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51: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計量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傳統的會計計量模式就是建立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之上的,用名義貨幣來計量,以歷史成本為基礎
這種計量模式認為只有交換的商品,其價值才能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交換中投入價值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增值,而只有在對投入價值補償保全的基礎上,才算得上增值。針對不同的會計對象,選擇不同的計量單位和計量屬性,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可供選擇的計量模式,例如:歷史成本/名義貨幣,現行成本/名義貨幣,現行市價/名義貨幣,可變現凈值/名義貨幣,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名義貨幣,歷史成本/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現行成本/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現行市價/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可變現凈值/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
(二)介紹幾種常見或可能運用的會計計量模式的特點
1歷史成本/名義貨幣。這種會計計量模式依據了貨幣計量假設,配比原則和穩健性原則,它的優點在于它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可驗證性,有利于資產保管責任的履行。缺點在于不考慮貨幣價值的變動,不能較好的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不能反映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不適于制定經營與投資的決策。
2歷史成本/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這種會計計量模式與歷史成本/名義貨幣計量模式相比,所不同的是它考慮了一般物價變動水平,但沒有考慮個別物價的變動,而且一般物價指數的選擇也比較困難。
3現行成本/名義貨幣計量模式。這種會計計量模式否定了傳統的歷史成本會計計量所依據的貨幣計量假設,計量的收益中包括了資產置存的收益,屬于按投入價值計價。它的優點在于能夠正確計量企業的收益,并做到計價在時間上和方法上的一致性,它的缺點在于現實成本很難予以確定,而且報表項目之間也缺乏縱向的可比性。
4現行成本/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這種會計計量模式試圖通過現行成本計量屬性來消除個別物價變動的影響,通過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的調整來消除一般物價變動的影響,從而全面的解決物價變動對會計信息的影響問題,不足之處在于取得會計信息的成本較大,缺乏客觀性與可行性。
二、會計計量模式選擇的依據
(一)理論依據
所謂理論依據是指在不考慮會計信息本身所代表的經濟利益及其可能的經濟功效與影響,純粹從理論角度來推定應選用的會計信息加工、生成操作手段的主要內容———計量模式。
會計計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的,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會計目標對會計計量具有決定性的導向作用,一方面會計目標是會計計量的理論基石,不同的會計目標理論會產生不同的會計計量模式;另一方面,會計計量是實現會計目標的重要環節,不同的會計計量模式提供的會計信息的側重點不相同。由此,決定了會計系統運行的終極目標不同。目前,有關會計目標理論存在兩種最基本的學派:受托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
1受托責任學派。它是在公司制盛行的時期發展并逐步完善的一種思想流派,是以資源的“委托———受托”的形成為經濟前提的,而資源的“委托———受托”關系的建立又是以資源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為基礎的。只有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發生以后,作為經營者主體的受托者才有義務對所有者履行相應的責任和義務,而作為所有者主體的委托者才有必要對受托者受托經營責任的過程進行監督,對受托責任的結果進行評價,受托經營責任主要包括對委托者財產的保管責任,以及有效使用委托資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責任。受托責任學派主要強調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因此,認為歷史成本是以資產取得時的交易價格并經交易雙方認可為基礎,能夠正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確保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主張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和歷史成本計量模式。2決策有用學派。它是在證券市場日益擴大化和規范化的歷史經濟背景下發展的,即從20世紀60年代后開始得到迅速發展的一種思想流派。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條件下,發達的資本市場已經開始建立,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需要大量而且相關的會計信息,而會計信息的供給又離不開會計信息系統,因此,會計系統必須以提供會計信息,服務于投資者決策為目標取向。由于會計持續經營假設的存在,經濟決策所需要的會計信息依照時間序列表現為:歷史的、現實的、未來的。歷史成本用來衡量經濟活動的歷史狀況,現行成本和現行市價用來衡量經濟活動的現實狀況,因此,決策有用學派在會計計量上主張多種計量屬性并存擇優,以便為現在的和潛在的投資者提供相關的且有用的會計信息。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受托責任學派是傾向于事實性基礎的,是從信息提供者的利益關系出發的,而決策有用學派則是更傾向于目的性基礎,是考慮從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出發的。
(二)現實依據
所謂現實依據是指計量模式的確定并不是純粹理論的推理與演繹所能完成的,在計量模式的選擇,確定過程中,各種非理性因素往往會影響以至決定這一選擇過程。
總起來看,影響會計計量模式選擇的非理性因素主要來自經濟的、政治的、技術的、環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這其中,又以經濟利益因素的影響最為明顯。
1經濟因素。由于會計信息代表的是一定的經濟利益關系,并且會計信息因公開披露,還會直接或間接的造成一些具有經濟后果的影響,因而,各種利益集團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必然會通過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會計計量模式的選擇,例如,在英國20世紀80年代初通過的標準會計慣例公告第十六號《現行成本會計》要求用現行成本代替歷史成本,但后來因遭到公司經理階層的普遍反對,最后不得不予以放棄。
2政治因素。政治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但相形之下,它對會計的影響不是很直接的。例如,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會對會計準則委員會只允許采用“遞延法”處理投資貸款項目進行了干預,使得兩種會計處理方法可以并用。
3技術因素。這里的技術因素是指會計職業的發展水平,如果現實中會計人員素質低下,則影響復雜的計量方法與計量模式的選用。
4環境因素。會計計量模式的選用一般應以能夠符合經濟環境的規定性為其基本前提,只有這樣,才能十分恰當的體現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當歷史的車輪已經駛入科技和知識起主導作用的新經濟時代,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不足也顯現出來,采用新的計量屬性如現行成本、公允價值,也就成為可能。
三、會計計量模式的選擇
會計計量包括資產計價與收益決定兩個部分,這兒我們集中討論資產計價的模式選擇問題。就目前來看,世界各國的資產計量模式的主流是歷史成本/名義貨幣。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計量的對象和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例如:貨幣幣值的波動、資產價格的升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新經濟事項的出現使歷史成本的計量不再適用,人力資源、環境資源等的計量使會計計量對象擴展,這些都沖擊了傳統的會計計量觀念。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在我國目前應選擇以歷史成本/名義貨幣計量為主,多種計量屬性并存擇優的計量模式,其理由如下:
(一)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當前上市公司的數量只占其總數的極少部分,且其中占大部分的國有股不能上市流通,企業大量資本的取得仍用直接方式,委托與受托關系廣泛存在,所以,受托責任學派的觀點普遍適用,應采納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為主。
(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討論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時,概括出兩個基本的質量特征,相關性和可靠性,其中可靠性就是施加在會計計量上的現實限制,可靠性一般由客觀性、中立性和可驗證性三個要素組成。尤其在我國國有企業占主體的經濟體制中,會計信息更是關乎社會的穩定的重要因素,因而會計信息質量倍受關注,而在五種會計計量模式中,歷史成本又是最客觀的信息,最容易取得。
(三)除上述因素外,計量模式在付之于實施時,還必須要滿足可操作性的要求,目前,我國會計職業的發展水平和會計人員隊伍的素質不高,會計操作手段也不十分完善,使得采用一種全新的計量模式會遇到各種困難,并增加了工作量,顯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四)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我們需要采用其他的計量屬性作為一種補充和完善:例如,對于人力資源,無形資產用未來現金流量貼現值計量屬性,對于衍生金融工具用公允價值來計量,對于機器設備,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資產用現行成本來計量。
參考文獻:
〔1〕陳今池。會計理論與方法〔M〕
〔2〕財會月刊〔J〕。2001,(8)。
〔3〕上海會計〔J〕。2000,(11)。
〔4〕經濟論壇〔J〕。2000,(10)。
關鍵詞:會計計量屬性;歷史成本;公允價值;計量模式
新會計準則體系在計量屬性上要求大多數經濟業務應當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如確有必要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這是我國會計計量屬性的重大變革。企業在對經濟業務進行計量時,該如何選用會計計量屬性,才能保證對外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符合準則的要求,形成能夠符合會計目標的計量模式?本文就此作些分析和探討。
一、各種計量屬性的特征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的計量屬性包括:
(一)歷史成本
歷史成本是取得資源的原始交易價格,因而具有可靠性和可驗證性。但是,在物價變動明顯時,歷史成本計量的缺陷是明顯的。因為只要存在物價的上漲或是下跌,就會使歷史成本計量的結果不合理,其可比性、相關性下降,難以真實揭示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投資決策。歷史成本在價格變化較小時,可提供相關、可靠的會計信息,且信息成本較低。
(二)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通常表示在計量日或報告日重新購置或重新建造相同或同類資產所付出的代價,是現在時點的成本。這種計量屬性能避免價格變動的虛計收益,反映真實的財務狀況,客觀評價企業的管理業績。但是,確定重置成本較困難,無法與原持有資產完全吻合,從而影響信息的可靠性;其次,它仍然不能消除貨幣購買力變動的影響。重置成本適用的前提是資產處于在用狀態,一方面反映資產已經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反映資產能夠繼續使用,對所有者具有使用價值。
(三)可變現凈值
可變現凈值指資產在正常經營狀態下,帶來的未來現金流入或將要支出的現金流出。這種計量屬性能反映預期變現能力,體現了穩健原則,但它不適用于所有資產。
(四)現值
現值指資產按預期未來現金流入量的貼現值計量的一種屬性。這種計量屬性考慮了貨幣時間價值,與決策的相關性最強,但其未來現金流入量的現值是不確定的,其決策的可靠性最差。
(五)公允價值
公允價值是對資產和負債以當前市場情況為依據進行價值計量的結果,堅持動態反映觀,摒棄按初始交易價格入賬后一成不變的靜態反映觀,認為資產價值隨時間而變化,強調資產計價要能準確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
公允價值的取得相對較復雜,可操作性低于歷史成本,公允價值廣泛應用的最基本條件是:擁有健全而成熟的生產資料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發達的專業評估技術以及嫻熟而講求誠信的評估隊伍等,如果這些基本條件不具備,那么公允價值的使用必然受到限制,在一個條件不具備的經濟環境中過多地使用公允價值,可能反而適得其反。我國目前是謹慎使用公允價值。比如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計量通常采用成本模式,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其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地取得,也可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再比如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滿足兩個條件:該項交換具有商業實質和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此時可以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否則應當采用賬面價值計量。
關于以上各種計量屬性的特征,總結如表1:
二、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
(一)會計計量屬性選擇應遵循的原則
由于各種會計計量屬性本身具備的特征及其優缺點,其選擇一直存在較大爭議。因為不同的計量屬性會使相同的會計要素表現為不同的貨幣數量,從而使會計信息反映的財務成果和經營狀況建立在不同的計量基礎上,滿足不同的會計目標要求,因此,如何選擇計量屬性,形成能夠達到會計目標的計量模式,是我國會計改革過程中需要研究和實踐的重要問題。
在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上,應當遵循以下一些原則:
一是在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進行權衡時要發揮會計準則的導向作用?!痘緶蕜t》要求是以經濟決策為主要目標,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還是以受托責任為主要目標,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進而影響企業對“主次問題”的權衡。除此之外,還要發揮會計主體的職業判斷,由企業作出“主次問題”的權衡。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可靠性與相關性并非絕對的概念。前者存在一個度的問題;而后者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是對個別經濟決策者而言的相關性——不同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對同一項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進行權衡并不是要選擇某種會計計量屬性作為單一會計計量屬性,而是要對所要計量的對象解決誰主誰次的問題。
二是選擇的會計計量方法具備充分的可操作性和現實可能性,能為會計人員熟練掌握且不影響提供信息的及時性。
三是遵循成本效益原則和重要性原則,以產生的邊際效益是否大于邊際成本為界,即衡量該計量模式所提供的信息能獲得的效益是否大于或能否補償為提供信息所需付出的成本代價,以免得不償失。
(二)會計計量屬性選擇應考慮的因素
對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除了遵循以上原則之外,還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在市場經濟中,很難基于會計目標和會計計量的直線聯系進行一一對應的選擇。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行為,單一計量屬性構成的計量模式無法實現各方提出的多元化信息要求。會計目標的多元化必然會要求會計計量屬性的多元化。
一是要考慮宏觀經濟環境。一般說來,無論采取什么樣的計量屬性,都要適應當前的經濟環境,如在物價穩定的經濟環境下,通常采用歷史成本來計量;而物價持續變動時,就采用能反映物價變動的計量屬性。例如,在通貨膨脹環境中,以重置成本計量的會計信息更加真實可信。又如在經濟穩定,競爭壓力不大的情況下,對穩健性原則要求不高;反之,當經濟發展波動較大,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較強時,實務上就要求應用穩健原則。
二是要考慮投資者和經營者利益。由于會計信息代表一定的經濟利益關系,其公開披露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有關團體利益及其分配。如在物價上漲的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者可能傾向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因為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下,由于成本補償不足,可以虛計和夸大企業的經營收益,從而虛夸和粉飾經營者的工作業績,使經營者獲得相應的物質利益;然而企業投資者投入資本,由于成本不能足額補償,其資本難以保全,從而侵蝕投資者的資本及由資本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因此投資人從自身利益出發會限制這一會計計量屬性的采用。又如會計計量結果會影響公司股票市價,公司為保持良好形象,總是愿意采用能使其利潤較高的會計計量模式。
三是要考慮企業經營性質。比如,對上市公司而言,投資者(包括潛在投資者)的信息要求是會計信息系統最關注的目標,它應是以歷史成本計量和部分重置成本計量的信息,滿足當前投資者的要求,將公允價值、可變現凈值計量的相關信息以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的形式提供給外部潛在的投資者。對非上市公司而言,管理者的意愿更受會計信息系統的關注,因而信息的揭示應以首先滿足決策層有關經營管理的要求為目的。
四是要考慮使用成本。會計信息的提供是有代價的,在選擇計量屬性,構建計量模式時,要充分考慮成本效益原則和重要性原則。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受可搜集數據和信息資料的制約,只有具有充分的數據與信息來源,才能增加估價與計量的可靠性。否則,基于現在或未來時態進行的會計計量就建立在主觀臆斷的基礎之上了,以此搜集詳細數據和信息資料是會付出代價的。會計所提供的信息的詳略程度,必須與決策相關,而且它所帶來的效益要大于成本,以免得不償失。從這一點來說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優于其它計量屬性。五是要考慮會計人員的素質。這就要求所選用的會計計量屬性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要能為會計人員熟練掌握且不影響信息的及時性。此外,會計計量屬性本身的復雜性及客觀性也是會計計量屬性擇定的影響因素之一。會計計量屬性的復雜程度及加工信息的客觀性,直接影響會計人員及信息使用者能否接受。簡便易行、具有可驗證性的計量屬性及模式易于被會計人員及信息使用者理解和接受,相反,復雜及主觀性強的,則易導致會計人員及信息使用者的誤解,進而限制其可接受性。
另外,如果在執行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時,由于盡量減少納稅調整的考慮,在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上,更是應該多種計量屬性并用。比如在《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企業以非貨幣形式取得的收入,應當按照公允價值確定收入額,公允價值,是指按照市場價格確定的價值;采取產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業分得產品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其收入額按照產品的公允價值確定;企業的各項資產,包括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投資資產、存貨等,以歷史成本為計稅基礎,歷史成本,是指企業取得該項資產時實際發生的支出;盤盈的固定資產,以同類固定資產的重置完全價值為計稅基礎等?!?/p>
可見,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是受各種因素影響的,不能單純依據某一標準來決定??傊⒋鎿駜灢皇侵该恳粓蟾嫫谝褂妹恳环N計量屬性,而是指在所有屬性都可以使用的前提下選擇本期關注信息要求的計量屬性。
因此,在選擇會計計量屬性時,應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分別不同情況并根據各種計量屬性的不同特征,選擇一種或幾種計量屬性并用。在運用多重計量屬性時,應注意幾個問題——一是同質性,即會計計量結果應與會計對象、會計報表項目以及會計主體的實際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情況保持一致;二是可驗證性,即不同會計人員對同一會計事項進行計量時應得到相同的結果,相互之間可以驗證;三是一貫性,即會計計量方法前后期應盡量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如果變更,則應在報表附注中披露變更的原因以及變更導致的累計影響金額;四是充分相關性,會計計量結果盡量滿足“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雇員、貸款人、供應商和其他的債權人、顧客、政府及其機構和公眾”等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2).
[2]陸建橋.關于會計計量的幾個理論問題[J].會計研究,2005(5).
[3]黃曉榕.多種計量屬性并用的允當性及其應用特征[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6(10).
財務會計計量模式通過兩部分構成,即計量屬性與計量單位。計量單位就是指記賬本位幣的問題,我國一直是將人民幣為本位記賬幣。計量屬性就是指對被計量的對象的價值實行度量,不同的計量屬性所計量的價值不一樣。2006年我國最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規定:公司在把符合條件確認的會計要素入帳登記并列報于會計報表及其附注時,應該依照規定的會計計量屬性施行計量,對其金額進行確認,會計計量屬性主要涵蓋:重置成本、歷史成本、現值、可變現凈值、公允價值。
二、我國對財務會計計量模式的現實選擇
(一)會計目標,即會計工作應達到的目的和要求決策有用論與受托責任觀兩種觀點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當代公司兩權分離,管理層與股東形成典型的的委托——關系。委托方的一種即是股東,其最關注的熱點就是資本的保全問題,關注其補償與資本投入過程,目標是最大化的投資價值,而管理層對公司受托實行管理。在薪酬、業績的壓力下,常常追求的是企業規模,對會計信息進行操縱,而做虛假報表。委托方為達到其收益最大化,資本保全的目的,指出會計信息計量應以事實為基礎,對所產生的經濟事件進行真實的反映,而管理層為了對受托責任的踐行情況進行反映,也對可驗證的會計信息需求較高。因此,如何在我國體現受托責任呢?歷史成本計量對于受托方和委托方都是能夠接受的,中國的經濟體制主要是國有經濟,整個經濟體系中占據最大規模的是國有經濟,而兩權分離形成的國企特殊的受托責任制,和一般的受托責任制有異。我國愈加重視的是如何經由分配資源,達到其調控宏觀的目的,如何避免流失國有資產等。這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歷史成本計量是必然占據主導地位的。
(二)政治經濟環境的必然選擇從中國的社會制度角度來看,我國屬于社會主義國家,由國家來掌握經濟命脈,由政府來調配生產資料,是在政府的計劃管理下實行市場經濟的,同時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所采取的方案是“漸進療法”,是依照國情按順序頒布各項措施,而非是如“休克療法”一般各種措施同時出臺,這也是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符合的。后事之師,前車之鑒,國際上有著無數經濟體制改革的案例。斯洛文尼亞、波蘭歷史上政府權力不強,不會對國家經濟做出太多干預,有較強的國內市場傳統,同時其地理位置也決定了他們與西方國家聯系密切,且受西方國家較大影響,因此,他們采取“休克療法”令經濟成功轉型,迅速地融入了全球經濟;烏克蘭、俄羅斯中央集權,市場經濟傳統比較弱,長期推行計劃經濟,采用“休克療法”后宏觀經濟政策難以協調,改革引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就中國的社會制度而言,會計信息首先要考慮國家需要是改革模式所關注的問題。當前我國的經濟頗具“雜糅”的特點,這也是我國會計目標雙重性的主要原因,因此多屬性會計計量模式的并存是最佳的選擇。綜合前文所述,表明了中國多屬性會計計量模式的客觀性和必要性,而這些年來我國科技的進步,會計人員素質的升高則使得公允價值計量的使用成為可能。國家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會計人員知識結構,學歷水平,整體素質均在不斷的提高。提高的能力,使得會計人員可以更好的對公允價值進行理解,研究分析其具體使用。綜上所述可見,雙重計量模式——以公允價值為輔、歷史成本為主是中國當前情況下的現實選擇。
三、我國財務會計計量模式未來發展趨勢
(一)多屬性計量模式在相當長時期內的并存發展趨勢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知道多屬性計量模式在中國并存的事實,同時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可以知道,這樣并存的狀態還會在很長的時間持續。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使用的是“漸近療法”,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主體為國有經濟,推進其它多種所有制模式協調發展的改革,而且特大型國有壟斷公司的改革一直難以真正的推動,能源、金融等行業壟斷民營資本依舊難以進入。如此改革雖然有利于我國整個經濟體系的平穩運轉,然而肯定會導致多重體制的問題。如此多重體制的產生也使得我國財務會計的計量應當采用的是多屬性多元的計量模式,目前公有制最需要的是通過歷史的成本所衡量的會計信息,同時以公允價值為計量的會計信息更被其它所有制所重視。當前經濟體制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由此,我國財務會計計量模式也肯定是以公允價值計量為輔,歷史成本計量為主二者并存。
(二)多屬性計量模式最終向現值計量單一模式轉變的發展趨勢
第一,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盡管速度不快,然而卻一直在堅定不移的前進著。隨著資本市場的高度發達,改革的完成,全球一體化經濟的形成,作為簽訂公平契約的重要前提,公允價值計量,必將成為會計計量的唯一選擇。
【摘要】我國新會計制度在頒布實施以后,各個單位的財務和稅務管理體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進,但仍然表現出了較多的問題和缺陷,因此,我國應該不斷擴展會計管理和會計信息的披露范圍,應從市價與成本比較、公允價值、歷史成本等方面實行計量屬性,提高對于未來預期的準確性。在改革財務體系的過程中,要加強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將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相分割,從而充分發揮會計制度的審計作用。本文就對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在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上的差異進行了比較,分析了兩者之間的相互借鑒性。
【關鍵詞】財務會計;稅務會計;公允價值 會計畢業論文
為了保證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相關性,我國在2006年頒布了三十八項會計行為準則和基本準則,并且在會計準則中有條件、謹慎和適度地引入了公允價值理念中的計量屬性。為了保證國家公平納稅和財政收入,我國對于企業所得稅法和相關的實施條例在歷史成本核計的基礎之上,對于以非貨幣形式所獲得的企業收入也利用公允價值理論進行了計算。在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中都充分利用了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然而在這兩者之間,雖然存在較多的共性,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差異性,因此可以進行相互借鑒。
一、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上的比較
現階段,國際組織和各國對于公允價值的基本內涵尚未形成統一的界定,但一般情況下將其定義為:在會計計量日,對實體市場參與者相互之間所進行的交易中資產出售所獲得的價值,或是負債轉移所必須支付的價值所進行的報告,也就是當事人在市場交易中,自愿進行負債清償和資產交換所產生的金額。而我國則將其定義為:在公平的市場交易中,交易的雙方在全部熟悉情況的前提下,自愿進行債務清償和資產交換所產生的金額。
由此可見,公允價值并非是對于非貨幣財產的主觀評價,而是充分參考各項標準之后所擬定的,其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含義:第一,公允價值形成于市場的公平交易,且這種交易是自愿進行的,雙方都對交易情況有著清楚的了解,所以,強迫進行的清算和交易過程所產生的金額并不能作為公允價值。第二,在公允價值的計量中,其對象必須是所有交易者,負債和資產都具備一定的公允價值。第三,公允價值中交易的雙方及其交易行為,并不一定是現實的戓特有的交易雙方或交易行為,也可是虛擬的或者假定的交易雙方或交易行為,其價值的主要確定手段是估值技術。公允價值計算的主要特點在于交易市場的公平性,因為公允價值產生于理性的交易者在自愿的情況下所進行的交易,所以,公允價值取決于交易者在完全掌握市場信息時,雙方對于市場資產的實際價值所進行的估計,以及由此形成的公允價格,而與交易是否實際發生并無直接關系。
綜上,財務會計中公允價值十分強調交易的自愿性、對等性和公平性,公允價值是一種雙方協定的交易價值,是由估算產生的,其所反映的是市場的模擬價格。稅務會計的公允價值的含義基本可以概括為:由市場價格所決定的價值,也就是說,稅務會計所涉及的計量屬性是市場的現行價格。公允價值在稅務會計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公允價值在企業所得稅中的應用是指企業交易中所產生的商品價值的確定依據是公允價值。
根據我國稅法的相關規定,對納稅人銷售應稅勞務或貨物以及企業銷售行為的價格在無正當理由而明顯偏低的情況下,要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企業的應繳稅額。如關聯方與企業進行交易活動,企業需要視關聯方為與企業無關的個人或是企業,并且根據市場價格或是計價標準來處理相關的費用和收入。稅務會計也可以利用重置成本屬性進行計量,重置成本是指企業所購置的與原資產相似和相同的資產,此類資產的價值應與市場價值相等。然而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中的現值和可變現凈值不同,這主要是由于稅務會計中一般沒有減值準備這一概念,在稅務會計中十分重視信息的確定性與可靠性,因此,不確定性信息是稅務會計所不能接受的。
二、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公允價值的相互借鑒分析
1.在公允價值的使用范圍方面的借鑒。
稅務會計對于公允價值的使用通常局限在實體經濟上,而財務會計對于公允價值的使用不僅限于實體經濟,也可以使用在資本市場當中,這也是稅務會計應該加以借鑒之處。稅務會計要關注資本市場上公允價值的應用,從而為公平征納稅款提供保證?,F階段,在交易市價較為活躍的資本市場上,財務會計中的公允價值理論已經基本上為稅務會計所接受,但仍未應用于沒有上市進行交易的各項金融工具之中,以未上市公司股權的激勵政策為例,公允價值理論很難得到應用,而只能以其自身的凈資產作為征收稅款和確定價值的基礎。
2.確定公允價值技術方面的借鑒分析。
在公允價值的層級中,第一層級的計量是以較為活躍的,且能夠核實并定期獲得的市場報價為基礎的,也是絕對可靠的。第二層級的計量是以市場報價以外間接或直接獲得的市場參數為基礎的,這部分是有可核實依據或能夠核實的。在選擇模型或進行相關調整的過程中雖然難免參雜一些主觀因素,但基本不會對計量結果發生較大影響,所以,這一層級也是基本可靠的。第三層級的計量是以不可觀察的參數為基礎的,也就是市場參與主體的主觀判斷和估計,具有較高的可操控性,可靠程度較低。由于將公允價值應用于市場交易活動是一種無法避免的趨勢,第三層次的財務會計的公允價值為了避免對于模型的過度依賴,提高公允價值計算的可靠性和穩定性,盡量減少波動和未來現金流折現及估值技術的難度,應該在財務會計中借鑒稅務會計常用的計算方法,通過成本利潤率來計算,但是,要注意成本的利潤率是可變的。
同樣,稅務會計在確定公允價值時,也要適當借鑒財務會計的確定方法,不能由于主觀認為確定公允價值的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判斷和假設,就簡單地判定公允價值的確定結果是不可靠的,而是要按照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和具體的市場條件來加以判斷。只要公允價值的評價機構掌握正確的評估技術和有效的市場環境,其所做出的評估結果就基本可以認為是獨立客觀的。
3.在公允價值操作指導的制定上的借鑒分析。
公允價值計量應用于財務會計通常會分為三個基本層次,所以,要按照計量的特征,將資產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并制定出一定的操作指引來對公允價值進行計量?,F階段,在我國的財務會計中,只有一部分的金融工具使用了公允價值進行計量,而其他的資產在計價時只是有條件地、適度地引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然而,在實際的財務會計工作中,區分各項資產到底需要采用哪一層級來計量還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制定具體的公允價值操作指引是十分有必要的。公允價值應用于稅務會計之中,在劃分層次時具有十分明確的思路,這是因為對于層級的使用,稅法做出了十分明確的要求,畢業論文即只有在無法取得上一層級公允價值時,下一層級的公允價值才能夠獲得使用,所以,在使用時具有較強的剛性,在財務會計制定公允價值的操作指引時這一點可以得到充分的借鑒,這樣能夠有效地避免企業為獲得利潤而對公允價值進行操縱。
4.公允
--> 價值使用時的外部監督與內部控制上的借鑒分析。
財務會計在對通過公允價值計價的上市公司的每一層級制定出相應的操作指引以后,為有效避免企業刻意選擇有利于自身的計量手段,還要制定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為各層級計量的有效實施提供保證,而且還要在一定范圍內受到外部進行的監督和管理,會計師事務所所接受的社會公眾監督和審計監察就是較為典型的外部監督程序。稅務會計公允價值對于層級的使用會受到法律的嚴格控制,且這種控制在程序上是十分謹慎的,這也是財務會計應該充分借鑒的內容。然而,在稅務會計中,對于公允價值所進行的內部控制能否得到完全的執行還沒有明確的規定,現階段仍然由稅務機關進行獨家的認定,而在這一點上,稅務會計應該借鑒財務會計的具體做法,也就是接受來自于外部的監督。
5.在公允價值的信息披露方面的借鑒分析。
財務會計在確定公允價值時,要特別注意確定相應的信息披露方式。當公允價值會產生較大的波動幅度,以及市場投資者缺乏足夠的理性的條件下,計量日會產生偶然性較大的信息,所以,要適當地借鑒稅務會計中當前公允價值信息的披露手段,從而保證非市場因素的顯性化。財務會計對于公允價值的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值得稅務會計借鑒的,這種信息披露方式能夠極大地提高納稅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我國現階段對于納稅人基本納稅信息在財務報告上的披露還僅限于基本的納稅數據,而沒有計算這些納稅數據的過程和方法,披露信息的透明度較低且信息數量很少,對于利用公允價值進行的計稅過程信息更是完全沒)有涉及,但財務報告又是社會公眾和投資者唯一能夠獲取企業納稅信息的渠道,所以,在今后的財務報告中必須要加強對于稅務會計公允價值信息的披露。
三、結語
綜上所述,公允價值理論由于自身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并且在我國的財務會計和會計專業畢業論文稅務會計實務中都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運用,所以,應該對公允價值及其相關的理論做應用價值分析,從而使實踐與理論進行相互聯系,對公允價值理論進行應用性的實踐指導。在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中應用公允價值理論,雖然會遇到一些困難和阻礙,但從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的長遠發展來看,將公允價值理論應用于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將成為日后重要的發展趨勢,并且會隨著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日漸完善,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騰春慧.新企業會計制度下改革與完善財務報告探討[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23
[2]董盈厚.計量屬性選擇與所得稅會計信息質量[j].財會月刊.2007(9):11
[3]劉永?。摴蕛r值在財務會計中的應用分析[j].新財經.2011(5):285
其一,歷史成本法。這是目前對國有企業無形資產計量的方法。按照資產來源,分下列三種情況:(1)業主投入無形資產的歷史成本=購進確認無形資產價值;(2)外購無形資產的歷史成本=購買資產費用;(3)自創無形資產的歷史成本=資產成本+累計開發費用。很明顯,這種計價方法忽視了無形資產在經濟發展、技術制度創新中的自然或精神上升值和貶值,不能正確評估資產的市場現值,需要改進。
其二,重置成本法。其計算公式:無形資產現行價值=無形資產重置成本+新增投入-各因素消耗價值。這種方法一般用于價值補償為目的的資產計價,如企業的抵押貸款、經濟擔保、資產轉讓等商業活動。難點是各因素損耗價值不好度量。
其三,收益現值法。無形資產的對外投資和出售,必須以獲利(轉移價值)為前提。這種方法用來確定轉移價,其公式為:無形資產的收益現值=收益折現值×收益期限。該方法用未來收益計算現值,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準確性,一般用于無形資產使用權的轉讓,但由于現代市場經濟的不確定性,會計計價也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在企業帳目設置上,轉移價格可記為投資成本或轉讓售價,收益部分可作資本公積金處理。其四,超額收益法。指企業的無形資產在未來期間的收益現值與其它同類企業的無形資產在未來期間的收益現值的差額。主要用于計量資產的產權轉讓價。其公式可表示為:
Y=∑1n=1[p1×R1÷(1-d)n]-∑1n
=1[p2×R2÷(1-d)n]
其中,Y表示企業無形資產的超額收益,P1、P2分別表示該企業與同類企業無形資產的總額。R1、R2分別表示預期收益率和同類企業一般收益率,d、n分別表示貼現率和收益期限。
總體上講,以上四種會計計量方法是根據經濟的發展和各種國有無形資產的特征設計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由偏重于資產計量的歷史投入價值為基礎向資產計量的未來產出價為基礎轉移。就我國而言,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國有無形資產增長很快,無形資產的計量直接關系到企業及相關主體的利益,迫切需要改革原有的資產計量方式,進行會計制度創新。我們認為,在國有企業無形資產會計計量問題上,以下幾個方面必須加以注意:
1、要正確對待國有企業無形資產計量、核算的范圍,切忌極端化。國有無形資產計量范圍過窄,容易導致企業正當權益的損失;范圍過寬,造成資產空虛化,影響企業及相關主體的正確決策和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正常預期。因此,無形資產計量范圍的兩種極端行為,均不足取。我們認為,我國仍處在工業經濟為主的時代,會計計量應主要體現該時代經濟的要求,對國有無形資產的確認。計量范圍應以新會計準則為準,對一些重要的但新準則沒有確認的無形資產,可以通過附表和附注的形式加以補充說明。2、要注意無形資產與計價方法的統一。在現代多種計量屬性并存的會計模式下,企業無形資產的計量可以選擇不同的計價方式,但落實到某一種具體的資產,必須選擇統一的會計計量模式,不允許企業根據不同的資產相關主體(政府、銀行、分散的股東、其他債權人、債務人等)選用對己有利的計價法。
3、關于商譽的確認與計量。商譽是否是一項可以入帳的無形資產,一直是會計理論界爭論的熱點。一般認為,商譽是指企業一項不可辨認的無形資產,如果按照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對無形資產的定義標準,很顯然商譽不能算為一項可以入帳的資產。國內會計理論界許多人持這種看法。他們的理論是:第一,商譽不能單獨計價,也不能單獨出售;第二,與商譽有高相關度的經營管理人員不能完全由企業控制,很難進行會計計量,不能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出來;第三,自創商譽能給企業帶來多少預期收益不能確定,且存在攤銷操作上的困難,而外購商譽并不是因為良好的企業形象而超值收購凈資產市場公允價,所以超額資產不能確認為商譽,應作遞延資產處理,同理,自創商譽也不能作為企業資產。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商譽作為一項資產可以被證實,并且通過改進會計方法可以被計量,應算為企業資產。我們認為,商譽的確認和計量,關鍵在于它的定義內涵及計量選擇方式是否與有形資產的確認與計量方式相統一、協調,如果沒有,是否有改進的方式為其提供制度支持。這個問題上,要防止陷入空泛無謂的理論爭論。
負商譽一般認為是支付價款小于被并購企業凈資產市價的差額。部分國有無形資產在企業整體效益低下、存量調整大變動的時候,企業產權轉讓,有出現負商譽的可能性。但對并購企業來說,負商譽是凈收益,通常情況,可作遞延資產處理或作為企業資本公積金。
4、關于人力資源的成本與價值。現代經濟學認為,生產經營收益是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精神等)邊際貢獻的結果,經營管理者是一項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要素。我國國有企業是優秀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相對集中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講,國有企業的人力資源(廣義上,人力資源還包括勞動工人)最多、最豐富。但在國企財務管理上,很難對人力資源進行會計確認和貨幣化計量。一般說來,人力資源包括人力資源成本和人力資源價值兩部分。有人把成本分為四個要素:取得成本、發展成本、保持成本以及離職成本等,而把價值分為補償價值和新增價值,是符合經濟學一般原理的,沒有什么爭論。但在人力資源的計量和財務入帳的方式上,爭議很大。無論是用歷史成本法或現值成本法都不可避免參與了很強的主觀色彩,不能體現這種特殊無形資產價值的升降,存量的流動。從一般意義上講,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的經營管理能力,屬個人所有,企業無權作為資產出賣或轉讓。有人提出工資報酬折現法,但對未來工資報酬、年限及折現率的確定,仍有主觀臆斷之嫌,不能準確地度量人力資源的價值。
1.環境標準是綠色會計計量的起點
環境標準之所以可以作為計量環境價值的起點,是因為:(1)它在一定范圍(國家或地區)中是唯一的、被公眾普遍接受的,在該范圍內用它評價出的環境質量具有可比性,故而以環境質量為依據的環境價值也具有可比性;(2)它是依據環境科學原理制定的,以滿足人類生活的合理需要為原則,綜合考慮了各方面因素,不致于使環境價值被過高或過低地估量;(3)它是國家以強制力量保證實施的,法規性地位賦予它的權威性使之易于發揮價值標尺的作用;(4)環境標準同環境資源使用權的關系具有會計學意義。
2.綠色會計的計量方法
環境經濟學的豐富理論與實踐,為我們提供了綠色會計的計量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場法和替代性市場法。
(1)直接市場法
直接市場法指的是度量被評價的環境質量到環境標準之間的變動,然后直接運用貨幣價格對這一變動的條件或結果進行測算,具體包括:
①市場價值或生產率法
環境質量的變化對相應的商品市場產出水平有影響,因而可以用產出水平的變動導致的商品銷售額的變動來衡量環境價值。如果環境質量變動影響到的商品是在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比較充分的條件下銷售的,那么就可以直接利用該商品的市場價格,但是,必須注意商品銷售量和商品價格的相互影響。計算公式如下:
P=P1×Q1-P0×Q0
其中P指根據某種商品產出變動所測算的環境價值;P1指商品在被評估環境質量下的市場價格;P0指商品在標準環境質量下的市場價格;Q1指商品在被評估環境質量下的產出量;Q0指商品在標準環境質量下的產出量。
如果選定的商品是在市場機制不夠完善的條件下銷售的,那么,就需要對市場價格進行調整,甚至用影子價格來取代市場價格。
②人力資本法或收入損失法
環境質量脫離環境質量標準對人類健康有著多方面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為因勞動者發病率與死亡率變化而給生產直接帶來的損失或收益(可用前述市場價值法加以估算),而且還表現為醫療費開支的變化等,該方法就是專門評估反映在人身健康上的環境價值的方法。
為避免重復計算,人力資本法只計算因環境質量脫離環境標準而導致的醫療費開支的變化,以及因為勞動者生病或死亡的提前或推遲而導致的個人收入變化。前者相當于因環境質量脫離環境標準而增加或減少的病人人數與每個病人的平均治療費(按不同病癥加權計算)的乘積;后者則相當于環境質量脫離標準對勞動者預期壽命和工作年限的影響與勞動者預期收入(扣除來自非人力資本的收入)的現值的乘積。公式如下:
Cn=[P(Ti(Li—Loi)+Yi(Li—Loi)+P(Li—Loi)Hi]M
其中P指人力資本(取人均凈產值);M指污染覆蓋區內的人口數;Ti指i種疾病患者耽誤的勞動時間;Hi指i種疾病患者陪床人員平均誤工時間;Yi—i種疾病患者平均醫療護理費;Li,Loi分別為評估區和符合環境標準區I種疾病發病率。
事故傷亡造成的損失:
Cd=PMRT
其中P指人力資本;M指勞動人數;R指傷亡機率;T指平均預期壽命。
③防護費用法
當某種活動有可能導致環境污染時,人們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預防或治理環境污染,用采取上述措施所需費用來評估環境價值的方法就是防護費用法。防護費用的負擔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它可以采取由污染者購買和安裝環保設備自行消除污染的方式;可以采取建立專門的污染物處理企業來集中處理污染物,而由污染者支付處理費用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受害者自行購買相應設備,而由污染者給予相應補償的方式。應注意的是,在預防或治理環境污染的效果都能達到環境質量標準的情況下,防護費用應該是費用最低的方式所需的費用。
④恢復費用法或重置成本法
在被評估環境質量低于環境標準要求時,假如無法治理環境污染,則只能用其它方式來恢復受到損害的環境,以便使環境質量達到環境標準的要求。將環境質量恢復到標準狀況所需要的費用就是恢復費用——重置成本。
直接市場法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明確的因果關系基礎之上的,所以評估結果比較客觀,但是,它不僅需要足夠的實物量數據,而且需要足夠的市場價格或影子價格數據。如果在因環境質量脫離環境標準而帶來的損失或收益中,相當部分根本沒有相應的市場,因而也就沒有市場價格;或者其現有市場只能部分地反映環境質量脫離環境標準的結果,在此情況下,直接市場法的應用或者不可能,或者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直接市場法所使用的,是有關商品和勞務的市場價格,而非消費者相應的支付意愿或受償意愿,這就使得該方法不能反映消費者因環境質量脫離環境標準而得到或失去的消費者剩余,因而也就不能充分衡量環境的價值。
(2)替代性市場法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只是部分地、間接地反映了人們對環境質量脫離環境標準的評價,用這類商品與勞務的價格來衡量環境價值的方法,稱為間接市場法,即替代性市場法。替代性市場法使用的信息往往反映了多種因素產生的綜合性后果,而環境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因而排除其它方面的因素對數據的干擾,就成為采用替代性市場法時不得不面對的主要困難。所以,替代性市場法的可信度要低于直接市場法。還有,替代性市場法所反映的同樣只是有關商品和勞務的市場價格,而非消費者相應的支付意愿或受償意愿,因而同樣不能充分衡量環境質量的價值。但是,替代性市場法能夠利用直接市場法所無法利用的可靠的信息,衡量時所涉及的因果關系也是客觀存在的;這是該方法的優點所在。
綠色會計的計量確認是難點,如何確定特定環境的貨幣金額,各種計量方法都有自己的特點,綠色會計在計量特定環境價值時,應根據計量目的、可獲信息的充分性及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則來選擇具體方法,也可采用非貨幣計量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
綠色會計的對象能以貨幣和非貨幣計量,是綠色會計的重要前提和假設,它說明了綠色會計具有一般會計學科的共性;也有不同于傳統會計學的非貨幣計量個性,綠色會計便是這種共性和個性的綜合體。
二、綠色會計的報告
綠色會計的具體目標是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合乎質量要求的全方面信息。綠色會計不僅要提供價值量基礎的報告,同時也要提供自然量基礎的報告。
【摘要】生產作業型、技術科研型和管理決策型,本文在分析和借鑒國內外已有的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模式的基礎上,提出對不同的人力資源分別采用不同的價值計量方法。將人力資源主要劃分為三種類型:并針對這三種類型人力資源的工作特征分別提出了適當的計量模型,為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提供度量依據。
【關鍵詞】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模式
人力資源會計是會計學科中一個正在發展的新分支,它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由于受經濟學人力資本理論的影響,1964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赫曼森教授在《人力資產會計》一文中率先提出“人力資源會計”的概念,標志著人力資源會計理論的產生。此后,很多學者致力于這一領域的研究。到七十年代,隨著美國會計學會人力資源會計委員會的成立和弗蘭姆霍爾茨的《人力資源會計》一書的出版,人力資源會計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后,更是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應用。我國對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已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就目前的研究來看,理論研究較多,實踐應用很少,與國外仍存在巨大差距。其中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是制約其應用的一個關鍵因素,要使人力資源會計信息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就必須有準確的計量方法作為理論應用的依據。
一、我國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模式的研究現狀
我國對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模式的研究和探討主要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已取得了很多成果。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借鑒國外計量模式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進,或對原模式的參數進行增減或重新設置,或根據我國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二是根據人力資源價值理論對模式進行創新,提出新的計量模式,或提出新的計量思路,或將經濟學的工具運用到人力資源價值計量中。
1、對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模式的改進
(1)隨機報酬價值法。劉仲文教授在弗蘭姆霍爾茨提出的隨機報酬價值法的基礎上引入人力資源報酬系數,提出了調整后的隨機報酬價值法。他認為,一切生產過程都是由資本資源、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三種基本資源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在分析企業效益時應考慮這三種資源的相互作用,以及人力資源在三種資源中所占比重。其公式為:人力資源報酬系數(Bi)=(K1×工資福利費用)/(K1×工資福利費用+K2×折舊費用+K3×利息費用+K4×資源消耗費用)。其中,K1、K2、K3、K4為權數,且K1+K2+K3+K4=1,利用這一系數將隨機報酬模式調整為:。其中:Ri為第i種狀態下預期服務的貨幣表現;P(Ri)為員工處于該職務下的概率;m為工作職位狀態數;n為時期數;r為貼現率。
(2)未來工資收入法。鄧云嵐認為,用未來工資收入法來計算一般員工的人力資源價值是合適的。她在巴魯克•列夫和阿巴•施瓦茨提出的未來工資報酬貼現模型的基礎上加入了平均效率比例,將一般員工人力資源市場視為趨同于完全競爭市場。平均效率比例=(、分別表示第t年企業投資報酬率和本行業平均投資報酬率);未來工資支付額的現值=;人力資源價值V=未來工資支付額的現值•平均效率比例。
2、對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模式的創新
(1)SQVC模型。張文賢在人口價值論、勞動工資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及人力資本理論的基礎上,通過聯系大學和企業的實際,提出了SQVC模型,即細分化-定量化-價值化-貨幣化模型。如在企業中,通過對每個管理人員設立明細賬,然后根據該管理貢獻明細賬得出該管理者貢獻總和和責任總和,以進一步確定該管理者人力資本價值。在填制這張表時經過如下步驟:工作分析崗位職責素質測評績效考核績效測量價值評估薪酬設計利潤分配。對該表進行相應的修改也可以用來考察員工。
(2)博弈模型。李漢通借助博弈模型討論了基于貢獻的人力資本定價問題。他認為人力資本定價應隨著效用的變化而變化,人力資本定價反映的不是存量的價值(內在價值),而應反映在生產中其外在效應的價值(外在價值),即以人力資本的貢獻為基礎,以物質資本所有者和人力資本所有者之間討價還價的博弈模型來確定人力資本價值。他在四個假設條件下得出非對稱信息的博弈模型。其公式為:人力資本定價=。其中:是人力資本所有者的固定收入;H是人力資本存量價值;是絕對風險規避度;b為參數。
(3)智力資本計量模型。譚勁松根據人力資本產權與制度安排以及行為科學與管理心理學理論,提出了融定性與定量計量于一體的人力資源實現價值計量方法體系。其管理者智力資本定性計量模式為:智力資本價值=f{歷史業績,身體狀況,對行業的熟悉程度,與企業的密切程度,對未來的預計}。后來,他進一步引入人力資源個體除身體狀況之外的其他自身因素,并將這些因素歸納簡化為能力、知識、技能、性格和道德品質等四大部分。其定量計量模式為:個體人力資源價值=×人力資源貢獻率×個體分配率。
二、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模式的分類
由于人力資源價值信息用途不一,特別是由于計量基礎、方法和對象的不同,形成了計量內容的差異性。按照計量對象的劃分,可分為個體和群體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按照計量尺度的劃分,可分為貨幣性價值計量模式和非貨幣性價值計量模式;另外,也有以現實的價值為基礎或以未來可預期的價值為基礎的計量模式等等。
盡管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和目的可以將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模式分為不同的類別,但這些類別又是相互交織、互相補充的,不同的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模式有不同的應用領域和實務價值。由于人力資源本身具有特殊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使得人力資源價值計量遠比物質資本價值計量要難,要對企業人力資源價值進行準確的計量,就需要區別不同計量模式以及各自的應用范圍,綜合運用多種計量方式和手段。本文主要按照貨幣與非貨幣、個體和群體等劃分方法將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模式進行分類,見表1。
表1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模式的分類
個體群體
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模式貨幣計量未來工資貼現法未來工資報酬貼現模型
調整后的未來工資報酬貼現模型
未來工資報酬資本化模型
未來收益貼現法隨機報酬價值模型經濟價值模型
非購入商譽模型
非貨幣計量技能一覽表法工作績效評價法
類推法潛力評價法
工作態度測定法綜合評價法
三、關于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模式的探討
經濟學認為,資本、勞動、土地是生產的三要素。組織或企業進行生產運營離不開投入到組織中的財務資源以購置生產所需的廠房、生產設備、原材料等,同時也離不開人力資源,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力資源在組織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甚至超過了物質資產的作用。財務資源和人力資源相互作用,共同為組織創造收益,因此,作為人力資源也應該與財務資源擁有者一樣,分享組織創造的經濟利益。從人力資本角度看,楊有紅認為,人力資本有權參與剩余收益的分配,而不是接受激勵,分配對象是凈利潤扣除財務資本必要報酬后的余額(即經濟增加值)?,F代工資理論認為,為了維持勞動力再生產,企業必須支付勞動者工資,工資數額的多少與一定的時空相聯系,即勞動者在選擇工作時所考慮的薪金底線,這包括個體人力資本投入成本,同類人員工資水平,社會生活成本等等??傊肆Y源價值主要表現在個人創造未來收入的能力以及群體為組織提供未來服務所作經濟貢獻的能力上,因此,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應該緊緊圍繞這個基礎進行展開。
目前,我國對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在會計實務中基本上還沒有得到應用。盡管國外有各種不同的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模式可供借鑒,但每一種方法都有各自的應用范圍和缺陷,我們應結合我國的國情與企業的具體情況,以人力資源計量需求為基礎,采用具有針對性的計量模型和組合,以準確反映企業人力資源價值信息。本文擬在借鑒西方和我國人力資源會計理論與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方法的基礎上,根據人力資源會計實踐,提出兼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方法。
由于人力資源構成的復雜性,不同類型的人力資源具有各自的特征,且難以找到既適應個體計量,又適應群體計量的方法,因此,應針對不同的人力資源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如劉仲文教授就將員工分成四大類:管理者、一般工人、技術人員及銷售人員;杜興強將人力資源分為生產型和管理型兩種類型。本文主要將人力資源分為三種類型:生產作業型、技術科研型和管理決策型,并對這三種人力資源分別采用不同的價值計量方法。
1、生產作業型
生產作業型人力資源主要指那些對技能要求比較低,在生產一線上從事基本的、重復性勞動的人力資源。由于這不需要太多的創造性,員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基本上也是可觀測的,這種人力資源的供求狀況類似于經濟學中的完全競爭市場的情況,因人員離職而發生的替代成本比較低,其工資報酬也具有比較強的可預測性,因此,用工資報酬貼現模型來計量這類人員的人力資源價值是比較合適的,即:。其中,V1為現實年度企業該類別人力資源的價值;n為該類別人力資源數量;T為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年限或員工服務年限;為行業該類別人力資源工資報酬的平均增長率;r為貼現率;為該員工在第t年離職的概率。
2、技術科研型
技術科研型人力資源的特征是一般具有高學歷、高素質,富有創造性,其價值主要體現在通過發明或更新產品以及技術改造或革新,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盈利水平,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這類人力資源的價值往往比較高,尤其是掌握著企業核心技術的人員更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這類人員如果流失,將給企業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其替代或重置成本非常高昂。因此,這類人力資源的價值不能通過工資報酬法計量,而應通過經濟價值模型來估算他們為企業所作經濟貢獻的大小,如果不能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那么對企業來說其存在就不能體現其價值。,其中:V2為現實年度企業技術科研型人力資源的價值;Ht為企業科研技術投資,包括科研技術人員的工資報酬、新產品或新技術的投資以及技術革新成本;Rt為投資回報率;Ct為革新中物質資本的投資成本;其余同上。
3、管理決策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