包括:①學生在前幾個階段中的表現,要突出其優點,對暴露出來的問題也進行合理的評價,評價的重點應該集中在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管理和決策、團隊合作、交流溝通、批判性思考等能力上,而不是知識或學術觀點上;②對案例本身所蘊含的知識或問題進行評價,評價的重點集中在知識點的提煉、與已有知識的聯系、需要補充的知識等上面,使學生意識到自身知識結構的缺陷,找到進一步完善的方向。
三、問題導向學習在生態水文學教學中的應用
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基于問題解決過程的學習,它旨在讓學生試著解決真實世界的實際問題而不僅僅只是通過教師的講授來進行學習。問題導向學習最初起源于醫學院和專業技術學院的教學活動,目前已開始應用于工程教育中。眾所周知,問題解決是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為重要的認知活動,而問題導向學習則通過模擬人類自然的問題解決過程來促進學生學習,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到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為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方式和靈活的問題解決技能提供大量機會,保證在新情境中可以遷移技能與應用知識。此外,問題導向學習還被證明可以增強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代入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在生態水文學課程中,問題導向學習的開展遵循如下步驟。
1.介紹。教師對生態水文學課程中擬采用的問題導向學習進行簡要介紹,以使學生為接下來的教學作好心理準備。此外,教師通過有針對性的講解,對接下來的問題導向學習可能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概括性介紹。
2.問題提出。問題的提出有兩種方式:教師提前精心準備好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問題;教師只給出主題,介紹相關內容和要求,引導學生自己尋找問題。在問題導向學習中,所提出的問題必須是一個開放性的現實世界的問題。比較理想的問題應該復雜性適中、結構簡單且可能具有多個解決途徑或解決方案,同時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如降雨量的變化和人口增長如何影響城市水安全?大壩修建或拆除的影響有哪些(安全、社會、經濟、生態等方面)?為什么全球范圍內陸地徑流在減???為什么某河流的出山徑流量在減少?
3.分組研究。通過教師指定或自由組合的方式將學生分組,小組以4~6人為宜。小組成員首先通過內部討論確定總體的工作規劃;然后,對問題進行分析,找出解決問題還需要學習的專業知識,通過各種方法來獲取這些必要的知識;再次進行小組討論,初步確定問題的解決方案和實施計劃,并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小組成員根據分工開展信息收集、實驗設計、數據統計、模型構建、綜合分析等工作,按照“準備―執行―評估―調整”的行動調節理論執行計劃,從而解決問題;最后,基于上述成果,編寫研究報告,制作下階段匯報所用的幻燈片。在該階段,老師主要起引導者、輔助者和資源提供者的作用,要避免控制學生的思維。該階段最能體現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是問題導向學習的核心所在,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管理和決策、團隊合作、交流溝通、批判性思考等能力,同時能提高學生的假設提出和檢驗、數據收集、實驗操作、統計分析、模型模擬、學術寫作等專業技能,還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及終生學習的態度。
4.陳述與討論。通過課堂陳述的方式,各小組對其問題提出、問題解決思路與過程以及最終的問題答案或解決方案進行介紹。陳述時鼓勵學生使用多媒體演示,鼓勵所有成員都參與到陳述中(可采用分段分工陳述方式)。陳述后其他小組進行提問和評判,教師也可參與到提問中去。該階段主要培養學生交流溝通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及口頭表達的技能。
5.評估與反思。教師對各學習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價。評價中要注意用語,以肯定為主,對暴露出來的問題也以建設性意見的形式進行合理點評。同時,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評估,小組成員之間和小組之間也進行平行評估。這些評估,促進學生反思自己在知識結構、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上的欠缺,為下一步的學習方向和學習目標的制訂奠定基礎。
四、“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態水文學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不要將“以學生為中心”與“以教師為中心”截然對立。生態水文學兼具理、工科的特點,涉及的部分理論知識或基礎知識在案例選擇或問題設計上存在著較大困難,可能需要傳統的課堂講解;無論是案例研究還是問題導向學習,在開展之前都需要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介紹,對關鍵知識點及其之間的聯系進行概略式講解,這都屬于“以教師為中心”的范疇;在案例研究教學過程中,如果選擇的案例是本專業中較為艱深或具有重大意義和影響的學術論文,可能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更為合適;兩類教學策略最后階段的教師總結與評價往往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屬于必不可少的內容。
2.無論是案例研究中的案例,還是問題導向學習中的問題,都必須選擇真實世界中的實際情景,在注重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同時,還要兼顧趣味性和挑戰性,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
3.在討論階段,教師不能完全“隱退”或只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要成為討論的引導者和參與者,提示學生進行對比、反思和舉一反三,使得討論得以深入發展,同時防止學生離題或者提出不當的問題影響討論,防止一個學生或者少數學生壟斷討論。
4.在分組研究階段,教師應起到監督作用,督促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不能出現一個學生為主,其他人袖手旁觀的現象。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解決辦法,不能簡單地重復事實,或者在案例研究中重復和無條件認同前人的結論和觀點。
5.教師應營造開放、民主的氛圍,讓學生自由探索和發言,即使是不成熟的想法或意見也要以鼓勵為主,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勇于冒險的精神,培養學生面對困難時的韌性和對失敗與挫折的無所畏懼。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珍惜和培養學生的認知靈活性。
參考文獻:
[1]nce,M.J.and R.M.Felder.Indu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Definitions,comparisons and research base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6,(95):123,138.
[2]av,A.,G.M.Shaver,and P.Meckl.Lessons learned:Implementing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urs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0,(99):5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