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51: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科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有關數據顯示,中國物流業的物流從業人員缺口將達600萬人。物流人力資源的稀缺,從市場需求的領域來看主要集中在企業物流人才、咨詢和規劃物流人才、外向型國際物流人才和科研教學物流人才;從需求層次來看主要分布在物流實際操作人員、物流管理人員和高層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工程學科是一門融合多學科和技術交叉的新興學科,以工學學科作為理論基礎,也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將更多地依賴高新技術的應用,大型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設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分析和工程設計,建成后需要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維護和管理。因此,我國對實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將日益增加,尤其對既懂工程技術,又有物流管理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所謂應用型物流人才,是指掌握物流專業知識、能操作各種物流設備、懂得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的技能型人才。這類人才是目前物流業需求量最大,也是需求最迫切的人才。對應用型物流人才的培養,應當加強實踐教學,通過實驗教學、實習基地、專業培訓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畢業后能夠較快進入工作角色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目前我國物流人才的培養與市場需求仍然存在矛盾。受物流人才培養規模、培養層次結構、師資隊伍的水平和培養人才的適用性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對應用型物流人才的強大需求還無法得到滿足。因此,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級應用型物流人才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物流專業人才已被我國列入12類緊缺人才之一,應用型物流人才短缺的問題已成為共識。因此,如何才能培養出符合物流企業需要,適應物流行業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2國內外應用型物流人才培養對比
發達國家開展物流高等教育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開始,教育層次比較多元化,涵蓋了研究生、本科生和職業教育等。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已經形成了學歷教育和培訓教育相結合的物流人才培養體系,滿足了企業對物流人才的多樣性需求。國外的物流業發展成熟,其相關理論知識和各種物流設施、實驗室等已經健全,給物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軟硬件條件。發達國家如美國在行業協會的組織和倡導下,已經全面開展了物流在職教育,建立了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在教育形式方面,國外的教育機構除了采用課堂授課之外,還經常舉辦特邀講座和報告。作報告的人士既可以是大學教授,也可以是來自于企業的物流人士。他們能夠了解和掌握這個行業的最前沿的知識動態和行業最先進的應用技術,因此對于學生的知識面的擴充大有裨益,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里面還會定期地舉行研討會,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去企業參觀實習,了解和掌握實際的物流運作過程、物流操作設備和設施,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物流在我國是一門新興學科,在行業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2007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成立于上海,該委員會是在教育部領導下開展高等學校本科物流類專業教學研究、咨詢、指導、評估和服務等工作的學術性專家組織。目前,該組織對物流專業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意見還在研究中,各校只是根據自身特點,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方面探索性地進行專業建設。
由于物流人才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物流教育反映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在物流工程專業本科教育教學中,專業定位不明確、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脫節、課程設置沒有形成體系、物流實踐經驗匱乏、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不合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簡單化等問題較為普遍。同時,對于物流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相對較少,尚處于起步階段。針對這些問題,如何采取相應對策以促進我國物流工程專業本科教育健康發展,是物流工程專業人才教育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東北林業大學是黑龍江省設立物流工程專業最早的高等學校之一,也是全國范圍內設立物流工程專業較早的高校之一。經過10多年的發展,物流工程專業已經建設成一支能夠適應物流工程領域技術高速發展的需要,掌握了本專業國內外發展前沿的動態,研究方向明確、研究層次齊全,對外聯系廣泛、梯隊合理、教學和科研力量強的學術隊伍。已經形成物流設施規劃與設計、物流技術與裝備、物流系統優化與仿真、包裝材料與設備、林業物流等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研究方向。物流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以工學學科作為理論基礎,管理學科和工學學科相互滲透的復合應用型人才。新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對物流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參考和借鑒國內外高校在物流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成功經驗,對東北林業大學物流工程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和探索,以符合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學校人才培養定位,提高學生的就業與創業能力。本文以東北林業大學物流工程專業為例,立足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和物流業發展的需要,在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物流職業培訓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一套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3培養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措施
3.1明確各層次物流人才培養目標
物流本身具有交叉性、綜合性和應用性的特點,因此學生的知識結構也應當具有層次性。目前,我國所開設的物流工程本科專業大多是以傳統的交通運輸、機械工程、工業工程專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在課程設置上沒能突出專業自身的特色,在專業方向上設置得過細,也導致學生所學的知識不夠全面。基于國內外高校物流工程專業培養模式現狀的統計分析,依托東北林業大學的學科優勢和辦學特色,東北林業大學物流工程專業的學生的培養目標應呈現多元化,同時也要結合地方經濟對物流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的需求,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適時調整。
3.2課程體系與教材建設
圍繞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本著寬基礎、強能力的原則,同時突出應用型人才能力的培養來設置課程體系。針對目前國內物流行業的發展現狀,以及社會對物流人才的需求情況,在課程設置的時候,既要強調工科課程的學習,又要重視課程實踐環節。在培養過程中,要結合地緣優勢和本學校的特點,讓學生在大學期間就能夠了解就業領域的先進技術和行業現狀,做到放眼看世界、耳聞天下事。因此,要增加應用課程的比重,加大社會實踐教學的力度,加大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比重,適當減少課堂授課時間,使學生有足夠的實驗和社會實踐時間,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針對目前物流工程專業教材系統性不強、在某領域的書籍內容上存在相互重疊現象,需要組織相關專家、學者編寫體系完善、結構內容合理的物流系列配套教材,使出版的教材具有理論扎實、案例豐富、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等特點。
3.3師資隊伍建設
構建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有一支專業過硬的教師隊伍。專業教師既要在理論上能夠掌握本專業最前沿的知識,還要有廣泛的社會實踐能力。對于師資隊伍的建設,還要著重培養年輕教師,通過各種資助項目選送一些優秀的中青年教師到國內外知名的具有物流工程專業的院校進修學習,提高理論水平。同時,也可以引進一些高層次的物流工程專業人才;另一方面要積極支持和鼓勵教師參加物流實踐活動,為教師構筑一個實踐的平臺。同時,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的作用,推進教學工作的傳、幫、帶和老中青相結合,提高教學團隊教師及核心課程組教師的教學水平。另外,根據需要聘請一些在企業生產管理第一線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定期為學生講解生產實踐中的知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緊密相結合。
3.4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理論教學是實踐教學的基礎,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深化,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經之路。解決物流工程專業學習與專業知識脫鉤的矛盾,未來的物流教育必須側重實踐教學。打造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目前的關鍵任務就是要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實踐教學的改革研究。目前,東北林業大學物流工程專業已擁有2000余平方米的實驗室面積和價值400余萬元的儀器設備。具有物流工程實驗室、物料運輸機械實驗室、系統仿真與優化實驗室、包裝材料與機械實驗室、林業物流實驗室等5個實驗室。物流工程專業已與省內外多家企業達成了實習合作協議,包括黑龍江省建恒物流有限責任公司、大連路明集團、大連錦程物流有限公司、哈爾濱中外運物流有限公司和內蒙古松山物流園區等4個穩定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基地,已經為物流工程專業各年級學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實習實踐機會,同時也為國家及省部級教學科研項目提供了必要的實驗條件。物流工程專業將搭建以提高創新精神和應用實踐能力為主體的實踐教學平臺,構建“基本技能訓練實踐能力訓練綜合能力訓練”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循序漸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中,注重基礎實踐,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搞好社會實踐,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教學實踐,培養學生工程素質;完善綜合實踐,強化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
3.5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
過去單一的教學手段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備受詬病,不能滿足現代物流業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要求。針對物流工程專業特點,課程特點和實踐應用需要,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教學形式,豐富課堂內容,比如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項目設計等,對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推行討論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通過多媒體技術和視頻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圍繞學生應用與創新能力培養,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學生會思考、會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在課堂教授過程中,還要增加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環節,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改善學習效果。另外,也可以不定期地聘請校外知名學者和企業成功人士舉辦講座,拓展學生的視野。也可以聘請校內外專家指導參加畢業論文答辯工作,指導各類物流大賽等。
3.6物流職業培訓與學生科技創新活動
為盡快解決物流行業應用型人才緊缺問題,需要進一步強化物流職業的相關培訓工作。目前,東北林業大學物流工程專業具備物流師、全國外貿物流師、企業資源計劃(ERP)工程師等培訓及考試點資質。本著鍛煉學生、服務社會的原則,本專業將繼續推進這些資格考試,為學生步入社會搭建良好的平臺。同時,通過物流協會、國際貿易協會等行業機構實現物流人才的培養規劃和社會需求的對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個關鍵環節是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國家級及各層次課外科技作品與創業設計大賽(如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舉辦的全國物流設計大賽)、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和其他模擬訓練活動等(如ERP沙盤模擬訓練)。
4結束語
(一)課程設置與教學現狀
如果在有限的學時內,依舊采取該教育方法,會讓學生進入一個又一個的誤區。學生在臨摹的過程中,通常會盲目崇拜那些表現風格強烈、個人風格明顯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對學生基本功的掌握不但沒有促進作用,反而會使學生忽略規范的作圖步驟和工具的合理使用。學生對獨特風格的追求會導致過分重視畫面效果,用大量的時間進行技法試驗,而忽視設計思維的形成。另外,由于手繪表現類課程屬于工業設計專業的藝術類基礎課,課程在講授時,學生尚沒有接受過產品設計的訓練,所以手繪表現與產品設計是割裂的。課程設置的脫節導致學生在本階段并不清楚手繪表現的應用目的和作用,學生會沿襲素描和色彩課程的作業習慣,追求“精益求精”的好作品,過分沉浸于細節的精細表現和質感的極度仿真。在傳統繪畫教育模式中,教師對學生的這一作業習慣經常會采取鼓勵的措施。而隨著計算機三維軟件與渲染軟件的智能化發展,精細效果圖的繪制手段已經完成了由手繪到計算機繪制的升級,這一誤區導致了手繪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重心的錯誤偏移。
(二)學生學習現狀
工科工業設計專業的生源一般為零美術基礎的理科高考生,邏輯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較強,發散思維和圖形創意表達能力相對較弱。進入大學以后,素描和色彩的基礎性課程通常會讓工科學生產生畏難和困惑的情緒,學生對繪畫課程的目的不明確,無法產生學習興趣。在大一學年同時開設的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課程與手繪基礎課學習內容相距甚遠,學生無法形成相互聯系的知識體系,也不能將學到的造型、透視、色彩等知識轉化為審美素養學以致用。在手繪教學中,教師沿襲的是“寫生—臨摹”的傳統繪畫教育方法,特點是輕理論、重實踐;教師講得少、學生畫得多。這種方法對有一定基礎的學生來講,能夠循序漸進提高手繪能力,但是對零基礎的工科生,經常會產生“臨摹會畫,自己畫不會;一個角度會畫,換個角度不會”等現象[2]。在大二年級的產品設計快速表現和手繪精細效果圖技法課程中,學生開始學習較為精細的產品表現圖手繪方式,由于前期學習經驗的積累程度不同,部分學生開始追求難度較高的手繪方式;而在手繪學習中遇到挫折的學生則更容易產生消極情緒,認為自己缺乏藝術天賦,甚至認為自己不適合學習工業設計專業。還有些學生覺得學好計算機建模就可以代替手繪,在以后的產品設計活動中,直接將頭腦中的設計構思進行建模,否認手繪的必要性。長此以往,學生的手繪能力和設計思維能力下降,導致在以后的考研和求職中遇到挫折。
二、工科工業設計專業手繪表現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
針對目前工科工業設計專業手繪表現課程教學的現狀與問題,必須先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正確理解課程的教學目的,才能在傳統的美術教育模式基礎上進行改革,走出一條適合培養工科工業設計人才的教學創新之路來。隨著計算機仿真技術的日益智能化與普及化,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已經普遍具有較完善的建模與渲染能力,工科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更勝一籌。但是,手繪表現依然在產品設計活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特別是在產品設計初期設計思路形成的過程中,良好的手繪表現能力既能提高設計創新的效率,又能大大拓寬設計思維的廣度,幫助設計師提出更完善的設計方案。正因為如此,對工科學生而言,手繪表現的重要性應該被更加重視,手繪課程的重心應轉移至對學生造型感受力和創新實現能力的培養上。如果將表現技法視為手繪表現課程的基本要求,那么造型感受力和創新實現能力就分別是手繪表現課程的第二層和第三層要求,也正是該課程的重點改革方向[3]。作為第二層要求的造型感受能力將影響到學生在產品設計造型尺度、形態韻律等方面的審美水平,需要長時間的作品閱讀和創作積累才能形成,對初拿畫筆的工科學生來講具有一定難度,如何有效提高工科學生的造型感受力是課程改革的一大難點。創新實現能力是指將頭腦中的創新概念用合理的方式將其外化表現,并充分體現出其功能、使用環境、使用人群、材料、結構等信息的一種綜合表達能力,包括設計創新能力、設計分析能力和設計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實現能力是手繪表現課程的核心目標,也是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內容。
(二)變革教學方法
通過對教學目標的探索與分析,結合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種種問題,針對工科生特有的思維方式,工科工業設計專業的手繪表現課程必須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考核機制進行改革才能有效實現創新型工業設計師的人才培養目標。改革內容如下。
1.臨摹講解與具體分析模仿結合。
臨摹優秀的手繪表現作品是提升手繪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傳統的“寫生—臨摹”教育方法忽略了對被臨摹作品的分析和講解,造成學生無法有效理解被臨摹作品的形態美感和造型意識,甚至對繪畫方式都不能舉一反三地應用。對這個問題,教師必須在臨摹之前對優秀作品的設計概念、功能結構、形態美感和繪制方式進行詳細講解,使學生對被臨摹作品有一個全面了解。在完成作品的臨摹工作之后,教師要促使學生對該作品的造型尺度和色彩搭配進行分析和模仿,由簡入繁,使學生擺脫過度臨摹帶來的依賴感,培養學生的造型感受力和設計分析能力。
2.寫生與拆解結合。
對工科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對產品實物進行拆解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在講解產品爆炸圖的繪制方式時,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對日用產品和小家電進行拆解,讓學生更加完整地了解產品的結構、功能與產品造型的關系,并對產品結構爆炸圖進行寫生繪制,這種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設計分析能力。拆解寫生環節之后,教師應當指導學生根據產品的內部結構進行再設計,能夠有效完善學生的創新實現能力。3.課題與實踐結合。單純的產品效果圖臨摹與繪制會讓學生認為效果圖和美術作品一樣,只需重視畫面效果即可,忽略手繪表現在產品設計實踐中的真正作用,造成手繪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脫節。因此,在手繪表現課程中,應當導入實踐課題與手繪作業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清晰了解手繪表現是產品設計的通用語言,貫穿于產品設計實踐的各個環節中。如在設計實踐的頭腦風暴環節,需要應用手繪概念草圖來表達設計思路;在方案確定時需要繪制產品設計提案效果圖;在與結構工程師溝通時,需要繪制產品拆解爆炸效果圖、結構手繪圖、運動機構手繪圖來進行有效的視覺交流。
4.設計與答辯結合。
關鍵詞:工科 畢業論文(設計) 指導方法
工程學或工學是應用科學和技術的原理來解決問題。工科是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科學的原理,結合生產實踐所積累的技術經驗而發展起來的學科,代表性學科有土建類、水利類、電工類、電子信息類、熱能核能類、化工制藥類等等。工科的培養目標是在相應的工程領域從事規劃、勘察、設計、施工、原材料的選擇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主要是培養以實際應用能力為主的工作人員。
我國每年大學本科學生中,工科類學生占相當大的比例。以武漢大學為例,全校五個學部每年共招生約7650人,其中工學部招生約1640人(水利水電學院約390人,電氣工程學院340人,動力與機械學院約460人,城市設計學院約150人,土木建筑工程學院約300人),約占本科總招生人數的22%。這些學生畢業后將進入社會的各行各業,成為教學、科研和工程建設的中堅力量,本科學習對于他們來說,將是人生的一大轉折,而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也是他們四年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升華,是他們踏入人生的重要里程。作為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教師,如何使得學生在短短半年時間內盡可能將本科期間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同時使得他們的個人能力得到提高,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難題,尤其對于工科類本科畢業生,學生的應用知識能力尤其重要??偟脕碚f,對于工科類學生,通過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過程使得他們能夠“學以致用”。
一、工科類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特點
以2012級武漢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巖土與道橋系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為例,全系采取公布選題,雙向選擇的模式,全系20名指導教師提供了89個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供59名本科畢業生自由選擇,最終同學們選擇了其中的41個課題(如表1所示)。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學生所選擇的41項課題中,有10項為畢業論文,占總課題的24%;另外31項均為畢業設計,占總課題的76%。學生所選課題中,教授指導課題22項,副教授指導課題17項,講師指導課題2項。學生所選擇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均來源于真實的工程,且都是應用類課題??梢?,工科類學生在進行畢業選題時,傾向于選擇應用性較強的課題,且傾向于選擇知名度較高的教授、副教授作為自己的指導教師,學生對于畢業設計(論文)選擇的傾向性受當前就業形勢的影響很大。
二、工科類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工科是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主的學科,畢業論文(設計)是對大學期間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升華,是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最佳鍛煉機會。然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高校工科畢業論文(設計)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主要概況為以下三個方面:
1.學校硬件及管理方面
工科是以實踐應用為主的學科,大學本科期間學生大多數以課程學習為主,要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踐就需要進行相關的試驗及工程實踐。然而,目前許多工科院校試驗條件有限,尚不能滿足所有本科畢業生的應用要求,因而造成許多畢業生的本科論文(設計)都是“紙上談兵”。另一方面,目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管理相對松散,各高校雖然都制定有相關的畢業論文(設計)考核標準,但在具體實施方面缺乏執行力度,很難做到從立題、選題、開題、中后期檢查、評閱、答辯全過程的監督管理,以至于到最后很多都是“能過且過”,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很難保證,學生也無法起到真正的鍛煉作用。
2.學生的態度和執行力度方面
當前工科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學生的學習過程往往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也是如此,前面分析中已經看出,學生選題傾向于應用性強的課題,同時也熱衷于選擇知名度較高的教授或副教授作為自己的指導老師,大多數學生希望藉此為自己接下來找工作或者讀研能夠提供幫助。而且,在大學四年級下學期這半年時間里,大多數學生開始為自己的工作奔波,投入畢業論文(設計)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許多學生都是集中在答辯前一個月甚至一周才開始真正投入寫作,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3.教師的指導方法和重視程度方面
目前高校教師普遍肩負著教學和科研兩方面的任務,工作量較大,因而往往希望能夠在指導學生的同時能夠對自己的科研任務有所幫助,而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由于時間短,而且學生也處于鍛煉階段,對教師的研究工作不僅起不到幫助,反而會占用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就使得許多教師對待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不夠重視和認真,選題也沒有考慮本科生實際的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在指導時間和方法上投入不夠,學生往往處于“放羊”的狀態,到最后答辯時也就應付著畢業了,如此以來,后面的學生也會覺得畢業論文(設計)就是這種水平,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學生無法通過畢業論文(設計)起到真正的鍛煉和提高,錯失了踏入社會前最好的一次自我提高的機會。
三、工科類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方法探討
考慮目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工科類本科畢業生選題特點和實際情況,要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使學生真正能夠“學以致用”,工科類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工作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在時間層面上,由于目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都是安排在第8個學期,與畢業生考研或求職沖突,可以考慮將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分解進行,即在第7個學期或者更早的第6個學期就開始安排畢業生的選題工作,這樣一方面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考慮選題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指導教師也能夠有較為充足的時間來與學生交流。
2.在選題安排層面上,指導教師應該盡可能的結合自己所承擔的科研項目進行立題,同時盡可能安排學生到現場考察參觀,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真正感受到學有所用。所立選題也應該充分考慮本科生的知識結構,以能夠系統的鞏固所學專業知識為主。
3.在指導模式方面,可以考慮多個指導教師形成團隊的模式,這樣有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同時也可以彌補指導教師時間不足的問題,也可以考慮讓指導教師的在讀研究生作為助教,一同輔導本科生。
4.在畢業論文(設計)考核方面,應該提出明確具體的考核指標,不僅要考核學生,同時也要考核相應的指導教師??己酥笜艘矐摲峙涞狡綍r的指導工作中,不能僅僅以畢業答辯為準,同時適當加大優秀畢業論文(設計)的獎勵力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 結論和建議
工學是應用科學和技術的原理來解決問題的一門學科,該學科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目的也應該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主,使他們能夠“學以致用”。通過對武漢大學2012年巖土與道橋系本科畢業生選題分析,發現畢業生選題受就業形勢影響很大,同時對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層面的分析發現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探索和改進。結合本人自己的教學經歷,分別從時間層面、選題安排層面、指導模式層面以及考核標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進方法和建議,希望對工科類學生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指導工作有所幫助,使每一位畢業生能夠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 姜遠平,劉少雪. 從工科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看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復旦教育論壇,2004.
[2] 高明生.工科本科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9.
與傳統的教學設計相比,信息化教學設計更強調“學”,而不是“教”。兩者在教學方式、教學策略、評價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見表1。很明顯,信息化教學設計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
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
(一)教學任務設計
教學任務是完成教學目標的載體,它可以是來自生產一線的實際工作任務,也可以是工作中的問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目的就是通過任務的完成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教學任務的設計是一個關鍵環節,通過解決具體情境中的實際問題來完成工作任務,借助問題來引導學生通過持續的分析、體驗、檢查等活動,建構起與此相關的知識體系并形成能力架構。
(二)教學情境設計
教學情境,是學生處于其中進行學習的客觀環境,教學情境要能對學生產生直接刺激,激發學習興趣,滿足學習需求。在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盡可能創設貼近工作實際的真實情境,這對工科專業課來說不難實現,如教授《汽車維護》課程,可通過汽車維護仿真軟件實施教學,仿真軟件創設了一個模擬真實汽車維護操作環境,讓學生既能完成獨立的操作任務,又能節省實踐教學中的耗材使用。
(三)教學資源設計
教學資源指教學中所需的相關信息、材料、手段、器具、設備和場地等的總和。數字化教學資源是指其中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數字化素材、資源、網絡課程等等。近幾年隨著教學資源庫、精品資源共享課等項目的建設,大量的教學資源已實現網絡共享,體現出明顯的信息化特點,圖1列舉了常用的信息化教學資源類型。由于應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因而在設計選用時應特別注意,須根據實際教學條件、圍繞教學目標選用合適的信息化資源,決不可用手段代替內容和目標。
(四)教學策略設計
教學策略是在特定的教學條件下,為完成教學目標所采用的方法和媒介。在教學實踐中,除了要設計普適性的教學策略外,更要注重如何達到各課程教學目標的具體性教學策略,不同的課程、不同的任務均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如計算機基礎應用學科文字錄入教學策略、汽車故障診斷的教學策略等。在高職工科專業課教學中,教學策略的設計包含所使用的教學組織方法、學生學習方法、激勵策略、信息化教學資源、教學平臺、教學軟件等內容。
(五)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是指教與學過程中的環節安排、時間規劃、環境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情境創設、任務導入、任務實施、檢查評價等環節并確定其先后次序、占用時間、教學環境與場所等,確保最終達到教學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應注意信息技術和信息化資源的合理使用。教學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過程,因而教師在設計時應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周密的安排和規劃,但在教學中亦要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
(六)教學評價設計
教學評價是傳統教學中亟待改革的內容之一。傳統的教學評價主要由平時考評、期中考評和期末考評三部分組成,忽略了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過程考評。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力和素質的養成,功能是改進或形成,而不是鑒定或選拔。因此應注意評價的過程性,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等特點,同時還要兼顧評價中的互動性和動態變化性。高職工科專業課常用的評價方式有:①小組互評、自我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強調自我評價;②期末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重在過程評價。
三、信息化教學設計案例
(一)信息技術應用案例
圖2為高職機械制圖課程中滑動軸承裝配圖,該圖對學生來說,專業技術性強,復雜難懂。而借助于信息技術手段,將滑動軸承裝配的平面三視圖轉化為三位立體動畫,并將各個零件分別移開生成爆炸圖,通過三維動畫,化靜為動、化繁為簡,各零部件的形狀和位置關系一目了然,如圖3所示。
(二)教學策略設計案例
一、近年來高考試題中涉及工科高等數學知識的考題類型及難度分析
1、涉及函數與極限部分的試題
這部分試題大都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分值不大,難度中等或較低,只需結合初等數學知識作簡單整理和代入。但是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簡單極限的求法以及函數連續的定義。如(2009年陜西12題),(2009年湖北6題),(2011年四川5題)
2、涉及導數及其應用部分的試題
此類試題考試形式靈活,涉及導數的幾何意義、單調性、極值、最值、不等式的證明以及實際應用問題等,所占分值在12分左右??陀^題難度較低,主觀題第二小問通常有一定難度,而且有些問題需要借助于高等數學的定理來證明(例6需要拉格朗日定理作依托)。完整解答問題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數學素養,能全面考察學生能力。如(2011全國大綱卷8題),(2010安徽17題),(2010遼寧21題),(2011福建18題)
3、涉及向量及其運算的試題
直接涉及向量內積、向量夾角、向量間關系試題多以客觀題形式出現,立體幾何中證明線、面平行、垂直、求動點的軌跡、最值等“動態”型問題通常以主觀題形式考查且分值都在10份以上。主要考察學生用向量知識識把抽象的空間圖象關系、空間中的點、線、面的位置關系轉化為具體的數量關系,降低思維難度,淡化推理論證,簡化思維過程的能力。如(2011安徽13題),(2011全國大綱卷19題),(2010江蘇15題)
4、涉及定積分的試題
由于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涉及定積分制試點的試題出現在近年來全國新課標卷中,基本是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分值不高,主要考查定積分的定義、幾何意義以及簡單的計算。如(2011全國新課標9題)
除了涉及高等數學的知識點外,高考命題越來越注重“能力立意”。增加了有關數學建模思想、數學算法思想以及數學探究等開放性試題,在考查學生一般數學能力(思維能力、計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的基礎上,全面地測量學生觀察、試驗、聯想、猜測、歸納、類比、推廣等思維活動的水平以及抽象、概括并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
為了做好高中數學到高等數學的過渡和銜接,我們就本課程的教學改革給出幾點建議: 二、關于工科高等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1、明確教學目標,優化課程體系,整合教學內容
工科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是為培養跨世紀的工程技術人才而服務,使他們具有必要的數學能力,以適現代社會知識爆炸與科技高速發展的挑戰。因此,高校除了按照“工科院校高等數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制訂教學目標外,還必須將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應用能力和自學能力放在教學目標的第一位。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保障。課那么我們就應該對現有高等數學的教學內容作適當的修改和補充,對于高中已經講過的極限、導數、向量以及定積分的知識作系統的復習和高等數學的解釋,對于高中沒有涉及的知識點作翔實的論證,補充與高等數學知識相關的實際應用模型案例及習題,增加數學軟件應用的教學。
2、加強數學建模教學,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高等數學的教學不能只講定理和公式的證明和解題方法,而應當和實際聯系起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在這方面有很好的作用。模型準備是將實際背景轉化為數學問題;模型假設是抓住問題本質,忽略次要因素,做出必要、合理的簡化假設;模型構成是根據假設用數學語言和符號建立反映事物內在規律的數學模型;模型求解是利用各種數學方法以及數學軟件求出模型的解;模型分析是對所求解作誤差分析;模型檢驗是將問題的解與于分析結果拿到實際背景中去加以驗證,檢驗模型的合理性與實用性;模型應用就是將反復修改的模型應與于實際。因此,教師有意識的選取一些與教學內容密切結合的實例,將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有機的結合到課堂當中,不但可以加深對數學概念、方法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數學素養的提高。
3、增加數學軟件教學,開設數學實驗,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
高等數學的概念和定理比較抽象,要提高學生的興趣,加深對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就需要重現概念和定理產生的過程,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數學實驗的開設為我們提供了再現數學概念和定理的可能。另外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數學和各學科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馬克思說“一門科學,只有當它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能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數學模型的地位越來越明顯,而數學模型的求解、分析和驗證的過程大都是借助于數學軟件和計算機來完成的。因此,增加數學軟件教學就相當于給工科數學的教學添上了有力的翅膀,這雙翅膀使數學問題的求解更精確更快捷,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強大的武器。
關鍵詞:立場表達;模糊限制語;強勢語;自我指稱語
1.引言
近20年來,學術語篇作者立場(authorialstance)逐漸成為二語寫作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在當前國際學術交流日趨頻繁的背景下,合理表達作者立場、彰顯作者身份從而在學術領域發出聲音的重要性已得到國內外學者的認同(Hyland2005;Lancaster2016;Jiang&Ma2019;徐昉2015)。然而,相較于母語作者,英語二語學習者由于語言能力所限,在合理使用立場詞匯表達觀點方面存在較大困難(Jiang2015)。立場表達不僅是二語學術話語習得研究以及學術英語教學的重點,也是學術新手論文寫作的難點(Hyland2018;王敏,劉丁2013;徐昉2015)。為應對這一難題,教師應把握英語學習者和國際期刊作者立場表達的總體特征及規律,揭示導致立場建構差異的具體詞匯表達及其功能和分布特征,發現學習者癥結所在(Aull&Lancaster2014)。我國已有寫作立場相關研究多關注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學位論文(徐宏亮2011;徐昉2015;周惠,劉永兵2015),甚少涉及其他專業英語學習者,尤其是作為學術新手的理工科博士生在科技論文中立場表達的特點(秦楓,陳堅林2013)。鑒于此,本研究對比中國理工科博士生與國際期刊作者建構學術立場的文本實踐,考察學術立場的語言資源、修辭功能及其在學術論文各部分的分布,以期進一步提供理工科學術立場語言表達實據,指導學術英語寫作教學。
2.文獻綜述
作者立場指語篇中作者對文章信息或話語參與者的態度、情感、判斷及責任,包含作者對文章信息顯現方式的評價(Biberetal.1999)。學術語篇中,作者通過使用多種語言資源(如模糊限制語、強勢語等)表達立場,實現論說協商以及與讀者互動的人際功能(Hyland2005;姜峰2016)。立場資源詞是立場的語言實現方式,主要包括模糊限制語、強勢語、自我指稱語和態度情感標記語,用于傳遞作者的判斷、觀點以及對命題的態度(Hyland2005)。模糊限制語是“模糊表達事物的詞語”(Lakoff1973),主要幫助作者實現避免對命題表達武斷態度、承認學術團體其他觀點的功能(Hyland1996)。與之相反,強勢語則表達明確、不容爭議的態度主張(Hyland1999)。學術語篇中的模糊限制語和強勢語是表達作者立場的核心修辭手段,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幫助作者進行論說協商(Hu&Cao2011;Lancaster2016)。為了突出自身或所在團隊的立場觀點,加強與讀者及篇章的互動,作者還會采用自我指稱語,即第一人稱代詞、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等(如“I,we,my”)來表達對命題的觀點、態度,從而建構作者立場、彰顯作者身份(Zareva2013)。態度情感標記語表達作者對命題的態度,實現形式主要包括從句、對比、標點符號等(Hyland2005)。雖然態度情感標記語可直接表達作者評價,但其在學術寫作中的使用頻率遠低于其他立場資源詞(Biberetal.1999)。Hyland&Jiang(2016)發現,態度情感標記語在過去50年的理工科學術論文中使用頻率大幅下降。鑒于此,本研究重點關注模糊限制語、強勢語和自我指稱語3類立場資源詞的使用。合理表達作者立場并使之符合學術共同體的規約,對作為二語學習者的學術新手來說并非易事。學科背景和論文結構對立場詞匯選擇至關重要(Salager-Meyeretal.2003;Biber2006)。就學科背景而言,相較于人文學科論文,理工科論文的立場表達雖然較少(Hyland2004),卻在近50年呈現明顯的歷時增長(Hyland&Jiang2016),需要更多研究關注與教學指導(王晶晶,呂中舌2017)。就論文不同部分的立場資源詞使用特征而言,Mansourizadeh&Ahmad(2011)發現和專家相比,學術新手在論文結果與討論部分準確使用立場資源詞表達修辭勸說的能力較弱。Jin(2018)進一步指出,論文結果與討論部分最適合專家學者展示研究成果、推介研究發現。徐宏亮(2011)通過對比中國英語專業博士生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發現在結果與討論部分期刊作者傾向于使用認知型立場資源詞,而博士生更多使用態度型和方式型立場資源詞,且選詞單一、缺乏多樣性。從以上研究結果可知,我們需要更多了解學術新手如何融入學術話語共同體并與之對話。正如Swales(2004:56)所言:“學術話語應凸顯新手與專家的差異,而不是母語與非母語的分歧?!崩砉た撇┦可鳛閲H學術發表的后備軍,在學術英語寫作中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因此,描述我國理工科博士生與國際期刊作者學術論文立場表達特征,可為學術新手增強目標讀者意識、豐富立場表達資源與手段、了解學術規范并在國際學術領域有效發出聲音提供實例借鑒。
3.研究方法
3.1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3個問題:(1)立場資源詞在理工科博士生學術論文與國際期刊論文中總體上各有何分布特征?(2)立場資源詞在理工科博士生學術論文與國際期刊論文各部分的分布有何特點及異同?(3)理工科博士生與國際期刊作者的立場資源詞選擇分別有何特征,體現什么修辭功能?
3.2語料來源
本研究基于理工科博士生學術論文語料庫(CSW)、國際期刊論文語料庫(JAW)兩個自建語料庫探討研究問題。兩個語料庫的語料涉及4個學科,分別為類屬于理科的物理學、生命科學以及類屬于工科的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CSW語料來自北京市某高校學術英語寫作課學生提交的期末論文,每個學科30篇,均參照各學科國際權威期刊要求撰寫。JAW語料取自4個學科的高水平期刊①,每個學科選取排名前三的期刊,每種期刊抽取論文10篇。由此,每個語料庫的論文數量均為120篇,總共240篇,約98萬字符。為確保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兩個語料庫選取的均是“引言—方法—結果與討論—結論”模式的實證研究論文。根據Hyland(2005)的立場資源詞分類,我們使用語料庫分析軟件AntConc3.5.0w檢索語料文本,共得到148種立場資源詞及詞塊形式。兩位研究者分別統計每種形式在不同語境中的頻率,并人工剔除功能不符合的語料,兩者間信度為0.95。兩個語料庫庫容不同,因此立場資源詞分布狀況采用每萬詞的標準化頻率來統計。參照Hyland(1998)、Yang(2013)的分類,本研究將模糊限制語、強勢語分為3類:認知情態動詞,認知形容詞、副詞和名詞,認知動詞。認知情態動詞主要表達對話題的判斷與協商。認知形容詞、副詞和名詞的功能主要是突出與特定知識領域的關聯,或表達評判與論斷。認知動詞則主要表達對從句引導的事實或觀點的立場。此外,對自我指稱語的檢索顯示,“me,mine,my,ours”在兩類語料庫中均較為少見,因此本研究主要關注“we,our,us,I”的分布及使用,其中“we”是僅指代作者的“we”(exclusivewe),而非與讀者互動的“we”(inclusivewe)。
4.結果與討論
4.1總體分布
檢索結果顯示,兩個語料庫中立場資源詞的總頻數為106441次,標準化頻數為每萬詞1081次。博士生使用的立場資源詞總體上顯著多于國際期刊作者(p<0.01)。兩個語料庫中,作者都頻繁使用立場資源詞,表明學術語篇不僅僅匯報枯燥的研究數據,更是通過數據、觀點評價與判斷等表達個人認知立場,以此構建學科知識(Flowerdew1997)。博士生與期刊作者立場資源詞使用的共同特征是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均為最高(分別占39.1%和42.7%),表明無論博士生還是期刊作者都傾向于用謙虛商討的態度來論說和表明觀點。自我指稱語的使用頻率均高于強勢語,位居第二。這一結果支持了相關研究(如Hyland&Jiang2016)。Hyland&Jiang(2016)指出,過去50年模糊限制語已逐漸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立場資源詞;作者越來越注重在學術語篇中彰顯身份,自我指稱語在科技論文中的使用頻率逐年提高;與之相反,強勢語使用頻率卻日趨走低。雖然博士生與期刊作者的立場資源詞使用具有共同特征。
4.2立場資源詞的論文結構分布及使用特征
4.2.1模糊限制語
模糊限制語大多集中出現于論文的結果與討論部分,這或許與理工科學科知識構建有關:研究者通常會在匯報研究成果之后對成果進行解釋性判斷和評價。方法部分使用模糊限制語較少,在兩個語料庫中的使用頻率均低于10%,期刊論文中的使用頻率更是僅為4.7%。論文作者在方法部分少有態度評價,大多為程序性“列清單”式的表述(Swales1990),這在理工科類研究論文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博士生在方法部分的模糊限制語使用頻率大于引言部分,且與期刊作者的使用頻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這說明中國理工科博士生在方法部分的表述訓練依然不足,極有可能因使用不恰當的模糊表達而增加表述的不確定性。對于期刊作者,方法部分主要是描述性匯報,只需清晰地闡釋實驗材料和數據分析步驟。期刊論文語料庫中引言部分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占13.2%)高于結論部分(占4.3%)。但在博士生文本中,結論部分的模糊限制語使用頻率(占12.2%)卻高于引言部分(占9.2%)。解釋這一分布差異需要考察模糊限制語在引言部分的功能:模糊限制語不僅可為引言中的話題創建語篇協商空間,而且有助于激發讀者興趣、推動讀者對研究問題進行探索和討論。作者梳理和評價已有文獻,通過模糊限制語為讀者創設語篇交流與對話的機會,從而在開放的話語空間引介研究議題。這一功能在期刊論文中較為多見,如例1、例2①所示:例1Onemightwonderifthereareanionimpuritiesortheequivalentswhichactuallyenhancegrain-boundarydiffusion..(IN-生科-期刊②)例2Ultrafastexperimentsonmolecularnanostructuresareincreasinglyabletoprobethedetailsofenvironmentaldegreesoffreedom,whosequantummaybekeytounderstandingthedevicecharacteristics.(IN-物理-期刊)例1中,期刊作者通過“might”推測材料特性并設置疑問,從而激發讀者對議題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研究推斷。例2中,作者使用模糊限制語“may”探討分子納米結構實驗中量子研究的重要作用,進而引出實驗目的。與期刊作者不同,博士生傾向于直接介紹背景,錯失在文章開篇與讀者互動、溝通和協商的機會。例3Fidebondformationproteins(Dsb-p)areakindofproteinfamilythatcatalyzesthedisulfidebondformationduringtheproteinprocessing.(IN-生科-博士生)各類模糊限制語按使用頻率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認知形容詞、副詞和名詞,認知情態動詞以及認知動詞。為深入了解博士生立場資源詞使用偏好,我們還考察了博士生與期刊作者使用模糊限制語的具體特點及差異。對兩類作者使用頻率前五位模糊限制語的比較發現,“may,could”在博士生論文和期刊論文中均排名前兩位,表明科技論文作者常使用此類資源詞表達對自身或他人研究結果的商討及推斷。博士生與期刊作者模糊限制語使用的不同之處在于,博士生多使用“about”(排名第三,占9.5%)和“mainly”(排名第四,占5.8%),或表達對數據的大致推測(如例4),或表達對研究范圍的限定(如例5):例4Theintenseemissionlocatedatabout590nmcorrespondingtothemagnetic5D0-7F1transitionofEu3+wasrelatedtothecentrosymmetricstructureofthehostlattice.(R&D-材料-博士生)例5Inthefirstthreepasses,theaverageeffectivestrainincornersismainlyfocusedonthethirdpass.(R&D-材料-博士生)期刊作者則更多使用“possible”(排名第三,占9.1%)、“likely”(排名第四,占5.2%)和“indicate”(排名第五,占4.3%)來表達對研究結果、論斷的商討和推測,體現出明顯的互動特征。
4.2.2強勢語
博士生與期刊作者使用的強勢語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即在結果與討論部分使用頻率最高,使用頻率居后的依次為引言、方法、結論部分。這反映了科技論文強勢語的分布模式:作者在結果與討論部分著力強調研究成果的學科關聯性及重要性,從而獲得讀者對研究的理解和認同。然而,一旦作者論辯協商達成(即結論部分),用來渲染論斷及提升自信的強勢語需求則會相應減少。對強勢語使用情況的進一步考察發現,博士生和期刊作者都在引言部分自信地搭建理據,介紹研究目的,并在結果與討論部分使用強勢語來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與模糊限制語的類別分布相同,強勢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也是認知形容詞、副詞和名詞,其次為認知情態動詞,提升研究結果客觀性的認知動詞使用頻率最低。博士生與期刊作者強勢語類別使用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博士生逐漸掌握了學術寫作中強調和增強知識判斷、表達作者聲音的語篇交流手段。然而,博士生比期刊作者顯著多用強勢語(p<0.01),這一結果驗證了Hyland&Milton(1997)的研究發現,即學習者比母語者多用強勢語,在論斷中過于直白,且不能透徹理解強勢語之間的細微語用差異。對博士生論文與期刊論文中使用頻率前五位強勢語的比較發現,“find,show”在兩個語料庫中均位居前兩位。這一分布特征印證了Hyland(2005)的研究發現:理工科研究需要依據客觀的科學事實來構建知識。通過使用“find,show”,作者強調事實、匯報研究結果,而非解釋信息,從而提升知識構建的客觀性。值得注意的是,博士生多用“typical,obvious”來強調研究結果的事實性(如例6),作者顯示度相對較低;而期刊作者則更多使用“demonstrate,believe”來評價、判斷自身或他人的研究結果,凸顯個人或團隊發現,彰顯作者身份。例6Itisobviousthatthewirelessnetworktrafficwouldbeapparentlyalleviated,whileweusesuitablerecommendationmethodstopredictandapplyCASoRTsystem.(IN-計科-博士生)
4.2.3自我指稱語
整體來看,自我指稱語在兩個語料庫論文中的結果與討論部分使用最多,使用頻率均超過50%。這反映出作者主要在結果與討論部分表達個人聲音和立場,提升自我顯示度。方法部分自我指稱語的使用頻率位居第二,用來實現程序性描述,如介紹研究方法或步驟。兩個語料庫中自我指稱語的分布差異在于,博士生論文在引言部分的自我指稱語使用顯著多于期刊論文,或能表明博士生在論文開篇就有意彰顯個人或團體身份,表達作者觀點。文本中使用最多的自我指稱語是“we”,其在博士生論文和期刊論文中的使用頻率分別占74.1%和62.1%。這一現象可能與理工科研究多為團隊行為有關,也印證了Hyland&Jiang(2016)的研究結果:“we”在自我指稱語使用中占比最高,尤其是過去50年在理工科論文中的使用頻率遠高于人文學科論文。博士生使用“we”的頻率顯著高于期刊作者(p<0.01)。語料分析發現,不少博士生在同一段落中反復使用自我指稱語來描述團隊研究行為,如例7:例7Thusinthispaperweproposedatemporalenhancementpropagationalgorithmtocombinethesetwovideos.ThenwealsotriedtousesomehardwaresuchasGPUtoreducethecomputetime.Byusingthesetechniques,weacquiredapracticalreal-timesystemwithhighindexeasily.(IN-計科-博士生)此外,從表5還可知,博士生比期刊作者顯著少用“I”(p<0.01)。這或許是因為“I”的使用讓人感覺比較突出自我,也可能與母語文化有關。Shen(1989)指出,在漢語文化中“我”被視為歸屬于“我們”,因為“我們”代表著國家或團體。因此,中國學生在寫作中會對“I”的使用表現出不適應,而傾向于使用具有集體歸屬感的“we”。
關鍵詞 工科研究生 產學研 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1 我國工科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工科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不僅要求工科研究生具備較為寬廣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而且更要具備創新思維、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較全面的綜合素養,這就對其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當前我國工科研究生培養模式過于單一,缺乏一定的實踐性和創新性,導致培養出來的工科研究生的知識結構和應用能力不足,科研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也相對薄弱,這嚴重影響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發展。目前我國工科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為以下幾方面:
1.1 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指通過培養活動使研究生在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上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和規格標準,它規定著研究生的培養方向和規格要求,是整個培養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具有導向作用。面對繁榮發展的我國研究生教育,我國現行的《學位條例》中的研究生培養目標太單一,已與現代研究生教育的發展不相適應。工科研究生攻讀學位目的多樣化,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培養目標也應趨向多樣化。
1.2 選拔方式
研究生選拔方式是指針對不同的培養對象,制定入學基本標準和實施招收研究生的途徑和方式??茖W合理的工科研究生選拔方式可以為高層次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合適的、有潛力的對象。目前我國工科研究生的選拔方式主要有三種:參加“全國統考”、推薦免試和單獨考試,其中大部分碩士研究生都是通過參加統一入學考試進行選撥的。但是這一選撥方式并不能很好地甄別研究生的學術科研能力和潛力。
1.3 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方面,現在我國大多數高等學校的課程體系包括三個部分:公共基礎課、專業選修課和必修課:公共基礎課是對全體學生的必學科目要求,專業選修課和必修是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專門要求。然而“一刀切”的課程設置造成了“課程設置整齊劃一”與“學生個性化需求”之間的矛盾,不利于我國工科研究生的知識結構的全面發展。
1.4 師資隊伍
我國研究生教育采用的是“指導教師制”,它貫穿于課程、科研與學位論文的全過程,直接影響到研究生的水平。據《工程教育中研究生培養模式實證研究》課題組對261位研究生指導教師就本人在企業或科研院所的工作經歷的問卷調查顯示,高等學校教師中46%無此經歷,有過此種經歷的3年以上的占31%,1到3年的占16%,1年以下的占6%。有近一半的研究生指導教師沒有企業或科研院所的工作經歷。這對工科類研究生是遠遠不能滿足所需指導要求的,因此迫切需要更多的有實踐經驗和工程背景的教師。
1.5 工程實踐
工科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更強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就我國工科研究生培養的現狀來看,工程實踐環節并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如工科研究生的工程實踐時間明顯不足,缺乏親自動手、深度參與工程實踐的機會。
1.6 學位論文
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應更注重理論的闡述、思維邏輯性和觀點創新性;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更強調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更注重職業導向。但是在工科研究生培養的實際中,存在著學術型研究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內容、形式、評價標準等混淆不清的問題。部分工科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缺乏重大工程項目支撐,原始創新不足,重數學模擬輕物理實驗,這嚴重影響了工科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2 產學研合作培養工科研究生的優勢
工科研究生教育是為相關生產和技術領域培養從事設計、制造、技術開發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在培養工科研究生的過程中,高等學校應該充分利用社會上的有效資源,結合工科的學科特點進行產學研聯合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科研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這正是產學研進行工科研究生培養的優勢所在。
2.1 提高工科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產學研可以利用高等學校的人才、科研等優勢吸引資金、設備投入到工科研究生培養的科研環節中,擴大了研究生科研活動的投入主體。此外在產學研過程中,企業將產業升級、自身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通過產學研的形式帶進學校。這為工科研究生進行科研活動提供了更多的課題,保障了他們科研活動的實用性和先進性,避免了研究生培養與社會之間的脫節,有效地提高了工科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2.2 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產學研為工科研究生培養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科研環境和生產實踐環境,使研究生在解決各類實際問題的同時也拓展了知識面、增長了新知識。在產學研過程中,工科研究生承擔著大量的科研任務,參加企業的技術攻關、科學研究等工作,將生產、科研與學習過程結合起來,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2.3 提高工科研究生的綜合素質
素質的社會性本質決定了素質的培養需要在社會實踐中來進行。產學研合作培養工科研究生可以使工科研究生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它不僅可以使工科研究生有機會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工科研究生提前接觸社會,了解產業部門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并在人際關系、交往能力、組織能力等綜合素質各方面都得到提高。
3 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培養工科研究生模式改革
產學研合作培養研究生模式是人才培養模式的特殊形式,是指高校、企業、科研院所三個主體為了實現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質量,把教學、生產、科研三者融為一體,充分發揮各部門之間合作的優勢,構建工科研究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總體運行方式。針對工科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的缺點,產學研合作培養研究生模式的改革主要體現以下方面:
3.1 培養目標
產學研合作培養研究生模式下,工科研究生培養目標不僅要體現著研究生教育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目的,同時還要體現出對研究生知識、能力、素質諸方面的要求:在知識結構方面要求注重對研究生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掌握;在能力結構方面要求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專業領域的實踐問題,并具有創新意識與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在素質結構方面要求自覺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業精神,具備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等。
3.2 選拔方式
產學研合作培養研究生模式下的工科研究生的選拔方式,除了一般的入學考試和面試外,還要有意識地加大對工科研究生在復試中的考察,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考察,擇優錄取專業基礎扎實、動手實踐能力較強的學生,為產學研合作培養研究生做好前期準備。另外隨著產學研合作的深入發展,企業參與面試的權利也會將在工科研究生的選拔工作中進一步落實和加強。
3.3 課程設置
產學研合作培養研究生模式對高等學校課程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突出應用性、實踐性和前瞻性。高等學校在制定培養方案時,要提高企業的參與度;在開設課程時,要增開選修課程,要緊扣社會經濟發展,突出課程設置的時代性和前沿性。此外,高等學校還要加強對工科研究生職業道德的培養。
3.4 師資隊伍
產學研合作培養研究生模式實行“雙導師制”,即聘請合作企業實踐經驗豐富的高水平專家擔任研究生導師,指導研究生的實踐環節和學位論文工作;學校導師全面負責研究生的培養與指導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工程師資匱乏的現狀,以保證其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3.5 工程實踐
產學研合作培養研究生模式為工科研究生提供了優質的實踐平臺。高等學??梢苑e極利用企業等單位在生產、資金、科研等方面的優勢,與企業等單位共建研究生培養基地。在基地的建設中,一方面要吸引和聘請基地的專家參與工科研究生實踐教學環節的指導工作;另一方面,研究生們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科專業優勢,積極幫助基地進行科技開發和科研等工作,使基地同時成為科技開發和人才培養基地。
3.6 學位論文
產學研合作培養研究生模式下,學位論文選題一般來自合作單位的實際攻關項目和技術問題等,這使得工科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更具有針對性、應用性。此外學位論文的評價主體由學校專家和合作單位專家共同組成,主要側重于對研究生實踐應用能力的評價。
4 結論
我國的工科研究生教育從初步創立至今,為我國工業化建設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復合型專業人才,并對其他層次的工科教育有著帶動和引領的作用,是我國 工程應用型人才、科技人才的主要來源,是我國科學研究潛力和創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標志。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看到我國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不足,在當前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期,找準方向,科學選擇出既能針對我國工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又符合研究生教育發展規律的培養模式,促進我國工科研究生教育持續地發展。而產學研合作培養工科研究生模式的改革便是優化我國工科研究生培養模式和提高工科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 姚緯明等.產學研理論的創新與實踐[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