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13: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和解制度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刑事和解的思想淵源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會的私人分割賠償,但作為一種刑事制度,其產生于1974年加拿大安大略省基陳納市的一次司法實踐,現在已經被美國、英國、德國等許多國家運用。
(一)國外刑事和解的理論基礎
20世紀中葉,受“被害者導向”理念和犯罪人復歸社會思想的影響,西方刑事和解制度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
1.“被害者導向”理念。傳統刑事司法理論認為,犯罪是對國家利益的侵害,因此,國家在刑事訴訟中居于主導地位,而被害人的權利被國家的權力擠到了邊緣,只是訴訟程序被動的參與者。隨著“被害人犯罪學”理論的興起,很多學者開始認為:刑事訴訟不應僅僅體現國家和犯罪者之間的關系,更應提高被害人的訴訟地位,使被害人成為積極的訴訟主體。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被害者導向”的刑事政策思潮興起,如何保障被害人的權利成為學者的熱門話題,而被害人最根本的權利就是獲得賠償。刑事和解制度就是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
2.犯罪人復歸社會的思想。隨著人們人權保障意識的不斷提高,犯罪人權益保障也開始為許多國家所重視。在這種環境下犯罪人復歸社會的思想也有了新的發展。犯罪人有復歸社會的權利,社會有承擔其復歸的義務。因此,西方各國都致力于犯罪人復歸,并不斷探索新的措施以促進犯罪人的改造。通過探索和研究,許多學者認識到:復歸社會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使之回到那個曾經被他傷害過的社會中,盡量不讓犯人入獄,在社會上改造,更利于犯罪人有效實現復歸社會。因此,通過加害人、被害人、社會等多方面互動來構建刑事和解制度已經成為犯罪人復歸社會思想之必需。
(二)國外刑事和解的實踐內容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刑事和解實踐已經開始在各國盛行。由于傳統和現實的差異,各國刑事和解具體的實踐內容有很大的不同,但這些制度在適用宗旨和適用范圍上,還是有許多相同之處的。概而言之,國外刑事和解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在制度宗旨上,許多國家的刑事和解制度都吸納了對被害人利益的關注和保護理念,普遍重視刑事和解對被害人的精神撫慰和對加害人的教育矯正功能,經濟賠償位居其次。
第二,在適用范圍上,刑事和解主要適用于少年犯罪和一些有關個人權益的輕微成年人犯罪。少年犯罪是最早適用刑事和解的,也是最重要的適用對象之一。在成年人犯罪中,各國適用的具體范圍不盡一致。例如在美國,刑事和解不僅適用于輕罪案件,也適用于重罪案件;英國主要適用于輕犯、初犯以及財產犯;俄羅斯的刑事和解僅限于輕罪,即指可能判處2年以下監禁的案件。
第三,在適用條件上,刑事和解必須以加害人的有罪答辯和當事人的雙方自愿為前提。刑事和解的重要前提之一是雙方自愿協商,尤其是受害人的自愿。但各國一般都未以被害人同意為要件,規定只要犯罪人做出和解努力的,即可從輕處罰。
第四,在和解的程序中,一般都要調停人的參與。調停人或由專職的專業調解員擔當或由執法官員擔當,在和解程序中保持中立并協調雙方關系。
第五,刑事和解的處理結果視適用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西方國家的刑事和解實踐具體表現為四種和解模式:社區調停模式、轉處模式、替代模式與司法模式。在社區調停模式、轉處模式和替代模式下,刑事和解使刑罰的判決或執行不再具有實際意義,因而,具有刑罰替代措施的性質;在司法模式下,刑事和解是一種附屬性的教育懲戒措施。
二、我國構建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
(一)傳統“息訟”、“和”文化的思想基礎
縱觀我國對待訴訟的態度,它有個基本的傾向,那就是對“無訟”的追求,對訴訟的厭惡和鄙視??鬃釉?“聽訟,吾猶人也,比也使無訟乎?!痹谶@種思想的指導下,人們不敢輕易涉訟,他們認為一旦涉訟,會更加激化糾紛雙方當事人的矛盾。因此,和解是民眾、官府解決民事糾紛甚至部分刑事糾紛的重要形式。在我國,這種以“和”文化為基礎的“息訟”傳統源遠流長,這也為我國構建刑事和解制度提供了適宜的土壤與環境。
(二)“寬嚴相濟”的政策基礎
近年來,輕型化日益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趨勢和潮流。在這種環境下,我國也從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出發,提出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它的核心是區別對待,綜合考慮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犯罪人的主觀惡性以及案件的社會影響,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犯罪與社會治安的形勢,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依法予以從寬或從嚴處理。簡而言之,寬嚴相濟是指:該嚴則嚴,當寬則寬;嚴中有寬,寬中有嚴,寬嚴有度,寬嚴審時。這種輕輕重重、輕重結合的刑事政策要求我們不能再一味地借助高壓、監禁等方式來解決刑事犯罪問題,而應當探求理性化、多元化的犯罪應對機制。構建刑事和解制度正是順應了我國“寬嚴相濟”的政策需求。(三)社區矯正的實踐基礎
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的通知》指出,“社區矯正是與監禁矯正相對的行刑方式,是指將符合社區矯正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協助之下,在判決、決定或裁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2003年至今,我國已有多個省市作為社區矯正試點,開展了相關的社區矯正活動,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社區矯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刑事和解制度賴以實施的前提,因此,這些試點活動為我國刑事和解的有效實現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三、我國刑事和解制度之構建
我國法律對刑事和解規定少且分散,刑事和解尚未形成制度體系。現行的刑事和解適用范圍很窄,主要集中在刑事自訴案件和附帶民事訴訟中,對公訴案件并未適用。法律的匱乏限制了刑事和解功能的發揮,我國刑事和解制度亟待構建和完善。
(一)規范刑事和解的適用前提
關于刑事和解的適用前提,學界已經形成共識。具體而言,適用刑事和解的案件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第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只有案件事實清楚,才能判明該案件是否屬于刑事和解的范圍,才能確保刑事和解的妥當適用。另外,將案件事實清楚作為前提,也有利于提高公檢法辦案人員的責任心,防止因其不對案件作深入調查而放縱了部分犯罪人。
第二,犯罪人認罪,雙方自愿和解。犯罪人認罪是其人身危險性減小的最明顯特征,也是取得被害人諒解的基本前提。僅僅有犯罪人單方面的和解意向還不夠,和解還必須是基于被害人的真實同意。如果忽視了被害人的意愿,可能會損害其合法權益,這也有違構建刑事和解制度的最初理念。因此,只有取得被害人的真實同意,基于雙方的合意進行和解,才能有效保障被害人的權益。
(二)明確刑事和解的適用范圍
對于刑事和解適用范圍的規定,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普遍做法,即適用于少年犯罪案件以及成年的輕微刑事案件。為了確保刑事和解功能的充分發揮,我國的刑事和解適用范圍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未成年犯案件。對未成年人適用刑事和解是各國通例,其目的是為了對未成年犯罪人進行教育感化,使其避免受“犯罪標簽”的影響,為他們的再社會化創造良好的條件。
第二,侵害個人法益的輕罪案件。對于這類案件適用刑事和解,一方面,可以解決刑事附帶民事執行難的問題,確保被害人能夠獲得物質賠償;另一方面,將和解限定于侵害個人法益的犯罪,而將侵害國家法益、社會法益的犯罪排除在外,有利于加強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防止刑事和解造成對被害人、犯罪人利益保護和公共利益的失衡。
第三,家庭婚姻矛盾、鄰里或同事糾紛引發的案件。這類案件的雙方當事人都屬于“熟人社會”的圈子里,甚至是親戚、夫妻關系。由于雙方關系的特殊性,在犯罪發生后,犯罪人多有悔過、內疚的心理,受害人也有原諒犯罪人的傾向。因此,為了緩和雙方的矛盾,恢復緊張的社會關系,這類有和解基礎的案件應當盡量采用和解的方式解決。
(三)限定刑事和解調停人
為了保障雙方當事人的自愿性,避免和解中可能發生的司法腐敗,刑事和解的調停人必須保持中立,不能與當事人任何一方有利害關系。有的學者認為檢察機關主持刑事和解有悖于其追訴犯罪的職責,因而主張由社會中立力量來主持。但是如果由社會機關和個人擔任調停員,可能會引起刑事和解適用范圍的擴大,導致和解的濫用,有損刑法的權威。因此,結合我國現狀,我國刑事和解的調停人應以檢察機關和法院為限,以便合理地把握和解的范圍,保障刑事和解的順利進行。
(四)強化刑事和解的法律監督
刑事和解擴大了司法人員的自由裁量權,因此為了保障其積極功能的正常發揮,防止司法人員濫用權力,強化對刑事和解的法律監督顯得異常重要。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司法機關內部及相互間的監督;另一方面,來自社會的外部監督也不能忽視。就監督形式而言,可以采用備案方式。為了使每個案件都能受到監督,可采用備案制,即檢察機關的相關部門在案件辦結后,將有關材料報送案件監督管理部門備案;審判機關在案件辦結后,將和解協議、處理決定書和裁判文書等送到檢察機關備案。
論文關鍵詞:刑事和解寬嚴相濟和諧社會
論文摘要:刑事和解制度由于其顯著的價值功能,已經備受世界各國的青睞。在我國,刑事和解有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基礎,也有現實可行的刑事政策背景。構建刑事和解制度,我國應當結合現實國情,在繼承傳統“和”文化的基礎上,合理地吸納國外刑事和解制度之精華,確保刑事和解功能的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葛琳.刑事和解制度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
[2]向朝陽,馬靜華.刑事和解的價值構造及中國模式的構建.中國法學.2003(6).
[3]劉凌梅.西方國家刑事和解理論與實踐評介.現代法學.2001(2).
[4]古津賢.刑事和解制度的本土化研究.理論與現代化.2009(2).
執行和解是執行權利人行使處分權的結果,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可以自愿達成和解協議,對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履行義務主體、標的物及其數額、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加以變更,使之更加符合當事人的實際情況,既有利于執行權利人的權利得以及時實現,又有利于弱化當事人之間的對抗意識。
我國民事訴訟執行和解制度的原則規定,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總則第十三條: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而關于民事訴訟執行和解制度的具體規定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七條規定: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達成協議的,執行員應當將協議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66條規定:一方當事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在執行中雙方自愿達成的和解協議,對方當事人申請執行原生效法律文書的,人民法院應當恢復執行,但和解協議已履行的部分應當扣除。和解協議已經履行完畢的,人民法院不予恢復執行。第267條規定:申請恢復執行原法律文書,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九條申請執行期限的規定。申請執行期限因達成執行中的和解協議而中止,其期限自和解協議所定履行期限的最后一日起連續計算。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86條規定: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可以自愿達成和解協議,變更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履行義務主體、標的物及其數額、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和解協議一般應當采取書面形式。執行人員應將和解協議副本附卷。無書面協議的,執行人員應將和解協議的內容記入筆錄,并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蓋章。第87條規定:當事入之間達成的和解協議合法有效并履行完畢的,人民法院作結案處理。
執行和解,顧名思義是討論執行中和解,與訴訟中和解、申請執行前和解以及調解均不是同一范疇。執行和解得以發生法律上后果的條件如下:
(1)和解必須當事人完全自愿。
(2)和解應當在執行中進行。
(3)和解協議應采用書面形式或由執行人員記入筆錄。
以上三個條件完全成立即產生結束執行程序的效力。
本文對于我國民事訴訟執行和解制度的思考,是以學界對其日益增多的非議為背景,面對民訴案件“執行難”的問題,以法律人的學術立場所作的管析,對于該制度的價值進行語境化的探視。
展開來講,此處產生聚訟無非對于執行程序或者說執行結案大家有一個較高的期待,希望生效的法律文書能盡快實現完全實現,希望之前的審判調解的工作成果能順利地傳遞,希望定分止爭和諧相處而不至訟累。其實我們也知道“執行難”的問題很多時候是由于客觀原因造成的,但可能往往轉入這樣的設想:“被執行人隱匿、轉移財產”,“被執行人假意借和解去惡意拖延執行時間”等等,仿佛對于執行依據本身并無信心。執行和解屬于執行結案的四種方式之一,法律的相關規定卻只有寥寥數語,加上對于執行和解協議性質、效力的爭論未明,于是改革重構的呼聲沸起,明顯透出審判法官和執行法官立場的功利心和焦急。
我國各方面都處于改革轉型的過渡時期,法律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在法制發展的進程中筆者以為否定之否定和揚棄都是必要的,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于我國民事訴訟執行和解制度展開檢討。
(一)當事人處分權與人民法院執行權
在討論民事訴訟執行和解協議性質、效力等問題之前,筆者認為該先厘清民事訴訟執行和解制度中當事人處分權與人民法院執行權的搏弈關系,即“執行和解”的內部機理、因何存在以及為何存在。這是對于該制度進行思考的最基本的著眼點。
當事人處分原則是指民事訴訟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由支配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的準則。早在羅馬法中就有處分民事權利的規定。1806年的《法國民事訴訟法》第一條就反映了處分原則。隨后,資本主義制度國家的民事訴訟法,一般都規定了處分原則,表彰“私法自主”。1877年《德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原告可以放棄,被告可以承認原告的訴訟請求,雙方可以拋棄訴訟和解結案。我國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和1991年修改公布的《民事訴訟法》都規定了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在該原則之下:
(1)當事人有權處分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2)當事人可以在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行使處分權;
(3)當事人行使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內進行。
在民事訴訟的范疇內人民法院執行權應該認為它既有司法性,也有行政性,就性質來說,執行權更偏重于行政權,筆者的理由是:
(1)民事訴訟執行的執行依據并不限于民事裁判、裁決和調解書,它有包括“發生法律效力并且具有給付內容的刑事、行政判決書和裁定書”等在內的十一類;
(2)我國人民法院機構內部多設立有專門的執行局和執行庭,裁決權和實施權已然分開;
(3)執行權是國家強制力一種,直接硬性追求生效的法律文書內容的實現,與立場居中的司法裁判權有明顯分別。
在這里當事人處分權與人民法院執行權呈現一種對立的態勢,人民法院執行權的行使不允許當事人行使處分權,兩者似乎不可以共存。理解這樣的對立而共存要進行以下幾個維度的思考:
(1)早在二千多年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就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這是民本思想的最早淵源,這是我國民事執行和解制度發端根植的深厚土壤。我國的社會心理是贊同“相逢一笑泯恩愁”的,于公于私,訟爭雙方自愿達成和解在民事訴訟的全階段無疑都是最好的結果。我國當下所提倡的“和諧社會”概念,大有深挖“和”價值,發揚“和”精神之意。執行和解是執行權利人行使處分權的結果,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可以自愿達成和解協議,對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履行義務主體、標的物及其數額、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加以變更,使之更加符合當事人的實際情況,既有利于執行權利人的權利得以及時實現,又有利于增進當事人之間的理解,真是“和為貴”。
(2)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目的就在于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基于“理性經濟人”的理論預設,尊重當事人處分權,在執行階段允許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內和解,才是真正地維護了社會秩序、經濟秩序。在民事訴訟法的高階法價值追求下,人民法院執行權欣欣然與當事人處分權公存。
(3)如前所敘之當事人處分原則之形成發展線索所表,在不惟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表彰“私法自由”是一種趨勢,應該看到,市場經濟的運行發展與法律的現代化進程,已經勾畫出了一個民權勃興、私法自主和法律本位轉移的藍圖。當事人處分權應該在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中都得以行使,執行程序也不能外。
(二)高階價值與語境化價值
“價值”一詞在不同的學科中的涵義是有差異的。在哲學上,是指對人類的意義,帶有功利的色彩。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價值是主體需要和客體適應與滿足主體需要之間的一種特定關系;法律價值則是人與法律之間的一種需要與滿足的特定關系。價值有大小之分,也有高下之別,選定主體之后此價值與彼價值是可以比較的,并因此可以作出相應的選擇。
承上文中“當事人得在民事訴訟執行程序中行使處分權”是大勢所趨,我們還應該看到其中包含的價值選擇,即生效法律文書的權威或者說民事訴訟裁判的既判力與當事人自愿達成和解這兩種價值元素的選擇。
前者的價值內核是在強調:法律要具有穩定性,法律要以穩定、可預測和可信賴維持自身的存在。而過分的穩定勢必陷入僵化和滯后,不能完全順應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法律的普遍性要求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適用一個標準,但是要實現真正的公正就必須(設身處地地、歷史地)考慮每一個個體的具體情況。眾所周知,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整合社會利益,維護社會秩序,實現社會福祉,是法律的終極目標。經過對比,筆者(法律學人的視角)認為在民事訴訟執行程序中,當事人行使處分權自愿達成和解具有價值優先性。
在此前提下,我們再借助兩種工具理性來探討我國民事訴訟執行和解制度中的具體論題。
(1)基本考慮與優先考慮
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總是會有更重要的評判標準,總是會有更合理的先后次序,基本考慮與優先考慮不是斷然分開的存在,往往是折衷在一起,比如說對于一部法律,基本考慮是公平正義,而優先考慮可能是保障貿易安全也可能是為了物盡其用等等,基本考慮與優先考慮的結合就得到折衷物——良法。本文所謂基本考慮與優先考慮的思路來自搏弈論,還是延續了以理性法律人的視角,為了達到特定的功利性目的而厘清理論上的障礙,追求法律的工具化效用。這里筆者圍繞學界熱烈爭論的執行和解協議的性質和效力問題展開討論。
“和解協議”名為“協議”,在性質上當屬于民事合同;但是,執行和解協議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合同,是一種特別的民事合同,其特別之處在于,它是在特定程序即執行程序中成立的合同,其所變更的是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根據《民訴法》207條規定:“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因此在協議履行完畢之前,當事人可以反悔而不需承擔違約責任??梢?,至少在違約責任等方面,執行和解協議又不適用《合同法》的相關規定。
當下學者對于這里所謂的“特別之處”多有誹議,一般認為,執行和解協議既為當事人平等自愿協商而達成,處分的又是權利人自身的合法民事權利,那么,應在性質和效力上將其至少定位為一般民事合同,完全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理由是:法律文書確定的民事權利義務與其他合法方式設立的民事權利義務在本質上并無二致。這種思考焦點可歸類為筆者本小節指稱的“基本考慮”,追求的是法律概念的純化和一致性,是法律人捍衛自身領地的本能。
筆者以為再嚴謹而無懈的法律制度,談及效用和價值,一定得回到“人”這里,由“人”來評價,由“人”來體現。一般地,進入執行程序中民事訴訟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要面對這樣幾個事實:國家審判機關因為當事人發起民事訴訟作出審判調解工作,是司法資源的支出;生效的法律文書已經確定了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居中裁判權對于所作的回應;生效的法律文書產生了既判力,是公權利對于糾紛解決之后情態的固定,防止累訟。
倘若將執行和解協議定性為一般民事合同,完全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就完全脫離了其得以發生的條件與特殊的場合,不負責地虛化了其來歷,是一種形而上的剛愎的想法;又倘若將此定性想法付諸實踐,勢必在整個民事訴訟程序之后續上一個新的糾紛肇因,而且缺乏及時的救濟,是一種畫蛇添足的做法。筆者認為實在不宜將執行和解協議定性為一般民事合同。
而談及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問題,筆者的分析邏輯是,在民事訴訟執行程序中當事人行使處分權自愿達成和解具有價值優先性的前提下,“執行和解協議”得予以表彰;同時地,“執行和解協議”應該以當事人雙方自愿和解為生命之本,一方翻悔的,“執行和解協議”當然得被;又因為“執行和解協議”的出現是依靠了上文所記各方面的體恤與讓步甚至說犧牲,于是“執行和解協議”必須保有當初衷不再、預設條件不成就的時候回歸“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的可能。
順理成章地,首先“執行和解協議”決不可能成為要求強制執行的依據,而且在目前我國的國情之下,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只能通過當事人的自動履行而得到實現,在自動履行完畢之前其效力處于一種待證實的狀態。
“執行和解協議”定性質為“特別的民事合同”是結合其發生的特別時間場合之“優先考慮”后的折衷,同樣地,“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機制背后也有著如是折衷。
(2)效率與效益
效率是法律經濟學的基本概念、核心概念。效率研究的資源配置問題,效益是指資源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較關系;效率側重于強調過程價值,效益則側重強調結果價值。這里筆者結合效率與效益的比較,從“申請恢復執行原法律文書的期限”切入討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67條規定“申請恢復執行原生效法律文書,適用民事訴訟法第215條申請執行期限的規定,申請執行期限因達成執行中的和解協議而中止,其期限自和解協議所定履行期限的最后一日起連續計算”。
從法律的規定可以看出,當預設條件不成就的時候回歸“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我們已經經過了一個多出來的時間段,即從達成協議之日到協議所定履行期限的最后一日。一個被當事人拋棄的執行和解協議使得執行程序過程拉長了,顯得司法資源的額外配置沒有使本次訴訟追求的價值達到最大化,即沒有效率。
但是當一個個獨立的案件匯總在一起時,執行和解制度的效益就很明顯,除非“一方當事人翻悔”的個案占統計總數的相當比重。筆者的理由是:
執行和解協議的順利履行縮短了執行周期,減少執行成本;避免了強制執行,降低執行風險面;減少了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芍^是資源投入低而產出成果大,此其一。
執行和解協議的磋商一般不會是當事人自行提起,要矛盾對立的雙方當事人自行去和解,幾乎是不現實的。而現實的情況多是一方當事人一時沒履行能力,必須分期償付或者一方當事人不配合隱匿財產甚至去向不明,執行權利人面對案件的客觀情況往往不得才選擇和解的方式。這就是說,執行和解并不一定是加大了司法資源的支出,它只是一種轉圜,執行和解的機會成本很小。此其二。
一方當事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在執行中雙方自愿達成的和解協議的,執行申請人可以執行原生效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恢復執行,同樣是基于“理性經濟人”的預設,執行權利人決不會放任被執行人假意借和解去惡意拖延執行時間,執行權利人自己也會警惕執行程序過程拉長的不利性。即退一步來講,被執行人假意借和解去惡意拖延執行時間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此其三。
而實證的數據顯示“一方當事人翻悔”的個案是比較少的。以筆者實習的法庭的執行結案統計數據來看,當事人拋棄執行和解協議又恢復原生效法律文書執行的只有寥寥幾例。此其四。
毋庸置疑,執行和解制度的恰當運用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目前執行工作面臨的眾多難題,而且在相當程度上這個制度設施得可謂是疏而不漏。
(三)文本理性與實證資料
本文針對民事訴訟執行和解制度的探討,力求語境化地(設身處地地、歷史地)理解這種相對長期存在的法律制度歷史正當性和合理性,然而,由于實證資料的相對缺乏,筆者的探討缺乏足夠的深度。即使這樣,承接本文之前的分析,在文本理性與實證資料的比較中,對于民事訴訟執行和解制度的完善仍然可以提出方法論建議。
其實文本理性天然與現實的情況不同一,我們做學問一般都是從文本到文本,比較容易陷入固定的套路,通過對原始資料以及跨學科跨領域相關資料的收集查閱,筆者從以下幾個角度提出方法論建議:
(1)執行和解中執行法官的作用應該加強
執行和解是當事人的自愿選擇,法律也排斥在此階段再主持調解,但是執行法官不能僅僅是揮舞著國家強制權力一味地瞄準執行。執行和解需要執行法官的參與,執行官可以在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愿的基礎上,通過說服教育來促成和解協議的達成,以此來達到服判息訴、穩定社會的目的。
法律規定:“和解協議應采用書面形式或由執行人員記入筆錄”,這時候執行官應該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審查和解協議中雙方當事人的合意程度、和解的誠意以及實際履行的可能性,幫助執行權利人盡量避免可能存在的“惡意拖延”。
(2)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在時機成熟時應該被及時認可
前文對于執行和解效力機制的理解是放在當下語境內進行的,這無礙于作出展望。以美國為例,美國95%的爭端通過各類和解解決于訴前,而且對于訴訟和解來說,當事人可以申請合意判決使和解協議獲得執行力,表現了“人”對于“程序”的駕馭以及公民較高的法律素質。這可以說是一種先驗的遠景,隨著我國公民的法律素質與權利意識的不斷提高,執行和解協議就可以被及時地認可。
當事人處分權發展得越理性,就越獲尊重,這種權利也就會獲得越大的活動空間,而結果自然是“人”從“程序”中獲得更多新的自由。
(3)我國民事訴訟執行和解制度并沒有重構的迫切性
這是筆者探討該制度初衷與結論。
順接前記之民事訴訟執行和解制度的語境化分析,我們再來看該使制度遭受錯誤詬議的“執行難”的問題。民事訴訟“執行難”的問題從法院自身的角度來看,所體現的是執結率低,未執結案件數量大,且逐年積壓增多。執結率低的原因有:法院的執行力度、法院外部的執法環境、執行案件的結案方式,筆者以為最重要的原因是當事人的實際履行能力和履行意愿。
一、畢業論文撰寫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畢業論文選題不當
盡管經濟管理類專業一般都設有“畢業論文選題指南”,但由于部分教師不重視畢業論文,投入精力較少,不注重題目更新,在提供的論文題目上表現為部分題目或大而空,或缺乏新穎性,或沒有緊扣時代的脈搏。許多學生由于平時對一些問題缺乏思考、鉆研,沒有自己感興趣或有一定資料積累的課題,在畢業論文選題時顯得十分被動,匆匆隨意選一些題目。有的題目范圍太寬,學生僅是泛泛而論;有的范圍太窄,以致畢業論文工作量明顯不足;有的題目既缺乏創新性,又缺乏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有些學生則將選題完全寄希望于指導教師,讓指導教師幫助自己定題??梢姡捎诓糠謱W生不重視畢業論文,投入精力較少,加之個別指導教師責任心不強,存在放任自流的現象,使得一些學生在畢業論文的選題上比較隨意,達不到培養目標的要求。
2.論文寫作能力較弱
部分學生專業知識及其相關的基礎知識較貧乏,語言運用能力、表達能力較弱,論據不充分,說服力不強。例如,有些論文僅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較少,缺乏數據、模型及案例分析;理論分析沒有與實際分析相結合,或實踐分析沒有與理論分析相結合。前者僅為泛泛而論,對實踐缺乏指導意義;后者則因沒有專業理論為基礎,使論文研究的深度較為欠缺。
3.存在論文抄襲現象
許多學生在論文寫作中對他人論文依賴性過大,存在一定量的抄襲、拼湊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固然電腦和網絡的普及為論文抄襲提供了便利,但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缺乏嚴謹求實的學風,對抄襲論文的性質沒有正確的認識,同時學校對抄襲行為的監督成本較高,許多學校對論文抄襲行為缺乏有效的懲罰措施。
4.論文格式不規范
每年的畢業論文中,總會出現包括引文注釋、圖表、字體等格式不規范現象,且打印錯誤也較多。
二、畢業論文質量難以提高的原因分析
1.學生自身因素: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較弱、畢業論文寫作投入的時間較少高校大規模擴招使大學教育在形式上由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教育,但高校要真正實現這一轉換還有一個過程。學校入學標準的降低,使得過度依靠學生自我管理的“放羊式”教學管理弊端凸現。長期以來,我國“應試教育”模式導致許多學生,尤其是經濟管理類學生,慣于考前突襲,對畢業論文的“應對”也沿襲了這一習慣。部分學生缺乏日常的專業知識積累和訓練,理論聯系實際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在論文中大段引用各種抽象空洞的理論,缺乏對社會實際情況的分析和總結。而且,隨著大規模擴招后的學生陸續畢業,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擇業時間提早,難度加大,就業與畢業論文工作發生較大沖突。
目前,我國高校一般實行的是學年學分制,學生基本上要修完4年學業才能本科畢業。在培養計劃中,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大多安排在第八學期,而這一學期同時又是畢業生尋找工作單位的時期。許多學生四處奔波,就業壓力使他們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尋找工作上。筆者在調研中發現,目前大部分學生的畢業實習單位就是今后的工作單位。由此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個別學生畢業實習的內容與畢業論文主題的相關性較小;二是部分學生提前就業。有些學生在畢業論文尚未完成之時就己與用人單位簽好了合同,甚至有些用人單位要求己確定工作單位的學生提前上崗,致使這些學生無暇顧及畢業論文。而且,在后者情況下,許多學生認為畢業論文的成績與就業沒有直接關系,畢業論文質量的好壞不會影響其就業,故不少學生僅是匆忙應付,畢業論文質量自然也難以得到保證。此外,就業率指標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社會對高校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學校在現實工作中處于兩難境地。
2.教師因素:高校擴招后師資隊伍建設速度相對滯后指導教師是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的重要因素。但由于近幾年的連續擴招,學生人數不斷増加,造成高校師資隊伍建設速度相對滯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具體來講:一是某些專業師生比例嚴重失調,部分教師尤其是一些教學水平較高的中老年教師指導學生論文的數量相對較多,導致在畢業論文環節上投入的精力相對不足,從而在指導上難免顧此失彼。二是部分青年教師也擔任了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近年來,學校引進的青年教師大多接受過研究生教育,因而他們有規范的科學研究的經歷和教育。但是,由于進入高校不久,對于本科畢業論文的整個過程與功能缺乏系統的、深入的認識,由此導致的一個問題就是沒有充分認識本科畢業論文的重要性,思想上不重視,對學生要求不嚴,缺乏相應的經驗,在指導過程中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必然影響畢業論文的質量。三是個別指導教師本身科研能力較弱,有的甚至根本不熟悉自己所指導論文的研究領域對學生的畢業論文無法實行有效的指導。
3.管理因素:組織管理上的困難和不規范高校擴招和學生畢業找工作等因素,給畢業論文工作的組織管理帶來許多困難。具體表現為:(1)指導教師的遴選機制還未有效建立,對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缺乏強有力的保障機制。一些指導教師在指導工作中投入的時間、精力不足,缺乏檢查督促。(2)學生為撰寫論文既需要通過畢業實習和社會調研收集資料,又需要到圖書館、資料室等查閱文獻等,時間跨度大、環節多、活動地點變化較大,過程管理、質量監控難度較大,這使部分不自覺的學生的論文資料的收集得不到保證。(3)盡管一些學校對畢業論文過程管理制度健全,例如,畢業論文有開題報告、中期檢查、指導過程記錄和論文初稿、一稿修改的記錄等,但在制度的執行上得不到切實保證,檢查力度不大,對一些不自覺的教師和學生而言,上述的制度僅流于形式。
三、提高大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與建議
畢業論文撰寫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是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重要保障。規范化、制度化管理不僅體現在對畢業論文工作的整體把握上,更體現在畢業論文的各個階段中。應該采取有效措施使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進入一個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的軌道。
1.進一步提高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
畢業論文的撰寫是本科生開始從事科學研究的初步嘗試,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開展獨立工作和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對學生能力、素質的全面檢查,在當今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方面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畢業論文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是其他教學環節所不能代替的。同時,應借鑒國外經驗,積極探索創建高校學生論文寫作誠信機制,對論文抄襲等學術不誠實行嚴厲懲罰,以杜絕弄虛作假等不良行為。
2.重視畢業論文選題環節,提高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
把好畢業論文選題制度關,是確保畢業論文質量的前提。畢業論文的選題必須符合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應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并根據經濟管理類學科的特點與學生自己的興趣而定。因此,應進一步完善和重視畢業論文的選題環節。(1)畢業論文貫穿于整個本科教育過程。通過學科前沿講座,引導學生對本學科前沿熱點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對某些專題研究的興趣,為日后論文的選題做好準備。(2)不斷完善本科導師制。使學生較早了解導師的科研項目,提前做好選題的準備。(3)充分利用實習基地,及時了解實習基地的工作需求,努力將畢業論文與學生就業和未來發展相結合。(4)進一步完善“畢業論文選題指南”的編寫和實施細則。選題應圍繞本專業的前沿問題、難點問題和熱點問題,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以制度來保證畢業論文選題的規范化。
3.強化對畢業論文的質量監控
進一步加強對畢業論文中選題、開題、中期檢查和論文答辯等環節的過程管理,完善畢業論文的質量監控體系。對關鍵環節要嚴格管理,加強檢查力度。具體可分為初期檢查,即對論文選題和開題等進行檢查;中期檢查,即對學生畢業論文工作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后期檢查,即對學生畢業論文的答辯情況、評分情況進行檢查。檢查的方式可采取教研室普查、學院抽查相結合的方式。為達到通過檢查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目的,學校須對檢查發現的問題采取切實有效的整改措施。
4.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對畢業論文的指導水平
(1)要求指導教師具有系統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要求指導教師有較強的科研能力。(2)對于經濟管理類本科生,畢業實習采取校內外雙導師制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實習指導。校外指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更好地接觸和了解社會問題,為論文寫作提供更多的素材;校內指導教師則可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收集和閱讀相關期刊和書籍,了解社會前沿問題及焦點問題來源、現狀和走勢,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分析社會問題,并由此提出自己的見解。(3)建立和健全導師遴選制和激勵機制。制定合理的畢業論文指導教學工作量計算辦法和鼓勵高水平教師指導畢業論文的政策和措施,優秀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
5.加大學校經費投入,改善教學條件
(一)學校重視不夠
很多農學類高等學校對本科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對畢業論文設計各環節的目的要求、組織管理、工作流程和評價標準等落實力度不夠,并缺乏對管理文件的宣傳、討論和運行過程的反饋,論文答辯走過場,評委提問時間短,成績評定方法不夠科學。另外,高等學校普遍存在教學經費不足的情況,專門用于畢業論文的經費很少,這樣往往會造成畢業論文質量不高。如果指導教師沒有科研課題和經費,就會影響到畢業論文的質量,某些專業的學生論文選題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獻資料,需要儀器設備和實驗藥品及材料,還要打印論文,很多畢業論文就是因為經費的原因,使得論文設計時不敢利用精度高的儀器和質量好的材料,從而影響了論文的創新性,造成新穎性的課題無法完全開展[6]。
(二)學生認識不足
學生對畢業論文質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態度消極,草率從事,甚至模仿、抄襲現象也時有發生。很多學生只是到網上搜索、拼湊、剪貼,敷衍了事。許多學生因為應試教育養成的習慣,缺少獨立的研究能力,對導師存在過多的依賴心理,寄希望于導師的“點撥”和最后階段的修改,馬馬虎虎地拼湊學位論文,其質量也可想而知。
(三)教師精力不足
由于高等學校短時間擴招,導致招生人數激增,在校生人數巨大。高等學校教師除完成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任務外,還要指導研究生和本科生論文,部分教師負擔過重,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師與學生的直接交流少,教師讓研究生完全替代自己指導本科生論文寫作的現象時有發生。近年來,高等學校教師年輕化步伐加快,一些新建專業大膽啟用剛畢業的研究生從事教學工作,部分年輕教師教學經驗不足,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對本科生論文指導方法簡單,疏于管理。此外,也有一些教師對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放任自流,用于指導學生畢業論文的時間和精力很少,這些都不利于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提高。
(四)理論知識不扎實
盡管高等學校的學分制改革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在現行的本科生教學計劃中,對于學生完成的學分數有明確的要求,除完成學分多、課時多的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等必修課外,還要選修一些與自己專業相去甚遠的課程作為素質拓展的內容課程,這勢必會占用專業課程的部分課時,使得專業課程學時減少,學習不系統、不全面,導致學生對許多專業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得不扎實。也有高等學校進行課程小型化改革,人為壓縮課程學時,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對一些知識點無法進行深入講解,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加之學生所選課程總數增多,學生疲于上課,課外時間不足,也無法進行復習鞏固,導致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
(五)實踐教學不完善
農學類專業一般是實踐性較強、應用性突出的專業群,大量的課程實驗、實習和社會實踐等實踐教學對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發揮重要作用。但由于高等學校擴招和高等教育大眾化后,農業院校的實驗場所不足,實驗條件簡陋,實踐基地嚴重短缺,實驗室的開放程度低,這些因素都制約著實踐教學的開展,進而影響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另外,有些學校的畢業論文從大四的第二學期才開始,一方面學生面臨就業壓力,經常奔走于各種招聘會,參加面試,簽訂就業協議,很難靜下心來做畢業論文。另一方面,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受季節影響較大,實驗周期較長,假若實驗不成功,沒有補救時間,對畢業論文質量造成不利的影響。
二、提高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主要措施
(一)強化質量意識,引起農業院校對教育質量的高度重視
各農業類院校應進一步加強質量意識,提高對畢業論文質量的重視程度,要完善畢業論文管理的規章制度,包括組織領導制度、指導教師的職責、畢業論文過程管理和檢查監督制度、答辯及成績評定等。使畢業論文的管理有章可循,職責分明,完善畢業論文質量的監督制度,主要包括組織選題與開題、撰寫中期檢查、成績評定程序與評分指標體系、論文答辯成績評定、質量分析與總結等各個環節;重視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的過程管理,建立初期、中期和后期的檢查制度,并保證各項制度都能得到具體實施[7]。學校應增加畢業論文經費投入,減輕指導教師的經濟壓力,為畢業論文的實施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二)加強積極引導,讓學生從思想上重視畢業論文設計
畢業論文設計是一門綜合的課程,從查閱文獻、論文選題、試驗方案設計、試驗步驟實施、數據處理、論文撰寫等每一個環節都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鍛煉。要讓學生認識到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必要性、實用性和重要性,認識到它是農業院校大學生的一門能力素養必修課,是結束大學生活、順利適應工作崗位的一次實戰演習;就個人素質提高方面來講,畢業論文設計能充分培養學生的恒心、能力、毅力和合作精神;就服務社會方面來講,農學類專業的畢業論文能把理論與農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為農民的增產增收提供技術服務。
(三)強調責任意識,導師加強對畢業論文質量的指導管理
指導教師素質與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有明顯的相關性。明確導師職責,對年輕指導教師進行系統培訓,提高其業務能力,增強其指導水平。加強畢業論文質量的管理,安排科研能力強,具有高度責任感和富有奉獻精神的教師擔任導師。實行導師小組負責制,組建老、中、青相結合的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指導小組,使老教師帶動青年教師,高級職稱帶動中級職稱教師,提高教師對畢業論文的指導水平[8]。實行獎懲制度,對于優秀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給予一定的表揚和獎勵,而對于敷衍了事、放任自流的指導教師應予以批評教育,必要的話應該予以通報批評,后果嚴重的甚至取消其導師資格。同時,加強導師對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在選題、開題、任務合同、中期檢查、論文答辯等全過程的監督與管理,增強本科生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的責任意識。
(四)加強理論學習,為提高畢業論文質量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扎實的理論知識是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基礎。要加強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學習,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和訓練,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教學中,既要顧及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層次性和前沿性,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既要尊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又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獨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建立系統的理論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
(五)重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能力
培養具有良好專業基礎、創新能力和參與食品企業研發和實際生產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位碩士,并使之成為復合型和應用型專業人才,為將來增強所在食品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就必須有一只業務素質高、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師資隊伍。1.加強高校自身導師隊伍建設。培養應用型研究生對導師的要求應與培養學術型研究生對導師的要求有所不同,應用型研究生的導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較強的科研能力,更應該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而這一點正是長期在高校里從事教學與科研的教師所缺乏的。針對上述實際情況和培養要求,管理研究生的相關部門應該建議學生選擇具備上述能力的指導教師。同時,學校應該鼓勵指導教師積極參與企業的研發、創新與技術升級改造,這樣所指導的學生可以直接參與企業所需要的科研活動,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和渠道不斷加強在校教師的實踐培訓,特別是進入生產一線進行科學研究顯得尤為重要。2.校企共享導師隊伍建設。積極推行雙導師制的建設,建立健全雙導師制的相關工作職責及認定標準的規范性文件。第一,導師為學校批準的具備研究生導師資格的教師;第二,導師可以是來自于食品企業單位的具有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為了確保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學校應該制訂校內外導師定期交流的機制,以便及時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學習、科研和論文的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另外,專業學位的培養院校應積極主動地與企業建立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形成一支相對穩定的專業學位教育師資隊伍,將“雙導師制”實至名歸,而不是流于形式。
二、課題的選擇與課程體系建設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學位與一般意義上側重理論、學術研究的研究生教育不同,專業學位培養對象的職業指向性更加明確,主要針對一定的職業背景,培養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如何以特定的食品加工企業所需的人才為背景,進行課題的選擇并有針對性地設置課程體系顯得尤為重要。課題的選擇和課程內容設置是課程體系的主要內涵,課題的選擇和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1.合理的課題選擇。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位碩士學制為兩年,由于學制較短,所以指導教師或指導團隊應該進行協商和討論,根據自身科研的實際情況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優先為學生選擇課題,并根據課題所涉及的領域為學生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背景課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位碩士課題的選擇應該具有比較大的靈活性,應該以實用性為主,立足為企業培養具有一定研發能力的人才,不一定具有很深的學術價值,但應該具有良好的實際應用價值,對企業的生產實踐具有意義即可。為了培養出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才,也為了把好人才培養的質量關,根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畢業要求。2.構建合理的專業學位碩士課程體系。目前大多數高校為了讓學生拿到專業碩士的學位,其所修學分基本與學術型碩士相同,在兩年的培養中,基本有一年的時間在進行理論課程的學習,剩下一年時間進行資料的查閱、課題的實施與論文的撰寫,筆者認為這樣的培養機制具有相當大的弊端。關于與課題選取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建設應該結合學分制的實施,由指導教師、研究生、行業主管部門及企業組成的不同層次的座談會,征求關于課程體系改革的意見。在此基礎上,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對這類學生的培養,應該根據課題的實際情況除十分必要的課程以外,消除必選課、限選課和選修課之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的課程設置面要寬,而且在課程設置上要體現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的特點。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位碩士應該是帶著課題和任務來學習的。這就需要對教學計劃進行適當的調整,以滿足學生在職業背景和課題實施中的需要。教學內容要充分考慮專業碩士的特點,不過份強調內容的系統性和嚴密性,基礎課要強調寬廣性和綜合性,專業課要強調先進性和實用性。為了增加選修課的靈活性,可以增加選修課的量,開列多種菜單,以套餐的形式供學生選擇。要在科學規劃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的基礎上,安排好他們培養計劃中的課程設置,既要讓他們掌握現代科學的最新知識,又要進一步訓練他們作為高層次的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員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應設置若干門反映食品科學領域的最新知識、最新技術、最新成果的知識講座或前沿性課程,還要有一些相關領域的課程,以體現寬廣性的原則。在正確、理性認識專業學位教育的基礎上,組織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集中精力加快專業學位優秀教材和案例的編寫工作,使得專業學位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特點得以充分體現,避免出現學生所學無法應用到實踐中去,與社會實際需要相脫離的尷尬現象。
三、研究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研究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也是社會檢驗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食品科學與工程作為應用學科之一,應該更加重視研究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鍛煉。為此,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的培養應該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來增強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1.強化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探索和強化學校和企業教學實習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強化學生基本實踐技能的培養是其為將來開展課題的必然要求,可以讓這類研究生提前進入實驗室,在導師的指導下幫助上屆的研究生實施課題,從中得到鍛煉。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進一步強化研究生的實踐能力,根據導師的研究領域及服務企業的類型,建議在校外導師的輔導下,根據校外導師提出的任務,結合教師的科研和將來要實施的課題,直接進入企業,至少參與企業生產實踐一個月到兩個月,指導研究生科學研究和生產實習工作,在此過程中增強研究生的動手能力,鍛煉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和解決生產問題的綜合能力。通過這個環節的鍛煉,不僅提高了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研究生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食品生產實踐的機會,在導師的指導下,鍛煉研究生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教師科研和社會服務為平臺,進一步強化研究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從中得到全方位的科研鍛煉,提高研究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論文強調所學的理論和知識要應用于實際的科研和生產工作。所以如何在培養過程中,增強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為此,學校和學院可以選擇一些有著強烈的內在需求、具有較高科研實力及創新能力的大型食品企業開展合作,依托企業委托項目、企業創新項目等重大項目的研究,研究生可以得到直接的鍛煉機會,并且跟個人的崗位密切相關,提高了其科研能力、工作能力、創新能力,提高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同時,這些企業有意愿、有興趣,也有資源和隊伍來共同培養研究生,為合作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與大型食品企業單位建立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基地,充分發揮各自在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管理和資金籌措等方面的優勢,加快提高自主創新的研發能力,促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成果轉化;革新研究生培養機制,加速應用型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更好地適應學科檔次的提升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實現學校和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四、培養質量保證體系建設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已由初期的規模發展轉向了以提高質量為主的內涵發展。處理好質量與規模的關系,建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保證體系,確保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成為專業學位教育研究和探索的重點。1.建立健全培養質量保證措施與制度。制定從招生、培養、學位授予等全過程的管理規章制度,規范專業碩士培養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使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是保證和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前提條件,也是構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基礎。制定出一系列規范專業碩士培養的內部文件,使教師、管理人員以及學生在教學、管理、學習過程中都有章可循。在上述制度建立的同時,積極探討授予學位的硬杠要求。例如,有的高等院校需要研究生在國內核心期刊或普通期刊上發表已經見刊的學術論文,還有的高等院校要求研究生在導師的幫助下申請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筆者認為應該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比較切合實際的學位授予要求。例如,發表學術論文和申請專利,如何在時間不允許的情況下達到上述指標,是否可以組織專家、學校或學院的教授委員會對研究生的研究成果進行評估,從質和量兩方面進行考核,按照一定標準替代相應的硬杠要求,并授予學位。2.強化過程管理。參照全日制研究生教學監督機制,結合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際情況,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教學過程控制制度。我校專業碩士的基礎課程教學由學校研究生部統一組織安排,專業課程由學院安排。在教學過程中,定期派專家組前往培養點聽課,進行課程教學檢查。認真做好論文選題及開題工作,學位論文的選題和開題報告是研究生學位論文工作的初始和重要環節,直接影響學位論文的質量。
對于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論文選題應直接來源于生產實際或具有明確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實際應用價值,論文擬解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和工作量,論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先進性。切實做好論文中期考核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工作進行到一半時,應組織相應的中期檢查,以導師為主要驅動者,以督促為目的,對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進度、論文研究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論文下一步的計劃等進行及時總結,學院組織專家組進行考核,只有中期考核通過后,方能進入下一階段論文工作。嚴格把關論文送審和答辯環節,學位論文的評審和答辯是確保論文質量的把關環節,目的在于通過建立一種規范合理的機制,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茖W合理地確定抽查對象,實行嚴格的“雙盲”送審。在論文答辯過程中,嚴格審查答辯委員會的資質,建立回避制度,對校內專家按照答辯人與導師不見面的原則,將專業碩士研究生分組進行答辯,校外專家應當是相近領域的副高級以上職稱的專家,要求不是答辯人的兼職導師;完善答辯程序,首先由答辯人陳述學科基本知識,然后進行正常的論文答辯;規范答辯方式,專業碩士研究生要求用多媒體方式介紹論文的主要內容,對專家的提問現場回答;答辯后,專家進行匿名投票,形成決議,答辯委員會主席當場宣布。
(一)有效構建會計專業課程
1.基礎素質課程。這類課程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課程,如《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文獻檢索》等,它可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查找資料的能力,為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打下良好的基礎。2.專業素質課程。會計專業一般都開設了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或會計信息系統)等主干專業課程,這類課程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會計專業的相關理論知識,而且還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為學生以后完成學業作品提供了寫作素材。3.實習實踐課程。會計專業最好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有幾次實習實踐的機會,有接觸社會的機會,有與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相融合的環境零距離接觸的體驗,這樣學生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才能對所學知識有感覺,才能在實踐中驗證,也才能將理論升華,才能讓學生在完成學業作品時有話可說,有話想說。
(二)畢業作品的形式應多樣化
我覺得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學生的專業能力可以通過很多途徑體現出來,因此學生畢業作品也不一定要限定于畢業論文。論文是一種很嚴謹也很呆板的文字,它固然可以體現學生學習的真實水平,但不會寫論文的學生也不能片面地認為不好。因此畢業作品可以通過如讀書體會、學習心得、文獻綜述、調查報告、案例策劃、論文等形式進行,因提倡因人而異。
(三)配備畢業作品指導教師
在學生進校后,每個班級都配備一個專業指導教師,負責該班級學生專業方面素質的培養和鍛煉。在學生第一學年,指導教師可以結合所學的專業知識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如學習體會、學習小結,讓學生對所寫專業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有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在第二學年,指導教師可以加深難度,讓學生對某一個專業知識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第三學年,指導教師可以和每位學生進行溝通,或教師或學生自己擬定畢業作品的形式,然后讓學生開始收集和整理資料,為畢業作品作準備。當有了前面充分的準備,后期的畢業作品的完成也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四)加強畢業作品的考核制度
(一)將科研能力的培養貫穿于碩士四年的教學。
1.課程教學要注重能力的培養。改革“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引進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增加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溝通協作能力。
2.制定碩士生科研能力培養計劃。高校要制定碩士生科研能力培養計劃,為培養碩士生科研能力做一系列工作。一是給碩士生設立科研導師,碩士生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就與科研導師接觸,協助科研導師做科研方面的工作,跟隨科研導師感受課題申報、調研、撰寫研究報告、課題結題的整個科研過程。二是開設論文寫作必修課,系統講解選題、寫開題報告、查找資料、制作調查問卷、研究方法等。三是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至少參加三次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自己選題、制定調查問卷、撰寫調研報告。
(二)改進碩士畢業論文的管理。
1.加強指導教師的管理。應制定指導教師管理制度,包括碩士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的條件與職責、碩士畢業生分配辦法、碩士畢業論文指導教師評價辦法、獎懲辦法等。通過這些制度,明確哪些教師有資格指導碩士畢業論文,每位教師分配多少學生,對教師的指導質量進行評價并予以獎懲,以此促使教師提高指導質量。
2.建立碩士畢業論文各個工作環節的操作規程并實行全程監控。碩士畢業論文包括選題、開題、指導與寫作、提交與評閱、答辯與成績評定、論文資料裝訂與歸檔等多個環節。首先,學校要對每個工作環節制定具體的操作規程,使教師和畢業生明確如何去做。其次,建立碩士畢業論文全程監控制度,學校或學院對各個工作環節定期進行檢查,督促教師切實負起指導責任。
3.改變論文寫作和答辯時間。由于畢業生大四階段尤其是第八學期事情很多,影響了畢業論文的寫作,建議把畢業論文工作提前到大三放暑假前即第六學期期末,進行學生與指導教師的雙向選擇,將畢業生分配給指導教師,指導教師開始畢業論文的指導;大三暑假里,要求學生進行論文選題,與指導教師溝通后確定論文的題目;指導教師指導學生確定調查提綱或調查問卷,要求學生利用大三暑假的時間進行調研,為撰寫畢業論文收集實際資料;大四開學后的一兩周內,組織學生完成開題報告工作;安排畢業生撰寫論文初稿,年末前提交;元旦后以及放寒假的兩個月時間,畢業生和指導教師閑暇時間較多,指導教師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集中精力指導畢業生完成論文的修改;第八學期開學的一兩周內,完成畢業論文的答辯工作。
4.加大碩士畢業論文選題的指導與審核力度。選題是碩士畢業論文的基礎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畢業論文的質量。首先,指導教師要加大對畢業生選題的指導,強調畢業論文選題要與所學專業掛鉤,選題要針對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實習單位面臨的突出問題,選題要理論聯系實際,不要選擇純理論研究的題目,選題的難易程度要適中,選題宜小不宜大、宜具體不宜抽象、宜限制不宜寬泛、等等。其次,學院要加大畢業論文選題的審核力度。學生選定題目后,提交給學院,學院要組織專家對畢業論文選題的新穎性、實用性、可行性、深度等方面進行評審,要求選題不當的學生重新選題。
5.優秀碩士畢業論文實行首位參選制。每位教師指導的成績最高的論文,應該是該教師指導的質量最優的論文。因此,各位教師指導的成績最高的畢業論文拿出來參選優秀碩士畢業論文,學校或學院組織教師進行盲審,這樣可以確保每位教師指導的論文都有機會評優,盲審可以杜絕評優中的教師面子問題,使碩士畢業論文的評優工作做到公開公正,使評選出來的優秀畢業論文真正優秀。
6.對畢業論文實行末位審核制。畢業論文末位審核制,就是每位教師指導的成績最低的畢業論文,提交給學?;驅W院進行審核,學校或學院組織教師進行盲審,審核不合格的,要求學生進行修改,修改后再次審核,畢業論文審核合格后,才給學生頒發學位證和畢業證。畢業論文的末位審核制對督促畢業生認真寫論文、督促指導教師認真指導、杜絕教師給“同情分”、提高畢業論文質量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