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13: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林業概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農林經濟管理是較早設置的專業,為國家的農林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專門人才。浙江農林大學是浙江省唯一的農林本科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浙江農林大學具有辦學實力和辦學特色的老專業。該專業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業經濟管理??茖I,1996年林業經濟管理專業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003年被評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專業,2007年批準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點建設專業。近年來,對照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的指標體系,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并在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設工作,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基本情況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隸屬于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自林業經濟管理??茖I招生至今,已為社會培養了25屆1600余名本??飘厴I生。畢業生就業選擇余地較大,就業呈現多元化趨向,從單一的以農林業單位為主向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自主創業等多種類型轉變。據不完全統計,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級以上領導崗位,體現了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注重知識、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近年來,每年招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60名左右,現有在校生247人。現有專任教師37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2人,占教師總數的32.4%,副高級職稱20人,占總數的54.1%;54.1%的專業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有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學科組專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來專業建設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1)多方參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為了保證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的順利進行,成立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小組,開展多層次的調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國農林院校及綜合性大學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改革情況,對畢業生及用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召開了“農林經濟管理省級重點專業建設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研討會”、“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專家研討會”等,最后邀請專家對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
(2)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層面人才培養目標,適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離農傾向明顯,就業去向與其他經管類專業并無差異,特色與優勢不明顯。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肩負著為現代農林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輸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新”的人才的歷史使命。同時,2009年,浙江林學院升格為浙江農林大學,隨即制定了《浙江農林大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綱要》明確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為:“培養品德優良、基礎扎實、能力強,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此,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適時調整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具體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林業發展需要的,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技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級政府涉農部門、農林企事業單位、農村基層經管單位等從事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頂天立地”的師資隊伍
為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主要采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措施。引進包括專任教師及兼職教師的引進。建設期內,共引進博士7名,其中國外高校1名,國內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請4名具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地方工作人員和農林企事業單位人員、3名國外著名高校的教師為兼職教授。積極鼓勵年青教師到國內外名牌大學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讀博士學位、及到基層掛職鍛煉。建設期內,5名教師獲得了博士學位,其中中國科學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師到國外著名大學訪學,5位教師到農村基層或農林業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通過這些措施,使師資隊伍真正做到“頂天立地”(既掌握學科前沿又了解農村實際),職稱、學歷、學緣結構顯著優化。高級職稱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為54.1%,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從事教學第一線的主力軍。博士學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為2011年的54.1%。教師由原來主要畢業于林業院校,改變為既來自國家重點農林院校,也有來自于國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2)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著力提升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
努力營造良好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氛圍,鼓勵老師從事科研與教學研究。建設期內,共立項科研課題8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項目38項,科研經費達440余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檢索系統(sci或ssci、ei、istp)收錄18篇;出版學術專著16部。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浙江省高??蒲谐晒?,浙江省科技興林獎等各類科研獎勵共20項。主持浙江省新世紀教學改革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共3項,校級教學改革項目4項,獲得浙江省教學研究成果獎、校級教學研究成果獎共5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5篇。從近年的發展來看,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為科研促進教學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為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撐。
3.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1)構建“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為了實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時修訂了教學計劃,著重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了“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的課程體系。具體表現在:
第一,重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理論基礎課程由兩個平臺構成,公共基礎平臺及學科專業基礎平臺,學分合計為40.5,占總學分的24.5%。為培養學生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提供保證。
第二,強實踐。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課程設置強調實踐環節。一是加強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如“林業概論”、“現代農業概論”等課程設有實習環節,“會計學基礎”、“統計學原理”等課程均設有模擬實習。二是安排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專業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等,專業綜合實習主要設置了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期1周的“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三是設置“社會經濟調查與應用文寫作”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社會經濟調查及應用文寫作的能力。
第三,顯特色。為了顯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與其他經管類專業的差異,充分發揮學校和地域優勢,在專業選修課中,按方向設計了兩個模塊,一是“農村經濟發展”模塊(選修模塊ⅰ),二是“農林企業管理”(選修模塊ⅱ)。
轉貼于
(2)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建設期內,有計劃地開展了以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為重點的課程與教材建設工作。具體包括:
①重視精品課程建設。專業教師高度重視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工作,新列入校級精品課程8門,現有校級精品課程14門,通過學校驗收的8門。“林業經濟學”和“林業財務與會計”2門省級精品課程,均于2010年順利通過浙江省教育廳驗收。②加強教材及教輔資料的建設。以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為契機,鼓勵教師編寫教材。在已有主編《現代林業企業管理學》、《管理學案例》、《會計學基礎》、《林業財務與會計》等教材的基礎上,主編教材5部、副主編2部、參編2部。同時,加強教輔資料的建設,如“林業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等有實習環節的課程均有相應的實習輔助資料。③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首先,倡導國際參與式課堂討論方法。如在“林業經濟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介紹鄉村快速評估技術(rra)和參與性評估方法(pra)時,設計一些主題,以行政班為單位分為5~6個小組進行討論,每組只分析其中的一個主要問題,規定每組的討論時間和匯報時間,由小組成員自主確定每組的協調人、觀察員、記錄員等展開。其次,采用案例教學法。如“經濟法”、“市場營銷學”、“管理學原理”等課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開展網絡課堂網上互動。各課程組在建設網絡課堂的過程中,開通網上討論,使師生互動不斷加強。
4.改革實踐教學體系,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1)構建“一、二、五”分類實踐教學體系
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除課程實習外,構建了“一、二、五”分類實施的實踐教學體系。“一”指一個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中心,“二”指兩個平臺,面向全體學生的平臺和面向優秀學生的平臺。“五”是指五個支撐點,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專業綜合實習”兩個支撐點,面向優秀學生的“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科研創新基金項目”、“大型專題調研”三個支撐點。
一是通過專業綜合實習、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的實施,構建“基于應用性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為使學生掌握學術論文寫作的一般要求和規范,在第四學期至第五學期,安排專業老師指導學生撰寫中期論文。中期論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學的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對農村經濟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必須有實際的調查資料和數據支撐。畢業論文是高校實踐教學的必修環節。在畢業論文環節,強調選題需理論聯系實際,盡量與導師的課題相結合。通過實施中期論文,強化對畢業論文的指導,使學生完成的畢業論文質量較高。2007-2011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入選校級優秀論文12篇,畢業論文的優良率達41.24%。專業綜合實習主要包括“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社會經濟的調查方法,提高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以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例,第1周為外業調查,第2周為內業整理和綜合分析報告撰寫。調查以小組為單位獨立開展工作,教師輪回指導和檢查。這一以專題調研為特色的綜合實習,使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從“提出問題和目標-設計問卷-實地調查-數據資料整理、分析-撰寫報告”得到全過程的訓練。經過多年的實施,綜合實習制度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二是通過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大型專題調研等第二、第三課堂,構建“基于創新型目標的研究型實踐教學體系”。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由高職稱、高學歷的專業老師擔任指導老師,有針對性地指導社團開展學術活動,并組織學生參加兩年一屆的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由于師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上共獲得了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0項、優秀獎11項的好成績,在校期間學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篇。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積極鼓勵學生申報學校和浙江省的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由專業教師負責指導申報和實施的全過程。2008-2010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成功申報項目共24項,其中省級6項。大型專題調研主要是指部分學生參與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專題調研。2009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挑選了共28名學生參加了農業經濟相關課題的調研。通過參加大型專題調研活動,使學生的社會實踐與社會調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2)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建設期內,主要抓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圖書資料的建設。
一是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建設。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主要依托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總面積600m2,下設6個實驗分室:財務會計模擬實驗分室、工商管理模擬實驗分室、國際貿易模擬實驗分室、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分室、市場營銷模擬實驗分室、金融模擬實驗分室。建設期內,新增教學設備(包括軟件)近158萬元?,F有教學設備總值近432萬元。在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新建實習基地11個,現有校外實習基地達21個。
二是圖書資料建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所需的圖書資料除由學校圖書館提供外,由學院圖書資料室和專業特色資料室提供。經濟管理學院圖書資料室,每年及時采購能反映專業發展動態與趨勢的圖書資料。現有藏書1.5萬冊、學術期刊310種、報紙40余種。同時,建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特色資料室1個,現有各類資料和藏書800余冊。為學生研究性學習和教師從事科研活動提供了保障。
三、幾點思考
首先,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從近幾年學生就業情況看,就業趨向是以非農企業、政府管理部門(公務員等)為主。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為了體現特色與優勢,適應現代農林業發展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學生畢業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務“三農”的就業崗位,也就是說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除通過對培養環節、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的調整與優化外,更需要加強就業指導,努力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同時打通高校畢業生通向農村的路子。
其次,實踐教學是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同時實踐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緊緊圍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密切結合,全方位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奠定穩固的基礎。同時,應該注意到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實習基地的作用,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作者:馬超 蔣一婷 徐桂娟 鄭彩霞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經過十幾年的不斷探索,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形成了“一主兩翼,兩渠相融,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即以“學生獲取知識、增強能力、素質養成”為主線,以理論與實踐為兩翼,以第1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實現第1課堂與第2課堂2個渠道的融合,以及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綜合教育3個層次為一體。目前,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每年招生2個班,在校生人數維持在每年260人左右;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優異成績,尤其是在生物技術專業招生質量逐漸下滑、畢業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的大環境下,仍然保持了招生錄取分數位居全校前3名和95%以上的就業率。但是,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深化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突出人才培養的專業特色和行業特色,增加所培養專業人才的競爭力,仍應成為生物技術專業下一步發展的重點之一。因此,筆者在與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社會用人單位充分溝通的基礎上,結合自己近年來的教學體會,提出以下建議,以期對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有所幫助。進一步明確、細化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大學的辦學特色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一所大學的比較優勢和核心價值的體現[2]。加強辦學特色建設是林業高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林業高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需要。大學的學科建設是大學工作的龍頭,是最能體現辦學特色的因素,建設特色學科是林業高等院校加強辦學特色建設的關鍵;而建設有林業特色的學科就要突出重點,整合資源,搶占學科制高點,注重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學科群[3]。目前,全國開設生物技術專業的高等院校有幾百所,如果各高校的生物技術專業缺乏自己的特色、人才培養沒有自己的側重點,那么所培養的畢業生就難以在眾多的相同的專業人才中占得就業先機。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設置的專業課程主要以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為主,另外還設置了一些專業選修課。這種課程設置模式基本上是全國各高校生物技術專業普遍采用的模式,沒有體現出林業行業高校自己的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特點。同時,北京林業大學的生物技術專業與學校的生物科學專業相比,在課程體系、教學計劃、教學環節等方面,均大同小異,差異不超過15%。因此,建設體現林業行業特色和專業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應是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特色專業建設的重點之一。目前,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擁有林木花卉遺傳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樹木花卉育種生物工程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北京林業大學毛白楊研究所、林木花卉良種繁育研究中心和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地資源利用研究中心;同時還擁有植物學、林木遺傳育種、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5個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以及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和細胞生物學2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梢姡本┝謽I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在林地資源的培育、開發和利用領域具有自己的資源優勢和學科優勢,并有多年的科研積累和人才培養經驗。因此,把“林地資源的培育、開發和利用”作為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和專業培養方向能夠充分反映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科研特色和行業特色。在具體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將生物技術專業細分為“林地資源培育”和“林地資源開發與利用”2個專業方向,其中“林地資源培育”專業方向開設的課程以與遺傳育種相關的課程為主,側重于培養具有林地資源培育實用技術的專門人才;“林地資源開發和利用”專業方向開設的課程以與林地食用和藥用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相關的課程為主,如開設藥用植物學、天然產物化學、生物藥劑學、生物藥物學、中藥新藥的研究與開發、藥物分析化學等,側重于培養具有林地資源開發實用技術的專門人才。在此基礎上,再圍繞特色人才培養的要求開設選修課程,并盡可能使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系統化,切實體現行業特色,加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例如,可以借鑒復旦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選修課體系,其系統地開設了天然產物化學、生物制藥、藥物分析方法與應用、新藥研發概論、藥物遺傳學、藥事管理學、藥學文獻檢索、藥用微生物學等30多門與藥學相關的選修課,充分體現了其生物技術人才培養的“藥學”特色。
精簡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突出重點課程目前,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包括人文社科類基礎課、自然科學類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4部分。人文社科類基礎課、自然科學類基礎課、專業必修課主要是依據教育部的生物技術專業規范而設定的,各個高?;敬笸‘?,所以專業選修課的設置成為體現專業培養特色的重要環節。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由于沒有確立明確的特色培養方向,所以在課程設置過程中一度根據就業市場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專業培養方向,且不斷地增加選修課的數量,希望課程體系能夠涵蓋本科畢業生就業、考研可能需要的所有專業課程。例如,由于生物制藥領域就業前景較為樂觀,所以為學生開設了生物制藥、藥理學、藥用植物學、藥用植物化學分析技術、藥政學等專業課程。這些課程的教學大綱主要參考藥學院開設的相關課程的教學大綱制定,對“如何與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知識背景相融合”“如何體現出與藥學院本科畢業生的專業區別”等問題缺乏深入的思考。顯然,單純地開設生物制藥方面的課程,尤其是完全照搬藥學院等其他院校相同課程的教學大綱,是不可取的,也無法體現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特色。目前,林業系統,尤其是林業基層單位,對林地藥用資源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巨大,尤其缺乏具有林業知識背景、熟悉林地藥用資源、具有林地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和制藥專業技術技能的人才。因此,筆者認為,只有將生物制藥技術方面的課程,如生物技術制藥、藥理學、藥用植物學、藥用植物化學等課程,與“林地資源開發和利用”這一專業方向緊密結合,將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在林地資源的培育、開發和利用領域所具有的資源優勢和學科優勢與生物制藥技術相結合,才能使生物制藥技術落到實處,并使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充分體現自己的人才培養特色。除了精簡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之外,還要突出重點課程。選修課程數量的不斷增加使學生的課業負擔加重,而思考和創新的空間被壓縮。以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為例,大學3年級上學期的必修課學時就達414學時,再加上選修課的學時,總學時可達500學時。這意味著1個學期的開課數量超過10門,學生每天至少要進行6學時的課程學習,由此學生的學習壓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所開課程往往存在內容重復或相互重疊的現象。例如,生物制藥課程與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質與酶工程等課程就存在部分內容的重復,基因工程課程與分子生物學課程、細胞工程課程與細胞生物學課程之間也存在部分內容的重復。因此,筆者建議,要精簡課程體系,協調各門課程的授課內容,突出重點課程和課程重點內容,強調課程特色,以降低課時總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提供空間和創造條件。
加強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與生物技術專業內容的銜接為了強調化學、數學、物理、計算機等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對生物技術專業的重要性,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本科生物技術專業規范》對這類課程的修讀學分做了硬性規定,如化學類課程不少于13學分,數學、物理不少于8學分,計算機類不少于6學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各高校的生物技術專業更是進一步強化了對自然基礎學科尤其是化學類課程的重視程度。例如,北京大學生物技術專業規定學生需修讀20學分的化學類課程(含實驗)、8學分的數學類課程;清華大學生物技術專業規定學生需修讀14學分的化學類課程、12學分的數學類課程。而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規定學生需修讀18學分的化學類課程、11.5學分的數學類課程,且學生修讀數理化和計算機等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的全部學分需達到37.5分,占全部培養計劃總學分的24%。這使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大學第1、2學年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用于課程學習了。但是,遺憾的是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似乎正成為專業課程改革的死角。由于這部分課程均由理學院等外院教師負責講授,而授課教師對生物技術專業課程的需求缺乏了解,教學內容大多拘泥于講“試題”和“公式推導”,側重于推理、原理講解和邏輯分析,缺乏案例分析和應用,更缺乏與生物技術專業相關的案例分析和實際應用。例如,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開設了高等數學和數理統計學課程(共計11.5學分),學習時間分別安排在3個學期,但最后的結果是當在專業試驗課程中面對簡單的試驗數據時,卻鮮有學生有意識地運用統計學知識;有的學生甚至連起碼的t檢驗和F檢驗都不知如何運用。因此,筆者認為,生物技術專業應該加強數理化和計算機等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的改革,特別是要加強這些課程與生物技術專業內容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將基礎理論知識學習與專業技能應用緊密地聯系起來。進一步優化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布局由于人文社科類課程和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的修讀學分占本科人才培養計劃全部學分的一半左右,所以很多高校將這2類課程放在大學第1、2學年集中開設,而把專業課主要安排在大學第3、4學年。然而,在大學第3、4學年,學生面臨著來自考研、出國深造、英語等級考試以及就業、畢業設計和科研實踐等方面的壓力,難以把全部精力放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上。因此,筆者建議,高校的生物技術專業要打破目前的這種條塊化課程分配格局,將人文社科類課程適當分散安排在大學的4個學年里;將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生態學以及專業引導性課程盡可能安排在大學的第1學年,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專業基礎課程盡可能安排在大學第2學年;同時將免疫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等課程盡可能安排在其他選修課之前。這樣,學生既可以盡早接觸專業課程、掌握專業基礎知識、了解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又可以提高學習基礎課程的興趣;更為重要的是能有效地緩解大學第3學年專業課學習的壓力,提高對專業知識尤其是其他選修課程內容的消化、吸收和創新能力。此外,在課程安排的細節上,應該認真考慮專業課程之間知識的銜接性。例如,目前生物技術專業將有機化學、生物化學課程安排在同一學期就有些不妥,應予以適當調整。加強生物技術專業工程類課程的“工”科內容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是以理科為主、工科為輔的理工科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研究型人才。為此,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開設了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細胞工程等工程類必修課以及蛋白質與酶工程、生物制藥等選修課程。然而從課程教學大綱來看,這些課程仍是以理論教學為主,適當搭配了一定課時的實驗教學,但幾乎沒有工科方面的教學內容。這勢必造成學生對生產設備缺乏必要的了解,在中試和生產車間實際操作環節中缺乏相應的生產設備維護、維修的基本知識。因此,筆者建議,對現有的工程類課程,要適當調整課程教學大綱,增加工藝學、設備、化工原理等方面教學內容的講授比例;同時開設1~2門工科類基礎課程,讓學生了解一些工科基礎知識。
加強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規范學術道德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新形勢下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因此,在傳授專業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文獻檢索、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和論文寫作等科研素質是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F在,很多課程的考核均采用撰寫論文或者綜述的方式,相對于傳統的閉卷考試來說,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但是,如何查閱文獻、引用文獻、撰寫論文,有些學生到畢業都沒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在很多學生頭腦里,撰寫論文似乎就是百度、谷歌搜索外加復制、粘貼的過程;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只要不是全文照搬,經過適當拼湊加工就不算論文抄襲,更談不上對論文所引用、參考的文獻進行認真的選擇和甄別了。因此,筆者認為,在大學生入校之初,高校就應該開設“文獻檢索”必修課程,使學生掌握查閱中英文專業文獻的方法、了解文獻的引用規則以及撰寫科技論文的專業規范和學術道德。例如,浙江大學開設的“生物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復旦大學開設的“科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都頗有實用價值,值得借鑒。這些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拓寬視野、培養查閱文獻的技能,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學術道德的認識。為此,筆者建議,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可以嘗試將文獻檢索、實驗設計、生物統計、科技論文寫作等課程集合為一個模塊,作為學生的選修課,在大學第2學年開設。這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學術道德。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合并、聯合辦學、共建等已成為高校體制改革的主題。過去條塊分割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正在被條塊結合的體制所取代,高等教育綜合化趨勢日益明顯。作為林業行業性高校,做好行業性與綜合性的融合工作將有利于豐富林業高等院校的內涵、增強學校的科研創新能力、提升學校對社會的貢獻力、提高林業院校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4]。2010年,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應屆畢業生(2006級)考研率達41.82%、就業率達94.55%,應該說又是成績卓著的一年。但是,挑戰依然存在,形勢依舊嚴峻。因此,加強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改革仍不容忽視。通過明確、細化專業培養特色,調整課程體系,優化課程布局,加強課程間的銜接,適度調整理科、工科類課程的比例,以及加強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和學術道德的規范,可以使現有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更為科學、特色更為突出;可以進一步突出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在“林地資源的培育、開發和利用”領域的專業特色,增強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從而為我國林業領域培養一批既具有扎實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又具有較強的生物技術實踐技能的林業生物技術專業人才。
論文摘要:根據農林業的特點及其差異特征,提出了高等林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對象主要是林業行業經濟管理型人才、林業經濟管理研究型人才和新型林業經營者3種專門人才,與之相對應,課程體系的設置是農林業經濟理論和政策、資源與環境、企業經營、基礎經濟理論和管理理論以及農林業技術與實踐課程5大課程模塊。另外,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更應該偏重經濟理論課程的設置,而高等林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側重資源與環境理論課程的設置。
當前,中國正面臨的是一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技術結構、城鄉結構快速變化,全球化和多樣化的速度與程度不斷提升的社會。對此,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對在教學領域中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轉變,第一強調就是“樹立人才培養要更加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堅定不移地走‘產學研3結合’的人才培養道路的思想”。為滿足社會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高等林業院校根據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顯得尤為重要。中國農林業經濟管理教育工作者,在中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層面上的改革作了許多有益探索。這些研究大多是將農林業作為一個產業看待,多側重于微觀管理方面對農林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改革進行探討。盡管有的考慮了農林業的生態和社會效益,將農林業作為一個公益事業部門的角度來考慮農林業經濟管理專業改革,但沒有將農林業自身的特點、農業與林業的差異從理論上加以澄清;有的沒有將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之間的關系闡述清楚;有的沒有將所提出的理念落實到具體的課程設置;有的則將農林業的生態和社會效益相關的課程作為一般的選修課程加以設置,沒有能夠突出農林業在改善和優化環境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本研究試從林業經濟轉型的需要、農林業的特點及其差異性這一角度,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改革作些粗淺的探討。
1改革的依據
1.1林業經濟轉型的需要
伴隨著《物權法》的出臺,以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為主體的林業經濟改革的不斷深人,中國林業正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重要時期,圍繞著農林業生產經營的社會經濟環境和林業經營格局正發生著顯著的變化。具體而言:首先,在林業生產經營方式上,開放的和實現產供銷、林工商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盡管還不普及和不成熟,但已略顯端倪。其次,林業經營的資源和要素的配置組合部分地實現了市場調節,仍帶有很強計劃經濟色彩的林地和林木這2個主要的生產要素正隨著林權制度改革的深人將向以市場調節為主轉變,具有一定規模的微觀林業經濟組織的形成正方興未艾。第三,無論是林業物質性產品,還是林業公益性產品,盡管都還是供應短缺條件下的數量型林業,但社會對公益性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第四,林業生產結構仍然是以木材產品為主,非木材產品的比重不大。盡管在現行經濟核算體系下,森林的多功能價值許多還難以得到補償,但國家對其價值再現的投人逐年增加。第五,林業經濟增長還主要依靠土地、氣候等自然力、勞力、資金等物質要素為主,技術和信息等現代物質要素的貢獻偏低。第六,林業發展主要面向國內市場,但是,越來越受到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的約束和挑戰,市場競爭將愈趨激烈。第七,林業從為工業作貢獻轉向工業反哺林業,物質技術裝備和資本有機構成逐步提高,林業綜合實力將不斷加強。
林業微觀經濟組織的大量涌現及其規模化經營將是今后林業經濟變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發展的主要方向。具體而言:首先,隨著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小型國有林業企業將轉制于民營、私營及合作經營等。其次,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戶自主經營意識的提高和各種社會力量對林業經營的參人,他們根據各自擁有的生產要素及資源優勢、個人特長及市場需要,不斷調整與尋求適合自己的主導產業及經營門路,從而使原來基本類同的生產經營農戶或其他從業者,逐漸發生了從業分離,專業分化,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專業化或各有側重的戶營經濟或小型風險企業。諸如造林大戶、果園大戶、苗木大王、花卉大王、藥材大王、食用菌大王乃至各類養殖大戶、森林人家、木材加工大戶、木材及林產品流通大戶、服務大戶等各種類型專業大戶的出現,同時又帶動了其他農戶的從業分化。把在這一形勢下涌現出來的下鄉創業者或規模經營的職業經理人、中介組織的經營者(經紀人)、林產品的流通業者等專業性人才稱之為新型林業經營者。他們與以家庭承包責任地和自留地為主要勞動對象、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家庭承包地的勞動產品及其勞動力的輸出為主要收人,以傳統經驗為主要技術手段、以廣種薄收的粗放經營為主要經營方式、以簡單再生產維持家庭生活為主要經營目標等傳統的林業經營者有著本質的不同。再者,隨著石化資源等非再生性資源的銳減和生物科學技術的突破,以植物性資源為主的綠色產品、可再生資源的規模性生產和產業化開發與利用將成為21世紀的新興產業,這一新興領域的風險企業將迫切需要具有生物知識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及意識的企業管理者和創業者。這些新型行業的經營者將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重要培養對象之一。 轉貼于
1. 2農林業的特點及其差異特征的客觀要求
與工業等其它行業相比,農林業的生產和經營中實際使用的技術含量不高,受自然力的影響和空間條件的約束,生產的可控制程度不高,限制了農林業的大規模集中決策、集中生產和集中交易,難以形成生產的標準化、規格化和定量化,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也不高,在目前技術水平條件下,農業種植業、養殖業和營林業不可能像工業一樣做到精確的企業化的管理。在現實中,農林復合經營仍是農戶經營的主流,微觀經濟組織的管理是以承包或租賃經營為主要手段而展開的。因此,對農林業的經營組織的管理應該主要是依靠經濟和法律手段實行宏觀調控。一般而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該以基礎經濟理論和專業經濟理論方面的課程為主,側重于經濟知識方面的學習。
另一方面,由于農業和林業在生產經營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作為高等林業院校和高等農業院校的農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其原因:一是林業的生產周期比農業更長。農作物一年可產出2 —3茬,甚至可連續產出,投人能及時得到回報;而林木生長最短也要五六年,有的長達四五十年,付出的勞動一般要幾年或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得到收益。農地的收獲主要反映投人的勞動,而林地的收益主要來自于地租。二是與農業相比,林業在資源使用和產權交易上具有更強的經濟外部性。在國民經濟部門中,農業和林業與生態系統的關系最為密切。與農業相同,林業的生產過程中生態系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森林是陸地上生態系統的主體和基礎,森林的生態功能是農作物所遠不能及的。在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下,森林生態效益基本上不能實現內部化。三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態和社會效益,致使林業生產經營上受到了較大的限制。按現行的國家政策,流轉后的農地可以在大農業的范疇內進行多用途變換,受限制的程度相對較小;而商品林地卻只能進行林(竹)木的培育,林地的性質不能改變;至于生態公益林還有更為嚴格的林種和樹種限制,在采伐上也只允許撫育性采伐和更新性采伐。四是與農業相比,林業生產更需要一定的生產經營面積以達到適度規模經營。林業生產活動也是通過利用有構造的生命自然力進而利用其他自然力的活動,在森林培育上需要形成一定面積以構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環境,一方面有利于林木的生長,另一方面有利于森林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發揮;在采伐利用上也必須考慮到這一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形成。這既有經濟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林業生產經營特性上的需要。五是森林的可逆性低。即破壞容易,恢復難,農作物1茬失敗可在第2茬恢復,而林木則要花一個輪伐期的時間,而且難于看護管理,如果立地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的破壞,造成林地的石漠化或沙化,則林地森林植被難以恢復或永久不能恢復,這就要求高等林業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設置資源與環境方面的課程。另外,在目前農林業的生產技術水平條件下,農戶的農林復合經營這一狀況不可能有較大的改變。但是,林區的農業生產活動僅僅是為改善其自身生活為主的行為,而非其主業。對此,與高等農業院校相比,高等林業院校的林業經濟課程更側重于森林資源培育、利用、保護和林業產業發展的問題,而農業經濟課程應側重于農戶經濟和農戶經營管理上。
2培養目標的確定及課程體系的設置 1培養目標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林業的生產經營結構和社會對林業的需求也在發生著顯著的變化。對此,社會對農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的主要需要應該是:林業行業經濟管理型人才、林業經濟管理研究型人才和上述的新型林業經營者等3種人才。具體而言:林業行業經濟管理型人才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經濟和管理基礎理論,熟知國家林業經濟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將來主要從事林業行業管理的專門型人才。林業經濟管理研究型人才主要是指熟練掌握經濟和管理基礎理論,了解國家林業經濟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將來主要從事林業經濟管理理論與政策研究的專門型人才。新型林業經營者主要是指掌握經濟基本理論和企業管理知識,了解國家林業經濟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將來主要從事農林業關聯企業管理的專門型人才和農林業關聯企業的創業者。 轉貼于
因此,高等林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可設定為:以森林培育專業為依托,著重培養具有系統的經濟科學、管理科學、環境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具有經濟意識、生態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接受調查、規劃、技術經濟分析、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農林經濟管理、企業經營管理、區域經濟發展與規劃、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農林企業、工商企業、非營利組織、教育科研單位和各級政府部門從事行政管理、企業管理、政策研究、區域發展規劃與設計等方面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2課程體系設置
根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對課程體系的設置做一個粗略的劃分,即將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知識內容分為基礎經濟理論與管理理論、農林業經濟理論和政策、資源與環境、企業經營和農林業技術與實踐課程5大模塊。其中,農林業經濟理論和政策、資源與環境和企業經營這3大模塊是與所培養的3類人才相對應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模塊。具體而言:基礎經濟理論與管理理論模塊包括微觀與宏觀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管理學原理,財政與信貸,統計學原理,會計學原理,管理心理學,博弈論,經濟法等。農林業經濟理論模塊課程包括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林業經濟學,政策學及農林業政策,農戶經濟學等;資源與環境模塊包括生態經濟學,資源經濟與管理學,環境經濟與管理學,生態系統管理,林業與環境法學等;企業經營模塊包括創業學,財務管理,農戶經營學,農業項目投資與評估,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學,電子商務等。農林業技術與實踐課程模塊包括農林學概論,森林經理學,財經應用文寫作,社會經濟調查,專業認知實習,專業調查實習,專業課程實習和綜合實習等。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作為一門應用型的學科,學生必須了解農林業的一般技術和生產過程,應以農林業技術概論教授為主,加大實習的比重,使學生掌握農林業的基礎技術知識。其次,對于一些不成熟的課程的教學(如農林業企業的創業學),可通過一些影像、照片、案例等教學手段來實現和提高教學效果。另外,目前各高等林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招生普遍減少,許多只招收一個專業班級,建議本科生試行導師制,讓學生參加老師的科研課題,加強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等。
3結語
關鍵詞:森林工程,實踐課程,課程體系,人才培養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n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ystem Of Forest Engineering Program (Lifting Transport And Engineering Machiner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Wei ZhanGuo
Abstract:At present, the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nded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 proposed proportion increase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in the teaching system. For studied forest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ability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because the forest project itself is a practical discipline, students in university after graduation can independently complete the enterprise first line design or technical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have goo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and quality, it should not only study the existing successful experience,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sign teaching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our school walk the road of innovation, make our forest engineering gradually catch up with and unique, complete the shift towards engineering machinery professional.
Keywords: forest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curriculum system; personnel training
一、課程教學問題的提出
當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針對大學本科的培養目標提出了在教學體系中增加實踐的課程比重,這是非常正確的,是適應中國的實際現狀的。對于學習森林工程的學生來說,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森林工程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在大學畢業后就能獨立的完成企業第一線設計或技術應用工作。
然而,從我校已畢業和即將畢業的森林工程學生狀況來看,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找工作時表現出信心不足、抱怨自己實踐能力不強、缺乏行業新技術知識面對招聘對象的現象較為嚴重。經過分析,我們覺得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
⑴本專業辦學時間雖然較長,但教學培養方向尚未明確,課程安排趨向于機械工程方向,相關機械設計新理論、新方法課程、機械加工新技術課程安排不足;
⑵招收的學生均是理工生,實踐能力需要入校后臨時培養,留給專業教學的時間不多,有時在上專業課時還要補實踐課程內容,耽誤了完整進行設計課題實踐的時間;
⑶與第二點相聯系的是,由于缺乏實踐和創新能力,造成很強的挫敗感,對森林工程專業形成厭學情緒,于是一部分學生在進入大三后放棄專業課,開始潛心準備考研或出國等等;
⑷各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之間缺乏配合、條理,內容沒有聯系,各自為政,而且沒有統一明確的要求等等。同時因為缺乏配合和條理,學生反映有時實踐課擠在一起,設計與實踐課的作業便會大量積壓;而有時又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實踐課。當積壓的時候,量大造成每一件都無法完整地完成,學生或隨便應付,或厚此薄彼,如此種種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很不利的,沒有好的東西也做不出好的作品集;更為重要的是,沒有統一的思想和合理的理論課與實踐課的配合,學生對課程的認識是混亂的,不知道各門課程的關系和用途。
以上第四點在我國有森林工程專業的學校都普遍存在,教學與實踐相脫離也是當前中國森林工程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而對于像我們這樣一個歷史很長的傳統專業來說,這一問題更是突出。所以我們認為,為了讓學生具有優秀的實踐作業能力和素養,就既要學習國際國內設計教學的已有成功經驗,更應該結合我校特點走創新之路,使我校森林工程專業逐步趕超并獨具特色,順利完成向工程機械專業的轉變。
二、課程教學問題的分析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形成了以下觀點:
⑴順應學校和實際需要,進一步增大新技術課程及實踐教學比重,從2008級學生開始,開設工程機械相關的課程;
⑵根據我校招生特點將實踐課程合理的分為幾個課程群: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群(培養機械設計理論素養、機械設計能力和設計方法應用的素養,包括機械設計基礎、機構設計、外觀設計等等);機械加工技術課程群(包括機械加工技術、機械加工工藝、金屬材料、金屬結構等);工程機械課程群(包括工程機械概論、內燃機理論、工程索道、汽車摩擦學等);專業應用技術課程群(包括幾個方向的專題設計,如林業工程機械設計、路橋工程機械設計、起重運輸機械設計等等);
⑶合理的編排教學內容和課程結構(在我系前兩年的教改過程中已基本完成),將包括理論課在內的各課程有機的編入整個實踐課程群中;
⑷關于第二點,四個不同的課程群之間大體上是串聯遞進的關系,第一個課程群延續的時間最長,大約有四個學期,第二個課程群從第三學期開始,持續到第五學期,第三個課程群從第四學期開始,也持續到第五學期,第四個課程群從第五學期一直到第七學期,因此各課程群之間是串并結合的關系;
⑸對于不同的課程群,相應的制定合理的總的教學目標,將各課程有序的填入到相應的課程群中,使各課程教學有了統一的目標和規范,不再各自為政,也不會出告,這樣從二年級到四年級,每位同學至少有四份具有一定份量的設計作品集與實踐成果;
⑹各課程群可以根據教師的研究方向確定由專人負責該群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現內容、課程要求和實踐設計的重疊,各課程也能合理的組織在一起;每一個課程群在結束后有嚴格統一的要求,如要求做一份課題報告,報告包括的內容對應相應的課程,要求每位學生都完成成型的設計作品(包括從二維設計到三維成型的模型)和報的制定,明確教學目標,督促這一課程群的各教師相互討論、按照統一的目標共同搞好教學,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做到客觀有效。老師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也能出成果。
⑺通過各實踐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涉及進一步深入研究森林工程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具體的培養途徑與方法。
我們相信,如果按照以上想法實施,再結合我校的特點,定能使學生在實踐能力甚至對于專業的認識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三、課程教改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研究基礎
通過對森林工程(起重運輸與工程機械)專業設計課程的實踐課程的科目及內容;各實踐課程之間的聯系以及要求;實踐內容的要求;各實踐課程族群的之間的配合關系;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途徑與方法等方面的分析與研究,最終達到如下研究目標:
首先,通過合理組織實踐課程的研究內容、體系以及統一的要求,使學生更快地理解設計,更明確地了解各課程的作用和相互之間的關系,以使學生形成獨具個性的設計觀念,促使學生沿著實踐體系要求完成幾件具有深度的設計作品。其次,完善健全實踐課程體系,并逐步形成我系在這類課程教學上的指導思想;使學生的設計思想、設計能力與實踐能力與實際需求更接近,以便更快而且自信的適應將來設計第一線的實際工作。最后,探索總結行之有效的實踐的途徑與方法,與對學生的教學結合起來。
參加課題研究的森林工程教研室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其中具有正高職稱1人,副高職稱3人,講師3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4人,在讀1人,碩士學歷1人,另外本專業教學時間10年以上4人,專業教學經驗豐富。
課題參與人員科研能力較強,近三年發表各類學術論文20篇以上,其中EI檢索10篇以上,積極承擔了多項國家、省部、校廳級科研項目。
森林工程本科專業所在二級學院(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有較為完善的實驗環境,擁有一支教學經驗豐富、工作積極認真的教學改革團隊。
四、課程教改的研究方案及具體實施方法
主要實施方案包括:帶學生赴教學已很成熟的國內工程院校交流學習,盡快熟悉一些實踐的內容和目標;考察學習國內外優秀的工程院校,制定實施辦法;邀請專家、學者進行交流與探討;通過計劃和內容組織學生參加實際的設計比賽和設計項目,以最終有形的設計成果呈現出來;舉辦設計成果的交流、展覽與等。
以上研究成果和想法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一定資金的支持,為了保證此研究的實施、實施過程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以及最后研究成果的推廣,學校給予了充足的經費資助。
目前已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企業實踐環境單位數量不多,有時會因為企業自身的因素調整學生實踐的安排,對實踐環節造成一定的影響。
今后將發揮各種渠道優勢,積極爭取更多的合作企業建立教學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選擇機會。
五、研究結論與可行性驗證
森林工程專業設計課程教改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與時俱進,根據目前我校森林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對工程機械設計課程的需求,提出了設計課程體現族群的串并系統研究,使得森林工程專業基礎教學與專業教學緊密地結合一起,真正地為專業服務,為學生著想。
目前在保留部分專業傳統課程的前提下,修改了原有的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已經初步實現了向工程機械方向的傾斜,有一定的教學實踐經驗及理論基礎,在新的教學大綱上已經體現上述改革思想,逐步增設工程機械設計課程,減少無關課程,增加新技術課程的授課課時及實踐教學課時,并有相關的教學改革項目立項及,已經成功組織學生申報獲批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與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兩項,其中一項作為學校代表參加了全省同類項目成果匯報展。另外,森林工程(起重運輸與工程機械)本科畢業生已經連續5年蟬聯全校本科就業率第一的專業。事實證明,本研究的構思具有較大的應用與推廣價值及突出的發展潛力。
參考文獻:
[1] 肖生苓,王立海,董希彬,等.森林工程專業實驗教學平臺建設.[J].森林工程,2013,29(3):157-160.
[2] 肖生苓,王立海,張佩劍,等.國家級森林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5):151-154.
[3] 吳志強,張學洪.全面提高本科實驗條件建設質量之舉措[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6):1-3.
關鍵詞:園藝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4-0096-03
在經濟新常態下,圍繞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建設,海南吹響了農業綠色崛起的號角,將發揮得天獨厚的熱帶資源優勢和21世紀海南絲綢之路戰略節點的區位優勢,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以熱帶特色為主動力推動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海南國際旅游島城市化建設和休閑旅游農業發展迅速,以花卉、果蔬、草坪等園藝產業已成為海南優勢經濟產業。海南大學應用科技學院作為海南大學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核心基地,本著服務海南的旅游、熱帶、特區等特色,傳承辦學歷史悠久的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和新海南大學的精神,秉承“海納百川,大道致遠”的校訓,根據海南園藝產業發展的新特點、企事業單位對園藝人才的新需求,基于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發展為目的的原則,對我院園藝專業師生進行相關調研,并根據調研結果找出了現有教學體系的不足,對其提出合理化建議,進行了相關改進,以便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更多高素質園藝人才,為海南園藝產業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1 園藝專業定位與課程體系
園藝專業(草坪科學與工程方向)依托原“兩院”的傳統和精神,設立于2010年(開始招生),本專業主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具備果、蔬、花、牧、林、草等植物栽培管理、園林綠化施工養護、花卉營銷與審美鑒賞等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和較強的崗位實踐能力,能在農林部門、農業開發區、風景區、高爾夫球場、運動場等部門從事園林植物栽培管理、綠化施工與養護、休閑農業、花藝環境設計、草坪生產與貿易、人工草地栽培、草坪建植與管理、高爾夫球場規劃設計管理和現代農業、農場經營管理等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大園藝綜合性新型農業專才。開設課程涉及草業科學、果樹學、花卉學、蔬菜學、土壤學、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工程建造、國際園藝研究進展(專業英語)等。
2 現有課程體系存在的不足
2.1 課程種類過多,涉及范圍過廣 在調研過程中,學生提出現在所學的課程科目過多,涉及范圍太廣,分配到每門科目的教學課時數短,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對本門課程進行全方面講解,只能找重點進行教授,這就使得學生無法對此課程經行全面了解,只能掌握重點甚至是略懂皮毛,造成了學生各種課程都有涉獵,但又都只通不精的普遍現象。這就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迷茫感,使其無法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詳細的知識系統,只能夠有一個大體的知識框架,并且沒有一個核心領域可以做到學的精、記的牢,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就業、創業等方面的發展[1]。
2.2 實踐教學過程的相對缺乏 《植物學》《果樹學》《觀賞樹木學》《蔬菜學》《種子種苗學》等課程實踐課時數相對較短。目前所設課時數只能夠讓學生對課程內容有個大體了解,例如樹木學實踐環節,學生普遍反映通過短暫的實踐課學習,只能泛泛了解樹木的名稱,但對于其他相關方面的了解較少。并且認識樹木過程也是一味的填鴨式教學,教師告訴學生一種植物的名稱,學生記一種,無法做到學生對不認識的樹木進行自行查閱學習,從而降低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一定程度上打壓了W生學習積極性,降低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實踐教學內容有限,并且部分課程內容沒有及時更新,實踐過程不能根據當地教學條件及地域、季節的變化做出相應靈活的調整。同時,教學基地的建設及完善進程亟待加快,以便促進實踐教學的具體開展,推動教學進程,利于學生的不斷學習及發展。
2.3 課程內容的重復 目前一些設定課程的內容出現部分知識點重復現象,如《草坪保護學》《高爾夫球場草坪》《高爾夫球場環境保護概論》《草坪工程》課程對于草坪內容的講解出現部分重疊,導致學生一個知識點可能要重復學習多次,浪費時間、經歷及師資。
2.4 課程安排的開課學期不合理 學生反映某些課程的開課學期安排的不合理,尤其是大四學年的一些專業課程建議安排在大三學年進行學習。鑒于大三學年課程安排較為稀疏,所以很多學生在這一年里會產生迷茫感,雖然有較多的自我學習發展空間,但普遍出現學生無法較好把握,不能充分利用這些時間從而虛度光陰的不良現象。而大四一年要開展畢業論文,進行相關文獻資料的查找,若還要進行其他課程的學習,則二者較難兼顧,學生無法全身心投入畢業論文設計中[2]。此外,由于本專業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為獲得較為精確的實驗數據,可靠的實驗結論,提高論文的質量,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籌備,所以不應再在其中增加其他課程的學習。
3 教學體系的改進思考
3.1 公共課程 公共課程是高等和中等專業學校各專業學生共同必修的課程。總體上分為三大模塊:(1)社會科學公共基礎課,如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基本原理;(2)自然科學公共基礎課,如大學計算機基礎;(3)實踐環節公共基礎課,如課程設計。公共課雖然不一定與所學專業有直接的聯系,但它是培養學生掌握全面性知識、開展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學校在公共課程的設置中應相應增加語言類課程,例如應增加大學語文課程。學生通過對于本門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其理解能力得以提升,有利于今后文獻資料的閱讀理解以及畢業論文的寫作,同時又可增加學生對漢語的深入學習,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公共基礎課程學習建議安排在大一、大二兩個學年,既可作為高中與大學的一個銜接,又可為學生接下來的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3.2 學科基礎課 學科基礎課是依據不同專業所設置的為專業必修課打基礎的課程,這一部分的開課時間建議安排在大一、大二兩個學年。學科基礎課的設置的目的是在公共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為專業必修課的學習奠定基礎。學校在學科基礎課的設置中應相應減少高等數學的課時數,增加生物統計學的課時數。生物統計學是數學在農科方面的具體應用,與本專業息息相關,應用性更強,但目前所設置的課時數不足以滿足學生全面了解本門課程的相關知識的需求,不能將其與專業相對接,使本門課很好地應用到實踐中。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掌握較為全面的、牢固的知識,以至于陷入“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境地。其次,由于現代園藝不斷向信息化、技術化方向的發展,本專業需要大量具備一定計算機基礎的高科技型人才,因此這就體現了計算機課程設置的重要性[3]。除了目前所設置的Visual Basic語言程序設計,以及公共課程中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設計這三門課之外,建議增加一門計算機在園藝專業上的應用的課程,使計算機與園藝專業有更好的對接,也使得課程的設置更加貼合實際,更加符合現代園藝相關用人單位的需求現狀。
3.3 專業必修課 專業必修課程是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的重要部分,是整個教學課程設置的重心部分,其課程設置的合理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質量。此部分課程的不足在上文中有所提及,即部分課程內容冗余,出現不同程度的知識點重復。建議把《草坪保護學》《草坪排灌水學》合二為一,將《高爾夫球場草坪》《高爾夫球場環境保護概論》《草坪工程》合為一門課程進行講解,先讓學生對課程內容形成一個總體的知識框架,再進行知識點的細化,這樣既可以避免知識點的重復,同時可將知識點進行串聯,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一個全面的知識體系,亦避免了時間、精力及師資的浪費。
3.4 專業選修課 專業選修課是培養學生對園藝不同方向興趣的課程,此課程建議設立在大二、大三兩個學年。涉及的方面包羅萬象,如關于園林設計、鮮切花栽培與管理、果蔬貯藏等??梢宰寣W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進行學習,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同時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利于今后的就業及創業。
3.5 實踐教學環節 為了讓學生能夠做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應該增加實踐教學課程。植物學課程實習應分三步進行:首先,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校園參觀,認識校園植物。校園擁有上千種植物,是一個很好的植物學習場所,掌握校園植物的名稱及特點是學生必不可少的專業技能。其次,學生應去植物園進行學習參觀,這是對知識點進行補充的過程。最后,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霸王嶺等地區的野外實習,既可進行知識點的復習概括,又可對知識點進行查缺補漏,做到溫故知新?!叭阶摺钡挠媱潓寣W生在不斷的實踐中掌握植物學知識點,將理論與實踐進行良好的對接?!队^賞園藝綜合實習》課程的開展可放置于大三學年。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不同園藝工作園的參觀及考察[4]。學生在與基層人員的討論交流中了解現代園藝的發展情況、人員的需求狀況,同時了解如何更好地將所學所想付諸于實踐,為學生今后的就業、創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5]。具體開展形式可采用“大組套小組”,分組分工的形式[6]。每個小組5~6人,專門負責實習內容的其中一項,進行組間的學習、討論、整理及總結,最后進行大組之間的成果分享討論。這樣,既可以調動每名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集思廣益,實現“1+1>2”的效果。
4 結語
以上對于教學體系改良的建議及意見是基于海南當地現代園藝的發展情況以及相關用人單位的需求狀況,并結合海南大學應用科技學院現有教學體系現狀進行調研及分析討論得出,以期能對現有園藝專業課程有一個進一步的優化,為培養掌握牢固理論知識及很好的實踐能力的綜合性應用型高精尖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同時,應根據海南當地教學條件及現代園藝專業企業用人需求,結合學生培養目標,總體上采用理論結合實踐的授課方式。理論課的教授以班級為單位,采取小班教學,使教師可以更好地掌握每個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進而進行相應輔導,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課堂知識,夯實基礎,從而實現師生間良好的互動與溝通。實踐課的教授以組為單位,采用進入實踐基地及農場進行實踐學習的方法。授課方式為教師進行統一操作講解,班級成員以組為單位,首先進行組內的探討學習,然后進行各組間的討論及評比,讓學生在實踐、交流及競爭中更好地對知識進行把握,以期培養更加適應當代園藝產業技術領域崗位需求,能夠掌握牢固理知識及很好的實踐能力的綜合性應用型高精尖人才;培養具有較強創業精神及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為學生的學習及就業、創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及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麗霞,柴明良.高職園藝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研究[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2(3):43-46.
[2]黃科,何,,等.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中國園藝文摘,2012(9):173-174.
[3]楊芩,李性苑,劉倫沛,等.“實用技能型卓越園藝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園藝文摘,2014(12):196-198.
[4]周靜波,張鑫,羅勁松.對園藝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J].安徽林業科技,2011,37(3):44-46.
探索人才培養模式,促進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校企合作是實現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贏的有效途徑。我們不斷完善專業教學計劃,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師生互助型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就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首先是充分利用校內食品試驗室,安排不同年級的學生每個學期進行1~2次生產實習,在季節性的生產旺季進行課程大實習,學生可選擇相應專業的教師為指導教師,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項目,由此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其次是有效利用校外實習基地,每學期安排學生到實訓基地參觀,結合部分專業課程,由任課教師為帶隊教師進行實地專業學習,例如進一步學習食品加工工藝的主要操作流程以及相關的食品質量與管理控制措施等,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再次是根據食品企業的用人需求,安排部分學生到企業進行2~3個月的實習,實習期滿后經過學生和公司雙向選擇達成就業意向,學生返校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直接到公司就業。2.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試驗裝備,提高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學院根據專業發展需求與校情實際,確定了師資隊伍建設思路:以提高教師全面素質為核心,以結構合理為目標,以建立激勵機制為保障,努力建設一支思想道德好、業務能力強和科研水平高的教師隊伍。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師資隊伍建設已初具規模,形成老中青、職稱等結構合理、有專業和學術帶頭人及骨干教師、學術水平較高的梯隊。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完備的教學條件為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保障。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畢業生受到社會和食品企業的青睞。
我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課程設計思路
專業設置應以滿足社會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原則?!笆称焚|量與安全”專業則為滿足特定時期、特定情況下社會發展和需求。根據現在的現狀及形勢發展需要,“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必須有4種知識體系支持,即有食品科學與工程基礎知識;熟悉并具有制定食品有關法規、標準,并能從事實際測試、分析、化驗以及技術管理;具有發現食品質量問題及隱患的能力,能夠預測并控制食品質量和安全;具有一定醫學知識,將食品、健康和免疫結合探討研究相關問題[7~8]。因此我們按照食醫相融的原則,多學科結合進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課程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本專業學生要求掌握食品理化分析及微生物檢驗的技能,懂得食品生產與食品加工的科學原理,具有從事食品分析檢測、安全評價、質量管理及企業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這些課程包括食品化學、食品分析、儀器分析、有機化學、食品微生物試驗技術、食品微生物學、食品營養學、食品工藝概論和生物統計。專業主干課程根據專業需要的知識與技能要求,我們在考慮專業課程時包括了食品衛生學、食品安全導論、食品加工中的質量控制、食品毒理學、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食品理化分析、食品風險監測與評估、食品法規與標準和食品原料安全學等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的設置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要體現專業性質和特色,要求有一定數量的課程供學生選擇,選修不低于21.0學分。包括食品原料學、食品生物技術、食品酶學、食品加工與流通安全控制、食品感官評定、功能性食品、食品質量體系與認證、動植物檢驗檢疫學、食品添加劑和市場營銷學等課程。教學實踐體系設置考慮到社會對食品標準化、質量與安全方面人才需求的量大且層次多,為了增強學生就業及畢業后廣泛的適應性,在課程設置時,為了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加大了實踐教學的比重和教學內容。因此我們設計實踐課程包括食品工藝學綜合試驗、食品微生物試驗技術試驗、食品衛生學試驗、食品分析綜合試驗、社會調查、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專業技能強化等,保證實踐時間和實踐效果??傊?,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一個新專業,可以影響到食品工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如何培養合格的專業人才滿足不斷發展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形勢的需要,是我們高等學校面臨的巨大挑戰。另外不同學校定位不同課程設置也會有差別。我們只有順應時展潮流,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科學規劃專業的課程設置,只有這樣,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才能辦成具有一定特色、顯現良好生機和活力、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
結語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現代家居中家具三種不同實現模式的分析和比較,指出現代家居中家具完全“個性化”大規模定制方式將變為主要實現模式。
家具是指人類維持正常生活,從事生產實踐和開展社會活動必不可少的一類器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家具直接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精神狀態,因此人們越來越注憊家居室內環境的設計。在家居中,家具又占有很大的比重.對室內設計的影響較大。家居中室內空間的設計是千變萬化,豐富多彩,實現手段也是層出不窮,但家具的實現模式卻有限。
1現代家居中家其實現棋式縱覽國內外家居中家具的實現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下面三種主要模式:
1.1成品家具
成品家具設計風格可為時尚、現代或古典,制作工藝精湛,細節完美無暇,特別是一些知名品牌的家具,如曲美、大奮等,它們擁有優秀的設計人員,先進的生產設備,精湛的生產工藝,設計制造出大且優秀的,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家具,成為現在家居中家具實現模式的主要方式。
1.2現場制作家具
為了實現家居的個性化,體現自我意識,充分利用居室空間,提高消費者的參與程度,許多家居中室內空間設計、裝飾,家具的制作采用現場打制的方式。家具和室內裝飾能充份體現消費者獨特的審美情趣、個人愛好、生活習慣等,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富于個性化的居室空間。
1.3工廠定制家具
家具在家具廠(特別是進行系統生產的家具企業)根據消費者的愛好、審美等要求,由專業的設計師設計出時間與空間動態變化的系列家具,可以滿足空間的充分利用、富于個性化的家具。同時在家具設計和后期空間與功能改變的過程中,給消費者留有一定的參與空間,然后由家具廠采用工業化設備生產,現場進行裝配。
2現代家居中家其實現核式分析
2.1成品家具
成品家具設計風格可為時尚現代或古典,制作工藝精湛,細節完美無暇,安裝方便,家具實現可以節約大皿的時間。同時,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粵好,在家具商場中進行直觀地選擇,自主選擇性比較大。
成品家具是由家具廠或家具公司自行研制、設計年口生產。家具廠或家具公司擁有實力雄厚的設計人員,完善的生產氣及備,但受到設計人員素質和家具生產氣及備的限制,其家具的被蓋面較窄,家具在造型、材料、顏色、尺寸等已形成固定的模式,形成獨其特色的品牌家具。在家具商場中展示的只能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家具、或最新設計的產品,大部分產品只能以圖片的形式向消費者展示,無形中限制了消費者選擇的空間。
現在社會的發展節奏非??欤唐贩拷ㄖO計變科少曇出不窮,室內布局形式是千變萬化,很難形成固定的模式。家具設計節奏與更新換代與其相比,卻很鄧繃充匕這種節奏,造月掃見有的成品家具的風格、色彩、功能等不能與室內空間環境形成統一。同時成品家具在尺寸、體量方面也很難和空間精確配合,和室內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些因素制約了成品家具市場的發展。
2.2現場制作家具
現場打制家具,制作人員可以根據空間布局和形式,結合消費者的要求,充分發揮設計才能,更大程度的滿足消費者的要求,使家具富于個性化。家具的造型、色彩、材料、尺寸等因素可以與室內空間要素完典配合,風格統一,形成一個宜人的家居環境。但是,現場打制的家具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
一是設計人員的素質不高。家居中家具的制作人員很多是工人(普通木工).其設計水平不高,或沒有設計能力.家其的造型設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消費者的個人意見和傾向,也滾比是消費者自己根據自己的想象和要求自己設計家其方案.由工人制作。其家具的設計也和消費者的個人素質有很大的關系。制作出來的家具風格、材料、傾色也很難和室內裝修風格一致。
二是受到機械設備的限制.家具材料的選擇范圍窄,限于木材、人造板、織物等.其中以人造板居多.家其的注匕型以直線型為主,變化少,使家其顯得呆板、單調。
三是制作質量粗糙。家具制作人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室內裝修人員兼做的,其工藝、技術無法與工廠化相比,家具制作粗糙、手感、質感和視覺效果較差.手工痕跡明顯。許多家具在使用不久產生質,問題,例如噴漆不勻,漆膜開裂,結構松動等,引起徑濟糾紛。四是材料難物盡其用。家具材料預葬比實際制作的要大,剩余材料被扔棄,造成家具制作費用增加。據統計,現場打制的家具費用比購買的家其費用高10左右。這種家具實現模式之所以存在.受傳統思想的彩響七日交大。消費者認為家具的材料是自己買的,制作過程自己親自監督,保證家具“貨真價實”,減少材料的浪費。同時現場制作家具,自己還可以參與到設計中去,家具宮于個性引匕體現“自我意識”。實不知這是一種勞民傷財的形式。
2.3工廠定制
家具廠或家具公司,根據廣大消費者的需求,歸納抽取其中的共同點,按照一定的模數設計成可拆、可調、可變的家具。與此同時把消費者也納入了設計系統,在家具的使用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愉要變化家具。這種類型的家具制作精良,形成序列化所有的零鉚明嘴呂變成了一件家具,實現了家具的互動化。
但是,工廠定制生產的系列化家具,其變化受到造型、材料、結構、連接件等因素的限制,僅限于勸自些種類的家具,如柜類家具。同時.系列化家具的設計周期比較長,節奏比較慢.無法適應現代生活的快節奏。造型模式化,工業化味道較濃,顯得呆板、單調.無法滿足現代人精神愉求。
3未來家腸中歡具實現模式一一完全
“個性化”大規橄定制分析現代家居中三種家具實頤兜趁式,完全“個性化”定制將成為家居中家具實現模式的主導形式,實現家居中家具與室內環境的協調統一。這種家具實現模式具有以下優點:
3.1“個性化”特征突出這種模式完全根據消費者的要求,采用“以人為本”的設訓澳魁念,由家具設計師與消費者進行面對面彭狡老汁,在風格、功能、顏色、材料等方面完全符合消費者的個性要求,風格獨特,“自我意識.味道濃厚,極富個性化,避免了家具在不同家具中重復出現。
3.2營銷概念的突破——品牌展示家具商場的作用不再是展銷家具,它只是該品牌家具的一個展臺,銷售人員變為專業化的具有詔斤們能力的設計營銷人員。消費者選擇的不再是實在的家具而是家具品牌,家具公司以及他們的制作工藝等。營銷人員上門進行室內空間的實地測量,確定家具的功能尺寸范圍,再把消費者的要求(風格、材料、價格、功能等).通過網絡傳送到公司的設計部門,由專業的設計師進行設計,然后再傳回到展廳,由客戶簽字認可進行生產.讓客戶買到想買的家具?;蛘呤强蛻粼诩揖吖镜木W站公查閱公司現有的家具圖片,輸入自己的各項要求和相關信息.公司設計部門的設計人員把設計好的圖片傳給客戶,并通過網絡簽訂相應的購買合同,完成家具的個性化定制。再者,設計營銷人員現場進行設計.直觀明了.
3.3消資者主觀能動性體現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工作壓力增大,人情趨于淡漠,希望回到具有自我設計的溫馨之家后,能夠放松身心,緩解情緒。在工作之余能夠親自動手設計和制作自己想要的家具,心情更加舒暢。個性化定制的家具,在設計和使用中給客戶留有一定的參與空間,使客戶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調整或重新規劃自己的家具。例如把辦公案的柜體重新規劃為抽屜或隔梁抽屜內部空間細致劃分,使用更加方便??捶圩约河H手改制的家具,心中充滿喜悅,更加喜愛它。
3.4有利于加速產品開發
在傳統營銷模式下很多家具企業的設計師閉門造車,只是根據簡單的市場調查進行產品開發,設計出來的家具局限性很大,很難滿足大眾據求。而在“個性化”定制營銷中,設計師有很多機會與消費者面對面溝通,很容易知道消費者的直接要求,進而能開發貼近消費者禱求的產品。
完全“個性化”定制雖然是今后家居中家具實現模式的最佳方式,但是現在還不是很成熟,還有許多的技術、服務、管理等因素播要考慮,基礎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去探索,但這種歷史潮流是不可以逆轉的.
參考文獻:
[1]胡景初.家其設計概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李丈彬.建筑宜內與家其設計人體工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3]文嘉.璐新的制三為澳式:“大規模定制”[J].上海:家其,2002一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