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51: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科技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利用生產基地的發展,為農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科技服務,從而使農民與企業的利益關系得到協調。其次是以農資生產廠家為主體而實施的農資推廣服務模式。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的農資生產廠家應該要將自身的經營方式加以改變,改變原來間接供貨的經營方式,應該實行直接供貨和間接供貨相結合、推廣服務于經營銷售相結合的經營方式,對農資產品進行多方面的宣傳,直接將生產資料提供給農民。最后是專業合作組織或者是各種協會推廣服務模式。我國各個城市擁有種類不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有銷售服務業、加工業、養殖業、種植業等。各類專業合作社應該結合其自身生產和經營的具體需求,規定產量和質量的尺度,實施配套的生產技術規程以及規范性的生產寫入章程,利用簽訂生產合同以及交納合同定金等措施。對單方的合法好處進行維護。
2實施標準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
首先是應該推行五個統一的種植業標準化推廣服務模式。對于一些基地生產的農產品,需要將完善的生產技術規程制定出來,將每一個生產農產品的環節都歸納到標準化管理的軌道之中。基于這一前提,從測速室、基地標志牌、生產技術規范以及檔案管理等方面,對當前現有的種植業生產基地做出進一步的規范,并使其更加完善化,實施五個統一的種植業標準化推廣服務模式,五個統一主要包括:統一收購銷售、統一質量檢查、統一技術規范、統一配送農資、統一供應種苗等,同時還應該加強監督和檢查的力度,避免在市場中流入一些違規的農業投入品。其次應該推行五個統一的畜禽標準化推廣服務模式。禽畜標準化中所包含的五個統一主要指的是統一屠宰、統一防疫、統一用藥、統一飼料、統一供苗等。在出口禽類的包裝袋、宰殺禽畜前的獸醫檢查、禽畜宰殺鑒定、加工車間、換裝間、飼養場以及禽畜所食藥品等各個環節,都要將生產標準化系統以及追蹤產品質量系統有效的建立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保證禽畜的全程質量,才能夠促使禽畜產品提高其在市場中的競爭性。再次應該推行“五四三二”大豆標準化推廣服務模式。這種五四三二的標準主要是指:利用五個統一對農場進行管理,即統一用藥方法、統一用藥時間、統一采購農藥、統一配備相關技術人員、統一成立統防統治專業隊;對于一些種大豆面積達到30畝的大戶應該實施四控制,即控制防治時間、控制農藥采購、控制種植品種、控制豆田選址等;對于一些連片豆田且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00畝以上的,應該實行三到地頭,即配藥到地頭、技術培訓到地頭、配置水缸到地頭等;對于一些比較分散的種豆戶,農技員應該堅持兩上門的原則,即送技術和送藥上門。最后是科技園區孵化型服務推廣模式。我國的農業科技示范園是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業科技推廣有效結合的產物,它應該是試驗農業新品種和示范農業新技術的基地,是繁育優良種苗和種子的基地,是進行農業科技培訓的基地,是農業機構進行生產和經營的基地。科技園區應該具備科技教育、技術培訓、示范推廣以及引進技術等綜合功能。在我國各個城市中建設農業科技推廣示范基地,能夠促使農業科技體系變得更加具有規范性,同時也能夠為農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為農業科技產業化發展建立經驗模式和典型樣板,從而有效地培育出一批科技競爭力強的先導型企業。
3結語
通過提前調研,了解當地技術問題和技術需求,決定培訓內容。有的培訓內容是按照項目要求,如新品種推廣,培訓人員主要講解新品種生產性狀、栽培技術、適應區域等;有的培訓內容只是大概范圍,如在講解水稻病蟲害防治時,培訓專家應根據當地病蟲害流行情況,側重講解典型病害,有針對性和時間性。2014年秋季長江下游地區多雨寡照,在農業科技培訓工作中應注重講解水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的防治。
2培訓準備
2.1材料收集
確定培訓主題后,圍繞主題收集相關素材,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選擇題材要豐富,從多視角說明講授內容,有成功經驗,也有失敗教訓;有試驗,也有對照,等。盡量利用提前調研收集的當地資料題材,更有針對性、真實性、親和性。
2.2相關知識整理
培訓是授課老師對相關知識的一次梳理,也是一次學習交流的機會。授課老師要認真整理相關知識,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氣候、病原、土質、地域等,知識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必須切合實情,立足實際。農業科技源自田間地頭,也發展于田間地頭,最終服務于田間地頭。每次科技培訓,都是對授課老師農業技術的檢驗,也是接觸實踐的機會。授課老師要重視每次培訓,圍繞培訓內容,充分準備須要傳授的相關技術,多查資料,多驗證,未成熟的技術不推廣,有爭議的方法不宣傳。對農戶負責,對職業負責。
2.3演示文稿制作
演示文稿制作是授課培訓的核心部分,所有文字、圖片、音像資料信息通過Powerpoint軟件展現出來,好的演示文稿對培訓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Powerpoint課件制作原則:層次清楚、文字簡練、圖文并茂,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重點注意幻燈片文字大小適宜,確保教室后排人員能看清楚。單張幻燈片文字不宜太多,以提綱、概念性內容為主。
2.4培訓會場布置
農業科技培訓地點多數在村級會議室,培訓前一定要檢查會場準備情況,滿足培訓基本條件。前臺要有投影用白墻或白幕,電源插座滿足投影儀和電腦使用,桌椅要干凈整潔,高溫季節備有茶水等。
3授課
3.1對授課人的要求
農業科技培訓面對的學員是農民,培訓老師穿著應簡單樸素。授課老師隨時準備被農戶邀請到田頭、雞舍看苗情、病情。授課老師應當站立授課,一是把自己飽滿的激情傳遞給聽課者,二是能夠隨時觀覽全局,把握學員的反應。授課老師主動將手機關閉或設置為“無聲”,講課過程中盡量不接電話。
3.2課堂紀律
課堂紀律雖然靠自覺,但授課老師的把控很重要。開課前,授課老師應當要求學員關閉手機或設置為“無聲”,培訓時學員不得私自講話、議論。如果有人講話,培訓老師可以提醒不要議論,有不明白的即時提問解答。如果因為授課內容不適用導致課堂講話多,則是授課老師的責任,前期工作沒做好。
3.3授課技巧
3.3.1忌照本宣讀培訓以講解為主,而不是宣讀講義。除重點概念內容講讀外,忌諱一字不落、從頭到底讀幻燈片內容,以讀代講。建議重點講解概念含義,解釋圖片內容,補充實例等。
3.3.2語言通俗易懂根據培訓對象年齡、文化層次,決定培訓內容難易程度,對農戶盡量用通俗語言,少用專業術語,少講原理、病理。用農民常用的計量單位,如面積用畝、質量用斤表示等。
3.3.3內容緊跟形勢授課內容要不斷更新,吸收新技術、新方法。事例、病例也要及時刷新,列舉當地有說服力的典型案例。授課老師講課時可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時事評述,尤其是農業方面,增加一些幽默語言描述,這樣更能增加聽者的興趣。
3.3.4培訓形式多樣性培訓方式靈活多樣,偏重理論學習、方法總結的可用多媒體教室培訓;偏重實踐操作的可走出教室,去田間地頭觀摩學習;也可帶實物樣品到教室一起認識和鑒別。如小麥后期難以除去的雜草看麥娘、菵草,采集實物樣本,再講解控制方法,農戶容易看明白,印象深,記得牢。
3.3.5互動交流培訓過程中,隨時歡迎農戶提出問題和異議。授課老師通過分析某個農戶的方法或現況,以此為案例分析其優缺點、改進措施。授課結束前預留一定時間給學員提問交流,代表性的問題在課堂回答,個別問題在課后解答?;咏涣饔兄诶蠋熈私廪r戶對培訓內容的掌握程度,也加深農戶對培訓技術的理解。
4培訓的變化和發展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對江蘇省種植業、養殖業農戶的問卷調查。問卷刊載于《江蘇農業科技報》,通過該報征訂系統隨機寄送至江蘇省農戶,采取有獎填制問卷的方式回收。共回收問卷359份,獲得有效問卷315份,有效問卷率為88%。其中,蘇北地區(徐州市、淮安市、鹽城市、連云港市、宿遷市)的農戶樣本量共211個,占總樣本的67%;蘇中地區(南通市、揚州市、泰州市)的農戶樣本量共80個,占樣本總數的25%;還有少量樣本來自蘇南地區。這與蘇中地區、蘇北地區作為江蘇省農業主產區的區位特點相吻合;而蘇南地區由于產業結構特點,對農業科技需求的強度相對較低。在人口統計學特征上,樣本農戶的性別分布以男性為主,有289人,占樣本總數的92%;在年齡分布上以中老年勞動力為主,其中46~55歲、56~65歲、65歲以上的樣本分別為112、100、37個,分別占樣本總量的36%、32%、12%,合計占樣本總量的79%,驗證了農業從業人口老齡化的基本判斷;在文化程度分布上,受訪農戶的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及以上水平,這與其他調查結果有較大不同,原因可能是選擇征訂報刊以獲取相關信息的農戶往往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在職業分布上,普通農戶、農技人員、種養大戶、職業農民、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分別占樣本總數的52%、22%、10%、8%、8%、7%,這表明現代農業的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已催生出一批以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以職業農民、農技人員等為代表的農業服務群體。在家庭經營與收入特征上,樣本農戶家庭平均耕地經營規模達1.87hm2;經營用地來源中,家庭承包、租地、轉包、代他人耕種、土地入股等樣本的比例分別為55%、34%、3%、7%、1%,可見以租地為代表的土地流轉形式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業規?;潭?在經營主業中,以糧油種植、蔬菜種植、畜禽養殖、農技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為主,占樣本總數的95%以上;在生產方式上,以露天種植、傳統養殖和工廠化相結合等為主,而日光溫室、大棚種植、發酵床養殖等方式的樣本數量較少,原因可能是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成本高、資大、技術要求高,普通農戶的承受能力有限;在收入分布上,樣本農戶年均總收入的中位數為6.25萬元,其中種植業和養殖業收入的中位數為3.02萬元,非農務工收入的中位數為3.23萬元,可見外出務工收入已成為農戶家庭第一收入來源。
2農戶采用農業技術的現狀
2.1農業技術與信息獲取渠道
調查顯示,農戶種子、種苗的購買渠道以農貿門市、農技站為主,分別占樣本總量的57%、31%;在傳統自留種基礎上,通過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示范獲得品種也成為農戶種子種苗購買的重要渠道,占樣本總量的17%。在種植、養殖技術方面,農技部門建議、農業科研單位人員指導和農資商指導等外部渠道已成為獲取種植、養殖技術的重要來源,分別占樣本總數的40%、26%、24%。
2.2種植業品種使用情況
對種植業品種使用情況的統計顯示,樣本農戶水稻種植品種以連粳系列、武運梗系列、淮稻系列、南粳系列、兩優系列為主,小麥種植品種以揚麥系列、淮麥系列、寧麥系列、鄭麥系列、煙農系列為主,玉米種植品種以蘇玉系列為主。這些品種都是近年來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過程創造、中試熟化的優良品種,具有高產、穩產、優質等綜合性能。
2.3農業新技術的采用情況
調查顯示,60%的農戶在近2年中經常更新種植或養殖品種,49%的農戶經常嘗試新穎和高效的生產技術,15%的農戶經常更新動植物病蟲害防控技術,12%的農戶經常使用新的種植和養殖裝備、設備,有10%的農戶較少采用新科技。
2.4農業機械化采用情況
調查顯示,所有被調查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均采用了農業機械服務。其中,對勞動力數量和質量要求較高的耕地、收割、播種、植保、秸稈處理等環節農戶采用機械化服務的比例較高,分別占總樣本數的82%、68%、37%、19%、11%。
3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情況
3.1對農業技術的需求程度
調查顯示,79%的農戶表示非常需要現代農業新技術,21%的農戶表示比較需要現代農業新技術。由此可見,農戶對現代農業新技術的需求十分迫切。
3.2農業生產經營面臨的農業技術問題
調查發現,樣本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的技術問題主要集中在病蟲害較重、作物連作障礙、缺乏新品種、品種抗逆性較差、用工量過大等5方面,分別占樣本總量的52%、36%、35%、24%、22%。
3.3農戶的科技需求結構
總體來看,樣本農戶對現代農業技術需求的優先順序依次是新品種、新型種養技術、新型農機具、新型無公害農業投入品、新型設施裝備、加工保鮮與儲運技術,有這些需求的農戶別占樣本量的80%、77%、52%、35%、30%、21%。
3.4農戶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的心理顧慮
農戶對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的心理顧慮程度從高到低依次是“新品種、新技術不成熟”“不適應當地生產條件”“投資風險過大”“掌握難度高”,選擇相關選項的農戶占樣本總數的比例分別為60%、48%、47%、36%。3.5農業科技推廣方式調查發現,樣本農戶對現代農業新技術推廣方式的選擇情況從高到低依次是“技術人員現場指導”“發放技術資料”“專家講座”“實地參觀”“示范戶傳授”,分別占樣本總數的72%、42%、39%、37%、26%。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從樣本農戶的個人特征和家庭經營特征可以看出,農村空心化、農戶兼業化、勞動力老齡化已成為農村農業生產的新常態。從農戶的技術采用現狀來看,農戶的技術與信息獲取渠道較為正規,對農業科技具有較高的心理認同,樂于接受農業科研單位和專業人員的指導;在品種和技術的采用上比較理性,傾向于選擇高產、穩產、省工省時的品種和技術。同時,為減少農業技術使用的創新型風險,仍有部分農戶選擇依靠傳統經驗而非現代科技從事農業生產。從農業技術的需求意愿來看,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強度普遍較高。在需求內容上,農戶科技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但總體上與其從事的生產經營領域和遇到的農業技術問題相對應。其中,農戶對品種、技術的性狀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產、抗病、縮短生長周期上,對種養設備、農藥、獸藥的性狀需求主要集中在價格便宜、實用性強、見效快上,這說明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多樣但不多元,主要停留在解決實際問題、減少投資成本、快速獲得收益上,也體現了農戶技術需求的短期性、時效性。在需求結構上,農戶科技需求呈現出層次化的特征,主要集中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等產前、產中環節,而對加工、保鮮、儲運等產后技術的需求相對較弱。此外,隨著農業環境管控的加強和社會環保意識的提升,農戶對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便無公害處理等公益性較強的技術表現出一定訴求,體現出科技和政策環境的協同效應。在需求風險規避上,農戶主要規避不成熟、不適應、投資大、難度高的品種和技術,這與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和知識背景相吻合。在需求對接方式上,農戶更傾向于免費、低成本、直觀、簡單易學的科技推廣方式。
4.2相關建議
1.1研究方法文章考慮科技投入的產出滯后效應,將生態環境效應納入評價框架,從相對指標角度建立一套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產出指標體系,并應用DEA-Tobit兩階段法模型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效率進行分析,試圖揭示要素投入強度和結構的變化對創新效率的影響,以及影響創新效率的主要外部環境因素,以便為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結構優化和方向調整提供實證。
1.2數據來源研究所用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農業統計年鑒》、《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政府公報和各政府網站等,并通過計算所得,有個別缺失年份數據根據平滑指數法計算獲得?;诳茖W性、簡單性、層次性、可比性、獨立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構建了包含4個一級指標和10個二級指標的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產出指標體系。
2基于DEA模型的農業科技創新效率測算及結果分析
2.1變量描述統計科技創新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當年的科技資源投入到獲得全部的產出,需要一定的時間。關于科技創新投入的滯后年限,目前,國內并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為1~3年。文章采取2年為滯后年限,即以1991年的科技創新投入對應1993年的科技創新產出,進行變量描述統計(見表2)。
2.2效率測算及結果分析文章采用輸入型DEA模型,借助DEAP2.1分析軟件,對我國1991~2007年農業科技創新前沿效率值進行測算,測算結果(見表3)。通過分析發現:1)農業科技創新的綜合技術效率整體上穩步提高,但資源利用效率呈下降趨勢(見圖1)。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效率在1991~2003年間大幅度提高,由1991年的0.64上升至2003年的1.00,達到技術有效。而后各年雖有浮動,但都保持在0.90以上,平均效率為0.95。從整體上看,1991~2007年間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綜合技術效率較高。相對于綜合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而言,純技術效率較高且變動幅度相對較小,方差僅為0.0069,說明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水平較高,但也反映出17年間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并未顯著提高。從產出上看,1993~2009年,我國的農業專利申請數、SCI和EI收錄的科技論文數和土地產出率均穩步上升,但資源利用效率曲線卻逐年呈現下降趨勢,農業生產總值的增加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2)農業科技創新的綜合技術效率主要取決于科技投入要素間配置結構的協調程度。純技術效率代表了農業的科技創新水平,反映的是由于管理和技術等因素影響的生產效率;規模效率反映了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基本投入要素規模變動而影響的生產效率,取決于各種要素之間配置比例的合理程度;綜合技術效率由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的乘積組成。從圖1可以看出,1991~2007年,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純技術效率基本穩定在1左右,說明17年間均基本達到技術有效;規模效率在1991~1993年間大幅度提升,而后除個別年份稍有下降以外,整體上呈不斷上升趨勢,特別是從2001年以來所有年份(除2005年)都達到規模有效,說明我國科技創新人員、資金等投入要素配置規模逐漸趨向合理。而1991~2007年間我國科技創新綜合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基本保持了一致的變動趨勢,說明綜合技術效率主要取決于規模效率的變化,人員、資金投入有效規模的擴大對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3)綜合技術效率主要受不同創新主體科技投入占比影響,而和投入強度關系不大。1991~2007年,我國在人員、資金等要素的絕對數量投入方面整體呈上升趨勢,但相對數量呈現較大的波動(見圖2)。農業三項經費占財政支農的比重由1991年的83.4%迅速下降到1995年的52.2%,而后有所回升,到1999年基本與1991年持平,占到財政支農支出的83.8%,之后各年波動相對平穩,平均維持在72.1%左右。每萬名經濟活動人口中農業研究開發機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投入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1991~1995年基本維持不變,每萬名經濟活動人口中農業研究開發機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大約有0.77個;1996~2004年穩定波動,1996年數量迅速下降為0.54,而后的9年基本在0.52左右波動;2005~2007年穩步上升,到2007年上升至0.59。但從圖2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綜合技術效率受科技投入強度效率影響并不大,而和科技投入結構效率表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綜合技術效率的提高有賴于科技投入結構的優化調整。4)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有助于提高科技創新的綜合技術效率。在農業科技投入結構方面,政府屬研究與開發機構的R&D經費支出占R&D總投資比不斷下降,由1991年的77.5%降至2007年的40.7%;大中型工業企業的R&D經費支出占R&D總投資比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1991年只有19.7%,而到2007年達到了50.1%;高等院校的R&D經費支出占R&D總投資比從2001年的2.8%增加至2007年的9.2%,但變動的幅度不大,2003~2007年基本維持在9.7%左右。由此可以得出,1991~2007年,我國的農業科技投入主體發生了較大變化,1991~2003年表現為以政府屬研究與開發機構的科技投入為主,2004年大中型工業企業首次超過政府屬研究與開發機構,成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大中型工業企業(主要指農業龍頭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以利益最大化為核心目標,在資源配置上更符合市場的發展規律和產業發展的實際,其研發強度越強說明有更多的資源按照市場的方式進行高效配置,其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不斷加強,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科技創新綜合技術效率的提高。
3基于Tobit模型的農業科技創新效率外部環境影響因素分析
農業科技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涉及政府、研究與開發機構、高等院校、企業、中介服務機構、社會公眾等多個主體,包括人才、資金、科技基礎、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創新環境等多個要素,是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交互作用下的一種復雜涌現現象。農業科技創新效率的高低除了受科技投入強度和投入結構等內部因素的影響外,政府對教育的投入程度、政府對科技的支持力度等外部環境也在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略的作用[9-10]。用教育經費占GDP比表示教育投入,用三種糧食平均商品率表示農業組織經營制度,用農業支出占財政支出比表示農業政策,來研究教育、農業組織規模、政策對創新效率的影響。所用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并通過計算所得,變量統計描述(見表4)。借助EVIEWS5分析軟件,一次考慮一個環境變量的影響,對農業科技創新綜合技術效率值與教育投入、農業組織經營制度和農業政策的關系進行估計(見表5)。由表5可以看出,教育投入、農業組織經營制度和農業政策三個自變量均通過檢驗,與綜合技術效率值顯著正相關。而教育投入對創新效率的影響程度最高,政府政策次之,農業組織經營制度最小。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教育投入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效率提高0.24%。2000年之前,我國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均低于4%,平均占比為3.32%;2001~2007年平均占比為4.51%,上升了1.19個百分點。因教育投入增加而帶來的效率增加值為0.2856;農業組織規模(反映農業組織經營制度)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效率提高0.018%。和1991年相比,2007年我國農業組織規模擴大了18.3%,帶來的效率增加值為0.3294;政府在農業方面的財政支出整體上呈下降趨勢,2007年比1991年低了1.6個百分點,農業科技創新效率降低0.1744。綜合考慮三種外部環境因素,2007年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效率值比1991年增加了0.4406,而實際增加值只有0.3565,說明三種因素之間存在交叉影響。一次考慮三個環境變量的影響,建立多元回歸方程,模型估計結果(見表6)。數據顯示:考慮三種因素的交叉影響,進行教育投入、農業組織經營制度和農業政策三個環境因素與農業科技創新的綜合技術效率值的回歸性分析,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但從“系數”列可看出,單就外部環境對創新效率的影響來說,教育投入對創新效率的影響程度最高,政府政策次之,農業組織經營制度最小,和一次考慮一個環境變量回歸的結果保持一致。
4結論及政策建議
為強化農技推廣的公益職能,加大了公共財政的投入保障力度,推動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納入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履職經費納入區(縣)財政預算。為解決科技入戶最后一公里,自2010年開始北京在全國率先推動村級全科農技員隊伍建設試點。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在10個遠郊區(縣)39個鄉鎮共選聘村級全科農技員1 039名,圍繞村級主導產業開展全科醫生式農業技術、信息咨詢等服務,使科技資源與生產初步實現有效對接。發揮社會化服務主體作用1)采取多種措施,調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協會、龍頭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農民經紀人、批發市場等社會化主體科技服務的積極性,圍繞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需求,拓寬服務領域、擴大組織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1]。2)政府與社團組織合作啟動了科技套餐工程,市科協所屬45家涉農科技社團及相關農業科技組織借助此平臺,將科技資源輸送到北京現代農業建設中。3)推行推廣教授、推廣型研究員制度,積極引導農業科研教學人才下基層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至今,累計聘任推廣教授(研究員)20人,推廣副教授(副研究員)33人,引進和轉化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205項。將農技推廣服務績效納入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和工作考核,積極引導評價標準向基層、一線傾斜。創新農技推廣方式方法實施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國家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示范縣、院區(校)合作等服務項目,著力解決產業技術研發、產業技術集成示范和產業技術成果落地的關鍵瓶頸和農民需求難題,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技術創新—技術熟化—技術成果擴散的快速通道。目前,已建立了果類蔬菜、生豬、觀賞魚、家禽和食用菌5支產業創新團隊;大興、密云、房山、延慶4個區(縣)創建國家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示范縣;中國農科院、市農科院與大興已連續實施了3期共29個項目的院區合作創新模式。堅持城鄉資源互動,強化農村民生科技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建立,不但推動了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同時在新農村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更廣闊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萍贾涡罗r村建設北京市通過推廣應用新能源、農村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農村信息化等關鍵技術,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在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和農業生產條件方面,實施了新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和“三個起來”工程,累計投資近200億元。村村通光纖網絡和村村通有線電視目標初步實現,數字影院、數字家園、愛農信息驛站、農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層服務站點、農民現代遠程教育終端接收站點基本達到全覆蓋[2]??萍贾尉G色北京建設實施多項科技支撐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的工程項目,打造生產清潔、消費友好、環境優美的村民宜居家園。實施了多項科技支撐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工程項目,加快推進循環農業、有機農業、綠化美化等技術的轉化和應用,打造了生產清潔、消費友好、環境優美的村民宜居家園,促進了綠色北京建設。截至2010年,全市環境優美鄉鎮累計達123個、生態村達1 204個;創建國家級優美鄉鎮43個,評出北京最美鄉村53個;密云、延慶兩縣成功入選國家生態縣。
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公益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尚不完善管理體制不健全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中,市、區(縣)級組織比較健全,各區(縣)都相繼成立農業局,原有農業服務中心依然保留。但區(縣)農業局與農業服務中心職能交叉,存在有權無責、有責無權問題;雖然各個鄉鎮政府都建立了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但存在多頭領導、管理體制和職責不清、外聘人員混崗混編現象,致使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有缺位,技術入戶(村、場)最后一公里問題還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專業人員服務能力不強1)鄉鎮級服務機構存在編制—崗位—人員脫節現象,人員流動性大,高素質專業人員缺乏。以動物防疫員為例,中專以上學歷占14.9%,初中及以下學歷占60.1%和92.7%的動物防疫員沒有系統學習獸醫專業知識或缺少獸醫工作經驗。2)技術服務方式單一、單調等,參與式、互動式、啟發式推廣方法還沒有得到普及,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服務工具利用率不高。3)服務領域還比較窄,重點放在產中環節,對于產前農業生產資料的采購和供應,以及產后的農產品貯藏、保鮮、加工和銷售等配套服務比較缺乏[3]。經費尚未得到足額保障在鄉鎮層面,無論是專業人員配備還是經費保障,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機構都處于明顯劣勢。部分鄉鎮農技服務中心經費沒有充分保障,有科技推廣經費挪用問題。由于經費缺口大,迫使基層推廣人員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致力于創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推廣工作的開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北京市建設和裝備了一批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但主要集中在區縣一級,技術推廣和基本建設項目也主要由縣級機構承擔,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設施條件嚴重不足主要體現在:第一,業務用房不足。由于鄉鎮農技推廣管理體制改革或變動,部分鄉鎮的機構資產流失嚴重,不少辦公地點房屋年久失修,業務用房匱乏;絕大部分農民培訓工作缺少固定培訓場所(地),辦公條件普遍較差。第二,儀器設備匱乏。據統計,具有簡易儀器設備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平均不足10%,擁有計算機、打印機、傳真機和培訓專用設備的不足20%。第三,固定的區域農業試驗示范基地少,且建設標準偏低,設施設備不配套,不能滿足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的要求。農業科技信息化、市場化服務能力不強信息化服務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強大支撐。盡管北京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走在全國前列,但基層農業信息服務能力依然較弱、服務效果不理想。農民科技文化水平較低,制約其獲取最新的、有價值的農業信息;部分區域農業主導產業不突出,農民組織化、標準化程度低,阻礙了農業信息發揮有效作用[4];信息缺乏統一管理,難以保證信息的針對性、時效性和準確性。社會化主體服務有待強化京郊所建立的農民合作組織多以松散型為主,在利益分配機制上還沒有真正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大多數組織以技術、信息等服務為主,產后服務少,跨區域、跨行業的大型、綜合性合作社等組織少。產業化龍頭企業、科技示范園區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尚處于成長階段,軟件硬件配套相對滯后,新技術和新品種自主研發能力也不強,企業+協會+農戶生產組織模式還存在籌資困難、法律保障不力、政策措施不健全等問題。高素質的農村人才缺乏雖然實用人才開發增長速度較快,但年輕科技人才和高層次專業人才不足,尤其是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龍頭企業中缺乏帶頭人和領頭雁。北京城鄉客觀存在的差異,又使得農村人才隊伍正面臨著補充少和流失大的雙重困境,目前的人才開發政策還不能全面實現廣為吸引人才的目的。農業科研與生產脫節尚未完全解決農業科技管理體制不完善現行科研管理體制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地位和功能一直得不到明確。農業科研院所缺乏統一組織協調和有效合作,無法建立有效的大聯合、大協作農業科技服務機制。不同領域農業科研各自為陣,造成良種良法不配套、農機與農藝不協調。農業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率低對農業科研單位考核偏重學術價值而輕生產應用價值,科研項目選題偏行政指導而輕市場導向,使科研成果與生產實際脫節,尤其是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急需的籽種農業、設施農業、精品花卉、高檔果蔬、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旅游、景觀設計等新興產業技術需求還未完全得到滿足。農業科研院校缺少相關的科技示范與推廣專項經費,科技服務難下沉、難維持。對科研人員績效考核依然比較重視學歷、論文和作者的排名,不太重視基層人才的實際貢獻,獲獎難、晉升難的問題依然存在。
作者:張虎 劉嘉 單位: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涉農科研工作
清華大學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發揮服務社會職能,積極參與國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相關課題研究。圍繞農村建設和發展中各方面問題,近年來,學校20多個院系承接了近百個涉農科研項目。在農業生產方面,開展了提高農村奶牛養殖業水平、推進乳業發展戰略研究,改良棉花纖維強度的轉基因工程研究等工作;在村鎮建設方面,開展了北京市門頭溝區萬佛堂村新農村規劃、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新農村規劃等工作;在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保護方面,開展了農村沼氣運行管理機制和清潔發展機制研究、促進中國西部農村地區可再生能源綜合發展應用等工作;在政策法規和社會保障方面,開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保障研究、農村糾紛解決與農村社會穩定問題研究、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變化以及農村法律服務問題研究等工作。中心致力于針對我國北方地區如內蒙古、寧夏、吉林、山西等省份基本不能種植任何作物的鹽堿荒漠地區,利用化學、物理或生物等方法對其進行生態修復與改良,為國家嚴守18億畝耕地的紅線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改良后的土壤和荒漠上常態性種植的植被和農作物能夠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達到減緩溫室效應和和調節氣候變化的效果。而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是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正大集團的支持下,依托公管學院成立的。研究院旨在開展中國“三農”問題的高水平研究,培養服務于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在開展具體的農業科研項目的基礎上,清華大學也積極通過推動清華大學鹽堿地區生態修復與固碳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等的跨院系科研合作平臺的建設,深化科研合作體制和機制改革,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培養服務于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推動中國“三農”問題的高水平研究。
思考與建議
目前,高等學校在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方面所采取的各類模式,都是在與地方政府、農民緊密合作的基礎上共同探索得出的有效途徑,非常具有借鑒意義。但現有服務模式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目前高校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多以“點”服務為主,一般由高校個體自發性組織開展,服務區域也比較分散,服務項目之間的互補性和互動性不強,難以形成輻射效應;第二,周期較短,由于很多項目是間接式獨立進行,相關的持續性配套服務資源供給不足;第三,服務主體和服務內容多以涉農高校和農業科技為主,綜合性高校的參與以及關乎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制度創新、法律法規及保障體系等類服務較少。這些服務模式都需不斷地完善和創新,才能滿足我國農村新形勢的發展變化以及國家建設新農村的迫切需求。未來一段時期,在提升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水平方面,高等學校可在已有基礎上加強如下幾點工作:第一,內部資源整合,將學校、農村和農業項目研究領域的學科資源進行集中和融合,梳理出若干能夠“打包”的服務模塊;第二,制定長期服務規劃,要結合自身的服務資源,針對服務的農村區域,規劃不同層次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模式,不單要有具體的項目,也要有宏觀和戰略層次的研究;第三,條件成熟時,可探索聯合地方及企業,共同建設服務農村發展的跨校、跨區域的資源整合和共享平臺。以區域創新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探索機制體制改革和服務模式創新,通過多學科集成、政產學研融合的方式,為農村發展提供可持續的長期服務。
1DEA模型和Tobit模型
DEA是使用數學規劃模型比較決策單元之間的相對效率,DEA方法是在“相對效率評價”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系統分析方法,用于測評一組具有多重投入和多種產出的決策單元的績效和相對效率。其優勢在于無需人為給定各指標的權重,也無需預先給定生產前沿面的生產函數形式,同時它能夠處理多個輸出和輸入。鑒于此,本文將用DEA方法分析常州63家農業企業的生產效率以便對不同企業的經營績效進行對比評價。Tobit模型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解釋變量Xi取實際觀測值,而被解釋變量Yi只能以受限制的方式被觀測到:當Yi>0時,“受限”觀測值均取實際的觀測值;當Yi≤0時,“受限”觀測值均截取為0。可以證明,用最大似然估計法估計出Tobit模型的βT和σ2是一致估計量??紤]到在實際的企業經營績效分析上,經營績效的變動不僅與一個解釋變量有關,因此,在以企業經營績效Y為因變量的基礎上,全面多方位引入以網絡建設、信息管理、農業新品、研究中心、品種權數、國家撥款、省級撥款、市級撥款、高科企業、示范園區為模型的自變量,系統地分析這些指標對于常州市農業科技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作用情況。
2變量選擇和數據來源
2.1經營績效投入產出變量的選擇
本文選取了常州市63家具有代表性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對其2010年相關截面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其中所選取的指標如下:產出指標2個:當年銷售收入(萬元)、當年利稅總額(萬元)。投入指標5個:固定資產總計(萬元)、流動資產總計(萬元)、當年研發費用(萬元)、普通員工人數(非研發類)、從事研發人數。
2.2影響因素變量選擇
由于對普查對象所能獲得的數據有限,本文主要選取了網絡建設、信息管理、農業新品、研究中心、品種權數、國家撥款、省級撥款、市級撥款、高科企業、示范園區這幾個變量并運用Tobit模型,實證檢驗上述因素對常州市農業科技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為常州市農業科技企業進一步深化發展提出政策建議。一個企業是否擁有自身網絡很好地體現了該企業的未來市場開拓能力與信息化發展程度。因此,本文中將是否建有網站及網址作為影響農業科技企業經營效益的一個因素,設定權數1為已建立網站,0為尚未或者沒有建立網絡。企業內部的信息管理系統可以滿足企業決策者和管理者隨時對內部信息的控制,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率的實時動態信息交互,提高管理水平、優化運營流程。因此,將企業信息管理系統作為考察企業經營績效的變量,能夠更好衡量企業的內部管理結構合理與否,以及研究通過如何加強對企業內部信息的控制,以達到最優化的企業經營績效。設定權數1為已建立信息管理系統,0為尚未或者沒有建立信息管理系統。企業所擁有的農業新品種總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農業科技企業在這段時間里的科研能力、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因此,將企業所擁有的農業新品總數作為考量企業經營績效變量指標很有必要。企業的創新程度主要來源于企業的科研發展程度,農業科技企業研究中心的建立反映了企業自身科研能力水平以及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能力,關系到企業的科研成果能否和生產很好地結合。設定權數1為已建立企業研究中心,0為尚未或者沒有建立研究中心。企業所擁有的品種權數很好地體現了企業的生產與發展能力,擁有越多的產品品種,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不同方面的要求,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企業所創造的顧客滿意價值也將最大,能夠更好的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國家、省級、市級的撥款為企業自身的科研提供了保障,并且提供與國內外高等科研機構合作的機會,使得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競爭中打破國外壟斷,對于企業的經營績效意義非凡。近幾年國內很多省市已經了關于農業科技企業的認定辦法,對于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與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給予政策、稅收等其他方面的支持。因此,調查企業是否屬于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對于分析企業經營績效很有意義。將屬于高科技企業或示范園區的權數定為1,不屬于高科技企業或企業示范園區的權數定為0。
3變量設定及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常州市科技局農社處,由常州市63家具有代表性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農業科技示范園提供。由于各指標的數據口徑統一,具有可比性,因此對統計結果并無太大影響
二結果分析
1DEA測度結果分析
利用DEA對常州市63家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進行農業生產經營績效的評價,得知:常州市農業科技企業的經營績效處于相對良好水平。63家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與農業示范園區DEA效率均值為0.556,其中有13家企業綜合效率達到1,并列第一,是相對有效的DEA決策單元(DMU),占調查樣本總體的20.63%。這些企業除了加強企業內部規模優化,同時也注重加強企業自身的科研能力,提高企業的綜合實力,較好實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些企業或園區在資產規模,科研投入和經營效率、效果方面都處于相對最佳狀態,形成最優生產效率。常州市農業科技企業在整體上處于一個良好的發展經營模式。企業DEA效率差距較大,存在兩極分化現象。除了13家企業的DEA效率達到1,形成決策單元的DEA有效之外,其他的50家企業則是非有效或弱有效。其中,江蘇無花果酒業有限公司最低,DEA效率為0.102。企業之間存在兩極分化現象,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資產規模、科研投入等要素之間比例不協調所導致的。DEA測度的是一個相對指標。以常州市水產良種引繁有限公司為例,該企業銷售收入、利稅總額都排名63位墊底,當年研發投入30萬元,排名51位,企業共有研發人員5人,占正式員工比例為38.46%。從綜合角度看,該企業總體效益一般,這主要是由于該企業的生產規模小,企業資產低。但從企業相對規模的角度來看,它的投入成本也小,研發費用(30萬)排名靠后,研發人數排名倒數,資產總計與普通員工人數較少,因此,研發資金和人員的投入與企業規模相對適宜,形成了一個規模效率較高的企業。
2經營績效的影響因素結果分析
通過對常州市農業科技企業的經營效益與網絡建設等因素的Tobit分析,發現該模型擬合程度良好,尤其是農業新品與高科企業兩個因素。兩者的P檢驗值分別為0.026與0.044,P值<α=0.05,變量在95%置信度下通過t統計量檢驗,這說明企業農業新品的數量與是否屬于高科企業對常州市農業科技企業的經營績效影響顯著。他們的系數所代表的意義分別是:企業每增加一個單位的農業新品,相應就會使常州市農業科技企業的經營績效增加0.0033個單位;如果常州市農業科技企業屬于高科企業,那么就可以相應增加0.2774個單位的經營績效。此外,模型分析中其他的自變量,如網絡建設、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品種權數、國家撥款、省級撥款、市級撥款、示范園區等因素在Tobit分析中擬合程度也較好,表明這些因素對常州市農業科技企業經營績效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常州農業科技企業經營績效影響因素的分析中,企業是否屬于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與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通過了驗證,成為影響常州農業科技企業經營績效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常州市農業科技企業內部發展的結構特點。在近幾年中,常州市發展了具有地區特色的農業科技企業發展模式,創立了常州特色的農業科技企業發展之路。通過合理規劃布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起以“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農業技術示范園區”為載體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模式,促進了常州市農業向現代化邁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與農業技術示范園區積極實施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有效地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截至2010年底,常州市共有農業高新技術企業81家,農業科技示范園20家,其中15家擁有農業高科技企業和農業科技示范園的雙重身份。而在常州市農業科技企業發展的道路中,這些企業的綜合實力強大,眾多的企業形成抱團的局面,形成農業科技企業群,企業之間可以共享資源,減少風險,降低成本,共同研發,很容易產生企業發展的規模集聚效應。因此,是否屬于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與示范園區成為影響企業經營效益的重要影響因素。常州市農業科技企業注重對科研能力的開發,企業建立了較為全面的網絡系統、信息管理和研究中心。在發展規劃中較為注重企業規模的擴張,加大在高新產品、尖端技術研發等方面的科技投入,樹立較強的技術儲備意識,以適應當前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同時,常州市加強科技人才的引進,農業科技隊伍日漸壯大,培養了強大的專業科研團隊與大批的知識型農民,從根本上增強常州市農業科技企業的原創力,提高科學技術投入在企業生產中的貢獻份額。具體反映在上述的Tobit分析中,網絡建設、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品種權數、示范園區等指標對常州市農業科技企業的經營績效產生重要影響。
通過調查分析可以推測常州市在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在具備勞動力資源和資本資源的情況下,科技的貢獻率對當地農業所產生的影響也將會越來越大??萍加媱濏椖渴情_展農業科技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年來,常州市一直將水稻育種、設施農業、現代園藝、花木林果、優質畜禽、特種水產作為農業科技的重點支持方向。由于資金財力的限制,需要借助國家、省部級科技項目的支持,共同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
三政策建議
①對于經營績效低的農業科技企業來說,企業自身應進一步解決人力資源與資金管理問題。同時,政府對DEA效率不理想的企業應給予政策上的扶持,通過項目帶動,加大科研投入,全面改善農業科技企業的綜合指標,實現企業的最優化生產。
②加強項目申請力度,以項目為載體,提升農業科技自主性水平。根據常州市情況,以農業科技攻關計劃、農業科技成果示范推廣計劃、科技平臺計劃為主,以及社會發展計劃、青年科技人才計劃、軟科學計劃、知識產權計劃等計劃,對農業科技項目予以支持,并要求各轄市區根據實際情況設立相關計劃或項目匹配對農業科技予以支持,同時,大力爭取國家和省級科技計劃支持。
③推動合作,成立高??蒲袡C構駐常州研究院,增強企業科研能力。例如可以成立南京農業大學常州研究院,將南京農業大學的科研成果與常州市農業科技企業相結合,提高當地農業科技企業的原創力。同時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類指導、集成實施的指導方針,加快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加快市內已有的科研設施、實驗室、科技文獻、數據庫的共享工作。加大各類項目向各類平臺的傾斜力度,為常州市農業科技創新提供項目源。
④在堅持“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農業技術示范園區”為載體的新發展模式基礎上,建設創新載體。加強對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投入和管理,選擇部分市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進行重點培育和建設,使之成為新品種的引試基地、農民的科技培訓基地、農業知識的科普教育基地。進一步探索園區的管理辦法,繼續走特色化專業化道路,積極引入競爭機制,按照有關標準對已認定的園區進行考核,并通過項目引導,豐富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內涵,使之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高新技術應用的主體、帶動農民致富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