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12: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校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自20世紀40、50年代以來,學校效能研究成為國際教育界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眾多國內外學者對學校效能進行了廣泛且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學者指出,學校效能包括教學效能與教師效能、學習效能與學生效能、管理效能與管理者效能三個方面。其中,管理效能是指在管理中,按照預定的目標,充分發揮各種因素的有利作用,以最低的消耗,最快的速度,獲得最佳效果的性質和實際狀態。學校管理效能表現為在最短的時間內,以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和最佳的組織配合,為教育提供較充分的物質條件和優化的心理環境,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斑@一觀點對我國大陸關于學校效能內容的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但目前還缺乏對學校管理效能相關方面更深入的研究。我們認為,界定學校管理效能要從“效能”和“學校管理”的本質入手分析。對“效能”的分析,常常與“效率”的分析聯系在一起,二者經常出現在組織管理文獻中。在英語中,efficiency(效率)指的是系統中投入與有效或有用產出之間的比例關系;effectiveness(效能)是effective的名詞,其英文含義是“成功地產生理想的或預期的效果”。從英語詞源上看,效率重經濟性,而效能不僅具有經濟性還具有結果的效益性和正外部性,是對事物運行結果的一個良好愿望和預期。換句話來說,效能是通過一定的努力,到達一種良好愿望的預期結果。研究效能就是研究一種達到良好愿望的預期或實現最高目標的狀態,在一定歷史時間內,這種狀態具有相對穩定性。學校管理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既是一種管理活動,也是一種教育活動,是教育活動和管理活動的統一。學校管理目標首先是確保和促進學校目標的實現,而保證和促進學校目標實現的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學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如何通過提高學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來實現學校目標最理想的狀態呢?這是學校管理效能關注的主要問題和追求的最終目標。
首先,學校中心工作是教書育人。無論是何種類型層次的學校,其根本在于人才培養,是高度關涉人的工作,人又是最為復雜的。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充分說明教化育人的復雜性和長期性。其次,學校工作的正外部性。學校工作在于促進個人身心發展。而人的素質結構發展不僅關系個人未來的發展和生活狀態,而且還關系著一個社會的總體發展狀況。這正是舒爾茨有關人力資本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作用的體現。最后,學校作為一個組織,其運行與發展要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不同利益主體對學校有不同的預期目標訴求,且層次、類型、時間長短不一。而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的目標訴求,學校的“決策必須綜合權衡和兼顧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不能顧此失彼”。由此可見,學校管理效能潛藏著這樣的一種價值觀和實踐旨趣:一種解決管理實際問題中提高管理有效性并促進教育有用性的實現和教育價值的追尋,以達到一種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最佳的教育狀態。具體來說,學校管理效能指的是在一定教育目標的指導下,通過計劃、組織、協同、控制、監督等管理手段,充分調動學校組織內外輸入的人、財、物、信息等各種資源、要素并提高這些資源、要素組合與配置的有效性以及滿足利益相關者的程度和實現組織目標的程度,是學校管理狀態和水平的反映。學校管理效能高低是對學校管理活動進行全面總體的評價,不僅包括效率而且還包括效益。進一步說,學校管理效能主要是由教育目標、資源、組織結構以及利益相關者四要素構成。衡量學校管理效能高低需把握四個“度”:目標達成度、資源獲取、使用和配置力度、內部管理合適度及利益相關者滿意度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很顯然,高效的學校領導者及其管理團隊能在一定的學校目標指引下,能夠從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以提高經費使用總量,并科學合理地使用、配置各種資源,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能夠充分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滿足各自的需求,使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樣,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必定會達到理想的效果和完美的狀態,從而呈現出較高的學校管理效能。當一所學校彰顯出較高學校管理效能時,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人民滿意的教育。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學校管理效能建設與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
二、提升學校管理效能的策略
加強學校管理效能建設是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以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奮斗目標和價值取向,從加強學校管理效能建設的視角看,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考慮。
1.做好學校發展戰略規劃,形成切實可行的實施目標
學校發展戰略規劃是學校在新時期根據學校自身發展特點和條件進行的新思考和新探索,體現了學校的辦學思想,指明了學校未來的發展藍圖。國內外實踐證明,學校發展戰略規劃對改進學校管理、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是學校發展的抓手和關鍵,因此,各學校都十分注重學校發展戰略規劃的研討和制定。然而,規劃終究是藍圖,不是事實。要把藍圖變成事實,關鍵在于落實,沒有好的落實,再美的藍圖都只能是“紙上談兵”或“空中樓閣”。因此,學校在制定發展戰略規劃之后,關鍵是把規劃變成具體的可測量的執行目標,逐一落實。落實效果的好壞體現出學校領導與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高低。它是加強學校管理效能建設的一個關鍵點。當前,不是學校沒有規劃和目標,而是缺乏目標落實中的精細化管理和監控。所以,學校管理效能建設關鍵是要加強學校目標執行的精細化管理和過程控制,把責權利有效地統一起來,形成相互制衡機制,確保目標實現。
2.擴大學校多元化經費籌集渠道,夯實學校發展的物質基礎
學校不僅是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同時還是典型的資源依賴型組織。學校各種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人財物信息等各種資源,堅實的物質基礎是學??沙掷m發展的重要保證。今天,沒有更好的物質保證和更好的辦學設備及條件,學生很難享受到學習帶來的愉悅。有學者指出,“在今天,一所大學如果沒有好的教學樓、實驗室、電腦中心、語音室、圖書館;沒有像樣的體育場、游泳館;沒有必要的博物館、藝術館;沒有便捷的網絡系統;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娛樂空間,很難想象它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是高的”。然而,我國教育經費嚴重不足是大家公認的事實。而僅僅依靠政府的教育財政投入辦學,在今天市場化條件下辦學,顯然已不能適應新時期的辦學理念。因此,多元化的教育經費投資渠道以及充裕的辦學經費是保證學校有效運行并成功的重要方面。有學者指出,國外大學校長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教育經費的籌集者和各方利益的平衡者。
3.科學合理地使用和配置學校各種資源,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教育資源是一種稀缺資源,科學合理地使用和配置學校各種資源,是提高教育稀缺資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當前,教育資源使用不高,浪費較為嚴重,其產生的原因有多種,其中由于教育制度缺失或制度執行不力而導致的資源浪費和低效常被忽視。事實上,教育資源總量短缺是一個長期的問題,而教育制度缺失或制度執行不力所引起的資源短缺應該是一個暫時的、可以改善的問題。因此,從管理的視角看,學校領導者及管理團隊制定和完善各種資源管理使用制度,并科學、合理地使用、配置,能夠充分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以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使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4.建立健全學校組織結構體系,形成良好的、健康的運行機制
健康、良好的組織結構能夠保證學校各構成要素之間有一個最佳使用效率,呈現出機構精簡、信息暢通、領導適度授權、基層管理人員業務權限清晰且責任意識強烈等方面的特征。事實上,“學校管理系統是一個由不同背景、不同知識、分別來自不同處室的人員組成,他們相互啟發,集思廣益,有利于加強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協作與配合,更利于攻克各種復雜的技術難題,促進工作目標的圓滿完成”。因此,建立健全學校組織結構體系,形成良好的、健康的運行機制,是加強學校管理效能建設的重要保證。
5.創設良好的學習工作環境,滿足各學校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作為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組織部門,學校不可避免地與周圍社會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學校作為一個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一方面,不同利益相關者為學校提供了不同的教育資源,包括人力、財力、服務、信息等等,組成了學??沙掷m運行的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學校應該努力滿足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求。學生作為投入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消費學校教育服務的群體,他們是學校教育的顧客,也是核心的利益相關者。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最大的利益訴求是通過系統的學校教育,獲取自身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能力并能夠適應社會。因此,改善學習環境,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保證教育質量是對學生需求的積極回應。從教職員工的需求上看,要不斷加強教職員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教學管理服務水平的同時,為教職工提供充分發揮個人能力的舞臺和機會,積極為教職員工創設創收途徑、謀求更好的福利待遇,是對教職員工的利益訴求。此外,從投資者、政府及社會的視角看,他們多是直接或間接為大學提供資金的人或組織。學校要努力提高辦學效益,培養出更多更好與經濟社會發展結構相匹配的人才數量、質量與結構,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堅持并創新校本教研制度,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堅持開展校本教研制度建設,對于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與能力,提升教學質量是大有裨益的。當然,在教研制度的建設中,首先必須建立成教師之間學習研討制度,可將教師按所授課程組成不同的教研組,由教研組長負責組織定期的集體備課、相互探討切磋,做到見賢思齊、相互提高,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開展校際間的聯片教研制度,邀請外校的專業教師一同參加教研活動,通過觀看優質示范課堂、相互對話、座談、研究等形式,使教師充分交流,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疑難問題。其次,注意開展教學反思活動,鼓勵教師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均開展反思活動,發現問題,共同分析探討,及時加以解決,在反思是不斷前行、不斷進步。這些都是加快教師主動成長與專業發展的有益方法與途徑。
二、加強教師學習制度建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除此之外,還要注重教師自身學習與進修方面的制度建設,如建立教師自學制度、互助交流制度、師徒結對一對一制度,引導教師加強自身學習,不斷充實教育新理念。為此,學校也積極為教師的學習與提升創建良好的平臺,如學校組織開展計算機網絡知識培養工作,鼓勵教師利用網絡這個巨大的知識載體,開展網絡資源利用、相互學習與交流活動。在學習與教學手段的輔助上,可切實加強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制度建設,盡力引進遠程教育資源,既能幫助老師利用信息技術更新教學觀念,也可以幫助其較快地獲得專業知識與技能,更好地運用在教學活動當中去。對于青年的教師或教學經驗尚不豐富的老師,可由教學經驗相對豐富、專業能力強的老師,與其結成一幫一的對子,相互聽課交流幫助,這樣既能促進青年教師盡快成長,又促進了老教師的知識和觀念能夠不斷的更新。
當然,如何通過學校制度建設來幫助教師專業成長方面,還要許多值得我們思考與研究的地方,如從建立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考核制度,建立教學評比制度等來督促老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提升專業能力,起到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效果。
修業學校秉承“修德敬業”的校訓,創新師德教育載體,開展了“平凡的收獲,樸實的情懷”月度人物評選活動、師德講座,借用教師榜樣的力量來激勵修業人不斷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不斷提升教師的精神境界。創新修業學校每年一度的“最佳形象教師”評選方式,以每一次督學來校督導檢查時的電話訪談、調查問卷、學生座談結果為依據,評出了最佳形象教師之研究型教師、學習型教師、最具協作精神教師、最受學生青睞的教師,讓老師們懂得欣賞、認識自己,悅納別人。修業學校還開展了“讓辦公室文化成為教師幸福生活的一部分”的辦公室評選活動,將良好面貌、優秀典型進行宣傳推薦,營造了教師良好的工作氛圍,樹立了老師們良好的工作形象,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
二、在“督”下堅持以加強學校內部管理為標準,倡導制度與文化并重
1.督導下規范辦學行為
修業學校堅持民主集中和職代會制度,鞏固校務公開評級和黨務公開試點成果,長期設立了校務公開和黨務公開專欄。嚴格執行財務公開制度,全面落實國庫集中支付制。從2011年開始在全區率先采用國有資產電子化管理,規范教學器材的管理和使用,完善借用登記,所有新添置的教學器材和圖書做到及時錄入,賬物相符。嚴格規范招生和收費行為。保證本學區適齡兒童全部免試入學,學區范圍內流動人員子女全部實行免費入學。從不拒收具有學習能力的殘疾兒童入學。學校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一直保持在100%。嚴格收費紀律,認真落實“0”收費制度,學生校服、直飲水和按規定配備的學習資料全部免費(由政府埋單)。學校對收費標準、監督電話長期公示。學校做到了多年無一例違規招生行為,更未出現過任何亂收費現象。學校在校門顯眼處懸掛了全區統一的督學責任區公示牌,公布了責任區督學姓名、工作郵箱和監督舉報電話;設立了全區統一督學責任區工作信箱,廣泛收集家長和學生的意見,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通過這樣的舉措促進了學校規范辦學行為意識,保證了國家有關教育的方針、政策、法規的貫徹執行和教育目標的實現,讓學校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少走彎路。督學采取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隨機督導,針對學校教育的常態管理和教育教學情況進行調研,如“暑期成建制補課行為”、教師落實師德規范的情況、學校落實“陽光體育鍛煉一小時”的情況、落實“減負提質”的情況、落實“零收費”政策情況、考察課程開設和執行情況等。通過問卷調查、電話隨訪等形式發現問題,并給予及時評價指導,落實“回頭看”,督促問題整改,檢查整改成效。督學深入課堂,傾聽老師和學生的心聲,給老師們講自己優秀的育人經驗,鼓勵青年教師堅定從事教育的決心;參與學校辦學特色研究,與學校管理者一起探討學校發展方向,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困難。
2.督導下探索良好的管理模式
學校積極探索管理新模式,實施“層級管理”,每位管理人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有職有權。堅持了校務會成員每周五的例會制度、重大事情的商議制度;實施了學校日常管理巡查制度,即行政人員每天進行教學常規巡查、德育巡查,分別對教師教育教學常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全天候管理。學校工作無論大小,大家全力以赴,同心同德,以最大的激情、最優的績效、最無私的奉獻精神完成工作。
3.督導下塑造良好的制度文化
學校創新和完善了學校內部管理規章制度,實現學校決策科學化、民主化。通過職工大會對《修業小學教職工績效管理考核方案》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嚴格實行教職工出勤、業績、師德等考核機制,考勤結果一月一小結,與績效密切掛鉤,為教師評先評優、晉升職稱,提供了科學可靠的依據??冃Ч芾砜己朔桨傅闹朴?,規范了管理,提高了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對于制度上有對應的,按制度辦事;制度上沒有窮盡的,校務會秉公商議,并及時補充制度。
4.督導下塑造良好的特色文化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各自辦出特色。”因為,只有實施素質教育,才能改變“萬人一貌”的狀況,培養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人才;只有辦出學校特色,才能改變長期以來“千校一面”的單一學校模式和畸形發展。由此可見,辦出學校特色與實施素質教育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辦學特色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修業學校是省市體操傳統項目學校,體操也是學校特色立校的戰略發展項目之一。督學經常與學校行政、特色教師共商特色項目的發展壯大方針策略,學校擬訂了特色教育的原則:即立足普及,使普及與提高相結合,這是修業學校體操工作開展的基本做法。建立了特色工作領導小組,全面統籌學校的特色教育。實施了特色教育激勵機制。對特色教師的教學、帶隊指導、課外指導記入教師工作量,納入教職工年度考核。每學期對在特色教育中做出貢獻的,在市、區各類競賽中指導學生獲獎的教師給予獎勵,使體操教育工作成為教師的工作職責,推動了學校特色教育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修業學校積極組織隊員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和活動,為孩子們搭建平臺,讓體操隊的孩子們走出校園,充分展現自己,獲得成功的喜悅。學校結合校本課程和體操特色項目,開展了“激情綻放,快樂起航”之陽光體操領操員資格測試競賽的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共選拔了52位領操員,由學校統一頒發領操員資格證書和領操員校標,并將其分成若干批次,擔任學校大課間活動的領操員。2011年10月29日,修業學校百余名陽光少年參加了“長沙市中小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推進大會暨展示活動”。展示活動中陽光少年激情表演、精彩紛呈,贏得現場陣陣喝彩,并獲得“最佳展示活動”獎。2013年八運會上,修業學校選手更是取得了3金6銀6銅的佳績。為推動體操特色可持續性高端發展,根據課題“‘走進修業’校本課程體系開發與研究”的規劃和學校的項目發展情況,我們對特色項目課程的開設進行了調整:在1~3年級學生中開設體操校本課程,新開發《健美操》校本課程,作為體操校本課程的延續和發展,在4~6年級學生中開設,2011年上半年已初步實施。該課題得到了教科中心領導、全體教師、家長的重視與支持。有目的的研究,關注實效的探索,促使學校的體操特色逐步呈現“廣參與”“重科學”“高水平”“出成果”的良好態勢,促進了特色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以人性假設為價值前提的角度來看,學校管理過程是管理者通過展開的一系列管理職能,使主客體在相互作用中實現以育人為中心的目標,在各個方面規導與教化著未成年的人。學校管理應成為一種強調人性中的應然層面、合乎人本性的人道管理。首先,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是腦力與體力勞動的結合,具有復雜性、情感性、潛在性等特點,學校管理活動應實施符合人性的、激發工作熱情的管理模式,盡可能滿足教育工作者對尊重、理解、支持等精神上的需要。其次,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個性心理特征及身心發展規律,這要求學校管理在尊重必然法則的同時,尤其注重人性的特征,以人性的存在為基礎,以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為準則,盡可能了解人的需要、情感和行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從管理背后的倫理價值選擇來考察,任何一種管理制度和行為的背后離不開深層的倫理和價值的選擇。管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決策是整個管理活動的核心。學校管理中,常常會出現不同價值之間的差異和矛盾。在不同的價值選擇中,即可能存在雙方平衡的支點,也可能會包含著尖銳的價值沖突。學校決策的依據、學校管理的理念以及學校管理方式的確定都離不開價值的選擇。因此,如何更“好”地抉擇,體現價值沖突中的“合理”與“善”,要彰顯學校管理中的倫理意識和道德目標,以價值觀、倫理準則和規范作為決策的依據和指導,解決管理過程中不同價值選擇之間的沖突,使其符合評價主體的倫理道德取向、倫理追求,從而使學校管理活動具有可行性與科學性,促進學校管理活動的不斷進步。學校的倫理管理并不是一門純粹的技術科學,它與心理、價值、觀念、文化有關。彼得•杜拉克認為,“管理是一種社會職能,隱藏在價值、習俗、信念的傳統里……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無價值觀的科學。”民族文化會影響管理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和全方位,使其體現獨特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學校倫理管理中的道德價值向度和公共倫理精神與本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價值、信念息息相關。在某種程度上,我國的國民有著與西方不同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經過五千多年的文化洗禮,中華民族文化根扎于人們的思維、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中,形成了中國人的國民性格。在這樣的民族文化背景下研究學校管理,需要我們深入了解我國管理文化底蘊,實現適合中國文化的學校倫理管理。
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哲學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又叫“崇德型”文化。在中國的倫理文化形態中,以重倫理、倡道德為原則的倫理思想和行為追求,貫穿從先秦孔孟一直到宋明理學、陸王心學,融匯在中國傳統的哲學、政治、教育中,始終處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地位。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同,其本質是生命文化或修道文化,是生命體驗和直覺感悟的結晶,回答的是人類自身以及人與宇宙萬物的相處之道和終極關懷如何解決的問題,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圓融無間整體互動的和諧理念。張岱年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一以貫之,即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統一。程思遠根據這種強調和諧與統一的特征,將中國傳統文化稱為“中國和合文化”,并認為“中華民族已經形成了運用和合概念與和合文化研究自然界的生成和人的生成;研究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研究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關系;研究人的身心統一規律和養生之道的文化傳統”。張立文則開創“和合學”,并認為和合學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為價值取向的反思,“和”與“中和”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中”是宇宙萬物的根本。“中”是陰陽和合的結合點,是宇宙萬物的能量信息相互轉化的必經途徑和孕育萬物的能量來源,也是宇宙萬物運行的根本法則和相互作用的力量平衡點。人道治理必須知中、守中、體中、執中、用中,從而建中立極,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宇宙元氣能量,才會實現人內在的心身和諧和外在的天人和諧。“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即“和”是亨通天地萬物、人間萬世的宇宙真理。世間萬物包含著差別、矛盾和沖突,這些概念突出了事物內部之間排斥、對抗等方向,卻不能表達世界或其中事物的本然狀態,即多樣性的統一、有機的聯系和秩序。“和”意味著從沖突到融合,內涵各種成分升降相蕩的能動性和生命力。“中道和合”是“中”與“和”體現在認識和把握管理運作過程的方法論。“中道和合”即無差別、無偏倚的至理。它強調在不偏不倚中尋求恒常之道。致中和,以使事物不同因素之間的沖突相互融合。它是管理的最高原則和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中道和合”揭示“中道”之和首先要用在修身做人上。“中道”是仁智雙修,是內圣與外王相統一的大道。孔子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無論是修身做人,還是治國平天下的管理過程都是修道的過程,都是自度度他、化育群倫的過程。要做到“性之德,合內外之道”,內養與外用不二;其次,世間萬物的生存和發展都是在中和平衡狀態下完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一陰一陽才成其為道,偏執一端就遠離道,唯有執中才是成事正道,是為“中道”。管理要做到全面辯證地認識分析分歧,把握管理過程的適度性、合理性,在思成并舉、嚴寬相濟中獲得和諧。最后,孔子強調“時而中”,“中”不是空間位置,而是一種狀態。它是動態的,即能夠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而遵循“中道”原則。宇宙萬物,千變萬化。在管理中做到“從容中道”即嫻熟地駕馭事物發展變化的“中道”,體現出“得其圜中以應無窮”的灑脫與超然,游刃有余的管理智慧和管理藝術。
三、啟示:從“中道和合”看學校管理的倫理準則
《論語•子罕》中有“扣其兩端以竭焉”是孔子“中道”的核心思想。其“兩端”關系非兩級對立、非此即彼,而是在變化中保持兩者動態平衡的狀態。在管理中體現出一種由“中和”而產生的合力,使兩級復歸于“中”。在管理活動中,處于“兩端”狀態,以期達到平衡狀態有管理理念、管理過程、管理方式等各方面。本文以尋求學校管理的內在管理哲學為要義,故選取體現學校管理者、管理境界、理念以及方略倫理性的四個方面:“正己正人”、“義與利”、“天與人”以及“乾與坤”進行闡述,并非“中道”思想在管理中的全部體現。
(一)正己正人
中國文化強調“性之德”乃“合內外之道”。“正己正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人與己”不可分的系統整體的思維方式基礎上的。儒家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個正己正人、“修己安人”的過程。這種以“內修”推動“外治”,由“內圣”達到“外王”。通過“修己”達到安人目的的管理思想,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管理哲學的邏輯起點?!洞髮W》提出“三綱領”把“內圣外王”具體化。“三綱領”,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即發揚德性;“親民”即推己及人,以己之德教化大眾;“止于至善”即達到仁的至高境界。“正己”與“正人”就是強調通過管理者道德威望的樹立,在無形中影響被管理者,成為普遍的社會行為規范和社會公理解釋體系,并內化為每個人的行為準則,從而達到安穩和諧的狀態。在學校管理過程中,學校管理者要依據倫理道德規范,加強自我心性的修養與管理,做到率先垂范、“上為下效,君行臣甚”,用示范與表率作用帶動影響學校成員,把“修身”視作學校管理工作的一種重要管理手段、首要任務和主軸內容。
(二)義利之辯
中國儒釋道三家都對無形的人的精神層面有著無限的熱情。他們都重視心性之學,其立教弘法的宗旨,都是為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始終把管理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境界,定位于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合于“道”,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作為人道治理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境界”同“功利”的區別,在于德性升華與欲望滿足這兩種不同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分野。儒家認為境界與功利、“以政為德”的管理價值觀與管理成效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因果關系。這種對功利的關注,不在個人利害得失之計較考量,而在萬民之憂樂、國家天下之安危的縈懷牽掛,因而管理是在現實中蘊含著理想,在功利中體現著境界。學校管理是一種有效的、動態的活動過程,是以取得最大化的辦學效益為目標的有效活動與動態過程的總和。在學校管理工作中,功利與人文的權衡與把握這一倫理原則,存在并體現在學校管理者的管理境界上。管理境界即管理者的思想境界,體現了管理者對管理本質、發展規律的把握,并反映在管理方法中。“大學之道,止于至善。”即明明德與親民實行到至善之境,才算成就大學之道,即圣人之道。正所謂大道至簡,“至善”是學校管理者修己的最高境界,也是學校實行人文管理的極致體現。學校管理者在處理功利與人文的關系時,應當從“至善”的層面著手,在管理方法和手段上,體現人文色彩,挖掘師生的內在潛質,實現師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使學校管理在取得辦學效益中體現著“至善”的最高道德境界。
(三)天人合一
中華民族先哲對人的認識,是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運用“精氣”或“元氣”理論,去探索人類生命的起源或構成,是從生命宇宙發生學意義上去說明人與萬物的關系,揭示人類在自然宇宙中的地位和價值。因而,中國文化的重人,是帶有根本意義的重人。從“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出發,古人認為“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人們的愿望反映了自然法則運行的趨向,是天意所歸。但是,人類不能也無權排斥、宰制、征服萬物,應主張“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國文化強調通過贊化育、參天地,實現“天人合一”。把“天人合一”觀念運用于管理實踐主要把握:“天地之性人為貴”,確立與保障人的主體性、人的獨立價值與尊嚴,人道治理和天道運行相和諧,與自然相和諧。學校管理首先是對人的管理。為了實現教育精神和人文價值,管理者必須重視人性中的應然層面,滿足人對個性、尊嚴、潛能的發揮的需求,全方位、深層次地實行合乎人的本性的人性化管理,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其實質是重視人的發展,將個體的全面與個性發展、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養成統一起來,正確認識人的價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充分開發個體的智能。“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學校建設中得以實現的關鍵就在于:如何體現人生的價值觀,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從而提升人的生命質量。這也是學校管理者必須具有的觀念。其次,學校是一個開放系統,學校管理活動必然與相關的外部環境發生聯系。如自然、社會、政治、法律等,組成“管理—環境”的互相作用與制約的動態系統。學校環境影響學校管理功能或程序,進而影響學校管理功效的發揮。學校管理者在管理實踐中應自覺認識與把握學校外部環境的變動及其發展趨勢,溝通協調外部社會教育資源、家長等,協同搞好教育。
(四)乾坤相合
“乾”與“坤”,入于“八卦”之中,列為《周易》之首,是我國最早的文字與概念之一。一般代表天地,陰陽。萬物存在最根本的力量就是宇宙間生生不已的陽剛之氣。這就是“天道”,也是太極陰陽的生生不息的運動之道?!吨芤住氛J為世間萬物皆由陰陽構成,陰陽相合,互動互補,相反相成。因此,自然界萬物和諧發展的本質是陰陽和諧。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內外結合、主客兼顧、進退有度、張弛與時、管理與倫理、理性管理與人性管理都在乾坤之列?!峨s卦》開篇道:“乾剛坤柔”。剛柔構成乾坤的基本內容。乾坤相合體現在管理上表現為“剛柔相濟”。在學校管理中體現為理性管理與人性化管理的和諧統一。“剛”體現在制度方面。學校管理過程中,要保持學風剛性嚴謹以及制度的明確性與可遵守性。此外,還要注重學校環境和整體設施的氛圍,擴大并延續學術氛圍,在對學校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同時,保持其審慎嚴謹的治學態度。“柔”體現在管理層面上,凸顯育人的管理內涵和人性化管理的韌力。柔性管理不是軟弱的管理方式,而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每一名學生利益訴求的空間,讓學生充分融進管理體系中,實現他律自律的結合,從而保障優質的管理效果。任何單一的方式都不足以為當代的通識教育提供完整的服務。這就要求學校在實施時充會結合校內的實際情況,在權力與非權力之間,理性與非理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制定制度規范和文化約束機制,尋找能同時體現柔性管理,又實現本校特色的運作模式。通過張馳有度的管理方式,形成平衡及理性的教育管理模式。
四、融合:中國傳統管理文化的超越
戰略就是指做事的目標、意圖或目的,或者是為了達到某些目的而制定的方針和計劃。學校戰略,是一種根據學校外部和內部環境以及它們所提供的條件,來制定學校的未來發展方向,并付諸實施,以引導學校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發展的一種管理方法。我所說的學校管理戰略化,立意其實很簡單,即學校管理不僅要有短期的目標,更要有長期的發展目標。學校的戰略規劃包括:學??傮w發展規劃、課程和隊伍建設規劃、校園環境發展規劃。但無論學校規劃的內容是什么,我們一定要清楚的是:“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特色比規模更重要,文化比制度更重要。”思路決定出路,戰略決定成效。校長不僅是行政管理的角色,還是教師專業的引領者、學校文化形成的塑造者,更是教育的思想者。事業成就靠戰略,學校發展與超越也必須確定符合學校實際的戰略規劃,這就要求管理者從學校實際出發,重新思考確定學校的發展戰略。在當前農村學校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差的情況下,我們要堅持用創新精神和創新辦法解決學校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辦學風格,辦出學校特色。
二、管理過程精細化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管理思路。學校推行精細化管理就是要形成“事事有人管,時時有人管”,改變一人操心的形式,形成為大家操心的局面。而管理的每一步都要用心、細心、精心,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要體現精細,把每一項教育教學工作都做成精品。這樣,把學校精細化管理落到實處,一定會推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發展。那么,如何推進學校精細化管理呢?
(一)從職責抓起
學校要有明確的崗位職責,每個崗位有什么要求,怎么做,按什么程序,都要非常細致清楚,并且編印成冊,讓人一看就明白。如后勤服務崗位的要求:每個后勤人員都有具體任務,每項任務都需要有人完成,每處問題都需要有人解決,每條信息都應該有人及時反饋,每個角落都要保持衛生整潔,且校園內部每棵花草都要保證長勢良好,教室內的每盞電燈都能正常發光,每臺風扇都能轉動,玻璃破損能夠及時更換,從而創造良好的服務育人環境。
(二)從規范抓起
規范的建立,不但能夠做到有據可依,還能讓管理者忙而不亂,便于把事情做細做精。依據程序辦事能提高人們的管理素養,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的各項工作都應該按照既定的程序去做,這樣一環扣一環,就可以減少管理過程中各種問題的出現,同時避免出現管理過程中阻塞和脫節的現象,從而形成管理上有規范、師生懂規范、做事講規范的工作習慣。如安全檢查,什么時間查,查什么,怎么查,遇到問題該怎么處理?這就是一個規范,需有個程序。學校管理,只要逐步形成一套完備的考核、評價、監督機制,許多常規工作不需安排,學校工作也能有序運轉。我們可最大限度地減少會議,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注于教育教學,領導也能從繁重的事務和會議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精力親臨一線檢查指導,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三)從制度抓起
作為學習管理者,我認為應加強三方面的制度建設:第一是職責類的制度建設,第二是規范類的制度建設,第三是獎勵類的制度建設。只有制度健全,各項條款細化,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使學校的管理由粗變細,由細變精,才可以避免“粗放型”管理現象的出現。
(四)從執行抓起
學校制度的精細化包括制訂與落實兩方面,以落實為關鍵。實踐證明,再好的制度,如果沒有人去執行,也不能發揮作用。因此,學校的精細化管理必須在執行和操作等層面做到認真精細。精細化管理,要求學校通過對教育教學工作過程的全面分析,把能夠看到的“細節問題”進行“精心分析”,才能起到四兩拔千斤的管理效果,才能使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整體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三、內部管理人文化
首先,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之路上進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探索,使教育事業擁有良好的發展形勢,同時把新舊教學模式有機結合,順利實現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轉化;其次,要具有管理的融合觀念。身為學校管理者,肩負著教育和管理的雙重重任,想要順利地完成自己的管理任務,就必須能夠把改革和創新這兩大因素融合在自己的管理理念之中,并把學校管理的創新意識放在教育改革的重要項目中,促使學生和教師都能夠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得到全面、個性化的發展,確保我們的教育事業能夠實現可持續化的發展。再次,學校管理者必須有清晰的頭腦。自古到今,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需要經過不斷的探索、創新和磨合。學校管理也是如此,創新型管理模式,雖然為學校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益處,但也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混亂局面,針對這種情景,就需要我們管理者擁有清晰的頭腦,采取恰當的措施進行完善,使學校創新改革能夠順利完成。學校教育也是一種服務機構,作為管理者和教師,必須具備服務意識,為學生的發展和進步提供最優的服務。教育質量是學校管理工作應該重視的一點,學校管理者應當嚴抓服務質量、嚴抓學習質量、嚴抓生活質量等,進一步提高學校的競爭力、知名度。
二、精心計劃和制定學校管理的辦法,提高管理效率
擁有了創新意識和創新理念之后,學校管理者還必須付出切實的行動。筆者根據多年的學校管理工作實踐,總結和歸納了一些比較有效的創新管理策略。
(一)突出品牌管理,大力宣傳品牌教育
現今社會中,隨著物質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在事物的選擇和評判上都會講究品牌效益。作為學校管理來說,我們想要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就必須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使其具有獨特性和穩定性,從而實現學校管理和目標。
(二)制定長遠的管理目標,做好相應的規劃
管理并不是盲目進行的,也不是任由管理者自由發揮的,而是要進行科學、全面的規劃,制定出符合自身發展的最終目標,并通過全體員工共同努力來完成管理工作。
(三)重視人才的開發和利用,組建強有力的教育團隊
教育教學過程中,實施管理者理念和措施的主要人員是教師,因此教師的素質和能力直接決定著管理者的思想和理念能否實現。因此,作為學校管理者,我們必須要重視人才,做到善于發展人才、重點培養人才,并為教師提供充分發揮才能的平臺。
三、學校管理過程中要建立健全評價制度,完善管理體系
(一)歷程分析
建立激勵與發展的科學評價機制是借助信息化技術,建設好數字化校園,用數據說話,將粗放管理轉變為精細化管理,并成為學校管理工作的一把利器。于是,一場涉及到教育理念、教師評價機制、課堂教學模式、德育教育模式等多個維度的改革在佛山科技學院附屬學校拉開了序幕。學校一直思考兩個問題:第一,如何辦農村中的城市學校。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思想的現代化是尤為重要的,現代化是以信息為主要特征,信息化的技術基礎是數字化,深刻地挖掘數字的含義,做好決策,真正使之智能化,就要用信息化管理實現跨越式發展。第二,如何在原有的高起點(我校是全國目標教學先進單位、全國跨越式發展的實驗學校)中再提升再跨越。全面借助信息技術、并應用到決策、管理(教師、教學、科研、德育、后勤)、學生學習、家校聯系、社會溝通等方面。探索通過信息技術提升學校的辦學能力,在城鎮化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全方位的跨越發展作出嘗試(最后通過信息技術制定一套評價的標準,并有推廣價值)。
(二)目標定位
從E化教師評價入手,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研究范圍拓展到E化德育評價和E化教學管理。通過E化教育教學管理,開展數字化學校建設,已在我校的教學變革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本校辦學將朝著自動化、高效化、便捷化方向發展。數字化學校的建設是我校建設和發展的目標,是學校校園文化、育人環境構建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內涵分解
1.E化教師評價,全面調動教師積極性
教師評價是教育管理的難點,也是熱點問題。為了改變對教師評價考核過程中“以分數考評人”的評價或以領導為旨意的評價,學校創造性地提出了E化教師多維評價體系。多維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九大維度,即教師自評、學生評價、科組教師民主評議、級組教師民主評議、科組考核小組評價、級組考核小組評價、家長評價、行政評價和學??己诵〗M評價。其中通過信息技術的使用,以及家長參與到教師的評價考核,是學??荚u體系的一大創新。為提高多維評價體系的可操作性,學校與軟件公司合作開發了“智能管理系統”,經過嘗試與改進,實現了網上評價和數據自動化處理。全方位、多角度地對教師進行評價,提高了評價的準確性、公平性和民主性,得到了教師的高度認可。“智能評價軟件”,給教師多維評價體系插上了E化的翅膀。以前,行政評價需要開會,如今只需要統計數據就可以得出結果。對此,學校認為:“以前,常常有老師懷疑評價數據的真實性,E化解決了統計量大的問題,及時快捷;二是保證了統計的準確性,可信度高;三是成為一種歷史記錄?,F在,大家都按數據說話,當大家都認同了這套系統的公信力,形成一個共同的價值觀,人際關系也和諧了。”在九維評價中,學校首次引入家長評價。這是熱點和難點卻非常重要。對老師的評價,家長也有了發言權。選擇一所學校,很大程度是基于學校的口碑和教師的教學質量。一名優秀教師是否名副其實,除了學生的評價外,家長也同樣具有發言權。通過問道網對教師進行測評,得分在前30%的教師才能被評為這一環節的優秀。“E化教師多維評價體系”只需在軟件中輸入教師的名字,所有的情況都會展現出來,比例圖、工作內容雷達圖、評價結果展示圖等一目了然。可以清晰地了解該教師的現狀和他人對其工作的認可度,極大地提升了管理效果,真正實現了讓數據說話。在日常工作中,用手機、電腦及時輸入評價數據,即可參與評價。通過多維度評價,調動起了教師的積極性,學校的教學質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實現了管理的增值。多維度評價體系尊重教師的發展規律,為學校的用人提供了重要依據。通過多維度評價,根據教師的目標,再進行任課分工,讓學校的教師動起來,解決了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
2.E化德育評價,打造學生幸福人生
學校大膽創新,通過實踐摸索出一套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E化德育評價”體系。采用新的“德育學分制”方案,變管理為服務,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自主的學習生活和成長環境,將德育活動制度化、學分化,德育目標詳細化。學校建立了“E化德育評價”系統平臺,設有《學生評價系統》、《朋輩小組評價系統》、《教師評價系統》、《班級評價系統》、《家長社區》等多層次評價。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以學生為主體,先由學生本人自我評價,然后小組互評,再由各任課教師進行評價,并邀請學生家長參與。這樣的評價既全面、客觀、真實,真正將學校、家庭、社會三者銜接、互動起來,形成了科學的評價網絡體系。在德育評價體系中,每名學生從初一到初三都有詳細的記錄,從儀容儀表、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個性發展等方面進行評價。如遲到一次扣1分,不穿校服扣1分,拾金不昧加2分,獲得區級比賽一等獎加3分等等。評價實行月度考核,學期總結,60分為C證、80分為B證、90分為A證,學生只有拿到B證以上才可以報考重點高中。“E化德育評價體系”操作便捷,電腦和安卓系統的手機都能上網評價。教師看到某個學生出現某種不良行為,詢問班級姓名之后,就可以上網點擊,輸入相對應的德育扣分,馬上生成。班主任也能立刻看到學生的德育評價,一目了然。以前德育的評價是班主任,現在每個科任老師都可以監管,校園不存在德育真空。德育的多層次評價,全面、客觀、真實,學生更容易客觀地評價自己,揚長避短,自我發展。朋輩之間互幫互助開展自主管理,教師也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動態,發掘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家長能更及時、具體地了解孩子的情況,能隨時和學校共商對策,發揮家校教育的合力。對比“E化德育評價系統”使用前后,教師深有感觸:“我校處于城鄉結合部,學生管理比較難,遲到的曠課的現象經常發生??迫卫蠋煵粠О?,學生有時故意違紀,班主任也叫苦不迭。現在,學校的校風班風一下子清新了,所有教師都能及時監管,遲到曠課的學生幾乎沒有了。”信息化技術與教學融合一起,必然會對教學方式方法產生重大影響。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充分看到了E化參與教學管理所帶來的巨大教育效益,學校不斷地努力把“E化”與教學管理進行了緊密的結合。通過信息技術,對課堂教與學的行為進行數據采集、量化、評價、反饋,實現班級教學的個性化,真正做到反饋及時、目的明確、學習高效,是突破傳統目標教學瓶頸的最佳途徑。推行E化教學,一方面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提高單位時間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并對學生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學校開展了“以E化目標教學評價體系開展E對壹教學的策略研究”,E對壹教學包含三點:個性化智能化的信息篩選教學;多渠道多媒體主動推送的E服務;團隊化專業化的專家服務。E對壹服務的核心內涵就是利用互聯網,特別是教育云平臺,實現為學生提供真正個性化的學習服務和專業化的指導。學生與家長需要的信息,在最需要的時候,以最方便的形式,以優秀團隊專業、專心為他們提供最有效的服務。學校結合E化利用IRS智能學習診斷系統,幫助科學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全面、客觀評價每位學生,關注每位學生成長。IRS智能學習診斷系統能將大量與學生相關的數據輸入智能學習診斷系統,分析學生的學習現狀與提供后繼學習的建議。把E化引入教學管理不是為了甄別學生的好壞,而是為了更好地激勵學生,幫助學生進行改進,充分挖掘學生閃光點,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的關注,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傳統學校的大班教學,無法做到一對一,IRS反饋系統,可以做到假想的E對壹,實現個性化教育。學生通過云服務器,把自己做的習題上傳,IRS反饋系統通過云端系統進行分析,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系統對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診斷報告,教師可以清楚地知道某個學生哪些知識點會,還是不會,對學生可以進行個性化的輔導。E化教學還有記憶功能,電子白板可以把學生在上面做過的題都保存下來,一道題學生過了,還是沒有過,都有清晰的記載。電腦會將學生每一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都記錄得一清二楚,方便教師、家長做個性化的追蹤。現在,一道題懂不懂,學生直接按鍵,教師立刻就能看到統計出來的百分率。用數據管理教學方便、簡捷。如當一個題目有75%以上的學生懂了,這一題就過了;只有50%的同學通過,這個題就需要小組討論;如果只有25%的同學懂,那么要先自主理解再討論。教學中借助E化,就是從數據去感應教學,是對學生一種高度的關注。打開系統看到數字,是一種新的聽課方式,不用到課堂就能知道教師對學生是否關注了,實現了教學管理中的精確分析,準確決策,這就是教學E化最大的妙處。
二、價值意義
通過數字化學校的建設,期望達到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的目標,這是學校發展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水平是學校辦學水平、形象、地位的重要標志。特別是在數字環境下實現管理的現代化,促進人才培養觀念和教育理念的深刻變化,使學校管理和教學再上一個新臺階。對教師來說,通過參加數字化學校的建設,將提高信息素養,提高課程的整合能力;對學生來說,掌握信息技術是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是關系到學生今后生存質量的大事,包括價值觀、科學觀、能力和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而對學校而言,顛覆了傳統的管理模式,數字化的團隊評價和集體評價激發了學校的辦學活力,提升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
三、經驗、體會與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