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12: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轉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會計國際化已是大勢所趨,是未來財務會計發展的方向,我國必須要參與到會計國際化協調的過程中來,而且要建設一條符合中國的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會計國際化道路。
論文關鍵詞:國際協調;會計國際化;會計環境;會計標準
會計國際化是一個國際協調的過程,將來世界各國都要參與到這個協調過程中來,它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國家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全世界所有的國家所面臨并應予關注的問題。會計國際協調的動力是經濟利益,會計國際化實質上就是各國的利益協調,因此,世界上各個國家都要參與到這個協調中來,中國更要參與到這個協調中來,并且要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發展的會計國際化道路。
1會計國際化已是大勢所趨
世界貿易的飛速發展和全球資本市場的快速流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正在迅猛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必須融入到國際經濟潮流中,任何國家如果要脫離世界貿易市場和資本市場而謀求自身較高水準的發展是難以實現的,隨著我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員,我國的經濟大門將向世界敞開。國際貿易的發展,使我國經濟與世界各國經濟在更大程度上相互依賴,相互促進,這樣超越國界的經濟,必然要求作為通用商業語言的會計,要有統一的“文字”和“規格”,以消除語言障礙,為國際經濟交流和國際貿易發展提供便利。
隨著科技革命的突飛猛進,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和作用,深刻影響著會計信息使用的全過程??梢哉f,正是因為信息技術革命才為會計國際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世界經濟的日益全球化,各國際或者區域組織在國際協調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也成為推動會計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力量。
2從實際出發,確立正確的會計國際化態度
中國要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國際會計協調。促進會計的國際化。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國家發展需要資金,為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開始了引進外資的工作。引進外資需要相應的投資環境能合理保護外商投資者的合法利益,而我國傳統的會計制度,是建立在傳統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的,外國投資者很難看懂當時的會計報表(三段平衡式的資金平衡表),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礙了外國投資者在中國的投資,為此,中國必須走國際化的道路。
盡管我國目前尚沒有完全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但是中國實際上也是國際財務準則的使用者和受益者,為此,中國一直以十分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會計協調,并支持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包括原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推動全球會計準則協調與趨同方面所做的努力。尤其是在會計改革和會計標準建設過程中,我們認識到推動我國會計的國際協調對于改善我國投資環境,提高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資,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在立足于我國國情,立足于我國當前的會計環境下,我們應該積極地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除非相關的國際會計慣例與我國的法律法規存在沖突或明顯不切合我國實際。當前,我們需要繼續關注國際國外會計準則的最新發展,必須密切關注國際會計準則建設和國際會計協調的步伐,研究國際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協調的重點問題,緊跟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及其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并與我國的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國際會計資源解決我國的現實問題,同時也推進我國的會計國際化進程。
3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會計國際化道路
對處在經濟轉軌時期的我國來說,我們不應被動消極地接受其他國家協調的結果,而應積極地參與會計國際化進程,利用國際會計資源解決我國的實際問題。一方面,我們既要密切關注國際會計協調的發展和動向,充分借鑒吸收有益的技術和經驗又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不簡單照抄國際會計準則;另一方面,我們更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國際會計協調的進程中,施加我們的影響,使國際會計準則也能解決我們國家所面I臨的一些特殊會計問題。
從市場本身的發展看,我國市場經濟尚處于發育階段,企業間的交易行為不十分規范,市場競爭不充分,公允價值難于形成。特別是國有企業相互之間的交易比較多,且關聯交易較為普遍,交易價格顯失“公允”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也為上市公司粉飾財務報表有了可乘之機。而對這種情況,我國不得不對非貨幣易準則進行修訂,從我國實際出發,要求企業將所有非貨幣易均作為同類非貨幣易處理,同時我國對債務重組等交易的會計處理規定,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從企業監管和業績評價看,根據我國的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對公司進行監管和評價的主要指標是利潤而不是未來的現金流量,強調的是過去的會計信息。我國現行會計準則規范的重點偏向利潤表對利潤指標較為重視,而國際財務報告準確規范的重點是資產負債表,按其提供的會計信息側重于預測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我國現行會計準則側重于規范利潤表與國際會計準則,關注資產負債表是兩種不同的觀點,所遵循的會計原則也不一樣,這就使我國會計準則在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披露等方面難于實現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完全一致。
從法律制度方面看,我國的法律體系屬大陸體系。法律條款規定的內容必須予以遵循,相應地,我國在制定會計準則中也要體現涉及國家法律規定的相關內容。比如,我國(公司法>規定企業應從稅后利潤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和公積金等,這些法律規定必須寫進我們的會計準則和制度中,通過企業的會計核算在企業對外提供的財務報告中予以提示。
從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來看,在中國,國有控股企業居多,國家是企業最大的股東,社會公眾等投資者則是一些較為離散的小股東,機構投資者較少,與西方國家的上市公司有著明顯的區別。
為此,我國現實的選擇必然是既要吸收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盡量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協調,但又不簡單地照抄國際會計準則,要從中國現實的會計發展實際出發,主動地協調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所以在我國的會計國際化過程中要從內容、形式等多方面體現中國特色,不僅考察其技術的可行性,更要考察其產生的環境背景;不僅要重視現在環境下的適應性,也要注重它的前瞻性以及我國會計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對會計國際化可能提出的新要求。轉雖然會計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但更為重要的是,要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注重解決我國的實際問題,否則,不但問題無法解決,并且可能導致會計信息出現混亂或者失控,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經濟的健康進行,由此帶來的改革成本和風險是巨大的。各國的會計國際化都要有一個過程,不能硬性要求各國直接采用現成的國際會計準則,而是充分尊重各國環境,研究各國存在的特殊問題,不斷調整改進,完善國際準則,使之適合各國的實際情況。我國的會計環境與國際會計準則針對的發達市場經濟環境顯然是存在差別的,因而我國會計標準與相應的國際會計準則所存在的不一致之處是受我國的現實環境所限,也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我們應向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積極反映我們存在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我相信,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與發展,我們將會更廣泛地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協調。
充分借鑒發達國家如英國的會計國際化協同進程的方式方法,抓緊研究我國會計國際化的動力、原因和后果,深入探索會計國際化的具體步驟和處理方式,將對推進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頗有助益。首先,在會計準則國際化的進程中,最基本的是應達成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一致的概念框架。在會計術語和內容都相當準確一致,各個具體準則制定中均可依賴的框架上,就等同于在共同的目標和基礎之上進行具體準則的協調進程,單從會計的角度考慮,這無疑會減少協調中的磨合,加速協調的進程,為中國會計準則最終國際化奠定良好的基礎和開端。其次,加快會計準則國際化制定進程,以適應經濟高速國際化的需要。制定我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化進程表,深入分析國際化的背景、原因和后果。并著手進行準則間的詳細分析和差異對比,使我們會計國際化走上系統性,實質性議事日程。再次,中國會計的國際化包括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和會計實務的國際化兩個方面,因此除了力求推動會計準則的國際化之外。如何盡快提高會計實務的質量,實現會計實務操作的國際接軌是會計國際化的又一項重大艱巨的任務。
我們要全面正確認識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以及如何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新構架下發揮我們的作用。從而使國際會計準則更多地兼顧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和需求,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挑戰。一方面,我們應當更加全面、廣泛地參與國際會計準則制定工作,包括積極對征求意見稿提出意見等,另一方面,在積極參與會計國際協調的同時,反映我國的特殊情況,盡可能地在國際協調方面施加我們的影響,以便在國際化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新格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我們應該積極地與經濟背景相似、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具有相似特征的國家開展區域間溝通、對話和合作,以提高我國在國際會計協調中的影響力。此時,我國更應當加強與亞洲國家會計機構間的溝通與合作,對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和國際化會計準則提出意見和要求,可以擴大亞洲國家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中的影響,使之更多地體現亞洲國家的情況和需求。并確立我國在亞洲國家會計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進行會計改革,實現我國會計的國際協調。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會計人才隊伍作保障。一方面:我國整個會計人員隊伍素質不能滿足會計改革和進行國際協調的需要,做好會計的培訓工作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不僅財會人員需要學習,單位負責人也應當能夠了解一些會計知識,還有監督、檢查等部門也需要接受新的會計知識。另一方面:面對我國會計的日益國際化,國內的會計人員不有只重視國內,而要將眼光放遠于世界,將自身的知識與國際化的會計潮流相融合,這樣才能夠更加促進我國會計的國際化進程,逐步提高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
我國會計的國際化并不單單是一個會計領域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其他一些相關領域的共同參與,相互促進,只有這樣才能從整體上形成相互協調的發展,形成發展的統一步伐,使得我國會計在國際化的道路上有更多方面的支持力量,也更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的發展;反之,如果只有會計發展的“一支獨秀”,那會計的發展就不存在更廣闊的用武之地了??傊瑫嫷膰H化是世界經濟日益發展的一個表現,而經濟的發展也有更多領域的需求,為此,經濟要平穩,快速的發展下去,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與進步。
我國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研究視角單一,不注重多學科交融發展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是建立在管理學、經濟學、統計學、心理學、組織行為等學科研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交叉性綜合學科。在不同發展階段,管理會計的發展又受到眾多關聯學科的影響,產生了許多新的理論和方法。然而,我國在運用管理會計時,僅從其自身出發而忽略了管理會計與別的管理學科成果的交融,致使管理會計變成“信息孤島”,無法結合不同的管理技術與方法為企業創造出更高的效益。在未來發展中,管理會計應打破“就會計論會計”的桎梏,在管理會計原有的理論基礎上,不斷創新和融入其他管理工具的技術和方法,整合全新的管理會計理論方法體系,為提升企業價值提供堅實的保障,激發出管理會計強大的實踐能力。
二、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時期我國管理會計創新與發展
為適應當前經濟轉型時期的要求,必須發揮會計在經濟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特別是發揮在企業經管活動中起基礎支持、戰略支撐的管理會計的功效。以下針對管理會計觀念、管理會計內容、管理會計研究方法的創新和發展三大方面進行分析。
(一)經濟轉型時期現代管理會計觀念創新
1.整體、動態管理觀念的更新企業的日常管理活動基于一套相互關聯、相互協調的管理系統,從不同管理層面出發,又可具體分為若干個不同的子系統。各子系統目標不盡相同,但總體上服從于整體目標。若相互之間發生不可調和因素,企業必須站在整體管理的角度,客觀合理地分析評價經管活動,以保持內部目標的一致性,增強各系統的協調運作。同時,科技的迅猛發展使企業會計信息處理能力日益強大,信息在各系統、部門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傳播、處理愈發便捷,企業可隨時依據內外環境最新動態作出相應決策。管理會計作為企業管理的決策支持和控制系統,必須從整體觀念出發,與其他系統相互配合、協調以滿足企業管理活動的需要,樹立動態管理觀念,在變化著的環境中不斷分析、抉擇,尋找動態中的最佳平衡點。
2.人本、智本管理觀念的更新傳統的管理會計是基于非人性化的物本管理背景下產生的,那種將人視作只會打工掙錢、養家糊口的“經濟人”的想法如今已不合適。在21世紀的知識年代里,人們愈發認識到在生產管理實踐中,起主導作用的并非機器設備,而是人的智慧、才能和技巧。人作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一切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F代企業管理的任務在于激發人潛在的才智和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度人們的積極性,釋放其潛在的能量。唯有人的智能得以充分展示,物的價值才能深度開發,人盡其才是物盡其用的基礎。在此新環境下,管理會計的系統設計也應更多的考慮到人的因素,推動人本觀念乃至更高層次的智本管理的觀念。
3.戰略導向、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更新新的經濟形勢下,企業面臨內外部復雜環境的嚴峻挑戰,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優勢和創造市場價值方能立足于整個行業。以往那種僅為追求短期經濟利益,不惜犧牲長遠發展的狹隘觀念已不適應當前形勢的要求?,F代管理會計要求企業需站在戰略的高度,時刻關注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獲取競爭對手的信息,深入分析自身所處地位,協助管理當局確立戰略目標、進行戰略規劃以取得競爭優勢;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標的同時,努力維護生態平衡,灌輸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協調環境、經濟和社會三者的協調發展。
(二)管理會計內容新領域的擴展
1.培養戰略管理意識,構建網絡價值流戰略管理會計系統傳統管理會計僅重視企業內部管理而忽視外部環境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決策失去戰略相關性,已不適合現代企業發展的要求。戰略管理會計是傳統管理會計在當前新市場環境和企業管理環境下的發展;作為外向型的綜合信息系統,它避免了傳統管理會計因忽視外部環境所帶來“目光短淺”的缺陷,積極關注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反饋外部市場和競爭者的信息,并用戰略觀點來看待內部信息,綜合利用財務與非財務信息,以更廣闊的視野來觀察和分析問題,協助管理者制定合理戰略的規劃,因此符合企業戰略發展的要求。就目前我國企業的ERP、電子商務和IT的發展,企業未來可在網絡價值流基礎上,將企業網絡信息系統、網絡價值流系統與戰略管理會計系統集成構建一個更高層次、復雜的新型戰略管理會計系統———網絡價值流戰略管理會計系統,對企業的健康發展和長遠利益有著重要意義。
2.堅持以人為本,朝高層次智本管理會計轉變當前高層次的腦力勞動者作為企業發展知識經濟的重要資源和核心要素,在企業經管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提升。唯有充分發揮人的智能,物的潛在價值才能被深度挖掘,企業能創造的價值也就越大,由此形成了以人的智力乃至智慧為核心的智力資本管理。但與精確化、規范化、定量化的物本管理系統不同的是,智本管理認為管理系統是一個涉及人的心理、社會層面、豐富情感世界和人際關系的復雜社會系統,由于是動態的有機體,難以用精確的數據來表現。正是由于智本管理的靈活性、非規劃性和不確定性,衡量和報告智力資本成為管理會計面臨的新挑戰。為了真實公允的反映企業價值,管理會計所提供的信息新型智本管理信息應打破傳統財務信息的界限,融合數量信息與質量信息、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等多維度信息于一體。智本管理會計通過量化企業智力資本,為智本管理提供存量和流量信息,考核和評價智力資本投資效率,利用智力資本為企業創造價值。
3.普及生態保護意識,推動環境管理會計創新近年日趨增多的生態環境事故給人們敲響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鐘,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應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而要考慮到以維持良好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的發展。環境管理會計系統的建立,能克服傳統成本核算方法的主觀性和分攤標準單一的不足,將與環境相關成本單獨核算以量化企業經管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它不僅提供了管理決策所需要的成本與收益等財務信息,也提供了污染排放等非財務信息,從而有效抑制企業短期行為,促使管理者從社會和企業雙重角度出發,做出符合生態發展的科學管理最優決策;環境管理會計的環境績效評價體系有助于環境資源所有者和管理者了解環境資源的存量和流量,以及資源資產的分布和變動,及時反映企業履行環境責任、預防和治理自身所產生環境污染的資源投入與績效信息,通過對各個環節的具體實施行為的監控,發現不足,尋找差異,分析原因及改進,從而保證企業減少環境風險的威脅,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環境業績。
4.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注重企業多方協調發展當前企業在快速發展中面對諸多機遇和挑戰,壓力日益凸顯,競爭格局多變,在為社會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成為社會財富的破壞者。經濟可持續的發展成為現展的必然要求,社會責任更多地滲入經管活動中。從管理會計視角出發,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所承擔對股東、員工、供應商、消費者那種社區和社會環境的責任;其基本要求是以法律責任為底線,依法經營、安全生產、遵守環保要求、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等,更高層次則包括關心員工健康發展、主動參與環境治理、捐助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等。企業社會責任難以用技術性指標和原則去規范,其發展依靠自身經濟行為和經營行為的道德約束。社會責任管理會計就是將企業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社會責任并以此為中心而展開的會計;它通過會計特有的方法和技術測定,計量和揭示一個企業的經濟行為對社會環境的影響,促使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爭取社會效益最大化,最終實現人類資源、經濟和社會多方協調發展。
三、管理會計研究方法創新
(一)研究視角更加廣闊,交融多學科理論發展
傳統單一學科研究方法已無法滿足當前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的需求,倡導跨學科研究已成為現在管理會計研究發展的重點。如經濟學研究中的“交易成本經濟學”與管理會計有著較好的內在一致性,其中企業縱向一體化理論為解決戰略成本和戰略管理會計研究問題提供分析框架;心理學研究的認知、動機、社會心理子領域理論對管理會計實踐的動機效應和信息效應研究發揮重要作用;社會學研究中的權變理論不僅涉及到管理控制系統,還利用交互項檢驗了其業績后果,豐富了管理會計研究內容;運籌學、數理統計學的許多方法被引入管理會計決策和控制模型的構建中,促使管理會計研究朝精密的數理化方向發展。管理會計在現代管理方法基礎上,整合原有理論并吸收其他學科的精華,使研究成果更具有廣泛應用能力。
(二)研究方法相互結合,迎合管理實踐情境
1文獻綜述
目前學術界對經濟轉型升級進行了較多的的研究,但在建立計量模型時較少考慮自相關、異方差等問題,同時對轉型升級的內涵論述較少。因此,本文從轉型升級的內涵入手,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利用計量經濟模型研究方法,結合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技術創新的相關數據,深入分析技術創新對工業經濟轉型的作用,得出了新的研究結論。
2技術創新與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理論研究
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動力來自創新驅動。通過技術創新將傳統的加工組裝主體形態轉向以研發為基礎的制造,大幅度提升研發、設計、標準、營銷網絡、供應鏈管理、品牌等環節在價值鏈增值中的比重,提升產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圖1顯示了技術創新促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路徑。自主開發戰略是指企業內部開發,具有率先性,核心技術來源于企業內部的技術積累和突破;模仿戰略是指創新主體通過學習模仿率先創新者的方法,引進、購買或破譯率先創新者的核心技術和技術秘密,并以其為基礎進行改進的做法;合作開發戰略是指若干企業聯合投資建立一家新的合資企業或者是使用合作開發的某種技術;產學研合作創新是指以企業為主,企業、大學、科研單位及政府的相關部門為追求發展目標在利益驅動下,運用各自資源相互協作所進行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其重點在技術創新過程的上游和中游。
3計量經濟模型本文選取
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研究對象,選取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而不是所有工業企業的原因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較有代表性而且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并不明顯。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通過實證分析和檢驗技術創新對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影響,驗證技術創新的三個指標:研發人員投入、研發經費投入、和研發產出效率是否有效促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7]。采用回歸分析模型來估算研發人員投入情況、研發經費投入情況、研發活動產出情況對于萬人平均產出的相關系數。在構建回歸方程的過程中,由于數據為橫截面數據,很有可能出現異方差。因此分別對各個變量取自然對數以使數據趨勢線性化和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同時其回歸系數又代表了彈性的意義。計量模型設定為:lnPETU=C+αlnRDFD+βlnRDOP+γlnRDHR+δlnPESC+ε.其中,PETU表示企業轉型升級情況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人平均產出代替。萬人平均產出,反應了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轉變的程度。RDFD表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萬名從業人員R&D經費。RDHR表示研發人員投入情況,這里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萬名從業人員中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來表示研發人員投入情況。RDOP表示研發活動產出情況,這里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每萬名從業人員有效發明專利數表示研發活動產出情況。PESC表示平均工業總產值,為模型的控制變量。其中,α、β、γ、δ、C為回歸常數,ε為模型誤差項。
4技術創新與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實證分析
4.1描述性統計
從表1可以看出,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人平均產出為63.06億元。然而最大值和最小值差額比較大,達到66.38億元。這說明各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由離散系數也可以看出各解釋變量波動也比較大,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倍數都達到三倍以上。
4.2參數估計
采用eviews6.0計量經濟軟件對模型進行參數估計,得到回歸結果如表2。從表2可以得出,該方程的判定系數為0.702,擬合優度較高;F統計量為15.277,其對應的P值為0.000,說明該方程在5%的水平下顯著。該方程的各個回歸系數在5%的水平下也顯著。另外,該回歸方程的DW統計量為2.380,屬于判斷盲區,因此需要做自相關檢驗,同時還需要做white異方差檢驗。首先做LM自相關檢驗,得到檢驗統計量為1.633,其相應的P值為0.201,所以接受無自相關的原假設,該模型不存在自相關。再做White異方差檢驗,得到檢驗統計量為16.359,其相應的P值為0.292,所以應接受無異方差的原假設,該模型不存在異方差。
4.3回歸模型結果分析
通過前面的分析,判定表2得到的回歸模型不存在自相關、異方差等問題,所以我們可以利用表2得到的回歸模型來分析技術創新對轉型升級的影響。2企業平均工業總產值對轉型升級有顯著影響,說明企業的規模越大,經濟轉型升級的效果會越好。其次,科研經費投入和科研活動產出對轉型升級有顯著影響。這兩個變量分別在1%和5%的水平下顯著。在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科研經費增加1%,萬人平均產出增加0.546%;科研活動產出每增加1%,萬人平均產出僅增加0.195%。最后,參數估計結果顯示科研人員投入指標系數為負,并沒有對企業轉型升級起到正向促進作用,這與相關技術創新理論和研究成果并不一致。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種解釋為科技人才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影響了科研人員的創新進程。很大一部分科研人員僅僅為了成果去做科研,并不考慮實際的有用性,使得科研成果與實際脫離,并不能給經濟的轉型升級帶來正向影響;另一種解釋為,科研人員質量參差不齊,數量上雖然有所增加,但質量遠不如以前??傮w而言,技術創新對轉型升級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5結束語
關鍵詞:制度變遷;經濟增長;內在關系;實證檢驗;
中圖分類號:F0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656(2007)05―0018―09
標準的經濟增長理論把制度看作是既定不變的,所以無法認識到制度變化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那么,為什么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社會和制度變革作為帶動經濟增長的動因?為什么在資源、人口、技術都沒有巨大變化的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為什么有些貧窮國家在最近的幾十年里能獲得快速的增長,而有些國家卻仍在零增長線上掙扎?制度變革與經濟增長間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深究。本文就是想通過對中國經濟轉軌和經濟增長內在關系的實證研究來試著說明這一問題。
一、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回顧
人們對于當今經濟增長模型批評最多的是,模型在強調人力資本、知識和技術作用的同時,卻忽視了制度要素。諾斯在評價內生增長模型時指出:“這些模型都取決于一個能驅動模型的暗含的激勵結構的存在,如果不將制度中派生出來的激勵結構作為這一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研究對我來說將是一個無結果的試驗”。[1]諾斯從制度安排的]進角度,提出了經濟增長由制度“啟動”的論斷,科斯也把交易成本作為解釋和比較不同制度或體制效率的重要因素。交易成本和制度變遷理論的引入,極大地擴展了經濟增長理論的解釋力和應用空間,它揭示了制度的動態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
從目前來看,關注制度與增長間關系最多的還是新制度經濟學家。正是他們的不懈努力,才使人們逐漸認識到研究制度與增長間關系的必要。當然,其他一些主流學者也從相關研究中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如Schulley的經驗研究就證明了制度是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Jones and Keeper則用考慮有制度背景的影響模型和實證檢驗突出了這一點;Acemoglu,Johnson and Robinson發現制度變遷和經濟增長是互相促進的,兩者并不能截然分開;而lener的實證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Tomell和Eicher分別從產權制度和制度實施效率這個角度分析了內生制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2][3][4][5]
除了國外學者的研究外,一些國內學者也在考慮制度與增長間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種關系。如盧荻、沈坤榮、張軍、林毅夫和雷欽禮等學者都對該問題做了一些研究。[6][7][8][9][10]他們認為,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易于在短期內被人們觀察到,而制度變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表現不明顯或者不易衡量,這可能是許多經濟學家忽略制度變遷對經濟增長重要作用的原因之一;他們還從不同的視角考慮了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也有國內的一些學者通過把制度因素引入到內生增長模型來進而揭示制度與增長的關系,如雷欽禮在其博士論文中做了一個嘗試;劉紅和唐元虎、皮建才,王澤填等青年學者也在這方面做了努力和嘗試。[10][11][12][13]但總的來看,關于制度和增長之間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這還是一個不清晰的問題,本文就想換一個思路,通過檢驗當代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的內在關系來揭示這一問題。下面,本文就通過把中國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當作一個制度變遷的過程,來探究經濟增長與制度變遷之間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二、轉型指標的設定及量化標準
把經濟體制轉型作為制度變遷的實例來研究,首先必須量化轉型指標。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編制的改革進展指數(IRP)指標體系中,包括了企業、市場與交換、金融體制和法律改革4個領域的共10項指標。在世界銀行完成的《1996年世界發展報告:從計劃到市場》(《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From Plan to Market》)報告中,世界銀行對經濟轉型進展與評估是分類獨立進行的。[14]世界銀行對經濟轉型的評估集中在四個領域,分四大類著手考察,它們分別是自由化、財產權和私有化、機構以及社會政策。
盧中原、胡鞍鋼選擇了投資市場化指數、價格市場化指數、生產市場化指數、商業市場化指數四個單項的市場化指標。[15]國家計委課題組是從商品市場化程度和生產要素市場化程度進程測算向市場體制轉型的程度,生產要素市場化程度按勞動力和資金市場化程度考察,勞動力程度由市場化勞動力占總勞動力比重決定,資金市場化程度由銀行信貸資金的市場化程度來近似反映。陳宗勝等學者通過對企業、政府、市場三個方面的考察來測度市場化進程[16]。
在構造轉型指標時必須做到科學性和可行性的結合,即所構建的轉型指標應該能夠較好地反映出轉型的實際進程和結果。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呈現的經濟增長和經濟轉型的趨勢是同步的,這種耦合的趨勢可以很好地揭示經濟增長與制度變遷(經濟轉型)的內在關系。在刻畫中國經濟轉型的指標方面,我們參考世界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17]、陳宗勝等學者的相關研究,并結合國內外其他相關學者對這一問題的見解,我們把反映中國經濟轉型的量化指標確定為以下四個方面(見圖1):
(1)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水平(NL)。本文用工業總產值(或增加值)中非國有工業的總產值(或增加值)來表示。公式如下:NL:非國有工業的總產值(或增加值)/工業總產值(或增加值)。
(2)市場化程度(ML)。目前衡量我國市場化程度的方法很多,我們選取投資的市場化指數來表示,即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外資、自籌資金和其他投資”三項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來表示,公式如下:ML=(外資+自籌資金+其他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
(3)對外開放程度(OL)。反映經濟外向型的程度,本文采用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來表示,公式如下:OL=(GDP-進出口總額)/GDP。
(4)政府對經濟干預程度(GL)。我們以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來表示地方政府對經濟干預程度的變化程度。
參照ERBD對改革進展指數(IRP)編制所設定的權重系數和國內、外學者對上述指標重要性的排序情況,我們設定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水平(NL)、市場化程度(ML)、對外開放程度(OL)和政府干預程度(GL)對轉型進展的刻畫重要性分別為:0.4,0.4,0.2和0.2。那么轉型進程綜合指數(TL)可以表示為(見圖2):
三、經濟轉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檢驗
我們可以用圖3來表示經濟增長指數與經濟轉型進展指數之間的關系,我們發現僅從圖中很難確定二者之間內在的關系,下面我們通過對二者之間進行協整和因果關系檢驗,來進一步確定二者之間的內在關系(經濟增長指數是指把GDP以1978年設定為100計算的各年可比價格比增長指數)。
本文的實證檢驗分4個步驟完成:第一,利用單位根檢驗確定時間序列lnGDP(GDP指數數據的自然對數形式),和lnTL(經濟轉型進程指數數據的自然對數形式)的平穩性;第二,確定lnGDP和lnTL之間是否具有協整關系;第三,采用格蘭杰因果性檢驗考察lnGDP和lnTL之間的因果關系;第四通過VAR模型進一步驗證二者的內在關系。本文所有檢驗結果均使用Eviews4.0計量經濟分析軟件進行了多次回歸分析而得。
1.變量平穩性檢驗
數據選取本文采用前文計算的經濟轉型進程綜合指數和歷年經濟增長指數的變化數據作為樣本數據。lnGDP和lnTL按照有關數據計算而得,其中,以上2個變量均取自然對數,是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樣本空間確定為1978―2004年,主要原因是想對中國整個經濟轉型期做一個全面和完整的考察。
本文將利用單位根檢驗來確定lnIF和lnFDI兩個變量的平穩性,具體采用的是ADF(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方法,其模型為
按照AIC最小值法則選擇最佳滯后期項數(2期),見如表2。從VAR模型擬合結果也可以看出(見表3),經濟轉型確實不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經濟轉型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一種較弱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的時間較長,且不會在短時間內衰減;而經濟增長卻是經濟轉型的內在決定因素,并且這種決定因素會在較短時間內衰減。
LnGDP(經濟增長)與LnTL(經濟轉型)之間存在協整關系與單向因果關系,這從表1和表2的檢驗結果就可以看出,LnGDP和LnTL之間存在一個協整關系,即兩者之間存在一個長期均衡增長關系。由于LnGDP和LnTL之間存在著協整關系,故GDP與TL之間也存在協整關系。由表2和表3知經濟增長與經濟轉型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即經濟增長是帶動經濟轉型的格蘭杰原因,而經濟轉型并不是引致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但二者的協整關系和VAR模型也充分說明,雖然經濟轉型不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但經濟轉型對經濟增長確實能有一定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是長期的(如滯后1期與滯后2期影響系數比較接近)。
四、結論與啟示
很多人認為,制度變遷對經濟增長會起到決定作用,如中國的經濟體制轉型推動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就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現象。但我們通過二者的內在關系分析卻發現,結果恰好相反,正是經濟增長直接推動了中國經濟體制轉型的深化,而不是制度變遷決定經濟增長。這也說明諾斯的推論是有疑問的。當然,經濟增長與經濟轉型之間存在的協整關系也說明,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之間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存在長期相關關系,但制度變遷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卻不是決定性的。
我們再透過20世紀末期以來的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轉型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知道,在經濟轉型問題上提倡“華盛頓共識”的學者認為,所有的經濟問題實際上都是稀缺資源的配置問題,而市場無疑是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最有效的方式,通過一系列快速走向市場化的策略,轉型國家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成功走向市場體制。但事實證明“華盛頓共識”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把目光局限在“為轉型而轉型”的狹隘目標以及忽略增長取向的實現途徑上。本文的研究也說明,經濟增長對經濟轉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有把經濟增長和經濟轉型同步考慮,只有在增長中來推動轉型才是有效和重要的。而這正是“中國模式”和“北京共識”內在涵義。
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的內在關系告訴我們,為了經濟增長而重視制度創新是必要的,但過分倚重制度創新來達到經濟增長的決策是沒有根據的。制度變遷并不是經濟增長的直接原因,說明在推動經濟增長中僅靠制度變革是行不通的,必須通過制度變革達到提高有效勞動、資本存量和技術進步改善才能達到。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協整關系和VAR模型關系也說明,在經濟增長中制度變遷的作用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但這種作用還是不能忽視的,并且制度因素還會通過對其他增長因素的影響來長期影響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179-180.
[2]SCULLY, GERALD W.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88,(3):652-662.
[3]RODRIK, DANI. Institutions for High-Quality Growth:: What They Are and How to Acquire them[J].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7540.
[4]ACEMOGLU, DARON and SIMON JOHNSON.Unbundling Institutions Rand [J].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87):68-103.
[5]GERARD ROLAND.Transition and Economics[M].Prefac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0.
[6]盧荻.變革性經濟增長:中國經濟的結構與制度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7]沈坤榮.體制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增長[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8]張軍.增長、資本形成與技術選擇:解釋中國經濟增長下降的長期因素[J].經濟學季刊,2002,(1).
[9]林毅夫,劉培林.經濟發展戰略對勞均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的影響――基于中國經驗的實證研究[C].林毅夫發展論壇討論稿,2002.
[10]雷欽禮.制度變遷、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11]劉紅,唐元虎.現代經濟增長:一個制度作為內生變量的模型[J].預測,2001,(10).
[12]皮建才.制度變遷、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一個分析框架[J].公共經濟研究,2005,(5).
[13]王澤填,盧二坡.制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C].廈門大學2005年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經濟增長國際研討會交流論文,打印稿,2005.
[14]世界銀行.1996年發展報告:從計劃到市場[M].北京:中國財政出版社,1996.
[15]盧中原,胡鞍鋼.市場化改革對我國經濟運行的影響[J].經濟研究,1993,(12).
[16]陳宗勝等,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7]馮舜華等.經濟轉軌的國際比較[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地方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12
1 高校圖書館服務城市經濟轉型的可行性
1.1 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為唐山城市經濟轉型提供機遇
資源型城市促進了國家和地方經濟迅速發展,然而近年來,不良的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經濟轉型升級勢在必行。為此,唐山市政府制定了諸多產業轉型的方針政策。唐山市依靠其重工業的發展優勢,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實力,這為城市經濟轉型升級打下了基礎,同時,唐山的高科技產業和文化產業越來越受到重視和發展,也為唐山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打造出了新的增長極。
1.2 各高校提出了“服務地方、特色辦學”的辦學理念
華北理工大學始終秉承“學術并舉、崇術重用、依托行業、服務地方”的辦學理念,建有河北省城鄉統籌及一體化發展研究基地、中科院唐山科學發展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唐山學院在專業設置方面結合唐山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在課程教學方面結合唐山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典型案例,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結合地方行業、企業,協同培養。
1.3 高校圖書館具有服務唐山經濟建設的優勢
高校圖書館擁有紙質文獻與電子文獻協調補充的館藏體系,與唐山地區的特色結合,打造各館特色文獻。具有先進的技術設備和服務手段,方便用戶獲取網絡信息資源,具有為唐山經濟服務的能力和手段。同時高校圖書館還有精干的多學科背景的信息服務隊伍,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信息處理能力和服務技能。
2 高校圖書館服務地方經濟轉型的必要性
2.1 唐山經濟迅速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特別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歷史背景下,無論是是政府、企業和職工都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新的信息與知識,他們由于信息和學習能力的相對欠缺,難以適應經濟轉型的迫切要求,這就為作為唐山信息機構和知識傳播者的高校圖書館發揮其重要的職能作用,城市經濟轉型升級為高校圖書館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
2.2 高校圖書館自身發展的要求
由于多年來圖書館社會服務功能發展甚微以及對外宣傳不到位等因素,其社會地位和價值很難為社會認可。有些高校圖書館存在著資金短缺、技術落后、理念陳舊、發展緩慢等問題。高校圖書館服務為地方經濟服務,為高校圖書館自身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高校圖書館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引進資源以補充資金、技術、制度等多方面不足,也能為地方經濟提供更為廣泛的信息服務。
3 高校圖書館服務唐山經濟轉型升級的優勢和不足之處
3.1 高校圖書館服務唐山經濟轉型升級的優勢
3.1.1 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資源
以唐山學院為例,唐山學院南、北、東三個校區圖書館,加上13個系、部資料室,館舍總面積達27557平方米,有紙質圖書和電子圖書共計537.2萬冊,現刊2142種,電子期刊16178種,團購了“超星”、“維普”,CNKI等電子圖書、期刊和其它15個重要論文數據庫,自建特色數據庫20余個,與唐山地區的特色結合,便于為唐山地區發展服務。
3.1.2 高校圖書館具有先進的技術服務設備和方式
近年來,各高校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的同時,加強圖書館建設,傳統手工的服務方式已經被以計算機、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代替,整體實現了圖書館自動化管理,圖書館網站與國際互聯網相連和全球范圍的信息網絡接軌,方便了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戶對圖書館文獻進行檢索和利用。
3.1.3 高校圖書館擁有專業的信息管理人才
各高校圖書館具有精干的信息服務隊伍,以唐山學院為例,圖書館現有教職工60多名,大多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具有圖書館高級職稱的20余人,碩士學位的40余人。他們都有較強的圖書館信息處理能力或其它相關專業的學科知識背景,在工作能力和科研成效上看,都有服務唐山經濟轉型升級的能力。
3.2 劣勢與不足之處
3.2.1 資源和經驗不足
盡管高校圖書館為社會服務已經成為圖書館研究領域的熱點,但真正有所作為的卻屈指可數,服務經濟轉型升級又是一個嶄新的課題,無借鑒可言,圖書館的資源實效性差且其價值始終處于隱性狀態,直接用于經濟轉型的信息資源存量較少且都處于無序和原始階段。
3.2.2 館員缺乏社會化服務意識
在高校圖書館為地方經濟服務初期,受傳統的服務觀念的影響,館員其服務內容和對象都面向高校,館員缺乏社會化服務意識。此外,由于高校圖書館為地方經濟服務,特別是在經濟轉型時期提供服務尚處于探索階段,不能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館員缺乏服務的動力。
3.2.3 特色服務欠缺
高校圖書館為地方經濟服務,除了圖書期刊的借閱外,基本依賴于本所購數據庫資源展開,缺乏特色建設。如華北理工大學雖建有部分特色數據庫,但不對外開放,也沒有關于經濟轉型升級方面的數據庫和特色館藏。高校圖書館要想保持其在地方經濟的優勢和競爭,應當整合資源,開發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產品,在服務項目和內容、服務的方式、方法上有自己的重點和特色。
3.2.4 效益不理想
唐山市高校圖書館缺乏信息增值服務項目,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其服務少為人知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不理想。服務能否達到預期效果,是館員能力和智慧的考驗。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的服務引向社會,這需要引入營銷的觀念和營銷的人才,顯然是高校圖書館面臨的又一難題。
4 高校圖書館支撐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模式和路徑
4.1 探討服務用戶需求,為用戶提供信息支撐
地方政府、轉型企業、員工都是高校圖書館服務重要用戶。有些企業難以設置專業信息部門,無法實時了解產品、市場等重要信息,限制了相關企業的轉型升級。隨著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政府面臨的新的情況和問題隨之而來,對信息的需求也隨之增加。
4.2 提高服務者綜合素質,為唐山市經濟轉型升級服務
4.2.1 強化高校圖書館員的經濟轉型意識
高校圖書館要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尤其是唐山城市經濟轉型的重大任務服務。館員要牢記經濟轉型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充分尊重國家和區域城市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大局,針對唐山市民和企業的利益,研究服務經濟轉型發展戰略目標。
4.2.2 豐富高校圖書館員的經濟轉型的業務知識
邀請高校經濟學、環化學、法學、城管學等方面的教師、專家作為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共同參與服務唐山經濟轉型的隊伍中,有了一支掌握經濟轉型各學科專業知識的館員隊伍,就能更有成效地服務于唐山城市經濟轉型。
4.2.3 提高高校圖書館員的信息素養和服務意識
政府和高校要激發館員的積極性,以推動地方高校圖書館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對于高校圖書館員,應具備甘為人梯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服務意識和敬業精神,并具備高層次的信息服務素養,掌握先進的信息服務技術和手段,包括溝通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學習、能力等。
4.3 拓展服務內容,為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撐
4.3.1 資源共享,為企業及員工提供主動服務
加大資源共享的范圍和內容,為企業及員工提供主動服務,為他們開放圖書借閱、電子閱覽、數據庫,針對經濟轉型調整采編、咨詢等工作內容和服務項目,拓展服務領域,主動向相關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服務。
4.3.2 開辟城市經濟轉型研究電子門戶網站
根據唐山城市經濟轉型的具體需求,開辟相關的電子門戶網站,搜集、整理、傳播唐山城市經濟轉型的研究成果、發展動態、就業指南、新技術、生產材料、產品等。此外,可以組織網上討論區,建立學術交流、知識共享的網絡平臺。
4.3.3 開展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為主題的學術講座和用戶培訓
以唐山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為主旨,針對不同聽眾的學科層次和水平,力求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講座內容可涉及經濟、環境、文化、休閑等眾多領域,由治學嚴謹、有真才實學的老師用來闡述。為缺乏信息能力的人員舉辦講座和培訓班,開展信息知識的學習和宣傳,幫助工作人員掌握文獻信息檢索、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使他們更有能力獲取所需資源。
4.3.4 發展經濟轉型館藏資源,建立唐山信息資源特色庫
高校圖書館要通過開展廣泛細致的調查研究,征集、整理、加工、整合經濟轉型文獻信息資源,開發完善唐山地方經濟轉型特色文獻信息資源庫,如人才庫、能源庫、項目庫、法規庫等,為信息用戶提供更便利、高效的文獻信息資源獲取途徑。
4.4 服務策略研究
4.4.1 加強各高校、信息機構間組織協作
借助現代化技術與設備與其他信息機構開展協作服務,通過協作合理地調配各信息服務單位的資源,共同解決面臨的信息服務需求問題。華北理工大學、唐山師院、唐山學院可以聯合起來,合理分工,取長補短,協同為唐山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信息咨詢服務。高校圖書館,也可以與唐鋼、開灤等企業聯合推出資源型企業轉型計劃,舉辦科技知識講座和提供信息資料,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信息通道和信息咨詢。
4.4.2 加大研發基地、中心、技術平臺的建設力度
提高創新能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是唐山地方經濟轉型升級中的重要環節。如華北理工大學建有河北省城鄉統籌及一體化發展研究基地、唐山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現已啟動的唐山學院大學科技園、唐山技術創新研究院,為研究、解決唐山地方技術性難題提供技術服務平臺。通過在高校圖書館建立信息服務、技術平臺,把高校的科研、圖書館的信息資源、企業的技術開發聯合起來,構建起信息機構、高校、企業信息交流融通的橋梁。
4.4.3 校館聯動,積極探索服務地方的新途徑
信息服務需要各學科的專業人才,高校圖書館要充分利用校內智力資源參與合作,校館聯動,聘請校內有關專業教師與館員共同參與課題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邀請部分相關專業學生參與課題的申報、調查、研究。在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背景下,高校在服務地方經濟中建立起了較為靈活的服務機制,并出臺制訂相關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圖書館可以通過設立服務中心和合作機構、舉辦校企共建會議、合作交流會議等多種途徑,使地方高校為地方城市經濟服務進入實質階段。
4.4.4 開展實地調研,做好新項目研究
地方高校要利用地方性項目調查的優勢,選派科技骨干力量到基層掛職鍛煉,搞好服務地方項目的調查。近年來,唐山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針對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中長期問題,納入重大決策咨詢研究課題面向全市公開招標。高校圖書館要爭取這樣的機會,應該充分運用在信息工作積累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做好資源型城市轉型課題的研究,為政府決策服務。
4.4.5 通過中介組織間接服務
高校圖書館與產業轉型企業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狀況,圖書館應當積極爭取唐山市相關政府部門和組織的支持和幫助,與相關企業、管理者、勞動者建立需求聯系,借此了解最終用戶的信息需求。唐山可以通過科技局、工促局或其它中介組織設立唐山資源型經濟轉型信息咨詢委員會,建立唐山市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信息系統,面向全市相關企業開展信息服務。
參考文獻
>> 金磚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特征比較 金磚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水平比較 外商直接投資對就業的影響研究綜述 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就業總量的影響 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就業的影響 中國對美直接投資的美國反應 美國對華直接投資對中美貿易的影響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內就業效應:基于投資主體和行業分析 中國對中亞國家直接投資區位與行業選擇 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對中國在發達國家投資的解釋 主要發展中國家對美國直接投資現狀分析及此現狀對中國企業的啟示 外商直接投資對就業影響研究綜述 中國對美直接投資逆轉考驗美國決策 外商直接投資對湖北的就業和工資水平的影響 外商直接投資對河北省就業的影響的綜述 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區域就業的影響分析 外商直接投資對促進區域勞動力就業的貢獻分析 外商直接投資對蘇州就業和勞動者素質的影響研究 外商直接投資對浙江省就業效應的影響分析 跨國直接投資對東道國就業的影響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林勤躍.金磚四國:經濟轉型與持續增長.經濟學動態,2010(10).
作者簡介
關鍵詞:資源型經濟 經濟轉型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2-146-02
資源型城市是指隨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或石油資源的開發而興起,并以資源開采為主導產業的城市。改革開放初期,資源型城市作為工業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能源、資金。但由于資源本身儲量的有限,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源型城市如果一直依賴這種經濟發展方式,必然會走向因為資源枯竭而經濟衰退這條路。所以為資源型城市重新謀求發展之路成為了當前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山西省是典型的煤資源省份,其中以大同、陽泉、晉城最為典型。經過近50年的大規模建設山西的能源產業規模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同時環境也受到日益嚴重的壓力,引發了一系列的經濟和環境問題。如何解決資源型城市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了如何實現“山西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戰略目標,實現山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山西煤炭資源型城市現狀
山西素有“煤炭之鄉”之稱。山西煤炭資源不僅儲量豐富,而且由于山西的地質條件,煤炭資源的開采環境也非常好。隨著山西經濟的發展,煤炭工業不僅在“量”上發生了變化,在“質”的上面更是發生了深刻巨變,煤炭工業成為山西名副其實的第一支柱產業。據統計,煤炭工業收入占到全省可用財政收入的50%以上。也正是煤炭工業的發展,使得山西成為了一個切切實實的煤炭資源型城市,也使得山西不可避免的有了大多資源型城市所面臨的問題。
二、山西煤炭資源型城市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1.經濟結構單一,對煤炭產業依賴過重。近幾年,在國內能源、原材料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拉動下,山西以煤、焦、冶、電為代表的重工業發展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重工業占全省工業比重不斷加大。重工業占絕對優勢地位,輕工業被擠出的趨勢十分明顯。山西企業生產的產品大多屬于能源型,科技含量非常低。同時,在生產的過程中環境污染程度也日益加劇。
2.開采技術落后,思想觀念落后。山西目前的生產活動始終圍繞著資源的開采與加工。生產活動大多集中在開采技術、安全生產等方面。在煤炭加工轉化方面也還是集中于傳統的:篩選、洗選、煉焦、發電這些方面。而工人的知識和技能也還是局限于煤炭開采與加工方面,對于其他高技術、科技含量的技能掌握程度非常低。
同時,由于山西長期存在的指令性、計劃性生產經營規章制度和管理體制,導致自上而下各級管理人員的思想逐漸僵化,缺乏創新精神。不能夠及時分析市場信息,墨守成規。受這種文化的影響,山西的大多數企業家包括當地居民在內,把“煤炭經營”作為了山西的唯一出路。認為山西的老板就全是“煤老板”。人們的主觀意識就不敢或不愿意從事其他產業。主要采取保守策略,穩中有升,僅僅追求自己任期內的企業發展和經濟贏利,不敢進行大規模的經濟變革和產業升級。
3.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煤炭資源型城市以煤炭資源產業結構為主體,屬于典型的線性經濟。它是建立在對煤炭資源大量開采和消耗基礎上的,屬于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隨著山西煤炭資源的過度開采,山西的生態環境破環非常嚴重:水土大量流失,霧霾天氣加重等問題都日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三、山西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
眾所周知,煤炭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隨著人們挖掘時間的積累總會有枯竭的一天。因此山西資源型城市現在或者不久的將來也面臨著“礦竭城衰”的危機,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關鍵是要尋找一條適合山西自己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政府引導。政府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在產業轉型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政府作為一個城市發展的領頭羊,就要在經濟發展轉型的總體設計上全面把關,從宏觀上積極促進山西的經濟轉型。在這一方面,山西政府已經作出了一些努力。比如2010年12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山西省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山西省委、省政府隨即提出了轉型跨越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思路,出臺了包括《山西省煤炭企業轉產煤炭城市轉型政策試點實施方案》、《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意見》等??梢?,要想轉型成功,首先政府要正確引導,積極發揮宏觀協調的作用。
2.積極發展優勢特色綠色產業。根據山西目前的發展情況,山西要進一步壯大產業規模,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首先,要著力引導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大力承接、改造和發展一批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綠色勞動密集型產業,充分發揮其吸納就業的作用。二是積極吸引國內外有實力的企業,大力發展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和精深加工產業。在有條件的地區適當承接發展技術水平先進的高載能產業。加強資源開發整合,允許資源富集地區以參股等形式分享資源開發收益。三是依靠發達城市的力量,與其實現對接,在現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產業“孵化園”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綠色創新成果轉化。四是我們可以利用山西其他優勢資源,比如農產品等建立新的發展思路。
3.改善生態環境,多途徑解決就業矛盾。對于山西資源型城市因資源過度開發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應該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改善,要避免走以前那種“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運用標本兼治的辦法,從根本上改變生態環境的狀況。對已經遭到破壞的環境,我們要下大功夫進行改造、修復以及人員的積極安置。這只是補救措施,我們還是要從根本上改善環境。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加大宣傳,提高公民的環境意識;我們可以通過轉變產業結構,積極進行產品的升級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本著生產與治理兩不誤的原則,生產與治理同時進行,采取“對號入座“,誰污染誰治理的辦法??傊?,要通過多方努力,提高城市的服務能力,提升其綜合實力。
山西長期的煤炭工業發展,使得山西勞動力大多集中在重工業領域。一旦進行產業改造,必定造成大量下崗失業人員,他們就成為了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對此,應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在進行城市經濟轉型時,把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安排下崗職工再就業,解決他們生活實際困難作為根本出發點。把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和提高下崗職工的素質結合起來,以解決結構性失業現象。在結合國家政策的同時,山西還要制定一定的地方性政策法規,促進更多下崗人員就業。只有個人、企業、各級政府共同努力,多種途徑開拓就業門路,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山西資源型城市的就業問題。
[本文為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SZS201101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制度創新的空間擴散與協調模式研究。山西大學商務學院院級課題:2012060基于心理契約的知識型員工管理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 田霍聊.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郭海榮,白明英.資源型區域城市化與城市發展研究[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1
[3] 趙天石.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研究[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1
[4] 王青云.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
[5] 齊建珍等.資源型城市轉型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模式及利益補償機制研究[R].2005
[7] 孫毅.資源型區域綠色轉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2