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13: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法律常識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 政治教學探究性學習
主要是案例教學,指通過一定案例情境,設疑、引趣、啟思,使學生自主學習政治理論知識,學會把案例與書中的理論知識聯系起來,做到看案例學理論、說理論舉案例,以達到課本知識內化成學生的心得并形成能力的活動教學過程。
二、 政治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
1、案例的選擇。要求案例緊扣所要學的知識點;要有現實的生活氣息,以引起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以法律常識課中的《維護社會管理秩序》為例:中學生張某看完電影《少林寺》回來,見到街邊立有一郵筒,想起影片的打斗情節,決定練練少林拳,便上前對郵筒拳打腳踢,將其打壞。問:張某踢打郵筒的行為是否違法?為什么?
2、自主探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注意“圈、點、勾、劃”,標出本課知識更新要點,找出有關法律條文(有4條),列出案例用到的知識要點(對故意損毀路燈、郵筒、公用電話或者其他公用設施,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50元以下罰款或警告),初步把法律知識與案例材料聯系起來,嘗試探因究果,最后進行判斷。學生可按“法律知識-------聯系----------案例材料”線路進行思考。
3、合作探究。在學生個體自主探究獲得一些成果的基礎上,讓學生進入小組和班級的合作探究階段。主要是讓學生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提高,共同進步。最后由老師點評總結,教師對各組發言給予恰當點評,引導學生進行課題知識的歸納性總結,使學生既能對知識有面的把握,也能在點上有突破。(教師總結如下)
探因:合法行為不損毀路燈、郵筒、公用電話或者其他公用設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法律知識)
究果:違法
探因:張某對郵筒拳打腳踢(案例材料)
4、課后探究。這是在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對課堂探究的延伸。
主要是聯系課本知識,結合社會熱點,對一些問題作出較深層次的調查分析研究,比如: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情況、祟尚科學與反對迷信、西部開發等,然后以小論文或建議書出現。學生的調查方式是主動應用多種教學資源,有到圖書館查閱,有上網查詢的,有查閱報紙資料的,有收聽新聞廣播,有到社會中采訪的等等。課后探究目的使學生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有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學生學完社會發展常識后,結合所學知識和西部地區的特點,寫了《西部開發與中學生》為題的小論文,闡述中學生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西部大開發出謀獻策并擔負起歷史重任。事實證明,學生通過課后的探究,既鞏固了知識,提高了近年來考試中占分量很重的材料分析題的解題能力,又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面。
三、 探究性學習的好處
1、 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政治課理論性強,又比較抽象枯燥。探究性學習中的案例教學則取之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 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實驗背景
我們飛虹中學是一所普通初級中學,學習困難的學生較多,學生思想品德差異也較大,特別是雙差生比較 多。以往我們很少研究日常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備課和執教時往往過多考慮教材內容如何 講清,教學資料如何充實、齊備,很少從目標上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對一些層次低的學生,教學效果不很理想 。據此,我們在市教科所的直接指導下,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結合思想政治課中的法律知識部分,進行法制 教育分層遞進教學方法實驗,希望通過這個實驗能探索出提高各層次學生法制觀念、思想品德和培養良好的行 為習慣的方法,獲得在思想政治學科實施分層遞進教學的經驗。
實驗過程
一、分析情況,確定目標階段
第一步,根據教學大綱,分析教材,制定總目標。
我們課題組根據把學生培養成“四有”公民這個中學階段的教育總目標,根據總課題組提出的讓學生“學 會學習、學會做人”的初中階段教育目標,認真學習教學大綱,研究分析了教材的內容,考慮到學科的特點制 定了總目標。我們認為思想政治課不但要教給學生一定的知識,而且要通過知識傳授,激發學生的情感,并貫 徹落實到行為上。因此,我們從認識、情感、行為三方面制定了總目標。
認識方面:學生能理解“法律”一詞的含義,知道我國現行的主要法律及其作用、法律規范對青少年成長 的密切關系;知道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經濟政治生活都離不開法律;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保護國家、集體利益和個人的合法權益。
情感方面:學生在遵守國家的法律,懲治違法犯罪方面能表現出愛憎分明的情感。
行為方面:學生能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正確行使公民的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的義務,勇于維護憲法和法 律的尊嚴。
第二步,分析情況,進行學生分層。
對學生進行分層,不能僅僅根據分數而定,因為理論知識的掌握,并不代表他的思想和行為,因此我們根 據這屆學生進入中學后的表現,聽取任課老師和班主任老師的意見,根據學生的法制觀念、意識以及在遵守法 律、法規方面的表現,確定了由低到高的四個分層類型。
第一層:不知法、不懂法,并有違法甚至輕徽犯罪行為,沾染了社會上一些不良習氣。
第二層:有一定法律常識,但是非不分,看到同學違法犯罪行為不檢舉、不揭發,甚至包庇、間接違法。
第三層:有一定法律常識,能分清是非,自己基本守法,但對違法犯罪現象不聞不問,明折保身。
第四層:有較強法制觀念,不但個人自覺守法,而且對于犯罪現象,敢于揭發甚至斗爭
第三步,根據每一層學生情況,確定每一層所要達到的分層目標。
第一層目標:初步了解書本上講授的一些基本法律常識,能分清是非,基本上知法守法。
第二層目標:了解我國的基本法律知識,尤其是和青少年密切相關的有關法制內容,是非分明,并能與違 法犯罪現象劃清界限。
第三層目標:能知法懂法守法,在遵守國家法律,懲治違法犯罪方面能愛憎分明,勇于維護憲法和法律的 尊嚴養成遵守憲法和法律的良好習慣,能運用法律武器進行自我保護。
第四層目標:有較強法制觀念,對法律知識有濃厚的興趣,不但自己學法守法,而且還能積極宣傳法律, 教育他人知法懂法守法,并能運用自己掌握的一些法律知識幫助他人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第四步,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分層目標
將課題總目標、分層目標印發給學生,教師詳細解釋,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分層 目標,同時對學生強調:所選的目標要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應該是經自己努力能夠 達到的目標。另外學生在選擇目標時,可以適度修改,甚至可以自訂目標。
第五步,學生選定目標、教師調整,最后學生明確目標。
學生選定目標后,有的過高或過低。教師要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學生情況,幫助學生調整目標。經過師生共 同調整目標后,要求每一位同學都能明確自己的目標,并為之而努力,同時教師也明確了學生的層次類型。
二、根據目標,進行分層教學、教育階段:
1.課堂內分層教學
備課 教師在制定一節課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時,必須考慮對各類學生的不同要求,要把一節課中的各個環 節上,高中低三個層次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實現這些任務的形式寫在教案上。
講授 在課堂教學的講授方法上,我們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采用搭臺階的方法教師搭一層,學生登一層 ,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打開思路,在知識不斷深化的同時覺得自己聽懂了、學會了,激發學生繼續登臺階的愿 望,最后達到課堂教學目的。教師不要求每個同學都達到最高臺階,不同層次同學達到相應的臺階就算基本達 到要求,并繼續鼓勵學生向高層次臺階邁進。(參見頁底所示的在講授權利義務時所搭四層臺階的示意圖。)
────────────────────── │權利概念││具體權利││掌握權利的含義││權利義務相同點│ ──────────────────────
─────
│ 權利義務 │ 列出 舉例 對照例子講述 分析得出 │ │
│ 相互關系 │
───── ────────────────────── │義務概念││具體義務││掌握義務的含義││權利義務不同點│ ──────────────────────
第一層要求
第二層要求
第三層要求
第四層要求
提問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存在的問題,精心設計一些帶有啟發性和復習 性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做到有的放矢。
討論 課堂討論采取三種形式:
同質組討論:把同一層次分在一組內,不同層次的組討論不同程度的問題,討論有針對性,效果理想。
異質組討論:混合編組,討論同一問題,有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同質組討論,異質組交流:將同一層次的同學分在同桌,一起討論屬于本層次范圍內的問題,然而請不同 層次的小組互相交流各自討論的結果。
作業 作業分層有兩種形式:
(1)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數量,不同內容,不同難易程度的作業,對層次低的學生布置較少,較容易 的作業。而層次較高的學生布置較難、較多的作業。
(2)全班同學作業相同,但降低對低層次學生的作業要求,提高對高層次學生的要求,并對不同層次的學生 給予不同程度的幫助。
2.課堂外分層教育
課堂外的教育應做到“二結合,一落實”,即:結合分層目標,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落實重點,做到重 點學生重點幫教,每位政治課任課教師在所教班級重點落實一、二幫教對象(第一層學生)。一方面幫助他補 缺補差,另一方面經常向班主任了解情況,找學生談心,了解目標達到情況,鼓勵和幫助他實現目標。
對于層次較高的同學特別注重培養他們在課外學法的興趣,諸如搞了法律知識專題剪報小組,組織法律知 識競賽,從而激發了高層次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在語文組配合下,參加了區政治小論文的評比活動,并獲 得了此項比賽中的一半獎項。
三、形成性評價階段
根據學生知識考核成績,根據學生目標達到的程度,進行師生共同評價。學期結束后,先進行知識考核, 命題兼顧各個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基礎知識的題占60%,靈活運用基礎知識的題占30%,有一定難度的 必做題占10%,同時增加10%可以讓高層次同學發揮的選做題,使試卷能反映各層次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 程度。教師要求第一層同學只要達到50分,第二層同學達到65分,第三層同學達到80分,第四層達到90分,學 生只要達到這些要求就算合格。然后,讓每個同學根據一學期的各方面表現,如出勤、早自習、課堂紀律、作 業情況,特別是行為習慣和校內外各方面表現,加上知識考核目標達到的情況,自己考核目標達到的程度,并 報出成績,教師根據所了解的該生情況進得調整,并向學生說明調整的理由,最后在學生認同后,得出考核成 績。不論哪一層次的學生只要達到自己訂出的目標,就能得到好的成績和評價。
實驗結論
法制教育分層遞進教學法在我校實驗了近兩年,我們初步歸納了以下五點結論。
1.在初中思想政治課法制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分層遞進教學,使學生在教學過程的各項活動中緊緊圍 繞自己選擇的分層目標進行有效有目的的努力。實驗結果表明,通過教學,學生對法律知識掌握程度明顯高于 非實驗年級,提高了政治課的教學質量。
2.思想政治課實施分層遞進教學,學生不僅知識掌握達到目標要求,而且在情感和行為上也達到了目標要 求,進而提高了思想覺悟。分層遞進教學,克服了以往造成的思想教育目標高不可攀、學生由于達不到要求而 自暴自棄的弊病?,F在學生可以通過一層層攀登,慢慢達到目標,學生思想覺悟提高的效果明顯。
關鍵詞:品德教育;愛國教育;校園文化建設
當代職校生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整天接觸的是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和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因此,搞好德育工作,就應該創設符合時代要求和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的有效方法。從本人多年教育工作經驗中,自己深刻體會到,對中學生加強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針對當前貧困山區職校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本人認為,應特別注重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學生的品德教育。
一、加強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堅持不懈地進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思想教育,不斷提高廣大中學生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素質,才能保證經濟建設始終圍繞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另外,社會主義公有制本身也要求人們樹立集體主義思想,在行動上要維護集體利益,愛護公公財產,在處理公私矛盾時,要先公后私、大公無私。這樣才符合公有制的要求,并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鞏固和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是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愛國主義教育涉及全社會,需要全社會的參與。通過教育,增強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從而自覺地熱愛祖國,并激發學生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學習的精神。
二、加強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教育
改革開發以來。人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學生的消費檔次也越來越高。有些中學生在生活中崇洋消費、盲目攀比,且越演越烈。有的認為,過去講:“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可以理解的。在這種思想支配下。有的學生出手大方,不考慮自己家庭的實際消費能力,還養成了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賭博、吸煙、酗酒、吸毒等,甚至會導致敲詐勒索、偷竊的犯罪行為。
其次,我們今天教育學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就是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這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合理消費,更不是讓學生吃粗茶淡飯,穿打補丁衣服,過“守財奴”式的生活?!捌D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實際上是對資源的愛惜和勞動成果的珍重,在一些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也同樣是大力提倡的。目前,我國政府出臺了許多政策鼓勵人們去消費。但關鍵在于我們不能不顧基本國情或家庭的實際收入水平,盲目進行不合理的消費。為了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引導學生克服自身不良消費習慣。應該去做社會調查,寫寫小論文,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去理解這種精神的價值所在。同時也可以結合思想政治課本中的理論題,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討論,對自己的消費觀點進行重新認識。在討論中教師要引導和調動學生,在理論和實踐方法結合下,讓每個學生徹底明白,為了在21世界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需要我們這一代以至幾代人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特別是當代中學生,如果沒有這種精神,就不會有雄心壯志,今后就難以有所作為。
三、加強滲透社會公德教育
從當前職校生的成長過程中可以看出,一些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非常淡薄,違背社會公德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打架斗毆,小偷小摸甚至搶劫。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該遵守什么樣的社會公德,該履行什么樣的社會義務,缺少對社會公德的正確認識。搞好社會公德教育僅僅依靠課本是不夠的,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防止簡單粗暴、教味過重,要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貫徹落實《中學生行為規范》,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其次,“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也是我國千百年來普遍推崇的傳統美德,對現代的中學生來說,獨生子女較多,父母的嬌慣和溺愛是習以為常的事?,F代家庭“民主”意識也增強了,父母的教導更容易被學生忽視。因此,我們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要讓學生接受父母的教導,關心父母的健康,尊重父母的意見。不向父母提過分的要求,要承擔一定家務勞動,要在生活和心理上協助家長,理解體諒家長,能為父母分憂解難。真正體現尊老愛幼,尊敬父母的傳統美德。
另外,還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校園環境對中學生社會公德潛在的、非強制的、持久的作用,這也是重要的德育方法。教育人需要一種精神氛圍,以使人維持一種高尚的情緒狀態。我們可以通過偉人肖像、名人格言、各種儀式,用學校的優良環境來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勇于開拓進取的精神,增強學生禮貌待人,愛護公共設施等品質,促進學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
四、加強中學生法制觀念教育
中學政治課本中介紹過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讓學生了解法律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意義,更懂得法律與公民生活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幫助學生初步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須的法律常識。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依法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能力。
一、農業科普圖書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農業科普圖書既要求作者有很深厚的科學知識和理論積淀,又要求有較高的人文素養,這樣才能把實用的生產技能,深入淺出地介紹給讀者;第二,農業科普創作對農業科學相關內容的把握要十分準確,語言上又要考慮到讀者的閱讀和接受習慣。但由于農業科普圖書往往銷量抵不上一些傳記、經濟類圖書或者小說之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作者進行農業科普創作的積極性;第三,編輯隊伍素質不高。農業科普圖書的出版除了要求編輯具備基本的編校技能、強烈的市場意識、發現和培養作者的能力外,還要具備廣博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然而,目前很多參與農業科普出版活動的編輯,其綜合素質并不能適應新時代科普出版的要求。
(二)選題面窄,種類不豐富
農業科普圖書應以適合農民口味、貼近農民生活實際為標準。目前,農村讀者急需的選題包括:農業實用技術,它是當今農村科普的主要內容。農民購買這類圖書就是希望從中獲得能科學致富的信息;農業基本經濟知識,當前涉及農村經濟領域方面的圖書還較欠缺,農村科普圖書應增加價值規律、生產、銷售等基本的市場經濟知識,特別是農民生產時需要的最新生產信息,幫助農民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基本法律常識,目前法律的普及在農村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普及基本的法律常識也是農業科普出版應增加的選題;生態環保意識,我國農民的環保意識還相對落后,生態環境的破壞在農村還較為普遍,農業科普圖書還應增加引導人們用科學精神去改造生活、改造落后環境等內容。當前,農業科技類圖書的大量出版適應了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需求,但是卻忽視了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農村少年兒童的精神文化和學習需求。
(三)選題重復,定位不準,缺乏創新
當前,農業科普圖書選題重復較多,內容上多停留在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術的介紹,滯后于當代科學研究的前沿成果,忽略了科學知識、技術的不斷更新,群眾很難及時讀到優秀的農業科普作品。同時存在互相抄襲、胡亂拼湊、知識老化等現象,創新內容嚴重缺乏。另一方面,科普圖書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必須對讀者進行細化、對市場進行細分,了解讀者的需要,明確自身優勢,才能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然而,相當數量的農業科普圖書在敘述和表達上較為生硬及厚重,失去了應有的通俗性、趣味性,很難為讀者所接受,直接影響了農業科普市場的培育和開拓。
(四)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有待加強
我國大多數出版社多是請農業專家和教授編寫農業科普圖書,大部分農業圖書編輯在策劃選題時通常是通過網絡、期刊、報紙等媒介來尋找信息,而不是通過到農村與讀者直接面對面的交流來獲取信息,很多編輯對農村發展調研不多,對農村的情況和農民的需求了解較少,導致選題和圖書內容脫離了農村實際情況,圖書生產者與圖書消費者出現出版信息脫節的現象。此外,有些出版社是受近幾年“三農”圖書市場快速膨脹的吸引才開始出版農業圖書的,缺乏農業圖書選題策劃、組織編輯及出版經驗,對圖書質量把握不準,難以滿足農村讀者的要求。
(五)出版發行模式單一,營銷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農業科普圖書的發行模式仍以新華書店為主,而且新華書店發行工作一般只能做到縣一級。按照新華書店的發行模式,圖書從出版社到讀者手中需要的時間長且環節多,影響了圖書的流通速度。而且,正因為流通環節多,從讀者到出版社的信息反饋也難以做到及時和準確,不利于科普圖書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雖然網上銷售、直銷等非店鋪銷售處于發展中,但在當今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內,店鋪銷售仍將是圖書銷售最根本、最重要的方式,對于地域分散、交通不便的廣大農村更是如此。農村圖書發行網點的覆蓋面嚴重不足,直接導致農業科普圖書供需脫節,農民買書極為不便。所以,在關注科普作者的培養和科普圖書本身質量的同時,科普圖書的發行模式也應緊跟時代,推陳出新。另外,科普圖書的經濟效益往往不高,出版社往往不愿意花太多的人力物力進行宣傳和其他方式的營銷。
(六)農村圖書市場龐大但不成熟
首先,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文化氛圍不濃,農民的生產生活更多還是習慣于憑經驗辦事,沒有從書本上獲取知識的習慣,農民很少主動購書讀書。其次,從閱讀心理探究,較之看電視和接觸多媒體相比,讀書是一種復雜的信息處理方式,屬于更深度的閱讀,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農民對讀書學習存在畏難心理,他們對自己能夠通過看書來解決現實問題沒有信心,自然也很少會購書讀書。
二、解決農業科普圖書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努力打造科普人才隊伍
培養專業的農業科普創作人才是解決農業科普作者缺乏問題的根本途徑,應加大吸收與培養力度,可以在高校中發現和培養青年教師和學生從事農業科普創作。國家有關部門應出臺相應政策以明確科普著作是科技成果的一部分,在有關職稱評定中,應明確科普圖書與學術專著、科研論文享有同等地位。對于科普編輯而言,應明確工作要求:首先,要更新農業科普觀念及出版觀念,勇于創新。其次,應適時補充農業科學知識,關注農業科技發展的熱點和前沿問題。第三,還要樹立市場意識,拓展工作職能。
(二)針對不同內容的題材選用恰
當的表達方式對于農業實用技術類,要以實用性、可操作性、多引入實例為基本特征,所介紹的知識與方法應切合當前農業生產的實際,能回答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于農業基本經濟知識類,要以深入淺出的理論和形象生動的實例幫助農民了解市場經濟規律,找到市場缺口,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對于基本法律常識類,應避免采用生硬的分條羅列的形式,避免出現難懂的法律名詞,注重實例和圖片說明;對于生態環保意識類,在舉例時應側重找一些與農村生活、生產相貼近的例子,使廣大農民讀者切身感覺到科技只是人們改造社會的工具和手段,要慎重考慮到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否則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三)迅速找準自身定位
農業科普圖書市場的競爭是十分激烈的,明確了定位,才能求得發展。一方面要注意讀者定位。只有擁有了讀者,農業科普圖書的內容和形式才有意義,農業科普的效果才得以實現。讀者既是農業科普圖書的消費者,是農業科普圖書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農業科普效果的反饋者。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市場定位。農業科普圖書的市場定位應考慮讀者對農業科學技術的現實需要和潛在需要,還應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及行業狀況分析。
(四)強化科普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農業科普圖書是“三農”圖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出版受廣大讀者歡迎的精品農業科普圖書,就必須做到選題要貼近不同地域農民的生產實際、編寫要貼近農民文化水平、定價要貼近農村經濟實際,即出版科普書籍要體現農民“用得上,看得懂,買得起”的原則。
(五)積極創新選題的思路
對于科普圖書而言,內容的先進性是第一位的,介紹陳舊知識的科普圖書是沒有市場的。這就需要從科學內容、出版思路、裝幀設計等方面不斷地為農業科普圖書注入創新元素。為此,應根據新生代農民的需要積極拓寬選題的覆蓋面,豐富選題的類型;隨著形勢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及讀者需求的變化,應及時策劃出版一批介紹新成果、新觀點、新構想、新操作規程的圖書,以保證用最新的知識占領市場,服務農民;對于有市場潛力的好選題應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立體開發,以使其效益最大化。另外,科普圖書還可以與影視專業合作,將一些優秀的科普影視節目制作成科普圖書,使優秀的科普影視作品能夠以圖書的形式廣為流傳。
(六)采取多種措施擴大發行
《婚姻法》有關老年人權益法律保護措施的不足
(一)缺乏保障老年人婚姻自由權實現的法律救助措施如前所述,我國婚姻法第2條、第3條、第30條都明文規定了保護老年人的婚姻自由權,但是沒有明文規定老年人婚姻涉的法律救助措施,致使老年人婚姻自由權的實現沒有法律保障,在現實生活中,子女干涉父母婚姻問題的案件層出不窮,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有的子女認為年老的父或母再婚有損他們的聲譽,有的則是擔心父或母再婚后自己的財產權益會受到損害,于是當父或母再婚時,有的子女采取辱罵和威脅的手段阻撓、干涉、歧視老年人再婚的行為,最終很多單身老年人不能如愿成為眷屬,或者以失去親情為代價而再婚,從而給渴求再婚或已婚的老年人帶來極大的精神折磨和壓力,有的老人甚至以死解脫。因此,現行婚姻法除了明確規定老年人的再婚自由權還應明確規定權利實現的法律保護措施,從法律上保證婚姻自由權的實現。(二)受贍養權的內涵狹窄,沒有規定精神贍養精神贍養是指在現代經濟生活發展,物質贍養問題已經基本解決的基礎上,對老年人生活中心理、尊嚴和情感等精神需求的關注,現代長壽理論明確指出:在對人的一切不利影響中,最使人短命的就是不良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3]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hierarchyofneeds),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該理論將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因此,作為一個正常的自然人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還需要更高層次的需求,作為老年人而言最重要的需求理應是情感和歸屬的要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而從我國婚姻法第21條及第21條第3款的規定的內容來看,老年人受贍養權的法律保護措施,僅僅局限于低層次的生理需求的贍養,對于精神贍養的規定處于立法空白,這樣的規定不利于老年人安享晚年,也使老年人有關精神贍養層面的訴求因為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得不到法律的支持而被駁回。
《婚姻法》有關老年人權益法律保護措施的完善
(一)老年人婚姻自由的法律保護措施1、明文規定老年人婚姻自由實現的法律救助措施?;橐鲎杂墒俏覈橐龇ǖ幕驹瓌t,也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是老年人在自己婚姻問題上所享有的自由權利,我國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也明確規定:“老年人的婚姻受法律保護,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干涉老年人離婚、再婚及婚姻生活,贍養人的贍養義務不因老年人的婚姻變化而消除。”我國婚姻法第2條、第30條也規定了相應的內容,但是我們婚姻法的相關規定都沒有明確規定老年人婚姻自由實現的救助措施。在現行婚姻法律保護老年人婚姻自由及離婚、再婚后仍然享有子女贍養的前提下,建議明文規定:“暴力(包括熱暴力和冷暴力)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的,受害方有權提出請求,受害人所在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的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對于嚴重干涉老年人再婚自由且不盡贍養義務的法定繼承人依法可以予以行政處罰或剝奪其繼承受害人財產的權利”。2、采取各種形式加強老年人婚姻自由的法律宣傳。法律知識的匱乏也是老年人婚姻自由遭遇尷尬的原因。老年人的子女或者近親屬由于不懂法,出于傳統觀念的影響或出于財產的自我保護而強烈地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因此采取各種形式深入地進行老年人婚姻自由的法律宣傳有著重要的作用。老年人所在的社區、居民委員會,可以采取制作宣傳欄、發放普法宣傳單、定期舉辦法律常識講座、或者將法律知識融入社區文化活動中,使相關的法律知識深入人心、使人人學法、人人懂法、人人用法,從而使老年人再婚權利能夠切實的實現。(二)明文規定對老年人的精神贍養1、明文規定精神贍養的義務主體和權利內容精神贍養人的主體,可根據法律的規定和當事人之間形成的特定的人身關系來具體明確贍養的資格條件,贍養人應該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子女或近親屬。精神贍養的內容應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1)自尊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就是要求子女給老人以人格尊嚴,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尊重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2)期待需求,就是要滿足老年人期待子女事業有成、生活幸福的心理需求,兒女的平安、健康、幸福對老年父母的精神世界構成巨大的安慰。(3)親情需求,就是要求子女對老年父母以情感慰藉、滿足老年人對親情、天倫之樂的情感需求,即苦悶時的慰藉、孤獨時的交流、精神上的寄托。2、明確精神贍養的義務履行方式(1)明文規定子女有定期探視父母的義務。我們現行婚姻法第38條明文規定:“離婚后,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由人民法院判決。”
作者:龍正鳳 單位:凱里學院
摘 要:近期發生的幾起轟動社會的高校學生投毒案等刑事案件說明了現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嚴重性及高校學生法治教育的不足。筆者通過探析高校學生法治教育的現狀及改進措施,希望可以改進高校學生法治教育的不足,有效提升高校學生的法律素養。
關鍵詞:高校法治教育;現狀;改進措施
Abstract:Several criminal cases happened recently,such as poisoning criminal case,have caused an uproar in the whole society,which illustrate that the serious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overty of legal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the shortag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In this passage,the author will analyze and probe into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provide some improvements and hope to elevate the drawback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o hoist the relevant legal accomplishments.
Key words:leg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current condition;improvement strategy
現如今,盡管大學生的法律教育已經逐步得到社會的重視,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仍然很淡薄,許多大學生都覺得法律離他們很遠,覺得在大學校園里不會存在什么法律問題,事實上,除了盜竊、打架斗毆等常見的法律問題外,在高校還存在許多其他法律問題。特別是最近發生的幾起轟動社會的高校學生投毒案等刑事案件更說明了現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嚴重性,高校學生法治教育的不足,同時也給高校的法治教育敲響了警鐘。那么高校學生法治教育的現狀如何,而又該采取什么措施進行改進呢?本文將就此問題逐一探析。
一.高校學生法治教育的現狀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整個社會普遍存在對法律認識不足的狀況,并且對于學生的法制教育,社會及家庭同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里,之所以要將高校法治教育單獨提出來,是因為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對于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尤為重要。目前,高校已逐步重視法治教育,但是仍然存在不足,那么高校學生的法治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呢?
1.高校法治教育的內容空洞單一。如今,即使是設有法律專業的高校,對于非法律專業的學生開設的法律方面的課程也較少,而且基本流于形式,教育形式僅局限于口口相傳的說教方式,而這種形式調動不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法律課程設置不合理,法治教育的內容也很單一。我國高校在進行法治教育的時候,在內容方面存在的問題如下:“法律內容空洞,與實際結合不緊密;法律內容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一課程中所占比例偏??;課程設置上對公民基本權利不夠重視。”①
2.高校法治教育所需師資力量欠缺。除了法律課程較少外,專業法學科班的授課教師也很缺少。專業的法學教師基本對法學專業學生進行輔導,而對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基本上都靠輔導員及兼職教師,而大多數的輔導員都是非法律專業畢業,再加之平日工作量大,對于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只能進行一些極為基礎的法律常識指導,對于思維活躍的、應該得到更多法律知識的大學生來講是遠遠不夠的。
3.學生自身對法律的不重視。迫于就業困難等現狀,非法律專業的大學生普遍不夠重視法律課程,而把大部分的經歷用在專業學習上。他們對法律方面的公共課采取死記硬背,臨陣磨槍等方式來應付考試,更有些學生覺得只要自己不做違法的事情就可以,法律離自己很遠,法律意識淡漠。這些原因都造成了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欠缺、法律意識的淡薄、法律信仰的不足。
二.高校法治教育不足的改進措施
通過閱讀一些相關資料,對于高校法治教育的現狀,筆者希望以下幾點經驗、方法可以改進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
1.合理設置課程內容,多引入貼近學生生活、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案例,可以把不易懂的法律條例轉換為一個個具體生動的案例展示,這不僅有易于學生的理解,也會加深學生對條例的釋讀。如與就業有關的合同法,與生活相關的婚姻法等。
2.合理安排教育課程時間,將法治教育提前到高中、初中、小學甚至學前教育,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前提背景。對于大學生的法治教育,不要只是進行幾個學期的學習并以考試結束,而是要貫穿于大學期間整個學習生活中,可以實行考試與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因為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長期學習積累的。
3.學習法律的教育形式應該多樣化,不應該只局限于開設法律基礎課的方式,可以把法治教育滲透分散在其他課程當中,采取滲透式教育。重視實用性,建立法律學習的第二課堂,邊學習邊實踐,把抽象的法律知識轉化為形象具體的行為方式。還可以運用現代化網絡手段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總之,要“以法律基礎知識的傳授為基礎,以法律意識的培養為核心?!雹?/p>
4.注重師資力量的引入,提高教師素質及素養。高校的師生關系是指高校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圍繞知識信息傳遞、思想交流、感情溝通等方面展開的交往活動,通過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傾力合作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③因此高校師生關系是貫穿于教育整個過程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學方式。要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注重培養教師的法律素養。首先專業法學教師的法律素養要過硬,同時有做律師的經歷的教師不僅能從理論上教育學生,還能讓學生從實踐中學到更多東西。另外,作為大學生思想的引導者,對于大學生的法治教育,輔導員也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輔導員老師更要在平時的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則,依法辦事,平等對待學生,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學習法律知識,提升法律素養,增強法治觀念對輔導員開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輔導員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努力增強自身的法治觀念。(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課題: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模式建構研究――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視角》(課題編號:JGZXS1230)。
注解:
① 《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及改進策略研究》,28-29頁
② 《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及改進策略研究》,45-46頁
③ 《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制觀念對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義軍.當代大學生法律素養狀況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6.
[2] 普玉松.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及改進策略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09.
[3] 石書偉.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4/01.
[4] 張紅.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培養方法[J].中國市場,2008.
關鍵詞:德育;言傳身教;道德風范;師愛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明確提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思想品德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養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呢?下面我就我個人幾年來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的探索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教師們的世界觀,他的行為,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那樣的影響全體學生。”教師是學生直觀的、活生生的榜樣,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可塑造性、模仿性很強的青少年學生起著直接影響和熏陶作用,規范著學生的人生路標?!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鳌?,政治教師應加強理論素質,優化知識結構,提高育人能力,牢記教育家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言教為后,身教為先”的道理,嚴格要求自己。
從事教育工作以年來,我以一種敬業、樂業、奉獻的精神,默默耕耘,始終把培養下一代作為自己至高無上的事。時時以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標準來衡量自己,做學生的表率。人們常說,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我想:作為一名高中教師,應“不以善小而不為”,應從我們親自彎腰拾起地上的一張廢紙做起。這種師表形象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比如,在一次上課前,我走進教室,教室的講臺桌上全是土,當時,我沒有大聲訓值日的學生,只是深深地看了大家一眼,然后拿抹布擦了起來。我的這一舉動,引起了同學們的注意,值日生馬上跑了過來,幫著擦,還很愧疚的向我道歉。后來再也沒有過這種現象的發生,桌上總是很干凈,我想,這就是師德的力量?!吧斫讨赜谘越蹋駱拥牧α渴菬o窮的”。我要求學生做的,自己必須先做到,不允許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道德風范,對學生實施教育,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時時處處起到表率作用。/’;
二、利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在現階段,課堂教學依然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德育滲透,是充分發揮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徑。對初中一年級學生,主要對他們進行良好心理品質、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確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們懂得磨練意志優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嚴格自律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社會,培養健全人格;使他們具有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對初二的學生進行法律常識的教育,是他們了解法律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培養學生的護法能力,幫助學生初步形成適應現代生活所必須的法律意識,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對初三學生進行社會發展常識和基本國情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立志做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內容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寫學習心得、政治小論文、社會調查,能及時的進行思想反饋,增強德育教育效果。
三、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思想品德課基本上是一節課灌輸一個道德觀點或觀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造條件,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向社會,親身體驗,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例如:我在上《做誠信的人》這一課內容時,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謊、作弊、違紀等不守誠信的現象,開展了一次《誠信伴我成長》的主題班會活動。在班會活動中,學生們對身邊各種不守誠信的現象進行分析,就如何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踴躍發言,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們更真實、更深刻地體會到誠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從而增強了誠信意識。
又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我結合學校每周一升旗儀式,組織學生開展“國旗下的講話”活動,面對莊嚴的國旗,把自己心里想對祖國說的話,熱情洋溢地說出來,從而在學生心里逐漸樹立起對國旗對國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責任感,升華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總的來說,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質是體驗,只有在實踐中體驗,不斷獲得自身感受,并進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四、在教學中聯系實際生活進行德育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就是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生活中的課程資源,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和幫助學生獲得對生活意義的領悟,獲得對生活、對世界、對人生的反思和感受,獲得對現實生活中人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的認識,開拓學生豐富而獨特的精神世界,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理論知識源于生活的需要,是從實踐經驗中抽象出來的,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初中生雖然涉世不深,但對生活已有自己的經驗積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理論的指導作用,強化理論灌輸的同時,更要通過聯系實際,以學生的直接經驗,以學生對生活實際的了解、認識和感受作為認識理論知識的基礎。特別是用發生在同齡人身上的一些事例去教育學生,極具親和力和說服力,很容易和他們產生共鳴。比如在教學“如何拒絕誘惑”時,我發現很多同學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先讓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因勢利導,把好的想法推廣給全班同學。這樣既擺脫了課本上條條框框的束縛,也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了拒絕誘惑的方法。在日常教學中我常常采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這種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質意義重大,作為德育一支中堅力量的思想品德課,要充分發揮和強化它的德育功能,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提升青少年整體道德水平,為國家建設發展培養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