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51: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收益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近日,隨著匯豐銀行以6億美元入股平安保險,以及花旗銀行入股中國人壽進入“關鍵”階段,保險公司在完成向外資招募股以后的下一個目標,上市,在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后又引起了市場的關注。國外的股份制保險公司中有相當部分為上市公司,僅1998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出的全球前25家大保險公司中股份制上市公司就有16家,而在我國的滬、深股市上,現在還投有一家保險公司上市。目前,新華、平安、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太平洋、華泰天安、大眾等公司都已經積極表示了明確的上市意向,而且國內已有7家保險公司的上市輔導期已滿,中國保監會也表示將支持中國人壽改制上市。那么,上市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意義何在?可能會有什么風險?
一、保險公司上市的收益
上市給保險公司帶來的最直接、最基本、也是最低層次的收益就是能夠拓寬資本金融資渠道,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以提高承保能力和償付能力,進而提高國際競爭力。
首先,即將在2003年開始實施的新修訂的《保險法》第99條規定:“經營財產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當年自留保險費,不得超過其實有資本金加公積金總和的四倍”;第100條規定:“保險公司對每一危險單位,即對一次保險事故可能造成最大損失范圍所承擔的責任,不得超過其實有資本金加公積金總和的百分之十”。也就是說,當公積金相對無法改變時,保險公司的承保能力是與其資本金成正比的,資本金數額越大,保險公司能夠承保的單項業務或業務總和就能夠越大,它的承保能力就越強,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就越大;反之,資本金數額小,即使面對優質客戶,也可能因為這項業務所需的資本金要求無法滿足而不能接受,或被動地選擇再保險以降低風險自留額,這勢必限制了業務的拓展。當前中資保險業的資本總額尚不足國外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資本總額,資本金數額偏低直接影響到中資保險公司難以有效提高承保能力,進而影響到與外資保險公司的競爭力。
公積金主要來源于稅后利潤。公積金的增加是一個相對緩慢的積累過程。而且,由于公積金的數額限制了公司開展業務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來講也就限制了利潤的獲取,這又直接影響了公積金的積累。因此,這成為一個循環的過程,承保能力與公積金二者互相牽制,只能將資本金作為突破點。如果保險公司能夠上市,就有可能快速進行資本的集中,相應地提高承保能力,保險公司也就有可能獲取更多的利潤,這樣,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就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國外很多成功的保險公司都是通過上市,利用資本市場實現資本的追加而拓展業務發展空間,實現跳躍式發展的。
其次,通過上市拓寬資本金融資渠道還可以提高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一些保險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經過多年經營,積累了一定的不良資產與嚴重的利差損問題,償付能力現狀不容樂觀。眾所周知,壽險公司銷售的傳統型產品都有預定利率,承諾將來按這個預定利率在約定的期限期滿后,或保險事故發生時進行給付。90年代以來,中國保險業采取了數量擴張型的戰略,保費收入連創新高,但在1997年底之前,各公司壽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一直為央行給定的8%左右,1997年底,央行將壽險產品的預定利率調整到4%~6.5%的范圍,這是數年內保險業唯一一次調整預定利率。與此同時,銀行利率大幅下調,使得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大大高于銀行利率。
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通過其資產與負債的差額來反映,銀行降息的直接后果是擴大了這個差額,使得壽險公司資產小于負債,所有者權益為負數。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國對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渠道一直嚴格限制,保險公司的資產收益率和銀行利率高度相關。目前,保險資金雖能夠間接進入股票市場,但因為我國股票市場尚不成熟,價格浮動多受政策面影響,隨機性較大,也無法保證保險公司能夠獲得高回報。據統計,1996年之后由于降息和利息稅的原因,使壽險公司實際利率和預定利率的差額平均高達3%.因此,在業務大規模擴張的幾年內銷售的固定利率產品所承諾的回報幾乎都難以兌現,由利差損而導致的償付危機成為中國保險業面臨的最核心的問題。
但由于我國的保險業尚處于發展階段,我國的資本市場也是發展中的市場,因此償付危機可能在發展中化解。對資本金進行補充就是這種化解能夠成功實現的關鍵。如果企業由于所承保的標的物遭受巨額損失、投資嚴重失誤或發生其他不可測的事故時,一旦所提取的準備金無法應付支付,資本金的重要作用就會顯現出來,資本金的充足性可以使公司的信用得以保證。
對于中資保險公司來說,目前擴充資本金的渠道有私募、合作與尋求外資參股等手段,但這些途徑募集數量有限。內部問題嚴峻,外部又有諸多客觀制約,這幾乎成為當前我國保險業發展的“瓶頸”。如果保險公司能夠上市,就可以通過直接融資籌集新的資本金,取得新的優質資產注入企業,有效提高資本充足率,而相應的承保能力的增加也可以間接地為緩解償付壓力提供余地,從而提高企業償付能力,并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2.改制收益。
上市給中資保險公司帶來的改制收益具有更深層次的現實意義。實際上、渚如粗放型模式等許多經營風險的形式以及微觀經營機制低效歸根結底就是由于目前中資保險公司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這其中以產權模糊最為突出。
對于國有保險公司來說,相當于100%的國有股,例如中國人壽就只有總經理,沒有董事長。從法律上講,國家,也就是全體人民是產權的所有者,但由于實際上全體人民在經營上很難行使所有權,作為國家權力執行者的政府就自然成為產權的者,而政府又委托經營者來實際履行經營職責,這樣就形成了兩級的委托——關系——而委托一的鏈條越長,矛盾就可能越多。因為委托人和人的目標并不總是一致當目標發生沖突時,問題就出現了,這就會造成對產權的保護低效或無效。股份制保險公司也面臨相似的問題,這些公司的國有股在總股份中占據了絕大部分比例,股權過于集中。此外,董事長、總經理的選派多為行政任命,與股東沒有資本聯系,也會處于對行政負責和對投資者負責的矛盾之中。
在這樣的產權結構下,公司追求資本回報的壓力不足,經營效率和經營效益低下,資本的保值增值能力也較弱,產權制度不適合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公司上市以后,國有獨資保險公司要進行股份制改造,而國有股份制公司也要引入新的社會股東,產權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建立起多元的股權結構以及真正意義上的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各個層次之間職責界定清晰,形成規范的委托關系。這體現著一種合理的制度安排;這種制度安排和公司所處的市場經濟環境相適應,發揮著重要的信息傳遞功能和激勵約束功能。
具體來說,上市提高了公司經營活動的透明度,強化了行業監督與外部監管。目前保險公司一些問題和隱患還隱藏在企業內部,社會公眾對此并不十分清楚,潛在風險或多或少地被忽略了。如果一旦發生類似日本“日產生命”破產的突發事件,不僅被保險人和投保人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對保險行業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穩定勢必造成極大的沖擊。保險公司上市以后,其運作不僅要嚴格遵守《公司法》的規定,受到證券市場運作機制和規章制度的規范,還要受到來自投資者、投資咨詢機構、審計、會計、律師事務所等多方面的廣泛監督與關注。這些來自外部的壓力會促使公司進行科學決策,避免粗放型的經營方式和短期化行為,建立在市場上的誠信形象,在經營管理、金融創新;服務質量等方面積極開拓
3.資本營運收益。
長遠地看,上市可使保險公司在融入資本以后,通過資本運作進行大規模的兼并重組,擴大規模,增加實力,向金融控股集團以及大型跨國公司的方向發展。這也正是保險公司上市的所有收益中的最終期望。
綜上所述,無論改革的措施怎樣,最終的目標都是改善公司經營,增強公司實力與競爭力,使得我國保險業持續發展,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上市也不例外,所有的收益都將圍繞這一最終目標。
二、保險公司上市的風險
雖然從表面上看,中資保險公司上市的收益是主流,但上市帶給保險公司的并不是絕對的收益,角色的變化中也隱含著一定風險。
1.財務風險。
所謂財務風險是指公司因籌措資金而產生的風險,即公司可能喪失償債能力的風險。財務結構的不合理,往往會給公司造成財務風險。保險公司上市后可能會面臨的財務風險主要表現為再籌資風險,即由于公司的負債經營導致公司負債比率的加大,相應降低了公司對債權人的債權保證程度,從而限制了公司籌資的能力。形成財務風險的因素主要有資本負債比率、資產與負債的期限、債務結構等因素。一般來說,公司的資本負債比率越高,債務結構越不合理,其財務風險越大。
財務風險直接影響到上市以后的保險公司籌集資金的能力。
首先,在上市之初,公司能夠慕集資金的數量是和原有資本有關的,并不能拋開這個問題而一廂情愿地制定預期數量。根據投行業的經驗,監管部門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新發股票慕集資本一般不超過原有資本的兩倍。例如新華人壽現有資本12億元人民幣,如果真的要如預期的那樣,再公募30億~40億元人民幣,監管部門是否會特別批準?
其次,一旦公司獲準上市,其信息披露的方式,也將適應保險行業的特殊性而與以往有所不同。比如,投資者也許將不能直接從招股說明書或者上市公告中,看到“每股收益率”這樣的概念:監管部門出臺的新的監管指標,如(最低)償付能力、保費收入、賠付金(率)等,也將出現在有關的上市公司文件中。如果保險公司在上市之前做好準備工作,致力于提高自身信譽,其股票一旦上市流通必將成為廣大投資者優先選擇的投資對象,這樣就可以按更大的溢價幅度發行,由此形成一筆較為豐厚的資本公積金,進一步提高償付能力。反之,對上市抱有盲目的樂觀態度,認為只要能夠上市就是成功,則有可能使得目標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例如,如果因為異常風險的發生等原因而使得公司在短期內的資本負債比率有較大波動,信息傳遞到市場上可能會引起投資者心理的波動。又如,在當前廣大消費者對保險公司及保險產品并不是十分了解的情況下,在一些產品的推介中沒有嚴格遵照誠信的原則,最終破壞了保險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這種情況就不象前例那樣只是一種短期的危機,而可能是長期的影響。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引起公司股價和資信水平的變動,危及到保險公司上市的籌資目標。
2.經營風險。
保險公司上市雖然是解決償付能力不足和提高承保能力的有效途徑,但問題并不僅因此而迎刃而解。如果一個公司歷史負擔較重,資本結構較單一,技術條件和信譽條件不夠完備,而單純依靠上市來解決資本充足率問題,那只能是短期的。沒有資產質量的改善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來配合上市,就無法真正達到擴充資本金的效果。
保險公司上市的根本目標之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進而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而這是一個利用外部環境主動完成的工作,并不僅是上市的形式就能夠解決的。中國國際金融公司2000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保險公司的平均資產收益率只有1.19%,遠沒有達到2.1%的國際行業平均標準。上市能否使得這個數字得以提高,關鍵還在公司的經營決策以及發展戰略。與其他產業的上市公司相比,保險公司投資面狹窄,且公司本身就擁有巨大的資金存量,尤其是在中國保險業仍處于分業經營、保險業務與其他金融業務分業比較嚴格、保險公司不能從事其他金融業務的情況下,就更應防止保險公司上市目標僅停留在籌資層面,如果上市后只注重籌資收益,僅為“圈錢”而上市,或者認為這是上市最主要的目的與收益,而不主動采取配套措施來改善內部結構,使公司產權制度和經營制度發生實質性變化,那么,結構的調整就只是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有效地發揮作用,保險公司上市的長遠目標就會落空,嚴重情況下還有可能成為垃圾股公司,最后陷入破產境地。
此外,保險公司經營的是長期性的業務,一份產品售出后,責任可能長達幾十年,是否盈利很難一時確定,而投資者卻非常關注當期的利潤,如果公司上市后迫于股價的壓力做出一些短期行為,也會對公司的長遠發展產生不利。
3.分拆風險。
目前,無論是國有獨資保險公司改制上市還是股份制公司的上市,都擬采取先分拆重組后上市發行的做法。正在考慮的分拆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按業務種類分拆,如曾有媒體報道:“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將在適當的時候分離出原有的人身保險業務,并對之組建絕對控股的子公司——中華聯合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對此,業內專家預測,在上市的道路上,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可能會在剝離非主營業務后上市。”另一種是按業務時間分拆,例如中國人壽的股改方案之一就是將以1999年為界限將中國人壽分成母子兩家公司,1999年之前的資產和保費收入歸母公司所有,1999年之后的歸子公司。這樣子公司就可以擺脫“利差損”的陰影,較為順利地吸引外資參股并實現上市。這些分拆模式一方面的確反映了資產質量欠佳以及融資規模過于龐大的保險公司在現階段實現整體上市還有一定難度,一方面也或許是前些年國企改制上市經驗的不可避免的思維慣性。分拆上市雖然是以往國企上市的重要實踐成果之一,但對于保險公司這樣的金融企業,這種形式就將隱含一定的風險。
一方面,作為分拆后上市的子公司與剩下的控股母公司之間難以避免的各種交易就會成為關聯交易。各證券市場對關聯交易都有嚴格限制,尤其是安然事件以來,各國監管層更是增加了對關聯交易的重視程度,要上市的企業會面對更為嚴格的上市資格審查和更加謹慎挑剔的投資者,還需要向監管機構和投資者做出充分詳細的信息披露,這可能使保險公司在向證券監管機構和海外投資披露和解釋關聯交易這個問題上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難度。
另一方面,也是危及到保險公司上市的最終目標的一個方面是,分拆上市模式可能會給廣大的被保險人和收益人帶來重大的不利影響。雖然不可否認,僅就上市這一點來說,分拆具有很強的現實性,但這種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沒有考慮到分拆后母公司償付能力下降對持有母公司保單的被保險人的不利影響,尤其對于一些壽險公司為說,將高達數百億的利差損失通過分拆重組轉移給母公司,在當前國內保險業利潤較低的情況下,母公司很難在短期內依靠自身利潤積累消化這些利差損失,對償付能力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相當數量的被保險人也將在長期內承受這種影響。因此,除非另有安排,分拆方式從根本上違背了公司上市的目標、上市的收益——融資以提高償付能力、增強公司實力等也都將淡化,因為這些收益的隱含對象都是目前存在的公司整體,甚至是民族保險業。如果說以前保險業的某些經營方式是由于發展過快,沒有從長計議,那么現在的每一項重要的決策都不應再重蹈覆轍,因為發展的機會并不是無限的。
此外,中資保險業的規模本來就不大,分拆后的上市公司規模更小,而保險公司在國際競爭中是以規模大為優勢的,分拆只能削弱保險公司的實力,還有可能在今后的發展中面臨被兼并的風險。
因此,保險公司上市的模式應著眼于最終目標,著眼于民族保險業發展的大局,在引入外資股權的同時,更須注意民族保險業合力的形成,保險公司上市應有利于民族保險業競爭力的提高,有利于民族保險業的發展。
4.系統風險。
最后,由于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尚不成熟,投資者也不完全理性,保險公司在這個時候進入到證券市場中,就可能受到極大的系統風險和投資者不理性的影響。股價的漲落可能并不是由于公司本身的因素造成的,而可能來自大盤的聯動效應或一些投機者的操縱。這些問題的解決還有待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以及投資者的理性塑造,短期內風險很大,單憑某個保險公司的能力并不能完全防范。
三、結論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保險公司上市是必要而可行的。上市的最終目的是增強保險公司的實力與競爭力,使得我國保險業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上市給保險公司帶來的最直接的收益就是能夠拓寬資本金融資渠道,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以提高承保能力、償付能力與國際競爭力。此外,上市還有助于保險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與經營水平,實現有效的信息傳遞功能和激勵約束功能。在以上收益都能順利實現之后,長遠來說,上市公司還可以通過資本運營,向金融控股集團以及大型跨國公司的方向發展。
論文關鍵詞:R&,D效率,高技術產業,大型企業,DEA方法
研發活動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源泉,其效率的高低不僅決定著這些產業研發經費投入的使用效果,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未來的發展。對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大型企業而言,尤其如此。因此,研究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的研發效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1.研究方法
R&D績效的評價方法主要有主觀評價法、文獻計量法、投入評價法、多層面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和數據包絡分析(DEA)等[1]。本文主要采用DEA方法分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研發效率,該方法在分析效率方面具有明顯的優點。(1)DEA方法無需假定輸入輸出之間的關系,僅僅依靠分析實際觀測數據,采用局部逼近的方法構造前沿生產函數模型工商管理論文,就可以對生產單元進行相對有效件評價,具有較大的靈活性。(2)DEA不要求所有的被評價單元采用同一生產函數形式,故它滿足“多元最優化準則”,每一個被評價單元皆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生產結構來達到效率最大化,而一般參數方法則追求“單一最優化”,相比之下非參數方法更符合實際情況。(3)對于無效單元,參數方法僅僅能說明無效程度即效率大小,而DEA方法不僅能計算出生產單元的相對效率,還可以指出無效的根源以及改進目標,給決策者提供較多的經濟管理信息[2]。
DEA方法中的Malmquist指數法在用于分解全要素生產率方面也具有明顯的優勢免費論文。首先,它不需要投入與產出變量的價格信息。一般來說,投入和產出的數據較易獲得,而要素價格信息往往不夠完善,該方法避免了價格的失真或不可獲得導致的困難;其次,它可以將全要素生產率分解成生產效率的變動和技術的變動兩個組成部分,這樣就能夠測算出效率和技術變動的情況工商管理論文,從而進一步分析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是緣于生產前沿面的移動效應還是效率提高的追趕效應;此外,它不必事先假設生產函數,從而減少了模型假設誤差的風險。
2.數據來源
按照數據選取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則,選取了1995-2007年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五個高新技術行業大型企業的研發數據,以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R&D經費內部支出作為輸入變量,以新產品銷售收入、專利申請數作為輸出變量,運用DEAP2.1軟件對其研發效率進行了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8》[3]。
二、相對效率分析
DEA方法可以在按規模報酬可變以及規模報酬不變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投入法中的規模可變的情況下,并通過多階段的方法進行的相對效率分析。
1.以行業為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分析
(1)相對效率
從綜合效率看,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三個行業的綜合效率達到了DEA最優(見表1)。其中,除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之外的四個行業純技術效率達到了最優;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的規模效率達到了最優;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表現為規模收益不變,航空航天器制造表現為規模收益遞增,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表現為規模收益遞減。
表1 行業相對效率分析
樣本次序
綜合效率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規模報酬
醫藥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0.887
0.896
0.990
irs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0.893
1.000
0.893
drs
平均值
0.956
0.979
0.977
注:irs, crs,drs,分別表示規模收益遞增、不變、遞減。
(2)投入冗余與產出不足
表2 行業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
行業
投入冗余
產出不足
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
R&D經費內部支出
新產品銷售收入
專利申請數
醫藥制造業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1434.639
56290.174
37.683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平均
1434.639
56290.174
37.683
從行業的角度分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中除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外,都達到了DEA有效(見表2)工商管理論文,即不存在DEA改進的余地。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存在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在產出既定時,應增加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1434.639萬元,或者在投入既定時,新產品銷售收入增加56290.174萬元,專利申請數增加38項,才能達到DEA有效。
2.以年份為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分析
從年份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研發相對效率有效年份為1995、1997、1998、2000、2004。根據DEA有效(C2R)既是規模有效也是技術有效的原理,對這五年目前的R&D投入來說,除非增加一種或多種新的投入,否則無法再增加產出量,或除非減少某些種類的產出,否則無法減少投入量。根據DEA理論的“投影”定理,可計算出使非DEA(C2 R)有效的各決策單元轉變為DEA有效的目標改進值(表3)。1996年在保持現有產出水平的前提下,應減少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43361.809萬元,同時減少R&D經費內部支出19206.876萬元,或者增加新產品銷售收入523012.716萬元,增加專利申請數77項,才可使決策單元的R&D投入績效轉變為DEA有效。在出現投入冗余和產出不足的年份中,新產品銷售收入冗余占全部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最大的年份為1996年,投入冗余占到了12.96%,,其次是2002年,投入冗余占比為3.65%工商管理論文,其余年份均在1%左右。也就是說,1996和2002年應大幅削減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才有可能達到DEA有效。對于R&D經費內部支出的冗余占全部R&D經費內部支出的比重最大的年份為1996,占比為2.19%,其次為2002年,其余年份占比都相對來說較低免費論文。因此可以看出,在1996和2002年出現了大量的投入冗余,應大幅度削減這些年份的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和R&D內部經費支出。對于產出不足問題,1996年和2002年出現了明顯的產出不足,尤其是新產品銷售收入。
表3 年度相對效率分析及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
年份
綜合
效率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規模報酬
投入冗余
產出不足
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
R&D經費
內部支出
新產品銷售收入
專利申請數
1995
1.000
1.000
1.000
crs
1996
0.278
0.524
0.531
drs
43361.809
19206.876
523012.716
76.290
1997
1.000
1.000
1.000
crs
1998
1.000
1.000
1.000
crs
1999
0.886
0.938
0.945
irs
8019.430
121932.234
3.399
2000
1.000
1.000
1.000
crs
2001
0.569
0.678
0.839
drs
3526.611
3273.362
229501.027
52.333
2002
0.153
0.369
0.415
drs
53837.601
48457.798
749082.579
100.822
2003
0.699
1.000
0.699
drs
2004
1.000
1.000
1.000
crs
2005
0.633
0.663
0.955
irs
1327.376
184607.76
23.359
2006
0.567
0.805
0.704
drs
10776.720
10581.807
168204.741
31.543
2007
0.211
0.455
0.464
drs
42849.723
36542.523
574193.639
87.532
平均值
0.692
0.802
0.812
三、影響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因素分解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效率malmquist指數的平均增長率為1.1%(見表4),這說明在13年間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效率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率上升了2.6%,除此之外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從時間序列來分析,2000年malmquist指數增長幅度最大,平均增長率為73.8%,1998年下降幅度最大,為44.6%工商管理論文,這可能成為全國malmquist指數增長幅度不大的原因之一。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malmquist指數波動幅度較大。
表4 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影響因素分解
年份
效率變化
技術進步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全要素生產率
1996
0.941
1.248
0.960
0.980
1.175
1997
0.907
0.618
0.939
0.966
0.561
1998
1.218
0.455
1.134
1.074
0.554
1999
0.950
1.614
0.945
1.005
1.533
2000
0.953
1.823
1.052
0.906
1.738
2001
1.033
1.255
0.966
1.069
1.297
2002
0.966
1.339
0.955
1.011
1.293
2003
0.892
0.712
0.904
0.987
0.635
2004
1.116
1.495
1.148
0.973
1.669
2005
1.093
0.617
1.051
1.040
0.674
2006
1.001
1.209
0.993
1.008
1.211
2007
0.822
0.984
0.940
0.874
0.809
平均值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注: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指數=技術進步變化指數×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規模效率變化指數。
我國高技術產業五大行業R&D活動的技術進步率平均增長了2.6%,全要素生產率平均增長了1.1%,規模效率平均降低了1%,純技術效率平均降低了0.4%。表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五大行業R&D活動取得了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小幅提高,但企業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出現小幅下降趨勢。五大高技術行業中,除了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R&D活動的技術進步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降低外,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器械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R&D活動的技術進步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都取得了明顯提高(見表5)。
表5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行業Malmquist指數
行業
效率
變化
技術
進步
純技術效率
規模
效率
全要素生產率
醫藥制造業
1.000
0.972
1.000
1.000
0.972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0.970
0.931
1.009
0.961
0.903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0.966
1.052
0.978
0.987
1.016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0.984
1.081
0.994
0.990
1.064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1.009
1.103
1.000
1.009
1.113
平均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三、結論
采用相對效率和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效率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其中主要是技術進步的貢獻[5],全要素生產率年度間波動幅度較大,反映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尤其是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甚至出現效率低下的現象。
參考文獻
[1]李軍.中國各地區R&D投入效率評估[D].重慶大學.2007
[2]師萍.科技投入制度與績效評價[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馬京奎,張為民.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4]盛昭瀚.DEA理論、方法與應用[M].科學出版社.1996
論文關鍵詞: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負責人,業績評價
一、建立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制度的背景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國有企業改革總體思路,并將其明確為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目標。現代企業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相互分離。然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最終也導致了委托問題的產生。國有企業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的組成部分,也同樣存在上述問題。那么,在如今的這種情況下,作為國有資產出資者代表即“大股東”定位的國資委應該如何正確的評價與考核國有企業的經營業績以實現出資人財富的最大化和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成了我們重點關注的問題。
對于經營性國有資產而言,沒有國企負責人經營業績的考核,也就無所謂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作為國有資產出資者代表的國資委,必須通過考核國企負責人的經營業績來掌握國有資產的收益和保值增值狀況,實現對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避免國有資產的流失。國資委對國有企業負責人進行的業績考核,是為了提高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責任心和積極性,從而促進國有資產運營質量和效率。其目的是要把國有資產經營的責任落實到企業負責人,對國有出資企業實現的國有資產經營目標進行考核。
二、相關的理論依據
(一)委托理論
信息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把整個社會經濟關系歸結為委托—關系。即在執行契約的過程中人獲得某種私有信息企業管理論文,而委托人無法獲得這些信息,導致人的行為對委托人的利益造成損害。國有企業出資者并不直接支配資本的運用,而是委托專門的管理人員在滿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決定其資本營運。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現象普遍存在的情況下,經營者的財務目標會偏離出資者的目標。為了充分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實現股東財富的最大化,需要構建一套完整的經營者激勵機制,而激勵機制的基礎問題就是業績評價。
(二)超產權理論
泰騰郎(1996)、馬丁和帕克(1997)等學者,以競爭理論為基礎提出超產權論(BeyondProperty-Right Argument)。超產權理論認為企業效益主要與市場結構有關,即與市場競爭程度有關。在競爭比較充分的市場上,企業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有顯著提高;在壟斷市場上,企業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改善不明顯。國有企業是一種適應適應市場經濟制度的產權安排,效率的決定與產權形態、組織形式無關,只與信息的充分程度有關,而信息是否充分,不是由產權決定的,而是由競爭決定的。競爭可以讓企業經營者的努力與努力程度更加充分公開,從而做到更有效的監督經營者。
因此,根據超產權理論的觀點,只有對國有企業負責人進行公開、公平、公正的經營業績評價,將其置于一個相互競爭的環境之中,做到透明考核,明確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責任,使國有企業負責人的努力成果和最終的考核結果相符,才能真正的將國有企業處于一個競爭的環境當中。如果沒有競爭,高效率企業的負責人和低效率企業的負責人都不會被淘汰,最終只會導致國有企業的停滯不前以及國有資產的流失,也無法實現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
(三)激勵理論
哈羅德·孔茨認為,激勵是指揮與領導工作的一項重要摘要把企業負責人的報酬和公司的經營目標聯系起來企業管理論文,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降低委托成本,最大可能的為股東創造財富。
三、我國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的現狀
2004年1月1日,國資委頒布實施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國資委令第二號)國資委按照此《暫行辦法》以出資人的身份對中央企業負責人進行業績考核。這一業績考核制度體現了:明確了評價主體是國資委———它行使國有資產出資人角色;考核對象是企業負責人;確定了“年度考核與任期考核相結合、結果考核與過程評價相統一、考核結果與獎懲相掛鉤”的制度規范;考核內容為年度經營業績與任期業績相結合。其中,年度業績核心指標為利潤總額、凈資產收益率;任期業績核心指標包括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三年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增長率等。中央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制度的全面推行,結束了中央企業負責人“有任命沒有明確任期,有職務沒有嚴格考核,薪酬同業績不掛鉤”的歷史,使業績考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了規范化和良性發展的道路。部分地方國資委也建立了相似的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度,從而擴大了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的發那位,促進了地方國有企業的發展。2007年1月1日正式實施新修訂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國資委第17號令)。該辦法中年度經營業績考核指標和任期經營業績考核指標中的基本指標都沒有變化,分類指標由國資委根據企業所處行業特點,綜合考慮反映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技術創新投入及風險控制能力等因素確定。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增加值將被引入業績考核。新的《暫行辦法》更加突出發揮業績考核在國有資產監管中的導向功能,注重把考核導向的重點放到提高目標管理水平、推動戰略管理、引入價值創造理念、提升可持續發展等能力方面。2010年1月1日又頒布實施了新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國資委第22號令)。年度經營業績指標仍然包括基本指標和分類指標,但基本指標有所變化,包括利潤總額和經濟增加值,正式將經濟增加值作為一項業績考核的指標。分類指標由國資委根據企業所處行業特點,針對企業管理“短板”,綜合考慮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技術創新投入及風險控制能力等因素確定。
四、我國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偏重財務指標,忽視非財務指標
一般情況下,財務指標無法涵蓋影響企業業績的所以因素,尤其不能涵蓋那些對企業業績具有重要影響卻又難以量化的因素。我國目前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企業財務報表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在企業會計信息發生嚴重異常的情況(如數據失真等)或受外部環境因素影響程度提高的情況下,如果只偏重財務指標,所得的結果必然有很大的片面性。此外,目前對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考核多以盈利能力指標為主企業管理論文,這會刺激管理者操縱盈利指標,比如凈資產收益率指標,在利潤總額不變的情況下,管理者有動機操縱分母,通過發行更多的債券和回購股票等方式,大幅提高凈資產收益率。財務指標過分依賴會計數據,容易引起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的不實。而采用非財務指標進行評價,可以從外部環境和非財務角度對財務指標評價結果進行修正和補充。
(二)考核程序不夠完善
考核指標確定后,如何科學地確定目標值是考核能否達到效果的關鍵環節。實際工作中,考核目標確定主要依據企業歷史數據,進行環比,并沒有真正與企業戰略、年度預算相掛鉤,更不用說向行業標準、國際標準靠攏。為確保完成業績指標,企業存在“雪藏”部分業績的可能性很大。此外,還缺乏嚴格的動態監管機制,對企業經營的具體過程缺少關注。企業經營業績考核不是目的,而是出資人履行權利,落實資產經營責任的一個重要手段。所以,考核不僅是對考核期經營情況算總賬,更要加強日常的動態監控,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做好企業經營業績動態監控,對于促進企業完成和超額完成目標,具有重要作用。
(三)考核體系不夠科學化
各地國資委對其管轄地區的國有企業都采取了統一辦法,統一考核的方式,但由于企業所處行業不同,規模不一,發展階段千差萬別企業管理論文,所有企業共同運用一個考核辦法,按照統一的考核體系和標準進行業績評價,很難做到合理科學的考核。處于不同環境的國有企業業績其結果的差異可能來自于行業差異,而不是管理者的經營能力和努力程度差異。如果國資委不區別所轄企業在壟斷性領城與充分競爭性領城的巨大不同,而以‘一刀切’的考核指標來獎懲,科學公正的目標肯定會打折扣?,F有考核指標容易出現“鞭打快牛”的問題,各個企業行業、規模、現實條件、市場環境和業務起點等都不一樣,但面臨的基本考核指標都是一樣的。實際考核的結果,往往出現效益好的企業因起點高而達到的績效得分不高、起點低的企業績效得分反而高的現象。
五、對國有企業負責人業績評價的改進建議
(一)對國有企業負責人業績評價改進的必要性
效用是指對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閑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滿足的一個度量,可以解釋一種經濟行為是否帶來了好處。國資委所轄的各個國有企業有其自身性質、所處行業以及競爭狀態等的差異,同時目前對國有企業負責人的業績評價基本上都采用了統一的考評辦法,缺乏差異化的評價,很多國有企業的負責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會有一些就職的偏向,導致一些沒有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出現了人才缺乏的現象。因此,國資委只有對當前的業績評價體系做進一步的改進,才能夠讓在不同國有企業中任職的負責人獲得的效用在同一條無差異線上,使其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獲得相同的效用,以遏制有的國有企業人才缺乏的現象,促進國有企業全面健康持續的發展。
(二)改進的建議
1、重視對非財務指標的運用
非財務指標可以彌補財務效績評價導致的短期行為,有利于實現企業長遠利益最大化。非財務指標的設定考慮了創新能力、競爭能力等與企業戰略密切相關的因素。同時,非財務指標受會計政策的干擾較少,也能夠更加順應現代經營環境的需要。非財務指標的外延比較寬,但大致可分為客戶、員工、市場、內部業務流程、創新、社會責任等方面。在對國有企業負責人進行業績評價時可以引入一些諸如市場占有率、客戶滿意度、員工滿意度、技術創新、社會生態環保等的指標,將其與財務指標相結合,才能對國有企業負責人的經營業績給出綜合全面、科學嚴謹的評價,克服國有企業短期行為。
2、完善對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考核程序
國資委應對國有企業負責人報送的年度經營業績考核目標建議值嚴格把關,了解是否存在低報目標值的現象。國資委在核定年度經營業績考核目標值的過程中,應根據“相同行業、相同尺度”的原則企業管理論文,結合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企業所處的行業發展周期、企業實際經營狀況等,對其目標建議值進行嚴格審核。此外,應加強對考核具體過程的監督與控制,建立相應的動態監控機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激勵被考核者超額完成目標。
3、促進考核體系的科學化
了解各個行業以及企業各個發展階段的情況是國資委對國有企業進行業績評價的前提,國資委在制定國有企業業績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應引入差異化業績評價的策略。在制定具體的考核方式時應當考慮被考核企業的特點、發展階段、戰略目標等因素,并結合行業的差異,建立能夠滿足不同需求主體、體現行業差異的多重權重的評價體系。與此同時,應明確規定每種具體權重指標體系的適用范圍及適用情況,并要求評價者在公布企業績效評價結果時,充分披露所采用的權重體系。
4、構建基于EVA的企業業績評價體系
現代企業制度下,要求建立一種符合資本效率有效發揮的新型激勵機制。即要在保證所有者財富增加的前提下,將價值創造的部分獎勵于經營者。EVA是經濟增加值的英文縮寫。它是公司稅后凈營業利潤與全部投入資本成本之間的差額,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它可以全面地衡量企業的經營業績,反應管理價值的所有方面,是為股東創造財富的關鍵驅動因素。目前新出臺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已在年底考核的基本指標中引進了EVA指標,使對國有企業的業績評價進一步的客觀化、合理化。各地國資委也應根據當地的情況積極的引入EVA指標,在對其經營業績做客觀、公平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以促進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參考文獻
【1】王化成.企業業績評價[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毛程連.國有企業的性質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分析[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3】國資委.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Z].2009,(12).
【4】徐敏.出資人視角下的國有企業經營業績考核體系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07.
論文關鍵詞:從百年大計看當前建筑管理中的項目控制
在施工項目工程工序的建設中,施工項目工程工序質量控制,是企業中最經常、最大量的質量管理活動,是企業實現百年大計和質量目標的基本保證。其實,施工建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想有效的控制工程質量,應該從影響工程質量的全過程進行工程控制。所以,在工程實施的全過程中,我們還應該認真總結出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以及施工單位的共同參與和控制的質管理經驗,探討更加科學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以確保施工項目工程工序建設的工程質量。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工作,從百年大計的角度,針對建筑管理中的項目控制問題談些體會和看法。
一、實施項目控制的必要性
項目控制是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得到的中間結果可能與預期目標不符,甚至背道而馳,因此,必須及時調整人力、時間及其它資源,改變工作方法,以期達到預定目標。如果這樣做仍不能奏效,就不得不調整或修改目標。這個過程就稱為項目的控制。我國基本建設中浪費現象十分驚人,由于建筑工程項目投資失控、工期失控、質量失控的情況相當嚴重,給國家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項目管理論文,因此加強項目控制對保證項目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作用。影響建筑工程項目目標實現的干擾因素很多,據國內外的研究資料表明,這些干擾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因素、材料設備的因素、機具因素、地基因素、資金因素、環境因素。在國內,一般認為人的因素對實現項目目標的干擾最大,如項目主管單位負責人用行政手段將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于項目,使項目失誤;或者工人技術水平低,文化程度不高,責任心差等。其次是材料、設備因素的干擾,如材料價格上漲,引起成本失控;材料供應跟不上,延誤工期;設備制造企業不履行合同,設備質量低劣;設備不能按時到貨等。如果我們能設法找到項目干擾因素,試圖預先控制中間結果對預期目標的偏差,就可以對項目實行主動控制。項目控制的主要內容是進度控制、質量控制和成本控制。 二、項目控制的主要內容
1、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施工項目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涉及生產人員人身安全的目標管理,應給予高度重視論文怎么寫。確定安全生產責任制是以制度的形式明確企業各級領導、各職能部門、各類人員在施工生產活動中應負的安全職責,是最基本的一項安全管理制度。近年,建筑企業安全管理的生產實踐表明: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責任制,使各級領導、各職能部門負起責任,建立健全安全專職機構,加強安全部門的領導,嚴格執行安全檢查制度,這是搞好安全生產有力的組織保證體系。通過制定安全生產責任制,做到安全生產“事事有其主,人人有其責”。每個施工項目應根據項目的性質、規模和特點,成立以項目經理為主的安全生產委員會或領導小組,并配備規定數量的專職和兼職安全管理員項目管理論文,做到按專業、崗位、區域等包干負責。同時隨著項目的推進開展文明施工競賽活動,做到有布置、有檢查、有考評、有獎懲。
2、合同管理
施工項目成本的控制,不僅是專業成本人員的責任,也是項目管理人員,特別是項目經理的責任。要按照自己的業務分工負責,圍繞生產經營這個中心開展工作。要建立以項目經理為核心的項目成本控制體系,實行項目經理負責制,就是要求項目經理對施工進度、質量、成本、安全和現場管理標準化全面負責,特別要把成本的控制放在首位。建立項目成本管理責任制,不同于工作責任,工作責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責任完成。如:單方面強調質量,忽視了成本;單方面做到供貨及時,但忽視昂貴的價格等。因此在完成工作責任的同時,還應考慮成本責任的實施,進一步明確成本管理責任,使每個管理者都有成本管理意識,做到精打細算。對施工隊實行分包成本控制,項目部與施工隊之間建立特定勞務合同關系,項目部有權對施工隊的進度、質量、安全和現場管理標準進行監督管理,同時按合同支付勞務費用,并確保工資發放到工人手上。
3、信息管理
由于施工管理的多樣性和多變性。各部門和單位需要交互的信息量不斷擴大,信息的交流與傳遞頻度也在增加,相應地對信息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施工管理中,目前采取的還是傳統的信息管理方法。信息從它的產生、整理、加工、傳遞到檢索和利用都是基于紙介質進行的。結果,在整個過程中,信息都在以一種較為緩慢的速度在流動。這往往影響到獲取工程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將各種信息化技術引入項目的管理工作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目前市場上有著各種各樣關于進度、合同、材料、預結算、工程資料等的項目管理軟件項目管理論文,通過這些軟件將項目部的各個職能部門變成一個端口,利用Internet將各端口相互連接并匯總到一個終端(項目經理)。即有信息的互通又有集中的管理使項目運行的每一環節符合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
4、進度控制
進度控制是指對工程建設項目的各建設階段的工作順序和持續時間進行規劃、實施、檢查、協調及信息反饋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是以周密、合理的進度計劃為指導,對工程施工進度進行跟蹤檢查、分析、調整與控制。進度控制的最終目的是確保項目動用時間目標的實現。為了工程項目有計劃地進行施工,需要制定進度計劃,并按計劃進行施工。計劃是組織或個人為達到即定目標制定行動方案的過程,是對將要進行活動所做的事先安排。也就是說,控制是在項目進展的全過程中,定進度計劃,并按計劃進行施工。計劃是組織或個人為達到即定目標制定行動方案的過程,是對將要進行活動所做的事先安排。對于工程進度,項目管理中主要是督促承建單位,在開工前按合同要求,安排整個工程的進度計劃,檢查其合理性。在以后的施工過程中要求承建單位按季、月安排實施計劃,檢查其執行情況,與此同時對原材料、設備、勞動力的實際情況也給予充分的注意,及時掌握其動態,當發現某一環境脫節時,除在有關的人員參加例會上加以闡明外,同時還應及時向承包單位計劃部門及至上級計劃部門提出,以便采取補救措施。因此,承建單位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從最初的報價到項目竣工、驗收,應始終抓住計劃這個環節,對項目進行全過程的進度控制,以實現合同對項目建設的進度要求。 5、質量控制 項目的質量控制項目管理論文,是為了確保實現合同商定的質量要求,質量標準而采取的各種預防措施論文怎么寫。建設項目的質量不僅僅取決于施工質量,而且還取決于勘察、設計質量、材料、設備的質量以及項目投入使用過程的質量。因此,它是由建設全過程中各階段質量組成的一個整體概念。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都有質量控制的任務。 6、成本控制
在施工階段,應充分運用企業自身優勢盡量提高經濟效益,以取得最大利潤。施工階段資金需求投入量、資金籌措、資金分配等方面應有計劃、有措施地協調運作,努力達到合理穩妥地控制投資。項目部相關部門應充分了解工程單價或總價的構成,掌握施工中的資金流動。施工過程的資金運動不是資金簡單地循環和周轉。在施工過程中,資金不僅發生價值形態的變化,而且發生價值量的變化。從成品資金的形態最后轉變為貨幣形態—最終結算和支付。在流動資金形態轉變中分離出利潤,給工程帶來生產能力,通過工程運行獲取收益。
7、組織與協調
組織協調是指在一個工作系統內,通過信息交換、會議溝通、函件往來、感情聯絡和研究討論等方式,消除系統內機構運行產生的矛盾、問題和障礙,確保系統內各個組織機構能夠正常運行的手段。利用會議進行協調。工程例會是進行協調的重要方法,參加會議的各方對工作的前一階段工作進行總結,對下一階段的工作進行安排。除例會之外,專題會議也是協調的方法之一。
項目管理是一門復雜的綜合性的工程管理,也是一門特殊的學科,是古今建筑業的結晶,其形象狀態從古代人居住的石穴、草房過渡到當今的高樓大廈以及地下建筑。施工管理科學在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的積累中不斷的得到發展,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工程建設管理者應不斷積果經驗,學習高效的管理技能,努力實現項目管理的科學化。
參考文獻[1]陳恒.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太原大學學報.2006(01) [2]吳向東.鐵路施工企業成本管理新理念—戰略成本管理[J].2002(01) [3]王生謙.施工項目成本管理初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04)
1.資產減值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間
企業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它們就會采取盈余管理的行為,以此向社會投資者展現企業的良好經營數據信息。雖然我國會計準則對資產減值做出了相應的規定,但是目前會計準則仍然允許企業進行一定的盈余管理:首先企業資產減值跡象的認定存在主觀性。我國相關會計準則等明確規定了企業資產減值的跡象說明,但是畢竟對企業資產減值的描述與認定是依靠會計人員的判斷,因此當企業出現資產減值跡象時,企業管理者可以要求相關人員對出現的資產減值跡象不做處理,以此保持企業理想的盈余情況;其次信息不對等給盈余管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間。在資產市場中,由于社會投資者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等,因此導致企業往往會利用信息不對等因素對某些會計信息進行隱藏和掩蓋,以此實現自己的目的。
2.盈余管理推動了資產減值的發展與完善
我國資產減值理論發展起步相對比較晚,從1992年資產減值制度的建立到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我國資產減值的理論與制度在不斷地完善與發展,尤其是新的會計準則對理論上遏制企業運營資產減值準備操作利潤的行為,使得我國資產減值會計越來越完善,因此盈余管理與資產減值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
二、企業通過資產減值操作利潤的動因
盈余管理主要是企業管理者在不違背會計準則的前提下,在會計核算以及其它會計事項的評估上,進行利潤調節實現對自己有利的結果。良性的盈余管理能夠起到促進企業發展的目的,而惡性的盈余管理則會給社會造成惡劣的影響,影響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通過對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分析,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盈余管理對企業的利潤進行調整,以此達到自己的私有目的。惡性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企業通過資產減值準備對企業的利潤進行操縱。
根據相關文獻研究,企業通過資產減值操作利潤的動因主
要是:
1.融資動機
隨著企業之間的不斷競爭,如何獲得更多的融資是企業在市場生存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而外界對企業進行融資的前提就是要分析企業的盈利水平,因此企業為了獲得外界投資者的關注,并且取得他們的融資支持,企業就會采取資產減值的方式提虛高企業的利潤,讓外界認為企業的盈利水平比較高。比如企業針對債務性融資,企業就會采取比較謹慎的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以防止資產規??s水和經營利益出現較大的波動。
2.績效業績粉飾
績效動機主要是企業為了美化自己的經營數據而采取虛假采取信息的動機??冃訖C是企業通過資產減值進行利潤操縱的主要原因,以上市公司為例,上市公司為了得到配股增資的目的,上市公司為了滿足“上市公司超過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最近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的要求,上市公司就會采取利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手段調節企業的利潤。另外當上市公司連續三年出現虧損之后,其就會面臨被取消上市資格的風險,因此上市公司為了保留上市資格,它們就會采取資產減值準備實現虧損轉換。
3.夸大損失的動機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面臨經營虧損的現象出現,而一旦出現經營虧損,尤其是當出現因為經營管理者的錯誤行為而導致企業虧損之后,企業管理者就會采取資產減值的方式實現對企業虧損的說明,以此將自己的行為脫離出來。企業為了實現自己的私有目的,比如私營企業為了少繳稅,他們就會采取資產減值的方式,降低企業的盈利,鼓勵夸大企業的損失,實現企業管理者的私有利益。
三、規范企業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的對策
1.完善資產市場機制
隨著企業間競爭的不斷加劇,企業資產價值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市場價格體系,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資產市場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準確的反映出企業資產的公允價值,保證企業資產發生減值時能夠及時計提減值準備,并且為資產減值準備提供具有的數額參考,所以我國要建立完善的資產市場機制,一方面我國政府部門要發揮監督職能,積極利用監督職能對企業的資產價值進行確認。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完善的資產評估體系,通過對資產的科學評估,降低企業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以此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財務管理論文范文一: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創新研究
由于國內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長,對現代企業的生存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同時也為現代適應市場經濟供需調整、不斷提高自身的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判斷企業的經濟水平和經營策略是否科學合理的過程中,不能夠僅僅依據經濟收益的片面提高做出企業價值提升的認定和判斷。如果沒有健全的財務管理運行機制對企業的資金成本、收入支出費用額度、開發投資等經濟活動進行監督或預測,則容易讓企業遭遇到財務風險隱患,為了更好地提升企業的經濟實力,需要加強經營策略管理并建立全面的財務管理機制。
一、國內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現狀分析
國內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市場經濟的建設,在此過程中,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方向從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向現代財務管理科學機制模式轉變。前者財務管理的方式方法僅僅指對財務項目的集中管理和統一運作,而忽視了財務管理工作對企業生產經營決策、投資開發新型項目、預測或者估算財務風險隱患等財務功能手段。在現今的經濟時代中,公司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企業的建設過程中需要信息技術和科技力量的支持,需要國家政策的調整和幫助,以實現企業內部的組織管理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需要不斷優化人力和物資資源在企業中的合理分配,避免企業沒有目標、沒有計劃的片面追求經濟收益的增長,避免企業為了謀求自身發展不當籌資舉債經營,將企業帶入財務風險當中。國內很多中小型企業公司在發展建設中不同程度上面臨著可利用的資金成本有限,需要通過其他方式籌集資金拓展企業的經營規模,但是落后的財務管理手段又限制了其在舉債經營競爭中的優勢發揮。此外,很多企業的領導決策者沒有科學的財務管理理念仍然比較落后,或者因為素質能力的落后,造成了企業在財務管理制度上的欠缺,財務管理措施存在多種不合理問題,導致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混亂并且缺乏規范秩序監督。在現實情況急劇變更的現代市場管理中,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應當將市場變化的外部環境因素和企業自身的財務管理機制建立結合起來,利用先進的財務管理理念和財務管理科學管理模式的建立,順利實現現代企業在財務掛管理體制上的改革創新?,F代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的改革創新,應當注重將信息數據收集與分析工作,建立科學現代的信息化財務管理系統,加強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的數據信息收集、分析和共享。經濟全球化發展使得社會必將趨向于多元化發展,與此呼應的財務管理也迎來了新的挑戰。時代的快速發展,信息的快速傳播使得傳統的財務運作系統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信息多元化的增加,必然使得財務管理也會接收到更多的信息,財務管理不僅要對企業負責也要對社會承擔一定的責任。因此財務系統必須要創新,這樣才能給跟上社會的發展步伐。
二、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建立
現代企業在財務管理系統建立的過程中,需要對財務管理的有關要素和主要內容進行分析,增強財務管理系統中的核心環節,確定財務管理系統的運行目標和制度規范,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管理:一是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運行目標?,F代企業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變化規律,需要在財務管理工作中融入創新要點,明確企業的財務管理機制的最終目標并貫徹始終,讓計劃目標引導現代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方向,決定企業財務管理的具體方法和實施策略,保證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與企業的長遠發展目標保持一致。在財務管理系統運行目標的確立的過程中,不能片面將經濟收入和利潤水平作為財務工作的首要目標,而忽視了企業發展中其他重要的要點,例如對企業的精神文明建設與宣傳、企業文化中的人文理念及對企業員工權益的維護、企業需要對社會建設投入的貢獻和力量等等?,F代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中應當包括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將企業工作人員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結合在一起,為員工的合法權益保護提供全力支持,實現企業發展目標和員工發展需求的完美結合。二是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系統中的融資目標。企業在實現自身發展的進程中,在設定長期發展規劃的過程中,需要根據自身經濟情況和財務管理的需求進行適度的融資活動。融資活動的目標出于拓展企業生產經營規模、投入新產品、新科技的研發、尋找合作開發的投資項目的等目標,加強企業的經濟建設并提高企業經濟活動的質量。由于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保守、落后的缺陷,現代企業需要適應國際、國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對資本籌集的方式作出調整和變更,促進企業在經濟力量和發展潛力方面的提升,為現代企業爭取到更多的發展機會和發展空間。三是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系統中的風險管理。受到國際經濟變化的影響,國內市場的中也出現了經濟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在加強企業技術革新、調整管理經營策略的同時,還需要看到市場經濟中存在的風險隱患和不安定因素,為了更好地為企業的經營活動提供幫助和保護,財務管理系統中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功能即是財務管理風險預警估測功能,其核心功能是監測企業的經濟活動中可能將面臨的財務風險隱患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法予以排除,為現代企業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助力。
三、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創新要點分析
一是現代企業財務管理中的專業人員能力培養。在市場經濟增長方式出現變化的今天,現代企業需要重視對財務管理人員職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通過技術人才能力的提高實現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實現對市場經濟發展速度適應和發展水平的跟進。所謂的財務管理專業人員不僅僅應當具備財務管理的思想認識,也應當擁有豐富的財務管理知識儲備,熟悉財務管理方面的國內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指向,也了解國際財務管理的先進理論和科學方法,了解國際上通用的財務管理法律條文,最后還應當具有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職業精神。二是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組織結構創新要點。從國內很多企業的現階段財務管理工作來看,其中為數眾多的企業在財務管理中組織結構設置不合理,或者管理人員和職能分配過于死板,缺乏靈活調節的功能;或者財務部門組織管理中的缺乏科學管理理念和認知;或者財務人員之間的職能權限劃分不清,影響了財務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三是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資源優化配置?,F代企業的發展建設過程中,應當看到并重視財務管理系統的作用和功能性,實現人力、財務資源在財務管理中的科學有效分配,提高財務管理工作的作用。綜上所述,在經濟市場中產生并確立的現代企業的組織建設,需要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指導,重視財務管理機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與功能,在財務管理系統中明確財務管理的運行目標、融資目標和風險管理目標,從財務專業人員能力培養、財務管理組織結構創新等方面加強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建設。
財務管理論文范文二:高校財務管理制度的缺陷及對策
隨著新時期綜合條件改變,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水平要不斷提升和創新,逐漸改變傳統財務管理理念,提高自身風險意識,建立正確的財務觀,推動財務工作水平的有序提升,保證高校資金使用效率。
1高等院校財務管理制度缺陷分析
1.1責任、權力、利益不統一、難落實
首先,就現階段高校財務管理狀況來看,在其財務管理制度執行期間還存在責任、權力、利益等三方面不統一的現象,使得在日常工作中一旦出現問題,就開始互相推諉,由于這三方面失衡,使得制度不能有效實施和執行。其次,由于目前各高校不具備完善的經濟財務制度,使得制度在實施方面存在缺陷,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沒有建立完善的獎懲制度,雖然高校設置了相應的監管部分,但責任的分散性、不明確,在一定程度上到了問題出現難追究責任或沒有人負責的現象。
1.2資源配置不合理
高校自身資源是其辦學的基礎,而實際上高校沒有對各項資源進行重視,比如人力資源及物質資產等有形或無形的浪費。而從財務方面來說,在對物質資產進行管理的過程中,還存在重視現金管理,輕視資產管理;重視教學設備的購置,輕視對設備的有效使用;重視實際占有資產的多少,輕視相應資產的有效流通等現象。雖然高校開始重視對資產的管理,并逐漸走向正規化、有效化,但在制度制定和實施方面還存在很大不足。例如,資產實際所有權和經營權不統一、資產在實際應用和收益方面上分配不均衡等。
1.3高校經費來源渠道單一
在計劃經濟體制背景下,高校資金來源都是由國家財政部門撥款,而隨著我國經濟模式的轉變,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使得高校經費來源逐漸趨向多元化,高校經費由原來的依靠國家進行撥款逐漸向財政補助及學生繳費方向過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高校經費收入的穩定。但從整體上來看,高校經費還是相對緊張。加之市場由原來的賣方市場逐漸向買方市場過渡,人才競爭及生源競爭已成為現階段的必然趨勢。但是高校財務管理依然使用原來的管理模式,缺少在資金籌措和經營方面的意識,也沒有感受到相應的財務風險和行業競爭壓力。
1.4核算制度及控制機制不完善
首先,就現階段實際情況來看,各高校還沒有構建起完善的核算制度,使得高校在對教育成本進行核算時,財務會計工作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其次,高校成本控制機制不完善,教育成本比較、分析不能有效實施,無法對教育成本加以控制,制度上的欠缺,使得高校在預算、教育經費支出及內部審計過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成本控制機制不完善。
2提升高校自身財務管理制度水平的有效對策
2.1完善管理體制
對管理體制進行創新,引入市場管理手段與原則,不但可以不再受計劃經濟影響,還能使高校更具辦學活力及競爭實力。從體制上將高校的管理職責和地位加以明確,建立新型的管理體制,從以前的政府控制型轉變成政府監督型,這成為如今財務制度和大學制度的一個創新基礎。只有不斷調整和完善管理體制,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財務管理水平。
2.2根據市場經濟的實際需求制定財務制度
完善、健康的制度環境,能有效促進財務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推動高校財務水平的穩定提升,確保高校辦學效益水平,這不僅是滿足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實際需求,也是今后高校發展建設的必然趨勢。因此,就要根據實際情況,構建一種切實有效的制度機制,同時,制度質量中的關鍵所在就是為制度創建最為合適的制度環境。因此,現階段高校財務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欠缺都表明,必須完善高校內部和外部的環境,才能給其財務制度的執行打造良好環境,推動高校發展。
2.3創新財務管理理念
想要提升財務管理水平,就要對其觀念進行更新和創新,保證其觀念的前沿性,提升高校資金利用效率與效果,推動高校辦學目標的實現。近年來,隨著高校財務風險的增加,想要走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就一定要進行辦學創新。增強自己的創新功能,將以前那種不計成本的財務管理理念和模式加以廢除。高校內部是一個非常繁雜的組織系統,任何一個部門都有他們經營的資產,并且還創造著一定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所以學校自身要創新財務理念,保證其理念和高校發展需求相統一。
2.4完善成本核算制度
高校財務制度、會計制度、事業單位制度組成了高校成本核算制度,因此,要進一步了解高校教育成本的內容,不斷深化和改革核算體系,使其逐步趨向成熟和完善,保證其成本核算滿足高校發展需要。同時還要完善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機制,有計劃、有目的性地拓寬其資金來源,推動高校發展和建設。
成本管理論文2700字(一):施工企業責任成本管理與市場競爭力探討論文
摘要:現如今,城市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各大市場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在這種形勢下,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的同時合理的控制成本是建筑企業發展的重點研究內容,也是提升競爭力的主要手段。一般情況下,在各種建設項目的開展過程中,通常使用責任成本管理方法來實現資金的控制,為了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目標,企業應嚴格遵守國家相關規定。本文在對當前建筑施工企業工程項目責任成本管理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提高項目責任成本管理水平的方法。
關鍵詞:施工企業;責任成本管理;市場競爭力
一、前言
建筑施工項目具有施工周期長、花費資金量大等特點,要想確保資金使用的正確性,就必須實施責任成本管理措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為企業爭取更大的利潤空間。為此,企業應根據建筑行業的發展要求,對責任成本管理體系進行完善,必要時可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管理理念,將其與本企業的實際管理內容相互融合,要勇于創新,將其貫穿于企業施工項目的整個實施環節當中,在為人們提供更好的建筑服務的同時,義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二、建筑施工企業工程項目責任成本管理問題
1、責任成本管理體系不完善
目前我國工程項目進行責任成本管理時,缺乏靈活性,項目部未能根據自身的人員配置、任務結構、組織模式等應用操作性強、合理性高、科學的管理制度,僅僅照搬套用其他項目部或是上級部門的管理方法,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同責任中心與職能部門未進行有效的交叉管理,盡管不同責任中心或職能部門明確了自身的職責與相關人員的責任,但是大部分責任中心與職能部門并未進行有效的交叉管理,因而造成總成本偏高,出現浪費的現象。最后,企業本級機關并未親自參與控制管理責任成本,而是將權力下放到項目部,降低企業的整體控制力。
2、管理費用責任管控缺失
各項目部并未審慎對待各項費用開支,由于管控的缺失,存在開支隨意的情況。有些并未有計劃地使用辦公費,未能合理地控制差旅費,在出差的過程中選擇豪華賓館與飛機等高消費的支出,并未參照規定,肆意濫用業務招待費,有時內部人員選擇比較高檔的酒店用餐,造成浪費。
3、責任成本分析不全面
工程項目標前責任成本測算不充分,不重視標前責任成本測算工作,承攬項目質量不高,仍有承攬虧損的項目、風險較大的項目和墊資的項目。在實際責任成本核算工作過程中,各項目部更為重視與鋼筋加工,混凝土生產等主要責任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卻并未基于整體角度去考慮,審慎核算目標責任成本,因此,得到的信息很難用于責任成本分析,也很難為責任考核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各項目部并未全面深入的分析責任成本,未能對責任成本進行合理的研究。由于未能做好前期核算工作,分析時就缺乏資料的支撐,而且由于責任成本分析方式不恰當,并未針對工程安全質量、管理成本、臨時工程、設備使用等進行合理的分析,也沒有將其與技術方案、質量、安全進度等掛鉤,所以就出現了嚴重的責任成本失控問題。有些部門針對責任成本進行分析,不過其分析也缺乏綜合性,并未結合資金成本以及當期收入等全面剖析研究,成為對責任成本控制成果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當出現問題后,也并未結合工作標準與崗位職責進行整改,具體責任人很難追溯整改結果,判斷整改效果。個別負責人即便在問題出現后,也未及時進行全面的責任成本分析,只是簡單地將分析結果當做動態指標反映給相關人員,并未分析相關數據的深層意義,責任成本管理工作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相關問題的價值也未能得到深入的挖掘。
4、責任成本管理運行機制不足
工程項目部在責任成本管理運行機制上,以全員績效考評為終端的責任管理機制有待進一步落實,主要表現為項目成本責任“二次、三次分解”難以有效落實,崗位績效考評與成本責任的量化尚未有效對接,企業薪酬制度的變革對激發各個層面員工創效積極性的作用仍然不夠。在責任成本的考核方面,獎懲不明,獎罰措施不恰當不對等的情況普遍存在。
三、建筑施工企業工程項目責任成本管理優化措施
1、健全責任成本管理體系
施工企業需要落實各部門的責任,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進行有效的監管。由A公司負起主體責任,對項目上交款總額等進行嚴格核對,重視不同流程的責任成本管理與檢查監督工作;為了強化責任成本控制工作,工程項目必需要嚴格落實管控職責,實現公司責任成本目標。其他各部門也需加強監管意識,由項目經理負起主要責任,嚴格監督各業務部門的工作執行情況,逐步建立健全流暢、嚴謹、高效的管理機制。需要重視工程項目施工生產的所有細節,在技術、質量、安全、材料、設備等責任成本方面進行審慎的管理,使責任成本管理工作能夠全方位、多維度的進行。加強責任成本管理體系的靈活性與彈性的建設,結合實踐經驗與歷史總結做好備案。在確保能夠連貫控制整體流程的過程中,使各部門積極參與進來,團結協作,重視管理交叉環節。
2、加強工程項目責任成本管控力度
首先,項目部要對工程數量嚴加管控,確保整個項目建安成本始終處于可控狀態。要從源頭計劃部門計價結算上做好管理,杜絕因計價超量放大成本的現象。其次,要高度重視材料成本的管控問題。工程項目部從材料采購流程的起點抓起,在進場材料的審核把關要嚴格。用量上的控制對于材料成本來講也是很關鍵的,尤其要對砂石料、鋼材、水泥等大宗材料采購進場做到賬實相符。最后,項目部要對機械使用費管控到位。項目部機械使用費在整個項目成本中占比僅次于材料費,做好機械臺班管控可以有效降低相關責任成本。
3、健全項目責任成本考核體系
工程項目部責任成本體系主要由集團公司、工程公司、項目部、施工隊(工區)、施工班組五級構成。需要考核的主體主要是工程項目部、直管項目部、一次性指揮部。針對前者進行考核時,主要分析的內容是綜合收益、管控效果、施工進度、現場文明施工、工程質量、安全措施費使用情況等,考核周期為一年一次,考核后要進行通報,并且將其關聯到年度績效當中。針對后兩者進行考核時,主要分析其經費控制、履約創新、開源創效等情況,考核周期需要結合任期考核與年度考核進行綜合評價。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下,企業應順應時展的要求,對原有的責任成本管理手段進行創新,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實現對企業物質成本和非物質成本的全面管理,實現企業戰略目標。
成本管理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基于房地產工程管理與項目成本管理的探究論文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在農村的人選擇住城市,住房需求急劇增長,同時在城市居民經濟水平和物質物質生活追求的不斷提升的情況下,極大地推動了房地產市場需求的大幅提升,同時,伴隨著農村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建筑工程也逐漸增多。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房地產行業在獲得更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面,要在眾多房地產企業的競爭中生存下去,必須提高其技術水平和質量管理控制水平,另一方面,又必須保證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所以,房地產企業必須要保證工程管理與項目成本管理的科學化、合理化、系統化,以提高企業產品的質量信譽與經濟效益。
關鍵詞:房地產工程;工程管理;項目成本管理
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水平的進步,城市化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其建設進程也持續加快,大量的建筑項目開始涌現,使得建筑行業由此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房地產業是從事建設項目投資開發的企業集群,在現代房地產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房地產企業要想實現市場競爭力的提升就必須要做好工程管理和項目成本管理,其也是保證房地產企業實現經濟利潤最大化的基礎,如此才能夠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結合我國現階段房地產工程管理和項目成本管理重難點問題提出了一些優化建議。
1關于房地產工程管理與項目成本管理
事實上,房地產項目的工程管理是屬于貫穿整個房地產項目的周期性工作,其工程項目管理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了房地產項目開發、工程項目設計與規劃、項目施工管理、工程項目驗收等等。房地產項目工程管理主要是面對房地產工程和城市規劃區域的開發管理,通過房地產企業對項目區域內的設計、提供的人力、物理以及資金等方面的合理化整合與配置,通過科學化的項目運行流程結合現代化的管理理念與方法實現建筑項目用戶需求的滿足。事實上,地產項目工程管理是將項目開發、設計、施工、投入使用的全過程管理,涉及城市管理部門、政府部門、市場需求、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用戶、資金等各個方面的協調與管理。其工作重點在于對外部環境、內部各部門的協調,構建出科學化的協調機制,以保證整個工程項目的周期處在良好的管理控制當中,其能夠有效保證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以及成本控制,確保房地產企業的價值體現[1]。
房地產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主要的內容包括成本規劃、成本計算、成本控制、業績評估。成本規劃主要是很對房地產項目設計階段的成本思路與總體要求,需要結合項目效益目標和項目方案實際進行成本的預算規劃和設計。成本計算是需要借助計算軟件與相關技術進行項目成本信息的分析,實現成本預算的預判。成本控制主要是根據工程項目的整個實施過程進行成本調整和控制,實現成本降低的目的。成本業績評估是針對整個工程項目中成本規劃、成本計算與成本控制結果的有效性、科學性分析與結果反饋,并形成實際的數據報告。成本管理工作是企業實現發展效益和未來效益目標的重要基礎依據。因此,各部門必須要具有極高的成本管理意識和節約意識,真正做到節能降耗,進而提升房地產企業的經濟利潤。
2房地產工程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及優化措施
目前房地產工程管理過程中在其前期的成本規劃中表現出一些問題,在用戶需求方面和市場變化方面的掌握與控制出現一些不足,特別是早期規劃的準備與詳細計劃方面,這就導致了市場消費定位產生了偏差,同時其由于數據分析和決策時間上對時間成本方面有了很大的浪費。此外,房地產項目工程管理的機制方面也表現出了不健全的問題,很大的原因在于對項目管理認識上的不足。大多數的房地產企業受到傳統管理思想和小規模時期簡單管理模式的影響,對工程管理的模式和方式仍沿用傳統方法,嚴重缺乏創新思維,使得管理機制方面出現了較大的問題,致使工程管理當中缺乏對工程進度和成本的有效管理控制,由此也引起了工程無法按時交工,成本投入過高,管理成本增大,經濟效益降低的情況[2]。
要想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要切實的加強房地產公司的內部管理,首先從項目開發前期的規劃管理入手,全面的優化項目開發的規劃管理,做好各項市場調查和市場調整,細致的分析成本投資和實際的項目需求以及市場動態變化規律,通過調查和細致的分析,全面掌握市場信息,實現對風險的有效控制。另外,針對設計過程也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相關流程,從各方面考慮和分析項目的各項影響因素,并根據設計方案做好工程項目的預算工作,實現全面可控的前期工程管理體系的建立。針對管理機制的問題首先要以原有制度基礎上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優化,制定和補充相關的規章制度,明確劃分崗位職責,依據企業內部工作情況制定合理的考核機制,從根本上實現管理機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做好房地產工程招標成本控制
在具體進行項目招標期間,需要房地產方始終秉持公開公正的原則,做到誠信招標,相關工作人員要做好信息數據的收集整理,認真分析信息數據,具有綜合各種有利價值信息的意識。同時,還要深入分析工程造價的不同因素,以此為標準制定招標投標的文件。在招標投標期間,通過合理的低價獲得相應的開發權;并且還要重視施工合同的管理,進而控制建設的質量,掌握建設的進度,促進費用控制的有效性。在簽訂合同期間,要以不同的合同內容為基礎,明確協議條款,如果合同中所涉及費用較多,一定要進行明確的約定,例如規定工期、設置階段性目標、工程款結算、違約爭議處理等方面[3]。
4房地產工程項目成本管理的問題及優化措施
目前房地產工程項目管理過程中成本管理的問題主要在于管理人員和施工人員的成本控制意識較為匱乏,其一是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的問題,其二是人員的專業素質問題,這些都對成本管理和有效控制效果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很多房地產企業并沒有形成成熟的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這對于具有極高復雜性的房地產工程項目來講,縮小了成本管理限制力度和覆蓋范圍,而且使得成本投入沒了節制。并且很多企業并沒有設立相關的監督管理制度,這就不可避免的使得企業資源出現浪費的現象,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投入,甚至還有企業存在成本虛報的情況。
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責任意識是保證成本管理和有效控制的重要載體,專業水平和意識水平方面是執行力和自控力的基礎,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責任意識才能夠增強管理效果和管理效率。因此,房地產單位首先要制定科學健全的管理制度,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使其成為成熟的管理體系,尤其注重施工過程中的成本控制,例如安全防護和安全風險識別以及材料質量的嚴格管理。其次是要全面施行持證上崗,對施工人員的專業素質也要做到嚴格監督,定期進行專業化培訓,以提升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責任意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