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51: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與學校文化建設結合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道德、情操、氣質等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靠陶冶、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而來的。因此,有意識地挖掘學校文化內涵,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讓其參與到教育活動中,顯得尤為重要。要讓學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顯現一個鮮明的特征:傳統教育。充分利用黑板報、專欄、墻壁、甬路、走廊等,讓傳統教育滲透到每一個角落,無處不在。拓寬書香園地。教學樓中庭,建有閱讀角,方便學生課余閱讀,校園四周,國學詩文宣傳,開啟學生心智;象棋角落,陶冶師生情操;宣傳櫥窗,國學語句振奮人心,畫面開闊師生想象空間;在課間休息時,能聽到配有國學的音樂詩朗誦……校園里處處洋溢的和諧的書香氛圍,使得國學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學生可以在樹蔭下,小草叢中,漫步彎彎曲曲的石頭小徑,圍坐在石桌旁邊的石凳上,四周的墻壁上繪有古人勤奮讀書的典故;種植園有各中隊的勞動成果,豆角、茄子、韭菜……墻壁上畫了歌頌勞動人民的辛苦勞動的古詩文,享受勞動成果喜悅的同時,又體驗到了勞動的艱辛。
(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從增強和培養愛國情感做起,并著重加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圍繞“從我做起,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活動,如:講故事比賽、征文和格言創作比賽、“頌美德、明榮辱”主題班會、編寫校內拍手歌,為特困生、殘疾兒童獻愛心等。
二、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心靈
學生時代正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啟蒙時期,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健全人格。圍繞傳統文化教育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德育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對領悟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學以致用,在生活中加深對優秀傳統精髓的感悟,在行動中重植民族根本,讓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內化于學生之心、外顯于學生之行。
(一)將國學教育日?;?/p>
將國學教育行動化,使經典誦讀成為學校的時尚讓學生誦讀語言凝練、富有韻律、朗朗上口的國學經典,使學生徜徉于國學經典之中,感受著祖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誦讀吟詠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播種國學文化的種子,培養健全人格,用傳統文化做生命的底色,為學生的人格發育奠基。
(二)國學伴我成長手抄報活動
一、從儀式崇拜到“德誠于中”
傳統中國最初的禮儀文化根植于古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古代中國的農業生產要求順天應時,順應自然規律,故而出現了“天人合一”思想。人們賦予“天”某種道德性的品質,上天有“好生之德”,這就要求人們“以德配天”。最初的祭祀禮儀行為和對祭祀儀式的崇拜實際上表達的是對“天”的敬畏與崇拜,并發展出天尊地卑、本末有序的思想。農業生產方式導致農業定居生活的形成,定居生活要求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安排也是為了順應農業生產的需要,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必須順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才能夠保證人們的生存需要,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必須效法天道,以德配天,做到上下有別、尊卑有序,每個個體各得其位、各司其職[1]??梢?,當時的禮儀文化實際上是為了保證中原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也順應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秩序的向往和追求。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事實上是被當時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所規定的,在客觀上保障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到了夏商周時代,由于政治生活的廣泛存在,原本屬于社會規范的禮儀文化滲透、蔓延到政治領域,以尊卑貴賤親疏為主要內容的禮儀文化逐步發展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周禮”就具有意識形態的功用。這種意識形態在維持政治秩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維持了社會秩序、規范了家庭及個人的行為。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改造自然的“人力”和“人為”因素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突破了原先的尊卑秩序,諸侯國之間的固有格局也發生了改變,出現了社會動蕩、禮樂崩壞的局面,原先的禮儀文化只剩下了繁瑣的儀式和復雜的程序操作。為了重建社會秩序,孔子提出了恢復“周禮”的主張,意在恢復周代意識形態對政治和社會生活的規范,恢復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的傳統秩序??鬃犹岢龅幕謴汀爸芏Y”,不只是在禮儀形式上回到以前的外在儀式上,還為外在的儀式注入了思想內涵,即把“仁”納入了傳統禮儀文化之中?!叭省笔恰岸Y”的核心,“禮”是“仁”的外在化和具體化,“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也”(《論語•顏淵》)??鬃映缟械抡⒆非蠖Y治,“禮治”的目的是“德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鬃永硐氲纳鐣峭庥卸Y樂、內有仁義,禮追求社會秩序,樂追求社會的和諧適中,二者的有機結合就是“以禮節和”。禮樂是手段,德政是目的??鬃诱J為重建社會秩序要做到“正名”,即做到“親親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按照禮的要求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各司其職,“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記•曲禮上》)??鬃犹岢龅亩Y制思想還表現在做人做事講究秩序和規范上,體現在個人行為上。在做人方面,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在做事方面,孔子提出“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季氏》)。體現在處理君臣關系上,“君使臣以禮,臣事臣以忠”。在構建社會秩序上,孔子提出“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鬃釉趥鹘y中國禮儀文化方面的貢獻,是在傳統的禮儀儀式中充實了“道德”和“仁義”等思想內涵,使外在的禮儀行為具有內在的精神靈魂,“禮行于外,德誠于中”“德輝動于內,禮發諸于外”(《禮記》),把對外在儀式的崇拜發展為對內在道德的信仰,并追求外在儀式與內在道德精神品質的和諧統一,使外在禮治的強制性走向了內在道德信仰的自覺性。比如孔子曾反問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意思是說,難道僅僅玉帛、鐘鼓就是禮樂嗎?所以孔子提倡節儉,“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論語•子罕》)?!岸Y,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禮儀只是外在的形式,孔子是要人們通過外在的禮儀表達內在的道德誠意[2]?!熬由喜粚?,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論語•八佾》)
二、中國傳統儒家禮儀文化的道德性本質
孔子提出的恢復“周禮”,讓統治者服從道德規范并遵從一系列的禮儀行為,以此垂范天下,從而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也就是恢復周代和周代以前最高統治者作為道德楷模的理想統治模式。在西方社會,柏拉圖最初追求的理想國是讓哲學家成為國王,讓“哲學王”統治整個國家和社會,也就是讓品質優秀、道德境界和智慧高的人來統治社會,這與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一致的。但是,經過在西西里的敘拉古實驗,柏拉圖的政治設想遭到了失敗,當發現自己的理想國模式在現實中行不通時,他改變了以前所追求的哲學家當王的最高理想,轉而求其次,也就是轉到追求“次優狀態的國家”的主張,那就是依法治國,實現法治烏托邦,也就是通過法律來規范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實現治理國家的目的。他認為法律是實現國家正義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法律篇》中他這樣寫道:“人類必須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最野蠻的獸類一樣?!保?]柏拉圖的這個轉變非常重要,表明他從推崇以德治國到依法治國的轉變。正像柏拉圖設想的那樣,西方社會的德治與法治最終走向了分離和分裂。在個人行為方面,內在的修養和外在的表現可以不一致,甚至在思想上可以犯法,但只要在行為上不違反法律規定即可。西方社會的與世俗政治最終也相互分離開來,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世俗政治可以用外在的強制手段進行管理,而則通過個體內在的修養和規范達成,二者不相互干涉。這是西方國家社會治理的特點之一,與中國崇尚德治、禮法并重的傳統治理模式形成對照??鬃右苍谝粋€小諸侯國魯國實驗過他的崇尚道德、以禮治國的思想,和柏拉圖一樣,最終也沒有實現他的政治抱負。與柏拉圖不一樣的是,孔子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最初的理想和信仰,一直在堅持著他的“德政”理念,這使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一直崇尚德治和禮治,而沒有轉向法治??鬃雨U發的“禮儀”不僅是指個人的行為規范,還包括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整個國家的行為規范,所以“禮儀”是上下貫通的,可見孔子所倡導的禮儀文化體現了一種整體觀,這是把道德信仰與日常行為規范結合起來的表現。筆者認為,孔子的禮治思想更傾向于德治,他所倡導的禮儀規范既是一種外在的行為,更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內和外是一體的,不是分離和割裂的。他所強調的“禮儀”是由內而外的道德行為,道德與禮儀是貫通的。孔子以后的孟子則有舍棄外在禮儀形式,追求內在“仁義”的傾向,把禮儀內化為心理情感的準則[4]。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法家思想,法家強調外在的強制性,儒家側重于內在的道德自律,并強調內在的道德信仰要與外在的禮儀行為和諧統一。事實上只有內外合一才能夠實現天下大治的目的,這導致后來中國在治理社會上出現儒法并重的局面。前期儒家思想,也就是先秦時代的儒家思想是主張內外兼顧的,但是到了宋明時代,外來佛教主張內在的心性修養,強調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的修行路徑,使儒家也開始追求內在的超越,這就使得傳統的儒家禮儀更加注重內在的自省和自律,強調由內而外的思想行為規范和道德法則。所以傳統儒家禮儀文化更強調個體的內在規范及內在修養,而非僅僅看重外在的形式和儀式。
三、中國儒家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價值
由文化精神、文化制度和文化物質三大層面構筑而成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系,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的智慧結晶。在中國歷史歲月的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滲透其中的文化精神精華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也為中國傳統動畫情感基調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從精神文化層面探討動畫情感的表達是最實質的出發點。動畫藝術從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中國傳統習俗文化等主流文化中吸取養分,形成情感表達。
1.儒家的“中和之美”
儒家思想是古典文化在昌盛時期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主干深刻影響著中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其鮮明的特點,深奧的內涵,也使其成為眾多動畫創作所追求表現內在情感韻意的主要載體?!疤烊撕弦弧彼枷胧侨寮覀鹘y文化精神最基本的觀念,主張通過對人類普遍規律的自我感知,將其貫徹到人與自然、社會、政治、道德修養與人生價值等方面。從而教化眾人應心胸寬廣,心態健康平和,舉止優雅得體,才學淵博而靈動?!叭收邜廴恕笔侨褰虃惱砭竦捏w現,提倡以道德來規范倫理,促進了道德自我的建立、人性智慧的提升與開發。造就中國人重氣節、重操守,正義愛國的民族性格,也正是動畫情感表現的本源。此外“剛健有為”“貴和尚中”是儒家思想對積極的人生態度與處理人際關系方法的高度集中概括,培養中華兒女崇尚團結、熱愛和平的價值觀。這些都為動畫人物性格設計提供了鮮明豐富的情感表達,也是動畫片中英雄氣節的文化縮影。2.道家的“道法自然”天地萬物自然循環的規律及其本質是道家所主張的“道”。處于運動變化中的天地萬物以“道”為其基本的法則?!兜赖陆洝分姓f:“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褪顷P于“道”的具體闡述。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就是要順應自然,對待事物不要過于刻意。道家有著平和、寬容、淡然的處事態度。超脫自然,除去心中煩重心事就是快樂。心虛者,沒有心事,才能體驗生命的趣味,從而不斷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也教育世人虛心謙卑才是做人的美德。王強在他的著作《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提到“中國人在本性上是道家,文化上是儒家,然而其道家思想卻更甚于儒家思想”①。道教對人生態度的情感表現也為中國傳統乃至現代動畫片在衣著、場景的設計方面提供了質樸、簡約、淡雅、清新等風格的視覺元素。另外,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璞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動畫藝術創作有很大影響和促進。蘊含民間豐富創作力與想象力的道家文化為動畫設計提供了創作借鑒的源泉。如道家吸收了各地宗教神話傳說,形成的龐大的神仙世界體系,為我們創建動畫人物關系、人物性格造型提供了合理依據。
3.佛教“含而不露”的意境之美
佛教文化具有強烈的世俗性精神,認為宇宙和人并不是由造物神主宰和創造的,而是因緣而起,世上的一切都存在于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流”中。王強還在他的書中提到“生命被分為過去、現在、將來三世的輪回之中,強調因果報應來奉勸世人要心存善念,多行善事”②。禪宗是印度佛學在中國創造發展的產物。在禪宗的影響下,中國的音樂、書法、繪畫、園林都呈現一種幽遠清靜、別有一番意境之美的魅力。佛教文化精神對動畫的情感影響更多地表現在“意境”二字,“意境”一詞起源于佛教,動畫設計中的意境更凸顯它在美學上的應用。比如,一些經典的水墨動畫,其靈動性,渾然天成,充滿了詩情畫意,已經超脫了動畫單純的娛樂功能性,更多地用來表達藝術家內心情感與思想的產物,也是自然流露的情感藝術瑰寶。
4.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習俗文化
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寬廣,民族的多樣性也成為傳統習俗文化豐富多彩的主要原因,傳統習俗文化精神更是在動畫創作過程中被作為傳達民族情感的重要媒介。傳統習俗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不同民族在歷史實踐中創造積累的文化寶藏,也是人類生存繁衍的精神支柱。傳統習俗文化又包括節日習俗、飲食習俗、服飾習俗,貫穿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的同時,也為中國動畫的表現內容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價值。傳統習俗文化在動畫設計中有著強烈的民族精神激勵作用,具有強大的號召力與凝聚力。不同的民俗節日表達著不同的民族情感,不同的民族服飾風格代表著不同民族的個性彰顯,也蘊含了動畫設計者想要表露的情感基調。
二、傳統文化對中國動畫設計情感表達的影響
1.對動畫造型風格中情感表達的影響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文化,也造就了中國傳統動畫造型風格的多樣性??蓚鞒械奈幕L格有皮影、木偶、戲曲、建筑、剪紙、年畫、水墨等。這些富有中國特色的表現形式使動畫以不同的風貌和形態帶給觀眾更多獨出心裁的審美體驗。剪紙動畫是從皮影、木偶、年畫等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中汲取發展創造而成的。藝術家運用象征寓意的手法,賦予了剪紙動畫片獨特的情趣美感,表達了民間百姓對生命的熱愛,對喜慶事物和大地豐收的贊美。比如,在動畫《漁童》中,漁童從漢白玉魚盆的蓮花中誕生,蓮花在古代民間象征著神圣,純潔與美好,有用來辟邪的說法。繼而漁童也成了正義、勇敢、機智的化身,擔負起了懲惡揚善、除暴安民、保護百姓的職責。這是人們對傳統剪紙文化心靈的寄托與依靠,也是對生命延綿不息和對大地母親養育之恩的崇敬。《漁童》中漁童的形象非??蓯?,也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情趣。以大量夸張的側面表現形式來增加人物的藝術感染力。色彩明亮和鮮艷,鄉土氣息十足。剪紙動畫具有形態上虛實相間的獨特藝術美感、內容上樸實而熱烈的精神內涵。
水墨動畫是中國特有的動畫創作形式,在強調詩情畫意墨韻的同時更多體現了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注重對意境的營造,虛實藝術的結合,畫面景色淡雅柔和,人物生動傳神,用細致的筆調傳達了藝術家對傳統美學精神的追求。水墨動畫以其獨特的造型風格設計成為中國傳統動畫藝術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動畫短片《小蝌蚪找媽媽》是借鑒了齊白石的水墨畫筆法,并給予它們生命。那活靈活現的小蝌蚪,毛茸茸活潑的小雞,惟妙惟肖的大對蝦爺爺還擺著長長的胡須,生動傳神而又如影如幻的金魚媽媽,這些繪聲繪色的動畫形象讓整個畫面都活了起來。水墨風格帶給這部動畫更多的溫馨、寧靜、祥和之美。其角色的情感表現也刻畫得細致入微,例如,小蝌蚪把鯰魚當成了媽媽,吵醒并惹怒了它,小蝌蚪們嚇得四處逃散,拼命地搖著尾巴躲進水草中。青蛙媽媽來幫忙,鯰魚趕快道歉逃跑了,最后還不忘再伸出小頭來看一下。非常傳神地描繪了動物的人性化情感,讓人不自覺地會心一笑,同時又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傳統動畫造型風格的神奇力量。顯示藝術氣息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成為動畫造型風格表現史上的一朵絢麗奇葩。偶類動畫是我國最早期的三維立體動畫創作方式。和其他國家的偶類動畫不同,中國的偶類動畫是借鑒民間傳統特色的泥偶、布偶和木偶等形式,運用各種材料創作出立體的人物背景效果,直接進行逐格拍攝。給觀眾帶來更加真實、親切,立體感十足的視覺效果。
中國偶類動畫的造型風格融入了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感。常以古代神話、寓言、童話故事為腳本,描述的多半是不辭勞苦大眾百姓的生活內容,彰顯了中國民間藝術的樸實無華、粗獷豪放的個性。短片《神筆馬良》就是運用了泥偶的造型風格,以內涵豐富的中國童話小說為劇本,生動地刻畫了馬良這個愛憎分明、勇敢機智并閃爍著中華民族精神的藝術形象。小馬良的外觀造型簡單樸實,臉型透露著善良與天真的個性。官老爺的形象是圓滾滾的肚皮、華麗的衣裳,腦滿肥腸大腹便便的樣子,揭示了官僚階級骯臟丑陋的面孔。還有官老爺身邊的師爺,臉型略尖而瘦長,一雙狡猾的小眼睛,有點駝背,顯示了其詭計多端、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丑惡內心。讓觀眾在欣賞優秀泥偶動畫作品的同時,又得到傳統藝術審美的一種身心享受,更在無形中彰顯了中華民族外柔內剛的民族氣質與文化情感。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動畫造型風格設計,中國傳統動畫所蘊含的藝術審美價值和人文精神,都是其走向成功的關鍵。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對生命的熱愛、對美的追求、對正義與善良的贊美、對自由的向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動畫藝術中最真切的情感表達。
2.對動畫場景設計中情感表達的影響
動畫場景設計涉及片中材質、光影、色調的設計,是劇情發展與角色表達的襯托與輔助,同樣能用自身獨特的方式表現主題,傳情達意。傳統文化在場景設計上對情感的抒發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鋪墊作用,裝飾性設計的表達十分強烈。如水墨動畫《牧笛》一片中,牧童沉睡在夢中,尋找丟失的水牛。一路上翻山越嶺,遇到了漁翁,渡過潺潺溪流,詢問了正在斗蟋蟀的牛娃們和羊腸小徑上挑柴下山的少女,終于向著山頂奔去。藝術家借牧童的視角帶我們領略了重巒疊嶂的山峰、云煙的美景、壯麗的激流。用儒雅的水墨風呈現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又充滿了詩情畫意。喚醒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和憧憬,又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與心靈的共鳴之音。又如《大鬧天宮》這部取材于古典名著《西游記》的動畫電影中,山、水、云及宮殿造型都是中國傳統表現形式。山、樹、樓閣的設計有棱有角,給畫面增加了幾分硬朗和堅韌感。云的形象加上其色彩背景,突出了朦朧仙境的意境之美,把整個環境烘托得逼真而又富有神話色彩。到處彌漫著中國傳統文化濃厚的風情韻味,達到了“以形寫神”的完美境界。
3.對動畫劇情節奏中情感表達的影響
劇情的節奏,指的是影片情節進展的緩急,是影片內在的節奏與韻律。劇情節奏直接影響觀眾的情緒變化。傳統文化既有提倡“含而不露”之美的,也有積極健康向上的民族情操,決定了中國動畫影片節奏的內在韻律。動畫劇情的設計既要做到選材的趣味性,又要做到具有教育意義的思想性,才是其創作的最終目的。在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熏陶下,中華民族具有樂觀的人生態度、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豁達開朗的民族性格。所以,中國傳統動畫的劇情都是健康向上、帶有正面影響、具有教化功能的內容。比如,結尾都是正義最終戰勝邪惡,或者結局向好的方向發展,帶給觀眾一些人生哲理的啟示。在中國傳統動畫人文精神的傳達中,作為五千年歷史積累沉淀的中國傳統文化所貢獻的藝術價值是功不可沒、絢爛而又奪目的。因為傳統動畫秉承“寓教于樂”的創作理念,所以更注重對劇情的塑造。因受眾群體的定位多針對兒童,所以故事敘述相對簡潔直白。中國傳統動畫深受繪畫藝術的美學影響,強調了意境的創作和內在的情感表達。動畫短片《三個和尚》汲取了中國戲曲的表現形式。選取了“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無水吃”和結尾所表達的“兄弟齊心,其利斷金”這樣一個立意,作為影片的主題內容。敘事既直白簡潔又具有強烈的煽情性和感染力。短片中出現許許多多重復內容,加強了敘事的節奏性。
尋求重復中有變化,變化中體現韻味的意境。例如,三個和尚的趕路情景,小和尚趕路時被烏龜絆倒,瘦和尚趕路時與蝴蝶做伴,胖和尚趕路時趟過河水和魚兒玩樂。動畫片中三個和尚之所以沒水喝,是因為都抱著同樣的想法,不想出力,為了小利益而錙銖必較。但影片卻在后半部分出現了轉折,寺廟因為老鼠吃斷了蠟燭而引發了火災,在危急時刻,三個和尚終于明白了要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才能解決困難。影片以小事見大道理,更抓住了作品內在的靈魂與情感,并陶冶了我們的藝術情操。中國傳統動畫在敘事上有著單線順序式的模式,著重表現一個主要人物和一個貫穿整部動畫的主要事件。人物的發展為情節做鋪墊,從而更好地突出主角的性格特征?!厄湴恋膶④姟愤@部動畫片所表現的主角是將軍,配角是師爺,還有一條“不刻苦,就要落后”的簡單思想主線。所有人物都是為了襯托將軍而存在的,師爺無時不在的奉承滿足了將軍的虛榮心,也為劇情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部動畫短片雖然劇情簡單,但蘊意卻很深刻,故事對“臨陣磨槍”這個成語進行了加工再造的延伸想象,使傳統文化在動畫的運用中得到更加豐滿充裕的闡釋。短片把將軍這個打了一次勝仗就沾沾自喜不思進取,最終一敗涂地的形象塑造得生動傳神,夸張地再現了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情感韻味。傳統動畫的劇情設計在對民族文化故事進行改編的同時,又對其包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進行了全面的思考與整合,使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優秀的傳統動畫劇情設計中發揚光大。雖然在劇情設計方面,關于矛盾情節制造的復雜性,中國傳統動畫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但傳統動畫所注重“以形寫神”的內在精神文化,才是藝術家對動畫劇情設計更深層次的情感抒發與藝術追求。
4.傳統藝術對動畫人物刻畫的影響
在動畫中,關于角色喜、怒、哀、樂等情緒的變化,我們往往會對人物動作的臉部表情、外部形象以及動作的姿態進行夸張處理,再加上象征性、比喻性的動作細節處理,使這個動作更趨生動與完美。比如,刻畫一個處于極度憤怒的角色,在文學中會用“怒發沖冠”來形容。如果繪制在紙面上,可以從他怒目而視的表情,高高豎起的頭發將頭上的帽子都頂起等細節體現。一個“火冒三丈”的人物,細節上可以表現為大發脾氣,揮動雙拳,甚至用升起一團火苗表現其極致的情緒變化。在動畫動作設計中,透過幾個關鍵幀將動作表現得自然流暢,并能充分體現角色的個性和當時的情緒,除了從角色的行、走、跑、跳等動作下工夫,還要配合臉部的表情。動作和表情的配合可以得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假設孫悟空在大鬧天宮的時候,僅僅是打斗而面無表情,觀眾在觀看影片的時候會食而無味,味如嚼蠟。這可以通過借鑒戲曲藝術中,戲曲表演對人物情感表達的處理。分析戲曲人物表情和情緒配合的合理性與特定性,結合動畫想象性和夸張性的特點,表現鮮明的人物個性。戲曲是通過動作來展現沖突以及人物的性格。戲曲的心理動作除了通過人物形體動作外,還配合表情動作傳遞人物的心理狀態,表情與身體動作的配合,使人物更具有真實的情感。成功的動畫設計就像一面折射人物內心世界的鏡子———表演藝術家馬金鳳在表演“吃魚”動作時,從剔刺到食肉,動作準確,表情滿足,觀眾頓時聞到飄香四溢的魚味;又如我國著名的京劇藝術家蓋叫天在詮釋“武松”飲酒這一情節時,神志清晰,但朦朧的醉意使得腳步踉蹌,對人物微醉狀態出演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
三、動畫藝術的情感表達與傳統文化進一步結合
在現代家具設計中,人們的審美情趣呈現出求新、懷舊兩種發展趨向,求新可以使人獲得新奇的體驗和刺激,懷舊可以勾起人們對往昔歲月的回憶。優秀的家具設計應將求新和懷舊結合起來,使家具設計既不失現代風格,又擁有傳統文化氣息。
(一)傳統文化思想在現代家具設計中的運用
中國傳統文化源于先秦儒道思想以及禪宗思想,是一種原始質樸、整體性的混沌思維方式。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陰陽平衡、以和為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比如,太極圖就很好詮釋了中華民族注重整體、和諧、統一的思維方式。在現代家具設計中,可以將道法自然、陰陽平衡、天人合一等傳統思想以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以形寫神等審美理念融入家具設計之中,比如,以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思想為指導,創造結構嚴謹、穩重大方、整齊勻稱的設計風格;以自然無為、返璞歸真的道家思想為指導,實現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有機結合;以“隨緣”、“圓滿”、“超脫”等釋家思想為指導,設計出有著空靈、虛靜、圓相之美的家具作品。[2]
(二)傳統材質在現代家具設計中的運用
材質是家具設計的物質載體,也是傳遞設計理念、展現設計風格的重要方式?,F代家具設計中,設計師多用塑料、金屬、玻璃、海綿、皮革等材質表達設計理念,比如,用金屬傳遞一種現代質感,用玻璃創造一種優雅迷離的感覺,用塑料創造一種輕巧純凈的感覺。其實,在現代家具設計中,也可以通過傳統材質表現家具蘊含的文化精神,用環保、簡潔的原生態材料進行設計,創造親切、自然的審美情感。比如,用色澤明亮、橙黃的黃花梨木表達簡潔明快、質樸自然的文人氣息,用色調深沉、色性偏冷的紫檀木表達富麗堂皇、莊重大氣的皇家氣派;用紫檀木、雞翅木、鐵力木等材質堅硬、紋理華美、色澤深沉的木材,創造“雖為人作,宛如天成”的意境。[3]
(三)傳統裝飾圖案在現代家具設計中的運用
傳統裝飾圖案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有著較高的審美價值,還蘊含著豐富的吉祥意義,表達了勞動人民祈求平安、富貴、健康、幸福的美好愿望。比如,牡丹象征了“年年富貴”,鴛鴦象征了“白頭偕老”,魚象征了“年年有余”。因而,可以將構圖、紋樣、文字等傳統圖案運用于現代家具設計之中,也可以用夔龍紋、寶相花、祥禽瑞獸、朱雀玄武、云龍紋等裝飾性圖案對椅背、桌面等進行裝飾,創造有著濃重傳統文化色彩的家具作品。[4]例如,庫卡波羅從中國剪紙文化中獲得靈感,設計出了有著龍圖案的中國龍椅,有著濃重的東方文化韻味。設計師李艦的《鼎椅》就借鑒了“鼎”的造型符號,使椅子不僅簡約大方,還有著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美國設計師鮑爾•弗蘭克設計餐椅時,就借鑒了中國傳統紋樣“回紋”,巧妙地表達了虛實相生、陰陽平衡的道家文化思想。
(四)傳統裝飾色彩在現代家具設計中的應用
的民間用色風格,以大紅、大黃、深綠等明艷的色彩為主色調,突出喜慶、吉祥、熱鬧的氣氛。傳統家具設計主張用原木材的天然色澤,對黃花梨、紫檀木、酸枝木等木材進行拋光打蠟,創造一種天然華美、深厚含蓄的藝術風格。在現代家具設計中,可以借鑒傳統家具設計的用色風格,通過色彩表達文化內涵和情感意蘊。比如,Edra公司運用水墨畫色彩進行家具設計,將桌子的桌面設計成為荷葉形狀,兩個椅腳設計成葉柄的莖狀,表達讓品性高潔、內通外直的君子之意。[6]
二、結語
一些小學語文教師本來有閱讀優秀書刊的愿望,但苦于沒有同伴。他們怕被校領導批評不務正業,也怕同行譏諷為不知天高地厚,憂心忡忡。我們不妨聯系幾個志趣相投的同行,組成或緊密或松散的學習小組,大家在一起制訂學習計劃,一起交流學習方法和心得?;蛟S,領導不僅不會阻撓你的閱讀,還會贊揚你;同事不僅不會譏諷你不合時宜,還會暗暗羨慕你。閱讀小組人數可在4~6人,人數多少可考慮方便性、相似性、補償性等因素。這樣,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補等良好閱讀群體的心理原則可落實:教師個體內在的“群體感”“親和感”“友誼感”等,能在閱讀交流中得到較好體現。還能做到彼此傾聽、共同討論、相互借鑒吸收,達到利用集體的力量實現小組成員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發展、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小組學習,可以激發大家的閱讀興趣,遇到問題大家可以交流探討。
二、挖掘整理具有地域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很多地方都是產生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我們可以深入民間,去挖掘和整理個人所在地的優秀文化,既可以當作傳統文化教育的鄉土教材,同時也對弘揚地方優秀文化做出了貢獻。我所在的西北小鎮甘肅省武山縣灘歌鎮,就有豐富的人文資源。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搜集了經過灘歌鎮的故事,講給學生們聽,學生的興趣十分濃厚。我曾經去距離小鎮十余公里的圈子閡,抄錄了宋代摩崖石刻,講給學生聽,學生同樣很感興趣,對灘歌有這樣厚重的歷史感到驚喜。
三、讀寫結合,撰寫中華傳統文化的文章
在閱讀過程中,文本與生活之間實現著多種視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克服,產生新的視界;隨著閱讀的深入,往往會產生更加深邃的、新穎的、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思維火花。但是這種思維常常只是混亂、粗疏、零碎而飄忽的,還不能算是閱讀者自己的東西,必須經過自己的重新篩選、組織。這時,就需要我們由動腦到動手,開始書寫自己的閱讀心得了。寫作是閱讀的進一步深化,“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過──那種知識、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F實生活中,許多知識淵博、內涵豐富的人士無不是閱讀和創作的典范,他們養成的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成就了他們的非凡人生。許多小學同行都有一個顧慮,認為讀讀文章還可以,寫文章哪是我們這些基層老師能做得了的。寫文章是學者、作家才能做的。其實我們只要認真閱讀了,就會有自己的感悟,然后不妨用筆寫出來。這不僅有利于自己所學知識的鞏固,而且能使自己的知識得到升華,使自己的思維得到擴展。
四、與名師交流學習心得,激發自己的學習動力
入高中政治課程的心理學依據傳統文化對認知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響力是由文化的二重性決定的。一方面,文化意味著“人化”,它是有意識的人類在現實的生命活動——實踐中產生,并不斷歷史的繼承和沉淀下來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正是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人將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于外在客體,從而賦予客體屬人的意義和內涵,創造了絢麗多彩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正是在歷史的沉積中,多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不斷得到深化和內化,從而成為標識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國家的文明符號,即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文化意味著“化人”。雖然人創造了文化,但文化也塑造了人,作為現實個體的人總是需要處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下,在這個意義上,人是前一個歷史階段的產物和結果,傳統文化構成了人生成與發展的前提,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類的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和觀點態度,也就是說歷史文化構成了當下人認知的“邏輯的格”(列寧語)。
文化與認知的互動關系意味著,教育不能脫離傳統文化的脈絡而成為孤立的獨白和僵硬的灌輸,理論的活力在于為人們所理解和內化,而一種理論只有注入了歷史文化的血液,才能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才能融入個體的精神世界??v觀中國近現代史,的《矛盾論》和《實踐論》之所以在思想史和中國革命史上產生了如此大影響,正是因為他實現了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雙向互動:一方面,以理論為出發點,賦予中國傳統文化以新的內涵和活力,另一方面,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為視角,給予以中國特色,創造性地發展了,促進了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高中政治課程的對象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塑造和形成中的青年學生,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知識的記憶和把握,更應當是理論的理解和內化,只有如此才能為中國夢的偉大實現培養既具有專業素質,又具有良好道德的新世紀人才。過去的中學政治課程往往以灌輸而非引導,記憶而非內化的方式展開,進而淪為了學生為應付考試而不得不掌握的枯燥知識。這種方式的教育不僅效果微弱,甚至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和抵觸情緒,從而產生負效應。造成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不良現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施教者忽視了文化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相關規律,脫離文化傳統和文化語境闡述知識,讓本該喚醒學生道德意識的學問變成了知識的獨白,讓本應內化的理論變成了工具理性的運用。
二、契合與啟迪——傳統文化融入高中
政治課程的現實可能性一方面,儒家教育思想與當代教育理念內在契合。儒家教育思想對傳統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有著深厚的影響。在教學方法上,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個體在認識結構和性格特征上不盡相同,標準化的課堂教學雖然滿足了大多數人都能受到教育的要求,但也忽視了個體及其個性的差異性和特殊性??鬃釉诮虒W中往往針對不同學生的相同問題給予不同方式和不同內容的回答,這些回答表面上看似隨意,甚至相互矛盾,但實際上卻是孔子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做出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在教學原則上,孔子主張啟發式教學?!安粦嵅粏?,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在此,孔子主張教學應當是帶著問題意識的教學,課堂不應當是教師的獨白,而應當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的主動思考。在教學目的上,孔子主張立人,培養學生“至于道”的品格。唐儒韓愈的名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深刻表明了儒家的對教育目的的看法,教師最重要的目的是傳道,但這里的“道”不僅僅是學問之道,更是做人之道,人生之道……當代教育主張素質教育和尊重教育,認為教育應當以人為本,應當讓學生實現“知情意行”的有效統一。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教育哲學思想無疑與當代教育的這些理念有著深刻的一致性,給予巨大的啟發。
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為高中政治課程提供了豐富的具有啟發性資源。中國傳統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很多內容與中學政治課程有著密切聯系。在政治思想方面,儒家的民本思想和為政以德的主張體現了民主理論的萌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和法家的法制思想則對于思考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巨大的啟發意義。在經濟思想方面,荀子對如何實現“富上而足下”,“上下俱富”這一理想探討,體現了積累與消費的辯證關系;儒家與其他學派關于利義之辯的討論則為思考法治經濟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在哲學思想方面,佛教哲學關于“有”、“無”、“空”三個概念之間關系的闡述為理解辯證法和對立統一具有深刻意義;儒家的“格物致知”理論則能更具體和生動的理解實踐及其與認識的關系??梢?,中國傳統思想與中學政治課程中所涉及的內容不是割裂的。不同時代和地域的人類在發展中,總會面臨相似的問題,而先賢的思考往往包含了智慧的火花,能為理解和解決當下問題提供有益的啟發和借鑒,在授課過程中也可以應當結合中國傳統思想的相關內容,在歷史的闡發和對比中,展現理論的豐富性和生動性。
三、超越與創新——傳統文化融入高中
政治課程的方式和路徑第一,超越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辯證看待傳統文化。當前對傳統文化存在著兩種極端的看法,一種觀點全盤肯定,另一種觀點全盤否定,而兩種看法都是恩格斯所說的兩極對立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體現。全盤肯定者主張回到過去,否認當代文化的價值,忽視了文化和思想應當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有所發展的;全盤否定者則總是為傳統貼上種種標簽,從而簡單粗暴地排斥傳統,例如:在對傳統哲學思想上,大家往往習慣性地貼上“唯心”和“唯物”的標簽,并毫無思考的認為唯心就是不好的,唯物就是好的,對此列寧曾提醒大家“聰明的唯心主義比愚昧的唯物主義更接近聰明的唯物主義”,在此列寧正確地指出,對待傳統思想和文化時,應當保持客觀的立場,應當深入其具體內容本身而不是對其內容簡單的定性,只有以辯證的觀點分析,以歷史的視角理解,才能防止兩極對立的錯誤觀念。
1.傳統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歷史母體”和“現實土壤”
中國人民擁有著五千年豐富的物質文化文明,同時也擁有著五千年燦爛的精神明。面對五千年璀璨的精神文明的海洋,我們每一個人就像一個微生物一樣吸取著海洋中的養分,在每一個人吸收養分的同時也使自己深深地投入到傳統文化的懷抱里,從而遺留著傳統文化的基因,在主觀意識的深處留下了傳統文化的烙印和記憶。這個文化烙印或文化記憶不會因為社會的更迭、經濟基礎發生變化而喪失生命力,它會毅然地沉淀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肌體里,發揮著支配人們思想和改變人們主觀意識的作用;人作為社會的分子,其活動不可游離到社會之外,必將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它從屬于社會文化,因此它的發生與發展都不能離開“母體”,離開“母體”的校園文化將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根之木。文化從來都不是抽象的,他首先是歷史的結果,同時又成為歷史的動力系統,文化是歷史精神財富的沉淀,他是與歷史的發展同步,并產生于歷史的土壤之中,賦有歷史時代精神的特點。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概念,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他的變化和發展受社會文化的制約。因此,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必須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植根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上,只有這樣才能開枝散葉、枝繁葉茂、綠意蔥蔥。
2.校園文化建設是傳統文化向前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實踐形式
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僅是校園文化景觀的建設,還包含校園景觀、建筑等精神文化的建設,包含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等行為文化的建設,它既是物質的,也是文化的。因此,校園環境在建設過程中每一處景觀都承載著傳統文化的價值,都體現著傳統文化的精神,這也是建設校園人文環境的目的之一;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哲學的啟示、規范的道德和理想的追求等傳統文化的精神因素,都可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體現出來并獲得弘揚;在開展鮮明特色的富有吸引力的校園文化活動過程中弘揚傳統文化通常都是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主題與目的之一,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弘揚傳統文化的校園文化活動,將會讓廣大師生身臨其境,樂在其中,親自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從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二、建設文明和諧校園文化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
當今社會正處于有史以來社會發展最快、文化推進傳播最快、知識科技更新轉化最快的時期,大眾文化、網絡文化、西方文化等各種不同的文化的浪潮不斷地向我們襲來,不斷地挑戰和沖擊著當代的校園文化。想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富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明、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只有植根并依托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一肥沃土壤之上,才能使其成長的生機勃勃、枝繁葉茂。
1.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是師生在校園生活中自覺形成并認同的群體意識和群體價值意識,是校園文化的精髓、靈魂和核心。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經過千百年歷史的洗禮和演化而形成的一種人文主義倫理型文化,他強調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勇、恕、讓等思想精髓的推廣與提升。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在校園中得到傳播,能夠減少師生之間的矛盾,優化校園的人際關系,增強校園的和諧氛圍;儒家“義利觀”的弘揚,對和諧校園的建設擁有真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塑造學生“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強調“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施行王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為學思想,都對當前學生發展作用巨大。因此,依托優秀的傳統文化建設校園精神文化,有利于師德的修養和學生靈魂的凈化,有利于師生創建良好的精神家園,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諧的校園精神文化。
2.校園物質文化建設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
“校園物質文化是指由校園所處外部自然環境、校園內部的規劃格局以及校園建筑、雕塑、綠化和文化傳播工具等各個方面所形成的文化環境?!毙@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和表現形式,它具有“桃李不言”的隱性教育功能與教育效果。通過環境設計和布置等具體物化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充分表現出來,如樹立歷史文化名人塑像,選擇那些經典的詞句、諺語、格言作為校訓、警句等,這些都能振奮學生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積極進取,對學生高雅情操的形成,以及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鍛煉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充分開發和利用優秀傳統文化,不但可以增強大學的人文底蘊,使大學生開拓文化視野,而且還能完善文化品格,提高審美情趣,陶冶情操。
3.校園行為文化建設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
校園行為文化是指師生具體行為的展示,是校園文化的體現,是對校園精神文化的詮釋,是校園文化的實踐。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格的修養,注重“修身”,這種“修身”思想在提升人的道德素養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大學校園行為文化建設中,如果師者能以身作則,以身立教,用自己的言談舉止、淵博知識和人格魅力來展示高尚的道德、在無形中影響學生、感化學生,就能贏得學生的認可,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如果每個學生能夠以身作則,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深厚的道德涵養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成為祖國需要的“四有”人才,成為社會的棟梁。因此,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對樹立形成優秀的師德、師風,培養良好的學風、校風,提高校園文化軟實力和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知行和一、和諧共進都具有推動作用。
三、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下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1.批判與繼承并舉,科學傳承弘揚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資源是人類的重要的思想資源,是除自然資源之外的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它是人類社會不斷向前進步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但是由于經過千百年積累與錘煉,目前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些部分已經時過境遷,不合時宜,并且在發展進程中始終是良莠間雜的,因此,我們對傳統文化必須批判地繼承,摒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吸收其精華部分。建設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要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創新和提高,只有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提高,才能不斷地提高人們的科學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才能為人類的向先進的文明邁步貢獻力量。
2.傳統與現代并行,整體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具備了長期性、艱巨性、廣泛性、復雜性等多種特征。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知識的建構,而且還包含校園設施的建設、校園風格的營造、教研隊伍的組建、傳統文化的傳承、品行操守的樹立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因此,我們需要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來辦,要著力開展以思想道德,傳統文化,行為規范等為主要教育內容的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提高他們懂得鑒別能力、培養他們高尚的品德和優良的操行。要注重加快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精心設計、合理布局,加大經費的投入,實現與校園行為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一同促進校園文化的和諧發展。
3.繼承與創新并重,穩步發展校園文化建設
積極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共同進步,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進而營建良好的文化氛圍,構建一個和諧優美的育人環境。例如:開設文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音樂欣賞、美術、影視世界等系列課程,舉辦名家講壇,專家學者學術報告等,把傳統文化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從而使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得到更好交融,進而使大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最終達到建設文明、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的目的。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