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13: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體育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社會體育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必須具備管理性、服務性和應用性,由此可看出,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非常的高,而我國體育事業的現狀是缺乏具有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這就造成了一定的矛盾,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可以緩解這一現狀,通過該專業的實踐不但可以讓學生積累實踐經驗,還可以進行學習方向的定位,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
1.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內涵
1.1社會體育專業
社會體育作為體育學類的專業學科,學制設置為四年,完成學業后要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以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結合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求,學生的體育素質,豐厚的知識面,獨到的創新意識是高素質人才需要具備的條件,通過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健身指導、體育指導、體育管理及科研領域的人才[1]。
1.2實踐教學
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教學,不但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加深對于理論知識的運用。提高能力,使其符合實踐活動的各種條件是實踐教學的目的。而實踐教學的本質則是通過學生在特定環境中親身體驗,消化和吸收知識。實踐教學在人文領域、社會知識、自然知識方面的表現是不同的,在特定情形之下的精神層次方面的內容是其在人文領域的表現。分析關于社會事件發生、結果、影響的效果和價值層次是屬于其在社會知識方面的表現。判斷已得到驗證的事實的正確與否,則是實踐教學在自然知識方面的表現[2]。
2.市場所需要的社會體育人才
2.1對體育人才的要求增加
全民健身口號的提出給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社會體育市場發展非常迅速,在短時間內,成立了大量的健身俱樂部,市場的競爭力日趨激烈。這種狀況也就對專業畢業生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益蓬勃的社會體育市場環境下,職業能力強的高素質體育人才的缺乏,降低了市場的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發展[3]。結合目前的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現狀,可以看出我國現有的體育人才大都存在適應能力差、專業能力不強、對本專業認識不足等情況。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在培養社會體育人才時,要著重加強學生對于該專業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增加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熱情,只有學生具備了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2.2具備完善的工作能力
[4]完善的工作能力包括:組織策劃、商業營銷、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等,只有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和健身技能的社會體育人才,才能盡快的高質量的就業,并且在工作中能夠更加迅速的進入狀態。
2.3具有職業資格證
職業資格證是國家統一授予的從業資格證明,它的獲取條件就是要通過理論和技能的考試[5]。該證書由于是國家統一頒發,所以比較具有權威性。該證書的存在是學生在相關行業的理論和技能達到從業水準的一種證明。在實際的市場中的認可度達到90%,因此,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也是一塊敲門磚,在就業中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3.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
3.1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
招生和就業問題一直是我國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自辦學來就存在的一大問題,教育部在2015年公布的十大就業難名單中,部分省市的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榜上有名,在當前社會,就業問題不但沒得到解決,反而更加突出[6]。體育人才的供給和市場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矛盾。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培養的社會體育人才也越來越多,但是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體育人才還是不多。相對于中西部地區而言,華南、華東等地區能夠給社會體育人才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就目前的人才流向狀況分析,大部分社會體育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在畢業后,要么選擇轉行,例如考公務員、考編制等,要么流向經濟發達地區[7]??傊?,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就業問題嚴重,就業質量不高,是阻礙該專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
3.2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困境
3.2.1不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除了部分專業的體育院校,像上海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外,大都是由地方高校和師范院校開設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由于這些學校對于體育的重視度不夠,沒有足夠的教學資源和設施,在一些課程的學習時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沒有提前進行市場調研,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現象,導致培養的體育人才能力不高,水平缺乏,因此,合理、科學、有特色的社會體育課程體系的設立,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社會所需人才。3.2.2不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社會體育項目繁雜,種類繁多,可以說是包羅萬象,不同的培養方向需要不同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全才的培養是不可能的[8]。但是,根據現實情況來看,國內大多數的地方院校和師范院校在開設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時,設置的培養目標不清晰,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培養模式,這樣的培養目標與薄弱的基礎設施之間的矛盾,讓培養社會所需求的高素質體育人才成為了很難實現的目標。3.2.3專業認識不足由于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僅有20年的時間,宣傳度和影響力不夠,導致很多學生對該專業根本不知道或不了解。實際的調研發現,參加高考的體育生對于該專業不了解的程度達到了57%,僅僅有5.1%的學生了解該專業,而選擇第一志愿報考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學生僅占67%,相較于體育教育專業而言,該專業不得不降低分數線[9]。
3.3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在實踐環節中的問題
3.3.1實踐教學與社會脫節在課程安排上,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大多是以理論講解為主的,實踐課程較少,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踐課程的缺乏往往會讓學生進入一種“閉門造車”的模式,逐漸與社會脫節,不了解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方向,最終導致所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增加學生的就業難題。3.3.2實踐教學的內容質量不高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教學內容,沒有根據社會的發展和變化進行更新,教學內容比較陳舊,且缺乏特色,不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長此以往,會降低教學的質量。3.3.3重視不足,形式單一目前的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理論和實踐的教學比重差距是很大的,以四年本科教學為例,大都是前三年半都在進行相關專業課程、理論知識的學習,只在大四下半年進行相關的專業實習,往往這個時間段還面臨著畢業論文的撰寫。嚴重縮水的實踐時間和單一的實踐形式往往不能產生好的效果。這些問題的形成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學校對于實踐的重視力度不夠,太過偏重于理論教學,沒對實踐進行合理的規劃、安排、指導。3.3.4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發展對策①制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結合當今市場的需求情況,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重新規劃人才培養方案。為了順應時代的要求,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做到學以致用。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的基礎性工作就是師資隊伍建設,因為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其本身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直接關系著該專業的辦學水平和專業特色,所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首先,在選聘相關教師時,要多采用一些具有社會體育專業相關工作經驗的老師。然后,要組織優秀的教師進行正規的資格認證和職業培訓考核。最后,對現有的教師進行定期培訓,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同時讓教師通過深入健身第一線來了解現在市場在體育人才方面的需求,制度符合市場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③教學內容改革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要求學生必須具備相關的實踐經驗,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所以,在進行相關教學時,必須要安排出一定的社會實踐時間,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相互印證、相互促進的方式,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成為應用型人才。④改善教學條件,加強教學管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實現是由一定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的,而基礎設施的建立則需要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和支持。沒有足夠的教學條件則難以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因此,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必須改善教學條件,加大教學投入。學生是課程實施的對象,要想提高教學的質量,就要加強教學管理。相較于其他專業,體育專業的學生普遍素質較低,文化理論基礎差、比較好玩、好動。為了提高整體的教學風氣,必須嚴肅學風、學紀,進行嚴格管理。⑤建設實踐基地實踐基地的建立能夠保障教學計劃的順利進行。學生通過在固定的實習場所進行實踐,快速的將理論和實踐相融合,能夠達到教學的實際效果。實踐基地的選擇比較廣泛,既可以與校外的健身房、體育公司等進行合作,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條件,建立校內實踐基地。以下主要對校內實踐基地進行分析。校內實踐基地是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必不可少的場所,它可以幫助學生理論和實踐的共同進步,既鍛煉了基本技術能力,有提高了綜合運用能力。首先,校辦企業。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評價標準是能否創造出社會價值和培養出市場所需人才。學校通過創辦企業,為實踐基地的創建提供資金保障,從而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提高學校的綜合實力。其次,課余健身俱樂部。在一些師范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由于學生對實踐需求的增加,給健身俱樂部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市場。學生不僅可以在健身俱樂部中進行實踐,提高自身能力,同時還可以舒緩壓力,發揮自己的特長。最后,利用校內的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來進行實踐。現在的多媒體教室和實驗室在學校中普遍存在,它可以幫助教師完成理論受教、專業實踐、教學實驗等工作。一個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基本的生理測評知識和解剖知識,因此,生理實驗室的作用最為重要,作為必不可少的一個學習過程,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人體的特征和解剖的相關知識,測評人體的體征指數,從而讓學生在訓練時更加有目的性。
4.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素質的復合型社會體育人才成為社會體育培養的目標。結合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對于體育人才的培養現狀可知,在體育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要加強社會指導和管理專業體育實踐,就要制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教學改革、改善教學條件,提高師資力量,建立實踐基地。通過實踐的增加,讓人才更加適應社會的需求。
作者:羅躍平 單位:邵陽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如喜.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體育學刊,2014,(3):88-90.
[2]李慶軍,鐘波,楊連波等.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探討與研究[J].華章,2014,(5):257-257.
[3]李克建,王偉.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基于營銷理念[J].科教文匯,2014,(22):115-116.
[4]王曉云,阮云龍.應用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研究--北京體育大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2012培養方案修訂的探討[J].運動,2014,(5):56-57,81.
[5]彭子特,王志強,李文卓等.山西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研究[J].武術研究,2016,1(6):153-156.
[6]吳亮,楊海平.肇慶學院"社體專業"實踐教學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肇慶學院學報,2015,36(5):55-59,71.
[7]王曉云,阮云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以北京體育大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為例[J].運動,2015,(17):104-105,123.
1.1研究對象
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300名大學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目的,查閱有關的書籍、期刊論文,獲取相關數據和信息。
1.2.2問卷調查法
依據本文研究內容,遵循體育科學研究方法中問卷設計的基本要求,設計了《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學生課余體育活動現狀調查表》。共發放問卷300份(男、女各15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為97%,有效問卷為286份,有效率為97%。
1.2.3統計分析法
依據本文研究需要,對定量資料進行常規統計處理;對定性的資料做邏輯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的現狀分析
從研究結果分析,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對課余體育鍛煉均有明確的認識,希望通過參加鍛煉來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但是能夠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人數卻不多;體育鍛煉的運動量不足和運動方式單一的現象普遍存在。還有一部分學生因為自身原因和學校體育設施及器材不充足而出現想做而無法實現的現狀。在調查中還發現男、女同學在選擇運動項目、時間、強度、頻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性。2.1.1對課余體育鍛煉的認識由表1可以看出,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對課余體育鍛煉有正確的認識,認為課余體育鍛煉很重要的占47.6%,認為重要的占33.6%,認為一般的占16.1%,還有2.7%的學生認為課余體育鍛煉不重要。說明學校應加強體育鍛煉重要意義方面的引導。2.1.2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時間從表2中可以看出,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選擇在早上鍛煉的占40.1%,下午鍛煉的占28.7%,晚上占總人數的16.8%,不確定時間和雙休日鍛煉的分別占8.7%和5.7%,說明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時間相對較集中。從表3可以看出,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鍛煉時間的選擇多在30-60分鐘,占總人數的54.5%,其次是30分鐘以下占43.4%,60分鐘以上的只有2.2%。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在鍛煉時間上是符合休閑運動健身的要求。2.1.3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頻度從表4中可以看出,每周鍛煉一次的為49.7%,每周兩次的33.6%,還有12.2%的人每周鍛煉三次以上,有4.5%的人不參與鍛煉,這說明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在鍛煉頻度上還存在著不合理的認識,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引導。2.1.4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方式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學生更喜歡結伴參加課余體育鍛煉,占總人數的51.7%,獨自一人鍛煉的有37.1%,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鍛煉的有7.7%,其他的有3.5%,(表5)。說明在這方面應多做工作,使每位同學都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課余體育鍛煉,以達到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目的。2.1.5對場地、設施的滿意程度從表6可以看出,學生對場地、器材表示滿意的占44.1%,不滿意和一般滿意的分別占37.8%和18.1%,說明學生對場地、器材的滿意程度不太高,學生有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愿望,但由于場地、設施缺乏而不能參加鍛煉人比較多。2.1.6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項目課余體育鍛煉的項目,主要有跑步、散步、健美操、武術、球類、舞蹈、網球等,所占比例分別為28.0%、8.4%、12.2%、6.3%、28.3%、3.5%、7.0%、6.3%。此數據表明,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大多選擇場地和技術要求較低的跑步、球類等運動項目,導致此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體育設施、場地不充足。2.1.7不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原因從表8中可以看出,學生不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意志力薄弱,占總人數的39.2%,學習壓力大占22.7%,無人指導占15%,無鍛煉場所、器材及無閑暇時間分別占11.2%、7.0%、4.9%。制約學生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因素有很多,學校如果能夠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生活,特別是開展課余體育鍛煉,不但能夠達到健身的效果,而且能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
2.2影響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分析
2.2.1大學生的體育消費情況從表9中可以看出,非體育專業學生在體育方面的消費很低,主要用于網絡、服裝上,體育列最后,體育消費意識淡薄。2.2.2大學生課余生活方式情況由表10可以看出,非體育專業學生選擇體育作為課余生活的人數最少,大多數學生把時間用于作業、聊天和網絡,這是一種不好的現象,需要加強體育鍛煉方面的引導。2.2.3大學生的健身環境體育場地及設施是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基礎,也是構成大學校園體育服務的重要物質基礎。目前,江西中醫藥大學的體育場館設施勉強能夠滿足學生上課需要,能夠提供學生從事課余體育鍛煉的較少。從表11得出:49%的學生對當前的健身環境不滿意,30%的學生比較滿意,僅有21%的學生能夠對健身環境滿意。健身環境的滿意度不高,影響了學生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的興趣,也影響了體育工作的開展和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不同程度地能夠參與課余體育鍛煉,其中男生參加程度比女生高,約有12%的學生每周鍛煉三次以上,相比較而言,女生的運動量明顯不足。3.1.2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場地主要集中于校內田徑場、籃球場及空地;鍛煉方式更傾向于結伴鍛煉;球類運動是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學生最喜歡的運動項目,其次是跑步、散步及健美操。3.1.3課余體育鍛煉是課余生活的一種重要的活動方式,但是由于學校場地、設施的缺乏以及學習壓力大等因素制約著學生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的熱情。
3.2建議
1.1在教學內容方面
傳統的體育教學大綱對各年級的教學內容、比重、各個內容的課時比例都做了明確的規定,使得所有學生都要學習這些教學內容,這樣就造成很多學生不喜歡上體育課,實行新課程標準后,在體操教學內容方面做了很大的調整,沒有原來的硬性的規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這樣就增加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1.2在教學方法方面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以前那套“跟我做”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潮流,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所以我們體育教師應改變原來那套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由于老師太多的講解、示范,一節課下來學生很少有時間鍛煉。新課標要求教師要讓學生用于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以學生的興趣為主,建立與學生平等的關系。所以體育教師應調整教學方法,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要教會學生學習的能力、鍛煉的方法,培養學鍛煉的習慣,而不只限于教會學生某一項運動技能。另外,新課標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能力和情感體驗,這就需要我們體育教師要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大多數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當中。
1.3在教學過程方面
傳統的體育教學是以運動技能為中心,以學生的身體素質為重點的教學模式。新課標注重學生的運動參與的和情感體驗,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還要更好的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能夠體驗運動的樂趣。體育教師在新課程標準下更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鍛煉的時間。
1.4在教學評價方面
傳統教學評價多采用成績考核進行評價,以“優、良、中、差”來作為評價學生的等級,忽略了個體的差異性。但新課標是根據學生的體育活動參與程度,教師的專業素質,體育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新課標強調評價內容的多樣性,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評價方法。在評價內容上,還包括了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心理和行為的評價。在評價方式上,既有教學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的自評,同學之間的互評,既有期末考核評價又有學習過程的評價。
2新課標要求體育教師應具備的體操教學能力
2.1講解、示范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要求體育教師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上課時老師能運用淺顯易懂,清晰簡潔的語言講述動作的要領與要求,學生就能對動作有個初步的了解,這樣就能達到節省時間,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優秀的體育老師不僅能做出標準規范的示范動作,還要能把動作要領、注意事項等用專業術語的表述出來。示范動作能使學生直觀的觀察動作的做法、規格、要求等,所以體育教師準確、協調、優美及熟練的示范動作,對學生盡快地掌握基本技術、技能,激發學習興趣。如果一個體育老師示范動作不規范、不到位,那么學生就會對這個老師失去信任,也不會好好地配合老師。這就要求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應不斷加強語言表達能力和動作的示范能力。
2.2教學組織能力
良好的課堂組織是上好體育課的關鍵所在,合理的隊伍調動、正確的示范講解、有序的練習以及冷靜地處理突發事件都是一個體育教師教學組織能力的體現,因此在體操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培養學生的體操專業技能還要注重學生的組織能力的培養。
2.3教學計劃的設計能力
所謂的教學計劃也就是準備教案,這是實施教學的第一步,教學設計制定得合理全面,對教學實施與評價起到指導的作用?!墩n程標準》在選擇教學內容上是非常靈活的,規定了學習內容的選擇原則和范圍,所以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選擇那些能引起學生好奇心的、引起學生興趣的,如健美操、技巧、山羊、基本體操等。選好教材接著確定教學目的,科學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創編,以圖文形式完成教案,并能突出教材的難點、重點。這方面,教師應細心進行指導,把好質量關。
2.4教學評價能力
以往看起來“公正客觀”的終結性評價強調的是橫向比較,忽略了學生的自我縱向比較,尤其是對于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來說,由于無法達到考核的標準而使學習變成了精神上的負擔,產生厭學心理。傳統的課程評價是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的一種終結性評價,不能全面的反應地參與學習程度以及自身取得的進步,而且容易打消學生的積極性,更不是真實評價學生健康狀況。這種評價是體育教師操作容易,但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新課標沒有規定具體的評價目標和方法,要求體育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去探索符合本校學生的評價體系。
3提高體操教學能力的對策
3.1講解、示范能力
1.要求學生熟悉體操理論專業術語,在上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講述技術的動作要領,易犯錯誤、保護幫助的手法等。
2.讓學生對學過的內容進行教學實習,這樣既可以鞏固學過的知識,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組織學生開展“說課”活動。通過“說課”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教師可以在學生基本掌握了“說課”的方法之后,可以進行分組練習。
4.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技能展示,在展示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動作質量,也提高了學生的示范能力。
5.教會學生正確的選擇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在做一些徒手操時選擇背面、正面示范體以及側面示范??梢圆捎眠呏v解邊示范,或者分解動作示范。
3.2教學組織能力
1.讓學生學會喊口令。在我們體操教學當中應把口令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因為口令是體育教師教學必備的技能和素質,口令的好壞是課堂組織的關鍵。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隨教師一起喊口令,每個學生在全班隊伍前喊口令、帶準備活動等,并隨堂進行考核作為平時成績。
2.讓學生學會調動隊伍。在每堂課的準備活動前由教師給一個學生規定實習最常用的一些隊列隊形練習內容,讓學生整隊調隊,培養學生的指揮能力,并列為平時考核內容之一。
3.讓學生學會帶準備活動。教師要求學生按規定編寫準備活動部分實習教案,明確提出準備活動的任務和內容,并能指揮隊伍和領操、做正確隊列隊形練習和徒手操的講解和示范。
4.讓學生教普通系學生廣播體操,指導他們課余訓練。在新生入校之際由體育專業學生教全校普通系學生做廣播體操。其次,在每年的校運會開幕式各院系都有相應的舞蹈、健美操、啦啦操等表演節目,由相關的教師帶領體育專業學生為參加校運會表演的普通系學生編排節目并組織他們訓練,這樣既可培養學生的組織教學能力,又推動了群眾體育的開展,還能為以后的教育實習做好充分地準備。
5.教會學生處理突發事件。在我們體育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無法預測到的意外事件。比如學生力量較差從單杠、雙杠上滑落,崴腳、受傷等,還有教師在示范動作時失誤等。
6.作好教育實習。教育實習是體育專業學生走上工作崗位的一種歷練,同時也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
3.3教學計劃的設計能力
1.要求學生做到認真準備實習教案,充分了解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重點難點,這樣在編寫教學計劃過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設計出合理的教學計劃。
2.制定教學計劃過程中要考慮課的量與強度、密度的安排情況、練習的效果如何以及采用哪些教法手段等。
3.全面分析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制定的教學計劃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
4.要多方面考慮可能出現的情況,想好處理的方法及應對的措施。
5.在編寫實習教案時必須和正式上課教案一樣,應認真對待。格式要符合規范,層次清楚。字跡要工整,行距要清晰,為教育實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3.4教學評價能力
1.在體操教學中讓學生彼此進行評價,全面客觀的評價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等。
2.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關注他人的優點和長處,淡化學生之間的相互比較,多去賞識他人,鼓勵學生。
3.評價時應采用鼓勵性語言,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建立學生的自信心。
論文摘要:田徑普修課程是首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的主要課程,課程目標與教學任務決定著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評價體系,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是田徑課程制定教學實施的主體,決定著課程的教學內容、學時分配和考評體系,本文對首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普修課課程目標與教學任務的現狀做出分析,旨在為更科學的制定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提供參考。
1、首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普修課課程目標分析
1.1培養目標現狀與分析
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不僅是體育師資培養過程中根本問題,而且也是教育目的在體育師資培養過程中得以應用的中介。隨著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各項事業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的教育正在進行不斷地改革,過去確定的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日漸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落后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社會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素質和能力提出的要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長期以來,體育教育專業主要以培養中等學校體育師資為主。2005年的課程方案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擴展。但綜觀我國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教學現狀,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學科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卻忽視了學生的價值觀、職業道德觀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并且這種情況已漸漸成為社會現實中供需矛盾集中的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講,依照原有的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首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中加入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要求,并且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出要求,培養目標定位在應用型體育專門人才。與我國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相近,同時提出了對創新和實踐能力的要求,注重了對體育教育專業能力應用的培養。符合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培養目標的針對性很強。
培養目標作為課程設計的依據,并不涉及具體的學科領域,培養目標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學校所設置的課程而達成的。為了更好地實現培養目標的要求,在編制具體課程時就必須將培養目標具體化為課程目標。從而既有助于學科邏輯體系的建立,也有助于更貼切地反映出課程內容與社會需求間的關系。
1.2課程目標現狀與分析
確立課程目標,有助于明確課程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銜接關系,明確課程編制工作的總體方向,有助于課程內容的選擇。首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普修課分別在2005、2008年設立了兩套課程目標,表述內容是不同的。2008年比2005年課程目標明確了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重點。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應用上,并且適應中小學校田徑教學與訓練的要求。2008年田徑普修課課程目標與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相吻合。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我國高校體育院系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計劃、培養目標逐步發生了變化,各階段的培養目標因與當時的形勢、社會需求不同而不同,2005年以來,首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從事學校體育工作,進行體育科研和體育管理的應用型體育專門人才培養上,體現了目標設置的時代性。田徑課程的目標也和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一樣發生了變化,向著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的方向發展,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適應北京市中小學校田徑教學與訓練工作要求。
2、首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普修課教學任務分析
在進行任務分析時,通常首先描述為學生設定的教學目標,然后用逆推的方式將目標逐步分解,直到列出必需的先行條件。任務分析有三步:1.確定先行技能:即學生在上課前已經知道什么;2.確定子技能:在完成終點的目標前,學生應習得哪些子技能;3.對子技能如何形成終點技能作出計劃和安排。進行任務分析時,教師應考慮下述問題:1需要什么樣的先行知識和技能;2完成任務需要什么樣的步驟;3.完成步驟時應遵循什么樣的順序。教學設計的任務分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確定教學目標。
(2)對教學目標中的學習結果進行分類;
(3)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確定需要的先行知識的技能,及遵循的順序;確定學生的起點技能。教學任務分析主要指對教學目標,學習者起始技能、學習結果分類的分析。有助于教師確定學生的起始能力;有助于教師分析教學重點和關鍵;有助于教師分析教學所需的必要條件,確定教學順序;有助于幫助教師選擇教學策略,合理地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學習。
針對教學任務分析的主要內容,對首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田徑大綱中的教學任務進行分析。教學任務的內容包括思想品德、理論知識、基本技戰術、教學訓練和競賽裁判技能四個方面。主要是圍繞課程目標進行籠統分類的。
3、結論
在該研究中主要涉及到“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與“課程設置”兩個主要的概念,因此,為了對研究有一個明晰、科學的認識,文章首先對著兩個概念進行了簡要的概念界定。首先是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際上最初稱為社會體育專業。在我國2007年制定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中,關于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具體闡述如下,即: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掌握社會體育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勝任體育健身、休閑娛樂指導工作,并具有體育健身休閑娛樂業經營管理、體育社會工作等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但是在2012年,教育部為了更好的明確該專業的專業性質,將其改為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且在同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重新界定了社會體育指導與專利專業的培養目標,緊接著,在接下來進行的全國各大本??聘咝T?012年下半年的招生中,也相應的將社會體育專業改為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而且各個高校還在此基礎之上,結合本校的辦學特點、辦學特色和地域特色,對人才培養目標也各自進行了完善,使得我國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呈現出了多元化的辦學特征。其次是課程設置。課程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最基本的一個單元,其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與此相對應的,課程設置也是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關鍵性內容,是開展學科建設工作和專業建設工作的基礎。課程設置的目標是為了優化學校的課程教學內容、改善學校的教學條件、推動學校的教學改革、提高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具體來說,課程設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兩個關鍵點。其中,合理的課程結構,實際上指的就是所設置的各門課程之間的結構應科學合理,如: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應科學、不同課程之間的銜接應合理等等。而合理的課程內容,指的則是課程的內容安排要符合學生學習的規律,要能夠反映學科的主要知識、主要的方法論以及學科發展的動態與趨勢。只有這樣的課程設置才是合理的、有效的、科學的。
2四川省高師院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課程設置與實踐現狀
通過調查和研究發現,目前四川省高師院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在課程的體系結構層面來說,基本是一致的,普遍是由通識教育、專業教育以及綜合實踐教育三個主要部分構成,大多都是圍繞著《專業目錄》規定的“體育學、社會學、公共管理學”三大主干學科,而課程也普遍是以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任意必修課四大類為主。其中,專業教育是高師院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專業人才培養的主體部分,不同的學校在教學課程的設置上各有不同,但是無論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基本上都是以“體育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經濟學的相關理論課程,加上體育技術類課程,再加上方向課程”這三個部分來構成的,也有個別院校并沒有設置方向課程。如果從培養方向的層面來研究和區分,有的院校側重于社會體育的經營管理,有的院校側重于學生體育技能的掌握,但是無論是哪種情況,卻均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即:目前多數開設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的四川省高師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實際上仍然是體育教育課程體系內容的簡單增加或是減少,仍然沒有突破體育教育的課程構成模式。
3四川省高師院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課程設置與實踐現存的問題
概況來說,目前,四川省高師院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實踐,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培養目標的定位過于寬泛。
在2012年,教育部將社會體育專業改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之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將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的目標也重新界定為:培養具備社會發展需要,掌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能,能在社會體育活動中從事健身咨詢、技術指導以及組織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但是,教育部關于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界定,實際上所規定的只是專業的一個大方向,開設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的四川省高師院校,還分別對此專業的培養領域和課程設置進行了設定,雖然各個院校的培養方案彰顯了人才培養的特色和多元化,但是也突出反映了培養目標的定位過于寬泛這一問題。
(2)課程設置缺乏對學生需求的有效分析。
在我國,目前所進行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建設工作中,由于對需求分析所具有的應用價值還沒有達成共識,因此,目前,多數開設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的四川省高師院校所開展的課程設置與教學需求分析的研究,也多集中于社會需求分析的層面上,而卻很少針對學生的需求進行有效的分析,以至于所設置的課程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實際,影響了課程設置的科學性。
(3)專業方向的設置沒有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
這一點主要表現在,部分高師院校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中,沒有明晰的方向劃分,而即使部分學校進行了明晰的專業劃分,但是其中部分方向的設定也常常存在于社會體育職業教育不存在緊密聯系的問題,例如:社會人文方向或是運動科學方向,設置中小學體育教育訓練方向等等,存在明顯的與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設置相混淆的問題。
4四川省高師院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課程設置與實踐的對策
針對目前四川省高師院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課程設置與實踐的現狀及現存的問題,特提出了以下幾點課程設置與實踐的對策。
(1)應重視專業方向的科學定位。
要確保專業方向定位的科學性,要注意與將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與其就業緊密聯系起來,通過考察和分析學生的就業渠道來進行深入的研究。例如:通過考察和分析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學生的就業渠道,可知,體育教育方向、運動科學方向等不屬于該專業的范疇,應剔除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
(2)應重視學生的需求分析。
也就是說,在開展高師院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工作時,應在注意滿足社會體育對人才需求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的需求分析。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要注意科學地平衡社會需求和學生需求之間的關系,充分考慮社會和學生雙方的需求,并在此基礎之上,以市場為導向,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在準確把握社會對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的要求的前提下,科學合理的進行課程設置。
(3)應重視以專業方向為目標導向的課程體系構建和實踐教學的強化。
1.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相關研究
盧宇剛《對我院16屆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選題的調查分析通過分析研究,發現學生選題方向偏向于技戰術分析類,選題方式偏于文獻綜述類,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獻資料法。于媛媛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選題現狀的調查研究表明學生論文選題方向偏重于專項類,但近幾年來呈下降趨勢;學校體育類、社會體育類論文呈增長趨勢;學生的理論知識修養不足。
魏祝穎《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分析一一以天津體育學院2008—2011屆學生為例》中發現學生論文在研究領域上學校體育類和運動訓練類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學校體育類的比運動訓練類的少,社會體育、心理學、生理學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確定選題,來源單一,缺乏創新性。趙永才在《高校體育專業畢業論文選題情況的調查研究得出:體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教學訓練類選題較穩定,社會體育類和基礎理論類的選題有增多趨勢,傳統技戰術分析的選題有下降趨勢,學生選題呈方向多元化,但學生選題方式更多依賴于教師建議,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等單一的方式,而體育專業學生知識儲備不足成為了困擾學生選題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師院體育系畢業論文選題熱點與走向》中得出學校體育教學與訓練的研究仍然是廣大體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熱點,隨著社會與體育的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消費和產業的開發也成為廣大工作者關注的熱點。
從上述文獻我們可以看出,從20世紀80年代至現今,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各方面既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也產生了些許變化,例如:在選題方向上,技、戰術類的比重開始呈下降趨勢,體育教學訓練類、社會體育類的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在選題方式上,學生依舊趨向于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的途徑或是指導老師的建議獲取選題,通過思索創新進行選題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學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較單一。
2.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及存在的問題相關研究
胥志敏《淺探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撰寫中存在的問題》一文中列出了學生在論文撰寫中存在的問題有:重視程度不高,缺乏實踐性,針對性不強,論文成果一般。并針對問題提出了改進措施。朱少華,龍昆等在《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學2008—2010屆畢業論文為例》表明學生論文在研究領域偏重于體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單一,實驗研究能力嚴重不足,并且在論文結構、規范性、邏輯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建議。
戴衛東在《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建議》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論文存在的問題有:論文的選題過于理論化;論文抄襲,等現象嚴重,學生缺乏相關的論文寫作技巧;指導教師投入不夠;未形成論文質量考核體系。并提出高校教學部門的失范,師生對本科畢業論文的不重視,學生論文寫作系統訓練的缺乏等原因。
從上述文獻可了解到,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問題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趨勢,大部分研究主要是從選題和過程管理等方面進行分析,選題存在陳舊、重復,缺乏創新等問題,如何提高學生選題的質量,完善過程管理體系方面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熱點。
3.非體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與質量問題相關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分析一一以S大學2010-2012屆為例》提出:學生部分選題脫離專業培養目標、缺乏實際應用價值、選題研究內容“撞車”、選題陳舊,個別選題范圍過大,可操作性不強。董秀茹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分析》一文中闡述學生選題出現大而廣,題目越大越好寫的誤區。鼓勵學生在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選題,但選題不能過于陳舊或追求熱點問題,選題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要適宜。
張菁《英語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質量問題探討》中提到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存在態度不端正認真、論文質量低劣等問題。郭劍平、姜艷《論如何提高法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中提到學生論文存在選題重復、缺乏新意、過于寬泛等問題,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包括學生無暇專心于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積極性不高、畢業實習定位出現偏差、圖書資料方面的缺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專業的本科畢業論文選題都有著各自的優缺點,大部分本科生的選題研究方向與本身專業關聯緊密,能夠圍繞本專業的特色展開研究,不足之處仍然是有的選題內容過于陳舊,缺乏創新點,或是題目太大,學生亦難以把握其深度和廣度。同時論文撰寫時間的安排與學生考研、找工作的時間沖突、師生的態度等亦是影響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原因。
我國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困境與路徑
在現代科技與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專業學位是針對社會特定職業領域的需要,培養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夠創造性地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而設置的一種學位類型。國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已有100余年的發展歷程,規模日益擴大,體系也比較完善,如美國哈佛大學在20世紀初就授予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然而,關于體育專業學位研究教育在歐美等國家開展只有半個多世紀,如1966年美國俄亥俄大學建立了第1個應用型體育管理專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設置體育管理專業的大學數量已經達到193所0。
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歷程短,作為全國39個專業學位教育之一的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還處于探索階段,2006年開始招收和培養非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2009年,體育碩士招生范圍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由原來在職攻讀拓展到在職攻讀與全日制攻讀2種形式,由單一的學位證書發展成學歷學位雙證齊全。在2013年全國研究生教育工作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強調,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培養類型結構以學術學位為主轉變為學術與專業學位協調發展。顯而易見,全日制攻讀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招生對象為應屆本科畢業生,采取全日制在校學習方式,與非全日制在職體育碩士培養及全日制學術型碩士培養比較,其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現階段需積極探索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基本形式及存在的困境,有針對性地提出路徑,為其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1研究方法
1.1文獻資料法
查閱近年相關政策文件、體育學研究生及體育碩士相關學術論文,包括全國38所培養單位的培養方塞《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以下簡稱《指導性培養方案》)等。
1.2訪談法
專門組織全國體育學研究生培養質量高層論壇,邀請國內12位專家共同探討體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相關問題,并利用全國體育碩士研討會、全國體育學導師論壇等會議,調查訪談30多位體育碩士培養單位管理者以及部分研究生導師,全面了解當前體育碩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思路。
1.3實地調查法
通過實地考察部分體育碩士培養單位培養過程及措施,深入部分實習基地對體育碩士實習過程進行跟蹤調查,了解其實踐能力培養情況。
2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困境
2009年開始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設置了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競賽組織、社會體育指導4個專業領域。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體育碩士專業學位試點單位數量已達69個,占學術型研究生培養單位的57.02%。由于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歷程短,作為我國體育學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新領域和新方向,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各院校雖依據國務院學位辦《指導性培養方案》,結合各自特點,制定了院校培養方案,但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還未形成鮮明的培養特色,未完全脫離傳統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方式的影響,存在以下困境。
2.1方向領域的模糊化
全日制體育碩士培養方向領域是回答各個方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即通過一定時期和方式的培養在素質上所要達到的要求和標準,也是整個培養環節的出發點和歸宿。目前,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按領域可分為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競賽組織和社會體育指導,各培養單位的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方向領域的整體特色不突出,對各個方向領域的認識模糊,影響體育碩士的培養質量。
調查中還發現,各個培養單位設置的體育教學領域作為傳統優勢領域,明確指向體育教師職業,其培養特色相對突出。多數培養單位對運動訓練、競賽組織、社會體育指導領域的課程設置、教育實踐及論文要求等則較為模糊,未能制訂具有本專業領域特色的、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相對于體育院校而言,師范院校和綜合性院校在運動員、競賽組織管理者和社會體育指導者等人員培養方面缺乏經驗,在支撐條件、師資隊伍及實踐環節等方面處于劣勢,出現培養特色不突出的現象。
2.2課程設置的理論化
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的課程設置需要突出實際應用、職業需求等要求。各專業領域強調體育碩士要具備勝任本領域實際工作的能力,要掌握堅實的體育基礎理論和寬廣的體育專業知識。2009年的《指導性方案》規定公共課程和專業領域核心課程為理論課,合約22~25個學分,占總學分的61.1%,如再加上選修課的理論內容,實際上大部分院校理論教學超過80%以上。這對于全日制體育碩士掌握本領域堅實的體育基礎理論至關重要,但是理論課過多,與應用型培養目標及要求有一定差距,而且部分課程的教學方式互動性差,缺乏案例、研討等形式,不僅對所學理論消化理解不深,也無法培養體育碩士運用所學理論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此外,指導性方案培養目標提出“能夠運用一門外語,在本專業領域進行專業技術交流”而各個院校設置的外語課程為公共外語理論課程,在選修課程中也未設置相應的“專業外語”課程,這種不重視專業實踐能力提高的外語水平,很難達到實踐運用和專業交流的目標。
2.3教育實踐的形式化
國務院學位辦在《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中明確規定,專業學位是“具有職業背景的一種學位”。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是一種具有特定體育職業背景的專業性學位,教育實踐是發展學生職業能力不可或缺的環節。從招生來源來看,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主要生源是應屆本科生,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因而教育實踐對他們顯得尤為重要。
調查中發現,由于許多院校都設有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形成了較為規范的培養模式,建立了專門的本科實習基地,體育碩士體育教學領域的學生可在本科基地實習,相對較為穩定、規范;而多數院校由于在運動訓練、競賽組織、社會體育指導領域研究生專業實踐方面缺少經驗,導致其實踐環節流于形式。調查發現,多數院校反映效果不甚理想,如重復本科教育實習模式、實習基地基礎設施落后、分散實習管理缺位等,難以真正達到預期效果。
2.4學位論文的學術化
專業學位論文的水平和質量能夠綜合反映體育碩士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體育碩士學位授予標準的重要依據。長期以來,學術型研究生培養非常重視學位論文環節,研究生“達到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以及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的學術水平者,授予碩士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同樣也很重視專業論文環節,只是論文的內容、形式、要求和評判標準等方面應與學術性學位論文有所區別。當前全日制體育碩士培養學位論文出現過于重視學術的傾向,從近年已畢業的全日制體育碩士學位論文看,其選題以理論研究為主,而專題研究報告、運動訓練方案、典型案例分析、賽事實施方案等論文形式相對較少,未能很好地結合具體專業領域的實際工作選題,缺少針對性、實用性,理論與實際聯系不夠緊密,論文實踐應用價值偏低。這種學術化傾向不符合《指導方案》對體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選題的規定。
2.5導師理念的傳統化
導師在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理論水平提高和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具體的培養目標、課程實施、教育實踐到學位論文指導等環節均離不開導師。導師在培養過程中表現出的學術思想、治學風格、指導方略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研究生的成長。體育碩士作為新型研究生培養形式,其規模的擴張較快,在短時間內,許多導師由于受到傳統的學術研究培養影響,還很難克服學術性培養慣性,以新的眼光看待應用型體育碩士。特別是具有多年指導學術型經驗的老導師,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規章制度及培養標準已根深蒂固,很難在短期內采用雙重標準進行研究生培養,出現了學術化論文指導傾向。
在調查中發現,由于全日制體育碩士的擴招,許多導師在同一年招生中,出現同時指導學術型和應用型研究生的情況,他們一起學習與交流,導師經常會以同一標準要求他們,結果在論文選題中無明顯的區分與標準,出現純學術化現象。此外,傳統的導師理念也影響到對校外體育碩士學位論文通信評審的結果。
2.6學校、社會的輕視化
學習周期短、就業速度快、學歷水平高是專業型研究生的特點。目前社會上仍有許多人認為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質量和社會效用不如學術型學位,甚至將其等同于體育教師、教練員等崗位培訓、專題研討以及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等培訓形式,這種輕視體育專業學位質量的現象勢必影響到學生就業。非全日制體育碩士培養不需要考慮就業問題般原單位會繼續留用,甚至有升職的機會;但全日制體育碩士研究生無職業背景,他們入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學習拿到文憑,從而順利就業。
在調查中發現,目前用人單位對于體育碩士缺乏認識,不了解體育碩士的培養類型及與學術型的區別,出現對體育碩士的認可度較低的現象。從目前全日制體育碩士的招生情況看,真正報考體育碩士的考生較少,許多學生是從學術型研究生中調劑而至,在生源質量方面處于劣勢,這也影響到體育碩士的培養質量。調查中發現,部分全日制體育碩士研究生在學術型碩士中有“低人一等”的感覺,部分學校稱他們為“小碩士”,特別是社會用人單位對于全日制體育碩士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等了解不深,出現選擇時輕視體育碩士的現象。
3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路徑
3.1重視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改革創新實踐性教學模式
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在培養體系中強調通過教育實踐提升專業實踐能力。2009年的《指導性方案》明確提出建立教學實習或實踐基地的重要性。目前部分全日制體育碩士培養單位在教育實踐具體操作過程中由于缺少管理經驗和明確的規章制度,使得教育實踐過于形式化,這種沒有嚴格制度保障的實踐對全日制體育碩士實踐能力提升效果不佳。根據體育碩士工作特點,培養單位需要結合當地教育資源,注重吸納和使用社會資源,合作建立規范、穩定的教育實踐基地,改革創新實踐性教學模式,以滿足不同領域體育碩士培養要求,保證實習規范與實效。各個院校應結合培養領域,在各類學校建立體育教學領域體育碩士實習基地,在體育管理部門及科研所建立運動訓練和競賽組織領域體育碩士實習基地,在社區體育俱樂部或運動中心建立社會體育指導領域體育碩士實習基地。此外,體育碩士研究生的實習與學位論文的選題、研究與實踐環節緊密聯系,提高研究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2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構建各領域的特色課程體系
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需要建立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培養模式,促進課程學習和體育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具有較強的解決體育運動實踐問題的能力,并勝任體育領域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體育專門人才。從圖1中可以了解到各個專業領域所對應的主要職業導向,每個職業都應具備其相應的職業能力,如:體育教師職業需要具備運動技術能力和教學實踐技能;教練員需要具備指導運動員訓練、比賽、恢復的實踐能力;社會指導員需要具備必要的體育活動組織能力與大眾健身指導與健康管理實踐能力。
根據指導方案,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較為明確,特別是《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核心課程教學指導大綱》的出版,從課程說明、教學內容確定、學時分配、教學重點與難度、考核及參考文獻等均進行詳細闡述。各培養單位需要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各領域特色課程體系。如:師范大學充分利用教師培養優勢,建立符合體育教學領域的課程體系;體育院校充分利用教練員培養優勢,建立符合運動訓練領域的課程體系;綜合性大學充分利用學科優勢,為體育碩士所設置領域建立特色優勢課程體系。同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專業學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課程設計要體現基礎性、實踐性、選擇性和先進性”,這要求體育碩士課程內容反映最新學術成果和科技前沿,并能聯系并反映實際問題,使學生掌握從事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競賽組織及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
3.3提倡學位論文多樣性,建立合理的評價標準
體育碩士作為應用型人才,其學位論文也理所應當要體現其研究的針對性與實用性,要與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競賽組織和社會體育指導等專業領域的具體工作需要緊密結合。因此,體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在形式上更加提倡專題研究報告、運動訓練方案、典型實踐案例、賽事實施方案等,這些類型的文體、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具備更強的應用性與實效性。在提倡專業學位論文多樣化的同時,還要建立合理、區別于學術型學位論文的評判標準,為學位論文類型的多樣化和質量的標準化提供制度導向與保障。面對全日制體育碩士快速發展的現實,強化專業學位培養意識,建立合理的、統一的專業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實際上已迫在眉睫。在具體的標準制定過程中:一方面要強調選題的新穎性與實踐性、理論的扎實性、論證的邏輯性和寫作的規范性;另一方面更要突出其實驗設計的合理性、調查調研的科學性、技術方法的進步性和研究成果的應用性。
3.4注重導師隊伍建設,轉變導師培養理念
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需要建立一支既有較高學術水平,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導師隊伍。根據全日制體育碩士學習特點,采取“雙導師制”更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在短期內體育碩士導師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尤其是已有學術型研究生導師隊伍為第一導師,經過必要的崗前培訓,轉變學術型指導理念,達到體育碩士研究生導師基本條件;另一方面,積極挖掘體育領域社會人力資源,包括中小學優秀體育教師、優秀教練員及具有豐富經驗的體育管理者和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為體育碩士生的實踐指導教師。在培養過程中,樹立導師的應用型教育理念,按照應用型專業學位標準進行培養,分工側重明確,校內導師側重于“論文指導”,校外導師側重于“應用實踐”。雖有所側重,但是2位導師參與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即從研究生入學選定導師后,兩位導師應該通力協作,全程負責好學生的學習、培養、實踐、論文等各個重要環節。同時,對于校外同行很有造詣的實踐者,如在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社會體育指導、大型競賽組織管理等實際工作部門中的專家,達到一定的指導水平,也可聘任為第一導師。
3.5加強社會宣傳力度,提升社會認可度
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有著嚴格的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要求,是與學術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學位教育處于同—層次、不同類型、各有側重的學位教育,是對我國體育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一種改革和完善。隨著社會發展和形勢所趨,近年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陸續出臺相關文件,旨在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強化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與學術型學位人才培養的同等地位等問題。現階段,全國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各培養單位需要通過媒體、網絡、報刊、研討會等多種途徑和手段,向社會宣傳體育碩士的重要意義、社會價值及人才培養的優勢,以提高社會對體育碩士的關注度、認可度和支持度,為體育碩士的發展營造健康的社會輿論環境,讓更多的學生了解體育碩士,報考體育碩士,克服生源相對短缺的不足,提高體育碩士生源質量,改變社會對體育碩士重“學”輕“術”、重“學歷”輕“能力”的錯誤認識。
3.6構建合理質量評估體系,提高體育碩士培養質量
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體系是一個復雜的人才培養系統,它是一個環形通路,即從培養目標出發,在必要條件的支撐下,經過內外協作的培養過程,在滿足社會需求的過程中,社會對體育碩士培養的質量和要求進行評價、反饋以及提供外部協作,培養部門再據此調整培養目標,如此循環,在此過程別強調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整個培養體系中的培養目標、招考入學、課程設置、專業實踐、師資隊伍、支撐條件、外部協作、學位論文以及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均會影響到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培養質量,每一個環節的改進都有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針對這樣的一個復雜培養體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評價標準,就要始終以培養市場和社會對應用型、高層次體育專門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和根本依據,既要充分考慮課程內容、實踐能力、導師隊伍、學位論文等指標,也要高度重視社會對培養出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滿意度”,考慮社會認可度、用人單位意見等評估指標,強化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學??傮w社會聲譽的聯系,保證評估的客觀性和權威性。
4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