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13: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內部審計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有限的資源集中于核心業務,同時委托外部機構經營管理中的部分職能。內部審計外部化作為企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新動向,是企事業單位理性選擇的結果。作為知識領域的前沿陣地,高等院校應該積極地從理論上探索內部審計外部化所面臨的問題和必要條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適合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外部化形式,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在企業監管中的作用。
【關鍵詞】高等院校內部審計外部化
2008年一場金融危機席卷了整個世界,經濟環境不斷惡化。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有限的資源集中于核心業務,同時委托外部機構經營管理中的部分職能。內部審計外部化作為企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新動向,是企事業單位理性選擇的結果。高等院校是培養人才、科研攻關的重要基地,對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起著人力和科技支持作用。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與單位經濟協作活動的日益增多,其辦學和科研經費正在迅速增加。在高校改革和發展的新形式下,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面臨的任務更加繁重,而現有的審計力量相對薄弱,因此必須認真應對,以開創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新局面。
1內部審計外部化的概述
1999年6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市,由120多個國家參加的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理事會一致同意通過了一項內部審計的新定義。新的內部審計定義為:內部審計是一項獨立、客觀的保證和咨詢活動,其目的在于增加價值和改進組織的經營。它通過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方法,評價和改進風險管理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該定義與IIA在1990年《關于內部審計職責的聲明》中內部審計的定義存在著兩個重大的差別:一是新定義增加了內部審計具有“保證”和“咨詢”的作用,這就反映了現代內部審計活動已經擴大了它的范疇;二是新定義中去掉了“在組織內部”一詞。這就表明內部審計不再是一種組織內部的自檢活動,組織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履行內部審計的職能,即可以實行內部審計外部化。這種變化說明,內部審計的主體可以是組織內部的一個職能部門,也可以不是組織內部的一個職能部門,內部審計的主體可以由第三方對內部審計工作進行投標,以獲得對組織的內部進行審計的權利。
2高校內部審計外部化的意義
2.1有助于增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保證內部審計工作的權威性
內部審計機構作為高校的一個職能部門,其基本的職能就是監督,但內部審計的監督職能又往往因為受到學校管理層的干預而失效,使內部審計不能公允地評價高校經營管理水平。同時,高校內部審計機構名義上是與其他職能部門相對獨立,但實際上卻與其他職能部門的人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獨立性在開展工作時是無法得到保障的。如果將內部審計工作委托給會計師事務所,由注冊會計師根據與高校簽定的合同開展內部審計,他們雖然也需要與高校的相關人員進行溝通,但只是因為開展工作的需要,沒有附帶任何感彩和經濟上的利害關系,這就使得審計人員能夠毫無顧忌地指出管理活動及內部控制存在的漏洞,從而提供更具獨立性和客觀性的評價結果。同時會計師事務所有一套保證審計準則受到遵循的機制,促使注冊會計師在提供內部審計服務時遵循職業標準,從而確保了審計工作的質量。
2.2有助于降低審計風險,節約內部審計費用
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競爭的日益激烈,傳統的內部審計的職能已經不能滿足高校建立科學管理機制的需要。因此,為適應高校管理的需要,內部審計必須不斷擴充其職能,逐漸向風險管理和管理咨詢拓展。而風險管理和管理咨詢業務的開展需要金融、會計、市場、計算機等方面的專業人士來共同完成。如果借助于外部注冊會計師來滿足這方面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如果高校聘請注冊會計師充任管理審計師,他可以根據內部審計業務的需要,利用其分支機構和固有渠道,合理地配置資源,避免了內部審計人員的重復勞動,節省審計成本。再者,注冊會計師對一個組織同時進行財務審計和內部管理審計,可以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機制,從而降低審計風險。另一方面,內部審計外部化可以節約內部審計費用。內部審計費用是內部審計人員全面履行職責過程中所支出的費用,包括開展業務活動的公用經費和內部審計人員經費兩部分。若自己設立內部審計部門,需要支付員工薪金、培訓費和管理費用。如果從外部聘請人員承擔內部審計工作,則不僅可以節省設立內部審計機構和培訓內部審計人員的費用,在不進行內部審計時便不必支付內部審計人員的工資和福利費等,這就降低了學校的成本支出。
2.3有助于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內部審計對高校來講并不像生產經營那樣是一種經常行為,在高校管理需要的時候,從外部聘請注冊會計師對其進行內部審計并提出報告,能夠使社會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因為注冊會計師遠比高校內部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優化,而且在對不同類型的組織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是一種十分難得的社會資源。高校完全可以利用這些人才的知識而不必再去培養自己的內審人員,減少管理成本。內部審計外部化還能充分利用公共信息資源,將一些組織的先進經驗介紹給高校管理層,避免高校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由于過長的適應期所帶來的額外開支。
3如何推進內部審計工作外部化
在我國高校領域,內部審計工作雖然在某些方面依靠外部審計,但內審職能主要還是靠內部審計機構來承擔。內部審計外部化作為理論界的一個新生事物,在西方等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實踐并迅速發展,它的存在給現有的內部審計工作帶來了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給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帶來了新的思維方式。
3.1高等院校實行內部審計工作外部化需要考慮成本與效益原則
3.1.1內部審計工作外部化特別適用于有房屋基建和大型維修項目的高校。如果高校在幾年中僅有為數不多的房屋建設項目,若配備工程造價審計人員進行審計,在工程建設期間支付的審計費用可能會低于聘請外部審計人員所需費用。但工程完工后,工程審計人員如不具備其他方面的審計知識,在其他審計工作中發揮不了作用,而高校仍需為其支付各種費用;同時內審人員具有的專業知識一般會低于外部專業審計人員。因此,在保證審計質量的前提下,聘請注冊會計師比高校自身配備工程造價審計人員明顯降低成本費用。
3.1.2在新設立、新升格的高校和原來沒有設立審計機構及審計人員素質偏低的高職院校可優先考慮采用內部審計工作外部化,這樣能盡快改變這些高校內部審計機構不健全、工作不到位的現狀,較大幅度地提高這些學校的審計工作水平。
3.1.3內部審計工作外部化適用于高校所屬的經營單位或已經實行企業化管理的實體較多的學校。因為這些經營單位或實體分別執行不同行業的會計制度和采用不同形式的經濟責任制,對其審計工作量大、技術要求高,依靠高?,F有內部審計人員很難全面完成審計任務。
3.1.4內部審計工作外部化適用于現代化教育集團及教育資源共享的大學城的內部審計。內部審計在現代化教育集團的管理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保證審計工作的權威性和獨立性,聘請外部審計人員配合集團人員加強對所屬單位的財務審計和下屬教育單位負責人的離任審計,可以保證審計工作質量,提高集團內部審計工作的權威性。
3.2強化內部審計工作,健全科學管理機制,還要從自身作起,才能達到審計工作目的
3.2.1要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推動內部審計工作的創新。內部審計工作開展20多年來,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在創新中謀發展,在發展中探索創新。實踐證明,高校內部審計工作必須要有創新精神,沒有創新,內部審計工作就會陷入停滯和僵化。當前內審工作的創新,應著重在以下方面下工夫:第一、創新工作理念。要提升內審工作的前瞻性,樹立“防范勝于糾正”的理念,問題發生后再審計,雖然可以達到找出原因、分清責任、采取措施的目的,但造成的損失和影響是無法挽回的;第二、要創新工作目標,不斷拓展審計領域。內審工作目標應放在促進部門與單位提高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上來,目的就是通過加強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第三、要創新工作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經濟犯罪手段也越來越隱蔽,方法也越來越巧妙,這些都給內部審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的挑戰,客觀上要求內部審計工作必須不斷創新工作手段。
3.2.2要繼續深化高校內部審計體制改革。要以內部審計創新為動力,全面加強高校內部審計思想、制度、作風建設。正確處理內部審計的內外關系,建立“權責明確、運轉靈活、服務高效”的內部審計體制和機制。內部審計一定要眼睛向內,真正成為本單位、本部門自我約束和加強管理的工具,并且按照這一要求積極研究探討教育內部審計體制改革,理順關系,完善機制,保證內部審計健康有序發展。
3.2.3要緊緊把握好高校內審工作的質量。作為高校建立科學管理機制的重要一環,內審工作只有不斷提高質量,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內審作用,實現顯性與隱性價值。首先要在加強審計綜合分析,使審計成果成為決策的依據上下工夫;其次要重視未曾涉及到的重要領域,主動探索經濟活動與經營管理的規律和特點,把審計監督職能與服務職能結合起來;第三要把事前、事中和事后審計結合起來,實現以事后審計向事前、事中審計的轉變,將查錯防弊與效益、效率、效果審計結合起來,實現向績效審計的轉變,爭取審計工作每年都有提高。
3.2.4要注重高校內部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的更新,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加強審計隊伍建設,是落實審計制度、促進審計工作持續開展和實現審計目標的關鍵。高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學習與工作環境,廣大高校內部審計工作人員要積極參加注冊內部審計師的考試,使自己加快更新知識結構的步伐,為高校內部管理工作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服務。
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簡介
要對風險管理過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價,首先要對風險管理體系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根據美國COSO委員會《企業風險管理框架》的要求,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包括相互關聯的八個風險管理要素,各要素貫穿在企業管理過程中,為實現企業目標提供保證。
第一是內控環境。主要是在企業中樹立風險管理理念,營造一種風險管理文化,為其他風險管理要素打下基礎。
第二是目標制定。管理者必須首先確定企業的目標,才能夠確定對目標的實現有潛在影響的事項。根據企業確定的任務或預期,管理者制定企業的戰略目標,選擇戰略并確定其他與之相關的目標并在企業內層層分解和落實。
第三是事項識別。下列事情可能給組織帶來風險:因使用不正確、不及時、不完整、不可靠的資料而導致決策錯誤;記錄有錯誤、會計核算資料不真實、不完整;資產保護不當;顧客不滿意,組織信譽受損;執行組織決策、計劃、程序不力,或有違法違規行為;不經濟地獲取或無效地利用資源;沒有完成組織的任務和目標。需要企業的管理者對其進行識別、評估和反應。
第四是風險評估。風險評估可以使管理者了解潛在事項如何影響企業目標的實現。管理者應從兩個方面對風險進行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對于風險的評估應從企業戰略和目標的角度進行。
第五是風險反應。風險反應可以分為規避風險、減少風險、共擔風險和接受風險四類。對于每一個重要的風險,企業都應考慮所有的風險反應方案。有效的風險管理要求管理者選擇可以使企業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都在風險容忍度之內的風險反應方案。
第六是控制活動。控制活動是幫助保證風險反應方案得到正確執行的相關政策和程序??刂苹顒哟嬖谟谄髽I的各個部分、各個層面和各個部門,通常包括兩個要素:確定應該做什么的政策和影響該政策的一系列程序。
第七是信息和溝通。來自于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相關信息必須以一定的格式和時間間隔進行確認、捕捉和傳遞,以保證企業的員工能夠執行各自的職責。
第八是監控。對企業風險管理的監控是指評估風險管理要素的內容和運行以及執行質量的一個過程。企業可以通過持續監控和個別評估兩種方式,來保證企業的風險管理在企業內務管理層面和各部門持續得到執行。
從以上八個風險管理要素可以看出,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由企業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員工共同參與的,應用于企業戰略制定和企業內部各個層次和部門的,用于識別可能對企業造成潛在影響的事項并在其風險偏好范圍內管理風險的,為企業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
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根據《內部審計實務標準》對內部審計的定義: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與咨詢活動,目的是為機構增加價值并提高機構的運作效率。它采用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來對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進行評估和改善,從而幫助機構實現其目標。所以在風險管理中,內部審計要發揮兩方面的作用:
第一是對風險管理過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1.評價企業戰略目標的制定是否是在分析組織和行業的發展情況和趨勢、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的基礎上結合企業風險偏好來制訂;2.與相關管理層討論部門的目標,看分解到各部門的目標是否對戰略目標提供足夠的支持;3.評價管理層對風險的識別和評估是否準確;4.分析控制措施是否完善,是否可以使企業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都落在風險容忍度之內;5.風險監控是否持續得到執行,監控報告制度是否恰當,風險管理報告是否充分、及時。
第二是以咨詢顧問身份協助機構確定、評價并實施針對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內部審計在該方面的作用包括:1.進行控制和風險評估培訓。使風險意識貫穿于整個企業的各個層面,并且使每名員工能夠有效識別風險并提出有效控制措施,實施企業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風險管理。2.召開控制和風險評估專題討論會。針對重大風險隱患,要集合企業內外部的專家進行專題研討。審計人員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同時也是學習者。3.開發自我評估工具。對風險管理進行深入研究,利用現代技術開發適合本企業的評估工具。將企業風險管理融入內部審計程序
在風險管理中,內部審計部門主要是對風險管理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所進行的風險管理進行再監督。因此內部審計程序與機構的風險管理之間應該協調一致,使這兩項工作產生協同增效的作用。
1.在編制審計計劃時,應該在對可能影響機構的風險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制定內部審計部門的審計計劃,確定審計項目。
2.確定審計范圍時,要考慮并反映整個公司的戰略性計劃目標,并每年對審計范圍進行一次評估,以反映機構的最新戰略和方針。
3.編制審計方案時,通過風險因素分析來確定審計業務工作重點;在審計實施過程中,通過評價內控制度,查找其中的疏漏和薄弱環節;在更新審計范圍與計劃的內容時,要反映管理層的方針、目標、工作重心出現的變化。在選擇檢測、證實風險的技術與方法時,應該能夠反映出風險的重大性與發生的可能性。
施工企業要想做好風險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開展風險的識別工作,即判斷、歸類并鑒定企業所面臨的各種潛在風險,也就是對各種風險進行定性研究。在施工企業中,它的風險識別主要有兩個步驟:收集資料和以資料為基礎分析企業當前存在的各種風險。首先是收集資料。收集資料是施工企業進行風險管理工作的基礎,它是否完整、真實、及時都會極大地影響項目風險的損失程度。一般來說,對識別風險有具體幫助的主要有二個方面:第一,項目合同文件。在簽訂項目合同文件后,不確定性仍然是其中很多內容最大的特點,施工企業在該項目中所遇到的風險就是由這些不確定性的內容來決定的,譬如施工項目中明確規定了對技術、設備、施工時長以及所學的各種原材料等的條件要求。因此,從合同內容中的不確定性入手可以很好的識別項目中存在的風險,并且大量的相關信息都會在合同書的內容中有所體現,能夠有效地識別項目風險;第二,項目中的前提條件、受限條件以及假設條件。在項目正式開工前,都會對其進行一個詳細的分析和調查,包括該項目的施工可行性、施工建議以及一些施工設計等,但是它們都是在一些假設、預測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那在實際的施工中這些假設條件可能可行,也可能不可行,由此,項目的假設條件和前提條件中有著潛在風險。然后是根據所收集到的資料分析企業當前所存在的風險。一般來說,施工企業的風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合同管理風險。經濟主體之間在平等、自愿的情況下起草的協議可視為合同,但是很多施工企業在合同簽訂方面并沒有一個科學、嚴格的運作模式,從而導致出現合同管理風險;第二,財務資金風險。資金風險和稅收風險是這類風險的主要內容,由于在施工過程中,普遍會遇到項目資金不足的問題,這會導致施工企業的資金墊付量加大;第三,工程款拖欠風險。合同約定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被建設方面按時履行,導致大金額的工程款被拖欠,這將會給企業帶來極大的風險。
二、風險評估
在完成風險識別之后,就可以開展風險評估工作了。風險評估是指以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為主、以各種科學技術為輔,尋找并分析、評價存在的主要風險及其影響程度,以此來估計風險最終的破壞力度和影響程度。定量方法,是指用有實際意義的數字來描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的一種風險評估方法。如用具體的金額數字表示風險的影響程度,用概率表示風險發生可能性的高低。同時注意,在具體的風險評估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發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最合適的定量評估方法對風險進行評估。定性方法,是指用文字來描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的另一種風險評估方法,它會用定性方法中的專業術語來分析、評估和描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如“高”、“極高”、“低”、“極低”、等。它的具體工作過程是先調查了解內部控制制度在施工企業中的建立情況,再了解已經存在的內部控制制度在審計單位中的執行情況,并把調查、了解的情況記錄在冊且用文字描述,以此來初步評價內部控制的情況,同時對控制風險進行評估。
三、風險應對
(一)產生基礎企業內審由“監督和服務導向型”向“管理導向型”發展需要為更好地配合管理者經營目標的實現,內審應充分分析、估計經營風險,及時提出預防風險的對策建議;做好內控制度的測試和評估,檢驗關鍵控制點設置的恰當性以及有效性、完整性,分別予以補設、重建和改進,使得內控制度得以健全并有效運行。由此,在現代內審工作中,企業內審必將由“監督和服務導向型”向內部“管理導向型”發展。
(二)產生間接原因企業面臨的風險日益增大減少企業面臨的風險是組織實現目標的關鍵,也是企業的管理人員十分關心的問題,企業經理人員對風險的空前重視,為內審發展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內審對風險管理的介入,將會使內審在企業中成為一個重要的角色,并將其在企業中的作用推向一個新水平。
(三)產生直接原因風險控制內審新思維傳統內審采用的是從控制一風險一目標被動的風險控制審計模式,使得內審只能對企業存在的控制缺陷做出被動反應,其必然結果就是對發現的控制缺陷提出建議,以不斷地增加控制點或者是加強控制,最后就會出現控制點越來越多,越來越煩瑣的局面;很可能會造成多余的控制阻礙各項正常程序的運轉和效率。課題組調研中發現廣西企業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07年得到確實有效落實的審計意見和建議僅占企業審計項目總數的65%;內部控制的完善和控制點的增加導致運營成本的增加和辦事效率的降低,部分審計意見操作起來困難,不符合企業實際情況,部分不斷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并未得到有力的執行,存在書面與實際操作兩種流程,最終導致內審的整改建議過于理想化,執行起來難度較大,致使審計意見很難被落到實處,或者只得到了被審計單位表面上的敷衍,其結果使內審的作用無法充分發揮。風險導向理念下,風險控制內審模式采取的是從企業目標一風險一控制的主動控制內審模式。它首先要確認企業的目標或者是某件事項的目標,然后分析要實現這些目標會生產什么樣的風險,以確定審計風險水平和審計重點,安排審計步驟,以此來提出風險防范和控制建議,并通過后續審計來測試風險是否得到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實施風險管理最大的挑戰正是要變被動反應為主動控制,風險控制內審模式為我們內審工作帶來了新思維。只有積極轉變我們的工作思路,企業內審各種直接考慮企業實現目標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風險,使得風險控制與企業目標的實現直接聯系起來。這樣的風險管理和控制,對公司治理層和管理人員而言才是非常有價值的,審計意見和建議才能得到認可和高度的重視,內審才能成為企業價值鏈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風險控制內部審計模式實施的理性思考
(一)企業風險管理的再認識企業風險管理是指企業為了長遠發展,達到經營管理的預期目標以及為此而擬定的制度或程序能夠得以實現,在企業內部實施的各種制約和調節的組織、計劃、方法和程序,其目的在于防止目標的偏離或降低風險管理成本,并把風險控制在風險容量之內,增加企業價值的過程,也是將風險意識轉化為全體員工的共同認識和自覺行動。COSO的《企業風險管理框架》描述了企業風險管理定義為: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受企業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的影響,應用于企業的戰略制定及各個方面,旨在確定影響企業的潛在重大事件,將企業的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內,從而為實現企業的目標提供合理保證。我們研究認為:該《框架》拓展了企業的內部控制,對企業風險管理這一更寬泛的主題作了更全面的關注,企業可以借鑒該《框架》向更完善的風險管理進程推進;企業風險管理也是一個立體框架模式的組織體系,在這個組織架構中,合規、風險、內控和內部審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共同筑起企業風險管理的三道防線。
(二)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可以解剖為一個基礎,三道防線(如圖1)。
(1)一個基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涉及公司高層人員,它隱含著~家企業如何得到有效的管理,從而使其發揮最佳表現。公司治理是涉及責任的問題,它關系到董事會及管理層如何向股東負責,而使股東能從公司的表現中得益,公司治理是風險管理的一個必要的組成部份,因為它提供了對風險由上而下的監控與管理。如何構建一個有利風險管理的公司治理結構?就是需要建立一個健全的、以董事會為首的公司治理結構;訂立企業的目標和戰略,包括企業的風險政策和極限;貫徹一套重視風險管理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2)第一道防線:業務單位防線。企業業務單位管理與控制著企業大部分的資產和業務,它們在日常工作中面對各類的風險,是企業的前線;企業必須把風險管理的手段和內控程序融入到業務單位的工作與流程中,才能建立好防范風險的第一道防線。如何建立第一道防線?了解企業戰略目標及可能影響企業達標的風險;識別風險類別;對相關風險作出評估;決定轉移、避免或減低風險的策略;設計及實施風險策略的相關內部控制。企業建立的第一道防線,就是要各業務單位就其戰略性風險、信貸風險、市場風場和操作風險等等,系統化地進行分析、確認、度量、管理和監控;企業需要把評估風險與內控措施的結果進行記錄和存檔,對內控措施的有效性不斷進行測試和更新。(3)第二道防線:風險管理部門防線。第二道防線是在業務單位之上建立一個更高層次的風險管理功能,它的組成可能包括風險管理部門、信貸審批委員會、投資審批委員會;風險管理部的責任是領導和協調公司內各單位在管理風險方面的工作,它的職責包括:編制規章制度,對各業務單位的風險進行組合管理,度量風險和評估風險的界限,建立風險信息系統和預警系統、確定關鍵風險指標,負責風險信息披露、溝通、協調員工培訓和學習的工作,按風險與回報的分析,為各業務單位分配經濟資本金。(4)第三道防線:內審審計防線。第三道防線涉及一個獨立于業務單位的部門,監控企業內控和其他企業關心的問題。內部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的職責:一是要對整個系統的管治、風險管理和控制體系進行獨立評估,以確保的董事會及管理層所制定的準則、流程及內控得到遵循;二是要擔當董事會及高級管理層的顧問角色,提高風險管理系統的運作能力。
(三)企業風險控制與制度基礎及內部控制三種內審模式融合新審計模式的產生,并不意味著原有審計模式的淘汰和消亡,而是意味著我們在實施審計時有了更多的審計模式可供選擇,尤其是把防范風險的意識貫穿于內審全過程的主導思想,應是十分值得提倡的。如企業責(離)任審計、經營指標真實性審計等主要是采用制度導向內審模式,而一些專項審計則是在制度基礎與內部控制內審模式基礎上融合了風險控制內審方法。
(四)企業內部審計方法應用與審計環境相適應風險控制審計是一種較為科學的審計新理念,但任何方法都有其獨特指向,其運用也均有其必備條件,必須遵照實事求是的原則,視不同的具體對象及審計環境選用不同的審計方法,依不同的審計層次及審計目標選用不同的審計方法。
(五)企業內部審計技術與審計人員素質相配套從當前我區內審人員的素質來看,內審人員的知識水平及業務能力存在參差不齊現象,內審人員的素質、閱歷、判斷力、偏好等將直接影響審計方法的運用,在企業運用風險控制審計技術與方法時,不僅要求內審人員掌握工程、會計、中間業務等業務知識,而且要求內審人員孰悉管理知識、精通企業業務、具備內審人員獨特的敏銳性和判斷力。因此,在企業實施風險控制內審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審計技術方法選擇要與內審人員素質相適應,才能保障我們內部審計質量。
風險控制內審是將企業置于一個大的經濟環境中,運用系統理論和戰略管理論,采取立體觀察的方式來控制企業各種風險因素,從企業所處的行業狀況,監管環境,經營目標,戰略規劃、經營方式、業務流程等內外部各個方面來分析評估企業風險水平,把企業風險水平植入到企業的風險管理中,并貫穿于內審工作的全過程,從而把重點放在控制企業風險水平上。然而,風險控制內審并不排除制度基礎審計或者賬項基礎審計的融合,但是,風險控制內審關注的是企業戰略風險并始終為企業所采用的風險管理框架提供合理有效保證,風險控制內審可以讓內審和風險管理框架直接聯系起來,實現杠桿協同效應。具體表現在企業內審要在企業風險管理的風險環境分析、風險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和控制、風險信息溝通和管理系統監控環節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風險控制內審模式是企業內審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了企業內審未來的發展方向,開創了中國內審的新紀元。
[本文系廣西教育廳2008年科研項目《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在我區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200802MSl83)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金融體系 財務風險 防范 成因 對策
一、金融體系下財務風險與防范基本概念
所謂風險,是一種與損失相關聯的概念,是指在一種不確定或者無法預計的情況下發生的一種可能性損失。金融體系下的財務風險是指在各中種財務經營活動中,由于內部和外部各種金融環境的變化以及一些無法預料無法控制的金融因素的影響,財務經營主體所面臨的一種風險。而這里所指的財務經營主體,主要是指企事業單位而言。金融體系下能夠有財務經營活動狀況的主要是指具有獨立經濟能力的個體,而這些個體則是通過企事業單位的形式體現出來。所以我們討論的金融體系下財務風險防范的主體就是企事業單位。企事業單位在金融體系下的財務風險成因決定了對財務風險進行有效的防范的必然性。企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防范的提出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金融體系下,企事業單位為什么為發生財務風險呢?什么樣的風險才算是財務風險呢?財務風險就是企事業單位在經營管理過中各種風險的集中體現,是一種微觀和量化的風險。在很多情況下,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問題并不是由于財務自身出了狀況而造成的,企事業單位財務風險更多的是來源于企事業單位在生產、營銷、管理等方面帶來的問題。比如在生產過程中因為采購成本過高,技術不到位導致產品質量不過關,營銷渠道沒有打開導致銷路受阻,公司組織結構、管理制度不完善出現管理混亂等等造成的企事業單位財務方面的風險。這種風險與財務自身并沒有太大關系,更多的是產品、市場、管理等問題造成了財務的壓力。財務只是以量化的形式,從價值的角度準確的表現了風險的大小,以及風險的影響程度等。企事業單位只有在經營過程中處理好方方面面,財務風險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族中從從根源上控制財務風險。換言之,企事業單位財務風險不僅僅是財務的風險,更是整個企事業單位的風險,它是和企事業單位的整體經營管理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二、金融體系下財務風險的主要成因
(一)各種自然因素對財務造成的風險
在金融體系下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的形成有各種原因,自然變化是最難琢磨和最難以控制的一種。因為自然界始終處在一種運動變化之中,這種運動往往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對企事業單位的經營產生影響。而自然界的各種運動變化中,有些是規律化的運動和變化,比如一年四季的交替等等。但是有些運動和變化是難以預計的,而且是無法抗拒的,我們稱之為不可抗力,面對這種自然規律運動變化時,企事業單位的財務就面臨著很大的風險。比如沿海城市每年夏季的各種臺風,地震、洪水災害、各種突發性火災等等。季節性更替和氣候變化容易造成很多企事業單位生產商品的淡季旺季,從而帶來財務上的風險;而自然災害更多的是對企事業單位造成災難性的破壞,無論是可控的還是不可控的自然影響因素,最終都將通過財務的形式反映出來,而這種財務反映的結果就是財務風險。
(二)社會因素對財務造成的風險
企事業單位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始終在不停的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對企事業單位的財務也會有明顯影響,最終形成財務的一種風險。社會因素涉及廣泛,包括國際格局的變化、國際關系以及國內政治發展形勢、社會制度的變化、社會文化的發展變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變化、宏觀微觀經濟的變化、消費者的消費觀念的改變等等,和諧社會因素的發展變化都會造成企事業單位財務在金融體系下出現各種風險。
(三)市場因素對財務造成的風險
市場是企事業單位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市場總是處在一種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之中。市場供求關系隨時因為多方面的原因而發生的變化、各種匯率之間的差異與變動、價格水平的升降、競爭對手競爭策略的調整以及市場上各種信息的不對稱等因素都可能會導致企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發生與增加。
(四)企事業單位內部自身的各種因素影響
在我國目前的金融體系下,企事業單位在發展過程中,內部的各種管理模式以及對社會外界變化的應變機制也是影響企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一個重要方面。企事業單位內部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變化的需求,造成了企事業單位內部財務活動的頻繁化和復雜化,在對資金進行籌措、對資金進行投放管理、對活動資金進行合理運用等各個方面財務活動變得十分活躍,隨著財務事件的發生頻率加強,自然也就導致了財務風險的增加。而在這個過程中,企事業單位所面臨的一系列管理水平、產品銷售能力、生產能力、員工工作效率等等都會給企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帶來新的風險。
三、金融體系下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的防范對策
我們從以上幾點的分析不難看出,金融體系下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如何才能夠做到有效防范與控制。可以從以下方面重點著手實施:第一、加強企事業單位的經營能力,促進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收入,從而讓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降低。第二、強調企事業單位在經營過程中一旦涉及財務問題時要更加關注實質問題,只有牢牢掌控企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核心與本質,才能夠有效監督企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合理性,從而做到不被表象所迷惑,能夠及時而精準的發現企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及隱患,及時做好財務風險的防范措施,確保將財務風險降低到最小。第三、加大力度完善企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公開制度,從而做好群眾監督管理,保證人力物力和財力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實現群眾監督的有效性和嚴謹性。在監督管理過程中要根據企事業單位每一次處理財務資金額度及涉及范圍的大小情況而采用不同等級的監督管理。第四、政府應該加強管理力度,出臺各種對企事業單位有效的管理制度;第五、完善企事業單位內部管理制度,有效防止內部管理失控的局面而引發財務風險。具體操作,可以根據以下內容完善:
(一)加強企事業單位的經營能力,增加企事業單位經濟利潤空間
在金融體系下,企事業單位經營的主要目的就是盈利,也只有讓企事業單位更好的盈利才能將財務風險控制到最低。所以,減少和防止金融體系下企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發生的幾率最好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增加其盈利能力。內部通過完善管理辦法控制經營成本而間接提升企事業單位的利潤空間,有效拓展企業的銷售渠道和途徑,將企事業單位的產品更好的推向市場贏得市場份額,通過技術研發增加企事業單位的新產品開發能力爭搶企事業單位的核心競爭力等等,這些方面的完善和提升都可以促進盈利而間接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降低。相反的,如果企事業單位如果無法增加經濟利潤,甚至出現難以維持正常運營,在運營過程中就會增加財務的風險。在金融體系下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更多的是企事業單位經營情況的一種直觀反映。在這樣的情況下,防范財務風險最有效的辦法自然是增加企事業單位的盈利能力。
(二)在金融體系下財務風險應該更加關注實質
“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可以更加有效的防止企事業單位在金融體系下發生各種經營狀況,從而更加有效的減小財務的風險發生率。在我國的會計準則里雖然規定了企事業單位如何有效規避財務風險的方法,而且會計準則也針對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的概念和范圍做了相對嚴格的界定,但是在現實操作過程中,因為時代的發展和社會復雜程度的不斷增加,很多企業總是因為各種客觀或者主觀原因而在無形中將一些財務風險擴大化,最終導致財務風險的無法控制。企事業單位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就應該更加重視金融體系的核心本質,從根源上做好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防范。從一定意義上講,在金融體系下通過實質性的關注更容易將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降到最低。
(三)建立等級制財務的監督管理辦法,做到有效及時的監督
企事業單在財務管理過程中,應該最大限度的將財務透明化,透明化的財務管理更加有助于財務風險的防范與控制。為了實現財務管理的透明化,應該根據財務涉及的范圍及資金額度的大小而確定不同等級的監督管理機制,讓政府部門或者相關機構參與到企事業單位的財務監管過程中來,至少企事業單位內部應該實現透明化,讓更多的人群可以通過監督而及時發現財務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風險,從而做到及時防范控制。企事業單位在對外發生各種經營性活動時,財務必然會發生變化,讓這種變化在一定程度或者范圍內變得更加透明,可以減少各種不合理的經營狀況發生。而且這種監督并不是對所有人都公開,只是根據需要,讓政府部門、社會機構或者企事業單位內部一部分群體參與進來,對一部分人公開,從而一方面確保了財務管理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一方面又可以起到監督作用,最終將財務風險降低到最小,強化財務風險的防范作用。
(四)完善行業的各種準則和管理模式
在要求公司內部做好管理的同時,政府部門和社會行業也應該提供一個更加完善的會計準則,只有社會行業整體風氣上去了,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防范才能更加可靠有效。畢竟,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是發生在社會大環境中的,只有整個社會環境信息的真實可靠,才能實現企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有效防范。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社會建立合理而規范的市場運行機制、公平公正的中介咨詢管理機構、獨立健全的外部監督和執法機構、合理而健全的會計準則等行業各方面共同行動予以有效保障。
(五)對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的管理風險控制制度進行完善升級
公司治理制度的不完善和內部管理中存在的各種漏洞導致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被無限放大,從而讓企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防范難度增加,造成了企事業單位財務風險增加。為了能夠更加有效的減少企事業單位因為內部管理方面的不足而出現的財務風險,企事業單位首先應該完善企事業單位治理機構。企事業單位治理結構是企事業單位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最基礎性的組織結構,它的完善與否預定了企事業單位組織整體效率和經營的風險,最終決定了企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總體情況。因此,只有在一種良好的組織機構治理機制下,企事業單位按照現代化的管理水平和要求,進行合理的各種制度建設,才是防范企事業單位財務風險最基礎的。也只有做好了這些方面的制度建設,才能更好的防患于未然,做到事前就將財務風險發生的幾率降低。其次,做好企事業單位內部財務制度。企事業單位內部財務制度是企事業單位為了規范財務行為、處理企事業單位內部各部門與財務部門之間的關系,協調企事業單位與相關利益群體的一種具體操作規則。一種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管理制度是有效防范財務風險發生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內容。最后,企事業單位應該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企業財務風險預防、轉移機制。通過財務風險的預防、分散和轉移而合理的為企事業單位自身規避風險,減少損失。
總而言之,在我國當前的金融體系下,企事業單位在面向市場經營的過程中出現各種財務風險是無法避免的,關鍵就在于企事業單位如何通過分析財務可能存在風險而進行有效的防范與控制。而且,金融環境始終在變,企事業單位所處的背景也始終在變化,這就導致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管理一日不能停,從企事業單位開始面向市場經營的那一天開始到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它的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就不可能一日停止。換言之,金融體系下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防范是貫穿與企事業單位經營過程始終的,這也就導致了我們必須加強金融體系下的財務風險防范意識。
參考文獻:
[1]王先進.淺論企業財務風險防范措施[A].中國內部審計協會.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現代企業風險管理論文匯編(上冊)[C].中國內部審計協會,2005
[2]梁文昭.淺談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的建立與應用[A].中國會計學會管理會計與應用專業委員會.國際化與價值創造:管理會計及其在中國的應用――中國會計學會管理會計與應用專業委員會2012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會計學會管理會計與應用專業委員會,2012.
[3]孫殿文,王曉丹.優化資源籌集配置 努力確保財務安全――集團化財務(資金)運作模式下財務風險防控問題研究[A].2010年度中國總會計師優秀論文選[C],2011
[4]趙永年,盧彬,吳春敏,于富珍,李虹. 企業“走出去”財稅、金融、政經等問題與對策――兼談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企業的財務風險防范[J]. 現代會計,2013
[5]程學富.會計集中核算制度下的財務風險防范策略[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3
【關鍵詞】 原理教學法;教育模式;案例教學法
一、我國管理會計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一)我國管理會計教育的目標不明確
管理會計自引入我國始,就被作為傳統核算會計的衍生學科,而由于我國多年的大會計概念的影響,我國的管理會計教育多年來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教育目標,即管理會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為相關專業學生提供財務領域的輔助知識以拓寬其視野,還是作為其日后擇業、就業的必須的知識儲備?其發展的最高目標是與傳統會計科目一樣以培養會計信息的提供者為目的,還是順應時代潮流以培養適應市場發展需要的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與企業決策的支持者?模糊的教育目標導致管理會計教育的發展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只有確立了明確的目標,其發展才會更快、更好。
(二)我國管理會計教育的地位不高,對其的重視度不夠
1.與財務會計從基本理論到中級、高級及會計實驗的教育體系相比,管理會計教育顯得十分單薄。目前高校管理會計一般只開設 48-64課時的教學課程,只能講授管理會計的一些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及初級運用。在管理會計所含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之中,有些可以直接應用,有些還需要經過修正或調整方可應用,有些則附有較嚴格的應用條件。由于受課時限制,不能充分地對其講解。這樣不僅學生難以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管理會計的理論和方法,而且也難以在實務中很好地應用管理會計。而對于管理會計的創新內容,如作業成本和作業管理、戰略成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等,則只能作些簡要的介紹,或根本就不涉及,造成學生不能系統、完整地掌握管理會計的理論方法和最新發展趨勢。
2.有關企業管理的基礎課程開設較少,造成學生知識面不寬、功底不夠扎實。管理會計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自從其產生之日起,就打上管理理論的烙印。隨著它的發展,它大量吸收了高等數學、數理統計的方法;把行為科學、社會心理學、決策學、群體動態學、理論等有關知識導入其中。而目前除高等數學、數理統計外,其他內容均未涉及。
3.在高校會計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培養中,以管理會計領域作為培養方向的寥寥無幾。以中央財經大學為例,在1991 年至1999年間,每年約25名會計專業畢業研究生中,以管理會計領域作為畢業論文選題的只有1至2名,并且有幾年甚至無1人以管理會計為題作畢業論文。
(三)管理會計的教學內容陳舊,并與實際相脫節
日本九州大學西村明教授將管理會計的發展劃分為成形型、傳統型、數理信息型、綜合型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運用的技術方法分別是:1.財務比率分析、財務比較分析;2.標準成本計算、預算控制、本量利分析、成本差異分析;3.庫存管理模型、線性規劃、行為科學、機會成本分析;4.成本企劃、成本改善、作業成本制度、運用計劃消滅成本差異。日本大學商學部會計研究所做的調查報告表明,在日本的制造企業里,預算控制、標準成本計算以及其差異分析、本量利分析等的應用十分普及;成本企畫、成本改善的實施率也較高。但屬于第三階段的線性規劃、現值法、概率等計算模式幾乎未得到實際應用。就是在管理會計應用較為普及的美國,對第三階段管理會計的應用也很低。第三階段與其說是實踐階段,倒不如說是學術性的理論階段。而我國企業目前應用管理會計的技術方法主要處于成形型管理會計與傳統型管理會計階段。小企業一般利用財務數據進行經營管理,大企業則在相當程度上采用了傳統管理會計。
從我國高校目前采用的管理會計教材來看,大多以傳統型和數理信息型階段的內容為主,即使有的管理會計教材編排了管理會計發展的最新內容,也由于受課時限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在教學中只作簡要的介紹,根本就不展開講授。在上述教學內容方面,存在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由于數理信息型階段管理會計的內容較多,有很多數學模型分析、概率分析及假設條件分析,不僅花去了教學課時的很大一部分,而且學生也不易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數學模型的復雜性、概率分析的不確定性及假設條件的不切實際性,使得這些內容盡管理論上完美,實務中卻很難應用,理論與實際嚴重脫節。
(四)管理會計教學方法單一
在高等院校,管理會計這門課程的教學方式一般仍是運用原理教學法,注重課堂講授和習題演算。這種教學方法單一,多是“填鴨式”課堂講授教學,沒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沒能科學地運用案例教學,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大多數院校,上課時以講授代替了問題討論,在考試時以一些記憶性的問題和選擇題代替了分析性的問題。翻開國內的管理會計教材就會發現,每一個問題和每一道作業題都有一個無需證明的正確答案。這種教學方法會誤導學生,使其認為:“管理會計是同數字打交道,而不是和人打交道”,“每一個問題都有唯一正確的答案”。而實際上,管理會計處理的是復雜的人際關系與分析決策問題,管理會計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存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管理會計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培養學生處理非確定局面時所必需的思路和技巧。
二、國外管理會計教育模式的借鑒
在管理會計誕生和高速發展的西方國家,經濟的迅猛發展激勵了管理會計理論的日益革新。西方理論界比我們更早認識到了管理會計職能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意識到了管理會計教育改革的意義所在。這里,筆者以美國管理會計教育的改進為例,簡單介紹其改革的重點和主要方面,以為借鑒。
(一)會計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由財務報表提供者轉向決策的支持者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美國,電子傳播技術、先進快捷計算機和高級財務會計軟件的發展使企業會計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會計僅被看作是準備財務報表、扮演歷史記錄者、資產監督者和信息管理者的角色已無法與其經濟發展中管理理念的進步相匹配。當原有的機械核算匯總可以完全被計算機軟件所取代時,新的經濟環境中的會計人員更加需要“自身價值”的養成,并將更多的時間用于新的職能――分析和決策,解釋財務資料的內涵,并將對資料的分析成果運用于企業可采取的決策選擇和判斷,即提高參與和服務于企業管理的能力。
在新的社會環境下,企業要求會計人員從財務報表提供者轉換為高級決策支持者,就必須要求會計人員具有相當高的管理會計知識。誰在這方面先邁一步,誰就會得益。如美國達拉斯的得克薩斯大學,針對其附近眾多高新技術產業的新情況,專門開設了戰略成本管理等管理會計課程,受到周邊企業和CPA的普遍歡迎。學過這些課程的畢業生會被優先錄用。
(二)在課程體系設計中,注意管理會計的課程及相關內容
據美國IMA(管理會計協會)1995年7月對美國不同類型和層次高等院校的556名會計教員的調查結果顯示,94%的學校已經著手或即將著手進行課程變革,具體分為兩種情況:
1.有43%的學校已經在會計課程體系中大大提高管理會計課程的比重,改變原有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之間的比重,以適應會計人員角色轉換的要求。如俄勒岡大學加大了管理課程,開闊會計信息使用者分析決策的視野,提高系統決策能力;伯克利學院將教學的重心從基礎的財務會計轉向管理會計;圣瑪麗大學則將培養目標從會計信息提供者轉移到使用者,全面修訂會計基礎課程。
2.有51%的學校雖然未改變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課程的比重,但是已在日常教學內容中注入了新內容,注意管理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如里士滿大學計劃修訂稅收課程,以便包含更多的企業內容,增加高級管理課程和內部審計;弗吉尼亞州立大學正將軟件應用引進課程,增加寫作、案例和職業道德標準等教育內容。
(三)全社會共同行動變革管理會計教育,積極主動地縮小“教企”之間的差距
管理會計教育改革1994年才被提出。當時,美國IMA和FEI(財務專家學會)在《管理會計》上共同發表了一份題為“企業對會計人員技能要求與登賬水準會計實際擁有技能之間差異”的研究報告,并發表了一個“會計教育的聯合聲明”,并聯合美國公司和學術界、教育界一起就報告中提出的問題攻關,尋求解決辦法,而且很快采取了行動。
1.為有利于人們謀求管理會計師職位和滿足美國企業對會計人員技能的要求,他們提出了一個鼓勵會計課程變革的四步行動計劃,并很快用IMA專用郵件寄送到有關會計教育者手中,爭取全社會的支持。
2.定期召開企業、學術和教育界聯席會議,將企業客戶需求與會計教育改革方向置于一體加以討論,先后在芝加哥、底特律、紐約和其他城市舉行過多次會議,為會計教育改革制訂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計劃。
3.成立了管理會計教育提高協會。這一協會由IMA發起,其成員機構來源廣泛,他們定期集會,研討如何發展和完善大學管理會計教育。
4.促成校企結對。通過定期的“校企”聯席會議和IMA的積極牽線搭橋,芝加哥、底特律等地區的高校先后與附近的大公司、大企業建立了一對一的定向合作關系,極大地便利了會計教育與實際工作的結合。
5.動態跟蹤和廣泛收集企業對會計人員技能要求的資料,用統計方法和計算機加以分析,隨時調整教學內容和重點,不斷縮小教育培養目標與實際工作需求的差距。
三、“案例教學”在管理會計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案例教學”法在管理會計教學中的地位
案例教學法是以成功地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典型企業作為典型案例展開研究,然后將其運用在理論和教學上展開分析。這樣既可以充分揭示眾多學科在實踐中是如何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地完成會計管理目標的,還可以及時總結我國企業開展管理會計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經驗,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成果,并從中找出管理會計發展的客觀規律,以適應企業經營機制轉變的需要,保證企業生產經營的高效運行,有利于管理會計的進一步發展、應用。在此基礎上,亦可使管理會計的教學內容不斷得到更新,并能適合實踐發展的要求,從而使管理會計學科更加成熟。
(二)確?!鞍咐虒W法”有效實施的途徑
為了保證案例教學的成功,教師必須注重案例教學的一些基本程序并確保每一程序的有效實施。
1.案例討論前,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和進度選擇合適的案例,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準備。在案例的分析與討論中,教師要注意組織與引導,并設法使學生成為討論的主角。教師在討論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觀點,以免學生產生依賴心理。若學生觀點不一致,可使其展開討論;若學生分析判斷有錯誤,可采取故意提問的方式,使學生意識到問題出在哪里,自覺加以修正。
2.案例討論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給予總結。總結并不是說出某個案例的標準答案,況且很多案例沒有標準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討論所運用的理論知識,討論的難點、重點,需要深入思考之處,并指出本次討論不足之處與成功之處。
3.要求學生進行案例報告的撰寫,這也是引導學生由口頭表達上升為文字表達的重要階段。經過這一階段,學生可理性地對所討論案例進行思考總結,也可以提高文字表達水平,為經濟論文的撰寫奠定基礎。教師應對案例報告作出適當的評語并打分,也可以作為平時成績的另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管理會計要解決的是企業不同時期、不同經濟環境下發生的問題,因而其方法靈活多樣,因地、因時、因事而異,“案例教學”要充分體現這一特點。其結論是在特定條件下,采用某種方法確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條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標準。所以在案例教學中,一定要注意不能拘泥于一個統一的答案。
【主要參考文獻】
[1] 查道林 .美國管理會計教育新變化及其啟示[J] .研究 探索 改革,2006,(9):10-11.
[2] 李金泉 .管理會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研究[J] .四川會計,2002,(11):52-53.
[3] 陸卡婭 .淺析高校職業化教育[J] .高教論壇,2006,(8):24-26.
[4] 任忠奇,夏鑫 .美國高校管理會計教育的改革[J] .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3,(10):110-112.
[5] 王海民,鄭佩榮 .對我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幾個問題的思考[J] .會計研究,2005,(7):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