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51: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面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代,傳媒的力量不可忽視。電視、電影等媒介的傳播,讓大眾的觀念有所改觀,進而使大眾在認知、心態、觀念等方面受到影響。在傳統的言傳身教文化里,人占據文化傳播的主導地位,人有很強的選擇性,采取自由的方式主動接收信息。但是在當代,我們每時每刻被電子文化包裹,這導致了文化傳播者與接受者關系的對調,更隱藏了視覺文化的主體地位。如今,人們生活中的影像數據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視覺是人們生產、生活必須依賴的感官,如果沒有視覺辨別能力,那么人們不能理解視覺文化之于人們的意義。人們每天通過視覺接受大量外界信息,視覺化的、具體的事物是每個時代人們一直追逐的事物。視覺是人們追求美的主要手段之一,視覺文化引導下的傳播媒介正在取代傳統媒介的位置。各項藝術文化都作為視覺文化表現形式一一出現在人們眼前,在各自領域發生著變革。音樂在電影、電視等文化的熏陶下逐漸變化,也在視覺文化中占據了一席之地,視覺與聽覺之間的界限也不再那么明顯。在傳統文化里,舞蹈是人體肢體語言的表達,而在現代視覺文化的背景下,人們將舞蹈的視覺語言與聽覺語言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受眾獲得了雙重的感官享受,使人們對于視覺聯想這一概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對于藝術學科而言,視覺表達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視覺文化占據了當代文化很大的一部分,甚至影響了當代藝術的后續發展。
二、對發展態勢的探討
在視覺表達方式變革的過程中,不論是影視還是平面設計,機會與挑戰都是并存的。平面設計無疑是視覺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對所處時代環境的表達。由透視理論到電子技術,伴隨平面設計的發展史的是各種高科技手段的誕生,帶給人們感官上的各種感受。當代社會生活幾乎與圖像密不可分,周憲教授基于此提出了“讀圖時代”的概念,同時,圖像也帶出了“眼球經濟”這一新概念。在這種狀況下,“圖文大戰”爆發了,總的來說就是當代視覺文化與傳統文化認知的對立。在平面設計中,各種先進技術在平面設計實際操作中的運用,導致平面設計越發吸引人們的眼球。圖像傳達也不再基于實際,在表現過程中,形式也逐漸重于內容,畫面也是為豐富人們視覺認知經驗而存在。當代的平面設計對傳統視覺表達提出了挑戰。尤其在“眼球經濟”倡導下,視覺消費被提上日程,人們不再排斥視覺享受,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同樣重視視覺追求。另外,當代視覺審美強調為人類提供娛樂性的、重感官的與短效的體驗。如,在封面照片或者廣告中加入明星因素進行宣傳,產生視覺效應,從而對產品進行宣傳,這種消費觀對人們以往的經驗和對事物的辨析力產生了影響。
三、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廣泛。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這是令很多國家羨慕的寶貴財富,中國的藝術設計帶有著一種歷史的底蘊。中國的平面設計業表現出特有的風格特點,設計師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合到作品中去,使作品顯示出獨特的東方神韻,充斥著一種神秘的歷史厚重感,豐富了世界平面設計的內容。中國設計師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應用。許多著名的中國設計大師運用巧妙的方式、方法使文化傳統中獨有的靈性與韻味在作品中淋漓極致地表現出來,營造了獨特的東方審美意境,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平面設計有機結合起來,廣泛借鑒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色彩、造型、構圖等藝術技法,在此基礎上兼容并蓄,融合現代設計理念,創造出具有本土化又有國際視野的設計形式。
二、兩種美學范式對中國平面設計的雙重沖擊
(一)兩種美學范式對中國平面設計行業影響的現狀對比中國當代美學范式遵循著工藝美術的底蘊,可以說是一種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由于這種底蘊需要很深的藝術造詣,不是人人都能積極參與進去的,可以說是一種脫離大眾生活的設計方式。而西方的后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的大眾化與通俗化,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進步,在進入中國的同時就使很多人開始涉足原本那么高深的設計行業,而且有種泛濫的趨勢,所以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一方面是真正本土的藝術設計師,他們不想讓中國傳統的寶貴文化遺產付之東流,從內心深處不愿意接受西方的思想,尤其是那么膚淺的、庸俗的甚至是污穢的表現手法,他們認為那些設計是對有著五千年文化的中國設計的恥辱;另一方面是全盤接受西方后現代主義設計理念的設計人,他們認為藝術設計是為大眾服務的,應當回到社會大眾中去,不應該那么不近人情,束之高閣,所以他們充分結合科技的手段可以輕松、簡單地產生設計的價值,何樂而不為呢!
(二)西方美學范式和中國當代美學范式在中國平面設計方面的融合當全球化這一概念形成的時候,融合就是一個大的態勢,在現今這個時代一切都在不斷的融合、發展、變革的過程中,不變就會被時代唾棄,固守陳規將會失去發展的好時機。中國的平面設計業也是如此,西方美學范式不可阻擋的進入,認清它的利弊,分析它的特點,將它和中國當代美學范式充分融合,揚長避短,使其為我所用,利我所用。
三、后現代主義理念融合到中國平面設計中的可能性分析
取其精華、去其槽粕。中國平面設計受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中國的設計師應當開始探索將兩種美學范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兩者中權衡利弊,從西方美學范式中學習反中心、反模式化,主張文化發展的多元性,設計者不再唯單一的主流設計風格馬首是瞻,不再局限于任何固定的設計模式、表現手法,更加積極地尋求藝術設計其它的可能性,探索平面設計的未知領域,為藝術設計開拓了更為廣闊的道路。多媒體技術使設計工序越來越便捷、簡單,使平面藝術設計風格的多樣化成為可能,并且還擴大了平面設計的應用范圍。當代設計師認為平面設計不單單是對良好的技術和功能的追求,而且還要表現豐富的個性和形式的多樣。在探討西方美學范式的同時,審視中國傳統美學范式,尋求兩者結合的黃金點,使兩種美學范式有機結合。
四、結語
[關鍵詞]本土文化平面設計招貼國畫漢字
一、國畫藝術元素在招貼設計中的運用
中國畫中線、墨形式的研究,在今后的設計中影響會越來越大。設計不能拒絕傳統文化,兩者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即中國畫的線墨形式應該和現代招貼設計的特征融為一體。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線”與招貼相結合,應首先掌握繪畫技巧,然后啟迪自己的靈感,對招貼設計有所幫助。線的表現由于粗細、長短、鋼柔、曲直不同都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在招貼設計中,線的運用是十分廣泛的,有明線和暗線之分,是設計元素中十分重要的一點。線的運用,有助于組織、引導視覺信息、豐富畫面。如若能借鑒中國畫中線的精髓于招貼中,定會提升招貼的藝術品位。
第二,“墨”與招貼設計相結合,要在形式美感上找出結合點,即注意形式美感。中國水墨畫講究墨色的變化,以墨代色,產生了墨分五色的說法。即焦、濃、重、淡、清。而每一種墨色又有干、濕、濃、淡的變化。在國畫理論中,黑墨、彩墨屬于“色”,白色是畫紙本身的白,也屬于色。因此,畫家尤其注重對畫面空白處的處理。(這點對于招貼的設計也很有啟示,即對圖底、正副形的設計考慮同樣很重要,我們也應該關注空白區域在觀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
濃墨與淡墨的和諧結合,畫面純粹簡潔而又豐富,磅礴大氣而又飄逸非凡,大面積的白與或干或濕、或濃或淡不同層次的墨制造出脫俗靈動的意境,在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沖擊感。
線墨與招貼相結合,要更多地去考慮圖像的可變性。招貼的作用是進行宣傳推銷,具有傳達信息、誘導與說服的功能和刺激需要的功能。
香港著名平面設計師靳埭強主張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招貼設計的理念中去。他強調這種相融并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在對中國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靳埭強先生創作的《自在》系列,臺灣海報展覽邀請展參展作品《漢字》,其中包含濃情的“山”、“水”、“風”、“云”磅礴大氣讓人心儀,以及其中天地萬物潛藏的天地合一的陰陽脈動,可謂將水墨的靈性發揮的淋漓盡致。誠然,形與色在乎于創作著之心與神。
我們只有吸取國畫藝術的精髓,將其融入到現代招貼設計中去,這樣必然會使招貼設計更具文化性與獨特性。且更符合我國的現代招貼設計的審美取向、心理需求,又具備國際化和中國化。
二、傳統圖形在招貼設計中的運用
第一,“形”的衍生。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在經過漫長的歷史凝練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內涵的圖形和紋飾。例如,傳統圖形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龍的形象,就可謂朝朝有不同,不僅龍形的變化如此,中國其他有代表性的傳統圖形,諸如鳳紋、云紋、魚紋等也如此。如果將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機地結合在現代招貼設計中,將會賦予一種清新的空氣及濃厚的歷史感。例如,靳埭強先生1999年為寧波海報展設計的“服飾與文化”主題海報,以一把有漆繪的竹尺表現服飾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尺子就是在生活中存在的線的形象,再加上以水墨繪成的圓弧線與勾狀的自由弧線,組合成衣架的形象,在中英文標題的處理上,運用了以短幼線組成的虛線,象征縫紉機組成的直線,突出了服飾的主題。
第二,“意”的延伸。中國傳統圖形背后往往蘊涵著深層的象征意義。這些意義最初大多源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進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貴康樂,祛災除禍”等吉祥象征意義。例如,“日中有月”、“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人們對陽鳥圖騰的崇拜,使得中國傳統的鳥紋有了陽鳥——朱雀——鳳鳥的歷史衍變。例如,“靳與劉設計顧問公司商標”采用中國傳統圖案“方勝”,取其本意——方形的裝飾,美不勝收。象征兩個合伙人的合作,亦表現設計師與客戶的緊密關系。三、漢字與平面設計的聯系
漢字的目的是承載信息,而漢字本身即是一種平面圖形,它是一種符號,是一種特殊的平面圖形設計。敬人工作室標志用一個“敬”字所特有的壁畫部首來傳達書籍設計所特有的深刻內涵和以人為本的核心概念。陳幼堅的海報設計“設計和生活方式”,設計和生活方式的關系就如同一雙筷子的關系,總是互為依存,互相影響。一雙筷子也表明了香港和深圳的關系:一支筷子由漢字“香港”組成,而另一支筷子則由“深圳”二字組成。用字體表達這樣的主題,恰當、到位,使觀者一目了然。
例如,靳埭強先生為上海平面設計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國際海報展的主題海報《互動》,采用“互”字作為設計元素,意在表現現代生活中人與人的關系?!盎ァ弊值慕Y構很有互動的感覺,上下倒對的對稱均衡,產生似太極圖般對比中互相融合的效果。旋動不息的筆畫與余白空間造成氣韻流動,虛實互動的感覺。
中國本土文化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現代平面設計的方方面面,而平面設計思想又作用于本土文化,如若將本土文化中深厚的文化底蘊適用于現代平面設計中,則能更深度地傳達現代人的平面設計理念。
參考文獻:
[1]靳埭強.覺傳達設計實踐.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12.
關鍵詞:日語;畢業論文;多元化;改革
畢業論文作為檢驗大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手段之一,無論對于學生、老師,還是學校,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近年來,抄襲拼湊、、答辯走過場等問題導致畢業論文日益質量低下。再加上,由于畢業生面臨就業壓力,大多本科生的論文粗制濫造,畢業論文屢屢成為教育工作者討論的議題,對其存廢也充滿爭議。日語專業因為是從零起點起步,所學課程多為專業基礎及商務實用類型的課程,而以往畢業論文常常容易出現既與職場需求脫鉤,也與平時所學課程乖離的現象。筆者利用問卷調查了長江大學日語專業的畢業論文狀況,發現引用率過高、語法錯誤、口語化表達、結構松散和缺乏獨立見解等是論文普遍存在的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學生學術素質上的因素,也有教學和管理上的因素,更緣于大學教育與社會實踐的嚴重脫節。
針對這種現象,有必要對日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進行改革。改革本科畢業論文單一和流于形式的現狀,嘗試多元化的考核與評價方式成為必然。
根據當前經濟形式發展、社會市場需求以及日語人才培養的要求,可以從畢業論文形式上進行改革,實現多元化的形式。具體來說,可以將畢業論文形式定為學術論文和非學術論文形式兩種。學術論文主要針對畢業后考研的學生,培養學生的資料整合能力、知識構架能力,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非學術論文主要針對畢業后就業學生,培養學生的綜合性、實踐性、應用性、創新性與多樣性,從而實現教學改革與社會實際需求的有效對接,滿足社會對各層次、多種類型人才的需求。
具體來說,非學術論文形式又可采取社會實踐報告、翻譯實踐報告、跨文化案例分析等形式。社會實踐報告通過對希望從事行業或感興趣行業的社會調查,提交實踐報告,重點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翻譯實踐報告,可參考其他院校翻譯碩士畢業論文的經驗,借鑒專業翻譯公司的全程管理模式,使學生在大學校園內就能夠熟悉、掌握職業翻譯所應遵循的操作流程,為畢業后盡快適應實際工作創造了條件,使畢業論文成為畢業生連接職場與校園的一座橋梁??缥幕咐治鲋饕侵赣每缥幕囊暯牵Y合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問題,以具體實例為解讀線索,歸納總結中外文化差異現象。研究視角可選取中日國情、文化、歷史、藝術、民間交流、貿易往來等各多個層面。要求畢業生必須以跨文化交際理論為綱,以案例分析為線索,解讀所選主題。案例分析須涵蓋背景介紹、研究角度、研究路徑、案例分析、主題解讀、結論等方面。
除此之外,還可以積極采取其他畢業論文替代形式,對于在本科學習階段獲得與本專業相關的高級別、高水平學科競賽國家級獎項、省部級獎項獎項者,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公開發表與本專業學科相關的學術論文者等等,可以嘗試以此來替代畢業論文的寫作任務。從而達到鼓勵學生向著多元化創新性人才方向發展的目的。
對日語專業本科論文的寫作形式進行多元化改革,有利于飽受質疑的畢業論文抄襲、選題單一、狹窄、缺乏實效、與社會脫節、沒有創新意識等弊端得到有效緩解,學術考核更為務實創新。有效地促進高校日語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質量的提高,對有針對性地修訂教學大綱提出建設性意見。同時,激發學生個性潛能與專長展示,促進全面發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對進一步完善畢業論文教學管理和評估體系提供理論指導和參考。
伴隨著畢業論文寫作形式多元化改革,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即評價體系的制定與完善。無論是學術論文寫作形式還是其他非學術論文形式,都必須嚴格過程監控,精簡務實,加強質量管理。學術論文的寫作可以參照多年來的評價標準和體系。非學術論文寫作必須符合《高等學校日語專業教學大綱》提出的要求,即能夠考查學生綜合能力,長度不少于5000個單詞(翻譯除外),要求文字通順、思路清晰、內容充實,有一定的獨立見解;除翻譯作品外,一般使用日語撰寫。評分時除了考慮語言表達能力外,還應把獨立見解和創新意識作為重要依據。
聚焦教學環節中的最后一環CCCC畢業論文,將其作為突破口,用論文改革倒逼教學改革,使學生不但能夠通過畢業論文的寫作提高外語寫作能力和學術素養,而且要努力將畢業論文打造成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同時,針對論文指導工作也應進行改革,可以嘗試讓日本外教也參加論文指導,對部分學生實行中、日雙教師指導制,努力使這部分論文首先成為能夠代表日語專業教學水平的“精品”論文,為其他學生做出表率。隨著畢業論文的改革,日語專業的教學改革與專業建設也將邁上一個新臺階。
[關鍵詞]史學論文寫作 改革 創新 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04-0121-02
在高等教育中,歷史學科是基礎之一,必須堅持把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作為教學活動的根本目標,同時,要緊密結合改革的步伐和社會的需求來培養人才。歷史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21世紀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基礎扎實、知識豐富、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小學師資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和相關專門人才。根據這一目標,改革和創新史學論文寫作的理論教學和寫作實踐,必將對我們實現目標、培養人才起到突出的作用。
史學論文寫作課程教學和學年論文、畢業論文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寫好論文是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關鍵,學生通過論文的寫作,將所學的專業基本知識運用于實踐,掌握論文撰寫的步驟、方法和技能,并且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為畢業后從事科研、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整體優化構建
(一)改革理論教學
改革以往史學論文寫作課程的傳統理論教學方式,增加研讀、探求兩個環節,來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有必要逐步改革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這兩門歷史專業核心課的內容和體例,使之更好地反映時代變化和學術的最新發展。三年級將較多地開設專業選修課(包括必選課和任選課),地方高校尤其要注重開設部分區域歷史文化課程,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增加有關生態、拓殖、人口、社會思潮、大眾心態、社會生活等國際學術界普遍關注的內容,將歷史學習與現代社會問題諸如區域穩定、邊疆經濟、生態變遷等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更多地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趨勢,凸顯歷史學的社會功能。要增開反映本學科前沿成果,有助于提高學生基本功訓練和理論思維能力的選修課,特別是文化史、社會史、宗教史、外交史等領域的專門課程以及斷代史研究的專題,拓寬學生的認知面。
(二)創新實踐方式
要結合理論教學的改革,充分挖掘和利用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發揮歷史學教化與教養的功能,凸顯歷史學科功能和價值,培育經典名師,講傳經典文獻,開設精品課程,打造精彩講堂;培養學術人才,加強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提高校園文化品位和學生人文素質,建設文化名校;培養社會人才,滿足社會對具有一定史學功底的應用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同時,結合高校教學團學一體化建設的實踐,創辦校園歷史文化節、“歷史與文化”學生論文大賽、學生學術論壇等學術實踐活動,以演講、辯論、沙龍、歷史劇、考古調查等形式,豐富校園文化、提高學生能力,在學校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體現歷史專業獨特的魅力。
(三)增強教師指導
教育目標的實現,歸根結底是通過教師的具體教學活動來完成的。建立結構合理的學科梯隊,進一步完善師資隊伍的知識儲備,是保證改革順利進行的不可忽視的前提。必須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重要位置,要抓好中青年教師隊伍的穩定及其知識結構的完善,采取相應措施保證絕大多數教授、副教授都承擔本科教學第一線教學任務,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教學科研積極性。不僅對學生在知識結構、思辨能力、認知水平、學科體系、考研素質等方面著力進行培養,還要對學生在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打造。四年級學生除了繼續進行少量課程的學習外,在教師的指導下,要積極參與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和項目活動開展。尤其是結合論文寫作課程、畢業論文(設計)、歷史文化研究競賽等活動,提高能力。
二、積極開展課題研究
(一)具體分工與集體攻關相結合
課題的研究和實踐,需要課題組全體成員積極配合、協調統一來展開。在總項目之下,設置若干子項目,充分了解歷史學專業本科學生學術研究傾向;調查歷史學專業學生讀書情況;理清教學、團學工作一體化與創新改革的關系等等。對每一個子項目進行具體分工,展開工作,不定期進行集中討論。最終在子項目完成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檢驗和集體修訂,形成最終方案。
(二)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要在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育教學新理念的指導之下,緊緊把握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前沿成果。結合國家、地方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法規、政策,認真學習,融會貫通,將核心內容滲透在課題的研究和實踐中。同時,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的形成,必須通過實踐活動展開,如對相關現狀的調查,就必須通過大量的調查問卷來進行,而初步研究形成的方案,也必然通過教學實踐活動來進行檢驗和不斷完善。只有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三)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相結合
課題的研究要立足于具體高校,但又不能僅局限在一所院校,必須與歷史學專業改革發展的趨勢目標相統一,與地方高等教育發展的目標和趨勢相統一,與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相統一。課題的研究主要針對史學論文寫作,但又不能僅局限在寫作上,要充分考慮應用型人才對各學科知識的需求,對各種能力的需求,以及教學團學一體化建設的思路。
(四)專業課程與知識拓展相結合
課題的研究還包括在歷史學專業傳統的課程設置以外,有效地對教師資源進行整合,以師資特色開設專門史、斷代史專題選修課來培養“學術型”人才;同時,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結合歷史過去性的特點,以多媒體輔助教學,集聲像、音響、圖片于一體,增強歷史教學的生動性,激發學生學史興趣。開展專業考察、地方遺址遺跡參觀了解等方式,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三、主要特色和創新
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實踐,我們提出,創新史學論文寫作教學和實踐活動,具有特色的“123模式”是有效的途徑。
“123模式”具體來說包括兩個“123”,即教學中的“一堂課、兩論文、三環節”;實踐中的“一結合、兩展示、三監控”。
在史學論文寫作教學活動中,創新“一堂課、兩論文、三環節”。一堂理論課程,對歷史學本科學生繼續開設史學論文寫作理論課程,要通過調整使學年論文能夠和畢業論文更好地銜接,學年論文總結和畢業論文啟動同時進行,為畢業論文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兩論文,即兩個寫作實踐,包括歷史學本科學生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茖W合理地安排指導教師,加強對學生的鍛煉,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三環節指理論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具體環節,包括研讀式環節、探求式環節、思辨式環節。改變以往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弊端。在理論學習中,首先結合理論學習,指導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學術論文進行研讀;其次,結合理論學習進行對史料的搜集整理,以探求本質;第三,指導學生對具體選題進行思辨,然后再進行寫作實踐。
【關鍵詞】《中庸》 英譯 研究現狀
1. 引言
“四書”“五經”是著名的儒家經典著作,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典籍的代表。其中“四書”包括《大學》《中庸》和《論語》《孟子》。一般認為《中庸》是出自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后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南宋時期,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并成為“四書”并分別作了集注?!吨杏埂返闹行乃枷爰词侨鍖W中的中庸之道,宋代程頤解釋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吨杏埂分鲝垈€人道德修養乃政治成敗的根本,依靠統治者的道的完善來實現國泰民安。
2. 《中庸》英譯本研究
目前經典的《中庸》的英譯本有《The Mean》( D.C.Lau),《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James Legge),《The Middle Use》(Arthur Waley),《The Universal Order, Or Conduct of Life》(Gu Hongming)和《The Doctrine of Mean》(Charles Muller),其中比較著名的譯本有兩部:一部是清末民初著名翻譯家辜鴻銘于1906年推出的譯著The Universal Order or Conduct of Life,另一部是出自于19世紀英國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英譯的五卷本《中國經典》中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這是外國譯者《中庸》英譯的經典之作。
截至目前,國外關于中國儒家典籍的翻譯研究還沒有涉及。而國內關于《中庸》英譯的研究始于21世紀,《中庸》的英譯研究在近十年來才逐漸受到重視,主要表現在各種研究的期刊和碩博論文的涌現。為全面的了解《中庸》英譯的研究現狀,筆者共搜索到與《中庸》英譯研究的相關的不重復的論文共23篇:中國知網上17篇,萬方上8篇(除去與中國知網上面的重復的論文)。其中核心期刊的論文2篇,碩博論文8篇。這些論文的發表時間見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國內學界對《中庸》英譯的研究始于21世紀之后,具體來說始于2004年以后。筆者將這25篇論文劃分為四類,分別是譯者及其翻譯思想研究、翻譯動機與策略研究、譯文對比研究、文化方面研究等,并對重點論文進行評述。
表二:
由上面可見,國內外對于《中庸》英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譯者及其翻譯思想研究、翻譯動機與策略文化方面研究和譯文對比研究這四大方面。
3. 結語
通過對搜集到的論文主要內容的研究,筆者發現雖然國內對于《中庸》等儒家典籍的譯本研究主要集中于上述這四大主要方面,但研究內容范圍和深度有待擴展。首先,在翻譯動機和策略研究的文章中,主要是從目的論,接受理論和異化歸化翻譯方法這幾個角度去分析。研究的范圍僅局限于這幾個方面,理論廣度和深度有很大的發掘空間。
其次,對于譯者及其翻譯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辜鴻銘這一個譯者和他的歸化翻譯方法,分析研究已經比較透徹。其他譯者的研究僅略有涉獵,分析評述較少,可以從理雅各,穆勒等譯者及其翻譯思想方面來擴展研究。
第三,文化研究方面以往的論文主要集中于從意識形態對翻譯的影響、東西方文化的相互影響和特定文化背景對翻譯的影響這幾個方面進行相應的論述,以往的研究僅淺嘗輒止到文化傳播和交流,筆者認為可以更深入的挖掘文化本質,如從翻譯的文化轉向,文化過濾機制等方面入手對比不同譯者翻譯時對文化方面的不同涉獵。
第四,在譯文對比研究方面,目前所有關于《中庸》英譯的論文中只有兩篇文章對比分析不同譯者的譯文,而且這兩篇文章出自同一作者,主要研究了兩種和三種不同譯文的語篇銜接機制和譯者風格。對比的角度狹窄,而且對比的主要在書面和字里行間,沒有觸及到內容深度層面。筆者認為可以從不同研究層面比較或者比較多個《中庸》英譯版本,對比其翻譯不同之處,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層面,研究空間很廣。
【參考文獻】
[1]謝建平.文化翻譯與文化“傳真”[J].中國翻譯,2001.
[2]王東風. 翻譯文學的文化地位與譯者的文化態度[J]. 中國翻譯, 2000.
[3]錢桂榮,劉暢. 《中庸》兩種英譯本對比研究[J].語言研究,2010.
[4]張小波. 理雅各和辜鴻銘《論語》翻譯的對比研究[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0(3).
關鍵詞:開放教育; 英語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7-0022-01
電大開放教育畢業論文寫作是實踐教學環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鍛煉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根據開放教育本科英語(教育方向)教學計劃的規定,學員在基本修完本專業規定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后,進入以撰寫畢業論文為主的集中實踐環節。但目前來看,電大開放教育英語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論文整體質量。針對其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有必要進行認真思考與分析,更好地解決它們,使電大開放教育英語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1開放教育本科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1.2學生寫作目的不明確,寫作態度不端正。
畢業論文是檢驗學生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訓練。它既是教學過程的需要,更是培養目標的需要??墒?,這種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沒有得到學生的充分理解和重視。相反,有的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馬虎應付,存在僥幸心理,企圖蒙混過關;有的學生則存在懼怕心理。因為除了完成一般畢業論文所要完成的各個環節以外,英語專業的學生還需用全英文進行畢業論文的寫作,但很多人認為自己是成人業余學生,沒有能力用英語來寫論文,因而缺乏相應的自信。
1.2 論文觀點不明確,敘述多,論證少,類似經驗總結。
由于外語專業畢業論文既要檢查學員的語言水平,又要考察論文內容,因此對學員論文的新穎性要求不高,但一定要求觀點明確。有的學員在Introduction 部分寫了不少的字,但不知道他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例如題目為"O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in the High School"的論文,作者在開頭部分講了"In a word, English read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middle school. I will discuss i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ccording to my teaching experience."看了這些內容,大家認為他下面要寫的是經驗和心得體會,至于主要觀點是什么,讀者依然不明白。這種不能明確論點的論文,是沒有價值的,也是不符合規范的。
針對以上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對開放教育英語本科專業畢業論文的特點做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
2開放教育英語本科專業畢業論文的特點
開放教育英語本科專業(教育方向)學員所寫的畢業論文除了具備學術性(scholarly)、創新性(original)、規范性(formal)這幾個畢業論文的基本特征外,還具備了英語教育方向的獨特性:即職業性(professional)和過程性。
具體來看,本科英語的畢業論文設計分為問題分析、方案設計、項目實施、項目評估和項目報告幾個階段。學員的研究必須針對其課堂中確確實實反映出的問題;方案的設計必須符合要求;實施階段必須嚴格監控,保證有一個月的實施時間;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研究要如實評估;項目報告,也就是最后的論文必須符合論文的寫作規范,要體現指導過程。
3改進和加強開放教育英語本科階段論文寫作實踐環節的措施
根據開放教育英語本科專業畢業論文的特點及學員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措施。
3.1進一步提高本校指導教師、外聘教師及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重要性的認識。
3.2以英語專業畢業論文指導書為依據,開設畢業論文指導課。
開放教育英語本科階段針對論文寫作環節有一本專門的指導書《論文項目設計》(顧曰國主編,外研社出版),但是以往由于各種原因,我校都沒有開設這門課,采用的是讓學生自學的方式。筆者建議應該由專門的老師系統的講授這門課,讓學員了解電大開放教育英語本科論文的特點及特殊要求,從而避免把普通高校英語本科畢業論文的要求與電大開放教育英語本科專業的畢業論文混為一談;同時,通過講授這門課,讓學生熟悉英語論文寫作流程,明確英語論文寫作規范,少走彎路。
3.2加強學生寫作基本功的訓練。
提高寫作水平必須從基礎抓起。學生在平時的自主學習中要加強基礎語法與句型的訓練,加強詞的詞性、用法、搭配等的學習。輔導教師則可以通過加強對《高級英語寫作》這門課的面授輔導,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同時加強對《跨文化交際》、《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等涉及語言文化課程的面授輔導,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英語的思維方式和寫作習慣。教師在導學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適當的案例(《跨文化交際》這門課中就有很多)把母語和英語進行比較,找出兩種語言的差異,提高學生英語表達的準確性。
結語。
畢業論文寫作是一個極其艱辛的實施過程,改進和加強開放教育學員畢業論文寫作的措施也有待于進一步探索。綜上所述,只要指導教師能幫助學生端正論文寫作態度,明確寫作的目的,建立積極的撰寫心態,同時合理地指導學生選題,安排論文撰寫時間,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師生共同的努力下,開放教育本科英語階段的論文寫作的質量一定能得到大的提高,電大開放教育培養"實用性、應用性"人才的辦學宗旨,也一定能得以體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