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51: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特色農業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認識不到位
一些村鎮干部還沒有充分意識到發展高山特色農業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繁榮農村經濟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認識不足,導致沒有將發展高山特色農業相關工作作為重點來抓,沒有實地調查,沒有工作規劃,同時也沒有進行廣泛有效的宣傳,導致干部和群眾都沒有意識到發展高山特色農業帶來的好處,影響了農民進行高山特色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1.2外在動力不強
發展高山特色農業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程,它涉及的項目繁多,例如:選擇項目、制定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引進良種、先進農業技術推廣、農民科技培訓等。這些繁雜的工作僅僅依靠鎮政府是沒有辦法順利完成的,需要省、市政府甚至國家的政策扶持,包括財政、信息、技術等方面。另外,發展高山特色農業也需要全鎮各個部門加強聯系,團結協作,共同推進高山特色農業發展。
1.3管理不完善
目前,阿旺鎮高山特色農業發展仍舊是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經營模式,沒有形成規?;?,專業合作社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由于都是單打獨斗,因此,各家各戶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就比較低,一旦出現問題,就嚴重打擊了農民的積極性。同時,市場發育也不夠完善、市場信息也比較缺乏,農民很難預測市場,非常容易造成損失。農業技術推廣也沒有實現全覆蓋,技術服務跟不上發展進程,嚴重影響了高山鄉特色農業的發展。
2加快阿旺鎮高山特色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2.1提高認識
利用得天獨厚的山區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高山特色農業,是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選擇;是增強農產品競爭力、體現比較優勢的客觀要求;是最大限度利用資源、發揮農業基礎優勢的實現形式;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方式。意識到發展高山特色農業的這些作用,我們有必要提高思想認識,將發展高山特色農業作為重要工作提到日程上來,要齊心協力、獻計獻策,為高山特色農業的發展貢獻力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健全特色農業發展組織保障體系。建立特色農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領導,高效決策,科學調度,精心實施;二是加快推廣農業產業規?;a;三是全力實現農業產業市場化流通。
2.2加強項目建設
為了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打造現代農業品牌,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調整農產品結構,激發農業發展活力,需要始終將做強、做大、做優項目建設作為推進阿旺鎮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結合阿旺鎮的實際情況,為發展高山特色農業,應該著力發展以下幾個農業項目,包括:一是大力推進坡改梯建設;二是積極推廣項目富農工程;三是全面推行“一村一品”工程。
2.3加強幫扶力度
關鍵詞:農村經濟社會,矛盾與對策
發展農村經濟,必須立足本地實際,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這是所有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問題。發展特色經濟就要突出抓好“三農”這個重點,解決“三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就要從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角度,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特色經濟沒有一定的規模作支撐是脆弱的,必然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被淘汰。因此,發展農村經濟,就要抓特色經濟、抓規模經濟。畢業論文,農村經濟社會。。
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這項舉措不公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而且還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心理負擔,農民不再為鄉村干部催繳稅款而憂慮。取消農業稅,加上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健全和完善,對扶持農業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發揮重大而深遠的作用,但也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
1.存在的問題
1.1農民土地糾紛問題:稅費改革前農民負擔沉重,對土地的依賴熱情不高,土地矛盾沒有凸現出來。稅費改革后,農民的稅費負擔大幅度減輕,充分調動了農民種田積極性,農村承包土地的矛盾開始顯現,要地、爭地的現象普遍,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因土地界端不詳、面積不實、合同不完善等產生的矛盾增多,土地引發的糾紛時有發生,農民因地上訪的案件逐年增多。
1.2“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問題:由于受村民素質的制約,議事主體消極被動,“一事一議”存在著事難議、決難行的情況。在具體實施中,仍然存在很多難題。一是意見難統一,二是認識不夠,三是錢少難辦事。這將影響農村集體公益、福利事業的發展。
1.3農村基層干部的角色轉換問題:有的干部認為“農民全部減了負,農村干部無事做”、“農民種田不再納稅,農村工作萬事大吉”,表現出沾沾自喜、茫然失落、消極等待的現象,還沒有積極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農業稅取消后,鄉鎮財政所、地稅所工作量大大減少,人浮于事的現象較為突出。
1.4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問題:農業稅停征后,財政收入渠道更加變窄,剛性支出又必須保證,加劇了鄉鎮收支矛盾,農村稅費改革后,村級經費盡管通過上級轉移支付得到一定彌補,但也非常有限,只能勉強維持日常運轉。從實際運行情況看,村級公費主要用于了征訂報刊,沒有直接撥付到村,村級的一些正常支出難以保證,由于沒有經費來源,有的村組無錢購買賬簿表冊,一些村組也有兩年時間沒有進行財務核算,群眾對此很有意見。
1.5過去農業稅費征收遺留問題:稅費改革政策明確規定“暫停向農民催收改革前稅費尾欠”,“不準強行追收追繳農民負擔尾欠或稅費尾欠”,負面影響較大。
2.對策及建議
2.1轉變鄉鎮政府工作職能。農村經濟要立足于縣域優勢的發揮,在更大的領域進行資源整合,挖掘潛力,提升檔次,降低成本,加強管理,營造新優勢,創造高效益。要注重優勢轉化為成果,見實效,見效益,使其真正實現農民增收脫貧的效益,經濟與社會同步發展的效益,城鄉經濟、工業、農業協調發展的效益,鄉鎮政府要盡快轉變職能,專心致志思考怎樣為“三農”工作服務。畢業論文,農村經濟社會。。
2.2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探索多種土地流轉方式。針對農村土地承包中出現的新情況和土地流轉中出現的新問題,各級黨政和有關部門要及時組織依法完善二輪土地承包,妥善調處各類土地糾紛,全面規范土地承包合同,切實搞好承包地的確權發證,做到農戶承包的地塊、面積、合同和經營權證“四到戶”,農戶的承包地塊、面積與合同記載、社存本、登記表、經營權證“四相符”,經營權證書入戶率達到100%,依法保障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經營權和收益權。
2.3探索多種途徑發展農村公益事業,引導農民一事一議搞建設。要嚴格區分農民自愿投工投勞改善自己生活生產條件與加重農民負擔之間的政策界限,對農民直接受益的村組公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在農戶自愿、民主協商、依法辦事的前提下,鼓勵農民自力更生,辦好管好自己受益的事。對村范圍大面積受益的重大事情,需要全村農民籌資籌勞的,必須通過“一事一議”,并按《“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審議程序》報批。對改善公益設施,農民自愿投工投勞的,可通過鄉鎮、村向上爭取,對所需資金給予適當補助
2.4明確各級政府農村公共財政支出方面的職責。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在農村基礎教育、計劃生育、基礎設施以及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方面的事權財權劃分,加強各級政府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責任,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公平寬松的環境。
2.5妥善處理農業稅尾欠問題:盡快解決農業稅尾欠問題,建議將真正的農業稅尾欠和農業稅“上清下不清”形成的債務區分開來,將“上清下不清”形成的債務納入鄉村債務統籌解決。對真正的農業稅尾欠是否清收和如何清收,在保證農民社會總體穩定的前提下由省級人民政府確定。畢業論文,農村經濟社會。。
2.6 以農業產業化為重點,推進農業“現代化之路”。推進農業現代化,要改變就農業論農業的觀念,堅持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增加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農業發展環境。用先進的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先進的經營形式發展農業,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要結合縣域實際,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生產規?;蜆藴驶?,培育名牌產品,增強競爭力。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推動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建立新型營銷體系。
一、傳統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口徑狹窄
傳統農學專業的學習對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麥、水稻,而北京郊區隨著城鎮建設的發展,三大作物的種植面積逐漸縮小,甚至生長期間需水量較大的水稻已經限制生產,小麥亦改為節水種植。有限的農用土地逐漸被籽種農業和設施農業的興起所占領,傳統農學專業人才應用的舞臺日漸縮小。
(二)專業課程老化
傳統農學專業的骨干課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學、耕作學和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和耕作學課程的學習目標是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面對北京都市型農業中農作物種植的多元化、生產的機械化、設備的現代化和農業功能的轉化,其學習內容與北京農業的發展方向漸行漸遠。
(三)實踐教學簡化
學校正向綜合大學轉變,原本在校內的農場、實驗田逐漸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實踐教學遠離教學區,實驗課與理論課在不同場地進行,增大了實驗課的難度和成本,原來每天都要求觀察農作物生長情況的教學安排,在成本約束下,變成了一次,投入時間少,學生學農興趣很難形成。(四)動手能力弱化在教學改革“厚基礎”的大背景影響下,專業課時逐漸減少,相應的實踐學時也在減少,在規定的實踐教學時間內,很難培養學生扎實的實踐技能。實驗課中以驗證性實驗居多,教師無法得到學生掌握實驗技能情況的反饋,學生也以考試能過關的低標準要求自己,導致實驗設計能力差、獨立操作能力差。
二、專業方向與課程體系的改革
針對上述問題,按照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特點和專業教師的業務優勢,經過多方調研和論證,提出了“適合北京需求,培養都市型農業人才”的原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專業方向,構建課程體系,增加實踐環節,爭創特色專業。
(一)調整專業方向
農學專業的支撐學科以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為主,作物遺傳育種學科是北京農學院重點建設學科,碩士點之一,以農作物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為特色,先后選育出6個小麥品種,6個玉米品種,4個小豆品種,2個大豆品種,師資力量在種子科學方面有優勢。其次,根據北京農業的發展方向,籽種農業將成為北京農業的優勢產業。因此,農學專業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時,將專業學習方向調整為“種子科學與工程”方向。2006年,又針對北京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拓展專業領域,借助本院園藝學科和北京都市農業研究院(北京農學院)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增設了“觀光農業”的學習方向。至此,農學專業包括:“種子科學與工程”和“觀光農業”兩個學習方向,形成了培養北京都市型農業中籽種農業、觀光農業兩個核心產業所需人才的新型農學專業,每年兩個專業方向各招收一個本科生班。農學專業的兩個專業方向直接針對北京都市型農業中籽種農業和觀光休閑農業的人才培養,特色鮮明。“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側重于培養北京籽種產業發展需要的,掌握種子科學與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理論、技能;懂得國內外種子法規、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能在種子管理部門、種子加工與生產、種子營銷企業等領域和部門,從事新品種選育、種子繁殖生產、種子檢驗、經營與管理等工作的專業人才;“觀光農業”專業方向側重于培養掌握觀光休閑農業、設施農業等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觀光園區、農業文化旅游產業、高科技現代農業園區等部門和領域,從事技術指導、規劃設計、項目策劃和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二)構建新型專業課程體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農學專業課優化整合及骨干課程體系的研究”教改項目的支持下,根據專業學習方向和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并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深入調整。經過反復修訂,形成了現在的專業課程體系。“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的專業必修課包括:《植物育種學》《種子生物學》《種子生產學》《種子加工與貯藏》《種子檢驗學》《種子法規》《種子經營與管理學》等,專業選修課程包括:《種子營銷學》《作物栽培學》《耕作學》《園藝學概論》《植物種質資源學》《國際貿易學》等。專業課程體系以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加工、貯藏、質量檢驗、經營管理為主線,涉及種業產業化方方面面的知識;“觀光農業”專業方向的專業必修課為《農業生態學》《植物種質資源學》《觀光農業》《現代農業生產原理與技術》《都市農業發展規劃》《都市型農業評價案例分析》等,專業選修課程包括:《新農村發展規劃》《現代設施農業》《有機農業》《籽種農業》《農業項目投資與評估》《城市園林與綠化》《觀賞植物裝飾與應用》等,形成了以觀光休閑園區、現代高科技園區建設、管理為主線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均面向北京農業生產需求,很多課程沒有現成教材,任課教師就邊學習、邊總結、邊教學。學生感到學的知識理論聯系實際,有用武之地,增強了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通過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的設置,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方向,每個學生都有專業特長。
(三)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為加強實踐環節,在教育部“新世紀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工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和校內外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2002-2005)教改項目的支持下,將農業生產中常用的技能作為農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形成實踐課程《農事學》教學體系?!掇r事學》在2004年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其配套教材《農事學實踐教程》為2005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該課程改名為《植物科技技能訓練》,成為植科學院所屬農學、園藝、植保專業的基礎實踐課程,該課程從大學第一學期開課直到第四學期,每周3個學時。在農學專業兩個新學習方向形成后,又對專業課學習增加實踐環節。原則是專業課學時不變,調整實驗課時和增加教學實習天數,同時安排一些科研實踐、生產訓練和創新競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F在的專業課都增加或補充了實踐教學,例如,《植物育種學》課程包括30學時理論課、10學時實驗課和9天教學實習;《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包括16學時理論課、16學時實驗課和3天教學實習;《種子檢驗學》課程包括8學時理論課、16學時實驗課和3天教學實習等等。在科研實踐、生產訓練和創新競賽等活動安排上,第四學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參加不少于12天的“三農問題調查”和“拓展訓練”,在學習專業課之前了解農村、了解農民、了解農業生產。第六學期以畢業論文為主線,學生自由選擇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參加導師的科研課題活動,完成畢業論文,畢業前答辯。同時組織、鼓勵學生申報市級或校級“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項目課題,通過參與項目研究的方式激發大學生創新與創業熱情,提高科學研究與創業能力,目前,農學專業已經形成了以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為基礎、有一定理論體系和實用價值的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包括:(1)大一、大二學生設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訓練》課程,每周一次3學時,學習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技能。(2)大二學生參加不少于12天、由教師指導的“三農問題調查”和“拓展訓練”活動。(3)大三學生開始參加科研訓練,加入到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中,在科研活動中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實驗實施和寫作,畢業前完成論文答辯。(4)大四學生在第八學期結合就業參加畢業生產實習。這一套實踐教學體系,保證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結合農業生產實際不斷線,培養學生的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同時,每年聘請名師專家來校講學,使課堂教學與北京都市農業的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基本實現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往往難以掌控,為了督促師生更好地完成實踐環節,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評價標準,完成后計學分,保證教學質量。例如,(1)在每次實驗、實習結束后,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或實習報告,分別考核,考核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30%~40%。(2)“三農調查”和“拓展訓練”等實踐環節,要求每位學生深入北京農村或農業生產一線,進行調查、考察,結束后完成調查報告,采用答辯方式,全體導師為評委集體考核,合格后方可計入學分。(3)畢業論文采用導師負責制,學生每人一題,依次完成論文綜述、論文設計(開題報告)、論文寫作和論文答辯等工作,每項工作均由導師進行評價和集體考核,最終成績采用優、良、中、及格四個等級,畢業論文只有達到中等以上成績,方能合格畢業。幾年的實踐表明,實踐教學的嚴格要求,督促和激勵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條件,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學生畢業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崗位中。
論文關鍵詞:WTO,農產品貿易現狀,中國農業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資源貧乏、人口眾多的國情決定了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入世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的高效、農業生產者素質的提高等優勢使我國在農業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為避免入世后世界經濟發展對中國農業造成不利影響,要求我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發展可持續農業,促進農業的整體進步。
1 中國農業發展及農產品貿易現狀
1.1農業發展現狀
經過三十幾年的改革與發展, 中國農業發生了深刻變化, 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求穩定。農產品總量成倍的增加,從197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3321億公斤到200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0616億斤農產品貿易現狀,我國糧食總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糧、棉、油、肉、水產品、水果等已躍居世界首位, 肉、蛋、水產品已超過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糧食占有量已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國農業產業在不斷的發展壯大(見圖1)。
圖1 2002-200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及增長速度
但是農業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由于人口、資源等原因,我國的農業還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1)農民人均收入水平較低中國。中國農民一年收人均在6000-7000元,在種植上除去種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養殖上,除去幼苗、飼料以及家禽的醫藥費等,農民一年凈收入也能有4000-5000元。而諸如美國等發達國家農民一年人均收入為12000美元左右,因此中國雖然農民占全國總數的70%,但人均收入水平卻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水平;(2)資源快速減少,生態環境惡化。農業資源方面,由于水資源的過渡開采和被污染,導致農業用水嚴重失調,由于城市外圍建設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態環境方面,全國約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積達0.87億公頃農產品貿易現狀,并仍以每年133萬多公頃的退化速率在及擴展;森林覆蓋率僅為20.36%左右,人均林地面積不足0.12公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6%;(3)政策對農業傾斜的扶持不夠,國家在農業上的投入相對不足;(4)生產方式不適宜生產力的提高。目前的小農生產方式,已經阻礙了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發展,也阻礙了農業生產力提高以后對社會化分工的要求,難以走上規?;a業化的發展道路;(5)隨著農村外出務農人數的增多,農村勞動力大部分轉移到城市中對農業經濟運行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1.2農產品貿易現狀
加入世貿組織為中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8年來,廣大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不失時機地抓住了“入世”帶來的機遇,積極應對“入世”帶來的挑戰,農產品出口與入世前相比發生了“質”的改變,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可喜局面,出口的增長在帶動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農產品進口更是呈現高速增長的局面?,F階段農產品貿易呈現以下主要特點是:(1)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即飼料、糧食、棉花,絲類等初級產品多,而高檔次、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成品較少;傳統產品多農產品貿易現狀,創新產品少;(2)農產品出口市場結構不合理,我國農產品大部分主要向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出口,而南美、拉美、非洲等發展國家及欠發展國家地區出口量較少,但從貿易保護上來看美國等發達國家卻更容易采取貿易保護主義。2001年12月11日中國成為WTO的第143個正式成員。中國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每年的農產品貿易總額逐年增加,但2009年由于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總額較2008年有所下降(見下表1)。
表1 2002-2009年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億美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農產品貿易總額
306
403.6
514.2
562.9
634.8
781
關鍵詞:生態休閑;農業;寶雞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7-126-02
1 休閑農業概述
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農業旅游休閑已越來越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閑農業是一種結合了傳統農業與現代旅游業的農業新模式[1],是將生產、生活、生態結合為一體的新產業[2]。發展多功能休閑農業可以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和轉移就業[3],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在提高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的同時,可以開發農業資源,修復農業環境,還可以促進城鄉信息、科技等多領域的交流。以寶雞市陳倉區慕儀鎮生態園的規劃為例,對新型農業發展模式進行分析,既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理論探索,也有規劃設計的實踐。
2 寶雞市新育休閑農業生態園區發展現狀
2.1 新育生態園概況 新育生態農業觀光示范園位于寶雞市陳倉區慕儀鎮齊西村,隸屬寶雞新育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成立,計劃共投資2 800萬元,規劃占地面積67hm2,目前是省級生態園區,有新打機井2眼,1臺變壓器。生態園主要提供園林綠化,農業種植,家畜禽、淡水魚養殖,農產品銷售,垂釣和農業技術咨詢服務等?,F在,園區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達成協議,開展校企合作,將生態園的種養殖基地作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學科研實習基地,并聘請山東壽光資深技術員全程全面指導管理,努力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園區品位。
目前,園區已完成投資1 500萬元,正在建設家禽飼養基地,日光溫室、垂釣、種植、養殖已出具規模。游人可自行采摘、喂養、垂釣、健身和娛樂等,是集有機食品和生態循環農業、休閑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以觀賞農村風光、參與農業生產、體驗農家生活、進行農業教育、品嘗農家餐飲為主要內容,將自然景觀與農村獨特的民俗文化有機結合,將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有機結合,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休閑度假需求的一種農業產業經營模式,是合理開發農業資源、拓展農業功能的有效平臺。新育莊園向游客提供休閑度假的機會,游客通過交流溝通、體驗農村生活、參與農業生產等親身感受融入到農村中去[4]。
2.2 生態園的發展目標和宗旨 生態園區建設追求生態、綠色、環保,以無公害有機蔬菜、綠色生態果園、生態循環養殖為目標,生產綠色有機食品、建設生態觀光農業,以市場為導向,以科學技術作支撐,實現生態良性循環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以“興農、富農、健民、強民”為宗旨,依托北坡森林公園的生態優勢和運糧寺的人氣優勢,努力建設集生態循環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園區。圍繞“陳倉區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后花園”的定位,擬建設提供設施種養殖、農家山莊、垂釣休閑、自由采摘、QQ農場體驗、苗林觀光等服務項目。
2.3 休閑產業規劃布局
2.3.1 農業種植區 建有QQ體驗農場,提供100多塊免費地塊,并為游客免費提供種子、肥料、農耕工具。
2.3.2 生態養殖區 建設豬舍7座,羊舍1座,占地6.7hm2存欄生豬1 100頭,為關中黑豬,主要喂草料和玉米,55kg左右出欄。羊180只,有山羊和綿羊等。
2.3.3 綠色采摘園 在生態園北部建成高標準蔬菜日光溫室26座,采用一面坡冬暖式下挖式溫室大棚,后墻和側墻均為土墻,保溫效果好。種植黃瓜、小乳瓜、西紅柿、茄子、豇豆、小禮品西瓜等8個品種,大力發展有機蔬菜水果種植,在生態園南部建成占地11hm2的櫻桃、葡萄、沙桃、獼猴桃、黑巨李等優質果品基地。
2.3.4 休閑娛樂區 建設8 000m2的接待建設中心1處,餐飲部的所有食材從養殖、種植、采集加工到銷售均為自主經營生產,確保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有保障,是無污染、無公害的新鮮蔬菜和綠色食品。黑豬肉是純糧食喂養,富含多種營養,具有延緩衰老、降低膽固脂、改善續頁循環等普通豬肉沒有的營養價值;羊肉品類齊全,綠色環境無污染,營養價值高,食療藥療效果明顯;地下深水井養的特色魚肉,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豐富。羊肉泡、四季烤肉、農家菜等地方特色小吃開辟了農民增收新渠道,建有標準運動體育場、臺球桌、籃球場等,配套有星級賓館住宿,冬季取暖采用原始火墻。
2.3.5 自然風光 引進合歡、國槐、油松、雪松、櫻花等名貴樹種建造8hm2景觀林區,蔬菜、水果無農藥、化肥污染殘留。建成面積0.7hm2的垂釣池1座, 讓游客在寧靜、清新的大自然環境中低消費、高享受。
2.3.6 有機肥料利用 采用了在漚糞池發酵有機肥。在寶雞市農技中心的幫助下建成50m3沼氣池。動物糞便通過管道排入沼氣池,利用沼氣做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澆地種菜、養魚,實現了節約資源、環境友好。養殖廠的豬糞、雞糞,在漚糞池里漚發一段時間后,用作有機肥,沼渣肥澆地,達到了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利用,與化學肥料相比,這些肥料具有營養全、肥效高等特點,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同時還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2.4 休閑旅游與農民就業 示范園建成后,長期雇傭村組80余名農民入園務工,使周邊群眾有了就近就業的機會。既能輻射帶動當地就業[5],增加國家稅收,帶動相關行業,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又能實現老百姓菜籃子市場長期穩定,通過雇傭勞動力發展休閑旅游業增加農戶收入。同時積極推動農產品向高起點、高標準、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方向發展。
3 生態園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羊舍空間較小,換氣設備不能滿足需要,排氣不順利。計劃投資擴建羊舍,更新換氣設備。
(2)沼渣、沼液主要用做肥料,但沼氣利用不理想。因生態園離住宅區遠、資金不足等原因,沼氣利用存在困難。希望通過爭取項目、資金,提高沼氣利用率。
4 今后發展的方向
將增加糧食作物的種植(小麥、玉米)面積,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形成多樣化的生態經濟消費產品。新育生態園的休閑農業發展不但是以經濟效益為目標,更重要的是為了實現環境凈化與生態保護,經濟與環境共同發展,在生態園內部合理安排物質循環,盡可能減少燃料、肥料、飼料和其他原料的輸入,求得盡可能多的農產品輸出,達到生產發展、生態保護、能源再生利用、經濟效益提高。
參考文獻
[1]邱佳,史亞軍.中國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33):214~317.
[2]范水生,朱朝枝.休閑農業的概念與內涵原探[J]東南學術,2011(2):72-78.
[3]許藝娜.福建省休閑農業發展初探[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3,25(5):104-107.
[4]喬春妮.鳳縣休閑農業發展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1.1服務于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的人才主要服務于農業的節能環保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和新材料產業,重點服務于節能環保產業的能源重復利用、設施節能建造、農業物資循環利用等;生物產業中綠色農用生物產品的研發;新能源產業中太陽能利用技術;新材料產業中設施農業上新型節能、保溫、環保材料的研發等。通過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服務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將促進全市、全國較具特色的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完善,推動天津市現代農業步伐,實現設施農業的低碳發展,構建綠色地球。
1.2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開設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
在農業生產中,由于大量化肥、農藥等的不正確使用,使得農產品品質不斷下降,農藥殘留量嚴重超標,直接威脅著人身健康。因此,建立安全、高效和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就成為現代農業技術發展的新趨勢。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設立,在設施農業科學研究和培養設施農業的技術管理人才方面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將把先進的農業設施栽培技術等轉化為生產力,促進農產品的安全、規范生產。
1.3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開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產物
近年來,天津市政府提出了全市設施農業建設的目標和任務,設施農業建設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新型節能日光溫室時代。設施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集中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形成了以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和勞動力密集為主要特征的集約型、高效型產業,農業的工業化道路已成為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必由之路。所以,開設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適合天津市農業發展形勢的需要,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產物。
1.4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開設是適應培養
現代化農業設施專業技術急需人才的需要目前,發達國家如荷蘭、法國、以色列、美國、日本等國家的設施農業已經達到高生產率、栽培精準化、資源可重復利用、高效節能及高度自動化水平[3-5],天津市近幾年在設施農業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對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通過市場調研發現,目前天津市的設施農業規模、水平及效益還不高,還遠遠趕不上荷蘭、以色列那樣的高科技投入、高資金投入、超高效益的高度集約型工廠化設施農業,與國內設施農業發達地區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現在:一是設施農業裝備發展滯后,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二是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形勢嚴峻;三是設施農業科技人員的數量和結構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生產領域、觀光旅游業、設施餐飲業等行業設施農業技術人才缺乏,高級技術人才需求缺口更大;四是農戶技術水平低,整體素質、服務水平與設施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因此,天津設施農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的瓶頸就是設施農業專門人才的缺乏,天津市設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現代化農業設施專業技術人才乃是當務之急。
2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的內容
2.1專業的定位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主要學習生物學、化學、環境工程學、觀賞園藝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農科與工科相結合的優勢。通過該專業的學習,將使學生具備從事設施農業的科研、教學、生產、開發、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培養學生成為從事設施農業建設、農業現代化管理、現代設施農業的工程設計、高效特色作物(園藝作物、藥用植物等)栽培、農業園區的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人才,服務于天津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
2.2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要以營造良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文化環境為基礎,以培養、引進和用好人才為重點,以建立國內一流學科師資隊伍為目標,按照師資隊伍規劃,注重師資隊伍的學緣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知識結構。通過各種途徑,加強與國外、國內著名大學、相關企業之間的合作,建立具有凝聚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師團隊,服務于天津沿海都市型農業。
2.3課程及教材建設
根據設施農業的特點,課程建設要特別強調其復合性與應用性,要符合現代化設施農業產業的要求,加強應用性課程,建設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要加強人才綜合素質培養,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根據學科發展方向以及專業今后的服務方向,加強與學科發展方向及專業服務密切相關的專業課程。天津農學院作為天津市和濱海新區培養農業專業人才的高等院校,已具有多年的高等教育辦學經驗,目前專業使用皆為全國規劃統編教材。今后,隨著專業的發展,將重點突出專業的自身特色,“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大建設適合天津設施發展的自編教材。
2.4實驗室及基地建設
實驗室及基地建設要以培養人才為目標,逐漸實行實驗室及基地對學生的開放,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實驗室開放必須具備良好的儀器設備條件、高水平的實驗教師隊伍和管理能力。為此,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應從硬件上滿足實驗教學與學生畢業論文研究的需要,使實驗室及基地的功能更加齊全,運行更加便利,效率進一步提高。實驗室要配備專職的實驗教師,制定實驗室的具體管理措施和規章制度,保證學生安全使用實驗室。為了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要不斷鞏固和擴大校外實習與實踐基地建設,使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充分滿足教學、科研、實踐需要。教學設施建設是進行教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建設,今后,教學科研基地建設要本著以服務教學、科研為主的原則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保證基地管理工作的經?;?、制度化和規范化。
2.5教學管理建設
在教學管理方面,要加強部門學術委員會對教學工作的指導、管理和監督作用,健全教學檢查、教學評估、教學座談會等一系列教學管理制度,保證教學工作的高效、有序進行。要進一步完善和細化現行的教學管理制度、執行環節、質量監控體系、考核體系、激勵和獎懲措施等。進一步抓好每一堂的課堂教學、夯實基礎知識教育,強化實踐教學、突出技能培養,擴充學生知識面、加強學生通識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要落實好畢業生回訪制度,及時掌握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做好教學計劃的完善、人才培養目標的動態調整和教育教學內容、方式的改革工作。
2.6卓越人才培養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融素質教育、業務培養、能力培養為一體,培養具備生物、環境、工程、園藝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具備現代設施農業的工程設計、高效特色作物(園藝作物、藥用植物等)栽培、農業園區的經營管理等方面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在人才培養上,今后要注重基礎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的統一,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個性發展,因為這更符合當今設施農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教學計劃中,增設創新實驗和綜合實驗課。在畢業論文實驗中,充分發揮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充分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鼓勵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獨立思考能力,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在實習方面,要把學生真正地放到企業中去,在實習基地第一線進行鍛煉、學習、積累經驗。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設立,要為天津及周邊地域農業領域培養更多從事設施農業的優秀人才,促進現代化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休閑農業;現狀;問題;對策;山東濟寧
中圖分類號F592.7;F3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2-0322-02
休閑農業是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背景,利用農業資源、農業景觀和農村環境,以農林牧副漁生產和農村文化生活為依托,以休閑農場為載體,增進人們對農業及農村體驗為目的,具有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和一、二、三產業功能特征的新型產業形態[1]。濟寧市是農業大市,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便利的交通條件,發展鄉村旅游條件優越。
1濟寧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濟寧市高度重視休閑農業的發展,將休閑農業與農業產業化、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依托區域特色農業資源,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園區、農家樂、民俗村、農業節慶活動等各種形式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品,促進了農業由一產向三產延伸,推動了全市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協調發展,成為農村經濟增長和新農村建設的亮點。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濟寧市共有休閑農業園區逾120家,農家樂逾560家,民俗村28個,農業節慶活動31個,其中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5處,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17處,省級休閑漁業示范點6處,省級旅游強鄉鎮26處,省級好客人家農家樂30家,從業人數逾7萬人,全年接待人數逾700萬人,收入近27億元,休閑農業發展良好。
2濟寧市休閑農業的主要發展形式
2.1休閑農業園區
休閑農業園區是集農業觀光、休閑度假、生態循環農業生產、采摘等功能為一體的農業旅游園區[2]。休閑農業園區占地較大,投資多,娛樂設施更新換代快。目前,濟寧市休閑農業園區發展較快,數量較多,主要有大規模景區型、休閑度假型、科普教育型和景區依托型幾種形式,但規模較大、配套設施全面、經營狀況良好的園區數量不多。目前,知名度較高的休閑農業園區有泗水萬紫千紅生態養生旅游度假區、泗水西侯幽谷生態旅游風景區、曲阜九仙山綜合農業生態觀光園、濟寧南陽湖農場等。
2.2農家樂
農家樂是一家一戶的農民向城市人提供的一種住農家院、吃農家飯、體驗農村生活,從而獲得放松身心、愉悅精神的休閑旅游方式[3]。濟寧市農家樂數量較多,主要形式為田園農家、濱湖漁家、山里人家和城中農家,大多集中在著名景點周邊、各種大型的農業園區附近和城鎮郊區,價格便宜、菜品新鮮,具有明顯的農家特色,但規模較小、經營范圍窄,多數局限于餐飲、垂釣、住宿,衛生條件差,服務水平低。
2.3民俗村
民俗村是有關部門認可的、有相當比例的農戶從事“民俗旅游接待”的鄉村,其中的農戶被稱為“民俗旅游接待戶”。民俗旅游是以民俗文化景觀為觀賞對象,以觀賞、了解、領略、參與鄉村風土人情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動[4]。目前濟寧市的民俗村數量不多,但都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充分滿足了城鎮居民體驗原汁原味的農村傳統生產生活的需求。目前,濟寧市發展較好的民俗村有微山的王蘇白村、泗水的王家莊村、曲阜的武家村、葫蘆套民俗村等。發展鄉村民俗旅游,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增加了就業機會,而且還保護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改善了生態環境,打造了優美山村。
2.4農業旅游節慶
農業旅游節慶是以吸引大量旅游者和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為主要目的,并以當地的風土人情、傳統競技、農作物、土特產、物產、地理優勢、氣候優勢、遺址、勝地、古跡等各項資源為依托,圍繞農業、農俗、農事及相關資源為主題開展具有綜合性特點的慶典活動和公眾集會[5]。近年來,濟寧市各縣(市、區)圍繞休閑農業策劃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農業節慶活動,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微山湖荷花節、泗水桃花旅游節和中國泉鄉(泗水)泉水節、梁山蓮臺祈福休閑萬人廟會、梁山春節水滸游、曲阜市大櫻桃采摘節、鄒城草莓采摘節等。開展這些節慶活動讓游客體驗到觀賞、采摘快樂的同時,還帶動了當地農副產品的銷售。濟寧市的農業節慶活動主要集中在瓜果菜及各種作物的開花期和收獲期,活動內容多為觀賞和采摘,活動時間非常集中,客流量大,在節慶活動期間出現了停車難、就餐難、住宿難等問題。
3休閑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現有的休閑農業項目內容單一,功能簡單,產業鏈短
多數觀光農業項目在開發前沒有經過嚴密的立項論證,缺乏科學的規劃和技術性指導,基礎條件和配套設施較差,多數休閑農業項目僅限于觀光、采摘,只有少數幾個規模較大的園區具備餐飲、購物、療養、度假、研修等旅游配套項目。休閑農業項目之間缺乏溝通聯系,經營上單打獨斗,項目資源未進行整合,還未形成一條休閑農業旅游精品路線,“過境游”現象突出。
3.2休閑農業項目缺乏文化內涵
濟寧市是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豐厚,現有休閑農業項目多停留在觀賞、采摘品嘗、農家體驗層面,對農業資源、觀光資源、生態資源開發的較多,對民俗文化資源開發較少,沒有充分將濟寧市獨特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等民俗文化融入其中,缺乏文化內涵,特色不夠鮮明,農業旅游項目結構不均衡。
3.3休閑農業項目受季節性制約明顯
受自然氣候條件、農時季節的影響,休閑農業項目具有鮮明的季節性。其他配套旅游休閑項目開發較少,配套服務設施又跟不上,大多休閑農業項目旺季車水馬龍,造成交通、住宿、餐飲等方面的壓力,各項服務都跟不上,淡季游客稀少,造成了資產的閑置浪費和從業人員的不穩定。
3.4管理機制不健全,服務質量不高
休閑農業企業涉及農業、旅游、經貿等多行業,管理部門多,管理上分工不明確。目前,政府尚未制定休閑農業企業發展相關政策和管理辦法,難以管理。濟寧市休閑農業起步晚,尚未成立休閑農業行業協會,在門票定價、農產品銷售、餐飲、住宿、娛樂等各項服務上缺少管理規范,難以為游客提供優質服務。
3.5缺乏專項扶持資金和發展優惠政策
濟寧市政府2012年出臺了《關于加快鄉村旅游發展的意見》,并把發展鄉村旅游列為2013年旅游工作的重點,但目前為止該市還未制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具體優惠政策。市級財政也尚未列出專項資金用于鼓勵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
4休閑農業的發展對策
4.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對全市的自然資源優勢、文化特色、產業基礎和目標顧客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對待開發的項目進行準確的定位,將農業發展規劃特別是將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城郊型、都市型農業發展與城市旅游、城鎮發展規劃結合起來[6]。規劃中要充分體現各地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和鄉村文化特色,在項目建設布局中除了農業類觀光、采摘和品嘗活動外,還要注重開發體驗式、參與式的旅游娛樂項目,把項目建設成集觀光、度假、求知、購物、娛樂等為一體的多形式、多層次可持續旅游形式。
4.2增加投資,改善基礎設施
設立休閑農業財政專項扶持資金,充分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研究制訂推動休閑農業發展的用地、用水、用電以及稅費優惠政策,加快改善休閑農業的交通條件,盡快開通旅游專線,抓好住宿、餐飲等方面的安全衛生,為游客提供空氣清新、舒適宜人、安全放心的休閑旅游環境。
4.3加強人才培訓,提高服務管理水平
加強經營管理人員在規劃設計、市場定位、經營管理、資本運作方面的培訓,引導休閑旅游農業的經營者更新發展觀念,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加強服務人員在餐飲、住宿接待、農業、農耕文化挖掘、營銷推介等方面的培訓,不斷提高從業人員服務質量。
4.4加強行業監管,提高市場競爭力
抓緊制訂休閑農業經營服務場地、接待服務設施、服務質量、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行業標準,并按標準加強管理,推進休閑旅游農業產業升級。加強“農家樂”農戶飲食質量、住宿衛生、安全設施及土地利用方面的監管。建立休閑農業定期信息制度,增強市場供求信息透明度,引導理性經營、理性消費,促進休閑農業健康有序發展。此外,要盡快成立休閑農業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其在行業自律、市場營銷、協調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業自我服務和約束管理長效機制,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7]。
5參考文獻
[1] 范水生,朱朝枝.休閑農業的概念與內涵原探[J].東南學術,2011(2):72-78.
[2] 郭煥成,呂明偉,任國棟.休閑農業園區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3] 嚴少君.浙江省“農家樂”發展模式初析[C]//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高層論壇優秀論文集,2009.
[4] 王靜,郭立新,宇興評,等.北京民俗村旅游功能現狀與提升途徑研究[J].旅游學刊,2009(10):83-86.
[5] 潘虹,張巖麗,劉英.農業旅游節慶開發研究――以“泗水桃花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9(26):12820-1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